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21世纪的分子蒸馏单甘酯产业

面向21世纪的分子蒸馏单甘酯产业

一、面向21世纪的分子蒸馏单甘酯工业(论文文献综述)

曹昱[1](2013)在《新型结构脂的酶法制备与功能特性研究》文中指出肥胖已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一种全球性问题。肥胖的发生和膳食结构密切相关,尤其与富含油脂的高热量食品的过量摄取有关。脂肪是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食物的口感、风味和饱腹感都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人们对脂肪的摄取已超过食物总热量比的30%。在此情况下,研究人员开发出了多种脂肪替代品和低热量油脂,包括蔗糖脂肪酸聚酯、中链脂肪酸甘油酯、短长链脂肪酸甘油酯和甘油二酯等。这些产品以低热量或改变油脂在体内的代谢方式来控制脂肪在体内的积聚。其中较为成功的产品有P&G公司的Caprenin产品和Nabiso公司开发的Salatrim系列产品,以及日本花王公司的甘油二酯产品。作为一种理想的油脂替代品,必须具有和传统油脂高度的通用性,即在使用方法、使用条件、感官特性上不得有大的改变,同时必须具有高的安全性和完好的营养特性。以上提及的油脂替代品或多或少有着各自的缺陷,目前还没有一种完全符合理想标准的产品。未来对低热量油脂替代品的市场需求将不断扩大。因此,开发与普通油脂性能相似的油脂替代品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应用潜力。本研究所开发的新型结构脂,在其甘油骨架的sn-2位为短链脂肪酸。此结构脂可利用甘油三酯分子在体内的代谢差异减少餐后血脂水平,具有降低脂肪在体内积聚的功能。普通油脂中甘油三酯分子在体内代谢时,会被肠道中的胰脂肪酶水解为2-长链脂肪酸单甘酯和游离脂肪酸,进入小肠绒毛细胞后会被重新合成为甘油三酯,随后并通过淋巴系统穿过胸导管依靠血液系统转运至身体各处。而新型结构脂进入人体代谢系统后,会形成2-短链脂肪酸单甘酯,能够被迅速吸收进入门静脉并运送至肝脏快速代谢,减少了小肠绒毛细胞中甘油三酯的重合成,从而降低餐后血脂水平,达到防止脂肪堆积的效果。本研究对新型结构脂的酯交换反应合成条件进行了优化,选用Lipozyme RM IM脂肪酶催化三丁酸甘油酯和大豆油脂肪酸甲酯的酯交换反应体系,考察了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和加酶量等参数对酯交换反应合成结构脂过程的影响。以长链脂肪酸插入率、酰基转移率和长链脂肪酸甘油三酯(LLL-TAG)的含量为响应值,利用中心旋转组合设计对Lipozyme RM IM脂肪酶催化酯交换反应进行了优化,最佳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为51.4℃,反应时间为6.77h,加酶量为8.11wt%,此时的长链脂肪酸插入率为43.2%,酰基转移率为5.33%,LLL-TAG含量为0.42%。本研究同时考察了双酶两步法合成新型结构脂的工艺条件,发现Novozyme脂肪酶在使用较高摩尔比(乙醇/三丁酸甘油酯)和较低的反应温度时可以得到高含量的2-丁酸单甘酯。获得2-丁酸单甘酯的最佳反应条件为:无水乙醇与三丁酸甘油酯的摩尔比为65:1,反应温度为25℃,加酶量为5wt%;反应2h后,2-丁酸单甘酯的含量和得率分别为21.6%和62.8%。最后使用Lipozyme RM IM脂肪酶催化2-丁酸单甘酯和脂肪酸甲酯反应合成的S2型结构脂,长链脂肪酸插入率达到52%以上,且酰基转移率只有1.1%。但双酶两步法工艺较为复杂,需消耗大量有机溶剂用于纯化2-丁酸单甘酯,无法用于新型结构脂的批量生产,故后期实验仍然选用一步酯交换法合成新型结构脂。研究了批量合成和纯化新型结构脂的方法,并考察了使用分子蒸馏方法对结构脂分离的影响。结果发现,在进料速度为2g/min,蒸馏系统压力为1Pa,冷却水温度为40℃,刮膜电机转速250r/min,蒸发面温度为200℃时,可以实现新型结构脂的良好分离。使用循环批次反应法合成新型结构脂,结构脂产品的总得率达到64%,经检测发现短链脂肪酸(丁酸)主要分布在甘油酯的sn-2位,所得目标结构脂的含量可以达到80.9%。通过理化性能评价发现,新型结构脂在外观、酸价、皂化价、折光指数等指标上与其长链脂肪酸的酰基供体油大豆油的相关指标十分接近,但烟点比大豆油低,新型结构脂分子量较小而具有更低的熔点。由此可见,新型结构脂可能对普通食用油脂进行全替代使用。随后通过餐后血脂实验和动物成长实验对新型结构脂进行了功能性评价。结果发现,新型结构脂可使小鼠的餐后血液甘油三酯水平降低。在动物成长实验中,对小鼠饲喂第6周时,发现高剂量新型结构脂组的小鼠平均体重低于猪油组,血脂分析结果显示新型结构脂组小鼠的血液总胆固醇浓度具有降低的趋势。肝脏病理学切片观察发现,中剂量和高剂量新型结构脂组小鼠的肝脏中脂肪滴的数量和大小都会相对减少,肾脏病理学切片观察未见异常。以上结果说明新型结构脂具有控制血脂升高,防止脂肪积累的功能,并具有完全替代普通油脂使用的潜力。

陶一荻,李春林,吴薇,高彦祥[2](2012)在《分子蒸馏技术及其在食品行业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分子蒸馏因其具有真空度高、受热时间短、蒸馏温度低、分离效果好等特点而广泛应用于食品行业。综述了分子蒸馏的基本原理及其在食品行业中的最新国内外研究及应用现状。

曾凡逵[3](2010)在《单油酸甘油酯的酶法合成、性质及其在低脂冰淇淋中的应用》文中提出本研究采用酶法生产单油酸甘油酯,以甘油和茶籽油为底物,对催化过程进行了工艺优化。通过对三种商品化的脂肪酶Lipozyme RM IM、Lipozyme TL IM和Novozym 435进行筛选,发现:在叔丁醇溶剂体系中Novozym 435是催化茶籽油甘油解反应合成单油酸甘油酯(Glycerol monooleate, GMO)的最适合的酶。在批次反应中,研究了不同的反应条件如底物摩尔比、底物浓度和温度对单油酸甘油酯生成量和甘油三酯的转化率的影响。最佳的反应条件为底物摩尔比6:1(甘油/茶籽油),底物浓度为40%,反应温度为50℃。在这个最佳反应条件下,经过10h反应,茶籽油的转化率为98.7%,甘油酯中MAG的含量为82.0%。用一根装有4.5g Novozym 435酶的填充床反应器(Packed bed reactor,PBR)连续催化茶籽油甘油解合成单油酸甘油酯,当进料速度为0.25 mL/min时,产物中单脂肪酸甘油酯(Monoacylglycerol, MAG)的含量为80.74%,经过38天长期运行填充床反应器,平均MAG的产能为0.698 Kg MAG/(Kg酶·h)。针对茶籽油为底物的甘油解反应,建立了酶促反应动力学方程。Novozym 435催化茶籽油甘油解合成单油酸甘油酯符合非连续性多底物酶促反应机制即乒乓机制,根据反应机理推导出动力学方程,将实验数据代入推导出来的动力学方程求得动力学常数并对动力学方程进行验证。改变反应体系中酶、水、甘油和茶籽油的添加量,发现实验值和所建立的动力学方程比较吻合。本课题还通过模拟探讨了甘油和茶籽油的添加量对GMO最大生成初速率及反应达到平衡时GMO的产率的影响的协同作用,从模拟出来的结果可以看出高浓度的茶籽油可以获得较高的GMO最大生成初速度,但是会导致GMO的产率下降。当甘油和茶籽油的添加量分别为91.62 mM和15.27mM,Novozym435和水的添加量分别为1.09g和12.59mM时,MAG的最大生成初速率为9.773 mM·h-1,对应的MAG的产率为1.8379 mM MAG·mM-1 TAG。采用分子蒸馏对酶法合成的产物GMO进行分离。正交实验结果表明在蒸发温度(ET)、进料流速(Q)、进料温度(FT)和冷凝温度(CT)四个因素当中ET和Q是影响分子蒸馏分离纯化GMO最重要的两个因素。通过响应面实验设计建立了轻相中MAG、DAG的含量对蒸发温度和进料流速的回归方程:MAG=-577.41+7.44ET-34.13Q+0.24ET×Q-0.02ET2-5.28Q2;DAG=801.97-8.51ET-1.64Q+0.01ET×Q+0.02ET2-0.16Q2,实验值和模型比较吻合。GMO的回收率与其预期的纯度相关,当采用分子蒸馏条件为:Q=0.71mL/min,FT=70℃,CT=60℃,ET为170-190℃之间,可以得到纯度为80%以上的GMO,对应的GMO的回收率为60-80%。通过二级分子蒸馏,Q=1mL/min,ET=180℃,FT=90℃,CT=60℃,得到纯度为98.9%的GMO,对应的回收率为33.42%。对GMO的理化性质分析,并进行了冰淇淋的应用试验研究。结果表明,GMO的含量为82.42% (w/w),酸价为2.1,游离甘油含量为3.21% (w/w),羟基价为314,碘值为78,铅含量为0.08 mg/Kg,灰分为0.03% (w/w),皂化值为175,完全符合美国食品化学品法典第五版(FCC-V)对GMO的质量指标要求。酶法合成的GMO的脂肪酸组成为C12:0,0.06%;C14:0,0.08%;C16:0,10.59%;C16:1,0.13%;C18:0,3.36%;C18:1,73.91%;C18:2,1.87%;其他,3.13%。GMO在室温下是一种蜡状固体,有轻微的油脂味,能溶于热酒精和氯仿,在常温的酒精、乙醚和石油醚中的溶解度很低,不溶于水。GMO的融点约为35-36℃,HLB值为3.7。抗氧化剂BHT、Vc棕榈酸酯和TBHQ能有效地抑制GMO的氧化,添加0.015%BHT、0.015%TBHQ和0.015%Vc棕榈酸酯的GMO在常温下酸价(AV)上升到FCC-V规定的6.0所需要的时间为33-36个月,是空白对照样品的1.38-1.71倍。单油酸甘油酯作为乳化剂在一定程度上能弥补单硬脂酸甘油酯低脂冰淇淋由于脂肪含量降低给冰淇淋口感带来的不利影响。单油酸甘油酯将冰淇淋内部的酪蛋白从脂肪球表面分散开,并将更多的脂肪球簇集到空气泡周围的能力更强,使得最终产品的抗融性效果更好。

姜美仁,吴利东,尹侠[4](2009)在《刮膜式分子蒸馏技术精制单甘酯工业生产装置设计》文中研究说明食品和其他工业对单甘酯的需求与日俱增,尤其是高纯度的分子蒸馏单甘酯。分子蒸馏单甘酯生产过程中的关键设备是分子蒸馏设备。在总结了分子蒸馏技术原理与相关理论,并研究了刮膜式分子蒸馏技术精制单甘酯的分离过程之后,提出了42m2刮膜式分子蒸馏器的结构设计方案。根据该设计方案制造的分子蒸馏装置运行状况良好,生产的单甘酯产品纯度高达96%,分离效率高,经济效益好,极具推广价值。

刘燕,刘钟栋,孙晓霞,李俊超[5](2009)在《单甘酯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本文论述了单甘酯的性质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同时介绍了单甘酯的合成技术。

胡永涛,刘钟栋,杨菁,郑自健,胡道华[6](2009)在《单甘酯、甘二酯高纯品的生产、理化性质及特殊用途》文中研究指明单甘酯、甘二酯及其混合物单双甘油酯是食品中应用最为广泛、历史为最悠久的乳化剂,目前它们的使用量超过整个乳化剂使用量的一半。二十世纪20年代单双甘油酯的工业化生产,使甘油酯作为乳化剂开始在食品中受到广泛的应用,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二十世纪60年代分子蒸馏技术开始应用于单甘酯的提纯,高纯度单甘酯的出现进一步扩大了单甘酯的应用领域。在甘油酯生产技术发展的同时,其理论研究也在高速发展,目前,甘油酯的理论研究及应用研究已经日趋完善。本文将从新的角度出发,分别介绍单甘酯、甘二酯高纯品各自的生产、理化性质、特殊用途,其中重点介绍单甘酯的理化性质、甘二酯的生产及其功能特性。另外还将介绍两种产品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及最近的研究热点,并对未来单甘酯行业的发展做了展望。

李红,王爱辉,刘延奇[7](2008)在《分子蒸馏在油脂工业中的应用》文中认为分子蒸馏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分离技术,在轻工行业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分子蒸馏技术与传统的分离方法有着本质的区别,可以达到其他分离技术无法达到的效果。在生物制药和医药中间体的生产以及天然产物中活性物质的提取过程中,分子蒸馏可以实现高沸点、热敏性和易氧化物质的分离。分子蒸馏在油脂工业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多,特别在最近几年,作为天然活性产物的主要来源之一的油脂,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详细探讨了分子蒸馏的原理及影响因素,并着重讨论分子蒸馏技术在油脂行业中的应用及前景。

胡永涛,王怡然,郑自健,胡道华[8](2008)在《分子蒸馏单甘酯在冰淇淋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从分子结构上详细介绍了分子蒸馏单甘酯在冰淇淋各个生产过程中对冰淇淋物料及最终品质的影响。

王丽华,丁红军,李尔春,金晓辉[9](2007)在《分子蒸馏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文中提出介绍分子蒸馏的特点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王丽华,丁红军,李尔春,金晓辉[10](2007)在《分子蒸馏技术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分子蒸馏技术是一种新型、特殊的用于分离或精制的技术。本文介绍了分子蒸馏的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分离特点。并综述了分子蒸馏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进展。

二、面向21世纪的分子蒸馏单甘酯工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面向21世纪的分子蒸馏单甘酯工业(论文提纲范文)

(1)新型结构脂的酶法制备与功能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结构脂介绍
        1.1.1 结构脂概况
        1.1.2 结构脂的分类
        1.1.3 脂肪酸组成对结构脂功能的影响
    1.2 油脂替代品
    1.3 甘油三酯在人体内的代谢与生理功能
        1.3.1 油脂的代谢
        1.3.2 油脂的生理功能
        1.3.3 结构脂的代谢
        1.3.4 结构脂的生理功能
    1.4 结构脂的制备方法
        1.4.1 化学法
        1.4.2 生物酶法
    1.5 结构脂的分离与纯化
        1.5.1 化学法
        1.5.2 物理法
    1.6 结构脂的功能性评价
        1.6.1 餐后血脂实验实验
        1.6.2 动物成长实验
    1.7 研究意义、目的及主要研究内容
        1.7.1 研究意义
        1.7.2 研究目的
        1.7.3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酯交换法合成新型结构脂
    2.1 材料与仪器
        2.1.1 主要材料与试剂
        2.1.2 主要仪器和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反应体系和甘油骨架供体对脂肪酶催化酯交换反应的影响
        2.2.2 脂肪酶的稳定性
        2.2.3 结构脂合成的单因素实验研究
        2.2.4 响应面设计
        2.2.5 结构脂的组成分析
        2.2.6 结构脂的总脂肪酸组成分析
        2.2.7 sn-2 位脂肪酸组成分析
        2.2.8 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反应体系和甘油骨架供体对脂肪酶催化酯交换反应的影响
        2.3.2 脂肪酶的合成结构脂的稳定性
        2.3.3 底物摩尔比对结构脂合成的影响
        2.3.4 反应温度对结构脂合成的影响
        2.3.5 加酶量对结构脂合成的影响
        2.3.6 酯交换合成结构脂的响应面优化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双酶两步法合成新型结构脂
    3.1 材料与仪器
        3.1.1 主要材料与试剂
        3.1.2 主要仪器和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不同反应条件对 Novozyme 435 脂肪酶醇解反应的影响
        3.2.2 2-丁酸单甘酯的纯化
        3.2.3 新型结构脂的合成
        3.2.4 2-丁酸单甘酯的检测
        3.2.5 结构脂的组成分析
        3.2.6 结构脂的脂肪酸分析
        3.2.7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不同反应条件对 Novozyme 435 脂肪酶醇解反应的影响
        3.3.2 2-丁酸单甘酯的合成与纯化
        3.3.3 新型结构脂的合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型结构脂的纯化与理化性质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主要材料与试剂
        4.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4.2 实验方法
        4.2.1 新型结构脂酶法合成
        4.2.2 分子蒸馏纯化新型结构脂
        4.2.3 油脂组成分析
        4.2.4 结构脂脂肪酸组成分析
        4.2.5 酯交换反应中长链脂肪酸酰基的重复利用
        4.2.6 油脂理化指标测定
        4.2.7 结构脂产品的 DSC 熔化曲线测定
        4.2.8 氧化稳定性的研究
        4.2.9 结构油脂的保存稳定性
        4.2.10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新型结构脂的合成
        4.3.2 蒸馏温度对新型结构脂分离效果的影响
        4.3.3 分子蒸馏温度对回收轻相油脂组成的影响
        4.3.4 蒸馏温度对新型结构脂脂肪酸组成及分布的影响
        4.3.5 酯交换反应原料回收及重复利用
        4.3.6 新型结构脂脂肪酸组成及甘油酯组成分析
        4.3.7 新型结构脂与大豆油的脂肪酸组成比较
        4.3.8 新型结构脂与大豆油的理化指标比较
        4.3.9 新型结构脂的氧化稳定性研究
        4.3.10 新型结构脂的 DSC 曲线测定
        4.3.11 新型结构脂的保存稳定性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型结构脂的降脂功能研究
    5.1 材料与仪器
        5.1.1 主要材料与试剂
        5.1.2 主要仪器和设备
        5.1.3 实验动物
        5.1.4 动物饲料
    5.2 实验方法
        5.2.1 餐后血脂实验实验
        5.2.2 高脂饮食实验
        5.2.3 器官指数
        5.2.4 血脂分析
        5.2.5 器官病理切片制作与观察
        5.2.6 数据分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餐后血脂实验
        5.3.2 新型结构脂对小鼠体重的影响
        5.3.3 新型结构脂对小鼠血脂的影响
        5.3.4 新型结构脂对小鼠器官指数的影响
        5.3.5 新型结构脂对小鼠器官病理切片的观察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创新点
    三、对未来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2)分子蒸馏技术及其在食品行业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分子蒸馏技术简介
    1.1 分子蒸馏基本原理
    1.2 分子蒸馏的优点
2 分子蒸馏技术在食品行业中的应用
    2.1 天然维生素E
    2.2 不饱和脂肪酸
    2.3 天然精油
    2.4 单甘酯
    2.5 高级脂肪醇
3 分子蒸馏技术面临的挑战

(3)单油酸甘油酯的酶法合成、性质及其在低脂冰淇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不饱和脂肪酸单甘酯的性质及酶法合成
        1.1.1 不饱和脂肪酸单甘酯的性质
        1.1.2 酶法合成不饱和单甘酯的进展
    1.2 单油酸甘油酯的性质,酶法合成及应用
        1.2.1 单油酸甘油酯的性质
        1.2.2 单油酸甘油酯的酶法合成
        1.2.3 单油酸甘油酯的应用
    1.3 不饱和单甘酯的分离纯化及分析检测方法
        1.3.1 不饱和单甘酯的分离纯化
        1.3.2 单甘酯的分析检测
    1.4 本课题立题依据与研究内容
        1.4.1 立题依据
        1.4.2 主要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酶法甘油解合成单油酸甘油酯
    2.1 仪器与材料
        2.1.1 主要仪器
        2.1.2 主要材料
    2.2 实验方法
        2.2.1 甘油解反应
        2.2.2 HPLC 法分析甘油酯的组成
        2.2.3 单油酸甘油酯脂肪酸组成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不同脂肪酶催化茶籽油甘油解合成单油酸甘油酯
        2.3.2 反应条件对合成单油酸甘油酯的影响
        2.3.3 填充床反应器连续生产单油酸甘油酯
        2.3.4 单油酸甘油酯脂肪酸分析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单油酸甘油酯酶法合成动力学
    3.1 仪器与材料
        3.1.1 主要仪器
        3.1.2 主要材料
    3.2 实验方法
        3.2.1 甘油解反应
        3.2.2 TAG、DAG、MAG 和FA 含量测定
        3.2.3 甘油含量测定
        3.2.4 水分含量测定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酶促反应动力学方程推导
        3.3.2 反应体系组成对单甘酯生成量的影响
    3.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单油酸甘油酯的分离纯化
    4.1 仪器与材料
        4.1.1 主要仪器
        4.1.2 主要材料
    4.2 实验方法
        4.2.1 凝胶柱色谱法分离纯化单甘酯
        4.2.2 HPLC 法分析甘油酯的组成
        4.2.3 薄层色谱法分离单甘酯
        4.2.4 分子蒸馏装置及操作
        4.2.5 分子蒸馏单因素实验
        4.2.6 正交实验设计
        4.2.7 响应面分析轻相中MAG 和DAG 的组成
        4.2.8 三级分子蒸馏纯化单油酸甘油酯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凝胶柱色谱法分离纯化单甘酯
        4.3.2 单因素实验结果
        4.3.3 正交实验结果分析
        4.3.4 响应面实验结果分析
        4.3.5 回归模型的验证
        4.3.6 MAG 回收率
        4.3.7 三级分子蒸馏纯化单甘酯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单油酸甘油酯的性质及其贮存稳定性
    5.1 仪器与材料
        5.1.1 主要仪器
        5.1.2 主要材料
    5.2 实验方法
        5.2.1 单油酸甘油酯理化指标检测
        5.2.2 单油酸甘油酯HLB 值的计算
        5.2.3 单油酸甘油酯脂肪酸组成分析
        5.2.4 抗氧化剂对单油酸甘油酯贮藏稳定性的影响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单油酸甘油酯的理化性质
        5.3.2 单油酸甘油酯的脂肪酸组成
        5.3.3 单油酸甘油酯的贮存稳定性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单油酸甘油酯在低脂冰淇淋中的应用
    6.1 仪器与材料
        6.1.1 主要仪器
        6.1.2 主要材料
    6.2 实验方法
        6.2.1 冰淇淋制备
        6.2.2 冰淇淋感官评价
        6.2.3 冰淇淋脂肪失稳程度测定
        6.2.4 冰淇淋硬度测定
        6.2.5 冰淇淋粘度和膨化率测定
        6.2.6 冰淇淋抗融性测定
    6.3 结果与讨论
        6.3.1 脂肪失稳程度分析
        6.3.2 感官评价分析
        6.3.3 物理分析
        6.3.4 抗融性曲线分析
    6.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与展望
    1、结论
    2、创新点
    3、展望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刮膜式分子蒸馏技术精制单甘酯工业生产装置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分子蒸馏技术原理及工程应用问题
    1.1 分子蒸馏技术原理
    1.2 分子蒸馏的工程应用问题
2 42m2刮膜式分子蒸馏装置设计
    2.1 刮膜式分子蒸馏器精制单甘酯的过程分析
    2.2 刮膜式分子蒸馏器结构设计
        2.2.1 蒸发器设计
        2.2.2 刮膜转子系统设计
        2.2.3 冷凝器设计
        2.2.4 动力和密封装置
    2.3 真空系统设计
3 结束语

(6)单甘酯、甘二酯高纯品的生产、理化性质及特殊用途(论文提纲范文)

0 前言
1 单甘酯、甘二酯的生产
    1.1 单甘酯的生产
        1.1.1 化学法
        1.1.2 酶法
    1.2 甘二酯的生产
        1.2.1 化学法
        1.2.2 酶法
        1.2.2.1 脂肪酸甘油酯化法
        1.2.2.2 油脂甘油解法
2 单甘酯、甘二酯的理化性质
    2.1 单、二甘酯的基本理化性质
        2.1.1 感官特性
        2.1.2 热稳定性
    2.2 单、二甘酯的结晶行为
    2.3 单甘酯的介晶性质
    2.4 蒸馏单甘酯-水体系相图
3 单甘酯、甘二酯的特殊用途
    3.1 单甘酯的特殊用途
    3.2 甘二酯的特殊用途
4 结语

(9)分子蒸馏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制取天然维生素E
2 分离提纯单脂肪酸甘油酯
3 制取类胡萝卜素
4 分离不饱和脂肪酸
5 制取植物有效成分
6 结语

四、面向21世纪的分子蒸馏单甘酯工业(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型结构脂的酶法制备与功能特性研究[D]. 曹昱. 华南理工大学, 2013(05)
  • [2]分子蒸馏技术及其在食品行业中的应用[J]. 陶一荻,李春林,吴薇,高彦祥. 食品工业科技, 2012(03)
  • [3]单油酸甘油酯的酶法合成、性质及其在低脂冰淇淋中的应用[D]. 曾凡逵. 华南理工大学, 2010(12)
  • [4]刮膜式分子蒸馏技术精制单甘酯工业生产装置设计[J]. 姜美仁,吴利东,尹侠. 粮油加工, 2009(08)
  • [5]单甘酯的研究进展[J]. 刘燕,刘钟栋,孙晓霞,李俊超. 粮油加工, 2009(03)
  • [6]单甘酯、甘二酯高纯品的生产、理化性质及特殊用途[J]. 胡永涛,刘钟栋,杨菁,郑自健,胡道华. 中国食品添加剂, 2009(01)
  • [7]分子蒸馏在油脂工业中的应用[J]. 李红,王爱辉,刘延奇. 中国油脂, 2008(10)
  • [8]分子蒸馏单甘酯在冰淇淋中的应用[J]. 胡永涛,王怡然,郑自健,胡道华. 中国食品添加剂, 2008(03)
  • [9]分子蒸馏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J]. 王丽华,丁红军,李尔春,金晓辉. 食品与药品, 2007(10)
  • [10]分子蒸馏技术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J]. 王丽华,丁红军,李尔春,金晓辉. 包装与食品机械, 2007(02)

标签:;  ;  ;  ;  ;  

面向21世纪的分子蒸馏单甘酯产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