一、动脉栓塞化疗在四肢恶性骨肿瘤保肢术前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任万里[1](2021)在《脊柱原发侵袭性肿瘤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探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回顾分析我院自2007年以来收治的39例脊柱原发侵袭性肿瘤手术的临床病例,探讨脊柱原发侵袭性肿瘤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从而为临床治疗方案的设计提供可行性参考依据。方法:选取我院2007年1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39例脊柱原发侵袭性肿瘤病例,其病理类型(根据术后病理检验)包括骨巨细胞瘤、软骨肉瘤(1级)、骨母细胞瘤和动脉瘤样骨囊肿。收集所有患者的原始病历,通过影像资料(包括术前及术后病变部位X线、CT平扫MRI平扫+强化、PET-CT、ECT全身骨扫描等)、住院病历资料(包含病史、入院查体、手术记录、住院期间用药等),对患者在院期间的治疗信息进行采集。并通过门诊复诊及电话随访资料进行回访,采集患者术后信息(后续治疗、复发与否、复发时间)。以患者的年龄、病变节段、肿瘤长径、Tomita分型、Enneking分期(间室内/间室外)、是否行术前局部动脉栓塞、手术方式、手术入路、输血量、双磷酸盐及地诺塞麦使用情况、术后放疗等方面作为术后复发的可能影响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9例患者随访14-166个月,平均随访56.04±24.6个月,13例复发,复发率为33.3%。X2检验示Tomita分型、Enneking分期(是否侵袭至间室外)、围术期同种异体红细胞输血量、术后放疗与复发率相关。但病例的年龄,发病节段,肿瘤大小,手术方式,手术入路与最终的结果没有显着相关性,对于骨巨细胞瘤和动脉瘤样骨囊肿亚组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是否使用地诺单抗或二磷酸盐类药物与巨细胞瘤和动脉瘤样骨囊肿术后复发无显着相关性。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EnnekingⅢ期(肿瘤侵袭至间室外)与肿瘤术后复发率呈显着相关性。结论:肿瘤Tomita分型(侵犯椎管或椎旁)、侵袭至间室外、围术期大量输血、术后未放疗等因素可导致脊柱原发侵袭性骨肿瘤患者术后复发率升高,而且侵袭至间室外是脊柱原发侵袭性肿瘤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应选择具有足够安全边界的肿瘤切除方式及必要的术后综合治疗以降低术后复发率,而放疗是影响脊柱软骨肉瘤(1级)、骨巨细胞瘤和骨母细胞瘤术后复发的独立保护因素。最终建议对病变累及椎管或椎旁的间室外原发性侵袭性脊柱肿瘤,情况允许时尽量行Enbloc手术切除,或行术后放疗(动脉瘤样骨囊肿除外),并采用术前行造影栓塞和术前备自体血等方法,尽可能减少同种异体红细胞输注量,以降低术后复发几率。此外,对于行刮除术的患者,必要时使用射频消融等手段进行病灶边缘的灭活。
宋帅[2](2020)在《儿童肢体骨肉瘤患者的预后研究及化疗后口疮的中医证型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影响儿童肢体骨肉瘤患者临床预后的相关因素及化疗后口疮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6月至2017年10月国内7家骨肿瘤治疗中心收治儿童肢体骨肉瘤患者(≤14岁)及我院从2017年7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化疗后并发口疮患儿的临床资料,记录其一般资料、外科分期、化疗情况、手术方式、复发转移及我院出现口疮患儿的中医症状、体征(舌苔、脉象)等,应用Kaplan-Meier法描绘生存曲线并计算生存率,应用Log-rank检验及Cox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的生存预后分析,应用方差分析和χ2检验方法进行中医证型分布特点的分析。结果:多中心儿童肢体骨肉瘤患者共147例,男73例,女74例,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65%、5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规范化疗、Enneking外科分期、术后辅助化疗次数和复发转移是影响肢体骨肉瘤患儿生存预后的相关因素(P<0.05);而性别、部位、手术方式及化疗方案中是否应用甲氨蝶呤(MTX)不是影响患儿生存预后的相关因素(P>0.05)。Cox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规范化疗和复发转移是影响肢体骨肉瘤患儿生存预后的独立因素。我院化疗并发口疮的患儿共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范围4~14岁。术前化疗以风热乘脾证为主(19例),术后化疗2次以心火上炎证为主(17例),术后化疗4次以虚火上浮证为主(20例)。结论:规范的进行辅助化疗、有效的控制复发和转移可以提高儿童肢体骨肉瘤患者的生存率,化疗的不规范及复发转移严重影响患儿的预后;化疗后并发口疮的患儿,其中医证型分布特点与性别、手术及化疗次数呈相关性。
李胜[3](2019)在《唑来膦酸通过AKT/GSK-3β/β-Catenin信号通路对骨肉瘤细胞系凋亡的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骨肉瘤来源于间叶组织,多发生在骨组织,是一种常见于青少年或儿童的恶性骨肿瘤,男性患者多于女性,它的病程进展快、肺部转移早、预后不良、易复发,甚至死亡。目前骨肉瘤的治疗包括通过手术措施尽量完整切除病灶以及围手术期的抗肿瘤的综合辅助治疗。新辅助化疗作为化疗的首选,其不仅可以增加手术的安全性,而且能够为患者量身定制合适的假体做好准备。但目前化疗的药物品种有限,常伴随明显的全身毒副反应,给患者带来痛苦,寻找更多有效、副作用小的药物以及阐明其作用原理势在必行。唑来膦酸是具有代表性的、副作用小的第三代二膦酸盐,它具有骨代谢调节的特性,在体外能够起到抑制破骨细胞活动的作用,进而导致破骨细胞调亡,所以能够抑制骨破坏活性增加诱发的骨质吸收。另外有研究显示,唑来膦酸还可以抑制或粘滞肿瘤细胞基质释放的多种刺激因子引起的破骨细胞活动增强和骨钙释放,从而减缓骨转移的进展和发生,并可一定程度上的导致骨肉瘤细胞的死亡。PI3K/AKT信号通路是参与多数细胞的分化调节、生长、繁殖的信号转导通路。AKT别称蛋白激酶B在活化后,继续激活它的下游因子(GSK-3β等),起到调节细胞周期、凋亡的作用。糖原合成激酶3β是关键的糖原合成酶,依赖其底物的磷酸化调节多个重要的细胞信号通路。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GSK-3β在骨肉瘤中表达增高,抑制其活性骨肉瘤细胞凋亡发生改变。Wnt信号通路参与骨髓基质干细胞的分化与更新,影响成骨及破骨细胞的生成分化,调节骨骼修复,对骨骼的生长发育、再生、重塑起到关键作用。Wnt信号通路能够引起β-连环蛋白β-Catenin的降解复合体包括Axin、APC、CK1、GSK-3β等,使细胞内β-Catenin积累、游离的β-Catenin进入细胞核,从而调节基因表达。本文旨在研究唑来膦酸对骨肉瘤细胞系的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唑来膦酸作用骨肉瘤MG-63、U-2 OS细胞后PI3K-AKT、Wnt信号通路相关重要蛋白、基因表达影响。研究方法:1、采用MTT法检测骨肉瘤MG-63细胞在分别加入0、25、50、100、200μmol/L唑来膦酸后24、48、72h后细胞活力变化;在50%抑制率药物浓度时间作用后,对照组、实验药物组、单纯GSK-3β抑制剂组、GSK-3β抑制剂+实验药物组细胞活力变化。2、划痕实验明确骨肉瘤MG-63细胞在分别加入0、25、50、100、200μmol/L唑来膦酸,24、48、72h后细胞侵袭迁移力及凋亡状态;3、透射电镜观察骨肉瘤MG-63细胞在给予唑来膦酸50%抑制率药物浓度时间后(100μmol/L、48h),对照组、实验药物组、单纯GSK-3β抑制剂组、GSK-3β抑制剂+实验药物组细胞凋亡情况变化;4、流式细胞仪检测骨肉瘤MG-63、U-2 OS细胞在给予唑来膦酸50%抑制率药物浓度时间后(100μmol/L、48h),对照组、实验药物组、单纯GSK-3β抑制剂组、GSK-3β抑制剂+实验药物组细胞凋亡情况变化;5、蛋白印迹方法Western Blot检测骨肉瘤MG-63、U-2 OS细胞在唑来膦酸0、25、50、100、200μmol/L作用48h后,随着唑来膦酸作用药物浓度的增加,P-AKT、P-GSK-3β的蛋白表达情况;检测骨肉瘤MG-63、U-2 OS细胞在唑来膦酸100μmol/L作用24、48、72h后,随着唑来膦酸作用时间的增加,P-AKT、P-GSK-3β的蛋白表达情况;检测骨肉瘤MG-63、U-2 OS细胞在给予唑来膦酸50%抑制率药物浓度时间后(100μmol/L、48h),对照组、实验药物组、单纯GSK-3β抑制剂组、GSK-3β抑制剂+实验药物组β-Catenin、c-Myc、Cyclin-D1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1、MTT结果显示,骨肉瘤MG-63细胞随着唑来膦酸作用时间及药物浓度的增加,细胞活力抑制率及凋亡程度增加,50%抑制率约为药物100μmol/L作用48h;单纯GSK-3β抑制剂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GSK-3β抑制剂+实验药物组结果能够抑制细胞活力,但与相同条件实验药物组比较具有保护细胞活力的作用。2、划痕实验结果显示,骨肉瘤MG-63细胞在唑来膦酸0、25、50、100、200μmol/L作用24、48、72h后,随着唑来膦酸作用时间及药物浓度的增加,细胞迁移能力受到抑制,细胞出现明显凋亡变化。3、透射电镜结果显示,骨肉瘤MG-63细胞在100μmol/L唑来膦酸作用48h后,对照组及单纯GSK-3β抑制剂组细胞结构完整;实验药物组及GSK-3β抑制剂+实验药物组细胞凋亡明显,以实验药物组效果显着。4、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骨肉瘤MG-63、U-2 OS细胞在100μmol/L唑来膦酸作用48h后,对照组及单纯GSK-3β抑制剂组细胞轻度凋亡,实验药物组及GSK-3β抑制剂+实验药物组细胞凋亡程度明显,以实验药物组凋亡率更高。5、蛋白印迹方法Western Blot结果显示骨肉瘤MG-63、U-2 OS细胞在100μmol/L唑来膦酸作用48h后,对照组及单纯GSK-3β抑制剂组β-Catenin、c-Myc、Cyclin-D1蛋白结果表达相当;实验组及GSK-3β抑制剂+实验药物组的β-Catenin、c-Myc、Cyclin-D1蛋白表达下降,以实验组显着;骨肉瘤MG-63、U-2 OS细胞在唑来膦酸0、25、50、100、200μmol/L作用48h后及100μmol/L作用24、48、72h后的结果显示,随着唑来膦酸作用时间及药物浓度的增加,P-AKT、P-GSK-3β的蛋白表达降低。结论:1、唑来膦酸在体外具有抑制骨肉瘤MG-63细胞生长、促进其凋亡的作用;2、唑来膦酸作用骨肉瘤MG-63、U-2 OS细胞后,GSK-3β下游的蛋白β-Catenin、c-Myc、Cyclin-D1表达降低;实验组给予GSK-3β抑制剂Li2CO3后,β-Catenin、c-Myc、Cyclin-D1的表达较实验组升高,说明唑来膦酸通过GSK-3β/β-Catenin信号通路影响骨肉瘤MG-63、U-2 OS细胞的凋亡。3、唑来膦酸可以使P-AKT、PGSK-3β表达下降,进而影响其下游蛋白β-Catenin、c-Myc、Cyclin-D1表达下调,说明唑来膦酸通过AKT/GSK-3β/β-Catenin信号通路影响骨肉瘤MG-63、U-2 OS细胞的凋亡。
任杰[4](2018)在《新辅助化疗联合保肢治疗对四肢骨肉瘤的临床疗效分析及不同术式对患者术后并发症及功能的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评价规范化疗下保肢术与截肢术对四肢骨肉瘤的临床疗效2.评价不同保肢手术方式对四肢骨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1.研究对象:收集分析2010年12月2017年6月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骨病科行手术治疗的65例EnnekingⅡ期四肢骨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术后定期随访。2.治疗方法:术前活检证实为EnnekingⅡ期四肢骨肉瘤,术前接受规范新辅助化疗2个疗程,化疗结束两周后行手术治疗(保肢术或截肢术),术后两周拆线后开始辅助化疗4个疗程,化疗的剂量强度同新辅助化疗方案。3.定期随访患者的生存情况,记录其术后是否存在感染、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情况并按照ISOLS(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Limb Salvage)会议及美国骨与软组织肿瘤学会建议使用的术后功能重建评估系统对患者术后6月及18月的肢体功能进行评分。4.根据术式分为截肢组和保肢组,保肢组中分为肿瘤假体置换组和瘤段灭活再植组,以5年生存率、5年远处转移率以及术后的功能恢复评价为指标分别对截肢组与保肢组、假体置换组与瘤段灭活组进行比较,并对假体置换组与瘤段灭活组的局部复发、感染发生率比较。5.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16.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χ±s)来表示。两组间功能评分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用百分率来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比较组间局部复发率、局部感染率。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组间5年累积生存率与远处5年转移率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1为差异有统计学趋势。结果:1.Kaplan-Meier法比较截肢术和保肢术术后5年生存率及远处转移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保肢组术后6个月及18个月功能评分均好于截肢组(P<0.05)。2.Kaplan-Meier法比较假体置换术和瘤段灭活再植术术后5年生存率及远处转移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3.瘤段灭活再植术的局部复发率以及术后感染风险均高于肿瘤假体置换术(P<0.05)。4瘤段灭活组病人功能重建评分术后短期内(6个月)差于假体置换组的病人(P<0.05),术后18个月功能改善甚至有强于假体置换组的趋势(0.05<P<1)结论:不同术式对患者5年生存率、远处转移率无影响。保肢术患者肢体功能优于截肢术。瘤段灭活组的局部复发率、术后感染率较高且术后短期功能恢复较差。采用保肢术治疗疗效优于截肢术,保肢术中肿瘤假体置换术疗效优于瘤段灭活再植术。
郭卫,牛晓辉,肖建如,蔡郑东[5](2018)在《骨肉瘤临床循证诊疗指南》文中认为骨肉瘤是常见的原发恶性骨肿瘤,严重危害青少年的身体健康。通过规范的化疗和手术,很多患者可达到痊愈,但不当的诊疗过程可能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骨肿瘤专业委员会依据循证医学方法制定了《骨肉瘤临床循证诊疗指南》,就诊断流程、化疗、不同部位的手术方式和挽救性治疗等临床问题进行总结,依据文献证据等级给出相应的推荐等级。旨在为骨肿瘤医师的临床诊疗提供最佳的、有效的意见参考,从而使患者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本指南仅为学术性指导意见,具体实施时必须依据患者的个体医疗情况而定。
杨勇[6](2018)在《多中心原发性骨肉瘤290例的临床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新疆地区骨肉瘤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临床工作的开展提供相关原始数据与医疗经验。方法:回顾2002年1月至2016年6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兰州军区乌鲁木齐总医院5家医院病案管理科存储的290例骨肉瘤患者临床病历资料,收集骨肉瘤患者的综合信息进行统计,利用计算机软件对骨肉瘤患者的年龄、性别、族别以及骨肉瘤的发病部位、组织病理分型和发病时的首发症状等进行统计描述。结果:新疆地区骨肉瘤年患病人数整体呈上升趋势,尤其2002-2012年呈逐年上升趋势;290例骨肉瘤患者中以维吾尔族患者居多,占56.6%;男性患者159例(54.83%),女性患者131例(45.17%),男女比例为1.2:1;平均年龄24.95±16.59岁,11-20岁为发病高峰;发病部位以膝关节周围最多见(69.7%),病理学分型中常规型骨肉瘤最多,有253例占87.2%;首发症状以疼痛肿胀为主,占69.3%;入院伴有运动障碍的41.7%、发生病理性骨折的7.9%。按患者不同民族分组分析发现各民族患者间性别、年龄,肿瘤发病部位及病理分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民族患者间血清ALP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维吾尔族及哈萨克族患者血清碱性磷酸酶对骨肉瘤的临床价值高于汉族及其他民族。
李云鹏[7](2007)在《铰链式膝关节假体置换治疗膝部恶性骨肿瘤》文中研究指明膝关节周围是骨肿瘤的好发部位。常见的有骨肉瘤和骨巨细胞瘤等。其中骨巨细胞瘤在膝关节周围的发病率占全身各部位骨巨细胞瘤的50%以上[1]。截肢是既往治疗的主要方法。随着新辅助化疗、介入等综合治疗手段的不断成熟,保肢手术逐渐成为主要的治疗手段,其5年生存率得到了显着提高[2]。本文通过对我科2001年1月~2006年1月12例应用铰链式膝关节假体进行膝关节恶性骨肿瘤保肢治疗病例的回顾分析,了解膝关节恶性骨肿瘤应用铰链式膝关节假体保肢治疗的近期疗效,探讨其手术适应症、手术要点及术后并发症,以期为规范临床膝关节恶性骨肿瘤的保肢治疗提供理论依据,为铰链式膝关节假体的应用提供相关临床经验。结果显示:膝关节恶性骨肿瘤应用铰链式膝关节假体保肢治疗,近期效果满意,远期疗效尚需继续观察、随访。结论:采用铰链式膝关节假体置换,能有效治疗膝关节周围低度恶性或恶性骨肿瘤,达到良好保肢效果。
王桂龙,向阳[8](2007)在《恶性骨肿瘤局部化疗进展》文中研究指明局部化疗方法能够显着提升局部药物浓度、降低局部复发率,同时降低了全身化疗的毒副作用。近年来,开展了诸多骨肉瘤局部化疗方法,如动脉内灌注化疗、高温隔离灌注化疗、动脉介入治疗及栓塞、连续性血液滤过的血管介入区域性大剂量化疗等,取得了一些进展,局部治疗是一种骨肉瘤辅助治疗较为理想的方法。
廖前德,陈群,钟达,李康华,胡建中[9](2006)在《恶性骨肿瘤的保肢治疗》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肢体恶性骨肿瘤保肢治疗的疗效。方法:对40例肢体恶性骨肿瘤患者行保肢治疗。患者术前均进行新辅助化学治疗。肿瘤切除后分别采用人工假体置换、瘤段灭活再植及同种异体骨关节移植等方法行保肢治疗。结果:40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482(平均34.8)个月。术后8例发生并发症。参照Ennecking术后功能评定标准进行功能评估,优良率为72.5%。结论:保肢手术是治疗肢体恶性骨肿瘤的较理想方法,恰当的手术方法及新辅助化学治疗可延长了患者的生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王桂龙,向阳[10](2006)在《恶性骨肿瘤局部化疗进展》文中研究表明恶性骨肿瘤(malignant bone tumor,MBT)的治疗,历来就是骨科治疗方面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以最常见的恶性骨肿瘤-骨肉瘤为例,随着化疗和放疗临床应用的推广和普及,延续近一个世纪的恶性骨肿瘤高位截肢术已逐渐被各种保肢手术所取代。文献报道表明,以上两种手术方式的复发率相当, 约为5%,其五年生存率无明显差别,死亡原因主要是肿瘤细胞的全身转移,故辅助化疗的应用是提高骨肿瘤五年生存率的根本方法,它在保肢术中具有决定性作用。
二、动脉栓塞化疗在四肢恶性骨肿瘤保肢术前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动脉栓塞化疗在四肢恶性骨肿瘤保肢术前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脊柱原发侵袭性肿瘤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第四章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结论 |
第六章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表(图)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2)儿童肢体骨肉瘤患者的预后研究及化疗后口疮的中医证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研究一:儿童肢体骨肉瘤患者的预后研究 |
资料与方法 |
1 纳入标准 |
2 排除标准 |
3 病例资料 |
4 化疗情况 |
5 手术方式 |
6 随访及观察情况 |
7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生存及预后情况 |
2 性别及发病部位对于生存预后的影响 |
3 术前是否穿刺活检及不同手术方式对于预后的影响 |
4 Ennecking外科分期及术后辅助化疗次数对于预后的影响 |
5 是否规范化疗对于预后的影响 |
5.1 是否规范化疗对于预后总的影响 |
5.2 不同性别是否进行规范化疗对于预后的影响 |
5.3 不同手术方式是否进行规范化疗对于预后的影响 |
6 有无复发及转移对于预后的影响 |
7 预后影响的多因素回归分析 |
讨论 |
1 国内外对于儿童骨肉瘤患者生存预后研究的比较 |
2 规范化疗及术后辅助化疗次数对于患儿生存预后的影响 |
3 复发转移对于儿童肢体骨肉瘤患者生存预后的影响 |
4 其他因素对于儿童肢体骨肉瘤患者生存预后的影响 |
结语 |
临床研究 研究二:化疗后口疮的中医证型分析 |
1 中医辨证分型依据 |
2 病例纳入及排除标准 |
2.1 病例纳入标准 |
2.2 病例排除标准 |
资料与方法 |
1 一般资料 |
2 病例资料 |
3 治疗情况 |
3.1 化疗方案 |
3.2 手术情况 |
3.3 化疗后口疮的治疗 |
4 病史收集情况 |
5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手术前后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
2.性别与手术前后化疗并发口疮的中医证型分析 |
3 手术前后不同化疗次数并发口疮的中医证型分析 |
讨论 |
1 儿童骨肉瘤患者化疗后并发口疮的中医认识 |
2 性别在不同化疗阶段并发口疮的中医证型分布差异的认识 |
3.手术前后及化疗次数对于口疮中医证型分布差异的认识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骨肉瘤系统综述及化疗后口疮的中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信息采集表 |
附录二:英文缩写 |
致谢 |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附件 |
(3)唑来膦酸通过AKT/GSK-3β/β-Catenin信号通路对骨肉瘤细胞系凋亡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剂 |
2.2 耗材 |
2.3 仪器 |
2.4 实验细胞 |
2.5 实验方法 |
2.5.1 细胞培养 |
2.5.1.1 细胞复苏 |
2.5.1.2 细胞传代 |
2.5.1.3 细胞冻存 |
2.5.1.3.1 配制冻存液 |
2.5.1.3.2 消化收取细胞 |
2.5.1.3.3 进行冻存 |
2.5.2 采用MTT法检测骨肉瘤MG-63 细胞活力变化 |
2.5.2.1 MTT法 |
2.5.2.2 MTT配制方法 |
2.5.2.3 磷酸缓冲液(PBS)配制 |
2.5.2.4 贴壁细胞MTT法 |
2.5.2.5 MTT注意事项 |
2.5.3 划痕实验观察骨肉瘤MG-63 细胞的迁移能力、凋亡改变 |
2.5.4 透射电镜观察骨肉瘤MG-63 细胞在100μM唑来膦酸作用48h后细胞凋亡改变 |
2.5.4.1 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的原理 |
2.5.4.2 取材 |
2.5.4.3 固定 |
2.5.4.4 脱水 |
2.5.4.5 浸透 |
2.5.4.6 包埋和聚合 |
2.5.4.7 超薄切片 |
2.5.4.8 染色 |
2.5.5 流式细胞仪检测骨肉瘤MG-63、U-2OS细胞在100μM唑来膦酸作用48 h后,细胞的凋亡变化 |
2.5.5.1 流式细胞技术(flow cytometry,FCM) |
2.5.5.2 流式实施步骤 |
2.5.5.3 流式注意事项 |
2.5.6 蛋白印迹方法Western Blot(WB)检测骨肉瘤MG-63、U-2 OS细胞在唑来膦酸作用后,对AKT/GSK-3β/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影响 |
2.5.6.1 蛋白印迹方法原理 |
2.5.6.2 WB实验分组 |
2.5.6.3 收集细胞蛋白 |
2.5.6.4 测定蛋白浓度 |
2.5.6.5 电泳 |
2.5.6.6 转膜 |
2.5.6.7 抗体杂交 |
2.5.7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唑来膦酸(ZOL)抑制骨肉瘤MG-63 细胞增殖和细胞迁移 |
3.2 唑来膦酸通过抑制AKT/GSK-3β通路作用骨肉瘤MG-63、U-2 OS细胞 |
3.3 观察在抑制GSK-3β后,唑来膦酸对骨肉瘤MG-63、U-2 OS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
3.3.1 GSK-3β可以介导唑来膦酸对骨肉瘤MG-63 细胞的增殖 |
3.3.2 GSK-3β可以介导唑来膦酸对骨肉瘤MG-63、U-2 OS细胞的凋亡 |
3.4 观察在抑制GSK-3β后,唑来膦酸对Wnt/β-Catenin通路的影响 |
4 讨论 |
5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介 |
(4)新辅助化疗联合保肢治疗对四肢骨肉瘤的临床疗效分析及不同术式对患者术后并发症及功能的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评价规范化疗下保肢术与截肢术对四肢骨肉瘤的临床疗效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3 随访与评价指标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3 讨论 |
3.1 规范的化疗最为重要 |
3.2 保肢截肢的选择问题 |
4 结论 |
第二部分 评价不同保肢手术方式对四肢骨肉瘤的临床疗效 |
1.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3 随访与评价指标 |
1.4 统计学处理 |
2.结果 |
3.讨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四肢骨肉瘤保肢治疗的进展 |
一.非手术治疗 |
1.放射治疗 |
2.化学治疗 |
3.免疫治疗 |
4.介入治疗 |
二.手术治疗 |
1.截肢治疗 |
2.保肢治疗 |
2.1 肿瘤的完整切除 |
2.2 瘤体切除后的组织重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承担/参与的科研课题与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6)多中心原发性骨肉瘤290例的临床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例选择标准 |
2.内容与方法 |
3.质量控制 |
3.1 控制选择性偏倚 |
3.2 控制信息偏倚 |
4.统计方法 |
5.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7)铰链式膝关节假体置换治疗膝部恶性骨肿瘤(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引言 |
临床资料 |
1 一般资料 |
1.1 肿瘤种类 |
1.2 Enneking 分期 |
1.3 肿瘤发生的解剖部位 |
1.4 临床症状和体征 |
1.5 人工假体 |
2 手术方法 |
3 术后处理 |
4 疗效观察及随访 |
结果 |
讨论 |
1 手术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
2 新辅助化疗的应用 |
3 手术要点 |
3.1 入路的选择 |
3.2 肿瘤切除的范围 |
3.3 人工假体的选择 |
4 术后的功能恢复与功能锻炼 |
5 并发症 |
5.1 复发 |
5.2 远处转移 |
5.3 感染 |
5.4 假体松动 |
6 术后功能评价 |
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文献综述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8)恶性骨肿瘤局部化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动脉内灌注化疗 |
1.1 临床应用及方法 |
1.2 药物选择 |
1.3 动脉内灌注化疗的优、缺点 |
1.3.1 动脉内灌注化疗优势明显: |
1.3.2 动脉内灌注化疗也存在许多不足, 不能完全取代全身静脉化疗: |
2高温隔离灌注化疗 (hyperthermicisolatianlimbperfusion, HILP) |
2.1 HILP的方法及原理 |
2.2 药物的选择 |
2.3 高温的应用 |
2.4 HILP的优点 |
2.5 HILP的缺点 |
3动脉介入治疗及栓塞 |
4连续性血液滤过的血管介入区域性大剂量化疗 (HICCH) |
5术中及术后的其他局部化疗 |
四、动脉栓塞化疗在四肢恶性骨肿瘤保肢术前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脊柱原发侵袭性肿瘤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探究[D]. 任万里. 山东大学, 2021(09)
- [2]儿童肢体骨肉瘤患者的预后研究及化疗后口疮的中医证型分析[D]. 宋帅.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3]唑来膦酸通过AKT/GSK-3β/β-Catenin信号通路对骨肉瘤细胞系凋亡的作用[D]. 李胜. 中国医科大学, 2019(04)
- [4]新辅助化疗联合保肢治疗对四肢骨肉瘤的临床疗效分析及不同术式对患者术后并发症及功能的评价[D]. 任杰. 山西医科大学, 2018(01)
- [5]骨肉瘤临床循证诊疗指南[J]. 郭卫,牛晓辉,肖建如,蔡郑东.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2018(04)
- [6]多中心原发性骨肉瘤290例的临床特征分析[D]. 杨勇. 新疆医科大学, 2018(11)
- [7]铰链式膝关节假体置换治疗膝部恶性骨肿瘤[D]. 李云鹏. 吉林大学, 2007(02)
- [8]恶性骨肿瘤局部化疗进展[J]. 王桂龙,向阳. 癌症进展, 2007(02)
- [9]恶性骨肿瘤的保肢治疗[J]. 廖前德,陈群,钟达,李康华,胡建中.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6(05)
- [10]恶性骨肿瘤局部化疗进展[A]. 王桂龙,向阳. 2006年贵州省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学术年会论文汇编,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