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华鼢鼠骨提取物对炎症反应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曹旺杰[1](2020)在《高原鼢鼠先天免疫功能及其与竹鼠和大鼠的比较研究》文中提出先天免疫系统是哺乳动物抵御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其与动物生存环境之间存在重要交互作用。生态免疫学解决生态和进化环境下野生动物免疫反应的复杂性,主要目标是了解个体免疫功能的差异,重点是确定这种差异的适应性后果。高原鼢鼠(Eospalax baileyi)是青藏高原土着地下啮齿类动物,几乎终生都生活在地下洞道中,其为了应对洞道内低氧、高二氧化碳等极端环境而产生的形态、生理和行为等适应特征已被广泛报道。迄今为止,有关高原鼢鼠生态免疫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本论文以高原鼢鼠为研究对象,并和低海拔地下啮齿类竹鼠(Rhizomys pruinosus)和SD大鼠(Rattus norvegicus)进行比较,运用生理生化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围绕血液中先天免疫指标的异质性、小肠黏膜先天免疫水平及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对其先天免疫系统的影响、脾脏中TLR介导的信号转导通路和腹腔巨噬细胞的凋亡与焦亡机制,探究三物种生境特征与先天免疫应答之间的关系,揭示高原鼢鼠在极端生境下的先天免疫防御功能。全血免疫指标测试结果表明,高原鼢鼠全血对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的杀菌活性显着高于竹鼠和SD大鼠。然而,高原鼢鼠全血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和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的杀菌活性均显着低于竹鼠和SD大鼠。LPS免疫应激后,高原鼢鼠生理盐水组和免疫应激组的Lymph和Gran计数均低于同一处理组的竹鼠和SD大鼠。生理盐水组高原鼢鼠血浆补体C3浓度显着高于同组竹鼠,C4浓度显着高于同组SD大鼠。免疫应激组高原鼢鼠血液中C3和C4的浓度均显着高于竹鼠和SD大鼠。高原鼢鼠生理盐水组和免疫应激组血液溶菌酶、甘露糖凝集素含量和中性粒细胞吞噬率均低于同一组SD大鼠,高原鼢鼠生理盐水组中性粒细胞ROS水平高于竹鼠和SD大鼠,然而免疫应激组中性粒细胞ROS水平显着低于SD大鼠。此外,LPS免疫应激后高原鼢鼠血液总补体活性升高29.71%,变化量显着高于SD大鼠,同时高原鼢鼠血液皮质酮含量高于同一组SD大鼠。上述测试免疫指标表明,高原鼢鼠的整体先天免疫水平可能低于竹鼠和SD大鼠,这可能是由于长期的进化和环境胁迫,使得高原鼢鼠形成对先天免疫投入较少的权衡策略。通过比较三物种小肠组织形态学,发现高原鼢鼠小肠组织黏膜层的厚度小于竹鼠,其中小肠绒毛的长度小于竹鼠,小肠腺的分布数量较其他两物种少。TEM结果显示,高原鼢鼠小肠上皮细胞中杯状细胞少于竹鼠,潘氏细胞、微绒毛数目少于SD大鼠。此外,高原鼢鼠小肠组织α-DF含量显着低于SD大鼠,β-DF含量显着低于竹鼠和SD大鼠;LZM活性显着低于竹鼠和SD大鼠;ACP、AKP活性显着低于竹鼠和SD大鼠;T-NOS、i-NOS和GSH-Px活性显着高于竹鼠和SD大鼠,T-AOC和T-SOD活性显着高于SD大鼠。采用第三代16S全长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三物种盲肠细菌多样性分析显示,高原鼢鼠肠道细菌多样性显着高于竹鼠,其中厌氧细菌、革兰氏阴性菌、生物膜形成和移动元件细菌相对丰度均低于其他两物种,而致病菌丰度高于其他两物种,推测高原鼢鼠肠道黏膜的先天免疫应答可能较弱。此外,高原鼢鼠肠道与应激耐受相关的菌群相对丰度较高,与之前小肠的结果相一致,表明其具有较强的抗氧化应激能力,这可能是高原鼢鼠适应洞道内低氧环境的结果。采用第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三物种肠道真菌保守区多样性分析显示,高原鼢鼠肠道真菌多样性显着高于竹鼠和SD大鼠,优势菌群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和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特征差异菌为高山被孢霉(Mortierella alpina)等,这种差异可能使得其先天免疫激活水平被弱化。以上结果表明由于生存环境的低氧和资源限制等压力可能使得高原鼢鼠对肠道黏膜先天免疫的投入较少而呈现较低的水平。通过计算三物种的脾脏指数,发现高原鼢鼠的脾脏指数显着低于竹鼠和SD大鼠。脾脏形态学比较显示,高原鼢鼠脾脏的红髓分布面积比竹鼠和SD大鼠大,而白髓分布面积比竹鼠和SD大鼠小,高原鼢鼠的脾小梁比竹鼠和SD鼠更短、更厚。TEM显示,高原鼢鼠脾脏的免疫细胞比例小于SD大鼠,高原鼢鼠脾脏的细胞形态圆润程度不如SD大鼠脾脏的细胞形态。LPS免疫应激后,高原鼢鼠脾脏中TLR2表达量显着高于竹鼠和SD大鼠,且主要表达在脾脏红髓中;与此相反,TLR4表达水平显着低于SD大鼠;HIF-1α表达量显着高于竹鼠和SD大鼠;高原鼢鼠脾脏中NF-κB1、MAPK14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显着低于SD大鼠;此外,高原鼢鼠脾脏中的IL-6水平均显着低于同处理组SD大鼠;TNF-α水平显着低于竹鼠和SD大鼠。以上结果表明,高原鼢鼠生活在低氧的洞道内,抗原风险较低,通过减小脾脏的大小来减少对脾脏的免疫投入;此外,高原鼢鼠为维持免疫稳态以适应洞道环境,导致LPS介导的TLR4信号通路相对于其他两物种被减弱,并且高原鼢鼠脾脏高水平的HIF-1α抑制TLR4串扰以促进脾脏中先天免疫反应。分离三物种腹腔巨噬细胞,并通过LPS免疫应激后进行CoCl2模拟低氧培养,结果显示,高原鼢鼠巨噬细胞的吞噬活性整体低于竹鼠和SD大鼠,尤其是在低氧处理下显着降低,同时其巨噬细胞内ROS水平在低氧处理后显着低于SD大鼠。LPS免疫应激后进行低氧处理,三物种巨噬细胞吞噬活性均有所下降,高原鼢鼠降低幅度最大且处于最低水平,ROS生成的水平也处于最低水平。三物种巨噬细胞暴露于低氧条件下,高原鼢鼠巨噬细胞凋亡率以及促凋亡基因Bax表达水平显着低于竹鼠和SD大鼠,抑制凋亡基因Bcl-2表达水平高于竹鼠和SD大鼠,同时Bcl-2/Bax比值高于竹鼠和SD大鼠使得其细胞凋亡的易感性弱于竹鼠和SD大鼠,Caspase-3的活性也显着低于竹鼠和SD大鼠。三物种巨噬细胞LPS免疫应激后凋亡增加,高原鼢鼠尤为显着,LPS联合低氧加重了三物种巨噬细胞细胞凋亡水平,但高原鼢鼠仍显着低于竹鼠和SD大鼠;此外,我们发现高原鼢鼠巨噬细胞HIF-1α的水平始终整体显着高于竹鼠和SD大鼠。巨噬细胞低氧处理后,高原鼢鼠巨噬细胞释放到培养液中LDH、IL-1β和IL-18的含量均低于竹鼠或SD大鼠,其巨噬细胞中Gasdermin D的表达水平相较于其他两物种低,巨噬细胞Caspase-1和Caspase-4活性均显着低于竹鼠和SD大鼠,LPS刺激巨噬细胞后,使得巨噬细胞产生强烈的促炎反应,这从三物种Caspase-1和Caspase-4的活性相较于盐水对照组均显着上升可以得到印证,LPS联合低氧加重了三物种巨噬细胞细胞焦亡水平,同时,高原鼢鼠巨噬细胞也表现出了弱于竹鼠和SD大鼠的不同焦亡模式。以上结果表明,低氧可能使高原鼢鼠巨噬细胞的功能相较于竹鼠和SD大鼠整体上被弱化而产生异质性,其中高原鼢鼠巨噬细胞的吞噬活性、细胞凋亡、焦亡水平均弱于竹鼠和SD大鼠,LPS联合低氧加重了这一趋势的发展。综上所述,本论文详细地探究了高原鼢鼠先天免疫功能以及与其他两物种的先天免疫异质性及其机制。研究结果有助于阐明高海拔地下啮齿类动物在免疫层面的适应机制,为进一步研究高海拔地下啮齿类动物免疫功能以及极端环境与动物免疫功能的相互作用提供了基础资料,也可为高原医学提供参考。
穆瑶[2](2018)在《中华鼢鼠成纤维细胞体外培养建系及其生物学特性分析》文中提出中华鼢鼠(Mospalax fontanieri)为鼹形鼠科、鼢鼠亚科、鼢鼠属动物,目前还没有该动物成纤维细胞建系及细胞生物学特性的研究。作为蒙古高原代表性动物遗传资源,本研究采集中华鼢鼠9种组织用于实验,其中气管、肺和剑状软骨3种组织成功建立成纤维细胞系并分析了这些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主要实验方法是通过细胞计数法计算细胞的贴壁率、冻存前及复苏后的存活率、绘制细胞生长曲线;制备常规染色体标本分析染色体核型;采用DNA测序方法测定中华鼢鼠线粒体DNA的Cyt-b,D-loop,ND4基因序列,评价其进化地位。实验结果显示:中华鼢鼠气管、肺、软骨3种组织在体外条件下培养第34天出现成纤维样细胞,分别在培养第11天、第16天、第17天原代细胞90%以上汇合。3种组织来源体细胞均显示成纤维细胞特征,气管成纤维细胞贴壁能力最强,24 h贴壁率最高能达到98.10%,肺成纤维细胞与剑状软骨成纤维细胞贴壁能力较弱,24 h贴壁率最高,分别为95.28%和94.88%。3种不同组织来源成纤维细胞冻存成活率均显着下降,P4P8气管成纤维细胞存活率为:冻存前98.92%93.20%,复苏后91.57%73.25%,P4P8肺成纤维细胞存活率为:冻存前98.92%89.33%,复苏后89.97%70.21%,P4P6剑状软骨成纤维细胞存活率为:冻存前98.52%82.91%,复苏后88.23%69.06%。3种成纤维细胞的生长曲线均呈“S”型,其中气管成纤维细胞增殖能力最强,在24孔板的每个孔中,其最大增殖数目为2.435×104个,肺成纤维细胞最大增殖数目为1.813×104个,剑状软骨成纤维细胞最大增殖数目为1.521×104个。核型分析结果显示,中华鼢鼠的成纤维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n=62,30对为常染色体,形态类型为2st+28sm。第1对染色体最大为近中着丝粒染色体。其余28对染色体均为亚中着丝粒染色体,性染色体X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系统发育树分析结果表明,鼢鼠来源于2个不同的母系祖先,且中华鼢鼠与高原鼢鼠的亲缘关系最近。综上所述,本研究成功建立了中华鼢鼠成纤维细胞建系技术及体细胞系,并揭示了该物种成纤维细胞的基本生物学特性,评价了中华鼢鼠的系统进化地位,为进一步研究其遗传及物种进化提供了重要的实验材料和参考依据。
王丹[3](2015)在《塞隆骨化学成分的分离纯化与生物活性初步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塞隆骨为研究对象,运用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法和二维液相色谱法,分别从提取工艺方法的选择、不同模式的二维正交液相色谱方法的建立、主要单体化合物的纯化制备和组分化合物的活性初筛四个方面展开研究,为新药开发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通过考察影响塞隆骨提取效果的因素,如提取方式、提取溶剂、提取时间、提取次数和料液比,对塞隆骨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得到了最佳提取工艺;醇提物一维分离制备采用正相DAISO Silica柱,水提物采用反相DAISO C18柱,分别考察不同洗脱程序对分离过程的影响,最终确定了最佳制备方法工艺,正相制备色谱得到10个组分,反相得到5个组分,对样品进行了初步砍断分割,为后续二维分离制备提高了效率。二维建立了DAISO Silica柱和YMC Diol柱联用的新型2D-NPLC/HILIC制备色谱分离体系以及双硅胶柱联用(2D-NPLC/NPLC)的分离体系,具有良好选择性和正交性,实现了塞隆骨醇提物组分中小极性难分离物质和中等极性物质的一个高效分离制备,得到16个高纯度化合物,部分纯度达到98%以上,结合质谱和核磁数据对其结构进行表征,表明醇提组分主要物质为甾醇和有机酸类物质。对水提物运用建立的2D-RPLC/RPLC色谱体系,选择亲水高密度键合极性MP C18柱,对复杂水提组分进行了有效的分离,得到高纯度单一化合物9种,结构鉴定得到其序列,多为多肽,分子量为1kD左右,为塞隆骨进一步的药理、毒理活性研究提供新的物质基础。塞隆骨提取物对前破骨细胞(RAW264.7细胞)活性的初步筛选实验,表明醇提物中的6种组分具有明显抑制前破骨细胞的作用,进一步研究可开发为破骨细胞抑制剂。
周智敏[4](2015)在《表达草兔卵透明带2和3基因的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草兔啃食破坏农作物及苗木,随着数量剧增,危害我国生态系统并损害人类的利益,因此被视为有害脊椎动物。合适的生殖相关抗原将有利于实现免疫不育控制草兔数量。哺乳动物的卵透明带蛋白具有极强抗原性,产生的抗体可以有效阻碍精卵结合。为了探究草兔卵透明带2蛋白抗原性,以及定位抗原表位。根据GenBank上欧洲兔的卵透明带2(ZP2)基因序列,设计5′端磷酸化的反转录引物用于合成特异cDNA作为模板,通过普通PCR扩增草兔ZP2 cDNA。测序获得的2184bp序列比对成功后,预测其信号肽和跨膜区域分别位于ZP235-56和ZP2698-717。去除信号肽与跨膜区域的1,716bp ZP2f基因连入pET-28a(+)的SacI和XhoI酶切位点之间,将克隆获得954bp的hZP2基因连入pET-28a(+)的EcoRI和XhoI酶切位点之间,成功构建了重组原核表达载体pET-28a-ZP2f和pET-28a-hZP2后分别转化E.coli BL21。经优化诱导表达体系后,最终确定最佳诱导重组大肠杆菌表达ZP2f的条件是:在加入1.2 mM IPTG的培养基中,28℃下培养8h;hZP2最适的诱导条件是37℃下0.7mM IPTG诱导15h。重组的E.coli BL21经诱导后表达68.46 kDa可溶性的ZP2f融合蛋白、41.17kDa可溶性的hZP2融合蛋白,经Western blot鉴定,结果表明相对于表达大片段ZP2f基因,hZP2融合蛋白表达量明显提高。将2,194bp的ZP2基因插入pEGFP-N1载体中获得pEGFP-N1-ZP2真核表达载体,转染RK13细胞后更换加有G418的培养基培养14天筛选抗性细胞。在倒置荧光显微镜下筛选稳定的抗性细胞,以获得能够稳定发荧光的重组RK13细胞。提取该重组RK13细胞基因组DNA,通过PCR与测序证实了发生自发重组使得ZP2基因连同GFP基因成功插入RK13细胞基因中;提取重组RK13细胞总RNA,通过RT-PCR与测序验证了ZP2成功转录;同时在SDS-PAGE胶上和Western blot膜上都有同ZP2蛋白相近大小条带。这些结果进一步证实ZP2基因位于重组SFV基因组中启动子后并且获得表达。由于大量表达外源蛋白会阻碍细胞生长,有些细胞会出现ZP2基因缺失,导致该重组细胞荧光较弱。本实验将草兔ZP3基因连入载体pSC11成功获得pSC11-ZP3穿梭载体;通过转染,将穿梭载体转入已感染肖普纤维瘤病毒(SFV)的兔肾脏细胞(RK13)中。在已感染RK 13细胞中,SFV病毒与穿梭载体间在共同拥有的胸苷激酶处发生同源重组,将ZP3基因连同穿梭载体上的标记基因lacZ重组到SFV病毒的基因组中。在加有X-gal培养基中,重组成功的SFV病毒因为能够表达lacZ基因,使得被感染的RK13细胞显蓝色,经过多次挑选蓝色细胞并反复冻融细胞使其裂解,最终获得足够纯净的重组SFV病毒。提取重组SFV病毒基因组DNA作为模板,通过PCR方法扩得同ZP3分子大小相近条带并测序后,结果显示基因序列同ZP3基因一致;通过RT-PCR也证实了重组SFV能够转录ZP3;在SDS-PAGE胶上和Western blot膜上都有同ZP3蛋白相近大小条带。最终通过噬菌斑方法测定重组SFV病毒效价为4.2×107 pfu/mL。这些结果进一步证实ZP3基因存在重组SFV基因组中,且能够大量表达。
张建梅[5](2007)在《高原鼢鼠HIF-1α及HO-1在组织中的季节性表达》文中指出高原鼢鼠是青藏高原的一种地下鼠,终生生活于地下封闭系统的洞穴环境之中,洞道内氧气含量低而二氧化碳含量高,并且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随季节变化发生大幅度波动。为了测定高原鼢鼠洞穴环境因子的季节性变化,我们用温湿度计、干燥箱和O2、CO2测定仪测定了春、夏、秋三个季节中高原鼢鼠洞道内的温湿度、土壤水分含量和气体组成。研究结果表明:在春夏秋三季当中,夏季高原鼢鼠洞道内氧气含量明显比春季和秋季低(P<0.05),但春季和秋季差异不显着;夏季二氧化碳的含量明显的高于春季和秋季(P <0.05),春秋两季相差不明显。并且与洞道内氧气的季节性变化相比,二氧化碳的变化幅度更大。而高原鼢鼠巢内的温度和土壤水分含量相对恒定,三个季节差异均不显着。为了研究高原鼢鼠对洞穴环境变化的生理适应机制,测定了高原鼢鼠血液生理指标的季节性变化:用血气分析仪测定了高原鼢鼠动脉血O2和CO2分压的变化,用血浆CO2结合力试剂盒测定了血浆CO2结合力的季节性变化,用血常规分析仪测定了三个季节包括血液RBC及Hb含量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春夏秋三个季节当中,夏季高原鼢鼠动脉血CO2分压明显高于春秋两季,而动脉血O2分压由春季到秋季逐渐升高,并且春秋两季差异显着(P <0.05);夏季血浆CO2结合力明显的高于春季和秋季(P <0.05);RBC和Hb含量由春季到秋季逐渐升高,各季节之间差异显着(P <0.05)。通过RT-PCR和Western blotting的方法研究了机体氧稳态的关键调节因子HIF-1α在mRNA和蛋白水平的季节性表达,并且对HO-1的季节性表达变化也做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1)HIF-1α与HO-1的表达具有组织特异性。(2)HIF-1α在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水平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差异,表现在:夏季心,肝,肺,肾中HIF-1α的表达较春季和秋季较高;肌肉中HIF-1αmRNA的表达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差异,但夏季肌肉HIF-1α蛋白水平的表达比春秋两季高;而脑中HIF-1α的表达与其它的组织明显的不同,从春季到秋季表达量依次减少。HO-1mRNA的表达模式除了肌肉中是由春季到秋季依次升高,肺脏中夏季表达量最低外,心、肝及肾中HO-1mRNA的表达模式均是夏季表达量较春季和秋季要高;HO-1蛋白在三个季节的表达水平呈现出明显的差异,表现在:在肝和肾中夏季HO-1蛋白的表达较春季和秋季较高,心脏中HO-1蛋白的表达从春季到秋季依次减少,肺中夏季HIF-1α蛋白的表达最低,肌肉中秋季HIF-1α蛋白的表达最高。以上结果提示:高原鼢鼠洞道内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季节性波动不仅与高原鼢鼠季节性活动的差异有关,而且与土壤通透性的季节性差异有关。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波动导致了机体氧稳态的关键因子-HIF-1α表达的季节性变化,从而导致了氧传输系统相关因子如:RBC和Hb的季节性变化,由于不同组织的结构和功能的差异使得HIF-1α的表达具有组织特异性。我们推测氧气和二氧化碳具有协同作用。
潘明[6](2005)在《高原鼢鼠药用价值及分子机制研究》文中提出高原鼢鼠(Myospalaxbaileyi)属仓鼠科(Cricetidae.)鼢鼠亚科,鼢鼠属(Myospalax),是栖息于青藏高原,危害草场和农田的地下啮齿动物。它是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系统中危害最为严重的啮齿类之一。由于其取食和挖掘活动,每年青藏高原的鼢鼠危害面积达数百万公顷,经济损失惨重。 塞隆骨为高原鼢鼠的干燥全骨架,是卫生部于1990年批准的(批准文号:〈90〉卫药试字Z33号)中药第一类新药材,研究发现其药理作用与虎骨有类似之处,主治风寒湿痹引起的肢体关节疼痛、肿胀、肌肤麻木、腰膝酸软(张宝琛,1996)。因此,是市场上许多成品中药的重要成分,如“塞隆风湿酒”、“塞雪风湿胶囊”、“晶珠风湿胶囊”等等。但其药用价值和作用机理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未研究具体的有效成分,对其作用机制、量效关系、时效关系和药代动力学探讨较少,其毒副作用未见报道。 本论文以高原鼢鼠为研究对象,提取塞隆骨的脂提物、醇提物、水提物和骨胶,制备塞隆骨水煎剂,探讨塞隆骨的药用价值;并利用生物酶水解高原鼢鼠肌肉,以期对高原鼢鼠进行综合开发利用,提高其经济价值和社会意义。 以大鼠成骨样细胞ROS17/2.8为细胞模型,通过MTT法、ALP活性检测、ALP染色、通过流式细胞仪测定成骨样细胞钙离子摄取,及用茜素红S法来对矿化结节计数观察对塞隆骨提取物成骨样细胞矿化功能的影响,在细胞水平上分析塞隆骨不同的提取组分对成骨样细胞ROS17/2.8增殖、分化、矿化的效果,并以激素类药物地塞米松作阳性对照。结果表明:塞隆骨脂提取物1×10-2(g/ml)组、塞隆骨水煎液1×10-2(g/ml)组、塞隆骨骨胶1×10-2(g/ml)、1×10-2(g/ml)组对成骨样细胞的增殖均较阳性、空白对照组强,且显着强于空白对照组
徐立,方泰惠,杨奎[7](2004)在《中华鼢鼠骨提取物对淋巴细胞转移因子和白细胞介素-1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中华鼢鼠骨提取物对完全弗氏佐剂(FCA)介导大鼠超敏反应性炎症免疫机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学实验方法,检测受试动物淋巴细胞转移因子(TF)和白细胞介素-(IL-1)的水平。结果中华鼢鼠骨提取物能降低由FCA介导的大鼠超敏反应性炎症时所升高的IL-1和TF的水平,并能降低其淋巴细胞转化率。结论中华鼢鼠骨提取物对由FCA所介导的大鼠佐剂性关节炎的抑制作用,与抑制IL-1的生成以及免疫抑制作用有关。
徐立,方泰惠[8](2002)在《中华鼢鼠骨提取物对炎症反应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观察中华鼢鼠骨提取物的药理作用。方法采用FCA介导大鼠超敏反应性炎症,角叉菜胶致大鼠急性非特异性炎症,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实验及醋酸所致的扭体实验。结果中华鼢鼠骨提取物对由FCA介导的大鼠佐剂性关节炎早期炎症反应和继发病变均有明显抑制作用,能明显减轻局部炎症组织的病理损害,阻止全身病变的发生。能明显抑制由角叉菜胶引起急性炎症大鼠的足肿胀,对HAC所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有明显抑制作用,明显减少HAC所致小鼠扭体反应次数。结论中华鼢鼠骨提取物具有抗炎镇痛作用。
二、中华鼢鼠骨提取物对炎症反应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华鼢鼠骨提取物对炎症反应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高原鼢鼠先天免疫功能及其与竹鼠和大鼠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动物免疫系统的研究概况 |
1.1.1 无脊椎动物免疫系统研究概况 |
1.1.2 脊椎动物免疫系统研究概况 |
1.1.3 啮齿类动物免疫系统发育 |
1.1.4 肠道菌群与啮齿类动物先天免疫系统互作 |
1.1.5 TLRs与啮齿类动物先天免疫应答 |
1.1.6 程序性细胞死亡与啮齿类动物先天免疫系统 |
1.2 生态免疫学研究概况 |
1.2.1 生态免疫学的提出 |
1.2.2 生态免疫学研究内容 |
1.2.3 野生啮齿类动物生态免疫学研究 |
1.3 地下啮齿类动物及高原鼢鼠概况 |
1.3.1 地下啮齿类动物概述 |
1.3.2 高原鼢鼠概述 |
1.4 立题依据 |
第二章 高原鼢鼠血液中先天免疫水平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 |
2.2.1 动物采集 |
2.2.2 主要实验试剂 |
2.2.3 主要试剂配制 |
2.2.4 主要实验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杀菌实验 |
2.3.2 免疫应激 |
2.3.3 白细胞分析 |
2.3.4 血浆总补体活性(CH50)及补体C3和C4浓度测定 |
2.3.5 血浆LZM、MBL和 CORT水平的测定 |
2.3.6 中性粒细胞吞噬活性和呼吸爆发活性分析 |
2.3.7 统计分析 |
2.4 结果 |
2.4.1 先天免疫参数的主成分分析 |
2.4.2 全血的杀菌活性 |
2.4.3 GLM分析免疫应激后血液先天免疫参数 |
2.4.4 三物种在物种水平血液先天免疫参数的比较 |
2.4.5 三物种免疫应激后血液TCA的变化和CORT水平的比较 |
2.5 讨论 |
第三章 高原鼢鼠小肠黏膜先天免疫水平及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对其先天免疫系统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 |
3.2.1 动物采集 |
3.2.2 主要实验试剂 |
3.2.3 主要试剂配制 |
3.2.4 主要实验仪器 |
3.3 实验方法 |
3.3.1 小肠组织显微结构观察 |
3.3.2 小肠组织溶菌酶活性测定 |
3.3.3 小肠组织防御素含量测定 |
3.3.4 小肠组织碱性磷酸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测定 |
3.3.5 小肠组织一氧化氮合酶活性测定 |
3.3.6 小肠组织总抗氧化活性和抗氧化酶活性测定 |
3.3.7 肠道细菌多样性分析 |
3.3.8 肠道真菌多样性分析 |
3.3.9 统计分析 |
3.4 结果 |
3.4.1 小肠组织形态学观察 |
3.4.2 小肠防御素含量及免疫相关酶活性 |
3.4.3 小肠抗氧化酶活性与总抗氧化活性 |
3.4.4 三物种肠道细菌多样性分析 |
3.4.5 三物种肠道真菌多样性分析 |
3.5 讨论 |
第四章 高原鼢鼠脾脏中TLR介导的信号通路的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 |
4.2.1 动物采集 |
4.2.2 主要实验试剂 |
4.2.3 主要试剂配制 |
4.2.4 主要实验仪器 |
4.3 实验方法 |
4.3.1 脾脏组织显微结构观察 |
4.3.2 免疫应激 |
4.3.3 免疫应激对脾脏组织TLR2、TLR4和HIF-1α相对表达量的影响 |
4.3.4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脾脏中NF-κB1和MAPK14 基因的相对表达量 |
4.3.5 脾脏组织IL-6、TNF-α和 IFN-β含量检测 |
4.3.6 统计分析 |
4.4 结果 |
4.4.1 脾脏指数及组织形态学观察 |
4.4.2 脾脏中TLR2、TLR4和HIF-1α的相对表达 |
4.4.3 脾脏中NF-κB1和MAPK14 基因的相对表达 |
4.4.4 脾脏中IL-6、TNF-α和 IFN-β水平 |
4.5 讨论 |
第五章 低氧对高原鼢鼠腹腔巨噬细胞功能的影响 |
5.1 引言 |
5.2 实验材料 |
5.2.1 动物采集 |
5.2.2 主要实验试剂 |
5.2.3 主要试剂配制 |
5.2.4 主要实验仪器 |
5.3 实验方法 |
5.3.1 巨噬细胞的分离和培养 |
5.3.2 巨噬细胞低氧模型的建立 |
5.3.3 巨噬细胞吞噬活性的测定 |
5.3.4 巨噬细胞活性氧的测定 |
5.3.5 流式细胞仪检测巨噬细胞凋亡率 |
5.3.6 TUNEL检测巨噬细胞凋亡 |
5.3.7 乳酸脱氢酶释放实验 |
5.3.8 巨噬细胞Caspase-1、3和4 活性检测 |
5.3.9 培养液IL-1β和IL-18含量检测 |
5.3.10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巨噬细胞HIF-1α、Bax、Bcl-2和Gasdermin D基因的相对表达量 |
5.3.11 统计分析 |
5.4 结果 |
5.4.1 巨噬细胞吞噬活性 |
5.4.2 巨噬细胞呼吸爆发活性 |
5.4.3 巨噬细胞的凋亡 |
5.4.4 巨噬细胞的焦亡 |
5.5 讨论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中华鼢鼠成纤维细胞体外培养建系及其生物学特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中华鼢鼠三种组织成纤维细胞体外培养体系的建立 |
1.1 引言 |
1.2 材料 |
1.2.1 主要试剂 |
1.2.2 主要器材 |
1.2.3 实验材料 |
1.3 方法 |
1.3.1 中华鼢鼠三种组织成纤维细胞的原代培养 |
1.3.2 中华鼢鼠三种组织成纤维细胞的纯化 |
1.3.3 中华鼢鼠三种组织成纤维细胞的传代培养 |
1.3.4 中华鼢鼠三种组织成纤维细胞的冻存 |
1.3.5 中华鼢鼠三种组织成纤维细胞的复苏 |
1.4 结果 |
1.4.1 中华鼢鼠组织块原代培养结果 |
1.4.2 中华鼢鼠三种组织成纤维细胞原代培养形态观察 |
1.4.3 中华鼢鼠三种组织成纤维细胞代培养形态观察 |
1.5 讨论 |
第二章 中华鼢鼠三种组织成纤维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分析 |
2.1 引言 |
2.2 材料 |
2.2.1 主要试剂 |
2.2.2 主要器材 |
2.2.3 实验细胞 |
2.3 方法 |
2.3.1 中华鼢鼠三种组织成纤维细胞贴壁率的测定 |
2.3.2 中华鼢鼠三种组织成纤维细胞生长曲线绘制 |
2.3.3 中华鼢鼠三种组织成纤维细胞冻存前、复苏后存活率测定 |
2.3.4 中华鼢鼠三种组织成纤维细胞的支原体污染检测 |
2.3.5 中华鼢鼠成纤维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 |
2.4 结果 |
2.4.1 中华鼢鼠三种组织成纤维细胞不同代次、不同时间下的贴壁率对比 |
2.4.2 中华鼢鼠三种组织成纤维细胞不同代次的生长曲线对比 |
2.4.3 中华鼢鼠三种组织成纤维细胞不同代次冻存前、复苏后存活率对比 |
2.4.4 中华鼢鼠成纤维细胞支原体检测 |
2.4.5 中华鼢鼠成纤维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 |
2.5 讨论 |
第三章 中华鼢鼠中华鼢鼠线粒体DNACytb、D-loop及ND4基因的系统发育树构建 |
3.1 引言 |
3.2 材料 |
3.2.1 主要试剂 |
3.2.2 主要器材 |
3.2.3 实验材料 |
3.3 方法 |
3.4 结果 |
3.5 讨论 |
3.6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缩略词表(Abbreviations) |
致谢 |
(3)塞隆骨化学成分的分离纯化与生物活性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塞隆骨研究背景概述 |
1.1.1 高原鼢鼠简介 |
1.1.2 塞隆骨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
1.1.3 塞隆骨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
1.1.4 塞隆骨的临床应用 |
1.1.5 其它动物骨药材研究概况 |
1.2 高效液相色谱 |
1.2.1 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发展概况 |
1.2.2 正相色谱(NPLC) |
1.2.3 反相色谱(RPLC) |
1.2.4 亲水色谱(HILIC) |
1.3 二维高效液相色谱法的研究现状 |
1.3.1 二维高效液相色谱法的独特优点 |
1.3.2 二维高效液相色谱法的技术功能 |
1.3.3 二维高效液相色谱法的正交性 |
1.3.4 二维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应用 |
1.4 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概述 |
1.4.1 制备色谱的分类 |
1.4.2 制备色谱方法的建立 |
1.4.3 高效液相色谱制备的策略 |
1.4.4 制备色谱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塞隆骨一维高效液相色谱的分离制备 |
2.1 实验原料、试剂及仪器设备 |
2.1.1 实验原料 |
2.1.2 实验试剂 |
2.1.3 仪器设备 |
2.1.4 实验装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塞隆骨样品的提取和预处理 |
2.2.2 分析色谱条件 |
2.2.3 制备色谱条件 |
2.3 实验步骤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提取工艺的优化 |
2.4.2 色谱条件的优化 |
2.4.3 分析液相到制备液相的线性放大 |
2.4.4 塞隆骨一维各组分的收集和分析 |
2.4.5 塞隆骨一维各组分的得率 |
2.5 小结 |
第三章 塞隆骨醇提物的二维液相色谱分离制备 |
3.1 实验原料、试剂及仪器设备 |
3.1.1 实验原料 |
3.1.2 实验试剂及仪器设备 |
3.2 实验方法 |
3.2.1 样品的制备 |
3.2.2 二维色谱分离系统的建立 |
3.2.3 操作步骤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制备组分的色谱分析 |
3.3.2 目标单组分的最佳色谱模式 |
3.3.3 单体化合物的纯度检测 |
3.3.4 单体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
3.4 小结 |
第四章 塞隆骨水提物的二维液相色谱分离制备 |
4.1 实验原料、试剂及仪器设备 |
4.1.1 实验原料 |
4.1.2 实验试剂及仪器设备 |
4.2 实验方法 |
4.2.1 样品的制备 |
4.2.2 色谱条件 |
4.2.3 二维色谱分离系统的建立 |
4.2.4 操作步骤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水提组分的最佳二维色谱模式 |
4.3.2 水提物中单体化合物纯度检测 |
4.3.3 单体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
4.4 小结 |
第五章 塞隆骨提取物的细胞活性初步筛选 |
5.1 塞隆骨醇提组分对前破骨细胞生长的影响 |
5.1.1 实验材料 |
5.1.2 实验方法 |
5.1.3 实验结果和分析 |
5.2 塞隆骨水提组分对成骨细胞生长的影响 |
5.2.1 实验材料 |
5.2.2 实验方法 |
5.2.3 实验结果和分析 |
5.3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4)表达草兔卵透明带2和3基因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草兔简介及其危害现状 |
1.2 免疫不育技术 |
1.3 卵透明带简介与研究进展 |
1.4 痘病毒简介 |
1.5 抗原传递载体肖普纤维瘤病毒 |
1.6 穿梭载体pSC11 |
1.7 基因表达系统 |
1.8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9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9.1 草兔ZP2基因克隆,原核和真核表达 |
1.9.2 构建能够表达草兔ZP3基因的重组肖普纤维瘤病毒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实验动物 |
2.1.2 菌株与质粒、细胞与病毒 |
2.1.3 主要试剂 |
2.1.4 主要仪器 |
2.2 试验方法 |
2.2.1 实验一草兔ZP2基因克隆,原核和真核表达 |
2.2.1.1 草兔卵巢总RNA的提取、纯化及检测 |
2.2.1.2 cDNA第一链的合成及环化 |
2.2.1.3 草兔ZP2基因克隆 |
2.2.1.4 草兔ZP2基因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
2.2.1.5 草兔ZP2基因在E.coli BL21中的诱导表达体系优化及其鉴定 |
2.2.1.6 草兔ZP2基因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
2.2.1.7 含草兔ZP2基因的RK13细胞筛选及纯化 |
2.2.1.8 稳定荧光RK13细胞中ZP2基因的存在与转录检测 |
2.2.1.9 稳定荧光RK13细胞中ZP2基因的表达情况检测 |
2.2.2 实验二构建能够表达草兔ZP3基因的重组肖普纤维瘤病毒 |
2.2.2.1 重组草兔ZP3-His cDNA克隆 |
2.2.2.2 重组穿梭载体pSC11-ZP3-His的构建 |
2.2.2.3 重组SFV的构建 |
2.2.2.4 重组SFV中ZP2基因的存在、转录以及表达检测 |
2.2.2.5 重组SFV病毒滴度的测定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实验一草兔ZP2基因克隆,原核和真核表达 |
3.1.1 草兔ZP2基因克隆 |
3.1.2 草兔ZP2基因序列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3.1.3 重组原核表达载体pET-28a-hZP2、pET-28a-ZP2f的鉴定 |
3.1.4 ZP2f、hZP2基因的诱导表达体系优化 |
3.1.5 hZP2基因表达产物的Western blot检测 |
3.1.6 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EGFP-N1-ZP2的鉴定 |
3.1.7 重组RK13细胞的筛选 |
3.1.8 重组RK13细胞的分析 |
3.2 实验二构建能够表达草兔ZP3基因的重组肖普纤维瘤病毒 |
3.2.1 重组草兔ZP3-His cDNA与氨基酸序列分析 |
3.2.2 重组pSC11-ZP3-His穿梭载体的分析 |
3.2.3 构建重组SFV的分析 |
3.2.4 重组SFV效价测定 |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
4.1 讨论 |
4.1.1 实验一草兔ZP2基因克隆,原核和真核表达 |
4.1.2 实验二构建能够表达草兔ZP3基因的重组肖普纤维瘤病毒 |
4.2 结论 |
4.2.1 实验一草兔ZP2基因克隆,原核和真核表达 |
4.2.2 实验二构建能够表达草兔ZP3基因的重组肖普纤维瘤病毒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高原鼢鼠HIF-1α及HO-1在组织中的季节性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 高原鼢鼠概述及对对洞穴环境的适应机制 |
1.1 鼢鼠分类概述 |
1.2 高原鼢鼠的分布及生态习性 |
1.3 高原鼢鼠洞道系统的生境特点 |
1.4 地下鼠对低氧高二氧化碳环境的生理适应 |
1.5 地下鼠对低氧高二氧化碳环境的分子适应 |
2 低氧诱导因子-1 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
2.1 HIF-1 的结构与生物学功能 |
2.1.1 HIF-1 的结构 |
2.1.2 HIF-1 的生物学功能研究进展 |
2.2 HIF-1 的表达调控机制 |
2.2.1 常氧条件下HIF-1α的调节 |
2.2.2 缺氧状态下HIF-1α的调节 |
2.3 地下鼠体内HIF-1α表达的研究 |
3 血红素氧合酶(Heme Oxygenase -1)的研究进展 |
3.1 血红素氧合酶概述 |
3.2 HO-1 的生物学特性及作用机制 |
3.2.1 HO-1 的生物学特性 |
3.2.2 HO-1 的作用机制 |
第二章 高原鼢鼠不同时期洞道环境的测定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动物及采集地点 |
1.2 主要仪器设备 |
1.3 试验方法 |
1.4 统计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三章 高原鼢鼠血液氧传输相关因子的测定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动物 |
1.2 动物处理 |
1.3 试验方法 |
1.3.1 动脉血液O_2 和CO_2 分压的测定 |
1.3.2 血常规分析 |
1.3.3 血浆CO_2 结合力的测定 |
1.4 统计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四章 低氧高二氧化碳条件下高原鼢鼠HIF-1α及HO-1在mRNA 及蛋白水平的季节性表达变化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动物来源 |
1.2 动物处理 |
1.3 组织总RNA 的提取 |
1.3.1 试验用具去RNase 前处理 |
1.3.2 组织总RNA 的提取 |
1.3.3 总RNA 的质量、浓度检测与标化 |
1.4 RNA 逆转录 |
1.5 RT-PCR 半定量法测定对目的基因在mRNA 水平的表达 |
1.5.1 目的基因及内参部分片段的序列测定 |
1.5.2 RT-PCR 半定量检测各组织目的基因在mRNA 的季节性表达水平 |
1.6 Western blotting 检测不同组织HIF-1α及HO-1 在蛋白水平的季节性表达 |
1.6.1 组织总蛋白提取 |
1.6.2 蛋白质浓度测定 |
1.6.3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1.6.4 蛋白质的转膜 |
1.6.5 Western 印迹杂交 |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2.1 目的基因克隆结果 |
2.2 目的基因序列测定结果 |
2.2.1 HIF-1α基因的部分cDNA 片段序列测定结果 |
2.2.2 HO-1 基因的部分cDNA 片段序列测定结果 |
2.2.3 GAPDH 基因部分cDNA 序列的测定结果 |
2.3 HIF-1αmRNA 在不同组织中的季节性表达水平 |
2.4 HIF-1α蛋白在不同组织中的季节性表达水平 |
2.5 HO-1 mRNA 在不同组织中的季节性表达水平 |
2.6 HO-1 蛋白在不同组织中的季节性表达水平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五章 全文总结 |
结论 |
有待于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发表文章 |
参加的科研工作 |
致谢 |
(6)高原鼢鼠药用价值及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文献综述 |
高原鼢鼠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
一、鼢鼠简介 |
1、鼢鼠分类概述 |
2、鼢鼠的分布 |
3、鼢鼠的地理区划 |
4、高原鼢鼠的特点 |
二、鼢鼠对天然草场的危害与防治 |
1、高原鼢鼠危害的现状 |
2、鼢鼠的灭治途径及效果 |
三、鼢鼠在民间的利用 |
四、高原鼢鼠的营养成分 |
1.脂类物质 |
2.高原鼢鼠肌肉中的脂溶性物质 |
3.氨基酸 |
4.矿质元素 |
五、高原鼢鼠的应用 |
1、鼢鼠骨的应用 |
2、鼢鼠的脂溶性成分的应用 |
3、鼢鼠肉的应用 |
六、展望 |
参考文献 |
动物药材研究进展 |
第一节 药用动物在我国应用的历史和发展概况 |
第二节 我国的药用动物资源 |
第三节 现代技术在动物类中药鉴别的应用 |
1 扫描电镜技术 |
2 红外光谱技术 |
3、热分析技术 |
4、X衍射技术 |
5、分子生物学技术 |
第四节 动物药材的种类和化学成分 |
第五节 动物药材的药理功能 |
1 对血液和造血系统的影响 |
2 对免疫系统功能的影响 |
3 对消化系统的作用 |
第六节 动物药材的应用 |
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一章 塞隆骨提取物的制备 |
摘要 |
关键词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2.1 塞隆骨超临界CO2萃取结果 |
2.2 750mL/L乙醇提取结果 |
2.3 蒸馏水回流提取结果 |
2.4 塞隆骨水煎液的提取结果 |
2.5 骨胶提取物提取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在细胞水平上探讨塞隆骨治疗骨质疏松的机理 |
第一节 塞隆骨提取物对体外成骨样细胞增殖的影响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2.1 塞隆骨水煎液对成骨样细胞增殖的影响 |
2.2 塞隆骨脂、醇、水提物及水煎液对大鼠成骨样细胞ROS17/2.8增殖结果 |
2.3 塞隆骨脂、骨胶提取物、水煎液及地塞米松对大鼠成骨样细胞ROS17/2.8增殖的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节 塞隆骨提取物对体外成骨样细胞分化的影响 |
摘要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方法 |
2.1 碱性磷酸酶(ALP)活性的测定 |
2.2 不同塞隆骨提取物的成骨样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 |
2.3 统计学处理 |
3 结果 |
3.1 碱性磷酸酶(ALP)活性的测定结果 |
3.2 ALP染色结果 |
4.讨论 |
5.小结 |
第三节 塞隆骨提取物对成骨细胞体外钙化能力的研究 |
摘要 |
关键词 |
前言 |
1.材料与方法 |
2.实验方法 |
2.1 钙结节染色计数 |
2.2 成骨样细胞对钙离子的摄取能力 |
3.结果 |
3.1 塞隆骨各提取物对成骨细胞矿化能力的影响 |
3.2 塞隆骨各提取物对钙离子摄取能力的影响 |
4 讨论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塞隆骨提取物对成骨样细胞凋亡及细胞因子的机理研究 |
第一节 塞隆骨提取物对抑制成骨样细胞凋亡机制探讨 |
摘要 |
关键词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方法 |
2.1 细胞培养 |
2.2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凋亡细胞 |
2.3 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比例 |
3 结果 |
3.1 DNA凝胶电泳结果 |
3.2 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比例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二节 塞隆骨提取物对成骨样细胞分泌IL-1、IL-2、IL-4、IL-6、IL-10及干扰素IFN-γ的影响 |
摘要 |
关键词 |
前言 |
1.试剂及试剂盒 |
2.实验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5.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塞隆骨提取物对COX、Ⅳ型胶原酶活性以及对NF-kb因子的影响 |
摘要 |
关键词 |
前言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2.1 MMPS明胶电泳实验结果 |
2.2 NF-kb活化结果 |
2.3 化学荧光COX抑制剂筛选实验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塞隆骨提取物质对骨质疏松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 |
摘要 |
关键词 |
前言 |
1.试剂及试剂盒 |
2.实验方法 |
2.1 大鼠成骨样细胞ROS17/2.8的培养 |
2.2 实验分组 |
2.3 细胞内总RNA抽提 |
2.4 引物设计 |
2.5 反应过程 |
3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高原鼢鼠肉酶解工艺优化及免疫功能探讨 |
第一节 高原鼢鼠肉营养成分分析及评价 |
摘要 |
关键词 |
前言 |
1.材料与方法 |
2.结果 |
2.1 高原鼢鼠肉主要营养成分与维生素含量 |
2.2 高原鼢鼠肉氨基酸含量及组成 |
2.3 高原鼢鼠肉的氨基酸分 |
2.4 高原鼢鼠肉脂肪酸含量及评价 |
2.5 高原鼢鼠肉矿物质成分及含量 |
3.讨论 |
4.小结 |
第二节 高原鼢鼠肉蛋白的木瓜蛋白酶水解优化研究 |
摘要 |
关键词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酶的筛选 |
2.2 加酶量对水解度的影响 |
2.3 酶解时间对水解度的影响 |
2.4 pH对水解度的影响 |
2.5 温度对水解度的影响 |
2.6 固液比对水解度的影响 |
2.7 正交试验 |
2.8 水解液的成分分析 |
3 结论 |
第三节 高原鼢鼠肉蛋白的木瓜蛋白酶酶解物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
摘要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实验方法 |
3.结果 |
3.1 T淋巴细胞增殖的结果 |
3.2 酶解液对对小鼠NK细胞活性的影响 |
3.3 酶解液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鸡红细胞能力的影响 |
3.4 酶解液对正常小鼠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功能的影响 |
3.5 酶解液对对小鼠特异性体液免疫功能的影响 |
4.讨论 |
5.小结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申请专利及获奖情况 |
声明 |
四、中华鼢鼠骨提取物对炎症反应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高原鼢鼠先天免疫功能及其与竹鼠和大鼠的比较研究[D]. 曹旺杰. 兰州大学, 2020(01)
- [2]中华鼢鼠成纤维细胞体外培养建系及其生物学特性分析[D]. 穆瑶. 内蒙古大学, 2018(01)
- [3]塞隆骨化学成分的分离纯化与生物活性初步研究[D]. 王丹. 天津大学, 2015(03)
- [4]表达草兔卵透明带2和3基因的分析[D]. 周智敏.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5(04)
- [5]高原鼢鼠HIF-1α及HO-1在组织中的季节性表达[D]. 张建梅. 青海大学, 2007(06)
- [6]高原鼢鼠药用价值及分子机制研究[D]. 潘明. 四川大学, 2005(02)
- [7]中华鼢鼠骨提取物对淋巴细胞转移因子和白细胞介素-1的影响[J]. 徐立,方泰惠,杨奎.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2004(04)
- [8]中华鼢鼠骨提取物对炎症反应的影响[J]. 徐立,方泰惠.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20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