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建筑景观设计教学与实践——武汉音乐学院校园建设实录

学校建筑景观设计教学与实践——武汉音乐学院校园建设实录

一、学校建筑景观设计的教学与实践——关于武汉市音乐学院校区修建实录(论文文献综述)

李倩[1](2017)在《邻校城中村公共空间改造设计研究 ——以四川音乐学院·川音小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邻校城中村是处在高校周边的独具发展规律的城中村,是我国快速城市化发展下的一种特殊产物。随着时间的推移,邻校城中村在不断地发展中其矛盾和问题也日益突出,存在着居住环境差、商业布局混乱、卫生条件差、建筑密度过大、消防隐患严重等诸多现实问题,对高校及周边居民的生活影响重大,因此其改造势在必行。在当前城市规划管理与实践中,邻校城中村中自发性非正规商业的合理性很难被认知,其脏乱差的表象却容易得到共同的批判,绝大多数都是对其杂乱无章的空间形态持以全盘否定,采取推倒重建的方式,破坏了城市的内在秩序和多样性。作为高校与城市的一个过渡空间,邻校城中村的公共空间承载了商业、交通、休闲、娱乐等多种生活职能,这些有着自发性、有机性的公共空间,在混乱、无序的表象下深藏着生机与活力,优先对公共空间修复,可以通过公共空间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因此,本文立足于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领域,综合运用有机更新理论、需求层级理论以及外部空间理论从物质空间形态着手对邻校城中村的改造进行研究,采取以公共空间改造为切入点,以原有的空间结构为基础,同时将邻校城中村原有文化与校园文化相结合的改造模式,对邻校城中村的空间环境进行整合和优化,改善公共空间的可达性和可视性,使其成为城市空间具有特色的有机组成部分,以期通过邻校城中村公共空间的改造来实现高校与周边环境协调发展。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意义和方法,以及国内外研究综述。第二章对邻校城中村和公共空间的概念进行界定,分析了邻校城中村的形成原因和基本特征,并对论文研究理论进行梳理。第三章选取实地调研中四个具有代表性的邻校城中村对其公共空间进行具体分析,总结出邻校城中村公共空间的一般特征。第四章结合研究理论和调研分析提出以公共空间改造为切入点的改造原则和改造方法。第五章通过川音小区的改造实践,将改造原则和改造方法运用到川音小区改造中以验证改造方法的可行性。第六章提出高校与周边区域和谐发展的启示,希望通过对本文的研究,能对今后邻校城中村的改造实践提供参考和建议。

王菲[2](2017)在《建筑院校音乐欣赏标准教育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针对音乐欣赏的意义及建筑院校音乐欣赏的标准进行详细的分析。

舒莺[3](2016)在《重庆主城空间历史拓展演进研究》文中指出城市发展有其自身规律,是一个自然产生、发展、壮大的历史过程。城市在自然环境中产生,其发展与社会生产力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城市的扩张实质是农业人口向城市集聚、农业用地按相应规模转化为城市用地的过程。位处西南的山地城市重庆,从中央王朝的边陲小城逐渐成为长江上游核心城市和国家战略布局中影响社会经济均衡发展与政治稳定的重要城市,自诞生之初就深受长江水岸与山地自然环境影响。流域内各城市在具体的城市选址、范围拓展、空间布局乃至经济地位、社会分工、文化进步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共性,同时又由于地理环境与历史条件的差别而独具特色。为此,本文选取具有二千多发展历史的重庆主城区作为代表性的扩展变迁分析样本加以研究。本文以重庆城市历史发展时间为依据,把主城空间拓展模式按时间进程分为五个阶段:先秦时代城市起源期、沿江拓展的传统山地城市期、跨江拓展的商业城市发展期、分散扩张的战时首都建设期和组团拓展的都会城市期。从研究本体——主城产生、拓展过程出发,针对各时期的扩张特点,结合自然地理环境,追溯政治经济文化地理影响,综合分析各种环境影响因素,进而对其演变规律加以分析,剖析城市形成发展过程中自然与社会综合环境机制的影响及其表现,最后对当代重庆城市建设持续规模扩张与拓展的方式再加以探讨。古代重庆地区所处的川东平行岭谷是孕育早期社会文明的物质基础,沿长江及其支流诞生了巴人族群及其城邦。巴人聚居和城市文明的形成过程非常缓慢,脉络并不十分清晰。考古与史料记载表明巴国在长期征伐中出于军事防御目的,依靠自然地理环境据险自守,建立早期城市作为散点定居的聚合,成为后世城市空间拓展的策源地。在巴人江州城市基础上,主城半岛经历了秦汉到明代中央王朝管辖下的四次大规模筑城,再经清代数次补筑,塑造出了独特的山水城市轮廓。从拓展方向上看,主城在渝中半岛沿两江拓展,最初主要在嘉陵江、长江散点布局,城市修筑在地形优势更为突出的长江北岸,此后逐渐从长江沿岸扩展到越过大梁子,延伸到嘉陵江,最终形成九开八闭环江而成的上下半城。这个时期军事防御一直是古重庆城修筑、拓展的主要动力,张仪与戴鼑筑城巩固政权、维护稳定和宣扬王权在城墙构筑中体现尤为明显,三国时期李严与宋代彭大雅修筑城市则是出于更加直接迫切的军事防御目的。与之相映照的是,隋唐到宋之间近千年间,渝州主城未见大兴土木,主要源自渝州军事优势地位下降,不具备迫切的防御需要,所以城市空间不见拓展。这一时期,主城拓展的方式主要是沿江发展。近代重庆城市拓展的动力不再是政治军事防御,商业经济发展的需要推动了城市跨江扩张。封闭的城门城墙与狭隘的旧城空间、艰难的山地交通限制了社会经济发展,从清末开埠通商到军政时期的九年市政建设,逐渐繁荣的码头经济推动半岛之外的江北、南岸城区发展,城市开始出现板块结构。同时,西方技术与生活观念、文化教育理念进入重庆,军政时期的管辖使重庆城市的发展进一步走上正轨。拆除城门、整治街道、修建公路码头、兴建近代邮政、电灯、自来水工程等公用设施使传统时代的旧城内部结构逐渐被改变。近代交通技术使渝中半岛新旧城区、南北江岸核心区域得到开发。近代重庆城市突变时间不长,但五十多年的时间却对传统城市产生了颠覆性的改变,具有二千多年发展历史的古城沿江扩展的自然模式在近代商业社会背景下被打破,人为规划对自然山地环境的自主掌握,随着技术水平的提升得到实现,跨江发展是这个时期的主要特征。抗战时期是重庆城市从近代化走向现代化最关键的时期。八年多的陪都时期重庆城市范围得到急速扩张,同时促进了城市在两江四岸的深入发展,是重庆从半岛为中心的小城市走向大型都会城市的开始。日寇大轰炸对旧城区带来了严重破坏,但客观上为老城区的街区重构提供了重建机会。出于战时安全防御需要的消防安全、火巷构造、街区拓宽等工作对旧城街区的重塑起到了重要作用。作为国家战略防御政治经济需要的战时迁建极大的改变了重庆的经济性质和结构,同时对重庆空间范围的扩张和整体建设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开启了重庆乡村扩展和城市化新模式,近远郊区各具特色的新街区与新片区中心形成,在两江四岸地区更为广阔的空间中散点拓展,奠定了建国后重庆城市建设的空间与物质基础。现当代重庆城市在社会政治经济环境因素的强大作用推动下,城市规模大幅度扩张。城市空间功能布局在人口、社会经济发展的压力与动力下大调整,从“梅花点状”散点分布到“多中心、组团式”城市空间格局的最终成形与“二环时代”的来临,政策决定、经济推动,文化影响,分别在建国后几个重要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主城半岛独荣成为跨越两江的多中心组团式城市,直辖后高速发展的经济推动城区再度扩张,山水阻隔的封闭状态不复存在。城市核心区和周边地区都获得了爆发式增长,市内外联通交流变得方便快捷,越来越强大的社会需求与现代技术还在不断的改变传统的自然环境。重庆从山水城市变为高楼城市,众多现代桥梁、隧道交通贯通江水、山地,成为重庆新的城市景观。当代重庆正逢“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实施,城市继续保持着快速规模扩张,主城的概念正在产生新的政治经济含义。宜居城市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关键词,同时就对尊重自然环境、尊重历史传统和地方文化提出了要求。未来城市的扩张需要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对有限的城市土地资源、自然环境和城市文化采取具有保护性和前瞻性的拓展规划。

刘敏[4](2012)在《天津建筑遗产保护公众参与机制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建筑遗产“保护”与“开发”之间的矛盾越发凸显。同时,公众的民主意识、权益意识不断提高、市民社会持续进步,建筑遗产保护公共利益优先原则正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和认可,公众参与建筑遗产保护的积极性和呼声逐渐加强。这既顺应了国际社会公众参与建筑遗产保护的趋势,也响应了国家政策的号召,是社会民主进步的重要标志。但是,由于我国建筑遗产保护公众参与机制不健全,一边是建筑遗产不断受到蚕食、消失在城市开发改造中;一边是公众参与阻力重重,政府自利化趋势明显,导致缺乏公众参与保障机制、非政府组织和非赢利组织发展缓慢、公众参与无序、专家“御用化”趋势、企业趋利现象明显等诸多不良现象。面对如此局面,笔者在研究西方国家建筑遗产保护公众参与机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从公共政策和市民社会的角度,对我国公众参与现状及困境加以解析,找出建筑遗产保护公众参与机制的不足,采用跨学科、走访、现场考察等方法,从法治机制、回应机制和教育机制三个方面对建筑遗产保护过程中公众参与机制加以研究与分析。其次,以天津公众参与建筑遗产保护运动为例,通过对公众参与主体的采访、现场考察调研以及媒体报道分析等,对天津公众参与建筑遗产保护历程加以分析研究,建立天津公众参与建筑遗产保护一手档案。尤其重点分析研究了企业参与建筑遗产保护的可行性,结合天津市专门负责历史风貌建筑修缮的国有企业——“整理公司”参与建筑遗产保护的实例,对专门性国有企业参与建筑遗产保护的优势和社会责任加以重点研究。同时结合公众参与建筑遗产保护的案例,采用跨学科、多角度的研究方法。建筑遗产保护公众参与机制是一门专业性强、深层次、复杂的社会问题,仅凭单一学科很难解决全部问题。本文拟从社会学、文化经济学、城市管理学、历史学、法学、遗产保护等角度,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对建筑遗产保护过程中的公众参与机制加以分析研究,从公众参与法治机制、回应机制和教育机制三个方面展开系统性全面的研究,探索“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建筑遗产保护制度化之路。

陈鹭[5](2006)在《城市居住区园林环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居住区园林环境是整个居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居住水平有重要影响。我国城市居住区正在面临从单一小区模式向多样化模式发展的趋势,这将对居住区园林环境产生深刻影响。同时,随着居住水平的逐步提高,居民对居住区园林环境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由于居住区建设的数量,在整个城市建设中占很大比重,甚至将近半壁江山,因此,居住区园林环境的水平,直接影响到城市园林的水平,直接影响到城市生态环境的水平。加强对居住区园林环境的研究,改进居住区园林环境建设,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事情。论文就居住区园林环境建设提出了如下观点:第一,居住区园林环境的建设,特别是居住区园林的规划设计,必须协调城市规划、建筑学和风景园林专业共同参加。在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要实现这三个专业的互动。从居住区园林规划设计的角度,可以把规划设计过程分为城市规划层面、居住区总体规划层面、居住区建筑设计层面和风景园林层面四个层面。在这四个层面中,尽管各专业所起的作用有所不同,但要真正实现良好的居住区园林环境设计,要真正获得建筑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居住区,就必须实现专业间的互动。必须打破以往的规划和建筑先行,再由风景园林补空的做法,使风景园林专业的工作贯穿于规划设计的全过程。要改变单向的建筑决定论,做到既根据建筑的要求调整园林,也根据园林的需要改进建筑,并经过从建筑到园林再到建筑的多次反复,实现建筑与园林环境的共赢。第二,居住区交通问题,特别是居住区静态交通问题,对居住区园林环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城市发展中,小汽车逐步进入家庭,增长速度迅猛。于是,由于对小汽车停放问题考虑不周,目前许多居住区中车满为患。大量的地面停车,其结果只能是挤占本来就不宽裕的园林用地,对景观的负面影响很大。应当对居住区停车方式进行控制,保证园林用地。第三,目前的城市居住区绿地指标系统不够完善,特别是从建筑与绿地面积平衡角度考虑较少。现有的居住区绿地指标不能反映绿地与建筑之间的关系。随着城市居住区容积率的增加,仅仅靠绿地率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已经不能完成对居住区园林的科学的指标控制。建议引入绿地比这一新的指标,通过对绿地面积与建筑面积、绿地率与容积率关系的研究,更好地把握城市居住区园林绿地指标,更客观地反映实际问题,更有力地对居住区园林绿地进行控制。第四,不同的住宅类型对城市居住区园林环境有着不同的要求。应当区分别墅与低层住宅、多层住宅和高层住宅对居住区园林环境的不同要求和在风景获得上的不同特点。在规划设计中,应当进行楼栋风景分析、套型风景分析和房间风景分析,在这种风景分析的过程中,还要对高度变化对风景的影响进行探讨。通过这一系列的风景分析,对园林设计和居住区规划、建筑设计进行协调,通过景观手段改进整个居住区的综合设计水平。

二、学校建筑景观设计的教学与实践——关于武汉市音乐学院校区修建实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学校建筑景观设计的教学与实践——关于武汉市音乐学院校区修建实录(论文提纲范文)

(1)邻校城中村公共空间改造设计研究 ——以四川音乐学院·川音小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高校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
        1.1.2 高校与周边环境相互影响
        1.1.3 邻校城中村改造的必要性
    1.2 研究对象和范围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4.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4.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6 研究的创新性
    1.7 研究框架
第2章 相关概念与内涵研究
    2.1 邻校城中村的基本概念界定
        2.1.1 城中村的概念
        2.1.2 邻校城中村的概念
        2.1.3 邻校城中村的概念延伸
    2.2 邻校城中村公共空间的相关概念
        2.2.1 公共空间
        2.2.2 公共空间的基本条件
        2.2.3 公共空间的基本组成
        2.2.4 公共空间的构成要素
    2.3 邻校城中村公共空间改造
    2.4 研究的理论支撑
        2.4.1 需求层级理论
        2.4.2 有机更新理论
        2.4.3 外部空间理论
        2.4.4 理论之间关系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邻校城中村公共空间现状调研
    3.1 邻校城中村调研情况及相关说明
        3.1.1 调研对象
        3.1.2 调研内容
        3.1.3 调研方法
    3.2 邻校城中村公共空间实例调研
        3.2.1 广州大学城——南亭村
        3.2.2 华科武昌分校——红旗村
        3.2.3 深圳大学——桂庙新村
        3.2.4 湖南大学——麓山村
    3.3 邻校城中村公共空间调研总结
        3.3.1 公共空间主体需求分析
        3.3.2 公共空间本体特征总结
        3.3.3 公共空间行为活动规律
    3.4 邻校城中村公共空间改造重点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邻校城中村公共空间改造设计策略
    4.1 邻校城中村公共空间改造的价值和意义
        4.1.1 邻校城中村公共空间改造的价值
        4.1.2 邻校城中村公共空间改造的意义
    4.2 邻校城中村公共空间改造设计原则
        4.2.1 整体性原则
        4.2.2 延续性原则
        4.2.3 人性化原则
        4.2.4 多元性原则
        4.2.5 公众参与原则
    4.3 邻校城中村公共空间改造设计方法
        4.3.1 公共空间功能完善
        4.3.2 公共空间序列梳理
        4.3.3 公共空间形态更新
        4.3.4 公共空间其他改造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实例研究:四川音乐学院——川音小区公共空间改造
    5.1 项目基本情况
    5.2 川音小区改造前的空间特征
    5.3 川音小区公共空间改造目标
    5.4 川音小区公共空间改造方法
        5.4.1 公共空间功能分区
        5.4.2 公共空间序列建立
        5.4.3 公共空间节点改造
    5.5 川音小区改造后的社会效益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语与展望
    6.1 结语
    6.2 展望
    6.3 研究不足与下一步研究
致谢
参考文献
研读硕士时间段内所发表的论文与研究结果

(2)建筑院校音乐欣赏标准教育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音乐欣赏的意义
2 建筑院校音乐欣赏的标准
    2.1 通过聆听, 提高鉴赏能力
    2.2 通过感受, 提高审美能力
    2.3 通过思考, 增加综合素质
3 结语

(3)重庆主城空间历史拓展演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对重庆城市发展的相关研究
        一、国外研究
        二、国内研究
    第三节 重庆主城空间拓展与环境影响研究相关问题
        一、研究定位
        二、研究地理空间的界定
        三、关于环境的定义
        四、重庆主城空间拓展的历史分期
        五、研究方法
第一章 城市起源:巴国城市萌芽(远古-公元前316年)
    第一节 巴国城市产生的历史地理环境
        一、传统重庆地区地理环境综述
        二、先秦巴国城市产生的环境综合分析
    第二节 先秦巴人建城活动
        一、早期巴人建城遗址
        二、巴子五都与城垣建构的讨论
    第三节 巴子江州城址范围分析
    小结
第二章 沿江拓展:传统军事城市扩张(公元前316年-明清)
    第一节 秦汉时期江州城修筑与变化
        一、秦代张仪江州城的修筑
        二、汉代江州城南北之治
    第二节 三国战争背景下的江州城空间拓展
        一、三国时代江州筑城的社会环境
        二、沿江而筑的李严大城
    第三节 隋唐时期渝州城市扩展停滞
        一、社会人口变化与城市发展迟滞
        二、军事地位不振导致城市扩展迟滞
        三、经济发展缓慢与城市发展迟滞
    第四节 宋蒙战争背景下的重庆城区拓展
        一、两宋社会经济与宋末军事大局
        二、彭大雅沿两江扩展筑城
    第五节 明清时期环江上下半城格局成型
        一、明清时期的重庆城市发展
        二、戴鼎筑城与明城环江空间格局
        三、清代城墙补筑与上下半城空间格局完善
    小结
    附图
第三章 跨江拓展:商业中心城市扩张(清末-1937年)
    第一节 半岛主城区商业化背景下的拓展
        一、开埠通商推动重庆城市商业化进程
        二、开埠通商刺激半岛城区扩展
        三、军政时代的主城扩展规划
        四、旧城改造与新市区扩建
        五、交通与市政建设对城区扩展的推动
    第二节 跨嘉陵江扩展:江北城的兴起
        一、古代江北城发展
        二、传统商业推动与近代社会经济背景下的江北城拓展
    第三节 跨长江扩展:南岸城区的兴起
        一、南岸城区自然环境与早期概况
        二、开埠及军政时期的南岸城区扩展
    小结
    附图
第四章 分散扩张:战时首都建设(1937年-1946年)
    第一节 抗战首都的选择与城市的机遇
    第二节 战时首都战略防御与旧城空间重构
        一、战时城市防空体系的构建
        二、城区火巷建设与主城交通的完善
        三、战时首都城市空间改造
    第三节 战时首都辖区扩张与疏散迁建空间的展拓
        一、战时首都市辖区的扩张
        二、战时疏散迁建带来的城区扩展
        三、市郊疏散迁建区基础性建设
    第四节 战时疏散迁建促进周边城区范围扩展
        一、战时各类机构疏散迁建选择及其对城区扩展的影响
        二、战时迁建与南岸周边地区的扩展
        三、战时工业区建设与江北城区扩张
        四、疏散迁建背景下的沙坪坝地区发展
        五、兵工厂迁建对大渡口地区的发展推动
        六、疏散迁建对北碚城区建设的促进
    第五节 重庆城市首部自主规划:《陪都十年建设计划草案》
        一、对城市建设不足的针对性解决方案
        二、对建国后重庆城市建设的借鉴意义
    小结
    附图
第五章 组团扩张:现代都会城市建设(1949年-今)
    第一节 现代重庆城市的规模扩张
        一、建国初期的重庆主城区建设
        二、三线建设时期的重庆城市拓展
        三、改革开放时期多中心、组团式城市的建成
    第二节 现代主城“多中心、组团式”空间发展
        一、“多中心、组团式”格局的当代主城扩展新特征
        二、渝中半岛母城格局演变与空间增长
        三、都市核心区其他城区建国至今的拓展
        四、都市功能拓展区相关区域的拓展演变
    小结
第六章 长江流域三地城市空间拓展及影响因素对比
    第一节 重庆主城扩张历史演进综述与特征分析
    第二节 长江流域视野中的重庆城市
        一、长江流域城市群发展环境概述
        二、当代重庆城市拓展与长江流域城市发展的关系
    第三节 重庆与长江流域三地城市空间拓展对比
        一、重庆与宜宾城市空间拓展及环境比较
        二、重庆与武汉城市空间拓展及环境比较
        三、重庆与南京城市空间拓展及环境比较
    小结
第七章 重庆主城空间拓展规律及对当代城市建设的启示
    第一节 重庆主城空间拓展演进模式与环境影响分析
        一、影响重庆主城空间拓展演进的环境因素
        二、重庆主城空间拓展的环境综合作用
    第二节 重庆当代主城空间扩张新特征与未来发展思考
        一、当代重庆主城空间规模扩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
        二、当代重庆主城空间拓展未来发展思考
    小结
结语
附表
参考文献
致谢

(4)天津建筑遗产保护公众参与机制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上篇——基础理论篇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1.1.1 问题缘起
        1.1.2 研究对象和范围
        1.1.3 为什么以天津为例
        1.1.4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4 论文创新点
        1.5 研究结构
    第二章 概念释义及西方国家公众参与概述
        2.1 概念释义
        2.1.1 公众参与
        2.1.2 建筑遗产
        2.2 西方国家公众参与建筑遗产保护概述
        2.2.1 英国公众参与建筑遗产保护概述
        2.2.2 法国公众参与建筑遗产保护概述
        2.2.3 美国公众参与建筑遗产保护概述
        2.2.4 日本公众参与建筑遗产保护概述
        2.3 小结
    第三章 公众参与建筑遗产保护现状解析
        3.1 市民参与阶梯理论
        3.2 公众参与建筑遗产保护现状概述
        3.3 公众参与与政府之间的关系
        3.3.1 存在问题
        3.3.2 应对策略
        3.3.3 小结
        3.4 建筑遗产保护公众参与法律法规支持体系研究
        3.4.1 法律法规释义
        3.4.2 建筑遗产保护立法研究
        3.4.3 公众参与立法研究
        3.4.4 小结
        3.5 建筑遗产保护过程中非政府组织研究
        3.5.1 非政府组织(NGO)定义
        3.5.2 西方国家非政府组织分析
        3.5.3 我国非政府组织研究
        3.5.3.1 管理规定
        3.5.3.2 已注册登记建筑遗产保护组织
        3.5.3.3 未注册登记NGO组织
        3.5.4 小结
    第四章 建筑遗产保护公众参与机制研究
        4.1 概念释义
        4.2 公众参与法治机制
        4.2.1 知情权
        4.2.2 参与权
        4.2.3 监督权
        4.2.4 公益诉讼权
        4.2.5 小结
        4.3 公众参与回应机制
        4.3.1 定义
        4.3.2 相关规定
        4.3.3 存在问题
        4.3.4 应对策略
        4.3.5 小结
        4.4 公众参与教育机制
        4.4.1 定义
        4.4.2 相关规定
        4.4.3 建筑遗产保护公众教育
        4.4.3.1 大众教育
        4.4.3.2 专业教育
        4.4.3.3 职业教育
        4.4.4 小结
下篇——天津篇
    第五章 天津建筑遗产概述及现状研究
        5.1 天津建筑遗产简介
        5.2 天津建筑遗产现状概述
        5.3 建筑遗产保护情况
        5.3.1 相关法律法规制定
        5.3.2 建筑遗产保护情况
        5.3.3 保护规划制定
        5.4 建筑遗产破坏情况
        5.5 小结
    第六章 天津建筑遗产保护过程中公众参与发展历程解析
        6.1 觉醒期(1980S——2003 年)
        6.2 发展期(2004 年——2009 年)
        6.3 瓶颈期(2010——今)
        6.4 小结
    第七章 天津建筑遗产保护公众参与实践解析
        7.1 个人参与——天津市民张强先生
        7.1.1 张强先生简介
        7.1.2 呼吁保护历史街区的漫漫长路
        7.1.3 参与建筑遗产保护方式介绍
        7.2 社团组织——天津市建筑遗产保护志愿者团队
        7.2.1 穆森简介
        7.2.2 团队简介
        7.2.3 主要参与保护事件
        7.2.4 主要参与保护方式
        7.2.5 参与保护典型案例分析
        7.2.5.1 天津盛锡福旧址保护事件
        7.2.5.2 和平区五大道保护事件
        7.2.5.3 解放北路“原中国农工银行旧址”保护事件
        7.3 精英参与——专家学者
        7.3.1 旧城文化采风和抢救估衣街运动
        7.3.1.1 冯骥才先生简介
        7.3.1.2 旧城文化采风运动
        7.3.1.3 抢救估衣街运动
        7.3.1.4 比较分析
        7.3.2 天津浙江兴业银行旧址保护事件
        7.3.3 天津原盐业银行保护事件
        7.4 非政府组织空缺下企业参与建筑遗产保护研究
        7.4.1 企业分类及其特征
        7.4.1.1 企业社会责任
        7.4.1.2 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制度研究
        7.4.2 企业参与建筑遗产保护可行性分析
        7.4.2.1 必然性分析
        7.4.2.2 问题分析
        7.4.3 企业参与建筑遗产保护研究
        7.4.3.1 企业家参与——王可有先生
        7.4.3.2 非国有企业参与——天津老城厢改造
        7.4.3.3 非专门性国有企业
        7.4.3.4 专门性国有企业
        7.4.4 比较分析
        7.4.4.1 非专门性国有企业参与保护形势分析
        7.4.4.2 专门性国有企业参与保护优势分析
        7.4.4.3 建筑遗产保护专门性国有企业社会责任研究
        7.5 小结
结束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5)城市居住区园林环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绪论
    0.1 题目和概念的辨析
        0.1.1 城市居住区
        0.1.2 园林环境
    0.2 论文写作的背景
        0.2.1 现代意义的风景园林
        0.2.2 环境问题与园林学的责任
        0.2.3 现代化和城市化加速
        0.2.4 建筑、城市和园林景观环境一体化的趋势
        0.2.5 当前城市居住区的发展趋势
        0.2.6 生态思想不断发展
    0.3 城市居住区园林的发展趋势
        0.3.1 居住水平的提高要求更高数量和质量的居住区园林
        0.3.2 居住区园林应成为自我维护、自我发展的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
        0.3.3 居住区园林立体化的趋势
        0.3.4 追求更高的绿量
        0.3.5 满足居民生理、心理需求
        0.3.6 文化造园
        0.3.7 追求更高艺术境界
        0.3.8 与城市绿地系统密切结合
        0.3.9 多层面的规划设计体系的建立
        0.3.10 多样化的居住区园林环境
        0.3.11 居住区园林与建筑、规划的互动
    0.4 论文的研究基础
        0.4.1 古代园林环境与居住概述
        0.4.2 近现代对园林环境与城市结合的探索
        0.4.3 对城市居住区园林环境的已有研究成果
    0.5 选题的意义和研究方法
        0.5.1 理论意义
        0.5.2 实践意义
        0.5.3 研究方法
    0.6 论文框架体系
1 基于城市规划、居住区规划、建筑设计、风景园林层面的居住区园林环境规划设计——城市居住区园林环境规划设计的程序问题
    1.1 居住区园林环境规划设计的不同层面
        1.1.1 城市层面
        1.1.2 居住区规划层面
        1.1.3 建筑设计层面
        1.1.4 风景园林层面
        1.1.5 小结
    1.2 城市层面的居住区园林环境规划设计
        1.2.1 从城市总体出发
        1.2.2 充分把握居住区与周边环境的关系
        1.2.3 把握生态格局关系
        1.2.4 概念性方案的提出
    1.3 居住区总体规划层面的居住区园林环境规划设计
        1.3.1 树立大景观的观念
        1.3.2 居住区的建筑布局对园林环境的影响
        1.3.3 居住区园林环境总体构思
    1.4 建筑设计层面的居住区园林环境设计
        1.4.1 居住建筑与风景园林的互动
        1.4.2 获得良好风景的居住建筑
        1.4.3 居住建筑与园林的相互渗透和共生
    1.5 风景园林层面的居住区园林环境规划设计
        1.5.1 居住区园林中的水景问题
2 居住区的交通与园林环境
    2.1 居住区交通对园林环境的影响
        2.1.1 居住区的对外交通与园林环境布局
        2.1.2 居住区内道路布局对园林用地形态的影响
        2.1.3 居住区步行系统与园林道路的结合
        2.1.4 交通用地与园林用地的关系
        2.1.5 居住区交通流与园林中人流的关系问题
    2.2 居住区的静态交通问题与园林环境建设
        2.2.1 居住区的静态交通问题
        2.2.2 经济、节约的静态交通方式
        2.2.3 静态交通与园林的结合
        2.2.4 静态交通与居住区风景
    2.3 居住区交通用地与园林用地的平衡
        2.3.1 从创造更好环境的角度出发节约居住区交通用地
        2.3.2 改善居住区道路的园林环境
3 居住区园林绿地指标的若干问题
    3.1 现行居住区园林绿地指标的缺陷
    3.2 对现行指标的改进建议
        3.2.1 从改善和提高居住区园林环境水平出发
        3.2.2 现行居住区园林绿地指标改进的原则
        3.2.3 居住区园林绿地指标与建筑的关系
        3.2.4 新的居住区园林绿地指标的引入
        3.2.5 新的居住区园林绿地指标对城市绿地指标的意义
    3.3 形成居住区园林绿地的指标体系
        3.3.1 居住区园林绿地指标的系统化
        3.3.2 形成指标的控制体系
4 不同住宅类型的园林环境
    4.1 别墅与低层集合住宅的园林环境规划设计研究
        4.1.1 别墅的园林环境研究
        4.1.2 低层集合住宅的园林环境
        4.1.3 低层住宅与园林环境的关系
        4.1.4 小结
    4.2 多层住宅的园林环境规划设计研究
        4.2.1 多层住宅的主要类型
        4.2.2 多层住宅与园林环境的关系
        4.2.3 多层住宅园林环境的营造
    4.3 高层住宅的园林环境规划设计研究
        4.3.1 高层住宅的分类
        4.3.2 高层住宅与园林环境结合的先天缺陷
        4.3.3 高层住宅园林环境的补偿机制
        4.3.4 高层住宅园林环境的营造
5 结论
    5.1 居住区园林环境的规划设计在于在规划设计的各个层面上与城市规划、建筑学专业的结合
    5.2 改进居住区园林环境的指标体系,提高居住区园林环境的数量水平
    5.3 针对不同住宅类型对居住园林环境进行规划设计
参考文献
    书籍:
    文章:
图表索引
Figure Index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四、学校建筑景观设计的教学与实践——关于武汉市音乐学院校区修建实录(论文参考文献)

  • [1]邻校城中村公共空间改造设计研究 ——以四川音乐学院·川音小区为例[D]. 李倩. 西南交通大学, 2017(07)
  • [2]建筑院校音乐欣赏标准教育分析[J]. 王菲. 中国标准化, 2017(06)
  • [3]重庆主城空间历史拓展演进研究[D]. 舒莺. 西南大学, 2016(12)
  • [4]天津建筑遗产保护公众参与机制与实践研究[D]. 刘敏. 天津大学, 2012(05)
  • [5]城市居住区园林环境研究[D]. 陈鹭. 北京林业大学, 2006(03)

标签:;  ;  ;  ;  ;  

学校建筑景观设计教学与实践——武汉音乐学院校园建设实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