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酸厂酸性含氟废水处理现状分析及对策

硫酸厂酸性含氟废水处理现状分析及对策

一、硫酸厂酸性含氟污水处理现状分析及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龙文江[1](2020)在《添加剂对磷尾矿充填体有害离子无害化及机理研究》文中指出尾矿充填具有控制矿山地压活动、防止坍塌、提高回采率等作用,然而充填料浆中有害物质下渗及后期有害物质的溶出,污染地下水。防止磷尾矿充填体污染地下水资源,对实现矿山安全、环保、高效开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充填原料磷尾矿、粉煤灰、水泥物化特性和充填料浆特性进行分析,通过泌水试验,考察掺入添加剂后泌水中有害物质、料浆流动性能、抗压强度等变化情况,确定添加剂种类及其用量,设计制备浸出试验装置,探究充填环境中p H、温度、压力变化对充填体释放有害物质的影响及分析添加剂对有害物质的作用机理。(1)磷尾矿主要矿物组成为白云石、氟磷灰石和石英,主要化学成分为Ca O、Mg O和P2O5;粉煤灰主要组成矿物为石英、石膏和赤铁矿,主要化学成分为Si O2、Al2O3和Fe2O3;水泥的主要矿物为硅酸三钙、硅酸二钙和铝酸三钙,水泥中主要化学成分为Ca O、Si O2;磷尾矿中白云石和氟磷灰石溶解释放总硬度、氟化物、总磷等有害元素。(2)测得原料浆泌水中的总硬度、硫酸盐、氟化物、总磷浓度分别为1728.80mg/L、2189.70mg/L、6.20mg/L、0.25mg/L,总硬度、硫酸盐、氟化物属于地下水质量标准Ⅴ类,总磷属于地表水质量标准Ⅳ类,有害物质的浓度偏高,存在污染地下水的风险。(3)根据已筛选添加剂对有害物质的处理效果并综合考虑料浆特性及充填体抗压强度,推荐0.01%PSAF使用在料浆输送距离较长、地质条件简单、抗压强度要求低、矿体及围岩稳定的矿山充填开采。加入0.003%CMC+0.01%PSAF,泌水中总硬度、硫酸盐、氟化物、总磷的浓度下降到796.30mg/L、868.50mg/L、0.81mg/L、0.01mg/L,分别下降53.90%、60.30%、91.80%、96.00%,氟化物浓度达到地下水质标准Ⅰ类,总磷的浓度达到地表水质标准Ⅰ类,推荐其使用在环境水质要求较高、料浆输送距离较长、矿体相对稳定的矿山充填开采。0.003%PSAF+0.2%SAP可使用于环境水质和充填抗压强度要求较高、料浆输送距离较短的矿山充填开采。(4)在试验范围内,酸性、温度和压力增大均促进充填体中钙镁矿物、硫酸盐矿物、氟磷灰石的溶解,使浸出液中总硬度、硫酸盐、氟化物、总磷的浓度升高,污染性增大。添加(0.003%PSAF+0.2%SAP)后充填体浸出液中总硬度、硫酸盐、氟化物和总磷的浓度相对较低,污染性降低。(5)添加剂没有改变充填体硬化后的主要物质组成,但微观结构发生了变化,孔隙率降低1.72%,添加剂以絮凝吸附及改变充填体微观结构的方式降低有害物质渗出。

王旭[2](2020)在《高铁酸钾-PAC联用混凝沉淀处理低浓度含氟有机废水的研究》文中指出太阳能光伏产业作为环境友好的新能源产业之一,近年间得到了迅猛发展。然而,太阳能电池板生产所需的制绒、酸洗、刻蚀、印刷等处理工序,使用了氢氟酸、硝酸、异丙醇等化学药品,会产生大量含氟有机废水,若处理不当将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投加钙盐的化学沉淀法一般仅能将出水氟离子含量由较高浓度降低到15~30 mg/L,无法直接达标排放,而当水中有异丙醇等醇类有机物共存时,投加常规混凝剂无法进一步提高除氟效果。因此本研究针对太阳能电池企业产生的低浓度含氟有机废水,提出并考察了高铁酸钾-PAC联用混凝沉淀的处理工艺,为该类废水的治理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本文以单晶硅太阳能电池板生产综合废水一级钙盐沉淀反应出水为研究对象,配制模拟含氟有机废水,氟离子质量浓度30 mg/L,TOC浓度56.56mg/L(异丙醇质量浓度94.36 mg/L)。采用静态实验方法,以高铁酸钾单独除氟实验作为对比,构建高铁酸钾处理废水和高铁酸钾-PAC联用处理废水两部分实验,以剩余氟离子浓度和总有机碳(TOC)为检测指标,考察氟离子和有机物的去除效果,分析了药剂投加量、溶液p H、絮凝时间等主要因素对去除率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处理条件,并对高铁酸钾及PAC的作用机理进行了探讨。高铁酸钾处理低浓度含氟有机废水,高铁酸钾水解产物Fe(V)、Fe(IV)及Fe(OH)3胶体可通过氧化、电中和、絮凝吸附、共沉淀等作用去除氟离子和有机物。实验结果表明,高铁酸钾对水中氟离子有良好的去除作用,而在原水p H 6.55下仅通过改变高铁酸钾投加量,未能对水中异丙醇形成有效的完全矿化去除;原水p H为7.0~8.0时氟离子和TOC去除率均达到高效段;适当增加高铁酸钾絮凝时间可提高TOC去除率。最佳处理条件为:调节原水p H=7.0~8.0,高铁酸钾投加量为4.0 mg/L,快速混合1 min,氧化时间10 min,加饱和亚硫酸钠溶液淬灭反应,高铁酸钾絮凝时间15 min,静置沉降30 min,氟离子去除率可达61.1%,剩余氟离子浓度为11.67 mg/L,TOC去除率可达2.56%,出水TOC浓度为55.11 mg/L。与高铁酸钾单独除氟实验结果对比可得,有异丙醇共存时,异丙醇的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高铁酸钾的水解速度和Fe(OH)3胶体等还原产物的生成速度,使得与氟的絮凝吸附反应进行较快,增加高铁酸钾絮凝时间对氟离子去除影响不明显。高铁酸钾-PAC联用处理低浓度含氟有机废水,相比于单独使用高铁酸钾,两种药剂联用可有效提高水中氟离子和TOC的去除率。高铁酸钾对水中异丙醇产生一定氧化作用,铁盐中间态络合离子和铝盐中间态络合离子共同对氟离子产生静电吸附、络合沉降等作用,Fe(OH)3和Al(OH)3絮体具有较大比表面积和网状结构,共同对氟离子和有机物产生吸附架桥、网捕卷扫等作用,并且高铁酸钾还可强化PAC的絮凝作用,促进污染物的去除。实验结果表明,PAC絮凝p H为7.0~8.0时氟离子和TOC去除率均达到高效段;适当增加PAC絮凝时间对氟离子和TOC的去除均可产生促进作用。最佳处理条件为:调节原水p H=7.0~8.0,高铁酸钾投加量为4.0 mg/L,快速混合1 min,氧化时间10 min,加饱和亚硫酸钠溶液淬灭反应,高铁酸钾絮凝时间15 min;调节PAC絮凝p H为7.0~8.0,PAC投加量300 mg/L,PAC絮凝时间15 min,静置沉降30 min,氟离子去除率可达71.13%,剩余氟离子浓度为8.66 mg/L,TOC去除率可达5.25%,出水TOC浓度为53.59mg/L。本研究为太阳能电池板生产线低浓度含氟有机废水处理的工程应用提供了实验数据和设计参考,研究结论还需通过生产性试验进行验证,以确定工艺的实际运行效果。

吕文清[3](2020)在《培养高中生化学风险认知与决策能力的教学实践研究 ——以贵阳市第三十七中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在我国时常会发生与化学有关的风险事件,使公众对化学的价值产生了不正确的认识和评价,公众的化学风险认知水平亟待提高。在面对科学风险时,如何提高化学风险认知与决策的能力受到越来越多教育研究者的关注。因此,笔者重点探讨了培养高中生化学风险认知与决策能力的教学策略和有效的评估工具。笔者首先对国内、外研究现状作出详细的整理与综述,主要包括对风险认知的定义和评价方式、中学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化学风险认知与决策能力的教学策略;对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人教版九年级上、下册和人教版《化学1》中主要涉及的风险内容进行分析,为评估工具的编制和实践作准备;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编制评估工具,包括调查问卷、风险认知量表和测试卷并进行质量检验,获得具有说服力的评估工具;实践前,调查高一学生化学风险认知与决策能力的现状,确定研究对象;结合前测调查结果,以渗透式教学和主题式教学为主要的教学模式,合理改进和设计教学策略;基于不同的教学理论和教学策略,设计教学活动并进行实践;经过一学期的实践后,根据教学进程完善评估工具,测量实验班学生在实践前后的变化情况,以及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在实践前后的变化情况;根据实践结果,总结归纳适用于培养高中生化学风险认知与决策能力的教学策略和评估工具。研究表明:经过实践后,学生树立了风险意识和“绿色化学”观念,形成了较好的实验室习惯;能从不同角度客观分析化学产生的影响,具备一定的风险评估能力;提高了对生活和学习中化学风险的关注,对化学科学的价值有了正确地认识;能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风险问题并作出合理的决策,化学风险认知与决策能力得到了提高;实践中的教学策略和评估工具适用于高中化学风险教育的教学和评价。最后,笔者对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并提出建议,希望能对今后的实践研究提供借鉴;同时针对实践中的遗憾和不足,对日后的相关研究提出了一定的期望。

唐伟博[4](2020)在《改性多孔陶粒在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急剧增长,城市污水排放量急剧增加,有大量未经处理或未达标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河流、湖泊等水体,致使我国许多地表、地下水的污染状态比较严重,而且有继续加剧的趋势,对城市的发展与人民的用水安全构成了现实或潜在的威胁。污染的地表水以及地下用水严重影响了人们身体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对人民群众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不便及威胁。多孔陶瓷是通过高温烧成,在材料成形与烧结过程中材料体内形成大量彼此相通或闭合气孔的新型陶瓷材料。发展初期仅作为细菌过滤材料使用,随着控制材料的孔隙结构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各种新材质高性能多孔陶瓷材料的不断涌现,其应用领域和范围也在不断的扩大。改性多孔陶粒是在多孔陶粒外部通过物理化学反应嵌入稳定的改性剂,从而改变原滤料颗粒表面物理化学性质,可提高多孔陶粒的截污能力,乃至提高陶粒对某些特殊物质的吸附能力,改善出水水质。改性多孔陶粒大都在中性水的环境下带正电,同时水中的大多数颗粒表面都带有负电荷,因此,改性多孔陶粒在电性方面优于一般多孔陶粒。改性陶粒结合了陶粒和改性剂的优点,可在水处理领域得到应用。本研究分别采用硝酸铈、硫酸铝和纳米零价铁对多孔陶粒进行了改性,并探究其应用于处理水中的氟离子、磷酸盐及As(Ⅲ)。采用连续柱反应器进行批试验,研究改性后的多孔陶粒对实验室模拟废水的处理效果,并通过X射线粉末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能谱分析(EDS)等对所制得的样品进行表征,对去除水中氟离子、磷酸盐及As(Ⅲ)的影响因素、最佳条件、反应动力学及去除机理进行初步的研究。论文的主要研究结论有:1.铈改性后的陶粒处理含氟废水(地下水浓度)后可使水中的氟离子浓度达到国家饮用水标准,处理成本低,吸附效果稳定,且用稀土负载后的陶粒具有良好的重复利用性能,可考虑作为高氟地下水的预处理。动态吸附实验反应的最佳条件为:控制改性陶粒的煅烧温度为300℃、床层体积BV为400m L,进水浓度为10mg/L。最佳条件下吸附率达到94.41%,最大吸附量可达17.5mg/g。2.改性后的铝改性陶粒除氟率升高,可使水样中的氟离子浓度达到国家水源水质标准的要求。吸附动力学分析表明改性后的陶粒对氟化物的吸附类型以化学吸附为主,吸附水中氟化物的动力学过程可以分为快速吸附、缓慢吸附和最终吸附平衡3个阶段。吸附等温线表明氟离子可能以多层吸附的形式被吸附在吸附剂表面,吸附过程较容易发生,常温下该吸附剂的吸附效果最好。水样中常见阴离子对试验中除氟效果的影响不明显。硫酸铝改性陶粒适合大批量低氟水的预处理。动态吸附实验下的最佳条件为:控制水样反应温度为常温20℃、p H值为7、吸附剂投加量为100g/L,试验进水浓度为10mg/L时,吸附率达到了95.63%。3.以多孔陶粒作为载体,用纳米零价铁作为改性剂制备的复合材料,提高了反应活性,得出的复合材料对磷酸盐有很好的吸附性。动态吸附实验下的最佳处理条件为:磷酸盐的初始浓度为10mg/L,反应柱高(填充率)为13cm,p H为4时去除率最高,去除率为95.7%。4.以多孔陶粒为载体,负载纳米铁后,对水中砷的吸附效果大大增强,得出的复合材料对砷有很好的吸附性。动态吸附实验结果表明:投加量(BV)为150m L,进水砷浓度为5mg/L,溶液初始p H为4时,多孔陶粒负载纳米铁复合材料对水中砷的处理效果最好,出水最小砷浓度为0.636mg/L,最大吸附率为78.28%。零价铁改性多孔陶粒具有较好的化学稳定性,在吸附后可以用碱溶液进行解析再生。多孔陶粒负载纳米铁复合材料对环境不会造成二次污染,可以推广应用。

席云浩[5](2020)在《超声波强化去除铅冶炼系统污酸中砷杂质实验及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有色金属冶炼企业普遍将含有SO2的冶炼烟气用以生产硫酸进行回收利用并降低烟气中SO2的含量。在生产硫酸的各个工序中,产生了大量含有有害杂质的废酸即污酸。污酸中含有大量的游离酸以及高浓度的有害元素,如果不经处理直接排放,容易对环境以及人体健康产生极大的危害。本论文以云南某铅锌冶炼企业铅冶炼系统产生的高砷污酸为研究对象,提出一种铅粉与CuSO4联合除砷的工艺,探究常规条件与超声波强化两种条件对除砷效果的影响,并对除砷反应机理进行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本论文确定常规铅粉与CuSO4联合除砷工艺和超声波强化铅粉与CuSO4联合除砷工艺。以铅粉与CuSO4为除砷添加试剂,系统的开展了Pb/As比、CuSO4添加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以及超声功率等不同因素的单因素实验,探明不同因素对除砷效果的影响规律,获得了常规工艺与超声波强化两种工艺的优化工艺条件。通过对比发现,超声波强化工艺具有试剂添加量小,除砷效率高,反应时间短等优势。2)通过热力学分析研究反应体系中各化学反应ΔG与温度T的关系,判断除砷反应体系中化学反应发生的可行性,并以此为理论基础开展后续的机理研究;通过XRD、SEM以及XPS等分析方法对含砷沉淀的微观结构进行分析检测,探明污酸中As、Cu元素的转变方式,并揭示常规工艺与超声波强化两种工艺的反应机理。3)开展常规工艺与超声波强化两种工艺的动力学实验,使用未反应收缩核模型对两种工艺的实验结果进行拟合,获得常规工艺与超声波强化两种工艺的表观活化能和控制步骤,分别获得动力学方程,为提高除砷率提供理论依据。

吴发洪[6](2020)在《离子液体法治理硫酸尾气的工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对硫酸尾气脱硫过程进行研究,根据实际情况,按照120000 Nm3/h气量对硫酸尾气脱硫装置进行了工艺设计和设备设计。工艺设计方面,在原有一转一吸工艺的基础上采用离子液体循环吸收工艺,利用离子液体的化学吸收特性,低温吸收尾气中的二氧化硫,减少尾气中二氧化硫排放量,再高温将二氧化硫解吸出来,得到99%以上纯度(干基)的二氧化硫气体,用于生产液体二氧化硫和98%的浓硫酸。设备设计方面,为提高吸收和再生效率,对吸收塔、干燥塔、富液换热器、贫液冷却器等设备进行了设计选型,并对主要工艺操作条件提出了控制要求。该装置试运行期,发现在硫酸装置开车过程中由于二氧化硫转化效率低,进尾气脱硫装置中的二氧化硫高达30 g/Nm3。因循环液溶解二氧化硫,导致循环液的pH值降低。在pH低于4.0,温度在100℃以上存在SO32-的歧化反应,生成单质硫堵塞设备。针对该装置试运行期间暴露的问题提出了优化和控制措施。得到了以下方面的研究结论:一是优化工艺流程,控制循环液在再生塔内停留时间小于20 min,控制循环液的pH≥4可抑制SO32-的歧化反应;二是装置能稳定运行,尾气中二氧化硫排放浓度小于300 mg/Nm3,低于国家400 mg/Nm3的排放标准,通过增加静电除雾器以后,使酸雾由30 mg/Nm3降低到5 mg/Nm3;三是增加冷冻除盐装置以后,解决了钠盐的结晶堵塞问题;四是离子液体脱硫工艺是环保工艺,在生产运行过程中无其它废弃物及副产品产生。

郭石磊[7](2019)在《高密度污泥回流工艺在半导体工业含氟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半导体行业是一个国家信息产业发展的基础,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命脉,是国家在国际上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部分。近年来,半导体技术的突飞猛进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互联网、电子产品、军事领域等,半导体产品需求巨大。随着半导体制造规模的不断扩大,其废水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日趋广泛和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和安全。半导体工业废水具有污染物种类繁多、水质波动幅度大、污染物毒性强、排放量大等特点。因此,废水处理方法和工艺参数因废水类型和污染物种类不同而不尽相同,需要根据不同的水质确定最合适的工艺流程和最佳的工艺参数,以便得到最佳的处理效果。本文对某半导体集成电路企业现有高密度污泥回流工艺处理含氟废水过程中存在的出水氟值频繁波动超标、化学品消耗量大和污泥产生量大的实际问题进行研究,提出可行的工艺优化解决方案。本文对某半导体集成电路企业的含氟废水来源进行调查,分为半导体机台制程含氟废水、生产支持特种废气洗涤排水和酸性排风洗涤塔排水三种。根据现场三条含氟废水处理系统废水来源不同的情况,取不同处理系统进水的水样进行实验。通过变化硫酸投加、污泥投加、调节除氟反应的pH和聚丙烯酰胺(PAM)的投加量,确定含氟废水浓度、硫酸浓度、pH、污泥浓度与氟去除率之间的关系,选出合适的除氟参数。其中除氟工艺中最佳的pH范围为6.58。其中含氟废水处理系统A套和B套的水源为以上三类废水混合水源,处理系统对应的硫酸投加浓度为757 mg/L,污泥投加浓度128 g/L;含氟废水处理系统C套水源为机台制程含氟废水和生产制程特种废气洗涤排水的混合水源,处理系统对应的硫酸投加浓度为757 mg/L,污泥投加浓度85 g/L。将测试结果和现场实际工艺与设备结合起来,实现了在线数据的量化控制。研究发现污泥回流不但能够使污泥中的钙重复利用,使污泥沉淀效果更佳,最重要的是污泥脱水性能得到了提高。经过实验观察,污泥结晶颗粒粒径在10微米左右,脱水性能良好,含水率能降低到25%,SVI在0.871.05 mL/g范围,实现了污泥减容减量的目的。针对含氟废水出水频繁不达标的情况,将聚合氯化铝(PAC)投加在含氟废水处理系统出水中,实验发现PAC水解会使溶液pH下降,造成除氟和絮凝效果不佳,需要投加氢氧化钠使pH升高到6.0以维持除氟和絮凝效果;向含氟废水处理系统反应罐污泥混合水样投加PAC,实验发现PAC投加到污泥混合水样后,混合液pH无明显下降且除氟效果良好,不需要投加氢氧化钠来调节pH。我们提出在反应罐出水增加氟离子在线监测同时联动PAC加药的方案,用于控制含氟废水超标。此方案依据污泥对pH的缓冲作用,无需设置氢氧化钠投加设备。因PAC成本昂贵,除氟率不高,进一步提出,在反应罐2号出水口增加氟探头用于在线监测,同时硫酸加药阀随反应罐出水氟值的变化加药,从而实现了硫酸的变量投加。此工艺改进不但能够应对废水进水pH和氟浓度不稳定造成出水氟超标的情况,而且降低了硫酸的投加量,同时也降低了氢氧化钙的投加和污泥的产出,实现了节能减排的目标。

王裕根[8](2019)在《基层环保执法的运行逻辑 ——以橙县乡村企业污染监管执法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立足于乡村企业污染监管执法的组织行为,深入分析中央、县级政府、县级环保部门、乡镇政府、乡村企业以及村庄农民在推进国家环保法律执行的权力关系及其结构,从政府运作过程的视角揭示基层环保执法的运行逻辑,并解释弹性的条块关系结构对基层环保执法的塑造。从现实经验看来,乡村企业污染监管执法的前提是企业环境违法行为确实存在并通过有效途径把信号传递到县级环保执法部门。乡村企业污染总是发生在一定场域中,特定场域中的社会主体对污染认知和感受的差异化会影响环境利益的表达。村庄中不同农民认知观念、价值以及利益取向的差异化弱化了农民的集体行动能力,直接影响了村庄社会的环境利益表达。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来看,农民的弱组织性影响到国家执法力量的介入方式和强度。只有当农民组织起来反映自己所受的损害并释放出环境违法行为的强烈信号,国家执法力量介入的力度才会加大。然而在具体执法过程中,乡村企业排污行为是否构成环境违法行为还依赖于国家的权威技术认定。国家在认定乡村企业环境违法行为时,污染认定的科技理性与村庄生活理性之间常常存在冲突。农民与企业发生环境利益冲突,县级环保部门及乡镇政府对污染的界定存在权威支配、话语支配以及信息支配,农民基于生活理性对污染的认知话语常常被边缘化,这为乡镇政府和县级环保部门调解企业和农民的环境纠纷提供了巨大的回旋空间。与企业、乡镇政府以及县级环保部门数次利益博弈之后,农民渐渐陷入了“补偿陷阱”,象征性污染补偿逐步代替实质意义上的法律监管。县级政府、县级环保部门与乡镇政府本身处于地方条块关系中。县级政府的立场和态度决定了县级环保部门和乡镇政府法律执行的立场和态度。受制于地方条块权力结构以及政商关系,具有执法权的县级环保部门并不会严格执法而是选择“以罚代管”策略,让法律不完全执行。“以罚代管”既协调了县领导与乡村企业的政商关系,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县级环保部门的执法权威。然而,“以罚代管”并没有治理污染问题,反而使得乡村企业排污行为具有了正当性。尽管部分农民不断上访,但根据信访属地管理原则,乡村企业与农民的环境污染纠纷最终还是要乡镇政府进行处理。由此,在执行国家环保法律时,没有执法权的乡镇政府必须协调好乡村企业和村庄农民的利益冲突关系。而受制于县级政府发展和稳定的双重考核机制、基层社会的权力—利益关系网以及自身治理资源的欠缺,乡镇政府往往会选择一种模糊性治理策略来对待污染问题。乡镇政府模糊化处理乡村企业和农民的环境污染纠纷,实际上掩盖了乡镇政府履行属地的环境监管责任。由于县级政府要维护乡村企业的利益,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再加上基层社会复杂的人情关系网络,所以县级环保部门和乡镇政府未能严格执行国家环保法律,真正重视乡村企业污染问题的治理,这导致国家环保法律实施始终处于“悬浮”状态,也即,地方条块环保履职实践存在执法目标偏离。与此同时,受污染影响的农民群体也遭遇了环境利益诉求表达上的挫败感。环保督察是一种在党政体制结构内推动环保法律执行的制度创新。中央环保督察通过各种方式传导政治压力让地方党委政府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同时地方党委政府也会成立相关的组织机构应对中央环保督察反馈的环境问题。县级党委政府在感知中央环保督察的政治压力之后,对中央环保督察组反馈的问题高度重视,整合相关环境执法部门和乡镇政府的力量开展联合执法,通过责任倒逼机制落实到每个执法者,此时基层环保执法力度加大。这就改变了以往法律执行的“悬浮”状态,使得国家法律渗透到乡村企业污染监管执法实践中。通过环保督察解决了一些底层群众身边的突出环境问题,但受制于央地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中央难以有效监督地方政府的环境治理效果,中央环保督察难以倒逼地方对环境问题的整体性治理。因此,基层环保执法目标偏离只是得到中央的适度矫正。当中央的力量介入地方条块履职实践,此时条块关系中的央地关系能够充分发挥党政体制的政治整合功能。从法律执行角度看,当基层环保执法目标偏离很大时,中央能够通过政治整合的方式,把县级政府、县级环保部门、乡镇政府、乡村企业以及村庄农民之间的权力关系进行整合,打破国家环保法律在地方执行中梗阻,推动国家环保法律向基层社会渗透,同时对执法过程的利益冲突进行整合,让执法目标偏离得到适度矫正。但是,这种矫正并不是静态的,而是在动态中与执法偏离形成多次互动和博弈关系,并在偏离中寻适度。纵观基层环保执法的过程可以看到,乡村社会的环境利益难以有效吸纳到常规环保执法的政府决策和执行中。当乡村社会的环境利益无法得到地方政府有效吸纳和整合,导致执法目标偏离过大影响到中央的政治权威时,中央能够在既定的体制结构内创新系列制度推动环保法律执行。中央通过环保督察的形式创建了中央与基层群众的制度化联系,并通过政治压力传导重新激活了地方政府启动新一轮意见表达、政府决策以及政府执行的政府过程,从而让基层社会的环境利益能够被吸纳到地方政府决策和执行中。由此,以党政关系为基本的条块关系时刻存在弹性,这种富有弹性的条块关系结构塑造着基层环保执法实践,并在实践中呈现波动性。

陈易[9](2019)在《结晶诱导联合TMF膜处理含氟废水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由于近几年工业的迅速发展,氟及其氟化物的生产等行业会产生大量含氟废水,给环境和人类都带来很大的危害。目前,在含氟废水的处理上被用得最多的方法是化学沉淀法,但其存在污泥含水率高、工艺运行不稳定、沉降效果差的缺点。因此,本论文研究设计了结晶诱导联合TMF膜的除氟工艺,采用TMF膜系统主要是对二级化学混凝沉淀段出水进行深度处理,使最终出水[F-]低于1mg/L以下,除氟效果更优。首先,以CaCl2-PAC-PAM除氟工艺为基础对含氟废水进行小试实验,通过单因素试验方法,确定了该工艺的最佳运行参数;其次,在化学沉淀阶段添加CaF2作晶种,考察并对比加入晶种前后各段工艺参数变化对除氟效果、污泥沉渣等的影响,采用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确定加入晶种后该工艺实施的最优方案;为了使除氟效果更好,研究设计了CaCl2-晶种-PAC-PAM联合TMF膜除氟工艺并进行中试实验研究,得出中试最优运行工艺参数。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CaCl2-PAC-PAM工艺处理含氟废水的最佳工艺参数为:一级化学混凝段,按照n Ca/F为3进行投加氯化钙,pH值为10,控制反应搅拌速度180 r/min,静沉时间为100 min,PAC投加量350mg/L。在该条件下废水中氟离子浓度从15mg/L下降到3.2mg/L,pH值为10。二级化学混凝段,n Ca/F为1.7,搅拌速度160r/min,反应时间为35 min,PAC用量260mg/L,PAM用量3.0mg/L。经二级处理后最终出水氟离子浓度为2.18mg/L,未达到1mg/L以下的标准,pH值为8,污泥含水率较高为75%左右。(2)用氟化钙作为晶种并添加到一级化学沉淀段,分别对加入晶种后一级和二级化学混凝段影响较大的因素进行了正交试验,得出加入晶种后工艺的最优反应条件为:将一级化学混凝段pH值控制在9,nCa/F为2,晶种用量0.2g/L,PAC投加量300mg/L,此时一级出水氟离子浓度为2.5mg/L,pH是8.5。二级化学混凝段按照n Ca/F为1.1进行投加氯化钙,静沉时间为70min,PAC投加量150mg/L,PAM投加量4mg/L。二级最后出水残氟浓度为1.12mg/L,pH为7.5。可见,药剂用量得到减少,污泥含水率下降至60%左右,除氟效果得到强化,但是氟浓度没有达到1mg/L以下的标准。(3)对CaCl2-晶种-PAC-PAM联合TMF膜除氟工艺进行了中试实验,该工艺最优运行参数为:进水[F-]为5-15mg/L之间,pH在8~9之间,含氟废水进水流量为0.4L/min,氯化钙药剂罐浓度为0.870g/L,药剂添加流量0.04L/min,晶种用量2.7g/L,流量为0.04L/min,PAM药剂罐浓度为0.06g/L,药剂添加流量0.03L/min,PAC药剂罐浓度为3.5g/L,药剂添加流量0.06L/min,最终出水[F-]在1mg/L以下,pH值在6~9之间,达标排放。结果表明:CaCl2-晶种-PAC-PAM联合TMF膜除氟工艺不仅仅能使出水稳定达标,而且还能有效的提高除氟效率,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和环境意义。

邓洪伟[10](2019)在《动力锂电池行业污染治理及环境影响研究》文中认为由于全球能源形势日趋紧张、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关于新能源汽车的开发与应用已成为各国汽车工业积极探索的焦点。根据《四川省“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新能源汽车产业是我省五大高端成长型产业之一,四川将顺应全球能源变革趋势,全面提高新能源汽车应用比例。新能源汽车的核心之一即为电池,而锂电池是目前主流的动力电池。因此,在技术进步和国家支持新能源政策的强力驱动下,我省锂电池行业将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本文将从锂矿开采、锂盐生产、电池材料生产、锂电池模组、电池回收五个方面介绍我国及四川省锂电池行业的发展现状。此外,在调研分析了省内外锂矿采选企业、锂盐生产企业、锂电池材料生产企业、锂电池模组企业及锂电池回收企业的产污特点、治污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四川省的资源特点及已有产业优势,对锂电池行业的规模、布局、污染控制等方面提出优化建议。对于锂矿采选行业,建议相关部门在加大政策扶持的同时,合理控制开采规模,提升清洁生产要求,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对于锂盐生产行业,建议企业调整能源结构,使用清洁能源,同时采取措施削减粉尘及氮氧化物排放量。锂盐行业布局建议选取大气扩散条件良好、环境容量充足、总量指标有来源的化工园区。锂电池材料类项目宜作为电子材料类项目而非无机化工合成类项目进行管控。锂电池材料行业布局除充分考虑拟选厂址的环境质量、环境承载力、污染物总量指标等因素外,建议尽可能布置在同时拥有锂盐、锂电池生产企业的园区,以降低运输成本。锂电池模组生产行业相对产污种类较少、排污体量较小。企业布局时,应选取VOCs容量较大、大气扩散条件较好的区域。此外,建议避免在对水环境中总镍污染物无容量的区域布局以三元材料作正极材料的锂离子电池生产项目。目前省内存在前期规划项目多、实际建成并运行项目少的特点。相关部门应加强监管,避免无序投资。四川应加快锂电池回收产业的布局和建设,在四川省内形成动力锂电池行业的完整产业链。同时加大补贴力度,鼓励大型资源回收企业及锂电池行业企业开展锂回收的研发和项目布局。

二、硫酸厂酸性含氟污水处理现状分析及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硫酸厂酸性含氟污水处理现状分析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添加剂对磷尾矿充填体有害离子无害化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磷尾矿现状
        1.1.2 尾矿充填现状
        1.1.3 尾矿充填存在的主要问题
    1.2 矿山地下水污染状况
        1.2.1 我国矿山地下水污染状况
        1.2.2 世界矿山地下水污染状况
        1.2.3 矿山的主要污染物以及危害
    1.3 充填污染地下水的研究
        1.3.1 尾矿充填污染地下水的研究
        1.3.2 磷尾矿充填污染地下水的研究
    1.4 预防磷尾矿充填污染地下水的研究
        1.4.1 预防总硬度(Ca~(2+)、Mg~(2+))污染地下水的研究
        1.4.2 预防硫酸盐(SO_4~(2-))污染地下水的研究
        1.4.3 预防氟化物(以F~-计)污染地下水的研究
        1.4.4 预防总磷污染地下水的研究
        1.4.5 预防地下水污染的添加剂研究
    1.5 研究目的、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材料及研究方法
    2.1 原料主要性质分析
        2.1.1 磷尾矿的矿物组成及化学成分
        2.1.2 粉煤灰的矿物组成及化学成分
        2.1.3 水泥的矿物组成及化学成分
    2.2 试验方法
        2.2.1 原料浆主要性质分析
        2.2.2 充填体抗压强度测定
        2.2.3 泌水试验
        2.2.4 浸出试验
    2.3 测试方法、试验仪器及药剂
        2.3.1 测试方法
        2.3.2 试验仪器及药剂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添加剂对泌水中有害离子的影响
    3.1 添加剂种类及用量对泌水中有害离子的影响
        3.1.1 SAP用量对泌水中有害离子的影响
        3.1.2 CMC用量对泌水中有害离子的影响
        3.1.3 硅酸钠用量对泌水中有害离子的影响
        3.1.4 PSAF用量对泌水中有害离子的影响
        3.1.5 添加剂对料浆特性的影响
        3.1.6 添加剂对充填体抗压强度的影响
    3.2 添加剂组合使用对泌水中有害离子的影响
        3.2.1 CMC与SAP组合使用对泌水中有害离子的影响
        3.2.2 CMC与硅酸钠组合使用对泌水中有害离子的影响
        3.2.3 CMC与PSAF组合使用对泌水中有害离子的影响
        3.2.4 PSAF与SAP组合使用对泌水中有害离子的影响
        3.2.5 PSAF与硅酸钠组合使用对泌水中有害离子的影响
        3.2.6 组合添加剂对料浆特性的影响
        3.2.7 组合添加剂对充填体抗压强度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pH、温度、压力对充填体有害物质溶出的影响
    4.1 pH对浸出液中有害物质的影响
        4.1.1 pH对浸出液中总硬度(Ca~(2+)、Mg~(2+))的影响
        4.1.2 pH对浸出液中硫酸盐(SO_4~(2-))的影响
        4.1.3 pH对浸出液中氟化物(以F~-计)的影响
        4.1.4 pH对浸出液中总磷的影响
    4.2 温度对浸出液中有害物质的影响
        4.2.1 温度对浸出液中总硬度(Ca~(2+)、Mg~(2+))的影响
        4.2.2 温度对浸出液中硫酸盐(SO_4~(2-))的影响
        4.2.3 温度对浸出液中氟化物(以F~-计)的影响
        4.2.4 温度对浸出液中总磷的影响
    4.3 压力对浸出液中有害物质的影响
        4.3.1 压力对浸出液中总硬度(Ca~(2+)、Mg~(2+))的影响
        4.3.2 压力对浸出液中硫酸盐(SO_4~(2-))的影响
        4.3.3 压力对浸出液中氟化物(以F~-计)的影响
        4.3.4 压力对浸出液中总磷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添加剂对有害物质无害化机理初探
    5.1 添加剂对泌水Zeta电位的影响
    5.2 添加剂对硬化 28d充填体物质组成及微观形貌的影响
        5.2.1 添加剂对硬化 28d充填体主要物质的影响
        5.2.2 添加剂对硬化 28d充填体微观形貌的影响
        5.2.3 添加剂对硬化 28d充填体孔隙率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2)高铁酸钾-PAC联用混凝沉淀处理低浓度含氟有机废水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关于含氟废水
        1.1.1 氟的性质与分布
        1.1.2 氟污染的来源及现状
        1.1.3 含氟废水的危害
    1.2 含氟废水的处理方法
        1.2.1 化学沉淀法
        1.2.2 混凝沉淀法
        1.2.3 吸附法
        1.2.4 电凝聚法
        1.2.5 电渗析法
        1.2.6 反渗透法
    1.3 太阳能光伏行业氟污染现状及处理进展
        1.3.1 太阳能光伏行业发展现状
        1.3.2 晶体硅太阳能电池板生产废水来源及特点
        1.3.3 太阳能电池废水处理典型工程实例
        1.3.4 太阳能电池废水处理所存在的问题
    1.4 高铁酸钾的性质与应用
        1.4.1 高铁酸钾的性质
        1.4.2 高铁酸钾的应用
    1.5 研究内容与意义
        1.5.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2 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图
        1.5.4 创新点
第二章 实验仪器与方法
    2.1 实验主要仪器与试剂
        2.1.1 实验仪器
        2.1.2 实验试剂
    2.2 原水水质
    2.3 实验内容与方法
    2.4 分析测定方法
        2.4.1 氟离子浓度的测定
        2.4.2 总有机碳(TOC)的测定
    2.5 实验误差控制
第三章 高铁酸钾处理低浓度含氟废水
    3.1 原水水质及影响因素
    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3.2.1 高铁酸钾投加量的影响
        3.2.2 原水pH的影响
        3.2.3 高铁酸钾絮凝时间的影响
        3.2.4 最佳条件平行实验
    3.3 与前人研究成果的比较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铁酸钾处理低浓度含氟有机废水
    4.1 原水水质及影响因素
    4.2 实验结果与讨论
        4.2.1 高铁酸钾投加量的影响
        4.2.2 原水pH的影响
        4.2.3 高铁酸钾絮凝时间的影响
        4.2.4 最佳条件平行实验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铁酸钾-PAC联用处理低浓度含氟有机废水
    5.1 原水水质及影响因素
    5.2 实验结果与讨论
        5.2.1 PAC投加量的影响
        5.2.2 PAC絮凝pH的影响
        5.2.3 PAC絮凝时间的影响
        5.2.4 最佳条件平行实验
    5.3 机理分析
        5.3.1 高铁酸钾作用机理分析
        5.3.2 PAC作用机理分析
        5.3.3 高铁酸钾-PAC协同作用机理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培养高中生化学风险认知与决策能力的教学实践研究 ——以贵阳市第三十七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提高公众科学风险素养的需要
        1.1.2 国家对风险教育的要求
    1.2 研究目标与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实践意义
2 科学风险认知与决策能力的研究现状及理论依据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风险
        2.1.2 风险认知
        2.1.3 决策能力
    2.2 科学风险认知与决策能力的研究现状
        2.2.1 国外研究现状
        2.2.2 国内研究现状
        2.2.3 研究的不足之处
    2.3 理论基础
        2.3.1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2.3.2 心理测量范式理论
        2.3.3 建构主义理论
    2.4 新课程标准中包含的化学风险内容概述
3 实验方案的设计及实施准备
    3.1 实验方案
    3.2 评估工具的构建
        3.2.1 问卷的设计与信效度分析
        3.2.2 试题的设计与质量分析
        3.2.3 认知量表的设计与信效度分析
    3.3 实验前测数据处理及分析
        3.3.1 高中生化学风险认知现状调查问卷前测
        3.3.2 高中生化学风险认知与决策能力水平测试卷前测
        3.3.3 高中生化学风险认知量表前测
4 培养高中生化学风险认知与决策能力的教学实践
    4.1 实践研究概述
        4.1.1 研究对象简介
        4.1.2 实践内容简介
        4.1.3 教学情景的创设
        4.1.4 教学策略的选择与改进
    4.2 渗透式教学案例分析
        4.2.1 案例一:化学实验安全
        4.2.2 案例二: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
        4.2.3 案例三:氯气的性质
    4.3 主题式教学案例分析
        4.3.1 案例一:金属钠性质的课外活动化作业
        4.3.2 案例二:二氧化硫的性质
5 培养高中生化学风险认知与决策能力的教学实践效果
    5.1 实验后测数据处理及分析
        5.1.1 高中生化学风险认知现状调查问卷后测
        5.1.2 高中生化学风险认知与决策能力水平测试卷后测
        5.1.3 高中生化学风险认知量表后测
    5.2 实验结果
        5.2.1 学生化学风险认知与决策的能力得到了提升
        5.2.2 化学学科的形象得到了改善
        5.2.3 丰富了化学风险教育的研究
        5.2.4 影响了教师的教学观念
6 教学实践过程中的问题分析与建议
    6.1 教学实践中的问题
    6.2 教学实践中问题的原因分析
    6.3 对高中化学风险教育的教学建议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高中生化学风险认知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2 :高中生化学风险认知与决策能力水平测试卷(前)
    附录3 :高中生化学风险认知量表
    附录4 :高中生化学风险认知与决策能力水平测试卷(后)
    附录5 :访谈提纲
致谢

(4)改性多孔陶粒在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水污染现状
    2.2 高氟地下水
        2.2.1 氟来源及分布
        2.2.2 氟的危害
        2.2.3 高氟水处理技术
    2.3 含磷废水
        2.3.1 水中磷的来源
        2.3.2 磷的富营养化及危害
        2.3.3 含磷废水的处理技术
    2.4 砷污染水
        2.4.1 水中砷的形态、来源及污染现状
        2.4.2 砷的危害
        2.4.3 含砷废水的处理技术
    2.5 多孔陶粒应用于水处理
        2.5.1 多孔陶粒概述
        2.5.2 多孔陶粒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2.6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3 铈改性多孔陶粒处理含氟废水的试验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3.2.2 陶粒的预处理与铈改性
        3.2.3 氟离子浓度的测定
        3.2.4 动态吸附实验
        3.2.5 陶粒的再生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不同BV对氟离子去除的影响
        3.3.2 进水浓度对氟离子去除的影响
        3.3.3 多孔陶粒煅烧温度对氟离子去除的影响
        3.3.4 对比实验
        3.3.5 X射线衍射(XRD)分析
        3.3.6 扫描电镜(SEM)分析
        3.3.7 能量色谱(EDS)分析
        3.3.8 多孔陶粒负载稀土的除氟机制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铝改性陶粒吸附剂去除含氟废水的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4.2.2 AS@PC的合成与表征
        4.2.3 氟离子的测定
        4.2.4 静态吸附试验
        4.2.5 固定柱实验
    4.3 结果与讨论
        4.3.1 AS@PC的表征
        4.3.2 吸附剂投加量对去除氟离子的影响
        4.3.3 进水浓度对去除氟离子的影响
        4.3.4 吸附温度对氟离子去除的影响
        4.3.5 溶液初始pH值对氟离子去除的影响
        4.3.6 共存离子对氟离子去除的影响
        4.3.7 动力学和等温线分析
        4.3.8 原始陶粒与最佳改性陶粒吸附对比
        4.3.9 吸附再生对氟离子去除的影响
        4.3.10 吸附机理
    4.4 本章小结
5 纳米零价铁改性多孔陶粒处理含磷废水的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方法
        5.2.1 多孔陶粒预处理
        5.2.2 多孔陶粒负载纳米零价铁的制备
        5.2.3 分析与表征
        5.2.4 静态吸附试验
        5.2.5 动态吸附试验
    5.3 结果分析与讨论
        5.3.1 静态吸附动力学研究
        5.3.2 柱高(填充率)对磷去除率的影响
        5.3.3 初始浓度对磷去除率的影响
        5.3.4 溶液的pH对去除率的影响
        5.3.5 样品分析
        5.3.6 多孔陶粒负载纳米零价铁的除磷机制
    5.4 本章小结
6 纳米零价铁改性多孔陶粒处理含As(Ⅲ)废水的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材料与方法
        6.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6.2.2 动态吸附实验装置
        6.2.3 多孔陶粒预处理
        6.2.4 多孔陶粒负载纳米铁复合材料的制备
        6.2.5 砷的测定方法
        6.2.6 陶粒解析再生
        6.2.7 表征与性能分析
    6.3 结果分析与讨论
        6.3.1 投加量(BV)对动态吸附除砷的影响
        6.3.2 进水砷浓度对动态吸附除砷的影响
        6.3.3 溶液初始pH对动态吸附除砷的影响
        6.3.4 对照实验
        6.3.5 扫描电镜(SEM)
        6.3.6 X射线衍射(XRD)
        6.3.7 多孔陶粒负载纳米铁的除砷机制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5)超声波强化去除铅冶炼系统污酸中砷杂质实验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冶炼污酸的来源
        1.2.1 冶炼烟气制酸现状
        1.2.2 有色金属冶炼过程中产生的污酸
        1.2.3 污酸中的污染物及危害
    1.3 国内外处理含砷污酸的技术现状
        1.3.1 硫化沉淀法
        1.3.2 石灰沉淀法
        1.3.3 混凝沉淀法
        1.3.4 吸附法
        1.3.5 膜分离法
        1.3.6 离子交换法
    1.4 超声波技术在湿法冶金中的应用
        1.4.1 超声波的概述与性质
        1.4.2 超声波在湿法冶金中得到应用
    1.5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1.5.1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1.5.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污酸除砷实验原料、设备及检测方法
    2.1 实验原料、设备、试剂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试剂
        2.1.3 实验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常规铅粉与CuSO_4联合除砷的实验方法
        2.2.2 超声波强化铅粉与CuSO_4联合除砷的实验方法
    2.3 分析检测方法
        2.3.1 溶液中As、Pb和 Cu元素浓度的测量方法
        2.3.2 固体含砷沉淀的分析方法
    2.4 除砷率的计算
第三章 常规铅粉与CuSO_4联合除砷研究
    3.1 常规铅粉与CuSO_4联合除砷的实验研究
        3.1.1 Pb/As比对除砷效果的影响
        3.1.2 CuSO_4添加量对除砷效果的影响
        3.1.3 反应温度对除砷效果的影响
        3.1.4 反应时间对除砷效果的影响
    3.2 常规铅粉与CuSO_4联合除砷的机理研究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常规铅粉与CuSO_4联合除砷的动力学研究
    4.1 反应温度对除砷率的影响
    4.2 Pb/As比对除砷率的影响
    4.3 CuSO_4添加量对除砷率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超声波强化铅粉与CuSO_4联合除砷研究
    5.1 超声波强化铅粉与CuSO_4联合除砷的实验研究
        5.1.1 CuSO_4添加量对除砷效果的影响
        5.1.2 Pb/As比对除砷效果的影响
        5.1.3 超声功率对除砷效果的影响
        5.1.4 反应温度对除砷效果的影响
        5.1.5 超声时间对除砷效果的影响
    5.2 超声波强化铅粉与CuSO_4联合除砷的机理研究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超声波强化铅粉与CuSO_4联合除砷的动力学研究
    6.1 反应温度对除砷率的影响
    6.2 Pb/As比对除砷率的影响
    6.3 CuSO_4添加量对除砷率的影响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及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离子液体法治理硫酸尾气的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硫酸尾气治理技术在国内外的发展趋势
    1.2 某硫酸厂开展此项技术研究的背景
    1.3 本论文主要研究工作
第二章 离子液体循环吸收的工艺原理
    2.1 工艺原理分析
    2.2 主要工艺操作条件
        2.2.1 温度
        2.2.2 压力
        2.2.3 液位
        2.2.4 流量
    2.3 工艺流程设计及说明
        2.3.1 流程设计
        2.3.2 工艺流程优点
    2.4 工艺物料与热平衡计算
第三章 主要工艺设备的设计与操作控制
    3.1 塔的设计与操作控制
        3.1.1 塔的流股数据及物性数据
        3.1.2 塔的结构尺寸设计及选型
        3.1.3 吸收塔的设计结果
        3.1.4 再生塔的设计结果
        3.1.5 干燥塔的设计结果
        3.1.6 塔的操作控制要求
    3.2 换热器的设计与操作控制
        3.2.1 换热器的物性数据
        3.2.2 换热器的设计及选型
        3.2.3 换热器的设计结果
        3.2.4 换热器的操作控制要求
    3.3 泵的设计与操作控制
        3.3.1 泵的设计及选型
        3.3.2 泵的设计结果
        3.3.3 泵的操作控制要求
第四章 装置运行情况分析及优化控制措施
    4.1 装置运行情况分析
    4.2 装置优化及控制方法
        4.2.1 优化装置流程
        4.2.2 增加冷冻脱盐装置
        4.2.3 增加湿式静电除雾器
        4.2.4 优化操作指标控制
第五章 经济性评估
    5.1 经济效益
    5.2 社会效益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历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 参与的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4 实用新型专利
学位论文数据集

(7)高密度污泥回流工艺在半导体工业含氟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半导体产业经济背景
    1.2 含氟废水危害
    1.3 半导体含氟废水来源
        1.3.1 半导体机台制程废水
        1.3.2 生产支持特种废气洗涤排水
        1.3.3 酸性排风洗涤塔排水
    1.4 含氟废水的处理方法
        1.4.1 化学沉淀法
        1.4.2 混凝沉淀法
        1.4.3 诱导结晶法
        1.4.4 反渗透法
        1.4.5 电凝聚法
        1.4.6 离子交换树脂法
        1.4.7 电渗析法
        1.4.8 吸附法
    1.5 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1.5.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2 实验内容
        1.5.3 技术路线图
2 实验装置与实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pH与氟离子选择电极法测量的响应关系研究方法
    2.3 高密度污泥回流工艺中氟离子去除的影响因子研究方法
    2.4 污泥浓度计测量和实际污泥浓度的响应关系曲线绘制方法
    2.5 PAC对氟离子去除的影响研究方法
    2.6 污泥含水率的测量方法
    2.7 现场调试方案
3 含氟废水处理实验与工艺参数优化
    3.1 工艺介绍
    3.2 pH与氟离子选择电极法测量的响应关系
        3.2.1 氟离子选择电极的测量原理
        3.2.2 pH与氟离子选择电极法测量的响应曲线
    3.3 高密度污泥回流工艺对氟离子去除的影响因子研究
        3.3.1 酸性排风洗涤塔排水氟离子去除的影响因子研究
        3.3.2 含氟废水处理系统C进水氟离子去除的影响因子研究
        3.3.3 含氟废水处理系统A和 B进水氟离子去除的影响因子研究
        3.3.4 污泥投加量对PAM投加量的影响
        3.3.5 含氟废水进水水质调查
    3.4 现场调试方案
        3.4.1 在线污泥浓度计测量读值和实际污泥浓度的关系研究
        3.4.2 硫酸加药泵加药流量的表征
        3.4.3 PAM加药泵加药流量的表征
    3.5 工艺参数调整与结果考察
        3.5.1 工艺参数调整与结果分析
        3.5.2 结果考察
    3.6 小结
4 含氟废水处理系统出水水质改善的工艺研究
    4.1 投加PAC对出水水质改善的工艺研究
        4.1.1 系统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
        4.1.2 PAC对氟离子去除的原理
        4.1.3 PAC对含氟废水处理系统末端出水氟离子去除的影响
        4.1.4 PAC对含氟废水处理系统反应罐出口污泥水样氟离子去除的影响
        4.1.5 投加PAC去除氟离子的工艺改进
    4.2 硫酸变量加药方式对除氟系统出水氟水质改善的工艺研究
    4.3 高密度污泥回流工艺污泥特性研究
    4.4 小结
5 氢氧化钙配药系统的管理与优化
    5.1 钙的来源介绍
    5.2 氢氧化钙循环管路的盐酸清洗装置设计与运行
        5.2.1 氢氧化钙循环管路设计改进
        5.2.2 清洗车的设计运行
        5.2.3 清洗车设计说明
        5.2.4 清洗车运行
    5.3 氢氧化钙配药系统的管理与运行维护
    5.4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基层环保执法的运行逻辑 ——以橙县乡村企业污染监管执法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文献回顾与评述
    三、概念界定与分析框架
    四、研究方法与田野工作
    五、本文章节安排
第一章 乡村企业污染防治法律体系及其执行体制
    第一节 环保立法的基本概况
    第二节 污染防治法律体系实施的组织机构
        一、现行环境法律体系规定的执法部门
        二、环保部门的组织机构及其管理体制
    第三节 乡村企业污染监管的执法体制
        一、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
        二、基层环保执法权的配置结构
        三、乡村企业污染监管执法中的“条”和“块”
第二章 环保执法的社会基础
    第一节 矿山企业的环境污染
        一、“矿业大镇”
        二、盛朝矿业公司
        三、恒久矿业公司
        四、“被污染包围的村庄”
    第二节 村庄不同主体的差异化认知
        一、污染受害不同
        二、农民环境利益分化
    第三节 基层环保执法的村庄语境
        一、农民的弱组织性
        二、自利的村干部
        三、上访的集体行动困境
第三章 环保执法的技术依赖及其后果
    第一节 污染认定的技术标准
    第二节 技术理性与生活理性之间的冲突
    第三节 环保执法的技术支配形式
        一、权威支配:污染认定的技术权力
        二、话语支配:污染识别的专业知识
        三、信息支配:污染信息的非开放性
    第四节 技术支配的后果
        一、技术权力支配排斥农民参与
        二、象征性补偿代替法律监管
第四章 县级环保部门“以罚代管”的制度逻辑
    第一节 乡村企业的环境违法行为及其基本特性
        一、乡村企业的环境违法行为
        二、环境违法行为的基本特性
    第二节 基层环保执法的组织环境和“以罚代管”策略
        一、组织内部执行力不足
        二、组织之间的关系制约
        三、“以罚代管”的执法策略
    第三节 “以罚代管”的生成机制
        一、政商关系的嵌入
        二、企业与执法者的合作博弈
    第四节 “以罚代管”的社会后果
        一、污染问题得不到精准治理
        二、执法目标的消解
第五章 乡镇政府环境监管中的模糊性治理
    第一节 环境上访的属地管理
        一、农民环境上访
        二、乡镇政府模糊性应对
    第二节 环境监管中的模糊性因素和策略选择
        一、乡镇履职中的模糊性因素
        二、模糊性治理的实践
    第三节 模糊性治理的结构动因
        一、发展与稳定的双重考核体制
        二、权力-利益关系网络
        三、属地监管的“悬浮”
    第四节 模糊性治理对环保法律目标的消解
第六章 中央环保督察背景下地方政府的组织应对
    第一节 环保执法的专项行动与环保督察
        一、环保执法的专项行动
        二、环保督察
        三、中央环保督察的组织机制和目标
    第二节 中央环保督察的政治压力传导
        一、自上而下的组织动员与自下而上的群众信访
        二、政治压力传导的形式
        三、地方政府应对的组织机构
    第三节 “一切为了通过”:政治高压下乡村企业污染的运动式治理
        一、领导注意力传递
        二、执法力量整合
        三、责任倒逼机制
    第四节 环保督察的治理限度
        一、中央难以监督地方环境治理效果
        二、地方临时性应对而非整体性治理
结语
    一、基层环保执法的实践样态
    二、执法目标偏离与适度矫正
    三、基层环保执法的政治逻辑
    四、基层环保执法的弹性体制结构与改革挑战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附录一 调研访谈人员名单
附录二 法律法规、政府文件及档案资料
附录三 全国部分乡村企业污染案例(2008-2018)
致谢

(9)结晶诱导联合TMF膜处理含氟废水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氟的化学性质
    1.2 含氟废水
        1.2.1 含氟废水的来源
        1.2.2 含氟废水的危害及污染现状
    1.3 含氟废水的排放标准
    1.4 含氟废水处理研究现状
        1.4.1 化学沉淀法
        1.4.2 混凝沉淀法
        1.4.3 吸附法
        1.4.4 结晶诱导法
        1.4.5 TMF膜技术
        1.4.6 其他方法
        1.4.7 处理方法小结
    1.5 本文选题的背景、意义及研究内容
        1.5.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5.2 研究内容
        1.5.3 课题来源
        1.5.4 技术路线图
2 实验材料与测定方法
    2.1 废水水质
    2.2 实验药剂与器材
    2.3 氟离子的测定
    2.4 污泥沉渣含水率的测定
    2.5 出水排放标准
3 CaCl_2-PAC-PAM除氟工艺研究
    3.1 一级化学混凝段除氟实验研究
        3.1.1 进水浓度对除氟效果的影响
        3.1.2 氯化钙投加量对除氟效果的影响
        3.1.3 pH对除氟效果的影响
        3.1.4 搅拌速度对除氟效果的影响
        3.1.5 静沉时间对除氟效果的影响
        3.1.6 PAC投加量对除氟效果的影响
        3.1.7 一级化学混凝段除氟工艺参数
    3.2 二级化学混凝段除氟实验研究
        3.2.1 氯化钙投加量对除氟效果的影响
        3.2.2 搅拌速度对除氟效果的影响
        3.2.3 PAC投加量对除氟效果的影响
        3.2.4 PAM投加量对除氟效果的影响
        3.2.5 二级化学混凝段除氟工艺参数
    3.3 污泥沉渣含水率的测定
    3.4 本章小结
4 CaCl_2-晶种-PAC-PAM除氟工艺研究
    4.1 晶种的选择
    4.2 加入晶种后一级化学混凝段除氟实验研究
        4.2.1 pH对除氟效果的影响
        4.2.2 氯化钙投加量对除氟效果的影响
        4.2.3 晶种投加量对除氟效果的影响
        4.2.4 搅拌速度对除氟效果的影响
        4.2.5 静沉时间对除氟效果的影响
        4.2.6 PAC投加量对除氟效果的影响
        4.2.7 加入晶种后一级化学混凝段除氟工艺参数
    4.3 加入晶种后二级化学混凝段除氟实验研究
        4.3.1 氯化钙投加量对除氟效果的影响
        4.3.2 静沉时间对除氟效果的影响
        4.3.3 PAC用量对除氟效果的影响
        4.3.4 PAM用量对除氟效果的影响
        4.3.5 加入晶种后二级化学混凝段除氟工艺参数
    4.4 加入晶种前后工艺参数的对比分析
        4.4.1 一级和二级化学混凝段除氟工艺参数对比
        4.4.2 正交试验
        4.4.3 工艺最终出水效果对比
        4.4.4 污泥含水率对比
    4.5 本章小结
5 CaCl_2-晶种-PAC-PAM联合TMF膜除氟工艺中试研究
    5.1 废水来源与出水要求
    5.2 中试实验工艺流程及设备
        5.2.1 中试实验工艺流程图
        5.2.2 中试主要设备
    5.3 中试实验研究讨论
        5.3.1 pH值对除氟的影响
        5.3.2 PAC用量对除氟的影响
        5.3.3 晶种氟化钙用量对除氟效果的影响
        5.3.4 PAM用量对除氟效果的影响
    5.4 中试工艺运行效果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1.1 CaCl_2-PAC-PAM除氟工艺研究
        6.1.2 CaCl_2-晶种-PAC-PAM除氟工艺研究
        6.1.3 CaCl_2-晶种-PAC-PAM联合TMF膜除氟工艺中试研究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10)动力锂电池行业污染治理及环境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锂电池的研究现状
        1.2.1 动力锂电池原理及产业链介绍
        1.2.2 国内外锂电池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本文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第2章 国内外锂电池行业概况
    2.1 国外锂电池行业概况
    2.2 我国锂电池行业概况
第3章 四川省锂电池行业污染物产生及治理
    3.1 四川省锂矿采选行业污染物产生及治理情况
        3.1.1 四川省锂矿采选行业分布及概况
        3.1.2 锂矿开采过程产排污分析
        3.1.3 选矿过程产排污分析
        3.1.4 存在问题
    3.2 四川省锂盐生产行业污染物产生及治理情况
        3.2.1 四川省锂盐生产行业分布及概况
        3.2.2 锂盐生产过程中的产排污分析
        3.2.3 清洁生产评价指标分析
        3.2.4 氮氧化物产生及控制
        3.2.5 规模与布局
    3.3 四川省锂电池材料生产行业污染物产生及治理情况
        3.3.1 四川省锂电池材料生产行业分布及概况
        3.3.2 锂电池材料生产过程中的产排污分析
    3.4 四川省锂电池生产行业污染物产生及治理情况
        3.4.1 四川省锂电池生产行业分布及概况
        3.4.2 锂电池生产过程中的产排污分析
    3.5 四川省锂电池回收行业污染物产生及治理情况
        3.5.1 四川省动力电池回收现状
        3.5.2 锂电池回收过程中的产排污分析
第4章 四川省锂电池行业环境影响分析
    4.1 锂矿采选行业环境影响分析
    4.2 锂盐生产行业环境影响分析
    4.3 锂电池材料生产行业环境影响分析
    4.4 锂电池生产行业环境影响分析
    4.5 电池回收行业环境影响分析
第5章 四川省动力电池行业发展优化建议
    5.1 锂矿采选行业发展优化建议
    5.2 锂盐生产行业发展优化建议
    5.3 锂电池材料行业发展优化建议
    5.4 锂电池生产行业发展优化建议
    5.5 锂电池回收行业发展优化建议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四、硫酸厂酸性含氟污水处理现状分析及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添加剂对磷尾矿充填体有害离子无害化及机理研究[D]. 龙文江. 贵州大学, 2020(04)
  • [2]高铁酸钾-PAC联用混凝沉淀处理低浓度含氟有机废水的研究[D]. 王旭.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7)
  • [3]培养高中生化学风险认知与决策能力的教学实践研究 ——以贵阳市第三十七中学为例[D]. 吕文清. 贵州师范大学, 2020(12)
  • [4]改性多孔陶粒在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D]. 唐伟博. 景德镇陶瓷大学, 2020(01)
  • [5]超声波强化去除铅冶炼系统污酸中砷杂质实验及机理研究[D]. 席云浩.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4)
  • [6]离子液体法治理硫酸尾气的工艺研究[D]. 吴发洪.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8)
  • [7]高密度污泥回流工艺在半导体工业含氟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D]. 郭石磊.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3)
  • [8]基层环保执法的运行逻辑 ——以橙县乡村企业污染监管执法为例[D]. 王裕根.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8)
  • [9]结晶诱导联合TMF膜处理含氟废水的研究[D]. 陈易.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9(01)
  • [10]动力锂电池行业污染治理及环境影响研究[D]. 邓洪伟.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4)

标签:;  ;  ;  ;  ;  

硫酸厂酸性含氟废水处理现状分析及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