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行工程监理制是改善公路建设管理的有力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熊必章[1](2017)在《湖山大道项目“代建+监理一体化”管理模式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国内公路工程项目水平的快速提高,工程项目管理模式也在不断更新。由于我国地质地形条件复杂使得公路工程项目建设活动也要面临一系列复杂的问题。在公路公路工程项目建设中,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工程项目建设的实际需求,项目“代建+监理一体化”管理模式越来越受人们的重视,在公路施工活动中的应用越来越多。因此,加大公路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分析与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对项目代建管理模式进行研究的过程中,要对具体的管理的原则、管理内容、以及代建结构组成,具体实施流程进行详细的分析。以此为基础,制定项目代建管理和工程监理一体化的管理模式。然后就项目代建管理和工程监理一体化的管理细节进行综合论述,进一步完善项目“代建+监理一体化”管理模式的发展。本文以湖山大道公路工程项目为依托,借鉴江西安宁高速公路与海南琼乐高速公路开展“代建+监理一体化”的管理实践。首先对当前公路项目“代建+监理一体化”管理模式的优势、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优化措施进行了深入分析。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湖山大道项目“代建+监理一体化”管理模式进行调研。然后,确定实现公路工程建设项目“代建+监理一体化”新型管理模式的组织结构、任务分工、管理职能分工等,构建新型公路建设项目管理模式。接着,将构建的模式在湖山大道公路工程上应用与验证,分析评价其经济与社会效益,对模式进行修正与完善。最后,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够实现公路建设项目管理模式的创新,整合项目管理职责,减少管理层级,推行专业化管理,提高公路工程项目管理效能和建设管理水平。
鹿中山[2](2015)在《工程监理服务评价及激励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前我国工程监理行业的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面临发展方向的困惑、安全监理的责任、监理人才的流失、监理取费低等众多难题。为了解决监理行业存在的问题,本文将研究聚焦于工程监理评价体系及激励机制,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明确监理行业发展方向,建立监理企业服务能力评价体系、监理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安全监理服务质量评价体系,明确工程监理宏观激励及微观激励措施。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性工作如下:(1)明确工程监理模式的演变路径。"FIDIC合同条件”项目监理模式是中国工程监理制的根源,“小业主、大监理”项目监理模式是工程监理向“项目管理服务”演变的初级过渡模式,“工程监理+项目管理服务一体化”项目监理模式是工程监理向“项目管理服务”演变的高级过渡模式。工程监理最终将回归初衷,走向完全市场化的项目管理服务,与国际通行的FIDIC合同条件管理模式接轨、融合。(2)建立工程监理企业服务能力成熟度模型SCMM。基于美国项目管理协会PMI的组织级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OPM3,建立工程监理企业服务能力成熟度模型SCMM。建立SCMM模型服务能力成熟度评价体系,明确评定原则、思路、步骤、数据处理方法、改进路径设计。(3)建立工程监理服务质量评价体系。从服务管理学的角度研究工程监理服务的性质、内容、来源,并给出工程监理服务质量的差距分析模型。根据工程监理服务质量形成过程、影响因素,建立工程监理服务质量评价体系。(4)建立安全监理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对安全监理的基本概念进行辨析,明确安全监理的对象、目标、范围、难度、深度。基于工程实践,建立安全监理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及施工现场安全评价子体系。(5)从多个角度进行工程监理激励机制分析。通过工程监理市场监管声誉博弈分析,明确声誉机制的建立可以降低监理企业与监督机构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程度和风险发生的概率。利用工程监理市场声誉模型,研究政府通过建立声誉激励机制,实现对工程监理企业的长期激励问题。通过监理服务合同激励机制研究,指出:在当前工程监理市场,采用固定报酬+奖金报酬模式是相对较优的选择。通过工程部与监理部的信任博弈分析,证明在项目管理操作层面监理部的败德行为不可避免。运用委托-代理模型,引入项目特性系数、努力程度影响系数、能力投入影响系数、外生随机变量影响系数,分析监理工程师的激励机制。
郭涛[3](2013)在《我国建设监理执业行为及行业委托代理机制的优化研究》文中提出借鉴于西方的建设监理制度25年来为我国工程建设综合管理水平的提高发挥了巨大作用,但监理人员素质低下、责任心不强、注册人员数量不足的行业问题始终未能解决。本文紧密结合工程实践对影响监理执业的制度框架、组织体系和相关主体的利益最大化行为进行分析,修正“经济人”假设,将监理人员所受的传统观念约束纳入西方经济学理论框架,充分考虑我国“和谐中庸”、“重义轻利”与“无讼是求”等传统观念对监理制度运行的深刻影响,根据中西方文化差异,把文化观念约束细分为“竞争”与“和谐”、“重义轻利”与“重利轻义”两个维度,将监理人员分为竞争式努力尽职、竞争式权力寻租、和谐式努力尽职与和谐式权力寻租4种类型,拓展并修正层级代理理论的P-S-A模型,对监理人员基于项目主管代理人行为导向的三类八种执业模式进行规范性研究后认为:在项目法人或承包商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必然采取有限度质量违规策略的前提下,监理人员受传统文化观念影响难以选择“独立”和“尽职”两种最符合社会公众工程质量安全利益的执业行为模式,而是无奈选择“默许”、“无讼”、“放任”三种执业行为模式,各类工程事故并非监理人员主观故意以“敲诈”、“合谋”、“同谋”违规执业模式谋取寻租利益所致。文章对国内重大工程事故判决法律卷宗和相关工程事故调查结论进行实证分析,证明监理人员通常采取“默许”、“无讼”、“放任”三种执业行为模式,说明强制监理制度客观上是一种强迫监理人员在工程验收环节“说假话”的机制,是对项目法人或承包商质量安全违规行为的“不可置信威胁”。本文依据研究结论对监理机制进行优化设计,建议立法允许监理人员对工程或工序验收出具“不合格”的评价意见,实施监理有条件免责机制和以承包商的质量安全履约保证金对监理“说真话”损失的补偿机制,能有效地将强制监理制度转变为“可置信威胁”,扭转工程领域验收环节集体“说假话”的现状,迅速建立承包商的市场声誉机制,彻底杜绝“非合格”工程与工程事故的出现。文章运用博弈论对监理企业派驻无资质人员开展监理业务的的利益最大化行为进行规范性分析,并利用监理行业有关统计数据进行实证研究,说明监理企业是监理行业人员数量不足、素质低下的获利推手。文章建议本着客观务实的原则,通过立法允许有一定专业资质的非注册人员进行监理执业并赋予其签字权来建立监理企业的行为显示机制,立法由监理协会获取部分监理酬金的歧视性收益分配规则,和由监理企业法定代表人代替非注册从业人员承担包括刑事责任在内的全部法律责任的事故责任分担机制,能够有效地促进监理行业整体素质的快速提高。
王东生,孙国华[4](2012)在《浅谈“监理制”对公路绿化养护所起作用》文中认为本文通过"监理制"对公路绿化养护所起作用的总结,在公路绿化的施工与养护进入市场化以后绿化养护监理机制引进到公路绿化养护工作中,在提高公路绿化养护质量、降低绿化养护成本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方面进行了探讨。希望以此总结出绿化养护、监管的新思路,达到共同促进绿化养护成本降低,并将所有绿化养护投资真正投入于绿化养护工程中发挥其真正效能的作用。
唐伟伦[5](2013)在《长湘高速公路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精细化管理是源于发达国家的一种管理理念,是社会分工的精细化以及服务质量的精细化对现代管理的必然要求。以笔者参与建设的国家交通运输部科技示范工程——长湘高速公路工程项目为研究对象,从业主方—长湘公司管理的角度出发,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采用实地调研和文献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探寻新形势下长湘高速公路项目的精细化管理之道。首先从研究背景出发,参阅、梳理项目管理、精细化管理等相关文献,为本课题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支撑;其次,在对工程项目管理基本内涵和长湘高速工程项目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的基础上,论述了长湘高速工程项目应用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继而,从目标、原则、内容等方面提出长湘高速公路项目的精细化管理目标要素和主要措施;最后,从树立精细化管理理念、完善项目运作监管机制、构建质量保证体系、完善项目组织结构、构建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建立精细目标责任管理体系和实施动态的考评和激励机制等方面来阐述长湘高速项目实施精细化管理的保障机制。该研究是精细化管理理论和方法在工程项目运用的一种尝试;期望通过对特定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的个案研究,探索适应新形势下我国高速公路项目精细化管理之道,促进精细化管理这一崭新理念和理论在我国工程项目建设行业的应用和普及。
卫静[6](2009)在《中国公路建设市场化与政府监管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现有的公路市场化理论在研究方向和内容体系上都不尽完善,尤其是缺乏科学的基础理论支撑和对中国特定市场背景的关注,未能够准确揭示出公路建设市场化发展的基本规律,不足以指导我国公路建设发展的实践,也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公路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鉴于此,本文试图构建完善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公路建设市场化理论体系,以探寻公路建设市场化的途径和相应政府监管体系的构建。本文以实现公路建设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作为文章的主线,采用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一般分析与典型分析相结合、综合分析与比较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公路建设市场化及其政府监管问题进行研究。通过对公路经济属性和产权属性的分析,结合公路建设市场的特点,指出公路建设市场化就是在公路建设市场中,确立企业的经济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问题和内容:一是建立有效竞争的市场体系;二是企业应作为市场经济活动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主体;三是改变国家宏观微观大一统的局面,不断完善政府监管的经济职能。在对公路建设市场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应通过转变政府管理职能、培育公路建设市场主体、实现公路建设要素的市场化、进一步深化公路建设筹融资体制改革等方面来培育中国公路建设市场。在对公路建设市场化的重要途径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认为代建制作为我国公共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的产物,与我国工程建设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合同管理制、工程监理制是互为补充的,应当将其作为公路建设市场化的切入点和重要途径,以适应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并对代建制的内涵、实施范围、委托代理关系、代建制模式和完善公路建设代建制等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在对相关监管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认为构建相应的公路建设市场政府监管体系是公路建设市场化的保障。分析认为,对公路建设市场的监管主要体现在监管主体的确立、公路建设市场准入的监管、公路建设市场行为的监管等方面。并结合现行公路基本建设程序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对基于公路基本建设程序的公路基本建设及其政府监管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
王超[7](2008)在《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监理企业市场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用类比、归纳和与案例相结合的方法,对当前我国公路工程建设监理企业发展态势、监理企业背景和监理单位环境条件进行了分析,对国内外公路工程建设监理企业的性质、特点、内容和模式方面进行对比,有选择地提取出公路工程建设监理企业的发展历程中的若干问题,揭示了我国公路工程建设监理企业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存在的原因,归纳出新时期监理企业新态势和新特点,反映了公路监理企业变革和寻求对策的迫切性。本文分析了我国公路工程建设监理企业存在的突出问题,运用类比、归纳和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提出我国公路工程建设监理模式创新的方法和措施,重点体现了方法和措施的可操作性,旨在加强对监理机构的改革,监理人员的培养,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及各项管理制度,更好地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国情,积极创造条件,探索公路工程建设监理模式创新,推进公路工程建设监理由传统的咨询服务性收费模式向为业主提供风险性项目管理服务转化,推动我国公路监理事业由单一的施工阶段监理,实现项目目标控制,对公路工程项目进行全方位的监理,努力创建一批行业性、有公信力的名牌公路监理企业。结合当前现代企业管理理论的相关内容,论述了公路监理企业发展对策,即企业改制;企业经营策略,尤其是目前国内施工质量监理经营品牌策略,研究与参与“代建制”工程、项目管理等;人才发展战略;在加入WTO的新形式下,我国公路工程建设监理企业良性发展的可行途径,并提出了相应的问题解决方案。
蔡汶呈[8](2008)在《我国公路工程监理现状分析及未来发展构想》文中研究指明目前,作为国家重点发展六大产业之一的公路建设行业,正以蓬勃的生机、惊人的发展速度成为朝阳产业,其所带来的丰厚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正日益显露出来。作为公路工程参建方之一的监理单位,其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所发挥的监控、督导、评价等重要职能变得越发的必要和关键。而现今我国公路工程建设监理事业虽然发展迅速,但是在具体实践中也暴露出了不少问题,如监理企业产权不明晰、服务范围单一、监理服务取费偏低、监理人员素质差参不齐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公路工程监理制的发展,使得其发展裹足不前。本文从探讨工程建设监理的基本概念、内容和性质开始论述,首先概括了西方现代项目管理发展的历程,继而从质量监理、进度监理、费用监理、合同管理、信息管理等方面,辅以大量工程实例和图表对我国公路工程监理的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以此对国内外项目咨询监理模式进行比较研究,找出目前我国在工程项目监理领域与国际先进模式的差距和原因。最后,通过对存在问题的研究分析,提出了建设我国公路工程项目监理新体系的构想,从转变监理机制到采用新的监理模式都提出了作者自身的见解,并对每一方面的构想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对我国公路工程监理事业能够健康快速发展,尽快与国际接轨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和参考价值。
吴卫红[9](2008)在《政府投资营造林项目全过程监管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政府投资营造林项目作为研究对象,对其投资全过程的监管体系进行了研究,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阐明了政府投资营造林项目监管的理论框架。政府投资营造林项目监管的主要理论有委托代理、政府失灵和监管理论。正是因为存在多重委托代理关系,委托人和被委托人所追求的目标的差异决定了“监督政府”和“政府监督”是构建政府投资营造林项目监管体系的关键,决定了社会公众作为委托人的监督权利和政府作为委托人对营造林项目相关单位的监管。“政府失灵”理论启示,有必要通过监管根除寻租和腐败,实现政府投资效益的最大化。监管理论指明本文研究的监管体系所涉及的具体范围。(2)对国内外营造林项目的监管进行梳理,指明监管方向。本文对建国以来我国的营造林发展历程进行梳理,指出各阶段营造林项目监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经过分析得出我国营造林项目投资效率比较低的结论,从问题和效率的角度指出加强政府投资营造林项目监管的必要性。对国外营造林项目宏观、微观监管方法进行了分析整理,为建立我国营造林项目的科学监管体系提供经验借鉴。(3)设计了政府投资营造林项目全过程监管指标体系。本文针对政府投资营造林项目的投资前期、投资期和投资后期的全过程设计了状态层、描述层和操作层共41个指标。其中,投资前期设计了6个描述层指标,11个操作层指标;投资期设计了7个描述层指标,25个操作层指标;投资后期设计了3个描述层指标和6个操作层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根据专家问卷的结果确定各状态层、描述层指标的权重,设计了各指标的评分标准,根据权重和标准分别明确了投资前期、投资期和投资后期以及整个项目全过程的监管指数,以对具体项目的运作情况进行评价。根据这套指标体系可以对政府投资营造林项目实现动态、全方位的监管。(4)构建了政府投资营造林项目全过程监管模式。论文在遵循《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的指导原则下,分析现有监管模式存在的问题,构建了政府投资营造林项目投资前期、投资期、投资后期和全过程的监管模式。所构建的监管模式有几个特点:借鉴国外经验,建立政府投资项目的专门监管机构,对国家出资项目实现独立监管;对政府投资项目建设管理实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管,构建的监管模式涵盖项目的全过程,同时在监管体系中加入社会公众、媒体的监督,实现全方位监管;在监管模式中,强调利用中介机构的力量实现高效率、专业化监管;强调责任追究原则,在监管模式中对相关责任人要交纪检、监察部门或司法机关处理。在全过程监管模式中强调职责分工要明确,对国家相关部门和林业部门等的职责进行界定,以提高监管效率。指出为实现监管目的,需要的相应支持手段。包括要制定一套项目监管的法规制度;要设立相关的监测系统,对项目建设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和评价;对项目参建单位及其人员的业绩、信誉等实行动态评分管理制度等。(5)对政府投资营造林项目的监管指标进行案例分析。论文以北京市门头沟区2006年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中的营造林项目为例,对本文设计的营造林项目投资期的监管指标进行应用。
张颖[10](2008)在《政府投资高速公路工程造价管理体系改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论文研究的目的是要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政府投资高速公路工程造价管理体系,并且在改革对策研究中考虑与现有体系的过渡。通过立足于中国的实践,借鉴发达国家高速公路工程造价管理的经验,分析高速公路造价管理中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本文首先对政府投资高速公路造价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纳,对国内外公路工程造价管理的文献进行了综述。在此基础上对政府投资高速公路工程造价管理体系的定义及内涵进行了界定。其次,通过项目区分理论界定了政府投资高速公路的属性,运用现代控制理论推导了公路工程造价最优控制理论,分析国际上几种主要的计价模式确定了改革经验借鉴的标杆,对建设项目“四制”进行了新制度经济学分析,最终确定了政府投资高速公路工程造价管理体系改革的目标模式。接下来,主要从政府投资高速公路建设项目计价依据的改革,政府投资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关键控制点的改革,以及政府投资高速公路建设项目造价管理体制框架的建立这三个方面对高速公路工程造价管理体系进行了研究。从理论的角度分析了各个方向改革的具体措施,以便加强工程造价管理对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建设中的资金控制的作用。最后,本文构建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投资高速公路工程造价管理体系,明确政府、行业协会、业主及承包商等在工程造价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有利于指导和规范公路工程项目的价格形成的全过程中各参与方的行为,实现公路项目投资控制目标。我国政府投资高速公路工程造价管理改革除了实践的摸索,更需要理论指导和支持,因此本研究对深化公路工程投资体制改革以及提高公路工程投资效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通过对完整的造价管理体系框架下的深入研究,弥补我国理论界对政府投资管理体制的研究不足。
二、实行工程监理制是改善公路建设管理的有力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实行工程监理制是改善公路建设管理的有力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湖山大道项目“代建+监理一体化”管理模式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
1.2 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论文研究方法的及内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工程项目监理的概念 |
2.2 代建工程的概念 |
2.3 代建制的概念 |
2.4 一体化管理理论 |
2.5 委托代理理论 |
第三章“代建+监理一体化”管理模式的发展及现状 |
3.1 工程”代建+监理一体化”行业发展 |
3.1.1 工程“代建+监理一体化”的发展 |
3.1.2 工程代建制与工程监理制对比分析 |
3.2 公路工程项目“代建+监理一体化”管理模式的优点 |
3.2.1 实行“代建+监理一体化”管理模式的必要性 |
3.2.2 实行“代建+监理一体化”管理模式的优势 |
3.3“代建+监理一体化”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
3.3.1 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
3.3.2 业主与代建+监理职责的重叠 |
3.3.3 代建+监理处于弱势地位 |
3.3.4 法律地位不明确 |
第四章“代建+监理一体化”管理模式的经验借鉴 |
4.1 江西“代建+监理一体化”管理模式 |
4.1.1 安宁高速公路建设概况 |
4.1.2“代建+监理一体化”管理模式在安宁高速公路建设中的应用 |
4.2 海南“代建+监理一体化”管理模式 |
4.2.1 琼乐高速公路建设概况 |
4.2.2“代建+监理一体化”管理模式在琼乐高速公路建设中的应用 |
第五章“代建+监理一体化”管理模式在湖山大道项目的案例分析 |
5.1 湖山大道项目概况 |
5.2“代建+监理一体化”管理模式在本项目实施过程 |
5.2.1 代建+监理单位选择 |
5.2.2 施工单位选择 |
5.2.3 项目实施阶段 |
5.3“代建+监理一体化”管理模式实践效果 |
5.3.1 提高监理管理水平,发挥集约式管理效果 |
5.3.2 管理程序得到简化,提高工作效率 |
5.3.3 有利于工程管理目标的实现 |
5.3.4 监理与检测职能相对分离,有利于工程质量保证 |
5.3.5 为监理企业转型提供借鉴 |
5.4 优化“代建+监理一体化”管理模式的建议 |
5.4.1 优化监管队伍,推行专业管理 |
5.4.2 改革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 |
5.4.3 强化保障措施,确保工程优质 |
5.4.4 完善相关法规,明确权利义务 |
第六章 总结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2)工程监理服务评价及激励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建设工程监理制度产生的背景 |
1.1.2 建设工程监理的发展历程 |
1.1.3 建设工程监理取得的成就 |
1.1.4 建设工程监理行业理论方面亟需解决的问题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本文研究的目的 |
1.2.2 本文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1.3.1 关于项目监理模式研究文献综述 |
1.3.2 关于项目管理成熟度理论应用研究文献综述 |
1.3.3 关于工程监理服务质量评价研究文献综述 |
1.3.4 关于安全监理服务质量评价研究文献综述 |
1.3.5 关于工程监理激励机制研究文献综述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本文的研究思路 |
1.4.2 本文的研究方法 |
1.5 本文的创新点 |
1.6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
1.6.1 研究内容 |
1.6.2 结构安排 |
第2章 工程监理服务模式评价 |
2.1 “FIDIC合同条件”项目监理模式 |
2.1.1 FIDIC合同条件简要论述 |
2.1.2 FIDIC合同条件的特点 |
2.1.3 FIDIC合同条件下咨询工程师的作用 |
2.1.4 FIDIC合同条件下业主的义务 |
2.1.5 FIDIC合同条件下承包商的权力和义务 |
2.1.6 FIDIC合同条件运行程序 |
2.2 “工程监理制”项目监理模式 |
2.2.1 工程监理的定义 |
2.2.2 监理工程师的素质 |
2.2.3 项目监理机构的人员配备 |
2.2.4 工程监理工作的内容 |
2.3 “小业主、大监理”项目监理模式 |
2.3.1 “小业主、大监理”项目监理模式的含义 |
2.3.2 “小业主、大监理”项目监理模式成功运作的关键点 |
2.3.3 对“小业主、大监理”项目监理模式的延伸思考 |
2.4 “项目管理服务”项目监理模式 |
2.4.1 大型电子工业洁净厂房工程背景 |
2.4.2 “项目管理服务”模式工作内容 |
2.4.3 “项目管理服务”与工程监理服务工作内容的比较 |
2.4.4 “项目管理服务”与工程监理服务工作内容的分析 |
2.4.5 工程监理服务向“项目管理服务”转化的思考 |
2.5 工程监理服务模式评价 |
2.5.1 “FIDIC合同条件”项目监理模式是中国“工程监理制”项目监理模式的根源 |
2.5.2 中国工程监理制存在的问题 |
2.5.3 中国工程监理制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案 |
2.5.4 工程监理服务模式评价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工程监理企业的服务能力评价 |
3.1 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梳理 |
3.1.1 软件过程能力成熟度CMM模型 |
3.1.2 能力成熟度模型集成CMMI模型 |
3.1.3 英国商务部OGC-P3M3模型 |
3.1.4 科兹纳K-PMMM模型 |
3.1.5 美国项目管理方案公司PMS-PMMM模型 |
3.1.6 美国项目管理协会OPM3模型 |
3.2 工程监理企业的服务能力评价的目的与方法 |
3.2.1 服务能力水平是工程监理企业发展的瓶颈 |
3.2.2 工程监理企业服务能力成熟度评价的目的 |
3.2.3 成熟度理论是研究工程监理企业服务能力的有效方法 |
3.3 工程监理企业服务能力成熟度模型SCMM的结构 |
3.3.1 SCMM模型的维度结构 |
3.3.2 模型术语及要素 |
3.3.3 SCMM模型运行组织保障支持 |
3.3.4 SCMM模型监理关键过程 |
3.3.5 SCMM模型最佳监理实践 |
3.4 工程监理企业服务能力成熟度测评 |
3.4.1 编制工程监理企业服务能力成熟度测评提问单 |
3.4.2 SCMM模型服务能力成熟度评定原则与思路 |
3.4.3 SCMM模型服务能力成熟度评定流程与方法 |
3.5 SCMM模型服务能力成熟度测评案例分析 |
3.5.1 SCMM模型服务能力成熟度测评步骤 |
3.5.2 UTCSC公司SCMM模型服务能力成熟度测评数据统计 |
3.5.3 UTCSC公司SCMM模型服务能力成熟度测评统计结果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工程监理服务质量评价 |
4.1 工程监理服务质量内涵探讨 |
4.1.1 工程监理的性质 |
4.1.2 工程监理服务的特征 |
4.1.3 工程监理服务质量的内容及来源 |
4.1.4 工程监理服务质量的差距分析 |
4.2 工程监理服务质量评价体系 |
4.2.1 工程监理服务质量评价的难度 |
4.2.2 工程监理服务质量评价的现状及意义 |
4.2.3 项目监理工作的分解结构图(WBS) |
4.2.4 工程监理服务质量评价体系 |
4.3 工程监理服务质量的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 |
4.3.1 工程监理服务质量层次递阶结构 |
4.3.2 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 |
4.3.3 工程监理服务质量模糊评价案例分析 |
4.4 大型电子工业洁净厂房工程监理工作方法 |
4.4.1 策划工作是成功实施工程监理的基础和核心 |
4.4.2 周密思考,构建高效监理团队 |
4.4.3 监理文件体系的策划 |
4.4.4 监理文档管理的策划 |
4.4.5 监理工作制度的策划 |
4.4.6 大型电子工业洁净厂房质量监理工作的策划 |
4.4.7 大型电子工业洁净厂房安全监理工作的策划 |
4.4.8 大型电子工业洁净厂房监理合同管理工作的策划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安全监理服务质量评价 |
5.1 建筑安全管理及安全监理综述 |
5.1.1 建筑安全管理内部环境存在的问题 |
5.1.2 建筑安全管理外部环境存在的问题 |
5.1.3 建筑安全管理内部环境存在问题的对策 |
5.1.4 建筑安全管理外部环境存在问题的对策 |
5.1.5 安全监理的着名案例 |
5.1.6 安全监理观点综述 |
5.1.7 关于安全监理本文的观点 |
5.1.8 工程安全、质量、进度、造价监理的关系分析 |
5.2 安全监理服务质量评价体系 |
5.2.1 安全监理基本概念辨析 |
5.2.2 安全监理工作的特点 |
5.2.3 安全监理服务质量评价的分析 |
5.2.4 建立安全监理服务质量评价体系 |
5.2.5 安全监理服务质量评价体系指标说明 |
5.3 建筑施工现场安全评价 |
5.3.1 建立施工现场安全评价子体系 |
5.3.2 施工现场安全评价子体系指标说明 |
5.3.3 建筑施工现场安全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5.3.4 建筑施工现场安全评价灰色关联法的数学模型 |
5.3.5 大型电子工业洁净厂房工程施工现场不同时刻安全评价应用实例 |
5.4 大型电子工业洁净厂房工程安全监理工作方法 |
5.4.1 高度重视安全监理工作策划工作 |
5.4.2 明确安全监理工作程序,完善项目安全管理组织机构 |
5.4.3 按程序、有计划地组织专项方案专家论证 |
5.4.4 督促施工单位有效地开展安全管理工作 |
5.4.5 建立安全监理工作制度,严格按工作制度开展安全监理工作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工程监理激励机制研究 |
6.1 工程监理市场监管声誉博弈分析 |
6.1.1 信息不对称下的监理企业市场声誉问题 |
6.1.2 工程监理市场监管声誉博弈分析 |
6.1.3 政策建议 |
6.2 工程监理市场声誉激励分析 |
6.2.1 工程监理市场—声誉模型 |
6.2.2 工程监理市场声誉激励实施条件 |
6.3 监理服务合同激励机制研究 |
6.3.1 监理服务合同激励机制的基本思想 |
6.3.2 固定报酬监理服务合同激励模型分析 |
6.3.3 固定报酬+奖金监理服务合同激励模型分析 |
6.3.4 线性报酬监理服务合同激励模型分析 |
6.3.5 三种报酬方式监理服务合同比较分析 |
6.4 业主与监理的信任博弈分析 |
6.4.1 工程部与监理部信任博弈模型假设 |
6.4.2 工程部与监理部单阶段信任博弈 |
6.4.3 工程部与监理部的重复信任博弈 |
6.5 监理工程师激励机制研究 |
6.5.1 监理工程师激励模型假设 |
6.5.2 监理工程师激励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
6.5.3 监理工程师激励模型的延伸分析 |
6.5.4 监理工程师激励影响因素综合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本文的研究成果 |
7.1.1 明确工程监理模式的演变路径 |
7.1.2 建立工程监理企业服务能力成熟度模型SCMM |
7.1.3 建立工程监理服务质量评价体系 |
7.1.4 建立安全监理服务质量评价体系 |
7.1.5 从多个角度进行工程监理激励机制分析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成果 |
(3)我国建设监理执业行为及行业委托代理机制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文献综述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5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6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7 本文的创新点 |
2 建设监理概述 |
2.1 建设监理的起源与社会基础 |
2.1.1 建设监理的起源 |
2.1.2 建设监理的相关主体因素 |
2.1.3 建设监理的西方传统文化因素 |
2.2 我国建设监理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
2.3 我国建设监理制的主要内容 |
2.3.1 建设监理制的法律体系 |
2.3.2 强制监理制度 |
2.3.3 总监理工程师负责制 |
2.3.4 项目法人责任制 |
2.3.5 质量终身责任制 |
2.3.6 建设工程质量监督制 |
2.3.7 竣工验收备案制 |
2.4 本章小结 |
3 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监理执业环境因素分析 |
3.1 我国工程管理组织体系内部多重委托代理关系分析 |
3.1.1 工程项目业主与项目法人 |
3.1.2 非公有资本工程项目实施的多重委托代理关系分析 |
3.1.3 公有资本工程项目实施的委托代理关系 |
3.1.4 关于项目主管代理人 |
3.2 现行建设监理制相关工程主体博弈条件分析 |
3.2.1 关于工程寻租 |
3.2.2 关于工程项目中的多重委托代理与道德风险 |
3.2.3 关于层级代理中的合谋与敲诈 |
3.2.4 关于多任务委托代理与激励弱化 |
3.2.5 关于声誉机制和短期行为 |
3.2.6 关于政府监管失灵 |
3.2.7 关于工程违约、要挟与厌讼 |
3.3 现行监理制度下的监理执业环境因素分析 |
3.3.1 承包人有限度违规违约的必然性分析 |
3.3.2 项目法人质量激励弱化与承包商违规策略选择 |
3.3.3 项目业主的激励合约与项目法人的责任分担 |
3.3.4 基于 P-S-A 标准模型的项目法人防合谋策略分析 |
3.3.5 项目主管代理人的博弈行为模式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现行机制下监理企业利益最大化行为模式研究 |
4.1 监理行业发展指标分析 |
4.2 监理企业针对项目法人的博弈行为分析 |
4.2.1 监理企业的博弈行为约束条件 |
4.2.2 监理企业的逐利行为模式分析 |
4.3 监理企业的要挟行为分析 |
4.3.1 监理企业与项目法人博弈模型 |
4.3.2 监理人员素质博弈分析 |
4.4 监理企业利益最大化行为实证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约束的监理人员执业行为模式分析 |
5.1 文化环境与制度移植 |
5.2 关于监理工程师的伦理困境 |
5.2.1 工程中的伦理因素 |
5.2.2 工程师的伦理境域分析 |
5.2.3 监理工程师的伦理困境 |
5.3 建设监理的中国传统文化背景 |
5.4 现行机制下监理人员执业约束条件分析 |
5.4.1 项目主管代理人与隐性子契约 |
5.4.2 监理与承包商的关系 |
5.4.3 关于工程事故累进概率 |
5.4.4 监理法定权限与报告机制 |
5.5 基于文化背景约束的监理执业情境分析 |
5.5.1 基于文化背景约束的 P-S-A 修正模型假设 |
5.5.2 基于 P-S-A 标准模型的监理执业情境分析 |
5.5.3 基于文化背景约束下 P-S-A 修正模型的监理执业情境分析 |
5.5.4 基于文化背景约束下的项目业主期望效用分析 |
5.6 我国建设监理人员执业行为模式选择分析 |
5.6.1 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约束的监理执业成本分析 |
5.6.2 基于项目主管行为导向的第一类监理执业行为模式 |
5.6.3 基于项目主管行为导向的第二类监理执业行为模式 |
5.6.4 基于项目主管行为导向的第三类监理执业行为模式 |
5.6.5 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约束的监理执业模式选择 |
5.7 “中庸”之道与有限度违规博弈均衡 |
5.7.1 “中庸”之道下的有限度违规博弈均衡 |
5.7.2 现行监理制度下有限度违规均衡的法律依据 |
5.8 本章小结 |
6 建设监理行为问题的典型案例实证研究 |
6.1 国内工程事故现状 |
6.2 湖南凤凰沱江大桥事故相关责任方违法行为的实证解析 |
6.2.1 事故原因 |
6.2.2 事故判决结果 |
6.2.3 项目法人、承包商及监理行为实证分析 |
6.2.4 工程技术人员伦理行为分析 |
6.3 其他典型事故中相关主体行为的实证分析 |
6.4 其他监理企业行为实证分析 |
6.5 不可置信威胁与工程事故过程 |
6.6 本章小结 |
7 监理行业委托代理机制优化设计 |
7.1 机制设计 |
7.2 监理行业委托代理机制优化目标 |
7.2.1 改善监理行业发展状况 |
7.2.2 解决监理人员责权利不对等问题 |
7.2.3 保障项目业主和社会公众利益 |
7.2.4 以监理文化主导健康的工程文化 |
7.3 监理行业委托代理机制优化设计与分析 |
7.3.1 监理委托主体辨析 |
7.3.2 监理机制动力源选择 |
7.3.3 新机制及其强制力运行分析 |
7.3.4 可置信威胁与承包商博弈策略调整 |
7.3.5 “说真话”文化与项目法人质量激励强化 |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科研论文 |
(5)长湘高速公路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主要的研究方法 |
第2章 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的理论基础 |
2.1 项目管理 |
2.1.1 项目 |
2.1.2 项目管理 |
2.2 工程项目管理 |
2.2.1 工程项目 |
2.2.2 工程项目管理 |
2.3 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 |
2.3.1 精细化管理的概念与特征 |
2.3.2 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的内涵 |
第3章 长湘高速工程项目管理现状与问题分析 |
3.1 长湘高速建设项目管理的现状分析 |
3.1.1 实行以业主为中心的三角管理模式 |
3.1.2 实施以工程监理制为核心的质量管理制度 |
3.1.3 日益重视对工程项目费用的控制和监管 |
3.1.4 采取以进度计划为导向的项目进度控制手段 |
3.1.5 导入以工程质量和安全为中心的目标责任管理制度 |
3.1.6 逐步推行项目建设全过程的信息化管理 |
3.2 长湘高速工程项目管理的主要问题 |
3.2.1 管理体制弊端导致管理效率偏低 |
3.2.2 工程质量与监理状况不容乐观 |
3.2.3 工程费用管理控制力度不够 |
3.2.4 工程施工组织不尽合理 |
3.2.5 工程安全与环保形式比较严峻 |
3.2.6 工程建设项目信息沟通不畅 |
3.2.7 绩效考评与激励举措不够健全 |
3.3 长湘高速项目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
第4章 长湘高速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体系改进设计 |
4.1 长湘高速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的目标和原则 |
4.1.1 长湘高速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的目标 |
4.1.2 长湘高速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的基本原则 |
4.2 长湘高速工程项目质量的精细化管理措施 |
4.2.1 勘察设计阶段 |
4.2.2 招标投标阶段 |
4.2.3 施工阶段 |
4.2.4 竣工验收阶段 |
4.3 长湘高速工程项目费用的精细化管理措施 |
4.3.1 编制精细的投资预算和限额设计 |
4.3.2 做好招投标工作的精细化管理 |
4.3.3 严格控制材料管理与工程变更程序 |
4.3.4 规范工程计量支付和合同审核 |
4.4 长湘高速工程项目进度的精细化管理措施 |
4.4.1 制定精细化的工期目标体系 |
4.4.2 实施完备的工期保证计划 |
4.4.3 贯彻进度计划的精细化执行 |
4.4.4 合理协调进度计划 |
4.5 长湘高速工程项目安全和环保的精细化管理措施 |
4.5.1 长湘高速工程项目安全的精细化管理措施 |
4.5.2 长湘高速工程项目环保的精细化管理措施 |
第5章 长湘高速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的实施保障 |
5.1 树立精细化管理理念和意识 |
5.2 完善项目监理与运作监管机制 |
5.3 健全质量管理与保证体系 |
5.4 加强项目组织结构与组织协调 |
5.5 理顺项目信息沟通机制 |
5.6 实施严格的目标责任考评和激励机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中国公路建设市场化与政府监管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公路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具有推动作用 |
1.1.2 经济社会发展对公路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 |
1.1.3 公路建设市场目前存在很多问题 |
1.1.4 市场化改革是公路建设市场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
1.2 研究综述 |
1.2.1 公路基础设施属性的界定 |
1.2.2 市场在公路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作用 |
1.2.3 公路基础设施建设中政府监管 |
1.2.4 现有研究的缺陷 |
1.3 研究方案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路线 |
1.3.3 研究内容 |
1.3.4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公路建设市场化理论研究 |
2.1 公路基础设施的属性分析 |
2.1.1 公路基础设施的界定 |
2.1.2 公路基础设施的经济属性 |
2.1.3 公路基础设施的产权属性 |
2.2 公路建设市场化理论研究 |
2.2.1 公路建设市场化的内涵 |
2.2.2 公路建设市场化的动因分析 |
2.2.3 产权理论与市场化 |
2.2.4 委托代理理论与市场化 |
2.2.5 公共选择理论与市场化 |
2.3 公路建设市场政府监管理论研究 |
2.3.1 政府监管相关理论 |
2.3.2 市场化与政府监管 |
2.3.3 公路建设市场政府监管理论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公路建设管理现状分析 |
3.1 公路建设相关管理体制分析 |
3.1.1 公路管理体制尚未理顺 |
3.1.2 公路投资体制尚需完善 |
3.1.3 公路建设管理模式复杂 |
3.2 公路建设市场化进程 |
3.2.1 第一阶段:计划经济时期 |
3.2.2 第二阶段(1979—1983年) |
3.2.3 第三阶段(1984—1986年) |
3.2.4 第四阶段(1987—1992年) |
3.2.5 第五阶段(1993—1998年) |
3.2.6 第六阶段(1999年至今) |
3.3 公路建设市场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
3.3.1 市场主体身份错位 |
3.3.2 建设市场发育不完善 |
3.3.3 公平竞争机制不健全 |
3.3.4 公路建设要素配套市场体系不完善 |
3.3.5 建设市场主体行为不规范 |
3.3.6 市场监督约束机制效力欠佳 |
3.4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4.1 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 |
3.4.2 公路建设项目管理的复杂性 |
3.4.3 相关法律法规制度体系不健全 |
3.4.4 公路建设市场政府监管体系不健全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公路建设市场的培育 |
4.1 公路建设市场的界定 |
4.1.1 关于市场 |
4.1.2 公路建设市场 |
4.1.3 公路建设市场的特征分析 |
4.2 转变政府管理职能 |
4.2.1 强化行业管理 |
4.2.2 完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 |
4.3 培育公路建设市场主体 |
4.3.1 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 |
4.3.2 培育建设工程中介服务机构 |
4.3.3 努力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
4.4 实现公路建设要素的市场化 |
4.4.1 公路建设筹资渠道多元化 |
4.4.2 公路建设劳务承揽专业化 |
4.4.3 公路建设设备材料采购竞争化 |
4.5 进一步深化公路建设筹融资体制改革 |
4.5.1 争取更多中央和地方预算内资金和车购税资金对公路特别是农村公路建设的投入 |
4.5.2 进一步利用车辆通行费制度 |
4.5.3 鼓励和支持非公有资本进入公路基础设施建设领域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公路建设市场化的重要途径:代建制 |
5.1 公路建设市场化的途径分析 |
5.1.1 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 |
5.1.2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作用 |
5.2 代建制的内涵 |
5.2.1 相关理论分析 |
5.2.2 代建制的发展历程 |
5.2.3 代建制的内涵 |
5.2.4 代建制实施的意义 |
5.3 代建制的实施范围 |
5.3.1 非经营性项目的代建 |
5.3.2 经营性项目的代建 |
5.4 代建制的委托代理关系 |
5.4.1 委托代理关系的界定 |
5.4.2 公众与政府间的委托代理关系 |
5.4.3 业主与代建单位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 |
5.5 代建制模式比选 |
5.5.1 政府专业管理机构模式 |
5.5.2 指定代建公司模式 |
5.5.3 项目管理公司竞争代建模式 |
5.6 关于完善公路建设代建制的几点思考 |
5.6.1 进一步明确代建制的基本规则 |
5.6.2 合理使用中介服务组织 |
5.6.3 进一步健全相关法规制度 |
5.6.4 有效规避代建制经营风险 |
5.6.5 进一步提高代建队伍综合素质 |
5.6.6 进一步规范代建市场主体行为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构建市场化进程中的公路建设市场政府监管体系 |
6.1 确立公路建设市场政府监管主体 |
6.1.1 监管机构的法律地位 |
6.1.2 监管机构的设立 |
6.2 加强公路建设市场准入监管 |
6.2.1 公路建设从业单位准入制度 |
6.2.2 公路建设从业人员准入制度 |
6.2.3 代建单位的市场准入制度 |
6.3 加强公路建设市场主体行为监管 |
6.3.1 公路基本建设监管 |
6.3.2 质量和安全监管 |
6.4 发达国家及地区建设市场监管分析借鉴 |
6.4.1 典型市场经济国家和地区建设市场监管 |
6.4.2 分析与借鉴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公路基本建设政府监管 |
7.1 关于完善项目建设前期监管的思考 |
7.1.1 完善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监管的思考 |
7.1.2 加强项目设计监管的思考 |
7.1.3 加强公路基本建设年度投资计划监管的思考 |
7.1.4 完善工程招投标监管的思考 |
7.1.5 加强施工许可监管的思考 |
7.2 关于完善项目建设期间监管的思考 |
7.2.1 加强施工合同管理的思考 |
7.2.2 加强工程物资采购监管的思考 |
7.2.3 加强建设期形成资产监管的思考 |
7.2.4 规范试运行期间收入管理问题的思考 |
7.3 关于完善项目竣工阶段监管的思考 |
7.3.1 加强竣工结算监管的思考 |
7.3.2 完善竣工决算监管的思考 |
7.3.3 加强竣工验收监管的思考 |
7.3.4 完善项目后评价监管的思考 |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监理企业市场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我国公路发展概括 |
1.2 公路工程监理企业发展对策研究的意义及内容 |
1.2.1 研究的意义 |
1.2.2 研究的角度 |
1.2.3 主要研究内容 |
1.2.4 研究方法 |
2 管理学基础知识 |
2.1 管理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
2.1.1 传统(经验)管理阶段(18世纪后期~20世纪初) |
2.1.2 科学管理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20世纪40年代) |
2.1.3 现代管理阶段(20世纪40年代以后) |
2.2 传统(经验)管理 |
2.3 科学管理理论 |
2.3.1 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 |
2.3.2 法约尔的组织管理理论 |
2.4 行为科学理论 |
2.4.1 "行为科学"的早期理论——人际关系学说 |
2.4.2 "行为科学"学派的主要理论 |
2.5 现代管理原理与职能 |
2.5.1 现代管理原理 |
2.5.2 现代管理职能 |
2.6 小结 |
3 我国公路建设监理企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 |
3.1 国外建设监理产生和发展 |
3.2 我国公路工程监理发展概况 |
3.2.1 建设监理发展历程 |
3.2.2 公路工程监理发展阶段 |
3.2.3 公路工程监理模式 |
3.2.4 我国公路监理行业的主要建设成就 |
3.3 我国建设监理与国外工程咨询业 |
3.3.1 我国建设监理与国外工程咨询业的概念比较 |
3.3.2 我国工程咨询业现状 |
3.4 我国公路工程监理企业存在的问题 |
3.4.1 现代企业制度远未建立 |
3.4.2 监理单位业务竞争激烈 |
3.4.3 监理企业业务范围狭小 |
3.4.4 监理企业体制不健全 |
3.4.5 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
3.4.6 职业道德缺失 |
3.5 小结 |
4 我国公路工程建设监理企业现状分析 |
4.1 外部环境分析 |
4.1.1 政治环境因素分析 |
4.1.2 经济环境因素分析 |
4.1.3 WTO影响因素的分析 |
4.1.4 社会环境因素分析 |
4.1.5 科学技术因素分析 |
4.2 内部环境分析 |
4.2.1 建设监理企业的客户和市场 |
4.2.2 建设监理企业的运作和发展 |
4.2.3 建设监理企业的管理体制 |
4.2.4 我国监理企业人才因素分析 |
4.3 小结 |
5 我国监理企业发展分析 |
5.1 我国建设监理企业与国外同类企业的对比 |
5.1.1 国外建设监理发展历史长 |
5.1.2 国外建设监理人才高素质化、执业标准高 |
5.1.3 国外建设监理业务宽深化 |
5.1.4 酬金优厚 |
5.1.5 组织模式化 |
5.1.6 职业道德准则化 |
5.1.7 项目管理对监理职能的覆盖 |
5.2 我国监理企业的发展方向 |
5.3 我国监理企业的发展要素 |
5.3.1 监理企业不断获得社会认可 |
5.3.2 监理企业业务向纵深化发展 |
5.3.3 监理企业的多极化发展 |
5.3.4 对监理企业的法律法规约定加大 |
5.3.5 监理人才的高素质化 |
5.3.6 加入WTO对我国监理企业发展的影响 |
5.4 小结 |
6 我国建设监理企业发展对策 |
6.1 监理企业制度改革 |
6.1.1 建立现代监理企业制度 |
6.1.2 国有监理单位改制类型 |
6.2 监理企业经营策略 |
6.2.1 多元化经营 |
6.2.2 规模化经营 |
6.2.3 国际化经营 |
6.3 目前国内市场经营策略 |
6.3.1 工程监理投标程序 |
6.3.2 投标文件的分析与编制 |
6.3.3 监理项目部的构成 |
6.3.4 监理服务费用问题 |
6.3.5 报价成本分析 |
6.3.6 监理单位低报价问题 |
6.3.7 用"五因素分析法"进行投标决策分析 |
6.3.8 研究与参与"代建制"工程 |
6.3.9 研究与参与项目管理 |
6.4 人才发展战略 |
6.4.1 掌握人事管理的基本原则 |
6.4.2 重视人才培养及更新 |
6.4.3 完善激励机制 |
6.4.4 建立行之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 |
6.4.5 实行总监理工程师和监理单位共同负责制 |
6.5 加强企业职业道德建设 |
6.5.1 加强行业教育引导 |
6.5.2 落实监理独立行使职能的权力 |
6.5.3 强化监理企业的自律作风 |
6.6 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我国公路工程监理现状分析及未来发展构想(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第2章 工程项目监理概述 |
2.1 工程项目监理的基本概念 |
2.1.1 工程项目监理的主要内容 |
2.1.2 工程项目监理的性质 |
2.2 工程项目管理(监理)的历史沿革 |
2.2.1 国外项目管理方式的演变 |
2.2.2 国外工程监理(咨询)发展现状 |
2.2.3 国外工程监理实例 |
2.2.4 我国工程项目建设监理制的发展历程 |
第3章 我国公路工程监理现状分析 |
3.1 我国现行公路工程监理主要内容 |
3.1.1 工程质量监理 |
3.1.2 工程进度监理 |
3.1.3 工程费用监理 |
3.1.4 合同管理 |
3.1.5 信息管理 |
3.2 我国公路工程监理制现存的问题及原因 |
3.2.1 监理体制 |
3.2.2 监理范围 |
3.2.3 监理取费 |
3.2.4 监理队伍 |
第4章 我国公路工程监理制未来发展的构想 |
4.1 改革现有监理体制 |
4.1.1 强化工程监理委托程序 |
4.1.2 公路工程监理机构要独立化 |
4.1.3 公路工程监理机构要社会化 |
4.1.4 项目建设中认真落实监理工程师负责制 |
4.2 构建公路项目监理的新模式 |
4.2.1 公路项目监理新模式的特点 |
4.2.2 公路项目监理新模式的风险管理 |
4.3 建立监理市场信用评估制度 |
4.3.1 建立监理市场信用评估制度的重要意义 |
4.3.2 监理信用评估制度的基本框架 |
4.4 加紧建设监理人员的培训制度 |
4.4.1 培训内容 |
4.4.2 培训方式 |
4.4.3 培训人员 |
4.4.4 培训效果的检查 |
4.5 提倡监理服务优质优价 |
4.6 建立现代监理企业制度 |
4.7 本章总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9)政府投资营造林项目全过程监管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选题的原因 |
1.2.1 选取“营造林项目”研究的原因 |
1.2.2 选取“政府投资”研究的原因 |
1.2.3 选取“监管体系”研究的原因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的目的 |
1.3.2 研究的意义 |
1.4 研究范围的界定 |
1.4.1 政府投资项目的含义 |
1.4.2 政府投资营造林项目的含义 |
1.4.3 全过程的含义 |
1.4.4 研究范围的具体确定 |
1.5 相关研究进展 |
1.5.1 国外相关研究进展 |
1.5.2 国内相关研究进展 |
1.6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及研究方法 |
1.6.1 研究内容 |
1.6.2 研究技术路线 |
1.6.3 研究的方法 |
1.7 本章小结 |
第2章 政府投资营造林项目监管的理论基础 |
2.1 委托代理理论 |
2.1.1 委托代理理论溯源及内涵 |
2.1.2 委托代理中存在的问题 |
2.1.3 委托代理问题的制衡 |
2.1.4 政府投资营造林项目中的委托代理关系 |
2.2 “政府失灵”理论 |
2.2.1 公共选择理论下的政府失灵内涵 |
2.2.2 政府失灵的原因分析 |
2.2.3 政府失灵的对策分析 |
2.2.4 政府投资中的“政府失灵”及原因 |
2.3 监管理论 |
2.3.1 监管的语义辨析 |
2.3.2 监管的范围界定 |
2.3.3 本论文对监管的涵义界定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国内外营造林项目的发展及其监管 |
3.1 我国营造林项目的建设历程及其监管 |
3.1.1 计划经济时期的营造林建设及其监管(1950~1981) |
3.1.2 有计划商品经济时期的营造林建设及其监管(1982~1991) |
3.1.3 转向市场经济时期的营造林建设及其监管(1992~) |
3.2 国外营造林项目的宏观监管及其经验借鉴 |
3.2.1 发达国家对营造林宏观监管的特点 |
3.2.2 发展中国家对营造林宏观监管的特点 |
3.2.3 国外营造林宏观监管的经验借鉴 |
3.3 国外营造林项目的微观监管及其经验借鉴 |
3.3.1 美国营造林项目微观监管的经验 |
3.3.2 国外着名营造林项目监管的经验借鉴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政府投资营造林项目全过程监管体系设计 |
4.1 政府投资营造林项目监管体系设计的框架 |
4.1.1 监管体系设计的总体要求和原则 |
4.1.2 监管体系设计的基本框架 |
4.2 政府投资营造林项目监管指标设计 |
4.2.1 监管指标设计的原则 |
4.2.2 指标监管的目标 |
4.2.3 监管指标设计的方法 |
4.2.4 监管指标设计的层次 |
4.3 政府投资营造林项目全过程监管模式设计 |
4.3.1 现行监管模式 |
4.3.2 现行监管模式存在的问题 |
4.3.3 全过程监管模式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政府投资营造林项目投资前期的监管研究 |
5.1 投资前期进行监管的原因 |
5.1.1 投资前期工作的必要性 |
5.1.2 投资前期工作的重要性 |
5.1.3 投资前期监管的重要性 |
5.2 投资前期监管应考虑的内容 |
5.2.1 投资前期的决策程序 |
5.2.2 投资前期的工作内容 |
5.3 投资前期的管理现状及其分析 |
5.3.1 投资前期的管理现状 |
5.3.2 存在问题对监管的启示 |
5.4 投资前期的监管指标体系研究 |
5.4.1 投资前期监管指标设计 |
5.4.2 监管指标权重 |
5.4.3 投资前期监管指标评分标准 |
5.4.4 投资前期监管评价模型 |
5.5 投资前期的监管模式研究 |
5.5.1 投资前期的现有决策模式 |
5.5.2 投资前期的监管模式构建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政府投资营造林项目投资期的监管研究 |
6.1 政府投资营造林项目投资期的监管内容 |
6.1.1 林业项目管理的现实需要监管 |
6.1.2 投资期的监管内容解析 |
6.2 组织监管应考虑的问题 |
6.2.1 营造林项目组织管理的特点 |
6.2.2 组织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与监管的关系 |
6.3 质量监管应考虑的问题 |
6.3.1 质量管理的现状 |
6.3.2 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其与监管的关系 |
6.4 进度监管应考虑的问题 |
6.4.1 进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6.4.2 进度管理影响因素及其与监管的关系 |
6.5 资金监管应考虑的问题 |
6.6 采购监管中要考虑的问题 |
6.6.1 采购管理的内容 |
6.6.2 招投标监管应考虑的方面 |
6.6.3 合同制监管应考虑的方面 |
6.6.4 监理制监管应考虑的方面 |
6.7 政府投资营造林项目投资期的监管指标 |
6.7.1 投资期监管指标设计的基础 |
6.7.2 投资期监管指标的设计 |
6.7.3 投资期监管指标权重的确定 |
6.7.4 投资期监管指标评分标准 |
6.7.5 投资期的监管评价模型 |
6.8 政府投资营造林项目投资期的监管模式 |
6.8.1 现有的监管模式及其存在的问题 |
6.8.2 投资期监管模式的重新构建 |
6.9 本章小结 |
第7章 政府投资营造林项目投资后期的监管研究 |
7.1 投资后期监管范围的界定 |
7.1.1 投资后期监管期间的界定 |
7.1.2 投资后期监管内容的界定 |
7.2 投资后期监管指标体系 |
7.2.1 监管指标设计的基础 |
7.3.2 监管指标的设计 |
7.3.3 监管指标的权重确定 |
7.3.4 投资后期监管指标评分标准 |
7.3.5 投资后期的监管评价模型 |
7.4 投资后期的监管模式 |
7.4.1 现有监管模式存在的问题 |
7.4.2 投资后期监管模式设计 |
7.5 本章小结 |
第8章 政府投资营造林项目全过程监管体系 |
8.1 政府投资营造林项目全过程监管指数 |
8.2 政府投资营造林项目全过程监管模式 |
8.2.1 监管对象 |
8.2.2 监管主体 |
8.2.3 监管中的职责分工 |
8.3 政府投资营造林项目全过程监管的基础 |
8.3.1 监测管理 |
8.3.2 信息管理 |
8.3.3 法律完善 |
8.3.4 中介协助 |
8.4 全过程监管体系说明 |
8.4.1 全过程监管体系总结 |
8.4.2 全过程监管体系设计的理论依据 |
8.5 政府投资营造林项目监管成本的考虑 |
8.5.1 监管成本的内容 |
8.5.2 监管成本优化的可行做法 |
8.6 相关建议 |
8.6.1 提高造林投入,实现质量标准 |
8.6.2 加强后续监管,巩固造林成果 |
8.6.3 改进营造林资质的管理和审批 |
8.7 本章小结 |
第9章 案例分析 |
9.1 项目简介 |
9.1.1 项目区情况简介 |
9.1.2 项目建设内容 |
9.2 投资期监管指标计算 |
9.3 投资期的监管指数及其评价 |
9.3.1 监管指数 |
9.3.2 监管结果分析与评价 |
9.4 本章小结 |
第10章 结论与讨论 |
10.1 结论 |
10.2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成果目录清单 |
致谢 |
(10)政府投资高速公路工程造价管理体系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家高速公路网建设的飞速发展 |
1.1.2 高速公路建设中在造价管理方面暴露出许多问题 |
1.2 文献回顾与评述 |
1.2.1 国内外公路工程造价管理的研究综述 |
1.2.2 国内外公路工程造价管理改革的研究视角分析 |
1.2.3 国内外研究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的目的 |
1.3.2 研究的意义 |
1.4 研究范围的界定 |
1.4.1 政府投资高速公路的相关概念界定 |
1.4.2 政府投资高速公路工程造价管理体系的界定 |
1.5 研究的主要方法 |
1.5.1 比较研究方法 |
1.5.2 标杆管理 |
1.6 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
1.6.1 研究思路 |
1.6.2 研究内容 |
1.6.3 论文创新点 |
第二章 政府投资高速公路工程造价管理体系改革的目标模式设置 |
2.1 基于项目区分理论的政府投资高速公路工程的特点分析 |
2.1.1 项目区分理论 |
2.1.2 基于项目区分理论的政府投资高速公路属性定位 |
2.1.3 政府投资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应推行项目法人制 |
2.2 高速公路工程造价确定与控制的内涵 |
2.2.1 现代控制理论的基本内涵 |
2.2.2 高速公路工程造价最优控制理论 |
2.3 国际主要计价模式的区分 |
2.3.1 国际上主流计价模式的区分 |
2.3.2 目前国内几种不同的计价模式改革方案的比较 |
2.4 建设项目“四制”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 |
2.4.1 新制度经济学相关理论概述 |
2.4.2 “四制”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 |
2.5 政府投资高速公路工程造价管理体系改革的目标模式 |
第三章 政府投资高速公路工程计价依据的改革 |
3.1 我国政府投资高速公路工程计价依据的现状分析 |
3.1.1 工程造价计价依据的相关概念 |
3.1.2 由概预算与招标文件计量支付体系的异同看计价依据的改革 |
3.2 发达国家政府投资高速公路工程计价依据比较分析 |
3.2.1 英、美、日高速公路计价依据 |
3.2.2 英、美、日高速公路计价依据的比较分析 |
3.2.3 日本高速公路工程计价依据管理的特殊性分析 |
3.2.4 我国清单计价与英式清单计价的计价依据的差别分析 |
3.3 我国政府投资高速公路工程计价依据的改革策略 |
3.3.1 工程造价计价依据改革的突破口 |
3.3.2 关于高速公路定额管理的探讨 |
3.3.3 高速公路工程计价依据改革现阶段目标 |
3.3.4 高速公路工程计价依据改革的长期目标 |
第四章 政府投资高速公路工程造价关键控制点的改革 |
4.1 政府投资高速公路工程建设前期造价关键控制点的分析 |
4.1.1 投资估算 |
4.1.2 设计概算 |
4.2 政府投资高速公路工程交易期造价关键控制点的分析 |
4.2.1 发包限价的测定 |
4.2.2 中标价 |
4.3 政府投资高速公路工程建设阶段关键控制点的分析 |
4.3.1 合同文本的选择 |
4.3.2 变更控制 |
4.3.3 支付结算 |
第五章 政府投资高速公路工程造价管理体制框架的建立 |
5.1 政府投资高速公路工程造价管理体制框架的需求分析 |
5.1.1 参与者的需求分析 |
5.1.2 高速公路建设市场规制的需求分析 |
5.1.3 造价管理理论发展的需求分析 |
5.2 发达国家高速公路工程造价管理体制分析 |
5.2.1 英国高速公路工程造价管理体制 |
5.2.2 美国高速公路工程造价管理体制 |
5.2.3 日本高速公路工程造价管理体制 |
5.2.4 英、美、日高速公路造价管理体制的比较分析 |
5.3 高速公路工程造价管理体制框架的构建 |
5.3.1 目前政府退出条件下高速公路造价管理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
5.3.2 政府对高速公路工程造价组织结构设计 |
5.3.3 政府投资高速公路工程造价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 |
第六章 结论及建议 |
6.1 主要结论 |
6.1.1 当前造价管理的问题与高速公路工程造价管理的基本思路 |
6.1.2 政府高速公路造价管理体系的构建 |
6.2 建议 |
6.2.1 政府投资高速公路工程计价依据改革的建议 |
6.2.2 政府投资高速公路工程造价关键控制点改革的建议 |
6.2.3 政府投资高速公路工程造价管理体制改革的建议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情况说明 |
致谢 |
四、实行工程监理制是改善公路建设管理的有力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湖山大道项目“代建+监理一体化”管理模式应用研究[D]. 熊必章. 华东交通大学, 2017(06)
- [2]工程监理服务评价及激励机制研究[D]. 鹿中山. 合肥工业大学, 2015(02)
- [3]我国建设监理执业行为及行业委托代理机制的优化研究[D]. 郭涛.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3(06)
- [4]浅谈“监理制”对公路绿化养护所起作用[A]. 王东生,孙国华. 2012北京园林绿化与宜居城市建设, 2012
- [5]长湘高速公路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研究[D]. 唐伟伦. 湖南大学, 2013(04)
- [6]中国公路建设市场化与政府监管问题研究[D]. 卫静. 长安大学, 2009(11)
- [7]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监理企业市场发展研究[D]. 王超.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8(11)
- [8]我国公路工程监理现状分析及未来发展构想[D]. 蔡汶呈. 西南交通大学, 2008(12)
- [9]政府投资营造林项目全过程监管体系研究[D]. 吴卫红. 北京林业大学, 2008(12)
- [10]政府投资高速公路工程造价管理体系改革研究[D]. 张颖. 天津理工大学, 2008(03)
标签:工程监理论文; 代建制论文; 项目管理方法论文;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论文; 信息系统工程监理资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