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体育兴趣教学”体系提高学生体能的实验研究

构建“体育兴趣教学”体系提高学生体能的实验研究

一、构建“体育兴趣教学”体系,提高学生体育能力的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孔冲[1](2021)在《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影响因素的量表研发与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培养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内生动力已经上升为学校体育的重要使命而纳入国家战略性框架之内,加强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培养已成为推进学校体育工作、促进青少年健康的重要抓手。但是在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培养实践中,由于缺乏对体育学习兴趣影响因素的系统把握,不清楚影响因素对各阶段体育学习兴趣的内在影响方式,严重制约着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培养的效果。因此,本研究借助于上海市“小学体育兴趣化”课程改革带来的可靠研究机遇,以上海市小学生为调查研究对象,聚焦“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运用文献资料法、德尔菲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首先,借助于兴趣发展理论等理论依据和兴趣与体育兴趣的相关文献支撑,拓展了体育学习兴趣的内在测量结构;并运用德尔菲法构建出比较系统的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影响因素的指标体系。其次,以体育学习兴趣的内在测量结构和构建的影响因素指标体系为理论依据,研发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与影响因素量表。最后,运用研发量表进行相关数据调查,在相关与回归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揭示出影响因素对小学生各阶段体育学习兴趣的内在作用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的内在测量结构可确定为:新颖性、挑战性、注意力需求、暂时参与意愿、即时刺激的乐趣5个维度。情境兴趣保持的内在测量结构可确定为:实用性、挑战性、注意力需求、课内重复参与意愿、成长的乐趣5个维度。个体兴趣萌芽的内在测量结构可确定为:持续成长的乐趣、课内向课外拓展的重复参与意愿、重要性3个维度。个体兴趣稳定的内在测量结构可确定为:自我实现的乐趣、覆盖课内外的自主参与意愿、自主性3个维度。(2)构建的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包括:环境和个体因素2个一级指标;体育心理、制度和物质环境因素,期望价值、成就目标和体育知识技能6个二级指标;体育课堂教学、学校体育参与、家庭体育参与和社会体育参与氛围,体育时间保障和政策执行情况,体育场地设施、体育教师课程能力、体育课程资源建设和体育参与服务供给,期望信念和任务价值,掌握趋向、掌握回避、成绩趋向和成绩回避,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18个三级指标;以及42个观测点指标。(3)经过严格的信效度检验,研发了4个体育学习兴趣量表和2个影响因素量表:《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量表》(5维度20题)、《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量表》(5维度20题)、《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量表》(3维度8题)、《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量表》(3维度8题)、《影响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环境指标问卷》(3维度29题)和《影响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个体指标问卷》(3维度24题)。(4)在试点校变量上,试点校学生表现出比非试点校学生更高的注意需求水平(P=0.011)、暂时参与意愿(P=0.003)和即时刺激乐趣(P=0.003);更高的实用性感知水平(P=0.011)、课内重复参与意愿(P=0.007)和成长的乐趣(P=0.013);更高的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整体发展水平(P=0.003)、持续成长的乐趣(P=0.000)、向课外拓展的重复参与意愿(P=0.018)和重要性感知水平(P=0.008);以及更高的自我实现乐趣(P=0.003),更低的挑战性感知水平(P=0.001)。(5)在生源地变量上,城区学生仅比郊区学生表现出更高的持续成长乐趣(P=0.037<0.05)。在年级变量上,高低年级学生在体育学习兴趣所有阶段(P﹥0.05)均不存在显着差异。在性别变量上,女生表现出比男生更高的注意需求水平(P=0.026),而男生表现出比女生更高的从课内向课外拓展的重复参与意愿(P=0.03)和自主性(P=0.034)。在独生子女变量上,非独生子女表现出比独生子女更高的暂时参与意愿(P=0.04),更高的实用性感知水平(P=0.043)、注意需求水平(P=0.026)和课内重复参与意愿(P=0.05)。在BMI变量上,肥胖学生表现出比正常学生更高的挑战性感知水平(P=0.043)。在SES变量上,高SES学生表现出比低SES学生更高的体育个体兴趣萌芽整体发展水平(P=0.035)、重要性感知水平(P=0.015)、持续成长乐趣(P=0.026),以及更高的自我实现乐趣(P=0.008);而低、中SES学生则表现出更高的挑战性感知水平(P=0.000/P=0.022)。(6)在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阶段,体育心理环境与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的路径系数为0.61,其细分维度体育课堂教学氛围(t=8.514)、家庭体育参与氛围(t=3.398)和社会体育参与氛围(t=7.125)也可正向预测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体育物质环境与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的路径系数为0.22,其细分维度体育场地设施(t=2.570)和体育课程资源建设(t=8.094)也可正向预测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7)在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阶段,体育心理环境与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的路径系数为0.14,其细分维度体育课堂教学氛围(t=10.040)、学校体育参与氛围(t=5.452)、家庭体育参与氛围(t=4.004)和社会体育参与氛围维度(t=11.383)也可正向预测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体育心理环境通过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的部分中介作用产生的间接效应量为0.439,体育物质环境通过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的完全中介作用产生的间接效应量为0.206;体育环境因素的间接效应量共计0.645,远远高于体育环境因素的直接效应量0.14。(8)在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阶段,两个结构方程模型中的体育心理环境与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69和0.54,且细分维度体育课堂教学氛围(t=8.609)、家庭体育参与氛围(t=15.892)和社会体育参与氛围(t=1.996)也可正向预测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期望价值与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的路径系数为0.28,且细分维度期望信念(t=7.454)、成就价值(t=8.380)和内在价值(t=11.572)也可正向预测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掌握趋向与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的路径系数为0.08。在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为中介变量的结构方程模型中:体育心理环境通过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的部分中介作用产生的间接效应量为0.137,体育物质环境通过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的中介作用产生的间接效应量为0.044;体育环境因素的间接效应量共计0.181,远远低于体育环境因素的直接效应量0.69。在个体因素为中介变量的结构方程模型中:体育心理环境通过期望价值的部分中介作用产生的间接效应量为0.272,体育物质环境通过掌握趋向的中介作用产生的间接效应量为0.075;体育环境因素的间接效应量共计0.347,也低于体育环境因素的直接效应量0.54。(9)在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阶段,体育心理环境与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的路径系数为0.19,且细分维度体育课堂教学氛围(t=7.839)、家庭体育参与氛围(t=8.348)和社会体育参与氛围维度(t=16.096)可以正向预测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学校体育参与氛围(t=-3.624)可以负向预测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体育制度环境与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的路径系数为0.40。体育知识技能与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的路径系数为0.21,掌握趋向与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的路径系数为0.36。在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为中介变量的结构方程模型中:体育心理环境通过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的部分中介作用产生的的间接效应量为0.555;体育物质环境通过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的中介作用产生的间接效应量为0.169;体育环境因素的间接效应量共计0.724,远远高于体育环境因素的直接效应量0.19。在个体因素为中介变量的结构方程模型中:体育心理环境通过体育知识技能的中介作用产生的间接效应量为0.176,通过掌握趋向的中介作用产生的间接效应量为0.32;体育环境因素的间接效应量共计0.496,略高于体育环境因素的直接效应量0.40。根据研究结果得出如下结论:(1)本研究研发的体育学习兴趣四阶段量表、环境影响因素量表和个体影响因素量表信效度良好,可以作为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研究的测量工具。(2)试点校较好的体育心理环境、制度环境和物质环境支持程度,造就了试点校学生既能够对体育学习内容保持着高度的注意需求水平、强烈的参与意愿、以及较低的挑战性威胁和良好的互动体验;又可以更好地感知体育学习的重要价值、表现出强烈的课外参与意愿和更加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3)非独生子女对他人关注渴求导致其能够更好地感知体育学习的实用价值,对体育学习内容保持着高度的注意需求水平和强烈的课内参与意愿。肥胖学生限于自身的身体条件,会对体育动作的完成自信心不足,因此表现出比正常学生更高的挑战性感知水平。高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学生由于家庭可以提供更好的体育参与支持,使其不仅较少感受到体育学习内容的挑战性威胁,而且更好地感知体育学习对自身的重要价值、获得更加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更容易形成稳定的体育学习个体兴趣。(4)体育心理环境和物质环境均可直接影响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且体育心理环境作用效果好于体育物质环境。其中,体育课堂教学氛围和体育课程资源建设是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最重要的环境影响指标。(5)体育心理环境既可直接影响、又可通过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的部分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体育物质环境只能通过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体育环境因素对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的内在影响方式是以体育心理环境和体育物质环境的间接影响为主体、以体育心理环境的直接影响为补充。体育课堂教学氛围和体育课程资源建设是发挥体育环境因素间接影响最重要的环境指标;社会体育参与氛围和体育课堂教学氛围是发挥体育心理环境直接影响最重要的环境指标。(6)体育心理环境既可直接影响、又可通过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以及期望价值的部分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体育物质环境只能通过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以及掌握趋向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体育环境因素对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的内在影响方式是以体育心理环境的直接影响为主体、以体育心理环境和体育物质环境的间接影响为补充。家庭体育参与氛围是发挥体育心理环境直接影响最重要的环境指标;体育课堂教学氛围和体育课程资源建设是发挥体育环境因素间接影响最重要的环境指标,期望价值是发挥体育环境因素间接影响最重要的个体指标。(7)体育心理环境既可直接影响、又可通过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掌握趋向及体育知识技能的作用间接影响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体育制度环境可直接影响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体育物质环境只能通过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体育环境因素对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的内在影响方式是以体育心理环境的间接影响和体育制度环境的直接影响为主体、以体育心理环境的直接影响和体育物质环境的间接影响为补充。家庭体育参与氛围是发挥体育环境因素间接影响最重要的环境指标,掌握趋向和体育知识技能是发挥体育心理环境间接影响最重要的个体指标;社会体育参与氛围是发挥体育心理环境直接影响最重要的环境指标。

朱晋贤[2](2021)在《普通高校健美操课学习兴趣的影响因素及提升方法研究 ——以成都师范学院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家体育总局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当前我国学校体育的重点任务是增强体育课程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基本运动技能,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1]。健美操作为学校体育课程中重要运动项目之一,进入到普通高校体育课程中已有30余年,在发展初期深受大学生的喜爱与追捧。但由于目前健美操课程缺乏创新,教学内容陈旧枯燥,教学方式固定单一等多方面原因,导致健美操课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有所下降,出现健美操选修人数减少、学生学习兴趣下降、教学效果不尽如意等现象[2]。本文运用了访谈法、实验法、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以及数理统计法,对影响大学生健美操学习兴趣的主要因素及提升方法进行了研究[3],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在影响大学生健美操课学习兴趣的因素中,影响作用最大是教学因素,其次是环境因素,最后是个人因素[4]。第二,在教学因素中影响程度大小依次为:教学内容>评价方法>教学方法>教师自身>教学能力。第三,在环境因素中影响程度大小依次为:家庭环境>社会环境>教学环境>学校环境。第四,在个人因素中影响程度大小依次为:体育认知>体育态度>体育能力>体育需求>个人惰性。针对以上结论提出以下建议:第一,从完善教学、改善环境、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等方面提升大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在教学因素方面:课程内容应契合学生的喜好,积极融入现代流行元素;教学方式与时代接轨,科学选用现代化教学方法[5];适当调整考核比例,提高过程性评价比重,充分运用等级考试或等级比赛到教学评价中[6];教师要具有终身学习意识和能力,跟随项目的发展提高自身技能水平和教学能力[5]。第三,在环境因素方面:学校应创造良好的体育环境与体育氛围,为健美操教学提供专业舒适的教学环境及专业器材[6];家庭应为大学生参与健美操课提供物质及精神支持;政府应加强组织领导和经费保障以及完善高校体育相关法律制度,全力支持高校体育课程的发展;社会媒体应加大宣传力度,建立共识,营造全社会共同促进高校体育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7]。第四,在个人因素方面:提升大学生对健美操认知能力,增强大学生对健美操课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大学生身体锻炼,增强大学生的协调性、柔韧性和力量。

宁道新[3](2020)在《情境教学模式在高校公共排球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安阳师范学院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采用文献法、实验对比、访谈法、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选取安阳师范学院建筑工程学院排球普修班40名男学生为实验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人。实验组采取情境教学模式进行12周教学干预;对照组采取12周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以排球参与兴趣、排球锻炼态度、专项身体素质与排球基本技能作为测试指标,统计与分析实验前后,组间指标数据差异性,以此验证情境教学模式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指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排球参与兴趣、排球锻炼态度、排球专项身体素质与排球基本技术动作的提高上,采用情境教学模式的实验组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对照组。实验组采用的情境教学模式更加有效降低排球学习的消极兴趣,增加排球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愿意花更多时间自主探究学习、进行体育锻炼和了解体育相关知识,提高学生对排球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耐力素质、灵敏素质、柔韧素质与弹跳素质等身体素质,并根据比赛实际运用特点,设计出符合比赛的场景,继而强化与提高学生的基本技术。根据结果提出以下建议:(1)情境教学模式的应用,应根据不同水平的教学对象时,需要制定不同的训练方法与训练难度,使用符合同一水平的训练负荷。(2)情境教学模式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应用,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创设贴近课堂内容的情境,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学习排球的热情,提高技术水平。(3)体育课程教学中,情境教学模式的设计要具有趣味性、目的性、竞争性等特点,充分发挥该模式的特点和仔细研究技术动作,使两者之间更好的融合,更加高效地达到教学目的。

荣俊杰[4](2020)在《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文中认为2012年上海市在二期课程改革基础上,率先提出在高中阶段实施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以推动新一轮大、中、小学体育课程体系的革新。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作为“先立后破”的改革尝试,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施与学习评价认知的缺乏系统性与深入性,致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出现迷茫与偏失,影响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目的的达成。面对发展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时代诉求,从学理视角对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系统予以理性优化,能有效提升高中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运动技能与体质健康水平,推动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推广与普及,丰富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理论与实践。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以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为研究对象,根据泰勒原理、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等理论,从体育专项化教学的内涵与实质出发,审视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施与学习评价的现状,在学理阐释的基础上进行了系统性的优化,并通过教学实践检验了优化研究的科学性与可行性。主要研究结论如下:一、构建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运动知识、运动技能、体能、运动经历与运动情意五维目标体系,确立了五维目标间纵、横结构关系,阐明了各级分目标的表达逻辑。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目标体系强调了运动技能目标的核心性、体能目标的重要性,针对性地解决学生运动技能与体质健康的现实诉求;凸显运动知识、运动经历和运动情意目标的长效价值,符合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确保了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培育。二、整合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内容体系,阐释了教学内容选择的纵向、横向及动态均衡结构关系,提出大单元高密度重复的螺旋组织形式。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内容体系的整合,明确了知识、技能与体能选择的独立与共济关系,系统地对各级教学内容进行了规整,实现了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内容安排的全面性、系统性与深入性,有利于满足学生专项学习的广度与深度需求,突显了教学内容为达成教学目标、促进学生持续参与体育运动的重要意义。三、选择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实施的路径,提出提高运动项目选择的精准度、实施动态分层教学、提升体育师资素养、挖掘场地设施等优化策略。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实施路径的选择,凸显了教学实施“行动”的本质诉求,通过完善项目选择志愿表、制定技能+体能的分层标准,确保了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高效运行;采用多途并举的优化路径,弥补师资缺口,提升体育教师的专项化素养;探寻合作共赢模式,缓解场地设施对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实施的困束。四、完善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学习评价体系,统一了学习评价内容,厘清了评价比重的动态化分配准则,健全了多元化评价主体机制。高中体育专项化学习评价体系的完善,明确了运动技能评价的主体性、体能次之但比重逐年递增的五维评价内容;强调教师评价的主导地位、学生自评与互评比重的逐年递增趋势,突显了学生体育学习的主体地位;评价办法与学习成绩呈现方式的完善,提高了学生学习评价效果的精准性与其价值的延伸性,促进了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短期目的性与长效前瞻性的有机融合。五、通过构建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选择教学实施路径和完善学习评价方面的研究,夯实了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理论基础,具有宏观指导意义,实践操作性强。研究成果在CS中学的教学实践显示,师生对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认知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学生运动技能与体质健康水平得到了正向提升,佐证了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对推动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良性运行及全面实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王建[5](2020)在《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效果评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帮助学生熟练地掌握一项以上运动技能,提高运动兴趣,提升体育运动素养,形成健康锻炼习惯和生活方式,自2013年春季学期,上海市开始实施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2018年全市推广,实施的效果亟需科学测评。采用文献法、调查法、测量法、观察法、德尔菲法、内容分析法、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我国专项体育课程与教学的发展形态进行历史梳理,确立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效果评估指标,测评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效果。根据测评结果,发现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进行相应的原因分析,最后提出改进性建议。通过研究分析,得出下述结论:第一,我国专项体育课程发展形态呈现出明显的时代背景。其演进沿着“单项运动→个性化选修→学科素养”的链条展开。第二,上海市实施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后,学生运动技能普遍提高,但是不同项目间学生的运动技能掌握程度差异明显。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后,专项化学生在速度素质、男同学引体向上、女同学仰卧起坐、耐力素质、女同学肺活量、总分方面高于非专项化学生,但成绩不是很理想。第三,上海市高中专项体育课教学静态练习时间较多,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时间不足;专项化学生平均每天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时间高于非专项化学生,但良好身体活动行为尚未形成;高中专项体育课程体育品德培养效果依然欠佳;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实施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女同学尤为明显。高中专项体育教师在课前设计行为、课中实施行为、课后评价与反思行为方面存在诸多不足。第四,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部分项目学生运动技能达成效果欠佳,主要受专项教师运动技能教学能力欠缺、未根据某项目特征建立运动技能一体化的教学内容体系、教学过程中未充分考虑运动项目群的特征、以及学生前期运动基础差异的影响。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达成效果欠佳,主要受学生对专项体育课程喜爱程度、有无专项体能练习、教学内容选择与优化、教学内容组织练习形式、下节课有无文化课、课堂教学氛围影响。第五,上海市高中专项体育课程体育品德培养价值有待展现,主要受缺乏学校德育环境支撑、专项教师的德育认知不足、学生对专项体育课程的情感体验不足、专项体育课程体育品德培养理论构建缺乏的影响。高中专项化改革后学生有效身体活动行为尚未形成,其主要原因,高中专项体育课程身体活动促进性因素中的促成、强化因素未产生应有的效应;另一方面是因为身体活动意向未产生应有的中介效应。针对课程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提出以下改进建议:1)形成统一共识,专项体育课程是以项目为载体的课程;2)从社会中拓展资源,弥补专项化体育课程资源的不足;3)合理设置专项,因校而宜的开发校本教材;4)发挥竞赛作用,建立全员参与的联赛体系;5)强化师资,不断提高教师专项技能教学能力;6)克服学生个体差异,有效组织分层教学;7)完善教学评定,加快青少年运动技能等级标准的研制;8)加强监控,通过动态数据监测课程改革的成效。

陈婷[6](2020)在《兴趣教学法在普通高校健美操选修课教学中的教学效果研究 ——以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文中指出近年来,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大力改革发展下,高校的招生规模在不断的扩大,进入高校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也与日俱增,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是一门不可缺的课程,也是高等职业院校学生接受学校体育教育的最后一个阶段,随着教育改革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国家对于高等院校培养人才这一方面也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为了更好的开展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工作,就需要我们积极探索新的、有效的与时代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兴趣教学法是当代新型教学方法之一,它是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通过适当的改变教学顺序,引入和课堂内容切实有关的趣味小游戏,借助有利的教学器材以及多种形式的教学比赛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促使学生积极的投入到课堂中。本研究主要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教学实验法、数理统计法,探索和研究“兴趣教学法”在高校健美操选修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效果与价值,从而推进我国高等院校体育朝更好方向的发展。通过对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健美操选修课程实验班和对照班的研究与分析,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兴趣教学法能够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在肺活量、立定跳远、仰卧起坐、坐位体前屈上成绩都有明显的进步,但是50米和长跑成绩没有显着性差异。2.兴趣教学法在教学中采取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通过借助与教学相关的器材,以及引入与教学主题内容相关的小游戏,有效的改变了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动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更强。3.兴趣教学法有效的提升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兴趣教学法在健美操教学中有效的利用了学生之间的合作以及教学评价体系,学生的交流次数更为频繁,人际交往能力得到显着的提升。4.兴趣教学法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力,拓宽了学生的创造思维,动作创编能力得到有效提升。5.兴趣教学法更加加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验后两组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都有所提升,但兴趣教学法下的实验组更为明显,更能激发学生对知识探索的欲望。6.实验后两组学生在自信心上均有提高,但兴趣教学法更加加强了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和对自己各方面的欣赏与肯定,其提高自信心的效果更为显着。

张铭潭[7](2020)在《基于终身体育视角的西安地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国家对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视,为高校公共体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平台,各高校开始在具体的公共体育课程教学中进行一定的“终身体育”理念的有效推广,以帮助大学生明确终身体育的重要价值,激发参与热情,这也是很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同时,作为学校体育的结业阶段,高校体育有将为学生参与社会体育奠定重要基础,可推进学生阶段实现人才综合素质全面提升目标向参与全民健身计划的有效过渡。大学生肩负着实现“强国梦”、“中国梦”的重要使命,更是社会各行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其健康状况事关国家兴旺、民族振兴与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前途。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是个体在学生阶段所接受的最高层次的体育教育,更是大学生迈进社会前所能够接触到的体育教育的终极环节。在该时期,学生的身心发展都比较成熟,因此可以接受一定难度的体育锻炼,成为培养大学生发展终身体育理念的关键时期。教育的本质目的是为了实现不教,即通过一定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等的不断渗透,使学生能够领会教育的核心要义,从而能够在无形中养成继续学习的动机与习惯,实现个体自我的不断发展。公共体育课程更应该有效借鉴这种理念,创新高校体育教学的新型发展模式,激发大学生参与终身体育、终身锻炼的学习热情,推动国家终身体育事业的长远发展,这也是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所必须正视的发展课题,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因此,高校体育必须重视大学生的体育教育,然而探索深化教学改革,推动终身体育发展的有效路径,帮助学生在强化终身体育理念的同时,熟练掌握体育运动技能,培养科学的终身体育锻炼习惯,一直是各大高校体育事业发展的难点问题。本文基于终身体育的发展视角,采用了资料查阅、访谈、实地调研、逻辑分析、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多种研究方法,首先,对国内外关于终身体育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系统梳理,并对终身体育的基本内涵进行了基本阐释,明确其与终身教育、高校体育及高校体育课程的基本关系,以奠定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其次,对论文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进行了具体介绍,并从高校大学生对公共体育课程认知情况、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情况、体育教师师资力量与教学条件几方面进行了具体调查与分析,发现现阶段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主要存在体育教学目标尚未全面落实终身体育思想;体育教学滞后影响体育兴趣及终身体育形成;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缺乏针对性及相关理论指导;教学评价缺乏科学性,学生主体性地位凸显不足的问题。最后,针对西安地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强化终身体育认知,更新体育教学理念;优化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合理化增加新型体育项目;健全公共体育课程设置,选择自编教材;优化教学考核与评价方法,建立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希望能够推进高校体育教学的变革,全面贯彻“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发展目标,推动终身体育事业的有效发展。

莫启星[8](2020)在《体育中考背景下株洲市初中体育教学现状及发展研究》文中提出《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明确指明:“将促进青少年提高身体素养和养成健康生活方式作为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把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纳入政府、学校全面考核体系”。青少年是国家未来发展的基础和期许,是国家、民族发展的希望。随着体育中考纳入高中升学考试,初中体育教学逐渐受到了各界关怀。体育中考是我国政府针对中学生体质健康逐年下降问题而提出的一个有效举措,其有地效提高青少年身体健康水平,其现实意义不可估量。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在体育中考背景下,以株洲市初中体育教学现状及发展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我国体育中考考试制度的发展历程,对体育中考背景下体育教学目标、对体育课程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调查分析了体育中考背景下株洲市初中学生体育课程学习、体育教师教育教学现状;并分析了株洲市初中学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其原因;提出了株洲市体育中考背景下学校体育教学对策。得出以下结论:(1)我国体育中考考试制度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局部试验阶段(1980~1991年)、全国试点阶段(1992~1996年)、全面实施阶段(1997~2006年)、全面推进阶段(2007年至今)四个阶段。(2)体育中考的目标是我国中学体育教育的重要衡量标准。株洲市初中体育教学目标以运动参与、技能目标、身心健康、社会适应四类目标为主。体育中考背景下体育教学目标主要是激发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等。体育中考对初中体育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有一定的影响。(3)在体育中考背景下对株洲市初中体育教学现状进行调查,从体育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与管理、体育教学环境等层面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结果表明:1)株洲市初中体育教学目标以运动参与:激发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技能目标、身心健康、社会适应四类目标为主。2)初中体育教学内容大幅度的向中考内容倾斜,在教学方法上也以重复训练法为主。3)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是以自然教学班级为单位的教学组织形式。4)株洲市初中体育教师性别比例失衡,学历情况相对较好。体育中考后体育教师的教学态度有所改善、教学积极性有所提高。5)学校存在对于体育教学的目标把握不准确、教学内容不够新颖导致学生积极性、自觉性缺乏、体育教师教学方法目的化、模式化、体育教师教学组织形式与评价滞后、体育教学资源缺乏基础设施有待改善等问题。(4)提出了株洲市初中体育教学在体育中考背景下的发展对策:完善体育教学考核体系;合理设计学校体育教育的目标;优化体育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合理运用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加强体育教学管理重视学生评价;加强体育教学管理重视学生评价;加大学校专项经费投入完善教学场地设施;建立学生课外体育辅导联动机制。

孙凯[9](2020)在《新政策下初中篮球项目“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内容的优化与应用》文中指出目前我国青少年体质下滑现象较为严重,已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在这种情况下,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于2017年12月颁布新政策,要求改革体育中考,建立“运动参与+体质健康测试+运动技能测试”的体育考试评价新机制,以提升学生身体素质和健康教育水平为目标。因此,随着新政策的颁布,相关教学内容也要随之完善。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和数理统计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广泛查阅文献资料中与本文研究内容相关的实施现状、实施方法,探索初中篮球“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内容的优化与应用对学生身体素质、运动技能、教学领域目标等方面的影响,并与传统篮球教学效果进行对比分析。通过18周的教学实验,对实验前后数据进行整理对比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研究结果表明:1.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验,实验组篮球技术评定成绩和达标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教学内容的"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在技能传授方面优于传统的篮球课教学模式,可有效提高篮球课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对篮球技术的掌握。2.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的各项身体素质明显提高,并且增长幅度较大。通过配对检验的结果发现,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的身体素质在测试项目成绩的平均值中虽然都有了一定的提高,并且实验组的增幅要明显高于对照组。3.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在教学领域目标方面成绩都有明显提高,尤其在运动参与和心理健康方面提高幅度较大。研究结论:"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内容的优化,在促进学生身体素质、运动技能提高的同时,也更能促进学生教学领域目标的提高。

李天戈[10](2020)在《新时代徐州市高校足球选项课教学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新时代徐州市高校足球选项课教学模式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分析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徐州市本科及专科院校的足球选项课教师队伍建设现状、学生学习状况、教学模式现状及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分析徐州市高校足球选项课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并探讨制约徐州市高校足球选项课的因素,得出如下主要结论:(1)新时代徐州市高校足球教师队伍表现为学历水平以研究生为主,职称结构以讲师和副教授为主,运动等级以二级运动员为主,科研能力属于中等,缺乏高学历教师人才且存在较大数量的教师尚无运动等级。(2)新时代徐州市高校足球选项课学生学习认知状况表现为,学生对足球运动存在一定兴趣,足球运动的技术和战术成为学生的主要兴趣点;学生对本校足球课程的课时安排和教学方法的满意程度较高,但是学生前期对足球运动的认知水平有限,较大数量的学生对足球尚无了解。此外,学生对足球运动场场地的满意度较低。(3)新时代徐州市高校足球选项课教学模式是,以三段型为主,较多高校采取并列型、三段型与三基型相结合的模式,少数学校采取俱乐部模式。教学指导层面,让学生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掌握足球基本技能成为教学主要指导思想和教学目标,教师更加注重对学生足球技能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结构层面以“讲解——练习——指导——评价”为主,教学内容主要关注运动技能教学,且教师更加关注对运动技能的教学和学生平时的课上表现,同时是否开设理论课程对教学程序的设定并无显着性影响;教学方法体系层面,徐州市高校足球选项课均按照学生选课结果进行编班,教学方式主要为示范、练习、指导、纠错,即教师在课堂上发挥主导作用,课堂练习的方式存在显着性差异,但以分组练习最为普遍,最终的课程考核采取教师评价和学校统一评价的实分制。(4)新时代徐州市高校足球选项课教学模式的影响因素主要是领导重视度、运动场地、师资队伍以及学生认知水平,其重要程度依次为领导重视度、足球运动场地、学生对足球的认知水平、师资队伍。本文共计图12幅,表19个,参考文献160篇。

二、构建“体育兴趣教学”体系,提高学生体育能力的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构建“体育兴趣教学”体系,提高学生体育能力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影响因素的量表研发与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困境:体育学习兴趣的缺乏严重地影响着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
        1.1.2 健康战略:加强体育学习兴趣培养是突破青少年健康困境的重要抓手
        1.1.3 实践困惑: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培养实践缺乏有效的指导理论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对象与方法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技术路线
2 文献综述
    2.1 兴趣、体育学习兴趣的内涵
        2.1.1 兴趣、体育学习兴趣的概念
        2.1.2 兴趣、体育学习兴趣的分类
    2.2 兴趣和体育学习兴趣测量的相关研究
        2.2.1 测量结构的研究
        2.2.2 测量工具的研究
    2.3 兴趣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2.3.1 情境兴趣的影响因素
        2.3.2 个体兴趣的影响因素
    2.4 体育学习兴趣的影响因素研究
        2.4.1 体育学习情境兴趣的影响因素研究
        2.4.2 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的影响因素研究
    2.5 研究评述
    2.6 影响因素作用机制的研究假设
        2.6.1 影响因素作用机制的总体理论假设模型
        2.6.2 影响因素作用机制的阶段理论假设模型
        2.6.3 研究假设的提出
3 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及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3.1 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内在测量结构分析
        3.1.1 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的内在测量结构
        3.1.2 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的内在测量结构
    3.2 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影响因素的指标体系构建
        3.2.1 初选指标体系
        3.2.2 确定咨询专家
        3.2.3 编制与发放专家问卷
        3.2.4 专家咨询结果与修订
        3.2.5 确定指标体系
    3.3 小结
4 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与影响因素量表的研发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被试
    4.3 研究方法
        4.3.1 文献资料法
        4.3.2 问卷调查法
        4.3.3 数理统计法
    4.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4.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4.4.2 《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初始量表》的信效度检验
        4.4.3 《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初始量表》的信效度检验
        4.4.4 《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初始量表》信效度检验
        4.4.5 《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初始量表》信效度检验
        4.4.6 《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环境影响因素初始量表》信效度检验
        4.4.7 《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个体影响因素初始量表》的信效度检验
    4.5 小结
5 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研究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被试
    5.3 研究方法
        5.3.1 问卷调查法
        5.3.2 数理统计法
    5.4 研究结果与分析
        5.4.1 上海市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现状
        5.4.2 环境因素对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的影响
        5.4.3 环境因素对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的影响
        5.4.4 环境因素、个体因素对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的影响
        5.4.5 环境因素、个体因素对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的影响
    5.5 小结
6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创新
    6.3 研究局限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1: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影响因素指标体系第一轮专家调查问卷
    附件2: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影响因素指标体系第二轮专家调查问卷
    附件3:人口学变量信息
    附件4: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初始量表
    附件5: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初始量表
    附件6: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初始量表
    附件7: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初始量表
    附件8: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环境影响因素初始量表
    附件9: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个体影响因素初始量表
    附件10: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量表
    附件11: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量表
    附件12: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量表
    附件13: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量表
    附件14: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环境影响因素量表
    附件15: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个体影响因素量表
学习工作经历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2)普通高校健美操课学习兴趣的影响因素及提升方法研究 ——以成都师范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依据
    1.3 研究意义
2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 相关概念
        2.1.1 健美操课
        2.1.2 兴趣
        2.1.3 学习兴趣
3 基础理论
    3.1 兴趣发展四阶段模型理论
        3.1.1 关于兴趣的分类
        3.1.2 关于兴趣的发展
        3.1.3 关于兴趣的产生条件
4 文献综述
    4.1 国外研究现状
    4.2 国内研究现状
5 研究步骤
6 研究对象及方法
    6.1 研究对象
    6.2 研究方法
        6.2.1 文献资料法
        6.2.2 访谈法
        6.2.3 数理统计法
        6.2.4 问卷调查法
        6.2.5 实验法
7 研究结果与分析
    7.1 大学生健美操课学习兴趣的影响因素研究
        7.1.1 个人因素
        7.1.2 教学因素
        7.1.3 环境因素描述
    7.2 大学生健美操课学习兴趣提升方法研究
        7.2.1 实验结果与分析
        7.2.2 大学生需求状况
        7.2.3 提升学习兴趣方法
8 结论与建议
    8.1 结论
    8.2 建议
        8.2.1 从个人因素方面的建议
        8.2.2 从教学因素方面的建议
        8.2.3 从环境因素方面的建议
9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附件

(3)情境教学模式在高校公共排球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安阳师范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解析
        2.1.1 情境
        2.1.2 情境教学法
    2.2 国外相关研究的述评
        2.2.1 国外情境教学模式的发展
        2.2.2 国外情境教学模式在体育中的应用研究
    2.3 国内相关研究的述评
        2.3.1 国内情境教学模式的发展研究
        2.3.2 情境教学模式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
        2.3.3 情境教学模式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2.3.4 高校排球教学模式的相关研究
        2.3.5 高校排球教学的评价内容的相关研究
        2.3.6 情境教学模式在排球选项课教学中的应用方式
    2.4 已有研究的不足
3 研究对象和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数理统计法
        3.2.4 问卷调查法
        3.2.5 实验法
4 实验设计与过程控制
    4.1 实验对象
    4.2 实验时间、地点与测试
    4.3 实验设计与控制
    4.4 排球情境教学模式设计
    4.5 实验教学过程设计
    4.6 测试内容选定
5 实验结果与分析
    5.1 实验前测试结果与分析
        5.1.1 实验前排球参与兴趣对比
        5.1.2 实验前排球锻炼态度对比
        5.1.3 实验前专项身体素质指标对比
    5.2 实验后对照组和实验组测试结果与分析
        5.2.1 实验后排球学习兴趣对比
        5.2.2 实验后对照组和实验组锻炼态度对比
        5.2.3 实验后对照组和实验组专项身体素质对比
        5.2.4 实验后对照组和实验组排球基本技术对比
    5.3 实验前后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4)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时代诉求:学校体育教学需要不断的变革
        二、现实诉求:高中阶段需要体育专项化教学
        三、自身诉求:体育专项化教学需要持续发展
    第二节 文献研究述评
        一、研究综述
        (一)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前的研究
        (二)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后的研究
        二、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概念界定
        (一)概念辨析
        (二)概念界定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四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与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二)调查法
        (三)实验法
        (四)比较研究法
        (五)数理统计法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创新
        (一)视角创新
        (二)理论创新
    第五节 理论基础
        一、泰勒的课程与教学原理
        (一)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
        (二)泰勒原理对体育专项化教学的启示
        二、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一)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的基本内容
        (二)布卢姆理论对体育专项化教学的启示
        三、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
        (一)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
        (二)有意义学习对体育专项化教学的启示
第二章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目标的构建
    第一节 教学目标的问题审视
        一、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仍需提升
        (一)教学目标达成情况的调查
        (二)教学目标达成的影响因素
        二、教学目标的认知度尚需深化
        (一)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认知
        (二)学生对教学目标的认知
    第二节 教学目标的构建理论
        一、教学目标构建的理论基础
        二、教学目标构建的基本依据
        (一)聚焦体育学科核心素养
        (二)关注学生学习主体地位
        (三)凸显运动项目核心价值
        三、教学目标体系的理论阐释
        (一)教学目标维度的理性分析
        (二)教学目标维度合理性考量
        (三)教学目标维度的具体表征
    第三节 各级教学目标的表达
        一、教学总目标的陈述
        二、学年教学目标的呈现
        (一)学年教学目标的要义
        (二)学年教学目标的陈述
        三、单元教学目标的设计
        (一)单元教学目标的要求
        (二)单元教学目标的陈述
        四、课时教学目标的预设
        (一)课时教学目标的要求
        (二)课时教学目标的要素
        (三)课时教学目标的陈述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内容的整合
    第一节 教学内容的问题审视
        一、教学内容选择仍需全面性统筹
        (一)教学内容选择的满意度
        (二)教学内容教授的倾向性
        二、教学内容设置仍需系统性规整
        (一)教学内容设置的合理性
        (二)教学内容设置的难易度
    第二节 教学内容的整合理论
        一、教学内容整合的理论基础
        二、教学内容整合的核心理念
        (一)彰显学科的重要观念
        (二)聚焦专项的核心知识
        (三)唤醒学生的学习活力
        三、教学内容选择依据与取向
        (一)三位一体的选择依据
        (二)多维交融的价值取向
        四、教学内容组织结构与形式
        (一)纵向、横向、动态均衡的三维结构
        (二)大单元高密度重复的螺旋组织形式
    第三节 各级教学内容的呈现
        一、教学内容的整体框架
        二、学年教学内容的规划
        三、学期教学内容的安排
        四、单元教学内容的细化
        (一)单元教学内容的要求
        (二)单元教学内容的划分
        五、课时教学内容的组织
        (一)课时教学内容的要求
        (二)课时教学内容的示例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实施路径的选择
    第一节 教学实施的问题审视
        一、教学运行层面
        (一)运动项目选择存在边缘化
        (二)分层教学仍需科学化规整
        二、体育师资层面
        (一)师资数量相对不足
        (二)专项素养仍需提升
        (三)专项培训仍需深化
        三、场地设施层面
        (一)场地设施的共用现象
        (二)场地设施的供需失衡
    第二节 教学实施的选择理论
        一、教学实施的理论基础
        二、教学实施的本质探析
        三、教学实施的价值诉求
    第三节 教学实施选择的策略
        一、健全课堂教学的运行机制
        (一)提高项目选择的精准性
        (二)实施动态化的分层教学
        二、优化师资队伍与专业素养
        (一)多途并举壮大体育师资队伍
        (二)强化职培提升教师专项素养
        三、挖掘场地设施的利用潜能
        (一)多方融入探索共赢共享模式
        (二)空间延伸利用周边场地设施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学习评价的完善
    第一节 学习评价的问题审视
        一、学习评价标准缺乏统一性
        (一)学习评价标准的各自为政
        (二)学习评价内容缺乏一致性
        二、学习评价主体存在单一性
        三、学习结果评定存在经验性
    第二节 学习评价的完善理论
        一、学习评价的理论基础
        二、学习评价的价值取向
        三、学习评价的核心理念
        四、学习评价的基本准则
        (一)学习评价的发展性
        (二)评价标准的分层性
        (三)评价比重的变化性
    第三节 学习评价完善的途径
        一、统一体育专项化学习评价内容
        (一)明晰学习评价的根本宗旨
        (二)确定学习评价的内容指标
        (三)细化评价内容指标的维度
        二、健全多元评价主体的互融机制
        (一)实施多元化评价主体制度
        (二)明确评价主体的评价内容
        (三)确定评价主体的评价比重
        三、完善体育专项化学习评价办法
        (一)明确评价内容的评定方法
        (二)采用等级+评语的呈现方式
        (三)编制学生学习成绩评定表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优化的实践
    第一节 教学实验方案的设计
        一、教学实验目的
        二、教学实验对象
        三、教学实验时间
        四、教学实验程序
        (一)教学实验前的准备
        (二)教学实验中的跟进
        (三)教学实验后的统计
    第二节 教学实验结果与讨论
        一、结果与分析
        (一)教师对体育专项化教学优化内容的认知
        (二)教学实验前后学生学习成效认知的比较
        (三)教学实验前后学生专项运动成绩的比较
        二、结论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调查问卷Ⅰ
    附录二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调查问卷Ⅱ
    附录三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访谈提纲Ⅰ
    附录四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访谈提纲Ⅱ
    附录五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专家评议表
    附录六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试点学校名单
作者在读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5)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效果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缘起
        1.1.1 实践困惑: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实施效果亟需进行科学测评
        1.1.2 理论关注:如何科学推进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一直被人们关注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专项体育课程与教学的研究
        2.1.1 国内专项体育课程与教学的研究现状
        2.1.2 国内专项体育课程与教学研究的特征及问题
        2.1.3 国内专项体育课程与教学研究的总结述评
    2.2 国外专项体育课程与教学的相关研究
    2.3 体育课程改革的效果评估研究综述
3 研究思路与方法
    3.1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3.2 研究对象
    3.3 研究方法
        3.3.1 文献资料法
        3.3.2 测量法
        3.3.3 问卷调查法
        3.3.4 德尔菲法
        3.3.5 观察法
        3.3.6 内容分析法
        3.3.7 数理统计法
4 我国专项体育课程与教学的历史发展形态与特征
    4.1 20世纪60-80年代初:“运动训练式”的单项运动体育课程
        4.1.1 以“竞技体育”思想为指导
        4.1.2 以“运动训练”为主要教学方式方法
        4.1.3 教学内容具有明显“竞技化”倾向
    4.2 20世纪80、90年代: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专项选修”体育课程
        4.2.1 逐步确立“终身体育”指导思想
        4.2.2 教材内容实现了“由教师选择”到“学生自主选择”的转变
        4.2.3 仍以“技术教学”为中心,开始理性对待技术教学与增强体质关系
        4.2.4 教学方法实现从“训”向“教”的观念转变
    4.3 2017年至今,学科素养引领下的上海市高中专项体育课程
        4.3.1 以“健康第一,立德树人”为指导思想
        4.3.2 以高中为桥梁,切实帮助学生掌握一项运动特长为目标
        4.3.3 明确将技术传授方法纳入课程,注重学生认知学习能力培养
        4.3.4 以学生体育素养的养成为评价参考
5 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效果评估与分析
    5.1 评估指标体系的确定与遴选
        5.1.1 评估指标体系的初步确定
        5.1.2 评估指标体系的专家验证与优化
        5.1.3 评估指标体系的最终确定
        5.1.4 评估指标内容、调查意向及数据来源
    5.2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体能达成的效果测评
        5.2.1 改革前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各体能指标的结果
        5.2.2 改革后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各体能指标的结果
        5.2.3 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后学生体能达成效果的综合性分析
    5.3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运动技能达成的效果测评
        5.3.1 专项化学生运动技能达成情况的问卷调查
        5.3.2 专项化学生运动技能达成情况的实地测量
        5.3.3 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运动技能达成效果的综合性分析
    5.4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达成的效果测评
        5.4.1 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体育课堂身体活动水平的总体比较
        5.4.2 不同项目间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比较
        5.4.3 不同项目间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基本部分身体活动水平比较
        5.4.4 不同性别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比较
        5.4.5 不同年级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比较
        5.4.6 不同肥胖程度(BMI)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比较
        5.4.7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达成的综合性分析
    5.5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一周身体活动情况的达成效果测评
        5.5.1 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平均每天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时间比较
        5.5.2 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中高强度身体活动周频次的比较
        5.5.3 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平均每天中高强度能量消耗的比较
        5.5.4 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身体活动形式的比较
        5.5.5 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身体活动意向的比较
        5.5.6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一周身体活动情况达成的综合性分析
    5.6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体育品德培养的效果测评
        5.6.1 对专项教师、专家的学生体育品德培养情况访谈
        5.6.2 对专项化学生的问卷调查及访谈
        5.6.3 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体育品德培养效果的综合性分析
    5.7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培养的效果测评
        5.7.1 不同性别、年级间学生体育学习兴趣达成的总体分析
        5.7.2 不同性别、年级间学生积极兴趣达成效果测评
        5.7.3 不同性别、年级间学生自主与探究兴趣达成效果测评
        5.7.4 不同性别、年级间学生运动参与兴趣达成效果测评
        5.7.5 不同性别、年级间学生体育关注兴趣达成效果测评
        5.7.6 不同性别、年级间学生缺乏体育学习兴趣情况测评
        5.7.7 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培养的综合性分析
    5.8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专项教师体育教学行为的效果测评
        5.8.1 专项教师对课程改革的认知态度
        5.8.2 专项教师的课前设计行为
        5.8.3 专项教师的课中实施行为
        5.8.4 专项教师的课后评价与反思行为
    5.9 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效果的综合性分析
6 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6.1 课程改革对不同项目运动技能达成效果差异明显
        6.1.1 不同项目间运动技能达成效果差异明显的问题表现
        6.1.2 不同项目间运动技能达成效果差异明显原因分析
    6.2 课程改革后专项化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6.2.1 专项化学生课堂身体水平达成效果欠佳问题表现
        6.2.2 专项化学生课堂身体水平欠佳原因分析
    6.3 高中专项体育课程体育品德的培养价值有待展现
        6.3.1 专项化学生体育品德培养价值有待展现问题表现
        6.3.2 专项化学生体育品德培养价值有待展现原因分析
    6.4 课程改革尚未促进学生良好身体活动行为形成
        6.4.1 专项化学生身体活动行为尚未形成的问题表现
        6.4.2 专项化学生身体活动行为尚未形成的原因分析
    6.5 课程改革后专项教师的自身专业成长不足
        6.5.1 专项教师自身专业成长不足的问题表现
        6.5.2 专项教师自身专业成长不足的原因分析
    6.6 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方案的自身设计有待继续完善
7 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实施的改进建议
    7.1 形成共识:专项体育课程是以项目为载体的课程
    7.2 拓展资源:从社会中弥补专项体育课程资源的不足
    7.3 课程开发:因校而宜的开发校本体育课程教材
    7.4 强化师资:不断提高教师专项技能教学能力
    7.5 注重竞赛:建立面向全体学生的联赛体系
    7.6 因材施教:克服学生个体差异有效进行分层教学
    7.7 完善评定:推进青少年运动技能等级标准的研制与实施
    7.8 加强监控:通过动态数据监测课程改革的成效
8 结论、建议、创新与不足
    8.1 结论与建议
    8.2 创新
    8.3 不足
    8.4 展望
9 致谢
参考文献
教育背景与读博期间的科研经历
附件
    附件1 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调查问卷
    附件2 体力活动(加速度传感器)测试记录表
    附件3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体育品德培养访谈表
    附录4 高中生体育学习兴趣评价量表
    附件5 家长告知书
    附件6 指标体系专家评价表

(6)兴趣教学法在普通高校健美操选修课教学中的教学效果研究 ——以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选题目的与选题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传统教学模式
        2.1.2 兴趣
        2.1.3 兴趣教学法
        2.1.4 体育兴趣教学概念
    2.2 国外研究现状
        (1)西方文艺复兴活动之后兴趣教学的崛起
        (2)兴趣教学思想理论进入成熟时期的相关研究
    2.3 国内研究现状
        (1)有关兴趣教学的研究
        (2)兴趣教学法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实验研究
        (3)其它教学法在高校健美操课教学中的实验研究
    2.4 研究不足之处
        2.4.1 传统教学法中存在的不足
        2.4.2 兴趣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对比研究
        2.4.3 兴趣教学法的实用意义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实验法
        3.2.5 数理统计法
4 实验设计
    4.1 实验时间、地点、器材
    4.2 实验目的
    4.3 实验过程和实施流程
    4.4 教学内容和组织教法
    4.5 教学技能的评定方法与标准
    4.6 典型案例分析
5 研究结果与分析
    5.1 实验前学生基础情况调查与分析
    5.2 实验前后实验班和对照班教学效果的对比分析
        5.2.1 兴趣教学法对学生身体素质的教学效果影响
        5.2.2 兴趣教学法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教学效果影响
        5.2.3 兴趣教学法对学生学习态度的教学效果影响
        5.2.4 兴趣教学法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效果影响
        5.2.5 兴趣教学法对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教学效果影响
        5.2.6 兴趣教学法对学生自信心的教学效果影响
        5.2.7 兴趣教学法对学生健美操动作技能的教学效果影响
    5.3 实验后实验班和对照班教学效果的对比分析
        5.3.1 实验后兴趣教学法对学生健美操创编能力的教学效果影响
        5.3.2 实验后两组学生在创新能力方面的自我评价结果与分析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7 致谢
8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7)基于终身体育视角的西安地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1.4.1 研究难点
        1.4.2 研究创新点
二、文献综述及相关理论基础
    2.1 文献综述
        2.1.1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2.1.2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终身体育的基本内涵
        2.2.2 体育课程教学基本内涵
        2.2.3 新《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基本内涵
        2.2.4 终身教育与终身体育的关系
        2.2.5 终身体育与高校体育的关系
        2.2.6 终身体育与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关系
三、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资料查阅法
        3.2.2 访谈法
        3.2.3 实地调研法
        3.2.4 逻辑分析法
        3.2.5 问卷调查法
        3.2.6 数理统计法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西安地区高校大学生体育教学认知情况调查
        4.1.1 终身体育重要性认识程度
        4.1.2 终身体育理念指导下的学生对公共体育课程认知情况
        4.1.3 终身体育理念指导下的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情况
        4.1.4 终身体育理念指导下的学生自发体育活动情况
    4.2 西安地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情况调查
        4.2.1 教学指导思想
        4.2.2 教学目标
        4.2.3 课程开设及课时分配情况
        4.2.4 课程教学设置情况
    4.3 西安地区高校公共体育教师师资力量培训及考核情况调查
        4.3.1 体育师资力量情况
        4.3.2 体育教师培训情况
        4.3.3 体育教师考核激励机制情况
    4.4 西安市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条件管理调查
        4.4.1 体育场地基本情况
        4.4.2 体育场地管理模式
    4.5 西安地区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实施终身体育指导思想的情况分析
五、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1.1 高校体育教学目标尚未全面落实终身体育思想
        5.1.2 体育教学滞后影响体育兴趣及终身体育形成
        5.1.3 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缺乏针对性及相关理论指导
        5.1.4 教学评价缺乏科学性,学生主体性地位凸显不足
    5.2 建议
        5.2.1 强化终身体育认知,更新体育教学理念
        5.2.2 优化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合理化增加新型体育项目
        5.2.3 健全公共体育课程设置,选择自编教材
        5.2.4 优化教学考核与评价方法,建立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8)体育中考背景下株洲市初中体育教学现状及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目的与意义
        1.2.1 选题目的
        1.2.2 选题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体育中考
        2.1.2 体育教学
    2.2 国外研究现状
    2.3 国内研究现状
        2.3.1 关于中学体育课程改革的研究
        2.3.2 关于体育中考与体育教学关系的研究
        2.3.3 关于体育中考的研究现状
        2.3.4 关于通过有效手段提高体育中考成绩的研究
第三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数理统计法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
    4.1 我国体育中考考试制度的发展历程
        4.1.1 局部试验阶段(1980~1991年)
        4.1.2 全国试点阶段(1992~1996年)
        4.1.3 全面实施阶段(1997~2006年)
        4.1.4 全面推进阶段(2007年至今)
    4.2 株洲市体育中考相关内容现状分析
        4.2.1 株洲市体育中考改革考试项目设置的研究分析
        4.2.2 株洲市体育中考改革考试评分标准的研究分析
    4.3 株洲市初中体育教学目标现状分析
        4.3.1 运动参与: 激发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
        4.3.2 技能目标: 提升学生运动技能发展运动能力
        4.3.3 身心健康: 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4.3.4 社会适应: 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
    4.4 株洲市初中体育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现状分析
        4.4.1 株洲市初中体育教学内容分析
        4.4.2 株洲市初中体育教学方法分析
    4.5 株洲市初中体育教学组织与管理评价现状分析
        4.5.1 教学组织分析
        4.5.2 教学评价分析
    4.6 株洲市初中体育教师情况及教学环境分析
        4.6.1 体育教师的性别、学历情况
        4.6.2 体育教师的教学态度情况
        4.6.3 体育教师教学积极性情况
        4.6.4 体育教师的教学工作量情况
        4.6.5 教师对体育课的时间安排情况
        4.6.6 株洲市体育教学环境情况
    4.7 体育中考背景下株洲市初中学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4.7.1 初中体育考核体系不够完善
        4.7.2 学校对于体育教学的目标把握不准确
        4.7.3 教学内容不够新颖导致学生积极性、自觉性缺乏
        4.7.4 体育教师教学方法目的化、模式化
        4.7.5 体育教师教学组织形式与评价滞后
        4.7.6 体育教学资源缺乏基础设施有待改善
    4.8 体育中考背景下株洲市学校体育教学发展对策
        4.8.1 完善体育教学考核体系
        4.8.2 合理设计学校体育教育的目标
        4.8.3 优化体育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4.8.4 合理运用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
        4.8.5 加强体育教学管理重视学生评价
        4.8.6 加大学校专项经费投入完善教学场地设施
        4.8.7 建立学生课外体育辅导联动机制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访问提纲
致谢

(9)新政策下初中篮球项目“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内容的优化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问题的提出
        1.1.1 “课内外一体化”是新政策的需要
        1.1.2 “课内外一体化”促进学生发展的需要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的重难点、创新点及研究思路
        1.3.1 研究重难点
        1.3.2 研究的创新点
        1.3.3 研究思路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国外研究现状
    2.2 国内研究的现状
        2.2.1 课内外一体化研究现状
        2.2.2 关于篮球项目教学的研究
    2.3 研究趋势
    2.4 相关概念的界定
        2.4.1 教学内容
        2.4.2 体育教学内容
        2.4.3 课内外一体化
        2.4.4 优化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访谈法
        3.2.4 实验研究法
        3.2.5 数理统计法
        3.2.6 比较分析法
4 教学内容的优化与应用
    4.1 “课内外一体化”存在的问题
        4.1.1 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关系方面
        4.1.2 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方面
        4.1.3 教学内容体系和教学评价方面
    4.2 篮球项目教学内容“课内外一体化”的优化与设置
        4.2.1 课程内容优化设置原则
        4.2.2 优化设置的依据
        4.2.3 优化设想
        4.2.4 教学评价
    4.3 实施研究
        4.3.1 实现条件
        4.3.2 实施途径
        4.3.3 实施方案
5 教学效果分析
    5.1 实验前测结果与分析
        5.1.1 身体形态及年龄情况分析
        5.1.2 身体素质方面
        5.1.3 运动技能方面
        5.1.4 教学领域目标方面
    5.2 实验后测结果与分析
        5.2.1 身体素质
        5.2.2 运动技能
        5.2.3 教学领域目标
    5.3 小结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新时代徐州市高校足球选项课教学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关于模式的研究
    2.2 关于教学模式的研究
    2.3 关于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新时代的界定
    4.2 新时代徐州市高校足球选项课教师建设现状分析
    4.3 新时代徐州市高校足球选项课学生学习认知状况分析
    4.4 新时代徐州市高校足球选项课教学模式现状分析
    4.5 新时代徐州市高校足球选项课教学模式影响因素分析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构建“体育兴趣教学”体系,提高学生体育能力的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影响因素的量表研发与作用机制研究[D]. 孔冲.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2]普通高校健美操课学习兴趣的影响因素及提升方法研究 ——以成都师范学院为例[D]. 朱晋贤. 成都体育学院, 2021(09)
  • [3]情境教学模式在高校公共排球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安阳师范学院为例[D]. 宁道新. 吉林体育学院, 2020(10)
  • [4]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D]. 荣俊杰.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0)
  • [5]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效果评估研究[D]. 王建. 上海体育学院, 2020(12)
  • [6]兴趣教学法在普通高校健美操选修课教学中的教学效果研究 ——以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D]. 陈婷. 广州体育学院, 2020(06)
  • [7]基于终身体育视角的西安地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研究[D]. 张铭潭. 延安大学, 2020(12)
  • [8]体育中考背景下株洲市初中体育教学现状及发展研究[D]. 莫启星. 湖南工业大学, 2020(04)
  • [9]新政策下初中篮球项目“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内容的优化与应用[D]. 孙凯. 山东体育学院, 2020(02)
  • [10]新时代徐州市高校足球选项课教学模式研究[D]. 李天戈.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标签:;  ;  ;  ;  

构建“体育兴趣教学”体系提高学生体能的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