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红保险成为上海市民理财好帮手(论文文献综述)
徐利[1](2021)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HH社区银行发展战略与实施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方泽虹[2](2020)在《株洲市A银行服务营销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我国银行业对外开放的力度逐渐加大,互联网金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国内银行的数量随之不断增加,客户的金融需求也日益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国内商业银行业正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目前各种类型的商业银行点多面广、分布广泛,彼此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面对竞争,株洲市A业内作为一家具有30多年发展历史的典型的城市商业银行,如何结合自身特点,改进服务营销,促进利润增长,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株洲市A银行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就必须加快金融业务的发展,持续提高服务质量、客户满意度和市场占有率,而金融业务能否成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银行自身的服务营销策略的正确与否。所以,株洲市A银行必须改变过去忽视服务营销的做法,寻找出一条切合自身实际的服务营销之路。本文以株洲市A银行服务营销为研究对象,以现代市场营销理论和企业战略理论为指导,结合株洲市A银行的发展实际,对株洲市A银行服务营销策略展开了系统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系统梳理了商业银行服务营销国内外研究现状,对商业银行及其服务营销的相关理论知识作了介绍,为全文提供理论基础。运用调查法和演绎归纳法,对株洲市A银行业务发展现状和顾客满意度、服务营销存在的问题以及面临的优势与劣势、机遇与威胁进行了比较详尽的总结与分析。在对株洲市A银行服务营销进行市场细分、市场定位与目标市场选择的基础上,基于4Cs理论从顾客、成本、便利和沟通四个方面提出了株洲市A银行服务营销组合策略。最后,为保障服务营销策略的有效实施,分别制度、人才、技术和企业文化等方面提出了保障措施。
李乂京[3](2020)在《新时代城中村社区矛盾的治理路径研究 ——以太原市吴家堡社区为例》文中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同时,社会其他矛盾也出现了新变化、新问题、新挑战。为适应社会矛盾的新变化,社会矛盾治理之路也应由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转变。社会治理实质上就是正确处理社会关系和社会矛盾的治理过程及其运行机制,其中城中村社区矛盾是社会矛盾的一个缩影和真实写照,把研究城中村社区矛盾及其治理路径作为新时代探寻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创新的新尝试,在当前具有十分突出的新颖性、现实性、时代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指导意义。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是社会矛盾产生和表现最集中的地方。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中村社区矛盾成为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本文以太原市吴家堡社区为研究对象,“解剖麻雀”,分析新时代下社区矛盾的表现、特点及产生原因,探究预防和化解社区矛盾的可行性对策。希望通过对吴家堡社区深入的剖析和研究,为新时代城中村社区矛盾的化解和治理提供借鉴参考。本文主要从四个部分研究新时代预防和化解城中村社区矛盾的治理路径。第一部分阐述了中国共产党的人民内部矛盾理论和习近平总书记的社会治理新思想,这是预防和化解社区矛盾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介绍了预防和化解吴家堡社区矛盾的实证调研过程;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是本文的中心内容,首先结合太原市城市建设过程中吴家堡社区的实际情况,归纳其社区矛盾的主要表现是政府和居民在征地拆迁的补偿标准和就业、社保、教育等民生问题方面的矛盾、社区干群关系矛盾、社区居民间的物质经济利益矛盾和文化认识冲突,并呈现出主体多元化、类型多样化、冲突叠加化和纠纷易激化的特点;其次从资源供给不均、社区治理主体单一、矛盾预防机制不完善、政策法规建设滞后、居民素质偏低等五个方面分析了吴家堡社区矛盾的产生原因;最后一部分探寻了新时代预防和化解吴家堡社区矛盾的可行性对策,提出要坚持系统治理、源头治理、依法治理和综合治理,将完善多元协同的治理体制、坚守风险防范的治理底线、夯实民生保障的制度基础、健全综合施策的治理体系作为新时代预防和化解吴家堡社区矛盾的治理路径。
张丽娜[4](2020)在《基于富裕人群客户偏好的财富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两年来,我国财富管理市场面临着外部经济环境和科技应用两方面的机遇与挑战。富裕人群客户的结构与需求出现了新的变化,新富人群占比上升,创富一代资产开始转移到二代,投资偏好发生着变化。这意味着,中国财富管理行业正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历史机遇和挑战。外部投资环境的变化正在改变富裕客户的投资预期与偏好。投资收益率的逐年降低和风险事件的增多促使富裕人群对投资风险和收益的平衡有了更为深刻的认知。一方面,富裕人群客户对专业的财富管理机构提出的资产配置建议有更明确的需求,另一方面对风险和回报率有更为理性的预期,这都将促使中国的财富管理市场参与者从过去的高速成长期过渡到理性发展期。在此背景下,本文旨在分析基于富裕人群客户偏好的财富管理研究。本文定义富裕人群客户为可投资资产六百万以上人群,首先将进行富裕人群、财富管理和偏好等相关文献综述,为本文研究奠定理论基础。随后深入面访,再针对发现的问题设计财富管理客户偏好方面的访谈提纲和调查问卷。从分析中国富裕人群特征,到机构、产品、风险、科技、传承、服务等需求的角度,对客户金融偏好进行详细的分析。接着本文通过实证分析的方法进行财富管理客户偏好的实证分析,从效度和信度分析结果可得出问卷的有效性较高。六个偏好的满足程度越高,客户对于机构的满意度就越高,呈显着正相关。通过回归分析,得出影响客户满意度的主要是品牌偏好、产品偏好、风险偏好的满意程度。所以财富管理机构要以客户为中心,加强品牌形象建设、产品设计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切实提高顾客满意度,促进客户做出投资决策。接着本文选取某财富管理机构的产品和服务作为研究案例,分析了财富机构的营销情况和目前对客户偏好的满足程度,找出机构存在的问题。结合前述的问卷调查和案例分析,最后本文从机构品牌、产品设计、服务改进、风险管理、金融科技、传承服务等方面对财富管理机构提出建议和方案。
刘丽丽[5](2020)在《中日大学生教育志愿行动激励机制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教育志愿行动是以促进不特定人群在知识建构、品德修养、人格形成、心理健康等方面获得成长的志愿行动,自愿性、非营利性和教育性是教育志愿行动的本质特征。教育志愿行动的思想支撑是志愿精神,志愿精神是人类公共精神的汇聚,是公民的理想道德人格,是人类在反思现代性问题后所追求的价值。大力推动教育志愿行动能够促进志愿精神扎根社会生活,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我国大学生教育志愿行动不仅有效缓解了教育资源供需矛盾,为弱势儿童群体提供个性化支援方案,还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培育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大学生教育志愿者的高尚行为能够引导社会成员积极参与公共生活,追求有道德的生活和完满生活。本研究以大学生教育志愿行动为研究对象,以人本主义激励理论为理论基础,采取中日比较的视角,重点剖析两国在激励机制方面的优势与不足,探索完善我国大学生教育志愿行动激励机制的路径。激励机制是激励赖以运转的一切方法、手段、环节等制度安排的总称,是用一系列理性化的制度来反映激励主体与激励客体间相互作用的方式,主要包括激励空间维度、激励时间维度和激励逻辑维度三个维度。按照上述三个维度分析大学生教育志愿行动的激励机制,具体包括动员方式、法制环境、价值认同、动机管理、运行手段、评估反馈、保障奖励,这构成了本研究分析中日两国优势、不足及提出策略的基本框架。采用文本分析与实证调查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梳理了中日大学生教育志愿行动的思想源流、实践演进历程、法制建设情况及政策措施实施情况。采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在中日两国选取12所大学收集样本,共收集问卷样本442份,访谈样本176份,作品样本201份,撰写参与观察日志3万余字。研究发现,中日两国在建构大学生教育志愿行动激励机制方面各有千秋,批判性地吸取日本经验有利于不断完善我国大学生教育志愿行动激励机制。政府自上而下推动、动机培育兼顾个人与集体、统筹调配物资是我国大学生教育志愿行动激励机制的优势,应该继续坚持。另一方面,政府主导过强、法制环境有待完善、自我价值认同困难、大学生志愿组织专业化不足、评估反馈不畅及保障不够充分是我国大学生教育志愿行动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日本大学生教育志愿行动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动机模糊现象突出、组织架构不健全及监管有余评估不足。本研究在分析双方存在问题及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了简政放权激活民间志愿组织活力等完善我国大学生教育志愿行动激励机制的策略。高明的激励策略应能够促使志愿者不断追求“超越自我”,让志愿行动成为人生价值与意义的载体,与自我融合,成为个体存在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蒋举华[6](2020)在《家族信托的模式和资产配置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高净值人士越来越多,一代创富者面临着财富保值增值以及代际传承、家业交替的关键节点,家族财富正面临着金融与产业、姻缘与血缘的多重考验。家族信托逐渐被高净值人士所接受,与传统的理财管理方式不同,家族信托为客户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帮助家族进行财务及投资端的管理,包括投资管理、预算、保险、慈善捐赠、家族企业、财富传承以及税务筹划等。家族信托的目的是希望财富保值增值,这样有一个合理的投资组合就非常重要。资产配置是多元资产投资组合的绩效方程式中最为重要的因素,如果做了资产配置,财富管理的问题就至少解决了90%以上。投资的目的是为了增加资本的购买力,这意味着投资组合的税后总回报必须超过通货膨胀率。投资的关键是形成一个长期的资产配置策略,通过不同资产类别和不同投资策略的组合,帮助投资者抵御风险、实现较好的回报。财富管理需要在合理合法的基础上进行保值增值的投资,财富安全的核心要素就是风险隔离,建立一个完全可控的风险管理系统。家族信托完成了风险隔离的动作,这是一个代代相传的架构,表达了上一代的意愿,也包括下一代的一部分人生。家族财富传承面临着很多的风险:婚姻、债务、税务、生命、继承等,改革开放40年,中国发展日新月异,制度也经常更新,很多高净值人士在获取财富的过程中,大部分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这可能会留下隐患。因此,熟练运用家族信托工具,并精通于资产配置的方式方法,合理合法进行家族财富的高效传承就具备很现实的意义。在金融理论方面,本文通过委托代理理论,阐述家族信托的本质是“架构”,是一种法律关系,信托资产不是某种产品,而是一种资产的放置方式,资产的所有权已经发生了转移,属于信托所有,并非委托人所有,代理人的行为是为了可以最大限度的增加委托人效用;本文通过对资产配置理论的了解和学习,通过中外家族信托具体产品的不同,总结研究了国内家族信托目前的特点以及未来改善的建议;本文利用美林时钟模型、进行资产配置方案的设计,来提升投资组合的收益率;本文通过风险控制理论,来分析家族信托资产所面临风险的识别以及控制方法,以减少或规避风险,达到风险可控的目的。本文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层次分明地指出目前财富传承中所存在的问题,并通过文献综述法、案例分析法以及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总结分析了中外一些典型案例的家族信托架构,探讨其资产配置方案,并从法律、制度、组织、产品、人员等多角度出发,指出目前中国家族信托和资产配置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将来改进的方式方法。本文的结论,首先,家族信托选好基金管理方以及基金经理至关重要,跟基金经理的长期利益紧密绑定在一起,是家族信托进行成功配置投资的关键与基础,这是通过明确的长期激励机制完成的;其次,投资的关键是形成一个长期的资产配置策略,通过不同的资产类别和不同的投资策略的组合来实现家族信托资产的保值和增值,目前中国高净值人士房产配置比例过高,建议投资者可以通过母基金的方式增加对另类资产的投资,来挖掘更多长期、未被挖掘的投资机会,最后,本文建议,家族办公室需要大力培养专业人才,可以利用高杠杆,加大外汇投资以及期货投资,只要基金经理水平可靠,风险属于可控的,这样可以实现较好的投资组合收益率,提升委托人的信任度,更加有利于家族信托业务的健康发展。本文在家族信托模式和资产配置的研究分析,有利于国内家族信托的未来发展,给将来制度的制定者以及从业者,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
陈卫敏[7](2020)在《PS银行G分行财富管理业务竞争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高净值人群和个人可投资资产规模的不断增长,单一的银行存贷款业务经营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财富管理需求。同时,随着利率市场化、互联网金融、人工智能的发展以及监管新规的落地,财富管理行业竞争逐渐激烈,这既给银行带来了挑战,也是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当前,财富管理业务是商业银行战略转型发展的重要方向,如何为客户提供多元化、全方位的财富管理服务,成为商业银行问题最关心的问题。基于此,本文立足于PS银行G分行财富管理业务发展现状,通过采用PEST方法以及竞争五力模型分别对其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和行业竞争环境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SWOT矩阵。最终为PS银行G分行财富管理业务制定了差异化竞争战略,以存量客户价值挖掘为主,搭建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体系,提升财富管理业务的核心竞争力。其实施路线主要分为五个方面:进一步细分客户层级;实行客户分群管理;针对客户全生命周期匹配差异化竞争策略;打造差异化产品和服务;制定差异化渠道覆盖策略,提升客户体验。此外,为保障战略顺利实施,本文还提出了六个方面的保障措施:优化组织架构;打造专业化人才队伍;完善考核和激励机制;强化风控合规意识;规范营销服务流程;搭建大数据分析平台。
梁俊山[8](2020)在《农村党支部选举制度创新研究 ——以D村“两票”制为例》文中认为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诞生以来,先后经历革命时期、新中国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等重要发展阶段,各阶段都是党为实现人民利益而不断奋斗的过程。农村基层组织在党的实践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制度创新是推动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作用发挥的核心机制。厘清农村基层党支部制度创新的内在机理,对于实现以制度创新推动基层党组织建设、强化农村党支部领导,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H县D村是一个位于晋、陕、蒙交界处具有悠久历史的小型村庄,其处于“鸡鸣三省”的边缘地理环境、“十年九旱”的气候条件和“民歌海洋”的艺术氛围共同作用下形成的独特时空场域中,为基层党的制度创新提供了重要的环境支撑。改革开放前中国农民经历了组织化的三个重要时期,即从分散个体到组织集体的农民协会时期,从原子化小农到合作化社员的合作化时期和从非正式合作到政权化行动的人民公社时期。组织化实践中农民的民主意识得到启蒙并对农村制度形成初步认知,为改革开放后有序参与村民自治并积极探索制度创新奠定了基础。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在全国推行村民自治的宏观背景下,由于党的制度安排尚未明确村“两委”关系,为村民自治实践预留了基层制度创新空间。D村在历史和现实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演化成为干群关系紧张、基层组织涣散的矛盾复杂村,群众在坚持党的领导制度认知下提出“选书记”的制度创新诉求。地方党委基于“人民中心”的价值遵循对诉求积极回应,与人民互动中创造了“两票”制选举党支部书记的新做法,强化了农村党支部的领导权威,有效解决农村现实问题。“两票”制经验在党组织支持和实践检验下不断扩散和深化,最终演化为具有全国普适性的“两推一选”制度。D村“两票”制经验及其“跨村选人”、“一肩挑”的制度创新实践展示了完整的制度创新脉络和经验链条,形成较为丰富的研究资料。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本文试图通过对D村“两票”制创新的典型案例进行实证调研,结合渐进性制度变迁理论、场域理论对其内在规律进行剖析,形成对农村党支部选举制度创新的一般理论。研究发现党支部选举制度是在党的领导保障下、农民发展内驱力推动下,遵循理法合一的价值路线,通过内生外嵌的实现路径进行耦合创新的过程。其中制度场域是创制发生的空间环境,四维一体是制度创新的体系结构,系统协同是制度创新的合力机制,耦合创新是制度创新的实现机制。在把握党的基层制度创新逻辑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以制度创新强化党的基层领导、满足农民发展需求、引领农村“三治融合”和推进乡村振兴实现的作用,从而实现农村治理现代化的最终目标。
周莹[9](2020)在《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新闻标题是人们接触新闻的第一窗口。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新闻愈发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信息最便捷快速的渠道。其中,“今日头条”作为当代在线用户数量最多的门户网站,在传播新闻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本文利用爬虫技术抓取了2019年3月至2019年5月的今日头条客户端新闻标题作为研究语料。分别从词汇、语法、修辞、语用等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在词汇方面,统计了今日头条新闻标题中的高频词,分类分析后我们发现标题中名词、动词使用最为广泛。在语法方面,新闻标题主要有单句式、组合式、成分缺省式这三类句型结构,在句类的选择上,以陈述句和疑问句为主。在修辞方面,从标题的词语层面的修辞、辞格层面的修辞这两个部分对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进行探讨。最后,从语用角度结合关联理论具体分析语料,我们发现标题创作是制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一种交际,关键在于激发读者结合语境取得最佳关联。
朱菊[10](2020)在《空间移民与虚拟家园认同 ——新生代农民工网络生活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知识改变命运,网络改变生活。信息环境下,网络媒介在新生代农民工的生活工作中产生的影响势必越来越大。受手机、电脑等网络媒介的影响,新生代农民工的人际交往、消遣娱乐、信息接触和父辈农民工相比呈现出较大差异;他们在城市的生活观念、价值追求理念也和父辈农民工有所不同。新生代农民工对手机、电脑等网络媒介接触与利用程度高、依赖度大。合理运用网络媒介,有助于丰富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强自我认同,也可以加速其市民化进程。本研究通过文献研究法、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网络生活进行调查,以传播学中的使用与满足理论、拟态环境理论以及社会学的相关理论为理论支撑,并对调查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新生代农民工虚拟空间参与和认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探讨。研究内容可分为以下几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分析选题背景、研究意义及方法、对核心概念进行界定,并介绍本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为新生代农民工网络生活现状的调查。根据研究目的设计问卷并发放,在数据基础上分析新生代农民工人口学的基本特征以及网络生活的现状;具体对新生代农民工网络接触动机、接触频率、态度等进行研究。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农民工的主体,群体的数量逐渐增大;他们上网的主要方式是手机,网络生活分为信息获取、网络表达、网络娱乐、网络交友四类。第三部分则对空间移民与虚拟家园认同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深入探究物理空间、虚拟空间与新生代农民工的迁移关系。第四部分是研究网络生活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双重影响。分别从信息获取、维持人际关系、提供交流、表达意见,缓解情感压力等方面探究网络生活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积极影响;同时结合实际案例从个体认知表层化、群体情感归属弱化、人际交往异化等几个方面探究网络生活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消极影响,并在此基础上从个体自身、网络文化、人际交往三个方面对网络生活对新生代农民工消极影响成因进行分析。第五部分提出了改善新生代农民工合理使用网络的对策与建议。基于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在网络生活中虚拟家园认同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提出一些尝试性的建议,分别为:新生代农民工提高自身媒介素养、政府完善相关网络空间治理政策、平台从技术与内容上对网络信息进行把关等多方面具体策略,帮助新生代农民工提高网络媒介利用的有效性,增强认同感。最后一部分是对文章内容的总结。新生代农民工在虚拟与现实空间中来回切换产生角色冲突,期许他们能够有效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为提升自身素养与能力服务。
二、分红保险成为上海市民理财好帮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分红保险成为上海市民理财好帮手(论文提纲范文)
(2)株洲市A银行服务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述评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述评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相关理论 |
2.1 相关概念 |
2.1.1 商业银行及其业务范围 |
2.1.2 服务营销与银行服务营销 |
2.2 相关理论 |
2.2.1 4Cs理论 |
2.2.2 STP理论 |
2.2.3 顾客让渡价值理论 |
第三章 株洲市A银行服务营销现状分析 |
3.1 株洲市A银行发展现状 |
3.1.1 A商业银行简介 |
3.1.2 业务种类与人员配置 |
3.1.3 业务发展现状 |
3.2 株洲市A银行服务营销顾客满意度调查 |
3.2.1 问卷设计与样本选择 |
3.2.2 信度与显着性检验 |
3.2.3 因子分析 |
3.2.4 回归分析 |
3.3 株洲市A银行服务营销存在的问题 |
3.3.1 服务营销理念亟待加强 |
3.3.2 制度失衡与激励机制不完善 |
3.3.3 产品服务同质化比较严重 |
3.3.4 服务营销管理比较粗放 |
3.3.5 服务标准化、规范化程度不高 |
3.4 株洲市A银行服务营销SWOT分析 |
3.4.1 竞争优势 |
3.4.2 竞争劣势 |
3.4.3 竞争机会 |
3.4.4 竞争威胁 |
3.4.5 株洲市A银行服务营销SWOT矩阵 |
第四章 株洲市A银行服务营销策略设计 |
4.1 市场细分与目标市场选择 |
4.1.1 市场细分的依据 |
4.1.2 市场细分标准的选择 |
4.1.3 目标市场选择 |
4.2 目标市场定位 |
4.3 基于4Cs理论视角的服务营销策略 |
4.3.1 顾客策略——瞄准客户需求 |
4.3.2 成本策略——降低顾客总成本 |
4.3.3 便利策略——为客户提供方便 |
4.3.4 沟通策略——加强与客户的交流与沟通 |
第五章 株洲市A银行实施服务营销的保障措施 |
5.1 建立良好的制度机制和工作机制 |
5.1.1 基于多方联动、快速推进的制度机制 |
5.1.2 基于客户满意、分期推进的制度机制 |
5.1.3 基于职责明确、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 |
5.2 加快人才选拔与员工培训 |
5.2.1 有的放矢地选拔人才 |
5.2.2 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 |
5.2.3 培养与银行发展相适应的一专多能型员工 |
5.3 建立专业技术支撑体系 |
5.3.1 确保金融网络安全的支撑体系 |
5.3.2 应对5G时代到来的支撑体系 |
5.4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
5.4.1 营造银行服务营销的文化氛围 |
5.4.2 实现银行价值和员工价值的同步提升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株洲市 A 银行服务营销客户满意度调查问卷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3)新时代城中村社区矛盾的治理路径研究 ——以太原市吴家堡社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1.3 研究的基本内容 |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预防和化解城中村社区矛盾的理论基础 |
2.1 中国共产党的人民内部矛盾理论 |
2.1.1 毛泽东关于人民内部矛盾理论的思想 |
2.1.2 邓小平对人民内部矛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
2.1.3 江泽民对人民内部矛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
2.1.4 胡锦涛对人民内部矛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
2.1.5 习近平对人民内部矛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
2.2 习近平总书记的社会治理新思想 |
第三章 预防和化解城中村社区矛盾的实证调研 |
3.1 选择太原市吴家堡社区样本的典型性、代表性 |
3.2 对太原市吴家堡社区的调研过程及其数据来源 |
3.3 对太原市吴家堡社区的数据分析及其问题说明 |
3.4 太原市吴家堡社区的社会治理现状 |
第四章 太原市吴家堡社区矛盾的主要表现、特点及其成因 |
4.1 太原市吴家堡社区矛盾的主要表现 |
4.1.1 政府和居民之间的矛盾 |
4.1.2 社区干群关系矛盾 |
4.1.3 社区居民间的矛盾 |
4.2 太原市吴家堡社区矛盾的特点 |
4.2.1 矛盾范围扩大,主体呈现多元化 |
4.2.2 矛盾数量增加,类型呈现多样化 |
4.2.3 矛盾冲突叠加,化解难度加大 |
4.2.4 突发事件增多,纠纷呈现易激化 |
4.3 太原市吴家堡社区矛盾的原因剖析 |
4.3.1 资源供给不均,服务短缺低效 |
4.3.2 治理主体单一,治理能力落后 |
4.3.3 矛盾预防机制不完善,利益表达渠道不畅通 |
4.3.4 政策法规建设滞后,缺乏严格制度规范 |
4.3.5 居民素质偏低,社区参与感不强 |
第五章 新时代预防和化解太原市吴家堡社区矛盾的治理路径 |
5.1 坚持系统治理,创新社区管理体制 |
5.1.1 巩固党的领导地位,坚持党委总揽全局 |
5.1.2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坚持政府全面负责 |
5.1.3 提高居委会自治能力,坚持社区两委自治 |
5.1.4 培育壮大社会组织,提高社区治理能力 |
5.2 坚持源头治理,完善矛盾预防机制 |
5.2.1 建立矛盾预警网络,打造多元调解体系 |
5.2.2 畅通利益表达渠道,推动平等民主协商 |
5.2.3 构建社区参与平台,提升居民自治本领 |
5.3 坚持依法治理,推动矛盾化解法治化 |
5.3.1 科学设置征地机制,保障居民合法权利 |
5.3.2 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缩小社保待遇差距 |
5.3.3 完善矛盾化解制度,加强法治宣传教育 |
5.4 坚持综合治理,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
5.4.1 加强思想文化教育建设,彰显社区精气神 |
5.4.2 发挥道德榜样示范作用,增强社区凝聚力 |
5.4.3 以核心价值观强基固本,画出社区同心圆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调查问卷 |
附录二 访谈提纲 |
附录三 访谈记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4)基于富裕人群客户偏好的财富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 |
2.1 财富管理相关研究 |
2.2 客户偏好相关研究 |
2.3 服务品质相关研究 |
2.4 客户关系相关研究 |
2.5 市场风险相关研究 |
2.6 小结 |
3 富裕人群特征及其财富管理偏好分析 |
3.1 研究设计 |
3.2 富裕人群客户特征 |
3.3 富裕人群财富管理偏好分析 |
3.3.1 富裕人群客户机构偏好 |
3.3.2 富裕人群客户产品偏好 |
3.3.3 富裕人群客户风险偏好 |
3.3.4 富裕人群客户科技偏好 |
3.3.5 富裕人群客户传承偏好 |
3.3.6 富裕人群客户服务偏好 |
3.4 小结 |
4 富裕人群财富管理偏好实证分析 |
4.1 问卷有效性检验 |
4.2 回归分析 |
4.3 实证分析结论 |
5 富裕人群客户偏好匹配度:以国内某财富公司为例 |
5.1 公司现有营销状况 |
5.2 公司服务与客户偏好匹配 |
5.3 小结 |
6 基于富裕人群客户偏好的财富管理解决方案 |
6.1 财富管理机构提升方案 |
6.1.1 打造企业品牌 |
6.1.2 提升产品设计能力 |
6.1.3 提升风险管理能力 |
6.1.4 加强金融科技能力 |
6.1.5 加强资产传承能力 |
6.1.6 打造综合服务能力 |
6.2 财富管理相关政策建议 |
6.2.1 完善立法 |
6.2.2 加强监管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5)中日大学生教育志愿行动激励机制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一)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问题突出 |
(二)弱势儿童群体亟待支援 |
(三)大学生承担着弘扬志愿精神的重任 |
(四)日本志愿行动激励机制比较完善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
(二)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
四、相关概念界定 |
(一)志愿行动 |
(二)志愿者 |
(三)志愿组织 |
(四)志愿精神 |
(五)教育志愿行动 |
(六)激励机制 |
五、研究方法 |
(一)文献法 |
(二)观察法 |
(三)调查法 |
(四)教育统计法 |
六、理论基础 |
(一)国内外激励理论发展脉络 |
(二)人本主义激励理论对本研究的指导 |
(三)本研究分析框架的建构 |
七、创新点与不足 |
第一章 大学生教育志愿行动的价值意蕴 |
一、教育志愿行动的价值基础 |
(一)实意生活的德性关照 |
(二)公共生活的行动范式 |
(三)完满生活的追求 |
二、教育志愿行动的价值特征 |
(一)育人与自助的双重成长 |
(二)自我与客观世界的和谐统一 |
(三)对同质化的积极扬弃 |
三、教育志愿行动的当代意义 |
(一)促进社会和谐 |
(二)助推教育现代化 |
(三)重塑中国青年形象 |
第二章 中日大学生教育志愿行动的历史演进 |
一、古代教育志愿行动的思想孕育与实践历程 |
(一)教育志愿行动的思想渊源 |
(二)教育志愿行动的古代实践 |
二、近代教育志愿行动的兴起 |
(一)近代中国的乡村建设运动 |
(二)日本近代公益组织萌芽 |
三、现代教育志愿行动勃发历程 |
(一)中国萌发公营教育志愿行动 |
(二)日本民间教育公益组织兴起 |
四、21世纪教育志愿行动的发展特征 |
(一)中国教育志愿行动逐步规范化 |
(二)日本教育志愿行动逐步法制化、专业化和国际化 |
第三章 中日大学生教育志愿行动激励机制现状 |
一、调查设计 |
(一)调查思路 |
(二)调查工具 |
(三)调查样本 |
(四)调查实施过程 |
二、中国大学生教育志愿行动激励机制现状分析 |
(一)政府自上而下动员 |
(二)地方性法规是建设法治环境的主力 |
(三)志愿者普遍认同教育志愿行动的价值 |
(四)动机管理兼顾个人与集体 |
(五)依赖组织开展活动 |
(六)评估反馈依赖组织自律 |
(七)保障奖励以统筹调配为主 |
三、日本大学生教育志愿行动激励机制现状分析 |
(一)官民协作优化公共治理资源 |
(二)法制环境比较完善 |
(三)志愿者普遍认同教育志愿行动的价值 |
(四)以教育常需培育动机 |
(五)组织化程度较高 |
(六)组织反馈坚持长周期、多轮次 |
(七)保障奖励重视组织运营 |
第四章 中日大学生教育志愿行动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
一、中国大学生教育志愿行动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
(一)政府主导过强导致民间志愿组织缺乏活力 |
(二)法制环境有待完善 |
(三)自我价值认同困难 |
(四)大学生志愿组织专业化不足 |
(五)评估反馈不畅 |
(六)保障不够充足 |
二、日本大学生教育志愿行动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
(一)动机模糊现象突出 |
(二)组织架构不健全 |
(三)监管有余评估不足 |
三、中日大学生教育志愿行动激励机制存在的共性问题 |
(一)宣传不足 |
(二)筹资能力弱 |
第五章 中日大学生教育志愿行动激励机制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一、中国大学生教育志愿行动激励机制问题的成因 |
(一)管控与激励失调 |
(二)志愿者教育推进艰难 |
(三)志愿组织成长缓慢 |
(四)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
二、日本大学生教育志愿行动激励机制问题的成因 |
(一)日本人的“娇宠”心理 |
(二)被动式发展模式 |
(三)管控宽松导致监管评估不足 |
三、造成中日大学生教育志愿行动激励机制共性问题的成因 |
(一)公民心理尚未成熟 |
(二)中国的“业余性”与日本的“过依赖” |
第六章 完善大学生教育志愿行动激励机制策略的思考 |
一、中日经验的相互借鉴 |
(一)中国经验对日本的借鉴意义 |
(二)日本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
二、建构大学生教育志愿行动激励机制原则的思考 |
(一)立足本土文化背景 |
(二)以满足需要为核心 |
(三)尊重个体差异 |
(四)尊重人的完整发展 |
三、完善我国大学生教育志愿行动激励机制的路径 |
(一)简政放权激发民间志愿组织活力 |
(二)深度优化法制环境 |
(三)激发志愿责任担当 |
(四)大力培育大学生志愿组织 |
(五)评估反馈倾听多方声音 |
(六)资税双管齐下保障物资供应 |
(七)营造崇尚互助精神的舆论氛围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中国大学生教育志愿行动参与状况调查问卷 |
附录二 中国大学生教育志愿者访谈提纲 |
附录三 日本大学生教育志愿行动参与状况调查问卷 |
附录四 日本大学生教育志愿者访谈提纲 |
附录五 中国访谈样本一览表 |
附录六 日本访谈样本一览表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6)家族信托的模式和资产配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三节 本文的创新点和局限性 |
一、本文的创新点 |
二、本文的局限性 |
第二章 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理论基础 |
一、委托代理理论 |
二、资产配置理论 |
三、美林时钟模型 |
四、风险控制理论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文献 |
二、国内研究文献 |
三、文献评述 |
第三章 家族信托在财富传承中的作用 |
第一节 财富传承中的困扰 |
一、一代创富者面临的问题 |
二、问卷调查结果 |
第二节 家族信托的优势和作用 |
一、家族信托的比较优势 |
二、家族信托的作用 |
第三节 家族信托的利益分配方式 |
第四节 家族信托的设立流程 |
一、客户调研 |
二、投资策略 |
三、税收筹划与法律筹划 |
四、签订初步意向书 |
五、委托人出具意愿书 |
六、跟进与调整 |
第四章 家族信托模式和资产配置的国内外案例 |
第一节 家族信托的模式分析 |
一、财产保护类 |
二、家族企业传承 |
三、财富长期的保值增值 |
四、公益信托 |
第二节 家族信托的资产配置分析 |
一、案例解析 |
二、资产配置的要点 |
第五章 中国家族信托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一节 中国家族信托目前的现状 |
第二节 中国家族信托存在的问题 |
一、家族信托模式方面 |
二、家族信托资产配置方面 |
三、运营经验的缺乏 |
第六章 中国家族信托模式和资产配置的改进建议 |
第一节 家族信托模式方面 |
一、法律制度方面 |
二、经营主体方面 |
第二节 家族信托资产配置方面 |
一、委托人的因素 |
二、家族办公室 |
第三节 家族信托计划方面 |
一、明确委托人具体的需求 |
二、做好家族财产详细分析 |
三、保留一定的灵活 |
四、成立家族信托委员会 |
第四节 其他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主要结论 |
第二节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
(7)PS银行G分行财富管理业务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商业银行财富管理内涵与外延 |
1.2.2 财富管理相关理论回顾 |
1.2.3 我国商业银行财富管理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与对策 |
1.2.4 商业银行财富管理业务发展策略研究 |
1.2.5 商业银行财富管理业务竞争战略研究进展 |
1.2.6 小结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思路与框架 |
第二章 外部环境分析 |
2.1 宏观环境分析 |
2.1.1 政治法律环境 |
2.1.2 经济环境 |
2.1.3 社会文化环境 |
2.1.4 信息技术环境 |
2.2 市场环境分析 |
2.2.1 财富管理市场总体规模 |
2.2.2 财富管理客户需求分析 |
2.2.3 财富管理产品供给分析 |
2.3 行业环境分析 |
2.3.1 潜在进入者的威胁分析 |
2.3.2 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分析 |
2.3.3 顾客讨价还价的能力分析 |
2.3.4 替代产品的威胁分析 |
2.3.5 行业内部竞争分析 |
2.4 关键成功要素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内部环境分析 |
3.1 PS银行G分行财富管理业务概况 |
3.1.1 客户服务体系 |
3.1.2 产品体系 |
3.2 PS银行G分行财富管理业务资源分析 |
3.2.1 有形资源 |
3.2.2 无形资源 |
3.3 PS银行G分行财富管理业务能力分析 |
3.3.1 产品研发能力 |
3.3.2 综合营销能力 |
3.3.3 组织管理能力 |
3.3.4 持续发展能力 |
3.4 PS银行G分行财富管理业务的核心竞争力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PS银行G分行财富管理业务竞争战略制定 |
4.1 PS银行财富管理业务的整体战略定位 |
4.2 PS银行G分行财富管理业务SWOT分析 |
4.3 PS银行G分行财富管理业务竞争战略选择 |
4.3.1 竞争战略目标 |
4.3.2 竞争战略的可行性分析 |
4.3.3 竞争战略的选择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PS银行G分行财富管理业务差异化战略实施方案与保障措施 |
5.1 差异化竞争战略定位与目标分解 |
5.2 差异化竞争战略的实施方案 |
5.2.1 精准定位细分客户层级 |
5.2.2 特征归纳实行客户分群管理 |
5.2.3 针对客户全生命周期匹配差异化经营策略 |
5.2.4 打造差异化产品与服务团队 |
5.2.5 采用差异化渠道覆盖策略 |
5.3 差异化竞争战略保障措施 |
5.3.1 优化组织架构 |
5.3.2 打造专业人才队伍 |
5.3.3 完善考核和激励机制 |
5.3.4 强化风控合规意识 |
5.3.5 规范营销服务流程 |
5.3.6 搭建大数据分析平台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8)农村党支部选举制度创新研究 ——以D村“两票”制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缘起:基本问题与反思 |
(一)选题缘由 |
(二)选题意义 |
二、研究基础: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 |
(一)文献综述 |
(二)问题提出 |
三、研究进路:视角选择与理论假设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四)理论视角 |
四、研究样本:村庄选取与典型特征 |
(一)样本选取原则 |
(二)样本基本概况 |
(三)样本典型特征 |
第一章 地理交汇与文化交融:“两票”制探索的时空场域 |
1.1 “鸡鸣三省”之边缘地理 |
1.1.1 H县沿革与县域区位 |
1.1.2 D村由来与村庄区位 |
1.1.3 边缘地理的交集与自立 |
1.2 “十年九旱”之古渡经济 |
1.2.1 天与地:传统农业根基薄弱 |
1.2.2 福与祸:黄河泊来利弊 |
1.2.3 破与立:挣扎的渡口经济 |
1.3 “民歌海洋”之艺术之乡 |
1.3.1 “二人台”:艺术的地域根基 |
1.3.2 民风活跃:曲艺塑造下的地方文化 |
1.3.3 走西口:艺术与社会的互动 |
1.4 “自治示范”之民主金石 |
1.4.1 《村组法》试行与H县试点 |
1.4.2 《村组法》落实与H县示范 |
1.4.3 突破:自治精神萌动农民诉求 |
第二章 民主启蒙与制度认知:“两票”制探索前的民主习得 |
2.1 农民协会时期:从分散个体到组织化集体 |
2.1.1 清末的农会组织 |
2.1.2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组织 |
2.1.3 解放区的农民协会重建 |
2.2 合作化时期:从分散小农到合作化社员 |
2.2.1 农民所有制下的个体经营尝试与缺陷 |
2.2.2 传统变工下的互助生产 |
2.2.3 初级合作社下合作意识的萌动 |
2.3 人民公社时期:从非正式合作到政权化行动 |
2.3.1 高级合作社:从自发合作到集体行动 |
2.3.2 集体化社员:从生产社员到政治成员 |
2.3.3 运动化社员:从政治参与到群体乱序 |
2.4 包产到户:从秩序缺位到民主自治 |
2.4.1 退潮与反思:农民乱序参与的折返 |
2.4.2 探索与首创:包产到户的农民实践 |
2.4.3 民主与权利:村民自治的制度构建 |
第三章 民主探索与制度创新:“两票”制产生与实践的内在动因 |
3.1 “村民自治”:两票制创新的制度前提 |
3.1.1 村民自治顶层设计为制度创新提供机制保障 |
3.1.2 村民自治实践开启制度创新窗口 |
3.1.3 村民自治使农村基层党建产生新“需求” |
3.2 “为利抗争”:两票制创新的工具理性 |
3.2.1 依法举揭:政治认同下农民维权的路径选择 |
3.2.2 创制扩权:农民诉求表达的行动策略 |
3.2.3 以势易权:农民诉求实现的精神取向 |
3.3 “人民中心”:两票制创新的价值回应 |
3.3.1 诉求回应:加强农村基层党建的必然要求 |
3.3.2 互动创制:两票制创新的实践路径 |
3.3.3 农民中心:两票制的价值遵循 |
3.4 “政治实验”:两票制创新的探索路径 |
3.4.1 政治实验与政治学实验 |
3.4.2 中国的“政治实验”范式 |
3.4.3 两票制:政治实验的基层实践 |
第四章 民主落实与制度拓展:“两票”制发展与深化的路径选择 |
4.1 实践检验与制度成型:D村试选到W镇推行 |
4.1.1 制度诉求:“信任票”的产生缘由 |
4.1.2 制度供给:实践检验下的诉求回应 |
4.1.3 创制成效:制度创新绩效的现实反映 |
4.2 经验推广与制度发展:从X地区现场会到山西培训班 |
4.2.1 组织领导:制度创新发展的根本保障 |
4.2.2 农民实践:制度创新发展的驱动力量 |
4.2.3 制度风险:制度创新的宏观考量 |
4.3 全国借鉴与制度变体:从“两票”制到“两推一选” |
4.3.1 有限效度:“两票”制昙现与折返 |
4.3.2 水波效应:“两票”制的后创制时代 |
4.3.3 制度变体:“两推一选”创制与全国落地 |
4.4 民主深化与制度超越:从村支部选举到乡镇直选 |
4.4.1 民主上升:公推直选由乡村走向乡镇 |
4.4.2 民主拓展:由村内选举走向多村联选 |
4.4.3 民主深化:制度创新的持续动力 |
第五章 耦合创新:农村党支部选举制度创新的内在机理 |
5.1 党的领导:制度创新的组织保障 |
5.1.1 农村党建催生制度创新需求 |
5.1.2 地方党组织推动制度创新实践 |
5.1.3 党中央确认制度创新结果 |
5.2 农民发展:制度创新的内在动力 |
5.2.1 农民逐利:制度创新的经济动因 |
5.2.2 农民维权:制度创新的政治追求 |
5.2.3 农民参与:制度创新的文化场域 |
5.2.4 农民发展:制度创新的核心动力 |
5.3 理法合一:制度创新的价值遵循 |
5.3.1 合法性:制度创新的外部边界 |
5.3.2 合理性:制度创新的内在准绳 |
5.3.3 人民性:理法合一的创制精神 |
5.4 内生外嵌:制度创新的路径依赖 |
5.4.1 诉求萌发:制度创新的起点 |
5.4.2 以势抗争:制度议程的设置 |
5.4.3 价值嵌入:制度创新的实现 |
5.4.4 党的引领:制度创新的扩散 |
5.5 耦合效应:制度创新的协同机制 |
5.5.1 制度场域:创制发生的空间环境 |
5.5.2 四维一体:制度创新的体系结构 |
5.5.3 系统协同:制度创新的合力机制 |
5.5.4 耦合机制:制度创新的实现机理 |
第六章 党的制度创新引领农村发展的未来走向 |
6.1 以制度创新强化党的基层领导 |
6.1.1 跨村选人:创新党的基层选举制度 |
6.1.2 跨级用人:创新党员干部管理制度 |
6.1.3 跨委育人:创新党员人才培养制度 |
6.2 以制度创新满足农民发展需求 |
6.2.1 问题:农民需求的现状分析 |
6.2.2 归因:农民需求的制度成因 |
6.2.3 策略:农民需求的制度供给 |
6.3 以制度创新引领农村“三治融合” |
6.3.1 党的领导制度创新:三治融合的基本前提 |
6.3.2 农村制度耦合创新:三治融合的协同机制 |
6.3.3 党领民治体制创新:三治融合下的农村善治 |
6.4 以制度创新推进乡村振兴 |
6.4.1 创新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助推产业兴旺 |
6.4.2 创新农村生态保护制度,建设宜居乡村 |
6.4.3 创新村规民约惯习制度,培育文明乡风 |
6.4.4 创新农村社区治理制度,实现农村善治 |
6.4.5 创新农民收入分配制度,创造富裕生活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9)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现状与意义 |
1.3.1 研究现状 |
1.3.2 研究意义 |
1.4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
1.4.1 理论基础 |
1.4.2 研究方法 |
1.5 语料来源 |
1.5.1 建立小型语料库 |
1.5.2 依据爬虫程序,滚动抓取标题 |
1.5.3 标题信息处理 |
第二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汇语法特点 |
2.1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频特点 |
2.1.1 词频统计 |
2.1.2 词频分布分析 |
2.2 标题词汇的语义特点 |
第三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法特点 |
3.1 句法结构形式 |
3.1.1 单句式结构 |
3.1.2 组合式结构 |
3.1.3 成分缺省结构 |
3.2 句类特点 |
3.2.1 陈述句标题 |
3.2.2 疑问句标题 |
3.2.3 感叹句标题 |
3.2.4 祈使句标题 |
第四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 |
4.1 引言 |
4.2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 |
4.2.1 词语修辞 |
4.2.2 辞格修辞 |
第五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用特点 |
5.1 关联理论与网络新闻标题 |
5.2 网络新闻标题的“明示—推理”交际 |
5.2.1 明示行为 |
5.2.2 推理过程 |
5.3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境效应 |
5.3.1 认知语境假设 |
5.3.2 语境效果 |
5.4 网络新闻标题的最佳关联 |
第六章 结语 |
6.1 主要研究过程和结论 |
6.2 创新之处与不足 |
6.3 后续研究的设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0)空间移民与虚拟家园认同 ——新生代农民工网络生活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由来 |
二、概念界定 |
三、研究综述 |
四、理论基础 |
五、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一章 新生代农民工网络媒介使用基本状况调查 |
第一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样本的确定 |
二、问卷设计框架 |
第二节 被调查对象的人口统计学基本特征 |
一、性别与年龄 |
二、婚姻状况 |
三、学历分布情况 |
四、职业与收入 |
五、务工年限 |
第三节 新生代农民工使用网络媒介的情况 |
一、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
二、新生代农民工网络媒介使用行为 |
三、新生代农民工网络媒介使用动机 |
四、新生代农民工网络媒介使用态度 |
五、新生代农民工网络媒介使用偏好 |
第二章 新生代农民工虚拟空间参与和认同 |
第一节 新生代农民工与空间的关系 |
一、劳动力型移民 |
二、空间移民 |
第二节 空间移民与虚拟家园认同的关联性 |
一、新生代农民工在“他乡”寻求认同 |
二、空间移民在虚拟认同中的表现 |
第三章 网络生活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影响 |
第一节 网络生活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积极影响 |
一、满足对信息的需求 |
二、缓解情感焦虑 |
三、促进人际交往 |
第二节 网络生活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消极影响 |
一、网络生活对新生代农民认知的影响 |
二、网络生活对新生代农民工情感表达的影响 |
三、网络生活对新生代农民工交往行为的影响 |
第三节 网络生活对新生代农民工消极影响的成因分析 |
一、虚拟“我”与现实“我”的无法整合 |
二、稂莠不齐的网络文化 |
三、人际交往表达困境 |
第四章 改善新生代农民工使用网络媒介的对策与建议 |
第一节 提高自身接触条件 |
一、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媒介素养 |
二、加强网络生活的自我调整 |
第二节 网络平台加强对各行业的约束 |
一、进一步强化网络空间行业自律 |
二、建立新生代农民工使用的专有平台 |
第三节 推进网络空间治理 |
一、积极消除数字鸿沟 |
二、营造良好网络空间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附录 |
四、分红保险成为上海市民理财好帮手(论文参考文献)
- [1]互联网金融背景下HH社区银行发展战略与实施策略研究[D]. 徐利.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2]株洲市A银行服务营销策略研究[D]. 方泽虹. 湖南工业大学, 2020(04)
- [3]新时代城中村社区矛盾的治理路径研究 ——以太原市吴家堡社区为例[D]. 李乂京. 山西大学, 2020(04)
- [4]基于富裕人群客户偏好的财富管理研究[D]. 张丽娜. 浙江大学, 2020(02)
- [5]中日大学生教育志愿行动激励机制比较研究[D]. 刘丽丽.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3)
- [6]家族信托的模式和资产配置分析[D]. 蒋举华. 上海财经大学, 2020(07)
- [7]PS银行G分行财富管理业务竞争战略研究[D]. 陈卫敏.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8]农村党支部选举制度创新研究 ——以D村“两票”制为例[D]. 梁俊山. 山西大学, 2020(07)
- [9]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D]. 周莹.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10]空间移民与虚拟家园认同 ——新生代农民工网络生活调查研究[D]. 朱菊. 山东师范大学, 20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