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机动作战运输保障的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艾冰翊,张大鹏[1](2020)在《部队全域机动车辆器材保障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现代战争呈现节奏快、毁伤大、多维立体的特点,物资损耗快对保障活动会产生较大影响。以部队全域机动出车辆器材保障为研究背景,结合实际,综合实战环境中车辆器材保障可能出现的问题,研究出相对成熟的解决对策,以期达到较好的应用效果。
胡海军,姚远[2](2020)在《战区陆军运输投送保障能力转型建设》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提升战区陆军运输投送保障能力,针对战区陆军运输投送保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与新要求,分析战区陆军运输投送保障能力转型建设需求和当前存在的矛盾问题,从打造高效指挥协调机制、创新既有力量运用模式、走开军民融合发展路子、推进前沿技术合作应用、加强联合投送训练实践等5个方面,提出加快战区陆军运输投送保障能力转型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程敬德,杨雷,郭亚飞[3](2020)在《空军精确制导弹药保障模式与发展方向》文中提出空军转型发展对精确制导弹药保障提出新需求,必须转变精确制导弹药保障模式,以适应"空天一体,攻防兼备"战略要求。本文主要分析研究精确制导弹药保障能力建设面临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改革方向,为空军精确制导弹药保障能力建设创新发展提供借鉴和支持。
李联邦,赵喜庆,李鹏[4](2019)在《陆军运输投送转型发展问题研究》文中指出为构建现代新型陆军运输投送体系,系统提升以部队投送为核心的陆军运输投送能力,有效履行陆军转型建设发展的使命任务,针对新时期陆军运输投送发展面临的形势与要求,分析当前陆军运输投送建设存在的现实问题,提出陆军运输投送转型的主要任务以及加快陆军运输投送转型发展的对策。
陈瑜,李剑肆,曾宇[5](2019)在《境外空中战略投送能力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给我军境外空中战略投送能力建设提供理论借鉴,着眼履行我军新时代"四个战略支撑"使命任务,服从和服务于"一带一路"倡议,阐述境外空中战略投送能力建设的重大意义,梳理当前我国在发展境外空中战略投送能力的现实条件,剖析影响投送能力提升的瓶颈问题,从政治环境、法规标准、支撑体系、保障模式、专业队伍等5个方面提出对策与建议。
吕新远,乔伟,郭秋生[6](2018)在《新时期陆军运输投送交通保障问题研究》文中认为为深入推进陆军转型发展,加强陆军部队运输投送交通保障能力建设,对照新时期陆军部队运输投送交通保障能力要求,分析论证制约陆军运输投送交通保障能力建设的瓶颈短板,从指挥机制手段、保障力量体系、投送保障设施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加强运输投送交通保障能力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万春琦[7](2018)在《空中进攻作战保障装备调度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空中进攻作战作为我军空中力量运用的主要作战样式,其对主战装备与保障装备之间协同配合的要求十分很严格。然而,当空军作战部队进行转场作战时,由于一线机场一般不配备对应型号作战飞机所需的保障装备或配备的保障装备数量有限,进驻的飞行部队需通过铁路或公路等方式运输相应的保障装备到前方。目前的做法往往是依靠部队实践经验总结或是主观决策的方式,行动的组织存在一定程度的盲目性,无法达到现代化战场的时效性和安全性等要求。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和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对各保障装备资源点的保障力量进行科学合理的调度,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使得空中进攻作战行动效率达到最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改变了以往保障装备调度的定性决策模式,将实际作战中的问题抽象转化成具体的运筹规划模型,根据不同的空中进攻作战使命任务的需求和空中进攻作战背景下的保障装备调度与传统的应急资源调度的不同特点,明确了模型中的目标函数、约束条件和决策变量等因素,以高效率完成保障任务为牵引,以调度效用最大和调度成本最小为准则,建立了一个面向空中进攻作战使命任务的保障装备调度规划模型,寻找保障装备最优数量分配和最优运输路径选择方案。并将传统的NSGA-Ⅱ算法与DE算法相结合,进行问题的算法设计并求解。
季澄[8](2018)在《奥巴马政府时期以来美国战略界对华海权评估及其政策因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世纪以来,中美关系在双边、地区及全球层面所具有的非同寻常的意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美互动进程本身的复杂性与结果的不可预期性,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复杂性与不确定性将愈加通过海权维度予以集中呈现。在美国战略界看来,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国家发展实践表明,中国正在加速由一个陆权国家向陆海复合型国家转变,“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的提出,无疑又增加了海权相较于陆权在确保国家安全、发展与繁荣方面的比重与分量,甚至不排除中国在未来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地区或全球型海洋大国的可能性。中国海权的崛起将成为影响中美关系未来走向以及地区重大利益的关键变量,这也意味着中国海权的发展正成为“一种现象”或是“一种问题”,美国需要予以认真对待,一旦战略应对失策,美国将付出类似于丧失地区主导地位的极其沉重的代价。鉴于此,美国战略界认为有必要对其发展现状与趋势做出客观、理性的评估与判断,既不宜过分夸大美国面临的风险与挑战,但也绝不忽视对美国国家安全及其领导地位可能造成切实影响的核心要素的考察。美方认为,无论从宏观战略层面还是具体实践层面看,中国海权的崛起对美国来说意义重大且影响深远,它将在未来一段时间成为塑造美国地区战略和海上实践的最大外部牵引因素。从国家大战略缔造的角度看,中国的国家现代化进程赋予其发展海权的一般性逻辑依据,也就是说,中国旨在通过海洋实现国家基本安全与基本富裕的战略谋划具有普遍意义上的合法性,是国家谋求强国地位的应有之义。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区别于中国历史上数次对海洋的探索与实践,并得以从根本上保证中国海洋战略实践的稳定性与持久性;从地缘政治博弈的角度看,美方认为,伴随中国海洋利益的不断拓展,中美双方原本在东亚地区形成的“陆海二元分离型”地区安全秩序正在被融入更多的海权要素,中国的海上实力与影响力正迅速进入东亚周边海域,并将随着时间的推移向更广阔的海域延伸。鉴于美国自身鲜明的海权属性,美国势必会对此种具有颠覆地区传统地缘格局潜能的海上实践予以高度防范与警惕,并致使其在战略态度的选择上倾向于对抗而非妥协,在此基础上锻造的美国外交政策也将丧失其应有的灵活性。此外,双方海上互动频率的增加难免带来摩擦与对抗的风险,如何有效管控此类风险并防止其升级,进而危及美国主导的东亚地区安全秩序也是美国面临的一大考验;从海权建设的角度看,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海上力量核心要素—海军的发展,正在侵蚀美国的传统海上优势地位,这将迫使美国海军重新审视其在后冷战时代面临的战略安全环境及其所应肩负的职责与角色,并将战略关注的重点由非国家行为体转向国家行为体,并以此牵引美国海权的建设,实现海权的战略回归,即将最终的战略着力点放在应对潜在的挑战者身上。与此同时,海权本身及其战略内涵在全球化时代得到了丰富与拓展,马汉倡导的海权的基本原理发生了重大改变,通过主力舰队决战赢得制海权已不再被各国海军视为“定律”。事实上,全球化背景下国家间愈发紧密的经贸联系,科技水平的跃升,使得制海权的时间和空间维度都受到极大限制,夺取制海权的目的已超出单纯的军事范畴,海上安全更多地被视为一项全球公共产品,这也促使各国在战略手段的选择上更强调合作,而非纯粹的零和博弈。总之,在美方看来,鉴于种种历史与现实原因,中美新一轮海上博弈及其所开启的权势转移进程,将很难实现半个多世纪前英美两国海上权势的和平转移,摩擦与对抗将长期伴随两国海上互动进程。但另一方面,美方始终认为摩擦与对抗并不必然导致冲突与战争,美方应寻求与中国达成最起码的海上战略谅解,有效管控分歧与摩擦,并尽可能在海上非传统安全领域与中国展开合作,进而分担其维护海上公共安全的成本。对中国来说,其与美国的海上互动需以三点认知作支撑:一是在中国真正崛起成为一个地区性海洋强国之前,中国仍是两国海上互动中的弱势一方。尽管其与美国的实力差距正逐步缩小,但在可预见的将来,美国仍享有地区海上主导权;二是中国发展海权的道路选择已上升至国家大战略层面,是全民族共同意志的体现,建设海洋强国必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但由于自身所处地缘环境以及国家战略目标的限定,中国仍应追求旨在维护自身安全与发展利益的有限的海权,而不是与美国争夺全球海上领导权;三是美国仍是中国海权发展的最大外部限制性因素,与美国的海上互动结果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中国的和平崛起进程。对此,寻求中美海上互动新模式,构建地区海上安全合作架构,尽量降低美国对自身海上力量建设和海洋利益拓展的阻碍和干扰,理应成为中国的主要战略选项,而不是权宜之计。
胡先庆,郑玉福,王轩,高羽博[9](2018)在《陆军部队全域机动后勤保障环境探析》文中研究指明为加强对后勤保障环境的研究,提升陆军部队全域机动后勤保障能力,分析连续多变的自然地理环境、风俗迥异且陌生复杂的社会环境、全程对抗激烈的电磁网络环境以及跨域衔接且发达程度不一的运输投送环境对陆军部队全域机动后勤保障能力的影响,并提出相应对策,可为陆军部队全域机动后勤保障决策提供参考。
曹惺国,周亮,胡坤鹏,张平,肖南,李曙光[10](2018)在《外军伴随卫勤保障装备现状与特点》文中提出外军,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军队在大力发展主战装备的同时,十分重视伴随保障装备的升级配套,不断打造强大和机动的突击作战能力和全面的战斗支援及保障能力。本次研究通过对外军情报的分析,总结了外军伴随卫勤保障装备的基本类型与编配特点,为我军伴随卫勤保障装备的发展提出了建议,并指明了伴随卫勤装备的保障提升的发展方向。
二、机动作战运输保障的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机动作战运输保障的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部队全域机动车辆器材保障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新时期部队全域机动的必然性和可行性 |
2.1 部队全域机动的必然性 |
2.2 部队全域机动的可行性 |
3 部队全域机动车辆器材保障面临的主要问题 |
3.1 时间紧迫的准备反应环境 |
3.2 连续多变的自然地理环境 |
3.3 风俗迥异的复杂社会环境 |
3.4 对抗激烈的电磁网络环境 |
3.5 量多类杂的器材筹措环境 |
4 部队全域机动车辆器材保障模式的基本原则 |
4.1 预先准备,快速保障 |
4.2 统一筹划,全面保障 |
4.3 突出重点,灵活保障 |
4.4 军地合力,高效保障 |
5 部队全域机动车辆器材保障的对策 |
5.1 超前准备,提高器材保障快速反应能力 |
5.2 掌握规律,熟悉不同环境器材保障特点 |
5.3 军民融合,联合军地力量满足保障需求 |
5.4 专攻精练,模拟各种电磁环境组织训练 |
5.5 多措并举,创新优化车辆器材保障方式 |
6 结语 |
(2)战区陆军运输投送保障能力转型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1 转型建设需求 |
1)适应全域作战新使命,运输投送范围必须实现全域覆盖。 |
2)适应跨域作战新样式,运输投送手段必须做到立体多样。 |
3)适应联战联保新体制,运输投送力量必须坚持体系运用。 |
4)适应战建一体新职能,运输投送建设必须聚焦以战领建。 |
2 存在的矛盾问题 |
1)投送力量能力弱,与机动作战要求存在差距。 |
2)动员潜力转化难,与融合发展要求存在差距。 |
3)设施基础标准低,与快速机动要求存在差距。 |
4)出境准备不托底,与全域作战要求存在差距。 |
3 加快转型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
1)打造高效指挥协调机制。 |
2)创新既有力量运用模式。 |
3)走军民融合发展路子。 |
4)推进前沿技术合作应用。 |
5)加强联合投送训练实践。 |
(3)空军精确制导弹药保障模式与发展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精确制导弹药保障能力建设新的需求 |
1.1 保障模式要从单一军种作战向联合作战转变 |
1.2 保障体系建设要从积极防御向加强空中进攻转变 |
1.3 保障能力建设要从国土防空作战向远程远海攻势作战转变 |
2 精确制导弹药保障能力建设转型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 |
2.1 伴随保障与机动作战方式不相适应 |
2.2 技勤保障模式与精确制导弹药使用要求不相匹配 |
2.3 弹药储供模式与战时快速响应要求不相匹配 |
3 精确制导弹药保障模式发展方向 |
3.1 保障模式向机动化伴随保障、基地化保障发展 |
3.2 技术保障由劳动密集性向技术密集型转变 |
3.3 创新弹药储供模式,提升战时快速响应能力 |
3.4 创新基层级野战抢修模式 |
3.5 构建精确制导弹药全寿命、精细化保障机制 |
3.6 积极推广应用信息化技术,努力打造信息化弹药保障平台 |
4 结束语 |
(4)陆军运输投送转型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陆军运输投送发展面临的形势要求 |
2 陆军运输投送建设存在的现实问题 |
3 陆军运输投送转型发展的主要任务 |
4 加快陆军运输投送转型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
(5)境外空中战略投送能力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境外空中战略投送能力建设的必要性 |
1.1 实现国家战略布局的重要保证 |
1.2 保障国家利益的重要支撑 |
1.3 遂行境外军事行动的迫切需求 |
1.4 提升军队远战能力的战略牵引 |
2 境外空中战略投送能力建设的现实条件 |
2.1 战略思维理念转变为境外空中战略投送能力建设提供先导 |
2.2 军民航空运力发展为境外空中战略投送能力建设提供支撑 |
2.3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境外空中战略投送能力建设提供契机 |
2.4 常态保障任务实践为境外空中战略投送能力建设提供借鉴 |
3 境外空中战略投送能力建设的瓶颈问题 |
3.1 保障理论研究欠深入 |
3.2 保障法规制度不适用 |
3.3 运行支撑体系待完善 |
3.4 战略投送人才有差距 |
4 推进境外空中战略投送能力建设的对策 |
4.1 构建和谐政治环境 |
4.2 完善配套法规制度 |
4.3 建强投送支撑体系 |
4.4 创新空运保障模式 |
4.5 培养专业人才队伍 |
(6)新时期陆军运输投送交通保障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陆军运输投送交通保障主要特点 |
2 制约陆军运输投送交通保障的瓶颈短板 |
3 加强陆军运输投送交通保障能力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
4 结语 |
(7)空中进攻作战保障装备调度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空中进攻作战保障体系发展研究现状 |
1.2.2 装备保障调度规划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与组织结构 |
1.3.1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1.3.2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空中进攻作战保障装备调度研究框架 |
2.1 基本概念 |
2.1.1 空中进攻作战 |
2.1.2 空中进攻作战使命任务 |
2.1.3 空军战斗转场 |
2.1.4 保障装备调度 |
2.1.5 保障装备调度方法研究 |
2.2 空中进攻作战保障装备调度问题分析 |
2.2.1 空中进攻作战基本流程描述 |
2.2.2 空中进攻作战的特点 |
2.2.3 空中进攻作战保障装备调度的特点 |
2.2.4 空中进攻作战保障装备调度问题基本描述 |
2.2.5 空中进攻作战保障装备调度问题关键 |
2.3 问题研究框架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空中进攻作战保障装备调度模型研究 |
3.1 空中进攻作战保障装备调度问题定量化描述 |
3.2 空中进攻作战保障装备调度问题建模 |
3.2.1 模型输入与决策变量分析 |
3.2.2 目标函数分析 |
3.2.3 约束条件分析 |
3.3 空中进攻作战保障装备调度模型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空中进攻作战保障装备调度问题求解及分析 |
4.1 空中进攻作战保障装备调度问题算法设计 |
4.1.1 差分进化算法简介 |
4.1.2 NSGA-Ⅱ算法简介 |
4.2 求解算法设计与分析评价 |
4.2.1 基于NSDE的求解算法设计 |
4.2.2 基于TOPSIS的妥协解 |
4.2.3 分析与建议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应用研究 |
5.1 示例描述 |
5.2 模型构建 |
5.2.1 决策变量 |
5.2.2 目标函数 |
5.2.3 约束条件 |
5.3 问题求解与结果分析 |
5.3.1 问题求解 |
5.3.2 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附录 程序源代码(主程序) |
(8)奥巴马政府时期以来美国战略界对华海权评估及其政策因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
概念界定与探析 |
论文的主要议题和写作思路 |
论文的研究方法 |
论文创新点与难点 |
第一章 美国战略界眼中的海权与中美关系 |
1.1 海权是美国战略界经久关注的重大战略议题 |
1.1.1 美国海权的一般逻辑及其发展演变 |
1.1.2 美国对于海上霸权和海洋秩序的双重护持 |
1.2 海权与中美关系的历史嬗变 |
1.2.1 19世纪中后期至冷战前中美关系中的海权因素 |
1.2.2 冷战时期中美关系中的海权因素 |
1.2.3 后冷战时期中美关系中的海权因素 |
1.3 奥巴马政府对华战略的海权维度 |
1.3.1 美国战略界对于中美关系的再思考与战略调整 |
1.3.2 美国战略界对中美关系中的海权议题的再思考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美国战略界关于中国海权发展的基本条件与动力的评估 |
2.1 牵引中国海权发展的基本条件与动力:历史维度的透视 |
2.1.1 辉煌与挫折交织的中国海权演进历程:助推中国海权发展的智识基础 |
2.1.2 借鉴过往守成国与崛起国海上博弈的经验教训:中美实现海上权力和平转移仍存在“不确定性” |
2.2 牵引中国海权发展的基本条件与动力:理论维度的透视 |
2.2.1 新兴国家海权崛起的一般规律及其逻辑辩证关系 |
2.2.2 从“陆海二元对立”到“陆海统筹”:中国海洋政策转型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
2.3 牵引中国海权发展的基本条件与动力:现实维度的透视 |
2.3.1 对“建设海洋强国”背景因素的评估 |
2.3.2 对“建设海洋强国”的基本认知及其与国家大战略目标的对接 |
2.3.3 对“建设海洋强国”具体实施情况的评估 |
2.3.4 “建设海洋强国”对于中国周边海域及美国自身的影响评估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美国战略界关于中国海军力量建设进程的评估 |
3.1 对中国海上军事学说构成要素的评估 |
3.1.1 对以马汉为代表的西方经典海权理论的借鉴与吸收 |
3.1.2 对“积极防御”战略思想的继承与运用 |
3.1.3 “海军民族主义”的存在及其影响 |
3.2 对中国海军战略转型进程的评估 |
3.2.1 基础能力提升阶段(2004 年至2006 年) |
3.2.2 初步涉足西太平洋地区(2007 年至2009 年) |
3.2.3 实现在西太平洋地区的常态化部署(2010 年至2012 年) |
3.2.4 逐渐向“近海防御与远海护卫结合”演进(2013 年至2014 年) |
3.3 对中国海军战略转型认知依据的评估 |
3.3.1 对中国重要海洋利益的评估 |
3.3.2 对中国面临的周边海上安全风险的评估 |
3.3.3 中国的主要海上战略目标:近海与远海的统筹 |
3.4 对中国海军总体作战效能及未来发展走向的评估 |
3.4.1 对中国海军总体作战效能的评估 |
3.4.2 对中国海军未来发展走向的评估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美国战略界对于中国海上实践的核心战略关切 |
4.1 对中国提升所谓“反介入与区域拒止”能力的关切 |
4.1.1 美方对中国所谓“反介入与区域拒止”能力的评估 |
4.1.2 美方应对中国“反介入与区域拒止”能力的相关举措 |
4.2 对中国与邻国海洋争端的关切:以南海地区作为考察重点 |
4.2.1 南海争端的具体表现类型及中国的主要战略目标 |
4.2.2 中国在南海争端中的战略应对:战略层面的“拖延战略”与战术层面的“胁迫策略”相结合 |
4.2.3 美国在南海地区的主要利益关切及其策略应对 |
4.3 对中国海权拓展的战略取向的关切:以印度洋地区作为考察重点 |
4.3.1 印度洋将成为中国海权拓展的主要战略方向 |
4.3.2 中国在印度洋拓展海权的具体战略举措 |
4.3.3 中国海军在印度洋地区保障基地的模式选择问题 |
4.3.4 中国向印度洋地区拓展海权的限定性要素 |
4.4 对大型水面作战平台服役及其战略影响的关切:以航空母舰作为考察重点 |
4.4.1 对中国发展航空母舰的基本条件的评估 |
4.4.2 对中国航空母舰具备的功能性要素的评估 |
4.4.3 对美国可能造成的影响及其应对举措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战略界对华海权评估的美国政策因应 |
5.1 美国政府的因应之策:具有高度现实适切性的印太战略谋划 |
5.1.1 中美海权博弈的“二元特征”:冲突与合作并存 |
5.1.2 印太地缘概念及其缘起探析 |
5.1.3 美国印太战略愿景谋划及其“包容性平衡”理念的体现 |
5.2 美国国防部的因应之策:对美国《亚太海上安全战略》的解读 |
5.2.1 美国防部对于印太海上安全环境的判断 |
5.2.2 美国防部关于印太海上安全战略目标的确定 |
5.2.3 美国防部关于确保印太地区海上安全的相关举措 |
5.3 美国海军及相关军种的因应之策:对制海权的重新掌控 |
5.3.1 对变化中的全球海上安全环境及其威胁来源的判断 |
5.3.2 新时期美国海军理应具备的五项基本能力与战略素养 |
5.3.3 对水面舰艇力量建设的高度关切:获取制海权的关键 |
本章小结 |
尾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9)陆军部队全域机动后勤保障环境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自然地理环境连续多变 |
2 社会环境风俗迥异且陌生复杂 |
3 电磁网络环境全程对抗激烈 |
4 运输投送环境跨域衔接且发达程度不一 |
4 结语 |
(10)外军伴随卫勤保障装备现状与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外军随卫勤保障装备类型 |
1.1 外军装甲救护车型 |
1.2 外军装甲救护车车载装备 |
2 外军伴随卫勤保障装备编配特点 |
2.1 卫勤保障力量编配 |
2.2 伴随卫勤保障装备编配 |
3 外军卫勤装备保障特点 |
3.1 强调伴随保障能力 |
3.2 发挥装备的多种效能 |
3.3 重视救治质量 |
3.4 编配数量多, 注重使用方便性 |
3.5 装备考核周期充实 |
4 总结与展望 |
4.1 加强装备系列化建设 |
4.2 进一步优化装备配备 |
4.3 加强装备训练与使用 |
4.4 提升装备信息化水平 |
4.5 改进装备试验考核 |
四、机动作战运输保障的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部队全域机动车辆器材保障模式研究[J]. 艾冰翊,张大鹏. 物流技术, 2020(04)
- [2]战区陆军运输投送保障能力转型建设[J]. 胡海军,姚远. 军事交通学院学报, 2020(04)
- [3]空军精确制导弹药保障模式与发展方向[J]. 程敬德,杨雷,郭亚飞. 航空维修与工程, 2020(02)
- [4]陆军运输投送转型发展问题研究[J]. 李联邦,赵喜庆,李鹏. 军事交通学院学报, 2019(05)
- [5]境外空中战略投送能力建设研究[J]. 陈瑜,李剑肆,曾宇. 军事交通学院学报, 2019(02)
- [6]新时期陆军运输投送交通保障问题研究[J]. 吕新远,乔伟,郭秋生. 军事交通学院学报, 2018(12)
- [7]空中进攻作战保障装备调度方法研究[D]. 万春琦. 国防科技大学, 2018(02)
- [8]奥巴马政府时期以来美国战略界对华海权评估及其政策因应研究[D]. 季澄. 国防科技大学, 2018(02)
- [9]陆军部队全域机动后勤保障环境探析[J]. 胡先庆,郑玉福,王轩,高羽博. 军事交通学院学报, 2018(02)
- [10]外军伴随卫勤保障装备现状与特点[J]. 曹惺国,周亮,胡坤鹏,张平,肖南,李曙光. 中国医疗设备, 2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