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简述使用掌上电脑进行二类调查应注意的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孙晓[1](2018)在《森林资源三类调查系统研究与实现》文中认为森林资源三类调查,又称为作业设计调查,主要是研究测定和获取作业区森林资源信息的理论和方法。我国森林资源信息在管理内容和技术手段等方面,经过六十多年的努力,虽然取得了较大进步,但目前在诸多林业基层单位,因为受成本、方法、技术等因素的制约,在数据采集与管理方式方面依然比较落后,如外业调查数据以纸质卡片记录方式进行,缺少对调查设计数据的自动检查,外业调查结果不能实现自动计算汇总,需回到室内由人工方式进行计算,设计成果缺乏统一制图和规范制表等问题。如何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高效完成三类调查工作,以期提高林业用地规划设计的科学性,加快我国林业资源信息化建设,已成为林业基层单位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针对我国三类调查技术手段现状,分析三类调查在数据采集、处理和管理等实际工作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以提高数据采集的准确性和提升工作效率为目的,主要研究了以下内容:(1)探讨“3S”(RS、GPS、GIS)集成技术在三类调查中的应用。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作底图进行小班区划,可以减轻三类调查外业工作强度;三类调查要求利用高精度GPS接收机测定实测小班边界,在林区因受树冠郁闭度遮挡等的影响,为实现高精度定位,研究了适合林区卫星定位的方案;针对三类调查海量级数据的空间检索,研究了适合三类调查数据的空间索引模型。(2)分析了三类调查工作中存在的关键技术问题并提出改善方案。利用移动终端设备实现了野外小班调查样地和样带的自动布设,降低了外业调查工作强度;针对不同林场材积表存在的差异,设计了满足不同林场小班蓄积量自动计算的模型,实现森林蓄积量等相关因子的自动计算,提高了软件适用性。(3)在关键技术研究的基础上,对森林资源三类调查工作的需求和技术规范进行了分析,利用C#和C++等开发语言,结合ArcGIS Engine组件开发技术,开发了三类调查移动端和桌面端一体化系统,并利用黑龙江省南岔林业局进行应用试验,与传统森林资源三类调查相比取得了良好效果,达到预期目标。
代斌,霍志龙,姚正刚[2](2018)在《移动平台3S集成技术在林业野外调查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在分析总结林业3S技术应用现状的基础上,提出移动平台3S集成技术是林业野外调查应用新趋势的观点,并从这一应用技术的硬件选择、软件选择,集成数据准备,应用场景、应用心得以及网络GIS融合发展趋势等多方面进行了介绍和分析,促进这一技术在林业野外调查工作中的推广和使用。
蒋君志伟[3](2018)在《基于掌上超站仪的森林观测内外业一体化系统研建》文中认为当前森林经营观测调查技术与装备发展趋势已逐渐从3S主导的森林调查技术升级到精准化、智能化及网络化系统的方向,随着图像识别算法优化、传感器成本下降和互联网技术发展以及工业制造升级,实现森林观测一体化是智能设备发展的新理念,也是现代林业监测技术发展的必然。传统外业流程繁杂且耗时,内业调查数据录入和文档存储又容易出错,内外业工作的分离是现阶段森林观测发展的薄弱环节。由于掌上超站仪具有体积小巧、重量轻和功耗低等优点,目前已具备野外精准观测的素质,采用方便实用的Android操作系统及其背后强大的互联网开源库支持,使得基于掌上超站仪开发一套森林观测内外业一体化系统成为可能。本文针对当前国内外研究现状,详细论述了观测系统研建的关键技术原理与方法,并对内外业一体化内涵进行全面阐述,以测树学、森林经理学、摄影测量原理、图像识别技术和传感器技术等原理为手段,使用Java语言在Android Studio开发环境下构建系统,研究开发了一种基于掌上超站仪的森林观测内外业一体化系统。实现了单片摄影测树模块、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模块和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模块,从而在外业进行观测获取单木影像信息或林分参数的同时,传输至内置后处理程序中就能生成单木或林子因子参数的结果,实现了内外业一体化的构想。经过对本系统功能测试和性能测试,总体功能良好能够,满足林业工作者的森林观测需求,且观测精度验证结果表明符合要求,已在辽阳市林业系统中进行推广和使用,提升了林业从业者的调查、经营和管理水平,带来了明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周俊希[4](2018)在《基于Android与BDS的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系统》文中研究说明为满足森林经营方案、总体设计、林业区划与规划设计等需要而进行的森林资源调查,如果与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相结合,不仅能够提高外业工作的效率,也有助于林业信息化的发展。传统的森林资源调查方式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因此利用信息技术与先进设备提高森林资源调查的效率,研究开发基于移动设备的森林资源调查系统,为提高外业森林资源调查信息化水平提供支持是非常必要的。本文通过分析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系统的业务流程,结合AoGIS和BDS的特性,设计开发出了能够在Android端运行,适合林业工作人员野外操作的软件系统。以此来降低外业调查工作的强度,提高数据录入整理的效率,使复杂的野外工作简单化、智能化、高效化。该系统以Android操作系统为运行平台,采用eclipse IDE作为软件开发平台,以SQLite作为开发数据库,能够实现外业调查阶段的相关功能,如:通过BDS卫星获取当前位置,北斗短报文功能实现消息的发送与读取,对调查的小班进行边界修绘,输入和修改小班因子数据,进行小班因子计算等,对其他相关工作也有一定的帮助。
李春干,罗鹏[5](2015)在《中国森林资源信息管理: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文中指出文中简述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森林资源信息管理的发展历程,介绍了森林资源信息管理的内容、手段和技术,变化信息采集方法与技术,以及保留小班林分林木因子更新方法的演变,展望了今后的发展趋势。
陈刚[6](2014)在《县级林地落界数据多业务协同更新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实现林地落界数据的年度更新,我国近几年开展了林地年度变更调查。林地年度变更调查和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在县级林业单位形成了林地和森林资源两套基础数据。按照现有的管理模式和技术条件,难以实现林地和森林资源数据的同步更新,森林资源数据不能及时准确反映最新森林资源分布情况,给森林资源管理和林地保护工作带来了困扰,需要在年度林地落界工作中实现林地和森林资源数据的同步更新,这需要多个业务部门的协同,而目前对业务协同的内涵研究不够,缺少高效的业务协同更新流程,业务协同数据更新技术以及协同更新平台,效率低下。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森林资源数据更新技术,协同技术现状,林地落界现状和更新需求,针对上述问题对县级林地落界数据多业务协同更新技术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林地落界数据更新及业务协同内涵分析。分析了林地小班变化的原因,说明了林地和森林资源数据的年度变化主要与县级林业主管部门各类经营管理业务有关。分析了多业务及其数据的内涵,分析了多业务数据更新林地小班数据的方法,说明多业务数据可以同时更新林地和森林资源数据。从县级林地落界数据更新工作的横纵向协同关系,多业务数据的协同性以及多业务数据更新流程的协同性等几方面剖析了业务协同的内涵,说明在更新工作中需要对用户进行权限管理。(2)业务协同数据更新流程的研究。分析了更新工作中影响数据更新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是大量业务数据的收集和处理,基于此设计了业务协同更新的总体流程。然后对各类业务流程进行了简要分析,对业务数据变更协同采集流程进行了设计。然后基于多业务数据以及多业务数据更新流程的协同性对林地落界数据年度协同更新流程进行了设计。(3)林地落界多业务协同数据更新关键技术研究。设计了业务协同数据库,多业务协同更新策略,多业务数据变更协同技术,变更数据冲突处理规则办法、年度成果数据生成技术以及专题图与影像REST服务与访问技术,为业务数据采集的协同、年度数据更新的协同以及协同系统的实现奠定了技术理论基础(4)多业务协同更新原型系统的实现。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多个县为应用试点单位,介绍了应用区域的概况,设计了系统的架构,多业务协同数据的部署以及进行了系统原型的实现。对多业务协同更新技术进行了验证。试验结果表明多业务协同更新技术可以实现林地和森林资源数据的年度更新,提高了数据更新的效率,实现了林地和森林资源数据“一套数”,提高了森林和林地资源的监测技术水平。
任俊俊[7](2013)在《林业野外作业数据采集系统基础平台设计及稳定性研究》文中认为林业作为我国传统行业,在我国生态环境、生态文明建设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信息化程度较低,传统数据获取方法和技术为主导,不仅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效率低下,也易产生错误或误差。随着国家加快林业信息化建设步伐,迫切需要将“3S”、计算机、电子信息等技术进行集成或融合,提升野外作业过程信息获取与处理的水平,解决林业信息化过程的一些瓶颈问题。基于林业信息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项目以实际需求为目标,以系统理论为指导,以软硬一体化系统设计技术为支撑,对林业野外作业数据采集系统的关键技术、硬件系统集成、操作系统选择、可移植环境、应用软件开发等方面进行研究,构建了林业野外作业前后端一体化系统框架,研发了林业野外作业数据采集终端,建立终端系统稳定性分析模型。通过测试、试验应用,表明林业野外作业数据采集系统在数据采集、存储和传输环节,具有较高的稳定性,能基本满足实际应用的需要。论文主要内容包括:(1)系统框架设计与关键技术的分析研究。对系统功能进行分析,得出采集系统的框架结构,并对系统中的相关技术进行分析研究,为功能实现提供技术支持。(2)软硬件系统设计。对硬件系统的功能模块进行选择及电路设计,并借助多个集成开发平台,对软件部分进行开发,研发了软件系统环境。(3)系统稳定性分析。以系统相关理论知识为基础,建立稳定性分析模型。通过分析硬件系统、软件系统、无线传输系统的稳定性,最终得到系统的整体稳定性。(4)系统测试验证。将采集系统在浙江省龙泉市进行林权野外信息采集试验,试验表明该采集系统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可基本满足林业野外作业的需要。其创新点:(1)设计了软硬件一体化前端系统。以满足林业野外作业数据采集过程中的实际需求为目的,软硬件统一架构,减少软硬件的冗余,提高系统的利用率及实用性,增强系统可移植性和可扩展性。(2)建立系统稳定性分析模型。以系统不可修复理论、系统失效率等相关知识为基础,建立了系统的稳定性分析模型,并对系统各子模块进行稳定性分析,最终得到采集系统的稳定性,为确保系统的安全可靠提供理论依据。
牟秋蔷[8](2011)在《GIS空间分析在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管理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森林作为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森林资源的分布状况和使用状况一直是各国所关心的热点话题,因此,森林资源的调查也显得尤为重要。3S技术的迅速发展,特别是GIS空间分析技术在林业上的广泛应用,使传统的森林资源调查方式及成果的管理方法发生革命性的改变,利用计算机,结合3S技术对森林资源调查和成果的管理及分析也成为森林资源调查工作的重要的研究课题。论文主要针对GIS空间分析技术的各种原理与算法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以ArcGIS Engine为开发平台,应用C#语言作为二次开发语言开发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管理系统,以减轻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内业工作的效率。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主要成果如下:1.研究了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的内容及成果管理流程。2.探讨、分析了空间分析的常用模型的特征。3.建立了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管理系统的主体框架。4.实现了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管理系统的如下功能:(1)图层的加载功能对矢量格式图层(*.shp格式),栅格格式图层(*.jpg格式、*.bmp格式、*.tif格式等),TIN格式图层,*.sxd格式图层等主流格式的图层的快速加载,浏览,查看,对于数据量较大的栅格图层,系统中还嵌入金字塔技术,也可以实现快速加载。(2)图层的查询功能包括图查属性和属性查图两个功能的研究应用,可以快速、方便的查看图层所包含的各种属性,以及通过设置查询条件快速显示图中所查看的区域。(3)图层的编辑功能包括图层的基本编辑操作,勾划图形,复制,粘贴,撤销,删除,等功能,有开始编辑和结束编辑两个按钮来控制编辑的状态,也可以进行勾划小班,修改,复制,删除等操作。(4)空间分析功能包括量算功能,叠加分析功能,缓冲区分析功能,坡度分析功能,坡向分析功能,等值线分析功能,真实地貌显示功能,垂直拉伸功能等,还包括带有预测功能的样条插值分析功能,克里格插值分析功能和反距离加权插值分析功能等(5)专门针对TIN图层的分析功能包括矢量生成TIN功能,Raster生成TIN功能,TIN提取坡度、坡向、等值线功能,TIN属性查询功能等。(6)样地信息的提取功能此功能是用来提取样地的坡度,坡向,高程等信息,将样地图层与其对应的坡度、坡向、高程等图层叠加,利用此功能将样地内所需的信息提取出来,用属性表显示出来。
李玉堂[9](2011)在《森林资源空间数据集成管理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森林资源数据获取与更新是森林资源调查永恒的主题,从有森林调查开始,森林调查从业者对获取准确的森林资源数据进行不懈的努力。从全林每木到抽样调查,从样地调查到角规抽样,从对坡勾绘到航片的应用,从航片到卫片,从手工制图到地理信息的应用,从罗盘配合地形图定位到GPS手持机和PDA的应用等,无不表明森林资源空间数据的获取手段的提高和调查数据精度的提高。本研究采取理论和实践紧密相结合的技术路线,主要是应用“3S”技术,对在森林资源空间数据的采集和更新的实际工作遇到的具体问题做了一些研究来提高数据采集和更新的效率,主要内容如下:1采用以Visual Basic6.0为开发平台,对MapInfo Professional进行集成开发,实现非地理要素的结合,发挥了工具型地理信息系统的长处又弥补了属性数据编辑能力不强的弱点。2通过地理信息属性数据录入的研究,实现了数据的双模式输入,即代码输入和下拉框选择输入,实现了华表组件的数据和地图窗口的互动,编辑小班属性的同时可以看到小班的图形数据以及小班范围内的遥感影像,克服了小班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张冠李戴”的现象。3将森林资源空间数据的采集工作分解到林班,能够使每一个工作人员完成自己的内业工作,对提高森林资源空间数据的准确性,提高数据采集的速度和质量。4针对具有一个控制点的图像研究出图像单点配准的方法,简化了图像配准的过程,提高了工作效率。5应用地形数据(DEM)直接完成小班的立地条件数据填写,提高了准确性。应用DEM数据制作成的晕渲地形林相图,直接具有立体效果,形成新一代的地形林相图。方便林业基层工作人员读图和调查人员区划立地类型小班。6 GPS数据提供的地理数据为森林资源空间图形数据采集和更新提供了准确的数据源,这些数据是巨大的信息财富。本研究提供了利用这些数据的方法,在实际生产中得到广泛引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7采用局部矢量化的方法,利用三类调查数据对森林资源空间数据的更新,扭转了现实森林资源管理中,数据“1年清、2年变、3年乱”的被动局面。8森林资源空间数据的主要来源是遥感数据,对两期的TM影像进行比较可以发现该时间段的森林变化情况,对这些变化的发现可以使森林调查有的放矢,提高森林调查的质量。本研究通过两期影像NDVI差值的分布,来确定两期的资源变化,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实践中有指导作用。9将样地数据进行矢量化管理,将样木的真实空间分布进行描述,实现森林资源空间数据一体化管理,实现抽样调查体系和目测现地调查体系的结合。通过这些数据完成检查小班的调查质量,计算精度,两套调查体系进行比估等工作。
郎玉良,王洪峰[10](2010)在《PDA在森林资源二类调查中的应用》文中指出通过在森林资源二类调查中应用PDA进行数据采集,大大提高了野外调查设计的精度和工作效率,内业整理也省去了许多中间环节,减少了人为误差,极大的节省了内业工作的时间,且实现了内业成图一体化和无纸化办公的作业流程。在二类调查工作中,PDA是与"3S"技术相结合应用的。
二、简述使用掌上电脑进行二类调查应注意的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简述使用掌上电脑进行二类调查应注意的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森林资源三类调查系统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存在问题 |
1.4 研究内容与目标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目标 |
1.4.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 本章小结 |
2 三类调查系统设计相关技术的研究 |
2.1 基于高分辨率影像的小班调查 |
2.2 基于卫星定位的移动终端定位 |
2.2.1 GPS数据处理 |
2.2.2 高精度CORS解算 |
2.3 基于GIS的三类调查软件开发 |
2.3.1 移动GIS开发技术 |
2.3.2 组件式开发技术 |
2.3.3 空间数据库建模 |
2.4 基于三类调查数据的空间索引模型 |
2.4.1 常规四叉树索引 |
2.4.2 改进的四叉树索引 |
2.5 本章小结 |
3 基于林业三类调查数据进行蓄积量计算的方法 |
3.1 小班蓄积量调查 |
3.1.1 全林实测法 |
3.1.2 标准地调查法 |
3.1.3 样地调查法 |
3.2 小班样地布设的方法 |
3.2.1 传统样地布设的方法 |
3.2.2 GPS样地布设的方法 |
3.2.3 移动终端样地布设的方法 |
3.3 小班样地自动布设计 |
3.3.1 样点自动布设设计 |
3.3.2 样带自动布设设计 |
3.4 小班蓄积量计算方法 |
3.4.1 小班蓄积量计算 |
3.4.2 不同林场蓄积量的自动计算方法 |
3.5 本章小结 |
4 系统设计与实现 |
4.1 需求分析与可行性分析 |
4.1.1 需求分析 |
4.1.2 可行性分析 |
4.2 系统设计规范与原则 |
4.3 系统总体设计 |
4.4 系统数据库设计 |
4.4.1 数据库设计要求 |
4.4.2 数据库设计 |
4.5 系统软硬件环境 |
4.5.1 桌面端运行环境 |
4.5.2 移动端运行环境 |
4.6 移动端系统实现 |
4.6.1 作业流程 |
4.6.2 功能模块 |
4.6.3 系统界面 |
4.7 桌面端系统实现 |
4.7.1 作业流程 |
4.7.2 功能模块 |
4.7.3 系统界面 |
4.8 本章小结 |
5 以采伐作业设计调查为例的应用实例 |
5.1 应用区实例 |
5.1.1 应用区分析 |
5.1.2 系统运行效果 |
5.2 论文系统的优势 |
5.2.1 与传统方式对比的优势 |
5.2.2 与同类系统对比的优势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2)移动平台3S集成技术在林业野外调查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移动平台3S集成的软、硬件选择 |
1.1 硬件的选择与准备 |
1.1.1 将要使用的GIS软件。 |
1.1.2 性能。 |
1.1.3 续航时间。 |
1.1.4 便携性。 |
1.1.5内置GPS定模块。 |
1.1.6 三防功能, 适合野外使用。 |
1.2 软件的选择与准备 |
1.2.1 支持的操作系统 |
1.2.2 软件功能 |
1.2.3 稳定性、流畅性和易操作性 |
1.2.4 可扩展性和行业化 |
2 移动平台3S集成的数据准备 |
2.1 矢量数据的准备 |
2.2 光栅图像数据的准备 |
2.3 数据的转换 |
3 林业野外调查3S集成应用场景 |
3.1 资源调查应用 |
3.2 作业设计应用 |
3.3 各类检查验收应用 |
3.4 行政执法和资源管理应用 |
3.5 应用心得 |
3.6 移动平台3S集成技术的发展, 呈现出与网络GIS相互融合的新方向 |
(3)基于掌上超站仪的森林观测内外业一体化系统研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3.4 技术路线 |
1.4 主要创新点 |
1.5 论文结构安排 |
2 森林观测内外业一体化 |
2.1 森林观测内外业一体化定义 |
2.2 森林观测内外业一体化主要内容 |
2.3 森林观测内外业一体化主要特点 |
2.4 本章小结 |
3 系统关键技术 |
3.1 掌上超站仪的组成 |
3.2 Android开发技术简介 |
3.3 Android架构组件 |
3.4 Android系统优势 |
3.5 JXL内业表格 |
3.6 GreenDAO框架 |
3.7 数据库的实现 |
3.8 本章小结 |
4 系统设计与实现 |
4.1 系统需求分析 |
4.2 系统功能概述 |
4.3 系统运行环境 |
4.4 系统应用架构设计 |
4.5 森林内外业一体化系统模块实现 |
4.5.1 单片摄影测树高模块 |
4.5.2 单片摄影测胸径模块 |
4.5.3 单片摄影测材积模块 |
4.5.4 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模块 |
4.5.5 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模块 |
4.6 本章小结 |
5 系统测试试验 |
5.1 研究区概况 |
5.1.1 地理位置 |
5.1.2 自然资源 |
5.2 系统性能测试 |
5.2.1 单片摄影试验及结果 |
5.2.2 3D电子角规观测试验 |
5.2.3 N棵树微样地观测试验 |
5.2.4 森林生长模型建立及评价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第一导师简介 |
第二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 |
致谢 |
(4)基于Android与BDS的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森林资源调查系统现状 |
1.3 相关技术发展现状 |
1.3.1 移动GIS技术 |
1.3.2 移动终端定位技术 |
1.3.3 移动终端操作系统及其开发技术 |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1.5 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的方法与技术 |
1.5.1 小班调查 |
1.5.2 样地、标准地调查 |
1.5.3 调查因子精度 |
1.6 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的工作流程 |
2 系统设计 |
2.1 需求分析 |
2.1.1 业务需求 |
2.1.2 功能需求 |
2.2 总体设计 |
2.2.1 系统业务流程 |
2.2.2 软硬件架构 |
2.3 模块设计 |
2.3.1 功能模块设计 |
2.3.2 工具模块设计 |
2.4 存储设计 |
2.4.1 数据来源 |
2.4.2 文件存储设计 |
2.4.3 数据库设计 |
3 相关模块实现 |
3.1 小班因子计算模块实现 |
3.2 北斗短报文功能实现 |
3.3 小结 |
4 系统运行实例 |
4.1 软件打包与安装 |
4.2 运行示范 |
4.2.1 用户登录 |
4.2.2 主界面 |
4.2.3 小班查询 |
4.2.4 小班调查 |
4.2.5 小班因子调查 |
4.2.6 小班边界勾绘 |
4.2.7 小班边界修绘 |
4.2.8 小班边界删除 |
4.2.9 位置采集 |
4.2.10 图层管理 |
4.2.11 导航 |
4.2.12 系统设置 |
4.2.13 切换用户 |
4.2.14 位置服务状态 |
4.2.15 快捷按钮 |
4.3 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5)中国森林资源信息管理: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国森林资源信息管理发展历程 |
2 森林资源信息管理内容 |
3 森林资源信息管理手段和技术 |
4 变化信息采集方法 |
4.1 森林资源变化原因及变化信息类型 |
4.2 变化信息采集方法 |
5 保留林分、林木因子的更新方法 |
5.1 基于固定标准地观测结果的更新 |
5.2 基于林分、林木生长模型的更新 |
5.3 更新结果修正 |
6 中国森林资源信息管理技术发展趋势 |
6.1 空间变化信息采集自动或半自动化 |
6.2 信息系统网络化 |
6.3 虚拟现实 |
6.4 决策支持 |
(6)县级林地落界数据多业务协同更新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项目来源与经费支持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1.3.1 森林资源数据概念 |
1.3.2 森林资源数据更新技术 |
1.3.3 协同技术研究现状 |
1.3.4 林地落界现状和更新需求 |
1.4 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
1.4.1 存在问题 |
1.4.2 发展趋势 |
1.5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
1.5.1 研究目标 |
1.5.2 主要研究内容 |
1.6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林地落界数据更新及业务协同内涵分析 |
2.1 林地小班变化及更新分析 |
2.1.1 林地小班变化原因分析 |
2.1.2 多业务及其数据内涵 |
2.1.3 多业务数据更新林地小班方法分析 |
2.2 多业务数据更新协同性分析 |
2.2.1 县级落界数据更新业务分析 |
2.2.2 业务部门协同分析 |
2.2.3 业务数据协同性分析 |
2.2.4 业务数据更新流程分析 |
2.3 多业务部门协同权限管理 |
2.3.1 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 |
2.3.2 基于地理区域角色的访问控制 |
2.4 多业务数据更新协同工作特点 |
2.5 小结 |
第三章 业务协同数据更新流程研究 |
3.1 更新流程总体分析和设计 |
3.1.1 林地落界更新流程概述 |
3.1.2 业务协同更新流程分析和设计 |
3.2 业务数据变更协同编辑流程 |
3.2.1 造林业务数据编辑流程 |
3.2.2 采伐业务数据编辑流程 |
3.2.3 林地征占用业务数据编辑流程 |
3.2.4 森林火灾业务数据编辑流程 |
3.2.5 病虫害防治业务数据编辑流程 |
3.2.6 林业案件处理业务数据编辑流程 |
3.3 林地落界数据年度协同更新流程 |
3.4 小结 |
第四章 林地落界多业务协同数据更新关键技术研究 |
4.1 多业务协同更新数据库设计 |
4.1.1 数据库网络部署结构设计 |
4.1.2 多业务协同更新数据库逻辑结构设计 |
4.1.3 地理空间实体数据逻辑结构设计 |
4.2 多业务协同更新策略 |
4.2.1 图斑数据的更新策略 |
4.2.2 属性数据的更新策略 |
4.2.3 时间约束策略 |
4.3 多业务数据变更协同技术 |
4.3.1 业务数据协同编辑控制 |
4.3.2 业务图斑协同编辑 |
4.3.3 业务属性因子协同编辑 |
4.4 林地落界数据年度协同更新 |
4.4.1 变更数据冲突处理 |
4.4.2 林地落界年度成果数据生成 |
4.5 专题地图与影像 REST 服务与访问技术 |
4.6 小结 |
第五章 多业务协同更新原型系统实现 |
5.1 应用区域概况 |
5.2 系统设计 |
5.2.1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
5.2.2 系统用户交互界面设计 |
5.3 多业务协同数据部署 |
5.3.1 空间数据组织 |
5.3.2 属性数据组织 |
5.3.3 县级数据生成与分发 |
5.4 多业务协同更新系统原型实现 |
5.4.1 信息管理模块 |
5.4.2 业务管理模块 |
5.4.3 年度更新子系统 |
5.4.4 多业务协同变更编辑 |
5.5 林地落界图斑冲突编辑 |
5.5.1 共边图斑冲突编辑 |
5.5.2 相交图斑冲突编辑 |
5.5.3 多业务专题数据合并 |
5.6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详细摘要 |
(7)林业野外作业数据采集系统基础平台设计及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林业野外作业现状 |
1.1.2 林业信息化建设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论文内容与结构 |
2 系统总体分析 |
2.1 采集系统需求分析 |
2.2 关键技术分析 |
2.2.1 定位技术 |
2.2.2 通信技术 |
2.2.3 采集交互技术 |
2.3 采集系统设计与功能 |
2.3.1 系统总体架构 |
2.3.2 系统功能特点 |
2.4 本章小结 |
3 硬件系统开发与设计 |
3.1 需求分析 |
3.2 中央处理器选择 |
3.3 电源系统设计 |
3.3.1 供电电路 |
3.3.2 充电电路 |
3.4 通信系统设计 |
3.4.1 GPS 定位系统 |
3.4.2 GPRS 无线传输系统 |
3.5 交互系统设计 |
3.5.1 环境因子采集 |
3.5.2 交互界面 |
3.5.3 存储系统 |
3.6 本章小结 |
4 软件系统开发与设计 |
4.1 嵌入式操作系统选择 |
4.2 开发环境与平台搭建 |
4.2.1 Platform Builder 5.0 集成平台 |
4.2.2 Visual Studio 2008 集成开发工具 |
4.2.3 ARM Developer Suite 开发工具 |
4.3 定制 WinCE 系统 BSP |
4.3.1 Bootloader 与 BSP 简介 |
4.3.2 定制 BSP |
4.4 驱动程序设计 |
4.4.1 WinCE 系统驱动介绍 |
4.4.2 流式驱动实现方式 |
4.4.3 流式驱动动态加载 |
4.4.4 通信系统驱动设计 |
4.5 应用程序开发 |
4.5.1 Visual C++ .NET 技术 |
4.5.2 智能设备应用程序 |
4.5.3 定位功能程序实现 |
4.5.4 无线传输功能程序实现 |
4.6 本章小结 |
5 稳定性研究 |
5.1 稳定性模型建立 |
5.1.1 重要性 |
5.1.2 稳定性模型建立 |
5.2 硬件系统稳定性研究 |
5.2.1 研究方法 |
5.2.2 硬件系统稳定性分析 |
5.3 软件系统稳定性研究 |
5.4 传输稳定性研究 |
5.5 本章小结 |
6 林权信息采集应用 |
6.1 龙泉地区概况 |
6.2 林权信息采集系统开发应用 |
6.2.1 开发环境 |
6.2.2 系统需求 |
6.2.3 软件架构与实现 |
6.3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介绍 |
致谢 |
(8)GIS空间分析在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管理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现状 |
1.3 森林资源调查数据管理现状 |
1.3.1 国外现状 |
1.3.2 国内现状 |
1.4 GIS 在国内外林业中的发展与应用状况 |
1.4.1 GIS 在国外林业中的发展应用 |
1.4.2 GIS 在国内林业中的发展应用 |
1.5 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产生 |
1.6 技术路线 |
2 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概述 |
2.1 概念 |
2.2 二类调查的任务和目的 |
2.2.1 二类调查的主要任务 |
2.2.2 二类调查的目的 |
2.2.3 二类调查的内容 |
2.3 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的准备工作 |
2.4 林业生产条件调查 |
2.5 小班调查 |
2.6 专业调查 |
2.7 多资源调查 |
2.8 二类调查质量管理 |
2.9 二类调查的成果 |
3 GIS 空间分析原理与常用方法 |
3.1 空间分析的概念 |
3.2 空间几何关系分析原理与方法 |
3.2.1 邻近度分析 |
3.2.2 叠加分析 |
3.2.3 网络分析 |
3.3 空间统计学分析原理与常用方法 |
3.3.1 空间统计分析中的理论假设 |
3.3.2 空间局部估计 |
3.3.3 确定性插值法 |
3.3.4 克里格插值法 |
3.4 空间三维建模分析原理与方法 |
3.4.1 面模型数据结构 |
3.4.2 DEM |
3.5 数字地形分析 |
3.5.1 坡度和坡向 |
3.5.2 等值线生成 |
4. 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管理系统功能设计 |
4.1 需求分析 |
4.1.1 系统的可行性分析 |
4.1.2 功能需求分析 |
4.1.3 数据需求分析 |
4.2 系统功能框架设计 |
4.3 软件的编码与实现 |
5 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管理部分功能的实现 |
5.1 图层加载功能 |
5.2 图层的查询功能 |
5.3 图层的编辑功能 |
5.4 图层的分析功能 |
5.5 图像分析功能 |
5.6 TIN 分析功能 |
5.7 插值分析功能 |
5.8 样地信息提取功能 |
6 总结 |
6.1 本文主要成果 |
6.2 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办法 |
6.2.1 空间分析方法中理论和模型需要深入研究 |
6.2.2 加强算法研究 |
6.2.3 软件的框架设计不完善 |
6.3 进一步的工作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9)森林资源空间数据集成管理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综述 |
1.1 引言 |
1.2 森林资源的数据特征 |
1.3 森林资源调查的沿革 |
1.3.1 调查体系形成 |
1.3.2 我国森林调查的分类 |
1.3.3 现行二类调查方法 |
1.3.4 计算机在森林资源调查中的应用 |
1.4 "3S"技术 |
1.4.1 地理信息技术(GIS)在森林资源调查中的应用 |
1.4.2 遥感技术(RS)在森林调查和监测中的应用 |
1.4.3 全球定位系统(GPS)在森林资源调查中的应用 |
1.4.4 嵌入式GIS |
1.4.5 小结 |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5.1 研究目的 |
1.5.2 研究意义 |
1.5.3 技术路线 |
1.5.4 创新点 |
2 森林资源管理平台设计和数据处理 |
2.1 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分类 |
2.2 MapInfo产品简介 |
2.2.1 Maplnfo产品的应用模式的选择 |
2.3 GPS的应用 |
2.3.1 GPS手持机数据利用 |
2.3.2 对讲机GPS的应用 |
2.3.3 小结 |
2.4 图像的单点配准 |
2.4.1 图像配准的原理 |
2.4.2 Mapinfo Professional中图像配准文件的结构 |
2.4.3 BMP文件结构分析 |
2.4.4 坐标旋转变换 |
2.4.5 实现步骤 |
2.4.6 结果验证 |
2.4.7 小结 |
3 森林资源空间数据采集与更新 |
3.1 森林资源空间数据的快速采集 |
3.1.1 数据采集工作的有效分解 |
3.1.2 方便的打开地图界面 |
3.1.3 平差功能的实现 |
3.1.4 成图标准化 |
3.1.5 小班注记的形成 |
3.1.6 提出小班界 |
3.1.7 小班着色 |
3.1.8 小结 |
3.2 属性数据的采集 |
3.2.1 华表组件简介 |
3.2.2 华表组件与地理信息系统属性表的信息传递设计 |
3.2.3 属性数据的快速采集设计 |
3.2.4 筛选功能的实现 |
3.2.5 小结 |
3.3 局部矢量化 |
3.3.1 局部矢量化的提出 |
3.3.2 局部矢量化的设计思想 |
3.3.3 局部矢量化的关键 |
3.3.4 局部矢量化的实现 |
3.3.5 小结 |
3.4 森林资源空间历史数据的管理 |
3.4.1 时态GIS |
3.4.2 时间维的表达方式 |
3.4.3 时态GIS的实现方式 |
3.4.4 小结 |
4 地形数据的应用 |
4.1 地貌立体表示方法 |
4.2 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简称DEM) |
4.2.1 规则格网模型 |
4.2.2 等高线模型 |
4.2.3 不规则三角网(TIN,Triangulated Irregular Network) |
4.3 错误高程值的查找 |
4.3.1 检查等高线高程值的常用方法 |
4.3.2 检查等高线错误的原理 |
4.3.3 实现步骤 |
4.4 海拔高、坡度、坡向的填写 |
4.4.1 DEM模型的获得 |
4.4.2 将Grid模型转换为点、面实体的图层 |
4.4.3 点状实体的海拔高、坡度和坡向填写 |
4.4.4 面状小班海拔高、坡度和坡向的填写 |
4.5 林相图的"平面立体"制作 |
4.5.1 地形数据的准备 |
4.5.2 山体阴影的处理 |
4.5.3 加载到地图窗口中 |
4.5.4 "平面立体"林相图的应用 |
4.6 小结 |
5 森林资源变化监测 |
5.1 植被指数 |
5.2 TM影像的光谱特征 |
5.3 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 |
5.4 监测原理 |
5.5 森林资源变化监测步骤 |
5.5.1 数据源 |
5.5.2 二进制图像数据输入 |
5.5.3 遥感影像的纠正配准 |
5.5.4 影像裁切 |
5.5.5 求算NDVI |
5.5.6 求算NDVI的差值影像 |
5.5.7 森林资源变化定位 |
5.5.8 检测验证 |
5.6 小结 |
6 样地的管理模式研究 |
6.1 样地管理模式的选择 |
6.2 样地的输入界面设计 |
6.3 样地每木输入设置 |
6.4 样地材料的逻辑检查 |
6.5 样地计算 |
6.6 样地与小班因子对照表 |
6.7 小结 |
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PDA在森林资源二类调查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应用方法 |
1.1 前期数据准备工作 |
1.1.1 影像数据的准备 |
1.1.2 小班数据的准备 |
2 外业调查 |
2.1 PDA的基本设置 |
2.2 小班的调绘 |
2.3 小班属性的输入 |
2.4 小班的查询 |
2.5 样地的输入 |
3 调查成果的输出和内业整理 |
4 森林资源二类调查中使用PDA的优点 |
4.1 改变了传统的数据采集方法 |
4.2 提高了调查质量 |
4.3 提高了工作效率 |
4.4 提高了调查者的责任心 |
5 森林资源二类调查中使用PDA存在的问题和应注意的事项 |
5.1 防水性能较差 |
5.2 死机现象 |
5.3 屏幕的避光性差 |
5.4 电量的使用 |
5.5 数据的备份 |
5.6 区划小班时应注意事项 |
四、简述使用掌上电脑进行二类调查应注意的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森林资源三类调查系统研究与实现[D]. 孙晓. 西安科技大学, 2018(01)
- [2]移动平台3S集成技术在林业野外调查中的应用[J]. 代斌,霍志龙,姚正刚. 四川林业科技, 2018(02)
- [3]基于掌上超站仪的森林观测内外业一体化系统研建[D]. 蒋君志伟. 北京林业大学, 2018(04)
- [4]基于Android与BDS的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系统[D]. 周俊希. 北京林业大学, 2018(04)
- [5]中国森林资源信息管理: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J]. 李春干,罗鹏. 世界林业研究, 2015(04)
- [6]县级林地落界数据多业务协同更新技术研究[D]. 陈刚.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4(11)
- [7]林业野外作业数据采集系统基础平台设计及稳定性研究[D]. 任俊俊. 浙江农林大学, 2013(04)
- [8]GIS空间分析在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 牟秋蔷. 西安科技大学, 2011(01)
- [9]森林资源空间数据集成管理技术的研究与应用[D]. 李玉堂. 东北林业大学, 2011(09)
- [10]PDA在森林资源二类调查中的应用[J]. 郎玉良,王洪峰. 林业勘查设计, 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