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握互联网发展机遇 加速促进信息化进程——第二届中国互联网大会再指互联网前进方向(论文文献综述)
庞坤缺[1](2021)在《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导致落后。随着世界历史的不断发展,开放成为推动人类历史发展进步的必然要素,体现了一个国家致力于自身发展和不断走向世界的发展诉求。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逐步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引擎和稳定器,其中一条极为重要的经验,就是坚定不移扩大开放,历史雄辩地证明,对外开放是实现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对外开放工作,在深刻把握时代发展趋势和中国对外开放实践的基础上,紧密围绕“实现什么样的开放”“怎样扩大开放”“如何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等理论与实践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时代对外开放的新理念、新倡议,构成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是对中国对外开放理论精髓和实践经验的集中概括,也是新时代中国实施全面对外开放战略的重要遵循,同时,为探寻适合自身发展道路的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中国方案,为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本文围绕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这个主题,先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再探讨其理论特征、扩大对外开放与深化对内改革的辩证逻辑关系,接着深入梳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形成条件,包括时代背景、理论渊源、现实依据等,再对其主要内容以及主要内容间的逻辑关系进行论述,接着从思想维度和实践维度,探析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方法论,最后从理论创新、实践意义、世界影响三个方面,系统总结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基于上述研究思路,本论文共分六个章节展开具体论述。第一章是绪论部分,本章主要把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研究现状和述评、研究思路和方法、创新之处和不足之处等问题,梳理介绍清楚,为整个研究奠定坚实基础。第二章是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基本理论概述,本章首先对开放、对外开放、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等概念内涵进行界定分析,再具体分析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理论特征,最后在改革开放的框架内分析了扩大对外开放与深化对内改革的辩证关系。本章是论文研究的逻辑起点,理清了一些基本概念,解决了“是什么”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将本课题的研究不断推向深入。第三章重点论述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形成条件,主要从其形成的时代背景、思想渊源、现实依据等三个方面进行系统梳理、全面阐释。概而观之,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形成有着深刻必然的依据。国际、国内环境的新变化、新特点构成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时代背景;它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开放的理论、中国共产党人的对外开放思想为理论基础,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涵的对外交往理念、对外开放理论,成为其形成的宝贵思想资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着成就、我国步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新发展时期、全球治理体系发生根本性变革、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现实需要等,构成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现实根基。第四章论述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本章从坚持开放发展新理念、完善对外开放布局、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等几个方面,系统阐述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并从根本理念、战略布局、重要支撑、价值目标、重要保障等方面,剖析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之间所具有的严密内在逻辑关系。这一章是本文研究的逻辑中心,为后两章的研究做好铺垫、打下基础。第五章针对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方法论展开剖析,本章从思想维度和实践维度两个方面,系统地论述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方法论,这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继承和发展。具体来看,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坚持加强党的领导和尊重人民首创精神相统一、坚持民族情怀和全球视野相统一是其在思想维度的方法论;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统一、坚持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相统一、坚持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相结合、坚持试点先行和全面推进相促进是其在实践维度的方法论。在新时代境遇下,科学把握、系统剖析其方法论,对于进一步深化对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理论内涵的理解和实践方略的践行,指导新时代对外开放不断向高水平迈进,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第六章归纳总结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本章是论文研究的逻辑终点,在前几章分析论述的基础上,本章从理论创新、实践意义和世界影响三个方面,集中揭示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具体来看,从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开放理论、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外开放思想、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等方面总结了其理论贡献;从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全面提升中国开放型经济水平、助力中国话语体系传播等方面剖析了其实践意义;从为世界经济发展增添新动能、探索国际合作新机制、维护世界和平等方面探讨了其世界影响。
赵越[2](2021)在《习近平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研究》文中认为当今时代互联网发展迅速,各国在网络空间中风雨同舟、休戚与共,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把握机遇迎风而上;与此同时,互联网领域呈现出发展不平衡、规则不健全、体系不完整等类型的问题,网络霸权、网络恐怖主义和网络诈骗等违法犯罪问题频出,又为世界互联网络发展带来挑战。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响应时代呼唤,创造性地提出打造多边、民主、透明的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倡议国际社会携手合作、共谋发展,共迎安全挑战,并力求把网络空间建设成为造福全人类的发展共同体、安全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凝练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理论渊源,需要溯源其生成逻辑。文章第二章从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理论追溯、中国传统共同体思想传承两个方面,探究了习近平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形成逻辑。通过剖析当前网络空间发展现状,探寻了习近平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形成的现实背景,分别从网络空间发展面临互联网发展风险、网络意识形态领域交锋;网络空间治理层面立法陷入困境、各国之间治理理念相异,治理价值观念不同的角度探讨。文章第三章研究,以互联互通、共建共享为基本内涵的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高度契合国际网络空间发展现状,其倡导的以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互联发展、人类文明包容互鉴的互联互通理念旨在为发展中国家提出帮助和支持,打造网络发展共同推进、发展成果全民共享的发展共同体、利益共同体;以创新驱动网络空间互利共赢强调网络技术创新的极端重要性。安全共治保障网络空间和平稳定,倡导世界各国打造网络空间制度体系,加强执法水平,用平稳运行的安全网络互通有无,打造安全共同维护、治理共同参与的网络空间安全共同体、责任共同体。本文第四章认为网络空间存在发展不平衡、网络主权规则不健全、网络空间秩序不合理、网络空间治理体系不完整、网络发展协作关系不和谐等问题,通过对互联网领域热点热门事件的剖析,对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面临的挑战加以分析,为加快全球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网络安全体系、打造网上文化交流共享平台、构建网络空间治理体系提出可行路径,对新时代中国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践行路径提供参考。
左殿升[3](2020)在《网络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差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网络时代“是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历史机遇,我们必须牢牢抓住,决不能同这样的历史机遇失之交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互联网建设治理和国家网络安全工作,他多次强调“我们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互联网是我们面临的最大变量”,“谁掌握了互联网,谁就把握住了时代主动权”。互联网正在成为西方国家新一轮和平演变和实施网络殖民主义的重要工具,成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背景,关乎政治稳定和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现代化提升。政治认同是政治获得合法性的前提,是维系政治稳定的心理基础,是执政党的生命线。互联网的出现使政治认同的原有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改变,不但重塑着政治认同的新形态,而且使传统社会的政治认同差异出现扩大趋势,网络时代政治认同的变化正成为一种影响国家安全的新的风险因素,互联网引发了全新的政治和政党安全问题。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青年大学生群体的政治认同情况直接影响着全社会的政治认同效果,决定着中国政治稳定、政治进程和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青年大学生是互联网“原住民”,受到网络影响最为深重,互联网正在成为影响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最大“变量”。正是由于网络大环境的差异影响、政治认同不同影响因素的差异作用和青年大学生群体的差异构成,造成了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差异呈现。互联网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差异具有极强的放大作用,需要高度警惕、有效应对。本研究采取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196所不同类型高校27174名不同学历在校大学生中展开大规模问卷调查,通过大数据分析,对大学生政治认同进行“可视化”呈现。将政治认同分为身份认同、制度认同、政党认同、政策认同、文化认同、发展认同等六个方面构成,设置了权利认知、利益认知、政治沟通、政治参与和政治满意度等五个影响变量,围绕不同性别、民族、学历、政治面貌、生源地等1 1个维度进行整体性和差异性大数据分析。研究目的主要有三:一是,全面厘清新时代大学生政治认知认同基本状况和差异特征,为大学生政治认同精准“画像”;二是,深入分析网络时代不同影响因素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差异作用,为大学生政治认同准确“把脉”;三是,系统构建应对网络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差异问题的对策路径,为网络时代强化大学生政治认同“赋能”。研究发现,互联网极大拓展政治生态空间、极大激发大学生政治权利意识、极大焕发大学生政治参与热情、极大影响大学生行为观念;大学生身份认同、制度认同、政党认同、文化认同、政策认同以及发展认同,两两之间分别存在着正向相关关系,并且都与政治认同整体正向相关;大学生权利认知、利益认知、政治沟通、政治参与和政治满意度等五大影响因素相互之间高度相关,并且都与政治认同整体存在正向相关关系;网络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总体向好,相较于党的十八大前有了明显的提高,但差异明显:低度认知与高度认同存在悖论,宏观认同与微观认同存在失衡,情感热爱与行为疏离存在矛盾,整体认同与群体认同存在差异。网络时代应对大学生政治认同差异问题,需要增强整体认同,消解差异分歧,要从变量到增量,创造大学生政治认同的优良网络环境,全面加强网络空间法治化建设、意识形态建设和政治文化建设;从网下到网上,夯实党和政府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效能、走好网络群众路线、努力让青年学生有更多获得感;从边缘到中心:彰显政治认同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加强高校党的建设、加强高校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从粗放到精准:精准对待对大学生政治认同差异问题,精准应对政治认同不同构成要素、不同影响因素和不同学生群体的政治认同差异。
夏欣阳[4](2020)在《习近平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研究》文中提出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有利也有弊。一方面,促进了人类社会及其文明的变革与发展,另一方面,网络犯罪活动成为各国发展和全球公共发展的安全威胁。习近平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信事业发展现状,在对世界互联网发展形势和趋势进行精确研判的基础上,提出了系列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相关重要论述,科学回答了“构建什么样的网络空间?如何构建网络空间?”的世界之问,为既行国际互联网领域发展不平衡、秩序不合理、规则不健全等问题的解决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习近平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产物,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与马克思共同体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关系。而马克思共同体思想蕴含着“自然共同体——抽象和虚假共同体——真正共同体”的逻辑线索,为我们审视和研究习近平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思想提供了一种逻辑架构和理论语境。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语境下,以“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等核心概念为基本,依据时代现状,在人类发展、全球网络治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三个现实维度,进一步对习近平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的时代内涵进行阐释。习近平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有其自身的内在逻辑,依据习近平关于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的相关内容,将其阐述为平等尊重是基本前提、创新发展是根本动力、开放共享是价值旨归、安全有序是最终目的、合作共赢是基本遵循。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和人类社会发展时代背景来看,习近平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具有丰富的当代价值,其不仅创新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时代外延,为人类信息化生存指明未来之路,而且科学的回答网络空间治理的世界之问,丰富了网络强国战略的基本内涵,展现了中国对世界互联网未来发展的道义担当。习近平依据世界网络治理发展规律,从网络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网上文化交流共享互鉴、网络经济共同繁荣、网络安全有序发展、网络治理发展体系公平正义等层面提出了如何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五点主张”。以此为框架,结合习近平的重要讲话及社会发展现状,论述了习近平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的实践理路,以期助力新时代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刘聪宇[5](2020)在《习近平关于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等重要宏图被相继提出并不断完善,彰显着我国对网络空间治理与发展的高度重视。然而,目前的网络空间仍旧充满着冲突与不平衡。习近平基于时代发展条件提出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相关重要论述,其中既包含着深度的理论分析、又体现着生动的实践指导,回应了新时代网络发展面临多重挑战和机遇的现实需要。不仅有利于指引我国网络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而且对于全球网络空间治理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中国向世界发出的“四项原则”与“五点主张”是切实可行的,内含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指导,既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一步打造维护以及网络强国目标的更好实现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展示着我国心系全球网络空间治理问题的大国责任感,体现着我国的治理智慧。因此,论文以习近平关于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论述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是绪论部分。主要从四个方面展开介绍,首先是通过对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的梳理引出论文研究的开端;其次是通过对习近平这一论述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述评,为后续研究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再者介绍了论文研究的主体思路与使用到的研究方法;最后介绍了论文研究所遇到的重难点与可能形成的创新点。第二章是习近平关于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的形成理路。从马克思恩格斯共同体思想所包含的关于共同体的三种形态为起点,指出全球化背景下习近平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体思想在当代的发展,而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网络空间的延伸,三者是一脉相承的科学理论。第三章是习近平关于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的内涵特质。先是对网络空间与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概念进行解析,接着从五个方面阐述了其主要内容,即:核心技术是关键命门、安全有序是重要保障、平等尊重是基本导向、普惠共赢是价值目标、开放合作是实施途径,最后分析了论述的四种理论特质。第四章是习近平关于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的时代价值。国内方面,这一论述有利于更好弘扬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我国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助推网络强国目标的更好实现;国际方面,这一论述有利于促进世界优秀文明交流互鉴、拓展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思路、为网络网络空间治理贡献中国智慧。第五章则是习近平关于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路径探析。立足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以多方参与、共同合作为主要逻辑,通过缩小数字鸿沟、打造互联互通的网络设施共同体,维护网络安全、打造清朗和谐的网络安全共同体,推动产业合作、打造合作共赢的网络经济共同体,增进优秀文明交流、打造兼收并蓄的网络文化共同体,提升互联网治理水平、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网络治理共同体。
刘翔宇[6](2020)在《新时代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传播研究》文中提出新时代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是新时代伟大的理论创新成果,当前新型冠状病毒在全球的蔓延态势更突显出人类是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信息时代背景下,全世界人民的命运与共已经超越现实空间渗透到网络空间,2015年12月16日,习近平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的主旨演讲中,呼吁世界各国携手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新时代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内含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及网络空间发展的深刻价值意蕴,是一个体系完备的时代命题。这一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守正、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对西方共同体理念的借鉴。深刻把握新时代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逻辑体系,不仅需要以习近平提出的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五点主张”为基础,厘清共同体理念的主要内容,更需要进一步体悟共同体理念平等、互信、创新、共赢、法治的基本特征。新时代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传播不仅是学理层面的深刻价值探讨,更有其深刻的现实需求度,即网络空间背景下多元权力的分散裂变、各方利益的链接弥合、不同文明的交织共融、人类未来的捆绑联结。在具体的传播实践行为中,新时代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通过接触性传播、沟通性传播、程序性传播以及转移性传播等方式,对包含网络经济创新发展、网络空间法规准则建设、网络空间安全威胁应对、网络文化交流共享以及网络空间有效治理等完备的共同体概念范畴进行阐发,或针对完整共同体概念中众多核心要素的某一点进行具体论述,而新时代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在传播过程中所取得的良好传播成效则集中在官方的认可态度、受众的积极接受以及媒介的及时跟进三方面。因而,在新时代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传播过程中,既要坚持共同体理念建构原则与传播原则的统一,也要充分探索新时代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传播的基础性、融合性、系统性路径,从而推动新时代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有效传播。
杨先宇[7](2020)在《习近平网络发展观研究》文中提出当今时代,互联网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人类生产生活已经迈入万物互联的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网络治理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基于互联网发展所带来的国内外格局的变化及存在的诸多问题,对网络的发展作出系列重要论述,形成了习近平网络发展观。开展习近平网络发展观的学习和研究是一项系统工作。第一,要介绍研究的背景,明确研究目的与意义,介绍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创新点等。第二,要对习近平网络发展观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现实基础进行考察,探索得出习近平网络发展观是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的产物,是对纷繁复杂的网络空间状况、全球互联网与我国网络发展现状的准确把握;其发展观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与实践基础。第三,要对习近平网络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加以分析。主要围绕习总书记相关论述从维护网络主权与网络安全,推动网络空间治理法治化、繁荣网络文化,筑牢意识形态高地、建设网络强国,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网络发展、网络空间治理国际合作,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等方面展开分析,并且对其提出的论述的原因、举措、重要性和意义等方面进行了探究与解读。第四,要对习近平网络发展观的基本特点和目标指向加以论述。发现其具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党性与人民性相结合、系统性与创新性相结合等特点,进而指出其网络发展观的最终目标是维护国家安全,建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网络强国与树立责任情怀,推动构建人类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第五,要阐释习近平网络发展观的理论价值和指导意义。习近平网络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继承与发展,是中国特色网络发展与治理的最新成果,有助于加强网络空间法治化建设,加速中国特色网络事业的历史进程,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有助于提升我国国际话语权,增强文化自信,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有助于推动构建人类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为世界网络发展与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等。
杨琪琪[8](2020)在《习近平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风云变幻的21世纪,互联网技术融入到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网络空间最具发展活力的新领域,又充斥着利益争夺、网络犯罪、网络恐怖主义、网络战、网络霸权等网络安全问题,“数字鸿沟”扩大的网络发展问题,以及网络体系不公正、规则不健全、秩序不合理等网络空间治理问题。因此,如何确保网络安全,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如何实现网络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持续健康发展,使互联网发展成果惠及全人类?如何完善网络空间治理体系,推动全球网络空间治理成效?这些问题成当前亟待解决的全球性问题。另外,我国在参与网络空间全球治理的过程中,如何紧紧抓住互联网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加速由网络大国向网络强国迈进?在承担大国责任贡献中国力量过程中又如何有效规避各种发展风险?面对国内外网络发展势态,习近平提出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主张,成为引领互联网时代发展方向的行动纲领。加强习近平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的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针对当前研究缺乏系统性和内容的全面性,文章在广泛收集、整理和归纳习近平与之相关的系列讲话及会议报告基础上,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研究法,从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提出的现实背景、理论基础和思想渊源、形成过程、构建原则、构建路径以及理论的重大意义等方面对习近平的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进行了系统性研究。文章的主要观点如下:第一,鉴于“网络空间”是时代的重要特征,网络空间机遇与挑战并存,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不仅重要而且紧迫。第二,习近平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的理论渊源主要由马克思恩格斯的共同体思想、世界历史理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和平外交理论以及中华传统文化的和合思想所组成。第三,习近平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主张作为中国提出的网络全球治理战略,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网络空间的逻辑演进,其经历思想孕育和形成阶段发展为国际共识。特别是习近平提出的“四项原则”和“五点主张”成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指南。第四,这一论述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从理论层面看,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从现实层面看,对国际而言,有利于引领新型国际关系的构建,提升网络空间全球治理成效。对中国而言,有利于开辟中国网络外交新境界,实现网络强国的目标,有力回击“中国网络威胁”论等质疑。通过对习近平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进行系统性探究,有利于促进该理论研究朝着更加系统全面的方向发展。同时对于其中构建主张内容的研究有利于实现理论结合实际,使人们在整体上进行理解、把握和运用,从而使习近平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更好地指导实践。
马春磊[9](2020)在《习近平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研究》文中提出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使人类社会的交往日益广泛,互联网作为沟通人类社会交往的一种新型媒介,逐渐融入到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它不仅突破了国家和地区的有形界限,把整个世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且其所构建的空间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世界互联网发展大势,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在多个重要场合强调加强网络空间治理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并发表了一系列关于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论述,为我国网络空间的治理提供了理论指导,为世界互联网体系的建立贡献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本文从界定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相关概念入手,依次分析了习近平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的形成条件、主要内容、基本特征及其当代价值。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界定了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相关概念,从理论上对共同体、网络空间和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三个概念进行了详细而系统的阐释。第二部分:阐述了习近平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的形成条件。在理论上,习近平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吸收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相关思想、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集体相关思想以及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实践中,习近平立足于当前深刻变化的世情、国情,提出了关于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诸多重要论述。第三部分:阐述了习近平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包括:以坚定发展成果惠及人民为根本出发点;以坚持国内、周边、全球三个维度为内在要求;以坚持“四项原则”为根本指导;以落实“五点主张”为内在要求的思想体系,不仅为新时代我国网络空间治理指明了方向,也为世界互联网治理体系建设提供了中国方案。第四部分:总结了习近平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的基本特征。习近平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基本特征主要包括历史继承性与与时俱进性、开放包容性与人民共享性、长期复杂性与求真务实性。第五部分:概括了习近平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的当代价值。一方面,习近平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的理论价值在于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丰富了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另一方面,习近平网络空间命共同体重要论述的实践价值在于有利于维护我国的网络主权安全、有利于推动新时代社会主义网络强国建设进程、有利于推动全球网络空间治理体系变革的步伐。
张坯[10](2020)在《网络空间全球治理机制的中国方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着新一代“5G”网络通信技术的突破,万物互联的智能物联网时代到来,必将给以互联网通信技术为基础的网络空间带来革命性的变化。“5G”之下的网络空间其触角更将深入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网络空间治理的重要性不言而明。“5G”将进一步激发各国在网络空间中新一轮的竞争与博弈高潮。在网络空间全球治理中如何应对复杂的网络空间安全威胁、改革滞后的网络空间治理机制、变革不合理的网络空间全球治理秩序等问题成为各国所关切的议题。中国作为网络空间治理中的后起之秀,愿意在网络空间全球治理中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贡献更大的力量。中国以坚持网络空间主权为治理原则,以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为目标愿景,愿与世界各国一道共搭5G快车推动网络空间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本文以网络空间治理核心概念之界定为研究起点,明晰了何为网络空间、网络空间治理机制又有何深意?网络空间全球治理中的中国方案又有何内涵?阐释基本理论,明确了网络空间全球治理与全球治理理论、国际机制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关系。在主体部分就全球网络空间治理机制的现状进行总结分析,全球网络空间治理机制分类标准是多样的,本文试图从治理原则、行为主体、治理议题、治理平台等维度,将网络空间全球治理机制划分为私营社群主导的治理机制、主导缺位的治理机制、主权国家主导的治理机制,通过对以上机制的比较详细分析,试图找出不同类型的治理机制存在的主要争议,通过研究发现网络空间全球治理机制的主要矛盾集中体现在行为体和平台选择上。网络空间治理机制存在的矛盾如何化解成为各国参与网络空间全球治理必须解决与面对的难题。中国积极推动网络空间全球治理体系朝着多边、民主、透明的方向发展。回顾中国参与网络空间全球治理的历程,发现中国参与具有全新的发展态势:中国参与网络空间治理的角色正在转变、网络空间主权意识觉醒、与发达国家数字鸿沟进一步缩小。同时我国参与网络空间全球治理也面临着国际的挑战与自身的不足,必须正视国际挑战与自身不足,中国正是基于这一问题,从人类的共同利益出发,提出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尊重网络空间主权的主张与立场。从助力国际协商合作平台建设、推进技术标准制定与普遍性规则构建相协调、突出自身理念影响与各方治理原则相融合等具体路径,为全球网络空间治理实现民主平等、共享共治而继续发力。
二、把握互联网发展机遇 加速促进信息化进程——第二届中国互联网大会再指互联网前进方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把握互联网发展机遇 加速促进信息化进程——第二届中国互联网大会再指互联网前进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1)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缘由及意义 |
1.1.1 选题缘由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与述评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1.4.1 研究的创新 |
1.4.2 研究的不足 |
2 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相关理论概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开放的内涵 |
2.1.2 对外开放的内涵 |
2.1.3 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主要内涵 |
2.2 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理论特征 |
2.2.1 宽广的马克思主义视野 |
2.2.2 强烈的风险意识 |
2.2.3 博大的国际胸怀 |
2.2.4 科学的思维方式 |
2.2.5 形象的语言风格 |
2.3 扩大对外开放与深化对内改革的关系 |
2.3.1 以开放促改革,对外开放为对内改革提供丰富经验 |
2.3.2 以改革促开放,对内改革为对外开放提供坚实基础 |
2.3.3 二者辩证统一,共同推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
3 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形成条件 |
3.1 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形成的时代背景 |
3.1.1 国际背景 |
3.1.1.1 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仍是时代潮流 |
3.1.1.2 国际产业分工格局发生新变化 |
3.1.1.3 国际规则体系面临深刻变革 |
3.1.2 国内背景 |
3.1.2.1 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
3.1.2.2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
3.1.2.3 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持续上升 |
3.2 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形成的理论渊源 |
3.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开放的理论 |
3.2.1.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开放的理论 |
3.2.1.2 列宁关于开放的理论 |
3.2.2 中国共产党人的对外开放思想 |
3.2.2.1 毛泽东的对外开放思想 |
3.2.2.2 邓小平的对外开放思想 |
3.2.2.3 江泽民的对外开放思想 |
3.2.3.4 胡锦涛的对外开放思想 |
3.2.3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交往和开放的思想资源 |
3.2.3.1 张骞通西域,开辟“丝绸之路” |
3.2.3.2 郑和下西洋,“锐意通四夷”的睦邻友好交往思想 |
3.2.3.3 林则徐、魏源等人的“知夷情”“解夷事”“睁眼看世界”等开放思想 |
3.2.3.4 康有为、梁启超的开放思想 |
3.2.3.5 孙中山的开放主义思想 |
3.3 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形成的现实依据 |
3.3.1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着成就 |
3.3.2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新发展时期 |
3.3.3 全球治理体系发生根本性变革 |
3.3.4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现实需要 |
4 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 |
4.1 根本理念:坚持开放发展新理念 |
4.1.1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 |
4.1.1.1 开放推动中国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 |
4.1.1.2 扩大开放是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
4.1.2 开放发展新理念的丰富内涵 |
4.1.2.1 主动开放 |
4.1.2.2 全面开放 |
4.1.2.3 共赢开放 |
4.1.2.4 双向开放 |
4.1.2.5 公平开放 |
4.1.3 加快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 |
4.1.3.1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
4.1.3.2 推动贸易强国建设 |
4.1.4 以高水平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 |
4.1.4.1 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特点 |
4.1.4.2 以高水平开放促进更均衡更充分的高质量发展 |
4.2 战略布局:完善对外开放布局 |
4.2.1 完善对外开放区域布局,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
4.2.1.1 打造东部沿海开放新高地 |
4.2.1.2 加快内陆沿边开放步伐 |
4.2.1.3 陆海统筹推动海洋强国建设 |
4.2.2 完善对外开放贸易布局,推动我国从外贸大国迈向贸易强国 |
4.2.2.1 不断推动贸易自由化便利化 |
4.2.2.2 推动多边、区域、双边贸易协同发展 |
4.2.2.3 推动服务贸易创新发展 |
4.2.2.4 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
4.2.3 完善对外开放双向投资布局,促进“引进来”与“走出去”协调发展 |
4.2.3.1 稳步实施“引进来” |
4.2.3.2 积极推进“走出去” |
4.3 战略重点:推动“一带一路”建设 |
4.3.1 “一带一路”建设的发展历程 |
4.3.1.1 “一带一路”建设的提出 |
4.3.1.2 “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化 |
4.3.2 “一带一路”倡议的建设目标 |
4.3.2.1 将“一带一路”建成和平之路 |
4.3.2.2 将“一带一路”建成繁荣之路 |
4.3.2.3 将“一带一路”建成开放之路 |
4.3.2.4 将“一带一路”建成创新之路 |
4.3.2.5 将“一带一路”建成文明之路 |
4.3.3 “一带一路”建设的丰硕成果 |
4.3.3.1 政策沟通不断深化 |
4.3.3.2 设施联通不断加强 |
4.3.3.3 贸易畅通不断提升 |
4.3.3.4 资金融通不断扩大 |
4.3.3.5 民心相通不断促进 |
4.3.4 “一带一路”建设对新时代对外开放的影响 |
4.3.4.1 为我国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合作提供重要平台 |
4.3.4.2 为我国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开辟广阔空间 |
4.4 重要支撑: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
4.4.1 全球治理体系中的中国定位与角色 |
4.4.1.1 中国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定位 |
4.4.1.2 中国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角色 |
4.4.2 以中国智慧引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
4.4.2.1 弘扬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 |
4.4.2.2 提升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 |
4.4.3 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实践 |
4.4.3.1 在全球政治和安全领域展示中国担当 |
4.4.3.2 在经济金融领域提供中国方案 |
4.4.3.3 在网络治理新兴发展领域承担中国责任 |
4.4.3.4 在构建国际海洋新秩序中贡献中国力量 |
4.5 价值目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4.5.1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内涵 |
4.5.1.1 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 |
4.5.1.2 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 |
4.5.1.3 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 |
4.5.1.4 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 |
4.5.1.5 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 |
4.5.2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途径 |
4.5.2.1 政治上坚持对话协商,建设持久和平的世界 |
4.5.2.2 安全上坚持共治共处,建设普遍安全的世界 |
4.5.2.3 经济上坚持合作共赢,建设共同繁荣的世界 |
4.5.2.4 文化上坚持互鉴共存,建设开放包容的世界 |
4.5.2.5 生态上坚持绿色低碳,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 |
4.6 重要保障: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 |
4.6.1 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内涵 |
4.6.1.1 相互尊重是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坚实基础 |
4.6.1.2 公平正义是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 |
4.6.1.3 合作共赢是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核心理念 |
4.6.2 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外交实践 |
4.6.2.1 秉持合作共赢原则,构建新型大国关系 |
4.6.2.2 树立“亲诚惠容”理念,构建新型周边关系 |
4.6.2.3 坚持正确义利观,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协作 |
5 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方法论 |
5.1 思想维度 |
5.1.1 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 |
5.1.2 坚持加强党的领导和尊重人民首创精神相统一 |
5.1.3 坚持民族情怀和全球视野相统一 |
5.2 实践维度 |
5.2.1 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统一 |
5.2.2 坚持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相统一 |
5.2.3 坚持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相结合 |
5.2.4 坚持试点先行和全面推进相促进 |
6 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 |
6.1 理论创新 |
6.1.1 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对外开放理论 |
6.1.2 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外开放思想 |
6.1.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构成部分 |
6.2 实践意义 |
6.2.1 为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增添新动力 |
6.2.2 为全面提升中国开放型经济水平,拓展新空间 |
6.2.3 为助力中国话语体系传播,提供新平台 |
6.3 世界影响 |
6.3.1 为世界经济增添新动能,展示了中国力量 |
6.3.2 为探索国际合作新机制,提供了中国方案 |
6.3.3 为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习近平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相关研究 |
二、国外相关研究 |
三、研究述评 |
第三节 核心概念解析 |
一、共同体 |
二、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习近平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形成逻辑 |
第一节 习近平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形成的理论逻辑 |
一、马克思共同体的理论追溯 |
二、中国传统的共同体思想传承 |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逻辑延伸 |
第二节 习近平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形成的现实逻辑 |
一、网络空间发展面临众多问题 |
二、网络空间治理面临众多困境 |
第三章 习近平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内涵与价值 |
第一节 习近平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基本内涵 |
一、互联互通 |
二、共享共治 |
第二节 习近平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重要价值 |
一、丰富发展马克思共同体思想 |
二、创新网络空间治理理念 |
三、为解决世界网络空间问题贡献中国智慧 |
第四章 习近平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践行 |
第一节 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践行挑战 |
一、网络空间发展不平衡 |
二、网络主权规则不健全 |
三、网络空间秩序不合理 |
四、网络空间治理体系不完善 |
五、网络发展协作关系不和谐 |
第二节 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践行路径 |
一、加快全球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
二、打造文化交流共享平台 |
三、构建安全稳定的网络空间 |
四、健全完善网络空间治理体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一、着作类 |
二、论文类 |
致谢 |
在读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
(3)网络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差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课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
三、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四、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
五、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相关概念、理论工具与问卷设计 |
一、核心概念解析 |
(一) 政治认同的概念解析 |
(二) 政治认同的构成要素 |
(三) 政治认同的差异 |
二、理论分析工具 |
(一) 马克思关于政治认同的理论 |
(二) 政治社会化理论 |
(三)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理论 |
三、问卷整体设计 |
(一) 调查问卷整体设计 |
(二) 问卷整体指标体系 |
第二章 网络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差异的情境与表征 |
一、网络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环境的新变化 |
(一) 互联网改变了大学生政治认知形态 |
(二) 互联网提升了大学生政治权利认知 |
(三) 互联网唤发了大学生政治参与热情 |
二、网络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差异表征 |
(一) 网络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思想复杂多元 |
(二) 网络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心态芜杂多变 |
(三) 网络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行为差异多端 |
第三章 网络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差异的描述性实证分析 |
一、全国性问卷调查概况 |
(一) 问卷抽样调查实施 |
(二) 样本人口学统计 |
二、网络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不同构成要素差异分析 |
(一) 身份认同 |
(二) 制度认同 |
(三) 政党认同 |
(四) 文化认同 |
(五) 政策认同 |
(六) 发展认同 |
(七) 小结 |
三、网络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不同影响因素差异分析 |
(一) 权利认知差异 |
(二) 利益认知差异 |
(三) 政治参与差异 |
(四) 政治沟通差异 |
(五) 政治满意度差异 |
(六) 小结 |
四、不同因素对大学生政治认同差异化作用 |
(一) 权利认知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作用 |
(二) 利益认知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作用 |
(三) 政治参与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作用 |
(四) 政治沟通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作用 |
(五) 政治满意度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作用 |
第四章 网络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差异的结构性分析 |
一、不同性别大学生政治认同差异分析 |
(一) 不同性别大学生政治认同差异 |
(二) 不同性别大学生政治认同主要影响因素认知差异 |
二、不同民族大学生政治认同差异分析 |
(一) 不同民族大学生政治认同差异 |
(二) 不同民族大学生政治认同主要影响因素认知差异 |
三、不同政治面貌大学生政治认同差异分析 |
(一) 不同政治面貌大学生政治认同差异 |
(二) 不同政治面貌大学生政治认同主要影响因素认知差异 |
四、不同学历大学生政治认同差异分析 |
(一) 不同学历大学生政治认同差异 |
(二) 不同学历大学生政治认同主要影响因素认知差异 |
五、不同生源地大学生政治认同差异分析 |
(一) 不同生源地大学生政治认同差异 |
(二) 不同生源地大学生政治认同主要影响因素认知差异 |
第五章 网络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差异的问题与归因 |
一、网络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差异的主要问题 |
(一) 低度认知与高度认同存在悖论 |
(二) 宏观认同与微观认同存在失衡 |
(三) 情感热爱与行为疏离存在矛盾 |
(四) 整体认同与群体认同存在差异 |
二、网络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差异的主要原因 |
(一) 网络空间异质思想文化加剧呈现 |
(二) 社会负面政治现象离心作用明显 |
(三) 市场经济影响了大学生的价值判断 |
(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不够 |
(五) 大学生政治社会化不足 |
第六章 网络时代增强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策略 |
一、创造大学生政治认同的优良网络环境 |
(一) 加强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建设 |
(二) 加强网络空间法治化建设 |
(三) 加强网络空间政治文化建设 |
二、夯实党和政府执政基础 |
(一) 提升党和政府网上网下的执政效能 |
(二) 走好新时代网络群众路线 |
(三) 增强网络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的获得感 |
三、彰显政治认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
(一) 以高校党的建设统领大学生政治认同培育 |
(二) 以思政课程引领课程思政同向同行 |
(三) 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
四、精准对待大学生政治认同差异问题 |
(一) 精准对待政治认同不同构成要素差异问题 |
(二) 精准对待政治认同不同影响因素差异问题 |
(三) 精准对待不同大学生群体政治认同差异问题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4)习近平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现状述评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创新点与难点 |
1.4.1 研究的创新点 |
1.4.2 研究的难点 |
第二章 习近平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的理论渊源与时代内涵 |
2.1 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的理论渊源 |
2.1.1 马克思自然共同体 |
2.1.2 马克思抽象和虚假共同体 |
2.1.3 马克思真正共同体 |
2.2 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的时代内涵 |
2.2.1 人类发展维度:建设造福全人类的有机联合体 |
2.2.2 互联网治理维度:构建为全人类谋福祉的国际网络治理新体系 |
2.2.3 人类命运共同体维度:兼顾网络空间人类利益和责任最大公约数 |
第三章 习近平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的内在逻辑与当代价值 |
3.1 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的内在逻辑 |
3.1.1 平等尊重是基本前提 |
3.1.2 创新发展是根本动力 |
3.1.3 开放共享是价值旨归 |
3.1.4 安全有序是最终目的 |
3.1.5 合作共赢是基本遵循 |
3.2 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的当代价值 |
3.2.1 创新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时代外延 |
3.2.2 指明人类信息化生存的未来之路 |
3.2.3 回答网络空间治理的世界之问 |
3.2.4 丰富网络强国战略的基本内涵 |
3.2.5 体现世界互联网发展趋势的中国道义担当 |
第四章 习近平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的实践理路 |
4.1 加快全球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互联互通 |
4.1.1 推进国内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
4.1.2 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
4.1.3 推进世界范围内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
4.2 打造网上文化交流共享平台,促进交流互鉴 |
4.2.1 推动互联网与文化深度融合 |
4.2.2 加强网上文化交流共享平台构建 |
4.2.3 完善网上文化交流共享机制建设 |
4.3 推动网络经济创新发展,促进共同繁荣 |
4.3.1 以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发展为契机加快培育数字经济 |
4.3.2 以创新发展驱动网络经济向前发展 |
4.3.3 以开放共享的网络经济发展理念推动各国共同繁荣 |
4.4 保障网络安全,促进有序发展 |
4.4.1 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 |
4.4.2 构建网络安全协同保障体系 |
4.4.3 建立网络安全协同预警机制 |
4.5 构建互联网治理体系,促进公平正义 |
4.5.1 建构立体协同的治理架构 |
4.5.2 健全网络空间对话协商机制 |
4.5.3 完善网络空间治理法律法规体系建设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5)习近平关于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现状及述评 |
一、研究现状 |
二、研究述评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重难点及创新点 |
一、研究重难点 |
二、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习近平关于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的形成理路 |
第一节 理论溯源:马克思恩格斯共同体思想 |
一、以人的依赖关系为基础“自然形成的共同体” |
二、以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虚假的共同体” |
三、以“个人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真正的共同体” |
第二节 当代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 |
一、以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全球化时代为背景 |
二、以中国优秀传统“和”文化为重要理论借鉴 |
三、从“真正的共同体”到“人类命运共同体” |
第三节 网络延伸: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
一、以变化发展的全球网络空间为背景 |
二、以习近平工作实践经历为影响因素 |
三、从“人类命运共同体”到“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
第三章 习近平关于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的内涵特质 |
第一节 习近平关于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的概念解析 |
一、网络空间的概念解析 |
二、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概念解析 |
第二节 习近平关于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的丰富内涵 |
一、核心技术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关键命门 |
二、安全有序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保障 |
三、平等尊重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基本导向 |
四、开放合作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实施途径 |
五、普惠共赢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目标 |
第三节 习近平关于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的理论特质 |
一、历史的继承性与时代的创新性相统一 |
二、理论的前瞻性与实践的现实性相统一 |
三、立场的人民性与发展的目的性相统一 |
四、对外的开放性与对内的自主性相统一 |
第四章 习近平关于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的时代价值 |
第一节 习近平关于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的中国价值 |
一、有利于更好弘扬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二、有利于助推我国网络强国目标的更好实现 |
三、有利于促进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
第二节 习近平关于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的世界价值 |
一、有利于促进世界优秀文明交流互鉴 |
二、有利于为全球网络空间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
三、有利于拓展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思路 |
第五章 习近平关于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的路径探析 |
第一节 缩小数字鸿沟,打造互联互通的网络设施共同体 |
一、加大对落后地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 |
二、推动5G等新技术发展下的设施合作建设,实现设施优化升级 |
第二节 维护网络安全,打造清朗和谐的网络安全共同体 |
一、完善网络空间立法执法,打击网络犯罪行为 |
二、发挥道德伦理引导作用,规范网络主体行为 |
第三节 推动产业合作,打造合作共赢的网络经济共同体 |
一、促进全球数字经贸合作,实现共同繁荣 |
二、推动完善数字经贸规则,确保公正有序 |
第四节 增进优秀文明交流,打造兼收并蓄的网络文化共同体 |
一、筑牢根基,增强我国网络文化自信 |
二、取长补短,推动优秀文明交流互鉴 |
第五节 提升互联网治理水平,打造共商共建共享的网络治理共同体 |
一、深化各主体务实合作,推动网络空间协同治理 |
二、完善网络空间国际治理规则,维护网络空间秩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从事的科研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
(6)新时代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一)主要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新时代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内在蕴含 |
第一节 新时代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概念界定 |
一、新时代、网络空间与命运共同体 |
二、新时代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 |
第二节 新时代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思想溯源 |
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 |
二、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 |
三、共同体理念的西方借鉴 |
第三节 新时代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逻辑体系 |
一、新时代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主要内容 |
二、新时代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鲜明特征 |
第二章 新时代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传播的必要性 |
第一节 新时代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传播的学理意蕴 |
一、新时代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与传播的耦合性 |
二、新时代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传播学价值 |
第二节 新时代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传播的现实需求 |
一、多元权力的分散裂变 |
二、各方利益的链接弥合 |
三、不同文明的交织共融 |
四、人类未来的捆绑联结 |
第三章 新时代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传播模式 |
第一节 新时代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传播内容 |
一、整体概念阐发 |
二、局部议题诠释 |
第二节 新时代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传播方式 |
一、接触性传播 |
二、沟通性传播 |
三、程序性传播 |
四、转移性传播 |
第三节 新时代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传播效果 |
一、相关政策决议中彰显 |
二、重点人群的积极评价 |
三、国内外媒体的较高关注 |
第四章 新时代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传播策划 |
第一节 新时代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传播的基本原则 |
一、新时代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建构原则 |
二、新时代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传播原则 |
第二节 新时代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传播的实践路径 |
一、基础性路径 |
二、融合性路径 |
三、系统性路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7)习近平网络发展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 习近平网络发展观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现实基础 |
第一节 时代背景 |
一、人类进入互联网时代 |
二、网络空间纷繁复杂 |
三、全球互联网发展现状 |
第二节 现实基础 |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
二、习近平网络发展观形成的理论渊源 |
三、习近平自身的实践基础 |
四、我国网络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第三章 习近平网络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
第一节 维护网络主权与网络安全,推动网络空间治理法治化 |
一、维护网络主权与网络安全的重要性 |
二、维护网络主权与网络安全的举措 |
三、加强网络治理,推进网络空间法治化建设 |
第二节 繁荣网络文化,筑牢意识形态高地 |
一、网络文化存在的问题对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 |
二、繁荣发展网络文化的举措 |
三、做大做强主流意识形态安全体系建设,掌握网络话语权 |
第三节 建设网络强国,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网络发展 |
一、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网络发展的必要性 |
二、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网络发展必须建设网络强国 |
三、建设网络强国,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网络发展的举措 |
第四节 网络空间治理国际合作,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
一、网络空间治理国际合作的困境 |
二、以网络空间治理国际合作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现实意义 |
三、网络空间治理国际合作背景下的中国方案 |
第四章 习近平网络发展观的基本特征与目标指向 |
第一节 基本特征 |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
二、法治与德治相结合 |
三、党性与人民性相结合 |
四、系统性与创新性相结合 |
第二节 目标指向 |
一、对内:维护国家安全,建设以人民为中心的网络强国 |
二、对外:树立责任意识,推动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
第五章 习近平网络发展观的指导意义 |
第一节 习近平网络发展观的理论指导意义 |
一、对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继承与发展 |
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完善与发展 |
三、对网络发展现实问题的回应并为世界提供中国方案 |
第二节 习近平网络发展观的现实指导意义 |
一、加快我国由网络大国向网络强国转变 |
二、提高我国国际话语权,增强文化自信 |
三、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
四、推动人类未来朝着更美好的方向发展 |
第六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8)习近平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
1.选题背景 |
2.研究的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2.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四)创新之处 |
一、习近平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提出的现实背景 |
(一)网络空间成为关乎人类前途命运的“第五空间” |
1.网络空间的兴起 |
2.网络空间的特点 |
3.网络空间的发展态势 |
(二)网络空间存在诸多难题倒逼全球携手治理 |
1.网络空间安全问题形势严峻 |
2.数字鸿沟加剧全球网络空间发展不平衡 |
3.网络空间治理体系不完善 |
(三)中国参与网络空间治理的机遇与挑战并存 |
1.拥有互联网创新驱动新契机与国际网络治理的良好态势 |
2.面临参与网络竞争与提升网络话语权的现实困境 |
二、习近平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渊源 |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相关理论 |
1.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 |
2.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历史理论 |
(二)中国共产党人的和平外交理论 |
1.毛泽东、周恩来的和平共处战略思想 |
2.邓小平和平与发展的重要论断 |
3.江泽民、胡锦涛迈向新世纪的外交理论 |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和合思想 |
1.“以和为贵、明利尚义”的价值观 |
2.“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和谐观 |
3.“天下大同、协和万邦”的世界观 |
三、习近平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 |
(一)从人类命运共同体到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
1.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及逻辑演进 |
2.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形成过程梳理 |
(二)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原则 |
1.尊重网络主权 |
2.维护和平安全 |
3.促进开放合作 |
4.构建良好秩序 |
(三)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路径 |
1.构建网络设施共同体,实现互联互通 |
2.构建网络文化共同体,实现交流互鉴 |
3.构建网络经济共同体,实现共同繁荣 |
4.构建网络安全共同体,实现有序发展 |
5.构建互联网治理体系,实现公平正义 |
四、习近平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 |
(一)习近平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的理论意义 |
1.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
2.深化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
(二)习近平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的现实意义 |
1.提升网络空间全球治理成效 |
2.引领新型国际关系的构建 |
3.破除“中国网络威胁论” |
4.开辟中国网络外交新境界 |
5.实现中国网络强国的目标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9)习近平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 选题背景 |
2. 研究意义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 国内研究现状 |
2. 国外研究现状 |
3. 国外领导人及媒体对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相关论述 |
(三)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1. 研究思路 |
2. 研究方法 |
(四) 创新与不足之处 |
1.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
2. 本论文的不足之处 |
一、 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相关概念界定 |
(一) 共同体 |
(二) 网络空间 |
(三) 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
二、 习近平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的形成条件 |
(一) 习近平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的思想资源 |
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相关思想 |
2. 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集体的相关思想 |
3.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
(二) 习近平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的实践条件 |
1. 习近平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形成的国际条件 |
2. 习近平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形成的国内条件 |
三、 习近平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 |
(一) 以坚定发展成果惠及人民为根本出发点 |
1. 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
2. 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
(二) 以坚持国内、周边、全球三个维度为内在要求 |
1. 加快网络强国建设 |
2. 加强互联网区域治理 |
3. 推动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建设 |
(三) 以坚持“四项原则”为根本指导 |
1. 尊重网络主权 |
2. 维护网络空间和平与安全 |
3. 促进开放合作 |
4. 构建良好秩序 |
(四) 以落实“五点主张”为基本方略 |
1. 互联互通:加快全球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
2. 相互借鉴:打造网上文化交流共享平台 |
3. 共同繁荣:推动网络经济创新发展 |
4. 增进共识:保障网络安全,有序发展 |
5. 共享共建:构建互联网治理体系 |
四、 习近平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的基本特征 |
(一) 历史继承性与与时俱进性 |
(二) 开放包容性与人民共享性 |
(三) 长期复杂性与求真务实性 |
五、 习近平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的当代价值 |
(一) 习近平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的理论价值 |
1. 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共同体思想 |
2. 丰富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 |
(二) 习近平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的实践价值 |
1. 有利于维护我国的网络主权安全 |
2. 有利于推进新时代社会主义网络强国建设进程 |
3. 有利于推动全球网络空间治理体系变革的步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10)网络空间全球治理机制的中国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三、主要研究内容 |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五、创新之处 |
第一章 网络空间全球治理机制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网络空间全球治理机制相关概念界定 |
一、网络空间 |
二、网络空间治理机制 |
三、网络空间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 |
第二节 网络空间全球治理机制理论基础 |
一、全球治理理论 |
二、国际机制理论 |
第二章 网络空间全球治理主要治理机制的现状分析 |
第一节 网络空间全球治理机制的分析框架 |
一、机制复合体理论分析维度的评述 |
二、划分网络空间全球治理机制的指标与维度 |
第二节 网络空间全球治理机制的分类 |
一、私营社群主导的治理机制 |
二、主导缺位的治理机制 |
三、主权国家主导的治理机制 |
第三节 网络空间全球治理机制的内在矛盾 |
一、网络空间全球治理机制的行为体之争 |
二、网络空间治理机制的平台选择之争 |
第三章 中国参与网络空间全球治理机制创设的历程与挑战 |
第一节 中国参与网络空间全球治理机制创设历程 |
一、加入网络空间全球治理机制阶段 |
二、重塑网络空间全球治理机制阶段 |
三、共建与独创网络空间全球治理机制阶段 |
第二节 中国参与网络空间全球治理机制创设的新态势 |
一、中国角色的转变与定位 |
二、网络主权逐渐觉醒 |
三、数字鸿沟进一步缩小 |
第三节 中国参与网络空间全球治理机制创设面临的挑战 |
一、国际层面面临的挑战 |
二、自身层面存在的不足 |
第四章 构建网络空间全球治理机制的中国治理方案 |
第一节 建立网络空间全球治理机制的中国愿景 |
一、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
二、坚持尊重网络主权 |
三、尊重网络主权与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辩证关系 |
第二节 加强网络主权理念输出推进治理机制改革 |
一、坚持网络主权原则实现网络空间治理多元主体参与 |
二、坚持网络主权原则提升网络空间治理机制的有效性 |
三、坚持网络主权原则促进网络空间治理机制法治化 |
第三节 总结“中国经验”健全全球网络安全治理机制 |
一、强化政府主导全球网络安全治理 |
二、引导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全球网络安全议题 |
三、众采各家模式之长共面全球网络安全挑战 |
第四节 推进网络强国建设提升网络空间全球治理话语权 |
一、坚持互联网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赢得治理主动权 |
二、加快互联网产业发展促进非政府主体参与能力 |
三、加强网络文化治理树立良好的国家声誉与形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把握互联网发展机遇 加速促进信息化进程——第二届中国互联网大会再指互联网前进方向(论文参考文献)
- [1]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研究[D]. 庞坤缺.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2]习近平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研究[D]. 赵越.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3]网络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差异研究[D]. 左殿升. 山东大学, 2020(10)
- [4]习近平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研究[D]. 夏欣阳. 华东交通大学, 2020(04)
- [5]习近平关于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研究[D]. 刘聪宇. 重庆邮电大学, 2020(02)
- [6]新时代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传播研究[D]. 刘翔宇. 上海大学, 2020(03)
- [7]习近平网络发展观研究[D]. 杨先宇. 北方工业大学, 2020(02)
- [8]习近平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研究[D]. 杨琪琪.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9]习近平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研究[D]. 马春磊.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10]网络空间全球治理机制的中国方案研究[D]. 张坯. 湖南师范大学, 2020(12)
标签: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论文; 人类命运共同体论文; 全球治理论文; 治理理论论文; 网络安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