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固定架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

外固定架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

一、外固定器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论文文献综述)

陈渊幻[1](2020)在《手法联合跗骨窦小切口复位外固定架固定治疗闭合性SandersⅡ~Ⅳ型跟骨骨折的疗效》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就为探索手法联合跗骨窦小切口辅助复位外固定架固定治疗SandersⅡⅣ闭合性跟骨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较传统的外侧L型切口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是否更具优势。方法将符合课题研究纳入标准及诊断标准的60例闭合性跟骨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2组各30例,其中左足34例,右足26例,男性50例,女性10例。SandersⅡ型24例,SandersⅢ型27例,SandersⅣ型9例。对照组即给予跟骨骨折外侧L型切口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试验组即给予跟骨骨折手法整复结合跗骨窦小切口外固定架固定术。观察指标:(1)手术相关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受伤至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问题。(2)患侧跟骨解剖参数(术前、术后):Bohler角、Gissane角、足跟长度、宽度、高度。(3)患肢功能恢复观察指标(术后3个月):Maryland足部评分。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前性别、年龄、病程、Sanders分型情况、患侧跟骨解剖参数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对比研究价值。2.治疗后对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问题,试验组均低于对照组,差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组内Bohler角、Gissane角、足跟长度、高度均大于术前、宽度小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患侧跟骨Bohler角试验组(27.44°±5.29°)与对照组(26.50°±4.70°)相当,Gissane角试验组(130.05°±4.96°)与对照组(130.45°±4.26°)相当,足跟长度度实验组[(7.92±0.54)cm]与对照组[(7.84±0.45)cm]相当,足跟宽度试验组[(4.02±0.46)mm]与对照组[(3.93±0.51)mm]相当,足跟高度试验组[(4.61±0.35)cm]与对照组[(4.60±0.37)cm]相当,以上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4.两组术后Maryland足部评分:试验组为39-98分,其中优16例,良10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为86.7%(26/30);对照组为33-97分,其中优15例,良9例,可4例,差2例,优良率为80%(24/30)。优良率试验组较对照组略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法联合跗骨窦小切口辅助复位外固定架固定术组能够获得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较为接近的临床治疗效果,并且能能够减少对患者的创伤,减少并发症、避免二次手术、降低住院费用等优势,有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值得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李杰[2](2020)在《临时应用LRS外固定架辅助微创内固定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通过对34例闭合性跟骨关节内骨折临床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回顾性的探讨了临时应用LRS外固定架辅助微创内固定治疗闭合性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技术要点与疗效。方法:在此项回顾性的研究中,从2016年6月到2018年4月,对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30位患者34例闭合性跟骨关节内骨折,采用了 LRS外固定临时固定辅助微创内固定。通过术前和术后进行X线和CT扫描,确定跟骨骨折的Sanders分型,同时测量术前术后跟骨的长度,高度,宽度,跟骨的Bohler角(跟骨结节关节角)和后足的内外翻角度,并进行比较。术后2周、1个月、2个月、3个月、半年、1年对患者进行门诊或电话随访,记录术后并发症,对患足的功能通过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与后足评分系统进行评分。结果:28位患者32处骨折获得随访。其中男性患者25人,女性患者3人,年龄为平均43.56±10.3 7岁(21岁至60岁)。根据Sanders骨折分型,其中17例为Ⅱ型,9例为Ⅲ型,6例分为Ⅳ型。其中,左足18例,右足14例。平均随访20.66±5.55个月(12个月至32个月)。在最后一次随访中,AOFAS踝/后足评分平均为85.3,结果为7例优秀,20例良好,4例可和1例差。20例患者手术后踝关节活动范围正常或受到轻微限制。平均Bohler角[术前8.65±17.03°(从-21.5°至 33.10°)对术后 21.57±9.63°(从-3.53°至 40.50°)],跟骨平均高度[(术前41.11±5.84 mm(从24.00至52.30 mm)对术后47.61 ±3.62 mm(从36.10至56.10 mm)]有显着改善,跟骨平均长度[术前76.98±6.93 mm(从 58.40 至 90.10 mm),术后 80.29±5.86 mm(从 70.00 至 93.20 mm)],跟骨平均宽度[术前47.66±5.98 mm(从36.40至61.70 mm),术后40.92 ±5.80 mm(从31.90至58.30 mm)],后足平均外翻角[术前4.23±0.54°(从3.12°至 5.37°),术后 5.46 ± 0.47°(从 3.87°至 6.20°)](P<0.05)。手术时间平均为81.68±15.69分钟(从63到121分钟),平均住院时间为13.6天。所有骨折均愈合,无术后软组织并发症或深层感染。在6例患者中观察到局部短期骨质疏松症,予以对症治疗在5个月后症状逐渐消失。一名患者出现脚底麻木,但不影响步态或步行功能。结论:对于跟骨关节内骨折,LRS外固定临时固定辅助微创内固定可以最大程度通过恢复跟骨高度,长度和宽度而重建跟骨形状及距下关节表面。同时避免了传统外侧L形切口的软组织并发症,这种简便的手术方案,更适合复杂的跟骨骨折,尤其是Sanders Ⅲ型和Ⅳ型跟骨骨折。为其他外科医生治疗跟骨骨折提供了一种可行的的治疗方法。

夏燊[3](2020)在《后跟部形态学测量方法的探索与解剖型跟骨外固定装置的研制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 的]1探索更精准的后跟部形态学测量方法。2根据后跟部形态学三维数据设计研制解剖型跟骨外固定装置。3解剖型跟骨外固定装置的临床应用。[方法]1根据人体工程学和局部解剖学原理,以直接测量模式分别测量100位符合条件参与者的负重站立位及平卧位后跟部形态学数据。测量分为两部分:1.负重站立位游标卡尺骨性标志测量法。测量并分类计算平均鞋码,后跟平均长,后跟平均宽,后跟平均高,内踝平均高,外踝平均高,后跟水平角平均值;2.平卧位3D点阵倒模测量法。测量平卧位后跟部形态。根据后跟部的综合解剖形态立体数据,以CAD等三维工业设计软件设计解剖型跟骨外固定器。2将测量所得形态学数据结果通过AutoCAD 2019(Autodesk公司,美国)测算坐标,获得点位;点位通过记事本(Microsoft公司,美国)记录为.txt格式的二进制数据文件,将所有点云数据导入Geomagic Wrap 2015(Geomagic公司,美国)获得点云图。根据点云图的数据区间,结合男女性足底各指标数值不同的特性,采用SOLIDWORKS 2016(Siemens公司,德国)绘制设计图。3收集2019年9月至2020年3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O医院创伤骨科研究所收治的跟骨骨折9例,男7例,女2例;年龄为23~66岁,平均年龄41.3岁。其中,高处坠落伤6例,交通事故伤3例。骨折按Sanders分型SⅡB型2例,SⅢAC型2例,SⅢAB型3例,SⅢBC型1例,SⅣ型1例。闭合性骨折8例,按AO闭合软组织损伤分级:Ⅰ级5例,Ⅱ级3例;开放性骨折1例,按Gustilo分型为GⅢB型,该患者清创后行皮瓣修复创面。9例患者均在一期或二期手术治疗过程中应用解剖型跟骨外固定装置进行治疗。[结 果]1站立位游标卡尺测量法示,男性人群的鞋码、后跟长、后跟宽、后跟高、内踝高、外踝高、CPA等指标均显着高于女性人群(P<0.05)。除左足内踝高明显小于右足(t=-2.827,P=0.005)外,其余各指标左右足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形态上基本可认为左右足为镜像对称关系。平卧位3D点阵倒模测量法测量示,后跟部为非正圆弧边,多组弧边总体在一个有限范围内波动。2根据后跟部形态学数据,我们成功制作了大、小号两种金属模板。通过对跟骨骨折的损伤特点、Sanders分型依据以及坎贝尔骨科手术学的要求设计,再根据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医院(原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创伤骨科研究所多位创伤骨科及足踝外科高年资医师的临床经验优化改良,设计出解剖型跟骨外固定器的三种构型方案:普通构型、加压构型以及正畸构型。3通过术前、术后X片的对比观察可见解剖型跟骨外固定装置可以稳固的固定复位后的跟骨骨折,骨折端对位对线良好,累计关节面的跟骨骨折也可稳固固定,术中型有限切开复位固定或不切开撬拨复位固定,手术切口小,最大限度的保护软组织。术后3天即可下床行康复锻炼,9例患者中均未出现针道感染、骨髓炎等并发症,术后随访均获得满意的效果。[结论]1站立位游标卡尺测量法可获得跟骨形态学平面化的准确数据;平卧位3D点阵倒模测量法可获得跟骨形态学立体面的准确数据。2根据后跟形态学为基础设计的外固定器构型理论上能满足临床上稳定固定、灵活构型的需要;多功能模块组合式设计可以用不同的构型对不同程度的跟骨骨折患者进行更灵活的个性化定制手术。3解剖型跟骨外固定器装置是一种确实有效的固定装置,在处理内植物占位、促进骨折愈合等方面优于常规内固定装置,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张亚超,王涛[4](2020)在《跟骨骨折的临床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跟骨骨折常常是由于从高处跌下所引起。现阶段,人们对于跟骨骨折的临床治疗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研究,治疗方法多种多样,但尚未形成统一治疗的标准,争议分歧较大。本文就跟骨骨折分型、治疗及并发症等进行综述,为今后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夏燊,赵泽雨,徐永清,吕乾,浦绍全,陈汉芬,齐欣,朱跃良[5](2020)在《后跟部形态学测量及解剖型跟骨外固定器的设计》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测量并计算正常后跟部形态学数据,依此设计解剖型跟骨外固定器。方法随机抽取100名符合选择标准的正常人群,获得200足后足数据,其中男45例,女55例;年龄19~67岁,平均43.9岁。根据人体工程学和局部解剖学原理,以直接测量模式分别测量负重站立位及平卧位后跟部形态学数据。负重站立位采用游标卡尺骨性标志测量法,测量后跟长、后跟宽、后跟高、内踝高、外踝高及后跟倾斜角(calcaneal pitch angle,CPA),并进行男女分组及左右足分组比较;平卧位采用3D点阵倒模测量法,测量平卧位后跟部形态。根据后跟部综合解剖形态立体数据,以AutoCAD 2019等三维工业设计软件设计解剖型跟骨外固定器。结果站立位游标卡尺测量法示,男性鞋码、后跟长、后跟宽、后跟高、内踝高、外踝高、CPA均显着大于女性(P<0.05)。除左足内踝高明显小于右足(t=-2.827,P=0.005)外,其余各指标左右足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形态上基本可认为左右足为镜像对称关系。平卧位3D点阵倒模测量法测量示,后跟部为非正圆弧边,多组弧边总体在一个有限范围内波动。以上述数据为基础设计出一种解剖型跟骨外固定环,理论上能贴合解剖弧度,以便灵活构型。在此基础上分别设计出普通构型、加压构型及正畸构型,以满足不同程度足踝损伤的治疗需求。普通构型适用于关节内骨折块无移位或轻度移位的SandersⅠ、ⅡA、ⅡB型跟骨骨折患者,以简单固定为主;加压构型适用于关节内骨折块中度移位的SandersⅡC、ⅢA、ⅢB型以及舌型和撕脱型跟骨骨折患者,该构型以橄榄针斜拉固定方式来固定移位骨块;正畸构型适用于关节内骨折块严重移位或跟骨骨质重度缺损的SandersⅢC、Ⅳ型跟骨骨折患者,以多模块设计兼顾稳固固定骨折和任意调节关节固定角度。结论后跟形态特殊,因此根据游标卡尺测量法和3D点阵倒模测量法测量数据设计的跟骨外固定器为解剖型,其构型理论上能满足临床上稳定固定、灵活构型的需要。

袁晓伟,李林,李青松[6](2016)在《跟骨骨折治疗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跟骨骨折是最常见的跗骨骨折,约占所有骨折的2%。在所有的跟骨骨折中65%70%的骨折涉及跟骰关节面[1],20%45%伴有跟骰关节损伤。跟骨骨折多由高能量创伤对患者跟部轴向荷载引起的,通常是由高处坠落或摩托车事故等直接暴力冲击造成[2]。跟骨骨折常导致跟骨的长度、高度和宽度发生变化,距下关节不平整,跟骨三个关节面的正常关系破坏,造成距下关节及周围关节的继发型损伤[3]。治疗方法不当会使跟骨骨折畸

谭新欢,聂伟志,朱育林,隋显玉,杨凯,刘晓云[7](2015)在《跟骨骨折微创治疗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跟骨是人体最大的承载性跗骨,容易受到损伤。跟骨骨折治疗的目的是恢复跟骨的正常解剖对应关系,维持骨折复位后的稳定性,最大程度地恢复患足功能。传统的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暴露充分、固定牢固,但创伤较大,由此而产生的并发症较多。随着骨折治疗理念的转变,临床上逐渐开始对软组织条件差、存在切开手术禁忌证及简单类型的跟骨骨折采用微创手术治疗,主要方法包括撬拨复位内固定术、外固定器固定术、有限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经皮球囊扩张术及关节镜辅助复位术。这些微创手术方式具有软组织损伤小、并发症少等明显优势,对部分类型跟骨骨折的治疗效果优于切开复位内固定术。随着对跟骨骨折机理的深入研究及相关技术和材料的不断创新,跟骨骨折的微创手术方法将更加合理、有效,适应证也有望进一步扩大。

刘小涛,王绍俊,陈文,边境[8](2015)在《自制外固定器治疗跟骨骨折》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自制外固定器治疗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6-05—2013-12应用自行设计的外固定器治疗93例(109足)跟骨骨折的临床资料。应用自制外固定器复位固定跟骨骨折,如果术前CT提示距下关节面塌陷,术中附加跟骨外侧小切口直视下复位,植骨并用克氏针固定塌陷骨块。末次随访时疗效采用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价。结果本组均获平均36(476)个月随访。切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及皮肤坏死。术后跟骨侧位、轴位X线片显示跟骨解剖结构基本恢复至正常范围。CT平扫后距下关节面解剖复位或不平整≤2 mm。至末次随访时未并发距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Maryland足部评分:优65足,良35足,可8足,差1足,优良率91.74%。结论自制外固定器治疗跟骨骨折疗效确切,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

温建民[9](2013)在《跟骨骨折的治疗策略》文中研究表明由于损伤机制的不同,跟骨骨折的部位、形态及损伤程度各异,治疗相对复杂。根据损伤机制、骨折类型,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是提高跟骨骨折疗效的保障。本文详细介绍了跟骨骨折的损伤机制与分型,及非手术、手术、微创治疗方法,认为跟骨骨折的治疗方案须根据患者年龄、健康状况、骨折类型、软组织损伤情况及医师的经验而定,治疗的关键是在尽量不干预距下关节正常力学分布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地恢复跟骨的解剖结构。

陈国涛[10](2012)在《小切口结合手法穿针内固定治疗跟骨SandersⅣ型骨折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小切口结合手法整复穿针内固定治疗新鲜闭合性跟骨SandersIV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设计方案。从2011年03月-2011年09月在佛山市中医院住院治疗,确诊为跟骨新鲜闭合性骨折(SandersIV型)患者中,选取符合纳入标准而无排除标准任一项的病例共60例,根据患者性别、年龄、受伤原因、就诊时间等一般情况将60例病例按照简单随机化原则以1:1比例分为试验组、对照组。两组术前予以相同的常规基础治疗,试验组采用外侧小切口结合我院“正骨十四法”手法整复穿针内固定治疗,对照组采用外侧扩大“L”型切口切开复位AO钢板内固定治疗,术后予以相同的常规治疗直至出院。比较两组住院费用、手术操作时间、住院时间;测量术后3个月、6个月、8个月患足Bohler’s角、Gissane角及跟骨中部的宽度,观察跟骨骨折临床愈合时间、关节活动度范围、术后并发症,并行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将数据作统计学分析,比较各项指标的情况。结果:本组60例60足病人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个月。骨折均达到临床愈合,对照组出现2例切口皮肤坏死,二期植皮康复出院。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组间具有可比性。住院费用、手术操作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术后3个月、6个月、8个月患足Bohler’s角、Gissane角、跟骨中部的宽度及关节活动度范围,术后第8个月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比较,除术后3个月患足关节活动度范围对照组优于试验组外(P<0.01),其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试验组与对照组临床治疗效果无明显差异。结论:小切口结合手法整复穿针内固定治疗跟骨SandersIV型骨折是一种较好的方法,与“L”型切口AO钢板内固定相比,具有住院费用低,手术创伤小,操作简便、住院时间短等优点,在临床疗效相同的情况下,能有效的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大大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和负担,值得推广。

二、外固定器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外固定器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论文提纲范文)

(1)手法联合跗骨窦小切口复位外固定架固定治疗闭合性SandersⅡ~Ⅳ型跟骨骨折的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词语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临床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及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3 观察指标
        3.1 手术相关资料
        3.2 患侧解剖参数比较
        3.3 患肢功能恢复比较
        3.4 安全性检测
    4 数据整理及分析方法
第二章 结果
    1 一般情况分析
    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指标比较
        2.1 手术相关资料比较
        2.2 患侧解剖参数比较
    3 患肢功能恢复比较
第三章 讨论
    1.闭合性跟骨骨折的流行病学及一般特征
    2.现代医学对跟骨骨折的研究
        2.1 跟骨骨折的分型
        2.2 保守治疗
        2.3 手术治疗
        2.4 手术方式
    3 中医对跟骨骨折的治疗方法
        3.1 内外兼治
        3.2 筋骨并重
        3.3 动静结合
        3.4 医患合作
    4 结果分析
        4.1 手术相关资料分析
        4.2 患侧解剖参数比较
        4.3 患肢功能恢复指标比较
    5 安全性分析
    6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2)临时应用LRS外固定架辅助微创内固定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研究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资料收集与研究方法
    1.3 跟骨骨折Sanders分型
    1.4 数据的测量方式
    1.5 临床疗效的评价指标与骨折愈合标准
    1.6 术后患足的功能评分标准
第二部分 治疗方法
    2.1 术前处理
    2.2 手术操作步骤
    2.3 术后处理与随访
    2.4 术后的康复锻炼
    2.5 数据分析
第三部分 结果
    3.1 研究对象的病例特点
    3.2 影像学改变及足部功能评分
    3.3 术后并发症
第四部分 典型病例
    4.1 典型病例1
    4.2 典型病例2
第五部分 讨论
    5.1 分析临时应用LRS外固定架辅助微创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特点及手术操作技巧
    5.2 LRS外固定架辅助微创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疗效及并发症分析
    5.3 本研究的不足
    5.4 其他的治疗方式
    5.5 发展前景
第六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3)后跟部形态学测量方法的探索与解剖型跟骨外固定装置的研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后跟部形态学测量方法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解剖型跟骨外固定装置的研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解剖型跟骨外固定装置的临床应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附录
综述 跟骨骨折外固定技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跟骨骨折的临床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跟骨骨折的分型
2 跟骨骨折的治疗
    2.1 非手术治疗
    2.2 手术治疗
        2.2.1 切开复位内固定(ORIF)
        2.2.2 外固定器固定
        2.2.3 撬拨复位内固定术
        2.2.4 经皮螺钉内固定术
        2.2.5 关节镜手术
        2.2.6 关节融合术
3 骨折并发症及预防
4 讨 论

(6)跟骨骨折治疗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分型
2 治疗
3 国内进展

(7)跟骨骨折微创治疗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微创治疗的适应证
    1.1 软组织条件欠佳
    1.2 存在切开手术禁忌证
    1.3 简单类型的骨折
2 微创治疗的方法
    2.1 撬拨复位内固定术
    2.2 外固定器固定术
    2.3 有限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2.4 经皮球囊扩张术
    2.5 关节镜辅助复位术
3 小结与展望

(8)自制外固定器治疗跟骨骨折(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9)跟骨骨折的治疗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 跟骨骨折的损伤机制与分型
2 跟骨骨折的治疗
    2.1 非手术治疗
    2.2 手术治疗
        2.2.1 轴向固定
        2.2.2 外固定器固定
        2.2.3 切开复位内固定
        2.2.4 关节融合
        2.2.5 术后并发症
    2.3 微创治疗
3 小 结

(10)小切口结合手法穿针内固定治疗跟骨SandersⅣ型骨折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概述
    1.2 正常跟骨的解剖学特点
    1.3 跟骨骨折分类方法研究
        1.3.1 x-ray平片分类方法
        1.3.2 CT分类方法
    1.4 跟骨骨折治疗现状研究
        1.4.1 非手术治疗
        1.4.2 手术治疗
        1.4.3 中医药治疗
    1.5 展望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临床资料
        2.1.1 研究对象
        2.1.2 分组
        2.1.3 诊断标准
        2.1.4 纳入标准
        2.1.5 排除标准
        2.1.6 剔除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治疗方法
        2.2.2 观察指标
        2.2.3 统计方法及数据处理
    2.3 结果
        2.3.1 手术操作时间
        2.3.2 经济学指标
        2.3.3 X线片观察指标
        2.3.4 关节活动度范围
        2.3.5 足部功能评分
        2.3.6 术后并发症
    2.4 讨论
        2.4.1 跟骨的生理意义
        2.4.2 跟骨骨折的损伤机制
        2.4.3 跟骨骨折的并发症
        2.4.4 关于植骨
        2.4.5 是否行关节融合术
        2.4.6 小切口克氏针组手术的技术要点
        2.4.7 小切口克氏针组与“L”切口AO钢板组比较
        2.4.8 结论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跟骨骨折分型
    附录2 Maryland Foot Score
    附录3 临床疗效评价调查表
    附录4 小切口克氏针组图片
致谢

四、外固定器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论文参考文献)

  • [1]手法联合跗骨窦小切口复位外固定架固定治疗闭合性SandersⅡ~Ⅳ型跟骨骨折的疗效[D]. 陈渊幻.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2]临时应用LRS外固定架辅助微创内固定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研究[D]. 李杰. 南方医科大学, 2020
  • [3]后跟部形态学测量方法的探索与解剖型跟骨外固定装置的研制应用[D]. 夏燊.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 [4]跟骨骨折的临床研究进展[J]. 张亚超,王涛.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20(34)
  • [5]后跟部形态学测量及解剖型跟骨外固定器的设计[J]. 夏燊,赵泽雨,徐永清,吕乾,浦绍全,陈汉芬,齐欣,朱跃良.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20(04)
  • [6]跟骨骨折治疗的研究进展[J]. 袁晓伟,李林,李青松. 吉林医学, 2016(01)
  • [7]跟骨骨折微创治疗的研究进展[J]. 谭新欢,聂伟志,朱育林,隋显玉,杨凯,刘晓云. 中医正骨, 2015(05)
  • [8]自制外固定器治疗跟骨骨折[J]. 刘小涛,王绍俊,陈文,边境.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5(04)
  • [9]跟骨骨折的治疗策略[J]. 温建民. 中医正骨, 2013(04)
  • [10]小切口结合手法穿针内固定治疗跟骨SandersⅣ型骨折的临床研究[D]. 陈国涛.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2(10)

标签:;  ;  ;  ;  ;  

外固定架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