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兰山四合木考察

贺兰山四合木考察

一、贺兰山四合木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李静尧[1](2021)在《四合木的病虫害防治措施》文中提出四合木有着"植物大熊猫"之称,目前该种在中国仅分布于内蒙古西部巴彦高勒至宁夏回族自治区贺兰山东麓石嘴山落石滩一带。因为四合木的生长环境非常恶劣,所以在具体管理中,病虫害防治至关重要。基于此,本文便对其病虫害的防治措施进行分析。

王燕[2](2021)在《银川市贺兰山山前生态恢复区景观规划设计》文中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让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的顶层设计,”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改善生态环境、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建设美丽中国作为了一项战略部署,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因此,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之路上的一项重要工程,它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社会持续繁荣的进程。在2019年,由政府牵头,出台了贺兰山一体化综合整治方案,本文就是在以上的大背景下,首先对贺兰山山前生态恢复区场地进行详细勘察和分析;其次,充分了解生态恢复区景观规划设计的相关理论和发展进程,通过学习国内外相关的优秀案例,汲取成功经验和可用于本项目的生态景观设计技术及手法。立足于银川市贺兰山山前生态恢复区的基本现状,以提升景观为基点,以改善生态为手段,以发展经济为愿景,开展贺兰山山前生态恢复区的景观规划设计。本项目位于银川市西夏区贺兰山东麓坡前中段,占地面积249.186hm2,土壤类型为山前灰漠土和山麓棕钙土,具有便利的交通条件和丰富的自然、旅游、文化资源,因而项目的景观规划设计以“汇历史文化之精华,汲自然生态之灵动,促自然社会之共生,建区域旅游之精品”为主题,以“生态效益突出,景观效果多变,功能分区完善,服务设施一流”为理念,依托其独特的地理区位条件,形成“一带两园五区”的景观结构。“一带”指沿项目内环路外侧设置的宽为40m的防护林景观带;“两园”指以党参、甘草、银柴胡等中草药种植为主的百味园以及以宁夏枸杞、黑果枸杞、葡萄等特色种植为主的特产园;“五区”是指项目的其它五个功能区:入口景观区、休闲娱乐区、文化创意展示区、特产加工销售区和生态植被恢复区。并在此基础上融入特色餐饮、民宿,贺兰山精神,诗歌文化元素,结合生态景观设计手法和生态种植设计理念,选用当地的乡土树种、特有植物种和引入的其它适生植物种,在本项目中将生态恢复设计和园林景观设计有机结合,打造“有特色、含文化、强生态、高效益”的综合性旅游景区,本文也可为其它类似的景观规划设计提供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李岩,刘秉儒,张文文,潘笑笑,王继飞[3](2020)在《贺兰山自然保护区四合木群落特征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分布在贺兰山自然保护区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四合木群落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四合木群落中共有维管束植物33种,隶属14科26属。群落垂直结构简单,分化也较明显,仅有灌木层和草本层。群落中的灌木层和草本层植物种类均较少,灌木层中的四合木(Tetraena mongolica Maxim.)和红砂[Reaumuria soongarica (Pall.) Maxim.]在群落中占据绝对优势,草本层中各类植物分布较为均匀。宁夏贺兰山自然保护区四合木群落具有温带性质,且北温带成分占有绝对优势。物种多样性指数测度显示:草本层的多样性高于灌木层,灌木层少数种类的个体数占较大的比例,草本层植物个体数量分布较为均匀。

李紫晶,莎娜,史亚博,佟旭泽,董雷,张小青,孙蔷,梁存柱[4](2019)在《内蒙古西鄂尔多斯地区半日花荒漠群落特征及其分类》文中研究说明半日花(Helianthemumsongaricum)为亚洲中部特有种和古地中海残遗植物,其群落为内蒙古西鄂尔多斯地区的特有荒漠植物群落。该文以2016–2017年野外调查数据为基础,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对半日花荒漠群落的分布、群落特征及其分类进行了总结。结果表明:(1)半日花荒漠群落集中分布于黄河以东内蒙古西鄂尔多斯的阿尔巴斯山麓南北部、千里沟;少量分布于黄河以西贺兰山北端内蒙古乌海市与阿拉善盟交界处及贺兰山最南端的内蒙古阿拉善盟与宁夏交界处明长城沿线的石质残丘。(2)根据样地调查,半日花荒漠群落记录到种子植物58种,隶属于17科39属,其中灌木、半灌木18种,多年生草本27种,一年生草本植物13种;水分生态类型中强旱生植物(15种)和旱生植物(29种)占绝对优势;区系地理成分以中亚东部成分为主,其次为古地中海成分和戈壁成分。(3)根据生活型和优势度,半日花荒漠群落可分为半日花-草本荒漠群丛组、半日花-灌木-草本荒漠群丛组和半日花-半灌木荒漠群丛组,进一步分为10个群丛。

段义忠,鱼慧,王海涛,杜忠毓[5](2019)在《孑遗濒危植物四合木(Tetraena mongolica)的地理分布与潜在适生区预测》文中研究表明以孑遗濒危植物四合木(Tetraena mongolica Maxim.)为对象,利用Max Ent模型和Bioclim模型预测其在我国的潜在适生区,结合刀切法及环境变量响应曲线评估影响四合木分布的主导环境因素,运用ArcGIS软件自然间断法对其适生等级进行划分。结果显示:四合木主要分布于我国新疆、西藏、甘肃、宁夏、内蒙古、青海、陕西、山西、河北、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等省区;在中国的适生区面积为1.49×106km2,高适生区集中在乌海市毛乌素沙地、阿拉善左旗腾格里沙漠、阴山南部和贺兰山低山地区; 2050年四合木潜在分布区将向内蒙古地区北部和东北地区西部方向缩减;两个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的面积(AUC值)平均值均达到0.8以上,预测结果较准确;环境因子评估结果显示,影响四合木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是最冷季度的平均降水量和年温的变化范围,其次是降水量变异系数和温度季节性变化的标准差。

谭锦[6](2019)在《乌海市煤炭基地植被恢复群落灌木种筛选及相对多度配比》文中提出乌海市矿区恶劣的自然环境加上人为活动的破坏,使得该地区植被恢复形势依然严峻,使用传统的参照历史群落结构或进行对比实验的方法进行植被恢复具有较高的风险。故本研究以乌海市周边地区植物群落和土壤及矿区的人工覆土为研究对象,筛选出具有富集土壤养分或水分能力的灌木种,并基于植物功能性状目标值求出适合矿区煤矸石山生长的植物功能群中各灌木种的相对多度,以期为矿区的生态恢复的植被恢复群落配置工作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在乌海市周边共找到12种不同类型的植被群落,每个植被群落设5m×5m的灌木样方进行样方调查并采集灌木样本测定各灌木种比叶面积,根据统计学原理选取一个最具代表性的样方以100cm为间隔从坐标原点开始沿四个方向采集土样,之后对待恢复矿区不同层的人工覆土进行采样,测定所有土样中全氮全磷有机质和水分的含量,采用IGPS法对植物和土壤资源空间格局关系进行统计分析,初步筛选出具有聚集土壤资源能力的灌木种,并在此基础上找到植物性状与环境因子的变化规律,确定矿区煤矸石山的植物功能性状目标值,代入CAT模型得到优势植物的相对多度。结果表明:植物与土壤资源空间格局方面,沙蒿,红砂与全氮,红砂与水分为多株灌木聚集1个大于研究尺度的斑块(LA),柠条锦鸡儿与全氮为1株灌木聚集1个斑块(S=A),四合木与全磷为1株灌木聚集多个斑块(S<A或RA),四合木,红砂,沙冬青与白刺与有机质为一定数量灌木聚集1个斑块(S>A),霸王,沙拐枣,梭梭与有机质,四合木,毛刺锦鸡儿与水分为1株灌木聚集多个斑块(RA),其他情况下的灌木均与土壤资源无关联。相对多度方面,在矿区煤矸石山底部的覆土条件下沙蒿的相对多度为0.72,霸王的相对多度为0.36,在矿区煤矸石山顶部的覆土条件下,霸王的相对多度为0.75,沙蒿的相对多度为0.19。柠条锦鸡儿,毛刺锦鸡儿,四合木,霸王,沙拐枣,梭梭,沙蒿,白刺,红砂和沙冬青这几种灌木对土壤养分或水分具有较好的富集能力,适合作为植被恢复物种进行种植;基于灌木的比叶面积,冠幅和灌木体积3个功能性状与土壤有机质,土壤水分和灌后滞尘量3个环境因子的变化规律,发现在煤矸石山底部适合种植霸王和沙蒿,相对多度比为1:2,在煤矸石山顶部同样适合种植霸王和沙蒿,但是相对多度比变为4:1,其他物种并不适合作为主要物种进行种植。

阿拉坦主拉[7](2019)在《鄂尔多斯高原维管植物区系研究》文中指出鄂尔多斯高原位于106°27’-111°28’E,37°38’-40°52’N,西、北、东三面被黄河环绕,南和东南以古长城为界,是一个近四边形的古老陆块,境内地貌、生境类型多样。通过对鄂尔多斯高原植物标本的大量采集、系统整理、鉴定以及广泛参考文献的基础上,并结合本地区植被调查数据,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采用植物地理学和植物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对鄂尔多斯高原维管植物区系组成、生活型、水分生态类型、区系地理成分、特有种、保护植物进行统计和鄂尔多斯高原各植物生态区之间的区系的比较及其与邻近地区之间植物区系的比较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鄂尔多斯高原维管植物共101科、382属、889种(含种下单位),其中蕨类植物5科、6属、10种,裸子植物3科、5属、9种,双子叶植物76科、288属、662种,单子叶植物17科、83属、208种;本研究还发现了内蒙古新分布记录种2种,新分布记录变种1种,陕西省新分布记录种11种,新分布记录变种2种,鄂尔多斯高原新分布记录种70种。鄂尔多斯高原有9个鄂尔多斯高原特有和近特有种,48个珍稀濒危保护植物;2.鄂尔多斯高原维管植物以多年生草本为主,水分生态类型谱中中生植物占优势,区系地理成分以温带成分占绝对优势(除世界成分),其中温带亚洲成分最为突出,此外东亚成分和古地中海成分在该区域也占突出地位;3.鄂尔多斯高原维管植物区系在科水平上,以温带成分占主导,其次为热带成分,古地中海成分排列第三,无东亚成分的科。属的水平上,以温带成分占主导,其次是古地中海成分,热带成分排在第三位,东亚成分所占比例较小。种水平上以温带成分占绝对优势,古地中海成分次之,东亚成分的比例排在第三位。各植物生态区受温带亚洲成分、东亚成分和亚洲中部成分的影响较高。4.本文将鄂尔多斯高原8植物生态区,根据其地理条件以及植物的生活型、相似性系数、植物区系亲缘关系的远近、植被类型等特点进行调整,分为5个植物区系小区:鄂尔多斯高平原植物小区、黄土丘陵沟壑区植物小区、库布齐植物小区、西鄂尔多斯植物小区、毛乌素沙地植物小区;5.与邻近地区植物区系比较中,鄂尔多斯高原与阴山山脉相似性较高、亲缘关系最近,与贺兰山的相似性次之,与锡林郭勒高原相似性最低,亲缘关系最远。

宋小龙[8](2019)在《宁夏贺兰山国家公园功能区划初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7年,我国提出建设国家公园体制。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又明确指出要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各地建设国家公园的序幕自此拉开。分区管理是国际上国家公园管理中普遍的通行做法,近些年来我国十分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国家公园分区管理就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措施。同时,国家启动了自然保护地生物多样性保护计划,国家公园作为我国自然保护地保护类型的最高级别,表明了科学的国家公园功能区划十分重要。将主体功能区划思想应用到国家公园是自然保护地分区实践的一次尝试,又是立足生态保护红线和保障宁夏生态安全的迫切需要。本研究以位于宁夏境内的贺兰山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GIS方法、实地调研法、综合指数法和文献分析等方法,根据DEM高程数据、土地利用数据、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其它数据等情况,对各要素利用综合指数法进行加权和空间叠加确定宁夏贺兰山国家公园功能分区,最终确定贺兰山国家公园分区类型,根据分区结果做了修正。依据不同的分区类型及目前存在的问题,探讨宁夏贺兰山国家公园分区管理,提出有针对性的分区管理方案。研究表明:(1)宁夏贺兰山国家公园建设在区位条件、生态条件、地质地貌条件和社会条件等方面优越,自然景观独特,人文景观遗址众多,原真性和完整性得以充分体现,符合国家公园建设的国家代表意义。根据价值评估和威胁评估得知,价值评估结果主要体现在:①具有重大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②公园科普游憩价值极高;③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威胁评估结果主要体现在:①旅游开发对拟建宁夏贺兰山国家公园产生较大压力;②人类活动频繁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③重要文化遗址景观未得到有效保护。(2)参考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和国家公园的功能区划方法、步骤及划分结果,结合其典型案例,可以将国家公园功能区划的区划思路概括为:①确定公园区划范围;②指标体系构建和权重;③确定功能区划结果;④区划结果的修正;⑤公园分区管理。区划范围的确定要充分考虑公园当地的实际情况,依据实际情况进行区划面积的确定;基于生态重要性构建国家公园功能区划指标体系并确定权重,其中权重方法为AHP及专家打分法;将指标体系进行正负向标准化处理,利用叠加分析法和综合指数法相结合的方式形成国家公园功能分区结果。为保证国家公园的分区结果具有可操作性且符合实际情况,利用GIS和Photoshop进行修正和细分,其中重点考量NDVI指数、生态保护红线和国家公园功能价值功能亚区细分三个方面的修正。(3)根据总结的国家公园功能区划方法和实地勘察结果,确定生态系统服务、生态压力、人文景观遗址和生态敏感性四个指标项,构建宁夏贺兰山国家公园功能区划指标体系并确定其权重。按照生态重要性确定极重要区、重要区、较重要区和一般重要区4大功能区,相对应的区划结果为严格保护区(30%)、生态保育区(20%)、游憩展示区(14%)和传统利用区(36%),划分出18个功能亚区供参考。(4)为了国家公园实现可持续发展,对宁夏贺兰山国家公园分区管理进行了初步探讨。首先,明确了宁夏贺兰山国家公园分区管理总体思路;其次,探讨了分区管理内容;再次,制定分区管理政策;最后,制定分区管控措施。

苏闯,张芯毓,马文红,赵利清,梁存柱[9](2018)在《贺兰山灌丛群落物种多样性海拔格局及环境解释》文中提出贺兰山是一条重要的草原与荒漠的自然地理分界线,也是我国西北地区一道重要的生态屏障。灌木是贺兰山最主要的植被组成,但对贺兰山灌木多样性的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却很少有专门研究。本文对内蒙古贺兰山西坡沿不同海拔分布的13类主要灌丛群落进行了野外调查,探讨物种多样性沿海拔梯度的分布格局及其与海拔、土壤、人为干扰等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灌木层与草本层的物种丰富度随海拔上升总体呈微弱的单峰格局,Shannon-Wiener指数(H’)、Simpson指数(D)和Pielou均匀度指数(E)随着海拔上升均未表现出明显的垂直分布格局。(2)除Pielou均匀度指数外,灌木层郁闭度与下层草本植物的物种多样性呈显着的二项式回归关系,最大值出现在约40%的灌木层相对盖度处。(3)海拔、坡度和土壤质地等多种环境因子共同影响着贺兰山灌丛群落的物种组成及其多样性垂直分布格局,其中海拔是主要的限制因素。本研究有望实现对该地区灌丛群落研究的扩展和完善,并为灌丛资源的科学保育及管理提供参考。

刘哲荣[10](2017)在《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资源及其优先保护研究》文中认为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由于不断加剧的人为活动影响以及气候变化等原因,生物多样性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内蒙古位于亚洲中部干旱区,属于我国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地区之一,其生态系统和生物类别丰富而古老,地带性分异复杂,使得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尤为重要。珍稀濒危植物作为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合理的研究和有效的保护,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同时,对珍稀濒危植物的相关研究为野生生态资源的优化保护提供理论依据与方法。本研究以《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中国植物红皮书》、《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中国物种红色名录》受威胁种、《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13)》受威胁种,《内蒙古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图谱》中的内蒙古部分为初始数据,并对其名称、拉丁学名、科属的归属问题等做了一系列的修定和完善,最终确定127种珍稀濒危植物为研究对象。在系统收集、整理不同学者对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相关文献资料的研究成果及数据的同时,进行野外实地调查和标本采集,采用植物区系分析、植物资源调查、植物优先保护、热点地区和GAP分析,对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区系组成及特征,植物资源的基本组成和类型,濒危等级和优先保护级别,保护现状及生境保护红线等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得到以下研究结果:(1)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共53科、103属、127种。其中蕨类植物1种;裸子植物3科5属9种;被子植物49科97属117种;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在全区东、西阿拉善州、贺兰山州以及兴安北部州分布较多,仅分布于一个州的物种有59种,占总种数的46.46%;垂直分布格局呈单峰形态,在海拔10001600m之间的植物种数最多;豆科、菊科和毛茛科植物最多,单种属有35属;区系成分以温带分布型比例最高,起源古老,孑遗植物较多,草本和中生植物比例最大,与内蒙古植物区系特征相似。(2)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资源可分为5大类,18小类。食用植物资源中,野菜植物16种,野果植物8种,油脂植物20种,饲用植物65种,蜜源植物16种,淀粉植物12种,色素植物5种,甜味剂植物3种,芳香植物22种。药用植物有63种。工业用植物资源中,木材植物18种,纤维植物16种,树脂植物5种,鞣质植物11种,树胶植物5种。农业用植物资源中,农药植物13种;观赏与环境改良植物资源中,绿化观赏植物59种,环境改良植物35种。18类资源植物中,所含种类最多的是饲用植物,有65种,占资源植物总数的61.90%,其次是药用植物,有63种,占资源植物总数的60%;具有5类及以上用途的植物共有32种,占资源植物总数的30.48%;采用综合评价法,将内蒙古珍稀濒危饲用植物划分为优等、良等、中等、低等、劣等、可做牧草6个等级。其中,优等6种,良等4种,中等15种,中等及以上植物共有25种,占资源植物总数的23.81%;利用层次分析法对内蒙古珍稀濒危药用植物资源进行评价,可分为三级,其中,Ⅰ级药用植物有36种,Ⅱ级药用植物有20种,Ⅲ级药用植物有7种,分别占药用植物资源总数的57.14%,31.75,%和11.11%。(3)以内蒙古127种珍稀濒危植物为评估对象,建立了该地区植物优先保护评价体系,评价指标的设定在充分利用野外考察数据的同时中加入了IUCN评估体系在全国尺度下对植物的评估结果,也考虑到了该区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的特殊性,加入了植物种抵抗灾害能力的指标,以及海拔高度等在该区可能发生重要影响的指标;评估结果为,极危(CR)种2种、濒危(EN)种13种、易危(VU)种37种、近危(NT)种44种,无危种(LC)31种,分别占总数的1.57%、10.24%、29.13%、34.65%、24.41%,其中受威胁种即极危(CR)、濒危(EN)和易危(VU)种共52种,占总种数的40.94%;优先保护级别的评估结果为,一级保护植物有28种、二级保护有71种、三级保护有28种,分别占评估总数的22.05%、55.91%、22.05%;由于评估方法不同,有些种的评估结果与《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13)》、《内蒙古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1989)》中的濒危等级和保护级别存在一定差异。一些植物种类濒危等级及保护级别在之前发布的保护名单中尚未体现的,在本次评估中获得了较高的濒危等级和保护级别。(4)以热点地区与GAP分析方法为理论基础,通过计算累计保护效率和累计保护面积来评价和筛选重要物种分布县,从而鉴别出优先、次要和一般保护县。根据保护生物学原理,对重要物种的具体分布位置,考虑不同属性的植物物种所需的最小生存面积不同,依据生活型、分布范围和受威胁程度对关键植物的重点保护区域划定不同等级的缓冲区。将两者叠加后,最后得到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生境保护红线;127种红线保护植物中,有81种已得到各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占红线保护植物总数的63.78%;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整体保护红线面积为50.68万km2,占内蒙古总面积的42.84%;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生境保护红线划定方法的探讨,对划定生态安全预警红线具有参考意义。建议对未受到内蒙古各级自然保护区保护的红线保护植物进行保护,进一步加强自治区至全国范围内的红线保护植物调查工作,以便提高数据的精确性和完整性,在完善本底数据的基础上,对红线关键植物就地保护的有效性进一步评估,量化就地保护有效性指标,对未受到有效保护的植物进行研究,提高保护红线植物的效率。

二、贺兰山四合木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贺兰山四合木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四合木的病虫害防治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与调查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调查方法
    1.3 调查结果
2 四合木主要病虫害种类和特征分析
3 四合木病虫害防治措施分析
    3.1 捕杀防治措施
    3.2 悬挂诱捕器
    3.3 以虫治虫
4 结束语

(2)银川市贺兰山山前生态恢复区景观规划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发展概况
        1.3.1 国外发展概况
        1.3.2 国内发展概况
    1.4 相关概念及理论
        1.4.1 生态恢复
        1.4.2 生态旅游
        1.4.3 景观生态学原理
        1.4.4 自我设计理论与人为设计理论
        1.4.5 生态恢复设计与景观设计的结合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内容
    2.2 研究方法
3 国内外优秀案例分析
    3.1 唐山南湖中央生态公园
        3.1.1 案例介绍
        3.1.2 案例分析
        3.1.3 经验总结
    3.2 江西凤凰沟风景区
        3.2.1 案例介绍
        3.2.2 案例分析
        3.2.3 经验总结
    3.3 广东中山岐江公园
        3.3.1 案例介绍
        3.3.2 案例分析
        3.3.3 经验总结
    3.4 浙江磐安江南药镇
        3.4.1 案例介绍
        3.4.2 案例分析
        3.4.3 经验总结
    3.5 新加坡碧山宏茂桥公园与加冷河修复设计
        3.5.1 案例介绍
        3.5.2 案例分析
        3.5.3 经验总结
    3.6 广州派潭生态观光苗圃
        3.6.1 案例介绍
        3.6.2 案例分析
        3.6.3 经验总结
4 贺兰山山前生态恢复区景观规划设计
    4.1 项目概况
        4.1.1 项目分析
        4.1.2 区域概况
        4.1.3 项目SWOT分析
    4.2 项目设计定位
    4.3 规划设计理念
    4.4 规划设计原则
        4.4.1 生态性原则
        4.4.2 功能性原则
        4.4.3 因地制宜原则
        4.4.4 产业综合原则
        4.4.5 可持续发展原则
    4.5 规划设计目标
    4.6 规划设计依据
    4.7 总体规划设计方案
        4.7.1 总体布局
        4.7.2 功能分区
        4.7.3 交通组织
        4.7.4 景观结构
        4.7.5 竖向设计
        4.7.6 服务设施规划
        4.7.7 产业发展规划
    4.8 分区景观规划设计
        4.8.1 入口景观区
        4.8.2 防护林区
        4.8.3 休闲娱乐区
        4.8.4 中草药生产示范景观区
        4.8.5 宁夏特产区
        4.8.6 文化创意展示区
        4.8.7 特产加工销售区
        4.8.8 生态植被恢复区
    4.9 专项设计
        4.9.1 驳岸设计
        4.9.2 铺装设计
        4.9.3 基于植被恢复的种植设计
    4.10 经济技术指标
5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3)贺兰山自然保护区四合木群落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与调查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研究方法
    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群落科属组成
    2.2 属的分布区类型
    2.3 群落物种组成
    2.4 群落垂直结构
    2.5 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测度
3 结论

(4)内蒙古西鄂尔多斯地区半日花荒漠群落特征及其分类(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样地及样方调查
    1.3 数据处理
    1.4 群落分类方法
2 结果和分析
    2.1 半日花荒漠群落的特征
        2.1.1 半日花群落结构特征
        2.1.2 物种组成
        2.1.3 物种生活型及水分生态类型
    2.2 半日花群落类型与特征
        2.2.1 半日花-草本荒漠群丛组(Helianthemum songaricum-Herbs desert)
        2.2.2 半日花-灌木-草本荒漠群丛组(Helianthe-mum songaricum-Shrubs-Herbs desert)
        1)半日花+锐枝木蓼-短花针茅荒漠(Helianth-emum songaricum+Atraphaxis pungens-Stipa breviflora desert)
        2)半日花+红砂-草本荒漠(Helianthemum son-garicum+Reaumuria soongarica-Herbs desert)
        3)半日花+松叶猪毛菜-沙生针茅+短花针茅荒漠(Helianthemum songaricum+Salsola laricifolia-Stipa glareosa+Stipa breviflora desert)
        4)半日花+黄花红砂-戈壁针茅荒漠(Helian-themum songaricum+Reaumuria trigyna-Stipa tianschanica var.gobica desert)
        5)半日花+蒙古扁桃-中亚细柄茅荒漠(Helianth-emum songaricum+Amygdalus mongolica-Ptilagrostis pelliotii desert)
        6)半日花+斑子麻黄-短花针茅荒漠(Helianthe-mum songaricum+Ephedra rhytidosperma-Stipa breviflora desert)
        7)半日花+四合木+红砂-中亚细柄茅荒漠(Helianthemum songaricum+Tetraena mongolica+Reaumuria soongarica-Ptilagrostis pelliotii desert)
        2.2.3 半日花-半灌木荒漠群丛组(Helianthemum songaricum-Subshrubs desert)
        1)半日花+刺旋花-石生针茅+戈壁针茅荒漠(Helianthemum songaricum+Convolvulus tragacanthoides-Stipa tianschanica var.klemenzii+Stipa tianschanica var.gobica desert)
        2)半日花+珍珠猪毛菜荒漠(Helianthemum son-garicum+Salsola passerine desert)
3 讨论
附录I内蒙古西鄂尔多斯地区半日花荒漠群落特征

(5)孑遗濒危植物四合木(Tetraena mongolica)的地理分布与潜在适生区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2 环境和地理数据
    1.3 预测软件模型及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态位模型精准度预测能力评估
    2.2 基于Max Ent模型四合木在中国的适生区
    2.3 基于Bioclim模型四合木在中国的适生区
    2.4 四合木的适生分布区与环境变量的关系
3 讨论
    3.1 四合木当代地理分布范围
    3.2 2050年四合木在中国分布区域的变化
    3.3 影响四合木潜在地理分布的气候因子
    3.4 四合木群落及分布区保护建议
4 结论

(6)乌海市煤炭基地植被恢复群落灌木种筛选及相对多度配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植物与土壤资源空间格局关系研究
        1.2.2 基于植物功能性状的植被恢复方法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植物与土壤资源的空间格局关系
        1.3.2 基于植物功能性状的植被恢复
    1.4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2. 研究区概况
    2.1 植被调查区域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候
        2.1.3 地形地貌
        2.1.4 土壤
        2.1.5 水文
        2.1.6 植被
    2.2 矿区煤矸石山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3.1.1 研究内容
        3.1.2 技术路线
    3.2 野外试验
        3.2.1 样方调查及植物性状测定
        3.2.2 土样采集
        3.2.3 不同灌木灌后滞尘量测定
    3.3 室内试验
    3.4 数据处理
    3.5 IGPS方法
        3.5.1 半方差模型
        3.5.2 点格局分析
        3.5.3 空间比较
    3.6 CAT模型
        3.6.1 植物功能性状目标值
        3.6.2 物种相对多度
4. 基于IGPS法的灌木种初步筛选
    4.1 植物群落基本特征
    4.2 土壤养分和水分含量统计特征
    4.3 不同植被群落类型下的土壤养分和水分空间特征
        4.3.1 不同植被群落类型下土壤全氮空间特征
        4.3.2 不同植被群落类型下土壤全磷空间特征
        4.3.3 不同植被群落类型下土壤有机质空间特征
        4.3.4 不同植被群落类型下土壤水分空间特征
    4.4 植物与土壤养分和水分关联性及尺度
        4.4.1 不同灌木与土壤全氮关联尺度
        4.4.2 不同灌木与土壤全磷关联尺度
        4.4.3 不同灌木与土壤有机质关联尺度
        4.4.4 不同灌木与土壤水分关联尺度
    4.5 不同灌木与土壤养分或水分空间格局关系
        4.5.1 不同灌木与土壤全氮空间格局关系
        4.5.2 不同灌木与土壤全磷空间格局关系
        4.5.3 不同灌木与土壤有机质空间格局关系
        4.5.4 不同灌木与土壤水分空间格局关系
    4.6 讨论
        4.6.1 不同灌木与土壤养分和水分的聚集方式
        4.6.2 植被恢复灌木初步筛选
    4.7 小结
5. 植物功能性状在植被恢复中的应用
    5.1 环境因子与植物性状关系
        5.1.1 有机质与比叶面积间的变化规律
        5.1.2 水分与冠幅间的变化规律
        5.1.3 灌后滞尘量与灌木体积关系
    5.2 基于植物功能性状得到的相对多度
        5.2.1 物种性状功能值及目标功能性状值
        5.2.2 煤矸石山底部人工覆土条件下的相对多度
        5.2.3 煤矸石山顶部人工覆土条件下的相对多度
    5.3 讨论
    5.4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1.1 基于IGPS法的灌木种初步筛选
        6.1.2 基于植物功能性状的群落物种相对多度配比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7)鄂尔多斯高原维管植物区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植物区系与植物区系地理学
    1.2 鄂尔多斯高原植物及其区系地理的研究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2.2 数据处理
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
    3.1 地理位置
    3.2 构造体系与地貌地形
    3.3 气候
    3.4 水文
    3.5 土壤
    3.6 植被
第四章 鄂尔多斯高原维管植物区系特征
    4.1 植物区系科属组成的基本特征
    4.2 鄂尔多斯高原维管植物种类组成分析
        4.2.1 科的特征分析
        4.2.2 属的特征分析
        4.2.3 种的特征分析
    4.3 鄂尔多斯高原维管植物分布区类型分析
        4.3.1 科的分布区类型分析
        4.3.2 属的分布区类型分析
        4.3.3 种的分布区类型分析
    4.4 鄂尔多斯高原维管植物特有和近特有种
    4.5 鄂尔多斯高原维管植物保护物种
第五章 鄂尔多斯高原维管植物新资料
第六章 鄂尔多斯高原植物生态区间植物区系特征的比较
    6.1 各植物生态区植物区系科属组成的基本特征
    6.2 各植物生态区维管植物水分生态类型的比较
    6.3 各植物生态区维管植物生活型的比较
    6.4 各植物生态区维管植物区系谱分析
    6.5 各植物生态区维管植物区系相似性比较
第七章 鄂尔多斯高原与邻近地区植物区系特征的比较
    7.1 鄂尔多斯高原与邻近地区维管植物区系谱比较
    7.2 鄂尔多斯高原与邻近地区维管植物相似性比较
第八章 讨论
    8.1 鄂尔多斯高原各植物生态区间维管植物区系关系的分析
    8.2 鄂尔多斯高原与邻近地理单元维管植物区系关系的分析
第九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毕业论文支撑项目
附录1 鄂尔多斯高原维管植物名录
附录2 鄂尔多斯高原新分布记录种

(8)宁夏贺兰山国家公园功能区划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意义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6 研究创新点与难点
第二章 理论基础和相关概念辨析
    2.1 理论基础
    2.2 相关概念辨析
第三章 宁夏贺兰山国家公园建设条件分析
    3.1 基础条件分析
    3.2 主要价值和威胁评估
第四章 国家公园功能区划方法研究
    4.1 区划思路与方法选择
    4.2 区划范围的确定
    4.3 区划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计算
    4.4 区划结果的修正与细分
第五章 宁夏贺兰山国家公园功能区划实证研究
    5.1 研究区概况
    5.2 数据的获取及处理
    5.3 区划范围的确定
    5.4 确定指标体系及权重
    5.5 确定分区结果
    5.6 分区结果修正与细分
第六章 宁夏贺兰山国家公园功能区划管理研究
    6.1 分区管理内容研究
    6.2 分区管理政策制定
    6.3 分区管控措施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贺兰山灌丛群落物种多样性海拔格局及环境解释(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研究方法
    1.3 调查内容
        1.3.1 野外植被调查
        1.3.2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1.4 物种多样性分析
        1.4.1 重要值
        1.4.2 物种多样性测度
    1.5 DCCA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物种多样性沿海拔梯度的分布
    2.2 灌木层郁闭度与草本层物种多样性的关系
    2.3 DCCA排序及环境解释
3 讨论
    3.1 贺兰山灌丛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垂直分布格局
    3.2 干扰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3.3 灌木层郁闭度对草本层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3.4 灌丛群落物种多样性沿海拔分布的环境解释
4 结论

(10)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资源及其优先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2 珍稀濒危植物保护与研究进展
        1.2.1 珍稀濒危植物的概念与等级
        1.2.2 珍稀濒危植物的濒危原因
        1.2.3 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措施
    1.3 植物优先保护研究进展
2 研究区概况
    2.1 内蒙古自然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质地貌
        2.1.3 气候水文
        2.1.4 土壤类型
        2.1.5 植物资源概况
    2.2 社会经济状况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 主要研究内容
        3.1.1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区系成分多样性分析
        3.1.2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资源分析
        3.1.3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濒危等级与优先保护序分析
        3.1.4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就地保护现状及其保护红线分析
    3.2 研究方法
        3.2.1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的确定
        3.2.2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区系分析
        3.2.3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资源调查
        3.2.4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濒危等级与优先保护序研究
        3.2.5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的分布及其就地保护现状
    3.3 技术路线图
4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及区系成分多样性分析
    4.1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区系的基本组成
    4.2 植物水平地理分布区域及其垂直分布
        4.2.1 植物水平地理分布区域
        4.2.2 垂直分布
    4.3 植物区系成分多样性分析
        4.3.1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科、属多样性分析
        4.3.2 植物的生活型和水分生态类型多样性分析
        4.3.3 内蒙古珍稀濒危种子植物分布区类型分析
    4.4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区系特征
        4.4.1 区系成分复杂多样,温带性质明显
        4.4.2 单种属多,特有现象不明显
        4.4.3 区系起源古老、孑遗植物较多
        4.4.4 草本和中生植物比例最大
        4.4.5 与内蒙古植物区系的特征相似
    4.5 小结
5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资源
    5.1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资源的组成
        5.1.1 野生资源植物的组成
        5.1.2 野生资源植物大科、大属统计
    5.2 野生植物资源的分类
        5.2.1 食用植物资源
        5.2.2 药用植物资源
        5.2.3 工业用植物资源
        5.2.4 农业用植物资源
        5.2.5 观赏与环境改良植物资源
        5.2.6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资源用途多样性分析
    5.3 内蒙古珍稀濒危重点植物资源综合评价
        5.3.1 饲用植物资源评价
        5.3.2 药用植物资源评价
    5.4 内蒙古珍稀濒危野生资源植物重点种类
        5.4.1 油松Pinustabuliformis
        5.4.2 樟子松Pinussylvestrisvar.mongolica
        5.4.3 钻天柳Choseniaarbutifolia
        5.4.4 胡桃楸Juglansmandshurica
        5.4.5 梭梭Haloxylonammodendron
        5.4.6 裸果木Gymnocarposprzewalskii
        5.4.7 库页红景天Rhodiolasachalinensis
        5.4.8 绵刺Potaniniamongolica
        5.4.9 蒙古扁桃Amygdalusmongolica
        5.4.10 沙冬青Ammopiptanthusmongolicus
        5.4.11 四合木Tetraenamongolica
        5.4.12 黄檗Phellodendronamurense
        5.4.13 文冠果Xanthocerassorbifolium
        5.4.14 紫椴Tiliaamurensis
        5.4.15 半日花Helianthemumsongaricum
        5.4.16 水曲柳Fraxinusmandschurica
        5.4.17 肉苁蓉Cistanchedeserticola
        5.4.18 内蒙野丁香Leptodermisordosica
    5.5 小结
6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优先保护评价
    6.1 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6.2 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6.3 指标赋值法
        6.3.1 濒危系数
        6.3.2 遗传系数
        6.3.3 利用价值系数
        6.3.4 生境系数
        6.3.5 繁殖系数
    6.4 优先保护级别评估模型及其与濒危等级评价标准
    6.5 评估结果分析
        6.5.1 濒危等级评估
        6.5.2 优先保护级别评估
        6.5.3 指标定量研究分析
    6.6 小结
7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就地保护现状及保护红线研究
    7.1 内蒙古珍稀濒危(红线保护)植物县级水平的分布格局
    7.2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保护现状评价
    7.3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生境保护红线
        7.3.1 重点县
        7.3.2 重点区域
        7.3.3 珍稀植物生境整体保护红线
    7.4 保护建议
    7.5 小结
8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修订名录
附录二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资源用途一览表
附录三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县级分布
附录四 内蒙古红线关键保护植物小地名经纬度
附录五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标本采集及其地点分布
作者简介

四、贺兰山四合木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四合木的病虫害防治措施[J]. 李静尧. 新农业, 2021(14)
  • [2]银川市贺兰山山前生态恢复区景观规划设计[D]. 王燕. 河北农业大学, 2021(05)
  • [3]贺兰山自然保护区四合木群落特征分析[J]. 李岩,刘秉儒,张文文,潘笑笑,王继飞. 宁夏农林科技, 2020(07)
  • [4]内蒙古西鄂尔多斯地区半日花荒漠群落特征及其分类[J]. 李紫晶,莎娜,史亚博,佟旭泽,董雷,张小青,孙蔷,梁存柱. 植物生态学报, 2019(09)
  • [5]孑遗濒危植物四合木(Tetraena mongolica)的地理分布与潜在适生区预测[J]. 段义忠,鱼慧,王海涛,杜忠毓. 植物科学学报, 2019(03)
  • [6]乌海市煤炭基地植被恢复群落灌木种筛选及相对多度配比[D]. 谭锦.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7]鄂尔多斯高原维管植物区系研究[D]. 阿拉坦主拉. 内蒙古大学, 2019(09)
  • [8]宁夏贺兰山国家公园功能区划初步研究[D]. 宋小龙. 宁夏大学, 2019(02)
  • [9]贺兰山灌丛群落物种多样性海拔格局及环境解释[J]. 苏闯,张芯毓,马文红,赵利清,梁存柱. 山地学报, 2018(05)
  • [10]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资源及其优先保护研究[D]. 刘哲荣.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7(11)

标签:;  ;  ;  ;  ;  

贺兰山四合木考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