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铁道建筑技术》2001年总目次(论文文献综述)
麦家儿,卢晓智,何冠鸿,裴行凯[1](2021)在《钢板连接及接驳器连接的支撑-腰梁-地下连续墙节点力学性能试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提出了一种能够适用于内支撑系统的装配式地铁车站施工方案,并对其支撑、腰梁及地下连续墙节点进行了静载足尺试验,对比了腰梁与连续墙之间采用钢板连接及接驳器连接两种不同连接方式下节点的整体力学性能。结果表明:采用两种不同连接方式的节点最终破坏方式较接近,首先均是支撑顶部的受力钢筋发生受拉屈服,随着悬臂端荷载增大,在正应力及剪应力的作用下支撑底部的混凝土达到双轴抗压强度,混凝土发生破坏,试件失效;钢板连接节点的水平钢板能够较好地协调不同位置处钢筋的应力并且提供更高的承载力和更好的延性。
秦东平[2](2016)在《地铁施工变形对邻近建筑物安全影响分析》文中提出近年来,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飞速发展。已有36个城市规划建设城市轨道交通,预计2020年,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累计营业里程将达到7400公里。在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中不可避免的穿越大量邻近既有建(构)筑物风险源工程。如何有效地确保环境风险源(近距离侧穿或下穿的市政道路、桥梁、民用建构筑物、铁路、地铁及河湖等一些敏感性建筑物)的安全,保证地铁车站与区间隧道工程在施工过程中不发生重大安全事故,成为轨道交通发展过程中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论文结合地铁下穿或临近既有建筑物工程案例,选择三种典型既有结构:框架结构、钢塔结构以及砌体结构,结合结构特点分析了地铁施工引起的地层差异沉降对既有建筑物的变形和受力影响及其抵抗差异变形的能力。通过理论分析及现场实测验证,得到以下主要研究成果:(1)给出了地铁隧道施工扰动对邻近建筑物影响及安全评价研究方法,即结合隧道施工地层变形规律,根据其影响范围及既有建筑物基础可能产生的差异沉降进行结构受力和安全性分析,确定地铁邻近建筑物不发生结构损伤或破坏的变形控制指标,通过实际工程案例分析及现场监测,进行了验证和完善。(2)研究表明,隧道施工影响半径不仅与隧道埋深有关,同时与拱顶沉降控制水平有关,拱顶沉降越大,施工影响范围越大,并趋向定值,表明过大的拱顶沉降导致地层破坏,此时影响半径达到极值。给出了粉土和粉砂土复合地层隧道施工影响半径与拱顶沉降及埋深之间的函数关系以及地表沉降与拱顶沉降及埋深的函数关系,指出随地表沉降量增大,地表平均沉降斜率增大,且隧道埋深越浅,沉降斜率越大。地表沉降斜率与地表最大沉降量的关系,可用幂指数关系表示。(3)框架结构基础不均匀沉降,导致沉降较大的柱所承受的上部荷载减小甚至出现拉力状况,相邻柱承受的轴压力和弯矩增大。框架柱之间差异沉降越大,则连接两柱的横梁所产生的弯矩也越大。根据实际工程分析表明,对于建造年代早的建筑物,由于当时设计要求低,配筋较少,所能抵抗的差异沉降变形能力极差,如本文所选框架结构,单柱沉降下沉2mm、纵向差异沉降率0.32mm/m、横向差异沉降率0.37mm/m,框架结构中仍然存在由于差异沉降所引起的承载力不足问题。在隧道施工具体实施中,通过粘钢法加固了受影响较大的梁,保证了施工安全通过。因此,不能简单地应用常规经验2‰倾斜率作为判断结构可允许的沉降差,具体问题还需具体分析。(4)由于风荷载是高耸钢塔结构的主要荷载,在地铁施工中保证钢塔结构各独立基础共处一个平面内条件下(即结构的整体倾斜),则钢结构塔内力受差异沉降影响不大。对所选72m高钢塔结构,即使基础存在60mm的差异沉降(斜率4.8‰),钢塔构件最大应力为139.41MPa,也能满足强度安全要求。但是,施工过程中由于实施注浆抬升,穿越工程完成后,4个塔基础不再处于同一个平面内,塔基础最大沉降尽管只有24.09mm,东西最大差异沉降10.26mm(斜率0.82‰),南北最大差异沉降16.87mm(斜率1.35‰),由于塔基处于不同平面的空间状态,导致塔结构受力处于拉(压)、弯和扭共存状态,增大了结构构件的内力,钢构件最大正应力增大到173.6MPa。为此,建议地铁穿越类似高耸钢结构塔时尽可能保持塔基沉降处在同一个平面内(该平面倾斜率可达4.8‰),如各塔基的沉降处于空间位置变异状态,则要求塔基最大沉降小于24mm,最大差异沉降斜率小于0.82‰。(5)结合地铁车站施工临近六层砌体居民楼房实际工程案例研究发现,地铁施工引起的差异沉降易造成沉降较大一侧外部墙体及其邻近墙体产生受拉裂缝。差异沉降较小情况下,如沉降差10mm(地表倾斜率0.57mm/m)时,拉应力出现在楼房结构的首层沉降的墙体上,与首层紧连基础部分的局部墙体可能会产生细微裂纹,不影响结构的安全使用。随着沉降差异的增大,则会在二层甚至更高层墙体出现过大的拉应力。如差异沉降为41mm(地表倾斜率2.34mm/m)时,在一层和二层墙体上大面积出现拉应力超限情况,将导致沉降过大一侧墙体上出现水平向裂缝,与之垂直的邻近墙体则产生竖向拉伸裂缝。随着差异沉降的增大,砌体结构的最大压应力亦随之增大,当沉降差达到41mm(地表倾斜率2.34mm/m)时砌体结构承受的压应力达到了砌体抗压强度1.89MPa。因此,对所选砌体结构案例,从结构整体安全上考虑,能承受的最大沉降差为41mm,即地表斜率为2.34mm/m,在此差异沉降下,砌体结构墙体上会出现较多裂缝并影响结构整体安全。理论分析计算及现场实测证明,砌体结构差异沉降值小于10mm(地表倾斜率0.57mm/m),楼房结构墙体不会新增较大裂缝,结构是安全的。
潘旭钊[3](2015)在《寒地轻钢装配式住宅节能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由于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整个社会的能耗在逐渐增加,建筑能耗已经在我国的能耗体系中占有很大的一部分。我国传统的建造方式和使用的建筑材料如砖石、混凝土生产过程中会消耗大量的能源以及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并且传统的建造方法不能保证建筑的质量和品质,整个生产建造环节混乱且低效率。目前,我国的钢产量已经稳居世界第一多年,最近几年,由于钢铁的产能过剩,全国各大钢企都有大量的钢材囤积,并且产能也被很大的压缩。所以推行建筑产业结构升级,使用钢材为建筑材料的轻钢装配式建筑势在必行。轻钢是钢结构的一种,轻钢住宅有诸多优点:节能保温性能好、住宅开发效率高、建筑抗震能力强、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建筑标准化生产建造等。轻钢结构住宅体系目前在世界上是比较环保和可靠的建筑体系,在欧美日本等国家已经大规模推广,特别是在日本、德国等北欧高纬度寒冷地区进行大量的使用。本论文首先对于国内外轻钢的结构住宅以及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梳理,并且将此作为本研究的技术支撑。然后通过查阅资料文献和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对轻钢住宅的概况和节能保温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解,发现国内轻钢住宅在北方寒冷寒冷地区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和办法。目前国内的轻钢结构住宅发展与国外相比较为落后,无论是从行业法规、产业结构、标准化生产、施工工人素质等方面,都与欧美发达国家有较大的差距。近年来,我国陆续出台了一些行业规范,给低层轻钢住宅的推广和应用提供了有力的支撑。目前在我国严格控制城市低密度住宅项目的背景下,轻钢建筑体系可以运用于一些城市别墅和新农村住宅推广。目前我国的轻钢建筑已经发展多年,己有一些建筑项目形成,但是多数都在南方,北方也有少量建成。轻钢住宅的诸多优点,使得其在北方寒冷地区有着巨大的推广潜力。由于北方地区的寒冷冬季,住宅的保温尤为重要,并且在目前节能减排的大背景下,要想在北方严寒和寒冷地区推广轻钢住宅,需要提升其节能保温的性能。目前国内对于轻钢结构的研究多在结构受力、形体布局以及空调暖通等方面,在轻钢住宅的节能保温方面所做的甚少,本文以轻钢住宅的节能保温为研究对象,以哈尔滨太阳岛和北京昌平区的两栋轻钢住宅为实例,针对其在寒地节能保温存在的问题加以改进,对建筑的各个构造节点的节能保温进行设计,并且对建筑整个的节能保温体系进行重新设计。运用IES软件进行模拟,验证节能保温设计能否满足严寒寒冷地区的节能标准,以求得出轻钢住宅在寒地的节能设计策略,为其在寒冷地区的推广和发展奠定基础。
李珍[4](2014)在《相变蓄能火炕联合毛细管网型太阳能辅热系统供暖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寒冷的北方农村地区,火炕作为主要的采暖设施,而传统单一的火炕热效率低、燃料消耗量大,已不能满足人们对室内热环境的需求。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采暖系统与农居火炕相结合,即将相变蓄能技术与毛细管网型太阳能采暖技术相结合运用在火炕上,为提高室内舒适度、降低能耗和改善室内热环境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途径。本文对我国北方农村火炕的结构及工作原理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并详细地论述了火炕的评价指标。通过参考太阳能采暖系统设计规范,确定了太阳能采暖系统的设计方案。采用太阳能供暖,在技术、经济、环保等方面都具有显着的优势和竞争力,大大改善了农居室内的热环境。相变材料是利用相变过程中吸热和放热的性质来进行蓄热的物质,具有蓄热密度大,传热温差小、换热效率高等优点,在时间和空间上实现了能量的转移,对建筑物的供暖起到了削峰填谷的作用。本文对相变传热的特点、相变传热数学模型的建立和相变传热的求解方法都做了相应的介绍,同时对相变材料的选取、相变材料的封装以及如何与炕体良好的结合作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提出了一套适合于农村采暖的相变蓄热火炕的设计方案。通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与实际相结合,对相变蓄能火炕联合毛细管网型太阳能供暖系统进行了实验研究。主要对实验台的搭建过程、实验方案的设计和实验的测试进行了详细的论述。通过对不同工况下房间和炕面温度分布情况的对比分析得出实验结论。研究表明:相变材料火炕联合毛细管网型太阳能系统的采暖效果最好,室内以及炕面的舒适度最高。该系统室内的平均温度为24.41℃,比普通房间高14.31℃;炕面温度波动小,分布较均匀,温差最大处仅为3℃;夜间炕面温度下降缓慢,炕面平均温度高于普通火炕炕面的平均温度。该系统的热工性、蓄热性、散热性优于普通火炕。基于实验测得的数据,利用FLUENT模拟软件进行模拟,对模拟过程中模型的建立、网格的划分和FLUENT计算参数的设置进行分析,并对模拟结果与实验所测的结果作对比研究。研究表明:模拟结果与实测值基本吻合,验证了采用FLUENT模拟室内热环境的可行性,为改善农居室内的热环境提供了研究手段。本文以实验测试数据为基础,对相变蓄能火炕联合毛细管网型太阳能采暖系统的能耗情况、节能性和经济性等方面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得到:该系统一年可节约能量14056.24MJ,在其寿命周期内可节省20539.86元,并且投入使用后3.05年可收回成本。同时对比分析了四种不同工况下火炕的热工性、炕体的散热性和室内热环境,全面研究相变蓄能火炕联合毛细管网型太阳能采暖系统的性能和采暖效果,为该系统在农村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崔丽君[5](2014)在《本溪市体育馆钢管桁架结构屋盖静力与动力有限元分析》文中认为轻型钢结构是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一种结构形式,它具有重量轻,施工周期短,结构跨度大,经济性好等优点,应用范围从民用到商用,从单层厂房到高层建筑,从几米跨到百米跨。在梁式屋盖轻钢结构中,钢管桁架结构越来越受到业内和业外人士的认可,并被广泛的推广应用。钢管桁架结构具有造型美观,刚度大,稳定性好,经济性好等特点。这种结构的所有杆件由钢管组成,其截面为倒三角形或菱形。与网架结构相比,钢管桁架结构无下弦纵向杆件和网架中的焊接球节点,钢材用量较小,整体抗弯能力增加。在建筑结构形式上,钢管桁架结构比网架结构更有优势。本文研究所涉及到的工程为本溪市体育馆屋盖,该屋盖结构形式为空间钢管桁架结构,主要由两道纵向空间桁架式曲梁和十道横向钢管桁架组成,其中纵向和横向桁架断面分别为菱形和三角形。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中的APDL语言,对结构进行建模,然后分别对钢管桁架屋盖进行了反应谱分析、地震反应谱分析和时程分析。由于地震灾害频繁发生,对于如何进行大跨度钢结构的抗震设计显得尤为重要,这也使得本文中的上述分析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结论可供工程借鉴。主要工作如下:(1)建立有限元模型,阐述了钢管桁架结构自由振动频率的模态分析算法和ANSYS模态分析过程。通过对自振频率的分析,得出了该钢管桁架自由振动的一般规律,确定了影响自由振动频率的因素。(2)阐述了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进行谱分析的步骤,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方法,对钢管桁架屋盖进行了地震作用研究,并与自重作用进行组合,得出了屋盖的内力分布规律。(3)采用时程分析法,采用两条天然波和一条人工波对结构的非线性动力响应进行分析,同时对特殊部位的位移—时间响应进行分析,对大跨度钢管桁架结构的抗震设计提供了参考。
孙璐[6](2014)在《沈阳某基坑变形规律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的规划用地越来越紧张,开发城市的地下空间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在城市化的推进下,建筑物的密度日趋增大,基坑工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问题日益突出。近些年常会出现基坑工程位于已运行的地铁区间隧道之上或之侧这一新问题。基坑变形直接关系到支护结构的安全稳定、基坑周边环境安全及基坑工程顺利施工,它主要包括支护结构的水平位移、基坑周边地表沉降、基坑底部隆起等。基坑变形形式、计算方法、变形限值等方面的深入研究成为基坑工程支护结构设计的重点和难点。本文结合沈阳某基坑工程的实测数据,对基坑变形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数值模拟研究了基坑变形影响因素。1、通过对沈阳某基坑变形机理和围护结构影响情因素的分析,得出影响基坑变形的主要因素有:基坑围护结构的设计情况、基坑所在地的地质、基坑形状、开挖深度、基坑周边环境、施工方案等。2、在基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应选择合理的施工方案,并且对围护结构桩体的变形、桩顶水平位移、周围地面沉降等进行全方位监测,根据监测数据判断可能出现的问题,预防事故的发生。3、在基坑开挖的过程中,随着基坑开挖深度逐渐增大,围护结构的水平变形也不断增大,并且向基坑内变形,最大位移发生在围护结构的顶端。4、在运用ABAQUS软件进行数值模拟时,由于参数选取过于保守,从而使数据出现较大差异。从中可以看出,在运用ABAQUS软件进行数值模拟时,应对相应的参数进行校正,更贴近于实际施工,从而使模拟数据出更趋近于实际情况。
刘圣杰[7](2014)在《侵蚀条件下板式天然橡胶支座受力性能研究》文中指出板式天然橡胶支座由多层均匀分布的橡胶与钢板叠合而成,是公路桥梁重要的承力和抗震减振装置,近20年来在我国得以广泛应用,其质量优劣和工作应力直接影响着支座的作用、功能和桥梁结构的安全可靠度与使用寿命。根据调查发现,自产品标准JT/T4-93及相应规格系列颁布以来,几乎每条高速公路上的橡胶支座都有不同程度的劣化,使用寿命远远低于设计寿命,现在已发展到未通车的在建桥梁的板式橡胶支座安装后就大量损坏。影响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施工质量方面的问题,也有支座生产厂家生产工艺的问题和选用原料(胶料、填充剂等)质量的问题,也有桥梁设计(包括支座的设计与选用)的问题。针对橡胶支座日益被广泛应用的趋势,其性能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我们的日常生活甚至生命财产安全。本文综合当今多种主要环境因素,从湿热环境、酸雨环境(包括硝酸型酸雨、硫酸型酸雨及硝硫混合型酸雨)、冻融环境、盐冻环境及热老化环境等,研究板式天然橡胶支座在各种环境因素单独影响下,其力学性能及耐久性的改变,从而改进橡胶支座的缺损状况评定方法,制定出新的技术状况评定标准,为日后公路桥梁橡胶支座的检验检测提供相关的依据。为研究板式天然橡胶支座在高温、潮湿的环境下能否按预定的要求起到其应有的效果,及力学性能的改变情况,设计将一批橡胶支座置于高低温交变湿热试验箱中,控制一定的温度与湿度,分别进行20天、40天、60天、80天和100天的处理,模拟自然界中南方高温潮湿环境及西北高温干燥环境对天然橡胶支座的影响。对经处理过的试件分别进行抗压与抗剪试验,从极限抗压强度、极限抗剪强度、抗压弹性模量、抗剪弹性模量、竖向刚度及水平等效刚度等方面研究其力学性能的变化。采用最小二乘法建立天然橡胶支座的衰减模型,推导出相应的拟合曲线及衰减函数,用于粗略估算环境因子对于橡胶支座力学性能的改变情况。为研究板式天然橡胶支座在酸雨环境下能否按预定的要求起到其应有的效果,及力学性能的改变情况,设计将一批橡胶支座浸泡于一定浓度(pH=4.5)的硝酸溶液、硫酸溶液和按1:1体积比配比的硝硫酸混合溶液中,分别进行20天、40天、60天、80天和100天的处理,模拟自然界中硝酸型酸雨、硫酸型酸雨及硝硫混合型酸雨环境对天然橡胶支座的影响。对经处理过的试件分别进行抗压与抗剪试验,从极限抗压强度、极限抗剪强度、抗压弹性模量、抗剪弹性模量、竖向刚度及水平等效刚度等方面研究其力学性能的变化。采用最小二乘法建立天然橡胶支座的衰减模型,推导出相应的拟合曲线及衰减函数,用于粗略估算环境因子对于橡胶支座力学性能的改变情况。为研究板式天然橡胶支座在冻融交替循环环境下能否按预定的要求起到其应有的效果,及力学性能的改变情况,设计将一批橡胶支座置于标准冻融试验箱中,控制一定的温度与湿度,分别进行25次、50次、75次、100次和150次冻融循环处理,模拟自然界中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冬季冻融交替环境对天然橡胶支座的影响。对经处理过的试件分别进行抗压与抗剪试验,从极限抗压强度、极限抗剪强度、抗压弹性模量、抗剪弹性模量、竖向刚度及水平等效刚度等方面研究其力学性能的变化。采用最小二乘法建立天然橡胶支座的衰减模型,推导出相应的拟合曲线及衰减函数,用于粗略估算环境因子对于橡胶支座力学性能的改变情况。为研究板式天然橡胶支座在盐冻环境下能否按预定的要求起到其应有的效果,及力学性能的改变情况,设计将一批橡胶支座置于浓度为3%的NaCl溶液中浸泡,然后将其放置在高低温试验箱中进行冻融循环,分别进行20天、40天、60天、80天和100天的盐冻处理,模拟自然界中盐冻环境对天然橡胶支座的影响。对经处理过的试件分别进行抗压与抗剪试验,从极限抗压强度、极限抗剪强度、抗压弹性模量、抗剪弹性模量、竖向刚度及水平等效刚度等方面研究其力学性能的变化。采用最小二乘法建立天然橡胶支座的衰减模型,推导出相应的拟合曲线及衰减函数,用于粗略估算环境因子对于橡胶支座力学性能的改变情况。
王娟[8](2014)在《装配式桥墩抗震性能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国家经济的发展,商品的工业化生产程度越来越高。桥梁施工中追求短时、高效、高质量成为新的发展趋势,同时人们对施工的环保要求也有所提高。近几年来,随着桥梁设计技术的进步和新型材料的不断涌现,桥墩结构向着轻型、高强和快速施工的方向发展。目前我国桥梁的上部结构大部分都可以进行预制,也有相关的规范和国家标准,并且其生产规模已初步形成产业化;而下部结构,如桥墩等处在初步的发展阶段,应用范围也很小。在城市当中建设高架桥的过程中,由于施工工艺比较落后,施工周期较长,造成了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目前,在我国城市高架桥建设中,上部结构多采用预制结构,下部结构仍多采用现场浇注的方法,这种在城市市区大规模现场施工的建桥方式,给城市交通和居民生活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因此,如何对装配式桥墩进行设计及其设计指标的确定和对装配式桥墩进行评定变得尤为重要,也更具有工程意义和社会效益。论文针对环形截面体外预应力节段拼装桥墩展开研究,包括以下四部分内容:(1)对国内、外主要试验研究成果及理论研究成果展开叙述,了解装配式桥墩技术特征、国内外在理论与试验研究中取得的经验和遇到的问题。(2)根据试验原型建立环形截面节段拼装桥墩有限元模型,利用ABAQUS有限元软件进行模拟,并对其进行拟静力分析,检验试验结果与模型结果的一致性。然后在装配式桥墩中引入耗能钢筋,研究其对装配式桥墩抗震性能的影响,接着对模型进行水平循环荷载作用下的受力分析,判定其应力、挠度等指标是否符合规范要求。(3)根据文献调研确定影响装配式桥墩抗震性能的参数,对其中的预应力度、耗能钢筋配筋率、预应力筋配筋率进行参数分析。通过改变某个参数,其他参数不变的方法对各个参数进行研究,得到不同参数情况下的水平力-位移曲线、耗能、等效刚度、粘滞阻尼比等曲线,分析各个参数对装配式桥墩抗震性能的影响。(4)通过抗震性能研究得出满足装配式桥墩抗震性能和经济性的合理参数,并提出提高抗震性能的方法。通过本文对装配式桥墩的研究,验证该结构受力的合理性,并论证ABAQUS有限元软件模拟的正确性,得出合理的设计参数,达到抗震性能和经济性的最优设计,为以后该类型桥墩设计提供参考。
张乐[9](2014)在《基于概率理论的桥梁承载能力评定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桥梁服役时间的增长,由于环境腐蚀及交通量的不断增加,逐渐产生结构功能衰退的现象,其可靠度将降低。对既有桥梁结构进行承载力鉴定及可靠度评估是保证结构在未来服役期内安全使用的前提。由于结构的抗力随着时间而变异,将结构的抗力视为随机变量。另外,结构荷载效应也是因服役评估期不同而随时间变化。另一方面如果桥梁经历了某次荷载的验证作用,其数据结果能用于结构的参数修正,从而使结构的可靠度评估更加符合实际。针对这些情况,本文主要做了如下工作:(1)总结了结构可靠度的基本概念、原理及计算可靠性指标的常用方法。(2)基于恒载模型、车辆荷载模型,在国内外各种调查资料的基础上,研究了混凝土桥梁的荷载效应模型。(3)根据可靠性指标的计算方法,采用JC法对西苏堡特大桥上部结构的可靠度进行了计算分析。各主要截面可靠度指标均大于目标可靠度4.7,确定该工桥安全性高,即符合国家现行标准规范要求的。(4)根据时变可靠度理论预测了西苏堡特大桥在后续服役期的可靠度指标。达到了使用年限的要求,并且预留了一定的安全度,数据表明桥梁的可靠度随着结构服役时间的增长在不断降低。(5)介绍了验证荷载基本原理,通过桥梁荷载试验提供的数据资料对结构抗力直接进行推断,进而对结构的安全性做出合理评价的方法。在验证荷载和抗力衰减两个因素中,抗力衰减对结构可靠度的影响更显着;证明考虑抗力变化后结构可靠性有所降低,环境条件越恶劣,结构可靠性降低程度越大,并有可能不满足目标可靠度要求。(6)通过实例计算和理论分析,指出验证荷载能够更好的分析出结构实际的可靠度,主要是因为影响了抗力的尾部的有效截去,验证荷载法作为一种对结构抗力进行直接性推断的方法,具有理论上的优越性。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时变可靠度理论对既有桥梁结构的安全性评定,不仅可以使工程师对结构目前的状况有较好的了解,还可以使相关管理部门对结构未来的服役情况和近似预测,并且根据时变可靠度评定的结果开发桥梁的健康监测系统。我们还需根据结构的不同实际服役环境来选择合适的抗力衰减规律,对结构后继服役期内的可靠度进行正确评估,进而利用可靠指标的变化规律为结构制定合理的维修加固方案。另一方面,在考虑验证荷载下的可靠度分析中,由于结构可靠度分析的验证荷载法建立在非破坏性的验证荷载试验基础上,并可使结构可靠度在一定条件下得到提高,因此该法有着较好的应用前景。面对实际还存在诸如试验方法、试验结果评价等问题,还需进一步研究和实践。
郭薇薇[10](2011)在《BTM辐射模式估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应答器分析测试平台的基础上,参照Unisig Subset 085规范,对测试应答器传输模块的辐射模式估计进行了xml语言规范描述,并基于Labwindows/CVI虚拟仪器开发环境,对测试系统中辐射模式估计功能进行实现,对模块的性能作出正确的评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铁道建筑技术》2001年总目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铁道建筑技术》2001年总目次(论文提纲范文)
(1)钢板连接及接驳器连接的支撑-腰梁-地下连续墙节点力学性能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试验方案 |
1.1 试件尺寸及配筋 |
1.2 加载方案 |
1.3 加载制度 |
2 试验过程及现象 |
2.1 钢板连接P1试件静载试验 |
2.2 接驳器连接C1试件静载试验 |
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3.1 荷载-位移曲线 |
3.2 钢筋应变 |
3.2.1 钢板连接P1试件 |
(1)支撑纵筋及箍筋 |
(2)上水平钢板及钢筋 |
3.2.2 接驳器连接C1试件 |
(1)支撑纵筋及箍筋 |
(2)腰梁连接筋 |
4 结论 |
(2)地铁施工变形对邻近建筑物安全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国内外研究历史及现状 |
1.1.1 地铁施工引起的地层变形规律研究 |
1.1.2 地铁隧道施工对邻近建筑物的影响研究 |
1.1.3 邻近建筑物受隧道施工影响的安全性评价方法研究 |
1.2 有待继续研究的问题 |
1.3 本文研究的内容 |
2 地铁临近建筑物安全性评价研究方法及相关理论 |
2.1 总体研究方法 |
2.2 分析流程 |
2.3 安全分析基础理论 |
2.3.1 有限元分析方法 |
2.3.2 空间弹性力学问题 |
2.3.3 材料非线性问题 |
2.3.4 迭代计算 |
2.4 本章小结 |
3 隧道施工地层扰动特性分析 |
3.1 隧道模型及参数 |
3.2 隧道不同埋置深度地层变形规律研究 |
3.3 不同施工变形能力控制条件下的地层变形规律研究 |
3.4 小结 |
4 地铁施工对邻近框架结构建筑物的影响分析 |
4.1 依托工程概况 |
4.2 计算分析思路 |
4.3 计算模型与荷载 |
4.4 计算结果分析 |
4.5 现场监测及结果分析 |
4.6 小结 |
5 地铁施工对邻近钢结构塔的影响分析 |
5.1 依托工程概况 |
5.2 研究思路 |
5.3 计算结果分析 |
5.3.1 水平位移变化 |
5.3.2 钢结构塔内力变化分析 |
5.3.3 钢结构塔各构件截面安全性分析 |
5.4 现场监测及分析 |
5.4.1 变形监测结果分析 |
5.4.2 实际差异沉降对钢结构塔受力影响分析 |
5.5 小结 |
6 地铁施工对邻近砌体结构的影响分析 |
6.1 依托工程概况 |
6.2 差异沉降对砌体楼房结构受力影响分析 |
6.2.1 不同差异沉降对砌体结构的影响 |
6.2.2 不同方位沉降对砌体结构受力的影响 |
6.3 砌体结构沉降现场实测及分析 |
6.4 小结 |
7 结论及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寒地轻钢装配式住宅节能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中国建筑能耗形势严峻 |
1.1.2 中国建筑行业发展落后 |
1.1.3 钢铁行业的产能过剩 |
1.1.4 自然灾害后的住宅重建 |
1.1.5 小结 |
1.2 选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框架 |
1.4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轻钢装配式建筑发展概况 |
2.1 轻钢装配式住宅概念说明 |
2.2 轻钢装配式住宅概况 |
2.2.1 轻钢装配式住宅相关规范及技术要求 |
2.2.2 轻钢装配式住宅构造体系 |
2.2.2.1 轻钢住宅使用构件材料要求 |
2.2.2.2 轻钢住宅使用构件种类 |
2.2.2.3 轻钢承重体系以及构件连接方式 |
2.2.3 轻钢装配式住宅耐久度 |
2.2.4 轻钢装配式住宅与其他住宅类型的区别 |
2.2.4.1 使用材料的区别 |
2.2.4.2 施工方式的区别 |
2.2.4.3 构件连接方式的区别 |
2.2.5 轻钢装配式住宅应用在北方寒冷地区的优势 |
2.2.5.1 施工时间不受气候条件的限制 |
2.2.5.2 提升寒地住宅节能保温水平 |
2.2.5.3 保护寒地脆弱的生态自然环境 |
2.2.5.4 推进寒冷地区节能减排 |
2.2.6 轻钢装配式住宅在寒地推广的不足和要解决的问题 |
2.2.6.1 寒地住宅的工程量不足带来的问题 |
2.2.6.2 轻钢住宅的造价问题 |
2.2.6.3 轻钢住宅在节能方面的问题 |
2.2.6.4 轻钢住宅与传统建筑观念冲突的问题 |
2.3 国内外轻钢装配式住宅发展现状 |
2.3.1 国内发展概况 |
2.3.1.1 北新轻钢装配式住宅 |
2.3.1.2 台湾建筑师谢英俊的轻钢住宅 |
2.3.1.3 自然灾害重建后的轻钢住宅 |
2.3.1.4 ASA板镶嵌式集成钢结构住宅 |
2.3.2 国外发展现状 |
2.3.2.1 国外住宅产业化趋势 |
2.3.2.2 芬兰轻钢装配式住宅体系 |
2.3.2.3 英国轻钢装配式住宅体系 |
2.3.2.4 日本轻钢装配式住宅体系 |
2.3.2.5 美国轻钢装配式住宅体系 |
2.4 国内外轻钢住宅节能研究现状 |
2.4.1 国外轻钢节能研究现状 |
2.4.2 国内轻钢节能研究现状 |
第三章 寒地轻钢装配式住宅的节能设计 |
3.1 轻钢住宅在寒地节能保温的主要问题 |
3.1.1 外围护结构容易产生热桥问题 |
3.1.2 外围护结构气密性较差 |
3.1.3 轻质材料的蓄热不足的问题 |
3.1.4 小结 |
3.2 外围护结构防止热桥的产生 |
3.2.1 轻钢外围护结构防止热桥所使用的材料 |
3.2.1.1 外部粘贴保温材料 |
3.2.1.2. 内部填充保温材料 |
3.2.2 外围护结构热桥保温构造 |
3.2.2.1 基础保温构造 |
3.2.2.2 外墙保温构造 |
3.2.2.3 门窗保温构造 |
3.2.2.4 屋顶保温构造 |
3.3 提高轻钢外围护结构的气密性 |
3.3.1 外围护结构气密性对于轻钢住宅节能的影响 |
3.3.2 提高轻钢住宅气密性的材料 |
3.3.3 外围护结构提高气密性构造 |
3.3.3.1 基础提高气密性构造 |
3.3.3.2 外墙提高气密性构造 |
3.3.3.3 屋顶提高气密性构造 |
3.4 提高建筑本身的蓄热能力 |
3.4.1 寒地轻钢住宅蓄热可行性 |
3.4.1.1 建筑蓄热的定义 |
3.4.1.2 建筑蓄热的本质 |
3.4.1.3 寒地轻钢住宅建筑蓄能的能量来源 |
3.4.1.4 寒冷地区轻钢住宅建筑蓄能的有利因素 |
3.4.2 寒地轻钢住宅蓄热系统设计 |
3.4.2.1 能量的采集 |
3.4.2.2 能量的输送 |
3.4.2.3 能量的储存 |
3.4.2.4 能量的分配 |
3.4.2.5 蓄热系统的集成 |
第四章 寒地轻钢装配式住宅案例设计 |
4.1 实例调研 |
4.2 方案介绍 |
4.3 方案主体设计 |
4.3.1 方案设计 |
4.3.2 建筑外围护结构隔断热桥设计 |
4.3.2.1 基础隔断热桥设计 |
4.3.2.2 外墙隔断热桥设计 |
4.3.2.3 窗户保温构造 |
4.3.2.4 屋顶隔断热桥设计 |
4.3.3 建筑外围护结构气密性设计 |
4.3.3.1 基础气密性设计 |
4.3.3.2 外墙气密性设计 |
4.3.3.3 门窗气密性设计 |
4.3.3.4 屋顶气密性构造 |
4.3.4 建筑内部蓄热储能设计 |
4.3.4.1 阳光间的设置 |
4.3.4.2 内墙蓄热 |
4.3.4.3 设备蓄热储能设计 |
4.4 小结 |
第五章 寒地轻钢装配式住宅节能模拟分析 |
5.1 模拟软件介绍 |
5.2 软件参数设置 |
5.2.1 地理位置和气象参数设定 |
5.2.2 外围护结构模板设定 |
5.2.3 热模板和设备参数设定 |
5.3 能耗分析 |
第六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4)相变蓄能火炕联合毛细管网型太阳能辅热系统供暖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目前我国农村采暖现状 |
1.1.2 我国能源消耗及利用情况 |
1.1.3 太阳能采暖系统的可行性分析 |
1.1.4 相变材料应用于火炕采暖的可行性分析 |
1.1.5 课题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火炕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太阳能供暖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3 相变蓄能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
1.3.1 研究的内容 |
1.3.2 研究的思路 |
第二章 火炕系统原理及太阳能采暖系统理论研究 |
2.1 火炕系统工作原理及评价指标 |
2.1.1 火炕系统结构及工作原理 |
2.1.2 火炕的评价指标 |
2.2 太阳能采暖系统工作原理与结构 |
2.2.1 太阳能采暖工作原理 |
2.2.2 太阳能采暖系统结构 |
2.3 太阳能采暖系统设计 |
2.3.1 设计条件分析 |
2.3.2 太阳能采暖负荷设计 |
2.3.3 太阳能集热系统设计 |
2.3.4 末端毛细管网供暖系统设计 |
2.3.5 运行工况的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相变蓄能理论基础及相变蓄能技术在炕体中的应用 |
3.1 相变蓄能理论基础 |
3.1.1 相变传热的特点 |
3.1.2 相变传热的数学模型 |
3.1.3 相变传热的求解方法 |
3.2 相变蓄能材料的选取 |
3.2.1 相变材料的分类 |
3.2.2 相变材料的选取 |
3.2.3 相变材料的特性测试 |
3.3 相变材料的封装及与炕体的结合 |
3.3.1 相变材料的封装 |
3.3.2 相变材料与炕体的结合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相变蓄能火炕联合毛细管网型太阳能供暖系统的实验研究 |
4.1 实验设计 |
4.1.1 设计条件 |
4.1.2 实验台的搭建 |
4.1.3 实验方案与运行原理 |
4.1.4 运行工况设计 |
4.2 实验测试 |
4.2.1 实验仪器介绍 |
4.2.2 实验测试方法 |
4.3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FLUENT的数值模拟分析 |
5.1 FLUENT模拟软件简介 |
5.1.1 FLUENT软件构成 |
5.1.2 FLUENT求解步骤 |
5.1.3 FLUENT可以求解的问题 |
5.2 FLUENT模拟分析的过程 |
5.2.1 模型的建立及网格的划分 |
5.2.2 FLUENT计算参数的设置 |
5.3 模拟结果分析和讨论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的综合评价及性能分析 |
6.1 系统的综合评价 |
6.1.1 系统耗能计算 |
6.1.2 系统节能性分析 |
6.1.3 系统经济性分析 |
6.2 系统的性能分析 |
6.2.1 不同工况下火炕的热工性分析 |
6.2.2 炕体的散热性 |
6.2.3 室内热环境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硕士研究生期间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
硕士研究生期间申报专利情况 |
硕士研究生期间获奖情况 |
致谢 |
(5)本溪市体育馆钢管桁架结构屋盖静力与动力有限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钢管桁架结构的发展现状 |
1.2.1 国内钢管桁架结构的发展现状 |
1.2.2 国外钢管桁架结构的发展现状 |
1.3 钢管桁架结构的特点和应用 |
1.3.1 钢管桁架结构的特点 |
1.3.2 钢管桁架结构的分类 |
1.3.3 钢管桁架结构的应用 |
1.4 钢管桁架结构设计的主要问题 |
1.5 本文工作 |
1.5.1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
1.5.2 论文构成 |
第二章 钢管桁架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2.1 引言 |
2.2 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简介 |
2.3 本溪市体育馆钢管桁架结构简介 |
2.3.1 工程概况 |
2.3.2 钢管桁架结构组成 |
2.3.3 设计荷载 |
2.4 钢管桁架有限元建立 |
2.4.1 几何模型建立 |
2.4.2 单元类型、材料属性和实常数定义 |
2.4.3 屈服准则和强化准则 |
2.4.4 支座处理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钢管桁架屋盖模态分析 |
3.1 引言 |
3.2 模态分析方法与步骤 |
3.2.1 模态分析方法介绍 |
3.2.2 模态分析方法的选择 |
3.3 模态分析步骤 |
3.4 钢管桁架屋盖模态分析 |
3.4.1 结构在永久荷载作用下的静力分析 |
3.4.2 钢管桁架结构模态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钢管桁架屋盖地震反应谱分析 |
4.1 引言 |
4.2 地震反应谱原理和基本假定 |
4.2.1 地震反应谱原理 |
4.2.2 地震反应谱基本假定 |
4.3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求解地震作用 |
4.4 反应谱的组合方法 |
4.4.1 振型组合 |
4.4.2 空间组合 |
4.5 谱分析 |
4.5.1 单点响应谱分析步骤 |
4.5.2 谱分析准备 |
4.5.3 获得谱解 |
4.5.4 模态组合 |
4.6 谱分析结果 |
4.7 荷载组合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钢管桁架屋盖时程反应分析 |
5.1 引言 |
5.1.1 时程分析法理论 |
5.1.2 时程分析法地震波的选取 |
5.2 地震波的选用 |
5.2.1 地震波的选取方法 |
5.2.2 本文地震波的选取 |
5.3 阻尼的确定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沈阳某基坑变形规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基坑工程的概念和特点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课题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4 存在问题 |
1.5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
第二章 基坑变形理论分析 |
2.1 基坑变形机理 |
2.1.1 围护结构变形 |
2.1.2 坑底隆起变形 |
2.1.3 地表沉降 |
2.2 基坑变形的计算理论 |
2.2.1 围护结构变形计算 |
2.2.2 坑底隆起变形计算 |
2.2.3 地表沉降计算 |
2.3 基坑变形的影响因素 |
2.3.1 设计因素对基坑变形的影响 |
2.3.2 施工过程对基坑变形的影响 |
2.3.3 地质条件对基坑变形的影响 |
第三章 工程概况及变形监测 |
3.1 工程概况 |
3.2 工程地质条件 |
3.3 水文地质条件 |
3.4 岩土工程分析与评价 |
3.5 基坑支护方案 |
3.6 变形监测 |
3.6.1 监测和测试目的及内容 |
3.6.2 基准点、监测点的布设 |
3.6.3 监测方法及精度 |
3.6.4 监测报警及异常情况下的监测措施 |
3.7 监测结果及分析 |
3.7.1 剖面1-1数据分析 |
3.7.2 剖面2-2数据分析 |
3.7.3 剖面3-3数据分析 |
3.7.4 剖面4-4数据分析 |
3.8 监测成果 |
第四章 基坑变形数值模拟分析 |
4.1 ABAQUS软件介绍 |
4.2 ABAQUS软件分析步骤 |
4.3 ABAQUS在分步开挖中的应用 |
4.4 基坑开挖有限元数值模拟 |
4.4.1 基坑分步开挖X方向位移云图及分析 |
4.4.2 支护结构刚度对基坑变形的影响 |
4.4.3 设计桩长对基坑变形的影响 |
4.4.4 支撑数量对基坑变形的影响 |
4.5 监测数据与模拟数据对比分析 |
第五章 结论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7)侵蚀条件下板式天然橡胶支座受力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国外同类课题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同类课题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3.1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2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湿热条件下矩形板式天然橡胶支座力学性能试验 |
2.1 引言 |
2.2 轴压性能试验研究 |
2.2.1 试验概况 |
2.2.2 试验现象分析 |
2.2.3 试验结果分析 |
2.3 剪压性能试验研究 |
2.3.1 试验概况 |
2.3.2 试验现象分析 |
2.3.3 试验结果分析 |
2.4 小结 |
第三章 硝酸侵蚀条件下矩形板式天然橡胶支座力学性能试验 |
3.1 引言 |
3.2 轴压性能试验研究 |
3.2.1 试验概况 |
3.2.2 试验现象分析 |
3.2.3 试验结果分析 |
3.3 剪压性能试验研究 |
3.3.1 试验概况 |
3.3.2 试验现象分析 |
3.3.3 试验结果分析 |
3.4 小结 |
第四章 硫酸侵蚀条件下矩形板式天然橡胶支座力学性能试验 |
4.1 引言 |
4.2 轴压性能试验研究 |
4.2.1 试验概况 |
4.2.2 试验现象分析 |
4.2.3 试验结果分析 |
4.3 剪压性能试验研究 |
4.3.1 试验概况 |
4.3.2 试验现象分析 |
4.3.3 试验结果分析 |
4.4 小结 |
第五章 硝硫酸侵蚀条件下矩形板式天然橡胶支座力学性能试验 |
5.1 引言 |
5.2 轴压性能试验研究 |
5.2.1 试验概况 |
5.2.2 试验现象分析 |
5.2.3 试验结果分析 |
5.3 剪压性能试验研究 |
5.3.1 试验概况 |
5.3.2 试验现象分析 |
5.3.3 试验结果分析 |
5.4 小结 |
第六章 冻融条件下矩形板式天然橡胶支座力学性能试验 |
6.1 引言 |
6.2 轴压性能试验研究 |
6.2.1 试验概况 |
6.2.2 试验现象分析 |
6.2.3 试验结果分析 |
6.3 剪压性能试验研究 |
6.3.1 试验概况 |
6.3.2 试验现象分析 |
6.3.3 试验结果分析 |
6.4 小结 |
第七章 热腐条件下矩形板式天然橡胶支座力学性能试验 |
7.1 引言 |
7.2 轴压性能试验研究 |
7.2.1 试验概况 |
7.2.2 试验现象分析 |
7.2.3 试验结果分析 |
7.3 剪压性能试验研究 |
7.3.1 试验概况 |
7.3.2 试验现象分析 |
7.3.3 试验结果分析 |
7.4 小结 |
第八章 盐冻条件下矩形板式天然橡胶支座力学性能试验 |
8.1 引言 |
8.2 轴压性能试验研究 |
8.2.1 试验概况 |
8.2.2 试验现象分析 |
8.2.3 试验结果分析 |
8.3 剪压性能试验研究 |
8.3.1 试验概况 |
8.3.2 试验现象分析 |
8.3.3 试验结果分析 |
8.4 小结 |
第九章 湿热条件下圆形板式天然橡胶支座力学性能试验 |
9.1 引言 |
9.2 轴压性能试验研究 |
9.2.1 试验概况 |
9.2.2 试验现象分析 |
9.2.3 试验结果分析 |
9.3 剪压性能试验研究 |
9.3.1 试验概况 |
9.3.2 试验现象分析 |
9.3.3 试验结果分析 |
9.4 小结 |
第十章 硝酸侵蚀条件下圆形板式天然橡胶支座力学性能试验 |
10.1 引言 |
10.2 轴压性能试验研究 |
10.2.1 试验概况 |
10.2.2 试验现象分析 |
10.2.3 试验结果分析 |
10.3 剪压性能试验研究 |
10.3.1 试验概况 |
10.3.2 试验现象分析 |
10.3.3 试验结果分析 |
10.4 小结 |
第十一章 硫酸侵蚀条件下圆形板式天然橡胶支座力学性能试验 |
11.1 引言 |
11.2 轴压性能试验研究 |
11.2.1 试验概况 |
11.2.2 试验现象分析 |
11.2.3 试验结果分析 |
11.3 剪压性能试验研究 |
11.3.1 试验概况 |
11.3.2 试验现象分析 |
11.3.3 试验结果分析 |
11.4 小结 |
第十二章 硝硫酸侵蚀条件下圆形板式天然橡胶支座力学性能试验 |
12.1 引言 |
12.2 轴压性能试验研究 |
12.2.1 试验概况 |
12.2.2 试验现象分析 |
12.2.3 试验结果分析 |
12.3 剪压性能试验研究 |
12.3.1 试验概况 |
12.3.2 试验现象分析 |
12.3.3 试验结果分析 |
12.4 小结 |
第十三章 冻融条件下圆形板式天然橡胶支座力学性能试验 |
13.1 引言 |
13.2 轴压性能试验研究 |
13.2.1 试验概况 |
13.2.2 试验现象分析 |
13.2.3 试验结果分析 |
13.3 剪压性能试验研究 |
13.3.1 试验概况 |
13.3.2 试验现象分析 |
13.3.3 试验结果分析 |
13.4 小结 |
第十四章 盐冻条件下圆形板式天然橡胶支座力学性能试验 |
14.1 引言 |
14.2 轴压性能试验研究 |
14.2.1 试验概况 |
14.2.2 试验现象分析 |
14.2.3 试验结果分析 |
14.3 剪压性能试验研究 |
14.3.1 试验概况 |
14.3.2 试验现象分析 |
14.3.3 试验结果分析 |
14.4 小结 |
第十五章 热腐条件下圆形板式天然橡胶支座力学性能试验 |
15.1 引言 |
15.2 轴压性能试验研究 |
15.2.1 试验概况 |
15.2.2 试验现象分析 |
15.2.3 试验结果分析 |
15.3 剪压性能试验研究 |
15.3.1 试验概况 |
15.3.2 试验现象分析 |
15.3.3 试验结果分析 |
15.4 小结 |
第十六章 结论 |
16.1 主要结论 |
1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8)装配式桥墩抗震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3 装配式桥墩国内外发展现状 |
1.3.1 国外的发展概况 |
1.3.2 国内的发展概况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1.5 论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装配式桥墩抗震性能理论与试验研究 |
2.1 装配式桥墩技术简介 |
2.2 装配式桥墩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
2.3 装配式桥墩抗震性能理论研究 |
2.3.1 解析法 |
2.3.2 集中塑性铰法 |
2.3.3 纤维模型法 |
2.3.4 实体单元法 |
2.4 本文研究方案的确定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装配式桥墩有限元模型与受力分析 |
3.1 试验原型 |
3.2 模型的建立 |
3.2.1 混凝土 |
3.2.2 普通钢筋 |
3.2.3 预应力钢绞线 |
3.2.4 接缝 |
3.2.5 荷载和边界条件 |
3.2.6 网格划分 |
3.2.7 盖梁上钢板 |
3.3 模型验证 |
3.4 引入耗能钢筋 |
3.4.1 加耗能钢筋装配式桥墩力学分析 |
3.4.2 耗能钢筋对装配式桥墩性能的影响 |
3.5 装配式桥墩受力分析 |
3.5.1 荷载工况 |
3.5.2 工况一 |
3.5.3 工况二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装配式桥墩抗震性能影响参数分析 |
4.1 参数设计 |
4.2 模型建立 |
4.3 结果处理 |
4.3.1 水平力-位移滞回曲线 |
4.3.2 滞回耗能 |
4.3.3 粘滞阻尼比 |
4.3.4 等效刚度 |
4.4 参数分析 |
4.4.1 ED配筋率的影响 |
4.4.2 预应力筋配筋率的影响 |
4.4.3 预应力度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装配式桥墩抗震性能提高方法 |
5.1 抗震性能提高方法 |
5.1.1 合理参数 |
5.1.2 构造措施 |
5.1.3 其他 |
5.2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6.1 主要结论 |
6.2 主要创新点 |
6.3 进一步研究建议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9)基于概率理论的桥梁承载能力评定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结构可靠性理论发展 |
1.3 既有桥梁结构主要评估方法 |
1.4 结构可靠度理论在桥梁工程中的应用发展现状 |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结构可靠度的基本概念、原理及计算方法 |
2.1 基本随机变量 |
2.2 结构的极限状态及描述 |
2.2.1 极限状态 |
2.2.2 极限状态方程 |
2.3 结构的可靠度及失效概率 |
2.4 结可靠度计算方法 |
2.4.1 一次二阶矩中心点法 |
2.4.2 改进的一次二阶矩法 |
2.4.3 JC方法 |
2.5 桥梁体系可靠性等级划分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桥梁的时变可靠度分析 |
3.1 桥梁的时变可靠度 |
3.2 结构抗力统计分析 |
3.2.1 桥梁结构构件抗力的不定性因素 |
3.2.2 桥梁结构构件抗力的统计参数 |
3.2.3 既有结构时变抗力评估 |
3.3 桥梁结构的荷载效应模型 |
3.3.1 作用与作用效应 |
3.3.2 桥梁恒载效应的模型 |
3.3.3 汽车荷载模型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西苏堡特大桥可靠性分析 |
4.1 工程概况 |
4.1.1 桥梁概况 |
4.1.2 技术标准 |
4.1.3 主要材料及设计参数 |
4.2 结构有限元分析 |
4.2.1 截面承载能力及荷载效应计算 |
4.3 可靠度指标计算 |
4.3.1 功能函数的建立 |
4.3.2 主要失效模式的统计参数 |
4.3.3 JC法求解可靠度指标 |
4.4 桥梁时变可靠度计算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验证荷载的梁桥可靠性分析 |
5.1 验证荷载法 |
5.2 验证荷载的确定 |
5.2.1 静载试验方案 |
5.2.2 静载试验结果 |
5.2.3 检测结论 |
5.3 验证荷载条件下西苏堡特大桥结构可靠度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作者在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铁道建筑技术》2001年总目次(论文参考文献)
- [1]钢板连接及接驳器连接的支撑-腰梁-地下连续墙节点力学性能试验研究[J]. 麦家儿,卢晓智,何冠鸿,裴行凯. 建筑结构, 2021(24)
- [2]地铁施工变形对邻近建筑物安全影响分析[D]. 秦东平. 北京交通大学, 2016(09)
- [3]寒地轻钢装配式住宅节能设计研究[D]. 潘旭钊. 沈阳建筑大学, 2015(05)
- [4]相变蓄能火炕联合毛细管网型太阳能辅热系统供暖模式研究[D]. 李珍. 沈阳建筑大学, 2014(05)
- [5]本溪市体育馆钢管桁架结构屋盖静力与动力有限元分析[D]. 崔丽君. 沈阳建筑大学, 2014(05)
- [6]沈阳某基坑变形规律的研究[D]. 孙璐. 沈阳建筑大学, 2014(05)
- [7]侵蚀条件下板式天然橡胶支座受力性能研究[D]. 刘圣杰. 沈阳建筑大学, 2014(05)
- [8]装配式桥墩抗震性能分析[D]. 王娟. 沈阳建筑大学, 2014(05)
- [9]基于概率理论的桥梁承载能力评定方法研究[D]. 张乐. 沈阳建筑大学, 2014(05)
- [10]BTM辐射模式估计研究[J]. 郭薇薇. 铁道建筑技术, 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