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益气升阳活血汤治疗颈椎性眩晕60例(论文文献综述)
曹子月[1](2021)在《赵晓峰教授中医药治疗眩晕病的临床经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分析赵晓峰教授中医药治疗眩晕病的遣方用药及取穴规律,全面总结赵晓峰教授治疗眩晕病的临床经验,为今后的学习及临床治疗眩晕病提供思路及方法。方法: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借助平台的统计分析功能,对收集到的经由赵晓峰教授门诊诊治的眩晕病患者的中药、穴位处方信息进行数据挖掘,分别揭示导师治疗眩晕病的遣方用药及取穴规律,并结合临床实际和导师经验传授,全面总结导师治疗眩晕病的临床经验。结果:1.导师临床用药研究结果如下:共纳入2015年9月至2019年12月符合研究标准的147位患者和394条中药处方。药物使用频次排在前12位的药物分别是甘草(309次)、当归(191次)、茯苓(191次)、半夏(190次)、陈皮(182次)、牛膝(148次)、杜仲(141次)、白术(138次)、党参(134次)、天麻(130次)、黄芩(126次)、黄芪(117次);导师所用药物剂量基本处于常用范围内,使用频次≥30次的中药中,牛膝、杜仲、黄芪、葛根、山药、骨碎补、菟丝子、薏苡仁、益母草常以30g、60g为处方常用剂量;运用最多的药效统计结果是:补虚药、清热药、活血化瘀药、解表药、理气药、平肝熄风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利水渗湿药;药性统计结果表明:导师治疗用药以温性、平性、寒性药物为主,药味以甘苦辛为多,药物归经主要入脾、肺、肝经。药物规则统计中,药对频次最多的前3位为:半夏-陈皮(131次),茯苓-陈皮(130次),茯苓-半夏(115次);关联度最高的前3位为:为陈皮,黄芩->半夏,当归,半夏,陈皮->茯苓、茯苓,当归,半夏->陈皮。导师临床常用高频、高关联度的药对中反复出现的药物为:党参、茯苓、黄芪、白术、半夏、陈皮、当归、黄芩、甘草。2.导师临床选穴规律如下:共纳入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符合研究标准的共45位患者和264条穴位处方。穴位使用频次排在前12位的分别是完骨(229次)、风池(186次)、内关(185次)、足三里(177次)、上星(169次)、中脘(160次)、百会(158次)、印堂(158次)、天枢(144次)、大椎(143次)、天柱(143次)、丰隆(140次),高频次穴位分布部位以颈项、头面、腹部为主;使用频次最高的5条经脉分别为督脉、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任脉;特定穴各类别使用频次最高的前4位为五腧穴、络穴、八脉交会穴、募穴。穴位规则统计中,穴位组合频次最多的前3位为:完骨-风池(179次)、完骨-内关(168次)、完骨-上星(154次);关联度最高的9条为:足三里,天枢->中脘、天柱->风池、完骨,天枢->中脘、内关,天枢->中脘、上星,天枢->中脘、风池,天柱->完骨、完骨,天柱->风池、天枢->中脘、天柱->完骨。导师临床常用高频、高关联度的穴位组合中反复出现的穴位为:风池、完骨、天柱、百会、上星、印堂、大椎、内关、中脘、天枢、足三里、丰隆。3.结合实际临床及导师言传身教,总结导师经验:导师认为,此病病在脑窍,总体病机以虚为主,“无虚不作眩”,其虚又以脾失健运为重,脾胃功能受损,气血亏虚,易生痰浊,日久化瘀化火;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升降失司则清气无法上盈于脑、浊气易挟风热之邪上攻清窍,最终发为眩晕。因此导师认为,此病实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与脾胃关系最为密切,涉及肝、肺、心、肾等多脏。当从虚论治,标本兼治,顾护脾胃、扶正祛邪。临床常从肝肾不足证、气血亏虚证、痰浊中阻证、瘀血阻窍证、肝胃虚寒证、太阳失和证等证型论治,善用六味地黄丸、补中益气汤、二陈汤、通窍活血汤、吴茱萸汤、葛根汤等中药治疗,以风池、百会、印堂、内关、外关、中脘、天枢、气海、足三里、丰隆、复溜、足临泣为基本穴方,并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加减用药及取穴,注重升清降浊、调神醒神。结论:1.赵晓峰教授认为眩晕病以虚为主要病理特点,兼有风、火、痰、瘀等病理因素,其发病与脾胃、肝肾、心肺等多脏相关而关键在脾胃,升清降浊失司是发病的重要病机。当从虚论治眩晕,重在调理脾胃、标本兼治。2.导师用药以补虚为主,以清热、活血、解表、理气、息风、化痰、利湿为辅,多归脾经,适用重剂,常以甘温之品顾护中焦,辛苦并用、补泻兼施,扶正的同时兼顾祛邪。3.导师取穴注重温督通阳、调神益气、健运脾胃,兼顾疏肝利胆、清热化痰。以局部配穴为主,兼有辨证、辨病取穴。4.赵晓峰教授在辨证用药、取穴的基础上,常采用辛开苦降、益气升阳等治法,遵循升清降浊、调神醒神的治疗原则,临床多获良效。
陈盛[2](2021)在《国医大师韦贵康教授论治颈性眩晕学术经验整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基于文献检索结合处方医案数据挖掘的方法,系统分析韦贵康教授治疗颈性眩晕的诊疗理念、特色疗法和用药规律,并从中整理、总结国医大师韦贵康教授论治颈性眩晕的学术经验。方法:(1)通过查找图书馆、互联网、名医等数据库,以及寻访韦老以往带教门生及其家眷典藏等途径,检索公开出版有关韦贵康教授研究、论述颈性眩晕的相关着作,并对其进行初步的认识。(2)结合笔者硕士三年期间的临床跟师随诊记录,以韦贵康教授治疗颈性眩晕的处方医案作为研究对象,且收集的处方内容须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诊断、证型、症候、治法和方药等。(3)使用EXCEL数据管理软件建立韦贵康-颈性眩晕医案数据库;并将收集整理的数据分别通过统计软件SPSS21.0进行频数统计、聚类分析,以及数据挖掘软件IBM SPSS Modeler 14.1进行Apriori算法关联规则分析;后运用中医药理论对统计结果进行探讨。结果:(1)本次课题研究,共检索载有关于国医大师韦贵康颈性眩晕的相关着作10部。主要论述了韦老对颈性眩晕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辨证分型、治疗方法等诊疗理念,以及具体的手法操作。(2)临床跟诊共收集韦贵康教授治疗颈性眩晕的临证处方168案例,有7例只记录手法治疗而无列出具体方药;医案所涉颈性眩晕所属证型大致可分为5类。即,瘀结型38首处方、肝肾亏虚型37首处方、气阴两虚型31首处方、肝热型28首处方和阴虚阳亢型27首处方。(3)医案所涉颈性眩晕治法共有14种,所用中药共计152味,药物性味以甘温居首,药物归经以入肝、脾、心、肾经居多,单味药使用频次最高的前5味为白芍、甘草、丹参、龙骨、三七;出现频数在20次以上的中药有53味,其中活血调经药、补气药、补血药、化瘀止血药、活血止痛药为韦贵康教授治疗颈性眩晕的常用药类。(4)在中药与中药的关联规则中,共得到26条二阶关联,52条三阶关联,及20条四阶关联;在症候与中药的关联规则中,共得到56条二阶关联,88条三阶关联,及19条四阶关联。(5)对频数在20以上的前53味高频中药进行系统聚类,共可分为7类,所代表的类方主要有:痛安汤、通窍活血汤、双黄升麻汤、枣仁远志汤、六味地黄汤和天麻钩藤汤等。结论:通过分析韦贵康教授相关医论医话着作,并结合其临证验案记录可以得出,韦老认为颈性眩晕的发病实乃本虚标实之证,其病因多由于人体的姿态失衡、颈椎的失稳退变、颈项相关关节的紊乱错位、项背肌肉的痉挛或松弛,以及内在脏腑之肝肾、心脾的功能失调,气虚血瘀所导致。且项背督脉经气痹阻不通为其主要病机;对其治疗的原则是内外兼治,主辅配合、脊督一体,六通为要。其中外治手法主张通脊调骨,提倡筋骨并重、动静结合。内服中药强调补肾通督、化瘀扶正,要求整体为主,重视局部;因此对于颈性眩晕的治疗,在临床上必须熟练掌握手法操作力度的稳、准、轻、巧、透,以及灵活运用活血与养血、柔养与息风、解表与收涩、温热与寒凉等内服中药辨证施治的治疗原则;同时,注重患者自身合理的康复锻炼。以此恢复其颈椎的生物力学平衡、调和其脏腑功能,使之骨正筋柔、气血以流,最终达到颈项局部血液循环通畅、眩晕自除的治疗效果。
钱宇章[3](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探索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用药规律及葛断定眩汤治疗痰瘀阻络型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通过使用数据挖掘,探索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用药规律,为临床上诊治椎动脉型颈椎病提供一定的参考。2.通过临床观察,明确葛断定眩汤治疗痰瘀阻络型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1.通过检索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Sinomed)、维普数据服务平台中关于中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文献,运用SPSS Modeler 18.0及SPSS Statistics 22.0软件分析中医中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高频用药及组方规律。2.按照本临床研究的纳入、排除及剔除标准,对于符合试验纳入要求的CSA患者予葛断定眩汤中药汤剂治疗。通过患者治疗前后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头晕问卷调查量表(DHI)、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以及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对其进行评价。结果:1.通过数据挖掘结果,目前临床上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常用方剂包括半夏白术天麻汤、天麻钩藤饮、补阳还五汤、桂枝加葛根汤、葛根汤等等,常用中药包括川芎、葛根、天麻、当归、半夏、茯苓、白芍、黄芪、钩藤、白术、丹参、红花等药,常用药对包括茯苓-半夏、红花-川芎、白术-茯苓、半夏-天麻、钩藤-天麻等,核心组方7个。2.使用葛断定眩汤治疗痰瘀阻络证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前、后,发现患者在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头晕问卷调查量表(DHI)以及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这三者分值上,都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产生较好的效果。与此同时,葛断定眩汤治疗CSA患者的总有效率高达 95.24%。结论:1.目前临床上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主要围绕活血化瘀、化痰祛湿、健脾益气、补肝益肾着手,希望这些用药规律能为中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选方用药提供借鉴。2.葛断定眩汤在改善痰瘀阻络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眩晕症状、工作生活及情感心理方面具有良好的疗效。
张凯婷[4](2021)在《针刺结合温灸盒灸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采用针刺结合温灸盒灸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探讨其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选取符合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纳入标准的60例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各30例。两组研究对象均接受健康宣教并且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组研究对象在口服西药的基础上给予针刺结合温灸盒灸治疗,每日一次,每周6次,2周为一疗程。对照组研究对象给予口服西药治疗,每日三次,每次一片,2周为一疗程。两组均治疗两个疗程。治疗两个疗程。观察两组研究对象在接受治疗前后中医眩晕症状评分、眩晕障碍量表评分以及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的变化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1)中医眩晕症状评分比较:治疗两个疗程后,两组眩晕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眩晕障碍量表评分比较:经治疗,两组眩晕障碍表评分均较前好转,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比较:治疗后,两组双侧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峰血流速度均较前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疗效评定标准的比较:经过2个疗程的治疗,治疗组痊愈2人,显效19人,有效6人,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痊愈1人,显效7人,有效17人,临床总有效率为83.33%,经比较,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口服西药的基础上,予以针刺结合温灸盒灸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西药疗法,不仅可改善患者眩晕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同时可改善两组患者TCD检查中双侧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峰流速。针灸疗法机理明确,疗效确切,准备工具简单,耗材少、性价比高,操作简便,不良反应少,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刘家孟(ChiaMeng Liu)[5](2020)在《通督调神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课题采用“通督调神法”治疗颈性眩晕,总共有60例患者,本次研究采用的是小样本随机对照实验方法,将60例患者分为常规针刺对照组30例,通督调神治疗组30例,临床观察指标有三,分别是治疗前后的整体疗效、症状评分及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的变化,最后评估通督调神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并初步探讨“通督调神法”治疗颈性眩晕的机理,为通督调神法治疗颈性眩晕相关症状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本研究根据设定的纳入与诊断标准,严格选取了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期间,以在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针灸科门诊就诊的患者为主,选取共60例。然后用随机对照试验,将符合研究条件的人按1~60依次编号,由随机数字表法产生随机数字60个,并按1:1的比例,随机分配至实验组(通督调神法)和对照组(常规针刺),每组各30例。所有患者按既定方案进行治疗,1天1次,5次为1疗程,疗程之间间隔2天,4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价。临床观察的指标主要是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整体疗效、中医症状评分及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的变化。4个疗程治疗结束后,收集并分析得到的数据,根据得到的结果数据,进行一个治疗前后的对比、最后的量化评分,统计学分析运用SPSS 22.0进行。结果:本课题根据病例纳入标准筛取了颈性眩晕患者60例,研究实行期间,两组均无脱落病例,故实际共观察患者例数60例。1.治疗开始前,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程等基线资料全部进行了统计学分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2.4个疗程的治疗全部完成后,我们对各检测指标进行了详细的剖析。(1)4个疗程治疗结束后,对两组的治疗结果进行了一个比对,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67%,治疗组为93.33%,通督调神法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常规针刺对照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通督调神法较常规针刺更有优势。(2)在中医症状积分方面,治疗后两组的中医症状积分均有所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且治疗组的积分下降水平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二者均可以降低中医症状评分,但治疗组比对照组改善颈性眩晕患者症状方面更突出。(3)在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的变化方面,两组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经治疗后均有增快,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且治疗后治疗组的增快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二者均可以提升椎-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而治疗组较对照组功能作用更优。结论:通督调神法治疗颈性眩晕临床疗效在总有效率方面,在改善中医症状及椎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方面均优于常规针刺,表明通督调神法在改善患者眩晕及其兼夹症,提高生活质量方面更有优势,疗效更好。
贾梦龙[6](2020)在《葛藤二仙汤加减治疗颈椎病肝肾不足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葛藤二仙汤加减对以眩晕/头晕、颈部不适为主要症状的颈椎病肝肾不足证治疗效果。方法:以2019年01月至2020年01月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脊柱骨科门诊就诊的颈椎病肝肾不足证的6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实验组给予葛藤二仙汤加减治疗,对照组给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西比灵)治疗。以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量表对患者的症状进行评分,观察两组患者治疗1周后、2周后的评分变化,以SPSS2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采用卡方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样本T检验对比组内治疗前后、组间治疗前后患者的评分。结果:1.实验组经治疗1周后,患者量表总评分和各单项评分如眩晕评分以及颈肩痛和头痛评分均有所提高,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评分进一步升高,与治疗1周后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对照组经治疗1周后,患者量表内单项评分如眩晕评分、生活及工作状况评分有所提高,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颈肩痛及头痛评分与治疗前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2周后,眩晕评分进一步升高,与治疗1周后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肩痛及头痛评分的改善仍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从总评分来看,治疗1周后、2周后差异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实验组有效率85%,对照组有效率61%,经卡方检验,实验组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显着性(P<0.05)。结论:葛藤二仙汤加减对颈椎病肝肾不足证的眩晕/头晕、颈部不适等症状有着良好的效果。而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对眩晕症状也有改善作用,但对颈肩部疼痛及头痛的改善效果不佳。葛藤二仙汤临证加减对颈椎病肝肾不足证的患者有着更加全面的治疗效果。
印明玉[7](2020)在《基于筋骨辨证理论的推拿整复配合针刺治疗颈源性眩晕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以筋骨辨证理论为指导思想,观察推拿配合针刺的受试者治疗前后的眩晕视觉模拟评分(VAS值)、眩晕的疗效评价标准以及颈部动脉血流速度(TCD参数)的变化,来证明筋骨辨证理论指导下的推拿整复配合针刺对颈源性眩晕的作用效果,为临床上治疗颈源性眩晕提供新思路。材料与方法:本研究选取2019年3月-2020年3月期间就诊于沈阳市沈北新区中心医院中医科门诊及住院部符合颈源性眩晕诊断的患者60例,根据受试者的临床表现、体征及影像学检查,结合颈源性眩晕的患者中包含了椎动脉型颈椎病、交感神经型颈椎病和混合型颈椎病,所以把这些患者分成椎动脉型颈椎病组、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组和混合型颈椎病组,按照患者就诊的时间顺序编号。通过筋骨辨证法分析再通过问诊、触诊,明确患者的病因病机确定推拿手法及针刺穴位处方,疗程结束后重新评估患者的眩晕视觉模拟评分(VAS值)、眩晕的疗效评价标准以及颈部动脉血流速度(TCD参数)。结果:1.椎动脉型颈椎病组治疗前后在VAS测试数据对比、中医证候积分对比以及颈部动脉血流速度(TCD参数)对比,结果p值均小于0.01,均具有统计学意义。2.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组治疗前后在VAS测试数据对比、中医证候积分对比以及颈部动脉血流速度(TCD参数)对比,结果p值均小于0.01,均具有统计学意义。3.混合型颈椎病组治疗前后在VAS测试数据对比、中医证候积分对比以及颈部动脉血流速度(TCD参数)对比,结果p值均小于0.01,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推拿整复配合针刺能显着改善颈部动脉血流速度。2.推拿整复配合针刺能显着改善颈源性眩晕患者的症状。3.筋骨辨证体系下的推拿整复配合针刺治疗颈源性眩晕效果显着,值得临床推广。
骆亮生[8](2020)在《定眩合剂加味联合倍他司汀治疗痰瘀互阻型眩晕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观察加味定眩合剂联合倍他司汀对痰瘀互阻型眩晕患者症状改善,中医证候积分,颅内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及血流变的影响,评估痰瘀互阻型眩晕患者服用加味定眩合剂+倍他司汀的治疗效果。方法:随机抽选120例眩晕患者,研究期间剔除2例,脱落2例,有效病例116例,其中对照组患者56例,治疗组患者60例。两组均分为三型:痰瘀互阻证、痰瘀互阻兼痰浊重证、痰瘀互阻兼瘀血重证。治疗组根据证型辨证分别予以加味定眩合剂联合倍他司汀;加味定眩合剂加竹沥,天南星联合倍他司汀;加味定眩合剂合桂枝茯苓丸联合倍他司汀口服,对照组予以口服倍他司汀。一个疗程为14天。观察同一证型两组患者用药前后眩晕症状积分,以及颅内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血流变的变化。结果:1、疗程结束后,治疗组不同证型眩晕患者的眩晕总有效率为91.67%,高于对照组的有效率71.4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眩晕症状积分优于相应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疗程结束后,治疗组及对照组组间比较亦有统计学差异(P<0.01,P<0.05)。2、与用药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颅内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均有显着改善,组内数据对比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P<0.05),且以治疗组效果更优。3.用药后治疗组及对照组患者的血流变全血粘度、全血粘度高切与低切均较用药前降低(P<0.05),治疗组上述指标均优于相应对照组,组间差异显着(P<0.05)。结论:加味定眩合剂与倍他司汀联合使用可有效减少痰瘀互阻型患者的眩晕发作次数,缓解症状及伴随症状严重程度,缩短发病持续时间,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质量,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提高眩晕患者的颅内血流速度及降低血液粘度有关。
古金晓[9](2019)在《益气升阳法治疗气虚型前庭性偏头痛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旨在研究益气升阳法对气虚型前庭性偏头痛的临床治疗效果,明确益气聪明汤对本病的治疗作用及作用机制,确定其安全性,并进一步探讨气虚病机对前庭性偏头痛的影响,为中医药治疗本病提供新思路并指导临床实践。方法:本研究选取对象均符合纳入、排除诊断标准,共60例,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方法,随机将60名患者分为治疗组、对照组两组,每组各30例,两组之间在性别、年龄、病程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仅服用盐酸氟桂利嗪胶囊(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H10930003,5毫克),此基础上,治疗组加服自拟汤剂益气聪明汤治疗,分别观察两组患者中医临床症状积分、眩晕评定量表评分(DARS)、眩晕障碍量表评分(DHI-S)、眩晕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及用药安全性等各项指标,观察疗程为8周,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8周进行疗效评定。所有数据采用Excel软件处理,统计软件SPSS22.0统计分析,认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研究过程中,治疗组对照组均无脱落,两组最终完成病例共计60例,其中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在眩晕发作次数、中医证候疗效方面均优于对照组,且两组比较后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在中医证候积分、DHI-S量表评分、DARS量表评分及眩晕持续时间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极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的安全性观察指标无统计学差异,对照组部分患者治疗期间出现嗜睡、便秘等不适症状,经对症处理后好转,并未对最终研究结果产生明显影响。结论:益气升阳法治疗气虚型前庭性偏头痛效果肯定,益气聪明汤联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本病疗效优于对照组,能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生活质量,同时不良反应的发生更少,安全性较高,值得进一步应用与推广。
石国栋[10](2019)在《升阳通督推拿手法治疗颈性眩晕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课题研究采用升阳通督推拿手法治疗颈性眩晕,观察其临床疗效,为临床上治疗颈性眩晕寻找到一种安全高效而简便易行的推拿方法。方法:共收治62例符合本课题入选标准的颈性眩晕住院患者,在常规运用夜间颈枕仰卧睡眠的基础上,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治疗组(升阳通督推拿手法治疗组)和对照组(常规推拿手法治疗组)各31例。治疗组:有通督柔筋、升阳通督、通督醒脑三个主要推拿手法,另有通督伸筋手法以纠正病变颈椎关节。对照组:有松肌法、牵伸法、屈伸旋转法、错缝整复法及结束手法等。两组均以10天为一个疗程,在治疗前、后用颈性眩晕症状及功能评估量表分别评分,评估患者的症状改善程度,再统计患者的痊愈率及显效率。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组及对照组均无脱落病例,实际观察病例数均为31例;治疗前统计一般资料情况,结果两组在性别、年龄及眩晕症状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组间对比:从颈性眩晕症状及功能评估量表来看,治疗组、对照组的各项症状如眩晕程度、眩晕持续时间、眩晕伴随症状、日常生活及工作、心理及社会适应等五项的得分上,治疗后行组间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对比:从颈性眩晕症状及功能评估量表来看,两组在治疗1个疗程后,其五项得分均有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临床总体疗效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有效率均为100%;治疗组的痊愈达到35.5%,痊愈显效率为:74.2%;对照组的痊愈达到6.5%,痊愈显效率为:67.8%;经统计学分析,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而观之,两种推拿手法均是治疗颈性眩晕的有效方法,但对比常规推拿治疗组,升阳通督推拿手法治疗组疗效更好。结论:升阳通督推拿手法治疗颈性眩晕,能有效地改善患者眩晕症状及其他颈椎病症状,见效快、有效率高,疗程短。同时,升阳通督推拿手法还具有“操作简便、扶正固本、舒适度高”的特点,能更好地针对颈性眩晕“本虚标实”的特点进行治疗,具有较高的临床运用前景和推广价值。
二、益气升阳活血汤治疗颈椎性眩晕60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益气升阳活血汤治疗颈椎性眩晕60例(论文提纲范文)
(1)赵晓峰教授中医药治疗眩晕病的临床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的赵晓峰教授治疗眩晕病遣方用药分析 |
1 研究资料与方法 |
2 研究结果 |
2.1 药物频次剂量统计 |
2.2 中药功效统计 |
2.3 中药药性统计 |
2.4 中药归经统计 |
2.5 药物规则统计 |
2.5.1 药对频次统计 |
2.5.2 药物关联规则统计 |
3 分析与总结 |
第二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的赵晓峰教授治疗眩晕病针灸取穴分析 |
1 研究资料与方法 |
2 研究结果 |
2.1 穴位频次统计 |
2.2 穴位归经统计 |
2.3 特定穴类别统计 |
2.4 穴位规则统计 |
2.4.1 穴位组合频次统计 |
2.4.2 关联规则统计 |
3 分析与总结 |
第三部分 赵晓峰教授治疗眩晕病临床经验总结 |
1 对本病的认识 |
2 辨证用药 |
2.1 肝肾不足 |
2.2 气血亏虚 |
2.3 痰湿中阻 |
2.4 瘀血阻窍 |
2.5 肝胃虚寒 |
2.6 太阳失和 |
3 针灸治疗 |
3.1 主穴 |
3.2 配穴 |
3.2.1 辨证施针 |
3.2.2 辨病、辨症选穴 |
4 治法经验总结 |
4.1 升清降浊 |
4.1.1 辛开苦降 |
4.1.2 益气升阳,调畅气机 |
4.2 调神醒神 |
5 验案赏析 |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医药治疗眩晕病研究进展 |
1 病因病机 |
2 辨证施治 |
3 中药汤剂治疗 |
4 中成药治疗 |
5 针灸治疗 |
6 其他疗法 |
7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国医大师韦贵康教授论治颈性眩晕学术经验整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中西医对颈性眩晕的认识 |
1 现代医学对颈性眩晕的认识 |
1.1 椎动脉机械性压迫学说 |
1.2 颈交感神经刺激学说 |
1.3 神经体液因子学说 |
1.4 椎动脉血管病变学说 |
1.5 本体感觉功能紊乱学说 |
2 祖国医学对颈性眩晕的认识 |
2.1 中医病名发展源流 |
2.2 中医病机学术争鸣 |
2.2.1 体虚致眩学说 |
2.2.2 痰瘀致眩学说 |
2.2.3 内风致眩学说 |
第二部分 韦贵康教授治疗颈性眩晕经验整理 |
1 韦贵康教授颈性眩晕理念疗法检索 |
1.1 文献检索范围 |
1.2 检索方式 |
2 韦贵康教授颈性眩晕理念疗法整理 |
2.1 病因病理 |
2.2 临床表现 |
2.3 辨证分型 |
2.3.1 瘀结型 |
2.3.2 肝热型 |
2.3.3 阴虚阳亢型 |
2.3.4 气阴两虚型 |
2.3.5 肝肾亏虚型 |
2.4 手法操作 |
2.4.1 颈部理筋手法 |
2.4.2 颈椎旋转复位手法 |
2.4.3 加压胸椎复位手法 |
2.4.4 手法操作的注意事项 |
2.4.5 头颈“米字功”锻炼 |
第三部分 韦贵康教授颈性眩晕临床处方收集研究 |
1 处方来源 |
2 选方标准 |
2.1 纳入标准 |
2.2 排除标准 |
3 研究方法 |
3.1 处方数据规范化 |
3.2 处方数据录入 |
3.3 数据挖掘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韦贵康教授治疗颈性眩晕处方收集的基本情况 |
4.1.1 处方中颈性眩晕证型分布情况 |
4.1.2 处方中颈性眩晕症候分布情况 |
4.1.3 处方中颈性眩晕治法分布情况 |
4.1.4 处方中颈性眩晕患者性别分布情况 |
4.1.5 处方中颈性眩晕患者年龄分布情况 |
4.2 韦贵康教授治疗颈性眩晕处方用药情况的频数分析 |
4.2.1 处方中药物频数分析 |
4.2.2 处方中药四气频数分析 |
4.2.3 处方中药五味频数分析 |
4.2.4 处方中药归经频数分析 |
4.2.5 处方中药类别分布情况 |
4.2.6 处方中频数在20以上的前53味中药类别分布情况 |
4.3 韦贵康教授治疗颈性眩晕处方中药关联分析 |
4.4 韦贵康教授治疗颈性眩晕处方中药聚类分析 |
4.5 韦贵康教授治疗颈性眩晕症候—中药关联分析 |
第四部分 韦贵康教授论治颈性眩晕学术经验探讨 |
1 颈性眩晕的中医病因病机 |
1.1 督脉 |
1.2 肝肾 |
1.3 心脾 |
2 颈性眩晕的治疗原则 |
2.1 通脊调骨 |
2.2 补肾通督 |
2.3 化瘀扶正 |
3 基于处方统计研究对韦贵康治疗颈性眩晕用药规律探讨 |
3.1 基于关联规则分析韦贵康治疗颈性眩晕处方的用药规律 |
3.1.1 二阶中药配伍规律 |
3.1.2 多阶中药配伍规律 |
3.2 基于聚类分析韦贵康治疗颈性眩晕用药规律 |
3.3 基于频数分析韦贵康治疗颈性眩晕用药规律 |
3.4 基于关联规则分析韦贵康颈性眩晕症候—中药用药规律 |
3.4.1 二阶症候—中药关联 |
3.4.2 多阶症候—中药关联 |
4 颈性眩晕的治疗特色 |
4.1 内外兼治,主辅配合 |
4.2 脊督一体,六通为要 |
4.3 医患合作,未病先防 |
韦师治疗颈性眩晕临证验案举隅 |
结论 |
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缩略词表或索引 |
综述 颈性眩晕的当前治疗概况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3)基于数据挖掘探索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用药规律及葛断定眩汤治疗痰瘀阻络型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中医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认识 |
2、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机制进展 |
2.1 Barre-Lieou综合征 |
2.2 本体感受性颈源性头晕 |
2.3 椎动脉扭转压迫性眩晕 |
2.4 偏头痛相关的颈源性眩晕 |
2.5 其他发病机制 |
3、中药口服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研究进展 |
3.1 气血亏虚型 |
3.2 肝肾阴虚型 |
3.3 肝阳上亢型 |
3.4 痰浊阻滞型 |
3.5 痰瘀互结型 |
3.6 其他常见证型 |
4、谢林教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经验 |
4.1 肾精不足,肝脾失养,玄府萎闭 |
4.2 肝郁脾虚,痰瘀阻络,玄府不通 |
4.3 临证治则 |
第一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探索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用药规律 |
1、资料与方法 |
1.1 处方来源及检索方式 |
1.2 文献纳入标准 |
1.3 文献排除标准 |
1.4 数据规范化 |
1.5 数据分析 |
2、结果 |
2.1 纳入方剂分析 |
2.2 常用处方、药物频次及药物功效统计分析 |
2.3 药物组方的关联分析 |
2.4 聚类分析 |
2.5 因子分析 |
3、第一部分讨论 |
3.1 高频方剂、中药分析 |
3.2 关联规则及可视化网络分析 |
3.3 聚类分析及因子分析 |
第二部分 葛断定眩晕汤治疗痰瘀阻络型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 |
1、资料与方法 |
1.1 病例来源 |
1.2 病例选择标准 |
1.3 病例纳入标准 |
1.4 病例排除标准 |
1.5 病例剔除标准 |
2、研究方法 |
3、观察指标 |
3.1 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The scores of Evaluation Scale for Cervi-cal Vertigo, ESCV) |
3.2 头晕问卷调查表(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 DHI) |
3.3 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 |
3.4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
3.5 椎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 |
3.6 不良反应 |
4、统计方法 |
5、研究结果 |
5.1 一般研究资料分析 |
5.2 疗效分析 |
5.3 观察性结果分析 |
5.4 不良反应 |
第三部分 分析讨论 |
第四部分 结语 |
1、结论 |
2、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中英文对照表 |
附录二 观察指标量表 |
1、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 |
2、头晕问卷调查表 |
3、视觉模拟量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致谢 |
(4)针刺结合温灸盒灸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文献研究 |
1.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现代研究 |
2.祖国医学对眩晕的认识 |
研究方法 |
1.病例选择 |
2.纳入标准 |
3.排除标准 |
4.剔除脱落标准 |
5.病例分组 |
6.治疗方法 |
6.1 基础治疗 |
6.2 各组治疗情况 |
6.3 具体治疗方法 |
7.疗程 |
8.意外情况处理 |
9.观察指标 |
10.统计学处理 |
研究结果 |
1.一般资料分析 |
2.治疗后两组各观察指标的比较 |
2.1 治疗前后中医眩晕证候积分比较 |
2.2 治疗前后眩晕障碍量表评分比较 |
2.3 治疗前后TCD检查结果比较 |
3.两组总体疗效比较 |
讨论 |
1.针刺选穴依据 |
1.1 百会 |
1.2 神庭 |
1.3 风池 |
2.温灸盒灸的作用 |
3.甲磺酸倍他司汀片的药理作用 |
4.治疗结果的分析 |
结论 |
问题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中医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5)通督调神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祖国医学对颈性眩晕的认识 |
1.1.1 病名源流 |
1.1.2 病因病机 |
1.1.3 中医治疗颈性眩晕的研究进展 |
1.2 颈性眩晕在现代医学上的定义和现代医学对它的认识和发展 |
1.2.1 颈性眩晕的定义、病因及发病机制 |
1.2.2 现代医学对颈性眩晕的治疗 |
第二章 研究内容及方案 |
2.1 研究内容 |
2.1.1 病例来源 |
2.1.2 诊断标准 |
2.1.3 病例纳入标准 |
2.1.4 病例排除标准 |
2.1.5 脱落标准 |
2.1.6 剔除标准 |
2.1.7 中止标准 |
2.1.8 病例脱落或剔除后的处理 |
2.2 研究方法 |
2.2.1 治疗方法 |
2.2.2 疗程及频次 |
2.2.3 注意事项 |
2.2.4 观察指标 |
2.2.5 疗效判定标准 |
2.2.6 统计分析与数据处理 |
2.3 研究结果 |
2.3.1 基线资料分析 |
2.3.2 临床疗效分析 |
第三章 分析与讨论 |
3.1 研究结果的分析 |
3.2 通督调神法的研究运用和原理探究 |
3.2.1 概述 |
3.2.2 临床应用 |
3.2.3 原理探究 |
3.3 通督调神法治疗颈性眩晕 |
3.4 通督调神法治疗颈性眩晕的选穴依据 |
3.5 小结 |
3.6 问题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附件1:统计学处理合格证明 |
(6)葛藤二仙汤加减治疗颈椎病肝肾不足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一般资料 |
2 病例选择 |
2.1 诊断标准 |
2.2 纳入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2.4 剔除标准 |
3 研究方法 |
3.1 分组方法 |
3.2 治疗方案 |
3.3 观察内容 |
3.4 疗效的评定标准 |
3.5 统计学分析 |
4 结果分析 |
4.1 一般情况分析 |
4.2 治疗结果 |
4.3 两组患者治疗后量表评分比较 |
4.4 安全性评价 |
讨论 |
1 西医学对颈性眩晕的认识 |
1.1 颈性眩晕的概念 |
1.2 颈性眩晕的病理机制 |
1.3 颈性眩晕的治疗 |
2 中医学对颈性眩晕的认识 |
2.1 颈性眩晕在中医学中的概念 |
2.2 颈椎病的中医病因病机 |
2.3 颈性眩晕的中医治疗 |
3 研究结果分析 |
4 展望及不足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颈性眩晕的中医认识与中药治疗现状 |
1 中医认识 |
2 中药治疗 |
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论文着作 |
(7)基于筋骨辨证理论的推拿整复配合针刺治疗颈源性眩晕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试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颈源性眩晕治疗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8)定眩合剂加味联合倍他司汀治疗痰瘀互阻型眩晕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第一章 中医对眩晕的认识 |
1 中医病名 |
2 中医病因病机 |
2.1 饮食不节,上犯脑窍 |
2.2 情志失调,清窍受扰 |
2.3 劳倦内伤,脑失所养 |
2.4 久病不愈,脑络瘀阻 |
3 中医治疗 |
3.1 中药辨证论治 |
3.2 针灸治疗 |
3.3 推拿疗法 |
3.4 正骨疗法 |
3.5 刺络拔罐 |
3.6 其它疗法 |
4 优势与不足 |
第二章 现代医学对眩晕的认识 |
1 发病机制 |
1.1 内耳迷路的机械性刺激 |
1.2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
1.3 内耳淋巴代谢失调 |
1.4 药物对内耳前庭和耳蜗的中毒损害 |
1.5 耳石脱落引起良性位置性眩晕 |
1.6 其它学说 |
2 现代医学药物疗法 |
2.1 眩晕的预防 |
2.2 急性期治疗 |
2.3 联合用药 |
3 现代医学非药物疗法 |
4 优势与不足 |
第三章 临床研究 |
1 病例选择 |
1.1 现代医学诊断标准 |
1.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
1.3 病例选择标准 |
2 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 |
2.1 病例来源 |
2.2 病例分组 |
2.3 治疗方法 |
2.4 其他注意事项 |
2.5 观察内容与观察指标 |
2.6 疗效评分标准 |
3 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两组眩晕患者的总有效率比较 |
3.3 两组患者各证型治疗前后眩晕症状积分比较 |
3.4 两组患者各证型治疗前后VS 比较 |
3.5 两组患者各证型治疗前后血流变学指标比较 |
3.6 不良反应及安全性评价 |
3.7 随访 |
第四章 讨论 |
1 立法依据 |
2 方药分析 |
3 研究结果分析 |
4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9)益气升阳法治疗气虚型前庭性偏头痛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终止、剔除、脱落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治疗方案 |
2.2 观察内容 |
2.3 疗效评价标准 |
2.4 统计学处理 |
3.研究结果 |
3.1 一般资料分析 |
3.2 疗效评价结果 |
3.3 安全性评价 |
讨论 |
1.眩晕病的中医历史沿革 |
2.中医关于气虚型眩晕病的认识 |
3.益气升阳法的研究状况 |
4.益气聪明汤的溯源、组成、成方原则及现代研究 |
4.1 益气聪明汤的溯源及组成 |
4.2 益气聪明汤的成方原则 |
4.3 益气聪明汤的现代药理研究 |
5.益气升阳法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
5.1 益气升阳法对气虚型VM中医证候积分以及疗效的影响 |
5.2 益气升阳法对气虚型VM患者眩晕程度、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的影响 |
5.3 益气升阳法对气虚型VM患者安全分析 |
6.益气聪明汤对VM可能的作用机制 |
6.1 改善血管痉挛保护血管内皮细胞 |
6.2 抑制炎性因子释放 |
6.3 抗氧化保护神经细胞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前庭性偏头痛中西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发表论文 |
(10)升阳通督推拿手法治疗颈性眩晕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目的 |
文献回溯 |
1 中医治疗颈性眩晕研究概况 |
1.1 现代中医对颈性眩晕的治疗进展 |
2 西医治疗颈性眩晕研究概况 |
2.1 现代医学对颈性眩晕的认识 |
2.2 现代医学治疗颈性眩晕研究进展 |
实验方法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西医诊断标准 |
1.3 中医诊断标准 |
1.4 病例纳入标准 |
1.5 病例排除标准 |
1.6 病例剔除标准 |
1.7 病例脱落标准 |
1.8 病例终止研究标准 |
2 实验方法 |
2.1 治疗方法 |
2.2 病例观察 |
3 统计学分析 |
4 技术路线 |
研究结果 |
1.病例资料分析 |
1.1 性别比较 |
1.2 年龄比较 |
1.3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比较 |
1.4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比较总结.. |
2 临床研究结果 |
2.1 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各项评分比较 |
2.2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效果比较 |
3 实验数据分析结果 |
3.1 基本资料比较 |
3.2 治疗结果比较 |
讨论 |
1.督脉与颈性眩晕的关系 |
2.葛根素在颈性眩晕临床诊疗中的运用 |
3.颈枕在颈性眩晕临床诊疗中的应用 |
4.升阳通督推拿手法的原理与特色 |
5.升阳通督推拿手法的不足之处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颈性眩晕症状及功能评估量表 |
致谢 |
个人简介 |
答辩委员会答辩委员名单 |
四、益气升阳活血汤治疗颈椎性眩晕60例(论文参考文献)
- [1]赵晓峰教授中医药治疗眩晕病的临床经验研究[D]. 曹子月.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国医大师韦贵康教授论治颈性眩晕学术经验整理研究[D]. 陈盛.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基于数据挖掘探索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用药规律及葛断定眩汤治疗痰瘀阻络型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D]. 钱宇章.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针刺结合温灸盒灸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研究[D]. 张凯婷.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通督调神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D]. 刘家孟(ChiaMeng Liu).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8)
- [6]葛藤二仙汤加减治疗颈椎病肝肾不足证的临床研究[D]. 贾梦龙.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7]基于筋骨辨证理论的推拿整复配合针刺治疗颈源性眩晕的疗效观察[D]. 印明玉.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8]定眩合剂加味联合倍他司汀治疗痰瘀互阻型眩晕的临床研究[D]. 骆亮生. 扬州大学, 2020(04)
- [9]益气升阳法治疗气虚型前庭性偏头痛的临床观察[D]. 古金晓.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6)
- [10]升阳通督推拿手法治疗颈性眩晕临床研究[D]. 石国栋.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