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综合心理疗法治疗神经症1例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张登峰[1](2021)在《黄连正胆汤加减治疗心脏神经症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1.探讨心火亢盛,胆郁痰扰证在心脏神经症发病中的意义,并提出治疗法则与方药,为本病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2.通过本课题研究,观察并评价黄连正胆汤加减联合西医规范化治疗本病的疗效及其安全性。研究方法:本研究共纳入72例心火亢盛,胆郁痰扰证的心脏神经症患者。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运用西医规范化治疗,包括:a.通过沟通、开导等方式(心理疗法),减轻患者的烦忧和自身症状;b.给予谷维素片20mg/次,日3次口服,疗程4周;c.若心率偏快,临时给予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23.75~47.5mg口服;d.若失眠严重者,临时给予右佐匹克隆片2mg口服。试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黄连正胆汤加减(中药饮片)煎服,疗程4周。记录每个患者治疗前后中医各症状积分和总积分以及焦虑(HAMA)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各项评分及总评分,运用SPSS25.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评价黄连正胆汤的疗效。在治疗前、中(2周后)、4周后(研究结束)分别通过一般检查、相关理化检查和随访等方式进行安全性评价分析。研究结果:试验组脱落3例,对照组脱落4例,完成研究者共65例。1.治疗前,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分布、心率、中医各症状积分及总积分和HAMA和SDS总评分上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在试验组和对照组的组内和组间比较中,治疗前后中医各症状积分、总积分、HAMA和SDS评分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3.在改善患者中医症状总积分方面,试验组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分别为90.9%和65.6%),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在改善患者HAMA评分方面,试验组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分别为93.9%和65.6%),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在改善患者SDS评分方面,试验组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分别为93.9%和65.6%),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两组患者治疗后复查血、尿常规,肝、肾功能(ALT,AST,BUN,Cr)等安全性指标未见异常。研究结论:1.黄连正胆汤加减联合西医规范化治疗能显着降低心火亢盛,胆郁痰扰证的心脏神经症患者的中医症状总积分、HAMA和SDS评分,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的纯西医规范化治疗,且(P<0.05)。2.在改善患者中医症状总积分、HAMA和SDS总评分方面,试验组的总有效率均明显强于对照组,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黄连正胆汤加减联合西医规范化治疗能更有效地治疗心火亢盛,胆郁痰扰证的心脏神经症,且安全性良好,值得推广使用。
郭智钰[2](2021)在《清火解郁安神颗粒治疗心脏神经症(肝郁血虚、热扰心神证)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清火解郁安神颗粒治疗心脏神经症(肝郁血虚、热扰心神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辨治心脏神经症提供新的治法及有效方药。方法: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方法,将符合西医心脏神经症及中医肝郁血虚,热扰心神证诊断标准的62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1例,实际完成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予加味逍遥丸1日2次,1次1袋(6 g);治疗组予清火解郁安神颗粒1日2次,1次1袋。观察周期为14天。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用药前后中医证候积分、中医单项症状计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D)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A)评分的变化,记录服药时不良事件。结果:1.一般资料和基线情况:两组患者入组时性别、年龄、病程、中医证候积分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中医证候积分及疗效比较:治疗后,两组的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中医证候有效率86.67%。对照组有效率56.67%,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改善中医证候积分、中医证候疗效方面优于对照组。3.中医单项症状计分及疗效比较:治疗后,治疗组的中医单项症状计分除脉弦细数外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中医单项症状计分除善惊易恐、脉弦细数、舌淡红苔薄黄外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改善心悸、胸闷、胸痛、口干、胁肋胀痛、失眠、小便黄、善惊易恐、气短、急躁易怒、舌淡红苔薄黄的中医单项症状疗效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改善大便秘结、乏力、脉弦细数单项症状疗效方面,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改善绝大多数中医单项症状计分及中医单项症状疗效方面优于对照组。4.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积分比较:治疗后,两组的汉密尔顿焦虑量表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有效率达83.33%,对照组有效率达5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改善汉密尔顿焦虑量表积分方面优于对照组。5.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积分比较:治疗后,两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有效率达80.00%,对照组有效率达5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在改善汉密尔顿焦虑量表积分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6.本研究进行过程中,两组均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清火解郁安神颗粒临床应用安全。结论:初步结果显示清火解郁安神颗粒治疗肝郁血虚,热扰心神型心脏神经症安全有效,在改善患者的中医临床症状、汉密尔顿焦虑量表积分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积分方面优于对照组所使用的传统中成药加味逍遥丸。小样本研究证实清火养心、解郁安神是治疗心脏神经症的有效治法,清火解郁安神颗粒是治疗心脏神经症的有效方药,可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李令康[3](2020)在《基于《伤寒杂病论》相关方证的双心疾病辨证论治规律研究》文中提出双心医学,即心理心脏病学(psychocardiacology),是心身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心理疾患与心脏病的深层联系,也包括情绪与心血管系统之间的关联。基于中医学“形神一体”的观念,以及“心主血脉”、“心藏神”的藏象理论,所谓“双心”本是一个整体,中医一直在实践着“双心”同治。近年来,中医在双心医学领域的开展了一定的临床实践和理论阐释工作。目前中医对双心疾病病机主要有营卫不和、肝失疏泄、五脏互损几种认识,治疗上以脏腑辨证为主,但尚缺乏深入和系统的理论体系构建。本研究通过研究《伤寒杂病论》中的双心疾病相关方证,为运用经方治疗双心疾病开拓思路,对临床预防、诊断和治疗此类疾病提供有益的借鉴。本研究第一部分论述了双心疾病的内涵与中医学对心脏与心神关系的认识。第二部分对双心疾病在《伤寒杂病论》中相关病症进行系统梳理,整理出心神病症伴发心胸病症的双心疾病相关证候,分析其证候规律和病机特点。第三部分是对《伤寒杂病论》中基于原方主治的双心疾病相关方证的研究。第四部分是对现代拓展应用的双心疾病相关方证研究,通过文献检索《伤寒杂病论》方治疗双心疾病、常见心血管疾病与精神心理疾病的临床研究类文献,从中筛选出治疗双心疾病的潜在有效方剂。在讨论部分,着重总结和提炼双心疾病的病机和证治规律。本研究所得结论如下:1.《伤寒杂病论》中的双心疾病相关证候有:胸中窒,烦;胸满,默默,心烦;胸满,烦惊,谵语;悸;烦,悸;惊,悸;心痛,烦;胸中痛,喜太息。2.基于原方主治的双心疾病相关方证有:桂枝甘草汤证、栀子豉汤证、小柴胡汤证、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柴胡桂枝干姜汤证、小建中汤证、炙甘草汤证、四逆散证。现代拓展应用的双心疾病相关方证有:桂枝汤证、黄芪桂枝五物汤证、当归四逆汤证、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证、大柴胡汤证、柴胡桂枝汤证、人参汤/理中丸证、四逆汤证、真武汤证、半夏泻心汤证、半夏厚朴汤证、黄连阿胶汤证、乌梅丸证、桂枝茯苓丸证。3.双心疾病是人体脏腑气血功能失常在“心主血脉”和“心藏神”两方面的反映,发病过程符合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规律。其病机可归纳为四类:(1)营卫不和,心气受损;(2)枢机不利,气滞心胸;(3)本经自病,心君受邪;(4)痰瘀内阻,使道不通。4.治法上,双心疾病初期注重调和营卫;发展期注重解郁疏机,顾护中焦;深入期一方面注重扶助真阳,交通心肾;另一方面扶正驱邪,利水、活血、化痰以恢复使道、经脉之通畅。本研究的创新性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次系统梳理《伤寒杂病论》中双心疾病相关病症、方证,阐明了证候特征与证治规律。首次系统挖掘现代临床运用《伤寒杂病论》方治疗双心疾病的潜在有效方剂,为运用经方治疗本病开拓了思路。基于《伤寒杂病论》相关方证研究双心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中医病机演变,对临床预防、诊断和治疗此类疾病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苏卓异[4](2020)在《针刺结合平衡火罐疗法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临床研究对比观察针刺结合平衡火罐疗法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与口服西药治疗本病的临床疗效,探讨本方法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的优势,探索治疗本病行之有效的中医外治疗法。方法:研究针对心脏神经官能症患者,依照纳入标准纳入研究72例,随机分组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6例,治疗组采用针刺结合平衡火罐方法;对照组采用口服西药方法,治疗前后焦虑状态改善程度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评价;抑郁状态改善程度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进行评价;躯体化症状改善程度以“躯体化症状自评量表”(Self-rating Somatization Symptom Scale,SSS)评价;对中医症候的治疗作用通过中医症候积分量表评价。通过对上述量表评分的统计学分析,综合评价针刺结合平衡火罐法对于本病的治疗效果。结果:(1)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前后HAMA、SSS、HAMD评分、中医症候积分,经统计学计算,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2)两组治疗后HAMA评分比较,经两个独立样本的t检验P<0.05,治疗组HAMA焦虑状态有效率91.18%,对照组HAMA焦虑状态有效率75.76%,焦虑状态的改善效果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着性。(3)两组治疗后SSS评分比较,经非参数两样本秩和检验P<0.01,治疗组SSS躯体化症状有效率91.18%,对照组SSS躯体化症状有效率81.82%,躯体化症状的减轻效果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着性。(4)两组治疗后HAMD评分比较,经非参数两样本秩和检验P<0.01,治疗组HAMD抑郁状态有效率88.24%,对照组HAMD有效率72.73%,抑郁状态的缓解作用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着性。(5)两组组治疗后中医症候积分比较,经非参数两样本秩和检验P<0.05,治疗组中医症候积分有效率91.18%,对照组症候积分有效率81.82%,对中医症候的治疗作用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着性。结论:1、针刺结合平衡火罐疗法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及应用西药治疗本病,对本病的症状表现均有改善作用,两种治疗方法均有效。2、相比于口服西药,针刺结合平衡火罐疗法对心脏神经症患者的焦虑状态、中医症候减轻明显,对抑郁状态及躯体化症状的治疗效果更优。3、针刺结合平衡火罐疗法是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行之有效的中医外治疗法。
李伟[5](2020)在《情志相关性泄泻的方药及中医心理治疗文献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收集、整理历代情志相关性泄泻医案中方药治疗和中医心理疗法,并进行数据挖掘,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基于中医理论探讨分析治疗情志相关性泄泻方药的配伍规律,以及中医心理疗法运用规律,为情志相关性泄泻的治疗提供新的治疗思路,提高临床疗效。方法:以文献研究和数据分析为主。对中医古籍(包括《儒门事亲》《名医类案》《续名医类案》《古今医案按》《临证指南医案》《医案医话名着集成》《中国历代名医医话大观》)、现当代中医临床经验书籍(包括《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国医大师医论医案集》《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集》),以及现代公开发表的近20年以来期刊文献中所载治疗情志相关性泄泻相关临床经验与医案的方药和中医心理疗法进行收集,建立Excel数据库,通过《古今医案云平台(V2.2.1)》进行数据分析。结果:通过筛选共收集医案232例,其中运用方药治疗医案220例,共计方剂337首,共使用中药239味,药物总使用频数为4133次。涉及药物类别上有补虚药、理气药、化湿药、利水渗湿药、解表药为主要配伍用药。使用频次在50次以上的药物有19味,分别为白术、白芍、甘草、陈皮、茯苓、防风、柴胡、黄连、木香、党参、山药、枳实、香附、薏苡仁、黄芪、半夏、神曲、厚朴、山楂。常用药物配伍具体有白术-白芍、白术-陈皮、白术-甘草、白术-茯苓、陈皮-白芍、白术-防风、防风-白芍、白芍-甘草、陈皮-防风。本研究中共收集61例中医心理治疗医案,其中顺情从欲法4例,开导解惑法6次,移精变气法9次,暗示诱导法3次,志意准绳法1次,其他心理疗法主要分为嘱患者调畅情志42次,避免不良情绪11次,放松训练1次。结论:情志相关性泄泻与七情中“怒”、“忧思”有密切关系,怒伤肝,忧思伤脾。脾虚肝郁是常见病机。常用治法为疏肝解郁,健脾除湿。在药物运用方面,补虚药、理气药、祛湿药、解表药是治疗情志相关性泄泻的常用药物类别。在中医心理治疗上,以嘱咐患者调畅情志为主。
朱训龙[6](2019)在《中医学的完形心理学思想与创新技术对抑郁情绪个案干预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整理中医学中的完形心理学思想与应用技术,实现传统心理学理论与技术知识形态的现代转变与体系建构;基于中医心理学理论与完形心理学理论相结合,创新一种具有中医文化特色的完形治疗方法,并初步观察该创新技术对抑郁情绪患者及其身体不适与未竟事务正向干预的效果。方法:本文首先通过文献研究与跨文化比较法,梳理与总结了中医心理学中的完形心理学思想,其次在新技术形成初期及中医辨证施治因人而异的方法下,采用小样本单一被试中跨被试多探测实验设计,运用创新的中医完形技术对三位具有抑郁情绪的成年人进行了初步的干预性实验,干预过程分为基线期、介入期和维持期三阶段完成,并运用SDS抑郁自评量表、SCL-90中的“躯体分量表”及UFB未竟事务解决量表来评估中医完形技术对抑郁情绪者及其躯体不适与未竟事务问题的改变效果。成果:本研究认为传统中医学与西方完形心理学理论在人性观、整体观、变易观、动态平衡观等基本观点上具有许多的一致性,并发现中医学与完形心理学在治疗原则和治疗技术上也有许多相通之处,如辨证施治与关注此时此刻、皆得所愿与了结未竟事务、病为本与消除阻抗、观其志意与调动能量等方面。本研究还基于中医心理学与西方现象学、存在主义和完形心理学思想的相通之处,将中医心理学与完形心理治疗技术进行创新性结合,提出了包含基本态度与三阶段技巧的中医完形心理学技术,即阴阳法、形神流变法与天地人三才法的综合应用,并发现中医完形心理技术可以使三位具有抑郁情绪的被试在干预期与维持期的抑郁情绪、身体不适程度及未竟事务解决程度方面都有显着的改善。结论:传统中医心理学与完形心理学的思想在许多方面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两者在治疗技术方面也具有许多共性和相通之处,说明中西医和心理学具有相互交流和结合的巨大空间;本研究证明传统中医心理学可以吸收西方完形心理学进而创新转化为现代可行的中医完形技术。研究数据显示,该技术对抑郁情绪个案的抑郁情绪、身体不适和未竟事务的解决具有正向改变的效果。
张浩[7](2019)在《电针调节抑郁大鼠海马与前额皮层的突触可塑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抑郁症是当前严重危害人类身心健康的精神心理疾患,神经可塑性是抑郁症的重要病变机制及抗抑郁治疗的重要靶点。我们的前期研究表明,针灸对抑郁症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本实验在明确电针改善慢性不可预知性温和应激联合孤养的抑郁大鼠模型行为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电针治疗抑郁症的突触可塑性(结构可塑性和功能可塑性)机制,为抑郁症的针灸治疗提供详实的科学依据。方法:120g-170g成年的雄性SD大鼠18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6只。空白组采用合笼饲养,模型组和电针组采用独笼饲养,即孤养模式。空白组连续接受35天普通饲养条件,自由摄入水食,昼夜节律正常。模型组在接受35天普通饲养的同时,予以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刺激应激(包括食物、饮水剥夺,45°角倾笼、水平摇笼、5℃冰水刺激、37℃温水刺激、夹尾、潮湿垫料、簇居、昼夜颠倒、异物饲养和束缚12种,每日随机予以2种刺激)。电针组除了接受与模型组同样的处理外,从第15天起至第35天予以电针干预。电针参数:取心俞、肾俞穴,2mA/100Hz;疗程持续3周共21天,20分钟/天,5天/周。(一)观察指标:(1)行为学检测:①糖水偏好测试(Sucrose preference test,SPT)。观测大鼠对蔗糖溶液的偏好比率,在实验前(第0天),第7天,第14天,第21天,第28天和第35天进行;②旷场测试(Open field test,OFT)。观测水平穿格和垂直扶墙的数量,在实验第36天进行;③莫里斯水迷宫训练及测试(Morris water maze,MWM)。观测平台潜伏期、平台区穿梭次数和平台象限时间比率,在实验第37至41天进行;④避暗测试(Passive avoidance test,PAT)。观测大鼠从明箱进入暗箱的潜伏期,在实验第40和41天进行。(2)海马和前额皮层突触超微结构的改变:采用透射电镜观测左侧海马CA1区、前额皮层的突触数密度(Synaptic numerical density,Nv)、突触后致密物质厚度(Post-synaptic density,PSD)和突触间隙宽度(Synaptic cleft)。(3)海马和前额皮层突触可塑性相关蛋白的表达:采用Western Blot免疫印迹技术观测左侧海马CA1区、前额皮层的突触可塑性相关蛋白Synaptophysin、PSD-95、BDNF、AKT和GSK-3 β的表达水平。(二)统计方法:验证计量数据是否符合为正态分布、做方差齐性检验,满足上述条件者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法;不符合正态分布及方差齐性条件者,采用Kruskal-Wallis H秩和检验;对于重复测量指标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不满足球形检验者根据校正系数调整统计结果。上述方法以P<0.05为显着性标准。结果(一)动物行为学:①糖水偏好测试。重复测量显示,空白组和电针组的糖水偏好值在正常范围内上下波动,模型组的值随着实验进行逐步地下降。统计分析提示,测量开始前三组的基础值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三组间重复测量的差异显着(P<0.05),空白组和针刺组之间无差异(P<0.05),但二者显着大于模型组(P<0.05,P<0.05)。②旷场测试。观察发现,空白组和电针组的自发活动多于模型组。统计分析提示,空白组和电针组的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次数无差异(P<0.05),但是两组均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P<0.05)。③避暗测试。三个组在训练时潜伏期没有统计差别(P>0.05)。经过电刺激后,三个组的测试潜伏期出现显着差异(P<0.05):空白组和电针组均大于模型组(P<0.05),二者之间无差异(P>0.05)。④水迷宫测试。在平台潜伏期、平台区域穿梭次数与目标象限占比上,发现空白组与电针组大于模型组,但差异没有统计显着性(P>0.05)。(二)突触超微结构:经透射电镜观察,空白组、模型组和电针组的突触超微结构具有不同特征:与空白组和电针组相比,模型组的海马CA1区和前额皮层的突触前成分中突触小泡密度减少、突触前活性区和突触后致密带边缘模糊;统计分析提示:①模型组在海马CA1区和前额皮层的突触数密度(Nv)显着小于空白组和电针组(P<0.05,P<0.05)。②模型组的两个脑区的突触后致密物质厚度(PSD)亦小于二组(P<0.05,P<0.05)。③电针组的海马CA1区Nv数大于空白组(P<0.05)外,二组在海马CA1区和前额皮层的Nv数和PSD无差别(P>0.05)。(三)突触可塑性相关蛋白表达:WB检测发现,三个组的突触相关蛋白Synaptophysin、PSD-95、BDNF、AKT和GSK-3 β的表达水平在海马CA1区和前额皮层的差异特征相似:①模型组的Synaptophysin、PSD-95、BDNF和AKT水平显着低于空白组与电针组(P<0.05,P<0.05)。②GSK-3 β水平均显着高于二组(P<0.05,P<0.05)。③空白组与电针组的各个蛋白的表达水平无统计差异(P>0.05)。结论:1.电针有效改善抑郁大鼠模型的行为。2.电针对突触结构和功能可塑性的调节作用可能是电针治疗抑郁症的关键机制之一。
赵振海[8](2018)在《低阻抗意念导入疗法(TIP技术)联合抗抑郁药治疗重度抑郁发作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抑郁症是最常见的精神疾病之一,以显着而持久的心情低落、兴趣下降、身体疲乏和精力减退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具有患病率高、治愈率低、自杀率和复发率高、疾病负担重等特点。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目前至少有5000万~6000万抑郁症患者,不仅其自身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还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疾病负担。如何提高抑郁症患者(尤其是其中治疗难度最大、危害最重的重度抑郁症患者)的临床治愈率,降低其复发率,是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当务之急。作为一种复杂的精神疾病,抑郁症的病因与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随着抑郁症临床研究的逐步深入,人们深刻认识到除生物学因素以外,社会和心理因素与抑郁症的发生、发展和复发亦有着密切的联系。世界多个国家抑郁症治疗指南以及相关研究资料显示,任何一种抑郁症,抗抑郁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皆为首选治疗方式。临床实践表明,心理治疗对于提高抑郁症患者的疗效,减少其复发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心理治疗可以改善抑郁症患者的易感因素,其长期疗效可能优于药物治疗。因此,抑郁症的心理治疗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需要注意的是,心理治疗的各个环节都与文化因素紧密相关,并且具有一定的地域性。但是,目前应用最广的西方心理治疗与中国文化的联系并不紧密,所以西方的心理治疗用于中国人有其较大的不足和局限性。鉴于此,研究、发展适合中国人的本土化心理治疗方法具有重大的临床意义。1.目的根据汪卫东教授的人格毕生发展假说“蚕茧理论”,通过大样本的“忆溯性人格发展量表”(Wang’s Memory-Tracing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Inventory,WMPI)的测评,研究正常人与心理疾病患者的人格发展特点,分析“胆气”与人格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研究抑郁症患者和正常人胆气的差异,阐述“胆气”在抑郁症发病和治疗中的意义。研究低阻抗意念导入疗法(Low Resistance Thought Induction Psychotherapy,TIP技术)联合抗抑郁药物艾司西酞普兰治疗重度抑郁症的临床疗效;研究TIP技术对提高人格要素“胆气”的作用;探讨TIP技术的临床优势及意义。2.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分为三个部分:理论研究、调查研究和临床研究。2.1理论研究研究抑郁症与人格的相关性,通过文献复习、分析、整理,尤其是总结汪卫东教授的人格毕生发展假说“蚕茧理论”,分析抑郁症发病与中医人格理论及人格发展之间的关系,阐述人格要素“胆气”在抑郁症发病和治疗中的作用及意义。2.2调查研究本课题以WMPI为研究工具,采用横断调查法,研究对象为正常人、精神疾病患者及抑郁症患者,分析WMPI中胆气分量表与其他分量表和量表总分的相关性;分析抑郁症患者和正常人胆气的差异性,分析验证胆气的作用、重要性及意义。2.3临床研究以40例重度抑郁发作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一组采用抗抑郁药物草酸艾司西酞普兰联合支持性心理治疗(简称对照组),另一组采用抗抑郁药草酸艾司西酞普兰联合TIP技术(简称TIP组),治疗前后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WMPI胆气分量表进行测评,通过自身前后及组间对照观察疗效,分析影响疗效的关键因素。通过比较两组的的临床疗效,探讨TIP技术在治疗重度抑郁发作中的作用以及临床优势,探讨TIP技术提高人格要素“胆气”的作用。3.结果3.1 理论研究3.1.1 应对方式不当,消极的防御方式及归因方式是患抑郁症高危因素;高神经质、高内倾、依赖和自我批评、诉情障碍、消极完美主义是抑郁症发病的重要人格易感因素。这些因素导致患者的人际关系不和谐、过度自卑、缺乏自信心,对自我的形象和力量过度贬低,从而易患抑郁症。3.1.2汪卫东教授提出了人格毕生发展的假说,即人格蚕茧理论。他认为个体的人格产生、发展是以时间为“纲”,以发展要素为“目”的立体式螺旋上升过程,安全感与不安全感的动态平衡是这个过程中最核心的要素。3.1.3“勇怯,”是人格发展的初始因素,随后形成“胆气”,这是个体最重要、最核心的人格要素。勇怯主要来源于亲子关系状况,勇怯之间具有动态的阴阳平衡关系,胆气的勇怯决定了胆主决断功能的强弱,胆气的勇怯与情志活动紧密相关,胆气的提高对抑郁症等心理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胆气虚怯可能是抑郁症最核心的病因病机。3.2调查研究3.2.1通过WMPI大样本的数据分析,WMPI总分与胆气的相关系数最高,为0.837;其次是自我,为0.805。胆气分量表评分与WMPI总分和其他分量表分具有显着的相关性,胆气与人格总分、自我的相关性最高,相关系数分别是0.837、0.728。统计学检验表明正常人和精神疾病患者在总分、胆气分和人际关系、世界观、思维方式、性发展、教养方式、生活事件、意志力等维度分均存在统计学差异。3.2.2抑郁症患者和正常人胆气量表研究表明:抑郁症患者在童年期胆气总分及胆气的四个维度均明显低于正常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少年期和青年期,抑郁症患者和正常人在胆气及人际恐惧、适应力这两个维度均明显低于正常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然恐惧和莫名恐惧没有差异。研究表明童年期胆气训练和培养最为重要,抑郁症的心理治疗要重视胆气以及人际恐惧和适应力的提高。3.2.3胆气勇怯平衡能够调节情志、维持个体心理健康、促进人格发展和健全。胆主决断和情志之间关系密切,胆气和情志最相关,胆通过对情志作用而影响五脏六腑,侧面印证了“凡十一脏皆取决于胆”及“百病皆生于气”。调查研究验证了胆气虚怯是抑郁症最核心的病因病机,由此可见胆气对于心理健康非常重要。3.3临床研究3.3.1治疗有效率及HAMD评分改善情况两组组内比较显示,治疗前后两组疗效指标HAMD评分有明显下降(P<0.05),第8周的抑郁症状改善最明显,可见两种治疗方法均有效。两组组间比较显示,以减分率作为疗效指标,治疗8周后TIP组治疗有效率和显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第8周TIP组HAMD评分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采用多重线性回归逐步法(α1=0.05,α1=0.10)筛选对治疗8周HAMD得分有影响的因素,发现最终影响治疗8周后疗效的影响因素有:基线得分情况、年龄、分组代表的治疗方法。提示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治疗前病情越重,年龄越大疗效越差,采用TIP技术治疗的疗效越好。对于重度抑郁发作,TIP技术联合艾司西酞普兰的疗效明显优于支持性心理疗法联合艾司西酞普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3.2 WMPI胆气分量表评分改善情况组内比较显示,对照组4周、8周总分及各维度分与治疗前相比无明显变化,治疗8周与治疗4周相比无明显变化;TIP组除莫名恐惧外,治疗4周和8周总分及各维度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治疗8周除莫名恐惧外,总分及各维度分较治疗4周有明显下降(P<0.05)。组间比较显示,治疗4周与治疗8周两组间除莫名恐惧外,TIP组胆气总分及各维度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IP组除莫名恐惧外,胆气总分及各维度分随疗程呈进行性下降,胆气异常改善作用持续加强。4.结论4.1抑郁症的发病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与先天禀赋不强、应激事件刺激、应对方式不当、消极的心理防御方式、归因方式等密切相关。“胆气”是个体最核心的人格要素,胆气勇怯失衡,“胆主决断”功能失职可能是抑郁症发病重要的病因病机。理论研究表明胆气虚怯可能是抑郁症发病最核心的病因病机。4.2 WMPI人格量表调查研究表明人格总分与胆气具有最高的相关性,“胆主决断”,“凡十一脏取决于胆”,胆与情志最为相关。胆气可以调节情志、促进人格发展和健全、维持心理健康。胆气分量表调查研究表明抑郁症患者在胆气及胆气的四个维度均明显低于正常人,童年期胆气训练和培养最为重要,调查研究验证了胆气虚怯是抑郁症患者最核心的病因病机。抑郁症的治疗首先要重视胆气虚怯的治疗。4.3 TIP技术可以提高重度抑郁发作患者的疗效,矫正胆气虚怯。TIP技术属于本土创新心理治疗方法,是治疗抑郁症的治本之策,对于提高抑郁症的临床治愈率和降低复发率有着积极作用。TIP技术治疗抑郁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现实意义。
董永丽,蔡静怡,刘全喜,龙星宇,杨国华[9](2015)在《中医药治疗惊恐障碍研究现状》文中认为惊恐障碍是以反复出现显着的心悸、出汗、震颤等自主神经症状,伴以强烈的濒死感或失控感、害怕产生不幸后果的惊恐发作为特征的一种急性焦虑障碍[1]。由于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人际关系复杂化等因素的综合作用,调查显示其发病率在逐年上升[2]。查阅古代相关中医学典籍未发现"惊恐障碍"一词,但是在历代医籍中都大量记载着与惊恐症状类似的描
赵丹,陈驰[10](2014)在《放松疗法治疗失眠症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睡眠的心理机制障碍是失眠的重要原因,采用放松疗法进行身心干预,是目前治疗失眠的重要方法之一。常用的放松疗法有音乐放松疗法,生物电反馈放松训练,渐进性放松疗法,三线放松功等治疗失眠症。单用放松疗法或非药物治疗结合放松疗法对单纯性失眠,应激性失眠,疾病所致失眠等都有较好效果,失眠患者脑电有明显改变,对失眠的改善有持久的疗效。
二、综合心理疗法治疗神经症1例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综合心理疗法治疗神经症1例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黄连正胆汤加减治疗心脏神经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
1 现代医学对心脏神经症的认识 |
2 祖国医学对心脏神经症的认识 |
3 现状探讨与展望 |
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病例来源与试验设计 |
3 诊断标准 |
4 病例选择标准 |
5 治疗方案 |
6 观察指标 |
7 统计分析 |
典型病例 |
讨论 |
1 研究背景 |
2 心火亢盛,胆郁痰扰证的病机认识与论治 |
3 正胆汤源流探究 |
4 方药分析 |
5 研究结果分析 |
6 结论 |
7 展望与不足 |
结语 |
本题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2)清火解郁安神颗粒治疗心脏神经症(肝郁血虚、热扰心神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简略词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心脏神经症的中医研究进展 |
1. 病名及病因病机历史沿革 |
2. 现代医家对于病因病机的认识 |
3. 心脏神经症中医证型研究进展 |
4. 中医治疗进展 |
5.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心脏神经症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1. 心脏神经症概述 |
2. 流行病学研究 |
3. 心脏神经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
4. 心脏神经症的病情评估方法 |
5. 心脏神经症的治疗 |
6.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脱落和中止试验的标准 |
2. 研究方案 |
2.1 研究方法 |
2.2 给药方案 |
2.3 评价指标 |
2.4 疗效判定标准 |
2.5 统计学方法 |
2.6 技术路线图 |
3. 研究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疗效结果 |
3.3 不良反应记录 |
4. 讨论 |
4.1 导师治疗心脏神经症临床经验总结 |
4.2 清火解郁安神颗粒组方用药及配伍特点 |
4.3 现代药理学研究 |
4.4 研究结果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3)基于《伤寒杂病论》相关方证的双心疾病辨证论治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双心疾病研究进展综述 |
参考文献 |
前言 |
1 双心疾病的内涵与中医学对“双心”的认识 |
1.1 双心疾病的内涵与临床特点 |
1.2 中医学对心脏与心神关系的认识 |
2 双心疾病在《伤寒杂病论》中相关病症研究 |
2.1 《伤寒论》中心神症状与心胸症状 |
2.2 《金匮要略》中心神病症与心胸病症 |
2.2.1 心神症状与心胸症状 |
2.2.2 心神疾病 |
2.2.3 心胸疾病 |
2.3 双心疾病在《伤寒杂病论》中相关原文证候分析 |
2.3.1 胸中窒,烦 |
2.3.2 胸满,默默,心烦 |
2.3.3 胸满,烦惊,谵语 |
2.3.4 悸 |
2.3.5 烦,悸 |
2.3.6 惊,悸 |
2.3.7 心痛,烦 |
2.3.8 胸中痛,喜太息 |
3 基于《伤寒杂病论》原文主治的双心疾病相关方证研究 |
3.1 桂枝甘草汤证 |
3.2 栀子豉汤证 |
3.3 小柴胡汤证 |
3.4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 |
3.5 柴胡桂枝干姜汤证 |
3.6 小建中汤证 |
3.7 炙甘草汤证 |
4 现代拓展应用的双心疾病相关方证 |
4.1 桂枝汤证 |
4.2 黄芪桂枝五物汤证 |
4.3 当归四逆汤证 |
4.4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 |
4.5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证 |
4.6 大柴胡汤证 |
4.7 柴胡桂枝汤证 |
4.8 人参汤/理中丸证 |
4.9 四逆汤证 |
4.10 真武汤证 |
4.11 四逆散证 |
4.12 半夏泻心汤证 |
4.13 半夏厚朴汤证 |
4.14 黄连阿胶汤证 |
4.15 乌梅丸证 |
4.16 桂枝茯苓丸证 |
讨论 |
1 双心疾病在《伤寒杂病论》中相关病症的规律与特点 |
1.1 心神、心胸病症与六经病 |
1.2 心神、心胸病症与杂病 |
2 《伤寒杂病论》方在心血管疾病和精神心理疾病领域应用规律 |
3 双心疾病在《伤寒杂病论》中相关方证的辨证论治规律 |
3.1 营卫不和,心气受损 |
3.1.1 营卫不和与心脏病证 |
3.1.2 营卫不和与心神病证 |
3.1.3 辨治絜要 |
3.2 枢机不利,气滞心胸 |
3.2.1 枢机不利与心脏病证 |
3.2.2 枢机不利与心神病证 |
3.2.3 气机郁滞与火热内郁 |
3.2.4 辨治絜要 |
3.3 本经自病,心君受邪 |
3.3.1 本经自病与心脏病证 |
3.3.2 本经自病与心神病证 |
3.3.3 辨治絜要 |
3.4 痰瘀内阻,使道不通 |
3.4.1 水饮 |
3.4.2 血瘀 |
3.4.3 痰饮 |
3.4.4 辨治絜要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伤寒论》心神症状相关原文 |
附录二 《伤寒论》心胸症状相关原文 |
附录三 《金匮要略》心神症状相关原文 |
附录四 《金匮要略》心胸症状相关原文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4)针刺结合平衡火罐疗法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
1.心脏神经官能症的西医学认识 |
1.1 心脏神经官能症的概念及症状表现 |
1.2 发病机制 |
1.3 西医诊断技术 |
1.4 西医治疗 |
1.5 小结 |
2.中医学对心脏神经官能症的认识 |
2.1 古文献“心悸”病因病机的认识 |
2.2 古文献情志疾病与心悸之间关系的认识 |
2.3 现代中医辨证分析 |
2.4 心脏神经官能症的中医治疗 |
2.5 小结 |
3.平衡火罐 |
3.1 拔罐的发展 |
3.2 平衡火罐疗法及其作用 |
临床研究 |
1.研究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脱落标准 |
1.6 剔除标准 |
2.研究方案 |
2.1 分组 |
2.2 对照方法 |
2.3 治疗组 |
2.4 对照组 |
2.5 工具选择 |
3.观察指标 |
3.1 评定量表 |
3.2 疗效评价 |
4.统计分析方法 |
5.不良事件及脱落病例的处理 |
6.研究结果 |
6.1 一般资料比较 |
6.2 两组患者治疗前HAMA焦虑状态评分比较 |
6.3 两组患者治疗前SSS躯体化症状评分比较 |
6.4 两组患者治疗前HAMD抑郁状态评分比较 |
6.5 两组患者治疗前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
6.6 结果分析 |
讨论 |
1.立题依据 |
2.选穴依据 |
3.平衡火罐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的原理 |
3.1 中医学原理 |
3.2 针灸学原理 |
4.平衡火罐的作用机理 |
4.1 调节神经系统 |
4.2 改善微循环 |
4.3 提高免疫功能 |
5.针刺结合平衡火罐的作用 |
6.HAMA、HAMD、SSS量表 |
7.结果分析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表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5)情志相关性泄泻的方药及中医心理治疗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研究方案 |
1.1 研究内容 |
1.2 研究方法 |
1.3 资料收集 |
1.3.1 资料来源 |
1.3.2 资料选取 |
1.4 文献资料规范化 |
1.4.1 对收集到的医案的记录及药物的规范 |
1.4.2 对收集到的医案中情志因素及中医心理疗法的记录 |
1.5 数据分析 |
2 研究结果 |
2.1 证型分类统计 |
2.2 药物统计 |
2.2.1 药物类别统计 |
2.2.2 药物频次统计 |
2.2.3 药物配伍频次统计 |
2.3 情志因素及中医心理疗法统计 |
2.3.1 情志因素的统计 |
2.3.2 中医心理疗法的统计 |
3 讨论 |
3.1 方药分析 |
3.1.1 药物类别分析 |
3.1.1.1 配伍补虚药 |
3.1.1.2 配伍理气药 |
3.1.1.3 配伍利水渗湿药、化湿药 |
3.1.1.4 配伍解表药 |
3.1.1.5 配伍清热药 |
3.1.1.6 配伍消食药 |
3.1.1.7 配伍收涩药 |
3.1.1.8 配伍安神药 |
3.1.1.9 配伍其他药物 |
3.1.2 高频次单味药物及配伍分析 |
3.1.2.1 白术 |
3.1.2.2 白芍 |
3.1.2.3 甘草 |
3.1.2.4 陈皮 |
3.1.2.5 茯苓 |
3.1.2.6 防风 |
3.1.2.7 柴胡 |
3.1.2.8 黄连 |
3.1.2.9 木香 |
3.1.2.10 枳实 |
3.1.2.11 党参 |
3.1.2.12 山药 |
3.1.2.13 薏苡仁 |
3.1.2.14 黄芪 |
3.1.2.15 半夏 |
3.1.2.16 神曲 |
3.1.2.17 厚朴 |
3.1.2.18 山楂 |
3.1.3 特殊药物配伍分析 |
3.2 证型分析 |
3.2.1 肝郁脾虚证 |
3.2.2 脾虚湿盛证 |
3.2.3 肝郁化火证 |
3.2.4 脾肾阳虚证 |
3.2.5 心脾两虚证 |
3.2.6 肺脾两虚证 |
3.3 情志因素及中医心理疗法应用分析 |
3.3.1 情志因素导致泄泻分析 |
3.3.2 中医心理疗法应用分析 |
3.3.2.1 顺情从欲法 |
3.3.2.2 开导解惑法 |
3.3.2.3 移精变气法 |
3.3.2.4 暗示诱导法 |
3.3.2.5 志意准绳法 |
3.3.2.6 其他中医心理疗法 |
4 结论 |
5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6)中医学的完形心理学思想与创新技术对抑郁情绪个案干预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 中医心理学发展的SWOT分析 |
(二) 完形心理学本土化发展的现状与不足 |
二、研究目的、意义与工作假设 |
(一) 研究的目的 |
(二) 研究的意义 |
(三) 研究的工作假设 |
三、研究方法、工具与技术路线 |
(一) 研究方法 |
(二) 研究工具 |
(三)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中医心理学与完形心理文献研究及技术进展 |
一、中医心理理论与技术研究进展 |
(一) 中医心理学的理论 |
(二) 中医心理学疗法 |
(三) 中医心理治疗的疗效观察 |
二、完形心理学理论与技术研究进展 |
(一) 完形心理学的理论 |
(二) 完形心理学的技术 |
(三) 完形心理治疗的疗效观察 |
第三章 中医学理论与完形心理学基本观点的比较 |
一、中西人性观的同与异 |
(一) 中医学与现象学 |
(二) 中医学与存在主义 |
(三) 小结 |
二、整体观 |
(一) 人与自然的关系 |
(二) 人与社会的关系 |
(三) 心神与躯体的关系 |
(四) 小结 |
三、变易观 |
(一) 变易的概念 |
(二) 辨证施治 |
(三) 变动与健康 |
(四) 小结 |
四、动态平衡观 |
(一) 动态平衡概念 |
(二) 平衡方式 |
(三) 平衡与健康 |
(四) 小结 |
第四章 中医心理学疗法与完形心理疗法的比较 |
一、辨证施治与关注此时此刻 |
(一) 因人而异 |
(二) 因时因地 |
二、皆得所愿与了结未竟事务 |
(一) 邪留而未发 |
(二) 顺志疗法 |
三、病为本与消除阻抗 |
(一) 病为本与助人自助 |
(二) 祝由与现象场 |
四、观其志意与调动能量 |
(一) 调神 |
(二) 补中益气 |
五、小结 |
第五章 中医完形技术的创新及初步应用 |
一、技术创新 |
(一) 创新的思路与目标 |
(二) 中医完形疗法治疗方案设计 |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
(一) 研究对象 |
(二) 研究方法 |
三、实施过程 |
(一) 跨被试实验三阶段 |
(二) 咨询主要程序 |
四、研究结果 |
(一) 被试S1之测量结果 |
(二) 被试S2之测量结果 |
(三) 被试S3之测量结果 |
五、分析与讨论 |
(一) 跨被试施测结果的综合分析 |
(二) 跨被试施测结果的综合讨论 |
六、结论与建议 |
(一) 结论 |
(二) 建议 |
七、结语 |
(一) 创新 |
(二) 不足 |
(三)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谢辞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7)电针调节抑郁大鼠海马与前额皮层的突触可塑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抑郁症的中医研究 |
一、抑郁症的历史沿革 |
二、抑郁症与中医相关病证 |
三、抑郁症的针灸治疗 |
四、针灸治疗抑郁症的机制研究进展 |
第二节 抑郁症的现代医学研究 |
一、抑郁症的发病机制 |
二、抑郁症的临床治疗 |
三、抑郁症的脑可塑性研究 |
第二章 实验研究 |
第一节 电针对CUMS抑郁模型联合独笼饲养大鼠的行为学的影响 |
一、材料与方法 |
二、实验结果 |
第二节 电针对CUMS抑郁模型联合独笼饲养大鼠的突触超微结构的影响 |
一、实验方法 |
二、实验结果 |
第三节 电针对CUMS抑郁模型联合独笼饲养大鼠的突触可塑性相关蛋白的影响 |
一、实验方法 |
二、实验结果 |
第三章 分析与讨论 |
第一节 郁病的针灸治疗 |
第二节 针灸治疗抑郁症的神经可塑性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件 |
(8)低阻抗意念导入疗法(TIP技术)联合抗抑郁药治疗重度抑郁发作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抑郁症的西医诊疗 |
1. 抑郁症的流行病学研究 |
2. 抑郁症的发病机理研究 |
3. 抑郁症的诊疗现状研究 |
4. 抑郁症的治疗方法研究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抑郁症的中医诊疗 |
1. 抑郁症的中医概述 |
2. 抑郁症的病因病机研究 |
3. 抑郁症的辨证论治研究 |
4. 抑郁症的针灸治疗研究 |
5. 抑郁症的中医心理治疗研究 |
6. 低阻抗意念导入疗法(TIP技术)概述 |
7. 小结 |
参考文献 前言 |
参考文献 研究内容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人格要素“胆气”在抑郁症发病和治疗中的作用 |
1. 中医心理学的人格内涵及形成 |
1.1 人格定义及内涵 |
1.2 中医心理学的人格内涵 |
1.3 中医学对人格形成的认识 |
2. 抑郁症患者的人格特点 |
2.1 抑郁症与心理因素的相关性 |
2.2 抑郁症与人格因素的相关性 |
2.3 抑郁症人格的测评 |
3. 汪卫东教授人格发展“蚕茧”理论” |
3.1 人格发展“蚕茧”模型概述 |
3.2 蚕茧理论的人格发展模式概述 |
3.3 蚕茧理论的人格结构概述 |
4. 基于忆溯性方法的抑郁症人格研究 |
4.1 人格倾向与人格障碍 |
4.2 基于忆溯性方法的人格倾向分类 |
4.3 人格倾向理论下的抑郁症分类 |
5. 人格要素胆气与抑郁症 |
5.1 胆气概述 |
5.2 胆气与安全感 |
5.3 胆气与人际关系 |
5.4 胆气与胆主决断 |
5.5 胆气在抑郁症发病和治疗中的作用 |
6. 结果 |
7. 讨论 |
8. 小结 |
第二部分 调查研究:基于忆溯性人格发展量表(WMPI)的胆气研究 |
1. 忆溯性人格发展量表(WMPI) |
1.1 WMPI的研制 |
1.2 WMPI的理论、研究方法与结构 |
1.3 WMPI的内容与效度 |
2. WMPI大样本数据对胆气的研究 |
2.1 研究内容 |
2.2 资料和方法 |
2.3 结果 |
2.4 讨论 |
2.5 小结 |
3. 抑郁症患者的WMPI胆气研究 |
3.1 研究内容 |
3.2 资料和方法 |
3.3 结果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TIP技术联合抗抑郁药物治疗重度抑郁发作 |
1 临床研究内容及路线图 |
2. 临床研究资料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诊断和研究工具 |
2.3 病例入组及排除标准 |
2.4 治疗方法和质量控制 |
2.5 临床观察指标及量表 |
2.6 统计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研究创新点 |
研究不足之处 致谢 个人简历 附件1: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 附件2: 忆溯性人格发展问卷(WMPI)胆气分量表 附件3: 抑郁症疾病知识调查表 附件4: 忆溯性人格发展问卷(部分) 附件5 |
(9)中医药治疗惊恐障碍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因病机 |
2 中医治疗 |
3 小 结 |
(10)放松疗法治疗失眠症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音乐放松疗法治疗失眠症 |
2 生物电反馈放松训练治疗失眠症 |
3 放松疗法治疗疾病所致失眠症 |
4 非药物疗法结合放松法治疗失眠症 |
5 采用放松疗法进行失眠护理 |
6 放松疗法治疗失眠症的脑电变化 |
7 小结 |
四、综合心理疗法治疗神经症1例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黄连正胆汤加减治疗心脏神经症的临床研究[D]. 张登峰.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清火解郁安神颗粒治疗心脏神经症(肝郁血虚、热扰心神证)的临床研究[D]. 郭智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3]基于《伤寒杂病论》相关方证的双心疾病辨证论治规律研究[D]. 李令康.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4]针刺结合平衡火罐疗法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的临床研究[D]. 苏卓异.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0(09)
- [5]情志相关性泄泻的方药及中医心理治疗文献研究[D]. 李伟.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0(01)
- [6]中医学的完形心理学思想与创新技术对抑郁情绪个案干预的初步研究[D]. 朱训龙.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7]电针调节抑郁大鼠海马与前额皮层的突触可塑性研究[D]. 张浩.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8]低阻抗意念导入疗法(TIP技术)联合抗抑郁药治疗重度抑郁发作的临床研究[D]. 赵振海.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8(01)
- [9]中医药治疗惊恐障碍研究现状[J]. 董永丽,蔡静怡,刘全喜,龙星宇,杨国华. 河北中医, 2015(02)
- [10]放松疗法治疗失眠症的研究进展[J]. 赵丹,陈驰. 中国疗养医学, 201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