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监护系统智能串行集线器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国成[1](2020)在《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配网主动运维系统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自1995年比尔盖茨在《未来之路》一书中提出物联网这个概念以来,经过10年的时间,到2005年被国际电信联盟正式命名为“物联网”。现在的物联网主要有四个关键技术射频识别技术、传感网、M2M系统框架、云计算,主要应用在智能交通、智能家居、配电物联网等领域方面。本文在物联网技术的原理基础上,借鉴物联网的框架模式,结合现有的传感器技术以及根据现今的配电物联网模式,设计出了一套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配网主动运维系统。该系统主要分为软件处理部分与硬件采集部分。对于硬件采集部分主要是通过传感器采集配电箱以及电表箱箱体内的温湿度,通过干接点检测装置实时检测用户的掉电情况,通过电压电流互感器来采集配电箱的进线电压以及进线电流。本文将采集到的信息通过485信号传输给后台处理系统,通过该系统可对采集到的温湿度进行计算分析,以及对电压电流的分析可提高检修效率。该系统配备短信报警系统,当检测到有异常情况时首先后台会报警,同时会将异常情况以短息的形式发送给值班抢修人员,从而达到快速抢修的目的,大大提高抢修效率。同时该系统还具有遥控的功能,当发现有紧急情况的时候可先远程断电,然后在进行抢修,这样可将损失减小到最小,同时也可保障抢修人员的人身安全,同时为减小上级电站的备用容量、合理的安排检修时间、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利用电力负荷预测理论以及本系统终端采集数据为依据,进行短期的负荷预测。本文所设计的配网主动运维系统,在硬件采集部分本文主要使用STM公司生产的基于cortex-m3为内核的stm32f103rct6为采集控制器的主控芯片。同时配合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uc/os-ii为核心的操作系统,作为系统软件,极大的保证了硬件系统上的稳定性。同时在信号传输方面本文同样采用了工业上常用的工程协议modbus协议。为此我们将freemodbus协议与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uc/os-ii相结合,既减少了开发时间,也大大提高了信息传输的稳定性,在数据采集部分采用DMA+ADC相组合模式,减少CPU的占用率。在后台软件中,根据负荷预测技术的不准确性、条件性、时间性等特点,建立相对应的数据模型,采用经典预测方法中的趋势外推法和时间序列法以及现代预测法中的专家系统法和模糊负荷预测法来实现系统的短期负荷预测,直接利用实时采集的负荷数据,并根据负荷预测的理论,设计建立了 IOT-ARMA负荷预测模型,本模型主要是以时间序列为基础算法,使用实时的采集数据为本算法的互补条件,可使预测更为准确。
任冰飞[2](2017)在《独居老人家庭监护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以来,社会的老龄化程度一直加剧,老龄人口越来越多。数据显示,截止2015年年底,我国的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已占人口总数的10.5%,而且这一比例还在继续上升。随着年龄增大,老人的生理机能在不同程度的减弱,患病的几率相应增加,对老人进行监护,助力养老问题解决就成为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有调查研究表明:老龄群体的慢性疾病发病率显着高于一般群体,老年人的外在伤害主要来源为跌倒。提前发现及时遏制是预防慢性疾病的有效方式,但是独居老人出行不便,频繁的就医检查给老人增加了身体、经济负担,而传统的家庭监护装置使用复杂,价格高昂,功能单一,不为老人所青睐。而跌倒检测虽然方法众多,但是高昂的配套处理设施使其很难走入寻常百姓家。基于以上考虑,本文结合当前主流的嵌入式技术、通信技术和机器视觉技术对独居老人的监护问题进行研究,设计和实现一套以ARM9处理器为核心,主要基于WiFi无线通信技术和开源OpenCV技术的嵌入式家庭监护系统。希望借助该系统独居老人的安全状况能得到一定程度的保障。本文首先对家庭监护的意义和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在对问题的分析和现有技术的认识上提出自己的方案设计。其次介绍了本系统的整体实现方案。系统设计实现了两个主要的功能模块,主控制单元模块和数据采集单元模块,在两个主功能模块的框架下介绍了相关硬件电路的设计和配套软件的开发。其中,硬件电路方面,主控单元模块设计了电源电路、串口调试接口电路、WiFi模块接口电路、USB相机接口电路,数据采集单元模块设计了 JTAG调试电路、传感器接口电路和WiFi模块接口电路。软件开发方面,根据系统功能需要在内核层实现了基于异步通知方式的串口驱动和USB工业相机驱动,在用户空间层完成对串口数据和视频数据的接收和处理。用户空间的程序主要包括基于OpenCV技术的跌倒检测算法的实现和GUI(Graphical User Interface,图形用户界面)的实现。最后对系统功能进行测试验证并做出总结和展望。本文设计和实现的嵌入式家庭监护系统采用无线通信方式不会影响老人正常活动,基于成熟的WiFi技术容易实现功能的扩展,得到市场认可,选用性价比较高的ARM9处理器进行数据处理降低了成本。系统对家庭监护系统的小型化、功能多样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陈小攀[3](2015)在《手术生理监测信号实时采集系统设计及麻醉深度分析》文中提出为了能够更深入地研究临床手术,许多医疗科研机构都需要收集大量的手术记录数据,建立手术医疗案例数据库。包括心率、脑电双频指数、脑电图、心电图、呼吸频率、血氧浓度、体温、皮肤导电度等生理监测信号,它们反映了病人的主要生理活动特征。尤其是手术期间病人处于麻醉状态,生理监测信号能够反映出病人对手术的反应,可以记录和还原病人在手术期间的生理变化过程,是医生手术实施过程中的重要参照信息。目前,手术生理监测信号采集主要靠人工完成,这种方法浪费大量的人力并且效率低下。同时,市场上麻醉深度监测仪价格昂贵,麻醉深度评估算法保密,提高了手术器械成本,加重了患者医疗负担。针对目前存在的这些问题,本文主要完成了以下研究工作:(1)分析了现有人工生理监测信号采集方法的不足,提出了一种自动、实时的采集方案。建立一个基于WLAN的无线网络,用于信号的无线传输;设计一个基于MySQL的数据库系统,用于存储手术生理数据,用户可以通过WEB浏览器进行数据访问。(2)在实际的医院环境下,利用Wifi Analyzer软件测试WLAN网络的信号覆盖范围及强度,利用IPerf测试WLAN数据传输速率。通过对比医院麻醉医师记录数据,测试系统数据采集的准确性。测试结果表明,WLAN信号覆盖范围较广,信号强度较强,数据传输速度较快,采集准确率较高,各指标都达到了应用需求。(3)对生理监测信号实时采集系统中获取的数据,进行麻醉深度分析。提出一种基于排列组合熵的麻醉深度评估算法,该算法抗噪声能力强,时间复杂度低,运算速度快。利用该算法对20例手术生理数据进行麻醉评估,并将评估结果与BIS、专家评估清醒度分别进行对比,证实了算法有效性和优势。本文设计的实时手术生理监测信号采集系统,可完成数据的记录、传输、存储、管理等功能。同时,提出的麻醉深度评估算法,对采集到的手术生理监测数据进行了麻醉深度评估,结果有效地反映病人的麻醉状态。
于江蛟[4](2013)在《关于医疗设备无线化的构想》文中研究指明文章探讨了关于医疗设备无线化的几种主要实现方式、主要技术特性和各自的不同之处以及它们在医院内及医院外场合中的应用,并且提出了几种实现构想。随着HIS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应用的不断深入和应用需求的不断增加,特别是医疗卫生资源日趋紧张、供求矛盾日益突出,传统有线网络的不足已显现出来。作为医院有线网络的补充,无线网络连接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地克服有线网络的弊端,在传统的医院环境中以及医疗卫生事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如急救转运、远程医疗、社区医疗、居家养老等方面,都将有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既可以充分地利用有限的人力和物力资源,也将使广大的技术供应商获得更广阔的市场前景。
王文俊[5](2013)在《基于家庭医疗监护的嵌入式设备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自我健康意识不断增强,以预防为主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家庭医疗监护在国内外科技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也已经开始逐步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并且由单一功能向多功能方向发展。相对于传统的医院的医疗监护设备,家用医疗监护设备具有功能丰富强大、体积小巧、操作简单、便于携带等特点,因此越来越被广大人们所接受,并成为医疗设备发展的一种趋势。本文提出了一种将平板电脑用于家庭医疗监护系统的实现方案,用以实现人体六大生理参数的实时监护系统的开发。Windows CE操作系统是针对嵌入式领域产品开发的嵌入式操作系统,它具有紧凑、高效的、可扩展、多线程、多任务以及完全抢占式内核等特点,适用于各种资源有限的嵌入式产品与系统。本系统以基于Windows CE的平板电脑为主控系统,利用USB接口与生理参数采集设备进行数据传输。USB总线接口具有标准统一、即插即用、高速传输以及支持拓扑结构的特点被普及应用于大量的电子设备,成为大势所趋的标准接口。本系统应用层界面处理程序将采集的人体的心电、血氧、呼吸、体温、血压等主要生理参数进行滤波处理和存储,并实时分析和显示心电、血压等生理参数波形,并可通过平板电脑的LCD触摸屏实现与监护系统的人机交互,以达到对人体生理参数实时监护的效果。
孙凯[6](2011)在《监护仪中USB打印驱动设计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通过研究和设计嵌入式USB的HOST(主机),阐述了USB host的工作机制以及实现架构,并通过对USB接口打印机的驱动的开发进一步实现了USB主机在软硬件平台上的应用。首先,在ATMEL公司的ARM9处理器AT91SAM9261上移植了实时操作系统(RTOS)——uC/OS-Ⅱ,然后结合监护仪的实际需要,利用AT91SAM9261自带的USB主机接口(UHP)实现了USB的主机功能,并在此基础上开发了USB接口的惠普打印机的嵌入式驱动程序,并实现了打印功能。本文主要分为六个部分。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了研究USB接口打印机在智能监护仪中的应用背景和具体意义,并指出了本文的工作重点。第二章研究了USB的系统组成,通信原理,以及USB设备的类型、描述符和标准命令,重点描述了USB打印机所采用的具体的数据传输类型。第三章研究了应用于监护仪上面的USB主机开发技术,介绍了USB主机控制器、USB主机控制器驱动程序(HCD)、USB核心驱动程序(USBD)和USB主机遵循的规范OHCI,并确定了USB主机芯片。第四章研究了打印机的接口类型,打印机控制语言,并针对USB接口的打印机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明确其数据传输方式。并对惠普公司的PCL语言指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第五章是本文的核心,研究了USB接口的打印机的驱动程序具体实现。分为打印机设备识别类请求命令类型、打印机设备描述符类型、打印机设备驱动程序设计、打印机设备枚举初始化、打印机数据批量输出五个小节进行说明。第六章为功能测试环节,主要针对前几章所介绍的内容进行功能测试,测试了USB接口打印机的打印功能。实际应用表明,USB接口的打印机在嵌入式系统中的应用具有实用价值,尤其在医疗和临床领域,对医学技术的进步具有推动作用。
黄丹飞[7](2011)在《基于生理信号关联分析的可组合多通道监护系统的研究》文中提出监护仪是能够对多种生理信号实施联合监测,并对异常现象发出警报的装置或系统。传统的多参数监护仪是整体式监护仪,其监测参数和功能是固定的,对监测的生理参数只能进行独立分析,而临床上许多疾病表现为多个生理参数相互关联,因此只有进行关联分析,才能更准确的作出临床诊断。为此本课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模块化设计、具有热插拔特性并可以进行疾病诊断的可组合多通道监护仪的设计思想。将传统整体式监护仪设计成模块化的插件,插件接口支持热插拔特性,方便临床医护人员自由组合,扩增了监护仪的功能,提高了仪器的通用性和可靠性。另外,通过生理参数的关联分析,系统增加了自动诊断功能,改变了传统监护仪只具有监护功能的特点。由于脑梗塞疾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特别是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疾病,由脑梗塞引起的死亡率和致残率相对较高,对病人和家庭造成了严重的危害,目前临床上对脑梗塞疾病的诊断主要依靠CT和核磁共振,不但价格高而且实时性差。本课题利用小波变换对脑梗塞患者的心电和血压信号进行监护和特征检测,通过关联分析实现了脑梗塞疾病的自动诊断。另外本系统可针对不同疾病,增加相应的分析软件,实现其他疾病的诊断。本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系统模块化的设计。为完成对脑梗塞疾病的诊断,本课题主要设计了心电测量模块、无创血压测量模块、有创血压测量模块,其他功能模块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灵活的增加。2、热插拔功能的实现。在对重症病人或外科手术进行监护时,有时需要对不同的参数进行监护,或者在模块出现故障时,需要更换监护仪的功能模块,而对病人的监护又不能够中断。为了满足这个要求,本课题设计了具有热插拔功能的通用接口,实现仪器的不中断监护即可更换功能模块的可能,增强了监护仪系统的运行可靠性。3’、大鼠脑梗塞模型的制作及信号提取。由于大鼠的许多生理特征与人体相似,可以通过大鼠疾病模型的建立,分析其生理参数的改变而对人体生理参数作出预测,进行人体疾病诊断的模拟研究,所以本课题选用大鼠代替人体作为实验研究对象。本实验选用光化学方法制作大鼠脑梗塞模型,提取其心电和血压信号。4、基于小波变换的心电、血压信号去噪及特征检测。生理信号大多都比较微弱且常常含有大量的噪声,通过小波变换,将噪声和有用信号分解到不同的尺度上,变换小波系数,将有用信号和噪声区分开来。同时,通过计算小波变换的极大值,检测出心电信号的特征值。5、应用数据挖掘技术建立心电与血压信号特征的关联模型。通过临床医生的长期观察发现,在急性脑梗塞期,病人的血压信号和心电信号的生理参数会同时出现异常,表现为舒张压和收缩压的持续增高,心电信号T波低平或倒置、S-T段异常、Q-T间期延长等异常波形。通过大量实验,采用关联分析技术建立了脑梗塞疾病的心电和血压特征的关联规则模型,为疾病的诊断提供依据。
苟双全[8](2009)在《基于ARM的嵌入式工程机械监控器系统设计》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计算机技术、半导体技术、微电子技术的不断融合,嵌入式系统的应用得到了迅猛发展。国家“十一五”863计划把先进制造技术领域“工程机械远程维护及监控系统”列为重点研究项目。本文以嵌入式系统开发技术为背景,对基于ARM的嵌入式工程机械监控器系统做了深入的研究。本文首先介绍了基于ARM的嵌入式系统基础知识,包括嵌入式硬件、嵌入式操作系统、嵌入式系统开发流程等。然后,重点设计了一个嵌入式工程机械监控器系统,主要包括硬件系统设计和软件系统设计。监控器的处理器采用的是Samsung S3C44B0X16/32位RISC处理器,有8MB的内存和16MB的硬盘;软件系统设计主要是基于μC/OS-Ⅱ实时操作系统功能函数设计。最后给出了系统的测试方法和调试过程。与传统的工程机械监控器相比,本文设计的嵌入式工程机械监控器系统在基于ARM的硬件系统上扩展了GPS模块和GSM模块,在基于μC/OS-Ⅱ的系统上建立了应用软件模块。其效率和精度都得到很大提高,从而大大改善了监控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也能够解决一系列在现代工程机械管理中的突出问题。由于具有强适应性、多功能和高稳定性等特点,因此它完全能够满足工程机械行业对工程机械车辆远程监控的需求。
温全[9](2009)在《具有USB接口的便携式心电监护仪的设计》文中研究指明心血管疾病是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动态心电图(DCG)可对心脏病患者的心电活动进行连续24小时的跟踪记录,是临床诊断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方法。因此,进行高性能动态监护系统的研究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意义。而近年来嵌入式系统技术的飞速发展也为展开这类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条件。为此,本论文对基于高性能嵌入式微处理器的便携式动态心电监护仪及其对心电的分析处理进行了深入研究:根据心电信号特征,设计性能优良的心电数据采集模块;选用高性能、低功耗的微处理器C8051F320设计中央处理模块,对采集的心电信号进行分析处理,同时使用液晶显示心电波形;通过对心电波形特征和常用心电分析处理算法的对比分析和研究,设计适用于本嵌入式系统的实时心电分析处理算法;采用现今流行的USB接口技术,实现对心电数据的存储和传输。论文对以上各项工作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基本达到设计要求,为进一步的产品实际应用开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李凌宇[10](2007)在《基于ARM的嵌入式虚拟智能健身系统》文中提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自身健康的关注到达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拥有一个健康体魄成为人们的重要目标。运动成为许多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保健体育专家在提醒人们需要加强体育锻炼的同时,更多的是提醒人们应该关注运动的科学性。那么,多大的运动量是适合自己身体状况的?多大的运动量才能达到促进健康的健身的目的?多大的运动量又才是安全的?这些问题对于大多数运动的人来说并不十分了解,因此,在运动的人群中,我们经常看到了运动对身体造成的损伤,有的甚至是严重的损伤。针对如何使人们进行安全、科学的运动健身问题,论文作者设计了一个基于嵌入式的虚拟智能健身系统。该系统能根据运动个体输入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以及运动开始前系统所测量的心率和血压等个体信息确定适合该个体的运动量,并实时跟踪运动个体的心率和血压的变化情况,即时对运动的时间和强度进行调整。从而使运动个体既能够达到相应运动量,又不会由于运动量过大对自身的身体造成伤害。虽然,该设计还只是采用虚拟仪器的形式模拟对健身仪器进行控制,但采用了嵌入式系统的设计方案,今后能够非常方便的把系统嵌入到实际健身仪器中,实现对实际仪器的控制,从而达到健身仪器智能化的目的。论文论述了与设计相关的设计思路和技术手段,如嵌入式系统、虚拟仪器、USB接口等各项技术,以及与设计有关的生理信号特点、运动生理学相关的控制原理;详细介绍了以基于ARM7TDMI内核的典型芯片S3C44BOX为核心的嵌入式系统的硬件和相关程序设计,上、下位机之间进行通信的USB接口的驱动程序设计过程,以及基于LabVIEW虚拟仪器进行显示和控制的智能健身系统的实现,并完成了整机的调试达到了预期的设计目标。
二、监护系统智能串行集线器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监护系统智能串行集线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配网主动运维系统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相关技术研究发展现状 |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UC/OS-Ⅱ实时操作系统与短期负荷预测技术研究 |
2.1 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μc/os-ⅱ技术研究 |
2.2 短期负荷预测技术研究 |
2.3 IOT-ARMA短期负荷预测方法研究 |
2.4 本章小结 |
3 方案分析与设计 |
3.1 硬件系统方案设计 |
3.2 软件系统方案设计 |
3.3 本章小结 |
4 软硬件开发 |
4.1 硬件设计 |
4.2 软件设计 |
4.3 本章小结 |
5 调试与数据分析 |
5.1 对单个系统模块进行测试分析 |
5.2 485集线器对信号衰减度整形的测试 |
5.3 实验室整机测试 |
5.4 现场整机测试 |
5.5 后台软件运行展示 |
5.6 负荷预测实验分析 |
5.7 本章总结 |
6 总结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独居老人家庭监护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背景 |
1.2 意义 |
1.3 国内外现状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章 系统方案设计与关键技术 |
2.1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2 无线局域网(WLAN)技术 |
2.2.1 WLAN的概念与协议标准 |
2.2.2 WLAN的组网方式 |
2.3 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 |
2.3.1 几种常见的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 |
2.3.2 WiFi无线通信技术的优势 |
2.4 模式识别和跌到检测 |
2.4.1 模式识别介绍 |
2.4.2 跌倒检测算法介绍 |
2.4.3 OpenCV技术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系统的硬件设计 |
3.1 硬件系统整体结构 |
3.1.1 硬件系统电路结构设计 |
3.1.2 系统关键部件的选型 |
3.2 主控单元介绍 |
3.3 WiFi模块介绍 |
3.4 MQ013CG-E2相机介绍 |
3.5 主控单元外围设备主要接口电路设计 |
3.5.1 串口调试接口电路设计 |
3.5.2 WiFi模块接口电路设计 |
3.5.3 USB接口电路设计 |
3.5.4 蜂鸣器报警电路设计 |
3.5.5 LCD触摸屏接口电路设计 |
3.5.6 电源电路设计 |
3.6 数据采集单元电路设计 |
3.6.1 采集单元电路结构设计 |
3.6.2 传感器数据采集电路设计 |
3.6.3 数据采集单元整体电路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系统的软件设计 |
4.1 嵌入式系统软件开发简介 |
4.1.1 ARM平台嵌入式系统软件开发的一般模式 |
4.1.2 ARM平台的嵌入式开发环境的搭建 |
4.2 软件系统整体结构设计 |
4.3 串口数据的读取与处理 |
4.3.1 Linux下的UART驱动框架 |
4.3.2 支持异步通知方式的串口驱动实现 |
4.3.3 用户空间的串口操作 |
4.4 视频数据的读取与处理 |
4.4.1 Linux下USB驱动框架 |
4.4.2 相机驱动程序的设计与实现 |
4.4.3 跌倒检测算法设计 |
4.4.4 基于OpenCV的跌倒检测算法实现 |
4.5 系统主界面程序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功能测试 |
5.1 监护系统软硬件介绍 |
5.1.1 系统软硬件开发平台介绍 |
5.1.2 系统软件控制部分介绍 |
5.2 WiFi模块测试 |
5.2.1 交叉调试环境的搭建 |
5.2.2 WiFi接收数据功能测试 |
5.3 跌倒检测模块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手术生理监测信号实时采集系统设计及麻醉深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与意义 |
1.3 相关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及结构安排 |
1.4.1 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1.4.2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2章 手术生理监测信号实时采集系统设计 |
2.1 生理信号监测与分析方法 |
2.1.1 常见生理信号及监测设备 |
2.1.2 生理信号的人工采集方法 |
2.1.3 生理信号自动采集方法设计 |
2.1.4 生理信号的分析方法 |
2.2 实时信号采集系统网络的硬件设计 |
2.2.1 医院布局和网络环境 |
2.2.2 通信方式及协议选择 |
2.2.3 系统网络结构设计 |
2.2.4 系统节点设备选择 |
2.4 实时信号采集系统软件设计 |
2.4.1 手术生理监测信号采集软件设计 |
2.4.2 基于MySQL的数据存储管理系统设计 |
2.4.3 成员管理以及访问授权 |
2.4.4 基于web的数据访问界面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生理信号实时采集系统性能测试 |
3.1 无线网络系统的性能测试 |
3.1.1 无线网络强度覆盖测试 |
3.1.2 无线网络传输速率测试 |
3.2 数据采集系统的验证和分析 |
3.3 数据库的访问测试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生理监测数据的麻醉深度分析 |
4.1 数据来源 |
4.2 EOG噪声对算法影响的仿真研究 |
4.2.1 仿真策略 |
4.2.2 不同噪声下的SE和PE结果对比 |
4.2.3 不同信噪比下熵的变异系数分析 |
4.2.4 算法时间复杂度比较 |
4.3 基于排列组合熵的麻醉深度评估 |
4.3.1 基于线性回归的麻醉深度指数 |
4.3.2 基于ANN回归的麻醉深度指数 |
4.3.3 样本熵与排列组合熵评估麻醉深度的对比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论文工作总结 |
5.2 下一步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关于医疗设备无线化的构想(论文提纲范文)
1 医疗设备的标准无线技术 |
1.1 无线局域网 (WLAN) |
1.2 蓝牙技术 |
1.3 低功耗蓝牙技术 |
2 医院的无线应用 |
3 日间手术门诊和诊所的无线应用 |
3.1 无线需求 |
3.2 灵活简易的柱式监控器兼输液泵集线器 |
4 无线技术在急救医疗系统 (EMS) 中的应用 |
5 居家养老 |
6 结语 |
(5)基于家庭医疗监护的嵌入式设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以及发展趋势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家庭医疗监护系统开发简介 |
§2-1 家庭医疗监护嵌入式系统简介 |
2-1-1 嵌入式系统简介 |
2-1-2 家庭医疗监护系统开发简介 |
§2-2 家庭医疗监护生理参数监测模块 |
§2-3 家庭医疗监护的智能终端设备 |
§2-4 嵌入式操作系统 Windows CE |
第三章 智能终端监护系统软件开发 |
§3-1 基于家庭医疗的智能终端底层接口驱动开发 |
3-1-1 USB 拓扑结构及 USB 通信系统架构 |
3-1-2 USB 数据通信协议机制 |
3-1-3 USB 接口驱动开发模型 |
3-1-4 USB 驱动开发主要接口函数的实现 |
3-1-5 Windows CE 系统注册表 |
§3-2 家庭医疗监护系统上位机监护软件开发 |
3-2-1 软件开发流程概述 |
3-2-2 应用程序集成开发环境的建立 |
3-2-3 监测生理参数发送命令格式及实现 |
3-2-4 界面应用程序的开发 |
3-2-5 应用程序的多任务及消息机制 |
第四章 生理参数数据处理和分析 |
§4-1 多线程技术解决数据丢包 |
§4-2 利用 CRC 校验提高数据接收可靠性 |
§4-3 生理参数采样值滤波处理 |
第五章 系统测试及分析 |
§5-1 基于 Windows CE 系统的 USB 驱动测试 |
§5-2 上位机界面程序测试 |
§5-3 系统整体测试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完成的主要工作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6)监护仪中USB打印驱动设计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USB协议 |
2.1 USB系统的组成 |
2.2 USB的通信原理 |
2.2.1 域 |
2.2.2 数据传输的基本单元——包 |
2.2.3 数据传输类型 |
2.3 USB设备类 |
2.3.1 USB设备类型 |
2.3.2 USB设备描述符 |
2.3.3 标准USB设备命令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USB主机系统介绍 |
3.1 USB主机介绍 |
3.1.1 USB主机控制器 |
3.1.2 USB主机控制器驱动程序(HCD) |
3.1.3 USB核心驱动程序(USBD) |
3.2 OHCI规范介绍 |
3.3 主机接口芯片的选择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打印机和打印机控制语言 |
4.1 打印机接口 |
4.2 USB接口打印机的数据传输方式 |
4.3 打印机控制语言 |
4.3.1 PostScript语言 |
4.3.2 PCL语言 |
4.3.3 打印机语言的比较和选择 |
4.4 PCL打印语言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USB接口打印机驱动的实现 |
5.1 打印机设备类识别请求命令类型 |
5.1.1 GET_DEVICE_ID(bRequest=0) |
5.1.2 GET_PORT_STATUS(bRequest=1) |
5.1.3 SOFT_RESET(bRequest=2) |
5.1.4 具体函数在程序中的实现 |
5.2 打印机设备描述符类型 |
5.3 打印机设备驱动程序设计 |
5.4 打印机设备枚举初始化 |
5.5 打印机数据的批量输出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功能测试 |
6.1 调试环境 |
6.2 打印功能测试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小结和展望 |
7.1 论文小结 |
7.2 问题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基于生理信号关联分析的可组合多通道监护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3 监护仪及信号关联分析的研究现状 |
1.3.1 监护仪器的研究现状 |
1.3.2 信号关联分析的研究现状 |
1.4 论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脑梗塞疾病的发病机理及与心电血压的关系 |
2.1 引言 |
2.2 脑梗塞疾病的发病机理 |
2.3 心电信号及与脑梗塞疾病的关系 |
2.3.1 心电波形及临床意义 |
2.3.2 心电信号与脑梗塞疾病的关系 |
2.4 血压信号及与脑梗塞疾病的关系 |
2.4.1 血压及临床意义 |
2.4.2 血压与脑梗塞疾病的关系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心电与血压信号关联分析的原理及实现方法 |
3.1 引言 |
3.2 小波变换理论 |
3.2.1 小波变换概述 |
3.2.2 小波降噪的基本原理 |
3.2.3 小波变换的奇异点检测 |
3.3 数据挖掘理论 |
3.3.1 数据挖掘的分析方法 |
3.3.2 数据挖掘的功能 |
3.3.3 关联规则方法 |
3.3.4 数据挖掘的流程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可组合多通道监护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
4.1 引言 |
4.2 系统总体设计 |
4.2.1 总体设计思想 |
4.2.2 系统硬件设计 |
4.3 系统模块设计 |
4.3.1 心电测量模块设计 |
4.3.2 无创血压模块设计 |
4.3.3 有创血压测量模块设计 |
4.4 系统主机背板的设计 |
4.4.1 背板与各模块间接口设计 |
4.4.2 主机背板与计算机的接口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可组合多通道监护系统软件设计 |
5.1 引言 |
5.2 系统模块软件设计 |
5.2.1 心电测量模块软件设计 |
5.2.2 无创血压测量模块软件设计 |
5.2.3 有创血压模块软件设计 |
5.3 系统主机背板软件设计 |
5.3.1 数字逻辑电路软件设计 |
5.3.2 USB接口软件设计 |
5.4 计算机的软件设计 |
5.4.1 驱动程序设计 |
5.4.2 应用程序设计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动物实验及大鼠生理信号的获取 |
6.1 引言 |
6.2 实验方法 |
6.2.1 实验动物 |
6.2.2 大鼠缺血性卒中光化学模型建立 |
6.2.3 大鼠心电信号的采集 |
6.2.4 大鼠血压信号的采集 |
6.3 信号采集系统数据的提取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心电和血压关联模型的建立 |
7.1 引言 |
7.2 基于小波的信号去噪 |
7.2.1 基于小波的心电信号去噪 |
7.2.2 基于小波的血压信号去噪 |
7.3 基于小波的信号的特征点检测 |
7.3.1 基于小波的心电信号的特征点检测 |
7.3.2 基于小波的血压信号的特征点检测 |
7.4 心电和血压关联模型的建立 |
7.4.1 数据准备 |
7.4.2 心电血压信号的关联模型建立 |
7.5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8.1 主要研究工作总结 |
8.2 主要创新点 |
8.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及发表的代表性论文 |
(8)基于ARM的嵌入式工程机械监控器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用符号说明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1.1 工程机械“机群”概念的产生 |
1.1.2 工程机械租赁业的发展 |
1.2 工程机械远程监控系统 |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问题及论文章节安排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基于ARM的嵌入式系统 |
2.1 嵌入式系统概述 |
2.1.1 嵌入式系统发展历史 |
2.1.2 嵌入式系统应用领域 |
2.2 嵌入式系统相关硬件 |
2.2.1 ARM |
2.2.2 S3C44B0X 芯片 |
2.2.3 SHX-ARM7 开发板 |
2.3 嵌入式操作系统 |
2.4 嵌入式系统开发流程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监控器硬件系统设计 |
3.1 RS-232-C串行总线接口 |
3.1.1 电气特性 |
3.1.2 连接器及其机械特性 |
3.1.3 RS-232C的接口信号 |
3.2 USB接口 |
3.2.1 USB的特点 |
3.2.2 USB系统的软硬件组成及其硬件分析 |
3.2.3 嵌入式系统与USB |
3.3 JTAG调试模块 |
3.4 人机交互接口 |
3.4.1 LCD显示模块 |
3.4.2 键盘模块 |
3.5 GPS模块 |
3.6 GSM模块 |
3.7 短距离无线通信模块 |
3.8 前端单元控制系统 |
3.9 本章小结 |
第4章 监控器软件系统设计 |
4.1 ARM集成开发环境ADS简介 |
4.2 启动程序BootLoader设计 |
4.3 μC/OS-Ⅱ嵌入式操作系统内核及其移植 |
4.4 基于μC/OS-Ⅱ建立RTOS |
4.5 嵌入式工程机械监控器软件功能设计 |
4.5.1 系统主函数 |
4.5.2 软件功能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的调试 |
5.1 ARM常用调试方法比较 |
5.2 系统的调试 |
5.2.1 调试前的准备工作 |
5.2.2 电源、晶振、复位电路的调试 |
5.2.3 S3C44B0X 及电路的调试 |
5.2.4 应用程序的JTAG调试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束语 |
6.1 所做工作及其总结 |
6.2 进一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9)具有USB接口的便携式心电监护仪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第一章 绪论 |
1.1 动态心电监护的意义与技术进展 |
1.2 论文工作的目标 |
第二章 心电图原理及其信号采集电路设计 |
2.1 心电图基础知识 |
2.1.1 心电信号的产生 |
2.1.2 正常的心电图波形 |
2.1.3 人体疾病的心电表现 |
2.1.4 依据心电图的诊断和措施 |
2.2 心电信号的特点 |
2.2.1 心电信号的电气特性 |
2.2.2 心电信号的噪声 |
2.3 心电信号采集调理电路技术要求分析 |
2.4 心电信号采集调理电路的设计 |
2.4.1 仪表放大器工作原理 |
2.4.2 基于AD620 的前置放大与右腿驱动电路设计 |
2.4.3 带通滤波及主放大 |
2.4.4 50Hz 限波 |
第三章 基于C8051F320 的总体设计 |
3.1 微处理器选型 |
3.2 C8051F320 的特点 |
3.3 AD 转换 |
3.4 实时时钟 |
3.4.1 DS1340 简介 |
3.4.2 IIC 串口与DS1340 |
3.4.3 与DS1340 有关的软件设计 |
3.5 液晶显示器的设计 |
3.5.1 液晶显示器MzL05-12864 |
3.5.2 与MzL05-12864 有关的软件设计 |
第四章 动态心电图仪USB 接口设计 |
4.1 USB 总线概述 |
4.1.1 USB 系统的定义 |
4.1.2 USB 通信参考模型 |
4.1.3 USB 设备及设备类 |
4.1.4 数据传输类型 |
4.2 通用USB 接口芯片CH375 |
4.2.1 CH375 内部结构 |
4.2.2 CH375 芯片的特点 |
4.2.3 CH375 芯片引脚说明 |
4.2.4 CH375 芯片的功能说明 |
4.3 CH375 与单片机的连接 |
4.4 USB 主机模式 |
4.4.1 FAT 文件系统 |
4.4.2 写数据到U 盘中 |
4.5 USB 设备模式 |
第五章 心电信号处理软件的设计 |
5.1 心电图特征分析 |
5.1.1 自学习程序 |
5.1.2 特征点的判定 |
5.2 上位机软件设计 |
5.2.1 读取计算机中的心电文件数据 |
5.2.2 与心电监护仪通讯 |
第六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电路总图 |
(10)基于ARM的嵌入式虚拟智能健身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和目的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及现状 |
1.3 研究工作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关键技术概述 |
2.1 嵌入式系统的概念及特点 |
2.2 虚拟仪器概念及发展 |
2.3 USB接口技术发展历史及特点 |
2.4 生理参数的特征及提取 |
第3章 嵌入式系统及其核心微处理器 |
3.1 嵌入式系统的定义 |
3.2 嵌入式系统发展历史 |
3.3 嵌入式系统的特点 |
3.4 嵌入式处理器分类 |
3.5 系统设计原则 |
第4章 系统硬件设计 |
4.1 S3C44B0处理器 |
4.2 电源、复位、时钟电路 |
4.3 存储系统 |
4.4 模数转换电路 |
4.5 USB接口电路 |
第5章 USB通讯协议及实现 |
5.1 USB接口技术的发展 |
5.2 USB通讯协议 |
5.3 下位机USB接口控制程序设计 |
5.4 上位机USB通讯协议实现 |
第6章 系统软件设计 |
6.1 嵌入式系统的软件结构 |
6.2 嵌入式开发的模式及流程 |
6.3 嵌入式系统开发流程 |
6.4 嵌入式软件开发环境 |
6.5 下位机S3C44B0X的启动代码设计 |
6.6 上位机程序设计 |
6.7 系统USB驱动程序与LabVIEW的数据交换 |
6.9 系统控制的运动生理学相关概念 |
6.10 系统控制的运动生理学原理 |
第7章 系统调试与总结 |
7.1 系统调试与分析 |
7.2 调试小结 |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学习期间发表的论文 |
四、监护系统智能串行集线器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配网主动运维系统研究与应用[D]. 李国成.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2]独居老人家庭监护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任冰飞. 东北大学, 2017(02)
- [3]手术生理监测信号实时采集系统设计及麻醉深度分析[D]. 陈小攀. 武汉理工大学, 2015(01)
- [4]关于医疗设备无线化的构想[J]. 于江蛟.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3(24)
- [5]基于家庭医疗监护的嵌入式设备研究[D]. 王文俊. 河北工业大学, 2013(06)
- [6]监护仪中USB打印驱动设计与应用研究[D]. 孙凯. 南京大学, 2011(10)
- [7]基于生理信号关联分析的可组合多通道监护系统的研究[D]. 黄丹飞. 长春理工大学, 2011(06)
- [8]基于ARM的嵌入式工程机械监控器系统设计[D]. 苟双全. 西北师范大学, 2009(06)
- [9]具有USB接口的便携式心电监护仪的设计[D]. 温全. 合肥工业大学, 2009(10)
- [10]基于ARM的嵌入式虚拟智能健身系统[D]. 李凌宇. 昆明理工大学, 20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