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可持续发展的人格障碍及剔除(论文文献综述)
霍宝锋,叶雨潇,何欢,刘若蕾[1](2021)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与发展:以天津大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章以天津大学1998—2019年期间发表在CSSCI期刊的人文社科类学术论文为例,运用多种文献计量方法,从发文数量、学科分布、学院分布、研究主题、关键词频与共现等方面梳理了天津大学人文社科的发展现状。研究发现,天津大学在CSSCI期刊的发文数量呈现出前期增加而后期回落但逐渐稳定的趋势;管理学、经济学、教育学等学科发文量较大;管理与经济学部、教育学院、建筑学院发文量较多。研究内容紧跟时代主题,经济增长、可持续发展、创新创业、人工智能与大数据以及人口老龄化是学者们关注的主要问题。研究主题的学科交叉特色明显,管理学、经济学、法学、建筑学与环境科学、计算机技术的交叉研究较为普遍。最后,以天津大学为例,提出了理工科高校发展人文社科的对策建议。
房雪婷[2](2020)在《基于生命史视角的代际利他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现实社会中一些重要的决策不仅影响当代的每个人,也会影响到后代。由于资源总量有限,我们和后代间常常面临着许多代际困境,从而需要我们在当前个体利益和未来后代利益之间进行权衡。为确保后代获益,当代人不得不减少或放弃消费占用当前的财富或自然资源,做出一定的牺牲,这样的行为被称为代际利他,也叫代际善行。生命史理论从资源分配和权衡的角度探讨了在不同环境下生存和发展起来的个体会发展出哪些不同的行为策略,并对个体的资源分配产生怎样的影响,对于理解个体在代际利他决策中的行为差异是一个很好的视角。本研究旨在从生命史的视角,探究生命史策略对代际利他行为的影响。研究一探究了不同生命史策略的个体在面对不同受益关系时,在代际金钱决策上的差异。研究二探究了不同生命史策略的个体在面对不同受益关系时,在环境捐款任务上的差异,进一步验证生命史策略对代际利他行为的影响。研究三探究了环境线索中的环境严酷性(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代际利他行为的影响,并探讨生命史策略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研究四探究了操纵条件下环境线索中的环境不可预测性对不同生命史策略个体在面对不同受益关系下代际利他行为的影响。研究五进一步探究了真实情境中经历重大公共卫生安全事件后,个体感知到的环境线索中的环境不可预测性对不同生命史策略个体面对不同受益关系时对其代际利他行为表现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1)在代际金钱决策中,快生命史策略的个体代际利他率更低,表现的更偏好当前自身受益;而慢生命史策略的个体代际利他率更高,更关注后代的收益;且当在自己或自己后代间获益做决策时,相较于在自己或同龄人后代间获益做决策和为他人做决策(同龄他人或同龄他人后代间获益),都表现的更代际利他。(2)在环境捐款任务中,慢生命史策略个体的代际利他率更高,同样表现的更代际利他;当在自己或自己后代间获益做决策时,相较于在自己或同龄人后代间获益做决策和为他人做决策(同龄他人或同龄他人后代获益),也都表现的更代际利他。(3)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生命史策略和代际利他率之间显着正相关;环境严酷性(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能够正向预测个体的代际利他行为,生命史策略在其中发挥完全中介作用。(4)在启动环境预测性的条件下,环境可预测启动组的个体相较于环境不可预测启动组的个体,其代际利他率更高,表现的更代际利他;快慢生命史策略个体间的代际利他率差异不显着;且在自己或自己后代间获益做决策时,表现的最代际利他。(5)经历重大公共卫生安全事件后感知到环境不可预测的个体,其代际利他率更低,表现的更不代际利他。慢生命史策略比快生命史策略个体更代际利他,但不同受益关系之间的代际利他率无显着差异。总之,本研究表明,生命史策略会影响个体的代际利他行为,且亲缘性在代际利他行为中有促进作用。生命史策略受到环境线索中环境严酷性和环境不可预测性的影响,其中,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作为环境严酷性的表征,可以正向预测个体的代际利他表现;并且当操纵个体感知到环境稳定可预测时,也更有可能关注长远未来,从而表现的更代际利他。
周阳[3](2020)在《管理者自恋与企业双元技术创新》文中认为中国经济已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科技引领,创新驱动是实现转变有效方式,企业技术创新在此过程中无论对于国家发展或是对企业自身的生存壮大都是十分重要的。本文着眼于企业管理者自恋对双元技术创新的影响,弥补了相关研究不足,为企业管理者心理特征与创新研究提供重要补充,并在实践上为助推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了新的途径。本文首先梳理相关理论,具体包括高阶梯队理论及组织双元理论,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构建管理者自恋与双元技术创新之间的理论分析框架,以2007-2017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以管理者(董事长或总经理)为研究对象,并综合采用内容分析法、新型视频调查方法和多元回归方法,实证研究了管理者自恋程度对企业探索式和利用式创新的影响。结果发现:管理者自恋对企业探索式和利用式创新均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且管理者自恋对探索式创新的促进作用更为显着;相对于总经理而言,董事长自恋对探索式及利用式创新的促进作用更大;管理者自恋在国有企业、高技术行业、市场竞争程度高的企业中,对探索式及利用式创新的促进作用更为显着。在影响机制研究中,本文从内部研发投资和外界关注度角度展开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管理者自恋通过增加企业内部研发投资、吸引外界关注度路径促进企业探索式和利用式创新。为保证模型结果的稳健性,本文通过应用多种回归模型,剔除管理者换届变更样本,更换被解释变量、解释变量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并进一步采用工具变量估计、滞后期,以及倾向匹配得分估计等三种内生性检验,结果均显示管理者自恋能够显着提高探索式和利用式创新。
吴晶[4](2020)在《中国本土心理治疗的资源、理念与进程》文中研究说明作为一门产生于西方科学主义背景下的助人技术,心理治疗从产生伊始就不可避免的带有种族中心主义和科学主义的特点。心理治疗的目标、技术都深受西方文化制约。追求普遍适用的心理规律,寻找适合于所有人的治疗方法成为自然科学心理治疗的目标。实际上,心理治疗并不是为了治好一种“病”,而是帮助人们生活的有效方式。现代心理治疗已不再重视寻求超越文化的单一模式,转而广泛吸收不同学派、不同学科的理论成果,心理治疗出现整合、折中的趋势。第一章从现代心理治疗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提出回归文化、扎根文化才是心理治疗发展壮大的根本途径。从文化的角度看,东方和西方的心理治疗在治疗目的和治疗手段上表现出一定的文化差异。东方心理治疗重在内心醒悟和调整,使用内省、自修等向内观照的方法;西方的心理治疗重在解除症状,使用外在的技术和培训等方法。在对治现代社会中存在的生活意义感丧失这类心理问题时,或许中国文化显得更为适宜。在寻求心理问题解决之道的过程中,许多西方心理学家把目光转向了中国。墨菲、布雷德、荣格等西方心理学家都对中国文化倍加推崇。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本土心理治疗发展的基础和源泉,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决定着中国本土心理治疗研究的深度和广度。第二章在心理学发展资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发展本土心理治疗可供借鉴的六种资源形态。心理学有一个漫长的过去,却仅有一短暂的历史。漫长的过去指作为资源形态存在的心理学,短暂的历史指科学形态的心理学。可以说,对漫长过去中存在的其他形态的心理学继承的多少决定了科学心理学的发展水平。相比于科学心理学短暂的历史,其他形态的心理学关于人类心理生活的探索有更为悠久的历史。深入挖掘、提炼、再造这些资源,理应成为当今心理学发展的可行路径。在发展中国本土心理学的过程中,吸取什么样的养分作为发展的资源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历史文化都能成为心理学和心理治疗的资源,需要认真的分析并提炼出适合心理治疗的理论思想。对传统文化资源应有选择的吸收,有分别的拿来,提取适合心理治疗成长的养分。哲学家对心理的考察,普通人的心理智慧,其他学科的心理经验(指与科学心理学相类同或相类似的其他科学分支中存在关于人类心理行为的相关研究和相关成果),宗教中的心理思想,科学形态的心理学研究都可以成为本土心理治疗发展壮大可以借鉴的资源。从这一理念生发出来,发展本土心理治疗可供借鉴的资源主要包括中国哲学的心理治疗资源、中医的心理治疗资源、宗教的心理治疗资源、巫术的心理治疗资源、艺术的心理治疗资源等等。在提取适宜资源的过程中还应注重创新,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从对西方理论思想的复制模仿中走出来,让古老的智慧在新时代焕发光辉才是发展本土心理治疗的根本目的。中国文化的任务不在于增加知识而在于提升心灵境界,不是抽象的理论体系而是实践的心性修养。中国文化始终把人心问题、身心修养放在核心位置,形成了独特的心性论思想。心性论属于哲学思想,是传统文化的建构,并不是专门的心理学探索,但是通过转换和挖掘,心性论中仍包含有大量的心理学内容,构成中国传统心理学的基本形态。中国文化中的心性论心理学思想从独特的文化视角,系统的思想论域,给出了人的心理的基本思想预设,给出了人的心理的核心理论依据,给出了人的心理的系统理论推演。心性心理学不同于西方心理学关于心理现象的解释和描述,是一种独特的心性修养思想,构成了特定的心理文化,千百年来起着维护国人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心性心理学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发展的核心理念,这些核心理念的注入和转换为心理治疗的发展创造了更大的空间。心性心理学的核心理念在心理治疗中体现为天人合一、以人为本、自强不息、知足知止、自我化育、自我超越。这构成文章的第三部分,即中国本土心理治疗的核心理念。第四章总结了心理治疗的过去和现在,同时指出本土心理治疗未来发展的可能路径。现代心理治疗有一个漫长的过去,对中国本土心理治疗来说这一历史显得更为漫长久远。在中国古代,巫和中医大致起着心理治疗的作用,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时代,为先民的身心健康保驾护航。近代心理治疗以心理卫生事业的开展为开端。有识之士提出了旨在改善国人身心状况,提升身心健康水平的心理卫生运动。现代心理治疗在全面学习西方心理治疗理论的基础上蓬勃发展起来。在模仿跟随西方心理治疗模式的过程中,国内学者逐渐意识到仅凭西方的心理治疗理论并不能够真正有效的解决中国人的心理问题。中国人心理问题的解决需要扎根中国文化,在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建构中国本土心理治疗体系,才能真正解决国人心理问题,治愈心理疾病,提升心理健康水平。中国本土心理治疗的发展和演变就应该立足、提取、运用本土的资源,在本土文化的基础之上,在本土文化的传统之中,建构特定的心理治疗,创造本土心理模式。中国心理治疗必然走向一条本土心理治疗的道路。第五部分对全文进行了总结,指出对传统心理学的理解继承不是全盘接受、不是片面截取,而是在广泛的、有选择的吸收借鉴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融汇贯通,扎根本土文化、挖掘传统文化不仅是本土心理治疗发展的出发点,也是本土心理治疗发展的归宿。
甘春梦[5](2020)在《小班幼儿亲子依恋与师幼互动的关系研究》文中提出生命早期的亲子依恋影响着人一生的成长与发展。这既涉及个体自身成长方面,也涉及与他人关系的建立。当小班幼儿从家庭来到幼儿园,其社会关系由亲子依恋关系扩展到师幼关系,家庭中形成的亲子依恋倾向对其在园师幼互动产生着各方面影响。已有不少研究表明,不同依恋类型的小班幼儿在入园适应、师幼关系、同伴关系等方面存在差异。但已有研究主要聚焦亲子依恋对师幼关系的影响,缺乏亲子依恋与师幼互动动态过程的影响机制研究。本研究着重探讨小班幼儿亲子依恋与师幼互动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亲子依恋倾向幼儿的师幼互动行为的差异。既能为深化相关研究提供助益,也能为实践中更好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尤其是亲子关系、师幼关系等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主要包含两大部分。其一是编制量表,并运用该量表展开实际调研,探讨亲子依恋与师幼关系(师幼互动的静态结果表征)之间的相关关系;其二是个案研究,通过对不同亲子依恋倾向亲子关系的个案进行师幼互动行为观察,进一步具体描述两者之间的关系及比较其不同的行为表征。本研究主要研究结论是:(1)小班幼儿的亲子依恋安全性水平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三个维度得分排序为:交互顺畅性<安全基地<亲密寻求。(2)整体而言,小班幼儿亲子依恋在幼儿的性别、是否独生和母亲是否为孩子的主要教养人等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显着性差异;小班幼儿亲子依恋在母亲是否为全职妈妈、母亲年龄、母亲学历等方面不存在显着性差异。(3)小班幼儿的师幼关系处于良好状态,亲密性程度较高,冲突性程度较低,依赖性程度居中。(4)整体而言,不同性别小班幼儿的师幼关系中,女孩的师幼关系质量水平比男孩的师幼关系质量好;独生的小班幼儿的师幼关系冲突性显着高于非独生的小班幼儿。(5)小班幼儿的亲子依恋与师幼关系的各个维度之间存在显着的相关(p<0.01),其中小班幼儿师幼关系的亲密性和冲突性均与亲子依恋的三个维度呈中度相关,依赖性仅与亲子依恋的交互顺畅性呈低度正相关。(6)亲子依恋的亲密寻求、安全基地、交互顺畅性三个维度均对师幼关系亲密性、冲突性具有显着的预测作用,仅有“交互顺畅性”一个维度对师幼关系依赖性具有显着的正向预测作用。(7)不同亲子依恋倾向幼儿的师幼互动行为表现差异明显:依恋安全倾向幼儿在师幼互动的主动性、互动内容的广度、互动双方的情感特征等方面均优于其他两种依恋倾向幼儿,更容易形成“正向-正向”的良好师幼互动行为;与其他两种依恋倾向幼儿相比,依恋抗拒倾向幼儿在师幼互动的主动性、互动内容的广度、互动双方的情感特征等方面表现中等;依恋回避倾向幼儿的师幼互动主动性最低,互动内容的广度最小,有明显的回避倾向,相比于其他两种依恋倾向幼儿,更容易形成负向情感特征的师幼互动行为。在以上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本研究对如何通过改善亲子依恋关系提升亲子依恋的安全性,促进师幼之间的高质量互动提出了相应教育建议。主要包括:微观个体层面,父母和教师作为重要他人要发挥重要作用;中观环境层面,要建设“足够好”的家庭环境、家园共育环境和社区服务环境;宏观社会层面,要有强有力的制度、人才队伍等保障。
王晓飞[6](2019)在《CEO自负、企业社会责任与声誉风险关系研究》文中认为公司声誉是难以模仿而且能够带来价值性的无形资产,已经成为企业核心优势的重要来源。保护企业声誉免受危机事件的影响,降低危机事件对企业声誉造成的冲击变得尤为重要。保护公司声誉是风险管理者最为重要和最困难的工作之一。企业履行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简称CSR)有助于树立良好声誉、改善企业形象及提高企业竞争力,但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能否有效降低声誉危害事件对企业声誉造成的不利影响。CEO是做出CSR战略决策的行为主体,自负的CEO如何通过影响企业参与CSR活动,最终对声誉风险产生影响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话题。学者们普遍认为自负的CEO能够做出并购战略决策与环境创新等决策,并最终影响组织绩效。学术界对企业承担CSR与企业风险的关系研究较为普遍,但并未达成研究共识。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CSR能够降低企业风险,而代理成本理论却认为CSR增加了企业风险。另外,从CEO自负或企业社会责任产生的经济后果来看,学术界始终没有把声誉风险纳入研究范围。本文基于高阶理论、领导特质理论、资源依赖理论与利益相关者理论,从CEO自负与企业社会责任的角度研究声誉风险的影响因素,寻求降低声誉风险的手段。利用文献研究法确定论文架构的理论基础,形成研究框架与研究内容,推演研究构念间的逻辑关系并提出研究假设。利用定量分析法对本研究提出的理论假设进行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具体来看,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部分。第一,以2011-2017年声誉影响事件涉及到样本事件为研究对象,从CEO的心理特征角度,研究CEO自负对企业参与社会责任活动的影响。同时探讨在组织冗余的状态下,CEO自负对CSR各维度战略决策的影响。第二,以2011-2017年的上市公司为样本,探讨企业社会责任及维度对企业声誉风险产生的影响及企业声誉的作用。第三,以2011-2017年的样本事件为研究对象,跨越战略决策与公司绩效的范畴,研究自负的CEO如何影响企业声誉风险,以及企业社会责任在CEO自负与声誉风险的关系中所起的作用。与现有相关研究相比,本研究的结论与贡献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CEO越自负越倾向于选择不积极参与企业社会责任活动。当企业拥有冗余资源时,CEO的傲慢自负对企业社会责任负向影响的作用会显着增强。反之,当组织资源匮乏时,即企业高度依赖利益相关者的资源时,CEO自负对CSR的负向作用会减弱。解释CEO或管理层的心理特质(自负)对CSR产生差异性影响的原因。第二,企业参与社会责任活动会显着降低企业遭遇危机事件时所产生的声誉风险,制造业企业的CSR对声誉风险的负向影响更显着。企业可将CSR视为企业声誉风险管理的手段。CSR各维度与声誉风险的关系存在差异性。股东责任和社会责任负向影响声誉风险,而员工责任正向影响声誉风险;供应商、客户和消费者权益责任,环境责任对声誉风险的影响程度视所属行业不同而定。制造行业企业的供应商、客户和消费者权益责任与声誉风险显着负相关,全样本企业CSR的环境责任维度能够显着降低危机事件对企业造成的声誉冲击。另外,公司声誉越高,CSR降低公司声誉风险的作用会减弱。从CSR的角度研究影响声誉风险的机制,为声誉风险管理提出了新的办法与措施,同时也丰富了企业社会责任所产生的经济后果的研究。第三,CEO自负能够增加声誉风险,企业社会责任中介CEO自负与声誉风险间的关系。跨越自负的CEO对战略决策与公司绩效作用的研究范畴,探究自负的CEO对声誉风险产生影响的作用机制,突出了企业社会责任在CEO自负与声誉风险关系中的重要作用。为CEO心理特质影响企业经济后果的研究做了有力补充,为高阶理论、领导特质理论的研究拓宽了思路。同时从CEO心理特质的角度研究影响声誉风险的机制,为声誉风险管理提供了新的对策思路。
曾芳[7](2019)在《民办寄宿制学校初中生课堂安全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课堂安全感是学生高效学习和教师有效教学的必要条件,课堂安全感的缺乏,不仅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成绩、教师的教学效率,还将对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负面影响。在提倡素质教育和快乐教学的时代背景之下,仍有很多学生因为过度的紧张、焦虑、恐惧而难以投入于课堂,逃避教师的提问,不愿意参与到课堂小组合作学中,甚至出现厌学、恐学、逃学等心理或行为……这些都是课堂安全感不足的表现。民办寄宿制学校的生源普遍比较复杂、特殊——学生远离父母,长时间食、宿在学校,亲子沟通缺失;学生的学习基础、行为习惯整体上不如公办学校;部分学生来自单亲、组合或者寄养家庭,特殊的成长环境导致这部分学生的心理较为脆弱和敏感。因此,民办寄宿生是一个特殊的存在,他们的课堂安全感状况尤其值得关注。福清市X学校是一所典型的私立寄宿制学校,创办至今已有20多年历史。本研究以X学校初中生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法、课堂观察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统计分析法,调查民办寄宿制学校初中生的课堂安全感现状,深入挖掘影响学生课堂安全感的潜在因素,从教师、学校和家长的角度分别提出了不同的改进策略,从而为提升学生的课堂投入度、增加积极的课堂学习体验、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提供一定的参考。
蒋锋[8](2019)在《省级精神专科医院医疗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医疗质量管理是医院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对医疗质量进行评估、测量和改进一直是医院管理领域中的热点问题。医疗质量管理研究多集中在综合医院,对精神专科医院的相关研究较少。近年来,由于精神卫生服务需求的持续增长,精神专科医院面临一定的医疗质量滑坡的压力,因此,监测和改进医疗质量是精神专科医院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特别是对于承担急、重型精神疾病住院收治任务的省级精神专科医院而言由于精神专科医院的特殊性,综合医院所使用的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无法直接套用到精神专科医院上,因此需要有针对性研发精神专科医院的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目前在国际上,针对宏观的精神卫生服务体系的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展开了一系列研究,但针对微观层面上的精神专科医院的医疗质量评价指标的研究仍然较少。本研究旨在探索适用于我国的省级精神专科医院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因此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本研究共分为三大部分。第一个部分是使用改良的德尔菲专家咨询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省级精神专科医院医疗质量的专家评价模型。在该板块中,首先系统回顾医疗质量理论及测量指标上的研究进展,收集精神专科医院医疗质量测量相关的指标。邀请20名相关专业的专家或学者进行专家咨询。经过改良的德尔菲专家咨询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出专家评价模型。该模型中,共有3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34个三级指标。其中,结果质量指标的权重为0.614,过程质量指标的权重为0.211,结构质量指标的权重为0.175。在结果质量中,最重要的指标是基于精神科临床总体印象量表的疗效指数,其次是出院患者的总体满意度。第二个部分是专家评价模型的应用。将省级精神专科医院医疗质量的专家评价模型中的测量指标转化成三套调查表,分别为调查医院基础信息的机构调查表、调查出院患者住院病历相关临床信息的患者调查表(医生部分)、调查出院患者住院满意度的患者调查表(患者部分),并通过预试验进行调查表的信度和效度检验。本研究依托全国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效果第三方评估项目,开展省级精神专科医院医疗质量评价的专项评估,收集32所省级精神专科医院的相关数据,使用专家评价模型对其进行实证评价。结果表明,专家评价模型的评价结果与同行心目中的排序基本吻合,专家评价模型的信度和效度均可接受。在第三个部分中,基于“结构-过程-结果”的经典医疗质量理论,以专家评价模型为起点,利用偏最小二乘结构方程模型(PLS-SEM),对其进行优化。首先构建出初始模型和饱和模型,再使用32家精神专科医院的实证数据,选定饱和模型为研究基础,剔除权重不显着的测量指标,优化得到修正模型。在修正模型中,共有3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14个三级指标,各测量指标的权重较专家评价模型中的测量指标权重有一定程度的改变。在此基础上,探讨结构-过程-结果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结构显着地正向影响过程,过程显着地正向影响结果,结构显着地正向影响结果。
胡倩文[9](2019)在《创业导师自恋对创业指导效果的影响研究 ——创业指导关系质量的中介作用》文中认为作为经济发展的推动器,创业不但可以保持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具有活力,更能够增加就业岗位并促进社会健康有序的发展。然而,创业也是一项风险性较高的活动,大量的文献研究和实践发现证明,对创业者进行创业指导和帮扶能够有效降低创业失败率。但是在创业指导的过程中,创业导师的指导作用对创业者来说意味着什么,创业指导效果会不会受到创业者与创业导师的人格特质以及指导关系质量的影响?目前主要从创业者与创业导师的大五人格特质开展了一些研究,但是研究发现创业者与创业导师均有自恋人格特质的特点,在指导过程中自恋的人格特质与行为对创业指导关系质量以及创业指导效果的影响机理还缺乏系统研究,而这对创业导师与创业者的合理匹配,提高创业指导关系质量、创业指导效果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陈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以及研究内容和方法;第二章为文献综述,论述了创业导师自恋行为与创业者的自恋人格特征、创业指导关系质量以及创业导师指导效果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并对文献进行了评析;第三章为研究假设和实证设计,在介绍本论文的主要理论之后,对创业导师自恋行为、创业指导关系质量、创业者的自恋人格特质和创业指导效果之间进行了关系假设,并介绍了实证设计的样本和量表选择;第四章为数据统计与分析,阐述运用SPSS、Amos统计工具对数据的假设检验过程,并对数据结果进行讨论分析;第五章为总结与展望,总结了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并分析了本研究的创新点,最后提出本文的局限性以及未来研究展望。本文的主要结论是:一是发现创业导师自恋行为负向影响创业指导关系质量,也负向影响创业导师指导效果的三个方面的效果;二是发现创业指导关系质量正向影响创业指导效果,并且创业指导关系质量在创业导师自恋行为和创业指导效果中起着完全中介的作用;三是发现特质创业导师自恋行为与创业指导关系质量的负向关系随创业者的自恋人格变化而增强。本研究丰富了人格特质在创业导师制中的相关理论,能为创业导师与创业者的合理匹配、创业导师指导质量的提升以及创业导师制的改进提供有益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王飞绒,徐晓静,李永[10](2018)在《创始人自恋特质与企业成长性关系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创始人性格特质对企业成长具有重要影响。从自恋特质、创始人权力与企业成长性关系出发,设计结构性权力和所有者权力维度,构建创始人自恋特质影响企业成长的概念模型;提出理论假设,并利用创业板194家上市企业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创始人自恋特质与企业成长呈倒U型关系,结构性权力和所有者权力对企业成长性具有显着正向影响,并在自恋特质和企业成长性之间分别起到部分中介作用。最后,对该研究的未来发展作出展望。
二、可持续发展的人格障碍及剔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可持续发展的人格障碍及剔除(论文提纲范文)
(1)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与发展:以天津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方法 |
二、文献计量分析与结果 |
1. 整体情况 |
2. 跨学科及跨学院合作情况 |
三、关键词词频与共现分析 |
1. 整体情况 |
2. 经济学 |
3. 管理学 |
4. 教育学 |
5. 统计学学科关键词分布特征 |
6. 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学科关键词分布特征 |
7. 自然资源与环境学科关键词分布特征 |
8. 人文、经济地理学科关键词分布特征 |
9. 法学学科关键词分布特征 |
1 0. 艺术学学科关键词分布特征 |
1 1. 政治学学科关键词分布特征 |
1 2. 哲学学科关键词分布特征 |
1 3. 社会学学科关键词分布特征 |
1 4. 马克思主义学科关键词分布特征 |
1 5. 语言学学科关键词分布特征 |
16.民族学与文化学学科关键词分布特征 |
17.新闻学与传播学学科关键词分布特征 |
18.文学学科关键词分布特征 |
19.历史学学科关键词分布特征 |
20.心理学学科关键词分布特征 |
21.体育学学科关键词分布特征 |
22.宗教学学科关键词分布特征 |
23.考古学学科关键词分布特征 |
四、结语 |
1. 研究结论 |
2. 对策建议 |
3. 研究局限 |
(2)基于生命史视角的代际利他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生命史 |
1.1.1 生命史理论 |
1.1.2 生命史策略的选择 |
1.1.3 生命史策略的测量 |
1.1.4 生命史策略的研究回顾 |
1.2 代际利他行为 |
1.2.1 代际利他行为的概念 |
1.2.2 代际利他行为的相关理论 |
1.2.3 代际利他行为的研究范式 |
1.2.4 代际利他行为的研究回顾 |
1.3 为他人决策 |
1.3.1 自我-他人决策差异 |
1.3.2 为他人决策的心理机制 |
1.3.3 为他人决策的研究回顾 |
1.4 生命史策略和代际利他行为的相关研究 |
1.5 问题提出与研究构思 |
1.5.1 以往研究不足与本研究目的 |
1.5.2 研究构思与假设 |
2 研究一 |
2.1 研究方法 |
2.1.1 被试 |
2.1.2 实验设计 |
2.1.3 实验材料 |
2.1.4 实验程序 |
2.2 研究结果 |
2.3 讨论 |
3 研究二 |
3.1 研究方法 |
3.1.1 被试 |
3.1.2 实验设计 |
3.1.3 实验材料 |
3.1.4 实验程序 |
3.2 研究结果 |
3.3 讨论 |
4 研究三 |
4.1 研究方法 |
4.1.1 被试 |
4.1.2 实验设计 |
4.1.3 实验材料 |
4.1.4 实验程序 |
4.2 研究结果 |
4.2.1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生命史策略和代际利他率的相关分析 |
4.2.2 生命史策略的中介作用 |
4.3 讨论 |
5 研究四 |
5.1 研究方法 |
5.1.1 被试 |
5.1.2 实验设计 |
5.1.3 实验材料 |
5.1.4 实验程序 |
5.2 研究结果 |
5.2.1 操作性检验 |
5.2.2 环境不可预测性对代际利他行为的影响 |
5.3 讨论 |
6 研究五 |
6.1 研究方法 |
6.1.1 被试 |
6.1.2 实验设计 |
6.1.3 实验材料 |
6.1.4 实验程序 |
6.2 研究结果 |
6.3 讨论 |
7 总讨论 |
7.1 生命史策略对代际利他行为的影响 |
7.1.1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在代际利他行为中的作用 |
7.1.2 环境不可预测性在代际利他行为中的作用 |
7.2 亲缘关系在代际利他决策中的影响 |
8 本研究的意义和创新之处 |
9 本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
10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管理者自恋与企业双元技术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自恋及其测量 |
1.3.2 管理者自恋与企业创新 |
1.3.3 研究评述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结构安排 |
1.4.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
2.1 相关理论概述 |
2.1.1 高阶梯队理论 |
2.1.2 组织双元理论 |
2.2 核心概念界定及特点 |
2.2.1 管理者自恋 |
2.2.2 双元技术创新 |
第三章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3.1 管理者自恋与双元技术创新 |
3.2 企业内部治理的调节作用 |
3.2.1 管理者自恋、管理者权力与企业双元技术创新 |
3.2.2 管理者自恋、所有权性质与企业双元技术创新 |
3.3 企业外部环境的调节作用 |
3.3.1 管理者自恋、高技术行业与企业双元技术创新 |
3.3.2 管理者自恋、市场竞争程度与企业双元技术创新 |
3.4 内部研发投资和外界关注度的中介作用 |
3.4.1 管理者自恋、内部研发投资与企业双元技术创新 |
3.4.2 管理者自恋、外界关注度与企业双元技术创新 |
3.5 理论模型框架 |
第四章 实证研究 |
4.1 样本选取 |
4.2 变量界定 |
4.2.1 被解释变量 |
4.2.2 解释变量 |
4.2.3 调节变量 |
4.2.4 中介变量 |
4.2.5 控制变量 |
4.3 模型构建 |
4.4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 |
4.5 实证结果分析 |
4.5.1 初步检验 |
4.5.2 主效应分析 |
4.5.3 边界效应分析 |
4.5.4 作用路径分析 |
4.6 稳健性检验 |
4.7 内生性处理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启示 |
5.3 研究局限及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管理者自恋测量量表 |
附录 B 双元技术创新测度的关键词 |
附录 C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及科研项目 |
(4)中国本土心理治疗的资源、理念与进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中国本土心理治疗的文化资源 |
2.1 中国哲学的心理治疗资源 |
2.1.1 儒学的心理治疗资源 |
2.1.2 道学的心理治疗资源 |
2.1.3 佛学的心理治疗资源 |
2.2 中医的心理治疗资源 |
2.2.1 形神相即 |
2.2.2 内外相合 |
2.2.3 治病求本 |
2.2.4 辨证治疗 |
2.3 宗教的心理治疗资源 |
2.3.1 宗教对心理治疗目的的重构 |
2.3.2 宗教对心理治疗技术的补充 |
2.3.3 宗教对心理治疗的双重作用 |
2.4 巫术的心理治疗资源 |
2.4.1 巫术仪式 |
2.4.2 心理暗示 |
2.5 艺术的心理治疗资源 |
2.5.1 音乐的心理治疗资源 |
2.5.2 绘画的心理治疗资源 |
2.5.3 书法的心理治疗资源 |
第3章 中国本土心理治疗的核心理念 |
3.1 天人合一 |
3.1.1 天人之分 |
3.1.2 天人合一 |
3.1.3 天人合一理念在心理治疗中的运用 |
3.2 以人为本 |
3.2.1 以“人”为本 |
3.2.2 以人为“本” |
3.2.3 以人为本理念在心理治疗中的运用 |
3.3 自强不息 |
3.3.1 自明自强 |
3.3.2 刚健日新 |
3.3.3 自强不息理念在心理治疗中的运用 |
3.4 知足知止 |
3.4.1 自知自足 |
3.4.2 知足常乐 |
3.4.3 知足知止理念在心理治疗中的运用 |
3.5 自我化育 |
3.5.1 反身内求 |
3.5.2 克己内省 |
3.5.3 自我化育理念在心理治疗中的运用 |
3.6 自我超越 |
3.6.1 内圣外王 |
3.6.2 理想人格 |
3.6.3 自我超越理念在心理治疗中的运用 |
第4章 中国本土心理治疗的发展进程 |
4.1 过去 |
4.2 现在 |
4.3 未来 |
第5章 总结:中国本土心理治疗的继承与发展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5)小班幼儿亲子依恋与师幼互动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提出 |
二、文献综述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四、研究设计 |
第一部分 《幼儿亲子依恋问卷》的编制 |
一、问卷设计 |
二、效度检验 |
三、信度检验 |
四、正式问卷发放与处理 |
第二部分 调查实施与结果分析 |
一、小班幼儿亲子依恋分析 |
二、小班幼儿师幼关系分析 |
三、小班幼儿亲子依恋与师幼关系的相关分析 |
四、小结 |
第三部分 不同亲子依恋倾向幼儿师幼互动行为个案分析 |
一、不同亲子依恋倾向个案的确定 |
二、三名不同亲子依恋倾向个案的基本情况 |
三、三名不同亲子依恋倾向个案的师幼互动比较分析 |
第四部分 研究讨论与主要结论 |
一、研究讨论 |
二、主要结论 |
第五部分 教育建议 |
一、微观个体层面:重要他人的安全锚定 |
二、中观环境层面:“足够好”的生活环境支持 |
三、宏观社会层面:强有力的制度和资源保障 |
研究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CEO自负、企业社会责任与声誉风险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
1.1.1 现实背景 |
1.1.2 理论背景 |
1.1.3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思路 |
1.3.2 技术路线 |
1.4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高阶理论 |
2.1.2 领导特质理论 |
2.1.3 资源依赖理论 |
2.1.4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2 核心概念界定 |
2.2.1 CEO自负 |
2.2.2 企业社会责任 |
2.2.3 声誉风险 |
2.2.4 组织冗余 |
2.2.5 声誉 |
2.3 研究综述 |
2.3.1 CEO自负经济后果的研究 |
2.3.2 企业社会责任影响因素的研究 |
2.3.3 企业社会责任经济后果的研究 |
2.3.4 企业声誉风险影响因素的研究 |
2.4 文献述评 |
2.5 研究的逻辑框架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CEO自负与CSR |
3.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3.1.1 CEO自负对CSR的影响 |
3.1.2 组织冗余的调节作用 |
3.2 研究设计 |
3.2.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3.2.2 变量测量 |
3.3 实证分析 |
3.3.1 描述性统计 |
3.3.2 假设检验 |
3.3.3 内生性检验 |
3.3.4 稳健性检验 |
3.4 研究结论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CSR与声誉风险 |
4.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4.1.1 CSR对声誉风险的影响 |
4.1.2 CSR维度对声誉风险的影响 |
4.1.3 不同行业背景下CSR对声誉风险的影响 |
4.1.4 企业声誉的调节作用 |
4.2 研究设计 |
4.2.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4.2.2 变量测量 |
4.3 实证分析 |
4.3.1 描述性统计 |
4.3.2 假设检验 |
4.3.3 内生性检验 |
4.3.4 稳健性检验 |
4.4 研究结论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CEO自负、CSR与声誉风险 |
5.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5.1.1 CEO自负对声誉风险的影响 |
5.1.2 CSR的中介作用 |
5.2 研究设计 |
5.2.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5.2.2 变量测量 |
5.3 实证分析 |
5.3.1 描述性统计 |
5.3.2 假设检验 |
5.3.3 内生性检验 |
5.3.4 稳健性检验 |
5.4 研究结论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启示 |
6.1 研究结论 |
6.2 理论贡献与管理启示 |
6.2.1 理论贡献 |
6.2.2 管理启示 |
6.3 研究局限与未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7)民办寄宿制学校初中生课堂安全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 |
第二节 研究的设计 |
第三节 研究的意义 |
第四节 研究的方法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安全感研究综述 |
第二节 课堂安全感研究综述 |
第三节 民办寄宿生研究综述 |
第四节 已有研究的述评 |
第二章 问卷的编制与修订 |
第一节 问卷编制的目的及依据 |
第二节 预测问卷的形成 |
第三节 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与验证性因素分析 |
第四节 检验问卷的信效度 |
第三章 现状研究与结果分析 |
第一节 研究目的及过程 |
第二节 数据结果与分析 |
第三节 X学校初中生课堂安全感研究现状小结 |
第四章 X学校初中生课堂安全感影响因素分析 |
第一节 教师对初中生课堂安全感的影响 |
第二节 影响初中生课堂安全感的自身因素 |
第三节 学校对初中生课堂安全感的影响 |
第四节 家庭对初中生课堂安全感的影响 |
第五章 提高民办寄宿制学校初中生课堂安全感的策略 |
第一节 给教师的建议 |
第二节 给学校的建议 |
第三节 给家长的建议 |
第六章 结论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省级精神专科医院医疗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三节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述评 |
第一节 医疗质量评价的相关理论 |
第二节 医疗质量评价在精神卫生领域中的发展 |
第三节 我国精神卫生领域医疗质量评价的研究进展 |
第四节 综合评价的研究进展 |
第三章 资料与方法 |
第一节 研究资料 |
第二节 研究对象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工具 |
第五节 统计方法 |
第六节 技术路线 |
第七节 质量控制 |
第四章 省级精神专科医院医疗质量专家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一节 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开发的一般步骤 |
第二节 评价框架的选择 |
第三节 候选指标池的发展 |
第四节 省级精神专科医院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主观权重的确定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省级精神专科医院医疗质量专家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 |
第一节 省级精神专科医院医疗质量调查问卷的编制 |
第二节 省级精神专科医院医疗质量调查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
第三节 省级精神专科医院现场调查的实施 |
第四节 省级精神专科医院现场调查结果 |
第六节 省级精神专科医院医疗质量专家评价模型的测量结果 |
第七节 省级精神专科医院医疗质量评价专家评价模型的评价 |
第八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PLS-SEM建立省级精神专科医院医疗质量实证评价指标体系 |
第一节 结构方程模型理论 |
第二节 结构方程模型的构建步骤 |
第三节 PLS-SEM在建立综合评价指数中的应用 |
第四节 PLS-SEM中的阶层成分模式 |
第五节 省级精神专科医院医疗质量的实证评价模型 |
第六节 省级精神专科医院医疗质量实证评价模型的构建 |
第七节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省级精神专科医院医疗质量修正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 |
第一节 外部权重系数检验 |
第二节 路径系数检验 |
第三节 间接效应与总效应的检验 |
第四节 修正模型的其他检验 |
第八章 省级精神专科医院医疗质量修正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 |
第一节 综合评价结果排序 |
第二节 修正模型综合评价结果的聚类分析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总结与讨论 |
第一节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第三节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第四节 本研究的主要局限性 |
第五节 未来研究的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住院病案首页 |
附录2 第一轮改良德尔菲法征求意见问卷 |
附录3 第二轮改良德尔菲法征求意见问卷 |
附录4 第二Plus轮改良德尔菲法征求意见问卷 |
附录5 层次分析法征求意见问卷 |
附录6 机构调查表 |
附录7 患者调查表(医生部分) |
附录8 患者调查表(患者部分) |
附录9 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 |
基金资助 |
已发表与学位论文相关的英文论文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创业导师自恋对创业指导效果的影响研究 ——创业指导关系质量的中介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探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创业导师与创业者自恋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1 自恋的概念 |
2.1.2 创业导师与创业者自恋 |
2.1.3 自恋的测量 |
2.2 创业指导效果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1 创业指导效果的概念 |
2.2.2 创业指导效果的影响因素研究 |
2.3 创业指导关系质量的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2.3.1 创业指导关系质量的概念 |
2.3.2 创业指导关系质量的前因变量和结果变量 |
2.4 文献述评 |
第3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
3.1 理论基础 |
3.1.1 社会交换理论 |
3.1.2 社会学习理论 |
3.2 研究假设 |
3.2.1 创业导师自恋与创业指导效果关系假设 |
3.2.2 创业导师自恋与创业指导关系质量假设 |
3.2.3 创业指导关系质量与创业指导效果关系假设 |
3.2.4 创业指导关系质量的中介作用 |
3.2.5 创业者自恋人格的调节作用 |
3.3 实证设计 |
3.3.1 研究对象和样本选取 |
3.3.2 测量工具 |
第4章 数据统计与分析 |
4.1 数据收集分析工具 |
4.2 信效度分析 |
4.2.1 信度检验 |
4.2.2 效度检验 |
4.3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
4.4 主要变量的相关分析 |
4.5 回归分析 |
4.5.1 主效应检验 |
4.5.2 中介效应检验 |
4.5.3 调节效应检验 |
4.6 结果与讨论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5.1 全文总结 |
5.2 管理启示 |
5.2.1 创业导师角度 |
5.2.2 创业者角度 |
5.2.3 创业导师管理机构角度 |
5.3 研究创新点 |
5.4 研究的局限性与未来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 |
(10)创始人自恋特质与企业成长性关系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文献综述 |
2 概念模型与研究假设 |
3 数据统计及实证研究 |
3.1 样本数据 |
3.2 变量测度 |
3.2.1 变量解释 |
3.2.2 因变量解释 |
4 实证分析 |
4.1 描述性分析 |
4.2 相关性分析 |
4.3 回归分析 |
4.3.1 假设验证 |
4.3.2 创始人权力的中介作用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未来展望 |
四、可持续发展的人格障碍及剔除(论文参考文献)
- [1]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与发展:以天津大学为例[J]. 霍宝锋,叶雨潇,何欢,刘若蕾.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2)
- [2]基于生命史视角的代际利他行为研究[D]. 房雪婷.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2)
- [3]管理者自恋与企业双元技术创新[D]. 周阳.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4]中国本土心理治疗的资源、理念与进程[D]. 吴晶. 吉林大学, 2020(08)
- [5]小班幼儿亲子依恋与师幼互动的关系研究[D]. 甘春梦. 西南大学, 2020(01)
- [6]CEO自负、企业社会责任与声誉风险关系研究[D]. 王晓飞.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9
- [7]民办寄宿制学校初中生课堂安全感研究[D]. 曾芳.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8]省级精神专科医院医疗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 蒋锋.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9
- [9]创业导师自恋对创业指导效果的影响研究 ——创业指导关系质量的中介作用[D]. 胡倩文. 武汉理工大学, 2019(07)
- [10]创始人自恋特质与企业成长性关系实证研究[J]. 王飞绒,徐晓静,李永.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