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疗效分析及影响疗效的因素

颈椎病疗效分析及影响疗效的因素

一、颈椎病疗效及影响疗效的因素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杨丹[1](2020)在《太极推拿治疗大学生颈痛的临床疗效及血清蛋白质组学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太极推拿治疗颈痛的临床疗效;探究推拿次数对颈痛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借助同位素标记(i TRAQ)技术,初步研究推拿干预颈痛后血清蛋白质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功能。方法试验时间为2019年6月-2019年12月,招募地点设置在湖北省中医院及湖北中医药大学,共纳入符合颈痛的诊断标准、纳入标准的受试者60名,随机分为A组和B组。并从体检中心招募2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本次试验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临床研究,A组=湿热敷,B组=太极推拿,两组治疗时间为20分钟,每天1次,共治疗7次,在10天内完成。以VAS评分,NDI评分为观察指标。VAS评价时间点为:治疗前记为TO;第1次治疗结束即刻,记为T1;第3次治疗结束即刻,记为T3;第5次治疗完即刻,记为T5;第7次治疗后即刻,记为T7,一共观测5次。NDI评价时间点为治疗前,第7次治疗结束即刻,一共观测2次。将两组不同测量时间点的VAS,NDI评分进行组间比较;同组内不同测量时间点的VAS,NDI评分进行组内比较。二是机制研究,取健康对照组血清样本3例,B组推拿治疗前3例,推拿治疗后3例标本血清,去除血清中高丰度蛋白,经i TRAQ标记和分组后利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O搜库分析,比较推拿治疗前后血清差异蛋白数量,分析差异蛋白参与的生物过程,细胞组分及蛋白功能。结果一、临床研究结果1.基本信息共招募受试者100人,三组共脱落12人,脱落率为12%,其中热敷组可计算样本量32人,推拿组33人,健康对照组23人,共88人,其中纳入男性32人,女性56人。统计结果显示,A组和B组受试者基线数据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2.VAS评分比较两组组间比较结果:T0:A组VAS评分与B组VAS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T1:A组VAS评分<B组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3:A组VAS评分与B组VA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T5:A组VAS评分>B组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7:A组VAS评分>B组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内比较结果:热敷组和推拿组中,VAS评分T0>T1>T3>T5>T7,差异都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五次测量时间点的VAS评分总体上呈现逐步下降趋势;将VAS评分T0-T0差值0为基准,将d1=T1-TO,d2=T3-T1,d3=T5-T3,d4=T7-T5的差值进行统计分析后,A组统计分析后,d3>d4>d2>d1,热敷治疗第五次后测量的VAS评分差值最大,差值曲线较平缓。B组比较结果为d3>d2>d4>d1,推拿治疗第五次后测量的VAS评分差值最大,但推拿治疗差值曲线的峰值较热敷治疗更明显。3.NDI评分比较两组组间比较结果:T7:A组与B组的NDI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组内比较结果:T7:A组NDI评分T7<T0,湿热敷治疗7次后的NDI评分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NDI评分T7<T0意义(P<0.05)。推拿组治疗7次后的NDI评分较治疗前下降。二、机制研究结果推拿治疗前(Pain)与健康对照组(Control)相比,总有79个差异蛋白,数量上调的蛋白39个,数量下调蛋白40个。推拿治疗7次后(Pain therapy)与健康对照组(Control)相比,共有95个差异蛋白,数量上调蛋白有39个,数量下调的有56个,治疗7次后(Pain therapy)与治疗前(Pain)相比,差异蛋白数量为49个,上调的蛋白15个,下调的蛋白34个。。将治疗7次后(Pain therapy)与治疗前(Pain)得49个差异蛋白,其中上调的蛋白15个,下调的蛋白34个,在GO数据库中进行搜库分析,按照蛋白功能,参与细胞组分,参与的具体生物过程进行分类,差异蛋白参与的生物进程有23种,其中生物黏附功能只有下调蛋白参与,其他22种生物进程中上调、下调蛋白均有参与。8种细胞组分,上调蛋白和下调蛋白均有参与。在8种分子功能,上调蛋白没有参与分子转导活性、抗氧化活性、细胞膜内环境这三种分子功能,其余分子功能均有参与。结论1.推拿治疗、湿热敷治疗均可以改善大学生颈痛受试者的疼痛及颈椎功能障碍。2.推拿治疗疼痛累积效应优于湿热敷治疗。3.随着推拿次数的增加,推拿治疗疼痛效应呈现首次效应-递增-平台期-渐缓-累积效应的趋势规律。4.推拿治疗前后的差异蛋白多种细胞组分、生物进程、分子功能,推拿治疗颈痛是多途径综合作用的结果。

孙铭声[2](2019)在《颈型颈椎病穴位敏化现象和规律的临床病例对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制定颈型颈椎病穴位敏化现象和规律的研究方案;探索颈型颈椎病穴位敏化现象的特征和规律,分析穴位敏化现象与疾病的相关性,为颈型颈椎病的临床治疗选穴方案提供参考。方法:1、采用CiteSpace文献可视化分析软件,客观、直观揭示穴位研究领域中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采用文献计量学,分析颈椎病穴位敏化研究现状;通过颈型颈椎病穴位敏化预试验,采集受试者穴位敏化现象的相关信息,确定穴位敏化检测方法、穴位及探测区域,初步制定切实可行的颈型颈椎病穴位敏化现象和规律的研究方案;为后续开展以颈型颈椎病患者和健康人为研究对象的穴位敏化现象和规律研究提供方法学依据。2、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方法,以339例颈型颈椎病患者及227例健康人为研究对象,从体表感觉、皮肤及皮下组织形态改变、生物物理学特性三个方面入手,采集受试者敏化穴位与疾病的相关信息,以明确穴位敏化现象(包括敏化表现、部位、数量等)与颈型颈椎病的相关性,以及研究颈型颈椎病不同穴位的敏化率、种类和表现特征。结果:1、颈型颈椎病穴位敏化现象和规律的方法学研究:(1)利用CiteSpace探索出穴位研究中最新的热点突现词为:穴位敏化,强度为71721,突现时间为2017年。(2)聚类为“穴位敏化”的信息标签中包括:红外辐射(Freq:16);压痛阈值(Freq:13)等;且聚类结果显示“穴位敏化”与“颈椎病”密切相关。(3)文献计量学研究发现颈椎病穴位敏化现象研究以热敏(66篇)、痛敏(46篇)、形敏(15篇)最为多见;目前颈椎病所有敏化现象中涉及敏化的穴位有28个,都以颈项部局部穴位为主。(4)预试验结果显示与健康人相比患者经穴触诊敏化率明显升高,温度普遍升高,机械痛及压痛均明显下降,差异多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研究方案切实可行。2、颈型颈椎病穴位敏化现象和规律的临床病例对照研究:(1)颈型颈椎病穴位敏化的经穴温度分析颈型颈椎病患者所有经穴的最高温度均高于健康人(p<0.01)。绘制ROC曲线后,大椎、完骨、肩中俞等穴截断值的界定效果较好,曲线下面积>0.8,Youden指数>0.5;且患者经穴敏化率均高于健康人(p<0.01)。与患者局部穴相比患者远端穴的温度截断值界定效果最好,曲线下面积为0.741,且远端穴的敏化率更高。经logistic回归分析后,发现病程越短,大椎、大杼、风池等穴更易发生敏化;年龄越小,肩井、肩中俞、完骨等穴更易发生敏化;VAS评分越低,肩井、完骨、风池等穴更易发生敏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颈型颈椎病穴位敏化的经穴机械痛分析颈型颈椎病患者所有经穴的机械痛阈均低于健康人(p<0.01)。经绘制ROC曲线后,发现中渚、手三里、天宗等穴截断值的界定效果较好,曲线下面积均>0.7,Youden指数>0.36;且患者敏化率均高于健康人(p<0.01)。与患者局部穴相比患者远端穴机械痛截断值的界定效果最好,曲线下面积达0.731,远端穴的敏化率比局部穴稍高。经logistic回归分析后,发现伏案时间越长,完骨、大椎、肩井等穴位更易发生敏化;数码产品使用时间越长,完骨、风池、大椎等穴更易发生敏化;而将男性作为对照,发现女性在肩中俞、天髎、手三里等穴更易发生敏化;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颈型颈椎病穴位敏化的经穴压痛分析颈型颈椎病患者所有经穴的压痛阈值均低于健康人(p<0.01)。经绘制ROC曲线后,发现手三里、后溪、完骨等穴的截断值界定效果最好,曲线下面积均>0.700,Youden指数>0.350;且患者敏化率均高于健康人(p<0.01)。与患者局部穴相比患者远端穴的压痛截断值界定效果最好,曲线下面积为0.727,且远端穴的敏化率更高。经logistic回归分析后,发现伏案时间越长,大椎、大杼、肩井等穴更易发生敏化;年龄越小,完骨、天髎、风池等穴更易发生敏化;VAS评分越低,天柱、肩外俞、天宗等经穴更易发生敏化;而将男性作为对照,发现女性在手三里、天宗、天柱等穴更易发生敏化;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4)颈型颈椎病穴位敏化的敏感点分析敏感点主要分布在以经穴为圆心1cm的范围内(60%以上),以肩井穴周围分布的敏感点数量最多。患者敏感点的温度、机械痛、压痛测量指标均与最近经穴的各测量指标之间具有相关性,且1cm内敏感点各测量指标与最近经穴各测量指标之间的相关系数最高(>0.90)。(5)颈型颈椎病穴位敏化的经络相关性分析将颈型颈椎病穴位敏化研究所检测的经穴进行归经。发现颈型颈椎病患者不同经络的温度均高于健康人(p<0.01)。经绘制ROC曲线后,发现督脉温度截断值的界定效果最好,曲线下面积达0.809,Youden指数为0.582;患者不同经络的温度敏化率均高于健康人。颈型颈椎病患者不同经络的机械痛阈均低于健康人(p<0.01)。经绘制ROC曲线后,发现太阴经机械痛阈截断值的界定效果最好,曲线下面积最达0.738,Youden指数为0.365;患者不同经络机械痛敏化率均高于健康人。颈型颈椎病患者不同经络的压痛阈值均低于健康人。经绘制ROC曲线后,太阴经压痛阈值截断值的界定效果最好,曲线下面积为0.720,Youden指数为0.338;患者不同经络压痛阈值的敏化率均高于健康人。结论:1、穴位敏化是当前穴位研究领域的热点研究方向,其主要包括穴位温度研究和痛阈值研究。2、颈型颈椎病患者经穴的温度均高于健康人,机械痛阈和压痛阈值均低于健康人;其中压痛敏化可能是颈型颈椎病的优势敏化形式。3、颈型颈椎病穴位敏化三种测量方法敏化率均较高的穴位是后溪、大椎、手三里,为颈型颈椎病的优势敏化穴。4、颈型颈椎病穴位敏化可能与部位相关。患者三种指标的因子分析均可自动将穴位区分为上项局部穴、颈项局部穴和远端穴三类;其中远端穴的温度和压痛阈敏化率明显高于局部穴,远部选穴原则可能是针灸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优势选穴治疗。5、颈型颈椎病穴位敏化可能与经络相关。其中患者督脉的温度敏化具有优势,太阴经的机械痛和压痛敏化具有优势。6、颈型颈椎病穴位敏化可能与性别、年龄、病程、病情、伏案时间和数码产品使用时间等因素有关。

胡晓晴[3](2016)在《针刺结合皮内针治疗颈椎病颈痛不同病程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针刺结合皮内针治疗颈椎病颈痛不同病程的研究,探讨其疗效与病程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临床试验设计方法,共纳入病例100例,按不同病程将受试者分为A组:病程≤1年,共33例;B组:1年<病程≤3年,共35例;C组:3年<病程≤5年,共32例。三组的治疗方案均为针刺结合皮内针。取穴①针刺取穴:颈椎阳性反应平面双侧夹脊穴(EX-B2共取两对),双侧肩中俞(SI15),大椎(DU14),双侧中渚(SJ3)。②穴位埋皮内针取穴分为两组:a)双侧夹脊穴(EX-B2上),大椎(DU14);b)双侧夹脊穴(EX-B2下),肩中俞(SI15双),两组穴位交替使用。操作针刺时患者取正坐位,采用一次性毫针针刺,按常规针刺操作,根据受试者的体形胖瘦,针刺深度约10-30mm,之后行小幅度提插捻转,每个穴位运针至得气,留针20min。出针后患者休息5分钟,无不适后接受穴位埋皮内针治疗。疗程三组疗程均为4周内完成10次治疗,每周治疗2-3次,两次治疗期间相隔≥1天。评价指标及时点采用国际通用的NPQ颈痛量表、VAS评分量表,分别在治疗前、治疗结束时,治疗结束后1个月时进行疗效评价。统计运用Epidata3.1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20.0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x±s),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检验标准为P<0.05。计量资料若满足正态分布且方差齐,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若不满足则采用Kruskal-Wallis H秩和检验,组内两两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或wilcoxon秩和检验。组间两两比较采用多个独立样本两两比较的Nemenyi检验。相关分析若满足双变量正态分布则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若不满足则采用Spearman或Kendall等级相关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受试者100例,其中A组脱落2例,B组脱落4例,C组脱落1例,总脱落率为7%。总有效病例为93例,其中A组:病程≤1年,共31例;B组:1年<病程≤3年,共31例;C组:3年<病程≤5年,共31例。1.三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提示,三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临床诊断、中医辨证分型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的NPQ量表评分和VAS量表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三组间具有同质性,均衡可比。2.三组NPQ颈痛量表评分比较组内比较:三组治疗后各时点评分与较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为0.000)。组间比较治疗结束时,A组(病程≤1年)为13.58±5.22,B组(1年<病程≤3年)为18.66±7.42,C组(3年<病程≤5年)为23.40±8.10。A组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A组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A组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9)。治疗结束后1个月,A组(病程≤1年)为17.72±5.32,B组(1年<病程≤3年)为24.13±10.34,C组(3年<病程≤5年)为27.15±8.82。A组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6);A组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B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07)。3.三组VAS量表评分比较组内比较:三组治疗后各时点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为0.000)。组间比较治疗结束时:A组(病程≤1年)为1.60±0.71,B组(1年<病程≤3年)为2.50±0.80,C组(3年<病程≤5年)为3.47±0.84。A组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A组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B组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治疗结束后1个月,A组(病程≤1年)为2.20±0.60,B组(1年<病程≤3年)为3.84±1.05,C组(3年<病程≤5年)为4.10±0.85。A组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A组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B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4.相关分析治疗结束时NPQ减分率与病程的相关分析,相关系数r=-0.499,P=-0.000;治疗结束时VAS疼痛程度减分值与病程的相关分析,相关系数r=-0.576,P=0.000。两者均呈负的秩相关关系,可以认为疗效与病程呈负的秩相关关系,病程越长,疗效越差。5.有效率治疗结束时,三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3.54%,90.32%,87.10%,其中显效率分别为51.61%、12.90%、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6.902,P=-0.000)。表明针刺结合皮内针治疗颈椎病颈痛患者,病程在1年内的临床疗效优于病程在1-3年、3-5年者,病程在1-3年的疗效优于3-5年者。结论:针刺结合皮内针治疗不同病程颈椎病颈痛患者均有效,且疗效与病程呈负的秩相关关系。病程在1年以内的疗效优于病程在1-3年、3-5年者,病程在1-3年的疗效优于3-5年者。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4](2013)在《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文中研究说明

于杰[5](2010)在《神经根型颈椎病复发及相关因素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我国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 CS)患病率约达3.8%-17.5%,其中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 CSR)约占颈椎病发病的60%。随着生活和工作方式的改变、电脑的广泛应用,颈椎病有迅速增加和年轻化趋势,给人们带来了躯体、心理和经济等方面的多重负担。非手术疗法(包括药物、牵引、手法、理疗、功能锻炼等)是神经根型颈椎病治疗的主要手段,它具有种类多样,疗效明显,操作简便,价格低廉,安全性高,寓预防、治疗和康复于一体等优点。但是,非手术疗法也存在适应症不明确,研究方法落后,缺乏规范化,愈显率低,复发率高等问题。我们承担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和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建立旋提手法操作规范和中医综合疗法方案,验证其疗效和安全性。在此研究同时,我们对其患者进行长期随访以观测、评估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复发标准和相关因素,并建立神经根型颈椎病复发的防治方案,并进行临床随机对照的系统研究。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长期随访、预后研究,对于明确其发生、发展过程的规律性,认识其对人体造成的各种后果及危害,提高诊疗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神经根型颈椎病预后的系统研究尚处于空白。我们通过本项研究希望做以下的探讨:①探索、建立非手术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复发标准,并评估其真实性和可靠性;②系统分析神经根型颈椎病复发的相关因素;③编排、评估用于神经根型颈椎病防治的颈部康复操;④提出并评估用于神经根型颈椎病防治的生活指导。临床资料1病例来源选择符合治疗方案入选标准患者210例,均为2005年8月-2006年10月自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广东省中医院和北京电力医院4家医院门诊和住院患者。经中央随机分为手法组(106例)、牵引组(104例),经2周治疗。有效患者164例(手法组97例,牵引组67例)进行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3年随访。2一般资料选择符合本研究入选标准患者164例,男72例,女92例;年龄45岁-65岁,平均年龄51.2岁;病程15天-5年,平均16.8月。3病例选择神经根型颈椎病诊断标准参照1992年全国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颈椎病的诊断标准。并制定了病例纳入标准、病例排除标准、脱落标准、剔除标准、终止标准、病例退出程序。研究方法1随机分组借助中央随机系统,分为手法组(106例)和牵引组(104例)两组,接受相应治疗。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基线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2治疗方法手法组(A组)接受旋提手法。牵引组(B组)接受颈椎牵引。3制定患者复发的自身评价表4症状体征评分标准、疗效评价标准采用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评定体系(35分法)。5随访患者填写复发及相关因素的自身评价表,密封后由档案管理者保存。研究者电话预约患者至门诊,由研究者在不知患者自身评价情况下进行疗效及神经节段观测。并要求患者自觉复发时及时到门诊复查。6统计分析所得数据应用SPSS for Windows Release 13.0统计软件包分析处理。试验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P<0.05被认为具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计数资料应用χ2检验,计量资料应用t检验,等级资料应用Wilcoxon秩和检验。复发诊断标准进行真实性、可靠性评价,复发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治疗后疗效情况治疗结束后,手法组有效率为91.51%,牵引组有效率为64.42%,经Wilcoxon秩和检验,Z=41.48,P=0.00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过程中无不良反应发生。排除治疗无效的病例,记入复发评价的病例164例,手法组97例,牵引组67例。2两组患者复发的自身评价情况两组患者复发的自身评价情况,各时间段两组间、各时段两组内复发率比较,经χ2检验,P值均小于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各疗效组患者复发的自身评价情况各疗效组患者复发的自身评价情况,各时段疗效组间、各时段疗效组内复发率比较,经χ2检验,P值均小于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根据症状体征评分下降评定的复发情况根据神经根型颈椎病神经节段检查,在患者自身评价中复发患者6月、3年分别有1、4例病变节段与原发病节段不同,视为其他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新发病例,不作为复发统计病例。所以,6月、3年的复发例数分别为43例、60例,复发率分别为26.22%、36.59%。经治疗后疗效达有效以上(含有效)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访期间出现与该治疗前相同神经节段分布的症状体征,且疗效指数较上次治疗疗程末的疗效指数下降10%、20%、30%、40%、50%、60%、70%、80%、90%、100%以上分别作为神经根型颈椎病复发标准。对3年复发率进行评价,绘成ROC曲线(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由图观察可知以疗效指数下降30%以上作为神经根型颈椎病复发标准的曲线最为靠近左上角,其右下面积最大,说明疗效指数下降30%以上作为神经根型颈椎病复发标准识别复发和未复发的能力最高,将其作为神经根型颈椎病复发标准进行真实性和可靠性评价。5疗效指数下降30%为复发标准的真实性评价灵敏度(sensitivity, Sen,又称真阳性率)=a/(a+c)×100%=91.67%Sen=91.67%说明以疗效指数下降30%以上作为神经根型颈椎病复发标准,正确诊断为神经根型颈椎病复发的能力较强。特异度(specificity, Spe,又称真阴性率)=d/(b+d)×100%=92.31%Spe=92.31%说明以疗效指数下降30%以上作为神经根型颈椎病复发标准,将未复发患者正确排除神经根型颈椎病复发的能力较强。阳性似然比(positive likelihood ratio,+LR)=灵敏度/(1—特异度)=11.92阴性似然比(negative likelihood ratio,-LR)=(1—灵敏度)/特异度=0.09+LR=11.92>10,-LR=0.09<0.10,说明以疗效指数下降30%以上作为神经根型颈椎病复发标准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6疗效指数下降30%为复发标准的可靠性评价符合率(agreement)= (a+d) / (a+b+c+d)×100%=92.07%调整一致率(adjusted agreement)=1×100%/4[a/(a+b)+a/(a+c)+d(c+d)+d/ (b+d)]=90.90%说明以疗效指数下降300%以上作为神经根型颈椎病复发标准的可靠性较高。观察一致性(observed agreement,Po)=[(a+d)/(a+b+c+d)]×100%=92.07%机遇一致性(chance agreement,Pc)=[(a+b)(a+c)/(a+b+c+d)+(c+d)(b+d)/(a+b+c+d)]/(a+b+c+d)=53.11%非机遇一致性(potential agreement beyond changce)=1—机遇一致性=46.89%实际一致性(actual agreement beyond changce)=观察一致性—机遇一致性=38.96%Kappa值(K)=实际一致性/非机遇一致性=83.09K值=83.09>0.75,说明以疗效指数下降30%以上作为神经根型颈椎病复发标准与患者复发的自身评价具有较好的一致性。7患者复发相关因素分析对随访患者复发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长时间低头伏案工作、长时间电脑操作、长时间驾车、高枕、不良坐姿、颈肩受寒、手提重物、颈部外伤、近视、情绪紧张、缺乏体育锻炼入选神经根型颈椎病复发的相关因素。其中长时间低头伏案工作、长时间电脑操作、颈肩受寒、手提重物、颈部外伤等因素影响更为明显。结论1旋提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明显(愈显率40.57%,有效率91.51%),安全性高(无不良反应发生)。2旋提手法、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1月(3.09%,7.46%),3月(13.40%,20.90%),6月(21.64%,34.32%),3年(33.00%,49.25%)患者自身评价的复发率随时间增加而增加,两组间有明显差异。3临床控制、显效和有效各组中复发以显效、有效两组为主,临床控制组复发率较低,提示临床缓解的患者应继续配合治疗和各项康复措施,以达到临床控制,减低复发率。4经治疗后疗效达有效以上(含有效)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访期间出现与该治疗前相同神经节段分布的症状体征,且疗效指数较上次治疗疗程末的疗效指数下降30%、以上作为神经根型颈椎病复发标准,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具有较高的真实性和可靠性。5长时间低头伏案工作、长时间电脑操作、长时间驾车、高枕、不良坐姿、颈肩受寒、手提重物、颈部外伤、近视、情绪紧张、缺乏体育锻炼入选神经根型颈椎病复发的相关因素。其中长时间低头伏案工作、长时间电脑操作、颈肩受寒、手提重物、颈部外伤等因素影响更为明显(P<0.01)。临床资料1病例来源选择符合治疗方案入选标准患者78例,均为2008年4月-2009年10月自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门诊和住院患者,经中央随机分为研究组(39例)、对照组(39例),经2周治疗,治疗后进行1个月,3个月,6个月随访观察。2一般资料选择符合本研究入选标准患者78例,男36例,女42例;年龄45岁-65岁,平均年龄52.4岁;病程5天-5年,平均14.5月。3病例选择(同临床研究一)研究方法1随机分组借助中央随机系统,按照1:1比例分配到研究组(39例)和对照组(39例)两组,接受相应治疗。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基线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2治疗方法研究组(A组)接受旋提手法+颈痛颗粒+颈椎康复操治疗,对照组(B组)接受颈椎牵引+双氯芬酸钠缓释片+佩戴颈围治疗。3症状体征评分标准、疗效评价标准(同临床研究一)4随访(同临床研究一)5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生活指导6随访期间质量控制7统计分析(同临床研究一)结果1治疗后疗效情况治疗结束后,研究组有效率为94.87%,对照组有效率为79.49%。经Wilcoxon秩和检验,Z=-3.872,P=0.00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过程中无不良反应发生。排除治疗无效的病例,记入复发评价的病例68例,研究组37例,对照组31例。2两组患者复发情况两组治疗结束后1月,3月,6月进行随访,根据神经根型颈椎病复发标准判断两组复发情况。各时间段两组间、两组各时段复发率比较,经χ2检验,P值均小于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两组患者随访期间功能锻炼和生活指导执行情况两组治疗结束后1月,3月,6月进行随访同时,由患者填写患者日记,对自身感受和功能锻炼、生活指导执行情况进行评估、总结。显示研究组颈椎康复操锻炼坚持比率较高,两组生活指导执行情况无明显差异,初期执行情况较好,后期有所下降。4随访期间功能锻炼和生活指导执行情况与复发关系研究组的复发患者明显集中于颈椎康复操锻炼执行情况较差者,6个月随访期内坚持每周5次以上规则锻炼者未见复发。对照组中生活指导执行情况较差者的复发比例较高。因例数较少未进行统计分析。结论1本研究的五步颈椎康复操简洁实用,可以明显提高疗效,降低复发率,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可行性。2本研究建立的神经根型颈椎病生活指导比较全面的涵盖了神经根型颈椎病发病和复发的相关因素,可操作性强,对神经根型颈椎病防治具有较好的辅助作用。3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预后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但是预后研究影响因素多,可控性差,需进一步开展深入、科学的预后研究。

魏大成,周贤刚[6](2009)在《影响综合康复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的危险因素逻辑回归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影响综合康复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的危险因素,为提高临床疗效提供依据。方法:2005年1月至2008年6月应用综合康复治疗的251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对可能影响其疗效的危险因素进行逻辑回归分析。结果:综合康复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阳性率(临床治愈+显效)为81%。通过逻辑回归分析发现:年龄、是否伴有颈椎骨质增生、椎间孔是否变窄,以及是否有不良工作体位等是影响其疗效的危险因素。结论:为提高临床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对上述影响疗效的危险因素应尽早采取防治措施。

林金堆[7](2021)在《基于影像学的颈椎后路减压内固定术疗效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基于影像学的颈椎后路减压内固定术疗效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7年10月~2020年8月本院收治的7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均采用颈椎后路减压内固定术治疗,采用JOA评分评价术前、术后6个月的神经功能变化,并根据JOA评分改善率分为优良组、可差组。比较两组相关影像学参数,包括术前Cobb角、压迫物最大径等,组间进行单因素分析后,再进行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70例术后疗效优32例,良26例,可10例,差2例;优良组、可差组的术前Cobb角、压迫物最大径、脊髓漂移距离、椎管侵占率、有效椎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受压节段、脊髓横截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压迫物最大径、脊髓漂移距离、椎管侵占率是颈椎后路减压内固定术疗效的影响因素。结论压迫物、椎管侵占率较大,脊髓漂移距离较短,均是颈椎后路减压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近期疗效的影响因素。

孙蒙[8](2021)在《8周恰恰舞练习与颈椎保健操练习对普通大学生颈痛水平和表面肌电活动影响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恰恰舞是体育舞蹈十支舞之一,它在运动过程中十分注重颈肩部姿态控制,或许能在肩颈肌肉对抗和协调中增强颈部肌群耐力、优化神经肌肉控制,达到缓解颈痛的效果。目前关于运动干预缓解颈痛的效果研究多集中于抗阻训练、颈椎保健操等运动方式,还没有关于恰恰舞干预效果的研究。因此,本研究旨在对比8周恰恰舞练习和颈椎保健操练习干预前后普通大学生颈痛水平和表面肌电活动的变化,探究恰恰舞练习与颈椎保健操练习对缓解普通大学生颈痛的作用。研究方法:在上海体育学院内招募符合纳入条件的受试者,将其随机分为恰恰舞练习组和颈椎保健操练习组。完整完成干预实验的共有30人,恰恰舞练习组(15人)每周练习两次,每次90min;颈椎保健操练习组(15人),每周练习4天,每天两次,一次20min,干预时间各8周。通过对比两组受试者干预前后VAS评分和NDI评分、颈部左右两侧肌肉(胸锁乳突肌、斜方肌上束、头夹肌)的MF斜率值和标准化RMS幅值变化来评估恰恰舞练习和颈椎保健操练习对普通大学生颈痛水平和颈部肌肉状态的影响。研究结果:(1)8周干预后恰恰舞练习组和颈椎保健操组的VAS评分均显着低于干预前,(p<0.01),两组组间VAS评分对比未见显着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NDI评分均显着低于干预前(p<0.01),组间的NDI评分比较未呈现显着差异(p>0.05)。(2)恰恰舞练习组在俯卧位负重测试中,被测6块肌肉的MF斜率值在干预后均显着增大(p<0.05);在仰卧位负重测试中,左右两侧胸锁乳突肌、右侧斜方肌上束、右侧头夹肌干预后的MF斜率值较干预前显着增大(p<0.05)。颈椎保健操组6块被测肌肉的MF斜率值在干预前后未呈现显着差异(p>0.05)。干预后俯卧位负重测试结果中,两组被测肌肉的MF斜率值组间比较均没有显着差异(p>0.05),仰卧位负重测试结果显示两组受试者左右两侧的胸锁乳突肌和头夹肌的MF斜率值有显着差异(p<0.05)。(3)恰恰舞练习组在俯卧位负重测试中,干预后左右两侧斜方肌上束、左右两侧头夹肌RMS值均显着低于干预前(p<0.05)。在仰卧位负重测试中,干预后左右两侧胸锁乳突肌和头夹肌的RMS值均显着低于干预前(p<0.05)。颈椎保健操组受试者被测肌肉的RMS值在干预前后的比较中均未显示显着差异(p>0.05)。干预后在俯卧位负重测试中,两组受试者左右两侧斜方肌上束和头夹肌RMS值均呈现显着差异(p<0.05),在仰卧位负重测试中,两组受试者被测肌肉的RMS值呈现显着差异(p<0.05)。研究结论:(1)8周恰恰舞练习和颈椎保健操练习能达到缓解颈椎疼痛和改善颈椎功能障碍的作用。(2)8周恰恰舞练习能够缓解颈部肌肉疲劳,增强颈部肌肉抗疲劳能力,而颈椎保健操练习在此方面没有显着效果。(3)8周恰恰舞练习能够改善颈部深浅肌肉的载荷,优化颈部深浅层肌肉的激活模式,而颈椎保健操练习在此方面没有显着效果。

姜丽[9](2021)在《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自我感受负担、应对方式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CSR)患者自我感受负担、应对方式和生活质量的现状,探究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自我感受负担、应对方式和生活质量三者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为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生活质量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2020年5月~2021年1月就诊于延安大学附属医院和延安市人民医院的200例CSR患者,调查患者一般资料、自我感受负担、应对方式、生活质量情况,Pearson相关分析自我感受负担、应对方式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结果:(1)CSR患者自我感受负担情况:30例(15.00%)无显着负担,47例(23.50%)轻度负担,70例(35.00%)中度负担,53例(26.50%)重度负担。(2)患者应对方式情况:回避应对(14.41±2.57)分,屈服应对(10.37±2.21)分,面对应对(17.65±2.33)分。(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文化程度、居住地、职业类型、家庭月收入、医疗支付方式、就诊次数、合并症种类,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SPSS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疼痛程度、家庭月收入、婚姻状况、就诊次数、合并症种类等变量进入回归模型。(4)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CSR患者自我感受负担、回避以及屈服应对方式与生活质量呈负相关,面对应对方式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P<0.05)。结论:(1)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自我感受负担处于中度水平,应对方式多采用屈服应对,生活质量的中位数是34.53,相比一般人群较差。(2)神经根型颈椎患者自我感受负担、回避以及屈服应对方式与生活质量呈负相关,面对应对方式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3)影响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生活质量因素有疼痛程度、家庭月收入、婚姻状况、就诊次数、合并症种类。

辛世杰[10](2021)在《成人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中医体质类型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体质类型的偏颇对某种疾病的易感性、耐受性和倾向性均不同。通过体质了解和掌握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对于进行系统性预防和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根据临床调查,获得了成人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中医体质、中医证型及日常生活习惯等资料。通过统计分析,探讨所获取的资料之间存在的相互关系和影响,并以此为出发点,运用体质理论指导临床治疗,为本病进行针对性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有效的客观理论数据。方法:选取2020年4月1日至2021年2月25日就诊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南院区)针刀科门诊的147例成人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病例数据。以问卷调查为主要形式,采集患者的一般信息(姓名、性别、登记号、年龄、颈椎活动度、钩椎关节骨质增生情况、发病病程、发病原因、颈椎病家族史、退(离)休前职业、饮食偏好、吸烟史、饮酒史、高枕睡眠史、长期低头史、是否缺乏体育锻炼、是否在风寒湿环境中工作)、中医证型和中医体质等资料。中医体质辨识使用中华医学会2009年发布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的标准,所有数据录入SPSS21.0,计量资料运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采用交叉表分析和二分类logistic回归进行分析,P<0.05为具有统计学差异,研究成人神经根型颈椎病与中医体质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1.成人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以中老年组和老年组为高发年龄组,占比分别为21.1%和51.0%;病程大多集中于0.5月以内和0.5-6个月之间,占比为66.0%;交叉表分析得出病程时间与颈椎活动度互相关联,具有统计学意义。2.成人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中医体质中平和质(18.4%)、阳虚质(16.3%)、气虚质(15.0%)和血瘀质(12.9%)最为多见;常见中医证型为风寒湿型(31.3%)。3.通过非条件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与吸烟相关的体质类型为气虚质、阴虚质;与缺乏体育锻炼相关的体质类型为气虚质、阳虚质;与风寒湿环境工作相关的体质类型为阳虚质;与性别相关的体质类型为痰湿质和湿热质;与重口饮食相关的体质类型为痰湿质和湿热质;与退休前职业相关的体质类型为湿热质;与饮酒相关的体质类型为气郁质;未有相关变量进入血瘀质和特禀质方程。结论:1.成人神经根型颈椎病高发于中老年患者,女性发病多于男性,病程时间与颈椎活动度互相关联。2.成人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常见的中医体质类型为平和质、阳虚质、气虚质和血瘀质。3.成人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最常见的证型为风寒湿型。4.成人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气虚质、阴虚质与吸烟具有相关性;气虚质、阳虚质与缺乏体育锻炼具有相关性;阳虚质与在风寒湿环境中工作具有相关性;痰湿质和湿热质与性别、重口饮食具有相关性;湿热质与职业具有相关性;气郁质与饮酒具有相关性。5.成人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血瘀质和特禀质无显着相关因素。

二、颈椎病疗效及影响疗效的因素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颈椎病疗效及影响疗效的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太极推拿治疗大学生颈痛的临床疗效及血清蛋白质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 受试者资料
        1.1 受试者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计算
        2.2 受试者招募及评估
        2.3 随机分组及盲法
        2.4 治疗方法
    3 疗效评定方法
        3.1 VAS视觉模拟评分
        3.2 NDI颈椎功能障碍指数评分
    4 统计分析方法
    5 研究结果
        5.1 基线分析
        5.2 VAS评分比较
        5.3 两组治疗不同阶段的NDI评分比较
机制研究
    1 研究对象
    2 血清样本采集及质量控制
    3 实验方法及步骤
        3.1 去除高丰度蛋白和蛋白浓度测定
        3.2 SDS-PAGE分离总蛋白及银染
        3.3 酶解和除盐
        3.4 iTRAQ技术标记肽段并分组
        3.5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
        3.6 蛋白质鉴定及定量分析
        3.7 差异蛋白质功能注释
        3.8 技术路线图
    4 研究结果
        4.1 血清蛋白质定量及染色结果
        4.2 差异蛋白数量比较
        4.3 差异蛋白参与的生物过程、细胞组分及蛋白功能
讨论
    1 大学生颈痛的选题思路
    2 治疗方案及评价指标的选择
    3 结果与分析
        (1)VAS颈痛评分及颈椎功能障碍评分NDI结果
        (2)不同推拿次数对颈痛症状的影响
    4 推拿治疗前后蛋白差异数量及差异蛋白的生物学信息
    5 本次研究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一: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二:VAS视觉疼痛模拟评分
    附件三:NDI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量表
    附件四:治疗记录表及血液抽取记录表
致谢

(2)颈型颈椎病穴位敏化现象和规律的临床病例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引言
    1.选题背景
        1.1 穴位敏化是穴位研究中的热点领域
        1.2 颈型颈椎病是研究穴位敏化现象的良好载体
        1.3 目前的穴位敏化临床研究存在诸多局限性
    2.研究内容
        2.1 第一部分:颈型颈椎病穴位敏化现象和规律的方法学研究
        2.2 第二部分:颈型颈椎病穴位敏化现象和规律的临床病例对照研究
    3.研究技术路线图
第一部分:颈型颈椎病穴位敏化现象和规律的方法学研究
    1.穴位研究领域的文献可视化研究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方法
        1.2.1 数据来源及处理
        1.2.2 研究工具
        1.2.3 文献分析方法
        1.3 研究结果
        1.3.1 穴位研究领域的关键词统计分析
        1.3.2 穴位研究领域的关键词共现分析
        1.3.3 穴位研究领域的突现词分析
        1.3.4 穴位研究领域的关键词聚类分析
        1.4 小结
    2.颈椎病穴位敏化现象和规律的文献计量学研究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方法
        2.2.1 数据来源
        2.2.2 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
        2.2.3 文献提取和统计分析
        2.3 研究结果
        2.3.1 文献基本情况
        2.3.2 颈椎病穴位敏化现象
        2.4 小结
    3.颈型颈椎病穴位敏化现象和规律的预试验研究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对象
        3.2.1 颈型颈椎病患者
        3.2.2 健康人
        3.3 研究方法
        3.3.1 基本信息采集
        3.3.2 观察内容
        3.3.3 观察指标
        3.3.4 颈型颈椎病穴位敏化的检测穴位
        3.3.5 颈型颈椎病穴位敏化的检测区域
        3.3.6 颈型颈椎病穴位敏化的探测仪器及操作方法
        3.4 研究结果
        3.4.1 颈型颈椎病患者与健康人穴位敏化经穴触诊结果
        3.4.2 颈型颈椎病患者与健康人各经穴温度的差异比较
        3.4.3 颈型颈椎病患者与健康人各经穴机械痛的差异比较
        3.4.4 颈型颈椎病患者与健康人各经穴压痛的差异比较
        3.5 小结
第二部分:颈型颈椎病穴位敏化现象和规律的临床病例对照研究
    1.研究目的
    2.研究对象
        2.1 颈型颈椎病患者
        2.2 健康人
    3.研究方法
        3.1 研究设计类型
        3.2 样本量及其计算的依据
        3.3 检查内容
        3.3.1 基本信息采集
        3.3.2 观察内容
        3.4 观察指标
        3.4.1 一般项目
        3.4.2 生物学指标
        3.4.3 诊断学指标及量表评分
        3.4.4 穴位敏化相关信息的提取
        3.5 颈型颈椎病穴位敏化的检测
        3.5.1 颈型颈椎病穴位敏化检测经穴
        3.5.2 颈型颈椎病穴位敏化的敏化检测区域
        3.5.3 颈型颈椎病穴位敏化的敏感点检测记录方法
        3.5.4 颈型颈椎病穴位敏化的检测仪器操作方法
        3.5.5 颈型颈椎病穴位敏化的检测操作流程
        3.6 不良事件观察与分析
        3.7 数据质量管理
        3.7.1 定义原始数据
        3.7.2 数据记录
        3.7.3 数据核查
        3.7.4 数据管理
        3.8 伦理委员会审批及临床试验注册
        3.9 统计分析
        3.9.1 统计分析计划
        3.9.2 统计分析目的
        3.9.3 统计分析内容与方法
    4.研究结果
        4.1 数据基本情况
        4.1.1 数据来源情况
        4.1.2 颈型颈椎病患者与健康人人口学特征比较
        4.2 颈型颈椎病穴位敏化的经穴温度分析
        4.2.1 颈型颈椎病患者患侧与健康人经穴温度分析
        4.2.2 颈型颈椎病患者健侧与健康人经穴温度分析
        4.2.3 颈型颈椎病患者患侧与健侧经穴温度分析
        4.2.4 颈型颈椎病穴位温度敏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4.3 颈型颈椎病穴位敏化的经穴机械痛分析
        4.3.1 颈型颈椎病患者患侧与健康人经穴机械痛分析
        4.3.2 颈型颈椎病患者健侧与健康人经穴机械痛分析
        4.3.3 颈型颈椎病患者患侧与健侧经穴机械痛分析
        4.3.4 颈型颈椎病穴位机械痛敏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4.4 颈型颈椎病穴位敏化的经穴压痛分析
        4.4.1 颈型颈椎病患者患侧与健康人经穴压痛分析
        4.4.2 颈型颈椎病患者健侧与健康人经穴压痛分析
        4.4.3 颈型颈椎病患者患侧与健侧经穴压痛分析
        4.4.4 颈型颈椎病穴位压痛敏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4.5 颈型颈椎病经穴触诊敏感率与触诊优势敏化形式分析
        4.5.1 颈型颈椎病患者与健康人经穴触诊敏感率比较
        4.5.2 颈型颈椎病患者经穴触诊敏化形式比较
        4.6 颈型颈椎病患者穴位敏化的敏感点分析
        4.6.1 颈型颈椎病患者敏感点测量值及其分布情况
        4.6.2 颈型颈椎病患者敏感点触诊敏感形式比较
        4.6.3 经穴周围敏感点的温度、机械痛、压痛测量值情况
        4.6.4 经穴与不同距离敏感点的温度、机械痛、压痛测量值相关性分析
        4.7 颈型颈椎病穴位敏化的经络相关性分析
        4.7.1 颈型颈椎病穴位敏化经络与温度的相关性分析
        4.7.2 颈型颈椎病穴位敏化经络与机械痛的相关性分析
        4.7.3 颈型颈椎病穴位敏化经络与压痛的相关性分析
        4.7.4 颈型颈椎病患者远端经络温度、机械痛、压痛测量值差异
        4.7.5 颈型颈椎病患者不同患病经络的远端经络温度、机械痛、压痛敏化率差异
讨论
    1.对穴位敏化理论的认识
        1.1 传统中医学理论中对穴位敏化的认识
        1.2 现代中医学研究中对穴位敏化的认识
        1.2.1 穴位敏化的形态学改变
        1.2.2 穴位敏化的痛敏感性改变
        1.2.3 穴位敏化的热敏感性改变
    2.颈型颈椎病穴位敏化现象和规律的方法学研究结果讨论
        2.1 穴位敏化研究是穴位研究领域中的热点研究
        2.2 穴位敏化研究中的红外辐射研究
        2.3 穴位敏化研究中的痛阈值研究
        2.4 本研究对颈椎病穴位敏化研究方案的改进
        2.4.1 颈椎病穴位敏化研究的疾病选择
        2.4.2 颈型颈椎病穴位敏化研究的试验设计类型选择
        2.4.3 颈型颈椎病穴位敏化研究的触诊方法
        2.4.4 颈型颈椎病穴位敏化研究的检测区域
        2.4.5 颈型颈椎病穴位敏化研究的检测经穴
        2.4.6 颈型颈椎病穴位敏化研究的检测仪器
        2.4.7 颈型颈椎病穴位敏化研究的分析方法
    3.颈型颈椎病穴位敏化临床病例对照研究结果讨论
        3.1 颈型颈椎病穴位敏化具有多样性和规律性
        3.1.1 温度升高
        3.1.2 痛阈降低
        3.1.3 范围扩大
        3.2 颈型颈椎病穴位敏化与经络具有相关性
        3.2.1 督脉
        3.2.2 手太阴经
        3.2.3 手阳明经
        3.2.4 手太阳经
        3.3 颈型颈椎病穴位敏化与患者的患侧、健侧分析
        3.4 颈型颈椎病穴位敏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3.4.1 性别
        3.4.2 年龄
        3.4.3 疾病情况
    4.颈型颈椎病穴位敏化的临床价值
        4.1 颈型颈椎病穴位敏化的诊断界定意义
        4.1.1 初步构建颈型颈椎病穴位敏化的判定标准
        4.1.2 敏化穴位对于颈型颈椎病具有诊断作用
        4.2 颈型颈椎病穴位敏化的临床治疗意义
        4.2.1 颈型颈椎病优势敏化穴位推荐
        4.2.2 颈型颈椎病针灸选穴原则推荐
结论
创新与特色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1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2 调查问卷内容
    附件3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清单

(3)针刺结合皮内针治疗颈椎病颈痛不同病程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1 现代医学对颈椎病颈痛的研究进展
        1.1.1. 流行病学研究
        1.1.2. 生理病理
        1.1.3、西医治疗
    1.2 祖国医学对颈椎病颈痛的研究进展
        1.2.1. 病名
        1.2.2. 病因病机
        1.2.3 针灸治疗
    1.3 颈椎病疗效与病程相关性研究概况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2.1 研究对象
        2.1.1 病例及课题来源
        2.1.2. 诊断标准
        2.1.3 病例纳入
    2.2 研究方法
        2.2.1 样本含量估计与分组
        2.2.2 治疗方案
        2.2.3 观察项目
        2.2.4. 数据管理和统计分析
第三部分 结果与讨论
    3.1 结果
        3.1.1 基线分析
        3.1.2 各结局指标分析
    3.2 结论
    3.3 不良反应观察
    3.4 讨论
        3.4.1 立论依据
        3.4.2 选穴依据
        3.4.3 评价指标的选择
        3.4.4 结果分析
        3.4.5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获奖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5)神经根型颈椎病复发及相关因素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非手术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复发问题分析
        参考文献
    综述三 颈部功能锻炼的设计与应用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一 神经根型颈椎病复发标准及相关因素的临床研究
        临床资料
        1 病例来源
        2 一般资料
        3 病例选择
        研究方法
        1 随机分组
        2 治疗方法
        3 患者复发的自身评价表
        4 症状体征评分标准
        5 疗效评价标准
        6 随访
        7 统计方法
        结果
        1 治疗后疗效情况
        2 两组患者复发的自身评价
        3 各疗效组患者复发的自身评价
        4 根据症状体征评分下降评定的复发情况
        5 疗效指数下降30%为复发标准的真实性(validity)评价
        6 疗效指数下降30%为复发标准的可靠性(reliability)评价
        7 患者复发相关因素分析
        讨论
        1 非手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优缺点
        2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复发标准
        3 神经根型颈椎病复发的相关因素
        4 小结
        参考文献
    二 神经根型颈椎病复发的防治研究
        临床资料
        1 病例来源
        2 一般资料
        3 病例选择
        研究方法
        1 随机分组
        2 治疗方法
        3 症状体征评分标准
        4 疗效评价标准
        5 随访
        6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生活指导
        7 随访期间质量控制
        8 统计方法
        结果
        1 治疗后疗效情况
        2 两组患者复发情况
        3 两组患者随访期间功能锻炼和生活指导执行情况
        4 随访期间功能锻炼和生活指导执行情况与复发关系
        讨论
        1 神经根型颈椎病复发的防治研究
        2 颈椎康复操研究
        3 神经根型颈椎病生活指导的建立
        4 小结
        5 创新点
        6 存在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1 查新报告
附件2 个人简介

(6)影响综合康复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的危险因素逻辑回归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评定方法
    1.4 分析因素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2.2 单因素分析结果
    2.3 多因素分析结果
    2.4 模型拟合效果判断
3 讨论
    3.1 年龄与疗效的关系
    3.2 伴有明显颈椎骨质增生与疗效的关系
    3.3 椎间孔变窄与疗效的关系
    3.4 长期不良颈部工作体位与疗效的关系

(7)基于影像学的颈椎后路减压内固定术疗效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研究方法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8)8周恰恰舞练习与颈椎保健操练习对普通大学生颈痛水平和表面肌电活动影响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文献综述
    2.1 关于颈痛肌肉机制的研究
        2.1.1 颈部肌肉及其功能特点
        2.1.2 颈肌疲劳导致异常神经肌肉控制
        2.1.3 颈肌疲劳影响颈椎肌力平衡
        2.1.4 颈肌疲劳增加椎间盘和小关节压力
        2.1.5 颈肌疲劳破坏颈椎局部内环境稳定
    2.2 关于颈痛防治方法的研究
        2.2.1 医疗方法
        2.2.2 运动干预疗法
    2.3 关于恰恰舞的研究
        2.3.1 恰恰舞概念
        2.3.2 恰恰舞的国内研究现状
        2.3.3 恰恰舞练习促进颈椎健康的机理
    2.4 关于普通大学生颈痛的研究
        2.4.1 大学生颈痛操作性定义
        2.4.2 大学生颈痛概念和命名
        2.4.3 大学生颈痛流行现状
        2.4.4 大学生颈痛影响因素
    2.5 颈痛及颈椎功能评估工具的选择依据
        2.5.1 疼痛评估
        2.5.2 颈椎功能评估
    2.6 表面肌电信号应用于肌肉活动检测研究
        2.6.1 表面肌电信号基础理论研究
        2.6.2 表面肌电信号在肌肉活动评估中的应用研究
3.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实验法
        3.2.3 测量法
        3.2.4 数理统计法
4.研究结果
    4.1 VAS颈痛评分比较
        4.1.1 干预前后VAS颈痛评分组间比较
        4.1.2 干预前后VAS颈痛评分组内比较
    4.2 NDI颈椎功能评分比较
        4.2.1 干预前后NDI评分组间比较
        4.2.2 干预前后NDI评分组内比较
    4.3 MF斜率值变化情况
        4.3.1 俯卧位负重测试MF斜率值变化情况
        4.3.2 仰卧位负重测试MF斜率值变化情况
    4.4 RMS值变化情况
        4.4.1 俯卧位负重测试标准化RMS值变化情况
        4.4.2 仰卧位负重测试标准化RMS值变化情况
5.分析与讨论
    5.1 恰恰舞与颈椎保健操练习对VAS评分影响的分析
    5.2 恰恰舞与颈椎保健操练习对NDI评分影响的分析
    5.3 颈部肌肉表面肌电活动变化分析
        5.3.1 恰恰舞练习对颈部肌肉MF斜率值影响分析
        5.3.2 恰恰舞练习对颈部肌肉RMS值影响的分析
        5.3.3 恰恰舞和颈椎保健操对颈肌表面肌电活动影响对比分析
6.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7.参考文献
8.致谢
9.附件

(9)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自我感受负担、应对方式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略缩词表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文献综述
        1.2.1 相关概念
        1.2.2 自我感受负担的研究现状
        1.2.3 应对方式的研究现状
        1.2.4 生活质量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意义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1.3 样本量确定
    2.2 研究工具
        2.2.1 一般资料调查表
        2.2.2 自我感受负担量表(self-perceived burden scale,SPBS)
        2.2.3 医学应对方式问卷(medical coping modes questionnaire,MCM)
        2.2.4 生活质量评价量表(the MOS 36-item short-form health survey,SF-36)
    2.3 统计学方法
    2.4 质量控制
    2.5 伦理原则
    2.6 技术路线
第三章 研究结果
    3.1 患者一般资料情况
        3.1.1 患者人口学资料情况
        3.1.2 患者的疾病相关资料情况
    3.2 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自我感受负担情况
        3.2.1 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不同程度的自我感受负担情况
        3.2.2 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自我感受负担得分情况
    3.3 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应对方式情况
    3.4 患者的生活质量情况
        3.4.1 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得分情况
        3.4.2 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单因素分析
        3.4.3 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3.5 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自我感受负担、应对方式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
第四章 讨论
    4.1 患者一般资料情况分析
        4.1.1 人口学资料
        4.1.2 疾病相关资料
    4.2 患者的自我感受负担现状分析
    4.3 患者的应对方式情况分析
    4.4 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生活质量状况分析
    4.5 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自我感受负担、应对方式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
        4.5.1 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自我感受负担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
        4.5.2 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应对方式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
第五章 结论
第六章 研究的创新性、局限性和展望
    6.1 研究的创新性
    6.2 研究的局限性和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自我感受负担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成人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中医体质类型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临床资料
    1 病例来源
    2 诊断标准
    3 研究对象
    4 研究方法
    5 统计学方法
研究结果
    1 患者基本资料分析
    2 发病原因分布情况
    3 其他相关因素分布情况
    4 患者体质类型分布规律
    5 中医证型分布
    6 体质相关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讨论
    1 基本资料分析
    2 发病原因分析
    3 颈椎活动度
    4 中医证型与体质分布的关系
    5 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体质类型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6 临床指导建议
    7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问卷调查表
综述 体质学说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颈椎病疗效及影响疗效的因素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太极推拿治疗大学生颈痛的临床疗效及血清蛋白质组学研究[D]. 杨丹.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12)
  • [2]颈型颈椎病穴位敏化现象和规律的临床病例对照研究[D]. 孙铭声.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3]针刺结合皮内针治疗颈椎病颈痛不同病程的临床研究[D]. 胡晓晴.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6(01)
  • [4]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J].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3(05)
  • [5]神经根型颈椎病复发及相关因素的临床研究[D]. 于杰.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0(10)
  • [6]影响综合康复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的危险因素逻辑回归分析[J]. 魏大成,周贤刚.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9(09)
  • [7]基于影像学的颈椎后路减压内固定术疗效影响因素分析[J]. 林金堆. 颈腰痛杂志, 2021(04)
  • [8]8周恰恰舞练习与颈椎保健操练习对普通大学生颈痛水平和表面肌电活动影响的对比研究[D]. 孙蒙.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1)
  • [9]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自我感受负担、应对方式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研究[D]. 姜丽. 延安大学, 2021(09)
  • [10]成人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中医体质类型调查研究[D]. 辛世杰.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颈椎病疗效分析及影响疗效的因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