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T-C模型中三体纠缠态纠缠量的演化特性(论文文献综述)
封玲娟[1](2016)在《不同环境中的量子关联动力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态叠加原理是微观世界最有趣的现象之一,当态叠加原理应用到复合系统中时,将出现一种非常奇妙的现象—量子纠缠。随着量子信息的迅速发展,量子纠缠成为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中的重要资源。然而,在一些不存在量子纠缠或量子纠缠很弱的系统中,量子信息任务仍然可以完成,人们发现这是量子关联在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量子关联的(包含量子纠缠,量子失协等等)研究与应用成为量子信息科学的研究热点。论文主要围绕不同环境中对三体系统量子关联演化特性的研究,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1.研究了三个二能级原子与多模真空场发生相互作用的三体纠缠演化特性。考虑到原子间距和初始条件对下限共生纠缠和三体负本征值的影响,我们发现最佳原子间距可以使集体阻尼最小化,从而在演化过程中可以使三体纠缠最大化。当原子间距很小时,三体纠缠在短时间里表现出振荡行为,而在长时间里会趋于一个固定值。另外,我们还研究原子间距取不同值时对三体纠缠的影响。2.研究了三个二能级原子独立与单模光场发生相互作用的三体量子关联的演化和保持特性。采用真正多体共生,下限共生和三体几何量子失协来研究系统间的量子关联。我们选择GHZ态和W态作为原子的初始纠缠态,而真空态作为腔场的初始态,研究初始状态与纠缠转移的关系以及不同量子关联度量的稳定性。结果表明,不同初始状态可以控制子系统间纠缠转移;在演化过程中三体几何量子失协比三体纠缠更加稳定。利用弱测量和量子测量反转的方法可以提升三体纠缠。考虑到真正多体纠缠度量方法,我们的工作可推广到N个粒子GHZ态。3.研究了三个二能级原子与共同热库发生相互作用系统的纠缠动力学演化。采用三体负本征值来描述系统间纠缠,通过数值计算分析了初始状态和原子间偶极-偶极相互作用对系统间纠缠演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初始状态的原子相位可以控制量子干涉现象,长时间演化下原子的激发态布居出现俘获现象,通过调节偶极-偶极相互作用强度,可以提升三原子之间的纠缠。
卢道明,邱昌东[2](2015)在《基于光纤连接的耦合腔量子电动力学系统中三体纠缠动力学》文中提出考虑腔场初始处于弱相干场的情况,采用三体纠缠的张量计算法来度量三原子间的纠缠,研究了基于光纤连接的耦合腔量子电动力学系统中原子间三体纠缠动力学。通过数值计算讨论了腔-光纤耦合强度变化,以及弱相干场强度变化对原子间三体纠缠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腔模和光纤模间耦合系数增大,原子间三体纠缠减弱。另一方面,随弱相干场强度增大,原子间的三体纠缠增强。
金光日[3](2015)在《多体开放系统纠缠动力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量子纠缠不仅是量子力学区别于经典力学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量子通信和信息处理的主要核心资源。所以许多量子通信和信息处理任务如量子隐形传态、量子密集编码、量子密钥分配等,都需要量子纠缠来得以实现。但现实中的物理系统,都不可避免的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由此导致的退相干将破坏整个量子系统的纠缠资源。因此,关于开放系统中纠缠动力学的研究,不仅可以加深人们对量子物理基本问题的认识,而且对于量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本文主要研究了在三重J-C模型中真正的三体纠缠动力学与两比特纠缠态的鲁棒性,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成果:1.通过有效的高精度共轭梯度数值计算方法,对三重J-C模型中任意三体系统的真正三体纠缠(three-tangle)动力学和纠缠转移进行了研究。在三重J-C模型中包括三个相同的二能级原子A, B和C,原子的初态制备为一种对称的GHZ-like态或者一种非对称的GHZ-like态,三个原子分别和相同的腔a, b和c耦合。研究结果显示原子间的纠缠会转移到腔之间的纠缠,不同的原子初始态会产生不同的真正三体纠缠动力学行为。也就是说,如果原子的初态是一种对称GHZ-like态,真正三体纠缠会出现纠缠突然死亡,而如果原子的初态是一种不对称GHZ-like态,真正三体纠缠不会出现纠缠突然死亡。2.通过解析和蒙特卡罗模拟方法,对任意两比特系统的退相干过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在研究中,我们选择了三种具有代表性的退相干模型,即退极化通道、退位相通道和振幅阻尼通道。在论文利用的鲁棒性定义就是在这样的退相干通道下看量子系统能够保持纠缠态所能容忍的最大的噪声的能力。用纠缠度量concurrence,我们通过解析方法研究了Bell-like态的退相干过程,又通过蒙特卡罗方法随机模拟了大量两比特量子态(包括混合态)的退相干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具有相同初始纠缠的两比特量子态的鲁棒性并不完全相同,其中Bell-like态的鲁棒性最强,也就是说Bell-like态的退相干过程是所有两比特量子纠缠态的退相干过程的上界。
陈丽[4](2014)在《基于量子反馈控制的纠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量子光学和量子信息理论的发展,量子纠缠的相关研究备受关注。理想的量子系统是封闭的,以至于可以一直保持其量子性。然而,真实的量子系统对于外界环境是开放的,因此容易受量子退相干现象影响,从而导致纠缠的损失。对于有效的量子信息任务而言,退纠缠现象无疑是一个主要的障碍。因此,研究开放量子系统的纠缠动力学演化性质以及掌握控制纠缠衰退的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最近,在实时监测和操纵单个量子系统的理论和实验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量子反馈控制被视为处理退相干问题,稳定纠缠态的一个理想方法。因此,本文针对自旋系统和腔量子电动力学系统的退纠缠性质及动力学行为进行研究,重点研究利用量子反馈控制方法实现稳定纠缠态的制备和调控。利用对数Negativity和Measurement-induceddisturbance方法,研究了与两个不同温度的玻色库耦合的混合自旋开放系统的量子纠缠和量子关联动力学。详细讨论了自旋系统的初态、热库的温度、自旋粒子之间铁磁耦合、反铁磁耦合以及各项异性参数对量子纠缠和量子关联演化规律的影响,发现量子纠缠受系统初态和热库温度影响较大并且会出现突然死亡的现象,而量子关联则不同。量子纠缠只是一种特殊的量子关联,分离态也可能拥有量子关联。通过适当地调节自旋系统的耦合常数和各向异性参数,可以增强量子纠缠和量子关联,并且反铁磁性耦合自旋链具有更强的鲁棒性。随着量子比特数目的增多,纠缠动力学变得更复杂,在噪声的影响下纠缠变得更脆弱,因此,开发控制多体退纠缠的方法仍然是一个挑战。在基于量子跳跃的反馈控制下,研究了在三个经典场驱动下,与强耗散单模腔非共振耦合的三个Λ型三能级原子的纠缠动力学。分别讨论了初态为三原子分离态和三原子纠缠态的情况下,三个原子之间的纠缠演化特性。当初态为三原子分离态时,通过调节经典场的拉比频率并且选择适当的局域反馈控制,三体纠缠可以被极大地增强。重要的是利用我们的反馈模型,只需调节经典场的拉比频率和局域反馈,就可以得到系数任意的稳定W类态,其中包含重要的三体纠缠态,如W态|W,W类态|W±′和三比特无集体振幅阻尼退相干态|φ。此外,找到了三体W类态|无退相干的条件。通过适当地调节经典场的拉比频率并且进行反馈控制,可以实现非对称W态和W态之间的相互转化。在理论上,利用此方案可以实现N量子比特W态的制备和稳定。该方案对于稳定W态的实验实现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相比于二维系统,编码于高维空间的量子通信效率将大大提高。对于某些特殊类型的窃听攻击方案,编码在高维系统上的量子密钥分发和量子密码术更安全。利用基于量子跳跃的反馈控制,提出了一个鲁棒的且可扩展的制备稳定的两原子三维纠缠态的理论方案。方案中涉及的具体系统由强耗散双模腔中的一个V型原子和一个Λ型原子构成,同时由两个经典场驱动。此方案的鲁棒性反映在它对探测无效性不敏感并且有很强的能力抵御反馈强度、经典场驱动强度和原子与腔场耦合强度这些参数的涨落。通过使用局域反馈控制,原子自发辐射的影响也可以被抑制。该方案的可扩展性确保两原子N维纠缠态可以被确定地制备。最后,讨论了该方案的实验可行性。
黄俊[5](2013)在《用TCM研究三组分量子纠缠动力学》文中提出随着量子信息技术的发展,量子纠缠理论的研究也越来越得到了人们的重视。我们首先介绍量子纠缠理论的基础知识,着重说明量子纠缠态的定义、可分性判据、纠缠程度的度量方法和几种常见的纠缠度,还简略的介绍了量子纠缠理论在量子信息领域的应用。我们以约化密度矩阵和矩阵的部分转置为基础方法,详细地研究了Tavis-Cummings模型中的三组分量子纠缠动力学,其中采用负性纠缠与所谓的3-π纠缠为纠缠度量。我们着重分析该模型初态所处的状况以及原子与腔场之间相互作用的耦合系数、原子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衰减率等参量对其纠缠演化特性的影响,还详细的分析与比较了该模型中负性纠缠度与所谓的3-π纠缠度的关联状况。进而得到以下结论:在T-C模型中,其纠缠度随时间的演化特性主要取决于其哈密顿量中的衰减率和耦合系数以及其初态的概率幅。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衰减率始终影响着其纠缠度波动式下降的快慢。耦合系数则主要影响其纠缠随时间演化的振荡频率。该T-C模型的初始态中各组分的概率分布主要影响其纠缠随时间演化的振荡振幅。通过改变其初始态中各组分的概率幅,可以控制其纠缠度振荡的幅度,在|eg0>和|ge0>态的概率为a2=b2=1/4的情况时,其纠缠度随时间演化的曲线将会变成一条直线,其振荡行为消失且单个分量的负性纠缠度Nc将保持最大值。对T-C模型中负性纠缠度与3-π纠缠度的关联性研究表明,在合适的条件下这两种纠缠度是完全正相关的。这些研究有利于多组分量子纠缠理论和量子信息的发展。
卢道明[6](2013)在《三Jaynes-Cummings模型中原子的纠缠特性》文中提出考虑初始处于类GHZ态的3个全同二能级原子1、2和3,它们分别与空间分离的单模光腔发生共振相互作用的情况。利用Jaynes-Cummings模型给出了系统态矢的演化。采用纠缠张量方法,通过数值计算研究了3个原子体系的三体纠缠量和三体中两两间的纠缠量的演化。研究结果表明,随原子初态纠缠度的增大,原子间三体纠缠和两体纠缠均增强。
卢道明[7](2012)在《耦合腔系统中的三体纠缠演化》文中认为研究由耦合腔和四个全同的二能级原子构成的系统中三体纠缠态纠缠量的演化.四个原子分别囚禁在单模耦合腔A和B中,并且原子通过单光子跃迁与腔场发生共振相互作用.采用纠缠张量方法,通过数值计算研究了每个腔中三体纠缠的演化.讨论了原子与腔场间的耦合强度对三体纠缠演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原子与腔场间的两体纠缠强于原子间的两体纠缠,每个腔中的三体纠缠是两体纠缠相干叠加的结果.
程守敬[8](2011)在《运动原子与光场相互作用系统的纠缠演化特性》文中研究说明量子信息科学作为量子力学、计算机科学和信息学相融合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诞生于二十世纪八十年,因为其依靠量子纠缠性、量子相干性、非局域性及不可克隆等许多当前经典信息技术所不具备的基本量了特性,近二十年来,已引起国内外物理学家浓厚兴趣而得到迅猛发展,并取得丰硕研究成果。量子纠缠作为量子力学不同于经典物理最深刻、最奇特和最不可思议的奇妙现象,也是量了信息科学和量了计算的重要资源,因此人们从多方面对量了纠缠本质、演化、度量和应用等进行了广泛研究。这一方面有助十深入理解量子力学的基本问题;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把握量子纠缠在量子信息处理中的所起的作用。本文应用全量子理论和数值计算方法分别研究了双运动原子与单模光场和双运动原子与双模光场相互作用体系的纠缠演化特性,得出了一系列有意义的结论。第一章主要介绍量子信息科学中与本文相关的一些基本理论,量子纠缠的概念、性质和度量、相干态光场形式、光场与原子作用的儿种典型理论模型、推广的Tavis-Cummings模型;第二章研究了Tavis-Cummings模型中两个二能级运动原子与单模Fock态光场相互作用系统中的两原子纠缠演化特性。通过考察改变两原子初始纠缠量和原子运动速度参量,得出原子运动速度参量和两原子初始纠缠量对两原子纠缠动力学的显着影响,发现了如何通过选择合适的原子初态和原子运动速度参量,保持两原子最大纠缠态的方法;第三章研究了两个二能级运动原子与双模纠缠相干光场相互作用过程中的纠缠动力学行为。结果表明:两原子初始纠缠量、光场的平均光子数、光场的初始纠缠量和原子运动速度参量对两原子纠缠动力学有显着影响。当光场较弱时,两原子纠缠演化振荡的幅值随光场纠缠量的增加而明显增加;而当光场较强时,两原子纠缠量随光场纠缠量的增加而增加;两原子纠缠演化的振荡幅值和纠缠量都随着平均光子数的增多而减小;选择合适的初始状态、光场纠缠量与原子运动速度参量,可导致两原子纠缠出现突然死亡和复苏,而且当原子运动速度增大或减小时,可以控制纠缠的突然死亡和复苏,当速度大于某一值时,可避免纠缠突然死亡的出现。第四章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展望。
杨富社,王菊霞[9](2011)在《三体系统量子纠缠度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应用量子计算方法,对三原子体系中三体间、两两间以及Tavis-Cummings模型系统的纠缠度进行了详细计算.通过求解原子与光场相互作用系统态矢满足的薛定谔方程,得出了该模型三体间纠缠度随时间的演化规律.结果表明:原子光场相互作用系统的纠缠度呈现随时间变化的周期振荡性,周期大小与系统初始状态有关.系统中三体间的纠缠度与三体中两两间纠缠度的振荡周期有关.随着时间的变化,体系由开始的非纠缠状态可演化为三体最大或部分纠缠态.
刘燕勇[10](2009)在《多个原子与光场相互作用系统的量子纠缠》文中认为量子信息科学是量子力学和信息科学相结合的产物,在量子信息学中,信息的存储、传输、提取都是离不开量子态。而量子纠缠态无疑是各种各样的量子态中最为重要的一类了,它不仅对了解量子力学的基本概念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它更是一种非常有用的信息“资源”。它在量子隐行传态、量子密集编码、量子密钥分配以及在量子计算的加速、量子纠错、防错等方面都起着关键作用。本文把标准的Tavis-Cummings(T-C)模型扩展到多个原子或考虑原子运动和双光子跃迁的状况,分别对多个二能级原子与光场的纠缠特性进行了研究,对原子间偶极相互作用对双光子T-C模型中纠缠度的影响做了研究,并且对运动耦合型全同二能级原子经过单模光场后三体纠缠的演化做了研究,在计算多体纠缠度时,根据Horodecki等人提出的定义纠缠度的三个假定前提,自定义了n体纠缠态中的一部分纠缠度的计算公式,从而对所得到的3(4,n)体W纠缠态进行了纠缠度的计算。本论文主要包括以下七个章节:第一章主要介绍了量子纠缠的概念、发展史及其在量子信息中的应用价值,并阐述了本文的选题背景、意义和主要工作。第二章介绍了一些相关的基础知识,纠缠理论,并介绍了将场与原子间相互作用的理论模型-标准Tavis-Cummings(T-C)推广到考虑原子运动和原子间偶极相互作用的状况。第三章在考虑了原子间偶极相互作用的情况下,研究了双光子T-C模型中的纠缠演化。并且对所得到的W纠缠态利用Coffman等人提出的分布纠缠的概念及算法对得到的纠缠态做了研究。第四章计算了异模双光子与原子相互作后的纠缠演化,并对结果做了比较详细的分析第五章在同时考虑原子的运动和原子间的偶极-偶极相互作用的情况下,根据初始状态的不同分情况讨论了两个全同二能级原子与单模光场相互作用后各纠缠度的演化。第六章研究了多个全同二能级原子与单模光场相互作用后多体纠缠度的化,而后根据定义纠缠度时的三个前提自定义了用来计算多体纠缠态中的部分纠缠度的公式。最后对所得到的三体,四体,n体W纠缠态的纠缠度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第七章,即最后一章是对前期工作的总结和对未来的展望。
二、T-C模型中三体纠缠态纠缠量的演化特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T-C模型中三体纠缠态纠缠量的演化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环境中的量子关联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常见的三粒子纠缠态 |
1.2 腔量子电动力学基本理论 |
1.3 量子关联的度量方法 |
1.3.1 两体量子关联度量 |
1.3.2 多体量子关联度量 |
1.4 纠缠保护措施 |
第2章 不同原子间距对三原子间纠缠演化特性研究 |
2.1 引言 |
2.2 理论模型与系统的波函数 |
2.3 数值计算与理论分析 |
2.3.1 相同原子间距对三原子间纠缠的影响 |
2.3.2 不同初始状态对三原子间纠缠的影响 |
2.3.3 不同原子间距对三原子间纠缠的影响 |
2.4 本章总结 |
第3章 Jaynes-Cummings模型中三体量子关联演化和保持特性研究 |
3.1 引言 |
3.2 理论模型与系统的波函数 |
3.3 数值计算与理论分析 |
3.3.1 初始状态对GHZ型纠缠态的纠缠转移影响 |
3.3.2 初始状态对GHZ型纠缠态的量子关联影响 |
3.3.3 初始状态对W型纠缠态的纠缠转移影响 |
3.3.4 初始状态对W型纠缠态的量子关联影响 |
3.3.5 运用弱测量和量子测量反转来保持三体纠缠 |
3.4 本章总结 |
第4章 共同环境中三原子间纠缠演化特性研究 |
4.1 引言 |
4.2 理论模型与系统的波函数 |
4.3 数值计算与理论分析 |
4.3.1 初始状态对原子激发态布居的影响 |
4.3.2 原子间偶极-偶极相互作用强度对三原子间纠缠的影响 |
4.4 本章总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2)基于光纤连接的耦合腔量子电动力学系统中三体纠缠动力学(论文提纲范文)
1引言 |
2模型和系统态矢的演化 |
3原子间三体纠缠的演化 |
3.1 腔模与光纤模间耦合系数对原子间三体纠缠的影响 |
3.2 弱相干场强度变化对原子间三体纠缠的影响 |
4结论 |
(3)多体开放系统纠缠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量子信息学概况 |
1.1.1 量子信息学的诞生 |
1.1.2 量子纠缠 |
1.1.3 量子计算和量子计算机 |
1.1.4 量子加密和量子通信 |
1.2 量子纠缠与腔 QED |
1.3 量子纠缠与鲁棒性 |
1.4 本论文的章节安排 |
第2章 量子纠缠 |
2.1 量子纠缠的非定域性 |
2.1.1 EPR 佯谬 |
2.1.2 Bell 不等式 |
2.2 量子纠缠态 |
2.2.1 纯态与混合态 |
2.2.2 纠缠态 |
2.2.3 Schmidt 分解与 PPT 判据 |
2.3 量子纠缠的度量 |
2.3.1 纠缠度量满足的条件 |
2.3.2 几种常见纠缠度量的定义 |
2.4 量子操作概念 |
2.4.1 局域操作(Local Operation) |
2.4.2 非局域操作 |
第3章 腔 QED 与退相干基础 |
3.1 腔与原子互相作用的量子理论 |
3.1.1 腔 QED |
3.1.2 一般 J-C 模型 |
3.2 退相干通道 |
3.2.1 Kraus 算符表示 |
3.2.2 退极化通道(Depolarization channel) |
3.2.3 退相位通道(Dephasing channel) |
3.2.4 振幅阻尼通道(Amplitude damping channel) |
第4章 在三重 J-C 模型下真正的三体纠缠动力学 |
4.1 在三重 J-C 模型下六量子比特模型 |
4.2 对称 GHZ-like 态的真正三体纠缠动力学 |
4.2.1 由三个原子( ABC )构成的子系统 |
4.2.2 由两个原子和一个腔( ABc )构成的子系统 |
4.2.3 由一个原子和两个腔( Abc )构成的子系统 |
4.2.4 由三个腔( abc )构成的子系统 |
4.3 非对称 GHZ-like 态的真正三体纠缠动力学 |
4.3.1 由三个原子( ABC )构成的子系统 |
4.3.2 由两个原子和一个腔( ABc )构成的子系统 |
4.3.3 由一个原子和两个腔( Abc )构成的子系统 |
4.3.4 由三个腔( abc )构成的子系统 |
4.3.5 由两个原子和一个腔( ACb )构成的子系统 |
4.3.6 由一个原子和两个腔( Cab )构成的子系统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退相干过程中两比特纠缠态的鲁棒性 |
5.1 退相干模型 |
5.2 退相干通道下 Bell-like 态 |
5.2.1 退极化通道下 Bell-like 态 |
5.2.2 退相位通道下 Bell-like 态 |
5.2.3 振幅阻尼通道下 Bell-like 态 |
5.3 两比特密度矩阵的生成 |
5.4 所有两比特纠缠态的鲁棒性 |
5.4.1 退极化通道下纠缠态的鲁棒性 |
5.4.2 退相位通道下纠缠态的鲁棒性 |
5.4.3 振幅阻尼通道下纠缠态的鲁棒性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得取得科研成果 |
致谢 |
(4)基于量子反馈控制的纠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量子纠缠 |
1.2.1 量子纠缠态 |
1.2.2 量子纠缠的应用 |
1.3 量子反馈控制 |
1.3.1 量子反馈控制的提出及发展 |
1.3.2 量子反馈控制策略 |
1.4 研究现状分析 |
1.5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6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开放自旋系统的量子纠缠与量子关联 |
2.1 引言 |
2.2 开放量子系统的退相干 |
2.3 开放量子系统的态演化 |
2.3.1 超算符方法 |
2.3.2 主方程方法 |
2.4 混合自旋XXZ模型中的非均衡热纠缠与量子关联 |
2.4.1 量子纠缠的度量 |
2.4.2 量子关联的度量 |
2.4.3 理论模型 |
2.4.4 量子纠缠与量子关联动力学演化 |
2.4.5 结果分析与讨论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量子反馈控制下的三原子纠缠动力学演化 |
3.1 引言 |
3.2 基于量子跳跃的反馈控制 |
3.2.1 量子跳跃 |
3.2.2 反馈控制主方程 |
3.3 耗散单模腔中三原子纠缠演化 |
3.3.1 理论模型 |
3.3.2 反馈控制下原子的有效主方程 |
3.3.3 三原子纠缠的产生 |
3.3.4 三原子纠缠的保持与转化 |
3.3.5 结果讨论与误差分析 |
3.3.6 方案的扩展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量子反馈控制的高维纠缠态制备 |
4.1 引言 |
4.2 两原子三维纠缠态的制备 |
4.2.1 理论模型 |
4.2.2 系统的有效动力学过程 |
4.2.3 反馈控制的引入 |
4.2.4 结果讨论与误差分析 |
4.3 两原子N维纠缠态的制备 |
4.4 方案可行性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用TCM研究三组分量子纠缠动力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量子纠缠理论 |
1.1 量子纠缠态 |
1.1.1 纯态与混合态、密度算符与密度矩阵 |
1.1.2 量子纠缠态的定义 |
1.2 量子纠缠态的判别和度量 |
1.2.1 可分性判据 |
1.2.2 纠缠度量 |
1.3 量子纠缠理论在量子信息领域的应用 |
1.4 本文的研究目的与主要内容 |
第二章 TAVIS-CUMMINGS模型中的三组分量子纠缠 |
2.1 TAVIS-CUMMINGS模型 |
2.1.1 Jaynes-Cummings模型 |
2.1.2 Tavis-Cummings模型 |
2.2 负性纠缠度与3-n纠缠度 |
2.2.1 矩阵的部分转置与约化密度矩阵 |
2.2.2 T-C模型中的负性纠缠度与3-π纠缠度 |
2.3 T-C模型中负性纠缠度与3-Π纠缠度的关联 |
2.3.1 T-C模型负性纠缠度与3-π纠缠度随初始条件变化的演化特性 |
2.3.2 T-C模型中量子纠缠的关联 |
2.3.3 T-C模型中纠缠度在固定时间随初态概率幅改变的变化 |
第三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6)三Jaynes-Cummings模型中原子的纠缠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1 引 言 |
2 理论模型 |
3 原子间三体纠缠态纠缠量的演化 |
4 结 论 |
(7)耦合腔系统中的三体纠缠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系统态矢的演化 |
3原子1和原子2与腔A构成的三体系统的三体纠缠量的演化 |
4 结论 |
(8)运动原子与光场相互作用系统的纠缠演化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本论文涉及的基本理论知识 |
1.1 引言 |
1.2 量子纠缠的概念和性质 |
1.3 量了纠缠的度量 |
1.4 量子光学中的非经典态 |
1.4.1 Fock态 |
1.4.2 相干态 |
1.4.3 压缩态 |
1.4.4 从模纠缠相干光场 |
1.4.5 双模奇偶纠缠相干光场 |
1.5 推广的Tavis-Cummings模型 |
1.5.1 标准的Tavis-Cummings模型 |
1.5.2 运动原子的Tavis-Cummings模型 |
第二章 原子运动对双原子纠缠演化的影响 |
2.1 引言 |
2.2 理论模型及纠缠度量 |
2.3 数值计算和理论分析 |
2.3.1 初始态对两原子纠缠动力学的影响 |
2.3.2 速度参量对两原子纠缠动力学的影响 |
2.4 结论 |
第三章 双模纠缠相干光场与双运动原子相互作用体系的纠缠演化 |
3.1 引言 |
3.2 理论模型及推导 |
3.3 数值计算和理论分析 |
3.3.1 初始状态对两原子纠缠动力学行为的影响 |
3.3.2 光场纠缠量对两原子纠缠动力学行为的影响 |
3.3.3 平均光子数对两原子纠缠动力学行为的影响 |
3.3.4 原子运动速度对两原子纠缠动力学行为的影响 |
3.4 结论 |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多个原子与光场相互作用系统的量子纠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2 基础理论 |
2.1 辐射场的量子化 |
2.2 光场与原子相互作用系统的哈密顿量 |
2.3 Tavis-Cummings(T-C)模型 |
2.3.1 标准的Tavis-Cummings(T-C)模型 |
2.3.2 具有原子运动的T-C 模型 |
2.4 纠缠理论 |
2.4.1 EPR 佯谬 |
2.4.2 Schmidt 分解 |
2.4.3 量子纠缠态 |
2.5 分布纠缠 |
3 原子间偶极相互作用对双光子T-C 模型中纠缠度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理论模型及其解 |
时体系的纠缠演化'>3.3 初始状态为|2,g_1 , g_2> 时体系的纠缠演化 |
+ (1-γ~2)~(1/2) |0, e_1 , g_2>时体系的纠缠演化'>3.4 初始状态为γ|0,g_1 , e_2> + (1-γ~2)~(1/2) |0, e_1 , g_2>时体系的纠缠演化 |
3.4.1 γ =(2)~(1/2)/2时系统的纠缠演化 |
3.4.2 γ= 1 时系统的纠缠演化 |
3.5 小结 |
4 异模双光子与二能级原子相互作用系统的纠缠演化 |
4.1 引言 |
4.2 模型及理论计算 |
时体系的纠缠演化'>4.3 初始状态为|g,1,1>时体系的纠缠演化 |
时体系的纠缠演化'>4.4 初始状态为|e,0,0>时体系的纠缠演化 |
+|e,1,1>+|g,0,0>+|e,0,0>)时体系的纠缠演化'>4.5 初始状态为1/2(|g,1,1>+|e,1,1>+|g,0,0>+|e,0,0>)时体系的纠缠演化 |
4.6 小结 |
5 运动耦合型全同二能级原子经过单模光场后三体纠缠度的研究 |
5.1 引言 |
5.2 模型与运动方程 |
时体系的纠缠演化'>5.3 初始状态为|g_1,g_2,1>时体系的纠缠演化 |
+ |e_1 , g_2,0> )时体系的纠缠演化'>5.4 初始状态为2~(1/2)/2(|g_1 , e_2 ,0> + |e_1 , g_2,0> )时体系的纠缠演化 |
5.5 小结 |
6 多原子与单模光场相互作用后 W 纠缠态的形成 |
6.1 引言 |
6.2 n-1 个全同二能级原子与光场相互作用的模型与运动方程 |
6.3 n=3 时体系的纠缠演化 |
6.4 n=4 时体系的纠缠演化 |
4 时体系的纠缠演化'>6.5 n>4 时体系的纠缠演化 |
6.6 小结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致谢 |
四、T-C模型中三体纠缠态纠缠量的演化特性(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环境中的量子关联动力学研究[D]. 封玲娟. 曲阜师范大学, 2016(02)
- [2]基于光纤连接的耦合腔量子电动力学系统中三体纠缠动力学[J]. 卢道明,邱昌东. 光学学报, 2015(12)
- [3]多体开放系统纠缠动力学研究[D]. 金光日. 吉林大学, 2015(08)
- [4]基于量子反馈控制的纠缠研究[D]. 陈丽.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4(02)
- [5]用TCM研究三组分量子纠缠动力学[D]. 黄俊. 华中师范大学, 2013(01)
- [6]三Jaynes-Cummings模型中原子的纠缠特性[J]. 卢道明. 光电子.激光, 2013(01)
- [7]耦合腔系统中的三体纠缠演化[J]. 卢道明. 物理学报, 2012(18)
- [8]运动原子与光场相互作用系统的纠缠演化特性[D]. 程守敬. 安徽大学, 2011(04)
- [9]三体系统量子纠缠度特性研究[J]. 杨富社,王菊霞.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1)
- [10]多个原子与光场相互作用系统的量子纠缠[D]. 刘燕勇. 江西师范大学, 20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