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双亲水嵌段共聚物存在下特殊形貌的BaC_2O_4晶体合成(论文文献综述)
文新龙[1](2013)在《基于PEG-PPG-PEG三嵌段共聚物核—壳界面交联胶束的纳米粒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两亲性嵌段共聚物在选择性溶剂中能自组装为聚合物胶束。水溶液环境中,亲疏水嵌段之间通过链段分子内及分子之间的缔合作用,亲水链段朝外伸向水相而疏水链段朝向内部聚集成核,可形成核-壳结构。这种结构的胶束可用来做纳米材料的反应器和药物载体等,但该类胶束在应用中受到浓度的限制。当溶液稀释至临界胶束浓度下,结构就会被破坏。为了利用这种高级有序结构,必须将聚合物胶束稳定下来。本论文把聚合物胶束领域典型的双亲性三嵌段共聚物PEG-PPG-PEG作为结构设计的出发点,通过在合成中引入顺酐C=C双键,从而在嵌段共聚物“腰部”构建了可交联的点,为核-壳界面的交联提供可能性,并通过过硫酸铵溶液中引发交联。制备了各嵌段共聚物胶束及纳米载药胶束,研究了胶束稳定性及载药胶束的载药性能等。以三苯基锑为催化剂,不同分子量的PPG(3000、4000)和顺酐进行半酯化得到含两端羧基的共聚物,将C=C双键引入了嵌段中。考察了反应时间及后处理方式对半酯化反应的影响,得到先90°C反应6小时,然后升温至100°C再真空抽滤反应2小时的工艺可使反应程度达95%左右。为尽可能多而快的得到两亲嵌段共聚物,用二氯亚砜对半酯进行了活化,然后再与聚乙二醇单甲醚酯化,得到的酯用过硫酸铵在溶液中引发交联。比较了各步骤反应前后原料、产物的GPC、IR数据变化,经分析确实得到了聚合物分布较合适的三嵌段共聚物及交联产物,用过硫酸铵做引发剂的自由基聚合交联此PEG-PPG-PEG三嵌段共聚物的方案切实可行。采用透析的手段制备了PEG-PPG-PEG各嵌段共聚物胶束及其核-壳界面交联胶束,考察了胶束粒径大小及分布情况,发现对聚合物胶束进行核-壳界面交联后胶束粒径减小较明显;考察了稀释前后聚合物胶束的粒径大小变化情况,发现核-壳界面交联的聚合物胶束稳定性良好。采用透析的手段制备了载药纳米胶束,研究了它们的载药性能,同时模拟体液环境在37°C pH7.4的PBS液中研究体外释放行为。发现核-壳界面的交联使内核溶胀能力变小,载药量和载药率有所降低。其中未交联PEG-PPG-PEG(PPG4000)嵌段共聚物胶束载药能力最强,载药量和载药率分别达到8.02%和45.6%。
阮秀,董磊,于晶,于良民,杨玉臻[2](2012)在《软模板法合成纳米材料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介绍了近年来合成高分子模板法、生物高分子模板法、表面活性剂模板法、有机小分子添加剂模板法制备纳米材料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模板剂诱导不同形貌和结构的纳米材料形成的作用机理。因合成高分子模板制备简单,结构设计灵活,生物高分子模板绿色环保,能更精确调控纳米材料结构,故详细综述了这2种方法。
李如[3](2011)在《仿壳聚糖官能结构聚合物的合成及应用》文中指出生物体在不同生物大分子的调控作用下,通过生物矿化作用逐步合成具有特殊形貌和性能的功能材料。近年来,采用仿生合成技术能够制得具有特定形貌、多级结构以及取向的无机材料和无机一有机复合材料,从而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模板法是仿生合成技术中经典的方法,是利用有机模板,控制晶体的成核、生长以及组装来制备具有特定形态、性能的无机材料。本文研究了有机高分子树脂作为模板对一些无机材料形貌控制合成。并较系统地研究了其合成条件;通过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以及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仪等仪器分析手段对合成物质进行了表征和确认。实验的第一部分以丙烯酸、丙烯酰胺、丙烯酸羟乙酯、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为原料设计合成了具有羧甲基壳聚糖典型功能结构——羧基、羟基、胺基等功能丙烯酸高分子,通过红外光谱、粘度测定、体式显微镜等表征,分析合成了目标产物,另外采用树脂与金属离子的相互作用对其性质研究得知[Cu2+]=0.5M时与树脂结合相对稳定。实验的第二部分,分别以四种自制的功能高分子为模板剂,在水体系中制备氧化亚铜,同时研究了不同模板剂、浓度、温度以及陈化时间对Cu20晶体形貌的影响。结果显示:在ACM含量为3%、[Cu2+]=0.5M、pH=8.0、陈化时间为25h、反应温度在95℃时分别得到球形聚集体状、梭状、花瓣状的Cu20晶体。实验的第三部分,首先用“乳液聚合-萃取”法制备掺杂态聚苯胺溶液,分别以聚苯胺、聚乙烯醇、聚丙烯酰胺和海藻酸钠为模板剂,在水体系中制备出具有特殊形貌的氧化亚铜晶体。同时研究了在合成Cu20体系中,不同模板剂、浓度、温度以及陈化时间对Cu20晶体形貌的影响。结果显示:在聚苯胺为模板剂的体系中,当其含量为3%,其他条件不变,陈化时间为40h,合成了立方体“刺状"Cu20晶体。这些特殊形貌的形成机制与有机无机界面作用的选择性有关,这种作用的选择性导致晶体沿着某些特定的方向生长。采用另外一种模板剂聚乙烯醇,在其含量为3%、陈化时间为15h时,形成“菊花状”混合晶型的Cu20晶体;研究了聚丙烯酰胺作为模板,含量为3%、高温进样、陈化时间为15h, Cu2O可以形成新颖的微米尺寸的“海胆状”结构。采用海藻酸钠作为模板剂,在海藻酸钠含量为5%、陈化时间为15h的系统中诱导Cu2O晶体成球形聚集体。
程振江[4](2010)在《蛋白调控骨、牙矿化的研究及模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采用材料学分析、表征等手段,结合生物学相关技术,对两种骨、牙基因变异模型中矿物结构和性能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基因、细胞和蛋白变化对矿化过程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两种多肽片段,分别模拟非胶原蛋白和釉原蛋白的结构和功能,研究了其对I型胶原矿化和对晶体生长组装的影响,试图从分子水平上探讨生物矿化过程中的蛋白调控机制。col1-caPPR型鼠牙釉质中,出现了片状晶体等异常形态;其排列方式紊乱;结晶性和成熟度明显下降;釉柱组装散乱;力学性能明显下降。这些变化表明,釉原蛋白等的紊乱表达影响了晶体的形核、生长及组装,成釉细胞的分化削弱、排列紊乱破坏了釉柱、釉间质紧密结构。本文首次报道了在牙本质内异常发育的牙釉质,证实了釉牙本质界存在成釉细胞和成牙本质细胞之间的信号传导。Axin2 KO型鼠骨中,成骨细胞数量增加,活性提高;胶原纤维分泌旺盛,排列组装更加有序;新生骨小梁中胶原纤维更易于形成板层结构;皮质骨变厚,板层结构变薄,板层数量增加,结构更加密实;矿物结晶度和成熟度都有所提高。表明Axin2 KO鼠骨中骨更新更加有效,使皮质骨纳米力学性能明显增加。本文所设计的多肽片段(EEEEEEEEDSESSEEDR)在钙离子作用下呈β-折叠,促进了HA晶体的定向生长和平行排列;通过静电作用结合于胶原e1区,促进了其纤维化过程,增加了形核位点,促进了矿物沉积和晶型转变;促进了牙本质的修复再矿化。该多肽片段有望应用于骨组织工程和牙本质修复等领域。本文建立了牙釉质腐蚀早期脱矿模型,其腐蚀最先从有机鞘开始,釉柱区域腐蚀较快而釉间质晶体较晚被腐蚀;最终形成完全脱矿层、软化层、过渡层和正常层等多层结构。该定量观测方法可应用于饮料、牙膏和临床研究等领域。本文设计的高分子—多肽(DMPA-PCL-P)能够自组装形成200 nm左右的纳米球结构。该自组装结构能够影响HA晶体的平行排列组装,促进相邻晶体间融合、生长。这种结构有助于我们理解釉原蛋白的调控作用,也有助于探索新型的有机大分子模板用于调控无机晶体生长。
张振庭[5](2010)在《嵌段共聚物胶束诱导下有机—无机杂化体的制备与表征》文中提出众所周知,双亲性嵌段共聚物凭借自身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能自组装形成小到几个纳米、大至数微米乃至更大尺寸范围内的、丰富多彩的胶束。同时,它的自组装形态能在较弱的外场作用下,作出较强的响应,能更好地实现其体系自组装行为的调控,从而对无机物的形成起模板作用,使无机物等形成具有一定的形状、尺寸、取向和结构的无机/有机杂化体,实现对高级超结构的控制乃至合成具有预期的层级序结构的复杂形态材料。本课题以平头胶束的特殊形貌作为模板,结合仿生学原理,合成具有特殊结构的无机材料。本论文,首先以溴化苄为引发剂,溴化亚铜为催化剂,2,2’-联吡啶为配体,二甲苯为溶剂,采用封闭的溶液聚合体系,在磁力搅拌与氮气保护下,用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om Transfer Radical Polymerization, ATRP)法合成了一系列分子量可控且分子量分布窄的两亲性嵌段共聚物聚苯乙烯-b-聚丙烯酸叔丁酯(PS-b-PtBA),水解PS-b-PtBA制备了疏水链段长亲水链段短的嵌段共聚物聚苯乙烯一b-聚丙烯酸(PS-b-PAA)。红外(FTIR)、核磁共振(’H-NMR)和凝胶渗透色谱(GPC)等手段对嵌段共聚物进行了表征,表明成功地获得了PS-b-PtBA和PS-b-PAA。在室温下,将嵌段共聚物PS-b-PAA溶于不同的共溶剂(DMF、THF或二氧六环)中,然后缓慢滴加去离子水,直至出现蓝色乳光,透析除去共溶剂后,利用透射电镜(TEM)和马尔文粒径仪考察了PS-b-PAA在水溶液中的自组装行为,发现PS-b-PAA在溶液中形成一系列不同形态的聚集体,包括球状、棒状、囊泡和大复合胶束。最后,以制备出的胶束为结构导向剂,分别在珍珠项链状胶束溶液和囊泡状胶束溶液中先加入Na2CO3溶液和CaCl2溶液,在母液中老化后,制备出了直经3-4μm球状和直径8-10μm花状碳酸钙杂化体。烧结后,去除有机物后,得到了大孔碳酸钙材料。同样,以胶束为结构导向剂,在胶束溶液中加入正硅酸乙酯,在一定实验条件和协同作用卜,分别组装出直径为2-5μm球状的二氧化硅杂化体和长度达到100μm以上宽度50μm以上的长方体状的二氧化硅杂化体,该杂化体烧结去除有机物后,获得了孔径为200nm-400nm而且比较均一的二氧化硅孔材料。
赵丽娜[6](2009)在《碳酸钙的形貌控制及表面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碳酸钙作为最主要的生物材料之一,其结构和形貌决定着它的各项性能,因此本文采用化学控制与表面修饰结合的方法,选用一系列有机质,制备出具有多种特殊形貌的碳酸钙材料,并对其形成机理进行了探讨。在反应过程中,有机质不仅改变碳酸钙的表面性质,而且对碳酸钙成核和生长起到控制作用。这一技术具有开创性,而且具有广阔的工业应用前景。第一章是绪论,介绍了碳酸钙工业的发展概况、纳米碳酸钙的性质、制备与表面修饰以及本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第二章采用沉淀反应方法,利用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和十二烷基磺酸钠(SDS)复合添加剂作为有机模板,制备了中空球状方解石型碳酸钙,同时考察了不同温度、SDS和PVP浓度对碳酸钙结晶和聚集行为的影响,进而对其反应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第三章采用沉淀反应法,以工业上常见而廉价的聚丙烯酸(PAAS)作为有机质,制备了蝶状文石型碳酸钙,考察了一系列条件对于文石型晶体成核及生长的影响,并初步探讨了其生长机理。第四章采用碳化法以聚丙烯酸(PAAS)作为添加剂,制备出具有完整率高且分布均匀的针状方解石型碳酸钙粒子,找到了适合针状方解石碳酸钙粒子生长和稳定存在的条件,初步探讨了针状方解石型碳酸钙粒子的生长机理。第五章选取聚乙二醇(PEG)为有机质,采用碳化法制备出棒状方解石型碳酸钙,并推测了其反应机理。第六章利用碳化法,选用了几种常见的表面改性剂(硬脂酸钠、十八碳醇磷酸酯和油酸)对其进行了表面改性。通过有机质控制碳酸钙的晶体形状与大小,同时改变碳酸钙的表面性质,所得碳酸钙粒子由亲水疏油性直接转化为疏水亲油,并提出了合理的碳酸钙表面改性原理。此方法为改性碳酸钙生产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也为新型材料的研究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综上所述,本文对于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石灰石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和制备碳酸钙产品的新方法、新工艺,从而进一步提高其产品的质量和附加值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获得了一些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在碳酸钙的合成和表面修饰中引入新的思路,对碳酸钙表面改性的工艺过程和质量控制将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甚至对其他粉体材料的表面改性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张(王莹)[7](2009)在《有机模板调控氧化锆的形貌控制合成》文中提出纳米ZrO2具有许多独特的性能,是一种应用极为广泛的无机材料。其特殊性能不仅由本身的化学组成决定,而且受结构、尺寸、形貌的影响。目前,利用有机模板或者晶体生长调控剂,控制晶体的成核、生长、组装已被广泛地应用于仿生合成大量具有特殊形貌的无机材料。本文在有机模板调控下合成多种特殊形貌的氧化锆,对晶体可能的形成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并对不同形貌ZrO2晶体的光学性能进行了初步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研究了在有机小分子丙酮和乙醚体系中,花状和花生状纳米结构氧化锆的形貌控制合成。结果显示,改变丙酮和乙醚的浓度能够对氧化锆的形貌和晶形进行有效地调控。2.以有机大分子PEG200为模板,制备了树枝状的纳米结构氧化锆。结果表明PEG200能够显着的影响沉淀的形成以及颗粒的最终形貌。PEG200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通过电荷匹配作用吸引Zr4+与之配位提供成核位点,另一方面又起到增加空间位阻的作用,避免颗粒间产生硬团聚。3.以葡萄糖、蔗糖、糊精和可溶性淀粉为模板制备了形貌相似的梭状纳米氧化锆。酸性条件下,蔗糖、糊精和可溶性淀粉水解均生成葡萄糖。因此,蔗糖、糊精和可溶性淀粉的模板作用机制与葡萄糖作用机制相似。4.以色氨酸和对羟基苯甘氨酸为模板仿生合成了棒状和立方块状的纳米结构氧化锆。氨基酸分子结构中的官能团在合成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另外,以酵母菌为模板,制备了枣核状的纳米结构氧化锆。5.对上述各种形貌氧化锆的光谱性质研究表明,与常规ZrO2材料相比,特殊形貌纳米氧化锆的荧光强度远远强于常规材料氧化锆的荧光强度;不同形貌氧化锆的发射峰具有不同的强度;随着煅烧温度升高,荧光强度明显增强。
钟雪丽[8](2008)在《嵌段共聚物的合成及其溶液性质的研究和应用》文中研究说明设计、合成各种具有明确结构的嵌段共聚物并且研究它们的物理化学性能,一直以来都是高分子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在过去的十年里,活性/可控自由基聚合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利用多种单体合成结构、分子量可控及窄分子量分布的嵌段共聚物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主要包括引发-转移-终止剂法(Initiator-Transferagent-Terminator,Iniferter)、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om Transfer Radical Rolymerization,ATRP)和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自由基聚合(Reversible Addition-Fragmentation Chain Transfer Radical Polymerization,RAFT)。RAFT聚合具有适合多种功能性单体、可在诸多溶剂中实施的优点,是活性自由基聚合中合成嵌段、星形等多种复杂结构共聚物的有力工具。本论文工作和主要结果如下:1) RAFT试剂的合成采用Grignard试剂法合成了双硫酯——二硫代苯甲酸(1-苯基乙酯)(PEDB),采用一种较为简便的方法合成了三硫酯——S,S’-二(α,α’-二甲基-α"-乙酸)三硫代碳酸酯(BDATC),并通过红外FTIR、1H NMR、13C NMR手段确认其结构。2) RAFT细乳液法合成PMMA-b-PS及其自组装的研究采用RAFT聚合,在细乳液体系中合成了分子量相对可控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苯乙烯嵌段共聚物(PMMA-b-PS)及PMMA均聚物。用FTIR、1H NMR、GPC对聚合物结构和组成进行了表征。用TEM观察了PMMA-b-PS/PMMA在选择性溶剂四氢呋喃/环己烷中的自组装行为,发现随着均聚物含量的增加,胶束形态由规则的球形转变为球形和不规则形态的混合物。混合溶剂中四氢呋喃的含量也对胶束形态有所影响,随着四氢呋喃含量的增加,胶束尺寸增大。3) PVP-b-PMAA的合成及对CaCO3结晶形态的影响采用RAFT法合成了双亲水嵌段共聚物聚乙烯吡咯烷酮-b-聚甲基丙烯酸(PVP-b-PMAA),经1H NMR确认其结构,由GPC测定其分子量为28800,分子量分布指数为1.42。然后用FTIR、XRD、SEM等手段研究了PVP及PVP-b-PMAA对CaCO3结晶的影响,结果表明,二者调控下得到的CaCO3晶体均为方解石结构,但是晶体形貌相差较大:不同浓度的PVP均聚物水溶液中形成的CaCO3晶体均为片层结构;而PVP-b-PMAA的浓度对CaCO3晶体形貌有较大影响,随着嵌段共聚物浓度的增加,菱形及层状晶体数量减少,聚集晶体数量增多,共聚物的浓度增加到1.0 g/L时,聚集晶体中间出现有孔洞。4) PS-b-PAA的合成及对CaCO3结晶形态的影响采用RAFT聚合,以三硫酯BDATC为链转移剂,合成了两亲性嵌段共聚物聚苯乙烯-b-聚丙烯酸(PS-b-PAA),研究了PS-b-PAA水溶液中CaCO3晶体的合成,得到了球形CaCO3晶体,用FTIR、XRD、SEM等手段研究了共聚物浓度对CaCO3结晶的影响。发现,所合成的CaCO3晶体均为方解石型,但随着共聚物浓度的由0.1 g/L增加到1.0 g/L,球形CaCO3晶体表面逐渐由光滑变得粗糙。
冯莹[9](2007)在《类嵌段表面活性剂对纳米材料自组装的作用和改性淀粉及淀粉胶粘剂的制备》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部分合成了一种类嵌段双子咪唑啉型表面活性剂,并用其制备了多种具有特殊形貌的纳米硫化物和氧化物,分别用TEM、SEM、XRD、EDS、UV-vis对产物进行了表征,同时探讨了它们的形成机理。以酒石酸锑钾和氨基硫脲为原料,以二(2-十一烷基-1-甲酰胺硫脲乙基咪唑啉)己二胺季胺盐(SUDEIHDI)为表面活性剂,在150℃,水作溶剂的情况下制备了Sb2S3。当锑盐和硫源在反应釜中的浓度分别2×10-3 mol·L-1、3×10-3 mol·L-1,SUDEIHDI的浓度是2×10-3 mol·L-1时(锑盐与SUDEIHDI的摩尔比是1∶1),得到粒径约为300~400 nm的均匀分散的小球,且用电子束照射(16kV)后,出现了空心结构。当锑盐、硫源以及SUDEIHDI的浓度提高后,出现了珊瑚球状、棒状、鸡冠花状等多形貌的Sb2S3。用“有机-无机”杂化凝胶理论和晶体自身的生长习性来解释了其形成机理。在SUDEIHDI存在的情况下,以氯化镉、氨基硫脲为原料,在150℃,分别以乙醇、乙醇/DMF(体积比=1∶3)和水/DMF(体积比=1∶3)为介质制备了CdS。实验表明,在水/DMF(体积比=1∶3)介质中,当Cd2+:SUDEIHDI(摩尔比)=1∶3时,能得到由小粒子聚集成的粒径在200 nm左右的空心球。以Al2(SO4)3、尿素和一种新型咪唑啉型表面活性剂-二(2-十一烷基-1-甲酰胺乙基咪唑啉)己二胺季铵盐(SUAEIHDI)为原料制备了γ-AlOOH。主要讨论了溶剂和表面活性剂的协同作用、表面活性剂加入量、溶剂条件、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对产物大小和形貌的影响。本文研究了淀粉的羟丙基改性,并对其做了二次改性,制备了适用于高速卷烟生产的淀粉基粘合剂。本论文工作共包括以下内容:1.淀粉的羟丙基改性。用正交实验的方法,在综合考虑淀粉乳的固含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醚化剂(环氧丙烷)的加入量、催化剂的用量以及抑制膨胀剂的浓度等因素的影响,以及产物羟丙基淀粉的取代度、糊透明度、冻融稳定性、抗剪切性等性质,确定了环氧丙烷醚化制备羟丙基淀粉的最佳条件是:醚化剂-环氧丙烷用量为48mL、反应时间为9h、反应温度50℃。而其中影响改性淀粉性质最为主要的因素是醚化剂的用量,所以反应中主要考虑醚化剂的加入量。2.实验中发现,随着醚化反应的深入进行,产物的膨化温度降低。为了得到高取代度的改性淀粉,制备适用于高速卷烟生产的淀粉基粘合剂,在实际操作反应的过程中,主要考虑了环氧丙烷的加入量、反应温度的影响。3.以制备的羟丙基改性淀粉为原料,依据一项发明专利,对其进行二次改性,得到了粘度适中的淀粉基粘合剂,应用其在高速卷烟生产中。
王邹[10](2007)在《仿生合成碳酸盐微球作为模板制备聚电解质胶囊》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采用快速沉淀反应的方法,研究了在加入乙醇、PSS、PSS/SDS复合物以及一种带有磺酸根基团的人工合成聚合物的条件下,通过NH4HCO3分别与MnSO4、CaCl2和BaCl2发生沉淀反应制备出球形MnCO3、CaCO3、BaCO3粒子。通过XRD、SEM等方法表征所制备的碳酸盐晶体。并以MnCO3粒子为模板层层自组装PSS和PAH制备聚电解质胶囊。研究发现各种因素对碳酸盐晶型结构、晶体形态有影响,这些因素包括:添加剂的种类、用量,搅拌速度和时间,反应温度,反应物浓度,反应条件等。不同的添加剂是对碳酸盐的晶型结构和形貌控制的关键,它们在碳酸盐粒子的成核、生长和排列的控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制备出单分散性的球形MnCO3粒子,这些微球直径大约5μm,表面粗糙,由许多菱形的菱锰矿基元组成。用这些MnCO3作为模板层层自组装吸附聚电解质对PSS/PAH,再用EDTA将核溶解掉制备出中空聚电解质胶囊。这种胶囊代表了仅含有所需物质的微米尺度的独立式的聚电解质膜。粒子表面结构决定了所制备的胶囊的形态和胶囊壁厚度。
二、双亲水嵌段共聚物存在下特殊形貌的BaC_2O_4晶体合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双亲水嵌段共聚物存在下特殊形貌的BaC_2O_4晶体合成(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PEG-PPG-PEG三嵌段共聚物核—壳界面交联胶束的纳米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引言 |
1.1 纳米材料 |
1.2 高分子模板法制备纳米材料 |
1.2.1 均聚物高分子 |
1.2.2 嵌段共聚物高分子 |
1.2.3 接枝共聚物高分子 |
1.2.4 树枝状化合物高分子 |
1.3 两亲性嵌段共聚物胶束 |
1.3.1 两亲性嵌段共聚物胶束的特点 |
1.3.2 两亲性嵌段共聚物胶束化 |
1.3.3 两亲性嵌段共聚物胶束的表征 |
1.3.4 两亲性嵌段共聚物胶束的稳定化 |
1.4 PEG-PPG-PEG 三嵌段共聚物胶束交联的研究 |
1.4.1 PEG-PPG-PEG 三嵌段共聚物 |
1.4.2 PEG-PPG-PEG 三嵌段共聚物胶束的交联 |
1.5 研究课题的提出 |
第2章 可交联 PEG-PPG-PEG 三嵌段共聚物的合成 |
2.1 引言 |
2.2 合成路线 |
2.3 实验部分 |
2.3.1 试剂及仪器 |
2.3.2 试剂的预处理 |
2.3.3 三嵌段共聚物的合成 |
2.3.4 三嵌段共聚物的交联 |
2.3.5 表征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后处理方式对半酯化反应的影响 |
2.4.2 反应时间对半酯合成的影响 |
2.4.3 半酯化产物的活化 |
2.4.4 分子量及其分布分析 |
2.4.5 红外光谱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三嵌段共聚物胶束的制备及载药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1.1 影响两亲嵌段共聚物胶束载药能力的因素 |
3.1.2 两亲嵌段共聚物胶束作为药物载体的应用 |
3.2 实验部分 |
3.2.1 试剂及仪器 |
3.2.2 聚合物胶束的制备 |
3.2.3 聚合物胶束粒径的测定 |
3.2.4 甲氨蝶呤(MTX)纳米胶束的制备 |
3.2.5 甲氨蝶呤纳米胶束载药量的测定 |
3.2.6 甲氨蝶呤纳米胶束的体外释放行为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聚合物胶束粒径大小及分布的测定 |
3.3.2 胶束的稳定性研究 |
3.3.3 甲氨蝶呤标准曲线的绘制 |
3.3.4 载药纳米胶束载药量和载药率 |
3.3.5 载药纳米胶束体外释放行为 |
3.3.6 载药纳米胶束体外释放行为动力学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结论 |
第5章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2)软模板法合成纳米材料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合成高分子模板 |
1.1 均聚与共聚高分子 |
1.2 嵌段高分子 |
1.3 接枝高分子 |
1.4 树枝状高分子 |
2 生物高分子模板 |
2.1 DNA模板 |
2.2 蛋白质模板 |
2.3 多糖类模板 |
3 表面活性剂模板 |
3.1 离子表面活性剂 |
3.2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
4 有机小分子添加剂 |
5 结语 |
(3)仿壳聚糖官能结构聚合物的合成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1.1 仿生合成技术 |
1.2 利用合成聚合物仿生合成无机微/纳米材料 |
1.2.1 纳米材料的概念 |
1.2.2 利用聚合物仿生合成无机微/纳米材料 |
1.3 模板法材料制备技术 |
1.3.1 模板技术的概念 |
1.3.2 模板合成法 |
1.3.3 模板技术的应用 |
1.4 利用模板合成纳米材料研究的新进展 |
1.4.1 以无机物模板进行的微/纳米材料的合成 |
1.4.2 以合成高聚物为模板进行的纳米或亚微米材料的合成 |
1.4.3 以天然的生物高分子为模板进行的微/纳米材料的合成 |
1.5 论文选题的意义和依据 |
第二章 含壳聚糖官能结构树脂的合成 |
2.1 制备原理 |
2.1.1 含壳聚糖官能结构树脂的制备 |
2.2 原料与仪器 |
2.2.1 原料 |
2.2.2 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含壳聚糖官能结构树脂的制备 |
2.3.2 CMC和ACM与金属离子作用 |
2.3.3 红外光谱表征 |
2.3.4 体式显微镜表征 |
2.4 结构与讨论 |
2.4.1 结构与表征 |
2.4.2 共聚单体的种类对ACM制备的影响 |
2.4.3 引发剂的种类对ACM制备的影响 |
2.4.4 CMC和ACM与金属离子作用能力 |
2.5 本章结论 |
第三章 模板法纳米Cu_2O的制备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制备原理 |
3.3 原料及仪器 |
3.3.1 原料 |
3.3.2 仪器 |
3.4 实验方法 |
3.4.1 ACM模板调控下亚硫酸钠还原法制备纳米氧化亚铜 |
3.4.2 氧化亚铜的分析与表征 |
3.5 结果与讨论 |
3.5.1 X-射线衍射测试结果 |
3.5.2 氧化亚铜含量分析结果 |
3.5.3 氧化亚铜形貌分析结果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不同模板剂对Cu_2O形貌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原料 |
4.2.2 仪器 |
4.3 实验方法 |
4.3.1 聚苯胺的制备 |
4.3.2 几种不同高分子作为模板剂亚硫酸钠还原法制备氧化亚铜 |
4.3.3 氧化亚铜的分析与表征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X-射线衍射分析 |
4.4.2 模板剂聚苯胺对Cu_2O晶体的调控 |
4.4.3 模板剂聚乙烯醇对Cu_2O结晶的调控 |
4.4.4 模板剂聚丙烯酰胺对Cu_2O结晶的调控 |
4.4.5 模板剂海藻酸钠对Cu_2O结晶的调控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5.1 主要结论 |
5.2 主要创新点 |
5.3 今后工作的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缩略词表 |
致谢 |
个人简历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4)蛋白调控骨、牙矿化的研究及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生物矿化 |
1.2.1 概述 |
1.2.2 生物矿化的基本特征 |
1.2.3 生物矿化中的有机基质调控 |
1.2.4 生物矿化与基因调控 |
1.2.5 生物矿化与蛋白调控 |
1.2.6 生物矿化与细胞调控 |
1.2.7 生物矿化的研究进展 |
1.3 骨的矿化 |
1.3.1 骨的矿化系统 |
1.3.2 骨的分级结构 |
1.3.3 骨矿化过程中的蛋白调控 |
1.3.4 骨矿化过程中的矿物形成 |
1.3.5 骨矿化过程中的细胞调控 |
1.4 牙本质的矿化 |
1.4.1 牙本质矿化过程中的蛋白调控 |
1.4.2 牙本质矿化中的细胞调控 |
1.5 牙釉质的矿化 |
1.5.1 牙釉质的矿化系统 |
1.5.2 牙釉质的分级结构 |
1.5.3 牙釉质矿化过程中的蛋白调控 |
1.5.4 牙釉质矿化过程中的矿物形成 |
1.5.5 牙釉质矿化过程中的细胞调控 |
1.6 基因调控生物矿化的相关研究 |
1.6.1 基因调控生物矿化的动物模型 |
1.6.2 基因调控骨、牙矿化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
1.6.3 本论文采用的研究模型 |
1.7 多肽调控生物矿化的相关研究 |
1.8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
第2章 c0l1-caPPR 基因型老鼠牙釉质矿化特点的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和分析方法 |
2.2.1 实验材料 |
2.2.2 门牙、磨牙的切割与包埋 |
2.2.3 SEM 观察 |
2.2.4 FTIR 分析 |
2.2.5 TEM 和HRTEM 观察 |
2.2.6 纳米压痕仪测量 |
2.3 实验结果 |
2.3.1 c0l1-caPPR 鼠牙牙釉质结构的变化 |
2.3.2 c0l1-caPPR 鼠牙牙釉质晶体性能的变化 |
2.3.3 c0l1-caPPR 鼠牙牙釉质力学性能的变化 |
2.4 讨论 |
2.4.1 牙釉质矿化过程中蛋白变化对晶体生长的影响 |
2.4.2 牙釉质矿化过程中细胞变化对晶体排列组装的影响 |
2.4.3 牙釉质矿化过程中釉牙本质界的变化 |
2.4.4 牙釉质结构的变化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Axin2 KO 基因型老鼠股骨矿化特点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和分析方法 |
3.2.1 实验材料 |
3.2.2 组织学观察 |
3.2.3 SEM 观察 |
3.2.4 脱矿骨切片TEM 观察 |
3.2.5 不脱矿骨切片TEM 观察 |
3.2.6 不脱矿骨粉末TEM 观察 |
3.2.7 FTIR 分析 |
3.2.8 纳米压痕仪测量 |
3.3 实验结果 |
3.3.1 组织学观察 |
3.3.2 皮质骨结构 |
3.3.3 骨小梁结构 |
3.3.4 骨中相关细胞 |
3.3.5 胶原纤维 |
3.3.6 无机矿物 |
3.3.7 纳米力学性能 |
3.4 分析与讨论 |
3.4.1 Axin2 KO 对鼠骨矿化相关细胞的影响 |
3.4.2 Axin2 KO 对鼠骨矿化基质的影响 |
3.4.3 Axin2 KO 对鼠骨力学性能的影响 |
3.4.4 Axin2 KO 对人类骨质疏松症研究与治疗的意义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多肽模拟非胶原蛋白促进I 型胶原和脱矿牙本质体外矿化的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和分析方法 |
4.2.1 多肽制备及表征 |
4.2.2 多肽的矿化能力分析 |
4.2.3 多肽同I 型胶原的结合 |
4.2.4 胶原—多肽矿化 |
4.2.5 多肽用于受损牙本质修复再矿化 |
4.3 实验结果 |
4.3.1 多肽结构及同胶原的结合 |
4.3.2 多肽的矿化能力 |
4.3.3 胶原—多肽的矿化能力 |
4.3.4 缺损牙本质的再矿化 |
4.4 分析与讨论 |
4.4.1 多肽对晶体生长组装的调控 |
4.4.2 多肽对胶原蛋白的影响 |
4.4.3 多肽对胶原矿化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牙釉质脱矿早期过程的结构变化 |
5.1 引言 |
5.2 实验材料和分析方法 |
5.2.1 样品制备 |
5.2.2 腐蚀脱矿 |
5.2.3 AFM 观察 |
5.2.4 SEM 观察 |
5.3 结果 |
5.3.1 AFM 观察结果 |
5.3.2 SEM 观察结果 |
5.4 分析与讨论 |
5.4.1 牙釉质脱矿早期过程的结构模型 |
5.4.2 牙釉质早期脱矿过程中结构变化与力学性能间的关系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高分子多肽模拟釉原蛋白促进HA 晶体的类釉柱组装 |
6.1 引言 |
6.2 实验材料和分析方法 |
6.2.1 材料合成 |
6.2.2 粒径测量 |
6.2.3 矿化反应 |
6.2.4 矿物表征分析 |
6.3 结果 |
6.3.1 高分子多肽调控HA 晶体生长实验 |
6.3.2 双亲水嵌段共聚物调控矿化实验 |
6.4 分析与讨论 |
6.4.1 晶体的排列组装与融合生长 |
6.4.2 对釉原蛋白调控机制的理解 |
6.4.3 对有机模板调控无机晶体的理解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溶液配制 |
附录B 染色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5)嵌段共聚物胶束诱导下有机—无机杂化体的制备与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嵌段共聚物的制备 |
1.2.1 制备嵌段共聚物的各种方法 |
1.2.2 活性-可控自由基聚合技术 |
1.2.3 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 |
1.3 嵌段共聚物自组装 |
1.3.1 嵌段共聚物胶束化 |
1.3.2 胶束制备实例及其影响因素 |
1.4 聚合物所形成模板诱导下制备无机材料 |
1.4.1 二氧化硅材料 |
1.4.2 碳酸钙材料 |
1.5 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
1.5.1 研究背景 |
1.5.2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仪器 |
2.2 实验步骤 |
2.2.1 ATRP制备嵌段共聚物PS-PAA |
2.2.2 PS-PAA胶束的制备 |
2.2.3 以PS-PAA胶束为模板碳酸钙杂化体的制备 |
2.2.4 以PS-PAA胶束为模板二氧化硅杂化体的制备 |
2.2.5 实验表征方法 |
第三章 嵌段共聚物的表征 |
3.1 引言 |
3.2 ATRP聚合产物的表征 |
3.2.1 通过丙烯酸正丁酯制备PS-b-PAA |
3.2.2 GPC表征 |
3.2.3 FT-IR表征 |
3.2.4 1H-NMR表征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嵌段共聚物自组装及杂化体的制备 |
4.1 引言 |
4.2 PS-PAA嵌段共聚物在溶液中的自组装 |
4.2.1 不同嵌段比的共聚物PS-PAA在同种共溶剂中的自组装 |
4.2.2 同一嵌段比的共聚物PS-PAA在不同共溶剂中的自组装 |
4.2.3 同一胶束溶液中的不同胶束形貌以及对胶束稳定性的跟踪 |
4.2.4 不同胶束溶液的粒径分布 |
4.3 碳酸钙杂化体及其孔材料的研究 |
4.3.1 TEM和SEM观察 |
4.3.2 FT-IR和TGA表征 |
4.4 二氧化硅杂化体及多孔二氧化硅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全文总结及展望 |
5.1 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及结论 |
5.2 本课题的后续研究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研究生阶段发表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6)碳酸钙的形貌控制及表面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第1章 绪论 |
1.1 碳酸钙国内外发展概况 |
1.2 碳酸钙的工业应用 |
1.2.1 橡胶工业 |
1.2.2 塑料工业 |
1.2.3 造纸工业 |
1.2.4 油墨工业 |
1.2.5 涂料工业 |
1.3 碳酸钙的分类及制备方法 |
1.3.1 碳酸钙的性质 |
1.3.2 碳酸钙的分类 |
1.3.3 碳酸钙制备方法 |
1.4 碳酸钙的表面改性 |
1.4.1 表面改性理论 |
1.4.2 表面改性方法 |
1.4.3 表面改性剂分类 |
1.5 碳酸钙表面改性技术存在的问题 |
1.6 本论文选题的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2章 中空球状碳酸钙的制备及表征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试剂与仪器 |
2.2.2 中空球状碳酸钙的制备 |
2.2.3 样品表征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FESEM分析 |
2.3.2 TEM分析 |
2.3.3 XRD分析 |
2.3.4 不同温度对于碳酸钙结晶和聚集行为的影响 |
2.3.5 SDS浓度对于碳酸钙结晶和聚集行为的影响 |
2.3.6 PVP浓度对于碳酸钙结晶和聚集行为的影响 |
2.4 反应机理探讨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蝶状碳酸钙的制备及表征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试剂与仪器 |
3.2.2 蝶状碳酸钙的制备 |
3.2.3 样品表征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FESEM分析 |
3.3.2 XRD分析 |
3.3.3 反应温度对碳酸钙形貌和晶型的影响 |
3.3.4 反应时间对碳酸钙形貌和晶型的影响 |
3.3.5 PAAS不同添加量对碳酸钙形貌和晶型的影响 |
3.3.6 CaCl_2与NaCO_3浓度对碳酸钙形貌和晶型的影响 |
3.4 反应机理讨论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针状碳酸钙的制备及表征 |
4.1 引言 |
4.1.1 碳化反应热力学 |
4.1.2 碳化反应动力学 |
4.1.3 溶液中晶体生长理论 |
4.2 实验部分 |
4.2.1 试剂及仪器 |
4.2.2 针状碳酸钙的制备 |
4.2.3 样品表征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FESEM分析 |
4.3.2 XRD分析 |
4.3.3 差热/热重分析(DT/TGA)分析 |
4.3.4 FT-IR分析 |
4.3.5 接触角(Contact angle)测定 |
4.3.6 白度(Whiteness)测定 |
4.3.7 PAAS添加量对于碳酸钙形貌和晶型的影响 |
4.3.8 反应温度对于碳酸钙结晶的影响 |
4.4 反应机理探讨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棒状碳酸钙的制备及其表征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试剂及仪器 |
5.2.2 棒状碳酸钙的制备 |
5.2.3 样品表征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FESEM分析 |
5.3.2 TEM分析 |
5.3.3 XRD分析 |
5.3.4 FT-IR光谱分析 |
5.3.5 TGA分析 |
5.3.6 反应温度对碳酸钙结晶行为的影响 |
5.3.7 PEG添加量对碳酸钙结晶行为的影响 |
5.3.8 XRD分析 |
5.3.9 表面活性剂对碳化时间的影响 |
5.4 反应机理探讨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碳酸钙的制备及其原位改性 |
6.1 引言 |
6.2 实验部分 |
6.2.1 试剂及仪器 |
6.2.2 样品制备 |
6.2.3 样品表征 |
6.3 结果与讨论 |
6.3.1 TEM分析 |
6.3.2 FT-IR分析 |
6.3.3 XRD分析 |
6.3.4 TGA分析 |
6.3.5 活化度(Active ratio)测定 |
6.3.6 白度(Whiteness)测定 |
6.3.7 吸油值(The value of oil absorption)测定 |
6.3.8 接触角(Contact angle)测定 |
6.4 疏水性碳酸钙粒子合成机理探讨 |
6.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7)有机模板调控氧化锆的形貌控制合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0.1 引言 |
0.2 氧化锆形貌控制的研究现状 |
0.2.1 模板法制备特殊形貌ZrO_2 |
0.2.2 仿生合成 |
0.2.2.1 仿生合成在无机纳米粒子合成中的应用 |
0.2.2.2 氧化锆的仿生合成 |
0.3 氧化锆的光学性质 |
0.3.1 纳米材料对发光性能的影响 |
0.3.2 纳米氧化锆的发光性质 |
0.4 论文的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
1 丙酮、乙醚作用下特殊形貌氧化锆的合成 |
1.1 引言 |
1.2 实验部分 |
1.2.1 主要试剂及表征方法 |
1.2.2 氧化锆的制备 |
1.3 以丙酮为模板合成花状氧化锆 |
1.3.1 丙酮浓度对氧化锆形貌的影响 |
1.3.2 ZrOCl_2-丙酮溶液的电导率 |
1.3.3 产物的晶相结构 |
1.3.4 花状氧化锆的光学性质 |
1.4 以乙醚为模板合成花生状氧化锆 |
1.4.1 产物的形貌和结构分析 |
1.4.2 乙醚调控氧化锆形貌的反应机制初探 |
1.4.3 花生状氧化锆的荧光光谱 |
1.5 本章小结 |
2 PEG200调控纳米结构氧化锆的合成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主要试剂及表征方法 |
2.2.2 氧化锆的制备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产物的形貌分析 |
2.3.2 产物的晶相结构分析 |
2.3.3 ZrOCl_2与PEG200的作用机制 |
2.3.4 树枝状氧化锆的光学性质 |
2.4 本章小结 |
3 糖类模板诱导纳米结构氧化锆的合成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主要试剂及表征方法 |
3.2.2 氧化锆的制备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产物的形貌分析 |
3.3.2 糖类分子模板的作用机制 |
3.3.3 产物的晶相分析 |
3.3.4 梭状氧化锆的光谱性质 |
3.4 本章小结 |
4 以氨基酸、酵母菌为模板仿生合成纳米结构氧化锆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主要试剂及表征方法 |
4.2.2 氧化锆的制备 |
4.3 不同氨基酸作用下氧化锆的仿生合成 |
4.3.1 氨基酸对产物形貌和结构的影响 |
4.3.2 氨基酸调控氧化锆的机理探讨 |
4.3.3 氧化锆的光学性质 |
4.4 以酵母菌为模板仿生合成纳米结构氧化锆 |
4.4.1 产物的形貌和结构分析 |
4.4.2 枣核状氧化锆的荧光光谱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含致谢) |
(8)嵌段共聚物的合成及其溶液性质的研究和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嵌段共聚物在选择性溶剂中的自组装 |
1.1.1 嵌段共聚物胶束的制备方法 |
1.1.2 嵌段共聚物在选择性溶剂中自组装胶束结构 |
1.1.3 嵌段共聚物在选择性溶剂中自组装胶束形态 |
1.2 嵌段共聚物对CaCO_3 结晶形态的调控 |
1.2.1 双亲水嵌段共聚物对CaCO_3 结晶形态调控的研究 |
1.2.2 两亲嵌段共聚物对CaCO_3 结晶形态调控的研究 |
1.3 嵌段共聚物的合成 |
1.3.1 活性聚合 |
1.3.2 引发-转移-终止自由基聚合(lniferter) |
1.3.3 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 |
1.3.4 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自由基聚合(RAFT)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RAFT 试剂的合成 |
2.1 实验部分 |
2.1.1 双硫酯PEDB 的合成 |
2.1.2 三硫酯BDATC 的合成 |
2.2 测试与表征 |
2.2.1 红外光谱 |
2.2.2 核磁共振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双硫酯PEDB 结构的确认 |
2.3.2 三硫酯BDATC 结构的确认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RAFT 细乳液法合成PMMA-b-PS 及其自组装的研究 |
3.1 实验部分 |
3.1.1 原料和精制 |
3.1.2 RAFT 细乳液聚合 |
3.1.3 胶束的制备 |
3.1.4 测试与表征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RAFT 细乳液均聚合 |
3.2.2 RAFT 细乳液共聚合 |
3.2.3 PMMA-b-PS/PMMA 在THF/CYH 中的自组装行为 |
3.3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PVP-b-PMAA 的合成及对CaCO_3结晶形态的影响 |
4.1 实验部分 |
4.1.1 原料和精制 |
4.1.2 嵌段共聚物PVP-b-PMAA 的合成 |
4.1.3 CaCO_3 晶体的合成 |
4.1.4 测试与表征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聚合物的合成 |
4.2.2 CaCO_3 结晶行为的研究 |
4.3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PS-b-PAA 的合成及对CaCO_3结晶形态的影响 |
5.1 实验部分 |
5.1.1 原料和精制 |
5.1.2 嵌段共聚物 PS-b-PAA 的合成 |
5.1.3 CaCO_3 晶体的合成 |
5.1.4 测试与表征 |
5.2 结果与讨论 |
5.2.1 聚合物的结构分析 |
5.2.2 CaCO_3 晶体形态分析 |
5.3 结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9)类嵌段表面活性剂对纳米材料自组装的作用和改性淀粉及淀粉胶粘剂的制备(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摘要 |
摘要 |
ABSTRACT |
第二部分摘要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类嵌段双子咪唑啉型表面活性剂对纳米材料自组装的作用 |
0 前言 |
1 文献综述 |
1.1 纳米材料概述 |
1.1.1 纳米材料的制备 |
1.1.2 以表面活性剂为软模板自组装纳米材料 |
1.2 双子型(Gemini)表面活性剂 |
1.2.1 特性 |
1.2.2 应用 |
1.3 咪唑林型表面活性剂概述 |
1.4 以两亲嵌段共聚物为表面活性剂制备纳米材料 |
2 咪唑啉型双子表面活性剂——二(2-十一烷基-1-甲酰胺硫脲乙基咪唑啉)己二胺季铵盐的制备 |
前言 |
2.1 实验部分 |
2.1.1 试剂 |
2.1.2 仪器 |
2.1.3 2-十一烷基-1-二硫脲乙基咪唑啉的制备 |
2.1.4 二(2-十一烷基-1-甲酰胺硫脲乙基咪唑啉)己二胺的制备 |
2.1.5 二(2-十一烷基-1-甲酰胺硫脲乙基咪唑啉)己二胺季胺盐的制备 |
2.1.6 产物的表征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产物的图谱分析 |
3 水热法制备硫化锑 |
前言 |
3.1 实验部分 |
3.1.1 试剂 |
3.1.2 仪器 |
3.1.3 硫化锑的制备 |
3.1.4 结构表征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低的Sb~(3+)浓度下表面活性剂(SUDEIHDI)用量对Sb_2S_3晶体形态的影响 |
3.2.2 电子束(16kV)辐射后Sb_2S_3的形貌 |
3.2.3 选择性溶剂对Sb_2S_3晶体形态的影响 |
3.2.4 反应时间对Sb_2S_3形成的影响 |
3.2.5 反应浓度的提高对Sb_2S_3形成的影响 |
3.2.6 硫化锑的能谱分析和XRD分析 |
3.2.7 硫化锑的红外分析 |
3.2.8 机理讨论 |
3.3 本章小结 |
4 溶剂热合成CdS |
前言 |
4.1 实验部分 |
4.1.1 实验试剂 |
4.1.2 仪器 |
4.1.3 制备方法 |
4.1.4 结构表征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在不同溶剂体系中反应的结果 |
4.2.2 SUDEIHDI和CdS的红外分析 |
4.2.3 SUDEI和CdS的紫外分析 |
4.2.4 CdS的XRD分析 |
4.2.5 机理讨论 |
4.3 本章小结 |
5 溶剂热合成γ-AlOOH |
前言 |
5.1 实验部分 |
5.1.1 实验试剂 |
5.1.2 仪器 |
5.1.3 制备方法 |
5.1.4 结构表征 |
5.2 结果与讨论 |
5.2.1 溶剂和表面活性剂SUAEIHDI用量对γ-AlOOH形貌和颗粒大小的影响 |
5.2.2 γ-AlOOH样品的XRD和热重-差热分析 |
5.2.3 反应时间的影响 |
5.2.4 反应温度对γ-AlOOH形貌和颗粒大小的影响 |
5.2.5 选择性溶剂对γ-AlOOH形貌和颗粒大小的影响 |
5.3 本章小结 |
总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改性淀粉及淀粉胶粘剂的制备 |
0 前言 |
1 文献综述 |
1.1 淀粉概述 |
1.2 淀粉改性 |
1.3 羟丙基淀粉 |
1.3.1 概述 |
1.3.2 原理 |
1.3.3 制备方法 |
1.3.4 羟丙基淀粉的性质 |
1.4 淀粉胶粘剂 |
1.4.1 理论依据 |
1.4.2 羟丙基胶粘剂的应用实例 |
1.5 卷烟胶概述 |
1.5.1 卷烟胶介绍 |
1.5.2 所需性能 |
1.5.3 淀粉卷烟胶的发展 |
2 羟丙基淀粉的制备及改性淀粉胶的制备 |
前言 |
2.1 实验部分 |
2.1.1 实验试剂 |
2.1.2 仪器 |
2.1.3 羟丙基淀粉制备 |
2.1.4 羟丙基淀粉取代度的测定 |
2.1.5 其它的性质测定 |
2.1.6 羟丙基淀粉胶的制备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最佳实验条件分析 |
2.2.2 改性淀粉性能测试结果 |
2.2.3 MS对其他性质的影响 |
2.2.4 改性淀粉胶与原淀粉性能对比 |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10)仿生合成碳酸盐微球作为模板制备聚电解质胶囊(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生物矿化的概念 |
1.2 生物矿化的回顾 |
1.3 生物矿化的四个阶段 |
1.4 生物矿化中一般生长机理 |
1.5 生物矿化思想与仿生合成 |
1.6 聚合物在仿生合成中的应用 |
1.7 无机碳酸盐在聚电解质胶囊制备中的优势 |
1.8 本论文的设计思路 |
第二章 碳酸盐微球的制备 |
2.1 前言 |
2.2 金属碳酸盐的制备方法 |
2.3 实验部分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三章 以 MNCO_3为模板的聚电解质胶囊的制备 |
3.1 前言 |
3.2 LBL 聚电解质胶囊的制备 |
3.3 实验部分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四、双亲水嵌段共聚物存在下特殊形貌的BaC_2O_4晶体合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PEG-PPG-PEG三嵌段共聚物核—壳界面交联胶束的纳米粒研究[D]. 文新龙. 湖北工业大学, 2013(S1)
- [2]软模板法合成纳米材料的研究进展[J]. 阮秀,董磊,于晶,于良民,杨玉臻. 材料导报, 2012(01)
- [3]仿壳聚糖官能结构聚合物的合成及应用[D]. 李如. 中国海洋大学, 2011(07)
- [4]蛋白调控骨、牙矿化的研究及模拟[D]. 程振江. 清华大学, 2010(08)
- [5]嵌段共聚物胶束诱导下有机—无机杂化体的制备与表征[D]. 张振庭. 东华大学, 2010(08)
- [6]碳酸钙的形貌控制及表面改性研究[D]. 赵丽娜. 吉林大学, 2009(08)
- [7]有机模板调控氧化锆的形貌控制合成[D]. 张(王莹). 河北师范大学, 2009(10)
- [8]嵌段共聚物的合成及其溶液性质的研究和应用[D]. 钟雪丽. 河南大学, 2008(09)
- [9]类嵌段表面活性剂对纳米材料自组装的作用和改性淀粉及淀粉胶粘剂的制备[D]. 冯莹. 青岛科技大学, 2007(04)
- [10]仿生合成碳酸盐微球作为模板制备聚电解质胶囊[D]. 王邹. 吉林大学, 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