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外贸模式看我国经济的比较优势(论文文献综述)
曾艾辰[1](2020)在《全球价值链重构背景下苏州外贸转型升级路径研究》文中认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面临增长动能和发展方式的深刻变化,发达国家构建高标准双边和区域贸易协定的同时也加速了全球价值链的分解,这对参与全球分工的各国产生了深远影响。苏州作为外贸明星城市,其经济高质量发展更是与国际贸易环境紧密相关,全球价值链的重构给苏州外贸转型升级提出了新的挑战。在全球价值链重构的背景下,研究苏州如何加快外贸转型升级,对其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推动外贸转型升级,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外贸强市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在相关概念与理论进行研究的基础上,论文进行了外贸转型升级内涵的界定与全球价值链重构影响外贸发展的内在机制分析,并提出外贸转型升级的理论框架。在此基础上论文进一步讨论了外贸转型升级的普适性路径,为苏州实证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基于提出的外贸转型升级理论框架,论文首先对苏州外贸转型升级进行现实基础分析,包括外贸发展历程、外贸转型升级特点及外贸产业空间分布特征。其次,基于全球价值链重构对苏州外贸产生的影响效应分析,构建了外贸转型升级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从横向与纵向比较两个方面评价了苏州外贸转型升级水平。结合评价结果,论文深入探讨了全球价值链重构下苏州外贸转型升级存在的内在制约因素,并将其总结为传统要素优势趋于弱化、创新要素竞争能力不足、结构失衡问题突出和全球需求变化带来挑战等四个方面。最后,论文结合提出的外贸转型升级普适性路径框架,针对存在的制约因素从推进制度创新,加快低端产业转型,迈向中高端价值链,推动外贸市场多元化以及开发区空间优化五方面提出升级路径。
郭旭[2](2020)在《C外贸公司战略转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景气,中美贸易摩擦加大,外贸行业竞争加剧,及国内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对单一以出口为主的流通型外贸公司带来十分严峻的考验。C公司作为一家传统外贸流通型企业,仅靠供应商提供产品,没有自己核心产品和生产基地,又面临效益增长缓慢,销售额下滑、利润被压缩的困境,是C外贸公司目前急需考虑和解决的问题。对C外贸公司的战略转型进行案例研究,提出相关的解决方案,并为我国众多的中小型外贸公司的转型提供借鉴和参考,有利于促进我国中小型外贸企业的长远发展。本文以与中小型外贸企业的战略转型发展为研究目的,采取文献、相关理论和案例为研究基础,通过大量查阅国内外资料文献,结合自身工作实际经验,分析C外贸公司发展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内部环境和优势劣势、机会威胁以及行业市场竞争的情况,运用SWOT分析方法,进而找出适合公司可持续发展的转型发展战略,为C公司的长远发展提出战略保障措施。经研究,C公司应实施增长型战略,努力实现从单纯外贸企业向生产外贸型企业的转型、从北美市场为主向开发新兴市场的更加均衡的市场布局转型,通过差异化的服务和富有竞争力的价格快速拓展市场。为支撑上述战略转型,C公司需要努力完善组织体系,健全组织制度,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建立有效激励机制,构建核心团队,扩大营销力度,科学控制成本,提高自主研发能力,树立公司品牌形象,积极开拓新兴市场,发展国外的经销商;同时公司实行差异化竞争战略,提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曲辛然[3](2019)在《新常态下我国外贸转型升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国际金融危机过后,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各国贸易保护主义逐渐增强,外需萎缩、贸易摩擦加剧,同时,发达国家引领的新一轮制造业全球产业链分工促使国际贸易规则重塑,一系列因素加剧了我国外贸形势的下行压力。促使我国必须转变对外贸易发展方式,优化对外贸易结构,着重培育以技术、质量、品牌、服务为核心竞争力的出口新优势,提高外贸发展质量和效益。从国内经济环境来看,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我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发展时期,增长速度由高速转变为中高速,增长驱动力由劳动力、能源要素与投资转变为创新与科技,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新常态也为我国对外贸易转型不断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发展方向:实现我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推动外贸转型升级。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经济新常态等多重因素影响,我国对外贸易如何在新常态下保持平稳增长和结构优化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通过收集、分析资料,理解经济新常态,厘清新常态下我国外贸的特点及产生的影响效应,立足我国经济新常态下产业转型升级、科技创新的需求,分析新常态下外贸转型升级的重要影响因素和影响机制,进行外贸转型升级综合评价,进而提出新常态下我国外贸实现转型升级的路径与相应的对策措施。运用比较分析法,通过对比相关数据分析新常态下我国外贸的新特点、成因和正负效应。对新常态下我国外贸转型升级的影响因素、影响机制、发展路径进行了分析。在借鉴已有关于产业、技术因素对我国外贸发展的影响分析研究基础上,建立外贸转型升级评价体系,通过评价模型,总体上把握外贸转型升级水平,得出现阶段进一步推动我国外贸转型升级,在继续从加大研发投入、扩大内需、注重生态环境效益等方面维持优化态势外,更要进一步以技术创新提高产品技术含量,通过适应经济新动能调整的产业结构推动外贸产品结构、方式结构升级,从而改善结构优化效应,促进外贸转型升级的结论。
王红梅[4](2019)在《对外贸易在我国经济增长中作用变迁的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增速连续下台阶,跌破过去长达约20年的两位数高速增长。同时,对外贸易在我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也发生了变化,由经济增长的“发动机”转变为在经济增长中作用减弱,甚至产生负的贡献。当前,我国对外贸易发展面临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呈现出发展动力转换期、经济结构调整期、全球价值链重构期、外部需求不确定期和外贸政策转向期“五期”叠加的特点。在国内外形势均已发生较大变化的背景下,如何看待对外贸易在我国经济增长中所发挥的作用及其变迁,成为重要的理论和现实命题。在当前我国外贸发展动力由传统的比较优势向规模经济与“大国市场”转变,我国不断推进工业化发展进程以及全球价值链重构正在加速进行的背景下,本文对对外贸易在我国经济增长中作用变迁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未来对外贸易发展前景进行了研究。这对于回答我国未来是否还要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尤其是还要不要努力扩大出口,具有较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共分为8章。第1章为导论。第2章梳理了对外贸易在经济增长中作用的相关理论基础。第3章回顾了改革开放四十年对外贸易在我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变迁,分为四个阶段,不同时期对外贸易在我国经济增长中所发挥的作用也略有不同。同时,对当前学术界围绕对外贸易地位和作用的争论进行了分析。接下来三章分别从内部因素——外贸发展动力、工业化发展阶段以及外部因素——全球价值链重构的角度,对我国对外贸易及在经济增长中作用变迁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这三章为论文的核心章节部分,研究内容和观点如下。第4章为发展动力演变与我国对外贸易作用变迁研究。通过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前后两个时期贸易顺差结构的比较,来识别我国比较优势的变化。通过观察图形中数据点偏离趋势线的程度,对具体产品的比较优势变化情况进行了测度,对更多地属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部分产品借助贸易专业化指数(TSI)进行了再考察。然后从“大国市场”视角对我国对外贸易增长新动力探源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发现,我国传统比较优势弱化,资本积累成为重要的比较优势来源,资本密集型产品逐渐占据我国比较优势产品篮子的主导地位。同时,随着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的提高,我国的大国市场将逐渐成为开展对外贸易的新动力。总之,传统的发展动力削弱,新的发展动力还在孕育之中,这成为我国对外贸易进入新阶段以及对外贸易在经济增长中作用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第5章为工业化发展阶段与我国对外贸易作用变迁研究。首先对工业化与对外贸易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其次通过一个国际比较研究,分别对美、德、日三国不同工业化阶段对外贸易发展变化的情况进行了剖析。接着对我国工业化所处阶段进行了判断,并分析了我国工业化发展各阶段的对外贸易情况,最后得出各国经验对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启示。通过分析发现,我国还处在工业化进程中,并未结束,但已进入中后期阶段,服务业占比超过制造业。经济结构的转折性和趋势性变化,意味着我国外贸发展已进入拐点。尽管这并不一定意味着我国外贸在世界市场上的份额会立即下降,但必将对我国外贸中长期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总之,产业是本,贸易是流,工业化发展阶段和经济的结构性变化,是我国外贸及其作用发生变迁的重要原因。第6章为全球价值链重构与我国对外贸易作用变迁研究。从全球价值链及其变化的角度来分析全球贸易萎缩的原因,是国际学术界较为主流的看法,也自然对我国的外贸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本章首先介绍了全球价值链重构对外贸发展的影响,其次分析了全球价值链视角下我国外贸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变迁,最后在理论机制分析的基础上,参考OECD创立的全球价值链指数,基于OECD数据库提供的基础数据,对全球价值链重构与我国对外贸易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全球贸易面临的结构性因素即全球价值链重构是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轨迹发生重大变化的重要原因。第7章基于上述三种因素对未来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前景进行了实证研究。本章将以上三种因素纳入统计分析中,通过随机前沿模型对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潜力进行了实证分析。选取我国对34个代表性国家2000—2015年数据实证分析发现:中国人均GDP、外国人均GDP、外国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中国中间品进口额占贸易出口额比重、外国中间品进口额占贸易出口额比重、国外经济自由度、腐败的控制度、政府效能、监管质量对我国对外贸易出口潜力具有促进作用;而中国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中国与目标国的地理距离、公民话语权和问责制、政治稳定性、法制水平、已签署自由贸易协定对对外贸易出口潜力的提高存在一定的抑制作用。通过对平均效率的分析发现,不管是从整体还是个体看,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潜力还没有完全实现,还存在着一定的挖掘和实现空间。第8章为结论与政策建议。从外贸发展动力来看,我国的大国市场逐渐成为开展对外贸易的新动力。从经济发展阶段看,我国工业化进程仍未结束,制造业仍然是实体经济发展的根基。从全球价值链重构看,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短期内不会改变,较长时期内仍将是“世界工厂”。这就决定了对外贸易仍将在我国经济增长中扮演重要角色。在未来提质量、调结构的国家经济总体发展战略中,对外贸易在我国经济增长中仍将起到“稳定器”的作用。
黄勇[5](2019)在《新疆外贸公司战略定位分析 ——基于“一带一路”背景》文中研究指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处西北,是我国拥有接壤国家最多的省份,同时其边境线长度也位列全国第一,且是我国距离中亚和欧洲重要城市最近的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且该地区储存丰富的水资源,土地资源以及矿产资源,十分利于煤炭行业的发展。交通发展速度较邻省非常惊人,十年之间铁路运营公里数翻了一倍,同时公路、航空等多种交通运输也在快速发展。且该地区长期享受多种财政,基础建设,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偏向,现在又成为“一带一路”新倡议的重点发展地区,有着非常大的经济发展潜力。在经济全球化和西部大开发持续多年的背景下,新疆地区的经济发展一直是中央政府关心的一个重点问题。由于其地理位置特殊,接壤国家众多,文化构成复杂,所以新疆地区是我国发展对外贸易的一个重要口岸。而“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将新疆列为重点发展平台,为新疆地区的对外经济发展和开放型经济建设带来了不可小觑的机遇。所以在当前的背景下,新疆的外贸企业应当如何对自身的企业战略定位进行调整以更好的利用“一带一路”新倡议下新疆地区的区位优势并面对新战略给企业带来的挑战,从而增强自身竞争力,获得更好更长远的发展成为了一个意义深远的研究课题。本文以xt外贸公司为主要研究对象,首先通过对相关学术资料的研究确立了区位优势和战略定位的含义和内容。其次通过对于统计资料,政策通知以及大量相关文献的研究,从四个方面分析了新疆地区的区位优势。再通过对于新疆外贸企业的不同历史发展阶段进行回顾和整理,整理出新疆对外贸易的趋势,然后分析现存的问题。最后研究xt外贸公司目前的基本情况和现存问题,再将区位优势、外贸环境现状、“一带一路”新倡议的影响对公司在新环境下的优劣势进行分析。最后分析公司在“一带一路”新倡议下面临的挑战,并以此为根本,结合公司自身情况和相关经验,最后得出xt外贸公司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发展煤炭外运的战略定位,并提供该战略实施的计划和方法。本文重点分析了新疆地区的区位优势以及xt外贸公司的实际情况,分析出xt企业现在的外贸处境以及“一带一路”新倡议对其产生的影响和带来的挑战,并以此为基础,结合历史发展和市场现在的动向,研究企业在新战略下的战略定位。为xt外贸公司之后的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方向,也为战略方向的定位提供了分析的方式方法,有较强的针对性以及实用价值。不仅是为xt外贸公司的发展做出贡献,也是为推动新疆地区“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实发展,做出贡献。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何书玲[6](2018)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新疆与中亚外贸结构及其优化研究》文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将新疆打造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为新疆全面发展提供了契机。中亚作为新疆重要的邻国,双方贸易合作成为新疆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的重要方向之一。要实现新疆与中亚对外贸易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既要注重“量”的增长,更要注重“质”的提升。近年来,新疆与中亚对外贸易总额快速增长,但贸易结构调整稍显滞后。鉴于此,本研究基于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技术差距论、产业内贸易理论、战略性贸易政策、国家竞争优势论等对外贸易理论,借鉴国内外对外贸易结构的研究成果,结合新疆特有的区情,从贸易商品结构、贸易市场结构、贸易方式结构、贸易模式结构4个方面,全面系统地分析了新疆与中亚外贸结构的影响机制并探讨了其优化问题,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从出口商品类型来看,新疆对中亚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已得到明显改善,但新疆内部各地州(市)存在出口商品相似性大、无明确产业分工等问题。产业结构、经济发展、外贸政策等是影响新疆与中亚外贸商品结构的主要因素。新疆与中亚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优化要从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推进科学技术进步、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等方面入手。(2)新疆和中亚均存在贸易对象高度集中的特征,新疆集中在中亚,中亚主要集中在中国(新疆)。近年来新疆外贸市场逐渐多元化,而中亚外贸市场无分散化趋势;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对新疆与中亚的内部市场结构有较大影响。针对新疆外贸市场高集中度的特征,认为新疆首先要巩固强化传统中亚市场份额,其次谋求新市场的开拓,最后可通过建设自由贸易区强化中亚市场份额。(3)新疆与中亚贸易方式结构的主要特征是:边境小额贸易占主体;一般贸易进出口规模逐年扩大且所占比重大幅提升;加工贸易占比偏低且呈下降趋势。这主要是受双方地缘优势、进出口产品互补性、参与主体日益多元化和政策优惠等因素的影响。优化新疆与中亚外贸方式结构可以通过做强边境小额贸易、提高一般贸易比重、大力扶持加工贸易来实现。(4)产业间贸易是新疆与中亚主要的贸易模式。新疆与中亚产业内贸易多以资源密集型产品为主,但产业内贸易的贸易额占比较低,产业间贸易多以资本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贸易整体表现出互补性。在新的国际形势下,新疆与中亚产业内贸易可以通过强化专业合作,发展规模经济,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等方式来提升。
施卫兵[7](2017)在《苏中外贸发展方式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对外贸易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引擎和助推剂。世界上每一个国家通过对外贸易来主动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加强了国与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提高了一国经济发展水平。从一国的经济发展历程来看,对外贸易发展程度的高低将直接影响该国的经济、社会的发展。进入新时期,随着党十八大的召开,我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阶段,开放型经济建设被放在经济发展的首位,外贸发展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的强力支柱。最近十年,我国外贸进入高速发展时期,规模不断扩大。2013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外贸大国,外贸形势总体良好。江苏作为传统的外贸强省,外贸在江苏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苏中作为江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十二五”时期,苏中三市外贸高速发展,2015年苏中三市外贸进出口总额达521.46亿美元,同比下降百分之一,但占全省比重提高零点六个百分点,所占比例是逐年提高的,此外外贸增长速度也有赶超苏南某些地市的趋势。但是自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从国内外形势来看,江苏省乃至全国的外贸形势都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压力,苏中三市由于产业基础、资源技术等原因,外贸发展程度与苏南某些地区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外贸发展问题也相对突出。苏中外贸发展出现了诸多问题:1、苏中外贸商品结构还是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源密集型产品为主,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相对较少;2、与货物贸易相比,苏中服务贸易发展后劲不足,相对落后;3、贸易壁垒相继出现,严重阻碍苏中外贸出口等。这一系列的问题都让我们不得不认真思考苏中外贸发展方式是否存在问题。解决这一问题,苏中要重点在外贸发展方式上下功夫,有理有节的促进外贸发展方式进行转变,实现外贸的可持续性发展。本文将从苏中外贸现状出发,主要重点分析苏中外贸总体规模、苏中外贸方式比重、苏中外贸主要贸易伙伴、苏中外贸参与主体情况和苏中进出口商品结构,然后从贸易现状分析中找出苏中外贸存在的问题,并归纳出苏中外贸发展方式不健全的地方。以问题导向来说明目前苏中外贸发展方式出现问题,因此转变苏中外贸发展方式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通过对外贸发展方式的内在含义进行对比性界定,找出影响苏中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因素。通过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苏中外贸发展方式水平进行分析,并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对假设的三大重要因素如何影响苏中外贸发展方式转变进行实证分析。最后在对苏中外贸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综合分析的基础上从政府、企业、市场、商品等多个视角,探讨提出切实可行的加快苏中外贸方式转变的政策措施。通过研究发现,从2000到2015年间,苏中外贸发展方式水平以2008年为分界点。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使得苏中外贸发展方式不再完全适应苏中经济发展要求。08年之前,苏中外贸发展方式综合水平指数呈现下降趋势,但是数值仍为正值,这说明苏中外贸发展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苏中外贸发展,符合经济社会需求。但是08年之后,研究结果显示,苏中外贸发展方式综合水平值为负数,这说明苏中外贸发展方式无法适应苏中外贸发展,或者说没有发生转变或转变效果不好,急需进行进一步转变,使其符合目前苏中外贸发展需求。通过假设人力资本、技术进步和经济结构这三大因素是影响苏中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的最主要的因素,从而建立了线性回归模型,研究结果发现这三大影响都或多或少的影响着苏中外贸发展方式转变,其中人力资本、经济结构影响因子较大,技术进步影响因子较小,可能的原因是苏中外贸发展中技术水平还是相对较低造成的。
徐润兰[8](2017)在《中国对外贸易经济效益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后危机时代,我国对外贸易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愈加不确定不稳定,其中全球经济复苏步伐缓慢,国际贸易格局继续深刻演变,“逆全球化”升温外贸投资环境恶化,所以我国外贸发展下行压力依然较大,传统的外贸竞争优势持续衰减,贸易摩擦升级。伴随经贸形势的日益严峻,进一步发展对外贸易、提高贸易水平和质量成为当前外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如何评估我国当前贸易效果和利益,如何评价我国当前贸易现象和状态,是为了提升我国未来外贸质量和水平而提出有效建议和策略的前提所在,更是将贸易大国打造成贸易强国的关键之举。基于上述原因,本文从外贸内在经济效果和外在经济利益两个方面研究我国对外贸易的经济效益。首先,在外贸内在经济效果层面,本文主要从外贸规模和外贸结构两个视角进行评价,即对于外贸量性发展,构建了货物贸易出口和进口、服务贸易出口和进口四个指标;对于外贸质性发展,构建了外贸商品结构、外贸方式结构、外贸市场结构、外贸区域结构和外贸企业结构五个指标。通过熵值法分别对我国外贸规模效益评价指标和外贸结构效益评价指标进行赋值,实证结果发现1995到2015年间我国外贸规模评价值明显上涨,外贸结构评价值波动不一,可见我国对外贸易在数量上实现了较好的发展,在质量上还有待提高。其次,在进出口贸易外在经济利益方面,本文以外贸内在经济效果评价值为基础,主要研究了外贸规模和外贸结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即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得出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出口、外贸方式结构和市场结构与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实证结果显示,短期来看,货物、服务贸易的出口、外贸方式转变、贸易市场扩增对经济增长均起到正向推动作用;长期来看,货物出口和外贸方式转变不利于经济增长,服务出口和扩大国际布局对经济的带动作用很高。最后,在分析实证结果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三大政策建议,培育新型贸易业态,打造外贸新增长点,如跨境电子商务、市场采购贸易和融资租赁;加强品牌建设,提升外贸盈利效益;多措并举,提升外贸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以继续提高我国外贸经济效益。
张彰[9](2017)在《新常态下我国对外贸易转型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国际金融危机过后,深层次影响持续显现,我国外需持续低迷,国内要素成本大幅上升,外贸形势十分复杂严峻,下行压力明显加大。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国内传统优势减弱等多重挑战,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也进入新常态时期,外贸发展急需转型。新常态下我国外贸出现新的特征符合经济新常态的基本表现,增速明显下滑、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提质增效,从粗放型的发展转变为集约式的发展,外贸结构、方式急需进一步优化,外贸转型之路更为艰辛。新常态环境为我国对外贸易转型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发展方向,要在结构效益、模式效益和思维效益上进行转变,进而提高我国外贸竞争力、促进我国对外贸易转型。通过对进出口额、外贸结构、投资现状、外贸依存度等方面的现状分析发现,我国外贸面临诸多问题、转型之路刻不容缓且任重道远。出现了发展方式不合理,贸易利润低、创新能力不足制约转型发展、保护主义升温,外贸扩张难度加大、外贸区域空间发展不协调、服务贸易发展落后、国际经贸环境更加复杂等问题,其原因一方面来自国际市场上外需萎缩、摩擦加剧、经贸格局调整以及全球产业价值链重构与转移等影响因素,另一方面来自于我国国内宏观经济运行压力加大、传统竞争优势弱化和新型竞争优势正在培育尚未成型,被动的外贸思维和我国较低国际分工和价值链地位是根本原因所在。对外贸易的稳增长、调结构、促平衡势在必行,要实现从大进大出向优进优出转变,从被动外贸向主动外贸转变,贸易结构进一步优化,发展动力加快转换,外贸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升,贸易大国地位进一步巩固,贸易强国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的转型发展目标。外贸转型从高速规模扩张向中低速效益增长、粗放数量型向集约质量型、要素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非均衡增长向多元平衡发展、外部被动牵引向内部主动供给侧改革等为路径实现转变。需要依托“一带一路”战略,优化周边经贸发展格局,推动贸易方式与结构转型升级,积极推动外贸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服务贸易,以创新驱动提高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与质量,加快跨境电商平台、自由贸易区建设,促进外贸品牌建设,提升我国对外贸易国际竞争力,构建互利共赢的国际合作新格局,积极参与国际规则的修改与制定,营造公平竞争的国际环境,同时不断完善我国法律、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体系,从而提升我国外贸整体水平,华丽转型,实现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的最终目标。
陈志龙[10](2016)在《人口红利衰退对福建外贸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福建外贸快速发展得益于充裕的人口红利所供应的劳动力资源,但是伴随着人口红利衰退的到来,老年抚养比和老年人口占比的趋势不断上升,福建外贸企业人力成本持续上升,出现“用工荒”等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都预示着福建外贸转型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本文首先通过分析福建省外贸发展规模及外贸发展结构系统分析外贸发展现状。与此同时,通过福建省人口自然变动、死亡率变动、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和人口抚养比变动情况,把握福建省人口总体变化规律,得出福建人口红利期从2000年开始持续至2030年,接着运用老龄化率与总抚养比来研究福建省人口红利衰退状况。其次,基于生命周期理论、人口红利理论以及人力资本理论,本文从劳动力供给、储蓄与人力资本存量这三个角度实证探讨人口红利衰退对福建外贸的影响机制,并分析了人口红利衰退给外贸发展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充裕人口红利给福建省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外贸行业供应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极大促进福建外贸发展;不断下降的总抚养比降低了储蓄率,增强人力资本存量的价值,进而促进福建外贸方式转变。最后从促进劳动力流动,提高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储蓄投资效率等方面来缓解人口红利衰退,提出促进福建外贸转型升级的建议措施。
二、从外贸模式看我国经济的比较优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外贸模式看我国经济的比较优势(论文提纲范文)
(1)全球价值链重构背景下苏州外贸转型升级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全球价值链重构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显着特征 |
1.1.2 苏州外贸进入转型发展新阶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技术路线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辨析 |
2.1.1 价值链、全球价值链与全球价值链重构 |
2.1.2 外贸转型升级内涵与重点 |
2.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2.1 国外相关研究 |
2.2.2 国内相关研究 |
2.2.3 总结 |
2.3 相关理论基础 |
2.3.1 全球价值链理论 |
2.3.2 要素禀赋理论 |
2.3.3 比较优势理论 |
2.3.4 产业内贸易理论 |
2.3.5 规模经济理论 |
第三章 全球价值链重构与外贸转型升级关系研究 |
3.1 全球价值链重构的内在动因与特征 |
3.1.1 重构动因 |
3.1.2 重构特征 |
3.2 全球价值链重构对我国外贸发展的影响 |
3.2.1 外贸受“两头挤压”格局凸显 |
3.2.2 企业开始向价值链高端攀升 |
3.2.3 加速向国内外进行产业转移 |
3.2.4 参与制定全球经济新规则 |
3.3 全球价值链重构下外贸转型升级的方向 |
3.3.1 加强比较优势基础,防止被挤出全球价值链 |
3.3.2 培育高级生产要素,向价值链高附加值两端跃迁 |
3.3.3 打造链主地位企业,积极构建自主价值链 |
3.3.4 参与经济规则制定,实现全球话语权的提升 |
第四章 苏州外贸转型升级的现实基础 |
4.1 苏州发展概况 |
4.1.1 区位分析 |
4.1.2 经济概况 |
4.2 苏州外贸发展阶段 |
4.2.1 起步探索阶段(1985-1990年) |
4.2.2 快速发展阶段(1991-2000年) |
4.2.3 全面深化阶段(2001-2008年) |
4.2.4 转型升级阶段(2009年-至今) |
4.3 苏州外贸转型升级以来的特点 |
4.3.1 外贸增速降低,稳增长压力凸显 |
4.3.2 贸易结构失衡,外贸“大而不强” |
4.3.3 美欧市场萎缩,新兴市场稳增长 |
4.3.4 空间分布集聚,以开发区为载体 |
第五章 全球价值链重构背景下苏州外贸转型升级水平 |
5.1 全球价值链重构对苏州外贸转型升级影响 |
5.1.1 正向影响 |
5.1.2 负向影响 |
5.2 苏州外贸转型升级水平分析 |
5.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5.2.2 评价方法与过程 |
5.2.3 评价结果分析 |
5.3 全球价值链重构下苏州外贸转型升级的制约因素分析 |
5.3.1 传统要素优势趋于弱化 |
5.3.2 创新要素竞争能力不足 |
5.3.3 外贸结构失衡问题突出 |
5.3.4 全球需求结构发生变化 |
第六章 苏州外贸转型升级路径研究 |
6.1 外贸转型升级方向 |
6.1.1 以创新为根本驱动力 |
6.1.2 提升资源整合能力 |
6.1.3 扩大制造业比较优势 |
6.1.4 形成多元开放领域 |
6.2 推进制度创新,增创外贸升级新优势 |
6.2.1 借力自贸区制度创新 |
6.2.2 推动平台载体建设 |
6.2.3 加快人才制度改革 |
6.3 维持规模优势,加快低端产业转型 |
6.3.1 培育企业创新能力 |
6.3.2 保持支柱优势地位 |
6.3.3 加快产业集群发展 |
6.4 融入全球创新链,迈向中高端价值链 |
6.4.1 集聚创新要素 |
6.4.2 优化贸易结构 |
6.4.3 发展服务贸易 |
6.4.4 合理利用外资 |
6.4.5 优化基础设施 |
6.5 推动贸易伙伴多元化,优化外贸市场结构 |
6.5.1 积极参与多边自贸区建设 |
6.5.2 深度拓展“一带一路”市场 |
6.5.3 鼓励企业参与国际性竞争 |
6.6 开发区联动发展,优化外贸产业空间布局 |
6.6.1 确立区域开发区整体发展新理念 |
6.6.2 跨开发区合作与自贸区联动发展 |
6.6.3 各开发区整体外贸产业布局优化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论文结论 |
7.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图表目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C外贸公司战略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企业战略理论 |
2.2 企业战略转型的基本理论 |
2.2.1 企业战略转型的概念 |
2.2.2 企业战略转型的原因 |
2.3 PEST分析 |
2.4 五力模型分析 |
2.5 SWOT分析 |
2.6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6.1 国外外贸转型研究综述 |
2.6.2 国内外贸转型研究综述 |
2.7 本章结论 |
第三章 C公司经营现状及环境分析 |
3.1 C公司基本概况及经营战略现状 |
3.1.1 C公司概况 |
3.1.2 C公司经营战略现状 |
3.2 C公司外部环境的PEST分析 |
3.2.1 政治环境(Political Factors) |
3.2.2 经济环境(Economic Factors) |
3.2.3 社会文化环境(Social Factors) |
3.2.4 技术环境(Technological Factors) |
3.3 C公司基于五力模型的行业环境分析 |
3.3.1 潜在的进入者 |
3.3.2 行业竞争者 |
3.3.3 买方议价能力 |
3.3.4 供应商议价能力 |
3.3.5 替代品的威胁 |
3.4 C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
3.4.1 人力资源能力分析 |
3.4.2 财务能力分析 |
3.4.3 市场能力分析 |
3.5 本章结论 |
第四章 C公司战略转型规划 |
4.1 战略转型定位与目标 |
4.2 C公司SWOT分析 |
4.2.1 优势(Strengths) |
4.2.2 劣势(Weaknesses) |
4.2.3 机会(Opportunities) |
4.2.4 威胁(Threats) |
4.3 C公司战略转型方案设计思路 |
4.4 C公司战略转型具体方案 |
4.4.1 实施纵向一体化战略 |
4.4.2 实施差异化竞争战略 |
4.5 本章结论 |
第五章 C公司战略转型的保障措施 |
5.1 构建战略转型的管理架构 |
5.1.1 完善组织框架 |
5.1.2 加强企业制度和文化建设 |
5.1.3 建立有效激励机制 |
5.2 提升核心竞争力 |
5.2.1 构建有竞争力团队 |
5.2.2 扩大市场营销力度 |
5.2.3 通过内外协同控制成本 |
5.2.4 借助信息化网络技术 |
5.3 本章结论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不足之处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新常态下我国外贸转型升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新常态 |
2.1.2 对外贸易转型升级 |
2.2 理论基础 |
2.2.1 比较优势理论 |
2.2.2 新贸易理论 |
2.2.3 竞争优势理论 |
3 新常态下我国对外贸易的新特点及正负效应分析 |
3.1 新常态下我国对外贸易的新特点 |
3.1.1 从中高速增长回落到低速增长 |
3.1.2 外贸新业态与服务贸易比例有所增加 |
3.1.3 出口产品结构优化进程减缓 |
3.1.4 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双边贸易不断扩大 |
3.2 新常态下我国对外贸易呈现新特点的成因 |
3.2.1 世界经济增速放缓 |
3.2.2 全球价值链和产业链重构 |
3.2.3 国际贸易格局不稳定 |
3.2.4 国内经济进入新常态 |
3.2.5 国内劳动力要素成本优势减弱 |
3.3 新常态下我国对外贸易新特点的正负效应分析 |
3.3.1 新常态下我国外贸新特点的正效应分析 |
3.3.2 新常态下我国外贸新特点的负效应分析 |
4 新常态下我国外贸实现转型升级的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分析 |
4.1 新常态下我国外贸实现转型升级的影响因素分析 |
4.1.1 对外贸易政策 |
4.1.2 经济发展水平 |
4.1.3 技术创新能力 |
4.1.4 产业结构优化水平 |
4.2 新常态下我国外贸实现转型升级的作用机制分析 |
4.2.1 技术创新对外贸转型升级的促进机制 |
4.2.2 产业优化升级推动外贸转型升级的循环增长机制 |
4.2.3 破解路径依赖下外贸价值链低端锁定的驱动机制 |
4.2.4 实现我国外贸向价值链高端攀升的促进机制 |
5 新常态下我国外贸转型升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测算 |
5.1 我国外贸转型升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5.1.1 外贸转型升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5.1.2 外贸转型升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5.1.3 评价指标选取与说明 |
5.2 我国外贸转型升级水平测算 |
5.2.1 主成分分析 |
5.2.2 我国外贸转型升级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
6 新常态下我国外贸实现转型升级的路径与对策 |
6.1 新常态下我国外贸实现转型升级的路径 |
6.1.1 由高速规模扩张转向中低速效益增长 |
6.1.2 由数量导向粗放型增长转向质量导向集约型发展 |
6.1.3 由传统要素驱动转向依靠创新驱动 |
6.1.4 外贸结构与产业结构由错位发展转向良性互动发展 |
6.2 新常态下政府层面实现外贸转型升级的对策措施 |
6.2.1 以创新驱动提升我国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竞争能力 |
6.2.2 以产业结构优化带动外贸转型升级 |
6.2.3 鼓励外贸新业态与服务贸易发展 |
6.2.4 全面提升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水平 |
6.2.5 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 |
6.3 新常态下企业层面实现外贸转型升级的对策措施 |
6.3.1 以自主创新提高“二次创新”能力 |
6.3.2 拓展跨境电子商务 |
6.3.3 鼓励大企业积极开展国际产能合作 |
6.3.4 提升应对贸易摩擦能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4)对外贸易在我国经济增长中作用变迁的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对外贸易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
1.2.2 发展动力与对外贸易 |
1.2.3 工业化发展阶段与对外贸易 |
1.2.4 全球价值链重构与对外贸易 |
1.2.5 对外贸易发展潜力 |
1.2.6 文献述评 |
1.3 论文结构安排 |
1.4 研究创新点及不足 |
1.5 研究方法 |
第2章 对外贸易在经济增长中作用的相关理论基础 |
2.1 对外贸易在经济增长中的“发动机”论 |
2.1.1 分工理论 |
2.1.2 需求理论 |
2.1.3 供给理论 |
2.2 对外贸易在经济增长中的“负效应”论 |
2.2.1 保护幼稚工业学说 |
2.2.2 中心-外围学说 |
2.2.3 牵引增长学说 |
2.3 对外贸易在经济增长中的“折衷”论 |
2.3.1 国际贸易重要性递减规律 |
2.3.2 对外贸易在经济增长中的辅助作用 |
2.3.3 诺克斯对“经济增长发动机”命题的修正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改革开放四十年对外贸易在我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变迁 |
3.1 不同发展阶段对外贸易在我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
3.1.1 第一阶段(1978—1991年) |
3.1.2 第二阶段(1992—2001年) |
3.1.3 第三阶段(2002—2008年) |
3.1.4 第四阶段(2009年以来) |
3.2 当前围绕对外贸易地位和作用的争论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发展动力演变与我国对外贸易作用变迁 |
4.1 我国外贸发展动力变迁:基于比较优势变化 |
4.1.1 测度方法 |
4.1.2 我国比较优势变化的具体分析 |
4.1.3 我国比较优势来源的变化 |
4.2 我国外贸增长新动力探源 |
4.2.1 贸易理论关于贸易动因探析 |
4.2.2 贸易理论框架下我国贸易动因分析 |
4.2.3 我国外贸增长新动力:基于“大国市场”视角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工业化发展阶段与我国对外贸易作用变迁 |
5.1 工业化与对外贸易的关系 |
5.2 国际比较研究 |
5.2.1 美国 |
5.2.2 德国 |
5.2.3 日本 |
5.3 对我国工业化所处阶段的判断 |
5.4 我国工业化发展各阶段的对外贸易情况 |
5.5 各国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全球价值链重构与我国对外贸易作用变迁 |
6.1 全球价值链重构对外贸发展的影响 |
6.1.1 全球价值链与外贸发展密切相关 |
6.1.2 全球价值链重构对外贸发展结构的冲击 |
6.2 全球价值链视角下我国外贸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变迁 |
6.2.1 我国融入全球价值链实现了外贸对经济增长的大幅拉动 |
6.2.2 全球价值链重构冲击了我国外贸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
6.3 实证分析 |
6.3.1 变量选取、模型设定与数据来源 |
6.3.2 实证结果分析 |
6.4 政策建议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未来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前景研究:基于上述三种因素 |
7.1 变量选取及数据来源 |
7.2 模型的设定 |
7.3 模型结果分析 |
7.3.1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潜力的实证结果 |
7.3.2 代表性国家技术效率分析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8.1 结论 |
8.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5)新疆外贸公司战略定位分析 ——基于“一带一路”背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框架 |
1.4 研究贡献 |
2 理论综述 |
2.1 区位与区位优势 |
2.1.1 概念 |
2.1.2 文献综述 |
2.2 战略定位 |
2.2.1 概念 |
2.2.2 文献综述 |
2.3 问题提出 |
3 新疆外贸企业区位优势分析 |
3.1 政策优势 |
3.1.1 基础设施方面 |
3.1.2 财政税收政策 |
3.1.3 对外贸易政策 |
3.1.4 产业发展政策 |
3.1.5 “一带一路”倡议优势 |
3.2 地缘优势 |
3.2.1 口岸众多 |
3.2.2 核心地段 |
3.2.3 文化优势 |
3.2.4 交流平台众多 |
3.3 交通优势 |
3.3.1 公路优势 |
3.3.2 铁路优势 |
3.3.3 航空优势 |
3.4 资源优势 |
3.4.1 农业及旅游资源 |
3.4.2 矿产资源 |
4 新疆与中亚国家贸易合作分析 |
4.1 新疆与中亚国家贸易的发展历程 |
4.1.1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对外贸易发展方式(1949-1978) |
4.1.2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阶段的对外贸易发展方式(1979-1991) |
4.1.3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对外贸易发展方式(1992-至今) |
4.2 新疆与中亚国家贸易合作现状 |
4.2.1 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
4.2.2 合作层次逐渐丰富,商品结构持续优化 |
4.3 新疆与中亚国家贸易存在的问题 |
5 XT外贸公司中亚贸易现状分析 |
5.1 XT外贸公司基本情况 |
5.1.1 xt外贸公司发展历程 |
5.1.2 xt外贸公司经营状况 |
5.2 XT外贸公司存在的问题 |
5.2.1 资金短缺、融资困难 |
5.2.2 缺乏专业人次、相关知识理论不足 |
5.2.3 竞争能力弱 |
5.3 XT外贸公司面临的机遇与威胁 |
5.3.1 新疆地缘、资源优势 |
5.3.2 良好的经济运行环境 |
5.3.3 跨国文化交流频繁 |
5.3.4 外部威胁加剧 |
5.4 XT外贸公司中亚贸易中的优劣势分析 |
5.4.1 优势 |
5.4.2 劣势 |
5.5 小结 |
6 “一带一路”下XT外贸公司的战略定位与实现 |
6.1 “一带一路”对XT外贸公司的影响 |
6.1.1 “一带一路”xt外贸公司面临的机遇 |
6.1.2 “一带一路”下xt外贸公司面临的挑战 |
6.2 XT外贸公司的战略定位 |
6.2.1 产业边界 |
6.2.2 商业形态 |
6.2.3 竞争地位 |
6.3 XT外贸公司的战略实施方案 |
6.3.1 增强产品竞争优势 |
6.3.2 向价值链上游转型 |
6.3.3 扩大业务范围,增加贸易份额 |
6.3.4 提高企业的品牌形象和价值 |
6.3.5 建立稳固的贸易合作伙伴关系 |
6.3.6 建立紧密的分销渠道,加大促销力度 |
6.4 XT外贸公司的战略实施计划 |
6.4.1 成立网上外贸交易平台,拓宽销售途径 |
6.4.2 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
6.4.3 完善企业人才培养体系 |
6.4.4 强化财务资源配置 |
6.4.5 构建企业文化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一带一路”背景下新疆与中亚外贸结构及其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理论基础 |
1.2.2 国外研究进展 |
1.2.3 国内研究进展 |
1.2.4 综述总结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创新点 |
2 新疆与中亚贸易发展演变及现状特征 |
2.1 新中国建立前新疆与中亚贸易历史演变 |
2.2 新中国建立后新疆与中亚贸易历史演变 |
2.3 新疆对外贸易 |
2.3.1 贸易规模 |
2.3.2 贸易平衡 |
2.3.3 外贸依存度 |
2.4 中亚对外贸易 |
2.4.1 贸易规模 |
2.4.2 贸易平衡 |
2.5 新疆与中亚双边贸易 |
2.5.1 贸易规模 |
2.5.2 贸易平衡 |
3 新疆与中亚对外贸易结构 |
3.1 外贸商品结构 |
3.2 外贸市场结构 |
3.2.1 新疆外贸市场结构 |
3.2.2 中亚外贸市场结构 |
3.2.3 新疆与中亚外贸市场结构 |
3.3 外贸方式结构 |
3.4 外贸模式结构 |
4 新疆与中亚外贸结构影响机制 |
4.1 新疆与中亚外贸结构的影响因素 |
4.1.1 产业结构 |
4.1.2 外贸政策 |
4.1.3 外商直接投资 |
4.1.4 技术进步 |
4.1.5 经济发展 |
4.1.6 金融发展 |
4.1.7 其他因素 |
4.2 新疆与中亚外贸结构的影响强度 |
4.2.1 方法选择 |
4.2.2 计算结果 |
4.2.3 主要结论 |
5 新疆与中亚对外贸易结构优化 |
5.1 新疆与中亚外贸结构潜力 |
5.1.1 贸易结合度 |
5.1.2 显示性比较优势 |
5.2 新疆与中亚外贸结构优化策略 |
5.2.1 外贸商品结构优化 |
5.2.2 外贸市场结构优化 |
5.2.3 外贸方式结构优化 |
5.2.4 外贸模式结构优化 |
5.3 新疆与中亚外贸结构保障措施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后记 |
(7)苏中外贸发展方式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 |
1.5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
1.5.1 可能的创新 |
1.5.2 不足之处 |
2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苏中 |
2.1.2 对外贸易 |
2.1.3 对外贸易增长方式和对外贸易发展方式 |
2.1.4 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 |
2.2 理论基础 |
2.2.1 新经济增长理论 |
2.2.2 比较优势理论 |
2.2.3 新贸易理论 |
3 苏中外贸发展现状分析及其存在的问题 |
3.1 苏中外贸发展的现状分析 |
3.1.1 苏中外贸规模分析 |
3.1.2 苏中外贸方式分析 |
3.1.3 苏中外贸主体分析 |
3.1.4 苏中外贸商品结构分析 |
3.1.5 苏中外贸进出口国别(地区)分析 |
3.2 苏中外贸发展主要存在的问题 |
3.2.1 对外贸易总体规模偏小 |
3.2.2 苏中三市外贸依存度低,外资利用效率低 |
3.2.3 外贸市场集中风险巨大,缺少多元化 |
3.2.4 竞争方式落后,比重不合理 |
3.2.5 出口产品偏轻,技术产品少 |
3.2.6 资源利用方式粗放,技术水平较低 |
3.3 影响苏中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因素分析 |
3.3.1 国内现行外贸体制限制 |
3.3.2 外向型经济高端人才缺乏 |
3.3.3 新贸易保护主义的阻碍 |
3.3.4 外贸企业资金短缺、贸易融资难度较大 |
3.3.5 苏中各外贸参与主体创新能力不够 |
4 苏中对外贸易发展方式的综合评价 |
4.1 构建苏中外贸发展方式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
4.1.1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4.1.2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
4.2 研究假设和模型选择 |
4.2.1 构建外贸发展方式水平的评价模型 |
4.2.2 构建影响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的因素分析模型 |
4.3 样本及数据 |
4.4 实证分析 |
4.4.1 苏中外贸发展方式水平变化分析 |
4.4.2 苏中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4.5 实证结果 |
5 苏中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对策建议 |
5.1 营造良好的宏观贸易环境 |
5.2 促进外贸结构转变,形成良性外贸发展格局 |
5.2.1 促进外贸商品结构的转变 |
5.2.2 促进外贸区域结构的转变 |
5.2.3 促进外贸方式结构的转变 |
5.3 外贸参与主体适应性转变,夯实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基础 |
5.3.1 政府完善服务,促进外贸持续发展 |
5.3.2 企业加大科研,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
5.3.3 加强综合人才培养,建立人才队伍 |
5.4 提高资源利用水平,实现外贸可持续发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8)中国对外贸易经济效益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思路和框架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框架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一、研究方法 |
二、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外贸经济效益 |
二、外贸结构 |
三、贸易业态 |
第二节 对外贸易经济效益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综合评价研究综述 |
二、外贸内在经济效果指标体系构建研究综述 |
三、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研究综述 |
四、提高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途径研究综述 |
第三节 对研究现状的讨论 |
第三章 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理论分析 |
第一节 关于外贸内在经济效果评价的理论分析 |
一、重商主义与外贸效益评价 |
二、可持续发展论与外贸效益评价 |
第二节 关于外贸外在经济利益的理论分析 |
一、传统贸易理论与经济增长 |
二、发动机学说与经济增长 |
三、外贸乘数理论与经济增长 |
第四章 我国对外贸易内在经济效果实证分析 |
第一节 建立评价指标的基本原则 |
第二节 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 |
一、外贸规模评价指标 |
二、外贸结构评价指标 |
第三节 模型的选择和构建 |
一、评价方法评述 |
二、评价模型的构建 |
第四节 样本及数据来源 |
第五节 指标权重和评价值计算 |
一、原始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
二、指标权重计算 |
三、指标评价值计算 |
第六节 评价结果分析 |
一、指标权重分析 |
二、我国对外贸易规模效益分析 |
三、我国对外贸易结构效益分析 |
第五章 我国对外贸易外在经济利益实证分析 |
第一节 研究方法和变量选取 |
第二节 平稳性检验 |
第三节 协整检验 |
一、协整检验原理 |
二、建立回归模型 |
三、非均衡误差计算及检验 |
四、建立误差修正模型 |
第四节 格兰杰因果检验 |
一、格兰杰因果检验原理 |
二、检验结果分析 |
第五节 回归结果分析 |
第六章 促进我国外贸经济效益的政策建议 |
第一节 培育新型贸易业态,打造外贸新增长点 |
一、鼓励发展跨境电子商务 |
二、积极探索市场采购贸易 |
三、大力推进融资租赁 |
第二节 加快出口品牌建设,提升外贸盈利能力 |
第三节 多措并举,提升外贸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 |
一、建立和完善技术引进制度 |
二、优化外贸金融支持体系 |
三、完善出口退税制度 |
第七章 研究结论和展望 |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三节 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9)新常态下我国对外贸易转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相关文献综述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 研究内容 |
二 研究方法 |
第四节 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 |
一 本文创新点 |
二 不足之处 |
第二章 新常态下我国对外贸易转型的机理 |
第一节 对外贸易转型面临的新常态环境 |
一 国际经济环境 |
二 新常态的国内经济环境 |
第二节 对外贸易转型的内涵 |
第三节 新常态对我国外贸转型的影响机理 |
第三章 新常态下我国对外贸易转型的现状及问题 |
第一节 新常态下我国对外贸易转型的现状 |
一 贸易进出口现状 |
二 外贸结构发展现状 |
三 贸易投资现状 |
四 外贸可持续发展现状 |
第二节 新常态下我国对外贸易转型存在的问题 |
一 发展方式不合理降低贸易利润 |
二 贸易保护主义升温使出口扩张难度加大 |
三 外贸依存度高导致抗风险能力较弱 |
四 国际经贸环境更加复杂 |
五 服务贸易水平总体相对落后 |
六 外贸企业创新能力不足 |
七 外贸发展地域空间不均衡 |
第三节 我国对外贸易转型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 国际方面因素 |
二 国内方面因素 |
第四章 新常态下我国对外贸易转型的综合评价 |
第一节 我国对外贸易转型发展的综合评价方法 |
第二节 我国对外贸易转型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一 构建外贸转型评价指标体系 |
二 评价指标选取和说明 |
第三节 我国对外贸易转型发展指数的测算及分析 |
一 特征根及其贡献度 |
二 主成分函数 |
三 新常态下我国对外贸易转型的综合评价 |
四 新常态下我国对外贸易转型的一级指标评价分析 |
第五章 新常态下我国对外贸易转型的路径及政策建议 |
第一节 新常态下我国对外贸易转型的目标 |
第二节 新常态下我国对外贸易转型的路径 |
第三节 新常态下我国外贸转型的政策建议 |
第四节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10)人口红利衰退对福建外贸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主要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主要方法 |
第四节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一、可能的创新 |
二、不足 |
第二章 人口红利与外贸发展的相关理论 |
第一节 生命周期理论 |
第二节 人口红利理论 |
第三节 人力资本理论 |
第四节 本章理论述评 |
第三章 人口红利对福建外贸发展的影响 |
第一节 福建人口红利现状分析 |
一、人口红利的内涵界定 |
二、福建人口红利特点 |
第二节 福建外贸发展现状 |
一、福建外贸规模分析 |
二、福建外贸结构分析 |
第三节 人口红利对福建外贸发展的影响研究 |
一、提高劳动力供给,推动外贸快速发展 |
二、增强储蓄,提高人口投资,推动外贸资本累积 |
三、凸显人力资本的优势,推动外贸转型和升级 |
四、增强生产效率,改善外贸结构,推动外贸转型与发展 |
第四章 人口红利衰退对福建外贸的影响 |
第一节 人口红利衰退对福建外贸产生的积极影响 |
一、增强劳动者素质,推动外贸转型与发展 |
二、推动劳动效率的提升,促进外贸转型升级 |
三、增强外贸行业的竞争优势,推动外贸的转型与发展 |
四、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推动外贸的转型与发展 |
第二节 人口红利衰退对福建外贸产生的消极影响 |
一、劳动力供给不足,劳动力比较优势下降 |
二、储蓄率降低,社会压力提高,老龄化来临 |
三、外贸企业人力投入增加,出口企业国际竞争优势缺乏 |
四、外贸综合型人才缺乏,外贸转型陷入困境 |
第五章 人口红利衰退对福建外贸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一节 抚养比与劳动供给对福建外贸发展的实证分析 |
一、模型的设定 |
二、数据来源分析 |
三、协整检验 |
四、结果分析 |
第二节 抚养比和人力资本对福建外贸发展的实证分析 |
一、模型的建立 |
二、数据来源分析 |
三、模型回归与检验 |
四、结果分析 |
第三节 抚养比和储蓄率对福建外贸发展的实证分析 |
一、模型的建立 |
二、数据来源分析 |
三、模型回归与检验 |
四、结果分析 |
第六章 人口红利衰退过程中促进福建外贸转型升级的政策建议 |
一、促进劳动力有效流动,推动劳动力资源合理分配 |
二、提高人力资本投资,增强劳动者素质 |
三、积极完善人口政策,构建有助于延长“人口红利”的制度环境 |
四、改变高储蓄率推动高投资率的经济增长方式 |
五、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重点支持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从外贸模式看我国经济的比较优势(论文参考文献)
- [1]全球价值链重构背景下苏州外贸转型升级路径研究[D]. 曾艾辰. 苏州科技大学, 2020(08)
- [2]C外贸公司战略转型研究[D]. 郭旭.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0(08)
- [3]新常态下我国外贸转型升级研究[D]. 曲辛然.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19(01)
- [4]对外贸易在我国经济增长中作用变迁的影响因素研究[D]. 王红梅.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9(01)
- [5]新疆外贸公司战略定位分析 ——基于“一带一路”背景[D]. 黄勇. 西南财经大学, 2019(07)
- [6]“一带一路”背景下新疆与中亚外贸结构及其优化研究[D]. 何书玲. 新疆师范大学, 2018(08)
- [7]苏中外贸发展方式问题研究[D]. 施卫兵. 扬州大学, 2017(02)
- [8]中国对外贸易经济效益评价研究[D]. 徐润兰.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7(02)
- [9]新常态下我国对外贸易转型问题研究[D]. 张彰. 郑州大学, 2017(12)
- [10]人口红利衰退对福建外贸影响研究[D]. 陈志龙. 福建师范大学, 20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