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助剂改善的桉木硫酸盐浆的H_2O_2漂白(论文文献综述)
覃引鸾,陈龙海,蓝方敏[1](2021)在《木塑透明材料的制备与表征》文中研究说明以桉木为基本原料,通过双氧水去除木材显色物质,再浸渍折射率相匹配的树脂制备透明木材,结合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镜(SEM)、木材物质成分分析对木材的化学组成和内部形貌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因桉木的难渗透性,木片越厚木质素越难去除,树脂浸渍越困难,透明木材透光率越低;所制备的透明木材透光率和雾度分别为63%、88%。
王璐[2](2020)在《臭氧漂白中纸浆黏度的保护 ——壳聚糖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近二十年来,臭氧用于纸浆的漂白越来越受到重视,而目前,纸浆臭氧漂白仍然还没有得到大规模工业化应用,其中非常重要的原因之一是纸浆臭氧漂白过程中臭氧对纸浆碳水化合物的严重破坏,造成纸浆黏度大幅度下降。论文在实验室条件下通过自行设计的实验室装置模拟高浓、中浓及低浓纸浆臭氧漂白过程,对比研究漂后纸浆的黏度、结晶度、羧基含量等纤维性能表征因数,结果表明臭氧漂白时纸浆浓度严重影响漂后纸浆纤维性能。其中低浓纸浆臭氧漂白过程脱木素选择性最高,对碳水化合物的破坏最少,可以获得较好的漂后纤维性能,其较佳的工艺参数和结果如下:浆浓3%,臭氧用量1%;漂后纸浆白度:39.6%ISO,卡伯值:12.6,黏度:743 m L/g。本论文对臭氧漂白过程中纸浆黏度保护剂的研究是在低浓纸浆条件下进行的。论文对比研究了已知的、效果较好的保护剂如草酸、叔丁醇、硫酸镁等与新的黏度保护剂壳聚糖在臭氧漂白过程中的作用效果,通过对漂后纸浆物理性能及结晶度、红外、纸浆羧基含量的对比研究,进行了壳聚糖保护机理的初步探讨。结果表明:添加壳聚糖后,纸张物理性能有所提高,抗张、撕裂及耐破指数分别提升了54.45%、15.79%及29.89%。纸浆结晶度上升,羧基含量下降,脱木素选择性提高,对碳水化合物的保护作用增强,所入选对比的黏度保护剂中,壳聚糖对改善漂后纸浆性能的效果最好,单段臭氧漂后纸浆白度:42.9%ISO;卡伯值:11.7;黏度:796 m L/g。在前面对比研究的基础上,论文进一步深入探讨了添加壳聚糖作为黏度保护剂的臭氧漂白工艺,分别就壳聚糖分子量、脱乙酰度及浓度进行了单因素实验,并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设计了壳聚糖脱乙酰度(A)、壳聚糖浓度(B)、壳聚糖分子量(C)三因素三水平试验,并对试验结果以纸浆的黏度、白度、卡伯值为表征进行响应面分析,预测最优结果。结果表明,脱乙酰度:95%;浓度:4%;分子量:9万的壳聚糖作为添加剂时,得到漂后纸浆黏度、白度及卡伯值的均值分别为806 m L/g、44.3%ISO及10.71,此时黏度保护剂效果最佳。对比原浆、低浓臭氧漂后浆料及添加壳聚糖的臭氧漂后浆料的结晶度及比表面积和吸附行为,发现臭氧漂后比表面积增大,有利于纤维间的结合,结晶度升高。添加壳聚糖后,对碳水化合物的保护作用增强,且Zeta电位论证了添加的壳聚糖吸附于纤维素表面,纤维吸附能力下降。红外特征峰的变化及扫描电镜的微观分析表明,添加壳聚糖对纸浆黏度的保护有积极作用。
邓拥军[3](2015)在《桉木化学机械法制浆节能提质技术及作用机理的研究》文中指出桉木是我国化学机械法制浆最主要的原料之一。目前,化机浆企业主要通过采购商品桉木片来进行生产,由于商品桉木片存在来源不稳、品种繁杂、材性差异大及储存周期长短不一等问题,企业还缺乏对商品木片特性给制浆性能产生影响的正确认识,导致无法准确地根据原料特性变化进行生产工艺调整,造成化机浆生产中普遍出现磨浆电耗高、化学品用量大、成浆质量不稳定及制浆废水污染负荷高,难治理等问题。因此,系统研究不同品种桉木的材性特征及化学机械法制浆性能差异,木片存储、浸渍条件、磨浆工艺等对化机浆性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其结果对我国桉木纸浆材的定向培育、桉木适宜化机浆原料的选择,以及桉木化机浆生产的节能降耗、改善产品质量和降低污染等有较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的具体研究结果如下:研究选取的尾巨桉(E urophylla×E.grandis)、巨尾桉(E grandis×E.urophylla)、尾叶桉(E urophylla)、蓝桉(E globulus)及细叶桉(E tereticornis)等5种桉木原料,它们的基本密度在469515 kg/m3之间,巨尾桉最高,细叶桉最低;纤维平均长度在755785μm之间,差异不大;壁腔比在0.540.84之间,蓝桉的最小,巨尾桉最大;综纤维素含量在77.96%81.36%之间,细叶桉的含量最高,巨尾按的最低;木质素含量在23.18%26.62%之间,尾巨桉的含量最低,尾叶按的最高。采用P-RC APMP工艺,在H2O2用量为5.0%,Na OH用量为4.5%的浸渍条件下,细叶桉制浆得率最高,达86.7%,巨尾桉的最低,仅为84.2%;纸浆磨至相同加拿大游离度(CSF)300 m L,蓝桉所需磨浆电耗最低,为1188k Wh/t,且纸浆的抗张强度和白度最优,分别达到30.13 N·m/g和82.3%ISO;巨尾桉所需的磨浆电耗最高,达1370 k Wh/t,且纸浆的抗张强度和白度仅最差,为16.9 N·m/g和73.8%ISO。桉木片原料无论含水率高低,经过一段时间储存后,会使其P-RC APMP制浆所需磨浆电耗增加,制浆得率、制得纸浆的强度性能和光学性能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在P-RC APMP制浆中,浸渍段碱用量水平对桉木的制浆性能有显着影响。在特定的H2O2用量下,增加浸渍段碱用量(其它条件一致),会使制浆得率下降和制得纸浆的松厚度降低,但可以减少磨浆电耗,并显着提高纸浆强度性能;当Na OH与H2O2用量比值小于1时,纸浆白度随碱用量的提高有小幅度下降,但当比值超过1后,纸浆白度下降幅度会显着提高。其它制浆条件相同,浸渍段添加适宜的渗透剂可以改善桉木的化学机械法制浆性能,其中,添加0.4%的磺化琥珀酸二辛酯钠盐类渗透剂,纸浆磨至加拿大游离度300m L,磨浆电耗比对照样可减少10%以上,纤维束含量可减少46%,纸浆的抗张强度、耐破强度及撕裂强度可分别提高11.4%、14.3%及15.6%,但对白度无明显影响。提高第一段盘磨转速对细叶桉P-RC APMP制浆性能有显着的影响。在总H2O2用量5.0%,Na OH用量4.5%的浸渍条件下,第一段盘磨转速从3000 r/min分别提高至3500r/min和4000 r/min,纸浆磨至加拿大游离度670 m L,所需电耗可分别减少16%和27%,浆中纤维束含量分别下降20%和35%;后续磨浆中输入总电耗1000 k Wh/t时,制得纸浆抗张强度可分别提高15.6%和22.4%。此外,相同的浸渍条件下,选用不同浓度进行第二段磨浆,对制浆性能会产生较大影响。与高浓磨浆相比,采用较低浓度磨浆制取相同加拿大游离度的纸浆,可以节省磨浆电耗,减少浆中纤维束含量,但纸浆强度和白度会有所下降。其中分别采用中浓(10%)或低浓(5.0%)进行后续磨浆,纸浆磨至加拿大游离度370m L所需电耗相近,比30%浓度磨浆减少约8.0%左右,浆中纤维束含量分别减少85.7%及94.9%;当磨浆总电耗输入为1000 k Wh/t时,制得纸浆的抗张强度分别下降6.7%和12.1%,白度均下降约1.0%ISO。扫描电镜研究显示,木片原料纤维结合紧密,纹孔及导管绝大部分处于封闭堵塞状态。通过机械挤压,可以使木片纤维间裂缝及纤维上纹孔的开孔率增加,木片的浸渍药液吸收速率和吸收量提高。化学机械法制浆中木片浸渍性能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顺序为:时间﹥温度﹥浓度﹥化学品用量。UV-Vis光谱及红外光谱分析显示,细叶桉化机浆碱性H2O2漂白,主要是通过H2O2对浆中木质素的醛基、羰基结构及醌型结构等发色基团产生的破坏作用来实现;化机浆返色的主要原因是木质素结构中的醛基、共轭羰基及醌型结构受紫外光照或高温高湿的诱导发生变化,其中紫外光比热湿条件诱导产生的返色程度更高。
李佩燚[4](2014)在《慈竹DDS置换蒸煮与清洁漂白的相关性及纸浆纤维特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木材纤维资源短缺是长期以来制约我国造纸行业发展的瓶颈。竹材原料的纤维特性与木材最为接近,且在我国分布广泛,慈竹是最适宜用作造纸原料的竹种之一。DDS置换蒸煮(Digester Diagnosis System)的最大优点是节能、环保。因此,开发慈竹DDS置换蒸煮不仅可解决我国原料短缺的问题,而且符合造纸产业绿色、低碳、环保的发展趋势。本论文以慈竹为原料,采用DDS置换蒸煮和清洁漂白技术,对慈竹DDS置换蒸煮、添加助剂的无硫蒸煮系统的研究,揭示了慈竹的低污染制浆特性;结合慈竹氧脱木素以及无元素氯(ECF)漂白和全无氯(TCF)漂白的研究,构建了慈竹DDS置换蒸煮与纸浆清洁漂白的相关性,揭示了慈竹在制浆不同阶段纤维形态的差异及纤维表面特性的变化。丰富了慈竹清洁制浆的理论体系,并对其生产实际具有指导意义。研究了慈竹化学组成及存放时间对慈竹化学组分的影响。结果显示,慈竹皮和杆中的化学组成有一定差异,皮中灰分、苯-醇抽出物含量高于杆中的含量,用作造纸原料的慈竹脱青12个月为宜。研究了预处理工艺对慈竹纤维化学组分及后续蒸煮的影响。确定了氢氧化钠和硫化钠共同预浸渍的预处理技术,通过实验该预处理可以使原料中木素含量降低、综纤维素少量降解。经预处理的慈竹与未预处理的慈竹在相同蒸煮工艺条件下,前者蒸煮成浆的得率下降,但卡伯值降低更为显着,黏度有所降低,均能达到可漂浆的要求,可为蒸煮工艺的制定及生物质资源的利用提供参考。采用Design-Expert软件对慈竹DDS置换蒸煮进行了实验设计和结果评价、分析及优化。结果表明,热充段用碱量、硫化度、最高蒸煮温度和保温时间对卡伯值、细浆得率和白度影响明显;热充段用碱量对黏度的影响明显。在任一卡伯值下,纸浆的细浆得率、黏度和白度无法同时达到最优水平。基于Design-Expert的慈竹DDS置换蒸煮数学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和优化功能。在给定的工艺条件下,可以预测蒸煮的结果(卡伯值、细浆得率、黏度和白度);在达到要求的蒸煮指标时,可通过实验优化制定出最佳的蒸煮工艺条件(预浸渍段用碱量、温充段用碱量、热充段用碱量、硫化度、最高蒸煮温度和保温时间)。对比DDS置换蒸煮与传统硫酸盐法蒸煮,慈竹DDS置换蒸煮成浆卡伯值低、得率高,且用碱量低。研究了慈竹无硫普通蒸煮工艺,讨论了添加助剂的慈竹无硫蒸煮与成浆性能的关系,并对比绿氧和自制蒸煮助剂对慈竹无硫蒸煮的影响。当绿氧用量为0.06%,用碱量为18%、最高蒸煮温度为160和用碱量为19%、最高蒸煮温度为155时所得纸浆性能相当,卡伯值为22左右,细浆得率49%左右,黏度1200mL/g,白度31%ISO左右。蒸煮时分别添加E、H、I三种自制助剂的用量为0.06%时,成浆卡伯值、细浆得率、黏度以及白度都和添加绿氧时相当。通过正交实验分析得出,采用DDS无硫置换蒸煮工艺,当助剂添加量分别为预浸渍段0.02%,温充段0.02%,热充段0.03%时,成浆卡伯值为23.6,细浆得率达到50.1%,黏度为1237mL/g,成浆性能几乎与慈竹DDS硫酸盐法蒸煮的纸浆性能相当。通过FT-IR分析可知,不同的蒸煮方式脱木素程度不同,纸浆中残余木素的结构有一定差异;自制助剂和绿氧结构不同,并且均有别于蒽醌,自制助剂在性能上和蒽醌有本质区别,提高了水溶性,并具有优良的蒸煮效果,但其具体结构还有待进一步分析。在慈竹硫酸盐法DDS置换蒸煮过程中,热充段用碱量、最高蒸煮温度对纸浆己烯糖醛酸的含量的影响显着;温充段用碱量、硫化度和保温时间的影响较小;预浸渍段用碱量影响最小。己烯糖醛酸含量的高低和纸浆卡伯值、细浆得率及纸浆黏度均没有明显对应关系。较少的有效碱用量、较低的蒸煮温度和较短的保温时间提高纸浆中己烯糖醛酸的含量,但纸浆的细浆得率也较高。研究了慈竹DDS置换蒸煮与纸浆ECF漂白和TCF漂白的相关性。结果显示,采用高温氧脱木素技术,当未漂浆卡伯值在1820之间,氧脱木素后浆料性能较优。要达到85%ISO以上的目标白度,当未漂浆卡伯值小于10时,ECF(D0EopD1)漂白后纸浆黏度和得率均最低;当未漂浆卡伯值在12到20之间时,ECF漂白的有效氯用量和反应时间随卡伯值提高而增大,漂后浆黏度和得率均逐渐增加,当未漂浆卡伯值大于20时,漂后浆黏度略有下降、得率小幅度增加。卡伯值不同的未漂浆经TCF(QP1P2)漂白均不能达到85%ISO以上的白度。当未漂浆卡伯值小于10时,TCF漂白后纸浆黏度和得率均最低,分别为580mL/g和37.51%,总H2O2用量为3%,总漂白时间为270min,白度达到83.6%ISO;当未漂浆卡伯值在12到19之间时,TCF漂白的H2O2用量随卡伯值提高而增大,总H2O2用量在3.5%4.0%,漂后浆白度在81.377.8%ISO,漂后浆黏度和得率均逐渐增加,黏度在634650mL/g之间,得率在40.04%40.98%之间;当未漂浆卡伯值大于19时,漂后浆黏度在634588mL/g之间,得率在42.53%43.48%之间,此时总H2O2用量在4.5%5.0%,总漂白时间为270min,纸浆白度在76.1%71%ISO之间。研究结果显示,ECF漂白在浆料白度、得率、黏度具有明显优势;而TCF漂白对浆料白度提高有限,只能在氧脱木素后卡伯值低于5时使用。采用FQA分析对比了慈竹DDS未漂浆、漂白浆和磨浆后的纤维形态、细小纤维含量等变化,纤维重均长度先略有增加后不断下降,纤维卷曲指数、纸浆中细小纤维含量逐渐下降,纤维扭结指数先下降后有所增加。磨浆后纤维重均长度由1.035mm降低到0.810mm,卷曲指数、扭结指数均下降,细小纤维含量增加幅度较大,升高为21.59%,这也是竹浆纤维与针叶木和阔叶木磨浆后浆料性能相差较大的原因之一。采用XRD、SEM和AFM对比研究了慈竹DDS置换蒸煮成浆ECF漂白和TCF漂白后纤维的特性,揭示了慈竹纸浆在制浆、磨浆不同阶段纤维表面形态的差别及表面特性的变化。慈竹DDS置换蒸煮成浆经漂白、磨浆后纸浆纤维素结晶度提高。慈竹DDS置换蒸煮后纤维表面有木素沉积,凹凸起伏较大;氧脱木素后去除了沉积在纤维表面的木素,纤维表面出现了长缝状的凹陷区域,起伏幅度减小;ECF漂白后纤维表面S1层微细纤维结构出现错位,分层现象,纤维表面粗糙度增加,说明对纤维影响程度较大;TCF漂白后纤维表面变化不明显,S1层微细纤维结构没有出现错位,分层现象,表明TCF漂白较ECF漂白温和,对纤维影响程度较小;磨浆后纤维表面局部的损伤程度显着增加,与前面SEM分析结果相同,进一步说明纤维素的部分无定形区受到破坏,纸浆结晶度提高显着。
刘文[5](2014)在《醋化级溶解浆制备及其理化性能的分析表征》文中认为我国年产醋酸纤维素近30万吨,其中90%是用来生产醋酸纤维丝束,年消耗溶解浆20万吨左右。醋化级溶解浆的α-纤维素含量和聚合度等指标的要求均比一般的粘胶级溶解浆高,目前我国还不能生产,全部依靠进口。本文以蓝桉、桦木、棉短绒为原料,分别采用不同的制浆和漂白方法,研究了其制造醋酸纤维用溶解浆的理论和技术,并对其应用性能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评价,以期为国内溶解浆厂开发出高附加值的新产品。蓝桉采用预水解硫酸盐法制浆,预处理试验结果表明,预水解处理去除聚戊糖的效果明显优于碱预处理,二者聚戊糖去除率相差17%左右。在用碱量(Na2O计)15%条件下,所得未漂浆卡伯价为13.4,聚合度1742,白度45.8%,细浆得率41.9%。经二段氧脱木素处理,XD0ED1ETD2漂白,在总ClO2用量1.4%的情况下,所得溶解浆α-纤维素含量达到97.63%,聚合度为1086,漂白得率为88.7%。桦木创新性采用预水解亚硫酸盐法制浆,在总酸用量6.5%,化合酸用量1.5%的条件下,所得未漂浆卡伯价为24.2,聚合度为1545,白度72.1%,细浆得率为40.6%。结合企业现有生产条件,采用CEHETD漂白,所得溶解浆白度可达93.0%,聚合度为1032,α-纤维素含量为98.24%,漂白得率为87.9%。棉短绒分别采用烧碱、Soda-H2O2、氧碱法等三种不同的制浆方法进行蒸煮。结果表明,Soda-H2O2法蒸煮工艺条件最为缓和,所得浆料白度也最高,优化的较佳蒸煮工艺条件为用碱量6%,过氧化氢用量3%。未漂浆得率在88%以上,α-纤维素含量在96%以上,聚合度在1900左右,白度72-73%。结合我国棉短绒制浆企业现有生产条件,Soda-H2O2未漂浆采用二段次氯酸盐漂白,在总用氯量5.0%时,白度能够达到90.2%,漂白得率为92.1%。如采用CEH三段漂白后,在总用氯量4.0%条件下,白度可以达到90.2%以上,经次氯酸盐或过氧化氢的补充漂白,白度可提高到93%以上。采用HED漂白,在次氯酸盐漂白用氯量3%,ClO2用量1.5%的条件下,可将其白度漂白至93.8%。不同蒸煮方法的漂白浆的α-纤维素含量均在98%以上,部分甚至达到99%以上,这说明棉浆粕比较容易提纯。试制的浆粕物化性质分析表明,预水解桉木KP漂白浆、预水解桦木SP漂白浆、Soda-H2O2法蒸煮结合二段次氯酸盐漂白棉浆的性能,均能达到用户进货标准的要求,除个别指标略有差距外,总体与进口产品相差不大。SEM分析表明,预水解桉木浆粕的纤维表面较光滑,纤维结构显得较致密,但有较多的凹凸不平的破坏痕迹,与进口产品相比,表面破坏稍显剧烈。预水解亚硫酸盐桦木浆的纤维表面破坏非常剧烈,超过了进口的针叶木亚硫酸盐浆。棉浆粕的表面也有部分破坏的痕迹,但纤维较细且致密光滑。其形态特性预示了其反应性能差别。醋化试验分析表明,桉木浆粕醋化过程的峰值温度最高48.8℃,温升时间最短为34min,平均温升速率最大为1.64℃/min,桦木浆粕醋化过程的平均温升速率(1.50℃/min)也快于进口木浆粕(1.46℃/min),均表现出了较好的反应性能。而棉浆粕在制浆过程中去除的物质较少,纤维较致密,纤维素的含量高,因而导致其醋化过程温升速率(1.42℃/min)低于进口木浆粕。与进口产品相比,桉木浆粕、棉浆粕的醋酸纤维素分子量分布范围宽,在丙酮溶液中的溶解性差,而桦木浆粕的醋酸纤维素分子量分布较均匀,溶解性能也优于进口产品。
刘杰,韩卿[6](2011)在《助剂在过氧化氢漂白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介绍了过氧化氢漂白机理及助剂在过氧化氢漂白中的应用,在过氧化氢漂白中常加入的助剂有:螯合剂、稳定剂、缓冲剂、活化催化剂等。
刘杰,韩卿[7](2011)在《助剂在过氧化氢漂白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介绍了过氧化氢漂白机理及助剂在过氧化氢漂白中的应用,在过氧化氢漂白中常加入的助剂有:螯合剂、稳定剂、缓冲剂、活化催化剂等。
陈德智[8](2010)在《纸浆氧脱木素过程强化氧脱木素率的研究》文中认为氧脱木素作为蒸煮后浆料的首段漂白,主要目的是为了进一步脱除蒸煮后纸浆中的残余木素,也可以看作为蒸煮的延续。通常情况,单段氧脱木质素率控制在40%~50%,随着木素脱除率的进一步提高,纸浆碳水化合物发生降解增加。本研究主要在两段氧脱木素的基础上,通过在两段中添加少量H2O2进行强化两段氧脱木素,利用H2O2对两段氧脱木素进行强化。通过以分段加碱的方式将碱逐步加入氧脱木素体系中,均衡碱对氧脱木素过程的影响,从而缓和脱木素,达到最大化脱除浆中木素而保持纸浆相对较高粘度的目的。麦草Soda-AQ法纸浆氧脱木素的研究结果表明:1.单段氧脱木素工艺条件:用碱量3.0%,温度100℃,时间60min,氧压0.6MPa,MgSO4用量0.3%,浆浓:10%。在此条件下木素脱除率48.23%,纸浆卡伯值9.78,粘度为944ml/g,白度46.71%ISO。2.强化两段氧脱木素过程中,在用碱量3.5-1.0%,时间30-60min,温度100℃,氧压0.6-0.5MPa的优化条件下进行强化氧漂。结果显示H2O2添加O-OP优于OP-O,H2O2用量为1.0%时,木素脱除率达61.4%,浆料粘度:898ml/g,白度55.71%ISO。相思木EMCC硫酸盐浆氧脱木素的研究结果表明:1.强化两段氧脱木素在用碱量3.0-1.5%,时间30-80min,温度100℃,氧压0.6-0.5MPa的优化条件下,随着H2O2用量的增加,OP-O优于O-OP工艺,H2O2用量1.0%时,木素脱除率56.5%,粘度降解率17.4%,白度65.80%ISO。随着H2O2用量继续增加,木素脱除减少,但白度增加明显。2.相思木硫酸盐浆分段加碱氧脱木素与两段氧脱木素相比没有优势,木素脱除率仅仅52%左右,而粘度及白度与两段接近,故对低卡伯值相思木浆不适合分段加碱氧脱木素工艺。马尾松硫酸盐浆氧脱木素的研究结果表明: 1.未经处理的浆料进行强化效果不明显,经螯合处理(Q)后的强化效果显着。H2O2用量1.0%时,QOpO浆木素脱除率73.0%,粘度降解率18.7%,白度49.85%,H2O2用量在1.0~1.5%比较合适。高浓及低总碱量下强化效果不明显。2.马尾松硫酸盐浆分段加碱氧脱木素在碱用量不高时,与单段或两段相比没有明显的优势。但当总用碱量在4.5%时,能比单段和两段脱除更多的木素,木素脱除率达到64.3%,而粘度保持在较高的水平,粘度为837ml/g。分段加碱氧脱木素最佳工艺条件为用碱量O1:2.0%、O2:1.0%、O3:1.0%、O4、0.5%;温度四段分别为80℃、90℃、100℃、110℃;时间前两段维持在20min和30min,后两段增加时间到40min和60min;氧压0.6MPa,MgSO4用量0.3%,浆浓:10%;在此条件下木素脱除率达70.8%,而粘度为778ml/g,粘度降解率27.6%,白度46.44%ISO。本课题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纸浆氧脱木素过程机理的解析与氧脱木素最大化新概念”(30671653)的资助。
郭盛,刘忠,徐立新[9](2009)在《一种H2O2漂白活化剂——乙酰胺》文中研究指明研究H2O2漂白过程中4种活化剂对纸浆白度、黏度和卡伯值的影响。结果发现TAED促进白度增加最明显,而黏度、卡伯值降低不大;1-10菲啰啉在较少用量(0.2%)时促进效果最好,但纸浆黏度和卡伯值下降太多,所以选择应该慎重;乙酰胺作为活化剂在足够用量和时间时能达到TAED的效果,因此是一种实用的活化剂。
赵强[10](2010)在《杨木化机浆强化过氧化氢漂白工艺及机理研究》文中认为充分利用速生材,大力发展高得率制浆,对缓解纤维原料短缺的现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但高得率浆的白度不高是一个制约因素,深入研究高得率浆的漂白显得尤为重要。高得率浆的常规H2O2漂白存在白度增值低、漂白效率不高、无效分解多等缺点。该研究以欧洲黑杨CTMP及三倍体毛白杨CMP为实验原料,通过各种清洁、环保的化学或物理的处理手段降低H2O2的无效分解,提高其漂白效率,实现速生杨化机浆的高效、清洁漂白。系统研究了杨木化机浆过氧化氢漂白(P)、H2O2/TAED漂白体系(PT)、超声波助漂过氧化氢漂白、H2O2置换漂白(PD)、H2O2/TAED置换漂白工艺。研究了杨木化机浆H2O2/TAED漂白的各种化学预处理对漂白效果的影响,包括漂前螯合、乙酸酐活化、二次加碱及ClO2活化等处理方法,进一步提高漂剂的漂白效率。采用自主设计的新型实验室用置换漂白设备,改善了置换漂白效率及漂白匀度。提取欧洲黑杨及三倍体毛白杨两种杨木木素,对木素进行漂白处理,利用红外光谱仪、紫外光谱仪、元素分析、凝胶色谱仪及核磁共振光谱仪(1H-NMR)等仪器分析手段,研究了木素经漂白处理后结构的变化。系统对比研究了杨木化机浆三种漂白工艺(P、PD、PT)的漂白机理。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确定出了探头式超声波发生仪预处理三倍体毛白杨化机浆H2O2漂白的最佳预处理条件。经最佳超声条件处理后,H2O2用量为2%时,纸浆白度增值达到20.7%ISO。超声波加活化剂协同漂白工艺效果较佳,白度增值达到了21.2%ISO。优化了杨木化机浆H2O2/TAED漂白工艺,得到较适宜的工艺条件为:浆浓10%,H2O2用量4%,用碱量为2%,TAED与H2O2摩尔比为0.3,反应温度70℃,漂白时间60min,此条件下白度增值可达到23.6%ISO。组合漂白PT2P4漂序与PT3P3、PT4P2相比,所得浆具有较高的白度增值(33.5%ISO),较好的强度性能。研究了二次加碱、乙酸酐活化及ClO2活化对杨木化机浆H2O2/TAED漂白效果的影响,确定出了最佳处理条件。其中,二次加碱方式表现较佳。两段组合漂白工艺中,PTS1P3与PT1P3相比,白度提高了4.5%ISO。确定出较佳的杨木化机浆过氧化氢置换漂白工艺,此条件下白度增值为30.6%ISO。杨木化机浆H2O2/TAED置换漂白的动态漂白时间7min,漂白温度70℃,活化剂量与H2O2摩尔比为0.05为宜,白度增值可达到31.6%ISO。改良后设备与常规设备进行过氧化氢置换漂白的对比数据显示,改良设备漂白所得浆白度比常规设备浆的白度高。杨木化机浆H2O2/TAED五段逆流置换漂白所得浆的白度增值为33.4%ISO,比相同实验条件下单段置换漂白提高了2.4%ISO。五段逆流置换漂白中过氧化氢的实际消耗量比单段置换漂白下降了12.9%。由木素红外光谱分析可知,在漂白过程中木素发生了脱乙酰基作用及其他酯键的断裂,H2O2/TAED漂白系统与前两种处理方式比较,作用更强。H2O2/TAED漂白对羰基的破坏作用优于过氧化氢及过氧化氢置换漂白体系。NaBH4还原铁螯合法测定木素中的邻醌含量。结果表明,H2O2/TAED漂白木素中邻醌含量降低最多,这也正是H2O2/TAED漂白体系可大幅度提高纸浆白度的另一个原因所在。对比研究了欧洲黑杨木素和三倍体毛白杨木素经过三种漂白体系处理后的变化情况。研究发现,同样处理条件下,与欧洲黑杨木素相比,三倍体毛白杨木素共轭羰基及邻醌含量的降低幅度较大。1H-NMR分析结果表明,愈创木基苯环上的质子峰,经P、PD、PT(H2O2漂白、H2O2置换漂白、H2O2/TAED漂白)处理后木素中愈疮木基结构比例都不同程度减少,这表明愈创木基容易反应。甲氧基质子峰经H2O2漂白、H2O2置换漂白后面积增加,H2O2/TAED漂白后降低。芳香族乙酰基质子峰经三种漂白方式处理后相对吸收强度增加,说明芳基醚键对三种漂白体系均不稳定,漂白处理过程中发生断裂产生了新的酚羟基。
二、助剂改善的桉木硫酸盐浆的H_2O_2漂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助剂改善的桉木硫酸盐浆的H_2O_2漂白(论文提纲范文)
(1)木塑透明材料的制备与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
1.1 实验材料 |
1.2 脱木质素 |
1.3 透明木材制备 |
1.4 透过率及雾度测试 |
1.5 红外光谱测试 |
1.6 木材成分测定 |
1.7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
2 结果与讨论 |
2.1 光学性能分析 |
2.2 微观结构分析 |
2.3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 |
2.4 木材成分分析 |
3 结论 |
(2)臭氧漂白中纸浆黏度的保护 ——壳聚糖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纸浆漂白技术的发展 |
1.1.2 纸浆臭氧漂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
1.2 臭氧漂白的现状及应用 |
1.2.1 中高浓纸浆的漂白现状 |
1.2.2 低浓纸浆的臭氧漂白 |
1.2.3 臭氧的性质及制备 |
1.2.4 臭氧漂白的作用机理 |
1.3 臭氧漂白过程的选择性及其改善 |
1.3.1 臭氧漂白选择性差的原因 |
1.3.2 改善臭氧漂白选择性的措施 |
1.4 新型添加剂壳聚糖的研究发展趋势 |
1.4.1 甲壳素和壳聚糖的理化性质 |
1.4.2 壳聚糖在制浆造纸工业上的应用 |
1.5 本论文研究目的意义、内容及研究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意义 |
1.5.2 研究内容 |
1.5.3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高、中及低浓阔叶木浆臭氧漂白工艺的对比研究 |
2.1 实验部分 |
2.1.1 实验原料 |
2.1.2 实验装置 |
2.1.3 实验方法 |
2.1.4 分析与检测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浆浓对漂后纸浆性能的影响 |
2.2.2 高、中和低浓纸浆臭氧漂后纤维结果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低浓阔叶木浆臭氧漂白黏度保护剂的筛选 |
3.1 实验部分 |
3.1.1 实验原料 |
3.1.2 实验装置 |
3.1.3 实验方法 |
3.1.4 分析检测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各种保护剂用量对低浓阔叶木浆臭氧漂白的影响 |
3.2.2 添加剂对臭氧漂后纤维的影响结果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添加壳聚糖的臭氧漂白工艺的探究 |
4.1 实验部分 |
4.1.1 实验原料 |
4.1.2 实验装置 |
4.1.3 实验方法 |
4.1.4 分析与检测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添加壳聚糖的臭氧漂白过程单因素实验 |
4.2.2 响应面法分析优化纸浆臭氧漂白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壳聚糖在低浓臭氧漂白中机理的初探 |
5.1 实验部分 |
5.1.1 实验原料 |
5.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5.1.3 分析与检测 |
5.2 结果与讨论 |
5.2.1 结晶度分析 |
5.2.2 红外光谱分析 |
5.2.3 羧基含量及漂后浆料Zeta电位分析 |
5.2.4 纤维比表面积及吸附行为分析 |
5.2.5 扫描电镜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3)桉木化学机械法制浆节能提质技术及作用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研究背景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速生桉木制浆 |
1.3.2 化学机械法制浆 |
1.3.3 化学机械法制浆的木片浸渍 |
1.3.4 化学机械浆的漂白 |
1.3.5 化学机械浆的仪器分析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5 项目来源与经费支持 |
1.6 研究的技术路线和主要内容 |
1.6.1 研究的技术路线 |
1.6.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桉木原料的材性特征分析 |
2.1 引言 |
2.2 试验原料与方法 |
2.2.1 试验原料 |
2.2.2 试验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化学组分分析 |
2.3.2 纤维形态分析 |
2.3.3 基本密度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不同桉木的化学机械法制浆性能对比研究 |
3.1 引言 |
3.2 试验原料及方法 |
3.2.1 试验原料 |
3.2.2 试验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制浆得率的比较 |
3.3.2 磨浆电耗的比较 |
3.3.3 松厚度的比较 |
3.3.4 强度性能的比较 |
3.3.5 光学性能的比较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桉木片储存对化学机械法制浆性能的影响研究 |
4.1 引言 |
4.2 试验原料及方法 |
4.2.1 试验原料 |
4.2.2 试验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制浆得率的比较 |
4.3.2 磨浆能耗的比较 |
4.3.3 松厚度的比较 |
4.3.4 强度性能的比较 |
4.3.5 光学性能的比较 |
4.3.6 制浆废水的污染负荷和特征比较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浸渍碱用量对桉木化学机械法制浆性能影响研究 |
5.1 引言 |
5.2 试验原料及方法 |
5.2.1 试验原料 |
5.2.2 试验验方法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纸浆纤维形态比较 |
5.3.2 制浆性能比较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渗透剂对桉木化学机械法制浆性能的影响研究 |
6.1 引言 |
6.2 试验原料及方法 |
6.2.1 试验原料 |
6.2.2 试验方法 |
6.3 结果与讨论 |
6.3.1 渗透剂的筛选 |
6.3.2 对磨浆电耗的影响 |
6.3.3 对纸浆纤维形态及纤维束含量的影响 |
6.3.4 对纸浆松厚度的影响 |
6.3.5 对纸浆强度性能的影响 |
6.3.6 对纸浆光学性能的影响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盘磨转速对桉木P-RC APMP制浆性能影响研究 |
7.1 引言 |
7.2 试验原料及方法 |
7.2.1 试验原料 |
7.2.2 试验验方法 |
7.3 结果与讨论 |
7.3.1 对磨浆电耗的影响 |
7.3.2 对纸浆纤维束含量的影响 |
7.3.3 对纸浆纤维形态的影响 |
7.3.4 对纸浆松厚度的影响 |
7.3.5 对纸浆强度性能的影响 |
7.3.6 对纸浆光学性能的影响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磨浆浓度对桉木P-RC APMP制浆性能影响研究 |
8.1 引言 |
8.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8.2.1 试验原料 |
8.2.2 试验验方法 |
8.3 结果与讨论 |
8.3.1 对纸浆纤维形态及纤维束含量的影响 |
8.3.2 对制浆性能的影响 |
8.4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桉木化学机械法制浆的浸渍及漂白机理研究 |
9.1 引言 |
9.2 试验原料及方法 |
9.2.1 试验原料 |
9.2.2 试验方法 |
9.2.3 仪器分析 |
9.3 结果与讨论 |
9.3.1 机械预处理对桉木片结构的影响 |
9.3.2 化学浸渍对桉木片纤维微观结构的影响 |
9.3.3 浸渍条件对桉木片浸渍性能的影响 |
9.3.4 桉木化机浆漂白 |
9.3.5 桉木化机浆金属元素含量分析 |
9.3.6 细叶桉化机浆白度稳定性 |
9.3.7 纸浆的UV-Vis光谱分析 |
9.3.8 纸浆的红外光谱分析 |
9.4 本章小结 |
第十章 结论与讨论 |
10.1 结论 |
10.2 讨论及创新点 |
10.3 建议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
致谢 |
(4)慈竹DDS置换蒸煮与清洁漂白的相关性及纸浆纤维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1 中国制浆造纸原料结构 |
1.1.2 原料结构变化 |
1.2 竹材在制浆造纸工业中的应用现状 |
1.2.1 竹材原料的纤维特性 |
1.2.2 慈竹作为制浆造纸原料的特点 |
1.2.3 竹材制浆的应用现状 |
1.3 置换蒸煮技术的发展 |
1.3.1 置换蒸煮系统的现状 |
1.3.2 DDS 置换蒸煮工艺 |
1.3.3 DDS 置换蒸煮的优点 |
1.3.4 竹材 DDS 置换蒸煮的意义 |
1.4 清洁漂白技术的发展 |
1.4.1 ECF 漂白技术 |
1.4.2 TCF 漂白技术 |
1.4.3 竹浆漂白技术 |
1.5 表面分析技术在造纸工业的应用 |
1.5.1 扫描电子显微镜 |
1.5.2 原子力显微镜 |
1.5.3 X 射线衍射 |
1.6 课题来源、目的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
1.6.1 课题来源 |
1.6.2 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 |
1.6.3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2 慈竹预处理技术的研究 |
2.1 原料与方法 |
2.1.1 实验原料 |
2.1.2 实验设备与仪器 |
2.1.3 实验方法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慈竹化学成分的研究 |
2.2.2 预处理工艺对慈竹化学组成及成浆性能影响的研究 |
2.3 本章小结 |
3 慈竹 DDS 置换蒸煮工艺的研究 |
3.1 原料与方法 |
3.1.1 实验原料 |
3.1.2 实验设备与仪器 |
3.1.3 置换蒸煮步骤 |
3.1.4 置换蒸煮工艺 |
3.1.5 纸浆洗涤和筛选 |
3.1.6 纸浆性能检测 |
3.1.7 纸浆纤维光学显微镜观察 |
3.1.8 纸浆纤维电子显微镜观察和表面元素能谱分析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响应面实验结果 |
3.2.2 慈竹 DDS 置换蒸煮对纸浆卡伯值的影响 |
3.2.3 慈竹 DDS 置换蒸煮对纸浆细浆得率的影响 |
3.2.4 慈竹 DDS 置换蒸煮对纸浆黏度的影响 |
3.2.5 慈竹 DDS 置换蒸煮对纸浆白度的影响 |
3.2.6 数学模型的优化与预测 |
3.2.7 慈竹 DDS 置换蒸煮与传统慈竹硫酸盐法蒸煮的对比 |
3.2.8 慈竹 DDS 置换蒸煮保温时间对成浆脱木素效果的影响 |
3.2.9 纸浆纤维形态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4 添加助剂的慈竹无硫蒸煮工艺研究 |
4.1 原料与方法 |
4.1.1 实验原料 |
4.1.2 实验设备与仪器 |
4.1.3 实验方法 |
4.1.4 分析方法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慈竹无硫间歇蒸煮工艺的研究 |
4.2.2 自制蒸煮助剂对慈竹无硫间歇蒸煮的影响 |
4.2.3 慈竹无硫 DDS 置换蒸煮的研究 |
4.2.4 不同制浆工艺对慈竹成浆性能的影响 |
4.2.5 多媒体显微镜分析 |
4.2.6 蒸煮助剂红外光谱分析 |
4.2.7 纸浆纤维表面 AFM 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5 慈竹 DDS 置换蒸煮对纸浆己烯糖醛酸含量的影响 |
5.1 原料和实验方法 |
5.1.1 原料 |
5.1.2 己烯糖醛酸含量的测定 |
5.1.3 其它指标的测定 |
5.2 结果与讨论 |
5.2.1 慈竹 DDS 置换蒸煮结果及对己烯糖醛酸含量的影响 |
5.2.2 有效碱用量的影响 |
5.2.3 硫化度的影响 |
5.2.4 最高蒸煮温度的影响 |
5.2.5 保温时间的影响 |
5.3 本章小结 |
6 慈竹 DDS 置换蒸煮终点选择与纸浆漂白相关性研究 |
6.1 原料与方法 |
6.1.1 实验原料 |
6.1.2 实验设备与仪器 |
6.1.3 DDS 置换蒸煮 |
6.1.4 氧脱木素 |
6.1.5 ECF 漂白 |
6.1.6 TCF 漂白 |
6.1.7 检测与分析 |
6.2 结果与讨论 |
6.2.1 DDS 置换蒸煮 |
6.2.2 DDS 置换蒸煮未漂浆性能对氧脱木素工艺的影响 |
6.2.3 DDS 置换蒸煮未漂浆性能对 ECF 漂白的影响 |
6.2.4 DDS 置换蒸煮未漂浆性能对 TCF 漂白的影响 |
6.2.5 ECF 漂白工艺和 TCF 漂白工艺对比 |
6.2.6 DDS 置换蒸煮工艺终点的确定 |
6.3 本章小结 |
7 慈竹 DDS 置换蒸煮和漂白过程中纤维表面特性及其变化 |
7.1 原料与方法 |
7.1.1 实验原料与药品 |
7.1.2 实验设备与仪器 |
7.1.3 实验方法 |
7.2 结果与讨论 |
7.2.1 慈竹清洁制浆不同阶段纤维形态分析 |
7.2.2 纤维素结晶度的变化 |
7.2.3 慈竹纤维表面形貌分析 |
7.2.4 |
7.3 本章小结 |
8 结论 |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
本论文的不足及对今后研究的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5)醋化级溶解浆制备及其理化性能的分析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醋酸纤维素(Cellulose Acetate,简称CA) |
1.1.1 醋酸纤维素的制备 |
1.1.2 醋酸纤维素的应用 |
1.1.3 醋酸纤维素行业概况 |
1.2 溶解浆市场概况 |
1.2.1 国际溶解浆市场的概况 |
1.2.2 我国溶解浆市场概况 |
1.3 溶解浆的制浆技术研究进展 |
1.3.1 预水解硫酸盐法 |
1.3.2 亚硫酸盐法 |
1.3.3 烧碱法 |
1.4 漂白工艺的研究进展 |
1.4.1 氧脱木素 |
1.4.2 ClO_2漂白 |
1.4.3 过氧化氢漂白 |
1.4.4 DMD漂白 |
1.4.5 生物漂白 |
1.5 浆料的提纯研究进展 |
1.6 国内溶解浆制浆原料概况 |
1.7 醋化级溶解浆的研究进展 |
1.8 论文研究的目的 |
1.9 论文研究内容 |
2 桉木预水解硫酸盐法制浆工艺的研究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试验原材料 |
2.2.2 主要设备仪器 |
2.2.3 试验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原料化学成分分析 |
2.3.2 原料的预处理工艺研究 |
2.3.3 蒸煮工艺的研究 |
2.4 小结 |
3 预水解桉木KP浆漂白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原料 |
3.2.2 试验主要设备仪器 |
3.2.3 试验方法 |
3.3 结果和讨论 |
3.3.1 氧脱木素的研究 |
3.3.2 DED漂白的研究 |
3.3.3 生物漂白的研究 |
3.4 小结 |
4 桦木预水解亚硫酸盐法制浆的研究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试验原料 |
4.2.2 主要试验设备仪器 |
4.2.3 试验方法 |
4.3 试验结果与讨论 |
4.3.1 原料的化学成分分析 |
4.3.2 预水解工艺的研究 |
4.3.3 蒸煮工艺的研究 |
4.4 小结 |
5 桦木预水解SP浆漂白的研究 |
5.1 引言 |
5.2 试验原料、设备及方法 |
5.2.1 试验原料 |
5.2.2 主要试验设备仪器 |
5.2.3 试验方法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氯化 |
5.3.2 CEH漂白的研究 |
5.3.3 碱精制处理的研究 |
5.3.4 二氧化氯漂白的研究 |
5.4 小结 |
6 棉短绒碱法制浆的研究 |
6.1 引言 |
6.2 试验原料、设备及方法 |
6.2.1 试验原料 |
6.2.2 试验设备 |
6.2.3 试验方法 |
6.3 结果与讨论 |
6.3.1 化学成分分析 |
6.3.2 烧碱法蒸煮的研究 |
6.3.3 Soda-H_2O_2蒸煮的研究 |
6.3.4 氧碱蒸煮的研究 |
6.3.5 过氧化氢强化氧碱蒸煮的研究 |
6.4 小结 |
7 棉短绒浆粕漂白的研究 |
7.1 引言 |
7.2 试验原料、设备及方法 |
7.2.1 试验 |
7.2.2 主要试验仪器设备 |
7.2.3 试验方法 |
7.3 结果与讨论 |
7.3.1 次氯酸盐漂白的研究 |
7.3.2 CEH三段漂白的研究 |
7.3.3 次氯酸盐和H_2O_2补充漂白的研究 |
7.3.4 HED漂白的研究 |
7.3.5 酸处理工艺的研究 |
7.4 小结 |
8 浆粕理化性能分析表征 |
8.1 引言 |
8.2 原料和试验方法 |
8.2.1 试验原料 |
8.2.2 主要试验仪器 |
8.2.3 主要试验方法 |
8.3 结果与讨论 |
8.3.1 浆粕的物化性质分析 |
8.3.2 浆粕的SEM分析 |
8.3.3 浆粕的红外光谱分析 |
8.3.4 浆粕的X-射线衍射分析 |
8.3.5 浆粕的热重分析 |
8.3.6 棉浆粕醋化工艺的研究 |
8.3.7 醋酸纤维素的红外分析 |
8.3.8 醋酸纤维素的热重分析 |
8.3.9 醋酸纤维素的X-射线衍射分析 |
8.3.10 浆粕的醋化性能评价 |
8.4 小结 |
9 结论、建议和创新点 |
9.1 结论 |
9.2 创新点 |
9.3 建议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致谢 |
(8)纸浆氧脱木素过程强化氧脱木素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纸浆漂白概述 |
1.2 国内外无污染纸浆漂白技术的应用现状 |
1.2.1 国外无污染纸浆漂白技术的应用现状 |
1.2.2 国内无污染纸浆漂白技术的应用现状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研究的内容 |
1.5 课题来源 |
2 综述 |
2.1 清洁制浆漂白技术 |
2.2 传统纸浆漂白技术的局限性 |
2.2.1 传统纸浆漂白中有机氯化物污染 |
2.2.2 传统纸浆漂白的废水不能利用 |
2.3 纸浆漂白技术新进展 |
2.4 深度脱木素技术 |
2.5 漂白技术 |
2.5.1 新型漂白方法概述 |
2.5.1.1 二氧化氯(ClO_2)漂白及改进技术 |
2.5.1.2 氧气漂白 |
2.5.1.3 过氧化氢(H_2O_2)漂白技术 |
2.5.1.4 臭氧(O_3)漂白 |
2.5.1.5 过氧乙酸漂白 |
2.5.1.6 催化氧化漂白 |
2.5.1.7 生物漂白 |
2.6 氧脱木素技术 |
2.6.1 氧气漂白技术 |
2.6.2 氧脱木素的作用机理 |
2.6.2.1 氧与木质素的反应 |
2.6.2.2 氧与碳水化合物的反应 |
2.6.3 氧脱木素过程的控制 |
2.6.4 氧脱木素技术的现状 |
2.6.5 氧气漂白化学反应的特点 |
2.6.5.1 单段氧脱木素 |
2.6.5.2 单段强化氧脱木素 |
2.6.5.3 两段氧脱木素 |
2.6.6 氧脱木素的强化 |
2.6.7 强化氧脱木素的作用机理 |
2.7 金属离子对制浆漂白的影响 |
2.7.1 金属离子对H_2O_2 漂白的影响 |
2.7.1.1 金属离子催化分解H_2O_2 |
2.7.1.2 导致发色基团的形成 |
2.7.1.3 生成金属离子 |
2.7.1.4 生成有色无机化合物 |
2.7.2 降低金属离子影响的主要方法和途径 |
2.7.2.1 酸处理 |
2.7.2.2 螯合剂处理 |
2.7.2.3 酸处理与螯合处理相结合 |
2.7.3 小结 |
3 材料与方法 |
3.1 材料 |
3.1.1 相思木硫酸盐EMCC 浆 |
3.1.2 马尾松硫酸盐本色浆 |
3.1.3 麦草Soda-AQ 浆 |
3.2 实验方法 |
3.2.1 单段氧脱木素 |
3.2.2 两段氧脱木素 |
3.2.3 分段加碱四段氧脱木素 |
3.2.4 纸浆卡伯值测定 |
3.2.5 纸浆粘度测定 |
3.2.6 抄片 |
3.2.7 纸浆白度测定 |
3.2.8 木素脱除率 |
3.2.9 粘度降解率 |
3.2.10 脱木素选择性(△K /△V)计算 |
3.2.11 己烯糖醛酸含量的测定 |
4 结果与讨论 |
4.1 麦草Soda-AQ 浆氧脱木素性能的研究 |
4.1.1 麦草Soda-AQ 单段氧脱木素工艺的研究 |
4.1.1.1 温度及用碱量对麦草浆氧脱木素工艺的影响 |
4.1.2 麦草浆两段氧脱木素的研究 |
4.1.2.1 用碱量对两段氧脱木素的影响 |
4.1.3 H_2O_2 强化两段氧脱木素的研究 |
4.1.3.1 H_2O_2 用量对两段氧脱木素的影响 |
4.1.3.2 麦草Soda-AQ 浆O-OP 与OP-O 工艺的比较 |
4.1.4 小结 |
4.2 相思木EMCC 硫酸盐浆氧脱木素的研究 |
4.2.1 单段氧脱木素与过氧化氢强化氧脱木素的比较 |
4.2.2 两段氧脱木素及H_2O_2 强化氧脱木素的研究 |
4.2.2.1 相思木EMCC 硫酸盐浆O-Op 与Op-O 工艺比较 |
4.2.3 两段氧脱木素工艺的优化 |
4.2.4 以H_2O_2 强化的两段氧脱木素研究 |
4.2.4.1 两段用碱量不同的O-Op 与Op-O 工艺比较 |
4.2.4.2 时间和氧压改变的O-Op 与Op-O 的比较 |
4.2.4.3 不同NaOH / H_2O_2 下O-OP 与OP-O 工艺的比较 |
4.2.5 己烯糖醛酸对氧脱木素的影响 |
4.2.6 小结 |
4.3 马尾松硫酸盐浆氧脱木素的研究 |
4.3.1 马尾松硫酸盐浆两段氧脱木素的优化 |
4.3.2 马尾松硫酸盐浆两段强化氧脱木素 |
4.3.3 螯合处理对强化两段氧脱木素的影响 |
4.3.4 强化氧脱木素工艺的影响 |
4.3.5 总用碱量的改变对强化氧脱木素的影响 |
4.3.6 浓度对强化氧脱木素的影响 |
4.3.7 不同总碱及浆浓下QOpO 与QOOp 的比较 |
4.3.8 小结 |
4.4 硫酸盐浆分段加碱氧脱木素研究 |
4.4.1 马尾松硫酸盐浆分段加碱氧脱木素的研究 |
4.4.1.1 不同总用碱量对分段加碱氧脱木素的影响 |
4.4.1.2 温度、时间对分段加碱氧脱木素工艺的影响 |
4.4.1.3 小结 |
4.4.2 相思木硫酸盐浆分段加碱氧脱木素研究 |
4.5 蒸煮脱木素程度对纸浆氧脱木素的影响 |
5 结论 |
6 参考文献 |
详细摘要 |
(9)一种H2O2漂白活化剂——乙酰胺(论文提纲范文)
1 原料及器材 |
1.1 原料 |
1.2 设备及仪器 |
1.3 实验步骤及基本数据 |
2 结果与讨论 |
2.1 活化剂对白度的影响 |
2.2 活化剂对黏度降低的影响 |
2.3 活化剂对卡伯值降低的影响 |
3 结论 |
(10)杨木化机浆强化过氧化氢漂白工艺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前言 |
1.2 速生杨及其制浆造纸性能 |
1.3 化机浆制浆工艺的发展 |
1.4 高得率浆高效漂白研究 |
1.4.1 高得率浆的过氧化氢漂白研究 |
1.4.1.1 过氧化氢漂白机理研究 |
1.4.1.2 高得率浆过氧化氢漂白工艺优化研究 |
1.4.2 强化过氧化氢漂白效果的研究 |
1.4.2.1 漂前或漂后处理 |
1.4.2.2 添加H_2O_2漂白活化剂 |
1.4.2.2.1 H_2O_2/TAED漂白体系 |
1.4.2.2.2 H_2O_2/TAED漂白原理 |
1.4.2.3 超声波助漂 |
1.4.3 高得率浆置换漂白 |
1.4.4 高得率浆的连二亚硫酸钠漂白 |
1.4.4.1 连二亚硫酸钠漂白机理 |
1.4.4.2 连二亚硫酸钠应用于高得率浆的漂白 |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
2.杨木化机浆超声波预处理-过氧化氢漂白工艺研究 |
2.1 前言 |
2.2 实验材料和仪器 |
2.2.1 实验材料 |
2.2.1.1 实验原料 |
2.2.1.2 三倍体毛白杨化机浆制浆流程 |
2.2.2 主要仪器设备 |
2.2.3 主要试剂 |
2.3 实验方法 |
2.3.1 漂白流程 |
2.3.2 漂白正交实验设计 |
2.3.3 测试分析 |
2.3.3.1 纸浆白度及各强度指标测定 |
2.3.3.2 纸浆纤维长度的测定及纤维形态观察 |
2.3.3.3 纸浆相对保水值的测定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超声波预处理漂白正交实验 |
2.4.2 超声波预处理漂白正交实验结果分析 |
2.4.3 超声波预处理漂白验证实验 |
2.4.4 超声波过氧化氢漂白(探头式)影响因素分析 |
2.4.4.1 探头式超声波超声温度及时间对白度的影响 |
2.4.4.2 超声波处理对纤维长度的影响 |
2.4.4.3 超声波处理对纤维形态结构的影响 |
2.4.4.4 超声波处理对纤维保水值的影响 |
2.5 本章小结 |
3.不同超声波仪器处理对杨木化机浆过氧化氢漂白的影响研究 |
3.1 前言 |
3.2 实验材料及仪器 |
3.2.1 实验原料 |
3.2.2 实验仪器 |
3.2.3 主要实验药品 |
3.3 实验方法 |
3.3.1 探头式超声波漂白工艺: |
3.3.2 槽式超声波漂白工艺: |
3.3.3 测试分析 |
3.3.3.1 纸浆白度测定 |
3.3.3.2 纸浆纤维长度的测定及纤维形态观察 |
3.3.3.3 X射线衍射(XRD)测定纤维素结晶度 |
3.3.3.4 扫描电镜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不同超声波仪对纸浆白度的影响 |
3.4.3 不同超声波处理对纤维形态的影响 |
3.4.4 不同超声波仪对纤维素结晶度的影响 |
3.4.5 超声波-过氧化氢漂白工艺的原料适应性研究 |
3.4.5.1 超声波处理对欧洲黑杨化机浆白度的影响 |
3.4.5.2 超声波与活化剂处理对欧洲黑杨化机浆白度的影响 |
3.4.5.3 欧洲黑杨化机浆超声波处理纤维形态变化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杨木化机浆H_2O_2/TAED漂白工艺研究 |
4.1 前言 |
4.1.1 TAED的活化机理 |
4.2 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 |
4.2.1 实验材料 |
4.2.2 实验仪器与试剂 |
4.2.2.1 实验仪器 |
4.2.2.2 实验药品 |
4.2.3 实验方法 |
4.2.3.1 杨木化机浆过氧化氢漂白 |
4.2.3.2 杨木化机浆过氧化氢/TAED漂白 |
4.2.3.3 不同螯合方式对漂白的影响 |
4.2.3.4 杨木CTMP过氧化氢/活化剂漂白正交实验设计表 |
4.2.3.5 漂白纸浆后处理及残液收集 |
4.2.3.6 浆料及漂白残液的分析检测 |
4.2.3.7 两段漂白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杨木CTMP过氧化氢漂白实验 |
4.3.1.1 用碱量及H_2O_2用量对漂白效果的影响 |
4.3.1.2 反应时间对漂白效果的影响 |
4.3.1.3 反应温度对漂白效果的影响 |
4.3.2 螯合方式对白度影响结果及分析 |
4.3.3 杨木化机浆过氧化氢/活化剂漂白初步研究 |
4.3.4 杨木CTMP过氧化氢/TAED漂白实验 |
4.3.4.1 H_2O_2用量对过氧化氢/TAED漂白体系漂白效果的影响 |
4.3.4.2 NaOH用量对H_2O_2/TAED漂白体系漂白效果的影响 |
4.3.4.3 活化剂用量对过氧化氢/TAED漂白体系漂白效果的影响 |
4.3.4.4 反应时间及反应温度对过氧化氢/TAED漂白体系漂白效果的影响 |
4.3.4.5 浆浓对杨木化机浆PT漂白系统的影响 |
4.3.4.6 漂白时间对PT漂白效果的影响 |
4.3.4.7 活化剂用量对PT漂白效果的影响 |
4.3.5 两段组合漂白实验 |
4.4 本章小结 |
5 不同化学预处理对杨木化机浆H_2O_2/TAED漂白体系的影响 |
5.1 前言 |
5.1.1 过氧化氢漂白及存在的问题 |
5.1.2 漂白过程中提高H_2O_2漂白效率的方法 |
5.2 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 |
5.2.1 实验材料 |
5.2.2 实验仪器与试剂 |
5.2.2.1 实验仪器 |
5.2.2.2 实验试剂 |
5.2.3 实验方法 |
5.2.3.1 H_2O_2/TAED漂白工艺 |
5.2.3.2 二次加碱法漂白 |
5.2.3.3 乙酸酐活化漂白 |
5.2.3.4 二氧化氯活化漂白 |
5.2.3.5 分析检测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二次加碱对杨木化机浆过氧化氢/TAED漂白的影响 |
5.3.1.1 二次加碱量的确定 |
5.3.1.2 二次加碱时间的确定 |
5.3.2 乙酸酐活化的影响 |
5.3.2.1 乙酸酐加入量的影响 |
5.3.2.2 乙酸酐处理时间的影响 |
5.3.2.3 乙酸酐加入时间的影响 |
5.3.3 二氧化氯活化的影响 |
5.3.3.1 二氧化氯使用量的影响 |
5.3.3.2 二氧化氯处理时间的影响 |
5.3.4 连二亚硫酸钠漂白 |
5.3.4.1 连二亚硫酸钠用量的影响 |
5.3.4.2 pH值的影响 |
5.3.5 两段组合漂白 |
5.4 本章小结 |
6.杨木化机浆H_2O_2及H_2O_2/TAED置换漂白工艺研究 |
6.1 前言 |
6.2 材料和方法 |
6.2.1 实验材料 |
6.2.2 实验仪器与试剂 |
6.2.2.1 实验仪器 |
6.2.2.2 实验药品 |
6.2.3 杨木化机浆单段过氧化氢置换漂白实验 |
6.2.3.1 置换漂白设备简介 |
6.2.3.3 单段置换漂白流程 |
6.2.3.4 工艺条件 |
6.2.3.5 实验方法 |
6.2.3.6 分析检测 |
6.2.4 改良型置换漂白设备漂白实验 |
6.2.4.1 实验材料 |
6.2.4.2 实验仪器 |
6.3 结果与讨论 |
6.3.1 杨木化机浆单段置换漂白影响因素分析 |
6.3.1.1 动态置换漂白时间对漂白效果的影响 |
6.3.1.2 静态漂白时间对置换漂白的影响 |
6.3.1.3 漂白温度对漂白的影响 |
6.3.1.4 漂液量对置换漂白的影响 |
6.3.1.5 漂液中H_2O_2浓度对置换漂白的影响 |
6.3.1.6 漂液中NaOH浓度对置换漂白的影响 |
6.3.1.7 漂液中Na_2SiO_3浓度对置换漂白的影响 |
6.3.1.8 浆浓对置换漂白的影响 |
6.3.2 杨木化机浆H_2O_2/TAED置换漂白体系研究 |
6.3.2.1 杨木化机浆H_2O_2/TAED漂白体系动态漂白时间确定 |
6.3.2.2 反应温度对H_2O_2/TAED置换漂白的影响 |
6.3.2.3 漂液中活化剂用量对置换漂白的影响 |
6.3.3 改良设备对过氧化氢/TAED置换漂白体系的影响 |
6.3.3.1 改良设备的设计思路 |
6.3.3.2 改良设备与常规设备对比实验 |
6.3.3.3 改良置换漂白设备上层滤网材质的影响 |
6.4 本章小结 |
7 杨木化机浆H_2O_2及H_2O_2/TAED多段置换漂白研究 |
7.1 前言 |
7.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7.2.1 实验材料 |
7.2.2 实验仪器 |
7.2.3 实验药品 |
7.3 实验方法 |
7.3.1 杨木化机浆两段置换漂白实验 |
7.3.1.1 工艺流程 |
7.3.1.2 实验方法 |
7.3.2 残余漂液重复利用对杨木化机浆置换漂白的影响实验 |
7.3.3 杨木化机浆过氧化氢多段逆流置换漂白 |
7.3.4 分析检测 |
7.4 结果与讨论 |
7.4.1 杨木化机浆两段置换漂白研究 |
7.4.2 残余漂液重复利用对杨木化机浆置换漂白的影响 |
7.4.3 杨木化机浆多段逆流置换漂白研究 |
7.5 本章小结 |
8 漂白过程中(P、PD、PT漂白)木素发色基团变化分析 |
8.1 前言 |
8.2 实验材料和仪器 |
8.2.1 原料 |
8.2.2 主要试剂 |
8.2.3 实验仪器 |
8.3 实验方法 |
8.3.1 杨木化机浆二氧六环木素分离 |
8.3.1.1 原料准备 |
8.3.1.2 二氧六环木素制备(HO、SO) |
8.3.1.3 二氧六环木素提纯 |
8.3.2 过氧化氢处理木素制备 |
8.3.2.1 欧洲黑杨过氧化氢处理木素制备(HP) |
8.3.2.2 三倍体毛白杨过氧化氢处理木素制备(SP) |
8.3.3 过氧化氢置换漂白木素制备 |
8.3.3.1 欧洲黑杨过氧化氢置换漂白木素制备(HPD) |
8.3.3.2 三倍体毛白杨过氧化氢置换漂白木素制备(SPD) |
8.3.4 过氧化氢/TAED漂白木素制备 |
8.3.4.1 欧洲黑杨过氧化氢/TAED漂白木素制备(HPT) |
8.3.4.2 三倍体毛白杨过氧化氢/TAED漂白木素制备(SPT) |
8.3.5 Na_2S_2O_4还原木素(rHO,rHP,rHPD,rHPT,rSO,rSP,rSPD,rSPT)制备 |
8.3.6 NaBH_4还原木素(RHO,RHP,RHPD,RHPT,RSO,RSP,RSPD,RSPT)制备 |
8.3.7 木素的还原差示光谱的测定及共轭羰基含量的计算 |
8.3.8 木素的离子差示光谱的测定及游离酚羟基含量的计算 |
8.3.9 木素中邻醌含量的测定 |
8.3.10 红外光谱(FTIR)的测定 |
8.3.11 核磁共振波谱(~1H-NMR)的测定 |
8.3.11.1 样品的乙酰化 |
8.3.11.2 测定条件 |
8.3.12 木素的凝胶色谱分析 |
8.3.13 木素的元素分析 |
8.4 结果与讨论 |
8.4.1 木素红外光谱分析 |
8.4.1.1 欧洲黑杨木素红外光谱分析 |
8.4.1.2 三倍体毛白杨木素红外光谱分析 |
8.4.2 木素离子差示光谱及游离酚羟基含量 |
8.4.2.1 欧洲黑杨木素离子差示光谱及游离酚羟基含量测定 |
8.4.2.2 三倍体毛白杨木素离子差示光谱及游离酚羟基含量测定 |
8.4.3 木素紫外还原差示谱图及共轭羰基计算 |
8.4.3.1 欧洲黑杨木素经漂白处理后紫外还原差示谱图及共轭羰基计算 |
8.4.3.2 三倍体毛白杨木素经漂白处理紫外还原差示谱图及共轭羰基计算 |
8.4.4 邻醌含量测定 |
8.4.4.1 欧洲黑杨木素经漂白处理后邻醌含量变化 |
8.4.4.2 三倍体毛白杨木素经漂白处理后邻醌含量变化 |
8.4.5 木素经漂白处理后邻酚含量变化 |
8.4.6 木素凝胶色谱分析 |
8.4.6.1 欧洲黑杨木素经漂白处理后凝胶色谱分析 |
8.4.6.2 三倍体毛白杨木素经漂白处理后凝胶色谱分析 |
8.4.7 木素的元素分析 |
8.4.8 木素经漂白处理后的核磁共振波谱扫描 |
8.4.8.1 欧洲黑杨木素~1H-NMR谱图解析 |
8.4.8.2 三倍体毛白杨木素~1H-NMR谱图解析 |
8.5 本章小结 |
9.结论与建议 |
9.1 本论文的主要结论 |
9.1.1 杨木化机浆超声波预处理-过氧化氢漂白工艺 |
9.1.2 不同超声波仪器处理对杨木化机浆过氧化氢漂白的影响研究 |
9.1.3 杨木化机浆H_2O_2/TAED漂白工艺研究 |
9.1.4 不同化学预处理对杨木化机浆H_2O_2/TAED漂白体系的影响 |
9.1.5 杨木化机浆H_2O_2及H_2O_2/TAED置换漂白工艺研究 |
9.1.6 杨木化机浆H_2O_2及H_2O_2/TAED多段置换漂白研究 |
9.1.7 漂白过程中木素发色基团变化分析 |
9.2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
9.3 对下一步工作的建议 |
10 附录 文中符号缩写说明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四、助剂改善的桉木硫酸盐浆的H_2O_2漂白(论文参考文献)
- [1]木塑透明材料的制备与表征[J]. 覃引鸾,陈龙海,蓝方敏. 塑料工业, 2021(11)
- [2]臭氧漂白中纸浆黏度的保护 ——壳聚糖的应用研究[D]. 王璐.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3]桉木化学机械法制浆节能提质技术及作用机理的研究[D]. 邓拥军.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5(05)
- [4]慈竹DDS置换蒸煮与清洁漂白的相关性及纸浆纤维特性的研究[D]. 李佩燚. 陕西科技大学, 2014(11)
- [5]醋化级溶解浆制备及其理化性能的分析表征[D]. 刘文. 北京林业大学, 2014(11)
- [6]助剂在过氧化氢漂白中的应用[J]. 刘杰,韩卿. 黑龙江造纸, 2011(01)
- [7]助剂在过氧化氢漂白中的应用[J]. 刘杰,韩卿. 造纸科学与技术, 2011(01)
- [8]纸浆氧脱木素过程强化氧脱木素率的研究[D]. 陈德智. 南京林业大学, 2010(05)
- [9]一种H2O2漂白活化剂——乙酰胺[J]. 郭盛,刘忠,徐立新. 纸和造纸, 2009(12)
- [10]杨木化机浆强化过氧化氢漂白工艺及机理研究[D]. 赵强. 北京林业大学, 20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