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贝多芬《第12号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的分析与演奏(论文文献综述)
王欣[1](2021)在《《贝多芬第二十六号钢琴奏鸣曲Op.81a“告别”》演奏难点分析与解决》文中研究表明
司启璇[2](2021)在《贝多芬中期钢琴奏鸣曲的音乐风格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德国作曲家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是古典主义时期的伟大作曲家。时至今日,他的交响乐、室内乐、协奏曲等作品依旧频繁上演于音乐会,其钢琴作品既是钢琴音乐会中上演率最高的艺术作品,也是钢琴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贝多芬从各个方面为十八十九世纪的音乐领域带来了新的气息,极大地推动了钢琴奏鸣曲的发展轨迹,对奏鸣曲式的形成与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与海顿莫扎特一样,贝多芬追求音乐作品内在的逻辑性和戏剧性,呼应启蒙运动所宣扬的人文主义精神,是故,欲研宄其作品的音乐风格,不能仅限于对音乐作品的本体分析,需要从整个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风格角度架构其音乐特征的形成过程,进而概括贝多芬奏鸣曲中某一时期奏鸣曲的艺术风格和价值意义,从而应用于实际的钢琴教育中。本文基于音乐的结构特征分析,从古典时期和艺术风格的维度,尝试对贝多芬中期钢琴奏鸣曲的音乐风格进行解析。研究贝多芬中期钢琴奏鸣曲的音乐风格,能够系统地挖掘贝多芬中期音乐风格的成因,总结其音乐风格。本文以中期钢琴奏鸣曲为研究对象,以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风格为背景,运用音乐本体分析的研究方法,探究其音乐风格。一方面,旨在为贝多芬的音乐研究增添细节内容,另一方面,也尝试通过串联音乐史探究音乐风格的分析,并搭建有效的音乐分体分析途径。愿本文的内容,能够完善在探究贝多芬中期钢琴奏鸣曲的音乐风格方面的分析,为贝多芬奏鸣曲的研究提供一条新的思路,为后来的学者研究贝多芬音乐风格提供资料。
母丹[3](2021)在《舒曼《g小调第二钢琴奏鸣曲Op.22》的演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舒曼是德国浪漫时期代表的音乐家之一,他的音乐创作和音乐评论对德国浪漫主义音乐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舒曼在创作方面继承了贝多芬晚期的古典主义风格,并将浪漫主义风格发挥到极致。对文学的热爱是他在音乐创作上的主要灵感来源,所以他的作品具有极高的文学性和丰富的思想内涵。《g小调第二钢琴奏鸣曲》是舒曼三首钢琴奏鸣曲中最受欢迎的一部作品,通过对这部作品的学习和研究,对了解舒曼音乐创作和演奏舒曼钢琴音乐作品具有重要的价值。全文主要包括引言、四个章节和结语。第一章主要对舒曼的生平成就及这部作品的创作背景进行概述;第二章对这部作品进行曲式结构上的本体分析;第三章选取了四位演奏家的演奏版本,对四个版本的速度和处理风格进行对比和分析;第四章在理论和背景的基础上,对这部作品的演奏技术难点结合谱例进行归纳分析和总结,其中包括多声部、节奏、十六分音符的快速跑动、八度及远距离大跳和踏板的运用;之后又以本人的演奏实践为出发点,总结练习经验与个人演奏心得。此论文通过理论背景与演奏实践相结合,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这部作品、更准确的把握和演奏这部作品的音乐内容。
刘力畅[4](2021)在《贝多芬《降E大调第二十六号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的创作特征及演奏方法》文中认为伟大的德国音乐家——路德维希·凡·贝多芬所创作的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被尊称为"圣经新约"。其中《降E大调第二十六号钢琴奏鸣曲》(OP.81),是当时献给挚友鲁道夫公爵的作品,也是属于贝多芬中后期创作的作品,这对于了解贝多芬中晚期创作风格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本文将围绕着《降E大调第二十六号钢琴奏鸣曲》"告别"第一乐章,从创作背景、创作特征和演奏方法进行探究和分析。
谢丹[5](2021)在《十二音技法在奏鸣曲式中的应用 ——克热内克三首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文章以克热内克的三首采用十二音技法创作的钢琴奏鸣曲为研究对象,选取其中的奏鸣曲式乐章为研究主体。文章从作品音高材料的使用和组织手段为切入点,对这三首作品中奏鸣曲式乐章的创作技法进行分析,研究十二音技法在三首钢琴奏鸣曲创作中不同阶段的表现形式,探讨无调性音乐语言与奏鸣曲式如何相互适应,如何建立结构逻辑。在对作品具体研究的同时,全方位深入探索作曲家的创作思路与风格特征的演变。论文由绪论、五个章节、结语构成。绪论主要对论文的研究方法与现状,以及克热内克的创作进行梳理。第一章阐述十二音技法,以及奏鸣曲与奏鸣曲式结构的历史及发展,概括克热内克三首代表性钢琴奏鸣曲的主要特征。第二、三、四章结合阿伦·福特的音级集合理论,分别对这三首钢琴奏鸣曲中使用十二音技法创作的第一乐章进行具体分析,总结克热内克十二音序列技法特点。第五章从对比、发展、统一的角度对奏鸣曲式原则与十二音技法的结合进行综合归纳,详细论证用十二音技法创作的奏鸣曲式如何体现结构原则,并提炼三首作品在音高、和声、曲式、复调、织体、节奏等方面的特点。结语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探寻作曲家沿着“一条主线三种模式”的创新思维,以及对当代音乐创作的启示。
王艺璇[6](2021)在《勃拉姆斯《d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op.15)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十九世纪的浪漫主义,随着钢琴制造业的繁荣和兴盛,涌现了诸多优秀的钢琴协奏曲作品。约翰纳斯·勃拉姆斯作为浪漫主义中后期德国重要的作曲家,共创作了两部钢琴协奏曲,诞生于勃拉姆斯创作初期的《d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op.15)是他首部大型的管弦乐队作品。这部作品虽然出自青年的勃拉姆斯之手,但该作品以其独具匠心的笔触技法和深邃的精神内涵成为了浪漫主义时期钢琴协奏曲中最与众不同的一部作品。这部钢琴协奏曲的创作不仅为勃拉姆斯之后的交响曲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且还对后世其他的作曲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章内容包含三个章节,第一章深入解读了勃拉姆斯《d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op.15)创作的内在因素和外部环境,个人的情感经历和外部的环境因素激发这部作品的创作和形成。第二章详细分析了作品特性,主要从展开性变奏手法的体现、作品结构布局、音乐散文的模式、标题性的隐喻以及平衡性特质的体现几个方面对整部作品独特的特点进行了具体细致的例证说明,同时证明了勃拉姆斯是一个“革新者”,并不是所谓的“守旧者”。第三章是对艺术风格和价值的讨论,首先梳理了勃拉姆斯所受到德奥前辈作曲家在创作技法和音乐理念等方面的影响;其次从《d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op.15)中提炼出了该作品所展现的个人风格特质;再次对《d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的评价进行了再审视,最后讨论了《d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所体现出的深刻的艺术价值。
陈家怡[7](2021)在《浅析贝多芬《降E大调第三钢琴与小提琴奏鸣曲》及其演奏版本赏析》文中认为贝多芬的音乐总是能给人带来内心感动和精神力量。作为一名专业的小提琴演奏者,贝多芬的作品是我们的必修曲目,受震撼之余,背后要求的演奏技术和如何理解并传达贝多芬的精神,是学习路上必然要碰到的难关。本文以贝多芬《降E大调第三钢琴与小提琴奏鸣曲》为研究对象,参考国内外文献结合笔者个人的演奏实践,主要从曲式、演奏诠释、录音版本对比这三个方面,从还原历史——自我——演奏家的视角,对作品进行举例和对比分析。希望此文能对演奏专业的读者有所帮助。
林偌彤[8](2021)在《浅析贝多芬《第五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的演奏技巧》文中指出贝多芬的作品非常具有高度戏剧性,尤其表现在他的演奏方面。钢琴一直强调演奏之道,要注重情感表达与技巧使用,一位合格的演奏者应该围绕着"力度"、"音色"、"触键"、"情绪"展开理论学习与实践研究。因此笔者选取了贝多芬《第五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进行研究,重点介绍了贝多芬该乐曲的创作背景以及演奏技巧,分别是力度、音色、触键、情绪等方面做研究。力图通过笔者的分析和研究,能够总结出贝多芬的一个演奏特色,为后来的钢琴演奏者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陈里超(Lichao Rachel Chen)[9](2020)在《贝多芬Op.47,《小提琴与钢琴“克鲁采”奏鸣曲》 ——申克分析与演奏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本文论证用申克的理论能更深层、全面地分析贝多芬第九号小提琴与钢琴“克鲁采”奏鸣曲,从而帮助演奏者对该作品有逻辑的诠释。“克鲁采”奏鸣曲以它的规模、炫技、小提琴与钢琴之间建立的关系闻名。演奏者只有深层,统整地诠释这首长达半个多小时的作品,才能置身于音乐凝合中的紧张状态。奥地利音乐理论家申克的理论就建立在有机连贯理论之上,强调和弦的结构功能和延长功能,将音乐作品视作整体。本篇论文依照申克提出的背景、中景和前景的概念,不过分强调作品中的每一个音,不高估小节线的价值,不破坏乐句的方向和形状,来解读“克鲁采”奏鸣曲。笔者选取每个乐章中具有终止式的独立完整段落,用申克的方法,去掉音乐表面的装饰与填充,追溯到最底层(背景),找出作品最原始的架构(基础结构),再宏观地观察这个结构的延长。更进一步,笔者将使用申克分析与演奏结合,选出与申克分析相适应的乐谱、录音、小提琴教学法书籍帮助演奏。最终,演奏者的诠释与音乐的组织逻辑进行整合,形成演奏逻辑。
王晗[10](2020)在《肖邦钢琴协奏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肖邦的两首钢琴协奏曲为研究对象,涉及创作背景、音乐结构、体裁特征、音乐气质、风格特征、精神内涵、个人天性、审美趣味、审美理想,以及体现其艺术特征所依托的作曲手段等侧面因素,并在结语中进一步对两部作品的历史地位作了评述。笔者认为,肖邦的两部钢琴协奏曲尽管沿袭了古典主义音乐时期所奠定的套曲范式,但却在不自觉中流露出某种程度的游离;在曲式思维方面,尽管也沿袭其时业已程式化的结构模式,但却在阶段性的微观结构上,流露出复杂化的、扩张性的主观意向;在奏鸣曲式的调布局方面,有意违背常规。此外,作为肖邦早期创作的阶段性总结,两部作品已兼具了雄强与灵秀两种截然相悖的审美气质,而这些气质都与其个人天性、审美趣味与审美理想有着内在的关联。
二、贝多芬《第12号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的分析与演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贝多芬《第12号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的分析与演奏(论文提纲范文)
(2)贝多芬中期钢琴奏鸣曲的音乐风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
1.选题缘由 |
2.选题意义 |
(二)研究内容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水平 |
一、古典主义时期音乐风格 |
(一)社会背景 |
1.历史文化 |
2.政治环境 |
3.科学技术的发展 |
(二)具体内涵 |
1.思想领域 |
2.人性 |
二、贝多芬中期钢琴奏鸣曲创作背景 |
(一)人文背景 |
1.宗教环境的影响 |
2.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环境的影响 |
3.启蒙运动和狂飙突进运动对贝多芬创作的影响 |
(二)主观客观因素 |
1.身体疾病的影响 |
2.贝多芬的友情与爱情 |
三、贝多芬中期钢琴奏鸣曲的音乐风格 |
(一)结构框架的转变和创新 |
1.奏鸣曲各部分篇幅的创作上更加自由 |
2.体裁选择上的创新 |
3.中期创作中尾声规模的扩大 |
4.奏鸣曲重心移至末乐章 |
(二)丰富的旋律创作手法 |
1.引子的使用 |
2.主题内部的对比性 |
3.力度变化起伏较大 |
4.速度术语的使用及频繁变化 |
5.增六和弦的使用 |
(三)风格特点 |
1.“英雄性” |
2.“悲剧性” |
3.“抒情性” |
4.“交响性” |
四、贝多芬中期钢琴奏鸣曲音乐风格的把握 |
(一)实践意义 |
(二)演奏中要注意的问题 |
五、贝多芬中期钢琴奏鸣曲音乐风格的历史意义 |
(一)对古典风格的继承 |
(二)中期创作中古典风格的突破 |
(三)古典风格的延伸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致谢 |
(3)舒曼《g小调第二钢琴奏鸣曲Op.22》的演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课题来源 |
(二)研究的目的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水平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一、“音乐诗人”舒曼和他的“第二钢琴奏鸣曲” |
(一)舒曼生平 |
(二)舒曼的艺术成就 |
(三)《g小调第二钢琴奏鸣曲》的创作背景 |
二、《g 小调第二钢琴奏鸣曲》的音乐本体分析 |
三、舒曼《g小调第二钢琴奏鸣曲》演奏版本的对比研究 |
(一)演奏版本介绍 |
(二)演奏风格对比 |
1.阿格里奇 |
2.阿劳 |
3.肯普夫 |
4.内田光子 |
小结 |
四、《g小调第二钢琴奏鸣曲》的演奏研究 |
(一)演奏技术难点 |
1.多声部的旋律线条 |
2.多变的节奏 |
3.十六分音符的快速跑动 |
4.八度的大量运用及远距离大跳 |
5.踏板的使用 |
小结 |
(二)舒曼《g小调第二钢琴奏鸣曲》的演奏实践 |
1.个人演奏心得体会 |
2.上台前的准备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攻读硕士学位期间音乐会节目单 |
附录2: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习成果 |
致谢 |
(4)贝多芬《降E大调第二十六号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的创作特征及演奏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一、贝多芬生平及《降E大调第二十六号钢琴奏鸣曲》(OP.81)创作背景分析 |
二、《降E大调第二十六号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的标题音乐特征分析 |
三、《降E大调第二十六号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的艺术特征分析 |
四、《降E大调第二十六号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的演奏分析 |
结语 |
(5)十二音技法在奏鸣曲式中的应用 ——克热内克三首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起、选题意义及研究方法 |
一、选题缘起 |
二、选题意义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三节 克热内克创作概述 |
一、生平简介 |
二、创作概述 |
三、十二音技法 |
四、钢琴音乐创作 |
第一章 十二音技法与奏鸣曲式结构的历史及发展 |
第一节 奏鸣曲及奏鸣曲式的历史发展 |
一、奏鸣曲的历史及发展 |
二、奏鸣曲与奏鸣曲式 |
第二节 十二音技法与奏鸣曲式 |
一、十二音技法的历史及发展 |
二、用十二音技法写作的奏鸣曲式 |
第三节 克热内克三首十二音钢琴奏鸣曲的主要特征 |
一、乐章布局与曲式结构 |
二、曲式各部分规模的差异 |
三、传统形态下的新因素 |
第二章 严格十二音技术与奏鸣曲式的结合——第三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研究 |
第一节 第三钢琴奏鸣曲概述 |
第二节 使用十二音技法创作的第一乐章整体分析 |
一、曲式分析 |
二、全曲序列结构分析 |
三、音乐要素分析 |
第三节 十二音序列技法特点 |
一、十二音序列的基本用法 |
二、对称集合 |
三、序列轮转技术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集合化的十二音技术与奏鸣曲式的结合——第四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研究 |
第一节 第四钢琴奏鸣曲概述 |
第二节 使用十二音技法创作的第一乐章整体分析 |
一、曲式分析 |
二、全曲序列结构分析 |
三、音乐要素分析 |
第三节 序列技法特点 |
一、序列的基本用法 |
二、三音集合的动机功能 |
三、十二音与调性的结合 |
四、对称思维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综合化的十二音技术与奏鸣曲式的结合——第五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研究 |
第一节 第五钢琴奏鸣曲概述 |
第二节 使用十二音技法创作的第一乐章整体分析 |
一、曲式分析 |
二、全曲序列结构分析 |
三、音乐要素分析 |
第三节 序列技法特点 |
一、序列的片段化截断 |
二、不完整十二音主题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奏鸣曲式原则与十二音技法结合的综合归纳 |
第一节 呈示部的双主题中心原则 |
一、十二音主题特征 |
二、十二音主题动机的贯穿 |
三、序列与主题形态的联系 |
第二节 展开部的交响性发展原则 |
一、用序列移位展开 |
二、用复调手法展开 |
三、用集合思维展开 |
四、用序列截断展开 |
第三节 再现部的统一原则 |
一、用序列的结缘性体现统一原则 |
二、用序列起始音高体现统一原则 |
三、用首尾统一的核心集合体现统一原则 |
本章小结 |
结语 |
一、克热内克创作思维中对十二音技术的态度及其结构观念 |
二、一条主线三种模式 |
三、十二音序列技法对当代音乐创作的影响与启示 |
参考文献 |
一、外文文献 |
二、中文文献 |
附录一: 克热内克七首钢琴奏鸣曲创作情况简表 |
附录二: 克热内克论着中英文对照表 |
作者简介 |
致谢 |
(6)勃拉姆斯《d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op.15)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与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一、创作语境 |
(一)作品创作的内在因素 |
(二)作品创作的外在因素 |
本章小结 |
二、作品特性 |
(一)展开性变奏的手法 |
(二)作品的结构布局 |
(三) “音乐散文”的模式 |
(四)标题性的隐喻 |
(五)平衡性的特质 |
本章小结 |
三、艺术风格与价值 |
(一)艺术风格分析 |
(二)艺术价值分析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浅析贝多芬《降E大调第三钢琴与小提琴奏鸣曲》及其演奏版本赏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贝多芬与他的钢琴与小提琴奏鸣曲 |
第一节 贝多芬所处的时代背景与文化环境 |
第二节 贝多芬的生平与创作历程 |
第三节 贝多芬钢琴与小提琴奏鸣曲的诞生与发展 |
第二章 贝多芬《降E大调第三钢琴与小提琴奏鸣曲》 |
第一节 历史维度分析 |
第二节 音乐结构分析 |
1、第一乐章:奏鸣曲式 |
2、第二乐章:四部曲式 |
3、第三乐章:奏鸣回旋曲式 |
第三节 演奏诠释分析(演奏贝多芬作品的特点) |
1、与贝多芬音乐性格相关的力度表现和记号 |
2、作曲家无标明具体演奏法的地方(non legato或 non staccato) |
3、Legato |
4、Vibrato |
第三章 每个人的贝多芬 |
第一节 18 世纪中期至19 世纪初小提琴与钢琴的构造发展 |
1、小提琴 |
2、钢琴 |
第二节 18 世纪至19 世纪小提琴与钢琴的演奏技术发展 |
1、小提琴 |
2、钢琴 |
第三节 学习心得与几位演奏家录音的赏析 |
1、速度 |
2、二度创作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8)浅析贝多芬《第五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的演奏技巧(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一、创作背景 |
二、演奏技巧 |
(一)力度 |
(二)音色 |
(三)触键 |
(四)情绪 |
结语 |
(9)贝多芬Op.47,《小提琴与钢琴“克鲁采”奏鸣曲》 ——申克分析与演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对象 |
1.2 选题由来 |
1.3 研究现状 |
1.4 研究问题、方法和意义 |
第2章 第一乐章分析 |
2.1 概述 |
2.2 申克分析与演奏分析 |
2.2.1 “结构”与演奏分析 |
2.2.2 “延长”与演奏分析 |
第3章 第二乐章分析 |
3.1 概述 |
3.2 申克分析与演奏分析 |
3.2.1 “结构”与演奏分析 |
3.2.2 “延长”与演奏分析 |
第4章 第三乐章分析 |
4.1 概述 |
4.1.1 第三乐章x、y、z三个动机串联三个乐章 |
4.1.2 第三乐章“抑扬格”“扬抑格”语气串联三个乐章 |
4.2 申克分析与演奏分析 |
第5章 讨论 |
参考文献 |
一、中文文献 |
二、英文文献 |
三、录音回顾 |
致谢 |
(10)肖邦钢琴协奏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时代氛围与创作过程 |
第一节 肖邦离开华沙前波兰的文化环境 |
一、波兰被瓜分及民族意识还未觉醒的原因 |
二、斯坦尼斯瓦夫二世在位期间波兰的文化艺术环境 |
三、同一期间俄国西部边境地区的波兰化 |
四、肖邦诞生时波兰(华沙公国)的社会环境与城市文化 |
五、华沙公国文学艺术领域的总体状况 |
六、民族意识的觉醒 |
第二节 家庭氛围与求学经历 |
一、家庭氛围 |
二、肖邦青少年时期的求学经历 |
第三节 创作过程 |
第四节 肖邦对两部协奏曲的有关言谈 |
第二章 两部协奏曲的结构:以曲式为主导的综合描述 |
第一节 《f小调钢琴协奏曲》的曲式结构 |
一、第一乐章的曲式结构 |
二、第二乐章的曲式结构 |
三、第三乐章的曲式结构 |
第二节 《e小调钢琴协奏曲》的曲式结构 |
一、第一乐章的曲式结构 |
二、第二乐章的曲式结构 |
三、第三乐章的曲式结构 |
第三节 小结:两首协奏曲的差异 |
一、第一乐章的差异 |
二、第二乐章的差异 |
三、第三乐章的差异 |
第三章 二重性抒情特质的整合与工艺特征 |
第一节 沉雄气质的表现 |
一、协奏曲中体现鲜明雄强气质的部分 |
二、划归于雄强气质部分的中性气质 |
第二节 灵秀气质的体现 |
一、体现阴郁、伤感气质的部分 |
二、体现柔和、温婉气质的部分 |
三、划归于灵秀气质部分的中性气质 |
第三节 二重气质在作曲工艺上的体现 |
一、体现沉雄气质的工艺手段 |
二、体现灵秀气质的工艺手段 |
第四章 个体天性、情感与审美趣味的自然流露 |
第一节 肖邦的个体天性 |
一、个体天性 |
二、乡土情怀 |
第二节 对爱情的渴望与沉湎 |
第三节 审美趣味与审美理想的早期构建 |
一、音乐审美趣味 |
二、音乐审美理想的早期构建 |
结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一、音乐学类 |
二、书信传记类 |
三、人文社科类 |
四、学位与期刊论文 |
五、外文文献 |
附录一 :肖邦出华沙之前的早期作品 |
附录二 :关于肖邦钢琴协奏曲研究的论文 |
附录三 :关于肖邦音乐研究的英文文献 |
四、贝多芬《第12号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的分析与演奏(论文参考文献)
- [1]《贝多芬第二十六号钢琴奏鸣曲Op.81a“告别”》演奏难点分析与解决[D]. 王欣. 新疆艺术学院, 2021
- [2]贝多芬中期钢琴奏鸣曲的音乐风格研究[D]. 司启璇.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1)
- [3]舒曼《g小调第二钢琴奏鸣曲Op.22》的演奏研究[D]. 母丹.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1)
- [4]贝多芬《降E大调第二十六号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的创作特征及演奏方法[J]. 刘力畅. 黄河之声, 2021(10)
- [5]十二音技法在奏鸣曲式中的应用 ——克热内克三首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研究[D]. 谢丹.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6]勃拉姆斯《d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op.15)研究[D]. 王艺璇. 武汉音乐学院, 2021(09)
- [7]浅析贝多芬《降E大调第三钢琴与小提琴奏鸣曲》及其演奏版本赏析[D]. 陈家怡. 上海音乐学院, 2021(09)
- [8]浅析贝多芬《第五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的演奏技巧[J]. 林偌彤. 黄河之声, 2021(04)
- [9]贝多芬Op.47,《小提琴与钢琴“克鲁采”奏鸣曲》 ——申克分析与演奏分析[D]. 陈里超(Lichao Rachel Chen). 苏州大学, 2020(03)
- [10]肖邦钢琴协奏曲研究[D]. 王晗. 星海音乐学院, 2020(08)
标签:贝多芬论文; 音乐论文; e小调奏鸣曲第一乐章海顿论文; 奏鸣曲论文; 小提琴结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