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绿色材料评价体系与方法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津,王晓[1](2021)在《城市高层住宅绿色建筑设计方案评价及软件开发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不同类型的城市高层住宅自身特点和对影响城市高层住宅绿色建筑设计方案的指标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建立了一套科学合理、有层次性、简单可行和易于进行量化评价的城市高层住宅绿色建筑设计方案评价体系。通过构建软件开发总体流程图和软件模块化设计,开发了城市高层住宅绿色建筑方案设计评价选型计算与分析的软件。
张志超[2](2021)在《基于ISM-ANP的绿色施工关键制约因素与作用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与此同时,传统建造方式所带来的高污染、高能耗、低效率问题也日益成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推行绿色施工,改变传统的建造方式,走绿色发展之路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广泛共识。然而,由于因素的影响,目前在我国绿色施工的推行没有取得显着效果。推行绿色施工的制约因素众多且复杂,对绿色施工制约因素进行系统、全面分析,深入探究绿色施工制约因素体系内部作用关系,找出绿色施工的关键制约因素,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应对策略,对于加快推进绿色施工,实现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已有研究文献,对我国建筑业现阶段绿色施工所面临的各个方面的制约因素进行了初步识别,并结合专家访谈方法,构建绿色施工制约因素体系;在对各制约因素之间的直接影响关系进行问卷调研基础上,构建多层递阶结构模型(ISM),对制约因素体系的内部作用关系进行了多层次定性分析;基于网络分析法(ANP),通过定量分析各制约因素的重要性权重,得出绿色施工关键制约因素;将权重结果可视化融入ISM模型中,基于ISM-ANP组合模型,分析得出了绿色施工关键制约因素的作用路径,并针对性地提出绿色施工推进建议。主要研究结论:(1)现阶段绿色施工来自技术、经济、管理、政策、市场以及意识6个方面的20个主要制约因素;(2)根据制约因素作用关系,制约因素体系可分为4层,由底层至上层呈“政策、意识因素层→管理、市场因素层→技术因素层→经济因素层”作用规律;(3)“规制与监管不足”、“相关主体激励政策不完善”、“绿色意识薄弱”、“建设单位管理与支持不足”、“缺乏绿色施工管理制度体系与能力”、“市场需求不足”、“技术创新与革新不足”、“施工技术水平制约”和“绿色施工成本高”是绿色施工的关键制约因素;(4)关键制约因素在制约因素体系中作用路径为“缺乏政府干预和意识引导→市场供需不足、管理体系缺失→缺乏技术进步和技术扩散→生产成本制约”;(5)推进绿色施工应沿着这条关键制约因素的作用路径采取相应对策,即以市场需求为牵引、以创新管理为驱动推动技术进步,通过技术进步来降低生产成本,从而可以更好地推进绿色施工。
赵维树,赵伟祥[3](2021)在《基于AHP与模糊综合评价的绿色建筑发展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从影响作用最大的因素出发,提出改善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主要方式,影响因素权重通过使用层次分析法,建立15个二级指标,绘制影响绿色建筑发展因素的层次结构图,构建判断矩阵并进行一致性检验,对各个影响因素进行汇总。运用模糊综合评价,在所得的权重基础之上,结合评定及隶属结果,将所得的评价值进行排序,得出绿色材料和绿色技术是影响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关键。在此研究结果上,对绿色建筑的发展提出合理的建议。
齐宁宁[4](2020)在《重型装备绿色制造与评价》文中指出重型装备制造业是工业的心脏和国民经济的生命线,是支撑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基石。但传统重型装备制造业“高投入、高污染、低产出”的生产方式却对环境保护造成了较大压力。所以,提升我国重型装备制造业传统生产模式非常必要。《中国制造2025》也指出,通过开展绿色制造,对制造业进行升级改造,提升产品绿色度,实现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本文面向重型装备绿色制造开展研究与评价,帮助重型装备制造业更有针对性的开展绿色制造。首先,分析了国内外研究现状,简述绿色制造与绿色制造评价相关概念,结合重型装备制造业特点,分析其存在问题,提出了重型装备绿色制造实施内容及重点。其次,从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环境影响和资源优化三个视角,利用层次分析法分析重型装备绿色制造影响因素,确定其绿色制造评价指标及权重,构建基于产品全生命周期的重型装备绿色制造评价指标体系;并且建立了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重型装备绿色制造评价模型。最后,选取行业内的典型企业,分析该企业基于环境、经济、资源三者一体化的绿色制造实施框架及路径;实证了重型装备绿色制造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分析了该企业绿色制造的实施效果,提出优化措施,为企业更好地开展绿色制造提供指导。
郭姗[5](2020)在《绿色建筑表皮与城市色彩关系研究 ——以宝鸡人民公园路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色彩给人以精神和视觉美的享受,城市色彩以其特有的色彩语言来展现性格涵养与气质风貌。城市色彩存在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建筑、广告、景观、小品、公共设施等众多要素,建筑作为城市空间中最显着的核心标志,其表皮的色彩选择和规划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建设绿色生态城市的发展背景下,绿色建筑是城市发展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在此研究背景下梳理国内外的城市色彩和绿色建筑相关理论及实践,通过探索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继而分析得出设计方法,并以宝鸡市人民公园路为实践设计创作并得出结论。本次研究通过调研分析国内外城市建筑色彩规划措施和绿色材料的发展历程、发展现状等相关理论。由理论分析实质,通过整理绿色建筑材料建立理论知识体系来解析绿色材料与城市色彩的内在联系。细化分类绿色建筑材料的类型结合其色彩并进行举例分析,从绿色材料与城市色彩的关系分析;再到建筑表皮材料和色彩的关联。层层递进分析影响建筑表皮材料的选择和色彩关系的光要素,列举材料物理数据并绘制图表分析不同材质的色彩效果得到一定规律。建筑材料的“色”受到光的影响,建筑材料的“质”也会受光的调节。由理论实质联系实际,对宝鸡人民公园路实地调研结果,对宝鸡从地域性、文化性两个方面分析宝鸡城市空间环境影响性质;重点结合结合宝鸡的气候光照条件以及历史风貌对城市色彩的影响,为宝鸡人民公园路区域城市色彩改造提供依据。对宝鸡人民公园路延街建筑表皮色彩和建筑表皮材料应用情况整理归纳,并设计出一份绿色建筑表皮材料和城市色彩提升设计导则,期望能为日后关于城市美学观念和绿色节能、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实践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意义。
曹志成[6](2019)在《装配式混凝土公共建筑绿色度评价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建筑工业化进程的日益深入以及国家对绿色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装配式建筑蓬勃发展,成为行业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然而,由于近年我国经济与社会的不断进步,作为重要公共活动场所的公共建筑数量不断增加,其能源消耗巨大等绿色度不佳的问题愈显严重,同时目前我国的建筑绿色评价体系亦有待完善,且专门针对于装配式建筑的绿色评价体系基本没有,无法对其绿色程度展开衡量与评价。因此,装配式混凝土公共建筑作为新兴的建筑类型,对其基于全生命周期的视角建立一套适宜中国国情的装配式混凝土公共建筑绿色评价体系显得尤为重要。按装配式公共建筑的结构类型分类,可分为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公共建筑、木结构公共建筑和钢结构公共建筑。本文以装配式混凝土公共建筑为研究对象,从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模型方法以及应用研究三个方面对其绿色度进行评价研究。首先,论文对装配式混凝土公共建筑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剖析,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其自身特点给出了装配式混凝土公共建筑绿色度定义,并分析了其绿色度组成要素和主要特点,同时结合我国国情分析了目前我国装配式混凝土公共建筑绿色评价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其次,论文建立了基于问卷调查法的装配式混凝土公共建筑绿色度评价指标体系。先基于文献综述与分析研究对评价指标展开了初步识别,结合专家访谈法对指标展开优化并初步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再采用问卷调查法、主成分分析法及因子分析法确定了最终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其展开了释义。最后,论文建立了基于模糊物元可拓法的装配式混凝土公共建筑绿色度评价模型。先对常用定权方法进行剖析并指出其局限性,并指出采用专家打分法、CRITIC法以及变权理论相结合的组合定权法对权重进行确定。同时对常见评价方法及其应用于本文的局限性进行分析,并指出采用模糊物元可拓法进行绿色度评价的优越性,之后建立了绿色度的评价模型。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本文以Y装配式混凝土公共建筑为例,运用本文提出的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模型进行了实例分析。研究结论:本文建立了装配式混凝土公共建筑绿色度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模型,并通过实例分析表明,本文提出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模型可以定量化装配式混凝土公共建筑的绿色度,能够对其绿色度进行合理和准确地评价,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准确性、可行性和可信度,对装配式建筑绿色度评价体系的发展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杜江伟,汪年结,刘宇,王翔,游孟醒[7](2019)在《家电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设计方法及软件系统》文中提出针对家电产品的绿色需求,分析其全生命周期中绿色设计的重要性,从绿色材料开发与选择、绿色设计技术及绿色评价技术三个方面,提出开展家电产品绿色设计的参考框架,在此基础上,构建绿色设计软件系统,支持家电产品的绿色设计,最后对家电产品绿色设计方法进行了总结展望。
张亚静[8](2019)在《绿色住宅价值场构建及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绿色住宅在我国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就,但仍存在着供给不足、发展较慢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绿色住宅价值没有得到社会的广泛重视和认可。绿色住宅的价值很好地架构起绿色住宅与人之间联系的桥梁,主要表现为“人”对绿色住宅需要的关系,价值的大小则是绿色住宅被“人”需要的程度。目前的研究大多偏重于对绿色住宅这个客体的研究,而忽视了住房消费者这个重要的市场主体及绿色住宅的周边环境的这个客体对于绿色住宅发展及其价值发挥的影响。因此,本文基于效用价值理论和场理论,以物理学场的思想、理论和模型为研究工具,构建绿色住宅价值场模型,探讨了绿色住宅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和效应。本文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成果有:(1)对绿色住宅、绿色住宅价值概念和内涵的阐述绿色住宅是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以生态平衡为发展原则,能使建筑物的能源消耗和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以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和谐共生的住宅。将其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目的就是以系统和整体的观点理解人—住宅—环境各层次的关系以及能量流动的特点。绿色住宅的价值体现了“人”对绿色住宅需要的关系,价值的大小是绿色住宅被“人”需要的程度,本文研究的是意识主导的绿色住宅价值。绿色住宅价值具有动态性、区域性、客观性、主客体统一、内外价值统一、多元性等特性。此外,绿色住宅价值的扩散过程为:绿色住宅内在价值扩散后,消费者根据自身的价值需求判断是否有价值,从而形成绿色感知价值。因此,绿色住宅价值扩散的过程实际上是其内在价值显性化为绿色住宅感知价值的过程。(2)绿色住宅价值场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的分析绿色住宅价值场是以绿色住宅的存在所形成的建筑空间作为前提条件,以介入其间的人的心理空间作为必要条件,在绿色住宅价值实现的过程中产生人与绿色住宅共振效应的一种建筑空间形态。绿色住宅价值场是由场源、场力、场域构成。作为价值评价的方法,与价值工程相比,其具有整体性、概念指导性、主体性的特点。通过分析发现,绿色住宅价值场与静电场在概念、类型和特性上存在着极强的相似性。其具有特定的空间、要素及作用力,是客观存在的。此外,绿色住宅价值空间与场空间在数学拓扑意义下有相似之处。由此可以认为绿色住宅价值场的构建是科学合理的。本文采用试调查收集数据的方法,对绿色住宅市场试构建绿色住宅价值场模型,验证了绿色住宅价值场的可行性。(3)绿色住宅价值场场效应的测度研究绿色住宅价值场效应又称场影响,是指绿色住宅价值场的场源对一定范围内人的住宅消费行为带来的影响及影响程度。绿色住宅价值场场效应的产生过程是:绿色住宅内在属性和功能组成的内在价值由人感知以后显性化为绿色住宅感知价值。人的价值取向支配其价值选择,并引导其行为与一定的价值目标相符合。这两者经人的心理判断,影响其绿色住宅消费行为。本文运用场力大小来分析绿色住宅价值场的场效应。绿色住宅价值场场力模型构建了绿色住宅感知价值、消费者对绿色住宅的需求度、绿色住宅环境、消费者与绿色住宅的距离之间的关系,模型的运作则是求解这三个变量的数值,从而得到绿色住宅价值场场力大小。模型的具体运作包括分析变量的影响因素,构建变量的指标体系,确定指标权重,计算变量得分,计算价值场场力大小。(4)南京市绿色住宅价值场场力模型及价值分析对南京市范围内的住宅消费者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因子分析法对采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并验证,得到绿色住宅价值场场力模型指标体系。在该模型的基础上,运用公因子方差贡献率和变异系数法确定指标权重,并采用模糊综合评价得到各指标得分。以场力得分作为价值大小的量度,以此评价南京市绿色住宅市场价值的大小及影响因素。(5)绿色住宅价值提升分析通过分析绿色住宅价值场与价值提升的关系,发现场力模型为价值提升提供关键因素,同时价值提升结果通过场力大小直观反映。因此,基于绿色住宅价值场场力模型对绿色住宅价值提升过程进行梳理,提出了切实有效的价值提升策略。本文的研究拓宽了绿色住宅理论研究的范围,丰富了绿色住宅价值理论的研究内容,创新了绿色住宅价值评价的方法。对当前绿色住宅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吕静雅[9](2019)在《啤酒发酵设备的绿色设计体系构建》文中指出啤酒是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酒精饮料,也被称为“液体面包”,在全球市场酿造和销售。工业化生产虽然大大提高了啤酒的生产效率,但啤酒设备的生产和使用造成的资源消耗及酿造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等污染物增加了环境负担,给自然环境带来了有害影响。啤酒酿造行业具有能耗高、排污量大、设备回收率低等特点,为顺应新时代发展的要求,从源头解决轻工产品的污染问题,构建啤酒发酵设备的绿色设计体系尤为重要。因此本文从产品全生命周期角度出发对啤酒发酵设备各阶段能耗情况进行分析,构建了包括绿色设计方法、绿色设计流程、绿色设计行为及绿色评价四方面的绿色设计体系。其中,绿色设计行为细分行业标准、绿色材料、结构设计、生产工艺、能耗及污染处理、用户体验六个模块,并以啤酒发酵罐为例,分析并确定绿色材料、优化绿色产品设计流程,总结降低能耗及治理污染的方法。最后,基于绿色设计体系和流体力学理论在啤酒发酵领域的相关研究,对传统发酵罐的冷却夹套进行了优化设计,将其外形优化成不等距螺旋状,以应对发酵罐内部的热场变化,并用AHP层次分析法对结果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表明优化后的发酵罐对环境更加友好,实现了节能、节材、节水的效果。
刘晓欣[10](2018)在《面向绿色制造的绿色材料选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绿色制造是一种综合考虑资源效益和环境影响的现代化制造模式,目的是实现企业经济效率和社会效益的可持续协调发展。绿色材料的选择是绿色制造的主要内容之一,对机械零件材料进行高效合理的绿色材料选择,可有效地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针对当前机械行业对绿色材料选择考虑因素存在片面性及材料的评价依据较为笼统的缺点,本文分析了绿色材料选择影响因素与选择原则,并提出了层次分析与改进主成分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同时采用TOPSIS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灰色关联度法对锡林零件绿色材料选择进行实例分析,改进算法得出的结果比其他评价方法得到的结果明显直观,表明改进的算法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其次,利用改进算法对各方面性能要求均有不同的汽车曲轴、齿轮和箱体分别进行绿色材料选择,均得到了最优的绿色材料选择,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优选材料的绿色性,验证了层次分析和改进主成分分析相结合方法的有效性和通用性。最后,基于LabVIEW以改进算法为核心构建了绿色材料选择应用系统,并利用汽车曲轴实例对系统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显示,各模块间的紧密配合能够使系统实现预期功能,逻辑性较强,在绿色材料的智能化选择方面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二、绿色材料评价体系与方法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绿色材料评价体系与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城市高层住宅绿色建筑设计方案评价及软件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建立绿色建筑设计方案评价体系 |
2 绿色建筑设计方案评价计算与分析 |
3 绿色建筑设计方案评价的软件开发 |
4 结论 |
(2)基于ISM-ANP的绿色施工关键制约因素与作用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绿色施工影响因素相关研究 |
1.2.2 绿色施工推进机制相关研究 |
1.2.3 绿色施工技术、措施相关研究 |
1.2.4 绿色施工评价相关研究 |
1.2.5 文献评述 |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分析方法介绍 |
2.1 绿色施工 |
2.1.1 绿色施工的概念 |
2.1.2 绿色施工的内容 |
2.1.3 绿色施工的基本特性 |
2.1.4 绿色施工的意义 |
2.2 ISM分析法 |
2.2.1 ISM的特点 |
2.2.2 基于DEMATEL改进的ISM方法 |
2.3 ANP分析法 |
2.3.1 ANP的特点 |
2.3.2 ANP方法步骤 |
2.4 ISM与 ANP组合应用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绿色施工制约因素识别与体系构建 |
3.1 识别方法与步骤 |
3.2 基于文献研究的初步识别 |
3.3 制约因素体系修正与完善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ISM的绿色施工制约因素作用关系层次分析 |
4.1 绿色施工制约因素影响关系调研 |
4.1.1 调查问卷设计、发放与回收 |
4.1.2 调查问卷原始数据处理 |
4.1.3 制约因素影响关系确定 |
4.2 基于DEMATEL的可达矩阵构建 |
4.3 建立多层递阶结构模型 |
4.4 制约因素作用关系层次分析 |
4.4.1 第一层制约因素分析 |
4.4.2 第二层制约因素分析 |
4.4.3 第三层制约因素分析 |
4.4.4 第四层制约因素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ISM-ANP的关键制约因素作用路径分析 |
5.1 ANP分析的数据获取和结果处理方法 |
5.1.1 专家访谈 |
5.1.2 熵权处理 |
5.2 基于ANP的关键制约因素确定 |
5.2.1 构建ANP网络结构模型 |
5.2.2 计算判断矩阵 |
5.2.3 计算极限超矩阵 |
5.2.4 制约因素重要性权重 |
5.2.5 关键制约因素确定 |
5.3 关键制约因素作用路径分析 |
5.3.1 ISM与 ANP组合建模 |
5.3.2 关键制约因素作用路径 |
5.3.3 关键制约因素作用路径深入分析 |
5.4 本章小节 |
第6章 总结与建议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相关政策建议 |
6.2.1 政策、意识方面 |
6.2.2 管理、市场方面 |
6.2.3 施工技术方面 |
6.2.4 经济激励方面 |
6.3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基于AHP与模糊综合评价的绿色建筑发展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影响绿色建筑发展的因素 |
1.1 政策激励机制 |
1.2 绿色技术 |
1.3 绿色材料 |
1.4 法律制度 |
2 AHP与模糊综合评价的计算模型及实证分析 |
2.1 层次分析法的原理 |
2.2 模糊综合评价的原理 |
2.3 AHP法确定各层影响因素的权重 |
2.3.1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
2.3.2 构建判断矩阵 |
2.3.3 每层因素的相对权重计算和一致性检验 |
2.3.3.1 计算方法 |
1.计算影响因素权重 |
2.计算判断矩阵A的最大特征值 |
3.一致性检验 |
2.3.3.2 计算结果 |
2.4 模糊综合评价 |
2.5 数据分析 |
3 结语 |
(4)重型装备绿色制造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 |
1.3 研究的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第二章 绿色制造与绿色制造评价相关概念 |
2.1 绿色制造相关概念 |
2.2 绿色制造评价相关概念 |
第三章 重型装备绿色制造 |
3.1 重型装备制造业 |
3.2 重型装备绿色制造重要性 |
3.3 重型装备绿色制造的内容及重点 |
第四章 重型装备绿色制造评价 |
4.1 重型装备绿色制造评价视角 |
4.2 重型装备绿色制造评价方法 |
4.3 重型装备绿色制造评价指标体系 |
4.4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重型装备绿色制造评价模型 |
第五章 Q企业绿色制造评价实证 |
5.1 Q企业绿色制造目标 |
5.2 Q企业绿色制造实现框架 |
5.3 Q企业绿色制造实现路径 |
5.4 Q企业绿色制造评价 |
5.5 Q企业绿色制造优化措施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致谢 |
(5)绿色建筑表皮与城市色彩关系研究 ——以宝鸡人民公园路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及目的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外城市色彩现状 |
1.3.2 国内外绿色建筑现状 |
1.4 研究框架 |
2 色彩学与建筑色彩相关基础理论 |
2.1 色彩学相关理论 |
2.1.1 色彩学 |
2.1.2 色彩心理学 |
2.1.3 色彩地理学 |
2.1.4 色彩应用学 |
2.2 绿色建筑相关理论 |
2.2.1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
2.2.2 建筑表皮材料理论 |
2.2.3 绿色建筑表皮理论 |
2.3 城市色彩理论 |
2.3.1 城市色彩相关理论 |
2.3.2 城市色彩空间结构 |
2.3.3 城市建筑色彩 |
2.3.4 城市色彩规划原则 |
2.4 本章小结 |
3 城市色彩与建筑表皮材料研究 |
3.1 绿色材料的基本概念 |
3.2 绿色材料的种类 |
3.3 城市色彩与建筑表皮 |
3.3.1 城市色彩与绿色建筑表皮 |
3.3.2 绿色建筑表皮材料和色彩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宝鸡人民公园路建筑色彩调研分析 |
4.1 宝鸡市城市色彩概况 |
4.2 宝鸡市绿色建筑概况 |
4.3 宝鸡城市色彩规划的影响性质 |
4.3.1 地域性 |
4.3.2 文化性 |
4.4 人民公园路建筑概况 |
4.4.1 人民公园路绿色建筑概况 |
4.4.2 人民公园路建筑色彩概况 |
4.5 宝鸡市人民公园路环境色彩与绿色建筑调查分析 |
4.6 宝鸡市人民公园路建筑和色彩现状分析 |
4.6.1 外立面色彩 |
4.6.2 屋顶色彩 |
4.6.3 公共设施色彩 |
4.7 本章小结 |
5 宝鸡市人民公园路绿色建筑表皮色彩提升改造 |
5.1 人民公园路绿色建筑表皮材料提升方案 |
5.1.1 建筑表皮绿色材料应用 |
5.2 人民公园路色彩提升设计 |
5.2.1 建筑表皮色彩 |
5.2.2 公共设施色彩 |
5.3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总结 |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学习阶段发表论文 |
附录一 图录 |
附录二 表录 |
(6)装配式混凝土公共建筑绿色度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4 论文内容及结构 |
1.4.1 论文内容 |
1.4.2 论文结构 |
2 装配式混凝土公共建筑绿色度内涵及绿色评价现状 |
2.1 装配式混凝土公共建筑内涵及发展现状 |
2.1.1 装配式混凝土公共建筑内涵 |
2.1.2 装配式混凝土公共建筑发展现状 |
2.2 装配式混凝土公共建筑绿色度内涵及表现形式 |
2.2.1 绿色度内涵 |
2.2.2 绿色度组成要素 |
2.2.3 绿色度主要特点 |
2.3 装配式混凝土公共建筑绿色评价现状 |
2.3.1 绿色评价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2.3.2 绿色度评价制约因素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基于问卷调查法的装配式混凝土公共建筑绿色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1 评价指标构建原则与思路 |
3.1.1 评价指标构建原则 |
3.1.2 评价指标构建思路 |
3.2 评价指标内容 |
3.2.1 评价指标初步识别 |
3.2.2 评价指标优化与体系初建 |
3.2.3 评价指标体系最终确定 |
3.3 本章小结 |
4 基于模糊物元可拓的装配式混凝土公共建筑绿色度评价模型构建 |
4.1 绿色度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
4.1.1 定权方法分析与确定 |
4.1.2 组合定权法确定权重 |
4.2 绿色度评价方法选择 |
4.2.1 常见评价方法及局限性分析 |
4.2.2 模糊物元理论及优越性分析 |
4.3 绿色度评价模型构建 |
4.3.1 绿色度评价等级划分 |
4.3.2 绿色度评价模型内容 |
4.4 本章小结 |
5 Y装配式混凝土公共建筑绿色度评价实例分析 |
5.1 工程概况 |
5.2 绿色度评价 |
5.2.1 数据收集与处理 |
5.2.2 绿色度评价内容 |
5.3 评价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主要工作及结论 |
6.2 论文的局限性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家电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设计方法及软件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家电产品绿色设计概述 |
2 绿色材料开发与选择 |
3 绿色设计技术 |
3.1 环境友好的模块化设计 |
3.2 拆卸回收设计方法 |
4 绿色设计评价技术 |
5 绿色设计支持工具系统 |
6 结束语 |
(8)绿色住宅价值场构建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发展绿色住宅的必要性 |
1.1.2 我国绿色住宅的发展现状 |
1.1.3 绿色住宅的价值评价方法亟待丰富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绿色建筑研究现状 |
1.3.2 住宅价值理论研究现状 |
1.3.3 绿色住宅价值评价研究现状 |
1.3.4 文献评述 |
1.4 研究思路、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方法 |
1.4.4 技术路线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绿色住宅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绿色住宅概念 |
2.2 绿色住宅价值内涵 |
2.2.1 绿色住宅价值含义和维度 |
2.2.2 绿色住宅价值的特性 |
2.2.3 绿色住宅价值扩散的规律性 |
2.3 效用价值理论 |
2.3.1 基本理论 |
2.3.2 理论评述 |
2.4 场论 |
2.4.1 场论的发展和应用 |
2.4.2 场的本质 |
2.4.3 场的表达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绿色住宅价值场的理解 |
3.1 绿色住宅价值场概念设想 |
3.2 绿色住宅价值场的内涵 |
3.2.1 绿色住宅价值场的定义 |
3.2.2 绿色住宅价值场的构成 |
3.2.3 绿色住宅价值场的特征 |
3.2.4 绿色住宅价值场的性质 |
3.3 绿色住宅价值场的科学合理性 |
3.3.1 绿色住宅价值场与物理场的可比性 |
3.3.2 绿色住宅价值场的客观实在性 |
3.3.3 绿色住宅价值空间与场空间的拓扑相似性 |
3.4 绿色住宅价值场的可行性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绿色住宅价值场场效应的测度研究 |
4.1 绿色住宅价值场的场效应 |
4.2 绿色住宅价值场场效应的测度模型 |
4.2.1 模型假设 |
4.2.2 变量赋值 |
4.2.3 模型的初步建立与修正 |
4.3 模型变量的计算流程 |
4.3.1 分析变量的影响因素 |
4.3.2 构建变量的指标体系 |
4.3.3 确定指标权重 |
4.3.4 计算变量得分 |
4.3.5 计算价值场场力得分 |
4.4 变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
4.4.1 绿色住宅感知价值的影响因素 |
4.4.2 绿色住宅需求度的影响因素 |
4.4.3 绿色住宅与人的距离的影响因素 |
4.4.4 绿色住宅价值场因子的影响因素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绿色住宅价值场场力模型构建——以南京市为例 |
5.1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数据收集情况 |
5.1.1 调查问卷的设计 |
5.1.2 调研范围 |
5.1.3 数据收集情况 |
5.1.4 数据检验 |
5.2 南京市绿色住宅价值场场力指标体系的建立 |
5.2.1 绿色住宅感知价值评价指标体系 |
5.2.2 绿色住宅需求度评价指标体系 |
5.2.3 心理距离评价指标体系 |
5.3 南京市绿色住宅价值场场力模型的建立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南京市绿色住宅价值分析 |
6.1 指标权重的确定 |
6.1.1 绿色住宅感知价值权重的建立 |
6.1.2 绿色住宅需求度权重的确立 |
6.1.3 心理距离权重的确立 |
6.1.4 绿色住宅价值场因子权重的确立 |
6.2 变量得分 |
6.2.1 绿色住宅感知价值得分 |
6.2.2 绿色住宅需求度得分 |
6.2.3 心理距离得分 |
6.2.4 绿色住宅价值场因子得分 |
6.3 综合评价 |
6.3.1 绿色住宅价值场场力 |
6.3.2 绿色住宅价值场力的值域分析 |
6.3.3 南京市绿色住宅价值评价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绿色住宅价值提升分析 |
7.1 价值提升过程 |
7.1.1 价值提升参与方 |
7.1.2 价值提升流程 |
7.2 绿色住宅价值提升收益分析 |
7.3 绿色住宅价值提升策略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研究工作及结论 |
8.2 论文的创新点 |
8.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博士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啤酒发酵设备的绿色设计体系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2 课题研究意义 |
1.2 啤酒工业的发展 |
1.2.1 国内啤酒工业的发展的历史及现状 |
1.2.2 国外啤酒工业的发展的历史及现状 |
1.3 啤酒发酵设备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
1.3.1 啤酒发酵设备的发展 |
1.3.2 啤酒发酵设备的现状 |
1.4 本文的研究思路 |
2 绿色设计理论方法研究 |
2.1 模块化设计方法 |
2.1.1 模块化设计的原则 |
2.1.2 模块化设计的流程 |
2.2 LCA绿色评价方法 |
2.2.1 产品全生命周期概念 |
2.2.2 LCA评价方法的四个步骤 |
2.2.3 LCA评价方法的优点与不足 |
2.2.4 LCA评价方法在啤酒行业的应用 |
2.3 EBALANCE数据库 |
2.3.1 eBalance软件的功能 |
2.3.2 eBalance软件在工程领域的应用 |
2.4 AHP层次分析评价方法 |
2.4.1 AHP层次分析方法的概述 |
2.4.2 建立层次模型 |
2.4.3 构造判断矩阵并进行一致性检验 |
2.5 本章小结 |
3 啤酒发酵设备的绿色设计体系框架 |
3.1 啤酒发酵设备及发酵工艺 |
3.1.1 发酵设备概述 |
3.1.2 啤酒发酵工艺 |
3.1.3 啤酒发酵的工艺流程 |
3.2 发酵设备的设计与开发流程 |
3.2.1 IS09000产品设计开发流程 |
3.2.2 基于IS09000开发设计流程的啤酒发酵设备绿色设计流程 |
3.3 啤酒发酵设备的绿色设计行为模块划分 |
3.3.1 啤酒发酵设备的行业标准模块 |
3.3.2 啤酒发酵设备的绿色材料模块 |
3.3.3 啤酒发酵设备的结构设计模块 |
3.3.4 啤酒发酵设备的生产工艺技术模块 |
3.3.5 啤酒发酵设备的能耗及污染处理模块 |
3.3.6 啤酒发酵设备的用户体验模块 |
3.4 啤酒发酵设备的绿色评价模块 |
3.5 本章小结 |
4 绿色设计体系在啤酒发酵罐中的应用 |
4.1 啤酒发酵罐的结构分析 |
4.2 啤酒发酵罐的设计流程分析 |
4.3 基于啤酒发酵设备绿色体系的发酵罐案例分析 |
4.3.1 啤酒发酵罐的绿色材料选择 |
4.3.2 啤酒发酵罐的结构设计 |
4.3.3 啤酒发酵罐的生产工艺技术 |
4.3.4 啤酒发酵罐的能耗及污染处理 |
4.3.5 啤酒发酵罐的绿色评价 |
4.4 本章小结 |
5 啤酒发酵罐的案例优化设计 |
5.1 基础理论分析 |
5.1.1 基于流体力学理论的发酵罐内部温度场模拟 |
5.1.2 基于流体力学理论选择优化设计对象 |
5.2 基于发酵罐绿色设计流程的分析 |
5.2.1 用户需求分析 |
5.2.2 优化设计目标与环境效益分析 |
5.3 基于啤酒发酵罐绿色设计体系应用的案例优化设计 |
5.3.1 啤酒发酵罐夹套的优化设计结构 |
5.3.2 优化设计优点分析 |
5.4 啤酒发酵罐的产品优化评价 |
5.4.1 优化后啤酒发酵罐的全生命周期分析 |
5.4.2 使用AHP方法构建发酵罐的绿色度层次模型并进行一致性检验 |
5.4.3 结论 |
6 总结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未来展望 |
7 参考文献 |
8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9 致谢 |
(10)面向绿色制造的绿色材料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绿色制造及绿色材料选择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绿色制造的研究现状 |
1.2.2 绿色材料选择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研究的目的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绿色材料选择因素与评价方法的研究 |
2.1 基于绿色制造的绿色材料选择基本理论 |
2.2 绿色材料选择影响因素与选择原则 |
2.2.1 绿色材料选择影响因素的分析 |
2.2.2 绿色材料选择原则的确立 |
2.3 绿色材料的选择步骤设计 |
2.3.1 机械零件材料选择全生命周期分析 |
2.3.2 绿色材料选择步骤的设计 |
2.4 绿色材料评价方法的对比分析 |
2.4.1 TOPSIS法 |
2.4.2 模糊综合评价法 |
2.4.3 灰色关联度评价法 |
2.5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主成分分析法改进 |
2.5.1 基于AHP构建层次结构图和指标权重的计算 |
2.5.2 基于改进主成分分析法的方案评价 |
2.6 绿色选材评价方法对比分析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改进算法的绿色材料选择实例分析 |
3.1 发动机曲轴选材评价与分析 |
3.1.1 AHP构建层次结构图和计算权重 |
3.1.2 改进主成分分析法选择曲轴绿色材料 |
3.1.3 曲轴材料选择的计算结果分析 |
3.2 汽车变速箱齿轮选材评价与分析 |
3.2.1 AHP构建层次结构图和计算权重 |
3.2.2 改进主成分分析法选择齿轮绿色材料 |
3.2.3 齿轮材料选择的计算结果分析 |
3.3 汽车变速箱箱体选材评价与分析 |
3.3.1 AHP构建层次结构图和计算权重 |
3.3.2 改进主成分分析法选择箱体绿色材料 |
3.3.3 箱体材料选择的计算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LabVIEW的绿色材料选择应用系统开发 |
4.1 虚拟仪器LabVIEW软件介绍 |
4.2 绿色材料选择应用系统开发流程 |
4.3 绿色材料选择应用系统的主要模块设计 |
4.3.1 数据库建立 |
4.3.2 管理员操作模块设计 |
4.3.3 材料选择模块设计 |
4.3.4 标度输入模块设计 |
4.3.5 优选结果显示模块设计 |
4.4 绿色材料选择系统实例应用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绿色材料评价体系与方法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城市高层住宅绿色建筑设计方案评价及软件开发研究[J]. 张津,王晓.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 2021(06)
- [2]基于ISM-ANP的绿色施工关键制约因素与作用路径研究[D]. 张志超. 江西财经大学, 2021(09)
- [3]基于AHP与模糊综合评价的绿色建筑发展因素研究[J]. 赵维树,赵伟祥.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21(03)
- [4]重型装备绿色制造与评价[D]. 齐宁宁. 天津工业大学, 2020(01)
- [5]绿色建筑表皮与城市色彩关系研究 ——以宝鸡人民公园路为例[D]. 郭姗.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6]装配式混凝土公共建筑绿色度评价研究[D]. 曹志成.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7]家电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设计方法及软件系统[J]. 杜江伟,汪年结,刘宇,王翔,游孟醒. 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 2019(01)
- [8]绿色住宅价值场构建及应用研究[D]. 张亚静. 东南大学, 2019(12)
- [9]啤酒发酵设备的绿色设计体系构建[D]. 吕静雅. 天津科技大学, 2019(07)
- [10]面向绿色制造的绿色材料选择研究[D]. 刘晓欣.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18(03)
标签:建筑论文; 绿色制造论文;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论文; 装配式结构论文; 装配式建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