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湖(微型小说)(论文文献综述)
林健鸿,蔡鸿坤[1](2021)在《信息“暗战”——试论“信息差”在微篇小说中的表现形式与价值》文中研究指明微篇小说篇幅短小,但含蕴的信息量可谓纳须弥于芥子之中,以求给读者带来强烈而富有爆炸性的审美刺激。微篇小说可以通过人物代号、文本留白、歧义反差等表现形式,拉大读者与文本间、文本与现实间的信息差距,在"信息差"的呈现与填补中带来奇妙的审美体验。
刘海涛[2](2020)在《地域文化中的精神价值与集体人格——《俗世奇人全本》文本细读之一》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8年冯骥才的笔记体微型小说集《俗世奇人》斩获了第七届鲁迅文学奖。这本"俗世奇人"系列小说创作了近30年,传承了中国古典笔记体小说的神韵精髓,创造性地将精短文学的故事性、传奇性、思想性、艺术性、趣味性融为一体,展现了笔记体微型小说新的文体形态。《俗世奇人全本》由20世纪90年代的之一(1995年)、之二(2017年)和之三(2019年)共54个各自独立的微型小说组成,立体状绘了清末民初底层能人的生存状态和个性特征,使天津本土奇士的"集体人格"成为中国当代文学人物长廊上一道奇特绚烂
蒋露[3](2020)在《选刊选本视域中的莫言小说》文中研究说明现今莫言研究正如火如荼,甚至还出现许多探索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原因的论文。可以确定的是,莫言从默默无闻的新人作家到蜚声世界文坛的着名作家的转变是经过了时代的重重筛选。因此,读者的选择、文学批评的开展以及文学史的记录都被用以研究对莫言成名的影响。本文将从选学(选刊、选本)视域独特的遴选特点去探究莫言小说在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新世纪以来的发展,具体结合不同年代的文学背景和选刊、选本的发展情况去论证选刊、选本对莫言小说的影响。在80年代国内文学热下,文坛出现了大量良莠不齐的文学作品。文学选刊作为披沙拣金的把关者,从浩如烟海的小说作品中发掘莫言小说并对其进行多次推介,其中《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等作品的推介最为成功,引起了文学界热烈讨论。文学选本则从另一个侧面展现出80年代莫言小说的创作实绩。选本选家以专业的文学知识和不同的审美取向选录出可以代表本时期小说创作实绩的莫言小说。其中年选、争鸣选本、思潮选本以各自不同的选录标准收录了《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红蝗》等小说。从这些被选刊、选本选择的莫言小说中,我们能看到,80年代新人作家莫言抓住文学新变的创作热潮,勇于尝试,创作出了在当时独具一格的小说作品。80年代的莫言小说得益于文学选刊的慧眼发掘和推荐,引起学界争论,从而获得广泛关注。90年代多元的文学格局,使得在80年代被视为“离经叛道”的几篇莫言小说,在本时期得到了更为公正的对待。一方面,文学选刊销量走低,业内掀起改版潮,多家小说选刊将“吸引读者的好作品”作为重要选稿标准。由此,莫言本时期的小说《沈园》《牛》《白棉花》等故事性较强的作品被选刊重点选载。另一方面,收录莫言小说的选本新增经典选本和精品选本,特别是《红高粱家族》《透明的红萝卜》被收入经典选本,对莫言而言,这代表着各专业学者对其小说价值和影响的认证。进入新世纪,纯文学边缘化愈演愈烈,文学选刊以自身的影响力已经难以带来更多的销量,因此借用早前发掘、培养成功的文学作家名气,以转载文学名家作品的形式,吸引大众读者关注,而莫言正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名家。莫言小说不仅在新世纪前十年收获了一系列国内外文学大奖,还在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本时期文学选刊与莫言小说形成较为明显的互推关系,这也正是莫言“反哺”选刊的表现。而文学选本受市场经济影响,“名家崇拜”现象严重,以年选和教材选本为例,收录莫言小说的选本数量激增。
倪赛凤[4](2020)在《诸联生平和创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提到诸联,一般人都会想到他的《红楼评梦》,而对其生平交游及其他创作则鲜有论及。本文将重点关注诸联的家世、生平、交游及其所留下的另外几部作品,发掘这一位清代江南乡邦文人的多重色彩。本文的主要内容分为以下三章:第一章从史料入手,考察诸联的家世、生平以及交游情况。诸联出身于名门望族,受到家族成员的影响,其自幼就对文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家道中落,他历经人事沧桑,遍尝人生百味。而其所结交的朋友则来自于不同的阶层,既有“苔岑诗社”这样的下层文人群体,也有王昶、袁枚等学界泰斗。诸联的家世、生平、交游情况对于他的文学创作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这一章的研究为之后两章的研究提供背景支持。第二章关注诸联的诗歌创作。首先简单介绍一下诸联所留下的两部诗稿的版本情况。接着探索诸联诗作中所流露出的主要情感,大致分为愁苦、愤恨、悲哀三大类。然后对于诸联诗作的主要特色进行鉴赏分析。诸联所生活的乾嘉时期,诗坛上流派纷呈。他为了迎合时代的主流风尚,进行了多方面的尝试,因而其诗作折射出了时代的共性。诸联是松江府人氏,受到家乡文化的影响,他的诗作同样带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另外,诸联发挥自身优势,将绘画技法与小说技法移植到诗歌创作中。在多重因素的交织影响下,诸联的诗作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最后简单探讨一下诸联的诗歌主张。对于诸联诗歌主张的把握,有助于进一步认识他的诗歌创作实践。第三章关注诸联的笔记创作,以《明斋小识》为主要研究对象。第一节分析诸联辑撰《明斋小识》的意图,主要可概括为劝善惩恶、娱乐大众、补史志之缺三点。第二节探讨《明斋小识》的志怪特色。诸联笔下的神怪故事种类繁多,反映了其复杂的宗教观。第三节发掘《明斋小识》中的“奇”。诸联将目光投射到平凡生活中的奇人、奇物、奇事之上,这些奇人、奇物、奇事为全书增添了不少人间烟火味。第四节对于《明斋小识》的讽刺艺术和叙事笔法进行鉴赏分析。结语从时代、地域、个体三个方面出发,揭示诸联这一位清代江南乡邦文人的多重色彩。他的作品既折射出了乾嘉时期的主流审美风尚,也闪耀着松江府的地域文化光芒,同时也彰显了其个人的审美情趣。附录部分对于诸联的生平大事进行简单爬梳整理,以年表的形式呈现出来。
张春[5](2019)在《改革开放40年湖南小小说发展纵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40年以来,湖南小小说呈现出创作与研究齐头并进的繁荣局面,以聂鑫森、邓开善、王琼华等为代表的作品创作和以龙钢华、刘文良、张春等为代表的理论研究,成就斐然,成为当代文坛的靓丽风景。
谢志强[6](2019)在《微型小说的变与不变——我眼中的2018年度《微型小说选刊》和浙江微型小说创作》文中研究指明2018年是个重要的时间节点—改革开放40周年。它提醒我们:回望!无论国家、个体、文学,都不约而同地进行了回望。就微型小说的文体而言,其兴起和发展恰好与改革开放同步。2018年有一个惊喜:冯骥才的微型小说集《俗世奇人》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这标志着微型小说第一次登上了文学"大殿堂"。冯骥才在上个世纪80年AI写作过微型小
田耕[7](2018)在《论新时期以来小小说文体的自觉》文中提出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小小说这一文学品类以其惊人的发展速度和普及热度令其他文体望尘莫及,并且其文体实验与创新的活力源源不竭。在当下文学整体式微的格局中,小小说却愈发显现出夺目的光彩与无穷的魅力,以其独特的身份和品格卓然屹立于中国当代文学的大家庭。小小说的发展经历了文体意识由自发到自觉、文体地位由边缘到独立的全过程,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追踪小小说文体的“历史化”和“当代化”进程,我们可以窥探到文学的本质,触摸到诗学的奇迹。论文主要从三方面探寻小小说的文体自觉。首先,从新时期以来小小说发展的历程出发,分为“创作现象”、“文体现象”、“文化现象”三个时期,分别就不同时期小小说的创作、理论、期刊与评奖等方面的发展特点进行归纳梳理。其次,以小小说稳健的创作队伍为基础,按照作家小小说经典化创作道路与小小说专业户类型化创作道路两种不同取向,选择代表性作家的作品进行文本分析,以探讨小小说文体自觉的范式意义。最后,通过辨析小小说言与意、小与大、雅与俗之间的张力,探讨小小说文体自觉意识于语言、叙事、审美诸方面的具体显现。
胡星灿[8](2019)在《困境与策略 ——马华文学主体性建构研究》文中指出伴随着一九五七年马来亚联合邦独立,马来西亚华文作家的身份也由中国侨民变成马来公民,这一身份的变化导致马华文学的归属问题趋于吊诡:从文学的渊源、传承来看,马华文学深受中国五四新文学的启发与影响,将之视为中国文学在南洋地区的延展并无不妥;然而,从现代国家的建制、要求而言,在马来西亚生产的马华文学,被纳入马来西亚文学版图也是情理中事。所以,在文学传统和政治的差异化标准之下,马华文学的归属渐趋吊诡,并始终未有清晰定论。不仅如此,在新兴国家论述中,马来西亚为打造国族主义,还将非马来文化都排除在国家文化体系之外,而对待用华语书写、传递华人文化的马华文学更是加以约束、宰制。至此,无论是马华作家还是马华文学,都面临着“有国无籍”的尴尬。当然,面对困境,马华作家也尝试着调整创作,并借晚近兴起的全球化浪潮,跳出家国、民族的阈限,书写具有普世性、泛文化的文学作品,但是,这批作品究竟能否克服此前困境还很难说。可见,在不同语境里,马华文学将面临各种困境。面对困境,马华作家具有针对性地不断调试创作,建构相对坚实的文学主体,以期攻艰克难。这种策略性质的主体性建构历程证明了马华文学主体性绝非铁板一块,它注定要踏上不断建构,又不断延异的未竟之旅。基于这样的认识,本文将从动态的马华文学主体性入手,探讨在不同困境中,马华文学主体性建构的嬗变。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本文将引入“冲击—回应”视域,将“困境”和“主体性建构”作为互相参照的依据,确保本文能够准确还原主体性建构的思路。对此,本文将以下三个方面,展开马华文学主体性建构论述:第一,以“本土意识”为中心的主体性。马华文学是在“中国文学/文化”系统的影响下诞生的,从一开始,它就无法摆脱该系统的影响。然而,随着马华文学在地化趋势愈演愈烈,马华作家对走出该系统影响的呼声也愈来愈高。因此,面对“中国文学/文化”系统对马华文学的影响/干预,马华作家建构了一种以“本土意识”为中心的主体性。该主体性并非被强力塑造,而是在马华文学与“中国文学/文化”系统的互动拉扯中渐渐地被发现、被营建,因此它的出现是马华作家应对影响的权宜之计,天然就存在限度和不足。第二,以“抵抗意识”为核心的主体性。由于建国后的马来执政精英旨在打造一个马来化的“国家文化”体系,因此,马华文学长期被国家层面的霸权话语遮蔽、排除。为维护自身利益和文化特征,马华文学不得不调动各种资源、各种手段来抵抗文化霸权,由此,马华文学以“抵抗意识”为核心的主体性随之被建构起来。该主体性重在挖掘马来华人/马华文学不同于官方话语的隐蔽语本,以表演式的书写挑衅“国家文化”体系的威权。第三,以“文学共同体想象”为重心的主体性。面对全球化浪潮的汹涌而至,文学生产不再是此时此地的行为,因为马华作家也顺时顺势地建构了以“文学共同体想象”为重心的主体性。该主体性不仅灵活利用华语语系文学的优势,广泛地向域外华语文学借贷创作资本,以补充马华文学场的资源匮乏;它还想象了一个具有人类普遍主义精神的“文学共同体”,以此超越本土,走出主体困境。经过以上三方面内容的讨论之后,本文在结语部分将总结性地指出三种马华文学主体性并非各自独立、毫无瓜葛,而是相互对话、彼此应和。而“二元思维”是连结三种主体性对话的关键词。换句话说,三种主体性都是在“二元思维”的左右、牵制、驱动下完成建构历程的,因此,这种建构方式容易存在审美盲点,建立起来的主体性更易走入板结化的趋势。
曾丽琴[9](2018)在《练建安客家乡土侠义小说的艺术特点》文中研究指明练建安以微型小说的形式创作了一系列"客家乡土侠义小说"。他的作品中所具有的客家江湖的独特性在于他小说中的那些武林高手都是普通百姓,并把他们的日常生活写得十分生动,且写出了内敛、宽恕、忠义、爱人这样的"侠"之本色。闽西山水与客家文化更是练建安"客家乡土侠义小说"的表现重点,在他的小说中,闽西山水变得十分迷人,而客家方言、习俗等也得到了极好的呈现。而其在微型小说咫尺的篇幅中进行的叙述解构一方面弥补了微型小说容量的不足,另一方面还具有增添历史感、解构大历史或以古讽今等作用。练建安追求"乡土"与"侠义"的这种回望"过去"之乡愁姿态,其实指向的都是"当下"。
鲁普文[10](2017)在《试论练建安客家江湖侠义系列微篇小说》文中研究说明练建安的系列微篇小说,多为客家乡土侠义小说,将笔触探向"记忆"与"历史"中的闽粤赣边区域客家乡土社会,想象式"再现"了客家江湖的刀光剑影、云波诡谲。作者站在弘扬传统人文精神的视角,希望在现代生活中继承和重铸客家文化性格中刚健勇毅的一面,以唤醒与保存某种价值。作者将会武术的客家乡民的生存之境以文学方式加以重塑,在他们的与乡土恶势力不断妥协和抗争中,我们获得了关于这一特定人群和社会结构的某些真相。
二、江湖(微型小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江湖(微型小说)(论文提纲范文)
(1)信息“暗战”——试论“信息差”在微篇小说中的表现形式与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一、绪论 |
二、“正名”——人物代号中的“信息差” |
三、“言余”——文本留白中的“信息差” |
四、“谬误”——歧义反差中的“信息差” |
五、结语 |
(2)地域文化中的精神价值与集体人格——《俗世奇人全本》文本细读之一(论文提纲范文)
一、微型小说中的“清明上河图” |
二、世俗风情里的“集体人格像” |
三、笔记体小说中的多种“叙事方法” |
四、故事叙述人的限知与隐喻 |
(3)选刊选本视域中的莫言小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意义 |
(二)研究历史与现状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80年代选刊选本与莫言小说 |
(一)选刊对莫言小说的发掘与推广 |
(二)对选本收录莫言早期小说的考察 |
(三)文学选刊对莫言小说的“不选”与“选” |
二、90年代选刊选本与莫言小说 |
(一)低迷期的选刊对莫言小说的选择 |
(二)探析选本对莫言80年代小说的高频收录 |
(三)“丰乳肥臀”风波与选刊选本对莫言小说的选择 |
三、新世纪选刊选本与莫言小说 |
(一)盛名下的莫言小说与选刊的互推关系 |
(二)莫言小说在选本领域的大丰收 |
(三)新世纪文学获奖与选刊选本对莫言小说的“选择”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莫言公开发表小说年鉴表(1981—2013) |
附录B 80年代选刊选载莫言中短篇小说一览表 |
附录C 80年代选本收录莫言小说一览表 |
附录D 80年代选刊选本选载、收录莫言小说重合情况 |
附录E 90年代选刊选载莫言中短篇小说一览表 |
附录F 90年代选本收录莫言小说一览表 |
附录G 90年代选刊选本选载、收录莫言小说重合情况 |
附录H 新世纪选刊选载莫言中短篇小说一览表 |
附录I 新世纪选刊选本选载、收录莫言小说重合情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诸联生平和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
二 学术史回顾 |
三 研究方法与论文侧重点 |
第一章 诸联家世生平与交游考 |
第一节 诸联家世生平考 |
一 诸联家世考 |
二 诸联生平述略 |
第二节 诸联交游考 |
一 苔岑诗社文人群体 |
二 同窗挚友 |
三 前辈名公 |
第二章 诸联的诗歌创作 |
第一节 诸联诗歌的情感世界 |
一 感时伤怀眉不展,颠沛流离夜无眠——诸联诗歌中的愁与苦 |
二 无人赏识空自叹,穷困潦倒终抱憾——诸联诗歌中的愤与恨 |
三 死生难料空自责,知交零落叹伶仃——诸联诗歌中的悲与哀 |
第二节 诸联诗歌的主要特色 |
一 诸联诗歌的绘画美 |
二 诸联诗歌的拟古与用典 |
三 诸联诗歌的散文化特征 |
第三节 诸联诗歌主张管窥 |
一 真情真性,自然流露 |
二 反对标榜,转益多师 |
三 诗贵有则,更重创新 |
第三章 诸联的笔记创作——以《明斋小识》为中心 |
第一节 《明斋小识》的辑撰意图 |
一 劝善惩恶 |
二 娱乐大众 |
三 补史志之缺 |
第二节 徘徊于迷信及反迷信之间——《明斋小识》中的“怪” |
一 对于神灵鬼怪的信与疑 |
二 对于宗教之“术”的迷与醒 |
三 诸联矛盾思想的原因解析 |
第二节 发掘平凡生活中的妙趣——《明斋小识》中的“奇” |
一 奇人 |
二 奇物 |
三 奇事 |
第四节 《明斋小识》的艺术特色 |
一 诙谐幽默,寓讽于笑 |
二 简中有繁,朴中带丽 |
结语时代、地域、个体:诸联作为乡邦先贤的多重色彩 |
参考文献 |
附录 诸联年表 |
致谢 |
(5)改革开放40年湖南小小说发展纵览(论文提纲范文)
一创作概览 |
二代表性作家作品 |
三代表性理论研究 |
(7)论新时期以来小小说文体的自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研究对象:小小说文体的界定 |
0.2 研究现状及论文结构 |
第一章 新时期以来小小说的发展历程 |
1.1 八十年代初期小小说的“创作现象” |
1.2 八十年代中后期至九十年代小小说的“文体现象” |
1.3 新世纪以来小小说的“文化现象” |
第二章 小小说创作队伍及文体范式的成型 |
2.1 作家小小说的经典化之路 |
2.2 小小说作家的类型化之路 |
第三章 小小说文体自觉的文本呈现 |
3.1 语言自觉——言与意之张力 |
3.2 叙事自觉——小与大之张力 |
3.3 审美自觉——雅与俗之张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8)困境与策略 ——马华文学主体性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动机与主题 |
1.2 研究范畴与对象 |
1.3 研究现状的回顾 |
1.3.1 以“本土意识”为核心的主体性研究 |
1.3.2 以“中国意识”为核心的主体性建构研究 |
1.3.3 以“抵抗意识”为核心的主体性研究 |
1.3.4 以“文学共同体意识”为核心的主体性建构研究 |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设计 |
第2章 “中国文学/文化”系统中的隐身与显现 |
2.1 “中国文学/文化”系统中隐身的马华文学主体性 |
2.1.1 “中国文学/文化”系统影响了“马华文学系统”的建立 |
2.1.2 “中国文学/文化”系统限制了马华文学的创作思路 |
2.1.3 “中国文学/文化”系统使马华文学的归化之路愈益艰难 |
2.2 再造中国:论马华文学对“中国文学/文化”系统的加工与改造 |
2.2.1 再造华文:从“去政治”角度思考 |
2.2.2 再造文化:从“马华特质”层面思考 |
2.2.3 再造技术:以“现代主义”角度思考 |
2.2.4 小结 |
2.3 本土的崛起:辨析马华文学“本土意识”的限度问题 |
2.3.1 作为盾牌的本土意识 |
2.3.2 作为商品/招牌的本土意识 |
2.3.3 作为政治规范的本土意识 |
2.3.4 小结 |
2.4 本章结语 |
第3章 马来西亚“国家文化”论述中的离心与抵抗 |
3.1 “国家文化”论述中离心的马华文学主体性 |
3.1.1 附会马华文学的政治意涵 |
3.1.2 限制马华文学的创作题材 |
3.1.3 马华文学抵抗主体与抵抗策略的成型 |
3.2 马华文学的隐蔽语本:以马共书写中的“身体”为例 |
3.2.1 身体与展览的互文 |
3.2.2 身体与解构思维的结合 |
3.2.3 小结 |
3.3 华文学的抵抗式表演:以同志书写的“敢曝”为例 |
3.3.1 马华同志书写的身体表演与敢曝 |
3.3.2 马华同志书写的语言游戏与高级敢曝 |
3.3.3 小结 |
3.4 本章结语 |
第4章 “全球化”语境中的“弱势”与“借势” |
4.1 “全球化”语境中弱势的马华文学主体性 |
4.1.1 在冷战思维影响下的马华文学 |
4.1.2 “离境”背景中嬗变的马华文学属性 |
4.1.3 全球语境下吊诡的马华作者身份认同 |
4.2 弱势华语语系文学的跨国主义:以“在台马华文学”为例 |
4.2.1 共谋:处理中国性问题 |
4.2.2 共识:反思在地化问题 |
4.2.3 同构:透视文学的国籍问题 |
4.2.4 小结 |
4.3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的马华文学:一个文学共同体的想象与实践 |
4.3.1 马华文学场域里“文学共同体”的表述与呈现 |
4.3.2 读者的共同体 |
4.3.3 命运的共同体 |
4.3.4 文化翻译与共同体想象 |
4.3.5 小结 |
4.4 本章结语 |
第5章 结语:反思马华文学主体性建构与“二元思维” |
5.1 马华文学与先验的“二元思维” |
5.2 “二元思维”下的审美盲点 |
5.3 “超越二元思维”的马华文学主体性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9)练建安客家乡土侠义小说的艺术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一、侠义江湖的书写主题 |
二、客家乡土背景的构筑 |
三、艺术手法的突破:叙述解构 |
(10)试论练建安客家江湖侠义系列微篇小说(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化内涵:客家江湖的“仁恕”之道 |
二、被规约的客家江湖 |
三、江湖“真相”:客家生存之痛 |
四、“异化”的江湖 |
五、结语 |
四、江湖(微型小说)(论文参考文献)
- [1]信息“暗战”——试论“信息差”在微篇小说中的表现形式与价值[J]. 林健鸿,蔡鸿坤. 新纪实, 2021(25)
- [2]地域文化中的精神价值与集体人格——《俗世奇人全本》文本细读之一[J]. 刘海涛. 长江文艺评论, 2020(03)
- [3]选刊选本视域中的莫言小说[D]. 蒋露.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2)
- [4]诸联生平和创作研究[D]. 倪赛凤.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5]改革开放40年湖南小小说发展纵览[J]. 张春.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6)
- [6]微型小说的变与不变——我眼中的2018年度《微型小说选刊》和浙江微型小说创作[J]. 谢志强. 微型小说选刊, 2019(20)
- [7]论新时期以来小小说文体的自觉[D]. 田耕. 天津大学, 2018(07)
- [8]困境与策略 ——马华文学主体性建构研究[D]. 胡星灿.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8)
- [9]练建安客家乡土侠义小说的艺术特点[J]. 曾丽琴. 龙岩学院学报, 2018(03)
- [10]试论练建安客家江湖侠义系列微篇小说[J]. 鲁普文. 龙岩学院学报, 20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