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课整合的实践与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卢丹丹[1](2021)在《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与应用研究》文中指出
曹勇[2](2021)在《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文中认为伴随我国高校新时代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美育、双创教育、跨学科教育逐步成为重要内容。它使设计教育从专业领域进入通识领域,面向高校非专业学生的通识设计教育快速发展,但对它的系统研究还很缺乏。因此,以其发展历史与现状为依据,以概念剖析与设计研究为方法,对其概念内涵、课程内容建构、课题设计方法进行了系统理论研究,并形成以下结论:设计通识是以设计学科为内容载体,以通识美育为育人目的的设计教育形态。它揭示了设计教育作为一种跨学科探索活动在职业教育与人文通识之间的往复运动。回归美育育人不仅是其应用功能,也揭示了设计创造力培养的主体内在根源和设计作为人文学科的价值本源。在育人与学科双重视野下,设计通识课程内容可分为设计语言、设计返身、设计自由3个层次,其知识形态特征应该是学科内的破界与贯通、学科外的跨界与交叉,其核心能力是设计形式生成的思维能力。通过“知觉-媒介-抽象”、“意义-符号-叙事”、“技术-结构-系统”、“观念-重构-生成”4种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训练,建立全人发展与身体、文化、技术与观念的广泛联系,它既是设计育人的特点,也是设计学科自身拓展的动力。通识设计的课题设计方法对应于课程的核心内容和内容层次,表现为微观的基于具体内容的设计方法、中观基于应用情境的设计方法,但宏观层面上讲通识课题设计的本质不仅是“关于设计教育的研究”,更是一种“设计的研究”。课题作为人文性的教学设计“形式”,在抽象层面也具有媒介、意义、结构、观念4方面特征,由此打开课题设计更为丰富的可能。
黄知贞[3](2021)在《STEAM教育理念融入中职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探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由产业转型升级带来人才需求的变化是我国从职教大国迈向职教强国面临的最大挑战。在此背景下,国家教育改革决心凸显,国务院于2019年1月颁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要积极推进对职业教育的改革,促使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要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以期职业院校培养出具备创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促进下,中职信息技术课程的改革逐步深入,教育部于2020年1月颁布《中等职业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对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标指导下的中职信息技术课程不再满足于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模仿的教学模式,而是更加注重对学生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中职信息技术课程具备综合性和实践性的学科特点,STEAM理念倡导学习过程中的跨学科性和综合性,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具有积极意义。中职信息技术课程与STEAM教育之间存在密切联系,二者具备统整的基础。基于此,本文对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展开研究。为了探究提升中职信息技术课教学质量和效率的路径,将STEAM教育理念融入中职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实践中,以验证STEAM教育理念在中职信息技术课中应用的有效性,本研究创新地将“中职信息技术课程、STEAM教育理念、地方文化”三者之间进行有机结合。在教育研究方法的指导下,结合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本研究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法、访谈法、实验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以当地的宁红茶文化为项目教学背景,引入了STEAM教育理念跨学科整合模式及综合学习本质下的STEAM—工作坊学习框架,进行了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中职信息技术课教学设计,并对该教学设计进行了阐述。为了验证该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在某县级中等职业学校进行教学实践,通过教学实践效果调查分析、理论测试对比分析、技能大赛对比分析及问卷调查结果对比分析证明了在中职信息技术课程中融入STEAM理念能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本研究共分为七个章节。第一章阐述了研究的背景、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方法与思路、研究内容。第二章对STEAM教育理念、中职信息技术课程、项目教学等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分析了在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融入STEAM教育理念的理论基础。第三章主要是对STEAM教育理念在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契合性进行分析,以考证其应用是否具备必要性和可行性。基于此,第四章构建了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中职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框架,并在该教学设计框架的指导下,将STEAM教育理念、地方文化、中职信息技术课程三者相融合,进行了具体的教学案例设计,即“我为宁红茶做代言”项目教学案例。第五章通过选取某县级中等职业学校两个平行班作为实验班和对照班,在实验班实践STEAM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教学方式,在对照班采用传统的以教师讲演为主教学方式进行实验研究。第六章通过对实验班的教学实践评价及实验班和对照班在理论测试、技能大赛、问卷调查等途径收集研究数据,运用SPSS 20软件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显示,STEAM理念下的项目式教学在中职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且将STEAM教育理念、地方文化、中职信息技术课程三者相融合的教学方式能有效促进学生跨学科思维的发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在研究过程中还发现学生的合作探究程度对STEAM教育理念下的教学实施效果具有显着性影响,教师需引导学生科学、合理的组成学习小组进行合作探究,实现精准而有效的教学。第七章对本研究进行了总结,阐述了研究成果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下一步的研究展望。综上,本文通过对STEAM教育与中职信息技术课程进行研究,结合地方文化,提出了STEAM教育理念下的中职信息技术教学设计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予以实践,为STEAM教育在中等职业学校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和途径,同时为进一步推进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STEAM教育提供了可能。
张美玲[4](2021)在《基于mPython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项目的设计研究》文中指出2017年《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提出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与实践创新能力。2018年《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也指出要让学生掌握利用信息技术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让每一位学生都具备信息素养。目前针对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现状分析以及课堂观察发现,活动的开展都依托教学项目进行,随着各种新兴技术不断涌现和发展,信息技术教学项目也要随之发展。然而,部分新技术仅能满足阶段性需要,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阻碍了学生在小学阶段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把新技术和教学项目有效融合成为了当下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应开展的重要研究。由我国开发的集编程与仿真功能于一体的m Python软件,既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又适宜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因此,本研究将以STEAM教育理念、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ADDIE教学设计模型为依据,采用文献法和调查研究法初步构建基于m Python下的教学项目设计方案,通过行动研究法不断完善方案。最后,根据问卷调查数据分析基于m Python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方案是否达到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的要求。通过实验验证及数据显示,本文提出的基于m Python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方案符合信息技术课程要求,教学项目的选择和开展符合小学生思维水平,有效培养了小学生的信息素养、编程能力和创新能力。
靳雅洁[5](2021)在《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 ——以mBlock编程教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信息时代的飞速到来,复合型人才已成为社会各方的基本需求,为了培养复合型人才,信息技术课程也随之进行改革。STEAM教育是组织形式的课程改革,STEAM教育有助于培养学习者运用综合知识解决现实世界问题的能力,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关注STEAM教育与各学科的融合,这使得STEAM教育与各学科的融合逐渐成为主流。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为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而开设的必修科目。越来越多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加入了图形化编程的课程,小学编程知识所涵盖的计算思维和编程思想是培养小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教育维度,因此着重于小学信息技术编程教学相关内容的研究尤为重要。研究发现STEAM教育理念对于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具有指导意义,因此本研究从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现状出发,将STEAM教育理念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相结合,尝试跨学科知识教学的设计与实践。本文首先通过文献研究法对STEAM教育、小学信息技术教程等内容进行了解、分析与研究,深入了解STEAM教育理念的概念,思考并研究如何将STEAM教育理念运用于编程教学中。再根据教育学相关教育理论,设计问卷与访谈提纲,运用访谈法向实践学校信息技术教师了解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教学现状,向研究对象发放问卷,对其的学习情况进行调查,通过实地观察课堂,更直观的了解教学情况。根据调查所发现的问题,以及在深入分析小学信息技术学科课程标准与特点的基础上,设计出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m Block编程教学的具体教学设计,并提出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m Block编程教学的教学设计的原则与流程。通过三轮行动研究,尝试跨学科知识教学,通过实践完成STEAM教育理念与m Block编程教学的有效融合。在实践结束后,向研究对象发放后测问卷,对其学习效果进行调查,向实践地教师进行访谈,客观的了解本次实践的效果。根据后测结果与教学实践经验,完善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m Block编程教学的教学设计与流程,总结教学实施建议,促进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实施与效果。本研究的结论是:提供了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m Block编程教学的案例;通过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m Block编程教学设计和实践,完善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m Block编程教学的教学设计的流程;总结并提出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实施建议。
苟娜英[6](2020)在《应用STEAM理念解决高中信息技术教学问题的策略研究》文中指出STEAM教育的目的在于利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完成项目,从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信息技术课程是国家课程中的基础性学科,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是每个合格公民必备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合理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课程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是每个信息技术教师的责任。本研究将STEAM教育理念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结合,在详细总结分析STEAM教育理念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契合点的基础上对案例学校进行调研,总结分析案例学校信息技术课程中存在的若干教学问题,依据调研结果针对发现的教学问题设计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策略。将设计的教学策略应用于实际课堂教学中展开三轮的行动研究,最终总结出可以解决案例学校信息技术课堂教学问题的有效教学策略。研究表明案例学校信息技术课堂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目标模糊导致学生学习态度消极;(2)教学内容与学生需求偏离,学生所学知识很少应用;(3)教学方式简单导致课堂枯燥沉闷;(4)教学评价单一使得学生的学习动机欠缺。针对上述问题,笔者通过行动研究总结出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1)教学目标中要明确学生需要具备的素养,明确学习内容的综合性体现在哪,注重技术背后思维能力的培养;(2)要挖掘具有综合性的教学内容,选用实践性强的教学内容;(3)教学过程从真实的问题情境出发创设项目,让教学回归真实世界的实践,项目主题的设计要层级化,利用跨学科综合知识,合作探究完成教学任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明确自己的职责;(4)设计多元化的教学评价,将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与互评相结合,在评价过程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
李雪[7](2020)在《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文中研究说明知识经济时代,对创新性人才的诉求不断加剧。第四次工业革命给教育带来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和影响,尤其是对信息技术课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各级各类学校纷纷踏上了信息技术课程的改革道路,以期为满足社会发展、培养所需人才奠定基础。STEM教育的兴起,为信息技术课程的改革带来了曙光。STEM教育基于项目或问题开展教学,强调跨学科知识的整合与应用,重视学生的学习体验。在STEM教育热潮的背景下,应用STEM教育理念对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进行重新的审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综合运用了文献分析法、内容分析法、问卷调查法、个体访谈法和行动研究法等科学研究方法,探索基于STEM教育理念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并将其实践到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以考察其是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科成绩,改变学生的课程态度,甚至是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论文共四大部分,其具体内容如下:第一部分包含第一章和第二章,主要是相关理论研究,包括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内容、方法与思路以及相关概念:STEM教育理念、创客教育理念以及两者的区别与联系,通过文献分析法和内容分析法总结国内外关于STEM教育的研究现状,阐述“做中学”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创新教育理论和快乐教育理论对本论文的理论支撑。第二部分包含第三章,是目前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现状调查。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的方式对学生信息技术课程的上课情况、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态度、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体验、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期望、学生对当前的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评价方式的意见或建议这五个方面进行调查。采用个体访谈法的方式对教师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第三部分包含第四章、第五章和第六章,具体内容为在STEM教育理念指导下探索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环境和教学流程结构,然后以某中学初二年级一个自然班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开展行动研究法的三轮教学实践,并根据教学实践的效果对相关的教学策略进行修改与完善。第四部分包含第七章,主要是研究结论与不足。阐述研究的结论以及研究过程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研究表明,在STEM教育理念指导下以教学流程结构为立足点所构建的问题或项目的导向式策略、多元智能理论的差异式策略、教学环境设计策略等,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科成绩、改变学生的课程态度、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徐翠莲[8](2020)在《基于体验式学习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研究》文中认为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正日益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学习和生活。信息技术学科承担着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能力和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责任。但是,在当前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存在着教学方法需要革新、课堂学习效果有待提升等问题。《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倡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乐于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有必要创新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体验式学习是学生借助教师创设的与学生认知水平、心理特征相符的体验环境获取认知和情感态度,它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较好的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因此,此项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本论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从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研究意义、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思路、研究现状等方面进行阐述。第二部分为核心概念与相关理论研究。通过文献研究的方法,界定本研究的相关核心概念,并对基于体验式学习教学设计的相关理论基础进行阐述。第三部分为研究现状的调查与分析。通过问卷和访谈的形式调查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第四部分为基于体验式学习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基于活动理论及体验式学习的特点提出创设体验式学习环境、创设体验式学习情境、体验式学习活动设计、适时启发、引导的设计策略。在体验式学习理论和活动理论指导下设计出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体验式学习的教学设计流程,对设计要素进行阐述,并根据教学设计流程设计具体教学案例。第五部分为教学实验阶段。根据实验设计进行教学实验,实验后,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分析,得出实验结论。第六部分为结论和展望。结合理论与实验研究,归纳本研究的结论,总结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并指出今后努力的方向。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初步构建了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体验式学习教学设计策略和流程,教学设计策略包括创设体验学习环境、创设生活化情境、设计体验式学习活动、适时引导和启发等,教学设计流程应包括学习需要分析、学习任务设计、学习环境设计、学习规则设计、学习过程设计、评价设计等环节。这些策略和流程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并进行了教学实践检验,基于体验式学习方式的教学设计有利于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2.体验式学习过程主要包括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活动探究、自由体验,分享交流、完善体验,归纳总结、内化体验,迁移应用、反馈体验五个阶段,体验式学习学习过程设计要围绕这五个方面展开。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进行交流合作,分享讨论,学习规则的制订不能太死,应具有一定的弹性空间,以防限制学生个性的发挥。
张琳[9](2019)在《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2017版最新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颁布,基础教育进入了核心素养导向的新阶段,也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人类也随着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进行了信息时代的新阶段——智能时代。信息技术具有潜力支持教育教学变革,改变目前基础教育阶段以知识传递为主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对于信息技术,作为数字原住民的师范生比作为数字移民的大部分在职教师有更强烈的认同感。若师范大学能有效地促进师范生面向核心素养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当代师范生便能成为未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推动者与催化剂。本论文主要研究了五大问题:(1)为了促进未来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师范生需要相应地具备什么样的信息化教学能力?(2)目前师范大学培养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有哪些模式?在不同的培养模式下,师范生信息化教学的能力培养成效如何,是否能够胜任面向核心素养的信息化教学?(3)在师范大学不同的培养模式下,哪些因素促进了师范生面向核心素养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又有哪些阻碍因素?(4)在顶层设计、中层管理与课程实施中哪些策略发生了作用?哪些策略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5)如何综合各个层面利益主体的力量,系统性地实现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常态化发展?本研究在研制面向核心素养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产出结构的基础上,指向2017新课标的核心素养内涵,结合国内外已有的标准,制定了面向核心素养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目标框架;以面向核心素养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结构为框架,从复杂系统的视角出发对基于通用信息化教学课程培养模式、基于教师信息化教学示范模式与多方协同的综合培养模式三种不同培养模式的三所师范大学做了个案研究,以量化与质化的方法对三所师范大学的政策文本进行分析,以深度访谈各方利益主体、多元数据相互佐证的方法,对于三个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系统的现状做了研究,分析了各个系统内各方利益主体的信息化教学意愿、行为与影响因素,剖析了三种模式下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影响源,总结了三种模式的合理性、局限性及其适用的情境。在此基础上,对于三个案例进行比较分析,总结了在三个案例中各个层面被证明有效的培养策略,从而形成了师范大学面向核心素养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系统性培养策略。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面向核心素养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未来教师通过信息化教学促进基础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能力,其能力结构需要突出核心素养的指向。本研究在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产出结构中融于了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核心素养,突出了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目标的核心素养导向;在整合学科知识的教学法(TPACK)框架中融入了核心素养因子,形成了整合技术的学科核心素养教学法(TPACCK)框架,作为面向核心素养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结构,突出了面向核心素养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与课程的相关性,为师范大学设置培养路径指明方向。第二、个案研究中的三所师范大学的三种培养模式都有其合理性与局限性,其有效性有赖于师范大学系统内部具体的情境。自上而下基于通用信息化课程的培养模式在课程授课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行为符合师范生面向核心素养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目标时,能够促进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反之就会失效;自下而上基于教师信息化教学示范的培养模式有赖于学科专业教师的信息化教学示范,如果学科专业教师的信息化教学实践意愿不强、能力欠缺,那么这种模式也就失去了动力源;多方协同综合培养的模式因其多元的动力源而相对存在一定的优势,如果动力源均产生预期的效果,那么这种模式便兼具前两种模式的优势,使得师范生既能在课程学习中获得系统性的信息化教学知识,又能在教师示范与实践活动中获得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但是这种模式依然存在教师信息化教学实施与示范均不符合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目标而导致模式失效的风险。第三、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有赖于师范大学系统内各方利益主体在顶层设计、中层管理、课程实施三个层面采用合适的培养策略共同推进。顶层设计的整体策略是设置师范生面向核心素养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多元化培养路径,并通过各种措施促进多元化发展路径中的利益主体形成共同愿景,为各方利益主体促进师范生面向核心素养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提供支持与保障。院系管理层面要发挥其中层的变革领导,通过人员支持、文化支持、设备支持等保障措施来加强学科信息化教学课程建设,从而为师范生提供优质的学科信息化教学课程;支持学科专业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从而为师范生提供丰富优质的信息化教学体验。信息化教学课程教师在课程目标定位上要注重技术支持教学的导向以及核心素养的指向,重点发展师范生在信息技术支持下解决教学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学科信息化教学课程教师还应注重课程与学科以及学科信息技术的紧密结合。在系统中多方利益主体协同推动之下,师范生面向核心素养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才能获得常态化发展。
戴思源[10](2019)在《基于STEAM教育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 ——以Scratch软件教学为例》文中指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正在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我们的生活无时无刻都离不开信息技术带来的成果。为了适应信息时代对人才的需求,各国普遍重视信息素养的培养,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基础课程,这也是学生从小培养信息素养的重要途径。但是由于我国的信息技术教育起步相对较晚,到目前为止,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在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和教学实施等环节都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人工智能教育的火热开展,基于STEAM教育的教学设计也广泛应用于一线教学。在此背景下,本文将STEAM教育理念融入到当下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中,借鉴国际上颇具影响力的教学设计模式,构建了“基于STEAM教育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模式”,并开展了教学实验,完成的主要工作如下:本文首先通过文献研究法就当下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以及社会对信息素养要求的提高提出本文的研究问题;再通过研究STEAM教育的相关的内涵、理论基础,以及教学设计的主要模式,并结合当下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现状,从而设计出关于本文“基于STEAM教育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模式”;最后将此教学设计模式应用到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为期4个月的教学实验加以验证;教学实验后对教师进行了访谈。结果表明,学生除了传统的三维目标达成情况较为理想外,“STEAM技能目标”的达成情况也得到了任课教师的肯定,提高了教学效果;同时,前后测的调查问卷结果表明了学生对知识能够“学以致用”的掌握足足增长了40%有余,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对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喜爱的学生人数也增长至91.43%,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在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跨学科意识、艺术审美等方面都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为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综合调查问卷以及教师访谈的结果,本文所构建的“基于STEAM教育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在实际教学中能够切实辅助教师达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存在的课程地位不突出、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并且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和学习效果。因此,希望“基于STEAM教育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模式”可以为小学信息技术相对枯燥乏味的课程找到合适的教学方法,为一线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课整合的实践与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课整合的实践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2)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从设计为人到设计育人——通识设计课程研究 |
一、背景:设计育人 |
(一)在人人设计的时代:数字时代的技术、设计与人 |
(二)学科之显隐:包豪斯百周年纪念中缺席的设计通识 |
(三)设计亦育人:当代高校美育发展视野下的通识设计教育 |
二、概念:何谓设计通识 |
(一)“高校”:高等教育层面 |
(二)“通识”:面向通识教育和“通识”中西比较差异 |
(三)设计——以设计学科为内容载体的课程 |
(四)设计通识与设计美育 |
(五)通识与“专业通识” |
三、综述:研究史与问题 |
(一)文献综述:从知识、理论、思维到课程实践 |
(二)总体特征与突出问题 |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目的:从“概念”到“形式” |
(二)内容框架:“为什么—有什么—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 |
(三)方法:从解决问题到基于“概念设计”的研究 |
五、研究意义与目标 |
(一)意义:育人与学科的不可分性 |
(二)目标:学术材料、理论建构、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为什么:历史语境与当代使命 |
第一节 设计成为通识——学科发展中的历史渊源 |
一、设计通识与 19 世纪欧美大学艺术学科初创—诺顿美术课程中的设计教育 |
二、设计通识与 20 世纪初期专业设计教育变革—早期包豪斯教育中的通识渊源及美国新包豪斯的通识设计思想 |
三、设计通识作为战后设计研究的目的与结果—欧洲“设计思维”研究与“设计”成为英国中小学国家课程 |
四、设计通识成为当代设计学科拓展动力——当代斯坦福设计思维引发的设计学科变革 |
五、我国传统设计教育史“专业”与“通识”关系——传统造物中工匠职业教育与文人艺术的交互 |
第二节 设计作为美育——新时代高校美育的形式 |
一、我国传统美育思想与设计美育的表现形式 |
二、近现代我国高校“美育”理解变迁与设计美育特点 |
三、当代我国高校“美育”发展历史机遇与困局并存 |
四、设计教育成为当代高校美育载体的优点 |
五、“设计美育”的当代中外美学理论基础 |
第二章 有什么:发展现状与比较思考 |
第一节 贯通或是悬置?——中小学设计课程标准比较 |
一、设计引领艺术、技术:英国国家课程中的设计课程 |
二、设计作为视觉艺术素养:美国国家艺术标准 |
三、我国中小学设计教育的“标准悬置”与“裂隙修复” |
第二节 从基础到前瞻——高校通识设计课程比较 |
一、美国大学通识教育演化与课程制度形成 |
二、美国大学通识课程中的设计课程 |
三、美国通识设计课程的主要类型与学科内容-功能特征 |
四、高校通识设计课程:从“专业科普”迈向“育人联结与学科前瞻” |
第三章 是什么:研究核心——概念、内容、课题方法 |
第一节 课程概念思考 |
一、概念回溯:“设计通识”与“设计美育”内外两种视野 |
二、内涵思考:比较视野下的课程内涵特征解析 |
第二节 课程内容辨析 |
一、学科内外:今天“设计”概念何为? |
二、育人对接:从核心素养视野到设计通识的核心素养 |
三、设计实践/实验:“通过设计实践进行的教育” |
第三节 课题设计价值 |
一、通识设计课程教学设计的特殊性 |
二、过去教训:教学自身缺乏“设计” |
三、课题设计:使教学与课程成为一种“艺术”的核心 |
第四章 教什么:课程内容建构理论 |
第一节 课程学视野:课程内容建构的学理基础 |
一、当代课程理论中的课程内容 |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建构的理论框架 |
第二节 通识与美育视野: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三层次理论 |
一、通识与美育的目标指向与层次性 |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三层次理论 |
第三节 学科视野:课程内容的知识与能力形态 |
一、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知识形态:学科“破界”与“跨界” |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核心能力:设计思维中的“形式思维” |
第四节 设计通识的核心能力——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培养 |
一、从设计形式4 属性看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基本类型 |
二、基于知觉-媒介-抽象的设计形式生成思维 |
三、基于意义-符号-叙事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
四、基于技术-结构-系统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
五、基于观念-重构-生成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
第五章 怎么教:课题设计方法研究 |
第一节 课题的本质与设计方法研究——作为教学设计的“形式生成” |
一、课题的本质及其设计方法:作为教学设计的“形式生成” |
二、设计通识典型课题分析 |
三、通识设计课题设计方法:差异与应对策略 |
第二节 微观:设计形式生成思维 4 种类型的课题设计研究 |
一、基于“知觉-媒介-抽象”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
二、基于“意义-符号-叙事”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
三、基于“技术-结构-系统”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
四、基于“观念-重构-生成”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 |
第三节 中观:通识设计内容3 层次的课题设计研究 |
一、“设计语言”的课题设计方法研究 |
二、“设计返身”的课题设计研究 |
三、“设计自由”的课题设计——在设计中自由 |
第四节 课题设计方法总结与作为教学设计形式的展望 |
一、微观和中观层面的课题设计方法总结 |
二、宏观、抽象层面的课题设计方法展望 |
结论 “造物亦育人”——面向未来的高校通识设计课程 |
一、异化与回应:设计作为一种通识性人文实践 |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再思考 ——设计学科核心素养与设计思维中的形式思维 |
三、课题设计作为育人体验设计和课程推广关键 |
附录一:本文专业案例分析与通识课题设计目录 |
附录二 西南交通大学通识课《设计美育Ⅰ:从艺术到设计》课程教学(2020-2021 秋季学期)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3)STEAM教育理念融入中职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研究概述 |
一、研究背景 |
(一)政策促进 |
(二)现实需求 |
(三)STEAM教育与中职信息技术课程之间的联系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一)信息技术课程现状分析 |
(二)STEAM教育研究现状分析 |
四、研究方法与思路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五、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核心概念及理论基础 |
一、核心概念 |
(一)STEAM教育理念 |
(二)中职信息技术课程 |
(三)项目教学 |
二、理论基础 |
(一)建构主义理论 |
(二)“做中学”理论 |
(三)STEAM教育理论 |
第三章 中职信息技术课程与STEAM教育理念的契合性分析 |
一、中职信息技术课程融入STEAM教育理念的必要性 |
(一)中职学生脱离学习困境的现实要求 |
(二)中职信息技术教师提升教学能力的真实诉求 |
(三)贯彻落实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迫切需求 |
二、中职信息技术课程融入STEAM教育理念的可行性 |
(一)教学目标的互通性 |
(二)教学内容的相融性 |
(三)教学方法的同源性 |
(四)教学评价的一致性 |
(五)可调用资源分析 |
(六)小结 |
第四章 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教案设计 |
一、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源由 |
二、构建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中职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框架 |
(一)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中职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框架 |
(二)案例设计——以“我为宁红茶做代言”为例 |
第五章 STEAM 教育理念在中职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
一、教学实验设计 |
(一)教学实验目的与假设 |
(二)教学实验类型的确定 |
(三)教学实验对象的选择 |
(四)教学实验无关变量的控制 |
二、教学实验实施 |
(一)教学时间地点 |
(二)教学实施准备 |
(三)教学案例实施 |
第六章 STEAM教育融入中职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性分析 |
一、教学实施效果调查分析 |
二、理论测试对比分析 |
三、技能大赛对比分析 |
四、调查问卷对比分析 |
五、实验结论 |
第七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一、研究总结 |
二、展望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访谈提纲 |
附录2 学习基础调查表 |
附录3 中职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情感态度调查问卷 |
附录4 学生自评表 |
附录5 教师评价表 |
附录6 理论测试题目 |
附录7 修水中专“学全会、提技能、爱中华、扬国威”作品竞赛方案 |
附录8 修水中专技能大赛评分标准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科研和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4)基于mPython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项目的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问题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问题 |
1.2.3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及路径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路径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理论及研究现状分析 |
2.1 相关概念 |
2.1.1 中小学开源项目 |
2.1.2 教学项目设计 |
2.1.3 编程思维 |
2.1.4 游戏化教学 |
2.1.5 m Python |
2.2 理论基础 |
2.2.1 STEAM教育理念 |
2.2.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2.3 ADDIE教学设计模型 |
2.3 研究现状 |
2.3.1 国外研究现状 |
2.3.2 国内研究现状 |
2.3.3 Q市X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现状分析 |
第三章 基于m Python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方案 |
3.1 设计原则 |
3.1.1 贴近生活性原则 |
3.1.2 自主开放性原则 |
3.1.3 多学科综合性原则 |
3.1.4 游戏化渗透原则 |
3.1.5 专业连续性原则 |
3.1.6 项目整合性原则 |
3.2 设计模型 |
3.2.1 阶段一:主题确定 |
3.2.2 阶段二:过程实施 |
3.2.3 阶段三:评价反思 |
第四章 基于m Python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方案实施 |
4.1 基于m Python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方案分析 |
4.1.1 教学项目实施背景 |
4.1.2 教学项目实施安排 |
4.2 教学设计方案应用策略 |
4.3 教学项目实施一——《我的电子校牌》 |
4.3.1 阶段一:主题确定 |
4.3.2 阶段二:过程实施 |
4.3.3 阶段三:评价反思 |
4.4 教学项目实施二——《交通小助手》 |
4.4.1 阶段一:主题确定 |
4.4.2 阶段二:过程实施 |
4.4.3 阶段三:评价反思 |
4.5 教学项目实施三——《足球拉拉队》 |
4.5.1 阶段一:主题确定 |
4.5.2 阶段二:过程实施 |
4.5.3 阶段三:评价反思 |
第五章 基于m Python的教学设计方案分析 |
5.1 学生访谈情况分析 |
5.2 教学设计方案调查分析 |
5.2.1 问卷设计与实施过程 |
5.2.2 学生学习效果分析 |
5.3 总体效果分析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 ——以mBlock编程教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意义 |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方法 |
(五)研究思路与框架 |
(六)国内外研究综述 |
1.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研究现状 |
2.STEAM教育理念与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融合研究 |
二、核心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1.STEAM教育 |
2.mBlock编程 |
3.教学设计 |
(二)理论基础 |
1.教学系统设计理论 |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3.杜威“做中学” |
三、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
(一)调查设计与实施 |
1.调查目的 |
2.调查对象 |
(二)学生的调查与分析 |
1.调查过程 |
2.调查结果与分析 |
(三)教师的调查与分析 |
1.调查过程 |
2.调查结果与分析 |
(四)调查结果分析 |
1.学生存在差异性,应做到因材施教 |
2.教材比较老旧,教学内容应与时俱进 |
3.师生教学方式需改善 |
4.STEAM教育理念运用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充满挑战 |
四、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mBlock编程教学的教学设计 |
(一)mBlock编程课程分析 |
1.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分析 |
2.mBlock编程软件 |
(二)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mBlock编程教学的教学设计原则 |
1.跨学科原则 |
2.情境性原则 |
3.协作性原则 |
(三)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mBlock编程教学的教学设计流程 |
1.准备分析阶段 |
2.教学设计阶段 |
3.教学实施阶段 |
4.教学评价阶段 |
五、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mBlock编程教学的教学实践 |
(一)行动研究概述 |
1.行动研究实践环境与教学内容的选择 |
2.行动研究的开展形式与情况 |
(二)行动研究方案 |
(三)第一轮行动研究 |
1.计划 |
2.行动 |
3.观察 |
4.反思 |
(四)第二轮行动研究 |
1.计划 |
2.行动 |
3.观察 |
4.反思 |
(五)第三轮行动研究 |
1.计划 |
2.行动 |
3.观察 |
4.反思 |
(六)三轮行动研究总结 |
1.三轮行动研究观察数据统计情况 |
2.行动研究总结 |
六、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mBlock编程教学的教学效果分析 |
(一)调查设计与实施 |
1.调查目的 |
2.调查对象 |
(二)学生调查问卷分析 |
1.调查问卷设计 |
2.调查过程 |
3.调查结果与分析 |
(三)教师访谈分析 |
1.调查过程 |
2.调查结果与分析 |
七、研究总结、反思与展望 |
(一)研究总结 |
1.提供了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mBlock编程教学的案例 |
2.形成了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mBlock编程教学设计流程 |
3.提出了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实施建议 |
(二)研究反思 |
(三)前景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与学习情况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二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情况访谈提纲 |
附录三 学生课堂学习情况观察记录表 |
附录四 学生作品评分表 |
附录五 项目式课程评价表 |
附录六 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学习效果调查问卷 |
附录七 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效果访谈提纲 |
致谢 |
(6)应用STEAM理念解决高中信息技术教学问题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STEAM教育的意义 |
1.1.2 21世纪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需求 |
1.1.3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背景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意义 |
1.4.1 理论意义 |
1.4.2 实践意义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研究法 |
1.5.2 调查研究法 |
1.5.3 行动研究法 |
1.6 研究思路 |
2 相关概念界定、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STEM教育 |
2.1.2 STEAM教育 |
2.1.3 高中信息技术核心素养 |
2.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2.2.1 STEAM教育研究现状 |
2.2.2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研究现状 |
2.3 理论基础 |
2.3.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3.2 多元智能理论 |
2.3.3 “做中学”理论 |
3 STEAM教育理念与高中信息技术的契合性分析 |
3.1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特征分析 |
3.1.1 以全面提升学生信息素养为根本任务 |
3.1.2 以项目的设计与实施为主要学习方式 |
3.1.3 强调知识的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并重 |
3.1.4 倡导教学中其他学科知识的整合应用 |
3.2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目标分析 |
3.3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分析 |
3.4 STEAM教育理念的特征分析 |
3.4.1 提倡基于项目或问题导向的教学模式 |
3.4.2 强调学习过程中跨学科知识的整合 |
3.4.3 鼓励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
3.4.4 注重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 |
3.5 STEAM教育理念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契合点 |
4 案例学校当前信息技术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
4.1 学生的问卷调查 |
4.1.1 问卷的设计 |
4.1.2 问卷的信度和效度 |
4.1.3 问卷调查的实施 |
4.1.4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4.2 教师的访谈 |
4.2.1 访谈提纲的设计 |
4.2.2 访谈的实施 |
4.2.3 访谈结果分析 |
4.3 课堂观察 |
4.3.1 课堂观察设计 |
4.3.2 课堂观察的实施 |
4.3.3 课堂观察结果分析 |
4.4 案例学校当前信息技术课中存在的问题 |
4.4.1 教学目标模糊——学习态度消极 |
4.4.2 教学内容偏离——知识学而不用 |
4.4.3 教学方式简单——课堂枯燥沉闷 |
4.4.4 教学评价单——学习动机欠缺 |
5 STEAM教育理念下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行动研究 |
5.1 行动研究方案 |
5.1.1 行动研究的对象 |
5.1.2 行动研究的内容 |
5.1.3 行动研究的流程 |
5.1.4 行动研究的效果评价工具 |
5.1.5 应用STEAM理念解决高中信息技术教学问题的初步策略 |
5.2 第一轮行动研究 |
5.2.1 第一轮教学案例的设计 |
5.2.2 第一轮教学案例的实施 |
5.2.3 第一轮教学案例的观察 |
5.2.4 第一轮教学案例的反思 |
5.3 第二轮行动研究 |
5.3.1 第二轮教学案例的设计 |
5.3.2 第二轮教学案例的实施 |
5.3.3 第二轮教学案例的观察 |
5.3.4 第二轮教学案例的反思 |
5.4 第三轮行动研究 |
5.4.1 第三轮教学案例的设计 |
5.4.2 第三轮教学案例的实施 |
5.4.3 第三轮教学案例的观察 |
5.4.4 第三轮教学案例的反思 |
5.5 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策略总结 |
5.5.1 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教学目标确定 |
5.5.2 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教学内容组织 |
5.5.3 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教学过程实施 |
5.5.4 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教学评价设计 |
6 研究总结与反思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反思 |
6.2.1 研究不足 |
6.2.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高一学生信息技术能力基本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二 教师访谈提纲(行动研究前) |
附录三 学生访谈提纲(第一轮行动研究) |
附录四 教师访谈提纲(第一轮行动研究) |
附录五 学生访谈提纲(第二轮行动研究) |
附录六 教师访谈提纲(第二轮行动研究) |
附录七 学生访谈提纲(第三轮行动研究) |
附录八 教师访谈提纲(第三轮行动研究) |
附录九 指导教师课堂观察记录表(行动研究中) |
附录十 课堂活动评价表 |
附录十 一小组评价参考准则 |
附录十 二学习计划表 |
附录十 三小组成员分工表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7)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时代背景:政策支持创新人才的培养 |
(二)领域背景:STEM与教育碰撞催生的STEM教育 |
(三)实践背景: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亟待解决 |
二、研究综述 |
(一)国外STEM教育研究 |
(二)国内STEM教育研究 |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四、研究内容、方法与思路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思路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一、相关概念 |
(一)STEM教育理念 |
(二)创客教育理念 |
(三)STEM教育理念与创客教育理念 |
二、理论基础 |
(一)“做中学”理论 |
(二)建构主义理论 |
(三)快乐教育理论 |
(四)多元智能理论 |
第3章 目前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现状 |
一、学生问卷 |
(一)问卷设计及调查对象 |
(二)问卷结果分析 |
二、教师访谈 |
(一)教师热情 |
(二)学生态度 |
第4章 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 |
一、教学目标设计 |
(一)知识与技能 |
(二)过程与方法 |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二、教学内容设计 |
(一)整合性原则 |
(二)实践性原则 |
(三)情境性原则 |
(四)趣味性原则 |
三、教学策略设计 |
(一)问题或项目的导向式策略 |
(二)多元智能理论的差异式策略 |
(三)组内合作式和组间竞争式的策略 |
四、教学环境设计 |
(一)教学场所 |
(二)教学资源 |
(三)教学工具 |
(四)课堂氛围 |
(五)师生关系 |
五、教学流程结构设计 |
(一)参与 |
(二)探究 |
(三)解释 |
(四)精致 |
(五)评价 |
第5章 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实践 |
一、行动研究方案设计 |
(一)初步设想 |
(二)时间安排 |
二、第一轮行动研究 |
(一)计划 |
(二)行动 |
(三)观察 |
(四)反思 |
三、第二轮行动研究 |
(一)计划 |
(二)行动 |
(三)观察 |
(四)反思 |
四、第三轮行动研究 |
(一)计划 |
(二)行动 |
(三)观察 |
(四)反思 |
第6章 教学实践的效果分析 |
一、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对于学科成绩的影响 |
(一)测试试卷简介 |
(二)测试结果的统计学比较 |
(三)结果与讨论 |
二、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对于课堂态度的影响 |
(一)态度调查问卷概况及其设计理由 |
(二)课堂态度问卷的统计学比较 |
(三)结果与讨论 |
三、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对于创造力水平的影响 |
(一)威廉斯创造力倾向测验介绍及使用理由 |
(二)创造力倾向测验的统计学比较 |
(三)结果与讨论 |
第7章 结论与不足 |
一、研究的结论 |
二、研究的不足 |
(一)教学设计的局限性 |
(二)调查样本数量不太足 |
(三)没有设置对照组 |
英文文献 |
中文文献 |
附录一 《课程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二 访谈提纲 |
附录三 《学科成绩前测试卷》 |
附录四 《学科成绩后测试卷》 |
附录五 《课程态度调查问卷》 |
附录六 《威廉斯创造力倾向测验量表》 |
附录七 《头脑风暴表》 |
附录八 《学生评分表》 |
附录九 《小组评分表》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致谢 |
(8)基于体验式学习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研究内容 |
(四)研究方法与思路 |
1.研究方法 |
2.研究思路 |
(五)研究现状 |
1.国外体验式学习研究现状 |
2.国内体验式学习研究现状 |
3.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研究现状 |
4.体验式学习在小学教学中的研究现状 |
5.研究结果简要评述 |
二、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1.体验式学习 |
2.教学设计 |
(二)理论基础 |
1.大卫·库伯的体验学习圈 |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3.活动理论 |
三、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方法 |
1.访谈法 |
2.问卷调查法 |
(三)调查问卷设计及信度效度分析 |
1.问卷设计 |
2.问卷的信度效度分析 |
(四)调查数据分析 |
1.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情感态度分析 |
2.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掌握程度分析 |
3.学生期待的上课方式分析 |
4.信息技术教师常用的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分析 |
(五)调查结论 |
四、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体验式学习教学设计 |
(一)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分析 |
1.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特点 |
2.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内容 |
(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体验式学习教学设计策略 |
1.创设体验学习环境 |
2.创设生活化情境 |
3.设计体验式学习活动 |
4.适时引导和启发 |
(三)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体验式学习教学设计流程 |
1.学习需要的分析 |
2.学习任务设计 |
3.学习环境设计 |
4.学习规则设计 |
5.学习过程设计 |
6.评价 |
(四)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体验式学习教学设计案例 |
五、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体验式学习的实验研究 |
(一)实验研究设计 |
1.实验对象与内容 |
2.实验目的 |
3.实验假设 |
4.实验变量 |
5.测量工具 |
6.实验环境 |
7.实验方案 |
(二)实验研究过程 |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 |
1.学习态度分析 |
2.学生成绩分析 |
3.学习效果分析 |
(四)实验总结 |
(五)教学反思 |
六、研究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不足 |
(三)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2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师教学现状访谈提纲 |
附录3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学生问卷 |
附录4 :教学评价量表 |
附录5 :小学生学习态度测试问卷 |
附录6 :小学信息技术知识检测题 |
致谢 |
(9)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时代迭替:指向核心素养的育人导向 |
二、顺势而为:智能时代教师角色的转型 |
三、信息技术:教育变革的天使还是魔鬼 |
四、培养窘境:师范教育亟需振兴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一、国内相关研究 |
二、国外相关研究 |
第三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问题 |
二、核心概念界定 |
三、研究路径与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结构与发展目标 |
第一节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的国际经验 |
一、美国《ISTE教育者标准》2017版 |
二、欧盟《教育者数字能力的欧洲框架》 |
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信息通信技术能力框架》 |
四、三大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标准的比较与启示 |
第二节 我国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标准的启示 |
一、《2014 标准》的制定目的 |
二、《2014 标准》的能力维度 |
三、《2014 标准》的能力层级 |
第三节 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结构 |
一、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结构研制依据 |
二、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产出结构 |
三、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结构 |
第四节 面向核心素养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目标 |
一、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目标与层级研制路径 |
二、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目标 |
三、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层级 |
第三章 基于通用信息化教学课程的培养模式 |
第一节 顶层设计 |
一、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定位 |
二、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课程设置 |
三、信息化教学的保障措施 |
第二节 课程实施 |
一、通用信息化教学课程 |
二、学科专业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意愿与行为 |
第三节 培养成效 |
一、通过信息化教学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意愿整体较低 |
二、实习时促进核心素养发展的信息化教学行为基本缺失 |
三、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结构各因子中信息技术能力识最强 |
四、主动发展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内在动机不足 |
第四节 培养成效的归因分析 |
一、通用信息化教学课程实施技术取向的负面影响 |
二、学科专业教师的优质信息化教学示范缺失 |
三、部分实习学校的负面体验 |
四、信息化教学技术支持的缺乏 |
五、信息化教学能力评价机制的缺位 |
第五节 主要动力源的影响因素 |
一、通用信息化教学课程未及预期的归因分析 |
二、保障措施未及预期的归因分析 |
第六节 基于通用信息化教学课程培养模式的启示 |
一、基于信息化教学课程培养模式的合理性 |
二、基于信息化教学课程培养模式的局限性 |
第四章 基于教师信息化教学示范的培养模式 |
第一节 顶层设计 |
一、培养定位未强调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 |
二、课程设置尚未形成系统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课程体系 |
三、教师专业发展未强调信息化教学能力 |
第二节 培养成效 |
一、通过信息化教学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意愿整体中等 |
二、实习时信息化教学行为以促进知识传递为主 |
三、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结构各因子中信息技术能力最强 |
四、发展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意愿整体较高 |
第三节 培养成效的归因分析 |
一、学科专业教师的优质信息化教学示范 |
二、选修通用信息化教学课程的正面影响 |
三、实习学校经历的综合影响 |
四、师范生丰富的校外教学与学习经历的正面影响 |
五、课程设置不利于系统性的信息化教学知识学习 |
第四节 主要动力源的影响因素 |
一、学科专业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行为及影响因素 |
二、通用信息化教学课程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行为及影响因素 |
第五节 基于教师信息化教学示范模式的启示 |
一、基于教师信息化教学示范模式的优势 |
二、基于教师信息化教学示范模式的局限性 |
第五章 多方协同的综合培养模式 |
第一节 顶层设计 |
一、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定位 |
二、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多元路径建设 |
三、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保障措施 |
第二节 培养成效 |
一、通过信息化教学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意愿整体中等 |
二、实习时的信息化教学行为以多媒体教学为主 |
三、信息化教学能力在四年中获得较大提升 |
四、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结构各因子中信息技术能力最强 |
五、发展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意愿整体内在动机充分 |
第三节 培养成效的归因分析 |
一、学科专业教师丰富的信息化教学示范 |
二、各类信息化教学活动与比赛的正面影响 |
三、通用信息化教学课程技术取向的负面影响 |
四、学科信息化教学课程设置问题的负面影响 |
五、实习学校经历的综合影响 |
六、师范生信息化学习经历的正面影响 |
第四节 主要动力源的影响因素 |
一、学科信息化教学课程教师的教学行为及影响因素 |
二、学科专业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行为及影响因素 |
第五节 多方协同综合培养模式的启示 |
一、多方协同综合培养模式的优势 |
二、多方协同综合培养模式的局限性 |
第六章 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系统性培养策略 |
第一节 三种模式下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启示 |
一、成效差异启示:面向核心素养的信息化教学三要素 |
二、动力源差异启示:多元化的培养路径 |
三、治理权力分布差异启示:激发中层的联动作用 |
第二节 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顶层设计策略 |
一、形成培养目标的共同愿景 |
二、明确变革领导核心机构 |
三、设置多元化的培养路径 |
四、重视院系的变革推动力 |
五、评价机制支持创新与多样性 |
六、设施建设重视教师的需求 |
第三节 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中层变革策略 |
一、支持学科专业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 |
二、加强学科信息化教学课程建设与师资发展 |
三、配置专职人员提供技术支持 |
四、营造鼓励创新的组织文化 |
五、重视学科信息化教学设施建设 |
六、加强实习期间对师范生的支持 |
第四节 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 |
一、显性信息化教学课程的教学策略 |
二、隐性信息化教学课程的教学策略 |
结语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创新与价值 |
第三节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10)基于STEAM教育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 ——以Scratch软件教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迫切性 |
1.1.2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现状 |
1.1.3 STEAM教育的火热开展 |
1.2 国内外现状 |
1.2.1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 |
1.2.2 STEAM教育及其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2 理论基础 |
2.1 STEAM教育 |
2.1.1 STEAM教育的兴起与发展 |
2.1.2 STEAM教育内涵 |
2.1.3 STEAM教育核心特征 |
2.2 教学设计 |
2.2.1 教学设计概述 |
2.2.2 主要的教学设计模式介绍 |
3 基于STEAM教育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 |
3.1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现状调查 |
3.1.1 问卷设计及调查对象 |
3.1.2 问卷结果分析 |
3.2 基于STEAM教育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特点 |
3.3 基于STEAM教育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模式的构建 |
3.3.1 需求分析 |
3.3.2 教学制定 |
3.3.3 教学评价 |
4 基于STEAM教育的Scratch软件教学实践 |
4.1 需求分析 |
4.1.1 教学内容的选取与分析 |
4.1.2 学习者分析 |
4.1.3 学习环境分析 |
4.2 《苍蝇拍拍乐》教学实践过程 |
4.2.1 确定教学目标 |
4.2.2 开发考核量表 |
4.2.3 教学策略 |
4.2.4 教学媒体 |
4.2.5 教学过程 |
4.3 教学实践效果分析 |
4.3.1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发放 |
4.3.2 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
4.3.3 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创新之处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B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现状调查问卷(前测) |
C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现状调查问卷(后测) |
D 教师访谈提纲 |
E 学位论文数据集 |
致谢 |
四、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课整合的实践与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与应用研究[D]. 卢丹丹. 延边大学, 2021
- [2]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D]. 曹勇.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3]STEAM教育理念融入中职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探究[D]. 黄知贞.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4]基于mPython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项目的设计研究[D]. 张美玲.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21(08)
- [5]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 ——以mBlock编程教学为例[D]. 靳雅洁. 广西师范大学, 2021
- [6]应用STEAM理念解决高中信息技术教学问题的策略研究[D]. 苟娜英.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7]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D]. 李雪.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7)
- [8]基于体验式学习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研究[D]. 徐翠莲.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9]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研究[D]. 张琳.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2)
- [10]基于STEAM教育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 ——以Scratch软件教学为例[D]. 戴思源. 重庆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