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科技发展战略和政策

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科技发展战略和政策

一、确保中国粮食安全的科技发展战略与政策(论文文献综述)

韩杨[1](2022)在《中国粮食安全战略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文中提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的粮食安全战略,为立足新发展阶段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依据。从理论逻辑出发,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既要统筹协调好五对逻辑关系,又要从党的宗旨、社会主要矛盾、发展的目标任务和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四个维度来深刻认识。从历史逻辑出发,回顾了建党百年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实践探索、取得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从实践逻辑出发,在迈向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中,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短期面临着粮食供需结构分化问题;中长期内部发展面临保产能稳增长的难点压力与粮农和粮食主产区的短板弱项,外部供给则面临着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引致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立足新发展阶段,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基于中国的国情、世情、农情、粮情,应筑牢国家粮食安全防线;把握好土地的长期稳定性和发展灵活性的平衡,使农业生产关系更适应农业生产力发展;促进耕地保护与质量建设和种业科技自立自强,共同赋能粮食产能;率先实现粮食主产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高粮农收入,促进实现共同富裕;优化主产区、产销平衡区、主销区布局,共同扛起粮食安全"国之大者"政治责任;加大财政金融支农力度与风险监测,提高粮食产业风险保障水平;推动"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相结合,完善粮食流通与储备体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满足粮食更高品质消费需求;提高国际贸易与关键物流通道掌控力,共同维护世界粮食安全。

郭向东[2](2021)在《农业经济发展对宏观经济增长及波动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对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巨大的发展中国家尤为重要。它不仅关系粮食安全问题,也关系到广大农民的民生问题,还直接影响着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在全球经济放缓并受疫情冲击影响这一大背景下,在“十三五”收关、“十四五”开局的关键时期,在中国经济处于“新常态”面临新的诸多挑战的情况下,研究农业经济发展和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之间的关联关系,及如何有效平衡推进农业现代化与经济的中高速增长的关联性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为研究农业经济发展与宏观经济运行之间的内在影响与作用机制,以中国农产品价格、中国农业经济发展及宏观经济运行的相关数据为样本,运用VAR、非线性MS(M)-AR(p)、非线性MS(M)-VAR(p)等模型对中国农业经济发展及宏观经济的运行之间的关联关系进行测度。研究发现:中国农、林、牧、渔农产品以及总体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波动率时间序列都呈现出显着的长期记忆性特征。农、林、牧、渔农产品以及总体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时间序列对其不确定性的冲击反应较为显着,但是,农、林、牧、渔农产品以及总体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不确定性对其价格指数的冲击反应都较为微弱。农产品价格指数在四种滞后阶数具体情况下,可以在方向和程度两个维度影响宏观经济增长。在大多数情况下,中国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水平对GDP增长率时间序列的冲击响应维持在正向水平;方差分解表明中国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水平时间序列对GDP增长率时间序列影响的贡献程度往往较小。中国农产品的生产价格指数周期成分时间序列在四种滞阶数具体情况下,也对中国GDP增长率周期成分时间序列的影响作用在方向和程度两个维度上产生影响。方差分解发现中国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周期成分时间序列对我国GDP增长率周期成分时间序列影响的贡献程度很大。中国GDP增长率周期成分时间序列对中国种植业、畜牧业农产品以及总体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水平周期成分时间序列影响的贡献程度往往较小,而对中国林业、渔业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水平周期成分时间序列影响的贡献程度较大。对中国农业经济以及宏观经济的增长周期路径研究表明,中国农业经济较难由“低速增长区制”向中高速增长区制转移,由“中速增长区制”攀升至“快速增长区制”的转移概率相对较高,中国农业经济发展可以充分发挥资本及技术优势。当中国农业经济步入“中速增长区制”与“快速增长区制”后也不易发生大幅下降,即具有相对稳定的发展态势。中国农业经济处于各区制时维持概率均较高,处于“低速增长区制”的可能性最大,处于“中速增长区制”的可能性最小,处于“快速增长区制”的可能性居中,中国农业经济发展需通过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促进快速发展。中国农业总产值和中国GDP增长路径并不完全同步,农、林、牧、渔四部门经济的增长路径也各不相同。中国农业经济处于各区制的维持概率均较高;而转移概率都相对较低,因此中国农业经济具有一定的惰性特征,不易改变所处的增长状态,农业经济发展需要加大资金和政策支持力度。而中国宏观经济发展成功步入高速增长状态,会倾向于维持良好的增长态势,但一旦落入低速增长状态,将面对十分严峻的经济复苏挑战。农业经济发展与宏观经济运行之间的时变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当“农业与经济”系统处于“低速增长区制”时,中国农业总产值增长率与中国GDP增长率具有正相关关系;当“农业与经济”系统处于“快速增长区制”时,中国农业总产值增长率与中国GDP增长率具有更强的正相关关系;而当“农业与经济”系统处于“中速增长区制”时,中国农业总产值增长率与中国GDP增长率却具有微弱的负相关关系。“农业与经济”系统处于“中速增长区制”时,中国农业总产值增长率与中国GDP增长率具有微弱负相关关系的可能性最小,持续性最弱,而“农业与经济”系统处于“低速增长区制”或“快速增长区制”时,中国农业总产值增长率与中国GDP增长率具有显着正相关关系的可能性更大,持续性更强。当“农业与经济波动”系统处于低波动区制时,中国农业总产值增长率与中国GDP增长波动率具有正相关关系;当“农业与经济波动”系统处于中波动区制时,中国农业总产值增长率与中国GDP增长波动率同样具有正相关关系,这一点与“农业与经济”系统中的结果不同;而当“农业与经济波动”系统处于高波动区制时,中国农业总产值增长率与中国GDP增长波动率具有更强的正相关关系。“农业与经济波动”系统处于高波动区制时,中国农业总产值增长率与中国GDP增长波动率具有最强正相关关系的可能性最小、持续性最弱,而“农业与经济波动”系统处于中低波动区制时,中国农业总产值增长率与中国GDP增长波动率具有正相关关系的可能性更大、持续性更强。本文研究的创新点如下:(1)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农产品价格时间序列和农产品价格波动率时间序列都具有长记忆性特征,这一研究成果丰富完善了相关学术体系。(2)本文关于农产品价格波动对宏观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中,以农、林、牧、渔及总体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作为样本,排除既往研究仅选取个别种类农产品作为研究样本的局限性,补强了既往研究,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具有一定的创新性。(3)本文使用马尔可夫转移模型将中国农业经济及宏观经济的增长周期路径区分为低速、中速和高速三种区制,并计算了不同区制间的转移概率、平均持续期和具体转移时间,以此分析判断中国农业经济和宏观经济的运行情况。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创新性。(4)本文将研究金融问题的研究思路引入到农业经济问题的研究中,使用MS(M)-VAR(p)模型分析了农业经济发展与宏观经济处于不同运行状态和不同波动状态中的关联关系,在研究方法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性。(5)本文使用前述方法研究所得的结论,即农业经济发展在宏观经济处于三中不同运行状态及三种不同波动状态中的关联作用,丰富和完善了农业经济发展与宏观经济增长之间内在影响与作用的学术体系。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第一、政策的制定者在实施农产品价格调控时应首先考虑保持农产品价格的稳定性,避免价格不确定性的增加而增加社会成本,减损社会福利;同时由于农产品价格的长记忆性特征,实施价格调控时要考虑政策的周期性和有效性。第二、由于农产品价格水平能够影响宏观经济增长,而且农产品价格周期成分对宏观经济增长周期成分影响较大,政府应关注并监测“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等农产品价格非正常波动情况,采取有效措施保持农产品价格的稳定,避免影响宏观经济的平稳发展。第三、由于农业经济的弱质性特征及农业政策与农业经济发展之间的强烈相关性,中国政府应当继续实施2004年以来的农业扶持政策,特别加强除渔业以外的种植业、林业、畜牧业的支持力度。第四、由于农业经济发展对国计民生的重要意义及其与宏观经济增长之间的强烈正相关关系,政府应强化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产业的意识,特别是农业经济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亚于出口贸易的这一重要意识,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一方面可以促进农业经济发展,解决中国特有的“三农问题”;另一方面为中国宏观经济增长增加新的推动力,解决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长期增长驱动力问题。本文包括图66幅,表46个,参考文献328篇。

卫志民,于松浩[3](2021)在《我国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构建研究:结构特征、潜在挑战与路径优化》文中指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并突出了农业发展中粮食安全的底线要求。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与优化我国的粮食安全体系在当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改革开放后我国粮食安全观念的演化过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而现阶段我国遵循的是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并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当前,我国粮食供求中存在的结构特征与潜在风险主要是粮食进口存在结构性失衡,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问题严峻,农业科技研发应用与创新能力不足,粮食浪费与损耗度较高。优化我国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的主要路径有:加强生态保护与自然资源利用效率,积极参与全球粮食贸易与粮食安全治理,推动农业科技研发创新与应用推广,构建节粮减损长效机制。

陈秧分,王介勇[4](2021)在《对外开放背景下中国粮食安全形势研判与战略选择》文中指出中美地缘政治竞争加剧,新冠肺炎疫情、极端天气气候等不确定性事件频发,依托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国家粮食安全策略面临新的挑战。结合统计数据与文献观点,分析了新时期中国粮食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研究了农业开放保障粮食安全的主要效用,探索了扩大对外开放背景下我国粮食安全的保障思路。结果表明:(1)中国粮食安全取得了显着成就,但也存在粮食供应的经济与资源环境代价巨大、粮食稳定供应与获取的风险加大等问题,需要在开放条件下创新粮食安全实现路径。(2)农业对外开放可影响粮食供应、获取、利用与稳定性,当前对外开放促进了国家粮食供应,但尚未实现稳定的食物安全、有竞争力的食物安全。农业对外开放仍有广泛的互惠共赢基础,同时也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考验我国粮食领域应对全球化"危""机"的治理能力。(3)国家粮食安全治理对于保障粮食安全至关重要,建议采取凸显产能的粮食自给战略、全产业链的食物安全战略与高水平的农业对外开放战略,确保粮食安全落实落地。

陈秧分,王介勇,张凤荣,刘彦随,成升魁,朱晶,司伟,樊胜根,顾善松,胡冰川,李先德,于晓华[5](2021)在《全球化与粮食安全新格局》文中研究指明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与全球的粮食安全面临重大挑战。为了系统认知全球化与粮食安全的新格局、新问题和新路径,邀请了十位来自不同专业领域的知名专家,就耕地增产潜力、农业水土资源与粮食生产、食物浪费、国际农产品贸易、重点农产品保供稳供、全球农业食物系统、双循环与企业行动、全球粮食生产与消费、国际粮安治理、粮食安全研究前沿等领域进行了一对一的交流访谈。访谈结果表明:全球农业食物系统进入复合型高风险时代,国际粮安治理面临资源、约束力、行动力等方面的挑战,凸显国家粮食安全尤其是进口依赖型农产品的保供稳供压力,需要加强国内农业供给侧改革与需求侧管理。全球化发生新变化,考验中国深化农业对外开放、参与全球粮安治理、实现国家粮食安全的能力水平。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国家粮食安全治理需要坚持系统思维、统筹国内国际、瞄准全产业链、强调风险管控、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进一步深入研究食物系统和粮食安全、生态系统和粮食安全、高质量发展与粮食安全、农业对外开放与粮食安全、双循环新格局与粮食安全等方面的具体方式路径,为新时期建立健全"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提供科学参考。

罗慧[6](2021)在《中国粮食生产技术进步路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粮食生产技术进步是国家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更是加快国家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决定性力量。当前,我国粮食安全目标已从单一的数量安全向多元目标转变,这就要求我国粮食生产技术进步方式和路径必须做出战略性调整,才能有效地应对粮食生产所面临的困境与挑战。那么,在新的历史时期,什么样的粮食生产技术更符合我国的国情和时代特征,更符合新时代粮食安全观的需要?回答这一问题的前提是对我国粮食生产技术进步的历史演进有一个科学的把握,即在一定的历史时期,粮食生产技术进步路径究竟呈现怎样的演进特征和内在机制,以往的研究忽略了哪些问题。新时代背景下,粮食生产技术进步的演进又会呈现哪些规律。为了回答上述问题,本文基于诱致性技术变迁理论和要素错配理论,利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对我国粮食生产技术进步路径进行探析,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结论有以下三方面:第一,在构建“历史情境—制度框架—激励机制—技术选择”情境分析框架的基础上提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生产技术进步路径经历了跨越式技术进步(1978-1985年和2012年以后)和递进式技术进步(1985-2011年)两种变化节奏。跨越式技术进步的主要动力来源于制度激励所引发的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型。递进式技术进步主要依靠单一要素技术进步的推动。从要素组合的演进变化来看,对我国粮食生产起到明显推动作用的单一技术进步先后是育种技术、肥料相关技术和机械技术。技术进步路径的演进呈现“制度激励→技术创新→要素配置优化→形成新要素组合”的逻辑。演进的内在机制主要有:技术进步路径演进的动力主线是激发要素活力,分析主线是技术成本与收益的对比,波动强度取决于宏微观目标匹配度。第二,在放松要素配置最优的假设条件下,采用超越对数的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测算得到,在考虑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的情况下,2000-2018年我国粮食作物的广义技术进步率平均为1.7%。6种粮食作物的测算结果分别是:中籼稻(2.72%)、小麦(2.45%)、粳稻(1.73%)、早籼稻(1.27%)、晚籼稻(1.07%)和玉米(0.97%)。进入新时代以来,广义技术进步率的波动趋于平缓,狭义技术进步仍是推动我国粮食生产的主要动力。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部四个地区粮食作物的生产技术进步呈现弱偏向性,主要偏向使用机械技术、(使用或节约)育种技术。从要素错配指数的测算结果来看,粮食生产中大部分要素配置处于过度投入状态。第三,以呼伦贝尔农垦集团为例,在不考虑要素配置效率的情况下,集体组织统一经营的农地配置模式的广义技术进步率高于家庭承包分散经营模式,且前者的农地配置效率高于后者,但是家庭分散经营模式的技术效率表现更优。基于研究发现,本研究提出如下政策建议:加强农业补贴政策的精准化,挖掘生产技术潜能;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保障机制,提升科技创新质量;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减少灾害对技术进步的冲击;激发农业金融市场的活力,优化农业资源配置;充分发挥集体组织的统筹优势,提高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

张琰[7](2021)在《中国粮食贸易中虚拟土地进口的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几年,我国粮食进口量不断上升,尽管我国粮食产量可观,但为了调剂需求结构,更好满足人们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需求,我国粮食进口量逐年上升,作为土地密集型产品,随着粮食进口规模的日益增大,土地资源进口量也在不断增加。土地是粮食生产的基本要素,也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人口数量大,但与其他农业大国相比,土地资源较为匮乏,农业水平较为薄弱,所以中国对待农业发展一直极为重视。随着社会发展,我国逐渐变为资本充足,但土地资源相对稀缺的国家,要素禀赋随着社会经济转型升级发展发生了改变。土地受其形态限制,不能在国家间自由流动,需要借助商品贸易来间接实现,即“虚拟土地”,它是指生产某种商品或服务所需要的土地资源数量。一个国家或地区进口土地资源密集型产品,实际上就是间接利用别国的土地资源,相当于进口了虚拟土地。我国自从加入WTO后,主要粮食作物进口量显着增长,4种主要粮食作物(1)自2000年的1156.3万吨,增长到2020年的1.4亿吨。虚拟土地资源进口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贡献日益增大,测度不同品种的粮食的虚拟土地含量和进口量,可以为我国更加有效地利用本国土地和国际土地资源提供参考。但粮食不同于一般商品,作为一国战略物资,单纯依靠进口无法解决根本问题,也不利于我国粮食安全,探究影响我国虚拟土地进口量的因素将成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切入点,本文以虚拟土地理论以及要素禀赋理论为理论支撑,对2000-2019年中国4种主要粮食作物的生产和进口贸易现状进行了分析,并且对我国粮食国际贸易中所隐含的虚拟土地贸易量进行了估算,发现自2000到2019年,我国粮食国际贸易中虚拟土地进口量呈现不断上涨趋势,通过粮食国际贸易累计进口虚拟土地量为5.17亿公顷,有效地缓解了中国土地资源短缺的矛盾;也测算出我国4种主要粮食作物虚拟土地含量呈下降趋势,说明一定程度上,我国粮食生产的效率一定程度上在不断提高,虽然进口量涨幅不是很高,但是能看出我国对进口粮食依赖度较高,不利于我国粮食安全;其次本文从三个层面对我国粮食贸易虚拟土地进口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分别是供给、需求和价格这三方面,供给方面的因素主要有耕地面积、我国粮食单产水平;需求方面主要有我国人口总量、我国GDP增长率、国内粮食需求量、以及我国粮食类消费价指数等四个因素;价格方面的因素主要为我国各类粮食作物的生产价格指数,和国际谷物价格与国内谷物价格比值。本文还进一步分析了粮食虚拟土地贸易的影响因素,以多元回归为模型,探讨各经济指标对我国虚拟土地进口量的相关影响。最后,为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居民多样化需求,在日益复杂的国际贸易环境和国内土地资源紧缺的大环境里,怎样发挥虚拟土地的效益是目前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本文最后也根据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为我国优化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调整制定粮食作物对外贸易政策以及实现粮食安全问题等提供了参考。

岳红玲[8](2021)在《习近平关于底线思维的重要论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从国家大局出发,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出发,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提出底线思维方法论并作出了一系列关于底线思维的重要论述,其目标直指解决实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面临的新问题和老问题,提高党运用底线思维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能力和水平。底线思维是集原则性、科学预见性、主观能动性、辩证性有机统一的思维方法。任何理论都不是无源之水。习近平关于底线思维的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底线思维的基本思想的继承发展,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中底线思维智慧的创造性运用,是毛泽东思想关于底线思维的论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关于底线思维的论述的创新发展。习近平关于底线思维的重要论述围绕如何防范化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局性风险这一主题呈现出丰富内容,主要包括七个方面。第一,在政治领域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在关乎道路、方向的问题上要立场坚定。第二,在经济领域要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采取积极措施守住“六稳”“六保”底线,以保促稳,稳中求进,在重大风险面前守住经济基本盘。第三,在意识形态领域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政治建设、哲学科学研究、教育教学各方面,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加强网络意识形态引导,重视青年思想政治工作,坚守道德底线。第四,在社会领域强调社会政策要兜底,守住社会稳定底线、安全生产红线、国家粮食安全底线、18亿亩耕地红线、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等,这些底线事关人民利益和福祉、事关国家大局稳定,体现党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使命。第五,在生态领域充分认识生态文明建设重大意义;守住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划定并守住三条控制线,保护生态系统、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第六,在党的建设领域党员干部要守住思想底线、初心底线、廉洁自律底线等,保持与人民的血肉联系。第七,在外交领域坚决守住我国的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底线;要提高军队的战斗力,保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国际社会的竞争要守住道德底线和国际规范,实现国际社会间的良性竞争。习近平关于底线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论述包括:加强科学理论修养,坚持学以致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灵活运用科学思维方法提高化解矛盾、处理复杂局面的能力;练就过硬的防范风险的政治本领,科学研判风险,提高化解风险能力,提高制度执行力;发扬斗争精神,敢于善于斗争,加强斗争历练,提高斗争本领。习近平关于底线思维的重要论述的理论特色表现为:在理论品质上其核心要义是掌握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其活的灵魂是实事求是,其本质特征是忧患意识,其重要抓手是两手准备;在理论立场上,习近平关于底线思维的重要论述体现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立场,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战胜风险和挑战,坚持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从维护人民的利益出发,让人民群众满意;习近平关于底线思维的重要论述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问题就是矛盾,底线思维瞄着问题来、奔着问题去,充分估计最坏可能性、通过实际工作规避风险。习近平关于底线思维的重要论述注重从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中发现问题;在筛选问题时注重统筹问题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全局性和局部性、必然性和偶然性、问题的当前和长远、问题的内部与外部等关系;在研究问题时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坚持两点论和重要论的统一;在解决问题时坚持一切从我国的实际出发、以点带面开展改革试点、坚持从群众智慧中寻找应对问题的办法。习近平关于底线思维的重要论述具有重大的时代意义: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有利于探索和把握党的执政规律,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指针,为顺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保驾护航。

黄秋洁[9](2021)在《新时期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研究综述》文中研究说明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粮食连年丰收为我国应对风险挑战、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发挥了"压舱石"和"稳定器"作用。学界关于粮食安全的研究成果非常丰富,涵盖了粮食安全内涵、种业安全、粮食生产、粮食物流体系等内容。但是粮食安全作为一个时代课题,其研究应与时俱进,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未来国内粮食安全研究应关注产销区平衡建设、粮食安全责任落实机制和低收入人群粮食安全等方面;国际粮食安全研究应关注粮食贸易良性格局构建、国际风险评估等方面。

张泽群[10](2020)在《黑龙江省粮食收储政策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八大提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关键农产品有效供给”战略要求,粮食安全问题始终关系着国计民生,而粮食收储政策是国家对其实施宏观调控,确保粮食安全最有效的政策手段。我国始终高度重视粮食收储政策,并陆续出台了多方支持粮食收储的配套政策,2018年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趋向的粮食收储政策得到了进一步完善,以去库存和市场化改革为重要内容的粮食收储制度得到长足发展,在取得了良好成效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效应,其中粮食收储价格政策在一定时期内稳定了粮食产量,充盈了粮库,但也带来了收储结构性失衡的问题;财政补贴政策针对主要大型粮食产区的作用效果十分显着,但对于局部、个体农户的小型生产者来说仍体现不出政策的普惠性;针对粮食科技政策在科技储粮方面虽有所推进,但整体水平发展缓慢,部分地区仍处于旧生产模式,粮储损耗率高;随着粮食去库存工作的不断推进,“转圈粮”等问题不断凸显,国家在粮食收储监管政策上还存在一定不足。黑龙江省作为粮食生产主产区在推进粮食收储改革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要提高对粮食收储中存在问题的认识,必要时要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从而推动辖区粮食收储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从粮食收储政策的概念入手,综合运用公共政策评估理论、公共政策过程理论、均衡价格理论、农业弱质理论,分析了黑龙江省粮食收储政策的现状,揭示了黑龙江省粮食收储存在着价格政策调整不科学、财政补贴政策结构不完善、科技政策体系不完备、监管政策制度不健全等问题,并剖析问题产生的深层原因。在研究过程中,运用比较分析法,借鉴美国、日本、韩国在粮食管理政策方面的经验,以及国内山东、福建、浙江省的先进政策经验,并结合目前省内粮食收储政策的客观实际情况,提出了推进价格市场化政策改革、完善粮食收储政策结构体系、充分平衡政策相关利益关系;建立粮食补贴标准市场化机制、加强财政结构性政策调整、建立粮食财政补贴双挂钩制度;加强粮食收储提质增效政策导向作用、建设高技术粮食服务体系、建立新型粮食科技推广机制;完善粮食收储法治监管体系、加强粮食安全监管责任机制、建设监管检测风险管控制度等加强黑龙江省粮食收储的政策建议。

二、确保中国粮食安全的科技发展战略与政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确保中国粮食安全的科技发展战略与政策(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粮食安全战略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时代中国粮食安全战略的基本内涵
二、中国粮食安全极端重要的理论逻辑
    (一)保障粮食安全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直接体现
    (二)保障粮食安全是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基本要求
    (三)保障粮食安全是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首要任务
    (四)保障粮食安全、促进粮农收入增长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
三、中国粮食政策的百年回顾与历史性成就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21—1949年):开展土地革命,动员广大农民,为革命战争提供财粮保障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1978年):改造农业生产关系,改进农业基础设施,改善粮食生产发展的基础条件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2012年):改革农业生产关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了由温饱不足到基本解决温饱问题的转变,并向建设全面小康社会迈出坚实步伐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2012年至今):粮食稳供给、粮农收入稳增长、粮食价格稳运行,以及粮食数量、质量、安全与营养健康的全方位保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基础
四、新发展阶段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面临的形势与挑战
    (一)耕地与水时空分布不均,资源环境刚性约束强
    (二)物质投入增产压力大,科技创新水平有待提高
    (三)种粮农民收入较低,农民种粮积极性下降
    (四)财政支粮力度不足,保险金融作用有待强化
    (五)粮食流通市场化程度加深,宏观政策调控空间受限
    (六)粮食品种、数量、质量结构分化,供需关系不适配
    (七)国际供应不确定性增加,共同维护世界粮食安全有难度
五、新发展阶段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主要思路与政策建议
    (一)牢牢守好“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底线目标,筑牢国家粮食安全防线
    (二)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促进耕地保护与质量建设和种业科技自立自强,共同赋能粮食产能
    (三)率先实现粮食主产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高粮农收入,促进实现共同富裕
    (四)加大财政金融支农力度与风险监测,提高粮食产业风险保障水平
    (五)推动“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相结合,完善粮食流通与储备体系
    (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满足粮食更高品质消费需求
    (七)提高国际贸易与关键物流通道掌控力,共同维护世界粮食安全

(2)农业经济发展对宏观经济增长及波动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
        1.1.1 论文研究的历史背景
        1.1.2 论文研究的现实背景
    1.2 论文选题的意义
        1.2.1 研究的理论意义
        1.2.2 研究的实践意义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创新点
        1.3.1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创新点
    1.4 论文的研究方法
    1.5 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图与实证研究逻辑框架
        1.5.1 论文研究的技术线路
        1.5.2 论文实证研究的逻辑框架
    1.6 相关概念界定及说明
        1.6.1 概念界定
        1.6.2 相关说明
2 文献综述
    2.1 农产品价格的文献回顾
        2.1.1 农产品价格波动的相关文献
        2.1.1.1 关于农产品价格波动的特征研究的文献回顾
        2.1.1.2 农产品价格长记忆性特征研究的相关文献回顾
        2.1.1.3 其它有关农产品价格研究文献
    2.2 农产品价格与宏观经济相互影响的相关文献回顾
    2.3 农业经济发展的文献回顾
    2.4 农业与经济增长的文献回顾
        2.4.1 关于农业金融与经济的文献回顾
        2.4.2 关于农业投资与经济增长的文献回顾
        2.4.3 关于农(副)产品价格与经济增长的文献回顾
        2.4.4 关于农业总要素生产率(TFP)与经济增长的文献回顾
        2.4.5 农业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方法的文献回顾
3 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3.1 农业发展理论
        3.1.1 农业发展理论概述
        3.1.2 农业发展理论的历史演进
        3.1.3 农业发展理论的内涵
        3.1.4 农业发展理论在中国农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运用
    3.2 本文研究涉及的其它相关理论
        3.2.1 农产品价格理论
        3.2.2 经济周期理论
        3.2.3 经济增长理论
4 农产品价格及其不确定性的长期记忆性与关联性检验
    4.1 农产品价格及其不确定性的长期记忆性实证检验
        4.1.1 长期记忆性分析方法
        4.1.1.1 ARFIMA模型构建
        4.1.1.2 FIGARCH模型构建
        4.1.2 农产品价格的数据选择与描述
        4.1.3 农产品价格及其不确定性的长期记忆性检验
    4.2 农产品价格与其不确定性之间的关联性检验
        4.2.1 向量自回归(VAR)模型构建
        4.2.2 单位根检验
        4.2.3 Granger因果关系的计量检验
        4.2.4 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及方差分解
    4.3 本章小结
5 农产品价格及其波动性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研究
    5.1 农产品价格与中国经济增长之间的关联性检验
        5.1.1 农产品价格序列与中国经济增长序列的选取和描述
        5.1.2 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检验
        5.1.3 向量自回归(VAR)模型的构建与估计
        5.1.4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5.1.5 冲击响应函数估计与方差分解分析
    5.2 农产品价格波动与中国经济增长波动性之间的关联性检验
        5.2.1 ADF单位根检验
        5.2.2 影响的方向及影响作用的程度分析
        5.2.3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5.2.4 冲击反应的时间变化路径刻画
        5.2.5 影响的贡献程度判别
    5.3 本章小结
6 农业经济发展与宏观经济增长的周期性路径判别
    6.1 非线性MS(M) –AR(P)模型构建
    6.2 农业经济发展与宏观经济增长的周期性数据选择
    6.3 中国农业经济发展与宏观经济增长的周期性路径刻画
        6.3.1 非线性MS(M)-AR(p)模型的参数估计
        6.3.2 中国农业经济以及宏观经济增长的区制转移概率
        6.3.3 中国农业经济及宏观经济处于各增长区制的平均持续期
        6.3.4 中国农业经济及宏观经济不同增长区制间的转移路径刻画
    6.4 本章小结
7 农业经济发展在宏观经济运行过程的作用研究
    7.1 非线性MS(M) -VAR(P)的模型设定
    7.2 对农业总产值增长率及宏观经济增长率的时间动态轨迹的刻画
    7.3 农业经济发展在宏观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检验与分析
        7.3.1 非线性MS(M) -VAR(p)模型的参数估计
        7.3.2 农业经济发展对宏观经济增长作用机制的周期性变迁识别
        7.3.3 农业经济发展对宏观经济增长作用机制的区制转移特征测度
    7.4 农业经济发展在宏观经济波动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检验与分析
        7.4.1 非线性MS(M) -VAR(p)模型的参数估计
        7.4.2 农业经济发展对宏观经济波动作用机制的周期性变迁识别
        7.4.3 农业经济发展对宏观经济波动作用机制的区制转移特征测度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
    8.1 结论
    8.2 政策建议
    8.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索引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我国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构建研究:结构特征、潜在挑战与路径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我国粮食安全与粮食安全观的内涵演变
三、我国粮食供求的结构特征与潜在风险
    (一)粮食进口存在结构性失衡
    (二)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问题严峻
    (三)农业科技研发应用与创新能力不足
    (四)粮食浪费与损耗度较高
四、优化我国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的路径
    (一)加强生态保护与自然资源利用效率
    (二)积极参与全球粮食贸易与粮食安全治理
    (三)推动农业科技研发创新与应用推广
    (四)构建节粮减损长效机制

(4)对外开放背景下中国粮食安全形势研判与战略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1 新时代粮食安全问题认知
    1.1 粮食安全内涵演进
    1.2 中国粮食安全问题
    1.3 国家粮食战略演化
2 农业对外开放驱动下的粮食安全
    2.1 农业对外开放促进粮食安全机制分析
        2.1.1 理论框架
        2.1.2 现实路径
    2.2 农业对外开放促进粮食安全成效分析
        2.2.1 第一层次充足供应
        2.2.2 第二层次稳定安全
        2.2.3 第三层次竞争力分析
3 新时代粮食安全战略选择
    3.1 近中期农业对外合作形势
    3.2 新时代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3.2.1 凸显产能的粮食自给战略
        3.2.2 全产业链的食物安全战略
        3.2.3 高水平的农业对外开放战略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6)中国粮食生产技术进步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概念界定、文献综述与一般分析框架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粮食生产技术与技术进步
        2.1.2 粮食生产技术进步路径
        2.1.3 粮食生产要素及其最优配置
        2.1.4 粮食安全涵义的演变
    2.2 文献综述
        2.2.1 技术进步及其路径选择理论溯源
        2.2.2 农业技术进步路径研究的文献综述
    2.3 一般分析框架
第三章 农业技术进步与中国粮食生产能力发展
    3.1 农业技术进步对我国粮食生产能力发展的促进作用
        3.1.1 促进粮食总产量跨越式发展以及单产大幅度提高
        3.1.2 促进粮食优质化以及粮食生产区域的新格局
        3.1.3 为粮食生产提供物质技术支撑
        3.1.4 促进种粮技术的提高和生产管理方式的改进
        3.1.5 促进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3.2 支撑我国粮食发展的主要农业技术进步
        3.2.1 育种技术的进步
        3.2.2 栽培技术与耕作制度的改进
        3.2.3 地力改善技术的进步
        3.2.4 病虫草鼠害综合防治技术的进步
        3.2.5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3.2.6 粮食作物种植结构的优化
第四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生产技术进步的变迁之路
    4.1 数据说明及其特征表现
        4.1.1 数据处理及说明
        4.1.2 数据变化特征
    4.2 中国粮食生产技术进步路径的演进分析
        4.2.1 情境分析框架构建
        4.2.2 粮食生产技术的外部情境演变
        4.2.3 粮食生产技术进步路径的情境分析
        4.2.4 主要粮食作物品种的变更历程
    4.3 粮食生产技术进步路径的演进特征
    4.4 粮食生产技术进步路径演进的内在机制
        4.4.1 技术进步路径的动力主线是激发要素活力
        4.4.2 技术进步路径的波动强度取决于宏观目标和微观目标的匹配度
        4.4.3 技术进步路径的分析主线取决于技术成本与技术收益的对比
    4.5 我国粮食生产技术进步路径存在的问题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世纪以来粮食生产技术进步的演进规律
    5.1 本章相关理论基础及研究框架
        5.1.1 偏向性技术进步理论
        5.1.2 要素错配概念及理论回顾
        5.1.3 本章研究框架
    5.2 研究设计
        5.2.1 要素错配对技术进步率影响的研究机理
        5.2.2 基本模型设定
        5.2.3 广义技术进步率(TFP增长率)的分解
        5.2.4 偏向性技术进步指数的测定方法
        5.2.5 要素错配指数测定方法
    5.3 数据处理和假设检验
        5.3.1 数据收集和处理
        5.3.2 假设检验与估计结果
    5.4 生产要素及其产出弹性分析
        5.4.1 平均要素投入产出弹性分析
        5.4.2 要素投入产出弹性变化趋势
    5.5 粮食生产的偏向性技术进步的时空演进规律
        5.5.1 要素偏向性技术进步指数的时空演进特征
        5.5.2 粮食偏向性技术进步率的变化趋势
    5.6 粮食作物要素错配指数的时空测度
        5.6.1 要素错配时序变化特征
        5.6.2 要素错配空间异质特征
    5.7 粮食作物广义技术进步的时空演进规律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要素错配、偏向性技术进步和广义技术进步的扩展讨论
    6.1 粮食广义技术进步率的整体表现
    6.2 要素错配指数与偏向性技术进步指数对比分析
第七章 农地配置与粮食生产的技术进步——以呼伦贝尔农垦集团为例
    7.1 调研点的选择及基本情况介绍
    7.2 模型构建及数据处理
    7.3 模型检验与估计结果
    7.4 要素投入产出弹性对比分析
    7.5 不同农地配置模式下技术进步状况对比分析
        7.5.1 技术效率的对比分析
        7.5.2 狭义技术进步状况的对比分析
        7.5.3 广义技术进步率及其分解项的测算及对比分析
    7.6 农地错配程度的对比分析
        7.6.1 农地错配的测算方法
        7.6.2 农地错配的程度分析
    7.7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政策启示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致谢
作者简历

(7)中国粮食贸易中虚拟土地进口的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目的
    第四节 研究内容
    第五节 研究方法
        一、研究方法
    第六节 文献综述
        一、关于我国粮食贸易的研究
        二、关于粮食贸易中虚拟土地的研究
        三、文献评述
第二章 理论基础
    第一节 虚拟土地理论
    第二节 要素禀赋理论
第三章 我国粮食生产及贸易现状
    第一节 我国粮食生产现状
    第二节 我国粮食贸易现状
        一、我国粮食作物进口贸易量
        二、我国粮食作物进口国来源分布
    第三节 我国粮食进口贸易中土地要素进口量
        一、主要粮食作物的土地要素含量计算
        二、主要粮食作物虚拟土地要素进口量分析
第四章 我国虚拟土地贸易影响因素的分析
    第一节 供给因素
        一、我国耕地面积
        二、我国粮食单位面积产量
    第二节 需求因素
        一、我国人口总量
        二、国内粮食需求量
        三、我国GDP增长率
        四、我国粮食类消费价格指数
    第三节 价格因素
        一、我国粮食生产价格指数
        二、国际谷价与国内谷价的比值
第五章 我国粮食虚拟土地进口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粮食虚拟土地贸易模型的建立
        一、描述统计分析
        二、样本数据的选取及说明
    第二节 我国粮食虚拟耕地进口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一、平稳性检验
        二、基准回归分析
        三、分组回归分析
    第三节 实证分析结论
第六章 合理进行粮食虚拟土地贸易的参考建议
    第一节 供给方面
        一、加快供给侧改革,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二、坚守耕地红线,提高土地耕地质量
    第二节 需求方面
        一、满足多样化需求,坚决杜绝粮食浪费
        二、提高经济效益,促进第三产业发展
    第三节 价格方面
        一、完善价格机制,降低粮食生产成本
        二、实行粮食储备,降低粮价波动风险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习近平关于底线思维的重要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内容
    五、研究方法
    六、创新点及重、难点
第一章 底线思维的内涵和特征
    第一节 底线思维的内涵
        一、底线的内涵
        二、思维的内涵
        三、底线思维的内涵
    第二节 底线思维的特征
        一、原则性
        二、科学预见性
        三、主观能动性
        四、辩证性
第二章 习近平关于底线思维重要论述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
    第一节 习近平关于底线思维重要论述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底线思维的基本思想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底线思维的资源
        三、毛泽东思想关于底线思维的论述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关于底线思维的论述
    第二节 习近平关于底线思维重要论述的现实依据
        一、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要求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的要求
        三、应对复杂的国际形势的要求
第三章 习近平关于底线思维基本形态的重要论述
    第一节 关于政治方面底线思维的重要论述
        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坚持党的领导
    第二节 关于经济方面底线思维的重要论述
        一、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
        二、“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三、贯彻新发展理念
        四、守住农业农村改革的“三条底线”
    第三节 关于意识形态方面底线思维的重要论述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
        二、守牢网络意识形态阵地
        三、重视青年思想政治工作
        四、守住道德底线
    第四节 关于社会方面底线思维的重要论述
        一、守住安全生产底线
        二、坚守食品安全底线
        三、以保障粮食安全为底线
        四、“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第五节 关于生态方面底线思维的重要论述
        一、充分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二、守住“三条控制线”
        三、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
    第六节 关于党的建设方面底线思维的重要论述
        一、牢守政治红线
        二、牢守思想防线
        三、牢守党的初心使命
        四、牢守廉洁自律底线
    第七节 关于外交方面底线思维的重要论述
        一、维护国家核心利益安全的底线
        二、国与国要守住道德底线和国际规范
        三、坚守军事底线
第四章 习近平关于底线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论述
    第一节 加强科学理论修养
        一、学以致用马克思主义哲学
        二、学懂弄通做实新时代新思想
        三、坚持科学思维方法
    第二节 练就过硬的防范风险的政治本领
        一、增强战略定力
        二、警惕“灰犀牛”防范“黑天鹅”
        三、提高科学研判风险能力
        四、提高化解风险能力
        五、提高制度执行力
    第三节 发扬斗争精神
        一、发扬斗争精神是时代的需要
        二、保持斗争精神并敢于善于斗争
        三、加强斗争历练以增强斗争本领
第五章 习近平关于底线思维重要论述的理论特色
    第一节 理论品质
        一、其核心要义是掌握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二、其活的灵魂是实事求是
        三、其本质特征是忧患意识
        四、其重要抓手是两手准备
    第二节 理论立场
        一、坚守人民立场
        二、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
        三、让人民群众满意
    第三节 问题导向
        一、发现问题是习近平关于底线思维重要论述的起点
        二、筛选问题是习近平关于底线思维重要论述的丰富
        三、研究问题是习近平关于底线思维重要论述的关键
        四、解决问题是习近平关于底线思维重要论述的归宿
第六章 习近平关于底线思维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
    第一节 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方法论
        一、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思维方法
        二、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工作方法
    第二节 有利于党探索和把握执政规律
        一、牢守纪律底线以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二、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底线以夯实执政基础
    第三节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指针
        一、探索和把握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理论结晶
        二、有力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有利于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
        四、丰富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容
    第四节 为顺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保驾护航
        一、有利于清醒认识我国面临的形势
        二、有利于抓住中心工作促进多条底线动态平衡
        三、有利于补齐短板并筑牢底线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9)新时期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关于粮食安全内涵的研究
二、关于粮食种业安全的研究
三、关于粮食生产要素的研究
    (一)耕地资源与经营规模
    (二)科技水平
四、关于粮食需求结构的研究
五、关于粮食国际贸易的研究
六、关于粮食物流的研究
七、结语

(10)黑龙江省粮食收储政策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简析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与创新点
        1.4.1 技术路线
        1.4.2 创新点
2 粮食收储政策的基础理论
    2.1 基本概念的界定
        2.1.1 粮食收储的含义
        2.1.2 粮食安全的含义
        2.1.3 粮食收储政策的基本概念
    2.2 粮食收储政策的理论基础
        2.2.1 公共政策评估理论
        2.2.2 公共政策过程理论
        2.2.3 均衡价格理论
        2.2.4 农业弱质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黑龙江省粮食收储政策及问题分析
    3.1 粮食收储的总体概况
        3.1.1 粮食种植结构概况
        3.1.2 粮食种植产量概况
        3.1.3 粮食收储库存概况
    3.2 粮食收储的政策内容
        3.2.1 粮食收储的价格激励政策
        3.2.2 粮食收储的财政补贴政策
        3.2.3 粮食收储的科技支持政策
        3.2.4 粮食收储的监督管理政策
    3.3 粮食收储政策存在的问题
        3.3.1 粮食收储价格政策调整不科学
        3.3.2 粮食收储补贴政策结构不完善
        3.3.3 粮食收储科技政策体系不完备
        3.3.4 粮食收储监管政策制度不健全
    3.4 粮食收储政策问题成因分析
        3.4.1 价格政策调整缺乏时效性
        3.4.2 财政补贴资金利用率不高
        3.4.3 科技政策支持范围有限
        3.4.4 收储监管政策存在滞后性
    3.5 本章小结
4 国内外粮食收储政策的经验与借鉴
    4.1 国外粮食收储政策的经验
        4.1.1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注重粮食科技及价格政策
        4.1.2 日本北海道强调多样化财政资金支持政策
        4.1.3 韩国全罗道实行特定品种价格及补贴政策
    4.2 国内粮食收储政策制定的经验
        4.2.1 山东省建立全面粮食管理责任机制
        4.2.2 福建省严格遵循农业补贴管理政策
        4.2.3 浙江省强化科技政策推动粮食发展
    4.3 国内外粮食收储政策对黑龙江省的启示
        4.3.1 增强财政补贴政策支持力度
        4.3.2 健全科学储粮技术体系
        4.3.3 优化收储政策结构调整
        4.3.4 健全粮食收储法律体系
    4.4 本章小结
5 完善黑龙江省粮食收储政策的建议
    5.1 加强粮食收储价格政策导向作用
        5.1.1 积极推进价格市场化政策改革
        5.1.2 完善粮食收储政策结构体系
        5.1.3 充分平衡政策相关利益关系
    5.2 提升粮食收储财政补贴政策效益
        5.2.1 建立粮食补贴标准市场化机制
        5.2.2 加强财政结构性政策调整
        5.2.3 建立粮食财政补贴双挂钩制度
    5.3 增强粮食收储科技政策倾斜力度
        5.3.1 加强粮食收储提质增效政策导向作用
        5.3.2 建设高技术粮食收储服务体系
        5.3.3 建立新型粮食收储科技推广机制
    5.4 加强粮食收储监督管理政策效应
        5.4.1 完善粮食收储法治监管体系
        5.4.2 加强粮食安全监管责任机制
        5.4.3 建设监管检测风险管控制度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确保中国粮食安全的科技发展战略与政策(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粮食安全战略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J]. 韩杨. 改革, 2022(01)
  • [2]农业经济发展对宏观经济增长及波动的作用机制研究[D]. 郭向东.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3]我国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构建研究:结构特征、潜在挑战与路径优化[J]. 卫志民,于松浩. 理论学刊, 2021(04)
  • [4]对外开放背景下中国粮食安全形势研判与战略选择[J]. 陈秧分,王介勇. 自然资源学报, 2021(06)
  • [5]全球化与粮食安全新格局[J]. 陈秧分,王介勇,张凤荣,刘彦随,成升魁,朱晶,司伟,樊胜根,顾善松,胡冰川,李先德,于晓华. 自然资源学报, 2021(06)
  • [6]中国粮食生产技术进步路径研究[D]. 罗慧.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1)
  • [7]中国粮食贸易中虚拟土地进口的影响因素分析[D]. 张琰.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8]习近平关于底线思维的重要论述研究[D]. 岳红玲. 贵州师范大学, 2021(09)
  • [9]新时期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研究综述[J]. 黄秋洁. 社会科学动态, 2021(05)
  • [10]黑龙江省粮食收储政策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张泽群.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20(12)

标签:;  ;  ;  ;  ;  

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科技发展战略和政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