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分析电缆发热原因

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分析电缆发热原因

一、用电磁感应原理分析电缆发热的原因(论文文献综述)

粟宇[1](2021)在《大型空调主机三相不平衡对其接入端电缆桥架的影响与治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大型空调离心机组具有效率高,运行灵活,使用方便等特点,在各类工民用项目中应用广泛。空调运行过程中由于主机三相不平衡引起的电缆桥架发热、起火、低频振动及噪声等问题日益突出,本论文针对此类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分析。讨论了ANSYS Maxwell、Workbench电磁仿真软件网格法建模方法,根据多场耦合仿真理论,设计了空调主机三相不平衡引起电缆桥架涡流效应建模的多场耦合仿真流程图,分析了电磁场与涡流热效应及机械效应的多场耦合关系。针对空调主机三相不平衡引起电缆桥架发热、低频振动及噪声问题,依据电磁涡流热效应及机械效应的原理,利用Maxwell电磁仿真软件,运用多场耦合方法建立了电缆桥架三维模型,包括电缆桥架几何模型,温度场模型,结构场模型和噪声场模型,分析了各物理场之间的影响和耦合关系。利用该模型仿真空调主机三相电流不平衡时,涡流效应对电缆桥架发热、振动及噪声的影响和治理措施。仿真结果表明降低三相不平衡度、三相电缆规范布置及切断密闭铁磁电缆桥架的磁路均对解决上述问题有效果。针对空调主机三相不平衡引起电缆桥架起火的问题,根据空调主机的实际参数,建立其二维模型,输入不同的不平衡度下模型的输入电流激励,分别进行模型仿真,得出不同输入三相电流不平衡度与输出电机外壳感应电流参数之间的规律。根据理论分析与仿真结果,对大型空调主机因三相不平衡引起的故障治理措施进行改进,改进措施包括对三相单芯电缆按回路进行规范绑扎,将电缆桥架铁质盖板更换为塑料盖板,补充对主机及电缆桥架的接地等。实测整改前后电缆桥架的电流、温度及噪声值等参数,并将治理前后实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效果明显,表明仿真结果的有效性。治理后经过较长时间的运行,故障现象消失或明显改善,治理方法有效。本次治理研究提高了空调机组运行的可靠性、稳定性和安全性,为预防此类电气故障提供了参考。

卢丙仕[2](2021)在《10kV低电阻接地系统在石油化工企业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正确认识单相接地故障的危害性,并将其不良后果降到最低限度,依据国家和行业现行有关标准规范规定,借鉴有关文献的理论分析结果,结合石油化工企业10kV配电系统的特点,从抑制单相接地故障间歇性电弧过电压的水平、单相接地故障继电保护的可靠性、地电位升高对人身和低压电气设备的安全性以及电信线路遭受电磁感应电压的允许限值等诸多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总结出适合石油化工企业的10kV低电阻额定容量取值范围;肯定了目前既有项目10kV低电阻工程设计值的合理性;阐释了低电阻接地系统对石油化工企业大型10kV配电系统的动态稳定性和可靠性是有益的,并且完全满足石油化工企业安全稳定连续生产的要求。

满曰仙[3](2021)在《基于多物理场的具有多重金属结构的水下电缆电磁损耗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国际能源开发形势和国内政策的变化,以海底电缆为代表的具有多重金属结构的水下电缆应用越来越广泛,电磁损耗计算问题是电缆设计中不可避免的重要环节。利用经典电磁理论推导解析公式以计算高压电力电缆电磁损耗具有悠久的历史,配合传热理论形成以IEC-60287为代表的各类标准在工程领域具有很高的认可度。但由于影响载流量计算结果的两个因素中损耗所占权重通常低于传热所占权重,故损耗部分的计算误差并不受重视。但若从节约能源角度考虑这些误差则不可回避。传统解析算法在计算电磁损耗方面误差产生的主要原因包括模型简化带来的失真、忽略铠装层扭转带来的影响、计算不考虑各层之间的相互影响等。应用有限元法进行合理建模能够一定程度上克服这些问题。利用“2.5D”仿真技术或者其他场-路耦合方法能够巧妙地将钢丝在三维空间内的扭转带来的感应电势抵消等效至二维平面,这样做不仅仅提高了计算精度,对计算机的计算能力与存储方面的要求均有所降低。单芯海底电缆结构复杂、可产生电磁感应的金属结构多,各金属层之间势必存在相互影响,而这点恰恰是传统解析法所忽略重要部分。以铠装层的结构、材料属性为切入点系统地研究铠装层参数和海底电缆各金属层电磁损耗之间的关系可以得以下现象:采用铜丝代替钢丝作为铠装层能够有效降低各金属层的损耗,降低绝缘层温度,提高电缆载流量;考虑结构强度问题必须采取钢丝作为铠装层时,降低铠装层相对磁导率虽然会使得铠装层损耗存在一定程度上升,但金属护套、抗凿船虫层等结构的损耗及各金属层总损耗会大幅度下降,提高钢丝电导率铠装层自身损耗呈现先上升高后下降的趋势,但其他各金属层损耗却呈现大幅度下降,各金属层总损耗也随之下降。出于降低损耗、提升载流量的目的可得出结论:铠装层应尽量选择低相对磁导率、高电导率的材料。

李哲[4](2021)在《电力电缆路径定位技术应用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电力电缆技术的发展,电力电缆在城市配电网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直埋电缆由于操作简便,成为了早期城市配电网络主要的敷设方式之一。然而,在早期的城市建设进程中,人们对电力电缆的管理较为落后,使得电力电缆的路径资料不全或者不准确,时常发生挖断和损坏电力电缆的事故,给国家经济和人们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因此,为保障供电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对电力电缆路径定位技术进行研究有着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目前电力电缆路径定位技术主要分为主动式探测和被动式预警两种类型。主动式探测通过发射机向待测目标直接或者间接施加一种特殊的信号,根据电磁感应原理对接收机所接收的信号进行分析处理,从而演算出电缆的位置。不足的是当有多回电缆同时存在时,其定位效果较差。被动式预警则是在已知电缆附近加装监测设备,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识别是否有破坏电缆的事故发生。但是检测模块覆盖范围有限,当电缆距离过长时,该方法的经济性相对较差。针对目前检测技术的局限性,本文从电力电缆的电磁特性出发,提出了一种基于工频磁场的电力电缆路径定位方法。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本文对电力电缆进行了简单的概述,包括电力电缆的分类、基本结构和铺设方式。介绍了工频电磁场计算方法,根据安培环路定理和叠加定理推导出多回三相电力电缆的工频磁场计算模型,并通过MATLAB软件实现了对电力电缆工频磁场的编程计算。其次,以配电网中常见的三芯电缆和单芯电缆为研究对象,本文分别仿真分析了不同回路数情况下的三芯电缆和不同敷设方式下的单芯电缆磁感应强度在一个周期内的变化规律,并以此为基础引入了路径定位特征点和定位特征值K的概念。然后仿真分析了不同因素对电力电缆工频磁场分布和定位特征值K的影响,包括电缆线芯位置、电流、埋深、敷设间距以及不同检测路径。最后,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工频磁场的电力电缆路径定位方法。该方法通过检测电缆上方磁感应强度变化率最大的点实现预警定位,根据电缆上方工频磁场分布的对称性实现精确定位。利用ANSYS Maxwell有限元仿真软件分别对型号为YJV-8.7/10-3*240mm2的交联聚乙烯三芯电缆和型号为YJV-8.7/15-1*400mm2交联聚乙烯单芯电缆进行电磁仿真验证。仿真结果表明,不同敷设方式下电缆上方磁场均呈对称分布,定位特征点和定位特征值K均能够较好地反映电缆的相对位置。并通过电力电缆路径定位实验,进一步验证了本文所提方法的可行性。

杨磊青[5](2021)在《输电线路电脉冲除冰机理研究与系统设计》文中提出电的应用开启了社会的新纪元,但也为输电线路除、防冰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输电线路的工作环境恶劣,除冰方式困难,电脉冲除冰系统具有高效率、轻质量、易维修的特点,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开发。电脉冲除冰系统工作时外部电压向储能电器充电,电容器充电完成后晶闸管开关将被触发接通,使系统电路导通,储能电容器、自制脉冲线圈、以及晶闸管将会形成一个完整的放电回路系统,脉冲线圈中产生瞬时大电流,变化的电流在线圈周围产生电磁场,根据电磁感应定律,电磁场和覆冰层之间产生瞬间电脉冲,覆冰层在电脉冲的作用下产生微变形,覆冰层破碎,在重力作用下脱落,起到除冰的效果。文章采用理论分析计算、仿真分析和实验验证相结合的研究办法,研究和讨论了电脉冲系统装置应用到10KV输电线路的可行性与可靠性,研究具体内容如下:文章针对高原山区10KV输电线路冬季易结冰影响导线性能的问题,进行了输电线路除冰方法的介绍和比较,最终选择了电脉冲系统,并围绕着电脉冲除冰系统的整体设计及其制作开展初步研究讨论,最后选择使用地面除冰实验来检验自制电脉冲除冰系统的除冰效果,解决了恶劣天气线路除冰的困扰。应用了一套电脉冲系统除冰装置,其中包含了线圈固定板的设计、脉冲线圈的制作、储能电容器的选择、晶闸管、二极管的选取等环节,在进行研究计算时把电脉冲除冰系统简化成RLC二阶电路,对系统电路进行微分方程求解,在计算过程中考虑电流的衰减影响;随后又再次对电脉冲除冰系统的除冰进行理论数值的计算和整体装置中重要元件进行计算,同时对除冰系统电感值的重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讨论,随后又通过Matlab仿真软件仿真后得到了扁平铜线的厚度、线圈内外径等因素对电感值大小的影响,随后对影响脉冲系统峰值电流的因素进行分析研究,通过理论计算和仿真得出了不同电阻、电感以及电压对系统峰值电流的影响曲线图,提出了线圈的优化设计办法。搭设除冰实验台一个,使用ANSYS仿真软件建立了脉冲线圈-目标物有限元模型,把理论计算得到的峰值电流加载到脉冲线圈,得到了电脉冲、磁场的变化情况。建立仿真模型,进行脉冲峰值的仿真、脉冲场区域的仿真以及除冰实验效果的仿真通过搭建实验平台对不同电压下的脉冲线圈的除冰效果进行分析和同线圈不同结冰条件的分析。本文在最后进行了人工结冰实验和电脉冲除冰实验,以上实验验证了电脉冲系统用于除冰的可行性与可靠性,并且使用Isograph Reliability Workbench仿真软件和Isograph Availability Workbench仿真软件验证了电脉冲除冰统。整个验证环节包括了可靠性预计、可靠性指标的分配以及电脉冲系统的故障分析,验证了系统的可行性与可靠性,为系统展开后期工作提出了保障并为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了展望。

赵昕[6](2020)在《冻堵对调压器的影响与解决方案》文中认为调压器冻堵问题严重影响城镇天然气管道的安全运营,对于一般的调压器故障,调压器冻堵问题具有突发性、临时性的特点,同时受上游管网工况因素条件影响较大。本文结合北京燃气集团实际案例,对调压器冻堵问题进行理论与数据分析,以期为后续调压器冻堵问题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首先,本文分析了水合物生成的原因,归纳整理了调压器冻堵形成的条件。当气体在管道及设备内流通,遇到阀口、阀门等缩口时,由于遇到阻力,压力下降显着,产生节流效应,即焦耳-汤姆逊效应。节流效应造成调压器前后由较大温降。若气体含有大量水,同时节流系数较大,则容易在调压器阀口处发生冻堵问题。其次,针对冻堵生成的原因,可以通过抑制水合物生成以及提高温度的方式消除冻堵问题。目前通常采用水浴加热、电磁加热、电伴热等通过提升温度的方式消除冻堵,通过加注抑制等抑制水合物生成的方式消除调压器冻堵。本文结合实际案例,对不同方式的原理进行分析。最后,对调压器冻堵解决方案从经济性和使用评价两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加装电伴热带的方式具有较高的经济性,设备使用成本较低,安装较为灵活。但是加装电伴热带的方式比较适用于预防及治理指挥器和信号管冻堵问题,比较适合作为辅助手段来处理冻堵问题。电磁加热装置的经济性仅次于伴热带,且设备使用方便,使用成本较低,且对调压器阀口冻堵的处理效果较为明显。但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有局限性,比较适合作为辅助手段来处理冻堵问题。加注甲醇的方式,其经济性高于水浴加热装置,在使用时无需人员现场值守,适合作为常用手段治理调压器冻堵问题。水浴加热装置的设备购置及使用成本较高,且需要足够空间安装相关设备,适合加装在门站作为常规手段使用。

胡玉璞[7](2020)在《基于电磁效应的发热混凝土发热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极端天气频发,冬季突降大雪会对城市道路交通造成重大影响,众多学者已对城市快速融冰(雪)技术进行诸多研究。目前常用的融雪化冰的方式主要有清除和融化等方法。但融雪化冰技术本身存在的不足使得它们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因此寻找安全、理想以及工程适用的热源或发热体成为加热融雪法的关键。本文采用了一种新型的融雪化冰材料-基于电磁热效应的发热混凝土技术,该技术具有升温快、无需养护,经久耐用、发热均匀、环保无污染的特点,且该技术目前在国内还没有详细报道,对于实际工程设计也没有相关的标准,所以开展这项技术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广阔的应用价值。本论文首先对常见电磁感应材料如铁块、钢球、铝箔纸等进行材料发热性能试验,在优选发热材料基础上将发热材料浇筑入混凝土形成电磁发热混凝土;对混凝土试件进行多组正交发热性能试验,最后在室内大型环境模型箱进行融冰效能试验。通过上述试验的进行,获得了基于电磁效应发热混凝土发热机制的基本理论资料,取得以下主要结论:(1)铁粉、钢渣颗粒间存在较大的空隙,不能形成有效的连续体而产生电磁热效应;铁球和空心铁球与电磁发热板充分接触部分较少,有效发热的面积距电磁发热器较远,不能产生电磁热效应;铝箔纸在表面存在趋肤效应,能够快速发热。(2)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铁片的电磁发热速率存在最优厚度,约为3mm;1mm厚度铁片有效电磁感应材料较少,发热速率较慢;6mm厚度铁片,多余厚度吸收了一定热量,使铁片的发热速率减慢;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随着铁片面积的增加,发热速率逐渐增加,但是增加量较小,即面积对发热速率影响较小;发热速率与电磁功率呈正相关;发热速率受材料形状影响不明显;铝箔纸发热的最小面积约为64cm2,且其长宽比须达到3。(3)铁片混凝土与铝箔纸混凝土的发热速率及发热温度效果都较好,同等条件下,铝箔纸混凝土的发热效果略好于铁片混凝土;铝箔纸混凝土在制备时难度较高,试验时多次出现铝箔纸混凝土中的铝箔纸破裂,不能有效发热。(4)铁片混凝土的温度变化过程主要分为四个阶段:储能阶段、升温阶段、热量平衡阶段及降温阶段;铁片混凝土的升温阶段呈现二次函数,此阶段由于铁片电磁效应快速发热,混凝土升温速率较快;在热量平衡阶段,混凝土放出的热量与混凝土吸收铁片的热量基本相等,此阶段混凝土温度变化较小且持续时间短;之后,铁片和混凝土的温度逐渐相同,混凝土吸收铁片的热量减少,此时,混凝土吸收的热量小于放出的热量,直到混凝土只放热不再吸热,也即为混凝土的降温阶段;降温主要呈现一次函数的变化规律;预埋于混凝土的铁片的厚度和面积是影响混凝土发热效率的主要因素。(5)1mm×120mm×120mm的铁片混凝土升温最快且升温差值最大;加热时间达到30s时,各种规格的铁片混凝土均能达到融冰要求;预埋厚度较小铁片混凝土升温差值相对较大,融冰效果较好,但融冰范围亦较小;预埋相对厚度较大铁片的混凝土融冰范围较大,融冰时间长。外部环境对厚度较大的铁片混凝土的影响较小,厚度及面积越小铁片混凝土受外界的影响较大,且升温及融冰效果不稳定。(6)环境温度即接触温度越低,铁片混凝土的升温差越大,接触面能够产生更高的温度,但是融冰效果越差;增大加热时间能够有效提高铁片混凝土升温差值,融冰效果提高;加热时间与其升温差值及融冰效果呈现正相关,且为指数型增长。

郭培军[8](2020)在《ZNZ8-12型户内智能真空断路器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智能化真空断路器采用传感技术、微机保护技术及状态监测技术,实现其测量数字化、状态可视化、功能一体化和信息互动化的特征。随着配电物联网的建设,迫切需要提升配电设备的智能化水平,但现有的配电开关设备智能化水平不高,尚且不能满足配电自动化的需求。因此急切需要对配电网用量最大的12kV户内真空断路器进行智能化设计研制,对今后开展配电网智能化设备研制具有开创性意义。本文依据12kV户内真空断路器设计的基本理论知识,针对电子式互感器、微机综合保护装置及分合闸线圈电流传感器与真空断路器的集成设计及试验开展研究。本文的关键技术研究如下:(1)互感器与真空断路器的一体化集成是实现真空断路器智能化的关键。针对现有智能断路器的互感器配置问题,采用低功耗电流互感器、电子式电压互感器与真空灭弧室形成集成化极柱;分析集成化固封极柱的电场分布得出其绝缘性能良好的结论;分析开断过程中电流互感器线圈电流的磁场分布得出其对灭弧室开断性能几乎无影响的结论。该环节实现了真空断路器的测量数字化。(2)综保装置与真空断路器的一体化集成是智能真空断路器的又一特征。对现有综保装置的结构和功能进行适用性设计;特别地,在该12kV真空断路器上增加断路器分合闸线圈电流及储能电机电流监测传感器,并将其功能集成于综保装置;设计了综保装置与真空断路器的一体化集成方案,并对断路器内部二次信号线、互感器的接地位置进行优化设计。该方法实现了真空断路器的状态可视化及功能一体化。(3)样机研制后的试验研究是验证智能化真空断路器设计合理的必要环节。将固封极柱、综保装置、互感器及断路器的型式试验相结合,探究其技术性能,并创造性的提出了验证一二次设备工作协调性和可靠性的联合调试试验。最终ZNZ8-12型户内智能真空断路器研制成功。

路文连[9](2020)在《内燃动车组EMC设计及仿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城市轨道交通发展迅猛,人们对轨道列车的安全可靠运行越来越重视,而轨道列车的电磁兼容性能是影响列车安全运行的至关重要的因素。目前,在中短途城市之间主要以柴油发电为动力的内燃动车组为主,是保障地铁正常运行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内燃动车组作为强弱电信号设备密集布置的复杂系统,其电磁环境非常复杂,但当前针对内燃动车组EMC技术的研究比较欠缺,本文对内燃动车组的电磁兼容技术进行设计研究。首先,本文介绍了电磁干扰的三要素,并提出了解决电磁干扰问题的方法途径;根据电磁兼容耦合理论,通过搭建耦合原理图,对传导耦合和辐射耦合的产生机理进行了分析;通过公式推导,对列车电缆屏蔽层接地产生的电场屏蔽和磁场屏蔽进行了分析介绍。其次,本文从工程应用和电磁兼容设计角度出发,对列车EMC设计原理进行了介绍,主要包括整车的安全接地原理和接地导体的选择、动车组屏蔽电缆的端接方式、列车电缆EMC分类和最小布线间距。同时根据以往工程案例,对动力线缆绝缘层局部放电特性进行了理论研究,得出动力线缆绝缘等级不足和绝缘老化是导致整车辐射超标的原因之一。再次,本文依据电磁兼容设计原理对本车型内燃动车组进行了EMC设计,其中包括整车安全接地设计、车载设备接地设计、屏蔽电缆屏蔽层接地设计、布局布线设计;结合动力线缆绝缘层局部放电特性的理论分析,对本车型动力线缆的选型提供了应该遵循的原则和注意事项,降低了整车电磁辐射超标的风险。最后,利用CST仿真软件对本车车下布线进行电磁兼容仿真。仿真内容主要包括拖车车下大动力线缆对列车速度传感器的串扰情况和动车车下大动力线缆对关键通信MVB线缆的串扰情况,并通过对比仿真结果,提出工程上可以采用对动力线缆和敏感信号线缆增加屏蔽编织网和优化布线两种措施抑制电磁干扰,验证了列车电磁兼容设计的合理性和可靠性。

吴寒玉[10](2020)在《高速磁浮列车多运行姿态下车载直线发电机的性能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密度的高速增长,人们出行量的递增和活动范围的扩大,对公共交通系统高速化和绿色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超导磁悬浮列车由于高速、爬坡能力强、对环境友好、无噪音等优点满足了轨道交通日益增长的需求。磁悬浮列车从根本上克服了传统列车轮轨粘着的限制、机械噪声及磨损等问题,实现了列车与地面轨道之间无机械接触的高速运行。超导磁悬浮列车速度达到500km/h及以上,传统的机械接触式供电方式已经不太适应,易出现寿命短、损耗大、发热、稳定性差、风阻力大等问题。因此,利用车载直线发电机给超导磁悬浮列车的用电设备供电,成为发展磁悬浮列车的必要技术及重点研究方向。首先,论文对磁悬浮列车的起源及其发展进行了回顾,阐述了近些年来国内外磁悬浮列车的研究现状,并对超导磁悬浮列车的各种供电系统的性能作出了详细的评估,表明了研究车载直线发电机的必要性。由于车载直线发电机对比于其他的磁悬浮列车供电系统,有着简单便捷、耐久性高、对环境友好、可靠性高等优点,因此研究车载直线发电机的性能对超导磁悬浮列车供电系统有着重要意义。接着,介绍了车载直线发电机的拓扑结构,阐述了直线发电机的完整供电系统及其优缺点,着重分析了轨道两侧铺设的线圈磁场分布,给出了直线发电机利用谐波进行发电的机理。其次,通过三维有限元分析对车载直线发电机特性进行了研究。着重分析列车在不同运行姿态即不同速度和不同悬浮高度下,直线发电机的磁场和涡流的变化规律,计算并分析了直线发电机的发电功率及对列车推进、悬浮系统的影响。最后,研究了超导线圈杜瓦外壳产生的涡流对直线发电机性能的影响,并对杜瓦外壳的结构进行了优化。根据分析磁悬浮车多运行姿态下直线发电机的性能,为工程实践提供理论基础和数据支持。

二、用电磁感应原理分析电缆发热的原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电磁感应原理分析电缆发热的原因(论文提纲范文)

(1)大型空调主机三相不平衡对其接入端电缆桥架的影响与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发展现状和动态
        1.2.2 国内发展现状和动态
    1.3 主要研究内容、方法及关键技术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主要研究方法
        1.3.3 关键技术
第二章 空调机组三相不平衡理论
    2.1 空调机组三相不平衡的理论基础
        2.1.1 空调机组电机特性
        2.1.2 三相不平衡相关的磁动势理论
    2.2 三相不平衡度及其计算
    2.3 空调机组三相不平衡的危害
        2.3.1 损坏用电设备
        2.3.2 对电动机的影响
        2.3.3 对配电系统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建模与仿真的理论基础
    3.1 大型空调离心机组配电系统描述
    3.2 建模与仿真的相关理论
        3.2.1 涡流热效应产生的原理
        3.2.2 桥架电磁场与电磁力的原理
        3.2.3 流场与声场的耦合原理
    3.3 网格划分法建模的理论
    3.4 多场耦合仿真理论
        3.4.1 多场耦合原理分析
        3.4.2 多场耦合的仿真流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三相不平衡治理的建模与仿真
    4.1 空调机组桥架涡流效应建模与仿真
        4.1.1 桥架几何模型建立
        4.1.2 电磁场与温度场的耦合仿真
        4.1.3 电磁场与结构场的耦合仿真
        4.1.4 结构场与流场、声场的耦合仿真
        4.1.5 桥架涡流效应仿真结果分析
    4.2 空调机组电机外壳电流仿真研究
        4.2.1 机组三相电流平衡时外壳电流仿真
        4.2.2 机组三相电流不平衡时外壳电流仿真
        4.2.3 电机外壳感应电流仿真结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空调机组三相不平衡治理实践
    5.1 空调机组设置情况简介
    5.2 三相不平衡引起桥架涡流故障分析与治理
        5.2.1 三相不平衡引起桥架涡流故障分析
        5.2.2 三相不平衡引起桥架涡流故障治理
    5.3 三相不平衡引起桥架火灾分析与治理
        5.3.1 三相不平衡引起桥架火灾分析
        5.3.2 三相不平衡引起桥架火灾的治理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附录

(2)10kV低电阻接地系统在石油化工企业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1 10 k V配电系统特点
    1.1 10 k V用电负荷概况及供电要求
    1.2 10 k V配电系统网络结构特点
    1.3接地网特点
2低电阻额定容量的确定
    2.1低电阻作用机理及最小有效额定容量确定
    2.2按过电压保护及绝缘配合原则确定低电阻额定容量
    2.3为确保继电保护可靠性确定低电阻额定容量
    2.4为避免转移过电压的危害确定低电阻额定容量
    2.5目前低电阻额定容量工程设计值的评价
3供电可靠性问题分析
4结束语

(3)基于多物理场的具有多重金属结构的水下电缆电磁损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发展历程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解析法与有限元法的基本思想及优缺点
        1.4.1 传统解析法的基本思想与优缺点分析
        1.4.2 求解电磁问题有限元法的基本原理与优势
    1.5 课题内容
第2章 有限元计算中的模型的建立与条件的施加
    2.1 模型的建立
        2.1.1 模型的选择及模型参数
        2.1.2 几何模型的构建
    2.2 2.5D仿真法
        2.2.1 2.5D仿真法的原理
        2.2.2 2.5D仿真法的基本应用及拓展
    2.3 条件的施加
        2.3.1 线芯电流的设定与接地的模拟
        2.3.2 扭转抵消效应的模拟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各金属层电磁损耗的计算
    3.1 结构参数对电磁损耗的影响
        3.1.1 完整建模与孤立建模
        3.1.2 完备建模下敷设间距对铠装层损耗的影响
        3.1.3 完备建模下敷设间距对海底电缆全部金属层损耗的影响
    3.2 铠装层材料属性对电磁损耗的影响
        3.2.1 铜丝铠装和采用钢丝铠装对电磁损耗的影响
        3.2.2 铠装层相对磁导率对海底电缆电磁损耗的影响
        3.2.3 铠装层电导率对海底电缆电磁损耗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电力电缆路径定位技术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本课题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2.1 电力电缆路径定位研究现状
        1.2.2 电力电缆防破坏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研究目标和结构安排
第二章 电力电缆工频磁场解析计算
    2.1 电力电缆概述
        2.1.1 电力电缆的分类
        2.1.2 电力电缆的基本结构
        2.1.3 电力电缆的敷设方式
    2.2 电力电缆工频磁场计算模型
        2.2.1 工频电磁场计算方法
        2.2.2 单相电缆磁场计算模型
        2.2.3 三相电缆磁场计算模型
    2.3 电力电缆工频磁场编程计算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电力电缆工频磁场仿真分析及路径定位原理
    3.1 电力电缆工频磁场分布仿真分析
        3.1.1 三芯电缆磁场分布仿真分析
        3.1.2 单芯电缆磁场分布仿真分析
    3.2 影响三芯电力电缆磁场分布因素研究
        3.2.1 线芯位置对磁场分布的影响
        3.2.2 电流对磁场分布的影响
        3.2.3 电缆埋深对磁场分布的影响
        3.2.4 敷设间距对磁场分布的影响
        3.2.5 不同路径对磁场分布的影响
    3.3 影响单芯电力电缆磁场分布因素研究
        3.3.1 电流对磁场分布的影响
        3.3.2 电缆埋深对磁场分布的影响
        3.3.3 敷设间距对磁场分布的影响
        3.3.4 不同路径对磁场分布的影响
    3.4 基于工频磁场的电力电缆路径定位方法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仿真验证及实验结果分析
    4.1 基于有限元电力电缆路径定位仿真分析
        4.1.1 ANSYS Maxwell简介
        4.1.2 有限元电磁计算基本原理
        4.1.3 电力电缆有限元建模与网格划分
        4.1.4 有限元求解结果分析
        4.1.5 电缆铠装层对电缆路径定位的影响
    4.2 实验验证及结果分析
        4.2.1 检测仪器的选择
        4.2.2 实验方案设计
        4.2.3 实验结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成果
致谢

(5)输电线路电脉冲除冰机理研究与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电脉冲除冰系统设计及可靠性分析
    2.1 引言
    2.2 电脉冲除冰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2.1 功能模块构建与分析
        2.2.2 系统功能模块
    2.3 系统元器件的选择
        2.3.1 线圈固定板的设计
        2.3.3 电容器的选择
        2.3.4 晶闸管的选择
        2.3.5 箱位二极管的选择
        2.3.6 实验铝板和铝绞线的选择
        2.3.7 线圈的设计
        2.3.8 固定台的设计
        2.3.9 电路测量设备
    2.4 系统可靠性分析
        2.4.1 可靠性分配
        2.4.2 故障分析
        2.4.3 故障树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电脉冲除冰系统的理论分析
    3.1 引言
    3.2 电脉冲系统理论研究
        3.2.1 系统放电回路分析
        3.2.2 RLC系统理论分析
    3.3 磁场理论分析
        3.3.1 麦克斯韦方程
    3.4 电脉冲载荷理论计算
    3.5 系统线圈的设计及相关参数计算
        3.5.1 系统线圈的实际绕制
        3.5.2 电阻理论计算
        3.5.3 匝数理论计算
        3.5.4 电感的分析
        3.5.5 设计流程
    3.6 系统线圈电感理论计算及影响参数
        3.6.1 电感理论计算
        3.6.2 电感的影响参数
    3.7 系统峰值电流的理论计算及影响参数
        3.7.1 峰值电流的理论计算及其分析
        3.7.2 系统峰值电流的影响参数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电脉冲除冰系统建模与仿真
    4.1 引言
    4.2 冰层脱冰准则选择
        4.2.1 冰层相关性质
        4.2.2 冰层脱冰准则公式的选取
    4.3 系统电流峰值仿真
        4.3.1 RLC系统模型
        4.3.2 峰值电流仿真
    4.4 Ansoft Maxwell脉冲磁场仿真
        4.4.1 线圈脉冲场仿真
    4.5 Ansys除冰效果仿真
        4.5.1 线圈除冰仿真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电脉冲除冰系统实验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平台的搭建
        5.2.1 实验操作
    5.3 峰值电流的测量
        5.3.1 实验目的
        5.3.2 实验设备
        5.3.3 实验原理示意图
        5.3.4 实验内容
    5.4 电脉冲除冰系统实验验证
        5.4.1 人工结冰实验
        5.4.2 同线圈同电压不同结冰条件的除冰实验
        5.4.3 同线圈同结冰条件不同电压条件的除冰实验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冻堵对调压器的影响与解决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冻堵问题
        1.1.2 冻堵形成原因
        1.1.3 研究意义
    1.2 冻堵解决方案的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及内容
第2章 冻堵形成与防治的理论基础
    2.1 天然气水合物
        2.1.1 天然气水合物概念
        2.1.2 天然气水合物形成条件
        2.1.3 天然气水合物形成阶段
    2.2 节流效应(焦耳-汤姆逊效应)
    2.3 节流系数
    2.4 回转曲线
    2.5 节流效应对调压器的影响
    2.6 天然气水合物的消除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冻堵故障处理方式的原理分析与比较
    3.1 电磁加热
        3.1.1 电磁加热原理
        3.1.2 电磁加热的特点
        3.1.3 电磁加热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3.1.4 调压器阀口加热装置热效率
    3.2 电伴热
        3.2.1 电伴热原理
        3.2.2 电伴热特点
        3.2.3 电伴热带规格型号
        3.2.4 电伴热在实际工作种的应用
    3.3 水浴加热
        3.3.1 水浴加热原理
        3.3.2 水浴加热特点
        3.3.3 水浴加热在实际工作中的使用
        3.3.4 水浴加热装置热效率
    3.4 加注抑制剂
        3.4.1 加注抑制剂原理
        3.4.2 加注抑制剂特点
        3.4.3 加注抑制剂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3.4.4 甲醇的安全使用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调压器冻堵故障的处理案例
    4.1 门站A冻堵及故障处理情况
        4.1.1 电磁加热效果
        4.1.2 加注甲醇效果
    4.2 门站B冻堵及故障处理情况
    4.3 门站C冻堵及故障处理情况
    4.4 高压B调压箱D冻堵及故障处理情况
    4.5 冻堵的原因分析
        4.5.1 门站A冻堵分析
        4.5.2 门站C冻堵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冻堵解决方案比较
    5.1 经济效益比较
    5.2 使用评价比较
    5.3 冻堵处理方案推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基于电磁效应的发热混凝土发热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融雪化冰常用方法简介
        1.2.2 加热法融雪化冰研究现状
        1.2.3 本文的主要研究思路及内容
第二章 基于电磁效应的发热混凝土电热性能研究
    2.1 基于电磁效应的发热混凝土融雪化冰原理
    2.2 热传学基本理论
        2.2.1 换热系数分析
        2.2.2 发热材料-混凝土导热系数分析
        2.2.3 总换热系数公式
    2.3 发热特性理论分析
        2.3.1 升温微分方程的建立
        2.3.2 理论求职的单值条件
    2.4 发热混凝土块升温试验研究
        2.4.1 原材料及设备
        2.4.2 发热混凝土块的制作
        2.4.3 升温试验研究
第三章 材料发热性能研究
    3.1 实验材料及设备
        3.1.1 原材料及其用途
        3.1.2 试验设备介绍
    3.2 材料发热试验
        3.2.1 材料发热性能试验及结果分析
        3.2.2 发热材料发热性能影响因素试验及结果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混凝土发热性能研究
    4.1 实验设计
        4.1.1 原材料及其用途
        4.1.2 实验设备介绍
        4.1.3 试件制备
    4.2 发热混凝土发热性能影响因素研究
        4.2.1 试验测试方法
        4.2.2 试验结果及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室内融冰模拟试验研究
    5.1 实验设计
        5.1.1 原材料及其用途
        5.1.2 试验设备介绍
        5.1.3 试件制备
    5.2 室内融冰模拟试验研究
        5.2.1 试验测试方法
        5.2.2 试验数据结果及分析
        5.2.3 试验效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8)ZNZ8-12型户内智能真空断路器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工作
        1.3.1 基本研究思路
        1.3.2 章节安排
第2章 互感器与断路器极柱一体化技术研究
    2.1 引言
    2.2 互感器的选型研究
        2.2.1 电流互感器的选型
        2.2.2 电压互感器的选型
    2.3 互感器与断路器极柱一体化设计
        2.3.1 集成化方案设计
        2.3.2 电流互感器设计
        2.3.3 电压互感器设计
    2.4 一体化结构性能研究
        2.4.1 绝缘性能
        2.4.2 开断性能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综保装置与断路器一体化研究
    3.1 引言
    3.2 综保装置与断路器一体化设计
        3.2.1 安装方案设计
        3.2.2 安装方案优势
    3.3 综保装置设计
        3.3.1 结构尺寸设计
        3.3.2 主要功能
        3.3.3 在线监测功能
    3.4 断路器内走线及互感器接地布置
        3.4.1 断路器内走线布置
        3.4.2 互感器接地的布置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智能断路器试验研究
    4.1 引言
    4.2 型式试验研究
        4.2.1 互感器与固封极柱的试验研究
        4.2.2 综保装置与智能断路器的试验研究
    4.3 联合调试试验研究
        4.3.1 联调试验方案及回路设计
        4.3.2 联调试验结果及分析
        4.3.3 小结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内燃动车组EMC设计及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电磁兼容发展概述
    1.3 列车电磁兼容技术研究现状
        1.3.1 列车接地技术研究现状
        1.3.2 列车线缆仿真研究现状
    1.4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电磁兼容机理研究
    2.1 电磁场理论分析
        2.1.1 麦克斯韦方程
        2.1.2 电磁场边界条件分析
    2.2 电磁干扰概述
    2.3 电磁干扰耦合机理
        2.3.1 传导耦合
        2.3.2 辐射耦合
    2.4 电缆屏蔽原理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内燃动车组电磁兼容设计原理
    3.1 内燃动车组EMC设计要求
    3.2 接地设计原理分析
        3.2.1 安全接地原理分析
        3.2.2 接地线缆的选择
        3.2.3 电缆屏蔽层的端接方式
    3.3 电缆EMC分类和最小布线间距
        3.3.1 线缆EMC分类
        3.3.2 线缆最小布线间距
    3.4 动力线缆绝缘层局部放电特性
        3.4.1 电缆绝缘层局部放电
        3.4.2 电缆绝缘层局部放电原理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内燃动车组整车电磁兼容设计
    4.1 内燃动车组接地设计
        4.1.1 安全接地设计
        4.1.2 关键车载设备接地设计
        4.1.3 屏蔽电缆屏蔽层接地设计
    4.2 内燃动车组布局布线设计
        4.2.1 内燃动车组整车布局设计
        4.2.2 内燃动车组整车布线设计
    4.3 内燃动车组动力线缆选型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内燃动车组车下关键线缆建模与仿真
    5.1 CST线缆工作室介绍
    5.2 车下线架EMC仿真架构
    5.3 拖车车下关键线缆建模仿真分析
        5.3.1 线缆三维模型搭建
        5.3.2 仿真激励设定
        5.3.3 仿真分析与设计
    5.4 动车车下关键线缆建模仿真分析
        5.4.1 线缆三维模型搭建
        5.4.2 仿真激励设定
        5.4.3 仿真分析与设计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高速磁浮列车多运行姿态下车载直线发电机的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磁悬浮列车的产生
    1.3 磁悬浮列车在国外的发展历史
    1.4 磁悬浮列车在国内的发展历史
    1.5 直线发电机的研究导向
    1.6 本文所作的工作
2 车载直线发电机的理论分析
    2.1 车载直线发电机的结构
    2.2 车载供电系统及其优缺点分析
    2.3 直线发电机的发电原理
    2.4 本章小结
3 列车运行速度对直线发电机性能的影响
    3.1 有限元分析方法及原理
    3.2 直线发电机的三维建模
    3.3 直线发电机的磁场分析
    3.4 不同速度下直线发电机的性能分析
        3.4.1 对悬浮线圈感应电流的影响
        3.4.2 对集电线圈感应电动势的影响
        3.4.3 对列车悬浮系统的影响
    3.5 直线发电机对列车运行的影响
        3.5.1 直线发电机对列车悬浮系统的影响
        3.5.2 集电线圈对列车磁悬浮系统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4 列车悬浮高度对直线发电机性能的影响
    4.1 对悬浮线圈感应电流的影响
    4.2 对集电线圈感应电动势的影响
    4.3 对发电机最大输出功率的影响
    4.4 对列车悬浮系统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5 涡流对直线发电机性能的影响
    5.1 杜瓦外壳对直线发电机性能的影响
    5.2 杜瓦外壳结构的优化设计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用电磁感应原理分析电缆发热的原因(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型空调主机三相不平衡对其接入端电缆桥架的影响与治理研究[D]. 粟宇. 厦门理工学院, 2021
  • [2]10kV低电阻接地系统在石油化工企业的应用[J]. 卢丙仕. 电气应用, 2021(07)
  • [3]基于多物理场的具有多重金属结构的水下电缆电磁损耗研究[D]. 满曰仙. 山东大学, 2021(12)
  • [4]电力电缆路径定位技术应用研究[D]. 李哲. 广东工业大学, 2021
  • [5]输电线路电脉冲除冰机理研究与系统设计[D]. 杨磊青.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6]冻堵对调压器的影响与解决方案[D]. 赵昕.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6)
  • [7]基于电磁效应的发热混凝土发热机制研究[D]. 胡玉璞. 西京学院, 2020(05)
  • [8]ZNZ8-12型户内智能真空断路器关键技术研究[D]. 郭培军.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2020(04)
  • [9]内燃动车组EMC设计及仿真研究[D]. 路文连. 大连交通大学, 2020(06)
  • [10]高速磁浮列车多运行姿态下车载直线发电机的性能分析[D]. 吴寒玉.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标签:;  ;  ;  ;  ;  

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分析电缆发热原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