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晚清沈葆桢的留学教育思想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吴凡[1](2016)在《从技术层面看沈葆桢的西洋观》文中研究说明近代西方国家依靠坚船利炮打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随着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的签订,维持了上千年的朝贡体系被打破,与此同时也打破了中国人“天朝上国”的迷梦。一些有识之士开始认识到坚船利炮在御辱中的作用,以“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方法来应对这“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清政府也鼓励仿造,但中国的造船事业始终不能迈入近代的门槛,收效甚微。在一系列内部争论之后又恢复了往日的固守与停滞,把签订的条约作为和平的保障,并无实质性的改变。道光三十年,清朝内部爆发了规模空前的太平天国运动,清政府在与西方合作镇压的过程中,一些封疆大吏更加深刻的认识到西方武器在战争中的巨大力量。也由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卷土重来使清政府进一步陷入危局,于是在镇压太平天国之后相对和平的年代里,从中央到地方开启了以“自强求富”为目的的洋务运动,也可以说是一场学习西方的运动,其中就包括左宗棠在福建马尾创办的福州船政局。创办伊始左宗棠突然被调往西北平乱,于是左宗棠推荐福建着名士绅,前江西巡抚沈葆桢为福州船政局第一任船政大臣,从而开启了福州船政局全面建设的序幕。与李鸿章的江南制造总局不同,福州船政局致力于造船事业,对于中国近代海军的形成和中国的海防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在近代化的船政机构中任职,沈葆桢得以接触到最先进的西方器物技术和为数众多的西方工作人员,这给了沈葆桢对于西方更加具体的认识。沈葆桢作为船政大臣对福州船政局“总司其事”,可以不受局限的阐述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意见,保证船政事业的顺利发展,为福州船政局,也为中国近代造船业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沈葆桢西洋观逐渐形成和发展的时期主要是在船政大臣任内,这段时间也是沈葆桢从接受儒家传统教育,到认知西方世界,再到于实践中再认识的过程,其思想对中国近代工业,近代海防,近代教育等都有重要的影响。本文第一部分介绍论文的选题来源,研究意义,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介绍鸦片战争前中国对于世界的认知水平,和鸦片战争后中国思想界的一些变化,作为沈葆桢西洋观产生的背景。第三部分主要介绍了沈葆桢的早年经历,包括受到的家庭教育和舅舅林则徐,老师林昌彝对其早年思想的影响;左宗棠对于福州船政局的开创和对于沈葆桢的选择;沈葆桢在福州船政局任上的一些实践活动,作为沈葆桢西洋观产生的条件。第四部分是文章的重点,从沈葆桢的人才观、洋务观、海防观、和对传统夷夏观的超越四个方面来论述沈葆桢的西洋观。第五部分作为论文的结尾,对于沈葆桢的西洋观进行再思考,介绍了沈葆桢西洋观的认识途径和沈葆桢西洋观的四个特征。综上,沈葆桢是中国近代化不能绕开的人物,是中国从传统到近代转型时期的关键性人物,他通过西方的先进技术认识西方文明,并在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西洋观。
崔飞红[2](2012)在《沈葆桢外交思想与实践述论》文中研究表明沈葆桢作为晚清重臣,对中国晚清社会的内政外交都产生过重大影响。他虽不是晚清外交的灵魂人物,也未能形成一套完整的外交理论体系,但其外交思想与外交实践却是晚清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拟就沈葆桢外交思想形成的渊源、主要内容作一初步探讨,并对其外交思想与实践活动作一扼要评述。首先,探讨了沈葆桢外交思想形成的渊源。从家庭教育的熏陶和传统经世爱国观念的影响两方面来展开。其次,阐述了沈葆桢外交思想与实践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权自我操”,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这主要体现在他与英法斗争,维护船政主权;对日交涉,保护台湾;与英交涉,保护铁路主权等涉外活动中。其二:不妥协,不迁就,维护现存利益。这从他妥善平息教案、识破西班牙讹诈阴谋等处理涉外事件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其三:增强国力,为外交提供坚强后盾。这主要体现为他主张积极引进外国先进技术、雇佣洋员、发展近代军事企业;创办学堂、派遣留学生、培养海军人才;开发台湾、加强内政、防御外敌等方面。再次,对沈葆桢的外交思想及外交实践进行了简要评述。沈葆桢的外交实践活动在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推动中国外交近代化的进程、拓展和丰富清朝政府对外交涉的经验等方面都作出了积极贡献。但他仍未能跳出封建意识的窠臼和传统外交思想的束缚,故而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某些局限性,具有守旧和不成熟的一面。
杨雅达,李晓丹,林兴龙[3](2011)在《沈葆桢军事教育思想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沈葆桢创办了中国第一所海军学校———船政学堂,开中国近代海军教育之先河,对近代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沈葆桢非常重视军事人才的培养,他曾大声疾呼"海防根本在育才";他强调人才培养应加强对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授,但不能脱离中国的传统文化;他还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对学员的管理、考核和军事留学生教育等方面都有独到的见解。
冉春[4](2007)在《南京国民政府留学教育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中国近现代留学教育的初期发展阶段,政府对本国学子出洋留学的态度由防范抵制渐变为鼓励支持,相关管理也随之起步并初成系统。但由于种种客观和主观因素的限制,清末民初的留学教育管理制度仍存在不少重大缺陷,主要表现为地方分权主义及个人自由主义过于泛滥,中央政府难于从宏观上给予调节控制,从而使得留学教育内部出现了某些严重的失衡现象,直接制约了留学教育整体成效的提高。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开始对此不断加以全面改革,逐步建立起了一套以中央集权化为基本特征的留学教育管理制度。留学人员的选派和核准作为留学教育管理的首要环节,也是南京政府时期一系列配套改革的重中之重。抗战全面爆发之前,基层政府、团体、学校及个人在此方面尚拥有较大的自主权,除党员留学、稽勋留学和军事留学等具有特殊性质的选派活动外,由中央相关机构直接自行举办的留学选派并不占主体地位。但另一方面,通过完善留学证书制度、限定留学学生资格、调整留学学科比重、修正留学单行章则、组织各省留学考选复试等手段,中央政府明显增强了对基层选派活动与个人留学行为的监管控制。经过抗战前期的统制压缩政策后,在留学选派整体规模逐渐恢复的同时,中央集权化趋势继续得以不断强化。教育部自1943年始先后主持办理了数次全国范围的大规模留学统一考试,驳回多数地方政府自行选派留学的申请,并将庚款留英、清华留美等本由学校、团体自办的留学考选并入统考范畴,基层留学派遣权逐步沦丧直至彻底丧失,最终确立了中央一元化的留学选派体制。整体而言,留学考选中的集权化趋势有助于留学教育整体规模、质量、比例的宏观调控,但由此又会引发基层与中央在此方面的纠纷和矛盾,损伤基层留学选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除了考选派遣权的渐趋统一,集权化趋势同样体现于南京政府时期留学教育管理的其他环节。中央相关机构直接强化了对留学生个人的思想审查和学业审核,并以经费管理为保障,逐步建立起较为系统全面的日常管理体系。在人事任用方面,除对某些特殊性质的留学生施以另案处置外,普通留学生的分发也由自由放任向统一分发转轨。然则,过度的集权往往造成具体管理流程中的效率不彰,驻外留学监督机构的低效与缺失亦使得留学生与中央政府间的矛盾日渐突现,加之受当时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军事局势的刺激和影响,这些纠纷时而出现,甚至达到相当尖锐的程度。总体而言,衡量某一历史时期留学教育是否成功进步,不应仅以留学生人数的增长为唯一标准,更应侧重于分析其时留学教育的实际质量和客观绩效。政府在制定管理决策时,也不能单纯追求规模的扩充而忽视质量的控制。在南京国民政府留学教育管理决策方针的演进中,控制规模、注重质量与强化中央集权两条主要线索交互呈现,留学教育整体绩效较之以往明显提升。但倘若矫枉过正,权力的过度集中也会产生一定程度的消极影响。因此,只有在保障留学教育客观质量的前提下,于集权与分权两端中寻求适度的平衡,从各方面建立起一套职权分明、严谨有序的管理和监督体系,充分调动从中央、基层直至留学生个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共同推进留学教育的全面进步。南京国民政府留学教育管理中的经验教训,足以为当今提供参考借鉴。
张立程[5](2006)在《百年来的沈葆桢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董春,周谊[6](2002)在《晚清沈葆桢的留学教育思想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介绍了洋务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沈葆桢首开官费送学生赴欧留学的经过。文中着重阐述了沈葆桢的留学教育思想,分析了留欧教育的历史意义,以期对晚清历史有更深刻的认识。
二、晚清沈葆桢的留学教育思想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晚清沈葆桢的留学教育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从技术层面看沈葆桢的西洋观(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来源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沈葆桢西洋观的产生背景 |
第一节 中国与西方世界的冲突 |
第二节 经世致用与西学东渐对近代中国的共同作用 |
第二章 沈葆桢西洋观的产生条件 |
第一节 沈葆桢的早年经历 |
第二节 福州船政局的肇始 |
第三节 沈葆桢在船政事业上的实践 |
第三章 沈葆桢的西洋观 |
第一节 沈葆桢的人才观 |
第二节 沈葆桢的洋务观 |
第三节 沈葆桢的海防观 |
第四节 沈葆桢对夷夏观的超越 |
第四章 沈葆桢西洋观的再思考 |
第一节 沈葆桢西洋观的认识途径 |
第二节 沈葆桢西洋观的四个特征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沈葆桢外交思想与实践述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沈葆桢外交思想的渊源 |
1、家庭教育环境的熏陶 |
2、传统经世爱国观念的影响 |
二、沈葆桢外交思想与实践的内容 |
1“权自我操”,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 |
(1) 与英法斗争,维护船政主权 |
(2) 与日交涉,保卫台湾 |
(3) 与英交涉,保护铁路主权 |
2、不妥协、不迁就,维护现存利益 |
(1) 南昌教案 |
(2) 建平教案 |
(3) 西班牙讹诈事件 |
3、增强国力,为外交提供坚强后盾 |
(1) 引进技术、雇佣洋员、发展近代军事企业 |
(2) 创办学堂、派遣留学生、培养海军人才 |
(3) 开发台湾、加强内政、防御外敌 |
三、沈葆桢外交思想与实践的评价 |
1、积极影响 |
2、局限性 |
四、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3)沈葆桢军事教育思想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一、主张“海防根本在育才”, 非常重视军事人才的培养 |
二、创建并完善军事教育体系 |
(一) 坚持“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的理念 |
(二) 重视西方近代科技, 特别强调自然科学知识和外语的学习 |
(三) 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
(四) 制定并执行严格的教学管理考核制度 |
三、提倡中西文化交流, 积极推动军事留学生教育 |
四、沈葆桢军事教育思想的历史影响及现实意义 |
(4)南京国民政府留学教育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选题概述 |
二、先期成果述评与选题研究价值 |
三、研究框架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晚清及北洋时期留学教育管理述评 |
第一节 晚清时期留学教育管理 |
一、晚清时期留学教育概况 |
二、晚清时期留学教育管理特征分析 |
第二节 北洋时期留学教育管理 |
一、北洋时期留学教育概况 |
二、北洋时期留学教育管理特征分析 |
第三节 晚清及北洋时期留学教育管理实效简评 |
一、对政府统治的“二律背反”现象 |
二、地方分权主义的泛滥及其后果 |
三、留学生所习学科取向的异化 |
第二章 南京国民政府留学教育整体政策流变 |
第一节 从开放到紧缩(1927—1941) |
一、完善留学证书制度 |
二、开展留学教育调查 |
三、规范留学学生资格 |
四、调整留学学科比重 |
五、整理军事留学教育 |
第二节 从恢复到终结(1942—1949) |
一、抗战后期的留学教育政策 |
二、抗战之后的留学教育政策 |
第三节 南京国民政府留学教育决策归因分析 |
一、国际政治外交 |
二、国内政治人事 |
三、咨议舆论影响 |
第三章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央留学选派 |
第一节 政出多门(1927—1942) |
一、党员留学 |
二、稽勋留学 |
三、军事留学 |
四、其他 |
第二节 统一考选(1943—1949) |
一、抗战后期的留学统考 |
二、抗战之后的留学统考 |
第四章 南京国民政府对地方政府留学选派的管理 |
第一节 地方自主留学选派活动(1927—1937) |
一、地方分权格局的延续(1927—1932) |
二、中央集权管理的强化(1933—1937) |
第二节 地方留学选派权力之争(1938—1949) |
一、地方留学选派权的逐步沦丧(1938—1945) |
二、地方留学选派权的彻底丧失(1946—1949) |
第五章 南京国民政府对团体及学校留学选派的管理 |
第一节 对团体留学选派的管理:以中英庚款会为中心 |
一、南京政府时期团体留学选派概况 |
二、南京国民政府对中英庚款会留学选派的管理 |
第二节 对学校留学选派的管理:以清华大学为中心 |
一、南京政府时期学校留学选派概况 |
二、南京国民政府对清华大学留学选派的管理 |
第六章 南京国民政府驻外留学监督与日常管理 |
第一节 南京国民政府驻外留学监督机构 |
一、驻日留学生监督处之窘境 |
二、欧美留学监督机构之缺失 |
第二节 南京国民政府对留学生的日常管理 |
一、思想管理 |
二、学业管理 |
三、经费管理 |
第七章 南京国民政府与留学生的直接对话 |
第一节 民族危机下的政治呼吁 |
一、对于抗日救国的主张 |
二、对于国内政治的态度 |
第二节 金融风波中的经济诉求 |
一、30年代初期的留日庚款之争 |
二、40年代末期的出国换汇纠纷 |
第八章 南京国民政府对归国留学生的任用处置 |
第一节 普通留学生归国服务概况 |
一、相对宽松的开放状态(1927—1937) |
二、中央集权的统一分发(1937—1949) |
第二节 对某些留学生的特殊处置 |
一、归国军事留学生的任用分发 |
二、对国共交恶后归国留苏生的处置 |
三、对抗战结束后归国留日生的甄审 |
结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6)晚清沈葆桢的留学教育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沈葆桢的生平简介 |
二、沈葆桢派遣学生留欧 |
三、沈葆桢的留学教育思想 |
(一)留学教育宗旨:储备人才,“自强求富” |
(二)重视留学生的培养及选拔 |
(三)慎选监督及教习 |
(四)其留学教育管理思想:严格管理,奖惩分明 |
(五)其留学教育原则: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
四、沈葆桢开创留欧教育的历史意义 |
四、晚清沈葆桢的留学教育思想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从技术层面看沈葆桢的西洋观[D]. 吴凡. 宁夏大学, 2016(02)
- [2]沈葆桢外交思想与实践述论[D]. 崔飞红. 曲阜师范大学, 2012(10)
- [3]沈葆桢军事教育思想初探[J]. 杨雅达,李晓丹,林兴龙.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10)
- [4]南京国民政府留学教育管理研究[D]. 冉春. 华中师范大学, 2007(04)
- [5]百年来的沈葆桢研究[J]. 张立程. 兰州学刊, 2006(05)
- [6]晚清沈葆桢的留学教育思想研究[J]. 董春,周谊.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