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液化气腐蚀原因研究及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夏克勤,李兴建,王利勇,周庆国,李辉,李青泽,沈康文[1](2021)在《渤海油田某终端液化气撬装脱硫工业应用总结》文中研究表明介绍了渤海油田龙口终端处理厂液化石油气撬装干法脱硫装置、工艺及运行情况。分析原料液化气铜片腐蚀不合格的原因,介绍了铜片腐蚀抑制剂应用中出现的问题,进一步提出干法脱硫的工艺及催化剂的选择,对撬装干法脱硫工业应用情况进行了总结。结果表明该装置具有操作灵活,工艺简单、设备投资少、能耗低等特点,能有效解决液化气铜片腐蚀不合格问题。
李熙[2](2020)在《基于屏障模型的较大危化品事故致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危化品行业的蓬勃发展,短短二十年时间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近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由于危化品行业安全管理水平,监管等方面措施没有及时跟上,过快的发展速度导致危化品事故频发,带来财产,生命损失和严重的环境破坏。从事故中学习往往能有效地发现事故发生的规律,从而指导事故预防措施的制定,作者通过文献沉淀发现,目前我国的危化品事故研究主要集中以下四个方面:(1)对危化品事故发生时间,发生地点,事故类型等特征进行统计;(2)采用事故致因模型对某起事故进行详细地分析;(3)根据实践工作经验,提出预防对策;(4)对某种特定类型的危化品事故进行分析(如运输环节,液氨危化品事故等);鉴于目前学者对危化品事故的研究主要停留在表面致因原因或者局部致因原因探究,而往往深层次的致因才是危化品事故不断产生的根源,因此,本文基于屏障的视角,探究危化品事故中失效屏障,然后通过控制论的基本原理分析屏障失效的原因,从而挖掘出导致危化品行业屡次整顿却效果不佳的深层次共性致因,并提出预防措施。本文选取了2012年-2017年的74起较大危化品事故,使用屏障模型和控制论对其进行了详细地分析,通过分析预防危化品事故中需要实现的安全功能,逐一识别较大危化品事故致因路径上失效的安全屏障,然后采用控制论中反馈-控制的基本原理,分析各个层级导致屏障失效的不当控制,结果发现,最容易导致事故发生的致因路径出现在受限空间作业和焊接作业期间,共性失效屏障主要包括应急救援,安监局监察,有毒可燃气体检测,工作监护,PPE等,对屏障失效原因分析发现,危化品企业安全氛围薄弱,员工缺乏培训,从业人员文化水平低流动性大,企业与承包商公司员工沟通交流异常,政府日常监管松懈等是导致危化品事故频发的危化品事故频发的根源原因,作者基于此,从国家,政府,企业三个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张洪涛[3](2019)在《DF公司液化石油气储罐改造项目安全预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液化石油气储罐,作为储存类压力容器,不仅承受一定的压力,其内部的液化石油气介质易燃、易爆、有毒,具有较大危险性。液化石油气储罐,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将会给人身和财产安全造成重大损失。论文以DF公司液化石油气储罐改造项目为实际案例,开展安全预评价研究。论文首先阐述系统相关性理论、类比推理理论、事故致因理论和安全经济学理论,并介绍论文中采用的安全检查表法、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模糊综合评价法、故障树分析法和道化学公司火灾、爆炸危险指数评价法等相关安全评价方法。对于研究对象,论文从项目情况、液化石油气储罐参数以及主要工艺流程三个方面进行简要介绍。论文在分析液化石油气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的基础上,进一步识别出生产过程存在的泄漏、储罐超压爆炸、火灾爆炸、中毒和窒息、高空坠落、机械伤害、车辆伤害、触电、冻伤等危险因素。其中,对泄漏、储罐超压爆炸、火灾爆炸等主要危险因素,采用故障树分析法进行深入识别。针对液化石油气储罐兼具有危险化学品危险性和特种设备危险性的特点,论文分别开展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和特种设备重大危险源辨识。论文根据国家现行法规、标准等要求,编制安全检查表,应用该方法对总图布置、设施设备进行评价;在梳理安全管理相关要求的基础上,论文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层次结构模型,确定各级评价因素权重,在明确模糊评价等级后,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评价;论文对已构建的液化石油气火灾爆炸故障树进行深入分析,求得最小割集,进行基本事件结构重要度排列,开展定性评价。在确定属于重大危险源的基础上,应用道化学公司火灾、爆炸危险指数评价法对事故后果进行评价,通过计算求得液化石油气储罐发生火灾、爆炸事故的伤害暴露范围、最大财产损失等数据。最后,针对评价结果,提出液化石油气储罐改造项目的对策建议。
苏国庆[4](2019)在《加氢裂化装置再沸器弯头和分馏塔顶空冷器管束冲刷腐蚀研究》文中认为加氢裂化是石化行业中一种十分重要的加工工艺,通过该工艺可以得到液化气、石脑油、柴油等多种产品。由于加氢裂化工艺中涉及复杂的反应、传热、传质和动量传递过程,且其中的众多设备仍为耐腐蚀性能较差的碳钢材质,故在加氢裂化设备中存在严重的冲刷腐蚀现象,极易引起各种生产安全问题。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加氢装置再生塔底再沸器返塔管线弯头和分馏塔塔顶空冷器管束。针对失效弯头,本文基于宏观、微观两个视角,从物理、化学两个角度入手,对弯头的内层进行包括腐蚀孔洞分布、壁厚分布在内的物理规律的归纳分析,进一步对失效弯头进行了材质与机械性能分析、金相检验、X射线衍射分析(XRD)、扫描电镜(SEM)和能谱分析(EDS)等多种表征研究其腐蚀机制。研究发现弯头本身质量并无缺陷,各项要求均符合国标。冲刷腐蚀是造成弯头腐蚀失效的主要原因,其中流体的冲刷在失效过程中占主导作用,电化学腐蚀在腐蚀孔洞的形成过程中占主导作用。弯头位置的流体扰动加剧管道内壁腐蚀;同时卧式虹吸式再沸器存在蒸发空间不足的缺点,也造成了弯头出口位置和法兰的严重腐蚀。针对失效空冷器,CFD模拟结果显示流体冲刷在整个冲刷腐蚀过程中占主导地位,电化学腐蚀的影响较小,偏流是导致空冷器管束失效的重要原因。本文基于CFD计算结果,模拟现场实际工况下流体的流动,经过实验方案设计、工艺模拟、设备设计与选型等步骤,设计并搭建了一套适用于空冷器的管流式冲刷腐蚀实验装置。基于这套装置,设计并完成了关于空冷器管束的可视化实验。实验结果显示,虽然各支路入口处偏转角度不同,但第四、五节管道中流体的流动和分布规律并无明显差异。通过透明玻璃管可清楚观察到实验介质的流动状态以及气液两相流下液滴的分布和流动。对比了可视化实验与CFD模拟结果,二者具有一致性。通过实验现象推断实际工况下流体的流动状态,初步分析得到了分馏塔顶空冷器的冲刷腐蚀机制。本文研究了加氢装置再沸器返塔管线弯头和分馏塔塔顶空冷器管束的冲刷腐蚀机制,对探索石化系统过流部件的腐蚀行为和防护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许爱华[5](2019)在《塔里木天然气集输工艺研究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塔里木油田是西气东输主力气源地,包括砂岩和碳酸盐岩气田,其中砂岩气藏具有超深、高温高压、高含蜡等特点,同时含有CL-、CO2等酸性腐蚀性介质,实际进站温度比开发方案预测高20℃,从而导致脱水脱烃处理达不到设计规模、集输与处理系统腐蚀严重等问题,为气田运行带来很大安全隐患;碳酸盐岩缝洞型气藏具有连通性差,油、气、水关系复杂,单井产量递减快、生命周期短等特点,油井产能、稳产时间等关键设计指标较难准确预测,造成地面系统总体布局难、装置适应性差等一系列难题,为气田的开发和地面设计、建设以及生产运行带来诸多技术难点。本文在调研塔里木油田典型砂岩天然气田和碳酸盐岩气田现场实际生产的基础上,通过实验与软件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高温高压气田集输和处理工艺的适应性进行研究,解决生产中遇到集气管线腐蚀、低温分离器蜡堵、脱水装置负荷不满足设计要求以及碳酸盐岩气田集输处理工艺适应性不强等技术难题,形成一套适合塔里木油田特色的高温高压气田集输与处理工艺技术。研究结果表明,高压集气、气液混输工艺适合塔里木砂岩气藏特性;采用修正压缩因子混合规则的LK方程计算节流温度更接近生产实际;天然气脱水脱烃宜采用“两级预冷+级间脱水”的工艺技术,有效解决因进站温度高导致的脱水脱烃处理装置达不到设计规模的问题,同时乙二醇循环加注量可减少了50%,经济效益显着;蜡组分在天然气中呈跳跃式分布,注入脱蜡剂可有效脱除天然气中的蜡组分,解决低温分离器蜡堵问题。根据模拟可以得出,树枝状集输管网布局易造成干线紊流并产生低速涡流区、从而造成腐蚀性组分和水分聚集,缓蚀剂保护膜断层,管道内壁腐蚀严重;对于高温高压的砂岩气田,气田单井产量高,集气系统的运行温度高于40℃,单井站、集气站内管线、推荐采用本质防腐(如22Cr、316L等)。碳酸盐岩气田井口宜采用丛式井场、单井串接、井场装置撬装化,采气支线宜采用气液混输,集输干线宜采用气液分输工艺,同时设置高、中压集气两套压力系统更好的适应碳酸盐岩气田压力及产量衰减较快,单井生命周期短的特点,“整体规划、骨架先行,滚动开发、区块接替”的气田开发模式,适应碳酸盐岩油气田开发需要。
姚东池[6](2019)在《基于四态贝叶斯网络的脱水脱烃站可靠性向量研究》文中指出天然气是优质高效的清洁能源,燃烧后二氧化碳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分别仅为煤炭的一半和五分之一左右,二氧化硫的排放几乎为零。在天然气的净化处理过程中,脱水脱烃是重要组成环节,对脱水脱烃站进行可靠性评估,找出系统和设备的薄弱环节,提出提高系统可靠性的有效措施,可为站场的维护和事故的预防奠定理论基础。本文以大牛地气田脱水脱烃站为例,对其进行可靠性研究。本文首先采用FMEA法,对脱水脱烃站的典型设备进行初步的失效因素识别。采用FS过滤系统,将不可能发生的失效因素事件进行过滤,防止其进入概率推算系统,最终过滤得到大牛地气田脱水脱烃站的294个失效因素。本文将失效因素进行四维状态的描述(安全-较为安全-不安全-失效),打破了传统的安全-失效的二维突变描述。将引信理论和模糊理论结合可同时考虑失效数据库和专家判断,从而推算失效因素的四维状态概率向量。本文采用GENIE2.0软件,通过贝叶斯网络模拟计算脱水脱烃站内24类主要设备的四维可靠性向量。对设备的可靠性向量进行可靠性参数分析,可以求得其平均无故障时间MTBF、失效因素概率重要度。本文引入基于功能分析的SADT模型,考虑子系统内部设备的串联、并联、混联关系,对大牛地气田脱水脱烃站场四个子系统进行结构的等效替换,然后将其向贝叶斯网络进行转化,设置条件概率表后从而计算子系统和站场系统的可靠性向量。利用本文所计算的站场可靠性向量结果,可决定从系统到失效因素的优先维护顺序。可提供系统、子系统、设备的平均无故障时间MTBF、不安全运行相隔时间等指标,以供工作人员对系统进行检修和维护。
李岩[7](2019)在《危化品仓储燃爆事故风险耦合特性与对策措施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危化品从生产经营到使用过程中,涉及到危化品大量集中存放的仓储过程,由于其中存放的危化品状态、性能、储存环境差异明显,仓储过程伴随着巨大的风险,事故频发防控难度大,这其中最普遍的危化品仓储事故就是火灾和爆炸事故,占总事故的70%以上,这两种事故不仅破坏力强、危险性高、影响范围广、难以控制,还会在一定程度上相互转换,引发二次事故,稍有疏忽,便有可能引发重大安全事故,造成人员伤亡、国家财产损失、引发社会恐慌。在本文中,火灾与爆炸事故简称为燃爆事故。为全面、有效的预防和控制危化品仓储风险,研究不同时间分布情况下影响危化品仓储燃爆事故的风险因素,本文应用安全学原理、安全统计学、系统安全评价、耦合度函数、熵权法、灰色理论、马尔科夫法等理论与方法对危化品仓储风险耦合特性及事故防控进行了数据整理统计、模型构建应用、事故风险预测、提出对策措施等一系列研究,并获得以下结论:1.通过阐述危化品定义、分类、和危害特性,结合风险的相关概念,在事故致因理论的基础上,以大量的危化品仓储事故的实际调查资料为基础,确定危化品仓储事故人、机、环、管系统要素,同时基于2012年至2018年发生的118起危化品仓储燃爆事故,从多个方面进行了统计分析。2.结合风险耦合相关概念,对比多种评价方法,建立危化品仓储燃爆事故评价指标,将时间分为日时段和月时段,构建基于时间维的危化品仓储燃爆事故耦合度风险评价模型,代入历史数据,得出危化品仓储风险因素在时间上的耦合变化规律;为弥补时间维耦合度的不足,将N-K模型补充的耦合度之中,分析危化品仓储耦合风险整体发展趋势,从各因素耦合的情况找出引发危化品仓储风险事故的原因和规律。3.将灰色GM(1,1)预测模型与马尔科夫法相结合,构建组合预测模型,利用2012-2018年危化品仓储事故,对2019年、2020年进行事故预测,通过精度检验和对比2019年第一季度事故数,验证预测模型准确性。4.从事故发生演化机理防控策略、应急管理策略两个方面构建危化品仓储事故防控体系,分析耦合度分布规律,建立危化品仓储事故链,构建危化品仓储燃爆事故识别与预警系统框架,提出危化品仓储应急救援体系,规范应急救援响应机制,强化应急演练对策为危化品仓储事故发生前、后的预防控制奠定框架基础、提供指导意见。
周柏成[8](2018)在《重油催化裂化装置关键风险辨识及控制措施》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石油化工行业在国家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巨大,然而近年来石油化工行业事故频发,这不仅给国家和人民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同时也破坏着一个又一个幸福的家庭。如何能有效识别出石油炼制企业在生产作业过程中的危害因素,并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加以控制,这已成为现今学者争相研究的课题。催化裂化作为我国重质油加工的重要组成步骤,因其工艺复杂,原材料及产品均具有易燃、易爆、高温等特性,极易在生产过程中引起火灾爆炸等恶性事故,因此利用科学的评价方法对装置进行安全评价,对重油催化装置的安全平稳运行具有重大意义。本论文围绕催化裂化装置的关键安全风险的辨识和控制措施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对装置在生产过程中,储存和产生的危险化学品进行逐项分析,确定各项物质的易燃易爆特性及有毒有害特性。根据易燃易爆物质的理化特性对照《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进行火灾危险性等级划分并提出相应灭火措施;根据有毒有害物质的物化特性,整理相关物质中毒后的表现症状以急救措施;通过对装置已发生事故案例的原因分析,结合目前装置采取的应急管理方法,为装置关键风险因素辨识提供依据。其次,从工艺技术危害辨识及风险评价、操作及作业活动风险识别及控制措施、设备设施风险识别及控制措施三大方面对装置进行整体安全评价,寻找出目前装置存在的主要风险因素。通过对重大风险因素产生的原因分析,整理出目前制约装置安全平稳生产的主要原因。具体可概括为,人员的操作,设备设施失效以及安全领导力。针对这三个方面展开原因分析并提出相应控制措施。再次,利用美国道化学公司的火灾爆炸危险性评价方法对装置火灾爆炸危险等级进行评定。结合装置的实际运行情况,对已发生泄漏的液化气罐进行爆炸类型分析,运用事故树法对各爆炸类型进行概率计算,得出泄漏型火灾爆炸为最大概率。针对液化气罐火灾爆炸提出相应预防措施。最后,结合液化气罐泄漏案例,利用PHAST软件对泄漏后可燃气体扩散进行后果模拟。分别从产生喷射火后的热辐射和爆炸后产生的冲击波进行分析,得出在不同天气条件下装置的安全距离,为以后应急处置提供数据参考。针对目前办公区与装置区距离较近且办公楼窗户朝向装置区等问题提出整改建议。
方泓渐[9](2018)在《液化气腐蚀问题的原因与对策》文中指出液化气中有含硫化合物,而含硫化合物具有一定的腐蚀性,对炼化企业的设备有不同程度的腐蚀,而这种现象在多个大型炼化企业都广泛存在。液化气腐蚀问题的诱因非常多样,分析出其腐蚀性原因,寻找解决对策,将会提高液化气及其产品质量,给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本文着重就液化气产生腐蚀问题的原因及对策展开分析。
桑九强[10](2017)在《液化石油气灌装站风险评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风险是普遍存在的,它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经济社会活动。社会越发展,市场经济越发达,不确定性因素就越多,风险也就越突出。对风险实施科学有效的管理,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和普遍的需求。加强风险管理,减少风险事故的发生,可以有效地提升风险管理单位资源的配备能力,同时提升人们的安全感。安全评价本质上属于风险管理的一种实践方法,国外也称为危险评价或风险评估,它是依照国家安全生产的有关法律法规,对设备、设施或系统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性是否复合有关技术标准、规范相关规定的评价。液化石油气(LPG)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其易燃易爆的特性也给城市安全带来了一定的考验。为了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发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与隐患,进一步提高安全生产水平,本文通过对辽河油田公司某液化石油气灌装站开展风险评估,通过分析各种不确定性及其对目标的影响,采取相应的措施,为保障液化石油气灌装站的安全运行提供了参考。来提高企业从业人员风险意识、保障安全责任履行、夯实安全基础工作、增强安全监督力度、强化隐患治理及责任追究。结合实际分析了当前液化石油气灌装站在风险评估中存在的几种事故隐患及其可能造成的后果,并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
二、液化气腐蚀原因研究及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液化气腐蚀原因研究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渤海油田某终端液化气撬装脱硫工业应用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1 原装置存在的问题 |
2 脱硫工艺的选择 |
3 脱硫工艺及脱硫原理 |
3.1 脱硫工艺 |
3.2 脱硫原理 |
4 工业应用情况 |
4.1 首次使用出现的问题 |
4.2 带水原因分析 |
4.3 处理方案及效果 |
5 结 论 |
(2)基于屏障模型的较大危化品事故致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3 现状评述及科学问题的提出 |
1.4 研究样本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样本 |
1.4.2 技术路线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屏障模型和控制论相关理论基础研究 |
2.1 屏障模型 |
2.1.1 安全屏障定义文献综述 |
2.1.2 安全屏障功能文献综述 |
2.1.3 安全屏障的分类 |
2.1.4 安全屏障与安全功能内在关联性分析 |
2.2 控制论 |
2.2.1 控制论原理 |
2.2.2 安全控制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屏障的事故致因建模及实例分析 |
3.1 构建基于屏障的事故致因模型 |
3.2 基于屏障的事故致因模型分析步骤解析 |
3.2.1 危险事件序列分析 |
3.2.2 识别安全功能及失效屏障 |
3.2.3 构建企业安全控制结构图 |
3.2.4 各层级失效控制动作分析 |
3.3 基于屏障的事故致因模型对两起危化品事故分析过程实例展示 |
3.3.1 对临沂市金誉石化有限公司“6?5”罐车泄露爆炸事故分析过程展示 |
3.3.2 对邯郸市龙港化工有限公司“11?28”中毒窒息事故分析过程展示 |
3.4 两起事故的差异性和共性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较大危化品事故致因路径及失效屏障分析 |
4.1 较大危化品事故致因路径 |
4.2 失效屏障分类 |
4.3 共性失效屏障 |
4.3.1 应急救援屏障失效情形分析 |
4.3.2 安监局检查屏障失效情形分析 |
4.3.3 对有毒有害气体检测屏障失效情形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屏障失效原因分析 |
5.1 从基本层分析屏障失效的原因 |
5.2 从组织层分析屏障失效的原因 |
5.3 从社会层分析屏障失效的原因 |
5.4 预防危化品事故的建议措施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本文主要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3)DF公司液化石油气储罐改造项目安全预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有关安全评价方法应用的研究 |
二、有关火灾爆炸泄漏事故的研究 |
三、有关重大危险源辨识的研究 |
四、有关多重评价因素的研究 |
第三节 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一、主要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安全评价理论及方法 |
第一节 安全评价理论 |
一、系统相关性理论 |
二、类比推理理论 |
三、事故致因理论 |
四、安全经济学理论 |
第二节 安全评价方法 |
一、安全检查表法 |
二、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模糊综合评价法 |
三、故障树分析法 |
四、道化学公司火灾、爆炸危险指数法 |
第三章 项目危险因素识别 |
第一节 总体概况 |
一、DF公司及改造项目情况 |
二、液化石油气储罐参数 |
三、生产主要工艺流程 |
第二节 液化石油气危险特性识别 |
一、理化性质 |
二、危险特性 |
第三节 生产过程危险因素识别 |
一、危险因素分类与确定 |
二、主要危险因素 |
三、次要危险因素 |
第四节 重大危险源辨识 |
一、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 |
二、特种设备重大危险源辨识 |
三、辨识结果 |
第四章 项目安全预评价 |
第一节 总图布置和设施设备评价 |
一、总图布置 |
二、设施设备 |
三、评价结果 |
第二节 安全管理评价 |
一、安全管理要求 |
二、层次结构模型 |
三、评价因素权重 |
四、模糊评价等级 |
五、模糊评价 |
六、评价结果 |
第三节 火灾爆炸事故原因评价 |
一、故障树 |
二、最小割集 |
三、结构重要度 |
四、评价结果 |
第四节 火灾爆炸事故后果评价 |
一、火灾爆炸危险指数 |
二、暴露区域面积 |
三、基本最大可能财产损失 |
四、实际最大可能财产损失 |
五、评价结果 |
第五节 对策建议 |
一、改进总图布置和设施设备 |
二、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
三、火灾爆炸事故的防范与控制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调查问卷 |
致谢 |
(4)加氢裂化装置再沸器弯头和分馏塔顶空冷器管束冲刷腐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课题的来源 |
1.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冲刷腐蚀综述 |
1.2.1 冲刷腐蚀的机理 |
1.2.2 冲刷腐蚀的影响因素 |
1.2.3 冲刷腐蚀的研究方法 |
1.3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加氢裂化冲刷腐蚀研究进展 |
2.1 加氢裂化中腐蚀类型概述 |
2.2 加氢裂化冲刷腐蚀研究进展 |
2.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加氢裂化再沸器返塔管线弯头冲刷腐蚀研究 |
3.1 研究背景 |
3.2 宏观规律分析 |
3.2.1 腐蚀孔洞分析 |
3.2.2 减薄规律分析 |
3.2.3 腐蚀分布规律分析 |
3.3 微观规律分析 |
3.3.1 材质与机械性能分析 |
3.3.2 金相检验 |
3.3.3 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 |
3.3.4 X射线衍射分析 |
3.4 冲刷腐蚀机制分析 |
3.4.1 冲刷腐蚀 |
3.4.2 装置结构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加氢裂化分馏塔顶空冷器管束冲刷腐蚀研究 |
4.1 研究背景 |
4.2 数值模拟结果 |
4.3 实验流程设计 |
4.4 设备设计与选型 |
4.4.1 实验段 |
4.4.2 气体发生装置 |
4.4.3 流体输送装置 |
4.4.4 实验介质回收装置 |
4.5 实验装置的搭建与调试 |
4.6 可视化实验 |
4.6.1 实验方案 |
4.6.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6.3 冲刷腐蚀机制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设备图纸 |
致谢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附件 |
(5)塔里木天然气集输工艺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塔里木天然气开发生产运行现状 |
1.2.1 砂岩气田运行存在问题 |
1.2.2 碳酸盐岩气田运行存在问题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塔里木砂岩气田集输工艺研究 |
2.1 单井节流温度计算及校正 |
2.1.1 迪那2 气田油气物性参数 |
2.1.2 现场物性测试试验 |
2.1.3 测试结果 |
2.1.4 状态方程对比优选 |
2.1.5 节流温度计算校正 |
2.2 砂岩气田集输工艺选择 |
2.2.1 迪那2 气田集气工艺方案选择 |
2.2.2 分离计量工艺选择 |
2.2.3 输送工艺的确定 |
2.3 砂岩气田集输工艺模拟 |
2.3.1 集气干线最大输气量计算 |
2.3.2 单井的流速分析 |
2.3.3 集输工艺适应性评价 |
2.4 砂岩气田级间脱水技术研究 |
2.4.1 目前脱水工艺概述 |
2.4.2 迪那2 气田脱水装置模拟 |
2.4.3 脱水工艺优化和改进 |
2.4.4 级间脱水工艺的研发 |
2.4.5 效果评价 |
2.5 砂岩气田脱蜡技术研究 |
2.5.1 结蜡计算及原因分析 |
2.5.2 取样全组分分析 |
2.5.3 结蜡模拟计算 |
2.5.4 实验室溶蜡试验 |
2.5.5 除蜡对策 |
2.5.6 溶蜡工艺 |
2.5.7 溶蜡剂回收 |
2.5.8 效果评价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塔里木砂岩气田腐蚀控制研究 |
3.1 砂岩油气田腐蚀控制理论分析 |
3.1.1 内腐蚀控制工艺研究 |
3.1.2 气田集输管道材质选择 |
3.2 管道腐蚀的试验 |
3.2.1 实验基础数据 |
3.2.2 高温高压CO_2联合Cl-的局部腐蚀实验 |
3.2.3 冲刷腐蚀分析 |
3.2.4 电化学腐蚀实验 |
3.2.5 流场数值模拟研究 |
3.2.6 迪那2 气田腐蚀结论及对策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塔里木碳酸盐岩气田集输工艺研究 |
4.1 塔中Ⅰ号气田集输工艺 |
4.2 碳酸盐岩单井生产规律 |
4.3 碳酸盐岩气田集输工艺模拟研究 |
4.3.1 塔中62 高压集气干线模拟 |
4.3.2 塔中62 高压集气支线模拟 |
4.3.3 塔中62 高压集气干线最大输量模拟 |
4.3.4 塔中62 高压集气干线气液混输可行性分析 |
4.4 碳酸盐岩气田地面集输工艺方案优化 |
4.4.1 集输工艺 |
4.4.2 压力级制 |
4.4.3 防冻工艺 |
4.4.4 管材选择 |
4.4.5 腐蚀与防护 |
4.4.6 标准化设计 |
4.5 碳酸盐岩地面建设模式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6)基于四态贝叶斯网络的脱水脱烃站可靠性向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系统可靠性研究概述 |
1.2.2 系统可靠性国外研究现状 |
1.2.3 系统可靠性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6 创新点 |
第2章 脱水脱烃站典型设备失效因素辨识 |
2.1 基于FMEA法的脱水脱烃站设备失效因素辨识 |
2.1.1 站内压力管道失效因素辨识 |
2.1.2 站内阀门失效因素辨识 |
2.1.3 站内储罐失效因素辨识 |
2.1.4 三甘醇脱水装置失效因素辨识 |
2.1.5 脱乙烷塔失效因素辨识 |
2.1.6 脱丙丁烷塔失效因素辨识 |
2.1.7 其他设备 |
2.2 FS失效因素过滤系统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脱水脱烃站失效因素四维状态概率向量研究 |
3.1 可靠性向量与四维状态概率向量概述 |
3.2 基于引信理论的概率向量求解思路 |
3.3 设备失效因素的概率确定 |
3.3.1 基于OREDA数据手册的失效概率 |
3.3.2 基于模糊集合的失效概率 |
3.4 引信模型中结构系数和试验信息系数的确定 |
3.4.1 结构系数 |
3.4.2 确定试验信息系数 |
3.4.3 失效因素结构系数和试验信息系数的确定 |
3.5 基于引信理论的失效因素后验四维概率向量求解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贝叶斯网络的站场设备可靠性向量研究 |
4.1 贝叶斯网络概述 |
4.2 贝叶斯网络概率推算理论 |
4.2.1 基于信念值的概率推理 |
4.2.2 联接强度与逻辑门的映射关系 |
4.2.3 GENIE软件对贝叶斯网络进行模拟 |
4.3 二态贝叶斯网络的四态修正 |
4.4 基于四态贝叶斯网络的站场设备可靠性向量计算 |
4.5 站场设备的可靠性参数 |
4.6 失效因素对设备的概率重要度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脱水脱烃站系统四维可靠性向量研究 |
5.1 SADT模型概述 |
5.2 SADT模型向贝叶斯网络的转化 |
5.2.1 串联系统 |
5.2.2 并联系统 |
5.2.3 混联系统 |
5.2.4 脱水脱烃站场子系统贝叶斯网络模型的建立 |
5.3 子系统的贝叶斯网络模型四态修正与可靠性向量计算 |
5.3.1 串联系统的可靠性向量计算 |
5.3.2 并联系统的可靠性向量计算 |
5.3.3 系统贝叶斯网络的联结树推理算法 |
5.3.4 脱水脱烃站场子系统可靠性向量计算 |
5.4 子系统对设备的灵敏度算法 |
5.5 脱水脱烃站整体可靠性向量计算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大牛地气田脱水脱烃站可靠性分析 |
6.1 站场概况 |
6.1.1 站内工艺流程 |
6.1.2 站内设备情况 |
6.1.3 站场系统特点 |
6.2 站场失效因素识别和可靠性向量计算 |
6.3 站场设备可靠性向量计算与分析 |
6.4 站场子系统可靠性向量计算与分析 |
6.4.1 低温分离系统可靠性向量计算 |
6.4.2 轻烃分馏系统可靠性向量计算 |
6.4.3 轻烃储存系统可靠性向量计算 |
6.5 站场系统SADT模型分析及贝叶斯网络建立 |
6.6 站场系统可靠性向量计算 |
6.7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FS过滤系统程序代码 |
附录2 大牛地气田脱水脱烃站失效因素辨识结果 |
附录3 失效因素四维状态概率向量计算结果 |
附录4 设备贝叶斯网络模型与计算结果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7)危化品仓储燃爆事故风险耦合特性与对策措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安全风险研究 |
1.2.2 危化品风险评价研究 |
1.2.3 国内外风险耦合研究 |
1.2.4 危化品事故统计分析方法 |
1.2.5 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危化品仓储风险基础理论与耦合分析 |
2.1 危化品相关理论概念 |
2.1.1 危化品定义及分类 |
2.1.2 危化品危险和危害特性 |
2.2 风险的相关概念 |
2.2.1 风险定义 |
2.2.2 风险的分类及特性 |
2.2.3 风险管理 |
2.3 危化品仓储燃爆事故系统要素 |
2.3.1 危化品仓储特征 |
2.3.2 危化品仓储燃爆事故致因机理 |
2.3.3 危化品仓储燃爆事故风险因素 |
2.4 危化品仓储风险耦合相关概念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危化品仓储燃爆事故风险耦合度计算方法 |
3.1 风险耦合方法选择 |
3.2 时间维耦合度构建与分析 |
3.2.1 危化品仓储评价指标建立 |
3.2.2 耦合度方法概述 |
3.3 实例应用分析 |
3.3.1 时间维耦合度计算 |
3.3.2 N-K模型补充的耦合度计算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危化品仓储燃爆事故统计分析与预测 |
4.1 事故统计分析 |
4.1.1 危化品危害特性统计 |
4.1.2 事故发生时间分布 |
4.1.3 事故发生省份分布 |
4.2 组合预测模型理论 |
4.3 构建预测模型 |
4.3.1 灰色GM(1,1)模型 |
4.3.2 组合预测模型 |
4.3.3 模型精度检验 |
4.4 实例预测结果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危化品仓储燃爆事故对策措施 |
5.1 事故发生演化机理防控策略 |
5.1.1 事故耦合周期现状 |
5.1.2 整体风险耦合分析 |
5.1.3 事故发展网络断链减灾 |
5.1.4 事故统计与预测分析 |
5.2 应急管理对策 |
5.2.1 编制应急预案 |
5.2.2 建设应急组织 |
5.2.3 规范应急救援 |
5.2.4 强化应急演练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本文创新点 |
6.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成果清单 |
附录 B 危化品仓储燃爆事故详细数据 |
致谢 |
(8)重油催化裂化装置关键风险辨识及控制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重油催化裂化装置介绍 |
2.1 装置概况 |
2.2 装置易燃易爆物的安全性质 |
2.2.1 干气 |
2.2.2 液态烃 |
2.2.3 汽油 |
2.2.4 柴油 |
2.2.5 油浆 |
2.3 装置主要有毒有害物质的有关参数 |
2.3.1 汽油 |
2.3.2 液化石油气 |
2.3.3 硫化氢 |
2.3.4 一氧化碳 |
2.3.5 硫化亚铁 |
2.4 事故事件介绍 |
2.4.1 重油催化车间“4.15”烫伤事故 |
2.4.2 重油催化车间“6.03”火灾事故 |
2.4.3 重油催化车间“5.04”摔伤事故 |
2.4.4 重油催化车间“4.26”待生塞阀上衬里脱落造成装置切断进料 |
2.4.5 重油催化车间“6.16”DCS停电故障 |
2.4.6 重油催化车间“5.18”分馏中段循环管线动火作业发生闪爆 |
2.4.7 重油催化车间“7.17”封油带水导致油浆泵抽空故障 |
2.4.8 重油催化车间烟机叶片结垢振动大 |
2.5 事故处理预案及应急演练 |
2.5.1 事故处理预案 |
2.5.2 日常应急演练 |
第三章 装置危害因素辨识及风险评价 |
3.1 装置危害因素辨识 |
3.1.1 工艺技术危害辨识及风险评价 |
3.1.2 操作及作业活动风险识别及控制措施 |
3.1.3 设备设施风险识别及控制措施 |
3.2 装置主要风险产生原因及控制措施 |
3.2.1 与操作人员相关的重点风险问题产生原因及应对措施 |
3.2.2 与设备设施相关的重点风险问题事故后果及应对措施 |
3.2.3 与安全领导力相关的重点风险问题 |
3.2.4 安全领导力的作用 |
3.2.5 如何增强企业管理人员的安全领导力 |
第四章 装置火灾爆炸危险性评价 |
4.1 评价程序 |
4.2 评价方法 |
4.3 火灾爆炸危险性初期定量评价 |
4.3.1 单元划分 |
4.3.2 火灾爆炸指数F |
4.4 重油催化裂化装置火灾爆炸危险性确定 |
4.5 液化气罐火灾爆炸类型及概率计算 |
4.5.1 液化石油气火灾爆炸类型分析 |
4.5.2 火灾爆炸的概率及原因分析 |
4.5.3 液化石油气火灾爆炸事故预防措施 |
第五章 基于PHAST对装置液化气罐体泄漏的研究 |
5.1 事故分析后果软件及分析流程 |
5.1.1 PHAST软件 |
5.1.2 分析流程 |
5.2 液化气罐模型 |
5.2.1 装置液化气罐概况 |
5.2.2 周边环境 |
5.3 可能发生的事故模拟 |
5.3.1 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 |
5.3.2 主要事故后果分析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1.《关于石油炼制设备腐蚀的防治措施》 |
2.《浅谈催化装置脱硫脱硝技术》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液化气腐蚀问题的原因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液化气腐蚀问题产生的原因 |
1.1 硫化氢质量不合格 |
1.2 液化气残液质量不合格 |
1.3 液化气不能通过油渍试验 |
2 解决对策 |
2.1 减轻脱硫装置的负荷压力 |
2.2 改造脱硫生产环节 |
2.3 提高脱硫装置的精确程度 |
2.4 添加水洗设备 |
2.5 液化气采样系统的改造 |
3 总结 |
(10)液化石油气灌装站风险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风险评估方法研究 |
1.2.2 我国风险评估方法研究与应用现状 |
1.3 液化气灌装站现状 |
1.4 课题研究内容及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目的 |
1.4.3 技术路线和方法 |
第二章 液化石油气灌装站风险辨识 |
2.1 液化气灌装站情况 |
2.1.1 站址及周边环境 |
2.1.2 自然气象条件 |
2.1.3 站内总平面布置 |
2.1.4 主要建(构)筑物 |
2.2 主要设备及设施 |
2.2.1 设备设施 |
2.2.2 液化石油气储罐 |
2.2.3 工艺流程 |
2.2.4 给排水及供电 |
2.3 液化气灌装站主要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
2.3.1 物质的危险、有害因素分析 |
2.3.2 充装、储存过程火灾、爆炸危险因素辨识分析 |
第三章 基于安全检查表法的风险评价 |
3.1 选址及总平面布置单元 |
3.1.1 选址部分安全评价 |
3.1.2 总平面布置安全评价 |
小结 |
3.2 工艺及设备单元 |
小结 |
3.3 公用工程和辅助设施单元 |
3.3.1 电气安全及采暖通风安全评价 |
3.3.2 消防安全评价 |
小结 |
3.4 安全生产管理单元 |
小结 |
3.5 总结 |
第四章 基于重大危险源辨识的风险评估方法 |
4.1 辨识依据及辨识过程 |
4.1.1 辨识依据 |
4.1.2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过程 |
4.2 液化石油气罐装站重大危险源分级 |
4.2.1 分级依据 |
4.2.2 分级结果 |
4.3 总结 |
第五章 基于风险矩阵的风险评估方法 |
5.1 基于风险评估矩阵可行性分析 |
5.2 风险评估矩阵在液化石油气灌装站的应用 |
5.2.1 爆炸危险区域划分 |
5.2.2 消防系统 |
5.2.3 指标体系构建 |
5.3 总结 |
第六章 其他风险评估分析方法研究 |
6.1 蒸汽云爆炸伤害模型 |
6.2 事件树分析法 |
6.3 事故树分析法 |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
7.1 安全管理的安全对策措施 |
7.2 安全技术的对策措施 |
7.3 总结 |
参考文献 |
四、液化气腐蚀原因研究及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渤海油田某终端液化气撬装脱硫工业应用总结[J]. 夏克勤,李兴建,王利勇,周庆国,李辉,李青泽,沈康文. 广州化工, 2021(03)
- [2]基于屏障模型的较大危化品事故致因分析[D]. 李熙.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9)
- [3]DF公司液化石油气储罐改造项目安全预评价研究[D]. 张洪涛. 青岛大学, 2019(01)
- [4]加氢裂化装置再沸器弯头和分馏塔顶空冷器管束冲刷腐蚀研究[D]. 苏国庆. 北京化工大学, 2019(06)
- [5]塔里木天然气集输工艺研究及应用[D]. 许爱华.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09)
- [6]基于四态贝叶斯网络的脱水脱烃站可靠性向量研究[D]. 姚东池. 西南石油大学, 2019(06)
- [7]危化品仓储燃爆事故风险耦合特性与对策措施分析[D]. 李岩. 湖南科技大学, 2019(04)
- [8]重油催化裂化装置关键风险辨识及控制措施[D]. 周柏成.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9)
- [9]液化气腐蚀问题的原因与对策[J]. 方泓渐. 科技风, 2018(02)
- [10]液化石油气灌装站风险评估研究[D]. 桑九强.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