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产优质水稻品种——籼稻13

高产优质水稻品种——籼稻13

一、高产优质水稻良种——特籼占13(论文文献综述)

李宏,周少川,黄道强,王志东,王重荣,周德贵,陈宜波,龚蓉,赵雷,潘阳阳[1](2021)在《优质香稻美香占2号的选育及启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美香占2号是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培育的特优质香稻品种,是唯一连续3届获得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金奖的籼稻品种。美香占2号是优质稻育种的重要里程碑,被公认为当今时代食味最好的籼稻品种,媲美甚至超越了举世闻名的泰国的Hhao DawkMali,在籼稻中至高无上的地位犹如粳稻中的中国稻花香和日本越光。介绍了美香占2号的成就及选育情况,回顾总结了美香占2号育种经验,提出了继续改良美香占2号的育种思路。

钟春燕[2](2018)在《广东常规稻新品种应用评价与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广东省在优质常规稻的选育上成效显着,先后育成并审定通过了一大批优质高产的新品种。由于水稻品种类型的多样性和表现的复杂性,如何科学、合理和准确地评价品种的优良种性是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对筛选出优良品种及时应用推广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2011-2015年广东省常规水稻品种区域试验数据,对参试品种产量、品质和抗性等进行综合分析研究。本论文结论如下:1.2011-2015年早季,有29.42%参试品种较对照种产量增幅达显着水平以上,有24.71%参试品种较对照种产量减幅达显着水平以上;晚季有39%参试品种较对照种产量增幅达显着水平以上,有19%参试品种较对照种产量减幅达显着水平以上。早晚季产量结果表明:部分参试品种的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高于对照种,可能是其增产幅度达到显着或极显着水平的原因;而部分参试品种的结实率和千粒重低于对照种,导致其减产幅度达到显着或极显着效果。晚季增产达显着以上的品种百分比高于早季,晚季减产达显着以上的品种百分比低于早季。早晚季部分对照种都存在设置不合理的问题,选择合适的区试对照种有利于促进我省常规稻育种的良性发展。2.早季达到国家或省级标准的参试品种占全部品种的9.60%,精米率未达标的占不达标总数的72.57%,直链淀粉含量未达标的占不达标总数的74.34%。较低的整精米率和超标的直链淀粉含量可能是早季参试品种米质不达标的主要原因。晚季达到国家或省级标准的参试品种占全部品种的78.69%,直链淀粉含量未达标的占未达标总数的91.43%。晚季参试品种米质不达标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直链淀粉含量未达标。此外,早季参试品种中整精米率和直链淀粉含量未达标的品种多于晚季,而就直链淀粉含量而言,早季低于国家和省级标准的品种却多于晚季的参试品种。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早晚季参试品种不同,另一方面主要是由于早、晚季气候条件的不同。品质分析结果表明我省稻米品质不合格的主要指标是直链淀粉含量和整精米率不达标。因此,在以后的水稻品种改良中直链淀粉含量和整精米率是稻米品质改良中需关注的重点。3.分析2011-2115年已通过广东省审定的149个品种的稻瘟病抗性,结果发现抗级以上的品种所占比例为57%,表明近年来我省各育种单位越来越重视稻瘟病抗性育种和抗稻瘟病种质资源的利用。从稻瘟病的抗性来源分析,28占和青六矮1号是2个主要的稻瘟病抗源亲本,其衍生出的常规稻新品种高达42个,占抗稻瘟病品种的77.78%,成为广东省常规水稻抗稻瘟病育种的两大抗源。通过抗品种的抗源分析,说明选择合适的抗源亲本对培育抗稻瘟病的新品种十分重要。4.2011-2015年早季丰产性与稳产性结果表明黄广油占、南丰占、黄丝丰占等品种的丰产稳产性较好,多数品种高产但不稳产;晚季结果表明黄广华占1号、黄软秀占、新源占等品种的丰产稳产性较好,同样有多数品种高产但不稳产。不论是早季区试品种还是晚季区试品种,仅少数品种既体现出较高的丰产性、又具备较好的稳产性,多数品种虽丰产性好、但并不具备较好的稳产性。说明这些品种在不同试验点的表现出较大的产量差异水平,品种的适应性有待提高。5.2011-2015年审定的常规稻新品种在我省推广种植面积较大的有4个,分别为黄广油占、五山丰占、合丰丝苗、粤禾丝苗。其能够大面积推广的主要原因在于:这些品种的丰产性和稳产性均较好,抗倒伏性和耐寒性较强,抗稻瘟病和白叶枯病的能力也较强。此外,各品种的日产量也相对较高,分别是3.63 Kg、3.35-3.45 Kg、3.31-3.66Kg和3.97-4.17 Kg。其中粤禾丝苗由于株型好和米质达到了国家和省级2等标准,更加适应市场需求,因此粤禾丝苗较其他品种在广东的推广面积增速较快,2017年种植面积达22.4万亩。

李瑞民,傅友强,潘俊峰,梁开明,雷志雄,陈燕,黄农荣,钟旭华[3](2017)在《节水高产栽培对直播稻产量、病虫害发生和抗倒性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以水稻品种特籼占25为材料,设置农民习惯栽培、"三控"施肥和节水高产栽培3个处理,研究不同处理对水稻产量、氮肥利用率、病虫害发生、抗倒性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农民习惯栽培相比,"三控"施肥和节水高产栽培处理的纹枯病病情指数分别减少56.5%69.2%和70.9%80.0%,稻纵卷叶螟卷叶率分别降低28.1%66.5%和70.1%71.9%,稻飞虱百丛头数分别降低了35.1%77.9%和71.9%80.8%;"三控"施肥处理下水稻基部第1、2、3节间长度分别缩短了9.1%20.1%、4.7%12.9%和1.5%7.8%,节水高产栽培处理下分别缩短了23.9%27.4%、19.7%26.8%和10.2%21.4%,植株抗倒性均大幅提高;"三控"施肥处理的稻谷产量增加1.7%5.5%、氮肥偏生产力提高了11.7%16.5%、纯收入增加1 9722 114元/hm2,节水高产栽培处理的稻谷产量增加9.9%19.7%、氮肥偏生产力提高了34.3%46.3%、纯收入增加2 0104 305元/hm2。节水高产栽培技术应用对减少水稻病虫害,提高产量、抗倒伏能力和种植收益均具有明显的优势,显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

李瑞民,傅友强,潘俊峰,梁开明,雷志雄,陈燕,黄农荣,钟旭华[4](2017)在《节水高产栽培对直播稻产量、病虫害发生和抗倒性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以水稻品种特籼占25为材料,设置农民习惯栽培、"三控"施肥和节水高产栽培3个处理,研究不同处理对水稻产量、氮肥利用率、病虫害发生、抗倒性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农民习惯栽培相比,"三控"施肥和节水高产栽培处理的纹枯病病情指数分别减少56.5%69.2%和70.9%80.0%,稻纵卷叶螟卷叶率分别降低28.1%66.5%和70.1%71.9%,稻飞虱百丛头数分别降低了35.1%77.9%和71.9%80.8%;"三控"施肥处理下水稻基部第1、2、3节间长度分别缩短了9.1%20.1%、4.7%12.9%和1.5%7.8%,节水高产栽培处理下分别缩短了23.9%27.4%、19.7%26.8%和10.2%21.4%,植株抗倒性均大幅提高;"三控"施肥处理的稻谷产量增加1.7%5.5%、氮肥偏生产力提高了11.7%16.5%、纯收入增加1 9722 114元/hm2,节水高产栽培处理的稻谷产量增加9.9%19.7%、氮肥偏生产力提高了34.3%46.3%、纯收入增加2 0104 305元/hm2。节水高产栽培技术应用对减少水稻病虫害,提高产量、抗倒伏能力和种植收益均具有明显的优势,显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

赵林[5](2017)在《水稻空间诱变新不育系航17S的特征特性及育种利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水稻优良不育系的选育是提高两系杂交水稻杂种优势、稻米品质的关键因素之一。航17S是通过空间诱变技术,将培矮64S干种子搭载2006年9月我国发射的“实践八号”农业卫星,经过地面种植和跟踪、定向筛选、不育起点温度加压选择,最终选育到具有低直链淀粉含量(AC)、低不育起点温度的不育株系。本研究以培矮64S为对照,对航17S主要农艺性状、开花习性、生育特性、不育起点温度、稻米品质等方面进行研究,并对其所配组合的杂种优势与配合力等进行了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除剑叶宽以外,航17S主要农艺性状与原种培矮64S接近,株型集散适中,茎秆较粗,主茎总叶片数较少、出叶迅速,分蘖能力强,穗粒数适中,符合水稻两用核不育系农艺性状的选育标准。2.航17S总体异交特性好,开花历期长,盛花期集中,午前花率高,在安排花期时选择空间大;另外其柱头外露率高,尤其是双边外露率较高,有利于接受外来花粉,提高杂交制种的质量与产量。3.通过对航17S与原种培矮64S的微卫星多态性分析可知,原种在DNA水平上对空间环境不敏感,不容易造成基因位点的突变;Wx复等位基因序列分析表明表明航17S的低AC值主要受主效基因Wx的影响,具体原因为Wx基因第一内含子5’端剪切处第一个碱基G→T突变与第一内含子剪切位点上游55bp处(CT)n重复数为18引起。4.航17S的不育起点温度经过加压选择之后,经测定在23℃以下,符合部颁标准;航17S播始历期变异系数最大,有效积温变异系数最小,有效积温稳定,说明航17S为感光性弱、感温性强的温敏型不育系,同时其育性稳定、可繁性好,是优良的两系不育系。5.航17S所配组合超亲、对照优势(包括对应条件下培矮64S所配组合)明显,主要表现在单株产量、有效穗数、千粒重、株高这4个性状上。6.航17S在单株产量、有效穗数、结实率、株高、千粒重等农艺性状上具有较高的一般配合力(GCA),其所配组合航17S/1H1124与航17S/航恢1179是综合性状理想的杂交组合。7.产量与其他农艺性状的简单相关分析表明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结实率与单株产量极显着正相关,千粒重不显着;进一步通径分析表明,单株产量与4个产量构成因素的直接通径系数均达到了极显着水平,直接影响中有效穗数与每穗总粒数的作用最为明显,千粒重对有效穗数与每穗总粒数的间接影响很大。8.稻米品质分析表明航17S所配组合在碾米品质上表现优良,外观、蒸煮食味品质则由于垩白度偏高、AC值偏低导致整体上达不到国家优质米标准,这是两系法杂交水稻米质方面面临的一个主要难题。本研究表明:通过空间诱变选育的新型不育系航17S农艺性状优良、异交特性好、不育起点温度低、直链淀粉含量低,其所配组合杂种优势强、配合力良好,产量高,在米质上也有巨大的应用提升空间。随着航17S在育种实践上的逐步应用,将为我省杂交水稻育种写下浓重的一笔,同时利用空间诱变技术选育新型不育系,将不断丰富不育系的遗传背景,为两系杂交水稻育种指引明路。

王莉青,刘振昌[6](2016)在《惠州市粮食生产现状及对策》文中研究指明就目前惠州市粮食生产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发展粮食生产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包括加强对农民的农业科技培训,大力推进粮食集约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加大资金扶持力度以保障粮食生产等。

张分云[7](2014)在《水稻核心种质黄华占产量及相关性状遗传解析和QTL定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以21份华南水稻核心种质及由黄华占和双桂36衍生的RIL群体为实验材料,在重测序的基础上,利用Illumina goldengate DNA芯片系统开发全基因组高通量SNP标记并连续两年四个生产季度对产量及相关性状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如下:(1)核心种质中产量最高的为黄软占,达到8.38t/hm2,以特籼占25的产量最低,为5.92t/hm2,黄华占的产量排在第7位,为7.42t,/hm2。变异系数以丰八占最小,为2.21%;以双桂36最大,为18.06%。做早稻和晚稻种植,黄华占和双桂36产量差异显着,黄华占作早稻时产量较高,而双桂36则更适合晚稻种植。黄华占衍生的新品种中即保留了其高产特性,还具备更优越的产量相关性状和基因组合方式。(2)水稻核心种质黄华占产量得到提高的主要遗传因素,是引入特青的高产特性,在后面的优质改良过程中,引入长丝占和华丝占,稻米品质显着提升,但产量却急剧下降,到黄华占时,产量和品质得以平衡提高。(3)从核心种质黄华占衍生的品种在产量和品质上的变化发现:核心种质的基因区段关键基因位点的变化是产生更加优良新品种的主要原因。通过分析重测序数据基础上建立的SNP图谱,能够破译这些关键位点的基因型功能和互作模式,从而为水稻产量分子设计育种提供可靠的理论指导和可行方案。(4)不同水稻品种产量及相关性状的稳定性各异:粒宽和剑叶宽稳定系数最小,分别为0.043和0.049,说明其稳定性较高;产量稳定性系数居中,为0.178;每穗总粒数稳定系数性最大,为0.935,表明其稳定性最低;各品种的产量相关性状稳定性差异较大,其中产量稳定性最好的是丰矮占,最差的是双桂36。(5)从系谱品种稳定性演化示意图可以看出,长丝占的引入使得系谱品种产量稳定性大幅提升,随着育种目标的变化,稳定性下降,茉莉丝苗的引入又使得稳定性再次提高,本研究筛选出的优良种质,可用于培育高稳定性产量性状的水稻新品种,从而为水稻高产稳产育种提供材料支撑和理论参数。(6)分析RIL群体的SNP标记基因型,绘制了一张包含224个SNP标记,全长1575.08cM的水稻遗传连锁图谱。利用ICIMapping3.2软件,4种环境下共定位到与产量性状相关的186个加性QTL,174对上位性QTL。进一步分析QTL与环境互作,共检测到存在环境互作的加性QTL171个,上位性QTL124对,环境因素对每穗总粒数影响较大,对粒型较小。(7)本实验中检测到的加性QTL几乎涵盖所有染色体,与调控产量合成和积累的基因几乎分布在所有12个染色体上有关。各个性状的加性QTL和上位性QTL之间存在一致性,部分非加性QTL同样参与了上位性的形成,这些基因通过修饰其它基因而起作用。检测到的上位性效应值均较大,这与上位性互作可以提高检测QTL的能力有关,同时也进一步说明上位性效应在产量形成中的重要作用。通过进一步的多环境测验解析环境互作的效应,所有的加性QTL均被检测到,表明所定位的产量相关性状的标记区间是相对稳定和准确可信的,其中连续3季以上都出现的8个QTL及3个包含5个以上QTL的标记区间:SNP407-408、SNP503-504和SNP706-707,可为水稻产量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指导。

周少川,李宏,黄道强,卢德城,李康活,周德贵,赖穗春,王志东[8](2010)在《早中晚兼用型广适性优质稻新品种黄华占的选育及其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黄华占是我国矮化育种、超高产育种和优质稻育种成果的综合集成。黄华占比优质稻对照种粤香占和特籼占25增产且显着提高了蒸煮和外观品质;比七桂占增产30%;比汕优63增产极显着,且早熟6 d,品质高3个级别,达国标优质稻一级;与两优培九平产,早熟7 d,品质高2个级别,达部颁优质稻1等。黄华占大面积生产表现优良的耐热性、广适性和耐肥抗倒性强,已通过广东、湖北、湖南、广西、海南、浙江6省(区)审定,江西省南昌市和上饶市引种许可,2010年上升国家长江中下游、云南省、陕西省和重庆市区试复试。迄今利用黄华占已育成5个审定品种和4个新品系。该种南方稻区种植面积已达100.68万hm2,创社会经济效益34亿元。

饶得花,郭涛,王慧,刘永柱,张建国,陈志强[9](2009)在《籼稻半矮秆新突变体的遗传分析及对外源赤霉素的反应》文中研究指明对空间诱变矮秆突变体CHA-2的遗传分析表明,其矮生性状是由2对隐性半矮秆基因控制的,分别为sd1和1个新的半矮秆基因,该基因初步定名为iga-1.从CHA-2与惠阳珍珠早杂交F2群体中选择半矮秆株与矮脚南特进行测交和自交,鉴定获得由半矮秆基因iga-1控制的新半矮秆株系H2.赤霉素敏感性试验表明,半矮秆株系H2对赤霉素敏感性下降,推测H2是属于赤霉素弱敏感矮化突变体.

林青山,江奕君[10](2007)在《华南生态区超级稻育种的主要成就及未来发展趋势》文中认为中国超级稻研究项目启动至今,对促进我国的粮食增产,提升我国水稻育种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自1996年以来,作为中国超级稻研究项目主要发起和承担单位,承担了该项目的华南稻区超级稻选育研究工作。在开创水稻生态育种并取得显着成就的基础上,经过10年攻关,再创华南超级稻育种新辉煌。先后构建出"早长、根深"超级稻株型模式和华南广适应型优质超级稻株型模式;在优质超级晚稻育种和广适型超级稻育种方面率先取得重大突破;先后育成一批达标优质超级稻,主要代表品种有:品质可与泰国优质香米相媲美的优质超级稻品种胜泰1号、我国超级晚稻育种取得突破的先锋品种桂农占和大穗高结实的广适型超级稻品种玉香油占等,这些超级稻正迅速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创造了显着的社会经济效益。

二、高产优质水稻良种——特籼占13(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产优质水稻良种——特籼占13(论文提纲范文)

(1)优质香稻美香占2号的选育及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 美香占2号的成就
    1.1 连续3届获全国优质稻(籼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金奖[10-12]
    1.2 基于美香占2号制定广东丝苗米产品标准
    1.3 稻米品牌的品种支柱
    1.4 稻米生产的主导品种
2 美香占2号的选育、品质特性及独特性
    2.1 美香占2号的选育
    2.2 美香占2号的品质特性:超亲、超泰、难超越
    2.3 美香占2号的独特性
3 美香占2号的育种经验启示
    3.1 稻米食味品尝是优质食味育种最重要的技术和环节
    3.2 籼粳稻杂交育种是培育优质食味品种的关键
4 改良美香占2号的育种思路及实践
5 总结

(2)广东常规稻新品种应用评价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品种设置
        2.2.2 试验点分布
        2.2.3 田间种植及管理
        2.2.4 调查及统计方法
        2.2.5 产量联合方差分析
        2.2.6 米质分析
        2.2.7 抗病性鉴定
        2.2.8 定量评价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产量结果与分析
        3.1.1 早季产量结果与分析
        3.1.2 晚季产量结果及评价
    3.2 米质结果与分析
        3.2.1 早季稻米品质检验结果分析
        3.2.2 晚季稻米品质检验结果分析
    3.3 抗病性鉴定结果及评价
        3.3.1 早季品种稻稻瘟病抗性鉴定结果分析及评价
        3.3.2 晚季品种稻瘟病抗性鉴定结果分析及评价
        3.3.3 抗稻瘟病品种的抗源亲本分析
    3.4 丰产性与稳产性分析
        3.4.1 2011 -2015年早季结果与分析
        3.4.2 2011 -2015年晚季结果与分析
    3.5 近年广东省主栽水稻品种特性综合分析与评价
        3.5.1 黄广油占
        3.5.2 五山丰占
        3.5.3 合丰丝苗
        3.5.4 粤禾丝苗
4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2 结论
    4.3 文章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

(4)节水高产栽培对直播稻产量、病虫害发生和抗倒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基本情况和处理设计
    1.4 调查测定项目
        1.4.1 纹枯病
        1.4.2 稻纵卷叶螟
        1.4.3 稻飞虱
        1.4.4 白叶枯病
        1.4.5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的灌溉次数、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2.2 不同处理对氮肥偏生产力的影响
    2.3 不同处理对水稻病虫害发生的影响
    2.4 不同处理对水稻抗倒伏能力的影响
    2.5 不同处理对水稻种植效益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5)水稻空间诱变新不育系航17S的特征特性及育种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两系法杂交水稻的发展现状
    1.2 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的基础研究
        1.2.1 两用核不育系水稻的光温反应特性与类型
        1.2.2 两用核不育系水稻育性转换起点温度的研究
    1.3 水稻两用核不育系选育与应用研究
        1.3.1 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的选育标准
        1.3.2 水稻两用核不育系选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1.4 空间诱变育种在水稻育种中的应用
        1.4.1 空间诱变育种在水稻育种中的成就
        1.4.2 SSR标记在水稻空间诱变育种中的应用
    1.5 水稻两用核不育系在杂交水稻中的育种利用评价
        1.5.1 杂种优势在两系法杂交水稻上的应用
        1.5.2 配合力研究在两系法杂交水稻上的应用
        1.5.3 直链淀粉含量研究进展
    1.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航 17S生育特性与农艺性状观察
        2.2.2 航 17S异交特性研究
        2.2.3 航 17S的微卫星多态性分析
        2.2.4 航 17S不育起点温度鉴定
        2.2.5 航 17S杂种优势分析及配合力效应评价
        2.2.6 航 17S所配组合稻米品质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航 17S生育特性与农艺性状观察
        3.1.1 叶龄与分蘖动态
        3.1.2 株高及穗部性状
        3.1.3 主茎叶片数与播始历期
    3.2 航 17S异交特性研究
        3.2.1 日开花动态
        3.2.2 单穗开花历期
        3.2.3 柱头外露率
    3.3 航 17S的微卫星多态性分析
        3.3.1 SSR多态性分析
        3.3.2 航 17S的Wx复等位基因序列分析
    3.4 航 17S不育起点温度鉴定
    3.5 航 17S杂种优势分析及配合力效应评价
        3.5.1 航 17S所配组合杂种优势分析
        3.5.2 配合力分析
        3.5.3 组合间各性状间的相关分析
        3.5.4 产量性状的通径分析
    3.6 航 17S所配组合稻米品质分析
        3.6.1 供试材料稻米品质分析
        3.6.2 供试材料稻米品质相关性分析
4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利用空间诱变技术创造水稻低直链淀粉含量突变体
        4.1.2 航 17S育种利用综合评价
        4.1.3 航 17S在杂交水稻上的应用前景
    4.2 结论
        4.2.1 航 17S生育特性与农艺性状观察
        4.2.2 航 17S异交特性研究
        4.2.3 航 17S的微卫星多态性分析
        4.2.4 航 17S不育起点温度鉴定
        4.2.5 航 17S杂种优势分析及配合力效应评价
        4.2.6 航 17S所配组合稻米品质分析
    4.3 下一步的研究设想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本文所使用的的SSR引物
附录B:图版

(6)惠州市粮食生产现状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粮食生产现状
    1.1 粮食生产情况
    1.2 水稻、玉米新品种选育取得明显进展
    1.3 粮食高产创建情况
    1.4 粮食产业化发展迅速
    1.5 农业基础设施极大改善
    1.6 强农惠农政策落实到位, 提高了粮食生产的抗风险能力
2 存在的问题
    2.1 新品种、新技术推广难度大
    2.2 农业企业的带动能力不强
    2.3 粮食生产成本高
3 发展建议
    3.1 加强对农民的农业科技培训, 提高农民科学种田的水平
    3.2 大力推进粮食集约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 提升粮食生产科技化水平
    3.3 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保障粮食生产

(7)水稻核心种质黄华占产量及相关性状遗传解析和QTL定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核心种质研究现状
        1.1.1 核心种质的概念
        1.1.2 核心种质特性
        1.1.3 核心种质的作用
        1.1.4 核心种质研究概况
    1.2 分子设计育种研究
        1.2.1 水稻产量性状遗传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1.2.2 提高水稻产量潜力的分子设计育种策略
        1.2.3 水稻产量分子设计育种开展的相关基础工作研究
        1.2.4 水稻产量分子设计育种的限制因素
        1.2.5 基于SNP标记的水稻产量分子设计育种技术路线
        1.2.6 水稻产量分子设计育种研究展望
    1.3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第二章 水稻核心种质产量及相关性状研究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黄华占系谱品种产量表型
        2.2.2 黄华占衍生品种产量表型
        2.2.3 黄华占系谱基因区段比较
    2.3 讨论
        2.3.1 黄华占系谱品种年代
        2.3.2 黄华占系谱品种产量演变
    2.4 结论
第三章 水稻核心种质产量及相关性状稳定性分析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与田间试验
        3.1.2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生育期和产量表型
        3.2.2 产量及相关性状稳定性分析
        3.2.3 系谱品种产量稳定性比较
        3.2.4 系谱品种产量构成性状稳定性比较
    3.3 讨论
        3.3.1 气候变化对水稻产量及相关性状稳定性的影响
        3.3.2 AMMI模型对系谱品种产量及相关性状稳定性的评价
    3.4 结论
第四章 利用RIL群体定位产量相关性状QTL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与田间试验
        4.1.2 性状考察
        4.1.3 芯片系统检测平台的建立
        4.1.4 数据分析和QTL定位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亲本和群体产量相关性状的表型分析
        4.2.2 RIL产量及相关性状加性QTL定位
        4.2.3 RIL产量相关性状上位性QTL分析
        4.2.4 RIL群体产量及相关性状QTL与环境效应分析
    4.3 讨论
        4.3.1 定位结果的准确性分析
        4.3.2 产量相关性状QTL标记区间的比较
    4.4 结论
第五章 全文总结
    5.1 主要研究结论
    5.2 本研究的创新点
        5.2.1 研究思路的创新
        5.2.2 研究方法的创新
        5.2.3 研究结论的创新
    5.3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博士期间发表与撰写论文

(8)早中晚兼用型广适性优质稻新品种黄华占的选育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黄华占的培育
2 黄华占的特性研究
    2.1 高产稳产
    2.2 稳定的优良品质
    2.3 优良的抗逆性
        2.3.1 抗稻瘟病和白叶枯病
        2.3.2 优良的耐热性
        2.3.3 优良的抗倒性
        2.3.4 较好的抑草性
        2.3.5 广泛的适应性
3 黄华占的推广应用
    3.1 黄华占作为早稻、中稻、双季晚稻和一季晚稻兼用型优质稻在南方稻区大面积推广应用, 最高产量达到产量吨谷
    3.2 作为广东省第一代中晚稻先锋品种, 黄华占在广东省耕作制度改革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为广东省粮食安全做出了新贡献
4 黄华占在育种上的应用研究
    4.1 应用黄华占已高效育成审定新品种5个, 新品系4个
    4.2 黄华占的全基因组分析
        4.2.1 首次获得了南方籼稻全基因组的数据信息
        4.2.2 比较基因组研究

(9)籼稻半矮秆新突变体的遗传分析及对外源赤霉素的反应(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遗传分析及新半矮秆基因的分离方法
    1.3 新半矮秆株系对外源赤霉素敏感性实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CHA-2与各亲本杂交F1、F2的株高表现
    2.2 新半矮秆系H2对外源赤霉素的反应
3 讨论

(10)华南生态区超级稻育种的主要成就及未来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华南双季稻区生态特点
    1.1 气候特点
    1.2 土壤情况
    1.3 耕作制度及病虫害
2 华南稻区生态育种的主要成就
    2.1“水稻矮化育种”
    2.2“水稻丛化育种”
    2.3“半矮秆、早长、超高产育种”
    2.4“半矮秆、早长、超高产 (特) 优质育种”
3 华南超级稻育种
    3.1“半矮秆、早长、根深”华南超级稻株型模式与育种实践
    3.2 华南广适应型的优质超级稻株型模式与育种实践
        3.2.1 大穗广适应型超级稻株型的构建
        3.2.2 多穗广适应型的超级稻株型的构建
4 结论

四、高产优质水稻良种——特籼占13(论文参考文献)

  • [1]优质香稻美香占2号的选育及启示[J]. 李宏,周少川,黄道强,王志东,王重荣,周德贵,陈宜波,龚蓉,赵雷,潘阳阳. 福建稻麦科技, 2021(02)
  • [2]广东常规稻新品种应用评价与分析[D]. 钟春燕.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 [3]节水高产栽培对直播稻产量、病虫害发生和抗倒性的影响[A]. 李瑞民,傅友强,潘俊峰,梁开明,雷志雄,陈燕,黄农荣,钟旭华. 全国第十七届水稻优质高产理论与技术研讨会论文专辑, 2017(总第138期)
  • [4]节水高产栽培对直播稻产量、病虫害发生和抗倒性的影响[J]. 李瑞民,傅友强,潘俊峰,梁开明,雷志雄,陈燕,黄农荣,钟旭华. 中国稻米, 2017(04)
  • [5]水稻空间诱变新不育系航17S的特征特性及育种利用研究[D]. 赵林.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
  • [6]惠州市粮食生产现状及对策[J]. 王莉青,刘振昌. 甘肃农业科技, 2016(12)
  • [7]水稻核心种质黄华占产量及相关性状遗传解析和QTL定位研究[D]. 张分云. 湖南农业大学, 2014(08)
  • [8]早中晚兼用型广适性优质稻新品种黄华占的选育及其应用研究[J]. 周少川,李宏,黄道强,卢德城,李康活,周德贵,赖穗春,王志东.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10(04)
  • [9]籼稻半矮秆新突变体的遗传分析及对外源赤霉素的反应[J]. 饶得花,郭涛,王慧,刘永柱,张建国,陈志强.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9(01)
  • [10]华南生态区超级稻育种的主要成就及未来发展趋势[J]. 林青山,江奕君.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2007(05)

标签:;  ;  ;  ;  ;  

高产优质水稻品种——籼稻13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