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培训——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践培训——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实训——高职教育的必备环节(论文文献综述)

王锐杰[1](2021)在《创新加工类企业管理新思路》文中指出本研究通过对大型机械制造加工类企业的薪酬绩效管理现状进行调查发现,该类企业薪酬绩效管理整体处于中等水平;从内外部薪酬绩效水平调查来看,其仍需通过内部薪酬绩效的完善与优化,提升整体管控水平,从而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期待本次研究能够为大型机械制造加工类企业的薪酬绩效管理,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赵国宏,罗宇晨,江汛,肖玲,叶永沛,陈梅芬,傅蕙君,徐扬蕾,李达[2](2021)在《“互联网+”背景下人才培养与育人策略研究》文中认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教育要解决的根本问题,育人模式的科学应用,具有非常典型的时代性以及现代性,必须充分结合社会环境的变革以及发展,积极主动地推动育人模式的实践与创新。在信息技术全面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业已步入"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入融合,在很大程度上反哺着育人模式。为此,在实践育人过程中,要积极主动地利用互联网技术,应充分依托大数据技术来进行信息的分析以及搜集整合等工作,行之有效地进行育人教育服务和教育治理;积极创设优良的校园文化氛围,着力打造良好育人环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式方法,通过重构教学目标、建设优质资源等,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和职业素养,实现信息技术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深度融合。

李玉鹏[3](2021)在《基于工作过程的纯电动汽车辅助系统课程开发实践》文中研究表明由于环境污染、能源危机等因素,发展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汽车行业共识。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迅猛发展。汽车企业急需售后服务类高技能人才。我国职业院校纷纷开设新能源汽车相关专业或方向,但现阶段新能源汽车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距企业需求依然存在一定差距。合理的课程体系和优质课程资源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为推动新能源汽车行业转型升级,中等职业院校应当提升新能源汽车专业建设水平。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是主流课程开发模式。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现场考察法和教育实验法开展纯电动汽车辅助系统课程开发工作。研究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理论,科学规范开发课程。回顾近几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技能大赛情况,分析赛项考核理念、考核内容、评价方式和基础设施等内容,为新能源汽车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提供借鉴,将大赛项目合理融入课程。通过调研掌握京津冀地区中等职业学校纯电动汽车辅助系统课程情况。通过调研新能源汽车企业,探究新能源企业人才需求和岗位能力要求,分析纯电动汽车辅助系统典型工作任务。根据新能源汽车维修工作过程,描述辅助系统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职业能力,制定《纯电动汽车辅助系统检修课程标准》。在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教学中探究行动导向教学法,开展纯电动汽车辅助系统项目教学。根据《纯电动汽车辅助系统检修课程标准》,开发纯电动汽车辅助系统课程资源,完成了8个学习单元的教学设计、学生手册、任务工单、教学课件和考核题库等教学资源开发。最后开展纯电动汽车辅助系统教学实验,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方法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实验班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班,专业技能扎实。这说明本次课程开发符合企业人才需求,开发的教学设计、学生手册等教学资源能满足教师教学需要,提升学生职业能力。通过科学流程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的纯电动汽车辅助系统课程开发能保证课程开发质量。行动导向教学法能够有效提升教学效率,实现“学中做,做中学”。

杨岚[4](2020)在《大国工匠精神对本科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价值导向》文中指出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经济结构的持续升级,人们对于从事技能职业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产品质量的高低与服务品质的好坏直接决定市场对于技能行业的认可程度,国内市场急需大量各行各业具备大国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本科院校肩负为国家提供优秀的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发展本科层次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教育是满足目前社会经济结构转型、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战略任务之一。首先,本文从职业道德要素,技术技能要素与个性要素三个层面分析大国工匠精神的核心内涵,展现了大国工匠精神独具的传承性、技能性与进步性,进一步表明了大国工匠精神蕴含丰富的价值观内涵。其次,论述了大国工匠精神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内在关联性,从价值取向、时代诉求与实践路径三个方面探究两者的耦合性,为本科院校在技能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培育大国工匠精神的可能性做了论证,进一步丰富了当前的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内容。最后,职业教育现代化要求我们探究大国工匠精神对高校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价值导向问题。本文从职业价值观、道德品质价值观、创新人才价值观的角度,分析了大国工匠精神对高校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价值导向表征,并提出了大国工匠精神对高校技能型人才培养价值导向的实现保障。从技术技能人才的获得感的良好环境入手,探究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重塑的重要问题,将大国工匠精神为导向的技能人才质量融入培养方案,创新大国工匠精神为导向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本科技能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校企合作的主体地位作用。落实本科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评价标准,丰富大国工匠精神培育的校园文化形态,以就业为方向引导技能型学生迈入“大国工匠”培养行列。

陈乐[5](2020)在《民办高职院校特色专业的课程建设研究 ——以湖南都市职业学院印刷技术专业为例》文中指出民办高校要生存和发展,创办特色专业是最直接、最现实的选择,而特色专业的课程建设是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和关键。根据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和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民办高职教育接受群体的整体特征,合理构建民办高职特色专业的课程体系,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增强学生的职业竞争力和促进学生的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有非常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因此,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案例法、调查法,以湖南都市职业学院印刷技术专业的课程建设为个案,剖析该校特色专业课程建设现状,总结特色专业课程建设经验,分析制约民办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建设的因素,提出特色专业课程建设策略。文章首先阐述研究背景、立题依据、选题意义以及国内外课程建设的研究现状,并提出了对于课程建设研究的理论框架,界定相关概论及理论。以湖南都市职业学院印刷技术专业课程建设为例,对多所企业、印刷技术员、在校学生、在校教师进行了调研,调研内容包括企业对印刷专业人才能力的基本要求、在校老师和学生对课程体系和教学情况的感受,通过数据分析,总结其专业课程建设的问题。从而凝练出我国现行的高职院校专业课程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总结出其原因。最后,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明确民办高职院校特色专业课程建设的培养目标,优化特色专业的课程结构体系,加强师资队建设。增强特色专业课程的资源配置等专业课程建设的策略。

张万峰[6](2020)在《面向酒钢的GT学校订单式人才培养体系研究》文中认为高职教育是我国传统教育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个领域对专业型、技术型人才的需求量不断攀升,为市场提供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成为高职院校的核心焦点。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中国高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模式不断优化和改革,一种新型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受到广泛关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既可以促进满足企业定制化人才的需求,同时也有助于学校改善教学条件、加大办学力度、提升学生就业率。因此,诸多学校和企业通过合作的方式开展了积极的尝试,中国高职院校如何不断优化“订单式”人才培养方案,促进该培养模式顺利推进不断发展是我国高职教育领域关注的重点。酒钢集团位于甘肃省嘉峪关市,是我国西北地区最大的碳钢和不锈钢生产基地,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近年来,为保证人力资源最大程度上满足集团生产与发展,酒钢集团与GT职业学院开展了“订单式”人才培养的积极探索,即酒钢集团和GT学院合作,以“定制化”人才为要求,以“订单”为标准,设定培养内容、培养课程、培养计划、培养规格,为酒钢集团持续获得专业化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奠定基础。但在具体合作中,由于双方均为初次尝试,在订单式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诸多细节需要不断地改进和完善。本文以面向酒钢的GT学院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为研究对象,在梳理总结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对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的核心概念和合作教育理论、产学合作理论进行阐述,分析了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内容;在对GT院校基本情况及发展情况进行简要介绍的基础上,分析了GT学校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容,包括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学时安排、实习管理及质量管理等内容。运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从企业、学校、学生三个角度开展了多维度的调研,从三个角度分析当前GT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同时从不同角度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运用SWOT分析法对当前酒钢集团订单式人才培养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行分析,阐述了其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可行性和适用性,提出了面向酒钢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措施,包括明确合作分工、优化课程、强化师资队伍、完善实训建设、强化学生管理等几大块内容;在前几章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存在的问题,从实施保障方面对GT学校面向酒钢集团的订单式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提出进一步措施,实施保障主要包括争取政策优惠、优化保障体系、引入第三方监督、构建评价体系、构建反馈体系等内容。最后,通过总结归纳法对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总结,对于其他院校订单式培养模式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张娜芳[7](2020)在《高等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旅游需求品质化日益凸显,旅游人才的素质要求相应提高。高等职业院校(简称“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旅游技术技能人才的主阵地,实践教学体系难以与旅游市场需求相对接。本文旨在对现有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进行完善、优化,以期提高旅游技术技能人才的综合职业能力,真正满足旅游行业人才需求,不断推动旅游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运用系统的方法,围绕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科学开发并合理安排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实训、实习等活动,由目标、内容、保障、评价等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本文采用文献法、调查研究法和统计分析法,分别对旅游技术技能人才质量需求情况和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现状进行调查,从而分析旅游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与需求的矛盾之处,发现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以系统论、能力本位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行动导向教学理论等为指导,从实践教学目标、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师资、实践教学基地和实践教学评价等方面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旅游技术技能人才质量需求和5所高职院校的问卷调查表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与行业需求尚不适应,旅游行业发展形势对技术技能人才的复合性、发展性和创新性要求日益明显;旅游人才供需错位主要表现在:旅游企业需求针对性与实践教学目标模糊性的矛盾,旅游行业综合性与实习领域局限性的矛盾,以及需求能力专项性与培养能力基础性的矛盾。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实践教学目标不明确、实践教学内容不完整、实践指导教师力量薄弱、实践教学基地结构失调、实践教学评价不规范等。针对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一是以职业能力为导向,明确实践教学目标,强化行业标准与规范。二是深化与优质企业的合作,优化实践教学内容。三是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强化实践教学能力。四是注重内外联动,加强科学规划管理,提升实训基地水平。五是引入多元评价主体,完善教学评价指标,强化反馈功能。

孙继宏[8](2020)在《哈尔滨市民办高职院校教师培训问题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将成为未来市场需求的主流。基于此,传统教师培训中理论知识与技术实践分离的模式将逐渐被淘汰。2019年8月19日,李克强总理在黑龙江职业技能提升会议上指出:“振兴东北,需要各类技术人才,未来三年,黑龙江需要培养至少100万的高级技工人才。”为此,国家和黑龙江省陆续出台一系列鼓励民办高职院校的政策,民办高职院校的数量突飞猛进。但是,由于发展时间短和教师培训力度不够,目前民办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仍然较差。若要确保高职教育的质量,必须加强对民办高职院校的管理,加强在校教师的知识技能水平以及教学能力的培训。本研究以哈尔滨市四所民办高职院校的教师培训情况为研究对象,运用了问卷法和访谈法进行研究。研究内容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办学时间、办校规模和办学特色三方面介绍哈尔滨市民办高职院校及教师的基本情况。第二部分通过问卷、访谈等方法对哈尔滨市民办高职院校参加培训教师的情况、教师对培训的认知、培训的组织机构与师资、教师培训的内容与方式、教师培训效果的考核这五个维度进行调查。第三部分针对调查结果,分析目前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主要问题有教师培训的机会缺乏公平性、教师对培训目标认识不清楚、培训组织机构和师资力量薄弱、培训内容不能满足教师需求、培训考核不完善和效果不明显。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则分别从教师、学校和培训机构三个方面进行阐述。第四部分提出提高哈尔滨市民办高职院校教师培训有效性的策略。教师应采取的策略有培养正确观念,增强培训积极性;积极创造条件和机会,拓展培训空间;立足专业发展,全面提升自我素质。学校应采取的策略有制定规划,增强培训的系统性;选择适合的培训方法,满足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建立科学评估机制,注重培训的实效性;完善激励措施,加强培训同其他人力资源管理措施的有机联系。培训组织机构应采取的策略有立足社会需要,增强培训内容的实践性;运用先进教育技术成果,创新培训方法和手段;加强培训的硬件、软件建设,提供培训的保障机制。

孙竹[9](2020)在《基于能力本位的中职数控专业《数控铣床编程与操作》课程开发》文中提出培养服务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生产的一线技能型人才是职业教育的使命,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推动力量。中职学校作为我国职业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充分体现了后备军的重要作用。中职学校数控专业作为我国当前制造业发展的后备力量,在其发展中依然面临着比较严峻的形势。其中,学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岗位需求就存在着一定的系统性偏差,例如缺少通过岗位职责与工作任务分析所得出来的与能力对接的课程总体与单元模块目标;缺乏匹配于企业岗位职业能力需求分析的能力模块内容。从宏观层面来看,产生这种偏差的主要原因在于课程;从微观层面来看,是由于高素质技能技术型人才高端定位与具有学科化倾向的课程不统一造成的。本研究课题基于能力本位职业教育理念进行中职数控专业主干课程《数控铣床编程与操作》课程开发,旨在更好地促使学生所学专业能力有效过渡为岗位职业能力,实现课程教学与岗位职责相衔接。本课题在对能力本位课程以及数控专业课程教学相关研究梳理的基础上,首先通过问卷辅助访谈的调查研究方法对中职学校数控专业《数控铣床编程与操作》课程的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得出当前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数控一线生产岗位实际需求提出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其次,通过走访数控相关企业,了解数控市场人才需求,总结数控工作岗位群,并深入生产一线与行业骨干、一线员工进行密切交流归纳出数控铣床操作员岗位的岗位职责与工作任务,进而在岗位一线实践专家的指导下,依据职责与任务转化为岗位所需要的综合能力与专项能力;接着对职业专项能力进行职业认知、通用能力、特定能力、关键能力、拓展能力五个能力维度的结构化分析,转化出课程总体目标和能力导向模块目标,确定匹配于五大能力模块的课程内容,进而完成课程内容组织关系分析,并以轮廓类零件编程与铣削为范例进行具体内容开发说明,最终形成课程内容实施路线及其评价方法;最后,本研究以外轮廓零件编程与铣削为例形成完整的课堂教学设计,进一步提出实施外轮廓零件编程与铣削内容的教学实施建议,为中职数控专业一线教师提供教学参考。

向慧[10](2020)在《“三型”劳动者培养目标下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研究》文中提出当前我国社会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完善职业教育”、“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因此,“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以下简称“三型”)是当前党和国家对劳动者素质的精准研判,也是职业教育应对社会发展的具体回应。综合来看,劳动者素质发展从经验到技能、再到经验与技能相结合、技能与知识结合,最终集知识、技能、创新为一体,同时教育内容上也经历了“应会”、“应知应会”并重到三型合一的发展过程,从而职业教育政策、理论也形成了自身的发展逻辑。商务英语专业人才是当前我国对外经贸急需的高级专门人才,亟需按照“三型”劳动者素质要求进行培养,按照“三型”的能力要求优化课程体系,是落实新时期职业教育理念的必然选择。首先,按照目的性抽样原则并结合区域分布和培养方案结构,确定11份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培养方案作为研究样本,对发布时间、整体结构以及具体的培养目标定位、专业课程结构与学时安排、专业课程内容等方面进行分析,发现培养方案更新调整具有滞后性、较少院校认识到商务实践的重要性,且存在培养目标偏向趋同化,“三型”特征不明显,课程结构欠合理,商务、英语“两张皮”,重理论轻实践和缺乏创新类课程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专业教学标准缺失而课程导向偏离,“三型”劳动者培养要求新而课程适应滞后,专业建设历史短而无课程模板借鉴。然后,通过网络爬虫技术抓取17494条有效数据,按照大数据分析理念,企业对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诉求体现为对相关英语等级证书、英语口语和写作能力要求较高,且需要具有扎实的外贸业务运作技能、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基于此,当前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与企业需求对接不够精准,学生能力体系与社会需求不契合,人才供需脱节,而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高职院校在设置课程时对企业的需求调研不充分、课程设置中企业角色不到位。因此,优化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尤为迫切。基于能力本位理论,按照职业性、系统性、针对性、发展性原则,以企业需求、工作过程系统化要求、个性发展需求和终身学习的自觉为依据进行课程设置优化。提出以“三型”培养要求为基本架构优化课程目标,对标企业岗位所需的基础知识、职业技能、创新能力和三者有机统一;以岗位职业能力对接“三型”培养要求,促进课程设置从学科体系中心向岗位任务中心转化,根据岗位任务确定典型工作任务,优化课程内容,包括增设与企业需求对接的创新类课程、商务实际操作技能课程、补充中西方商务文化等。围绕“三型”劳动者培养目标,以“岗位任务”为主线,以典型岗位任务架构主题模块,呈现“串行-相连”的知识结构,形成课程内容与职业能力对接的“米”字型课程样态。与此同时,为保证这一课程设置顺利实现“三型”目标,还需要健全专业课评估措施,形成专兼职教师协同发展机制,加强实训基地管理以及夯实校企合作等一系列质量保证机制。

二、实训——高职教育的必备环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实训——高职教育的必备环节(论文提纲范文)

(1)创新加工类企业管理新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研究目的与方法
    ●研究目的
    ●方法
    ●数理统计分析方法
结果
    ●员工薪酬绩效满意度的整体调查结果
    ●影响员工内部薪酬绩效满意度的相关因素
    ●影响员工外部薪酬绩效满意度的相关因素
结论

(3)基于工作过程的纯电动汽车辅助系统课程开发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
        1.1.2 新能源汽车技能大赛概述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探索中等职业学校纯电动汽车辅助系统课程内容和授课模式
        1.2.2 促进中等职业学校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学生能力全面发展
        1.2.3 为中等职业学校提供优质教学资源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方法和研究思路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思路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理论研究
    2.1 概念界定
        2.1.1 工作过程知识
        2.1.2 课程
        2.1.3 典型工作任务
        2.1.4 职业能力
        2.1.5 职业资格
        2.1.6 缄默知识
        2.1.7 学习领域
        2.1.8 学习情境
    2.2 课程开发指导思想
    2.3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流程
        2.3.1 分析行业情况
        2.3.2 分析工作任务
        2.3.3 归纳行动领域
        2.3.4 设计学习领域
        2.3.5 设计学习情境
        2.3.6 开发教学资源
        2.3.7 开展教学实验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等职业学校纯电动汽车辅助系统课程调研
    3.1 调研背景分析
    3.2 调研目的分析
    3.3 调研对象分析
    3.4 调研过程分析
    3.5 调研结果分析
        3.5.1 中等职业学校新能源汽车专业基本情况
        3.5.2 中等职业学校纯电动汽车辅助系统课程现状及启示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工作过程的纯电动汽车辅助系统课程开发
    4.1 新能源汽车企业调研及数据分析
        4.1.1 调研背景分析
        4.1.2 调研目的分析
        4.1.3 调研对象分析
        4.1.4 调研结果分析
    4.2 归纳典型工作任务
        4.2.1 新能源汽车维修岗位职责
        4.2.2 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方法
        4.2.3 归纳纯电动汽车辅助系统典型工作任务
        4.2.4 描述典型工作任务
        4.2.5 分析职业能力
    4.3 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
    4.4 制定《纯电动汽车辅助系统检修课程标准》
        4.4.1 课程性质
        4.4.2 设计思路
        4.4.3 课程目标
        4.4.4 课程内容与要求
        4.4.5 教学方法
        4.4.6 教学评价
    4.5 课堂教学设计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纯电动汽车辅助系统课程资源开发
    5.1 条件性课程资源
    5.2 素材性课程资源
        5.2.1 师资资源
        5.2.2 教学设计
        5.2.3 教学课件
        5.2.4 学生手册
        5.2.5 任务工单
        5.2.6 考核题库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纯电动汽车辅助系统课程实验与评价
    6.1 课程评价体系
        6.1.1 课程评价目标
        6.1.2 课程评价原则
        6.1.3 课程评价方法
        6.1.4 课程评价标准
    6.2 课程实验设计
    6.3 课程实验实施
    6.4 课程实验结果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总结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Ⅰ 中等职业学校纯电动汽车辅助系统课程调研问卷

(4)大国工匠精神对本科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价值导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研究综述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基础概念界定
        2.1.1 大国工匠精神
        2.1.2 本科院校
        2.1.3 技能型人才
        2.1.4 价值导向
    2.2 理论基础
        2.2.1 人力资本理论
        2.2.2 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大国工匠精神的形成及其核心要素
    3.1 大国工匠精神的兴起与发展的历史演变
        3.1.1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工匠精神”
        3.1.2 大国工匠精神的发展历史
    3.2 大国工匠精神的核心要素
        3.2.1 职业道德要素
        3.2.2 技术技能要素
        3.2.3 个性要素
        3.2.4 实证案例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大国工匠精神与本科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耦合性
    4.1 价值取向一致
        4.1.1 价值主张
        4.1.2 价值传递
        4.1.3 价值实现
    4.2 时代诉求一致
        4.2.1 战略需要
        4.2.2 现实需求
        4.2.3 精神标杆
    4.3 实践路径一致
        4.3.1 着力点
        4.3.2 关键点
        4.3.3 突破点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大国工匠精神对高校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价值导向表征及实现保障
    5.1 大国工匠精神对高校技能型人才培养价值导向的表征
        5.1.1 引导本科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5.1.2 打造本科技能型人才的工匠道德品质价值观
        5.1.3 培养以专业技能创新精神为依托的技能型人才价值观
    5.2 大国工匠精神对高校技能型人才培养价值导向实现保障
        5.2.1 厚植社会支持优化技术技能型人才获得感的良好环境
        5.2.2 重塑以大国工匠精神为导向的高校技能人才培养方案
        5.2.3 创新大国工匠精神为导向的“1+X”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5.2.4 落实本科技能型人才培养评价标准
        5.2.5 突出本科技能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校企合作的主体地位
        5.2.6 丰富大国工匠精神培育的校园文化形态
        5.2.7 以就业为方向引导技能型人才迈入“大国工匠”培养行列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致谢

(5)民办高职院校特色专业的课程建设研究 ——以湖南都市职业学院印刷技术专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民办院校
        二、高职院校
        三、特色专业
        四、课程建设
第二章 湖南都市职业学院印刷技术专业课程建设实践调查
    第一节 湖南都市职业学院印刷技术专业课程建设的实践
        一、对接企业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二、建设“课证融通、能力递进”的课程体系
        三、形成“校企双元、工学交替”教学模式
        四、建设实践课程“双基地”
        五、制订课程考核的能力标准
    第二节 湖南都市职业学院印刷技术专业课程建设的调查分析
        一、问卷设计说明
        二、问卷的实施
        三、调查结果分析
第三章 民办高职院校特色专业课程建设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第一节 民办高职院校特色专业课程建设的主要问题
        一、课程体系结构失衡
        二、课程实施效果欠佳
        三、课程资源配置短缺
    第二节 民办高职院校特色专业课程建设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课程目标忽视“本体性”
        二、师资结构不平衡限制课程实施效果
        三、建设经费不足导致资源配置短缺
第四章 民办高职院校特色专业课程建设的基本策略
    第一节 明确专业的培养目标
        一、确立专业培养目标的依据
        二、多元整合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
    第二节 优化专业课程体系
        一、创建对接岗位的课程体系
        二、创新教学组织模式
        三、完善课程考核标准
    第三节 加强专业课程师资的建设
        一、提高教师引进标准
        二、培养双师型教师团队
        三、建设兼职教学团队
        四、增强教科研建设
    第四节 增强专业课程的资源配置
        一、确保特色专业课程建设资金
        二、加强校企联动,创建多样化的实训条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印刷技术专业课程建设调查表
致谢

(6)面向酒钢的GT学校订单式人才培养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综述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职业教育
        2.1.2 校企合作
        2.1.3 订单式人才培养
    2.2 理论依据
        2.2.1 合作教育理论
        2.2.2 产学合作理论
    2.3 订单式人才培养内容
        2.3.1 订单式人才培养过程
        2.3.2 订单式人才培养要求
        2.3.3 订单式人才培养特征
        2.3.4 订单式人才培养意义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GT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及评价分析
    3.1 GT学院概况
        3.1.1 GT学院简介
        3.1.2 GT学院发展前景
        3.1.3 GT学院发展困境
    3.2 GT学校现有人才培养模式
        3.2.1 培养方案
        3.2.2 课程安排
        3.2.3 课时安排
        3.2.4 实训教学
        3.2.5 企业实习
        3.2.6 质量管理
    3.3 GT学校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分析与评价
        3.3.1 样本基本情况
        3.3.2 GT学校目前人才培养模式取得的成绩
        3.3.3 GT学校目前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3.3.4 GT学校目前人才培养模式问题的原因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GT学校面向酒钢的订单式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
    4.1 酒钢集团概况
        4.1.1 企业简介
        4.1.2 行业状况
        4.1.3 人才需求
    4.2 GT学校面向酒钢实施订单人才培养体系的可行性分析
        4.2.1 企业层面
        4.2.2 学校层面
        4.2.3 学生层面
    4.3 GT学校面向酒钢实施订单人才培养体系SWOT分析
        4.3.1 优势分析
        4.3.2 劣势分析
        4.3.3 机会分析
        4.3.4 威胁分析
    4.4 GT学校面向酒钢实施订单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
        4.4.1 明确双方合作分工
        4.4.2 确定人才培养方案
        4.4.3 加强课程体系开发
        4.4.4 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
        4.4.5 加强实训建设
        4.4.6 强化学生管理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GT学校面向酒钢的订单式人才培养体系实施保障
    5.1 完善各类保障体系
        5.1.1 积极争取政策支持
        5.1.2 完善内部组织流程
        5.1.3 健全优化相关制度
    5.2 构建人才培养效果评价机制
    5.3 打造人才培养效果反馈机制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高等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概念界定
        (一)高等职业院校
        (二)旅游管理专业
        (三)实践教学体系
    四、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述评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六、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理论依据
    一、系统论
        (一)基本观点
        (二)启示
    二、能力本位理论
        (一)基本观点
        (二)启示
    三、建构主义理论
        (一)基本观点
        (二)启示
    四、行动导向教学理论
        (一)基本观点
        (二)启示
第二章 旅游技术技能人才质量需求与实践教学体系现状分析
    一、旅游技术技能人才质量需求基本现状
        (一)调查情况说明
        (二)调查结果分析
    二、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基本现状
        (一)调查情况说明
        (二)调查结果分析
第三章 旅游技术技能人才需求与实践教学体系供给的矛盾分析
    一、旅游技术技能人才发展特征
        (一)复合性
        (二)发展性
        (三)创新性
    二、旅游技术技能人才质量需求与实践教学体系供给的矛盾点
        (一)企业需求针对性与教学目标模糊性的矛盾
        (二)旅游行业综合性与实习领域局限性的矛盾
        (三)需求能力专项性与培养能力基础性的矛盾
第四章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问题分析
    一、实践教学目标不明确
        (一)实践教学目标缺失
        (二)实践教学目标表述片面
    二、实践教学内容不完整
        (一)实践教学内容松散、机械
        (二)顶岗实习轮岗困难
    三、实践指导教师力量薄弱
        (一)实践指导教师经验不足
        (二)校企指导教师合作不畅
    四、实践教学基地结构失调
        (一)实训基地类型结构不合理
        (二)实训基地质量结构不协调
    五、实践教学评价不规范
        (一)评价方式单一
        (二)评价内容片面
第五章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优化策略
    一、修订实践教学计划,细化实践教学目标
        (一)以行业需求为指导,修订实践教学计划
        (二)以职业能力为导向,明确实践教学目标
    二、深化校企合作,完善对接机制
        (一)与优质企业合作,优化实践教学内容
        (二)调动多方资源,促进校企对接
    三、打造“双师”教师队伍,强化实践教学能力
        (一)定期入企锻炼,培养双师能力
        (二)注重结对互助,改革准入制度
    四、注重内外联动,提升实训基地水平
        (一)发挥校企联动作用,打造高水平实训基地
        (二)加强科学规划管理,完善实训基地内涵建设
    五、引入多元评价主体,完善教学评价指标
        (一)扩大评价主体,提高评价质量
        (二)完善评价指标,强化反馈功能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8)哈尔滨市民办高职院校教师培训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
        (一)问卷法
        (二)访谈法
        (三)文献法
    五、相关概念界定
        (一)民办高职院校
        (二)教师培训
    六、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成人学习理论
        (二)教师专业化理论
    七、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
        (一)创新点
        (二)不足点
第一章 哈尔滨市民办高职院校及教师的基本情况
    第一节 哈尔滨市民办高职院校的基本情况
        一、哈尔滨市民办高职院校的办校时间
        二、哈尔滨市民办高职院校的办校规模
        三、哈尔滨市民办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
    第二节 哈尔滨市民办高职院校教师的基本情况
        一、哈尔滨市民办高职院校教师的学历构成情况
        二、哈尔滨市民办高职院校教师的生师比
        三、哈尔滨市民办高职院校教师的职称构成情况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哈尔滨市民办高职院校教师培训的现状调查
    第一节 调查设计与实施
        一、调查设计
        二、调查实施
    第二节 哈尔滨市民办高职院校教师培训的调查结果
        一、参加培训的教师情况
        二、教师对培训的认识
        三、培训的组织机构与师资
        四、教师培训的内容与方式
        五、教师培训效果的考核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哈尔滨市民办高职院校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哈尔滨市民办高职院校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培训的机会缺乏公平性
        二、教师对培训的目标认识不清楚
        三、培训组织机构和师资力量薄弱
        四、培训内容不能很好地满足教师的需要
        五、培训考核不够完善,培训效果不明显
    第二节 哈尔滨市民办高职院校教师培训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教师方面的原因
        二、学校方面的原因
        三、培训机构方面的原因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哈尔滨市民办高职院校教师培训有效性的提高策略
    第一节 教师应采取的策略
        一、培养正确观念,增强培训的积极性
        二、积极创造条件和机会,拓展培训空间
        三、立足专业发展,全面提升自我素质
    第二节 学校应采取的策略
        一、制定规划环节,增强培训的系统性
        二、选择适合的培训方法,满足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
        三、建立科学评估机制,注重培训的实效性
        四、完善激励措施,加强培训同其他人力资源管理措施的有机联系
    第三节 培训组织机构应采取的策略
        一、立足社会需要,增强培训内容的实践性
        二、运用先进教育技术成果,创新培训方法和手段
        三、加强培训的硬件、软件建设,提供培训的保障机制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哈尔滨市民办高职院校教师培训调查问卷
    附录二 :哈尔滨市民办高职院校教师在职培训现状访谈提纲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基于能力本位的中职数控专业《数控铣床编程与操作》课程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3.研究现状述评
    (四)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研究方法
        2.研究技术路线
    (五)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研究内容
        2.研究创新点
二、核心概念及相关理论分析
    (一)核心概念
        1.课程模块
        2.能力本位相关概念
        3.《数控铣床编程与操作》
    (二)研究理论基础
        1.CBE课程理论
        2.杜威的实用主义思想
        3.博比特的现代课程论
        4.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
    (三)能力本位课程开发理论范式
        1.能力本位课程开发的一般原则
        2.能力本位课程开发的协助团队
        3.能力本位课程开发的思路与步骤
三、中职数控专业《数控铣床编程与操作》课程现状调查及分析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对象与问卷设计
        1.调查对象
        2.问卷设计
    (三)调查信息的收集与数据分析
        1.学生问卷情况分析
        2.教师访谈情况分析
        3.企业调研情况分析
    (四)调查结果总结与分析
        1.课程存在问题
        2.问题解决途径
    (五)中职数控专业《数控铣床编程与操作》能力本位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四、中职数控专业《数控铣床编程与操作》能力本位课程开发方案
    (一)数控工作岗位分析
        1.确定所要分析的数控岗位群结构
        2.明确数控铣床操作员的岗位职责与工作任务
    (二)数控铣床操作员岗位职业能力分析
        1.依据岗位职责和工作任务确定综合能力和专项能力
        2.数控铣床操作员职业能力结构化分析
    (三)课程目标的确定与编制
        1.课程总体目标的确定
        2.能力导向下课程培养模块目标的确定
    (四)课程内容选择、组织及其关系分析
        1.课程内容的选择
        2.课程内容的组织
        3.课程内容组织关系分析
        4.知识本位课程内容与能力本位课程内容的对比
        5.课程内容开发范例
    (五)课程内容的实施与评价
        1.课程内容的实施
        2.课程内容的评价
五、基于能力本位的外轮廓零件编程与铣削课堂教学案例
    (一)教学实施前端分析
        1.教学条件准备
        2.教学指标分析
    (二)教学实施设计与分析
        1.资讯阶段
        2.计划阶段
        3.决策阶段
        4.实施阶段
        5.检查阶段
        6.评价阶段
    (三)教学实施相关建议
        1.增加教师教学监控力度,健全教师教学一线管理
        2.面向学生多元化评价,关注学生能力成长过程
        3.激发学生的头脑风暴,提高学生的行动力
        4.加强教学材料处理,促进师生教学互动的协调性
六、结论
    (一)研究总结
    (二)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数控铣床编程与操作》课程现状学生调查问卷
    附录二 《数控铣床编程与操作》课程现状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三 《数控铣床编程与操作》课程现状教师访谈记录
    附录四 数铣加工方向企业调查问卷
    附录五 数控行业企业专家访谈提纲
    附录六 外轮廓零件编程与铣削教学设计
    附录七 外轮廓零件编程与铣削加工工作页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致谢

(10)“三型”劳动者培养目标下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1.国家意志之导向:高职“三型”劳动者培养的政策要求
        2.现实困境之诉求: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优化的实际需要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1.国内文献综述
        2.国外文献综述
        3.文献述评与启示
    (四)核心概念界定
        1.“三型”劳动者
        2.高职商务英语专业
        3.课程设置
    (五)研究内容与框架
        1.研究内容
        2.研究框架
    (六)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3.研究方法
    (七)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1.研究重点
        2.研究难点
        3.创新点
一、“三型”劳动者培养目标下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理论分析
    (一)专业课程设置的理论基础
        1.能力本位教育理论
        2.需求分析理论
    (二)培养“三型”劳动者的逻辑分析
        1.培养“三型”劳动者是历史的必然
        2.培养“三型”劳动者是逻辑的必然
    (三)“三型”劳动者培养对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要求
        1.“三型”对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知识要求
        2.“三型”对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技能要求
        3.“三型”对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创新要求
        4.“三型”对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综合要求
二、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现状:基于专业培养方案的文本分析
    (一)样本提取
        1.样本总体
        2.研究样本
    (二)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现状分析
        1.培养目标定位
        2.专业课程结构与学时安排的现状分析
        3.专业课程内容的现状分析
    (三)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问题透视
        1.培养目标趋同化,“三型”特征不明显
        2.课程结构欠合理,商务、英语“两张皮”
        3.技能培训不充分,理论、实践“脱钩”
        4.职业发展难支撑,创新课程匮乏
    (四)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
        1.专业教学标准缺位,课程导向偏离
        2.“三型”目标新,课程适应滞后
        3.专业建设历史短,无课程模板借鉴
三、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优化的需求:基于企业招聘数据的分析
    (一)数据采集
        1.数据信息源及工具
        2.数据采集目的
        3.数据采集分析过程
    (二)数据分析
        1.数据编码
        2.企业需求现状分析
    (三)结果讨论
        1.结论:企业岗位要求与“三型”劳动者素质要求吻合
        2.问题:既定培养目标与企业“三型”需求对接不精准
        3.原因:课程设置中的企业角色不到位
四、“三型”劳动者培养目标下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优化设计
    (一)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优化的原则和依据
        1.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优化的原则
        2.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优化的依据
    (二)优化课程目标:以“三型”培养要求为基本架构
        1.基础知识目标
        2.职业技能目标
        3.创新能力目标
        4.“三型”目标的有机统一
    (三)优化课程内容:以岗位职业能力对接“三型”培养要求
        1.从学科体系中心到岗位任务中心
        2.根据岗位任务确定典型工作任务
        3.根据典型工作任务优化课程内容
    (四)优化课程结构:以“三型”目标牵引岗位任务主题模块
        1.建立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结构的基本要求
        2.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结构样态
五、“三型”劳动者培养目标下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实施的质量保证
    (一)健全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评估措施
    (二)形成专兼职教师协同发展机制
    (三)加强实训基地管理体系建设
    (四)夯实校企合作基础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一览表

四、实训——高职教育的必备环节(论文参考文献)

  • [1]创新加工类企业管理新思路[J]. 王锐杰. 人力资源, 2021(22)
  • [2]“互联网+”背景下人才培养与育人策略研究[J]. 赵国宏,罗宇晨,江汛,肖玲,叶永沛,陈梅芬,傅蕙君,徐扬蕾,李达. 中国电化教育, 2021(08)
  • [3]基于工作过程的纯电动汽车辅助系统课程开发实践[D]. 李玉鹏.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2021(09)
  • [4]大国工匠精神对本科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价值导向[D]. 杨岚. 河北科技大学, 2020(06)
  • [5]民办高职院校特色专业的课程建设研究 ——以湖南都市职业学院印刷技术专业为例[D]. 陈乐.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4)
  • [6]面向酒钢的GT学校订单式人才培养体系研究[D]. 张万峰.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8)
  • [7]高等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D]. 张娜芳.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8]哈尔滨市民办高职院校教师培训问题研究[D]. 孙继宏. 黑龙江大学, 2020(05)
  • [9]基于能力本位的中职数控专业《数控铣床编程与操作》课程开发[D]. 孙竹.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10]“三型”劳动者培养目标下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研究[D]. 向慧. 西南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实践培训——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