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温州医学院眼视光学院编写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论文文献综述)
杨薇[1](2020)在《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研究(1978-2018)》文中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是我国在新时期提出的重要发展理念与愿景,为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了中国贡献。“一带一路”倡议是2013年提出的,但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留学生教育,从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存在并不断发展,经历了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发展过程。本研究选取俄罗斯、印度、巴基斯坦、泰国和马来西亚等五国作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典型代表,主要通过历史研究、口述历史等研究方法,在国内外政治环境、经济状况、外交关系、教育政策等宏观背景下,呈现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间,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个国家之间留学生教育发展过程的立体影像。留学生教育是高等教育中一个比较特殊的领域。根据国内和国外两个立足点,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的留学生教育,可以分为向国外派出留学生和接收来华留学生两大分支领域,既有在教育政策指导下发展的共通性,也有遵循各自轨迹发展的独立性。依据我国不同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重大教育政策的颁布实施以及留学生教育发展的规模等具有标志意义的史实,本文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之间的留学生教育划分为“重新起步时期”、“深化改革时期”和“加速发展时期”三个主要的历史发展阶段,从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国家之间的外交关系、我国经济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推进、我国高等教育政策和留学生教育政策的实施以及留学生个体在时代大潮中的经历等不同角度,客观呈现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的演进过程。通过对40年来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留学生教育发展的历史回溯,本研究得出以下认识:40年来,服务国家建设需要、服务国家外交大局,始终贯穿着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的发展进程;国际政治局势和国家之间的外交关系是发展留学生教育的前提条件;“一带一路”沿线五国自身的教育水平是与我国开展留学生教育合作的基础;中国经济实力的变化和教育政策的导向决定了留学生教育发展的方向、速度和规模。40年来,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从整体统筹规划、到各自相对独立发展、再回归统筹兼顾趋势的演进过程,充分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留学生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与政策取向。40年来,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之间的留学生教育取得了丰富的历史经验,有力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促进了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人文交流;通过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加快了留学生教育乃至高等教育整体的法制化进程;认识到来华留学生教育具有一定的市场属性、是教育服务贸易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直接服务国家公共外交的作用日益突出。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留学生教育可在以下几方面采取相应的对策:把留学生教育置于我国高等教育整体发展之中,置于世界高等教育的竞争之中,高度重视留学生教育的地位与作用;大力发展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派出留学生教育;进一步提高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加快提升风险防范意识;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留学生教育,需要统筹派出和接收两个不同的方向,平衡规模与质量、速度与效益之间的关系;通过发展留学生教育,契合“一带一路”倡议,发挥教育的多重功能,不断推动思想观念的转变和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培养更多优秀人才,为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构筑“民心相通”的教育之路。
郭书剑[2](2020)在《中国大学学术精英的流动》文中研究表明当前中国大学人才竞争的主要对象是制度化学术精英,中国学术劳动力市场的强势群体亦是制度化学术精英。作为政府与大学协作的产物,制度化学术精英因拥有经官方认证的学术权威与学术声誉而受到大学的强烈推崇与热烈追求。大学围绕制度化学术精英而展开的人才竞争直接刺激并引发学术精英的流动。某种意义上,制度化精英主义愈兴盛则大学学术精英竞争愈激烈,而大学学术精英竞争愈激烈则大学学术精英流动愈频繁。1999年以来,中国大学学术精英在不同地区、不同省市的不同层次大学间进行水平流动和垂直流动。大学学术精英在全国的分布格局随各地、各校人才竞争力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总体上,中国大学学术精英流动“散中有聚”“聚中有散”;以跨域流动为主,但同域流动现象亦值得关注;众多普通院校和地方城市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具活力的机制、更富成效的举措在学术精英竞争中“异军突起”,地方政府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促成了大学学术精英流动的新局面。中国地方政府人才竞争的背后是为经济增长而竞争,更是为政治晋升而竞争。为赢得政治锦标赛,地方政府所出台的人才政策对大学学术精英流动具有较强的激发性、引导性与支持性。因地制宜制定人才政策,与时俱进变革人才政策,是地方政府维持人才竞争力、保持人才竞争优势的必要之举。作为一项长期政策,大学重点建设的逻辑是竞争博弈,而竞争博弈的载体则是学术锦标赛。在市场化大学排名与行政化学科评估的驱动下,中国大学着重以学术管理资本主义的方式吸引海内外学术精英,以不断争取国家的政策关照与政府的重点支持。大学人才竞争所促成的流动,对学术精英学术发展的影响,既有特殊性也存共通性。大部分学术精英流动后的学术生产力、学术影响力和学术竞争力得到提高。这一方面是由于流动对知识生产与创新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则与学术锦标赛密切相关,其不仅驱动大学支持学术精英发展学术,还驱动大学要求学术精英发展学术。大学学术精英流动是一个复杂现象。由于学术精英吸收能力的异质性与学术精英竞争优势的可转移性,大学学术精英流动对大学发展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可以明确的是,学术精英流入对大学学科发展的积极影响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大,学术精英流出对大学学科发展的消极影响也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大。基于此,学术精英流动不应成为大学间此消彼长的“零和博弈”,更不应诱致大学间针锋相对的“人才战争”。在面向世界、追求卓越的发展战略下,需要正确理解中国大学学术精英的流动,以客观冷静的态度、以历史的、发展的、全球的眼光认识和体察中国大学学术精英流动所具有的阶段性、特殊性和一般性。这对中国大学全面深刻地了解自己,实事求是地制定科学合理的“双一流”建设目标、采取正确有效的学术精英队伍建设策略至关重要。
李禾,周建国[3](2015)在《瞿佳:首创眼视光学“中国模式”》文中指出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着名眼科专家瞿佳针对目前“看病难”问题,呼吁建立全科医生“国标省统、县管乡用”队伍建设模式,引发了与会代表们的共鸣。 瞿佳今年提交了近20个议案和建议。他是个“忙人”“能人”:博导、主任医生、大学校长、中美视光学高等教育?
张荃[4](2014)在《眼视光教育行业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眼视光行业关乎人们的视力健康,在美国、欧洲部分国家以及澳大利亚受到高度重视,经过长久的发展,行业体制健全,市场规范成熟。国内眼视光发展起步较晚,社会重视程度不高,行业从业人员水平不高,服务质量低下,难以保障消费者的视力健康。本文从眼视光教育的角度分析目前国内眼视光专业教育的模式,对比国际眼视光教育相关经验与方法,结合眼视光专业人才需求,综合分析国内眼视光专业教育的优势、劣势、机会以及威胁,在此基础之上指出国内眼视光专业教育的问题。在论文的最后,对眼视光学校以及政府相关部门提出改进建议,从而保障眼视光人才培养的数量与质量,规范整个眼视光行业的发展,确保消费者的视力健康。在国内外眼视光教育模式分析过程中,为了对比不同层次教育模式的差异与特色,采用案例分析法。在眼视光人才需求分析过程中,创新使用人才外部需求与内部需求相结合的对比分析法,具体来说通过问卷调查考察用人单位对于眼视光专业人才的需求,同时调查眼视光专业人才自身的需求,对比内外需求的差异,通过眼视光教育进行调节。通过研究发现,目前国内眼视光教育存在三方面问题:一是国内眼视光人才培养规模不足,方向狭窄,与社会需求契合度低。二是专业界定不明确,眼视光工作内容与服务内涵模糊。三是教学硬件设施难以支撑教学发展,教材落后,难以满足发展要求。论文最后建议眼视光专业院校扩大眼视光教育规模,丰富教学内容并且重视师资力量。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做好政策扶持,调整专业目录,规范专业内涵,关注教学团队建设与实训基地建设,健全专业人才职业晋升机制与学历提升体制。
程晓琳[5](2013)在《农林高职院校科技服务新农村建设路径研究 ——以福建省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福建省制定了《海峡西岸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五年规划纲要》,将"三农"工作作为全省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无论是农业的发展,农村的进步,还是农民的致富,都需要大量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人才的培养主要依靠教育,主要依赖本科院校及高职院校。福建省农林高职院校应该立足海西农村经济发展,勇于承担科技服务福建省新农村建设的伟大使命。本文从福建省农林高职院校科技服务新农村的条件及基础入手,对农林高职院校科技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现状进行分析,运用文献法、对比法及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借助SWOT战略分析,找出福建省农林高职院校科技服务新农村的优势、劣势、机遇跟挑战因素,在结合省内外现行的几种服务模式比较后,分别从政府角度、农林高职院校角度以及毕业生科技成果转化角度提出了福建省农林高职院校科技服务新农村的几种路径选择。本文正文分成四个部分展开。第一部分探讨了农林高职院校科技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意义以及分析方法。第二、三部分分别针对福建省农林高职院校科技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条件和基础以及服务现状展开分析。分析了农林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人才培养质量、校企合作、学生就业以及社会服务水平等。第四部分运用SWOT分析法,找到其内部优势与劣势、外部机遇与挑战。第五部分比较分析现有几种高职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模式。最后,第六部分从政府角度、农林高职院校角度以及毕业生科技成果转化角度指明福建省农林高职院校科技服务新农村建设的一般路径选择。
支绛[6](2012)在《《实用中医汉语》与《中医汉语》的比较研究》文中认为对于中医院校的留学生,一本好的中医汉语教材至关重要。但目前正式出版的教材只有两套,《中医汉语》系列教材和《实用中医汉语》系列教材。本文拟对这两种教材进行比较,希望对日后的教学提供建议,对编写多媒体讲义或多媒体课件提供依据。本文对两套教材从编写理念、课文题材、课文难度、课文体裁、生词量与复现率、生词释义模式、中医专名术语的排序与选择以及语法项目的排序和课后练习的设计进行了探讨。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是对抽样样本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提出相关建议。与前人研究不同之处在于兼顾了汉语语言与中医药专业两个角度,利用了笔者医学教育的基础与国际汉语教育的训练,用小样本进行案例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不足之处在于仅有使用过《中医汉语》全套教材的教学体会,尚未有《实用中医汉语》的教学实践经验,因此,所有的比较研究只能在静态信息收集的层面进行,缺乏实践的验证对比。希望日后在使用过《实用中医汉语》教材后再进行动态信息的比较研究。
刘珊[7](2011)在《普通高校本科生国际化素质培养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1世纪,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方面的竞争逾演逾烈,而国际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国家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的需求日趋紧迫,发展高等教育、培养具备国际化素质的优秀大学生是满足这一需求的重要途径。论文主要从高校本科生培养的角度出发,重点探讨了我国普通高校在本科生国际化素质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针对这些问题借鉴发达国家大学先进的学生培养经验,提出对策和建议,为促进我国高校的国际化素质人才培养提供一些实践参考。论文的选题角度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新颖性,主要运用了文献分析法、个案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等方法,是对我国普通高校本科生国际化素质培养的一次整体性和系统性地评述。通过对浙江师范大学等普通高校实地调研、访谈、网络搜索等途径收集到的资料和数据进行统计、归纳和分析,发现我国普通高校在本科生国际化素质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培养目标、课程、合作交流、师资、管理体系等五个方面。在培养目标上,部分普通高校对本科生的培养定位虽然有国际化的意思,但不明确。在课程上,本科生国际化课程形式单一,通常为公共英语课或以“世界”、“国际”等名称命名的科目;双语课程数量偏少并且专业覆盖面很狭窄;外语课程语种单一,以1-2种语言专业居多。在合作交流中,国际合作办学的专业集中,大部分集中于管理类、经济类和语言类专业,涉及理工、生化、农林等学科的专业还比较少;国际交流合作的受益面小,有的高校每年只有3%的本科生有出国学习交流的机会。在师资方面,本土教师的国际化水平不高,缺乏实施国际化课程的专任师资队伍;外籍教师以语言类教学为主,其他专业的外籍教师较少。在管理体系中,对国际化教学和实践活动缺乏系统的管理机制和质量评估机制;在图书馆和校园网等软硬件设施建设方面存在欠缺。进一步分析,发现人才培养口径狭窄,思想意识上没有给予充分重视,师资培养制度不完善,缺少法律、制度保障和经费支持等是造成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为了更加清晰地呈现这些问题,并使读者了解我国高校与国外大学在对学生的国际化素质培养方面存在的差距,文章以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和莱顿大学、美国波士顿大学、澳大利亚莫那什大学等具有鲜明国际化特征的国外高校为实证研究对象,广泛查阅这几所大学的官方网站资料和相关的外文期刊论文,对其进行翻译和整理,分享了他们在国际化办学理念、国际化课程、学生国际合作交流、国际化师资等方面的真实情况和发展经验。同时,在借鉴国内外大学先进做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有利于推进普通高校本科生国际化素质培养的对策和建议:首先要树立清晰的国际化素质人才培养目标;其次要增加本科生的出国学习交流机会,提高交流质量;第三要充分利用校内国际化资源来提升本科生国际化素质;第四要加强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第五要建立系统的国际化素质人才培养管理体制,并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
刘巍伟[8](2011)在《大学生创业教育在温州高校的实践、创新与展望》文中研究指明在知识经济时代下,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不仅是缓解当前就业问题的权宜之计,也是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创业型人才的要求,更是中国创业型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根植于温州这片创业“热土”的温州高校,注重汲取温州地域的文化特色,用温州人创业精神激励大学生创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形成了大学生创业教育“温州模式”,走在了全国的前列。论文主要论述了大学生创业教育在温州高校的实践、创新及其未来发展趋势的展望,旨在通过对温州高校创业教育的一系列具体实践、成熟做法和创新措施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提升,使其对全国同类院校开展创业教育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论文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温州高校的创业教育实践进行阐述概括。文章分别从创业教育组织机构、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践体系、校园创业文化氛围以及创业教育的成效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归纳,并进行了理论提升;第二部分阐述大学生创业教育在温州高校的创新措施,文章从汲取地域文化激励大学生创业、创建专业工作室引导大学生创业、整合社会优质资源支持大学生创业、采取多项举措保障大学生创业等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第三部分主要是温州高校创业教育的展望,阐述了大学生创业教育还需要加强的具体实践措施,并根据创业教育发展的未来趋势,尝试性地构建基于“大学生创业教育——创业型人才培养——创业型大学——创业型经济(社会)”即“点-线-面-体”有机整体系统的宏观创业教育观,其中,对创业型大学的转型和构建进行了重点阐述。
吕佩臣[9](2011)在《民族院校办学特色发展研究 ——以内蒙古地区院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我国高等教育在国际化、大众化和市场化的发展进程中,高等院校间竞争日趋激烈的态势下,我国民族院校也出现了与全国普通高校一样出现了“千校一面”的现象,民族院校“去特色化”的趋势严重。民族院校办学特色建设与发展开始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一个理论和实践问题。民族院校办学特色问题、及其研究和建设,不仅关系到办出提高民族院校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甚至关系到民族院校的健康发展和未来生存走向。在此背景下,本文借助教育学及其他学科理论、应用人类学和社会学研究方法,以内蒙古民族院校为例,针对民族院校办学特色发展进行了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和对策研究。首先,目前在学术界尚未形成权威、普遍得到认可的大学办学特色研究理论和方法。本文主要借助哲学,文化认知心理学、民族教育二元性理论、教育内外规律理论、生态位原理、混沌学理论和方法进行了民族院校办学特色发展的基础理论研究,在大学办学特色的理论研究上进行的有益尝试和探索。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根据办学特色各形成因素在民族院校办学特色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将其划分为内部形成因素和外部影响因素,构建了民族院校办学特色形成因素体系;明确阐明了现代性与民族性特色内涵在民族院校办学特色发展中的核心位置及作用;理论上演绎推出,民族院校办学特色发展是在教育内外部规律、特色内外部因素相互作用下,按照自身发展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在此基础上,对民族院校办学特色发展进行了理论分析,探析了民族院校办学特色发展的三个理论模型:特色持续性发展理论模型、特色路径选择性发展理论模型和特色程序性发展理论模型。其次,目前关于大学办学特色研究一般集中在对大学办学特色的总结、表层梳理,而专着和硕博论文相对稀少,对民族院校办学特色的研究就更为匮乏,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几乎处于空白阶段。本文以内蒙古民族院校为例,进行了关于民族院校特色发展的实证研究,使整个研究建立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基础上,增加了研究的效度和信度。实证研究的基础建立在对内蒙古民族院校发展历程的回顾、属性和特征的归结、办学特色发展的SWOT分析等内容上,主要结论是:民族院校的社会功能不仅拥有现代大学所具有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项基本社会功能,还具有其政治属性所决定的民族团结与发展的政治功能、文化属性所决定的民族文化传承功能;对内蒙古民族院校特色发展的SWOT分析结果表明,民族院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层级的特色因素具有特色发展的优势的同时与劣势相伴,主要集中在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学生质量、双语教学等方面。实证研究主要采用观察、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座谈等田野调查方法,对内蒙古民族院校办学特色发展现实状态,即特色形成因素的出色程度,建设主体的参与程度,及特色价值等进行了定量研究。最后,在对内蒙古民族院校办学特色属性、特征分析,发展现实中的优势及劣势的分析,以及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民族院校办学特色发展规律,对民族院校办学特色发展策略选择原则、集中的领域及内容进行了探讨,结论为:必须依据民族院校办学特色形成规律来选择办学特色发展策略,办学特色发展策略主要包括:外部空问扩展策略、内部自主发展策略。
戴建春[10](2010)在《基于主题的多维交互式输出型“综合英语”教学模式探索》文中提出在反思传统"综合英语"教学模式不足的基础上,以建构主义观点为理论依据,根据"输入"和"输出"假说,作者提出基于主题的多维交互式输出型"综合英语"教学模式。在"综合英语"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以输出为导向,围绕课文主题开展多维交互活动。历时两个学期的对比试验,证明这种新模式不仅能有效提高学生英语语言运用能力,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温州医学院眼视光学院编写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温州医学院眼视光学院编写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研究(1978-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缘起 |
(一)开展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研究具有紧迫性 |
(二)目前对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的研究仍不足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一)留学、留学生、国际学生 |
(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
(三)“一带一路”沿线五国 |
四、文献综述 |
(一)中国留学生教育史的研究成果与进展 |
(二)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教育研究现状 |
(三)文献研究述评 |
五、分析的理论基础 |
(一)世界体系理论 |
(二)推拉因素理论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理论 |
(三)公共外交和“软实力”理论 |
六、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留学生教育的重新起步(1978-1992) |
第一节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留学生教育的基础 |
一、新中国成立之初“以俄为师”的留学生教育 |
二、重视与亚非拉国家之间的留学生教育 |
三、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管理制度的初步建立 |
四、留学生教育的暂时停滞与缓慢恢复 |
第二节 向“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留学生教育的重新开启 |
一、大规模派出留学生的教育对外开放政策 |
二、重新开始向“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遣留学生 |
三、建立派出留学生教育管理制度 |
四、派出留学生教育取得丰硕成果 |
第三节 接收“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来华留学生教育的重新起步 |
一、扩大接收来华留学生的教育政策 |
二、重新开始接收“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来华留学生 |
三、逐步创建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体系 |
第四节 重新起步阶段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的主要特点 |
一、国际关系是发展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留学生教育的基础 |
二、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开展留学生教育具有显着国别差异 |
三、探索建立系统的留学生教育管理制度 |
第二章 深化改革时期的繁荣发展与局部失衡(1993-2009) |
第一节 向“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留学生教育的逐步发展 |
一、确立“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留学生教育政策 |
二、政府间协议推动派出留学生教育 |
三、通过校际交流项目派遣留学生 |
四、管理体系的完善促进派出留学生教育 |
五、派出留学生教育取得新成果 |
六、派出留学生安全问题开始集中显现 |
第二节 接收“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快速发展 |
一、从“积极稳妥发展”到“扩大规模”政策的转变 |
二、“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来华留学生教育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因 |
三、孔子学院建设促进来华留学生教育 |
四、“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来华留学生的结构分布特点 |
五、进一步规范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制度 |
六、来华留学生教育成果逐步显现 |
第三节 深化改革时期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的主要特点 |
一、国际政治环境为留学生教育提供发展机遇 |
二、市场因素在来华留学生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 |
三、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存在局部结构失衡 |
四、派出和接收留学生的教育管理制度逐步完善 |
第三章 留学生教育契合国家战略的功能日益突出(2010-2018) |
第一节 向“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留学生教育的新进展 |
一、进一步扩大教育对外开放的基本政策 |
二、中俄人文交流机制推动赴俄留学生教育发展 |
三、中国与东盟人文交流机制促进向泰国和马来西亚派遣留学生 |
四、非通用语种建设加快向印度和巴基斯坦派遣留学生 |
五、派出留学生教育的管理日趋完善 |
六、留学生教育深化对“一带一路”沿线五国综合情况的了解 |
第二节 “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来华留学生教育提质增效的新格局 |
一、扩大规模与提高质量并重的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 |
二、“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加速发展 |
三、对“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教育援助的持续增长 |
四、提高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以临床医学专业为例 |
五、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变迁 |
六、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安全问题及应对措施 |
第三节 加速发展阶段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的主要特点 |
一、“一带一路”倡议全面推动中国与沿线国家的教育交流 |
二、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呈现双向增长趋势 |
三、来华留学生教育从强调规模向规模与质量并重的观念转变 |
四、“一带一路”沿线五国留学生教育安全面临新挑战 |
第四章 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的演进过程、历史经验及深层次问题 |
第一节 影响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留学生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 |
一、国际政治、世界经济对留学生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
二、“一带一路”沿线五国的教育水平是与中国教育合作的基础 |
三、中国经济实力和教育政策决定留学生教育的发展走向 |
第二节 派出与接收留学生教育的演进过程、内在联系与特征 |
一、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发展的演进过程 |
二、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发展的内在联系及特征 |
第三节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留学生教育的历史经验 |
一、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并举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 |
二、法制化建设是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留学生教育发展的保障 |
三、国际化和市场化是“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的重要内驱力 |
四、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促进中外人文交流 |
第四节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存在的深层次问题 |
一、向“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留学生教育仍缺乏系统规划 |
二、“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来华留学生教育应加速转变观念 |
三、“一带一路”沿线五国留学生教育的安全问题亟待多方联动 |
第五章 新时期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留学生教育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充分认识留学生教育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
一、留学生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有独特地位 |
二、留学生教育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快速融入全球教育体系 |
三、为“一带一路”建设培养优秀的开拓者与践行者 |
第二节 大力发展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派出留学生教育 |
一、建立科学严谨的出国留学信息统计机制 |
二、加大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选派留学生的资助力度 |
三、加强“一带一路”区域研究,提供就业政策支持 |
第三节 全面提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 |
一、尊重教育发展规律,服务国家整体发展 |
二、加快推进法治化进程,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
三、适当控制规模,发展“一带一路”精英教育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访谈提纲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学术成果 |
(2)中国大学学术精英的流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核心概念 |
三、文献述评 |
四、理论基础 |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一章 中国大学学术精英的生成 |
第一节 制度化精英主义及其内涵 |
一、何谓制度化精英主义 |
二、制度化精英主义的文化生态 |
第二节 制度化精英主义的历史溯源 |
一、前制度化精英主义时期 |
二、制度化精英主义的萌发与成长 |
三、制度化精英主义的成熟与定型 |
四、制度化精英主义的形变与转型 |
五、制度化精英主义的新发展 |
第三节 学术精英制度化与制度化学术精英 |
一、人才计划:制度化学术精英的“温床” |
二、多元互动:制度化学术精英的生成 |
三、被接受的制度化:学术精英与学术共同体 |
第二章 中国大学学术精英流动概况与特征 |
第一节 “两院”院士流动概况 |
一、流动规模 |
二、流动方向 |
第二节 “长江”“杰青”流动概况 |
一、流动规模 |
二、流动方向 |
第三节 “四青”人才流动概况 |
一、流动规模 |
二、流动方向 |
第四节 大学学术精英流动的整体概况与主要特征 |
一、整体概况 |
二、主要特征 |
第三章 政策驱动与学术精英流动 |
第一节 经济增长与人才竞争 |
一、为经济增长而竞争 |
二、创新驱动与经济发展 |
三、政策激励与人才竞争 |
第二节 地方政府人才政策的要义 |
一、部分省级政府人才政策的要义 |
二、部分非省会中心城市人才政策的要义 |
三、地方政府人才政策的主要特征与革新空间 |
第三节 人才政策与学术精英流动 |
一、学术精英是人才政策的重要对象 |
二、人才政策势差客观存在 |
三、人才政策效力有弱化风险 |
第四章 锦标赛制与学术精英流动 |
第一节 学术锦标赛与大学排名 |
一、大学为何参与学术锦标赛? |
二、大学如何提升大学排名? |
第二节 大学声誉竞争与学术精英流动 |
一、大学学术精英的市场需求度 |
二、大学竞争学术精英的策略 |
三、大学引才策略对学术精英流动的影响 |
第三节 学术精英竞赛型流动及其效益 |
一、学术精英学术流动的效益 |
二、学术精英行政调动的效益 |
三、竞赛型流动与学术精英发展 |
第五章 学术精英流动与大学发展 |
第一节 学术精英流动对流入大学的影响 |
一、“985”大学学术精英引进及其影响 |
二、“211”大学学术精英引进及其影响 |
三、普通大学学术精英引进及其影响 |
四、小结 |
第二节 学术精英流动对流出大学的影响 |
一、“985”大学学术精英流出及其影响 |
二、“211”大学学术精英流出及其影响 |
三、普通大学学术精英流出及其影响 |
四、小结 |
第三节 学术精英流动与大学发展的理论分析 |
一、学术精英流动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 |
二、学术精英吸收能力及其异质性 |
三、学术精英竞争性优势的可转移性 |
第六章 关于中国大学学术精英流动的反思 |
第一节 中国大学学术精英流动的阶段性 |
一、深化改革促进的高等教育自主化 |
二、快速发展推动的高等教育大众化与一流化 |
三、大学学术精英流动的阶段性及其形成 |
第二节 中国大学学术精英流动的特殊性 |
一、人才计划支配的学术精英流动 |
二、事业单位制异化的学术精英流动 |
第三节 中国大学学术精英流动的一般性 |
一、世界一流大学运动与中外大学学术精英流动 |
二、加快推进中国大学学术精英流动的国际化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发表情况 |
后记 |
(4)眼视光教育行业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中国眼视光市场状况 |
1.1.2 研究意义 |
1.1.3 研究目的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3.1 研究思路与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眼视光教育行业的理论与实践 |
2.1 国内教育现状 |
2.1.1 视光学业务范围界定 |
2.1.2 学历教育 |
2.1.3 社会培训 |
2.2 境外眼视光教育分析 |
第三章 眼视光人才需求分析 |
3.1 样本与调查方法介绍 |
3.2 数据分析 |
3.2.1 眼视光专业人才自身需求数据分析 |
3.2.2 用人单位对于眼视光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
3.3 眼视光人才需求结论 |
第四章 国内眼视光教育SWOT-Q分析 |
4.1 优势 |
4.2 劣势 |
4.3 机会 |
4.4 威胁 |
4.5 问题分析 |
第五章 国内眼视光教育发展方向与对策 |
5.1 眼视光专业发展方向 |
5.2 对眼视光教学的建议 |
5.3 关于眼视光教育政策制定的建议 |
5.3.1 构建职业资格双证书体系加强专业内涵建设 |
5.3.2 重视和支持眼视光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工作 |
5.3.3 加强专业建设调整专业归属 |
5.3.4 完善眼视光专业布局规范专业体系 |
5.3.5 加强教学团队的规划建设制订专业教学团队标准 |
5.3.6 大力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制定实训基地设置标准 |
5.3.7 制定出台相关配套政策 |
5.4 结论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企业单位对眼视光专业毕业生需求状况调查问卷 |
附录二 天津职业大学相关调查资料 |
致谢 |
(5)农林高职院校科技服务新农村建设路径研究 ——以福建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图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3.4 技术路线 |
1.4 研究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2 福建省农林高职院校科技服务新农村的条件和基础分析 |
2.1 福建省农林高职院校在科技服务新农村建设中的办学理念现状分析 |
2.2 福建省农林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现状及分析 |
2.2.1 从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情况看福建省农林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现状 |
2.2.2 从师资队伍建设情况看福建省农林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现状 |
2.2.3 从专业与课程建设情况看福建省农林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况质量现状 |
3 农林高职院校科技服务新农村的现状分析 |
3.1 福建省农林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现状分析 |
3.2 福建省农林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意向的调查及分析 |
3.3 福建省农林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现状分析 |
4 福建省农林高职院校科技服务新农村建设的SWOT分析 |
4.1 SWOT理论简介 |
4.2 SWOT的实证分析 |
4.2.1 内部优势(STRENGTHS) |
4.2.2 内部劣势(WEAKNESSES) |
4.2.3 机遇(OPPORTUNITIES) |
4.2.4 威胁(THRENDS) |
4.3 基于SWOT组合的战略分析 |
5 现有模式比较分析 |
5.1 现行农林高职院校科技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
5.1.1 省外几所高职院校科技服务新农村建设模式的探索 |
5.1.2 福建省农林高职院校科技服务新农村建设模式 |
6 农林高职院校科技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路径选择 |
6.1 政府角度 |
6.1.1 重视高职院校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
6.1.2 完善保障体系 |
6.1.3 加强舆论诱导 |
6.2 高职院校角度 |
6.2.1 从意识上正视新农村建设给福建省农林高职院校带来的机遇,提高主动服务意识 |
6.2.2 从形式上注意搭建服务平台,优化科技服务新农村建设工作 |
6.2.3 从成效上关注福建省农林高职院校科技服务新农村建设 |
6.3 农林高职毕业生科技成果转化角度 |
7 研究结论及有待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实用中医汉语》与《中医汉语》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
1.2 研究材料和研究方法 |
1.2.1 研究材料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现状综述 |
1.3.1 关于通用汉语教材的研究进展 |
1.3.2 关于专用汉语教材的研究进展 |
1.3.3 关于中医汉语的研究进展 |
2 《实用中医汉语》与《中医汉语》编写理念的比较 |
3 《实用中医汉语》与《中医汉语》课文的比较 |
3.1 课文题材的比较 |
3.2 课文难度的比较 |
3.3 课文体裁的比较 |
4 《实用中医汉语》与《中医汉语》词汇的比较 |
4.1 生词量与复现率 |
4.1.1 生词量 |
4.1.2 复现率 |
4.2 生词释义模式 |
4.3 中医专名和术语 |
5 《实用中医汉语》与《中医汉语》语法项目的比较 |
5.1 语法项目的编排 |
5.2 语法项目的例释 |
6 《实用中医汉语》与《中医汉语》练习设计的比较 |
6.1 练习总体设计 |
6.1.1 练习量与练习项目的分类 |
6.1.2 练习的样式和重现率 |
6.1.3 练习的有效性考察 |
6.2 词汇练习的设计 |
7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附录5 |
附录6 |
附录7 |
附录8 |
作者简历 |
(7)普通高校本科生国际化素质培养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 问题提出 |
(二) 研究现状 |
(三) 核心概念 |
(四) 理论基础 |
(五) 研究思路 |
(六) 研究方法 |
(七) 研究意义 |
二、我国普通高校本科生国际化素质培养的问题 |
(一) 培养目标的问题 |
(二) 课程的问题 |
(三) 合作交流的问题 |
(四) 师资的问题 |
(五) 管理体系的问题 |
三、国外大学对学生国际化素质培养的成功实践 |
(一) 荷兰 |
(二) 美国 |
(三) 澳大利亚 |
四、推进和完善普通高校本科生国际化素质培养的对策 |
(一) 树立清晰的国际化素质人才培养目标 |
(二) 增加本科生出国交流学习机会,重视交流质量 |
(三) 充分利用校内国际化资源,促进本科生国际化素质的发展 |
(四) 加强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 |
(五) 建立系统的管理体制和评价体系,完善政策法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大学生创业教育在温州高校的实践、创新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 引言 |
二 大学生创业教育在温州高校的实践 |
1 温州高校的总体概况与创业教育组织机构 |
1.1 温州高校的总体概况 |
1.2 温州高校创业教育的组织机构 |
2 温州高校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与师资队伍建设 |
2.1 本科院校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与师资队伍建设 |
2.2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与师资队伍建设 |
3 温州高校创业教育的实践体系建设 |
3.1 “三级联动”的创业教育实践形式 |
3.2 “三园鼎立”的创业教育实践形式 |
3.3 “导师+项目+团队”的创业教育实践形式 |
3.4 其它类型的实践形式 |
4 温州高校创业教育的校园文化氛围建设 |
4.1 温州本科院校文化氛围的建设 |
4.2 温州高职院校文化氛围的建设 |
5 温州高校创业教育的成效 |
5.1 创业教育“第一课堂”的成效 |
5.2 创业教育“第二课堂”的成效 |
三 大学生创业教育在温州高校的创新 |
1 汲取地域文化精髓激励大学生创业 |
2 成立创业工作室引导大学生创业 |
2.1 结合所学专业成立专业创业工作室 |
2.2 结合创意产业形成学生创业新途径 |
3 整合社会资源支持大学生创业 |
3.1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支持大学生创业 |
3.2 发挥群团的组织优势,支持大学生创业 |
3.3 整合各类协会(商会)资源,支持大学生创业 |
3.4 利用地区丰富的华侨资源,支持大学生创业 |
4 实施多项举措保障大学生创业 |
4.1 学校层面 |
4.2 社会层面 |
四 温州高校创业教育的展望 |
1 建立联动的创业教育服务体系 |
1.1 实施全社会联动的学生创业辅导工程 |
1.2 设立多元化的学生创业引导基金 |
1.3 建立校外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 |
1.4 落实各项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 |
2 构建基于“点-线-面-体”有机整体系统的宏观创业教育观 |
2.1 牢牢抓住一条“线”:创业型人才培养 |
2.2 积极构建一个“面”:创业型大学 |
2.3 早日形成一个“体”:创业型经济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9)民族院校办学特色发展研究 ——以内蒙古地区院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国际背景 |
1.1.2 国内背景 |
1.1.3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2.1 实践意义 |
1.2.2 理论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思路 |
1.4.1 研究路释 |
1.4.2 研究内容 |
1.5 本文基本概念界定 |
第二章 民族院校办学特色研究述评 |
2.1 国外"办学特色"研究现状概述 |
2.2 国内"办学特色"研究现状概述 |
2.2.1 学术论文 |
2.2.2 学术专着 |
2.2.3 学位论文 |
2.2.4 科研课题 |
2.3 现有办学特色研究主要成果 |
2.3.1 为什么进行办学特色建设和研究? |
2.3.2 什么是办学特色? |
2.3.3 什么是办学特色建设的研究的科学依据? |
2.3.4 如何进行大学办学特色建设? |
2.4 "办学特色"研究成果的启示 |
第三章 民族院校办学特色研究的理论基础 |
3.1 哲学基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
3.1.1 哲学理论概述 |
3.1.2 民族院校办学特色的哲学阐释 |
3.2 心理学基础:民族文化认知心理学原理 |
3.2.1 民族文化认知心理学概述 |
3.2.2 民族院校办学特色的心理学阐释 |
3.3 民族教育学基础:民族教育的二元性理论 |
3.3.1 民族教育二元性原理概述 |
3.3.2 民族院校办学特色的民族教育学阐释 |
3.4 教育学基础: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理论 |
3.4.1 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理论概述 |
3.4.2 民族院校办学特色的教育学阐释 |
3.5 生态学基础:生态位原理 |
3.5.1 生态位原理概述 |
3.5.2 民族院校办学特色的生物学阐释 |
3.6 "非线性科学"基础:混沌学理论 |
3.6.1 混沌学理论概述 |
3.6.2 民族院校办学特色的"非线性科学"阐释 |
第四章 民族院校办学特色发展的理论探析 |
4.1 民族院校办学特色的概念解析 |
4.1.1 概念阐释 |
4.1.2 基本属性 |
4.1.3 形成因素 |
4.1.4 核心内涵 |
4.2 民族院校办学特色发展的理论模型探析 |
4.2.1. 办学特色持续性发展理论模型 |
4.2.2 办学特色路径选择性发展理论模型 |
4.2.3 办学特色程序性发展理论模型 |
4.3 民族院校办学特色现实意义的理论分析 |
4.3.1 实现教育质量保障的必然性选择 |
4.3.2 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必然性选择 |
第五章 民族院校办学特色形成的实证研究 |
5.1 内蒙古民族院校办学特色发展的背景 |
5.1.1 发展历程 |
5.1.2 区域特征 |
5.1.3 社会功能 |
5.1.4 教衣特征 |
5.2 内蒙古民族院校办学特色现状的SWOT分析 |
5.2.1 SWOT分析法的概念 |
5.2.2 机会(Opportunities)与威胁(Threats) |
5.2.3 优势(Strengths)与劣势(Weaknesses) |
5.3 个案学校的研究方法 |
5.3.1 调查样本的选取 |
5.3.2 调查工具的设计 |
5.3.3 调查实施的过程 |
5.4 个案学校研究的结果及分析 |
5.4.1 参加调研师生的信息分析 |
5.4.2 特色构成因素的出色程度 |
5.4.3 特色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 |
5.4.4 师生参与程度及实际效果 |
5.4.5 师生对特色建设价值判断 |
第六章 民族院校办学特色发展策略探索 |
6.1 以特色形成规律选择办学特色发展策略 |
6.2 民族院校办学特色的外部空间扩展策略 |
6.3 民族院校办学特色的内部自主发展策略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本文研究结论 |
7.2 本文研究创新之处 |
7.3 本文研究不足之处 |
7.4 相关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民族高校特色研究指标、观测点、相应调研T具与方法表 |
附录2 教师问卷 |
附录3 学生问卷 |
附录4 我国和内蒙古自治区不同时期关于民族教育的法规和文件整理 |
附录5 我国以"民族"命名的民族院校成立一览表 |
附录6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一览表 |
附录7 蒙古族习俗文化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后记 |
(10)基于主题的多维交互式输出型“综合英语”教学模式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基于主题的多维交互式输出型“综合英语”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
1.建构主义理论 |
2. 二语习得理论 |
二、基于主题的多维交互式输出型 “综合英语”教学模式及其运用 |
1.基于主题的多维交互式输出型“综合英语”教学模式 |
2.基于主题的多维交互式输出型 “综合英语”教学模式的运用 |
1)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开展应以输出为导向。 |
2)设计和开展的教学活动应与主题相关。 |
3)教学活动开展要注重多维交互。 |
3.试验结果分析 |
四、温州医学院眼视光学院编写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研究(1978-2018)[D]. 杨薇. 天津师范大学, 2020(06)
- [2]中国大学学术精英的流动[D]. 郭书剑.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3)
- [3]瞿佳:首创眼视光学“中国模式”[N]. 李禾,周建国. 科技日报, 2015
- [4]眼视光教育行业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D]. 张荃. 天津大学, 2014(03)
- [5]农林高职院校科技服务新农村建设路径研究 ——以福建省为例[D]. 程晓琳. 福建农林大学, 2013(06)
- [6]《实用中医汉语》与《中医汉语》的比较研究[D]. 支绛. 浙江大学, 2012(08)
- [7]普通高校本科生国际化素质培养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刘珊. 浙江师范大学, 2011(05)
- [8]大学生创业教育在温州高校的实践、创新与展望[D]. 刘巍伟. 温州大学, 2011(01)
- [9]民族院校办学特色发展研究 ——以内蒙古地区院校为例[D]. 吕佩臣. 中央民族大学, 2011(10)
- [10]基于主题的多维交互式输出型“综合英语”教学模式探索[J]. 戴建春.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