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运用“检核表”法 培养创新能力(论文文献综述)
张世朝[1](2021)在《高中地理模拟实验的过程性评价研究》文中提出地理模拟实验将抽象的地理知识、规律和过程具体化,学生亲历模拟实验设计、操作、总结等过程,掌握地理知识,培养科学思维,提高学习兴趣和地理实践力。地理课程标准实施建议提出开展地理模拟实验等实践活动进行问题探究,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重视反映学生发展的过程性评价,实现评价目标和手段多样化。研究高中地理模拟实验的过程性评价体系,既是教育改革和新课标要求落地生根的需要,也是推进地理模拟实验课程和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发展的有效方法。目前国内对地理模拟实验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其内容、作用、实施策略的解读,对地理模拟实验的过程性评价研究较少。本文在研究新版本地理课程标准、新湘教版地理教材、国内外相关文献和政策的基础上,采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和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分析高中地理模拟实验过程性评价的现状及问题,探索高中地理模拟实验的过程性评价方案,展示模拟实验和过程评价交互的教学案例。主要研究结果概括如下:第一,通过对现阶段高中地理模拟实验的过程性评价现状及问题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当前师生对地理模拟实验和过程性评价的了解程度较低,但是对实施过程性评价抱有积极态度。教学模式较为单一,地理模拟实验教学受重视程度有待提升,学生成长评价系统仍需完善。第二,总结了新湘教版地理教材不同类型的模拟实验,并从可操作的角度设计地理模拟实验的过程性评价方案,系统化介绍了评价量表、检核表、观察记录表、口语评价、过程档案、实验记录日志的使用方法及适用时机,分析地理模拟实验不同情境下过程性评价工具的类型组合及选用。详细解读过程性评价流程,确立模拟实验目标;设计模拟实验阶段性任务;选择过程性评价工具;反馈利用过程性评价结果。第三,以洋流模拟实验和流水侵蚀与堆积地貌模拟实验为例,将过程性评价工具与具体模拟实验相结合进行教学设计,为关注高中地理模拟实验的过程性评价研究的教师提供参考。在未来希望将理论与具体可操作的方法结合,在地理模拟实验课堂中实施过程性评价,验证和开发其价值。
郭丁绮[2](2020)在《幼儿园主题式教育戏剧活动设计与实施的行动研究》文中指出幼儿园教育戏剧是将戏剧的方法与元素运用至园所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从教师角度而言,它包括了教师对于教育戏剧活动的设计、实施与评价三个部分。本文关注一线幼儿教师对于主题式教育戏剧的活动设计与实施,欲通过一系列行动研究探索如何建构起一个能帮助促进幼儿全面发展、落实核心素养的戏剧教育活动。一方面,本文将研究对象聚焦于“主题式教育戏剧活动”之上,讨论戏剧活动在幼儿园实施的可能新途径;另一方面,本文将戏剧教育目的聚焦于“全人教育”之上,探讨如何在发挥戏剧教育优势的同时尽可能实现全人教育。全文总共包含了两个研究。预研究通过教师访谈、课堂观察与文本资料分析等方式,对教师关于幼儿园主题式教育戏剧活动的认识、设计、实施与评价等相关认识和实践能力进行初探,结果表明教师们在认识上存在偏差与窄化,在实践上也有许多不足,如:取材与教育价值挖掘受限,活动目标重认知轻情感与学习品质,忽视戏剧本身价值,活动形式单一且领域偏向明显,评价重结果轻过程等。在正式研究阶段,本文针对教师在预研究阶段所呈现出来的问题制定行动研究计划,以设计者与共研者的身份投入到行动研究中来,以探寻园本化的主题式教育戏剧活动的设计方式,主要关注活动设计中的以下几个问题:戏剧主题的来源与选择依据、戏剧活动内容的选择以及戏剧主题网络图的构架。经由对四个班级三个戏剧主题活动的三阶段行动研究,最后总结归纳戏剧主题的来源范围与选择依据、戏剧主题教育价值的挖掘思路、戏剧主题网络的构建方法等,为一线幼儿教师设计主题式教育戏剧活动提供思路指导与建议,也为后人研究如何将戏剧教育与全人教育进行融合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陈蕊,曹烔烔,董黎明,焦宝聪[3](2020)在《创新思维工具在创客教育中的应用研究——以奥斯本检核表为例》文中认为创客教育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然而大部分研究与实践者聚焦于教育理论和教育活动,对创新思维工具在创客教育中的应用关注不多。概述了创客教育的内涵,探讨奥斯本检核表与创客教育关系,以改造放大镜为例研究了奥斯本检核表在创客教育创意阶段中的应用,提出奥斯本检核表在创客教育中应用原则。
韩旭[4](2020)在《面向工科人才的工程创造力及其培养研究》文中提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发展”。经过几十年的持续投入和不懈努力,我国工程科技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还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中国制造业整体落后于欧美日等传统工业强国仍是不争的事实。对发达国家长期的跟随模仿,使得我国工程科技人员整体缺乏“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想要突破发达国家愈发严密的技术封锁,推动国内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需要源源不断地培养高质量工程师提供人力资源支持。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工程人才更应具备创造性地解决重大工程科技难题的能力,对工程人才创造力培养的需求愈发明确而紧迫。为了应对时代进步和科技发展的迫切需求,高等工程教育理应更加重视工科人才的创造力培养。然而,工程创造力培养仍缺乏深入的理论研究和有力的实践探索。具体表现为:第一,工程创造力的内涵仍不清晰;第二,工程创造力的测评仍脱离工程实践;第三,工程创造力的提升机理仍不明确。有关工程创造力研究和实践的匮乏,成为现阶段制约我国工程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瓶颈。针对上述现实问题和理论诉求,本文围绕“面向工科人才的工程创造力及其培养”这一核心话题开展研究,并由此展开三个环环相扣的子研究:第一,界定工程创造力的内涵,并开发相应的测评方法;第二,剖析工程创造力培养的内在机理;第三,提出面向我国工科人才创造力培养的对策建议。为了回应上述研究问题,本文借助文献研究、调研访谈、实验研究、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在详细梳理已有创造力文献的基础上,开展工程创造力内涵及测评研究;进而,基于C-K理论的视角,开展工程创造力培养的机理研究,并主动设计和实施实验,对机理研究的结论加以验证;此外,选取国内外工程创造力培养的典型案例,提炼其实践举措的亮点,反思我国工程创造力培养整体存在的不足,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本文通过开展以上一系列研究,形成如下四项结论:第一,通过深入分析工程活动的特征,本研究指出,工程创造力是在满足特定功能要求和资源约束的条件下,产生多种新颖且有用的工程问题解决方案的能力。其内涵具体分为创造维度(包括流畅性、丰富性、原创性三个子维度)和工程维度(包括可行性、经济性、可靠性三个子维度),并针对六个子维度开发了工程创造力的定量测评方法。第二,基于C-K理论的视角,识别了工程创造力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障碍,并整理国内外现有的工程创造力培养中的主要方法,提炼不同方法之间的共性要素。最后,揭示工程创造力培养中克服障碍的四条机理(包括摆脱固着效应、促进发散思维、跨越知识壁垒、重构约束思维)。第三,设计并实施“浙江大学工程创造力培养项目”作为实验研究的载体,最终共收集工科学生解决工程问题的有效项目报告167份。实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参加工程创造力培养项目后,学生的工程创造力测评的六个维度(流畅性、丰富性、原创性、可行性、经济性、可靠性)均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显着提升,从而验证了本文机理研究的结论。第四,选取国内外工程创造力培养的典型案例(包括美国斯坦福大学、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丹麦奥尔堡大学、中国清华大学),总结提炼其实践举措中的亮点,深入反思我国工程创造力培养整体存在的不足,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具体包括:在培养目标方面,应明确将工程创造力纳入其中;在培养过程方面,应推进基于真实工程项目的学习,培养工科人才的创造力;在评价指标方面,应重点考察学生在项目过程中的表现;在支撑条件方面,应着力建设适应项目教学的新型工科教师队伍。本研究的理论及现实贡献包括:第一,明确了工程创造力的内涵,开发了新的测评方法;第二,基于C-K理论的视角,揭示了工程创造力培养过程的机理,填补了理论研究空白;第三,针对我国工程创造力培养整体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为高等工程教育变革提供实践启示。
沈晨波[5](2020)在《《策略选择层级模型使用手册》的编制及应用 ——基于改善培智学校孤独症学生课堂参与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积极参与是保证学生课堂有效学习的关键因素之一。孤独症学生由于本身特质,课堂参与程度低,有较多课堂问题行为。目前有众多运用于孤独症学生的教学策略与方法,但如何在混合编班背景下提高孤独症学生的课堂学习质量,仍有大量问题有待探索。本研究对国内外改善孤独症学生课堂参与的研究进行分析,发现没有任何单一教学策略能解决所有孤独症学生的问题,只有按照一定逻辑,针对性地选择不同类型教学策略并加以组合的全面干预是较为理想的教学方式。进一步文献梳理后发现,策略选择层级模型(the Ziggurat Model)是一种从五个方面选择教学策略并加以实施,实现教育目的的有效工具。因此,本研究将研究方向定为:探讨策略选择层级模型和相关教学策略相结合的可能性,并以此为支架提升中国背景下孤独症学生在集体课堂上的表现。本研究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是理论研究(研究一),进行资料收集和编辑,结合模型和教学策略编制《应用手册》并进行质量检验;二是实践研究,采用单一被试研究(研究二)和准实验研究(研究三)的方法验证该模型的应用和推广情况。单一被试研究对象是3名就读于培智学校,具有一定课堂问题行为的四年级孤独症学生,目的是验证模型下的课堂教学方案对于降低个体课堂问题行为的可行性;准实验研究对象是培智学校的4个班级,2个作为实验班,2个为对照班,实验班使用策略选择层级模型提升班中孤独症学生课堂参与情况,对照班则按照原有教学程序开展教学,通过对学生进行前后测对比及对参与研究的教师进行访谈,判断该模型是否产生可推广的教育成效。本研究得到以下结果:(1)研究一中,进行了手册框架确定、孤独症潜在特征检核表的修订以及教学策略分析整理的工作,完成《孤独症学生策略选择层级模型应用手册》的编制,通过专家检验、评估表的信效度分析、手册内容的定量评价(向教师发放意见反馈表)和定性评价(对教师进行访谈)等程序,检验手册整体的科学性;(2)研究二中,通过视觉分析与C统计,发现3名孤独症学生在经过干预后课堂问题行为发生情况在基线期和干预期有显着性差异,干预后期相比前期有明显下降,显示模型在个案研究中有良好教育成效;(3)研究三中,对实验组、对照组被试进行前后测与配对样本t检验,发现实验组学生在“听课表现、独立作业表现、组织与计划、服从与合作”上出现显着进步(P<0.01),但与对照组相比进步不够明显;教师访谈中,得知模型有助于教师有效选择与组合教学策略,但在群体使用中出现了较多的限制与问题,主要有教学准备工作量大、对工具不熟悉、难以实施部分策略。这表明策略选择层级模型在群体研究中有较好应用前景,但要进一步推广还需更多研究和努力。基于以上结果,研究者对关于策略选择层级模型在未来的教学运用中提出以下建议:(1)继续完善手册的内容。在修正手册内容的不足之处的情况下,补充更多具体教学使用案例、优化模型和策略的使用步骤。(2)拓展模型的应用范围。策略选择层级模型不应局限于课堂教学,可以尝试将与孤独症学生的长短期目标结合,融入一日的教学生活中。甚至推广到其他教学情境、其他类型学生的教学实践中。(3)教师要不断保持学习。教师对教学策略的掌握程度是策略选择层级模型有效实施的必要保证,教师需要在保持学习的情况下加以实践,能更大程度发挥模型的教育价值。
陈永军[6](2020)在《大班新手教师教育惩戒行为及其观念的个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教育惩戒愈发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2017年青岛市政府颁布的《青岛市中小学校管理办法》首次将教育“惩戒”写入地方性法规。网络上关于教育惩戒的热议引起了研究者的兴趣与思考:幼儿园教师对教育惩戒的看法是什么?尤其是新手教师,他们是如何理解教育惩戒的?面对幼儿的过错行为会采取什么样的措施?为了解答这些问题,研究者决定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本研究采用个案研究法,选取J园和S园中选取了三名大班新手教师作为研究对象。研究者在已有文献的基础上,结合本研究的需要修订了《幼儿园教师教育惩戒行为检核表》对三名新手教师分别展开了为期两周的观察,共计观察到226次教育惩戒行为。之后将观察到的226次教育惩戒行为依照教育惩戒情境、惩戒方式、惩戒对象、惩戒发生的时间、幼儿对教师惩戒的反应、惩戒结果这六个维度进行统计分析,以期了解新手教师教育惩戒行为现状;与此同时,研究者通过自编的《幼儿园教师教育惩戒观念访谈提纲》,对3名新手教师分别进行两次半结构化访谈,并采用类属分析的方法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以期了解新手教师教育惩戒观念的现状。本研究从教育惩戒的情境性、教育惩戒行为的稳定性、教育惩戒观念的缄默性以及教育惩戒观念与行为的差异性这四个方面进行分析讨论。并得出以下研究结论:1.教育惩戒具有情境性,即教师的教育惩戒行为和惩戒观念具有情境性;2.教育惩戒行为的稳定性影响惩戒效果;3.新手教师的教育惩戒观念与教育惩戒行为之间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
李佳芯[7](2020)在《扁平化图形设计原理在自闭症儿童辅助康复教具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全球自闭症发病率呈急速上升趋势,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和研究自闭症这个特殊群体。这种伴随终身的精神疾病对于自闭症家庭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同时也为社会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目前自闭症尚无药可治,但有研究表明,如果在2-4岁自闭症最佳康复期期间,能及时发现孩子有自闭症的症状或倾向,及时就医并采取干预治疗,那么就有极大的可能康复。虽然不能说完全和正常人毫无差异,但正常融入社会生活是没有问题的。自闭症教具,是构建自闭症儿童与外界交往的重要媒介,相对于儿童玩具其干预和治疗的目的更强,可以更好地辅助康复师和家长们改善自闭症儿童生理、心理等问题。我国自闭症研究工作比国外晚40多年,在教具设计上相对于国外成熟稳定的市场尚处于空白阶段,目前国内康复机构所使用的自闭症儿童辅助康复教具,多为国外进口的特殊玩具或儿童通用型玩具。随着国内自闭症儿童数量的逐渐递增,设计出符合我国自闭症儿童的生理、心理的原创教具呼声也越来越高。课题研究目的是基于自闭症儿童认知、心理和行为特点,结合目前国内外自闭症儿童常用康复干预手段,用最接近自闭症儿童图形语言的扁平化图形设计风格,设计一款针对国内大部分自闭症儿童认知障碍问题的康复辅助教具,为其他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工作者们提供有效的数据和实践资料,更好的解决这项科研难题。课题研究方法多样,包括前期的文献分析法、对自闭症儿童家庭、学习、生活习惯等长期跟踪调研的社会调查法、以数据为参考标准的问卷调查法、心理学常用的个案研究法和用户访谈法等来进行课题的研究。通过大量的资料分析和实验测试,研究发现自闭症儿童他们的图形语言具有简单、直接,有同类、异类的叠加,具有鲜明的视觉表现的特点,结合自闭症儿童的视觉偏向性展开教具设计探索。设计实践部分运用扁平化的图形设计风格,作为整个教具的设计基调进行教具设计。通过有目的地选择目标人群进行用户研究,包括目标被试的家庭环境、认知能力、感统能力以及教具喜好的偏向性等,总结自闭症儿童认知发展的规律,探讨自闭症儿童成长和智力发展过程中对教具的实际需求,提出教具设计方向。通过分析市场认知类教具产品优缺点,提出明确的教具设计定位、设计要素和设计构想、设计流程等完整的教具设计理论体系。设计并制作出立足于认知心理学和扁平化图形设计风格的《动物系列化立体拼图书》。课题研究工作主要在盐城市协和医院自闭症康复中心完成,设计完成后在该康复中心康复师的配合下,基于整合干预疗法对自闭症儿童进行了实验和评测。实验人群分为一个目标被试的长期跟踪测评和百人适用性短期测评两种。通过实验对测试数据进行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课题所研究设计的《动物系列化立体拼图书》,对自闭症儿童的认知能力、精细动作、手眼协调、感统能力、专注力、语言表达等方面都有明显的提升效果,获得了康复师和家长们的一致认可与好评。
周页川[8](2020)在《幼儿园自主午餐活动现状的调查研究 ——以昆山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自主午餐活动是幼儿园一日生活教育的重要环节,是体现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全新形式,也是保障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自主午餐活动能激发幼儿对进餐的兴趣、唤醒幼儿自主管理的意识、提高自理、语言、社会领域等各项能力的发展。因此,自主午餐活动有着不容忽视的教育价值。本项研究总体上探讨三个问题:其一,幼儿园自主午餐活动的实施过程如何?其二,幼儿园自主午餐活动的实施效果如何?其三,如何改进幼儿园自主午餐活动?论文使用调查法、观察法、案例法、文献法四种方法开展研究,利用观察记录表、行为检核表、访谈提纲、活动录像作为调查工具,通过对收集的材料和数据进行系统的分析,发现自主午餐活动中的问题,分析问题、归结原因,最后为提升幼儿园自主午餐活动质量提出合理建议。调查研究发现,自主午餐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方面,从实施过程分析:环境的创设不够完善(物质环境、心理环境、就餐规则),教师的教育方式有待改善(教育内容、语言引导、组织管理);从实施效果分析:幼儿的能力发展较弱且不均衡,幼儿在活动中的情绪起伏较大。针对这些问题,研究者从教育主体因素(幼儿)、教育主导方因素(教师)和教育辅助方因素(园方、家庭、社会)三个方面来阐述原因。最后从幼儿园、教师、家庭三个角度出发,提供改进策略,即:园方要在理念正确、提供丰富物资的基础上建立制度,保障活动的实施;教师要尊重幼儿的差异性,从幼儿兴趣和发展情况出发,与同事密切配合,创设适宜的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制定合理的规则,打造具有层次性的自主午餐活动;园方还要与家庭、社会密切配合,通过组织家长开放日等活动,改善家长的进餐理念,进一步推进自主午餐活动。
李蕊[9](2020)在《绘画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网络依赖的干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网络依赖是发展中的一个过程,可能从过度使用开始,最终发展成为成瘾行为。因此,有必要对大量的网络依赖群体进行预防干预。如今,大多数研究者采用的网瘾干预方法为认知疗法和家庭治疗,但仍未就青少年网络依赖的有效心理干预方法达成普遍共识,绘画疗法对网络依赖的干预效果实证研究目前还没有。为了丰富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研究,本研究对某高校的600名大学生进行了《陈氏网络成瘾量表》和《网络成瘾危险因子检核表》的问卷调查,并在此基础之上,基于WISER模式,以王智弘的初级预防五大类、网络戒瘾脉络作为大学生网络成瘾防治架构,以前期访谈结果作为依据,尝试用八次绘画团体心理辅导去控制网络依赖者的网络使用行为。王智弘和ChanH.L等人提出治疗网络成瘾的关键是对危险因子进行干预。因而,本研究最大的创新之处就是将绘画团体辅导作为干预方法,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危险因子进行干预,如社交焦虑、忧郁、无聊感、低自尊、课业压力和家庭功能不佳等,以期降低大学生网络依赖行为。经过六个多月的研究,本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1.干预研究的结果(1)该校大学生的网络成瘾检出率为8.8%,说明部分大学生网络成瘾现状比较严重,需要通过干预改善;(2)绘画作品前后有显着差异。“风景构成法”作品变化较大,普遍从社会内向型、高神经质、高敌意、高抑郁质转变为社会外向型、低神经质、低敌意、低抑郁质;(3)实验组的前后测结果有显着差异,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后测结果有显着差异;2.干预研究的结论(1)绘画团体心理辅导对于大学生的网络依赖状况有一定的改善作用;(2)绘画治疗对大学生的社交焦虑、忧郁、无聊感、低自尊、课业压力、敌意和冲动控制不良等七个网络成瘾危险因子干预效果显着。
钱璐珂[10](2020)在《区域活动中教师观察能力提升行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区域活动是幼儿在园一日活动中重要的环节,也是教师对幼儿实施教育的主要途径。教师在区域活动中针对不同幼儿的发展水平及时实施个别教育,因此教师如何做出正确的引导就显得极为重要。毫无疑问教师必须通过观察幼儿的行为来敏锐的捕捉到不同幼儿的发展需要,并以此为依据对幼儿进行有效的教育。但近年来许多研究中指出幼儿教师观察能力的现状却并不乐观,不少教师在观察中存在较多问题。区域活动中教师的观察能力更是亟需提升,只有教师具备观察能力才会通过有效观察为幼儿提供适宜的指导,并在总结和反思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因此,本研究以区域活动为切入点在实践中探索如何提升教师的观察能力。本研究采用行动研究的范式在河南省某幼儿园的六位教师中进行,借助《学前儿童观察评价系统》(COR Advantage)来为行动研究提供参考,从而提高教师在区域活动中的观察能力。除此之外研究中还采用多种方式来搜集相关资料:运用实物分析法来分析教师撰写的观察记录;运用观察法来发现影响教师观察的因素以及教师在观察中存在的问题;运用访谈法来进一步了解教师对自身观察能力的看法;运用问卷法来对研究前后教师观察能力进行简单测量。通过三个阶段的行动研究,团体中教师的观察能力有很大提升:从无目的的随意观察到依据《学前儿童观察评价系统》(COR Advantage)确定观察目的;从只运用单一的观察记录方法到掌握并运用多种方法观察和记录儿童;从对观察结果无从下手到能够科学解读和应用。研究者从三轮行动研究的实践中总结出提升教师观察能力的具体方法:教师互助小组可以帮助新手教师快速进入观察状态;《学前儿童观察评价系统》(COR Advantage)可以为教师确定观察目的提供参考;录像观摩法可以有效提高教师记录和分析能力;实施追踪观察可以完善教师后续的教育策略。对于进一步提高区域活动中教师的观察能力提出建议如下:帮助教师合理规划一日工作,给观察腾出足够的时间;建立完整的培训体系,丰富教师的理论知识;将观察融入园本教研,为教师提供练习和讨论的机会;简化繁琐的文本工作,减轻教师观察压力。
二、运用“检核表”法 培养创新能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运用“检核表”法 培养创新能力(论文提纲范文)
(1)高中地理模拟实验的过程性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地理模拟实验 |
2.1.2 过程性评价 |
2.1.3 地理模拟实验的过程性评价 |
2.2 理论基础 |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2.2 多元智力理论 |
2.2.3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3 高中地理模拟实验的过程性评价现状调查与分析 |
3.1 调查目的 |
3.2 调查方式及对象 |
3.3 调查问卷的设计 |
3.4 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
3.4.1 教师问卷结果分析 |
3.4.2 学生问卷结果分析 |
4 高中地理模拟实验的过程性评价方案 |
4.1 高中地理模拟实验的过程性评价原则 |
4.1.1 多元性原则 |
4.1.2 可测性原则 |
4.1.3 激励性原则 |
4.2 高中地理模拟实验过程性评价的内容分析 |
4.2.1 新湘教版地理1 模拟实验 |
4.2.2 新湘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1 模拟实验 |
4.3 高中地理模拟实验过程性评价工具的选择及使用 |
4.3.1 模拟实验过程性评价工具的具体描述及作用 |
4.3.2 模拟实验不同阶段过程性评价工具的选择 |
4.3.3 模拟实验过程性评价工具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
4.4 高中地理模拟实验过程性评价的实施流程 |
4.4.1 确立模拟实验目标 |
4.4.2 设计模拟实验阶段性任务 |
4.4.3 选择过程性评价工具 |
4.4.4 反馈利用过程性评价结果 |
5 高中地理模拟实验过程性评价的教学设计 |
5.1 洋流模拟实验过程性评价的教学设计 |
5.2 流水侵蚀与堆积地貌模拟实验过程性评价的教学设计 |
5.3 过程性评价应用于地理模拟实验的教学建议 |
6 结论 |
6.1 主要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高中地理模拟实验的过程性评价教师调查问卷 |
附录2 高中地理模拟实验的过程性评价学生调查问卷 |
致谢 |
(2)幼儿园主题式教育戏剧活动设计与实施的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源起 |
1.1.1 戏剧是幼儿的天性,对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
1.1.2 主题式教育戏剧活动符合戏剧逻辑特点与教育发展的方向 |
1.1.3 教师对戏剧活动认识存在偏差,活动设计能力有待提升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1.2.1 戏剧 |
1.2.2 教育戏剧 |
1.2.3 幼儿园主题式教育戏剧 |
1.2.4 活动设计 |
1.2.5 活动实施 |
1.3 理论基础 |
1.3.1 生态学理论:戏剧教育内容的建构依据 |
1.3.2 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在戏剧教育中的运用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4.1 与“幼儿教育戏剧”有关的研究 |
1.4.2 幼儿教育戏剧的价值 |
1.4.3 “主题活动”的相关研究 |
1.4.4 与“幼儿园主题式教育戏剧活动”有关的研究 |
1.4.5 相关研究述评 |
2 研究设计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意义 |
2.2.1 理论意义 |
2.2.2 实践意义 |
2.3 研究设计 |
2.3.1 研究方法 |
2.3.2 研究流程 |
2.3.3 研究场域 |
2.3.4 研究人员 |
3 行动研究的准备 |
3.1 行动团体的确立 |
3.2 关于教育戏剧课程目标的思考 |
3.3 关于教育戏剧物理环境支持的构想 |
4 行动研究的实践与反思 |
4.1 行动研究的第一阶段:主题的来源与内容建构 |
4.1.1 分析研究问题 |
4.1.2 构建设计思路 |
4.1.3 实施设计方案与提炼实施策略 |
4.1.4 优化活动方案 |
4.1.5 梳理周期成果 |
4.2 行动研究的第二阶段:主题原材料与二手资源的限制 |
4.2.1 分析研究问题 |
4.2.2 构建设计思路 |
4.2.3 实施设计方案与提炼实施策略 |
4.2.4 优化活动方案 |
4.2.5 梳理周期成果 |
4.3 行动研究的第三阶段:角色体验、戏剧状态与主题网络的整合 |
4.3.1 分析研究问题 |
4.3.2 构建设计思路 |
4.3.3 实施设计方案与提炼实施策略 |
4.3.4 优化活动方案 |
4.3.5 梳理周期成果 |
5 研究结论 |
5.1 预研究阶段研究结论 |
5.2 正式研究阶段研究结论 |
5.3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2 :活动观察记录表 |
附录3 :主题式教育戏剧活动整体检核评估表 |
致谢 |
(3)创新思维工具在创客教育中的应用研究——以奥斯本检核表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概念界定 |
1.1 创客教育 |
1.2 奥斯本检核表 |
2 奥斯本检核表与创客教育的关系 |
3 奥斯本检核表在创客教育创意阶段中应用过程 |
3.1 能否他用 |
3.2 能否借用 |
3.3 能否改变 |
3.4 能否扩大 |
3.5 能否缩小 |
3.6 能否替代 |
3.7 能否调整 |
3.8 能否颠倒 |
3.9 能否组合 |
4 奥斯本检核表在创客教育创意阶段中的应用原则 |
4.1 全面性原则 |
4.2 发展性原则 |
4.3 多样性原则 |
5 结语 |
(4)面向工科人才的工程创造力及其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现实背景 |
1.1.1 时代进步和科技发展迫切需要工程创造力培养 |
1.1.2 高等工程教育应更加重视创造力培养 |
1.1.3 创造力培养在我国工程教育实践中仍缺乏探索 |
1.2 理论背景 |
1.3 研究问题 |
1.4 研究设计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章节安排 |
1.4.3 技术路线图 |
1.5 研究创新点 |
2 相关概念及研究综述 |
2.1 创造与创新的区别 |
2.2 创造力的研究综述 |
2.2.1 创造力的基本概念 |
2.2.2 创造力的测评 |
2.2.3 创造力的领域特异性 |
2.3 工程创造力的研究综述 |
2.3.1 工程创造力的基本概念 |
2.3.2 科学创造力的基本概念 |
2.3.3 工程创造力与科学创造力的辨析 |
2.3.4 工程创造力的测评 |
2.4 工程创造力培养的研究分析框架 |
2.5 C-K理论基本内涵 |
2.5.1 两个空间及四个算子 |
2.5.2 C-K理论解构工程问题解决过程 |
2.6 文献述评 |
3 工程创造力的内涵及测评研究 |
3.1 工程活动的基本特征 |
3.2 工程创造力的“创造”维度 |
3.2.1 “流畅性”子维度的内涵及测评 |
3.2.2 “丰富性”子维度的内涵及测评 |
3.2.3 “原创性”子维度的内涵及测评 |
3.3 工程创造力的“工程”维度 |
3.3.1 “可行性”子维度的内涵及测评 |
3.3.2 “经济性”子维度的内涵及测评 |
3.3.3 “可靠性”子维度的内涵及测评 |
3.4 小结 |
4 工程创造力培养的机理研究 |
4.1 工程创造力培养的主要障碍 |
4.1.1 固着效应 |
4.1.2 收敛思维 |
4.1.3 知识壁垒 |
4.1.4 约束思维 |
4.2 工程创造力培养的主要方法 |
4.3 工程创造力培养的机理 |
4.3.1 摆脱“固着效应”的机理 |
4.3.2 促进“发散思维”的机理 |
4.3.3 跨越“知识壁垒”的机理 |
4.3.4 重构“约束思维”的机理 |
4.4 小结 |
5 工程创造力培养的实验研究 |
5.1 浙江大学工程创造力培养项目 |
5.1.1 培养目标 |
5.1.2 培养过程 |
5.1.3 评价指标 |
5.1.4 支撑条件 |
5.2 实验设计 |
5.2.1 实验假设提出 |
5.2.2 实验对象选取 |
5.2.3 实验流程介绍 |
5.3 实验数据收集分析 |
5.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5.3.2 信度分析 |
5.3.3 配对样本T检验 |
5.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6 工程创造力培养的案例研究 |
6.1 案例研究方法概述 |
6.2 斯坦福大学工程创造力培养项目 |
6.2.1 培养目标 |
6.2.2 培养过程 |
6.2.3 评价指标 |
6.2.4 支撑条件 |
6.3 麦克马斯特大学工程创造力培养项目 |
6.3.1 培养目标 |
6.3.2 培养过程 |
6.3.3 评价指标 |
6.3.4 支撑条件 |
6.4 奥尔堡大学工程创造力培养项目 |
6.4.1 培养目标 |
6.4.2 培养过程 |
6.4.3 评价指标 |
6.4.4 支撑条件 |
6.5 清华大学工程创造力培养项目 |
6.5.1 培养目标 |
6.5.2 培养过程 |
6.5.3 评价指标 |
6.5.4 支撑条件 |
6.6 案例分析结论及延伸思考 |
6.6.1 四个案例横向比较分析 |
6.6.2 延伸思考一:基于项目的学习在工程教育中的适用性 |
6.6.3 延伸思考二:我国工程创造力培养整体存在的不足 |
7 工程创造力培养的对策建议 |
7.1 培养目标方面,应明确将工程创造力纳入其中 |
7.2 培养过程方面,应推进基于真实工程项目的学习 |
7.3 评价指标方面,应重点考察学生在项目过程中的表现 |
7.4 支撑条件方面,应着力建设适应项目教学的师资队伍 |
7.5 小结 |
8 总结及展望 |
8.1 主要研究结论 |
8.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8.2.1 本研究不足与局限 |
8.2.2 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工程创造力前测文件 |
附录 B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5)《策略选择层级模型使用手册》的编制及应用 ——基于改善培智学校孤独症学生课堂参与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关键概念界定 |
1.孤独症谱系障碍 |
2.课堂参与 |
3.策略选择层级模型(The Ziggurat Model) |
4.教学策略 |
二、文献综述 |
(一)课堂参与及其表现形式 |
(二)孤独症学生的课堂参与 |
1.孤独症学生课堂参与表现形态与问题行为类型 |
2.影响孤独症学生课堂参与的因素 |
3.孤独症学生课堂参与的干预研究 |
4.对现有研究的建议 |
(三)策略选择层级模型的理论及其相关研究 |
1.策略选择层级模型的相关理论 |
2.策略选择层级模型的研究现状 |
3.策略选择层级模型在孤独症教学领域的未来方向 |
三、研究设计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框架 |
(三)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课堂观察法 |
3.问卷调查法 |
4.实验研究法 |
5.访谈法 |
四、研究一:《孤独症学生“策略选择层级模型”使用手册》的编制研究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程序 |
(三)研究内容 |
1.《使用手册》基本框架的构建 |
2.工具的完善:潜在特征检核表的修订和信效度检验 |
3.内容的完善:层级下教学策略的分析、确定及撰写 |
4.《使用手册》的检验和评分 |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
1.《手册》的编制结果 |
2.《手册》科学性的保证 |
3.《手册》编制是对前人研究的总结与发展 |
五、研究二:运用“策略选择层级模型”改善孤独症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个案研究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 |
1.研究对象的选择 |
2.研究对象的选取理由 |
3.研究对象的基本资料 |
4.目标行为及操作性定义 |
(三)研究工具 |
1.策略选择层级模型使用手册 |
2.课堂问题行为检核表 |
(四)研究设计 |
1.研究方法 |
2.变量控制 |
3.研究程序 |
4.数据收集与统计方式 |
5.观察者一致性 |
(五)研究实施过程 |
1.收集相关数据,进入基线期(A1) |
2.教育策略的选取和组合,进入干预期(B1) |
3.撤销干预策略,进入第二段基线期(A2) |
4.再次进入干预期(B2) |
(六)研究结果与分析 |
1.个案小石的结果与分析 |
2.个案牛牛的结果与分析 |
3.个案小宇的结果与分析 |
(七)综合讨论 |
1.干预产生成效的原因分析 |
2.研究反思 |
六、研究三:应用策略选择层级模型改善孤独症学生课堂参与的准实验研究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相关资料 |
(三)研究设计 |
(四)研究工具 |
1.《自闭症学童课堂及社交适应评估》量表 |
2.访谈提纲 |
(五)研究过程 |
1.对孤独症学生进行前测 |
2.对教师进行策略选择层级模型的培训及研讨活动 |
3.协助教师进行教学策略投放工作 |
4.后测资料收集与处理 |
(六)研究结果与分析 |
1.被试实验前、后量表测量结果及分析 |
2.教师对于策略选择层级模型的使用反馈 |
(七)综合讨论 |
1.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思路 |
2.未来推广使用的建议 |
七、研究总结论与讨论 |
(一)研究结论 |
(二)讨论与分析 |
1.与已有研究的比较 |
2.本研究对培智学校孤独症学生教学的推动作用 |
3.影响策略选择模型干预成效的相关要素分析 |
八、研究不足与展望 |
(一)研究不足之处 |
1.研究一中的不足之处 |
2.研究二中的不足之处 |
3.研究三中的不足之处 |
(二)未来研究展望 |
1.《手册》需要不断再完善 |
2.教学策略要不断推陈出新 |
3.拓展模型的应用范围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孤独症学生潜在特征检核表 |
附录2 课堂问题行为观察记录表 |
附录3 自闭症学童课堂适应评估量表 |
附录4 教师访谈提纲 |
附件5使用手册简化版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大班新手教师教育惩戒行为及其观念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社会热议引发研究者兴趣 |
(二)已有研究的局限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概念界定 |
(一)幼儿园新手教师 |
(二)教育惩戒 |
(三)幼儿园教师教育惩戒行为 |
四、研究综述 |
(一)幼儿园新手教师的研究 |
(二)教育惩戒的研究 |
(三)对已有研究的分析与总结 |
第二部分 研究设计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对象 |
(一)J园和S园的基本情况 |
(二)研究对象的选取 |
三、观察分析工具 |
(一)《幼儿园教师教育惩戒行为检核表》的修订过程 |
(二)《幼儿园教师教育惩戒行为检核表》中的操作性定义 |
四、研究的信效度 |
(一)定性研究的效度 |
(二)定量研究的信效度 |
五、资料收集 |
(一)文献法 |
(二)观察法 |
(三)访谈法 |
六、资料整理 |
(一)观察资料的整理 |
(二)访谈资料的整理 |
七、资料分析 |
(一)观察资料分析 |
(二)访谈资料分析 |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
一、新手教师教育惩戒行为的结果呈现 |
(一)新手教师教育惩戒行为多发生在教学活动与过渡环节中 |
(二)新手教师教育惩戒行为的对象以幼儿个体为主 |
(三)新手教师教育惩戒方式以一般性惩戒为主 |
(四)幼儿对教师教育惩戒的反应以积极接受的态度为主 |
(五)新手教师多采用及时惩戒,事后惩戒较少 |
(六)新手教师教育惩戒结果以幼儿行为得到矫正为主 |
二、新手教师教育惩戒观念的结果呈现 |
(一)新手教师教育惩戒内涵观 |
(二)新手教师教育惩戒过程观 |
第四部分 分析讨论 |
一、教育惩戒的情境性 |
二、教育惩戒行为的稳定性 |
三、教育惩戒观念的缄默性 |
四、教育惩戒观念与教育惩戒行为的差异性 |
第五部分 结论、建议与反思 |
一、研究结论 |
(一)教师教育惩戒具有情境性 |
(二)教育惩戒行为的稳定性影响惩戒效果 |
(三)教师教育惩戒观念与惩戒行为存在差异性 |
二、研究建议 |
(一)发挥教师主观能动性,树立科学合理的教育惩戒观 |
(二)提升教师教育智慧,合理、恰当运用教育教育惩戒 |
三、研究反思 |
(一)研究创新 |
(二)研究不足 |
(三)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幼儿园教师教育惩戒行为检核表》 |
附录B:大班新手教师教育惩戒行为事件取样记录单 |
附录C:新手教师教育惩戒观念的访谈提纲 |
附录D:幼儿教师惩戒行为观察表 |
附录E:内容效度的访谈提纲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扁平化图形设计原理在自闭症儿童辅助康复教具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课题综述 |
1.1 研究背景 |
1.1.1 选题理由 |
1.1.2 研究目的 |
1.2 学术价值和意义 |
1.2.1 研究价值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发展趋势 |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处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措施 |
1.4.3 可行性分析 |
1.4.4 研究思路 |
第2章自闭症概述 |
2.1 自闭症简介 |
2.1.1 自闭症儿童的心理行为特征 |
2.1.2 自闭症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及其成因 |
2.1.3 现代中国大众对自闭症认知度分析 |
2.1.4 现代中国自闭症家庭调查 |
2.2 自闭症儿童康复教育 |
2.2.1 自闭症儿童康复教育干预手法 |
2.2.2 自闭症儿童康复教育干预原则 |
2.2.3 自闭症儿童辅助康复教具 |
2.3 自闭症儿童目标被试评估 |
2.3.1 自闭症儿童目标被试选择标准 |
2.3.2 评估方法简介 |
2.3.3 评估量表简介 |
第3章图形扁平化与自闭症儿童教具设计 |
3.1 图形的概念和发展 |
3.1.1 图形定义 |
3.1.2 图形的起源与发展 |
3.2 自闭症儿童的图形语言 |
3.2.1 自闭症的“图像式思维” |
3.2.2 自闭症儿童的图形语言 |
3.3 扁平化设计 |
3.3.1 扁平化设计定义 |
3.3.2 扁平化设计的起源与发展 |
3.3.3 扁平化设计的艺术表现形式 |
3.3.4 扁平化设计在儿童教育产品上的应用 |
第4章自闭症儿童教具偏及教具设计策略 |
4.1 自闭症儿童教具偏向性 |
4.2 教具设计定位 |
4.3 自闭症儿童与拼图教具 |
4.3.1 拼图教具类别 |
4.3.2 自闭症儿童拼图教具认知发展 |
4.3.3 自闭症儿童拼图教具小结 |
4.4 教具设计原则 |
4.5 教具设计流程 |
第5章自闭症儿童拼图教具设计 |
5.1 自闭症儿童拼图教具设计构想 |
5.2 自闭症儿童拼图教具设计草图 |
5.3 自闭症儿童拼图教具设计方案 |
5.3.1 设计方案介绍 |
5.3.2 设计材质介绍 |
5.3.3 人机尺寸说明 |
5.4 自闭症儿童拼图教具设计创新 |
5.5 自闭症儿童拼图教具设计方案及操作说明 |
第6章自闭症儿童目标被试教具实践成果评估 |
6.1 教具评估实验方法 |
6.1.1 实验方法简介 |
6.1.2 实验流程 |
6.1.3 数据分析 |
6.2 教具设计测试评估 |
6.2.1 目标被试教具实践评估分析 |
6.2.2 多名被试对比教具评估测试分析 |
6.2.3 教具测试评估分析小结 |
6.3 教具设计优缺点 |
6.3.1 教具设计优点 |
6.3.2 教具设计缺点 |
第7章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教具实践意义和今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科研成果 |
1.硕士期间学术论文成果 |
2.硕士期间科研项目成果 |
3.硕士期间参赛获奖成果 |
4.硕士期间其他研究成果 |
附录 |
附录A:自闭症儿童观察日志 |
附录B:盐城协和医院自闭症康复中心分管主任采访大纲 |
附录C:盐城协和医院自闭症康复中心分管主任采访稿 |
附录D:盐城协和医院自闭症康复中心康复采访大纲 |
附录E:盐城协和医院自闭症康复中心康复采访稿 |
附录F:关于对自闭症儿童的问卷调查 |
附录G:关于自闭症社会认知度调查报告分析 |
附录H:自闭症儿童及家庭调查问卷 |
附录I:自闭症儿童及家庭调查问卷报告分析 |
附录J:拼图书选购问卷调查 |
附录K:拼图书选购问卷调查分析 |
附录L:关于自闭症儿童认知情况调查表(家长) |
附录M:关于自闭症儿童认知情况调查表(家长)分析 |
附录N:动物系列化拼图书设计方案 |
附录O:动物系列化拼图书配套绘本设计方案 |
附录P:教具操作示范视频拍摄脚本 |
附录Q:自闭症目标被试认知水平评估量表(一) |
附录R:自闭症目标被试认知水平评估计量(二) |
附录S:自闭症目标被试教具使用情况记录量表 |
附录T:多名自闭症被试教具对比测试评估表(低阶组) |
附录U:多名自闭症被试教具对比测试评估表(高阶组) |
(8)幼儿园自主午餐活动现状的调查研究 ——以昆山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理由、目的及意义 |
一、选题理由 |
(一)自主午餐活动顺应科学儿童观 |
(二)课程游戏化理论背景下自主午餐具备丰富的教育价值 |
(三)解决幼儿园自主午餐活动存在问题的需要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
一、关于“自主午餐”的研究文献的统计概述 |
二、国内关于“幼儿园自主午餐”的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一)关于“幼儿自主”的相关研究 |
(二)国内关于“幼儿的自主管理”的研究 |
(三)国内关于“幼儿自主午餐”的相关研究 |
三、国外关于“幼儿园自主午餐”的相关研究现状 |
(一)对“幼儿自主”的研究 |
(二)对“幼儿自我管理”的研究 |
(三)对“幼儿自主午餐”的研究 |
四、相关研究的发展趋势 |
五、核心概念的界定 |
(一)幼儿园自主午餐活动 |
(二)幼儿能力 |
第三节 研究的重难点及创新点 |
一、研究的重点 |
二、研究的难点 |
三、研究的创新之处 |
(一)拓宽调查范围 |
(二)扩大调查内容 |
第四节 研究思路、方法及理论依据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一)调查法 |
(二)观察法 |
(三)案例法 |
(四)文献法 |
三、理论依据 |
(一)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 |
(二)福禄贝尔的幼儿游戏理论 |
第二章 幼儿园自主午餐活动现状调查的设计 |
第一节 调查对象的选取 |
一、昆山地区幼儿园概况 |
二、样本的选取 |
(一)调查内容一的样本 |
(一)调查内容二的样本 |
第二节 研究工具 |
一、行为检核表的设计 |
(一)内容结构 |
(二)项目分析 |
(三)效度检测 |
(四)信度检测 |
二、观察记录表的设计 |
三、访谈提纲的设计 |
四、自主午餐活动录像的分析 |
(一)分析框架的建立 |
(二)分析方法 |
(三)记录表的设计 |
第三节 发放与回收 |
第三章 幼儿园自主午餐活动现状调查研究结果分析 |
第一节 对自主午餐活动实施过程的分析 |
一、自主午餐活动环境的创设不够完善 |
(一)物质环境——有利有弊、亟需完善 |
(二)心理环境——气氛枯燥、纪律感强 |
(三)就餐规则——呈现不足、缺乏共识 |
二、教师的教育行为有待改善 |
(一)教育内容——相对片面、集中餐中 |
(二)语言引导——偏向消极、缺乏正面引导 |
(三)组织管理——形式单一、缺乏科学性 |
第二节 对自主午餐活动的实施效果分析 |
一、幼儿的能力发展较弱且不均衡 |
(一)幼儿在餐前、餐后活动能力较弱 |
(二)幼儿的各项能力发展不均衡 |
二、自主午餐过程中幼儿情绪起伏较大 |
(一)餐前幼儿情绪较低迷 |
(二)餐后幼儿情绪较积极 |
第四章 幼儿园自主午餐活动现状的问题归因 |
第一节 教育主体因素 |
一、幼儿的差异性 |
(一)幼儿的年龄差异 |
(二)幼儿的个体差异 |
第二节 教育主导方因素 |
一、教师的儿童观存在偏差 |
二、教师的教育能力不足 |
(一)教师的组织能力不足 |
(二)教师的观察与反思能力不足 |
三、教师的性格差异 |
第三节 教育辅助方因素 |
一、幼儿园的资源、人手缺乏 |
(一)物质环境和资源受限 |
(二)缺乏重视 |
(三)人手缺乏 |
二、家庭的观念和习惯较不正确 |
(一)家长的不重视、不理解 |
(二)家长自身用餐习惯较差 |
三、社会环境中用餐文化的扭曲 |
第五章 幼儿园自主午餐活动的改进建议 |
第一节 解决——自主午餐活动中的显着问题 |
一、幼儿对食物的偏好与咀嚼、吞咽能力的矛盾 |
二、幼儿对表达的需求与纪律的矛盾 |
第二节 改进建议——改善自主午餐活动 |
一、理念统一,制度保障 |
(一)园所制度保障 |
(二)促进教师正确教育观念的形成 |
(三)促进教师的自我反思 |
二、创设环境,制定规则 |
(一)创设轻松、具仪式感的心理环境 |
(二)创设适宜、丰富的物质环境 |
(三)制定幼儿参与、合理的规则 |
三、优化教育,提高质量 |
(一)两教一保密切配合,明确教育目标 |
(二)尊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
(三)领域拓展,融入一日生活 |
四、家园共育,多方支持 |
(一)家园共育 |
(二)社区活动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绘画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网络依赖的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大学生的网络成瘾问题 |
1.1.2 绘画艺术疗法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研究创新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绘画治疗研究综述 |
2.1.1 绘画治疗概念的界定 |
2.1.2 绘画治疗的理论基础 |
2.1.3 绘画治疗的研究现状 |
2.1.4 绘画团体心理辅导 |
2.2 网络成瘾的相关研究 |
2.2.1 网络成瘾和网络依赖概念的界定 |
2.2.2 网络成瘾的原因 |
2.2.3 网络成瘾的影响 |
2.2.4 网络成瘾的心理治疗 |
2.2.5 绘画团体心理辅导对网络依赖的干预可能性 |
第三章 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现状调查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工具 |
3.3 研究方法 |
3.4 研究对象的选择 |
第四章 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现状分析 |
4.1 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整体情况 |
4.1.1 《陈氏网络成瘾量表》调查结果 |
4.1.2 《网络成瘾危险因子检核表》调查结果 |
4.2 大学生网络成瘾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比较 |
4.2.1 网络成瘾分数在性别和专业变量上的差异比较 |
4.2.2 网络成瘾危险因子在性别和组别变量上的差异比较 |
第五章 绘画治疗对网络依赖的干预 |
5.1 研究目的 |
5.2 研究思路和方法 |
5.2.1 研究思路 |
5.2.2 研究方法 |
5.3 研究对象的选择 |
5.4 干预前的结构性访谈 |
5.5 团体治疗方案实施 |
5.5.1 团体干预阶段和主题 |
5.5.2 团体治疗方案实施步骤 |
5.5.3 实施后测 |
第六章 绘画作品的分析与讨论 |
6.1 风景构成法的解释系统 |
6.1.1 风景构成绘画疗法的普适性解释系统 |
6.1.2 风景构成法的投射空间内容解读 |
6.2 成员风景构成法前后测对比 |
6.3 个案绘画作品分析 |
6.3.1 成员A个人情况说明 |
6.3.2 团体带领人的感受和评估 |
6.3.3 个案绘画作品分析 |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
7.1 研究的结论 |
7.1.1 调查研究的结论 |
7.1.2 干预研究的结论 |
7.2 综合分析 |
7.2.1 对调查结果的分析 |
7.2.2 对研究结果的分析 |
7.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7.3.1 研究的不足 |
7.3.2 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区域活动中教师观察能力提升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一)区域活动中教师的观察具有重要价值 |
(二)教师在区域活动的观察中存在诸多问题 |
(三)区域活动中教师的观察能力急需提高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理论基础 |
(一)诠释学理论 |
(三)社会建构主义理论 |
四、文献综述 |
(一)关于教师观察能力的相关研究 |
(二)关于幼儿教师观察能力的相关研究 |
(三)学前儿童观察评价的相关研究 |
(四)关于区域活动中教师观察能力的相关研究 |
(五)已有研究述评 |
五、核心概念界定 |
(一)区域活动 |
(二)观察能力 |
(三)《学前儿童观察评价系统》 |
(四)幼儿教师观察能力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一、研究目的及内容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内容 |
二、研究思路及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场所及背景资料 |
(一)研究场所 |
(二)参与研究的教师 |
四、研究步骤 |
(一)行动研究准备阶段(2019.3-2019.6) |
(二)行动研究实施阶段(2019.9-2020.1) |
(三)行动研究总结阶段(2020.1-2020.3) |
第三章 研究过程 |
一、行动研究准备阶段 |
(一)对教师的问卷与访谈的分析 |
(二)对教师区域活动观察记录的分析 |
二、第一轮行动:集中解决观察意识不科学及观察目的不明确的问题 |
(一)计划 |
(二)实施 |
(三)讨论 |
(四)效果及反思 |
三、第二轮行动:在第一轮基础上对观察记录方法的应用进行提升 |
(一)计划 |
(二)实施 |
(三)讨论 |
(四)效果及反思 |
四、第三轮行动:在前两轮基础上对观察结果的反思进行提升 |
(一)计划 |
(二)实施 |
(三)讨论 |
(四)效果及反思 |
第四章 研究反思与建议 |
一、行动研究成效 |
(一)教师从无观察目的到有明确的观察目的 |
(二)教师能够运用多种记录方法反映幼儿真实情况 |
(三)教师对观察结果的分析应用更加科学有效 |
(四)教师的观察能力较行动前有较大提升 |
二、教师观察能力提升的有效路径 |
(一)教师互助小组可以帮助新手教师快速进入观察状态 |
(二)《学前儿童观察评价系统》可以为教师确定观察目的提供参考 |
(三)录像观摩法可以有效提高教师记录和分析能力 |
(四)实施追踪观察可以完善教师后续的教育策略 |
三、提升教师观察能力的建议 |
(一)帮助教师合理规划一日工作,给观察腾出足够的时间 |
(二)建立完整的培训体系,丰富教师的理论知识 |
(三)将观察融入园本教研,为教师提供练习和讨论的机会 |
(四)简化繁琐的文本工作,减轻教师观察压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学前儿童观察评价系统》(COR Advantage)的结构 |
附录B 区域活动中幼儿教师观察能力的问卷调查 |
附录C 区域活动中幼儿教师观察能力访谈提纲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四、运用“检核表”法 培养创新能力(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中地理模拟实验的过程性评价研究[D]. 张世朝.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2]幼儿园主题式教育戏剧活动设计与实施的行动研究[D]. 郭丁绮.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3)
- [3]创新思维工具在创客教育中的应用研究——以奥斯本检核表为例[J]. 陈蕊,曹烔烔,董黎明,焦宝聪. 科技创业月刊, 2020(09)
- [4]面向工科人才的工程创造力及其培养研究[D]. 韩旭. 浙江大学, 2020(01)
- [5]《策略选择层级模型使用手册》的编制及应用 ——基于改善培智学校孤独症学生课堂参与的研究[D]. 沈晨波.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2)
- [6]大班新手教师教育惩戒行为及其观念的个案研究[D]. 陈永军.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2)
- [7]扁平化图形设计原理在自闭症儿童辅助康复教具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 李佳芯. 江苏大学, 2020(05)
- [8]幼儿园自主午餐活动现状的调查研究 ——以昆山市为例[D]. 周页川. 江苏大学, 2020(05)
- [9]绘画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网络依赖的干预研究[D]. 李蕊. 苏州大学, 2020(03)
- [10]区域活动中教师观察能力提升行动研究[D]. 钱璐珂. 河南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