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世界贸易组织疑难解答之二

中国与世界贸易组织疑难解答之二

一、中国与世界贸易组织疑难问题解答之二(论文文献综述)

徐乾宇[1](2021)在《WTO特殊与差别待遇条款的改革 ——基于中国受益的实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全球价值链的深入发展,为了适应WTO不同经济体成员国的发展诉求,WTO改革势在必行。然而,在特殊与差别待遇等议题上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争议不断。主要的争议点集中在特殊与差别待遇条款的适用性、适用对象,以及如何界定特殊与差别待遇适用的发展中国家。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认为,WTO框架内,把自我认定(self-declaration)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方式是存在质疑的,也就是说,他们认为,部分国家借由自我认定的方式来获得发展中国家地位,并利用这一地位来享有特殊与差别待遇。这种自我认定方式可能造成滥用,使得发达国家面临不公平竞争,也使得在WTO框架下的多边贸易谈判难以顺利进行。其中备受指责的是中国。美国认为,中国不应继续被认定为发展中国家。WTO应该明确界定特殊与差别待遇所能享受的对象,不能允许部分国家借由发展中国家的身份享受特殊与差别待遇。毋庸置疑的是,过去几十年中国在贸易、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自入世以来,确实取得了卓越的经济成就,但是,在其它一些指标上,仍与发达成员存在较大差距,尤其在人均GDP、人均收入、科技发展、经济结构等方面与发达成员存在较大差距。中国与发达成员的经济发展鸿沟,仍然悬殊。因此,美国选择性的使用个别总体指标夸大发展水平,并借此反对中国运用SDT的权利。从这个角度来说,美国看法是存在偏颇的。因此,对中国而言,如何回应欧美发达国家的质疑,是本文期望解答的问题之一。从中国的角度来说,在面对特殊与差别待遇条款改革问题时,是否有更为恰当的解决方案?是否能够避开争论不休又无法短期内有结论的发展中国家身份?是否能够在WTO谈判中提出更切实的、更具体的且行之有效的特殊与差别待遇改革方案,为中国乃至更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提出可行的解决设想?这将是本文分析的重点。现有的文献对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享有的特殊与差别待遇都有所论述及研究,但是在解答特殊与差别待遇是否合理性上的观点较为模糊,且带有明显的负面倾向(Ornelas,2016)。那么,发展中国家享有特殊与差别待遇的适用基础仍需进一步的梳理。此外,作为中美关于WTO改革中较为聚焦的发展中国家身份问题以及特殊与差别待遇的适用范围等,有关文献都有所提及,但没有清晰阐述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理论依据。欧美等发达国家对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这一身份存在质疑。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一再的重申中方立场:“特殊与差别待遇”原则是世界贸易组织的重要基石,是发展中国家参与经济全球化、实现自身发展的重要制度保障。那么,阐释清楚特殊与差别待遇的本质及适用性等内容,则显得十分必要性也具有现实的迫切性。自中国加入WTO后,经济获得高速发展,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不断质疑中国享受特殊与差别待遇的权利,那究其根本,中国是否确因此权利而受益,就成为亟待回答的重要议题。已有文献从协议利用率角度指出,中国主要在农业协定下使用了特殊与差别待遇条款。但诸如此类的宽泛表达,并未涉及具体的产品层面。也就是,中国究竟在哪些产品上使用了特殊和差别待遇条款,尚不明确。在现有的国内外文献中,相关研究也非常缺乏。为此,本文拟采用双重差分模型,分析中国农产品部门和非农产品部门下不同产品的出口水平,从而探讨特殊与差别待遇条款对中国的实际受益情况。本文主要包含了七章节内容。在第一章绪论部分,本文提出待研究的议题,分析选题的背景和意义,简述了本文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并指出本文的创新与不足。第二章梳理了已有的针对特殊与差别待遇条款问题的研究文献。从特殊与差别待遇的积极作用、有限性和反面作用以及其更新与完善三方面对文献进行评述,并指出已有研究的不足之处,提出本文的待研究议题。第三章通过历史发展脉络的梳理,介绍WTO框架内的发展中国家、特殊与差别待遇的含义,并阐释发展中国家自我认定方式的沿革、适用基础及其存在的争议。第四章从理论上阐述特殊与差别待遇的本质,并分析其理论逻辑脉络,再借由Saggi和Sengul(2009)构建的博弈模型,阐述特殊与差别待遇对发展中国家及世界的意义。第五章分析了特殊与差别待遇条款的具体使用情况,介绍了特殊与差别待遇条款的分类、总体使用情况以及WTO部分协定中的SDT条款。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国运用特殊与差别待遇的具体情况,并提出中国在WTO中的角色定位。第六章介绍了中国部分产品的税率分布情况以及总体增长趋势,针对中国在特殊与差别待遇中的受益情况予以实证分析,通过构建双重差分模型,分析中国在哪些产品、部门享有了 SDT。根据实证结果做了更进一步的分析,得出中国SDT受益情况的总体分析。第七章依据SDT的改革困境和各国主张,提出保留特殊与差别待遇的意义,并提出中国关于特殊与差别待遇条款改革的对策建议,进而合理回应了发达国家的诉求。本文基于现实背景和以往文献研究成果,提出:在WTO框架内发展中国家自我认定方式是有其适用基础,继续保留WTO框架内的自我认定方式;特殊与差别待遇的本质是发展权,发展中成员适用特殊与差别待遇的基础仍未改变,发展中国家应该享有特殊与差别待遇;中国仍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特殊与差别待遇条款的具体适用上,应采取产品差异化策略;同时积极推动特殊与差别待遇的“毕业”条款的制定,并且积极推动WTO与其它国际组织就发展问题加强合作。此外,本文还指出:中国在WTO中的身份应该是超大型新兴经济体,但由于存在地区和部门的差异性,这一特性进而决定了中国在WTO中的地位与角色。因此为作出更大贡献,中国可考虑放弃或减少一些特殊与差别待遇条款;中国应该把坚持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战略与维持WTO发展中国家地位视为两回事,也就是,由于中国发展差异性特性的存在,在具体的WTO谈判中,中国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适当改变策略,具体化为在特殊与差别待遇适用范围上构建产品差异性,从而形成产品差异化特殊与差别待遇的谈判策略,这是更为现实的做法。进一步的,中国应从一般意义上的坚持发展中国家地位,转变为争取各个产品下特殊与差别待遇适用性的谈判差异化目标。显然,这一实证结论应该也可以拓展到区域、双边和多边协定谈判中;通过测量产品的关税敏感性等,构建从产品角度出发的差异化谈判目标。中国作为WTO核心大国,积极推动SDT改革,将有利于打破WTO改革僵局,从而令这一贸易组织焕发新的活力。

彭昕[2](2021)在《弱约束性制度的扩员研究 ——以上海合作组织的扩员实践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国际制度的发展有深化合作和扩大规模两个方向。相对于深化合作直接实现内部提质、进一步促进制度的发展,制度规模的扩大、尤其是制度成员的增多,如若不基于强有力的约束协调,则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制度功能的发挥、威胁制度的未来发展。诸如欧盟等强制度,因扩员而引起的内部协调困难、一体化进程延缓等现象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相比之下,约束力较弱的国际制度扩员就更易引起功能涣散、治理低效等问题。因此,弱约束性制度理应倾向于深化合作,谨慎扩员。然而,针对上海合作组织扩员实践的经验观察发现,即便在组织面临迫切提质需求的情况下,弱约束性制度仍然实现了扩员。这一选择逻辑上的反常构成了本文研究的核心问题所在:弱约束性制度为何选择扩员?弱约束性制度如何应对扩员后的功能低效?针对这一问题,就学理基础而言,制度变迁研究构成了研究的宏观理论背景;就经验积累而言,上海合作组织的相关数据与文献为本文提供案例检验基础。但通过对既有研究的梳理不难发现,当前以功能主义和理性选择为导向,大量聚焦强制度扩员的理论研究并没有对弱约束性制度的扩员问题提供有效解释。针对以上海合作组织为代表的一系列弱制度扩员的经验研究,缺乏更进一步的学理提炼与整合,存在理论性不足等问题。基于此,本文采用分析折中主义方法,在制度具备包容性特征且处于协调性制度互动背景的前提下,围绕国际制度功能的多重性内涵,提出了影响弱约束性制度扩员实现的权力制衡、规范扩散以及功能补偿三项基本假设。将其分别带入上海合作组织扩员从搁置(2001年至2007年)到进行法律准备(2008年至2014年)再到最终落实(2015年至2017年)的三个具体阶段予以验证。就上海合作组织案例而言,针对其弱约束性特征的判定既有其结构性的客观原因,也依据其一系列主观的规则设定。作为一项由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国家主导的区域间合作制度,上海合作组织具有基本的包容性和开放性特征;同一空间内众多的相似性制度供给,也在大国利益和小国需求的彼此兼容中维持了基本协调的互动关系。以此为前提,通过历时性比较上合组织扩员三个阶段的具体情况发现:第一,在俄罗斯视角下,由于对美欧等西方国家的威胁感知不断提升,受到中国实力提升对中亚经济影响力增强的压力,其权力制衡需求呈现了持续增强,因此俄始终致力于积极推动扩员,以便更好地发挥制度作为软制衡工具的作用;第二,在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背景下,上合组织的制度成熟、成员国的实力增长以及参与全球治理的意愿提升“上海精神”这一核心规范出现了日益增强的扩散需求,推升了各成员国寄希望于通过扩员提升制度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倾向;第三,2015年“一带一盟”对接的实现、上海合作组织“对接平台”定位的确立,通过制度间功能协调上合组织突破原有功能瓶颈,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因扩员引起的功能弱化问题,解决了成员国对上海合作组织扩员引起低效问题的后顾之忧。基于系统的理论假设和经验论证,最终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制度成员国权力制衡和规范扩散需求的提升增强了制度扩员的可能,但不足以促成扩员的最终实现;功能补偿的出现,是在前两项需求不断增长、扩员可能不断累积的情况下促使上合扩员决策得以最终达成的决定性因素。基于上述结论,本文对当前国际制度普遍趋弱的现象进行了反思,分析总结出可资以上海合作组织为代表的一系列弱约束性国际制度借鉴的发展经验和政策建议:在逆全球化时代、国际制度普遍趋弱的大背景下,不论是既有弱约束性制度的未来发展,还是后发力量类似的制度供给,都应在关注内部功能建设的同时,重视制度间关系的维护,避免碎片化引起的制度消耗,追求在协调型互动中形成制度间功能的补偿甚至借用。2021年适逢上海合作组织成立20周年。本文对于上合扩员的关注,不仅仅局限于已完成的扩员实践,还在明晰扩员依据的基础上对上合新阶段从制度协调中获取的新兴发展动力做出了积极评估与展望。

教育部[3](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研究指明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王艳飞[4](2020)在《基于情境教学法的初中历史微课设计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对提高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进一步促进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创新的内在需要。微课作为一种有效的助学方式在教学中呈现出明显的优势,尤其是在历史学科中,合理运用微课中的文字、图片、声音、影视资料等,可在一定程度还原历史场景,帮助详细理解复杂的知识点。然而调查研究显示,我国中学历史微课教学中仍存在不少问题,导致教学效果不太显着。因此本研究想通过基于情境教学法对初中历史微课设计与应用的研究,在课堂中更好地利用微课开展教学,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效果。本研究以A市初中为例,对初中历史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在考察初中历史微课开发与运用现状的基础上,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探讨改善策略。根据相关理论指导及现有研究成果,进行基于情境教学法的微课设计,构建微课设计流程框架。根据流程框架,针对初中历史九年级课程教学,设计开发与课程教材同步的微课。并将开发的九年级历史下册的系列微课资源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针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和课堂参与度三个维度在教学实践前编制问卷,并在教学实践前后进行测量,以验证教学的有效性和教学效果。最后,在对教学应用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总结,以期改善我国中学微课教学中存在的微课资源不足、学生兴趣不高、课堂参与度低等问题,改善历史微课课堂的教学效果。研究发现:基于情境教学法的微课教学能够提高学生历史课程学习兴趣;基于情境教学法的微课教学能够提高学生历史课堂参与度;基于情境教学法的微课教学对于提高学生历史课程学习能力不显着;基于情境教学法的初中历史微课设计应注意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创新能力和培养信息素养。本研究提供了几点展望:一是开发九年级历史全部课程同步系列微课资源,以解决目前初中历史微课教学中资源不足、微课制作水平滞后等问题。二是汇聚微课资源,提升微课的共享性,以提升教育教学应用价值。三是完善评价机制,进一步提高微课教学效果。

宋慧玲[5](2020)在《提升高中生历史学习兴趣的教学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内部动机,它会促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接受挑战克服困难,在活动之内找到自身的乐趣。为了提升高中生的历史学习兴趣,作为教师理清学习兴趣的相关含义至关重要,这是提升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基本前提。另外,通过问卷调查以获得学情信息也非常有必要,以便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对学习内容喜好情况、教师教学对提升历史学习兴趣的教学效果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教师教学时可通过勾连时政热点解读历史事件,具体以“一带一路”的战略国策的介绍分析,联系教材中“经济全球化”中“世界贸易组织”一课的知识,比较“一带一路”国策和世界贸易组织追求全球和平的主旨及其作用,深化学生提升对“和平”的历史解读和现实感悟;或通过发挥学生主动性,让学生从生活中去寻找历史学习内容,即社会调查的方式,积极的深入社会生活去探索自己的课题与答案,从而加深对过去的历史的认识;再则利用多媒体教学以创设情景,从而到达提升兴趣的策略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总之,教师积极发挥主导作用,以学生为主体,积极促进历史学习兴趣的提升,这对历史教学将会产生有效的影响。在素质教育的推动下,提高高中生历史学习兴趣,改善教学方式方法势在必行,希望研究的策略能给历史教育教学的发展提供一些启示与建议。

刘清瑶[6](2020)在《部编初中历史教材视域下的经济史教学研究 ——以株洲市体育路中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世纪以来,部编版初中历史教材的推行,对当下初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经济史固有教学疑难基础上,新教材较传统历史教材有了较大的变化。这些教材编排上的变动对初中历史课堂开展经济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教师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也切实感受到经济史教学的难度,面临备课不易、施教难、教学效果差等众多困难。是故,经济史教学成为初中历史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难题。本文以部编版初中历史教材为基础,以新课程标准为准绳,结合初中经济史实际教学活动,探究改进初中历史课堂开展经济史教学活动的策略,以期紧跟教学改革契机,推动解决现今初中经济史难教、难学等问题。全文含绪论一共有五个部分。其中绪论从选题缘起及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第一章主要围绕历史课程标准,探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经济史课程内容的特点,并在梳理教材中经济史内容的基础之上,阐述新版教材的新变化对当前初中经济史教学带来的挑战。第二章以株洲市体育路中学初中历史教学中经济史教学为依据,通过对学生及教师两个方面进行充分调查研究,在可靠调查问卷数据之上,分析当前经济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出当下历史学科不受重视,学生学习兴趣不大、经济史知识零散,难以成体系、教师对课标和教材的研究不够深入、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且缺乏灵活性,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教师重经济史知识的传授,轻思维能力的培养等原因。第三章结合问卷调查中出现的学生学习经济史兴趣不高、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背的知识点太多、经济史课堂没有满足学生的需求等问题,从教材分析和教学两个方面提出了注重历史的时序性、构建经济史知识的层级框架、发挥课文辅助系统的作用、用课标引领经济史教学、用图文资料推动经济史教学、用史料引导经济史教学、用教法带动经济史教学等策略。第四章以“宋代经济的发展”具体课例为教学设计,检验经济史教学策略在实际教学中的运用情况,通过教学反思进一步完善经济史教学实施。

梁意[7](2018)在《论世贸组织争端解决中的司法节制原则》文中提出世界贸易组织(World Trade Organization,以下简称“世贸组织”)中的司法节制原则(judicial economy)是专家组在争端解决实践中逐渐发展出来的一项原则/学说。一般而言,世贸组织中的“司法节制原则”是指为了节省司法资源和提高争端解决的效率,专家组不必对申诉方提出的每个问题和诉讼请求都进行审理或作出裁决,而只需对解决特定争端所必需的问题和诉讼请求进行审理和裁决,对于申诉方提出的其余诉讼请求不必审理和裁决的原则。然而,由于世贸法律体系没有对司法节制原则作出规定,实践中对该原则的适用存在不少问题。本文的基本观点是:为了提高争端解决的效率或维护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的民主正当性,专家组和上诉机构有时候可以甚至有必要适用司法节制原则,但这不能以牺牲公平(包括实体公平和程序公平)为代价。为了论证该基本观点,论文采取递进式的结构安排。除第1章导论和第7章结论外,其余各章主要内容及所要论证的问题如下:第2章论述司法节制原则的内涵和性质,以回答什么是司法节制原则这一问题。司法节制原则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该概念的核心要义是高效率地利用司法资源。广义上的司法节制原则是指提高司法机构和司法体制的运作效率以避免浪费司法机构的时间和资源的一项原则。在《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eneral Agreement on Tariffs and Trade,以下简称“GATT”)或世贸组织争端解决中,狭义上的司法节制原则可以界定为:为了节省司法资源、提高争端解决的效率或规避某些疑难问题,专家组和上诉机构不必对争端当事方提出的每个问题和请求都进行审理或作出裁决,而只需对解决特定争端所必需的问题和请求进行审理和裁决,对于争端当事方提出的其余请求和问题求不必审理和裁决的一项原则。从性质上讲,司法节制原则属于一种法律原则。这主要是因为,广义上的司法节制原则符合法理学上“法律原则”的定义,而且广义和狭义的司法节制原则都比较符合法律原则的特征。其次,从实际运用效果的角度来看,司法节制原则是规避疑难问题的一个法律工具。本章是论文的基础,因为只有厘清司法节制原则的内涵和性质,才能开展进一步的论述。第3章论述适用司法节制原则的法律依据,从而证明在法律上,GATT专家组、世贸组织专家组和上诉机构能够适用司法节制原则,并为进一步论述如何适用司法节制原则做铺垫。在世贸组织争端解决中,适用司法节制原则的法律依据主要有三,一是条约,二是一般法律原则,三是其他国际司法机构的判例。其中,条约是该原则最主要的法律基础。无论是《关于争端解决规则与程序的谅解》(Understanding on Rules and Procedures Governing the Settlement of Disputes,以下简称“《谅解》”)第11条所规定的专家组职能,还是《谅解》第3条第7款所规定的争端解决机制的目的,又或者是《马拉喀什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定》(Marrakesh Agreement Establishing 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以下简称“《世贸组织协定》”)第9条以及《谅解》第3条第9款所体现的分权理念,都没有明确规定专家组有适用司法节制原则的权力。然而,通过对这些条款的解读以及对GATT专家组实践的总结,世贸组织专家组和上诉机构推导出这些条款并不要求专家组审理争端方提出的所有诉讼请求,进而推导出专家组具有适用司法节制原则的权力。对于上诉机构而言,其对司法节制原则的适用应仅限于第一层级“问题”项下的其中某个或某些“子问题”,或被第一层级的“问题”所涵盖的某个或某些上诉请求,而且其对司法节制原则的适用不得违反积极解决争端的目的。此外,司法节制原则还是国际法上的“一般法律原则”,因为无论是在内国法律制度中,还是在内国司法实践中,我们都可以找到司法节制原则的身影。同时,其他国际司法机构的判例证明了国际法中司法节制原则的存在,即便GATT或者世贸组织的涵盖协定没有对该原则作出明确规定,专家组和上诉机构也可以在争端解决中对该原则予以适用。第4章论述司法节制原则的适用标准。司法节制原则的适用标准可分为强制性标准和任意性标准。强制性标准是指必须依法适用、不能以个人意志予以变更和排除适用的标准,它主要包括以下四类标准:(1)排除适用的标准;(2)形式标准;(3)目的标准;(4)“必要性”标准。任意性标准是一些指导性规则,专家组和上诉机构可以结合争端解决的目的来决定是否按这些标准指示作为或不作为。笔者把适用司法节制原则的任意性标准分为两大类标准——“吸收”标准和隐含标准。其中,隐含标准指若某个问题是争议较大的敏感问题(包括但不限于政治问题),则专家组或上诉机构更有可能对该问题适用司法节制原则,而敏感问题的识别则以“纠结第三方”提出的“混合”意见为参考。“吸收”标准是按“吸收规则”的内涵(包括广义和狭义)来确立的。在运用吸收标准来适用司法节制原则时,可以按以下规则或方法来判断哪些问题吸收哪些问题:(1)特别法优于一般法。(2)实体问题优于程序问题,这一方法主要为上诉机构所用。(3)一般请求吸收替代请求。(4)逻辑顺序。当然,无论采用何种标准,都不得违背积极解决争端的目标。第5章论述司法节制原则的不当适用及相应的救济措施。司法节制原则的不当适用,主要是指专家组或上诉机构对司法节制原则的适用违反了该原则的适用标准。其中,若违反了强制性适用标准(尤其是目的标准),则实际上违反了《谅解》的规定,构成违法适用司法节制原则,在争端解决中通常被称为错误的司法节制。错误适用司法节制原则的本质就是过分追求效率而忽视了公平,主要表现为违反《谅解》所规定的争端解决机制的目的条款以及关于专家组职能的规定。此外,如果专家组和上诉机构违反司法节制原则的任意性适用标准,那么它们对该原则的适用可能也是不恰当的。例如,对于不同案件的类似或相同问题,司法节制原则的适用情况并不一样,这给人留下同等情况不同对待的不公印象。对于专家组不当适用司法节制原则产生的不良后果,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法进行救济:第一,由上诉机构完成法律分析;第二,在执行之诉中进行救济。该章旨在证明,错误适用司法节制原则会导致争端得不到积极解决等不良后果,虽然现在可以通过上诉机构完成法律分析和执行之诉等方法进行补救,但这些事后救济方法都存在局限性。由此引出下文避免这些不良后果的预防方法。第6章在前面章节的基础上,分三个层面提出建议。第一个层面是关于司法节制原则在世贸组织争端解决中适用的建议。首先明确不能摒弃司法节制原则,这是因为在GATT/世贸组织争端解决中,该原则的适用存在一定的制度根源、经济根源以及政治根源。在此基础上,确立审慎适用的原则,但具体如何审慎适用,对于专家组和上诉机构有不同的要求,上诉机构要比专家组更审慎地适用司法节制原则。此外,对于某些对效率要求较高的案件(例如贸易救济类的案件)中,在遵循上述适用标准的指引下,专家组可适当考虑对某些诉讼请求适用司法节制原则。此外,为了预防不当适用司法节制原则的不良后果,最好对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进行改革。改革主要涉及以下四个方面:制定适用司法节制原则的内部规则、适当延长专家组和上诉机构的审理期限、适当扩大上诉机构的审查权、赋予上诉机构发回重审权。其中,在“适当扩大上诉机构的审查权”和“赋予上诉机构发回重审权”这两方面的改革上,可以择一进行,但后者为更佳方案,因为这更有利于维护争端方的审级利益。根据以上章节的论述,中国在被诉案件中,可以在某些敏感问题中争取争端第三方的支持;在以第三方身份参与的案件中,对于中国关心的敏感问题,可以发表“混合意见”,让专家组或上诉机构意识到更广泛的世贸组织成员对此问题的矛盾态度,以提高它们对该敏感问题适用司法节制原则的几率。在作为申诉方时,中国应尽量避免把政治问题提到专家组跟前。

邓夏生[8](2018)在《2018年浙江省选考原创预测历史卷》文中研究说明

梁意[9](2018)在《世贸组织上诉机构对司法节制原则的适用》文中研究说明尽管对《关于争端解决规则与程序的谅解》第17条第12款进行严格解读可能得出世界贸易组织上诉机构无权适用司法节制原则的结论,但这一问题仍然存在争议。实践中,上诉机构在很多案件中都适用了司法节制原则。当上诉机构认为解决一个实体问题对于解决争端并非必要时,往往出于司法节制的考虑不对相关实体问题予以审查。此外,无论上诉机构对于实体性请求予以支持,还是反对,抑或不予审查,其常常不会审理与之捆绑的程序请求。除了司法节制本身的考虑,上诉机构还会运用司法节制原则规避对某些疑难体系性问题的审理。

王岩[10](2016)在《WTO体制下的我国国际贸易行政诉讼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01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尽管在入世之前,自行政诉讼制度建立以来,作为涉外行政诉讼的特殊类型,国际贸易行政诉讼在司法实践中客观存在并实际运行着。但是由于其案件数量不多,涉及的领域较窄,长期以来并未引起学术界和实务界的重视,亦未能专门将其法律化、制度化。直至2002年,为了履行建立与WTO相衔接的国际贸易司法审查制度的承诺,最高人民法院先后出台了三部关于审理国际贸易行政案件的司法解释。这三部司法解释与行政诉讼法及其司法解释初步构建起了WTO体制下我国国际贸易行政诉讼制度。但是中国毕竟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全面履行WTO及其他一系列国际协定的过程中,无论在立法、行政,还是司法方面均与WTO要求、其他法治发达国家以及我国入世承诺存在一定的差距。笔者作为一名长期从事行政审判工作的法官,在收集、研究和审理了大量国际贸易行政案件的同时,也见证了入世前后我国国际贸易行政诉讼制度产生和发展的历程。本文运用历史分析、实证分析等研究方法,通过对国际贸易行政诉讼产生的背景、内涵特征、主要原则、法律渊源等方面进行梳理分析,从审查主体、审查范围、审查标准、审查程序等方面对WTO及其成员方的国际贸易司法审查制度进行了比较研究,从而对我国国际贸易行政诉讼原理和制度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释。文章重点通过解读我国现行法律、司法解释对国际贸易行政诉讼制度的一般规定,选取国内外典型案例对几类国际贸易行政案件在司法运行中的实体和程序问题进行实证分析,透视我国国际贸易行政诉讼制度现状,指出该制度与WTO对司法审查的要求尚存在差距,并进而从司法理论及实践、司法改革走向等方面对相关问题解决及国际贸易行政诉讼制度的完善提出若干建议。本文除导言之外,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介绍了我国国际贸易行政诉讼制度建立的背景和过程。其一,国际贸易救济制度是在行政法治国际化的背景下产生的。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影响和冲击是全方位的,在我国国内公法领域中,经济全球化引领着我国行政法治出现国际化的趋势,主要表现为:行政法律渊源扩大、行政主体范围扩大、行政行为救济力度加强。司法审查制度在WTO体制中居于显着地位,是WTO透明度原则的重要内容,在确保WTO规则可操作性和规范成员方政府权力运行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国际贸易救济法律制度分为WTO体制中(国际)与WTO体制下的成员方(国内)两个层面。这两种司法审查程序既相互独立,互不隶属,又相互影响和制约。当事人在选择这两种司法审查程序时没有先后顺序。成员方需完善本国的司法审查制度,尽量与WTO的要求保持一致,当案件提交DSB时需要让渡主权接受审查;而WTO司法审查对成员方国内司法制度有较大的依赖性,受到成员方司法审查实体性标准限制,其裁决的效力亦需要成员方国内司法审查来补强。其二,WTO协定中有关司法审查的规定具有审查主体多样性和独立性,审查范围广泛性,审查标准原则性的特点。根据WTO协定的要求,我国在《入世议定书》和《加入工作组报告书》中就我国国内维持或建立相关制度,以及司法审查的范围和内容作出了承诺。我国国际贸易司法救济制度就是在履行WTO要求和入世承诺的大背景下建立的。只不过我国采取了与西方“司法审查”相对应的“行政诉讼”的提法。这一术语和制度是我国借鉴大陆法系和日本法相关制度引进的。我国的司法审查是通过行政诉讼活动来实现的,中国的司法审查制度就是依据行政诉讼法建立起的行政诉讼制度,它与西方的司法审查制度在历史传统、基本内涵、审查范围和审查依据等方面都存在着本质的不同。第二章是对我国国际贸易行政诉讼制度的概述。主要内容包括国际贸易行政诉讼的概念特征、法律渊源、主要原则以及我国对国际贸易行政诉讼制度的现行规定。国际贸易行政诉讼是指人民法院对被诉国际贸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以解决特定范围内的国际贸易行政争议的活动和制度。其主要涉及国际贸易领域,审查对象是国际贸易行政行为,受涉外行政法律规范调整,系涉外行政诉讼的特殊类型。国际贸易行政诉讼的基本特征为受案范围具有专项性、原告或第三人具有涉外性、与WTO法有着密切的联系、诉讼原则具有特殊性。国际贸易行政诉讼功能和目的为履行WTO要求和我国入世承诺、保护国际贸易参加者权益、监督国际贸易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国际贸易行政诉讼的国际法渊源包括WTO协定和中国入世法律文件,国内法渊源又可区分为实体法渊源和程序法渊源。国际贸易行政诉讼主要原则可归纳为:司法最终解决原则、司法审查有限原则、有限职权主义原则、平等保护和正当程序原则。我国现行法律对国际贸易行政诉讼制度的规定包括两部分,即行政诉讼法涉外部分的一般规定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国际贸易行政案件一系列司法解释中的特别规定。三部专门的司法解释分别对我国国际贸易行政案件的审判机构、管辖法院、审查范围、审理标准、法律适用和裁判方式做了规定。第三章运用比较分析、历史分析等研究方法,从审查主体、审查范围、审查标准以及对国际条约的法律适用四个方面,对WTO主要成员方的国际贸易司法审查制度与我国国际贸易行政诉讼制度进行了剖析研究。文章最终结合我国现行法律的规定,对我国国际贸易行政诉讼的审查主体、审查范围、审查标准、法律适用进行了明确。其一,在审查主体上,我国国际贸易行政诉讼采取的是普通法院审理模式,由中级以上人民法院的行政审判庭负责审理相关案件。其二,在审查范围上,我国国际贸易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为国际贸易具体行政行为,利害关系人在提起诉讼时可以一并要求对国务院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制定的规范性文件进行附带性审查。其三,在审查标准上,除依照普通行政诉讼的合法性审查标准外,在案件审理时还区分事实和法律问题,确立了案卷审查和最佳证据原则,适当放宽了审查标准。在某些特定的行政执法领域,行政机关更加具有专业优势,其对事实认定和不确定法律概念的法律适用享有排除司法审查的“判断余地”。最后,在法律适用上,我国国际贸易行政诉讼应以法律和行政法规作为适用依据,不能直接适用WTO规则。但是根据有约必守原则,在适用国内法时还应尽量作出与WTO规则一致的解释,使得国际条约能够在国内得到遵守。第四章对实践中几类典型国际贸易行政诉讼进行了实证分析。首先,在与国际货物贸易有关的行政诉讼中,以比较具有代表性反倾销(反补贴)、海关估价行政诉讼为例,结合我国法律规定分别从受案范围、原告资格、事实审查和举证责任规则方面进了梳理和分析。通过上述理论和实证分析,可以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一方面进一步清晰了类案审理时应把握的审查规则和尺度,另一方面也指出了我国现有规定与WTO规则要求存在的差距,找到了修正完善的方向。其次,在与国际服务贸易有关行政诉讼中,结合国际贸易和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具体实践,着重介绍了国际服务投资领域的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从而指出在服务投资准入方面,对于行政备案不应一律排除在人民法院的受案范围,而应结合法律条文的规定对行政备案的性质予以具体区分,许可性的备案应属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再次,在与国际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行政诉讼中,结合我国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制度,对该类案件审理过程中可能遇见的程序和实体问题进行了探讨。主要介绍了在我国知识产权侵权采取行政和司法并行的双轨救济制度下,知识产权诉讼中的民行冲突问题,以及人民法院应对这一问题司法政策的演变过程,进而提出成立知识产权法院是解决该问题的必然选择。最后,在其他与贸易有关的行政诉讼中,以反垄断行政诉讼为例,通过梳理反垄断行政执法行为及行政程序,从而明确了不同反垄断执法行为的执法主体和行政诉讼的被告。此外,还对司法实践中争议较多的反垄断行政执法程序与民事诉讼程序冲突竞合,以及反垄断民事诉讼与行政诉讼程序的交叉竞合问题的解决,结合相关理论和法律依据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第五章关于我国国际贸易行政诉讼制度完善的构想。与WTO对成员方国际贸易救济法律制度的要求相比,我国国际贸易行政诉讼制度由于受本国法治发展程度的限制,主要不足表现在受案范围还比较狭窄,与国际上通行的“司法最终解决原则”还有一定的差距。该章通过将我国法律规定与WTO协定对成员方国际贸易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要求进行对照,认为应将国际贸易行政终局行为、行政指导等非强制性行政行为纳入到司法审查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对抽象行政行为的审查范围。文章结合具体理论和国外的实践,从可行性和必要性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论述,并对相应的司法审查机制进行了规划设计。我国现有的国际贸易行政案件审理机构的专业性有待提高,行政诉讼机制影响审判效率。随着国际贸易行政案件数量逐渐增多,受案范围不断扩大,法院办案压力也大大增加,会对行政审判的质效产生不利影响。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在我国设立专门的国际贸易法院很有必要,而且切实可行,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变化着的国际贸易行政诉讼发展的需要。在具体设计和构建上,我们仍可以采取小范围试点的方式,在部分国际贸易行政案件较多的省市设立国际贸易法院,完善国际贸易行政诉讼的实体和程序规则。以后在时机和经验都成熟的基础之上,再根据实践发展的需要在全国其他条件具备的省市推广。

二、中国与世界贸易组织疑难问题解答之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与世界贸易组织疑难问题解答之二(论文提纲范文)

(1)WTO特殊与差别待遇条款的改革 ——基于中国受益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1.2 选题意义
    1.3 研究思路
        1.3.1 研究框架
        1.3.2 本文主要内容
    1.4 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
        1.4.2 不足
2 文献综述
    2.1 特殊与差别待遇的积极作用
    2.2 特殊与差别待遇的有限性和反面作用
    2.3 特殊与差别待遇的更新与完善
    2.4 现有文献的不足和本文待研究议题
3 WTO框架内的发展中国家与特殊与差别待遇的含义
    3.1 WTO框架内的发展中国家含义
        3.1.1 对发展中国家无专门明确规定:1947-1954年
        3.1.2 对发展中国家概念有了初步界定:1954-1985年
        3.1.3 发展中国家区别的引入:1986-1994年
        3.1.4 发展中国家积极参与:1995-2008年
        3.1.5 发展中国家的再界定:2009年
    3.2 WTO框架内发展中国家的自我认定模式
        3.2.1 自我认定方式的沿革
        3.2.2 自我认定的适用基础
        3.2.3 自我认定方式的争议
    3.3 WTO框架内的特殊与差别待遇含义及渊源
        3.3.1 WTO框架内的特殊与差别待遇的含义
        3.3.2 特殊与差别待遇的沿革
        3.3.3 特殊与差别待遇内容
4 特殊与差别待遇的理论依据
    4.1 特殊与差别待遇的本质
        4.1.1 SDT的适用对象:发展中国家
        4.1.2 特殊与差别待遇的本质
    4.2 特殊与差别待遇的理论逻辑脉络
        4.2.1 特殊与差别待遇的理论意义
        4.2.2 特殊与差别待遇的理论内涵
    4.3 理论模型构建
        4.3.1 开放会员的MFN俱乐部(Open membership,OM博弈)
        4.3.2 排他性MFN俱乐部(Exclusive membership, EM博弈)
        4.3.3 将关税优惠纳入模型中
        4.3.4 模型结论
5 特殊与差别待遇条款具体使用情况分析
    5.1 特殊与差别待遇条款分类
        5.1.1 特殊与差别条款具体分类
        5.1.2 类别简介
        5.1.3 简单评价
        5.1.4 特殊与差别待遇条款使用总体分析
    5.2 WTO协定具体使用分析
        5.2.1 1994年《关税及贸易总协定》SDT条款分析
        5.2.2 《服务贸易总协定》SDT条款分析
        5.2.3 《贸易便利化协定》SDT条款分析
        5.2.4 农业协定SDT条款分析
    5.3 中国运用特殊与差别待遇的具体情况分析
        5.3.1 中国仍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5.3.2 中国入世的承诺水平远高于其它发展中国家
        5.3.3 中国运用特殊与差别待遇情况
6 中国因特殊与差别待遇受益的实证分析
    6.1 背景
    6.2 贸易特征性事实
        6.2.1 中国部分产品的税率分布情况
        6.2.2 中国部分产品的总体增长分析
    6.3 理论机制和研究假说
    6.4 实证方法和数据说明
        6.4.1 计量模型设定
        6.4.2 数据处理
    6.5 实证结果分析
        6.5.1 单变量分析
        6.5.2 DID估计结果:基准回归
        6.5.3 内生性问题:工具变量法
    6.6 稳健性检验
        6.6.1 平行趋势检验
        6.6.2 安慰剂检验
    6.7 扩展性分析
        6.7.1 考虑出口国所在洲
        6.7.2 考虑产品组影响程度差异
    6.8 中国运用特殊与差别待遇的受益情况分析
        6.8.1 SDT受益规模较小
        6.8.2 SDT受益结构不均衡
        6.8.3 可考虑“毕业”条款
    6.9 中国受益产品的个别分析
    6.10 实证分析意义
7 中国关于特殊与差别待遇条款改革的对策研究
    7.1 特殊与差别待遇的改革困境
        7.1.1 如何界定“特殊性”
        7.1.2 如何界定“差异性”
        7.1.3 特殊与差别待遇具体问题
    7.2 特殊与差别待遇改革的影响因素和各国主张
        7.2.1 特殊与差别待遇改革的影响因素
        7.2.2 发达国家对特殊与差别待遇的看法
        7.2.3 发展中国家对特殊与差别待遇的立场
    7.3 保留特殊与差别待遇条款的理由
        7.3.1 SDT对发展中国家的重要性
        7.3.2 SDT对发达国家的重要性
        7.3.3 SDT对世界贸易水平的重要性
    7.4 科学合理应对发达国家诉求
        7.4.1 部分发达国家认为不应采取自我认定的方式
        7.4.2 部分发达国家认为应该取消特殊与差别待遇
        7.4.3 部分发达国家认为特殊与差别待遇条款被滥用
    7.5 中国关于特殊与差别待遇条款改革的对策建议
        7.5.1 保留WTO框架内的自我认定方式
        7.5.2 发展中国家应该享有特殊与差别待遇
        7.5.3 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7.5.4 鼓励非线性的评估,采取产品差异化策略
        7.5.5 “毕业”的主动承诺
        7.5.6 推动WTO与其它国际组织就发展问题加强合作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中国实际享受的SDT条款细则
附录2 WTO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名单
附录3 贸易便利化协定承诺情况
附录4 农业协定的特殊与差别待遇条款
附录5 水果组产品代号说明
附录6 寡头垄断贸易模式的关税建立
附录7 特殊与差别待遇效应的实证分析
    1. 背景
    2. 对发展中国家的效应模型
        2.1 模型说明
        2.2 计量模型设定
        2.3 数据说明
    3. 实证分析及检验
        3.1 回归结果分析
        3.2 识别假设检验
        3.3 稳定性检验
        3.4 结论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2)弱约束性制度的扩员研究 ——以上海合作组织的扩员实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研究问题与选题意义
    二、既有研究回顾与评析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弱约束性制度的扩员研究
    第一节 研究问题:弱约束性制度为何扩员
    第二节 国际制度趋弱的现实背景
    第三节 既有学理逻辑的解释与不足
第二章 弱约束性制度的扩员可能
    第一节 概念界定:弱约束性制度
    第二节 两个假定:包容性制度、协调型互动
    第三节 三个假设:权力制衡、规范扩散、功能补偿
第三章 案例选择的合理性分析
    第一节 上海合作组织扩员问题概述
    第二节 上海合作组织的弱约束性界定
    第三节 上海合作组织的包容性特征和制度互动背景
第四章 案例检验:上海合作组织扩员中的权力制衡需求
    第一节 上合组织的相关权力要素:俄罗斯、美欧、中国
    第二节 权力制衡需求:俄罗斯视角下的制衡需求与制衡可能
    第三节 权力制衡需求对扩员进程的推动:历时比较
    本章小结 权力制衡需求影响但不决定弱约束性制度扩员
第五章 案例检验:上海合作组织扩员中的规范扩散需求
    第一节 上合组织的价值规范要素:“上海精神”
    第二节 规范扩散需求:“上海精神”的扩散需求与扩散路径
    第三节 规范扩散需求对扩员进程的推动:历时比较
    本章小结 规范扩散需求影响但不决定弱约束性制度扩员
第六章 案例检验:上海合作组织扩员中的功能补偿
    第一节 上海合作组织“对接平台”定位的出现
    第二节 在对接协调中获取功能补偿的可行性论证
    第三节 功能补偿对扩员决策的决定性影响
    本章小结 功能补偿是弱约束性制度扩员的必要条件
总结
    一、总结与结论
    二、基于结论的政策建议
    三、研究的局限与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外交学院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

(4)基于情境教学法的初中历史微课设计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要求
        1.1.2 初中历史微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1.1.3 情境教学是历史课教学常用的有效手段之一
        1.1.4 微课资源有利于学习情境的创设
    1.2 文献综述
        1.2.1 情境教学法
        1.2.2 历史学科与微课
        1.2.3 基于情境教学法的历史微课
    1.3 问题提出
    1.4 研究意义及价值
        1.4.1 理论意义
        1.4.2 实践意义
    1.5 研究目的与内容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与思路
        1.6.1 研究思路
        1.6.2 研究方法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微课
        2.1.2 情境教学法
    2.2 理论基础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2.2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2.2.3 掌握学习理论
3 初中历史微课设计与运用情况调查与分析
    3.1 初中历史微课设计与运用情况调查
        3.1.1 问卷的编制
        3.1.2 调查结果与分析
        3.1.3 初中历史微课访谈分析
    3.2 初中历史微课开发与运用存在的问题分析
4 基于情境教学法的初中历史微课设计与开发
    4.1 设计初衷
    4.2 设计原则
        4.2.1 实用性原则
        4.2.2 交互性原则
        4.2.3 创新性原则
        4.2.4 趣味性原则
    4.3 应用原则
        4.3.1 真实性原则
        4.3.2 和谐性原则
        4.3.3 情感性原则
    4.4 设计流程
        4.4.1 流程框架图
        4.4.2 流程结构分析
    4.5 微课设计模板
    4.6 九年级历史下册微课设计与开发
        4.6.1 前端分析
        4.6.2 情境设计
        4.6.3 微课内容设计
        4.6.4 微课资源设计与开发
5 基于情境教学法的初中历史微课应用
    5.1 微课应用方案
        5.1.1 应用目的
        5.1.2 应用假设
        5.1.3 应用对象
        5.1.4 应用材料
        5.1.5 应用过程
    5.2 基于情境教学法的初中历史微课应用效果分析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研究创新之处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初中历史微课设计与应用情况调查
    附录 B 历史九年级下册教学活动
    附录 C 微学习任务单设计
    附录 D 微练习设计
    附录 E 初中历史微课应用前测调查问卷
致谢

(5)提升高中生历史学习兴趣的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缘由
    1.2 研究现状
    1.3 拟解决的问题
    1.4 研究方法
2 高中历史学习兴趣的概念与作用
    2.1 历史学习兴趣的概念
    2.2 历史学习兴趣的作用
        2.2.1 历史学习兴趣的培养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
        2.2.2 历史学习兴趣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价值观
        2.2.3 历史学习兴趣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未来的职业选择
3 高中历史学习兴趣的现状分析
    3.1 高中生历史课程学习兴趣状况的统计
    3.2 对问卷调查结果的总结
        3.2.1 学习动机是提升历史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
        3.2.2 学习内容是培养历史学习兴趣的基础
        3.2.3 历史教师的主导地位不可弱化
4 提升高中生历史学习兴趣的教学策略
    4.1 利用历史事件勾连时政热点提升学生的学史动机
        4.1.1 时政热点的含义
        4.1.2 利用时政热点的教学案例分析
    4.2 利用社会调查提升学生的学史兴趣
        4.2.1 社会调查与历史学习的社会调查的定义
        4.2.2 历史教学中社会调查的途径与方式
        4.2.3 “建国以来社会生活状况”的课程调查实践
    4.3 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景以提升学生的学史兴趣
        4.3.1 多媒体技术与情景教学法的概念
        4.3.2 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景的策略举证
5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部编初中历史教材视域下的经济史教学研究 ——以株洲市体育路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教材分析与初中历史中的经济史教学
    第一节 新课标与初中经济史内容
        一、新课标与历史课程设计思路
        二、新课标与经济史课程内容
    第二节 经济史内容的呈现方式
        一、经济史与课文系统
        二、经济史与辅助系统
    第三节 经济史内容与教学困难
        一、知识点衔接度不高,教师难以整体把握
        二、教材内容丰富,教师对教学内容难以取舍
        三, 文言文史料难度较大,学生难以理解
第二章 初中历史经济史教学现状分析—一以株洲市体育路中学为例
    第一节 经济史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一、学生学习现状调查分析
        二、教师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第二节 经济史教学现状的原因分析
        一、历史学科不受重视,学生兴趣不高
        二、经济史知识零散,难以成体系
        三、教师对课标和教材的研究不够深入
        四、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且缺乏灵活性
        五、重知识的传授,轻思维能力的培养
第三章 初中历史课堂与经济史教学策略
    第一节 教材分析与经济史教学备课
        一、注重历史的时序性,加强经济史知识的纵向联系
        二、构建经济史知识的层级框架,化繁为简
        三、处理好教材内容,发挥课文辅助系统的作用
    第二节 初中历史课堂与经济史教学
        一、用课标引领经济史教学
        二. 用图文资料推动经济史教学
        三、用史料引导经济史教学
        四、用教法带动经济史教学
第四章 经济史教学策略的实际应用——以《宋代经济的发展》为例
    一、教材分析
    二、学情分析
    三、教学目标
    四、教学重难点
    五、教学过程
    六、教学设计反思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论世贸组织争端解决中的司法节制原则(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问题的提出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和文献综述
        1.2.1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估
    1.3 研究范围和内容
        1.3.1 研究范围
        1.3.2 基本观点及主要内容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分析法
        1.4.2 价值分析法
        1.4.3 跨学科分析法
        1.4.4 比较分析法
        1.4.5 案例分析法
        1.4.6 实证分析法
    1.5 研究的创新点
        1.5.1 研究视角的独特性
        1.5.2 观点的创新性
        1.5.3 研究内容的创新性
第2章 司法节制原则的内涵及性质
    2.1 司法节制原则的内涵
        2.1.1 广义上的司法节制原则
        2.1.2 狭义上的司法节制原则
    2.2 司法节制原则的性质
        2.2.1 法律原则
        2.2.2 规避问题的法律工具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适用司法节制原则的法律依据
    3.1 条约依据
        3.1.1 世贸组织专家组适用司法节制原则的条约依据
        3.1.2 世贸组织上诉机构适用司法节制原则的条约依据
    3.2 其它国际法依据
        3.2.1 一般法律原则
        3.2.2 其它国际司法机构的判例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司法节制原则的适用标准
    4.1 强制性标准
        4.1.1 排除适用的标准
        4.1.2 形式标准
        4.1.3 目的标准
        4.1.4 “必要性”标准
    4.2 任意性标准
        4.2.1 “吸收”标准
        4.2.2 隐含标准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司法节制原则的不当适用及救济措施
    5.1 司法节制原则的不当适用
        5.1.1 追求效率却违背争端解决机制的目的
        5.1.2 追求效率却违背《谅解》第11条
        5.1.3 违反平等原则
        5.1.4 违反隐含标准
        5.1.5 其它不当适用的情形
    5.2 不当适用司法节制原则的救济措施
        5.2.1 上诉机构完成法律分析
        5.2.2 在执行之诉中进行救济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预防误用司法节制原则所致后果的建议及中国的因应
    6.1 关于司法节制原则在世贸组织争端解决中适用的建议
        6.1.1 不摒弃司法节制原则
        6.1.2 确立审慎适用原则
    6.2 对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的改良建议
        6.2.1 制定适用司法节制原则的内部规则
        6.2.2 适当延长专家组和上诉机构的审理期限
        6.2.3 适当扩大上诉机构的审查权
        6.2.4 赋予上诉机构发回重审权
    6.3 中国的因应
        6.3.1 作为申诉方的诉讼策略
        6.3.2 作为被申诉方的应诉策略
        6.3.3 作为争端第三方的参诉策略
        6.3.4 作为上诉方的参诉策略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案例名称对照表
后记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2018年浙江省选考原创预测历史卷(论文提纲范文)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30小题, 每小题2分, 总计6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 会稽因会稽山得名, 《史记》:“或言禹会诸侯江南, 计功而崩, 因葬焉, 命曰会稽。会稽者, 会计也”。秦王政二十五年 (前222年) , 秦将王翦“定荆江南地, 降越君, 置会稽郡”。此为会稽郡首见于史籍。先秦时期会稽的变化反映了 ()
    2.“ (汉武帝) 令诸王得推恩封子弟为列侯, 于是齐分为七, 赵分为六, 梁分为五, 淮南分为三;又令诸侯十月献酎金, 不如法者, 国除, 其县邑皆别属他郡。……自后诸侯王唯得衣食租税。”材料可以反映当时的 ()
    3. 从7世纪到12世纪, 唐、宋两朝蓬勃而起的中国文明, 似乎超过欧洲是毫无疑问的。证据不仅是宋代的山水画及朱熹等人的理学, 还有那一系列的“中国第一”的科技发明。下列对宋代科技文化艺术成就说法正确的是 ()
    4. 阅读下列图文信息
    5. 陆王心学为维护君主专制和封建统治秩序提供理论依据, 明清之际进步思想虽然冲击了当时的封建君主专制, 但是本质上并没有跳出传统儒学的范畴。这些思想家中, 属于浙江的思想家有 ()
    6. 朱元璋杀胡惟庸之后下诏书说:“……以后嗣君, 勿得议置丞相, 臣下此请者, 置之重典。”于是, 出现了下列情形
    7. 如下图所示, 在近代中国, 从“师夷长技以制夷”理论到“师夷长技以制夷”实践, 反映了近代中国有识之士从“师夷务”到“师洋务”的发展历程。这一历程在实际上体现了近代中国 ()
    8. 天干地支纪年是学习中国近代史前期内容的一个重要工具或方法。下列历史事件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 正确的是 ()
    9.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南昌城头的枪声, 像划破夜空的一道闪电, 使中国人民在黑暗中看到了革命的希望, 在逆境中看到了奋起的力量。南昌起义连同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以及其他许多地区的武装起义,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的开端, 开启了中国革命新纪元。”这里的“新纪元”是指南昌起义 ()
    1 0. 在日寇对冀中根据地的扫荡中, 这支军队与八路军主力纵队和贺龙、关向应率领的120师协同作战, 消灭土匪武装第六路。这支军队威震冀中平原, 有“攻无不克、无坚不摧、打不垮、拖不烂的铁军”之誉。“这支军队”指的是 ()
    1 1. 阅读下列表格信息
    1 2. 邮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历史的浓缩, 如图所示
    1 3. 阅读下列表格信息
    1 4. 万隆会议期间, 对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有人不喜欢某些措词或写法。周总理发言讲到, 名词可以换, 写法可以修改, 只要把我们寻求的共同愿望肯定下来。万隆会议期间,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修改”的地方是 ()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4小题, 总计40分)
    1 5. 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现代中国科技成就。解答本题时, 要求再现相关教材知识考点进行思考:题干时间为1 9 64年, “文革”前夕, 加上关键字眼“核武器”, 故题干材料指的是1 9 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错在“期间”;选项C发生在1 9 6 7 年;选项D发生在1 970年, 且为航天科技。

(9)世贸组织上诉机构对司法节制原则的适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世贸组织上诉机构是否有权适用司法节制原则
    (一) 反对者的观点和理由
    (二) 支持者的观点和理由
        1. 上诉机构适用司法节制原则的现实可能性与必要性
        2. 上诉机构适用司法节制原则的法律可能性
    (三) 小结
三、司法节制原则作为节省司法资源的工具
    (一) 司法节制原则在实体问题上的适用
        1. 可以完成但没有完成法律分析
        2. 附条件之上诉请求的条件成就, 但不审查该上诉请求
    (二) 司法节制原则在程序问题上的适用
        1. 支持上诉方的实体请求并在程序问题上适用司法节制原则
        2. 驳回上诉方的实体请求并在程序问题上适用司法节制原则
        3. 因拒绝对相关实体问题审查而在程序问题上适用司法节制原则
四、司法节制原则作为司法规避和克制的工具
    (一) 用司法节制原则来规避对某些程序问题的处理
    (二) 用司法节制原则来规避对某些实体问题的处理
    (三) 对中国出版物案的再思考
五、结语

(10)WTO体制下的我国国际贸易行政诉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研究的背景和目的
    二、研究的现状和文献综述
    三、论文框架结构和基本内容
    四、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五、案例汇纂
第一章 我国国际贸易行政诉讼制度建立的背景和过程
    第一节 行政法治国际化背景下的国际贸易救济制度
        一、经济全球化所引发的行政法治国际化
        二、WTO体系中司法审查制度的显要地位
        三、国际和国内国际贸易司法审查制度的关系
    第二节 WTO对成员方司法审查制度的要求及我国的入世承诺
        一、WTO协定中有关司法审查的规定
        二、WTO司法审查制度的特征分析
        三、我国对司法审查的入世承诺
    第三节 我国国际贸易行政诉讼制度的建立
        一、西方国家的司法审查与我国行政诉讼的区别
        二、我国国际贸易行政诉讼的审查对象
        三、我国国际贸易行政诉讼制度的建立
第二章 我国国际贸易行政诉讼制度概述
    第一节 我国国际贸易行政诉讼的概念及特征
        一、与涉外行政诉讼的联系与区别
        二、我国国际贸易行政诉讼的含义及特征
        三、国际贸易行政诉讼的功能和目的
    第二节 我国国际贸易行政诉讼的法律渊源
        一、我国行政诉讼的法律渊源
        二、我国国际贸易行政诉讼的法律渊源
    第三节 我国国际贸易行政诉讼的主要原则
        一、司法最终解决原则
        二、司法审查有限原则
        三、有限职权主义原则
        四、平等保护原则
        五、正当程序原则
    第四节 我国对国际贸易行政诉讼的现行规定
        一、我国法律和司法解释对涉外行政诉讼的一般规定
        二、我国司法解释对国际贸易行政诉讼的特别规定
第三章 WTO主要成员方国际贸易司法审查制度与中国国际贸易行政诉讼制度的比较研究
    第一节 关于审查主体制度的比较研究
        一、WTO主要成员方国际贸易司法审查主体制度
        二、我国国际贸易行政案件的审查主体
    第二节 关于国际贸易行政案件司法审查范围的比较研究
        一、WTO主要成员方国际贸易司法审查的受案范围
        二、我国国际贸易行政诉讼受案的范围
    第三节 关于国际贸易行政案件审查标准的比较研究
        一、WTO主要成员方关于国际贸易行政行为的司法审查标准
        二、我国国际贸易行政诉讼的审查标准
    第四节 WTO规则在我国国际贸易行政诉讼中的适用
        一、国际条约适用的基本理论
        二、国际条约适用的国外实践
        三、我国对WTO协定国内适用的态度
        四、国内法与WTO规则冲突时的法律适用
第四章 几类典型国际贸易行政诉讼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与国际货物贸易有关的行政案件受、审理中的若干问题探析
        一、与国际货物贸易有关的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
        二、与国际货物贸易有关的行政案件原告资格的确定
        三、与国际货物贸易有关的行政诉讼事实问题审查和举证责任规则
    第二节 与国际服务贸易有关的行政诉讼中的若干问题探析
        一、国际服务贸易与服务贸易领域的国际投资
        二、服务贸易领域的国际投资负面清单管理模式
        三、行政备案的法律属性及救济
    第三节 与国际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行政诉讼中的若干问题探析
        一、知识产权的保护机制
        二、我国海关知识产权保护
        三、知识产权的民事与行政救济程序的冲突
        四、我国成立知识产权法院是解决民行冲突问题的必然选择
    第四节 与国际贸易有关的反垄断行政诉讼中的若干问题探析
        一、与国际贸易有关的反垄断行政诉讼的被告
        二、反垄断行政执法程序与民事诉讼程序的竞合与冲突
        三、反垄断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程序的竞合和冲突
第五章 我国国际贸易行政诉讼制度完善的构想
    第一节 将国际贸易行政终局行为纳入国际贸易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设想
        一、我国关于行政终局行为的规定与WTO要求之间的具体差距
        二、行政终局行为可诉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
        三、关于将国际贸易行政终局行为纳入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建议
    第二节 扩大国际贸易行政诉讼对抽象行政行为的审查范围
        一、我国对抽象行政行为的审查现状与WTO要求存在差距
        二、抽象行政行为的可诉性探讨
        三、将行政规章纳入行政诉讼审查范围的构想
    第三节 将行政指导等非强制性行政行为纳入国际贸易行政诉讼受案范围
        一、行政指导的概念及性质
        二、行政指导的可诉性探讨
        三、我国行政指导审查模式的设计方案
    第四节 关于我国设立国际贸易法院的构想
        一、美国的国际贸易法院简介
        二、我国设立国际贸易法院的必要性
        三、我国设立专门的国际贸易法院的可行性
        四、我国设立国际贸易法院的具体构想
参考文献
附表一
附表二
附表三
附表四
附表五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后记

四、中国与世界贸易组织疑难问题解答之二(论文参考文献)

  • [1]WTO特殊与差别待遇条款的改革 ——基于中国受益的实证分析[D]. 徐乾宇.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21(02)
  • [2]弱约束性制度的扩员研究 ——以上海合作组织的扩员实践为例[D]. 彭昕. 外交学院, 2021(10)
  • [3]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4]基于情境教学法的初中历史微课设计与应用研究[D]. 王艳飞. 河南大学, 2020(02)
  • [5]提升高中生历史学习兴趣的教学策略研究[D]. 宋慧玲.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6]部编初中历史教材视域下的经济史教学研究 ——以株洲市体育路中学为例[D]. 刘清瑶.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7]论世贸组织争端解决中的司法节制原则[D]. 梁意.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8(05)
  • [8]2018年浙江省选考原创预测历史卷[J]. 邓夏生. 教学考试, 2018(17)
  • [9]世贸组织上诉机构对司法节制原则的适用[J]. 梁意. 武大国际法评论, 2018(02)
  • [10]WTO体制下的我国国际贸易行政诉讼研究[D]. 王岩. 华东政法大学, 2016(07)

标签:;  ;  ;  ;  ;  

中国与世界贸易组织疑难解答之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