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慎独”与党员道德修养(论文文献综述)
李涛,肖恩玉[1](2021)在《传统儒家的慎独思想与新时代党员的党性修养》文中提出"慎独"作为传统儒家一种重要的修身功夫,在古代中国人的道德修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慎独"的根本要义就是要谨防心中欲念萌动的隐微之际,就其实质来讲就是慎心。进入新时代,深入发掘传统儒家慎独思想的内涵,对其进行创造性的阐发,有助于解决党建工作中提高党员党性修养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弘扬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人在党性修养上可以合理汲取儒家的慎独思想,努力实现"我将无我"的境界。
苏冰[2](2021)在《中国传统修身思想的传承与创造性转化——以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对共产党员的党性修养进行了全面阐述:立足共产党员的历史使命,继承注重道德修养的中国文化传统,论证了党性修养的必要性;循着与传统修身思想相似的思维理路,从马克思主义人性历史性生成的视角论证党性修养的可能性;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创造性转化传统修身思想中"重学""内省""慎独""知行合一"等内容,揭示了党性修养的具体路径和方法。《论共产党员的修养》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两种异质文化的融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风格、理论视域的时空转换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这一探索不仅为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提供了光辉典范,而且对新时代增强共产党员的党性修养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施洁琼[3](2021)在《先秦儒家耻感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赵梦瑶[4](2021)在《基于慎独思想增强大学生道德自律意识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社会的变化发展,国际上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促进了国内意识形态与价值观的多样化。大学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大学生要承担起为社会发展、国家建设做贡献的重要责任,在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背景下,加强大学生道德培养、增强道德自律是高校德育建设的重要目标。关注和探索大学生道德自律意识的发展,既关乎到大学生自身道德观的培养和价值观的树立,又是新的社会发展形势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坚定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迫切需要。慎独思想作为人们修身养性的重要方法之一,受到不同时期思想家的重视,在中华几千年的思想积淀中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在当代体现出重要价值,慎独思想的研究有助于大学生增强道德自律意识,提高道德修养。本文通过对慎独思想和大学生道德自律意识进行充分论述,探究慎独思想与道德自律意识两者之间的契合性和辩证发展关系。根据调查研究,从道德自律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四个组成部分阐述当前大学生道德自律意识存在的问题,并从家庭、学校、社会等外部因素和大学生自身的内部因素探究存在问题的原因。从慎独与道德自律意识的契合出发,弘扬慎独思想中的慎始、慎隐、慎欲、慎辨、慎行、慎微,探索大学生明确道德自律认知、稳定道德自律情感、坚定道德自律意志、促进道德自律行为规范的具体途径,同时激发大学生的主体自觉性,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大学生道德素质的提升,道德自律行为习惯的养成,做到自律自觉,达到道德自由的境界。
叶晓丽[5](2021)在《顾宪成道德教育思想研究》文中提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中华上下五千年来文明历史的重要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又是传统文化的瑰宝,因此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道德教育与社会教化的需要。并且现代的道德教育只有根植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基于现代道德教育和传统道德教育间的内在联系,把传统道德教育的当代借鉴作为研究对象,已经成为建立现代道德教育理论体系的重要保障之一。在明朝晚期,作为继王阳明之后的儒家学者--顾宪成是最具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其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结合当时的社会实际情况,以及自身的人生经历,最终形成了以“为学育德”“为官正德”“为人修德”为主要内容的道德教育思想。首先,在为学的过程中顾宪成提出学者应该遵循的道德教育思想,即坚持“四要”、崇尚“九益”、摒弃“九损”等。其次,在官德思想方面,提出了“以天下为心”“仁者救民”“德才兼备”等具有早期启蒙色彩的官德思想,结合现实又提出了“救世”“救民”的主张与要求。最后,顾宪成还从性善观的角度阐述了世人所应具有的道德修养观念,要坚持“修、悟”并重,并以“诚”为贵。在道德教育思想的实践方面,顾宪成利用为官以及在书院讲学之时的一切机会及一切可以采用的手段,不仅加强对学者以及官员的道德教育,并用儒学理论对社会百姓进行道德教化,希望改变社会风气及改善社会衰颓的状况。最终顾宪成这一系列的思想与行为对明清之际的学术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有其进步性。当前,由于党和国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道德教育资源的重视,学界和民间掀起了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潮,为顾宪成道德教育思想的现代转化提供了契机。鉴于此,研究顾宪成的道德教育思想,挖掘其在提高青年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加强新时代政德建设、践行新时代社会主义道德方面所具有的当代价值,使之为当代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当代社会政德的建设以及公民的道德教化服务,具有重大的理论及现实意义,这也是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德育元素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贯彻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及进行新时代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彭彦华[6](2021)在《论党性修养对阳明心学合理内核的融摄》文中研究表明党性修养是党员干部将党性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锤炼过程,阳明心学"心悟"是指人经过长期思考后领悟新认识、新感知的过程。锤炼党性修养可以借鉴阳明心学治心路径。治心或改造主观世界的关键是道德的自我完善,道德自我完善的难点在于克制贪欲,克制贪欲的基本路径是致良知。治心对于党员干部来讲就是增强党性修养,致良知或增强党性修养的根本方法是知行合一。党性教育借鉴弘扬阳明心学的治心路径,有利于在每一个党员身上深深地根植下坚强的党性,筑牢信仰之基、从政之基、廉政之基。
宋玉路[7](2020)在《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慎独教育研究》文中认为论文选取在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慎独教育作为研究对象。是对当代教育的一个“纠偏”。慎独教育作为一种优秀的教育传统,在当代受到弱化是一种资源损失。当代思想政治教育面临这样一种困境:在应试教育大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亦成为流于卷面分数、课堂考核为主要评价方式的课程。这样既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内化于心,亦不利于其教学内容外化于行,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一场由“教”到“学”的转变。慎独教育的提出,旨在将“学习”还给学生,将“成人”这一教育目标转化为学生的人生目标。论文研究采用文献法,比较法,问题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就慎独教育而言,其理论基础贯通中西,这就需要我们对现存资料做大量的基础性工作。论文研究前提是做好文献搜集和整理,努力保证文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在此基础上,尽量采用权威版本,以求更为忠实作者原意,进而能够实现对慎独教育的科学认识。而要准确地把握慎独教育思想及其价值,须在研究慎独教育之过程中,准确把握关于“自我”“自我教育”等概念在中西方思想史、文化史的传承,考察慎独教育内涵需要展开国内外比较研究,找到西方关于自我问题和自我教育问题中与慎独教育相似之处,或是能够为我国慎独教育提供借鉴方法和借鉴内容之处。在本论文的写作过程中,突出问题线索,以点带线,以线带面,从慎独教育的发生前提出发,研究其内涵,逻辑结构,发生机制,以期研究出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慎独教育方法论。论文的主要结构包括:慎独教育的理论基础,慎独教育的内涵,慎独教育的结构及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视域下开展慎独教育的路径研究。慎独教育有着丰富的理论基础,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理论充分论述了个体应该对其为“人”应做出的奋斗,以及如何处理个体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慎独教育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作为儒家德化传统,“慎独”化育了一代代中华儿女,更加系统化、社会化的“慎独教育”在传承的基础之上致力于使之受众更广、更大众化。同时,西方哲学传统中对“自我”的认识亦对慎独教育理论之构建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弗洛姆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其构建的人道主义伦理学中将良心定义为“内在权威”,为慎独教育的重要方法:内省,提供合法性理论基础。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有深厚的自我教育内涵,而慎独教育正是一种特殊的自我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视域域下开展慎独教育,有了合法性依据。慎独教育有着丰富的内涵。个体不能孤立于社会而须依赖于社会生存和发展,社会实践使个体获得社会身份和社会认同。但是这使个体容易陷入另一个危机:为获得社会认同而依赖外在权威,反而不利于自我成长。慎独教育之“知己”是对生活环境和个体价值观的全面了解;慎独教育之“内省”是个体以社会主流价值观为参照省察自我的价值观和实践行为,并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客观、理性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并对自我价值观和实践进行修正,进而自我成长;“慎独”是一种自由的自律,是对个体社会性和自我性的平衡,体现在个体于教化中获得自我认识的评判标准,于社会实践中获得成长目标和成长规划,于社会交往中获得社会归属感,于社会评价中获得社会角色和社会定位。从而实现自主成长,自觉成人。论文结论是为解决在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开展慎独教育之路径。从个体角度出发,要求个体在社会中认识自我,在社会活动中积极调控自我,坚持独一无二的道德自我并在社会实践中成就独一无二的自我。同时,社会也应为个体之自由自觉发展提供尊重个性,注重社会主流价值观教育,以及民族精神之普及。
李佳娟[8](2020)在《新时代家风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我国发展历史任务的变化,构建与新时代相适应的家风成为必然趋势。新时代需要好家风,而与时俱进的好家风尚未完全形成,两者之间的矛盾是进行新时代家风构建研究的问题域。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表明:好家风不仅对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起到推动作用,而且对国家的发展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新时代家风构建问题的研究,以新时代家风应包括怎样的内容为研究对象,并采用文献调研、实证研究、跨学科研究和归纳演绎等方法,对新时代家风构建的依据、原则、内容和路径等进行研究。新时代背景下,构建与之合拍、同步的家风,是充分发挥良好家风作用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更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和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需要。构建新时代家风,要在当前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新时代家风的概念、特点、功能进行符合时代背景的阐述,进而以此为基点,阐述新时代家风建设的依据、原则、内容与路径。从概念到依据到原则到内容再到构建路径,是新时代家风构建的全过程,回答的是新时代家风的概念、构建的可能性、构建的方向、构建的内容以及如何进行构建的问题。在新时代背景下,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家风文化为源泉,以经济基础的变化为前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新时代的社会历史条件为根基,以满足广大家庭在当今时代背景下的家风建设需求为目标,构建有民族特色的、反映人民群众良好家庭面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下的家风。从特征看,新时代家风具有时代性、导向性、传承性、创新性、感染性、连接性和规范性,其功能主要表现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对新时代良好社会风气形成的支撑、对家庭成员的教育引导和对新时代精神文化的彰显四个方面。新时代家风的构建,是一个基于历史依据、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的建设工程。从历史依据看,中华优秀传统家风是新时代家风构建的源泉,要发挥传统优良家风对新时代家风构建的积极作用,红色革命家风对新时代家风构建的重要支撑作用和社会主义好人家风对新时代家风构建的基础作用。从理论依据看,马克思主义家庭观、道德观、文化观,尤其是习近平在新时代背景下对其进行的新发展,是新时代家风构建的理论指导。而从现实依据看,家庭的变迁、新时代家风构建的初步探索、新时代家风构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人民群众对新时代家风构建的需求,是新时代家风构建的现实动力。新时代家风构建要在一定原则的指导下得以实现,各个原则相辅相成、互为一体。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原则,要在继承中华民族传统优秀家风基础上进行创新,以创新的理念和方式促进传统家风更好地继承。坚持本土与世界相融合原则,要吸收借鉴国外的家风建设资源,使之为新时代家风建设服务。坚持主体与对象相契合原则,则要使新时代家风的构建契合个人、家庭、社会、国家等主体的需要。坚持内容与形式相统一原则,目的在于促使新时代家风实现神形兼具。新时代背景下,广大家庭要建设什么样的家风已经成为现实之问。从立身、治家、处世、致用、强国层面出发构建新时代家风,有助于促使家风与时代合拍、同步。立身之风包括知书达礼、审慎自律、尊老爱幼、择贤而友的核心内容,立身家风构建得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才能扣好。治家之风表现在健康生活、勤劳简约、互敬互爱、和顺和睦,治家家风能够为家庭治理发挥积极作用。同时,构建宽容豁达、与人为善、待人以诚、敬畏自然的处世家风,旨在让人们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中做到宽容、友善、诚信和敬畏。而构建知行合一、开拓创新、爱岗敬业、服务社会的致用家风,是立足时代的发展要求和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而进行家风建设的指向。在追寻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过程中,构建遵纪守法、开拓创新、爱党爱国、共建共享的强国家风,有助于以优良家风为强国目标的实现提供精神动力。新时代家风的构建,要通过构建主体、构建载体、宣传方式、构建方法等具体的路径得以实现。家庭成员、广大家庭、学校、社区、社会、国家是新时代家风构建的主体,“六位一体”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缺一不可。从载体看,要借助传统节日、地方文化、家风故事、文化产品等多重载体,促使广大家庭重视家风、构建家风。从宣传方式看,既可以利用传统的宣传方式,也可以通过新兴的宣传媒介展开宣传。从构建方法看,需综合运用言传身教、说服引导、榜样示范、比较鉴别等方法,进而实现家家构建家风、形成家风的良好态势。对新时代家风的概念进行界定是研究新时代家风构建问题的基础,阐述新时代家风构建的依据是构建新时代家风构建的前提,而明确新时代家风构建的原则是新时代家风构建的基本方向,新时代家风构建的内容是研究新时代家风构建的核心,新时代家风构建的路径则是构建新时代家风的关键所在。良好家风对社会风气具有支撑作用,新时代家风的构建与形成,对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具有积极价值。如果全社会重视新时代家风、构建新时代家风,有助于以良好家风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连昆[9](2020)在《习近平政德观研究》文中指出关于习近平政德观研究,我们可以从两个层面展开:一是从广义层面,对习近平政德观所涵盖的国家治理道德、政府行政道德、政党执政道德和官员从政道德等四方面进行研究;二是从狭义层面,以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为核心要义,对领导干部从政道德进行研究。本文主要从狭义层面对习近平政德观进行研究。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非常注重领导干部政德建设。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郑重提出:领导干部要讲政德。政德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立政德,就是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至此,习近平政德观核心思想正式形成。习近平政德观,作为新时代领导干部从政道德观念与规范,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它根植于马克思主义政德观、中国传统政德思想和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萌发于习近平关于“为官四要”的重要论述;提出于习近平关于“官德”科学内涵的界定;形成于习近平关于“立政德”的重要思想。习近平政德观,蕴含丰富的伦理思想,其本质要求凸显于“三个维度”:明大德是政治维度要求,即明政治信仰之德、政治忠诚之德、政治使命之德;守公德是宗旨维度要求,即守为民之德、为公之德、公权之德;严私德是律己维度要求,即严于清正廉洁、严于克己慎独、严于家教家风。其伦理特质突出表现为“四个合一”:党和人民利益的合一、党性与德性的合一、德治与法治的合一以及知信行的合一。其时代价值彰显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从理论上,系统提出了新时代党执政的德性要求,完整构建了新时代党德政的价值坐标,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党伦理思想;从实践上,为新时代领导干部政德培育指明了修养方法,为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明确了伦理路径,为世界政党治国理政提供了善治智慧。
徐瑞[10](2020)在《新时代加强基层党政领导干部政德建设的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政德观深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为官者的道德素养和价值追求,中国共产党继承并弘扬了这一优秀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重要讲话和报告中提到要加强领导干部的政德建设,并从“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三个维度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政德内涵进行了阐述。基层是党的执政之基和力量之源,加强基层党政领导干部的政德建设是加强干部政德建设的重要环节,有助于提高基层党政领导干部自身的素质和拒腐防变的能力,也有利于推动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为此,本文研究的对象确定为基层党政领导干部政德建设,研究中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政治学、党建学等学科的理论及方法为依托,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系统分析法、实践调查法阐明加强基层党政领导干部政德建设的必要性,论述了新时代加强基层党政领导干部政德建设的基本特点、要求及经验,主要研究基层党政领导干部在政德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主要包括:基层党政领导干部自身政德修养不足、基层党政领导干部政德建设工作上的缺失以及存在不利于政德建设的社会环境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背后折射了基层党政领导干部政德理念薄弱、体制机制不完善、载体和方式方法不够丰富以及社会环境不佳等现象。进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要从重塑基层党政干部政德理念,完善政德建设监督、考评和问责机制,打造载体和改进方式方法以及积极营造良好社会环境等方面,探寻当前加强基层党政领导干部政德建设的路径,为此,构架起一个加强基层党政领导干部的政德建设的理论范式和实践运行范式。从理论上看,这有利于丰富中国共产党的政德建设理论、加强对新时代干部发展规律的认识、深化全面从严治党的理论;从实践上看,有利于建立高素质干部队伍、推进反腐败斗争、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二、“慎独”与党员道德修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慎独”与党员道德修养(论文提纲范文)
(1)传统儒家的慎独思想与新时代党员的党性修养(论文提纲范文)
一、关于儒家慎独思想的诠释 |
二、人性、党性与党性修养的慎独功夫 |
三、儒家慎独思想对新时代党员党性修养的意义 |
(2)中国传统修身思想的传承与创造性转化——以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责任担当与历史使命:共产党员党性修养的必要性 |
二、自我改造与实践锻造:共产党员高标准修养的可能性 |
三、四重维度:共产党员党性修养的路径和方法 |
(一)理论学习是党性修养的重要途径 |
(二)批评和自我批评是党性修养的基本要求 |
(三)慎独自律是党性修养的关键环节 |
(四)知行合一是党性修养的必要途径 |
(4)基于慎独思想增强大学生道德自律意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目的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2 研究的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2 研究的主要方法 |
1.5 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之处 |
1.5.1 研究的重点难点 |
1.5.2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2章 慎独思想与增强大学生道德自律意识的相关理论概述 |
2.1 慎独思想概述 |
2.1.1 慎独思想内涵 |
2.1.2 慎独思想的主要内容 |
2.1.3 慎独思想的历史发展 |
2.1.4 慎独思想在当代的价值体现 |
2.2 大学生道德自律意识的内涵 |
2.2.1 道德自律意识的概念 |
2.2.2 大学生道德自律意识的概念 |
2.2.3 大学生道德自律意识的特征 |
2.3 弘扬慎独思想对增强大学生道德自律意识的必要性 |
2.3.1 提高大学生自身道德素质的需要 |
2.3.2 完成大学生历史使命的需要 |
2.3.3 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需要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慎独思想与道德自律意识的契合 |
3.1 慎独思想与道德自律意识的一致性 |
3.1.1 慎独思想与道德自律意识主要内容的一致 |
3.1.2 慎独思想与道德自律意识本质的一致 |
3.1.3 慎独思想与道德自律意识目标的一致 |
3.2 慎独思想与增强大学生道德自律意识的相互作用 |
3.2.1 传承慎独思想对增强大学生道德自律意识的促进作用 |
3.2.2 增强大学生道德自律意识对传承慎独思想的促进作用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运用慎独增强大学生道德自律意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运用慎独增强大学生道德自律意识的基本调研情况 |
4.1.1 调研总体概述 |
4.1.2 调研结果分析 |
4.2 运用慎独增强大学生道德自律意识存在的问题 |
4.2.1 道德自律意识认知较模糊 |
4.2.2 道德自律意识情感易多变 |
4.2.3 道德自律意识意志较薄弱 |
4.2.4 道德自律意识行为不规范 |
4.3 运用慎独增强大学生道德自律意识存在问题的原因 |
4.3.1 高校中相关德育工作的不完善 |
4.3.2 家庭中道德自律意识培养的缺失 |
4.3.3 社会中有悖于道德自律不良风气的影响 |
4.3.4 大学生对道德自律意识重要性认识的不足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弘扬慎独思想增强大学生道德自律意识的策略 |
5.1 弘扬慎独思想增强大学生道德自律意识的理论指导 |
5.1.1 马克思恩格斯道德观 |
5.1.2 习近平对传统道德及青年大学生道德要求的重要论述 |
5.2 弘扬慎独思想增强大学生道德自律意识的指导原则 |
5.2.1 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原则 |
5.2.2 批判继承与选择借鉴相结合原则 |
5.2.3 道德自律知情意行相统一原则 |
5.3 弘扬慎独思想增强大学生道德自律意识的具体路径 |
5.3.1 以慎始慎终明辨大学生道德自律认知 |
5.3.2 以慎隐稳定大学生道德自律情感 |
5.3.3 以慎欲坚定大学生道德自律意志 |
5.3.4 以慎言慎行完善大学生道德自律知行统一 |
5.3.5 以慎微激发大学生道德自律意识主体自觉性 |
5.3.6 以慎辨营造增强大学生道德自律意识的良好环境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附录 运用慎独增强大学生道德自律情况调查问卷 |
(5)顾宪成道德教育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创新之处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道德 |
2.1.2 道德教育与道德教育思想 |
2.1.3 思想政治教育 |
2.1.4 道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 |
2.2 理论基础 |
2.2.1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2.2.2 中国共产党人关于道德教育的重要论述 |
2.2.3 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顾宪成道德教育思想的形成 |
3.1 顾宪成道德教育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
3.1.1 政治上朝政黑暗腐败 |
3.1.2 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
3.1.3 文化上阳明“心学”泛滥 |
3.2 顾宪成道德教育思想的形成过程 |
3.2.1 萌芽时期 |
3.2.2 成长时期 |
3.2.3 形成时期 |
3.3 顾宪成道德教育思想形成的思想基础 |
3.3.1 阳明心学 |
3.3.2 程朱理学 |
3.3.3 儒学经世传统 |
3.3.4 实学思想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顾宪成道德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特征 |
4.1 为学育德思想 |
4.1.1 坚持“四要” |
4.1.2 崇尚“九益” |
4.1.3 屏弃“九损” |
4.1.4 提倡讲习结合 |
4.2 为官正德思想 |
4.2.1 “以天下为心”的君民观 |
4.2.2 “仁者救民”的民本思想 |
4.2.3 “德才兼备”的取才标准 |
4.2.4 “正为正政事”的廉政理念 |
4.3 为人修德思想 |
4.3.1 力主“性善”的人性观 |
4.3.2 “修、悟并重”的道德修养观 |
4.4 顾宪成道德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 |
4.4.1 立足程朱理学反思王学 |
4.4.2 宗孔子尊六经发扬儒学 |
4.4.3 批判空谈心性思想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顾宪成道德教育思想的实现路径 |
5.1 自我修养 |
5.1.1 戒惧慎独 |
5.1.2 躬行实践 |
5.1.3 静坐观心 |
5.1.4 知耻改过 |
5.2 书院教育 |
5.2.1 建立讲会制度 |
5.2.2 祭奠先师 |
5.2.3 倡导自愿听讲 |
5.2.4 提倡节俭 |
5.3 社会教化 |
5.3.1 以士风引导民风 |
5.3.2 以儒学理论教化百姓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顾宪成道德教育思想的评价 |
6.1 顾宪成道德教育思想的进步性 |
6.1.1 倡导节义风气 |
6.1.2 提出教育改革主张 |
6.1.3 重视对民众的教化与救助 |
6.1.4 为走向“新学”提供思想条件 |
6.2 顾宪成道德教育思想的局限性 |
6.2.1 时代局限性 |
6.2.2 阶级局限性 |
6.2.3 理论局限性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顾宪成道德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
7.1 顾宪成道德教育思想当代转化的可行性 |
7.1.1 学界更加重视对传统文化的价值研究 |
7.1.2 新媒体时代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新路径 |
7.1.3 顾宪成道德教育思想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之处 |
7.2 借鉴顾宪成“为学育德”思想,提高青年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
7.2.1 “事事关心”,加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操的培育 |
7.2.2 “审几”,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
7.2.3 “尊经”,加强学生“德性”的培育 |
7.3 借鉴顾宪成“为官正德”思想,加强新时代政德建设 |
7.3.1 “以天下为心”,坚定新时代的崇高信仰 |
7.3.2 “真心为民”,筑牢全心全意为人民的意识 |
7.3.3 “正为正政事”,加强权力运行的监督 |
7.4 借鉴顾宪成“为人修德”思想,践行当代新道德 |
7.4.1 “小心是个敬”,修养谨慎品格 |
7.4.2 “知耻改过”,不断提高道德修养 |
7.4.3 “修为知本”,增强“自律性” |
7.4.4 “悟”“行”结合,践行社会主义道德 |
7.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附录 |
(6)论党性修养对阳明心学合理内核的融摄(论文提纲范文)
一、治心(主观世界改造)的核心:道德的自我完善 |
二、道德自我完善的难点:克制欲望 |
三、克制欲望的基本路径:致良知,增强党性修养 |
四、增强党性修养的根本方法:知行合一 |
(7)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慎独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慎独教育的提出顺应自我发展之需求 |
1.1.2 慎独教育是个体应对时代压力的必然选择 |
1.2 选题依据与意义 |
1.2.1 选题依据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趋势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思路与框架 |
1.4.3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创新之处 |
2 慎独教育的理论基础与渊源 |
2.1 慎独教育的概念界定 |
2.2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 |
2.2.1 认识自我与全面发展 |
2.2.2 社会责任与自由意志 |
2.3 儒家德化传统 |
2.3.1 “圣人”理想人格 |
2.3.2 以“独”见天下:对个体道德主体性的肯定 |
2.3.3 知行合一的道德实践 |
2.4 西方关于“自我”问题的思想资源 |
2.4.1 古希腊古罗马时期“自我”萌芽 |
2.4.2 文艺复兴以来的西方哲学中“自我”的嬗变与转向 |
2.5 弗洛姆人道主义“自我”思想 |
2.5.1 成“人”的终极目标:生产型人格 |
2.5.2 生产型人格促使人自我完善 |
2.6 慎独教育的当代承继 |
2.6.1 毛泽东自我教育理论 |
2.6.2 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的党员自我修养理论 |
2.6.3 新时代建设学习型政党需要党员自我教育 |
2.7 思想政治教育中关于自我教育的理论资源 |
2.7.1 教育学中的自我问题 |
2.7.2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自我教育问题 |
3 慎独教育的内涵与特征 |
3.1 “慎独”:自我与自治 |
3.1.1 自我与慎独 |
3.1.2 慎独与自治 |
3.1.3 慎独:在个体与社会之间 |
3.2 慎独与慎独教育的异同 |
3.2.1 慎独与慎独教育的相同点 |
3.2.2 慎独与慎独教育属于不同话语体系 |
3.3 慎独教育的概念厘定 |
3.3.1 慎独教育是一种自我教育模式 |
3.3.2 慎独教育是系统化的、社会化的、大众化的自我教育模式 |
3.3.3 慎独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自我教育之开展提出一种新路径 |
3.4 慎独教育的特征 |
3.4.1 慎独教育是成“人”的教育 |
3.4.2 慎独教育不能忽视外在条件制约 |
3.4.3 慎独教育是内省和创制共存的教育 |
3.5 慎独教育之发生前提 |
3.5.1 “另一个我”的合法性来源 |
3.5.2 “知己”以求“慎独” |
3.5.3 构建内在权威——人道主义良心 |
4 慎独教育的结构 |
4.1 慎独教育的主体与客体 |
4.1.1 慎独教育的两个层次 |
4.1.2 人的自然属性需求与“成人之善” |
4.2 慎独教育的内容 |
4.2.1 慎独教育通过道德实践正确处理个体与社会之关系 |
4.2.2 以“我与我”的相处方式洞见“我与他人”、“我与社会” |
4.3 慎独教育的主要方法 |
4.3.1 中国“内省”传统 |
4.3.2 内省之本质 |
4.3.3 内省之发生机制 |
4.3.4 盲从权威与自我担当 |
4.3.5 自觉成长 |
4.3.6 良心良知的作用 |
4.4 慎独教育的目标:自化 |
4.4.1 从个体角度实现人的自由而自觉的存在 |
4.4.2 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解 |
4.5 慎独教育对个体发展的重要意义 |
4.5.1 寻求合理的“自我—社会”的相处模式 |
4.5.2 有助于个体成就独一无二的自我 |
5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开展慎独教育的路径 |
5.1 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对自我教育的肯定及其成“人”内涵 |
5.1.1 思想政治教育蕴含自我教育内涵 |
5.1.2 思想政治教育蕴含对“人”的哲学思考 |
5.2 从个体角度出发开展慎独教育的路径 |
5.2.1 社会实践中认识自我 |
5.2.2 社会实践中主动调控自我 |
5.2.3 恪守良心 |
5.2.4 以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认识个体与社会的关系 |
5.3 开展当代慎独教育的社会路径 |
5.3.1 注重社会经济发展以保障慎独教育的开展 |
5.3.2 注重社会主流文化对个体价值取向的引导作用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新时代家风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一) 问题的提出 |
(二) 研究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三、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
(一) 研究思路 |
(二) 主要内容 |
四、研究方法 |
(一) 文献调研法 |
(二) 实证研究法 |
(三) 跨学科研究法 |
(四) 归纳演绎法 |
五、创新与不足之处 |
(一) 创新之处 |
(二) 不足之处 |
第一章 新时代家风构建概述 |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家风 |
二、新时代家风 |
三、新时代家风构建 |
第二节 新时代家风的特点与功能 |
一、新时代家风的特点 |
二、新时代家风的功能 |
第三节 新时代家风构建的基本遵循 |
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
二、以传统优秀家风为源泉 |
三、以经济基础的变化为前提 |
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 |
五、以新时代的社会历史条件为根基 |
六、以满足广大家庭的家风建设需要为目标 |
第二章 新时代家风构建的依据 |
第一节 新时代家风构建的历史依据 |
一、中华优秀传统家风是新时代家风构建的源泉 |
二、红色革命家风是新时代家风构建的重要支撑 |
三、社会主义好人家风是新时代家风构建的基础 |
第二节 新时代家风构建的理论依据 |
一、以马克思主义家庭观为依据 |
二、以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为依据 |
三、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为依据 |
第三节 新时代家风构建的现实依据 |
一、家庭的变迁 |
二、不同主体新时代家风构建的初步探索 |
三、新时代家风构建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
四、人民群众对新时代家风构建的基本要求 |
第三章 新时代家风构建的原则 |
第一节 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原则 |
一、在继承中华民族传统优秀家风基础上进行创新 |
二、以创新的理念和方式促进传统家风更好地继承 |
三、实现继承传统优秀家风与创新当代家风相结合 |
第二节 本土与世界相融合原则 |
一、吸收借鉴国外的家风建设资源 |
二、实现国外家风资源的洋为中用 |
三、实现新时代好家风的中为洋用 |
第三节 主体与对象相契合原则 |
一、契合个人主体对家风的构建需求 |
二、契合家庭主体对家风的构建需求 |
三、契合社会主体对家风的构建需要 |
四、契合国家主体对家风的构建需要 |
第四节 内容与形式相统一原则 |
一、新时代家风在内容表达方面应坚持的原则 |
二、新时代家风在构建形式方面应坚持的原则 |
三、以内容与形式相统一原则构建新时代家风 |
第四章 新时代家风构建的内容 |
第一节 立身 |
一、知书达礼 |
二、审慎自律 |
三、尊老爱幼 |
四、择贤而友 |
第二节 治家 |
一、健康生活 |
二、勤劳简约 |
三、互敬互爱 |
四、和顺和睦 |
第三节 处世 |
一、宽容豁达 |
二、与人为善 |
三、待人以诚 |
四、敬畏自然 |
第四节 致用 |
一、知行合一 |
二、开拓创新 |
三、爱岗敬业 |
四、服务社会 |
第五节 强国 |
一、遵纪守法 |
二、志存高远 |
三、爱党爱国 |
四、共建共享 |
第五章 新时代家风构建的路径 |
第一节 “六位一体”共建家风 |
一、家庭成员是新时代家风的建设者 |
二、广大家庭是新时代家风的营造者 |
三、学校是新时代家风构建的参与者 |
四、社区是新时代家风构建的协作者 |
五、社会是新时代家风构建的推动者 |
六、国家是新时代家风构建的引领者 |
第二节 “守一望多”承载家风 |
一、以传统节日为载体构建新时代家风 |
二、以地方文化为载体构建新时代家风 |
三、以家风故事为载体构建新时代家风 |
四、以文化产品为载体构建新时代家风 |
第三节 “春风化雨”宣传家风 |
一、传统媒体必不可少 |
二、新媒体应充分利用 |
三、自媒体可适当使用 |
第四节 “态势聚合”形成家风 |
一、言传身教法 |
二、说服引导法 |
三、榜样示范法 |
四、比较鉴别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9)习近平政德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研究 |
1.2.2 国外研究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及创新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创新点 |
第二章 习近平政德观的生成历程 |
2.1 政德观的内涵界定 |
2.1.1 政德观的内涵 |
2.1.2 政德观的伦理意蕴 |
2.2 习近平政德观的理论渊源 |
2.2.1 马克思主义政德观 |
2.2.2 中国传统政德思想 |
2.2.3 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 |
2.3 习近平政德观的发展阶段 |
2.3.1 习近平政德观的萌发 |
2.3.2 习近平政德观的提出 |
2.3.3 习近平政德观的发展 |
第三章 习近平政德观的内涵特质 |
3.1 明大德 |
3.1.1 明政治信仰之德 |
3.1.2 明政治忠诚之德 |
3.1.3 明政治使命之德 |
3.2 守公德 |
3.2.1 守为民之德 |
3.2.2 守为公之德 |
3.2.3 守公权之德 |
3.3 严私德 |
3.3.1 严于清正廉洁 |
3.3.2 严于克己慎独 |
3.3.3 严于家教家风 |
3.4 习近平政德观的鲜明特质 |
3.4.1 党和人民利益的合一 |
3.4.2 党性与德性的合一 |
3.4.3 德治与法治的合一 |
3.4.4 知信行的合一 |
第四章 习近平政德观的时代价值 |
4.1 理论价值 |
4.1.1 系统提出了新时代党执政的德性要求 |
4.1.2 完整构建了新时代党德政的价值坐标 |
4.1.3 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党伦理思想 |
4.2 实践价值 |
4.2.1 为新时代领导干部政德培育指明了修养方法 |
4.2.2 为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明确了伦理路径 |
4.2.3 为世界政党治国理政提供了善治智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10)新时代加强基层党政领导干部政德建设的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的背景 |
1.1.2 选题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创新之处 |
第2章 新时代加强基层党政领导干部政德建设的基本理论 |
2.1 基本概念界定 |
2.1.1 政德 |
2.1.2 政德观 |
2.1.3 基层党政干部 |
2.2 新时代加强基层党政领导干部政德建设的理论依据 |
2.2.1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关官德养成的主张 |
2.2.2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政德修养的论述 |
2.2.3 中国共产党人有关领导干部政德建设的思想 |
2.3 新时代加强基层党政领导干部政德建设的重大意义 |
2.3.1 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
2.3.2 有利于推进反腐倡廉建设 |
2.3.3 有利于引领社会风尚形成 |
第3章 新时代加强基层党政领导干部政德建设的基本特点、要求、经验 |
3.1 新时代基层党政领导干部政德建设的基本特点 |
3.1.1 价值的人民性 |
3.1.2 政治的方向性 |
3.1.3 作用的引领性 |
3.1.4 内涵的时代性 |
3.2 新时代加强基层党政领导干部政德建设的基本要求 |
3.2.1 目标要求:培养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 |
3.2.2 内容要求:为政以勤的基本要求 |
3.2.3 底线要求:廉洁是干部基本职业操守 |
3.3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加强基层党政领导干部政德建设的基本经验 |
3.3.1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
3.3.2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
3.3.3 围绕党的“中心”工作 |
3.3.4 发挥“头雁效应” |
第4章 当前基层党政领导干部政德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
4.1 存在的问题 |
4.1.1 基层党政领导干部自身政德修养有差距 |
4.1.2 基层党政领导干部政德建设工作有缺失 |
4.1.3 基层党政干部政德建设的社会环境欠佳 |
4.2 原因分析 |
4.2.1 思维观念因素 |
4.2.2 培养管理因素 |
4.2.3 体制机制因素 |
第5章 推进新时代加强基层党政领导干部政德建设的路径 |
5.1 强化初心与使命,重塑基层党政干部政德理念 |
5.1.1 着眼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强化大德观的树立 |
5.1.2 着眼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强化公德观的树立 |
5.1.3 着眼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强化私德观的树立 |
5.2 破解政德建设难点,完善政德建设三大机制 |
5.2.1 注重干部权力监管,完善监督机制 |
5.2.2 注重干部科学考评,完善考评机制 |
5.2.3 注重追责问责制度,健全问责机制 |
5.3 .优化政治建设节点,打造载体和改进方式方法 |
5.3.1 打造载体平台,激发干部活力 |
5.3.2 改进方式方法,提升学习效果 |
5.4 着眼外在力量的推动,积极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
5.4.1 加强理论学习,强化思想引领 |
5.4.2 强化核心价值观认同,筑牢思想防线 |
5.4.3 发挥舆论作用,把握舆论导向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论文和科研情况 |
四、“慎独”与党员道德修养(论文参考文献)
- [1]传统儒家的慎独思想与新时代党员的党性修养[J]. 李涛,肖恩玉. 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 2021(05)
- [2]中国传统修身思想的传承与创造性转化——以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为例[J]. 苏冰. 现代哲学, 2021(05)
- [3]先秦儒家耻感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 施洁琼. 华东政法大学, 2021
- [4]基于慎独思想增强大学生道德自律意识研究[D]. 赵梦瑶.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21(09)
- [5]顾宪成道德教育思想研究[D]. 叶晓丽.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1(02)
- [6]论党性修养对阳明心学合理内核的融摄[J]. 彭彦华. 山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1(01)
- [7]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慎独教育研究[D]. 宋玉路.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8]新时代家风构建研究[D]. 李佳娟. 苏州大学, 2020(06)
- [9]习近平政德观研究[D]. 连昆. 长沙理工大学, 2020(07)
- [10]新时代加强基层党政领导干部政德建设的路径研究[D]. 徐瑞. 重庆工商大学, 20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