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与分离。

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与分离。

一、牛心朴子草中黄酮的提取与分离(论文文献综述)

倪建成[1](2018)在《臭椿果实化学成分及其抗TMV活性》文中指出植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很多抗病防御机制,其中一种是通过生成具有拮抗微生物活性的次生代谢物质来选择性的抑制病原微生物。因此,可以直接从植物中分离出高效且对宿主毒性小的抗病毒成分用于防治素有“植物癌症”之称的植物病毒病。臭椿(Ailanthusaltissima(Mill.)Swingle)是苦木科(Simaroubaceae)臭椿属(Ailanthus)中一种生长快速的药用植物,其果实为翅果,具有通经、止痢、止血和抗菌等功效。前期研究结果表明臭椿果实提取物对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TMV)有很好的抑制作用,且尚未见对臭椿果实化学成分的抗病毒活性进行系统研究的报道。本文较为系统地对臭椿果实的化学成分及其抗TMV增殖活性进行研究,现将主要研究结果归纳如下。1)从臭椿果实甲醇提取物的氯仿萃取相提取物和正丁醇萃取相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 80个单体化合物,包括苦木素及其糖苷类化合物 21 个(1-21):chuglycoside A(1)、chuglycoside B(2)、chuglycoside C(3)、chuglycoside D(4)、chuglycoside E(5)、chuglycoside F(6)、shinjuglycoside A(7)、chuglycoside G(8)、chuglycoside H(9)、chuglycoside I(10)、shinjuglycoside B(11)、chaparrinone(12)、glaucarubolone(13)、ailanthinone(14)、glaucarubinone(15)、ailanthone(16)、△13(18)-dehydroglaucarubolone(17)、dehydroailanthinone(18)、chuglycoside J(19)、chuglycoside K(20)、shinjuglycoside C(21);木脂素及其糖苷类化合物14个(22-35):(+)-异落叶松脂素(22)、(+)-异落叶松脂素3a-O-β-D-吡喃葡萄糖苷(23)、burselignan(24)、densispicoside(25)、开环异落叶松脂素(26)、erythro-guaiacylglycerol-β-0-4’-coniferyl ether(27)、7R,8R-苏氏-4,7,9,9,-四羟基-3,3’-二甲氧基-8-0-4’-新木脂素(28)、dihydrodehydrodiconiferyl alcohol(29)、curcasinlignanB(30)、(+)-松脂素(31)、(+)-(1R,2S,5R,6S)-2,6-di(4’-hydroxyphenyl)-3,7-dioxabicyclo[3.3.0]octane(32)、(-)-落叶松脂素(33)、tetrahydro-2-(4-hydroxy-3-methoxyphenyl)-4-[(4-hydroxyphenyl)methyl]-3-furanm-ethanol(34)、thero-2,3-bis-(4-hydroxy-3-methoxyphenyl)-3-methoxy-propanol(35);N-苯基丙酸酰胺及其糖苷类化合物3个(36-38):2-羟基-N-[(2-O-β-D-吡喃葡萄糖基)苯基]丙酸酰胺(36)、2-羟基-N-[(2-O-β-D-吡喃葡萄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基)苯基]丙酸酰胺(37)、2-羟基-N-(2-羟基苯基)丙酸酰胺(38);哌啶衍生物1个(39):2β-竣基-哌啶-4β-乙酸甲酯(39);酚类及酚苷类化合物14个(40-53):4-hydroxyphenyl-1-O-[6-(hydrogen 3-hydroxy-3-methylpentanedioate)]-β-D-glucopyranoside(40)、熊果苷(41)、β-D-吡喃葡萄糖基-(1—>6)-熊果苷(42)、氢醌(43)、2-(4-羟基苯基)-1,3-丙二醇(44)、4-甲氧基苯乙酸(45)、4-羟基苯甲酸(46)、原儿茶酸(47)、香草酸(48)、没食子酸(49)、没食子酸甲酯(50)、1-O-没食子酰基-β-D-葡萄糖苷(51)、3,4,8,9,10-五羟基二苯并[b,d]吡喃-6-酮(52)、柯里拉京(53);黄酮及其糖苷类化合物10个(54-63):紫云英苷(54)、山奈酚3-0-芸香糖苷(55)、山奈酚3-O-(2"-O-没食子酰基)-芸香糖苷(56)、槲皮素(57)、异槲皮苷(58)、槲皮苷(59)、槲皮素3-O-(2”-O-没食子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60)、槲皮素3-0-(6”-O-没食子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61)、芦丁(62)、槲皮素3-O-(2"-O-没食子酰基)-芸香糖苷(63);香豆素类化合物 3 个(64-66):altissimacoumarin H(64)、七叶内酯(65)、东莨菪内酯(66);苯丙素及其糖苷类化合物9个(67-75):4-羟基苯基-1-O-[6-O-(#)-阿魏酰基-β-D-吡喃葡萄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苷(67)、绿原酸甲酯(68)、5-O-咖啡酰基奎宁酸丁酯(69)、紫丁香苷(70)、对香豆酸(71)、咖啡酸(72)、3-羟基-1-(4-羟基苯基)-1-丙酮(73)、ω-hydroxypropioguaiacone(74)、苏氏-1-(4-羟基苯基)-l-甲氧基-2,3-丙二醇(75);降倍半萜及其糖苷类化合物 3 个(76-78):(3S,5R,6R,7E,9S)-β,5,6,9-tetrahydroxy-7-megastigmene(76)、3β-吡喃葡萄糖氧基-β-紫罗兰酮(77)、corchoionoside(78);单蔽糖苷类化合物 1 个(79):betulalbusideA(79);甾醇糖苷类化合物1个(80):胡萝卜苷(80)。其中,17个化合物(1-6、8-10、19-20、36-37、39-40、64、67)是新化合物,32 个化合物(13-14、18、24-26、28、31-35、41、43-45、47、51、55-56、60、63、68-70、73、75-79)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2)对分离到的80个单体化合物进行抗TMV增殖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苦木素苷元(IC500.19-10.38 μM)和苦木素糖苷(IC50)18.37-137.74 μM)对TMV增殖有显着的抑制作用,且它们的活性均明显优于对照药剂宁南霉素(IC50 183.31 μM)和利巴韦林(IC50255.19 μM)。尤其是苦木素ailanthone(16)和chaparrinone(12)抑制效果特别显着,IC5Q值分别为0.19 μ和0.93 μM。苦木素类化合物抗TMV增殖活性的构效分析表明:i)C-2位糖基化,活性减弱;抗TMV活性大小顺序:苦木素苷元>苦木素单糖苷>苦木素双糖苷。ii)C-12位羰基化,活性减弱。iii)C-13和C-21位脱氢形成环外双键,活性增强。iv)C-15位羟基化,活性减弱;羟基被酯化后,活性增强。v)C-3和C-4位双键氢化,C-8和C-11位没有环氧桥结构,活性减弱。除苦木素类化合物外,一些木脂素类和酚类化合物如:7R,8R-苏氏-4,7,9,9’-四羟基-3,3’-二甲氧基-8-0-4’-新木脂素(28),dihydrodehydrodiconiferylalcohol(29),熊果苷(41),4-甲氧基苯乙酸(45)和柯里拉京(53)等对TMV增殖的半抑制浓度IC50值分别为:287.70、367.80、488.19、266.03 和 452.21 μM,这些化合物也具有明显的抗病毒活性。3)Western blot法测定了抗病毒活性很好的3个苦木素类化合物ailanthone(16)、chaparrinone(12)和 glaucarubinone(15)对 TMV外壳蛋白(coat protein,CP)在普通烟(Nicotiana tabacum cv.K326)叶片中表达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这3个苦木素对烟草叶片中TMV CP的表达有强烈的抑制作用,其抑制程度与化合物浓度呈正相关,在浓度分别为0.625、2.5和20 μM时即可明显抑制烟草叶片中TMV CP的表达。4)以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为报告基因,通过农杆菌浸润法测定了 80个化合物中抗病毒活性最好的化合物ailanthone对本氏烟(Nicotianabenthamiana)植株内TMV增殖和扩散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ailanthone对本氏烟植株内的TMV增殖和扩散均有很好的抑制效果,其抑制作用程度随化合物浓度的增大而升高,当其浓度至0.625μM时即可明显抑制本氏烟叶片中TMV的增殖。综上所述,本文从臭椿果实中分离鉴定到80个化合物,其中17个为新化合物,32个为首次从臭椿中分离到的化合物,获得了系列抗病毒活性好的化合物,明确了苦木素类化合物是臭椿果实中抗TMV增殖的主要活性成分,分析了苦木素类化合物抗TMV活性的构效关系,为臭椿这种植物材料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及安全高效新型植物源抗病毒剂的研制提供理论依据。

李春燕[2](2016)在《烤烟种植专用植物复配剂金银花、藿香、连翘等组合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对复配剂金银花、藿香、连翘等组合进行定性鉴别、定量测定、HPLC分析、挥发性成分GC-MS分析;对复配剂不同极性部位进行定性、定量、HPLC分析,以及对不同极性部位处理的烟草鲜叶进行GC-MS分析。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复配剂中主要有黄酮类、生物碱类、有机酸类、木质素类成分,它们的含量分别为255.3 mg/g、17.5 mg/g、211.2 mg/g、177.0 mg/g。2、复配剂中有机酸类成分绿原酸和咖啡酸大部分来源于金银花药材,少部分来源于其它药材;生物碱类成分槐定碱、苦参碱、槐果碱、氧化槐果碱、氧化苦参碱均来源于苦参药材;木质素类成分连翘苷来源于连翘药材;其它类成分连翘酯苷A来源于连翘药材。3、复配剂水煎剂中主要挥发性成分有14种,分别为1,8-桉叶素、反式桧烯水合物、1-庚基-2-甲基环丙烷、反式-1-甲基-4-(1-甲基乙基)-2-环己烯-1-醇、(-)-樟脑、冰片L、4-松油醇、(-)-ɑ-松油醇、L-香芹醇、丁香酚、(+)-斯巴醇、10,10-二甲基-2,6-氮杂环丙烷[7.2.0]十一醛-5-β-醇、百秋李醇和未定成分,占总含量的91.63%,每个单味药材对复配剂水煎剂中挥发性成分都有不同程度的贡献,但单味药油、复配剂油对复配剂水煎剂中14个主要挥发性成分贡献度无单味药、复配剂提取挥发油后所剩部分大。4、复配剂四个极性部位中都有黄酮类、有机酸类、生物碱类、木质素类;正丁醇层和水层总黄酮含量最高,分别为24.5 mg/g和21.0 mg/g,石油醚层最低为0.1 mg/g;水层总木质素含量最高为10.4 mg/g,石油醚层最低为0.1 mg/g;正丁醇层中总生物碱含量最高为3.4 mg/g,石油醚层最低为0.02 mg/g。正丁醇层中绿原酸含量最高为0.3 mg/g,乙酸乙酯层中咖啡酸含量最高为0.5 mg/g;乙酸乙酯层中连翘苷含量最高为0.4 mg/g;乙酸乙酯层和正丁醇层中连翘酯苷A含量最高分别为0.09 mg/g和0.09 mg/g;正丁醇层中氧化苦参碱、苦参碱、槐定碱、槐果碱、氧化槐果碱含量最高分别为0.9 mg/g、0.5 mg/g、0.4 mg/g、0.4 mg/g、0.3mg/g。复配剂总液处理的烟草鲜叶主要挥发性成分有12种,分别为二乙基呋喃、三甲基丁醇、甲苯、正己醛、反-己烯醛、间二甲苯、苯乙烯、4-甲基己醇、6-甲基-2庚酮、茄尼酮、新植二烯、异瑟模环烯醇,占总挥发性成分的96.3%;石油醚层、乙酸乙酯层、正丁醇层、水层、空白对照5个处理组中12个主要挥发性成分占各自总挥发性成分的94.0%、79.8%、91.2%、78.9%、71.4%。

外塔尼古丽·卡米力[3](2013)在《维药“对叶大戟”化学成分的分离鉴定及其活性研究》文中提出“对叶大戟”(Euphorbia sororia A)为大戟科大戟属一年生草本植物,以全草入药和果实入药,主要分布于中亚和我国新疆和田等地区,是维吾尔医学常用药材,维吾尔名为“苏扎甫”,在维吾尔医学、药学研究中占有重要位置。该药材有重要的药用价值,作为一种具有悠久用药历史的传统药物,功能主治为利水消肿、降压清脑、泻下杂虫。用于大便秘结、尿频、高血压头痛、肝硬化、水肿以及疥疮肿痛等。本论文首先进行文献综述,然后在此基础上对维药材“对叶大戟”进行提取、分离纯化及其体外抗氧化活性等研究,为“对叶大戟”的合理利用和开发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并取得了如下的结果和进展:(1)本研究首先采用超声提取法对“对叶大戟”总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工艺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了不同乙醇浓度、提取温度、料液比、提取时间对“对叶大戟”总黄酮类化合物提取效果的影响。单因素和正交实验结果表明,“对叶大戟”总黄酮类化合物的最佳提取工艺为:乙醇浓度50%、提取时间30min、提取温度30°C、料液比1:25g/mL,在此条件下提取的对叶大戟总黄酮含量为3.5%。(2)采用X-5、NKA-9、D-3520、AB-8等四种大孔树脂对“对叶大戟”总黄酮的吸附和解吸性能,筛选出AB-8树脂效果最佳;考察了上样液浓度、流速、洗脱液浓度、洗脱液用量等对AB-8树脂静态吸附效果的影响;并进行了动态吸附试验,确定出树脂动态吸附“对叶大戟”总黄酮的最佳条件:上样液浓度为0.048mg/mL,吸附流速控制为2mL/min,洗脱液为50%的乙醇溶液,洗脱剂用量为70mL。在此条件下“对叶大戟”总黄酮纯度为84.5%。结果表明AB-8树脂可用于“对叶大戟”总黄酮的分离纯化。(3)采用常用的提取方法和柱层析分离技术对“对叶大戟”的化学成分进行提取与分离,得到了10个化合物,并利用IR、1H NMR、13C NMR、ESI-MS等波谱技术确定了所分离化学成分的结构。这些化合物分别1.山奈酚3-O-β-D-吡喃葡萄糖醛酸苷;2.山柰酚3-O-β-D-吡喃葡萄糖苷;3.山柰酚3-O-α-L-阿拉伯糖苷;4.山柰酚3-O-β-D-吡喃木糖苷;5.槲皮素3-O-β-D-芸香糖苷;6.6-羟基-7-甲氧基香豆素(异茛菪亭);7. β-Amyrin-3-O-β-D-glucopyranoside;8.二十八烷醇;9.二十六烷酸;10. β-谷甾醇。(4)通过以维生素C为标准品,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测定法、DPPH清除能力测定法和还原能力测定法,对“对叶大戟”总黄酮提取物进行了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测定法和DPPH清除能力测定法中样品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活性,既总黄酮的抗氧化活性强于维生素C;而在还原能力测定法中维生素C的抗氧化能力强于总黄酮。“对叶大戟”的体外抗氧化活性测定结果说明,“对叶大戟”中总黄酮类化合物具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

郭宏霞[4](2013)在《牛心朴子生物碱中杀虫成分的分离鉴定及杀虫活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牛心朴子(Cynanchum komarovii Al. Iljinski)隶属于萝摩科鹅绒藤属植物,主要分布于宁夏、甘肃、陕西、内蒙古、青海等地。近年来,已有大量关于牛心朴子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方面的研究报道,但关于牛心朴子杀虫活性的研究主要还是以粗提物或总生物碱为主,而未对单体生物碱的杀虫活性进行研究,不清楚具体的杀虫活性成分。为了确定牛心朴子中具体的杀虫活性成分,本论文以牛心朴子总生物碱为研究对象,首先对其进行分离,并通过活性跟踪获得有杀虫活性的单体成分,并鉴定其化学结构;然后对获得的单体生物碱的杀虫活性及作用方式进行研究,分析结构与活性之间的构效关系,并与总生物碱进行比较,更好地掌握牛心朴子生物碱的杀虫活性特点,为牛心朴子资源的深入开发和利用提供依据,同时为新农药创制提供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牛心朴子中总生物碱的提取以总生物碱得率为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方案,对牛心朴子总生物碱的超声辅助提取工艺进行优化,确定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乙醇浓度70%、料液比1:25(g/mL)、超声时间50min、提取温度60℃。在此条件下,总生物碱得率为0.3741%。各因素对总生物碱得率影响的大小顺序为:乙醇浓度>料液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2、牛心朴子地上部分生物碱与地下部分生物碱杀虫活性比较以小菜蛾和枸杞蚜虫为试虫,对牛心朴子地上和地下两部分总生物碱的杀虫活性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牛心朴子地上和地下部分总生物碱对小菜蛾和枸杞蚜虫均具有较好的触杀活性,且地上部分生物碱的杀虫活性略高于地下部分生物碱的活性。3、牛心朴子总生物碱中杀虫活性成分的分离与鉴定采用生物活性追踪和化学分离相结合的方法,对牛心朴子总生物碱中的杀虫活性成分进行分离筛选,得到三个具有杀虫活性的单体生物碱(生物碱1、生物碱2和生物碱3),利用ESI-MS、 IR、1H-NMR、13C-NMR、DEPT等波谱分析手段,并对照有关文献,确定这三个单体生物碱分别是itofine、6-O-desmethylantofine和6-O-desmethylsecoantofine。4、单体生物碱的杀虫活性研究及构效关系分析以小菜蛾和枸杞蚜虫为目标试虫,测试了三种单体生物碱的杀虫活性,结果显示,三种生物碱对小菜蛾和枸杞表现出不同的活性,其中生物碱1的活性最高,其次是生物碱2,生物碱3的活性最低。在对小菜蛾的活性作用方式中,以拒食活性最好,其次是触杀活性和抑制生长发育活性,胃毒活性较弱。对枸杞蚜虫主要表现出触杀活性。和总生物碱的活性相比,三种单体生物碱的活性偏低,但生物碱1与总生物碱的活性相差不大,生物碱2的活性次之,生物碱3的活性最低,初步推测,总生物碱的活性为多种成分协同作用的结果,可能还存在其它活性成分,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初步的构效关系分析表明菲环的存在可能是娃儿藤生物碱高活性保持的关键结构;菲环上取代基的种类对化合物的杀虫活性有很大的影响。

景炳年[5](2012)在《植物源病毒抑制剂VFB活性成分研究及抗TMV植物样品筛选》文中认为从植物中寻找抗病毒活性物质是目前植物病毒抑制剂创制和开发的重要方向。为了给新型植物源病毒抑制剂的开发提供线索和理论依据,本论文主要进行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研究:一是采用现代分离技术,结合活性跟踪对植物源病毒抑制剂VFB中活性成分进行了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二是采用半叶枯斑法、整株法和漂浮叶圆片法较为系统的评价了我国西北地区74科214种313个植物样品乙醇提取物的抗TMV活性;三是以筛选出的植物样品为材料,初步研究了其对VFB水剂抗病毒活性的增效作用,得出了以下主要研究结果:1.采用活性跟踪法从VFB中分离得到了15个化合物,最终鉴定出其中12个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分别为:3,4,5-三羟基-苯甲酸甲酯(Methyl gallate)、β-谷甾醇(β-Sitosterol)、7-甲基香豆素(7-methoxycoumarin)、β-香树酯醇(β-Amyrin)、大黄素(Emodin)、甘草素(Liquiritigenin)、熊果酸(Ursolic Acid)、牛蒡子苷(Arctiin)、4-[(2S,3R,4S)-4-[(S)-(3,4-二甲氧苯基)羟甲基]四氢-3-(羟甲基)-2-呋喃基]-2-甲氧苯基(4-[(2S,3R,4S)-4-[(S)-(3,4-dimethoxyphenyl)hydroxymethyl]tetrahydro-3-(hydroxymethyl)-2-furanyl]-2-methoxyphenyl)、槲皮素(Quercetin)、5-(3′,4′-二甲氧基苯基)-3-(β-(3′,4′-二甲氧基苯基)-α-羟基)-2H呋喃-4-羟基-4甲基-β-D-吡喃葡萄糖苷(5-(3′,4′-dimethoxyphenyl)-3-(β-(3′,4′-dimethoxyphenyl)-α-hydroxy)-2Hfuran-4-hydroxy-4methyl--β-D-glucopyranoside)和2-羰基-3-(3′,4′-二羟苯乙基)-5H-呋喃-4-(4′-对甲氧基苯乙基-3′-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2-oxo-3-(3’,4’-dihydroxyphenylethyl)-5H-furan-4-(4’-p-methoxyphenylethyl-3’-O-α-L-rhamnylpyranylo-syl (1-2)-β-D-glucopyranoside),其余3个化合物的化学结构有待进一步鉴定。2.采用半叶枯斑法和漂浮叶圆片法系统的研究了15个化合物对TMV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在1mg/mL的剂量下,甘草素和熊果酸在不同寄主上对TMV病毒粒体均有很好的抑制活性,甘草素和熊果酸既能强烈的体外钝化TMV病毒粒子,其钝化效果分别为54.20%和41.00%;又能较好的预防TMV对寄主的侵染,其抑制率分别为48.52%和45.73%;且对TMV在普通烟植株内的增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抑制率均在33.00%以上,故推断甘草素和熊果酸可能为植物源病毒抑制剂VFB中主要抗病毒活性物质。3.采用半叶枯斑法测试了313个供试植物样品95%乙醇提取物对TMV病毒粒体的体外抑制作用,发现有27个科48种54个植物粗提物对TMV具有良好的体外钝化活性,其抑制率均在50%以上。在此基础上,采用整株法和漂浮叶圆片法进一步测定了这54个样品对TMV预防和增殖的抑制活性,其中仅有宽果红景天、糯米条、粗榧、牛心朴子草、臭椿和雷丸等6种样品能有效的抑制TMV的侵染和增殖,其抑制率均在50%以上。综合分析认为,宽果红景天、糯米条、粗榧、牛心朴子草、臭椿和雷丸6种样品的抗TMV作用显着,其抗植物病毒活性值得进一步研究。4.初步研究了宽果红景天、糯米条、粗榧、牛心朴子草、臭椿和雷丸6种植物提取物对VFB水剂抗病毒活性的增效作用,结果表明雷丸提取物对VFB水剂表现出明显的增效作用。植物中具抗植物病毒活性的物质含量丰富、种类繁多,其结构独特,且相互之间存在着极其复杂的互作关系。因此,植物界是发现低毒、低残留、高效及环境和谐的新抗病毒剂和新抗病毒化合物的最好的自然资源宝库。本试验研究结果对我国植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及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的农药都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韩锦峰,王晓军,刘华山,白海群,陈秀华[6](2012)在《植物提取物抑制烟草花叶病毒(TMV)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综述了国内外关于植物源活性物质抑制烟草花叶病毒(TMV)的研究进展,内容包括4个方面:具有抑制TMV活性物质的植物种类;抑制TMV的可能机制;具有抑制TMV作用的活性物质成分;植物源活性物质抑制TMV的作用特点。另外,还阐述了这一领域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开发应用前景。

杨蕾[7](2012)在《萝藦化学成分的分离和分析》文中认为萝藦是萝藦科萝藦属植物,多年生缠绕草本,生于山坡、田野或路旁;北自河北,南至福建都有分布。茎皮纤维可制人造棉;根入药,治跌打损伤、蛇咬;茎叶治小儿疳积;果实治劳伤,种子绒毛可以止血。但关于其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的研究较少,因此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本文采用现代提取分离技术对萝藦藤进行了系统实验。通过定性实验,确定萝蘑中含有糖类、蛋白质、生物碱类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甾类化合物、三萜类化合物、强心苷类化合物等,可能含挥发油类、内酯类、鞣质类化合物。以延胡索乙素为对照品,通过酸碱滴定法测得萝藦中总生物碱含量为0.28%。通过设计三因素三水平正交实验优化萝藦中黄酮的提取工艺,确定了最佳条件为90%乙醇20倍于原料,提取2次,每次提取2h。在此最佳条件下,以芦丁为对照品,通过比色法测得萝藦中总黄酮含量为1.2%。以磺基醋酸汞试剂法测定萝藦中C21甾苷含量并进行了方法学验证。精密度实验的RSD为0.6%,平均回收率为99.1%,其RSD为0.9%。将该方法用于萝蘑中C21甾体苷的含量测定,测得萝藦中C21甾苷含量为2.0%。本文以95%乙醇提取萝藦中的化学成分,并通过硅胶柱,Sephadex LH-20凝胶柱分离纯化得到化合物L-1和化合物L-2。并结合NMR、IR、MS等现代仪器手段鉴定其结构,确定其中一个为甾类化合物,分子量为468.4,另一个化合物分子量为334.0。研究结果为进一步进行中药的活性成分筛选,目标化合物的寻找,进而研制新药打下一定的基础。

黄海玲[8](2009)在《核桃青皮中次生物质抗烟草花叶病毒作用机理研究(Ⅱ)》文中指出本研究以心叶烟(Nicotiana glutinosa)和普通烟K326(Nicotiana tabacum var.K326)为寄主材料,以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tobamovirus, TMV)为供试毒源,测定核桃青皮石油醚萃取相的抗TMV活性以及对其作用机理进行了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果:(1)采用活性跟踪的手段对核桃青皮石油醚相中的抗烟草花叶病毒活性成分进行跟踪分离。该相经梯度洗脱,得到一高活性组分A9,A9在接种浓度为10mg.mL-1时,对TMV侵染心叶烟的抑制率达71.00%。该相层析组分A6经多次层析分离和纯化得到化合物1,初步判定是木质素类化合物,其结构为:(2)采用枯斑分析法测定了A9在心叶烟上对TMV的钝化作用,钝化0.5h、1h和2h后,接种浓度为10mg.mL-1,其抑制率分别为26.73%,54.01%和32.64%。说明A9对TMV具有体外钝化作用,1h后其钝化作用最强。(3)枯斑分析法测定了A9在心叶烟上对TMV初侵染的抑制作用和抑制TMV复制增殖作用。结果表明,A9具有预防TMV初侵染的作用和抑制TMV复制增殖作用,且对TMV初侵染的抑制作用强于抑制TMV复制增殖作用。先施药接种,抑制率24h后为52.52%优于48h后,先接种后施药,抑制率48h后优于24h后,为31.17%。(4) A9预防和治疗处理普通烟K326后3d、6d、9d和12d后,测定其叶片中叶绿素、丙二醛(MDA)、类黄酮、总酚、可溶性蛋白的含量和多酚氧化酶(PPO)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结果表明经过A9预防和治疗处理的K326叶片内的叶绿素、类黄酮、总酚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升高,MDA含量降低,POD和PPO的活性增强,可见,核桃青皮中低极性组分可诱导植物产生抗病性,增强烟草对TMV侵染的抵抗力。(5)超微结构观察结果表明:经A9预防和治疗处理后,普通烟细胞内TMV粒子明显减少,且长短不一,预防处理优于治疗处理;感染TMV后普通烟叶片中大部分细胞结构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经A9处理的烟草叶片中TMV粒体发生断裂,叶绿体和线粒体的解体得到减轻,并产生大量嗜锇颗粒和膜体。

崔东亚,蒋继志,杨美玲,刘海燕[9](2009)在《植物源活性成分与植物病害防治研究进展》文中提出植物源提取物对多种植物病原菌、病毒有杀菌、抑菌和病毒的活性,并具有易于降解,使用安全等特点。本文综述了植物源抑菌与病毒活性成分研究现状,介绍了萜类、生物碱类、挥发油等在植物微生物和病毒病害防治上的研究进展。

何灿兵[10](2008)在《六角仙(Rostellularia procumbens)抗烟草花叶病毒生物活性及作用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六角仙(Rostellularia procumbens)为爵床科,爵床属药用植物,是我国民间常用的中草药。本文以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TMV)为供试病毒,采用局部枯斑法和叶碟法对六角仙提取物的抗病毒活性、作用机制进行研究,并对活性成分进行提取和分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六角仙的抗病毒生物活性本文对六角仙抗病毒侵染和抗病毒增殖活性进行了测定,并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其对烟草花叶病毒病的防治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六角仙对TMV的体外抑制作用效果不明显,在1mg/mL浓度下,提取物对TMV的抑制率只有70%左右。叶碟法离体测定结果表明,六角仙对TMV在系统侵染寄主普通烟K326体内的增殖有很强的抑制活性,接种TMV后8h,以不同浓度提取物对TMV增殖的抑制作用进行测定,1mg/mL浓度处理48h,提取物处理的病毒增殖抑制率高达94.8%。盆栽试验结果表明,六角仙对TMV引起的烟草花叶病有一定的防治效果。2.六角仙的抗病毒作用机制六角仙提取物不会明显破坏TMV病毒粒体的形态结构,而是通过影响病毒外壳蛋白的抗原位点并与病毒的外壳蛋白相结合,使病毒粒体发生钝化或降低病毒粒体与寄主侵染位点的识别能力,导致病毒侵染力下降;通过对丙二醛(MDA)、叶绿素含量和有关防御酶活性的测定以及POD、PPO两种酶同工酶谱和病程相关蛋白(PR)谱的观察,结果表明六角仙提取物能够诱导烟草对TMV产生一定程度的抗性,诱导产生了一系列的阳性对照(病叶)和阴性对照(健叶)所不具有的新的病程相关蛋白谱带,从而提高了烟草植株防御TMV侵染能力。Real Time PCR试验结果说明六角仙提取物可以明显抑制TMV复制酶基因和CP基因的表达,在1mg/mL浓度处理下,分别比对照降低了66.04%和61.92%,使烟草寄主体内的TMV-RNA蓄积量降低,从而可以降低TMV的致病能力。3.活性成分的提取和分离本文采用溶剂提取、系统溶剂分离、硅胶柱层析和高效液相色谱分离等方法对六角仙的抗病毒活性成分进行了提取、分离,从中分离纯化出5种单体化合物,抗病毒生物活性测定结果均表现出一定的抗病毒作用。

二、牛心朴子草中黄酮的提取与分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牛心朴子草中黄酮的提取与分离(论文提纲范文)

(1)臭椿果实化学成分及其抗TMV活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植物源抗植物病毒活性物质的研究概况
        1.1.1 具有抗植物病毒活性的植物
        1.1.2 植物源抗植物病毒活性成分的类型
        1.1.3 植物源抗植物病毒活性物质研究的意义
    1.2 臭椿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研究现状
        1.2.1 臭椿简介
        1.2.2 臭椿的化学成分研究现状
        1.2.3 臭椿的生物活性研究现状
    1.3 小结
    1.4 本论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臭椿果实化学成分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仪器
        2.2.2 试剂和耗材
        2.2.3 植物来源
        2.2.4 提取和分离
        2.2.5 新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
        2.2.6 部分化合物酸水解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新化合物的结构解析
        2.3.2 已知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2.4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臭椿果实化学成分抗病毒生物活性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仪器
        3.2.2 试剂和耗材
        3.2.3 供试寄主和供试毒源
        3.2.4 供试样品
        3.2.5 病毒浓度标准曲线的制作
        3.2.6 抑制烟草花叶病毒增殖活性测定
        3.2.7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病毒浓度标准曲线
        3.3.2 抑制烟草花叶病毒增殖活性测定结果
        3.3.3 苦木素类化合物抗TMV增殖活性的构效分析
    3.4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苦木素对TMV CP表达及TMV在烟草植株体内运动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仪器
        4.2.2 试剂和耗材
        4.2.3 供试寄主和供试毒源
        4.2.4 供试菌株和表达载体
        4.2.5 供试样品
        4.2.6 苦木素对烟草叶片中TMV CP表达的抑制作用测定
        4.2.7 Ailanthone对烟草植株中TMV增殖与扩散的抑制作用测定
        4.2.8 Ailanthone对烟草叶肉细胞中TMV增殖的抑制作用测定
    4.3 结果与分析
        4.3.1 苦木素对烟草叶片中TMV CP表达的抑制效果
        4.3.2 Ailanthone对烟草植株中TMV增殖与扩散的抑制效果
        4.3.3 Ailanthone对烟草叶肉细胞中TMV增殖的抑制效果
    4.4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全文总结
    5.1 主要结论
    5.2 创新点
    5.3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英文缩略词及中文对照表
    附录B: 新化合物的谱图
    附录C: 部分已知化合物的谱图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2)烤烟种植专用植物复配剂金银花、藿香、连翘等组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植物源药剂研究现状
    1.2 烤烟专用植物复配剂研究现状
        1.2.1 烤烟专用植物源杀虫剂
        1.2.2 烤烟专用植物源抗病毒剂
        1.2.3 烤烟专用植物源杀菌剂
        1.2.4 烤烟专用植物源生长调节剂
    1.3 复配剂中部分药材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现状
    1.4 植物复配剂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5 立题依据和意义
    1.6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复配剂定性鉴别
    2.1 材料、试剂和仪器
        2.1.1 材料
        2.1.2 试剂
        2.1.3 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对照品溶液制备
        2.2.2 供试品溶液制备
    2.3 结果与分析
    2.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复配剂主要成分的定量测定
    3.1 材料、试剂和仪器
        3.1.1 .材料
        3.1.2 试剂
        3.1.3 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总黄酮含量测定方法
        3.2.2 总生物碱含量测定方法
        3.2.3 总木质素含量测定方法
        3.2.4 总有机酸含量测定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总黄酮含量测定结果与分析
        3.3.2 总生物碱含量测定结果与分析
        3.3.3 总木质素含量测定结果与分析
        3.3.4 总有机酸含量测定结果与分析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复配剂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4.1 材料、试剂和仪器
        4.1.1 材料
        4.1.2 试剂
        4.1.3 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生物碱类HPLC方法
        4.2.2 有机酸类HPLC方法
        4.2.3 木质素类HPLC方法
        4.2.4 其他类HPLC方法
        4.2.5 复配剂缺一味药HPLC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生物碱类HPLC结果与分析
        4.3.2 有机酸类HPLC结果与分析
        4.3.3 木质素类HPLC结果与分析
        4.3.4 其他类HPLC结果与分析
        4.3.5 复配剂缺一味药HPLC结果与分析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复配剂挥发性成分分析
    5.1 材料和仪器
        5.1.1 材料
        5.1.2 仪器
    5.2 实验方法
        5.2.1 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
        5.2.2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条件
        5.2.3 挥发性成分分析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复配剂水煎剂与复配剂药材、各单味药材挥发性成分分析
        5.3.2 复配剂水煎剂中主要挥发性成分分析
    5.4 讨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复配剂不同极性部位成分分析
    6.1 材料、试剂和仪器
        6.1.1 材料
        6.1.2 试剂
        6.1.3 仪器
    6.2 实验方法
        6.2.1 对照品溶液制备
        6.2.2 供试品溶液制备
        6.2.3 不同极性部位定性鉴别
        6.2.4 不同极性部位定量测定
        6.2.5 不同极性部位HPLC分析
        6.2.6 不同极性部位浸膏处理的烟草鲜叶GC-MS分析
    6.3 结果与分析
        6.3.1 不同极性部位定性鉴别结果与分析
        6.3.2 不同极性部位定量测定结果与分析
        6.3.3 不同极性部位HPLC结果与分析
        6.3.4 不同极性部位浸膏处理的烟草鲜叶GC-MS结果与分析
    6.4 讨论
    6.5 本章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3)维药“对叶大戟”化学成分的分离鉴定及其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对叶大戟”的研究进展
        1.1 “对叶大戟”的植物特性与分布
        1.2 “对叶大戟”的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1.3 “对叶大戟”的药理作用
    2 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2.1 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和分类
        2.2 黄酮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
        2.3 黄酮类化合物的功能作用
        2.3.1 抗癌、抗肿瘤作用
        2.3.2 抗氧化、清除氧自由基作用
        2.3.3 抗衰老作用
        2.3.4 抗炎、镇痛与抗过敏作用
        2.3.5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2.3.6 其他作用
        2.4 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方法
        2.4.1 水提取法
        2.4.2 有机溶剂提取法
        2.4.3 超声波提取法
        2.4.4 微波法辅助提取法
        2.4.5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
        2.4.6 酶提取法
        2.5 黄酮类化合物的常用分离纯化方法
        2.5.1 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研究进展
        (1)大孔吸附树脂概述与特点
        (2)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的原理
        (3)大孔吸附树脂的预处理和再生
        2.5.2 葡聚糖凝胶柱层析法
        2.5.3 膜分离法
    3 抗氧化性研究
    4 本论文研究的立题依据和意义
    5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对叶大戟”总黄酮的提取及纯化工艺研究
    第一节 “对叶大戟”总黄酮的提取工艺研究
        1 主要材料与设备
        1.1 药材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2 试验部分
        2.1 方法
        2.1.1 对叶大戟总黄酮的提取方法
        2.2 标准曲线的绘制
        2.3 “对叶大戟”中总黄酮的含量测定
        2.4 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样品中总黄酮含量
        2.5 “对叶大戟”黄酮的提取工艺优化
        2.6 正交试验设计
        3. 结果与讨论
        3.1 标准曲线的绘制
        3.2 “对叶大戟”中总黄酮的含量测定
        3.3 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样品中总黄酮含量
        3.4 “对叶大戟”黄酮的提取工艺优化
        3.4.1 不同溶剂对提取的影响
        3.5 单因素试验
        3.6 正交试验设计
    第二节“对叶大戟”正丁醇萃取物中总黄酮的精致工艺研究
        1 主要材料与设备
        1.1 药材
        1.2 主要试剂
        1.3 四种大孔树脂的性质
        1.4 主要仪器与设备
        2 试验部分
        2.1 方法
        2.1.1 对叶大戟总黄酮的提取及供试液的制备
        2.1.2 检测方法标准曲线的回归方程
        2.1.3 样品浓度的测定
        2.1.4 树脂的预处理
        2.1.5 吸附量、吸附率和解吸率的测定
        2.1.6 静态吸附实验
        2.1.7 动态吸附实验
        2.1.8 “对叶大戟”总黄酮的纯化测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大孔树脂的静态吸附实验
        3.2 不同大孔树脂的动态吸附实验
        3.3 AB-8 大孔树脂纯化“对叶大戟”总黄酮的工艺研究
        3.4 “对叶大戟”总黄酮的纯化测定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对叶大戟”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与鉴定
    1 主要材料与设备
        1.1 药材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2. 提取与分离
    3. 经分离纯化所得到化合物物理常数和波普数据如下
    4. 结构鉴定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对叶大戟总黄酮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1 主要材料与设备
        1.1 药材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2. 方法
        2.1 样品液的制备
        2.2 体外抗氧化活性的检测
        2.2.1 清除羟自由基 (·OH) 能力的测定
        2.2.2 清除 DPPH 自由基能力的测定
        2.2.3 总抗氧化力测定
    3 结果与讨论
        3.1 体外抗氧化活性检测结果
        3.1.1 总黄酮和维生素C对羟基自由基(·OH)的清除作用
        3.1.2 总黄酮和维生素 C 对 DPPH 自由基的清除作用
        3.1.3 总黄酮和维生素 C 的还原力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附图:主要化合物的谱图
已发表和待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4)牛心朴子生物碱中杀虫成分的分离鉴定及杀虫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生物碱研究概况
    1.2 牛心朴子植物的研究概述
    1.3 本研究的立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牛心朴子中总生物碱的提取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4 结论
第三章 牛心朴子地上与地下部分生物碱的杀虫活性比较
    3.1 实验材料
    3.2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4 结论
第四章 牛心朴子总生物碱中杀虫活性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4.1 实验材料
    4.2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4 结论
第五章 牛心朴子单体生物碱的杀虫活性研究及构效关系分析
    5.1 实验材料
    5.2 实验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4 结论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介

(5)植物源病毒抑制剂VFB活性成分研究及抗TMV植物样品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植物病毒病对农业生产的危害性及其防治中存在的问题
    1.2 植物病毒病主要防治策略
    1.3 植物病毒抑制物的种类及其研究现状
        1.3.1 化学合成的抗植物病毒物质种类及其研究现状
        1.3.2 植物源抗病毒物质研究现状
        1.3.3 微生物源抗植物病毒物质研究进展
        1.3.4 动物源和矿物源抗植物病毒物质研究进展
    1.4 天然源抗植物病毒物质作用机理研究进展
        1.4.1 直接作用于病毒本身
        1.4.2 直接作用于寄主植物
    1.5 抗植物病毒物质的筛选模式及药效评价指标研究进展
    1.6 抗植物病毒物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7 植物源农药 VFB 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7.1 植物源农药 VFB 的研究现状
        1.7.2 植物源病毒抑制剂 VFB 研发中存在的问题
    1.8 问题的提出及论文设计思路
第二章 抗烟草花叶病毒活性植物样品筛选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提纯病毒的浓度
        2.2.2 供试植物提取物对 TMV 病毒粒子体外钝化效果
        2.2.3 供试植物提取物对 TMV 侵染心叶烟的预防效果
        2.2.4 供试植物提取物在普通烟 K326上对 TMV 增殖的抑制效果
    2.3 小结与讨论
        2.3.1 小结
        2.3.2 讨论
第三章 植物源病毒抑制剂 VFB 活性成分分离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VFB 制剂大孔吸附树脂分离及各馏分段对 TMV 的钝化作用
        3.2.2 50%乙醇洗脱段系统溶剂萃取及各萃取相对 TMV 的钝化活性测定
        3.2.3 乙酸乙酯萃取相经硅胶吸附后依次用有机溶剂超声提取及各提取物对TMV 的体外钝化活性测定
        3.2.4 乙酸乙酯超声提取物中抗 TMV 活性成分分离纯化
        3.2.5 分离出的化合物的结构鉴定结果
    3.3 小结与讨论
        3.3.1 植物源病毒抑制剂 VFB 中活性成分分离及鉴定结果分析
        3.3.2 植物源病毒抑制剂 VFB 中抗病毒活性物质值得进一步研究
        3.3.3 植物源病毒抑制剂 VFB 中低极性段组分是否具有抗病毒活性值得研究
        3.3.4 本研究中对 VFB 制剂活性成分分离的一些方法值得借鉴
第四章 VFB 中单体化合物抗 TMV 活性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供试单体化合在心叶烟上对 TMV 抑制活性测定结果
        4.2.2 供试单体化合对 TMV 在普通烟上增殖的抑制作用测定结果
    4.3 小结与讨论
        4.3.1 小结
        4.3.2 讨论
第五章 VFB 水剂与六种植物样品提取物复配增效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
        5.1.2 试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供试样品在心叶烟上对 TMV 体外钝化活性测定结果
        5.2.2 供试样品在心叶烟上对 TMV 侵染心叶烟的预防作用测定结果
        5.2.3 供试样品在心叶烟上对 TMV 增殖的抑制作用测定结果
    5.3 小结与讨论
        5.3.1 小结
        5.3.2 讨论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主要结论
    6.2 本研究的创新点
    6.3 讨论
    6.4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图 部分化合物的结构鉴定图谱
致谢
作者简介

(6)植物提取物抑制烟草花叶病毒(TMV)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具有抑制TMV作用的植物种类及其抑制效果
2 植物提取物抑制TMV的可能机制
    2.1 抑制病毒侵染
    2.2 抑制病毒增殖
    2.3 诱导烟草对TMV产生抗性
        第一, 诱导寄主体内防御系统增强。
        第二, 诱导寄主植物的保卫反应增强。
        第三, 增强寄主体内植保素的产生与积累。
    2.4 诱导产生病程相关蛋白
3 植物提取物中具有抑制TMV作用的有效成分
    3.1 蛋白质类
    3.2 生物碱类
    3.3 黄酮类
    3.4 其他
4 植物提取物抑制TMV的作用特点
    4.1 提取方法不同抑制效果不同
    4.2 施用时间不同抑制效果有异
    4.3 抑制作用具有可传导性
    4.4 提取物的有效剂量不同
5 存在的问题
    第一, 具有有效防治TMV的活性物质的资源不清楚。
    第二, 植物源有效成分不明。
    第三, 抑制TMV的机制不清。
    第四, 提取方法不完善。
    第五, 开发目标不确定。
6 展望

(7)萝藦化学成分的分离和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萝藦科植物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
    1.1 概要
    1.2 萝藦科植物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1.2.1 C21甾类化合物
        1.2.2 生物碱类化合物
        1.2.3 黄酮类化合物
        1.2.4 苯乙酮类化合物
        1.2.5 萜类化合物
        1.2.6 其它成分
    1.3 萝藦科植物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1.3.1 强心作用
        1.3.2 抗肿瘤作用
        1.3.3 抗生育作用
        1.3.4 抗癫痫作用
        1.3.5 免疫调节作用
        1.3.6 抗氧化作用
        1.3.7 抗病毒作用
        1.3.8 其他作用
    1.4 课题研究前景及意义
第二章 萝藦中大类成分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2.1 实验材料、仪器与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中药萝藦水提物的预实验
        2.2.2 中药萝藦醇提物的预实验
        2.2.3 中药萝藦石油醚提取物的预实验
        2.2.4 总生物碱含量的测定
        2.2.5 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2.2.6 C21甾苷的含量测定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定性实验结果
        2.3.2 总生物碱含量的测定
        2.3.3 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2.3.4 C21甾苷的含量测定
    2.4 小结
第三章 甾苷化学成分的分离和分析
    3.1 仪器及试剂
    3.2 实验方法
        3.2.1 萝藦甾苷的分离
        3.2.2 L-1和L-2的结构鉴定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分离条件的优化
        3.3.2 L-1和L-2的结构鉴定
        (1) L-1的结构鉴定
        (2) L-2的结构鉴定
    3.4 小结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核桃青皮中次生物质抗烟草花叶病毒作用机理研究(Ⅱ)(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植物源抗病毒物质研究进展
        1.1.1 商陆科植物中抗病毒物质研究
        1.1.2 藜科植物中抗植物病毒物质研究
        1.1.3 紫茉莉科植物中抗植物病毒物质研究
        1.1.4 石竹科植物中抗植物病毒物质研究
        1.1.5 豆科植物中抗植物病毒物质研究
        1.1.6 山茶科植物中抗植物病毒物质研究
    1.2 抗病毒物质作用机理研究
        1.2.1 抑制病毒对寄主的侵染
        1.2.2 抑制病毒复制和增殖
        1.2.2.1 抑制病毒核酸的复制
        1.2.2.2 对植物病毒系统侵染的抑制
        1.2.3 抑制病毒症状表达
        1.2.4 诱导植物产生抗病性
        1.2.5 促进植物生长
    1.3 植物次生物质的研究进展
        1.3.1 植物次生物质的种类和特点
        1.3.2 植物次生物质的化学防御作用
        1.3.2.1 植物次生物质对非生物因素的防御作用
        1.3.2.2 植物次生物质对生物因素的防御作用
    1.4 核桃属植物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的研究
        1.4.1 核桃属植物的化学成分
        1.4.1.1 萘醌及其苷类
        1.4.1.2 二芳基庚烷类
        1.4.1.3 黄酮类
        1.4.1.4 萜类
        1.4.1.5 多酚类
        1.4.1.6 其它成分
        1.4.2 核桃属植物的生物活性
        1.4.2.1 抑酶作用
        1.4.2.2 抗肿瘤作用
        1.4.2.3 镇痛作用
        1.4.2.4 抑菌作用
        1.4.2.5 化感作用
        1.4.2.6 杀虫活性
        1.4.2.7 抗病毒作用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1.1 供试植物
        2.1.1.1 植物样品
        2.1.1.2 寄主植物
        2.1.2 供试毒源
        2.1.3 供试药剂
        2.1.4 主要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核桃青皮石油醚相活性组分分离纯化
        2.2.2 A_9 室内生物活性测定方法
        2.2.2.1 A_9 对 TMV 体外钝化作用的测定方法
        2.2.2.2 A_9 抑制 TMV 初侵染作用的测定方法
        2.2.2.3 A_9 抑制 TMV 复制增殖作用的测定方法
        2.2.3 K326 中几种生理生化指标测定方法
        2.2.3.1 供试植物处理方法
        2.2.3.2 叶绿素总含量测定方法
        2.2.3.3 MDA 含量测定方法
        2.2.3.4 类黄酮、总酚含量测定方法
        2.2.3.5 可溶性蛋白含量测定方法
        2.2.3.6 POD、PPO 活性测定方法
        2.2.4 超微结构电镜观察方法
        2.2.4.1 负染法
        2.2.4.1.1 样品制备
        2.2.4.1.2 负染
        2.2.4.2 超薄切片法
        2.2.4.2.1 供试试剂
        2.2.4.2.2 超薄切片的制备
        2.2.4.3 超薄切片的电镜观察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核桃青皮石油醚相活性组分跟踪
    3.2 A_9 室内生物活性测定结果
        3.2.1 A_9 对 TMV 的体外钝化作用
        3.2.2 A_9 抑制 TMV 的初侵染作用
        3.2.3 A_9 抑制 TMV 的复制增殖作用
        3.2.4 A6 跟踪分离纯化结果
    3.3 A_9 对K326 中几种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3.3.1 A_9 对叶绿素总含量的影响
        3.3.2 A_9 对MDA 含量的影响
        3.3.3 A_9 处理对类黄酮含量的影响
        3.3.4 A_9 处理对总酚含量的影响
        3.3.5 A_9 处理对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3.3.6 A_9 处理对POD 活性的影响
        3.3.7 A_9 对PPO 活性的影响
    3.4 A_9 处理对K326 超微结构的影响
        3.4.1 A_9 处理对K326 细胞内病毒粒子的影响
        3.4.2 A_9 处理对K326 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第四章 小结与讨论
    4.1 小结
    4.2 讨论
    4.3 展望与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

(9)植物源活性成分与植物病害防治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植物源的杀菌活性成分
    1.1 萜类
    1.2 挥发油
    1.3 生物碱类
    1.4 其它抗菌活性物质
2 植物源农药抗病毒活性成分
3 植物源杀菌剂的优缺点

(10)六角仙(Rostellularia procumbens)抗烟草花叶病毒生物活性及作用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天然产物抗植物病毒物质的研究进展
        1.1.1 植物源抗植物病毒物质
        1.1.2 微生物源抗植物病毒
        1.1.3 动物源抗植物病毒
    1.2、六角仙(Rostellularia procumbens)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1.3、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技术路线
2 六角仙(Rostellularia procumbens)抗TMV活性的测定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寄主、供试毒源及供试植物
        2.1.2 供试仪器和试剂
        2.1.3 植物提取物的制备
        2.1.4 提取物抗TMV活性的测定
        2.1.5、盆栽试验提取物对烟草花叶病的防治作用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提取物对TMV的抑制作用
        2.2.2 对烟草花叶病(TMV)的防治作用
    2.3 讨论
3 六角仙(Rostellularia procumbens)抗TMV作用机制的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寄主、供试毒源及供试植物
        3.1.2 供试仪器和试剂
        3.1.3 植物提取物的制备
        3.1.4 对病毒粒体形态的影响
        3.1.5 透析处理对提取物抗病毒效果的影响测定
        3.1.6 对病毒外壳蛋白作用的测定
        3.1.7 提取物对寄主诱导抗病性的影响
        3.1.8 六角仙提取物对TMV核酸复制及亚基因组表达的影响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提取物对TMV粒体结构的影响
        3.2.2 透析处理后两种提取物的抗病毒作用
        3.2.3 对TMV外壳蛋白抗原位点的影响
        3.2.4 Western Blotting方法鉴定六角仙提取物对TMV外壳蛋白含量的影响
        3.2.5 提取物对寄主诱导抗病性的影响
        3.2.6 喷施处理后寄主体内病程相关蛋白(PR)的测定分析
        3.2.7 六角仙提取物对TMV核酸复制及亚基因组表达的影响
    3.3 讨论
4 六角仙(Rostellularia procumbens)抗病毒活性成分的提取与分离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寄主、供试毒源及供试植物
        4.1.2 供试仪器和试剂
        4.1.3 活性成分的提取、分离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六角仙活性成分的提取、分离
        4.2.2 活性成分的抗TMV效果
    4.3 讨论
5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牛心朴子草中黄酮的提取与分离(论文参考文献)

  • [1]臭椿果实化学成分及其抗TMV活性[D]. 倪建成. 福建农林大学, 2018(12)
  • [2]烤烟种植专用植物复配剂金银花、藿香、连翘等组合的研究[D]. 李春燕. 贵州大学, 2016(05)
  • [3]维药“对叶大戟”化学成分的分离鉴定及其活性研究[D]. 外塔尼古丽·卡米力. 新疆大学, 2013(10)
  • [4]牛心朴子生物碱中杀虫成分的分离鉴定及杀虫活性研究[D]. 郭宏霞. 宁夏大学, 2013(03)
  • [5]植物源病毒抑制剂VFB活性成分研究及抗TMV植物样品筛选[D]. 景炳年.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11)
  • [6]植物提取物抑制烟草花叶病毒(TMV)的研究进展[J]. 韩锦峰,王晓军,刘华山,白海群,陈秀华. 河南农业科学, 2012(03)
  • [7]萝藦化学成分的分离和分析[D]. 杨蕾. 华东理工大学, 2012(06)
  • [8]核桃青皮中次生物质抗烟草花叶病毒作用机理研究(Ⅱ)[D]. 黄海玲.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9(S2)
  • [9]植物源活性成分与植物病害防治研究进展[J]. 崔东亚,蒋继志,杨美玲,刘海燕. 农业与技术, 2009(02)
  • [10]六角仙(Rostellularia procumbens)抗烟草花叶病毒生物活性及作用机制的研究[D]. 何灿兵. 福建农林大学, 2008(11)

标签:;  ;  ;  

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与分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