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利福尼亚州内华达山脉岩石圈地幔中生代移离的锇同位素证据(论文文献综述)
周茜茜,陈强,张一君,黄小梅[1](2020)在《基于近震P波走时的南加州地区速度结构层析成像》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采用2015—2018年南加州地区密集分布的宽频带地震台站记录的505个近震事件,利用AIC准则拾取了35 600个初至P波到时,应用FMTOMO软件进行走时层析成像,获得了该地区0~40 km深度的三维P波地壳速度结构,其分辨率达0.5°×0.5°×5 km。不同深度的速度结构表明:南加州地区P波速度不仅随深度的变化而变化,且该地区地壳具有明显的横向不均匀性。反演结果显示:中地壳以上的速度结构与地壳岩层和断层系统密切相关,下地壳以下的速度结构存在大范围低速区,呈现横向不均匀性。
周茜茜[2](2020)在《利用地震体波走时层析成像构建南加州地区地壳速度结构模型》文中提出地震层析成像是目前研究整个地球内部非均匀结构和地球动力学的重要技术和工具之一。其中,地震体波走时层析成像技术应用最为广泛,地震波的走时信息之所以能够反映地球内部结构,是因为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中传播时,由于地下介质的非均匀结构导致地震波走时与在理想的均匀介质中传播得到的走时不一致,通过分析比较这种走时的变化获取地球内部结构的信息。美国南加州地区位于太平洋板块和北美板块的交汇地带,地震活动剧烈、地质构造复杂、地震台站密集,是进行天然地震波速度成像探索地球内部速度结构的典型区域。本文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地震波数据的走时信息利用地震体波走时层析成像技术获取研究区域的地壳速度结构,研究该区域的地壳P波速度结构,对于了解和认识该地区的地质构造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获取的地震波形数据存在质量较差不易得到观测走时的问题,探索了改善波形质量并自动拾取近震初至波走时的方法。最终本文收集了2015年-2018年发生在美国南加州地区的地震波形事件,利用AIC法进行初至走时的拾取,通过质量筛选和误差分析,拾取了35600条初至P波和Pn波走时。然后利用地震体波走时层析成像技术对南加州地区0-40km深度的地壳进行研究,获得了该区域0.5°×0.5°×5km分辨率的P波速度结构模型,结合该地区已有的地球物理研究结果,对层析成像结果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各深度层上的速度分布情况,揭示了南加州地区P波波速不仅随深度的变化产生变化,且该区域地壳具有明显的横向不均匀性。反演结果显示,在近地表,该地区的P波速度分布与地表的地质构造、地形起伏存在较好的一致性,即高山山脉在该层具有较高的P波速度,而沉积盆地等低地形的构造呈现低速分布。在中地壳,层析成像结果显示在该深度上大部分区域都显示高速分布,该区域中地壳的速度结构与地壳岩层构成有关以及以往的地质构造活动相关。在下地壳,反演结果显示了P波速度的横向不均匀性。在上地幔,层析成像结果显示在该深度上大部分区域呈现低速分布。
任向文,吴福元[3](2002)在《大陆岩石圈地幔形成与演化研究的新进展》文中研究说明研究大陆岩石圈地幔形成与演化的主要途径是利用岩石 地球化学探针研究幔源橄榄岩的年龄、组成及其演化 .目前多将岩石圈地幔划分为大洋型和克拉通型 ,并认识到 ,岩石圈地幔的矿物相、成分、年龄在垂向上具有分层性 ;根据研究资料 ,目前已提出了以熔体抽取为岩石圈地幔形成的主要方式 ,并通过交代、拆沉等过程使岩石圈地幔遭受改造 .中国东部岩石圈地幔的成分主体上是饱满的 ,与其上的太古代地壳并不协调 ,一些研究者提出了岩石圈拆沉和地幔置换两种具有代表性的模型来解释岩石圈地幔成分的这种特点 .人们对中国东部岩石圈地幔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然而 ,若要形成较为合理的解释 ,还需应用新技术 (如 ,Re/Os同位素技术 )做进一步的工作 .
Cin-Ty Lee,任向文[4](2001)在《加利福尼亚州内华达山脉岩石圈地幔中生代移离的锇同位素证据》文中研究说明晚中新世以来,内华达山脉年轻熔岩中橄榄岩捕虏体的温压与Os同位素资料显示其岩石圈地幔是垂向分层的:浅层岩石圈地幔(<4560 km)温度较低(670740℃),有被加热的特征,其锇模式年龄为元古代;而深层岩石圈地幔(45100km)具显生宙的锇模式年龄,并且有从大于1100℃剧烈冷却到750℃的特征。因为大量的同位素证据证明内华达岩基形成于先存的元古代岩石圈之上,所以大部分原先的岩石圈地幔可能在晚中新世之前被移离,从而在地壳之下仅剩下一薄层古老的地幔。
二、加利福尼亚州内华达山脉岩石圈地幔中生代移离的锇同位素证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利福尼亚州内华达山脉岩石圈地幔中生代移离的锇同位素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近震P波走时的南加州地区速度结构层析成像(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数据资料与研究方法 |
1.1 数据资料 |
1.2 研究方法 |
2 解的评价 |
2.1 检测板测试 |
2.2 反演残差分析 |
3 层析成像结果与讨论 |
3.1 层析成像结果 |
3.2 对比分析 |
4 结论 |
(2)利用地震体波走时层析成像构建南加州地区地壳速度结构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3 未来发展趋势 |
1.4 研究内容及目的 |
1.5 论文框架 |
第2章 地震体波走时层析成像理论与方法 |
2.1 地震层析成像 |
2.2 地震体波走时层析成像 |
2.2.1 层析成像理论 |
2.2.2 地震资料的使用 |
2.2.3 模型参数化 |
2.2.4 地震波射线追踪 |
2.2.5 地震层析成像反演 |
2.2.6 层析成像结果可靠性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地震体波走时层析成像数据处理 |
3.1 宽频带地震波形数据介绍 |
3.2 数据预处理 |
3.2.1 数据的获取 |
3.2.2 数据重采样 |
3.2.3 提高数据信噪比 |
3.3 初至走时的自动拾取 |
3.3.1 理论走时计算 |
3.3.2 近震走时的自动拾取 |
3.3.3 质量筛选 |
3.3.4 走时的不确定性估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速度结构模型的构建 |
4.1 多级快速行进法 |
4.2 子空间反演法 |
4.3 构建速度结构模型 |
4.4 模拟实验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南加州地壳速度结构成像 |
5.1 南加州研究区域概述 |
5.2 数据处理与模型参数化 |
5.2.1 数据资料处理 |
5.2.2 模型参数化设置 |
5.3 层析成像结果的可靠性分析 |
5.3.1 棋盘测试 |
5.3.2 反演残差分析 |
5.4 层析成像结果与分析 |
5.4.1 层析成像结果 |
5.4.2 与前人结果对比分析 |
5.5 本章结论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3)大陆岩石圈地幔形成与演化研究的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大陆岩石圈地幔研究的主要手段与对象 |
2 不同类型岩石圈地幔的区分及成分特点 |
2.1 Boyd的分类方案 |
2.2 Griffin的分类方案 |
3 岩石圈地幔的垂向分层特征 |
3.1 岩石圈地幔的矿物相分层 |
3.2 岩石圈地幔的年龄分层 |
3.3 岩石圈地幔的成分分层 |
4 岩石圈地幔的形成与改造 |
4.1 岩石圈地幔的形成 |
4.1.1 太古代“岩浆海”上岩石圈地幔的形成 |
4.1.2 与板片俯冲有关的岩石圈地幔的增生 |
4.1.3 拉张环境中的岩石圈地幔的形成 |
4.1.4 软流圈传导冷却形成的岩石圈地幔 |
4.2 岩石圈地幔的改造 |
4.2.1 地幔交代作用 |
4.2.2 岩石圈地幔的拆沉 |
5 中国东部岩石圈地幔的研究 |
5.1 中国东部岩石圈地幔的成分特点 |
5.2 岩石圈地幔减薄的假说 |
5.2.1 拆沉模型[38—39] |
5.2.2 置换模型[42]、“蘑菇云”模式[43]和热-机械侵蚀与化学侵蚀的耦合模型[44] |
5.3 中国东部岩石圈地幔的研究对构造运动的意义 |
6 结 语 |
四、加利福尼亚州内华达山脉岩石圈地幔中生代移离的锇同位素证据(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近震P波走时的南加州地区速度结构层析成像[J]. 周茜茜,陈强,张一君,黄小梅. 地震研究, 2020(04)
- [2]利用地震体波走时层析成像构建南加州地区地壳速度结构模型[D]. 周茜茜.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3]大陆岩石圈地幔形成与演化研究的新进展[J]. 任向文,吴福元.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2(03)
- [4]加利福尼亚州内华达山脉岩石圈地幔中生代移离的锇同位素证据[J]. Cin-Ty Lee,任向文. 世界地质, 2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