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钱女人

榆钱女人

一、榆钱·女人(论文文献综述)

努尔艾力·买买提[1](2021)在《现代维吾尔语库车土语词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胡炎炎[2](2021)在《随县方言词汇及其归属研究》文中指出

张程[3](2021)在《晋语崇礼方言词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邓琳琳[4](2021)在《贾平凹新时期小说创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当代文学史上,贾平凹已变成一个不可忽视的文学现象,备受瞩目。四十多年来,贾平凹在文学路上风雨兼程,凭借自己不懈的文学努力和坚韧的创作毅力,最终成为了一代文学大家,在当代文坛占有一席之位。新时期,贾平凹开始进入文学视野,以充沛的创作活力和激情写了一百多篇小说,短中长兼而有之,达到了人生的创作高峰期和成熟期,形成了自己的创作风格。同时,贾平凹在新时期小说创作中既有自己的一派追求与坚守,又有在创作的既定轨道下的有意偏离,时刻追求在创作中的转变与突破。这些创作中的改变和坚守为他90年代之后的小说创作打下了基础,为他后期小说实现质的演变做了量的积累。本论文一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介绍了本篇论文的选题意义和价值,将贾平凹新时期小说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和归纳,最后谈了本论文的创新之处。第二部分将贾平凹的小说创作置于新时期文学时代背景中,结合作家的人生经历,在时间上有意往前追溯和向后延伸,探讨贾平凹的新时期小说的创作发生、发展、成熟和转变,并将其在新时期的创作成就进行展现。第三部分对贾平凹新时期的小说作主要分类,分为乡土小说、改革小说和当代志怪小说。乡土小说是贾平凹在新时期主要致力书写的一类小说,是他这时期小说的主干和主方向。改革小说和当代志怪小说则可视为乡土小说主干下的两种具有代表性的小说类别。第四部分主要从常的角度对贾平凹新时期的小说进行分析,表现在对商州地域空间的书写,女性形象的塑造和象征艺术思维的建构方面,这是贾平凹在新时期创作中的坚守和不变的基点。第五部分则在上一部分的基础上对贾平凹新时期小说中的变化进行分析,从小说的主题,人物塑造的内部之变到探寻叙事形式的外部之变,反映作家在创作上的转变和追求。第六部分的结语部分对全篇论文的论述进行了总结,谈到自己对于作家及其创作的感想。总体看来,本论文以贾平凹新时期的小说为研究对象,四个章节在结构部署上有一定的考量和逻辑。文章采取由宏观到微观,由表层到深层的学理分析对贾平凹新时期的小说进行一个全面细致的探寻,以求展现作家新时期的小说创作风貌。

马丽娜[5](2021)在《山西阳曲方言参考语法》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研究山西阳曲方言的语法,具有参考语法的特点。全文一共分为十二章。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第二部分为音系部分,第三章到第十一章讨论与句法相关的一系列问题,最后一章是全文的总结。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参考语法的背景,阳曲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沿革,以及阳曲方言的相关研究成果,简要介绍本文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等。第二章主要介绍了阳曲方言的声韵调系统,和连读变调系统以及方言的文白异读情况。第三章讨论了阳曲话的词类和构词法,重点描写了方言附加式构词和重叠式构词,同时考察了合音词、分音词、逆序词等其他构词形式。第四章重点讨论人称代词、指示词、和疑问代词的语音形式及其句法功能。发现阳曲方言人称代词有专门的领属形式、指示词部分情况三分等特点。第五章主要讨论阳曲方言的名词性短语及领属结构。区分外延性定语和内涵性定语,分别探讨了定中短语、指量短语、同位短语、联合短语等多种名词性短语。同时着重考察了方言领属结构特点。第六章考察方言谓词性短语,涉及主谓短语、动宾短语、连谓短语、述补短语等各种类型。第七章讨论了阳曲话的简单句及其构成,同时在第六章的基础上对动词谓语句的各种句式作了描写。第八章考察了阳曲话的句类系统,重点考察疑问句系统。第九章主要介绍了阳曲方言的复杂句和复合句。先后探讨了补足语从句、定语从句、补语从句以及复句和复句的关联标记模式。第十章关注阳曲方言的时体系统。第十一章讨论了阳曲方言的话题标记等问题。第十二章是全文的总结,对阳曲方言的特点进行了概括。

赵建娅[6](2021)在《宋代女性诗人诗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宋代虽然有众多女性进行了诗歌创作,但诗歌却面临着复杂苛刻的传播环境,女性诗歌在当前流传的数量庞大的宋诗中占比不高。宋代女性诗歌是纯乎性灵的产物,其发展特点与男性诗歌不尽相同,且基本上没有宋代男性诗歌所具有的议论化、哲理化倾向。北宋承平时期的女性诗歌具有非常明显的娱乐性和公共性特点,这与宋初诗歌为交流而创作的倾向密不可分。两宋之交的战乱与流离使女性被迫从既定生活空间中突破出来,这一时期很多女性诗歌依靠题壁的方式留存下来。汴梁宫人和李清照的诗歌呈现出通俗与庄典的相反特性。南宋中兴时期的诗歌表现出私人化的特点,强调自我情感的抒发。南宋末期的诗歌有着鲜明的道德感和贞洁意识,宋末遗民诗人的诗歌则呈现出悲观保守的特点。宋代女性诗歌艺术风格丰富,婉约细腻与悲壮激切、晓畅风趣与典雅庄重并存。她们的诗歌技巧成熟,长于造境和拟人化描写,既存在以文为诗,大量使用虚字的现象,也有一些诗作表现出典雅庄重、理性克制的美感。宋代女性诗人的形象在流传过程中受到的修改与重塑影响了人们对其诗歌的具体认知,她们的诗歌除了具有文学意义外,还是当前古代女性史和生活史研究的重要补充材料。

马悦[7](2021)在《宋代儿童题材诗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丛海霞[8](2020)在《晚清民国巴蜀词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1874至1949年的巴蜀词坛为研究对象,考察此期巴蜀词学思想、词人生态、题材内容、艺术特质、群体流派等发展演变情况,全面展现其多元风貌及在词学史上的独特地位。晚清民国巴蜀词坛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首先,它是千年巴蜀词史发展新变的又一座高峰。巴蜀词坛曾在五代及两宋时期有着辉煌的历史。然金、元、明及清代前中期却十分薄弱,直至晚清才逐步觉醒。近百年时间内,巴蜀词坛不仅唱和活动频繁,创作数量陡然增加,而且质量上乘,出现了不少情格兼重的词史佳作。纵向比较而言,确实堪与五代两宋相提并论。其次,它是晚清民国巴蜀文学不可缺失的一章。与其他文体相比,词之“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的特质在面对不易言说的语境下,有其显着的优势。特别是抗战时期,因为政治宣传的需要,新诗、戏剧、小说等新文学都不免有“带着镣铐跳舞”的局限性,而词这类旧形式,因自五四以来不断被压缩的前期处境,使得在情感表达上更加私有化,反而不再受政治宣传的掣肘。遂更能深入地反映战时人民的真实生态。第三,它是中国地域词史研究的重要方阵。巴蜀地处西陲,有山奇水秀自然风光的陶冶,亦有根深蕴厚词学传统的滋育。无论在地域上,还是文化上,都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天府”特色。然当下对巴蜀词坛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其一,宏观上存在“头重脚轻”现象,即五代、两宋时期词人受到格外关注,而清代及民国时期的词人研究则相对薄弱;其二,文献整理的不足;其三,词学批评重视不够;其四,研究方法及视角比较单一。基于此,本文采取知人论世与文学地理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前者便于准确抽绎作家作品的特质;后者有利于作群体性现象的考察与反思。巴蜀词坛有着悠久的词学传统,晚清民国时期对此既有传承,也有创新。综合来看,此期词学观念有三大特点:第一,推尊词体,强调诗词同源;第二,谲谏批判功能的抬高与词史意识的强化;第三,寄托理念的认同与性灵思想的外化。在建构巴蜀词学历程中,李调元《雨村词话》是词坛浙、常二派此消彼长之间的过渡性存在,也是巴蜀词学星火相传的关键人物。姜方锬《蜀词人评传》则是巴蜀词坛由传统词话向现代词学转型的重要成果。基于以上思想理念的考察,及对创作成就和词史发展的整体观照,晚清民国巴蜀词坛大体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晚清巴蜀词坛的觉醒(1874-1911)。1874年,张之洞成功创办尊经书院,成为巴蜀文学崛起的重要转折点。书院培育了众多眼界开阔、学识渊博的人才,他们为巴蜀文化的兴盛打下扎实的基础。巴蜀词坛也开始摆脱萧条冷寂的局面,如张祥龄、胡延、朱德宝、宋育仁、周岸登等人开始活跃文坛,他们转益多师,博采众长,凭借精工富艳的才情与坚韧不屈的性格,终在词坛博得一席之地。张祥龄是唯一一个串联北京、吴中两大词群并与湖湘词群交往密切的关键人物。他早期学步姜、张之醇雅,后转师二晏,终以意炼警辟、淳质闳约的独特风貌屹立于巴蜀词坛。胡延与朱德宝都是沉沦下僚的文人,空有一腔热血却报国无门。鼎革易代之际,朱德宝站到了维新阵营,试图通过变法来达到挽救国家危亡的目的;而胡延则坚守在守旧阵营,试图以个人辛勤的付出来切实改变地方百姓的生活。二人从不同视角记录了动荡政局下人民的复杂心声。周岸登是晚清向民国过渡的典型。早期因强调声律,一直以“二窗词客”的身份被划入梦窗一派。其实,《蜀雅》词特别重视情感抒发,整体上呈现出由哀婉凄艳到沉雄霸悍风格的转变趋势。在近百年蜀中词坛,周氏理当胜任探花之誉。第二,民国前中期巴蜀词坛的复兴(1912-1936)。锦城词社是近代巴蜀第一个词学社团,它是词坛由觉醒走向复兴的重要标志。该词社成立于四川成都,活跃于1916至1920年间,先后组织三十余次雅集活动,刊刻《春禅词社词》《花行小集》两部词集,参加人数先后达二十四人,比较着名的有赵熙、邓潜、邓鸿荃、张慎仪、江子愚、林思进等。当时四川频繁的军阀混战并未引起中国词坛其他文人的关注,而锦城词社则从文人角度客观记录了发生在身边的各种动乱,所写作品具有透视普通民众生态、补正史之缺的词史价值。赵熙是锦城词社的重要参与者,其《香宋词》不仅是袁枚性灵说的现代回响,而且真切地反映了清民异代之际遗老耆旧的复杂心声。邓潜受赵熙影响较大,他们有着相似的亡国经历和乱世处境,其词呈现出寄托幽深、孤悲沉郁的整体风貌。张慎仪和江子愚则从各自角度展示内心的不甘和挣扎,是彼时人心思变的一个缩影。第三,民国后期巴蜀词坛的强盛(1937-1949)。全面抗战爆发后,随着众多高校及文人迁徙至此,巴蜀成为继南京、上海、京津之后,又一引领潮流的诗词重镇。首先,创作力量和数量都陡然猛增;其次,诗词社团、雅集唱和等群体性文学活动更加活跃;第三,词体社会功能显着增强;第四,描写内容由个性生活转向抗日战争;第五,词作风格由崇尚花间的独抒性灵向豪雄悲壮、沉郁顿挫等多元风貌拓展。此期巴蜀籍词人向迪琮和刘冰研成就十分突出。向词提出师法北宋、情格兼重的创作思路;刘词推崇音律,并强调以词记史。二者是认识民初梦窗风流弊和见证抗战词坛苏辛词风崛起的独特窗口。总而言之,在1874至1949年间,巴蜀经历了从词坛边缘向词坛重镇的发展演变过程。终以兼具巴蜀地域文化特色、倡导抒情的性灵本色和立体呈现当地人民复杂心声的三大特质屹立于中国词坛。

丁明秀[9](2020)在《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史论(1931-1945)》文中提出本文以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为研究对象,以这个时期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报纸、杂志作为研究的史料依据。在全面搜集散落于东北各大报纸副刊与杂志中的有关沦陷区儿童文学原始资料的基础上,运用文献学研究方法,对东北沦陷时期的儿童文学作品进行全面梳理,深入解读,力图呈现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的整体面貌。同时,以东北殖民语境为背景,利用全方位的视角,通过对儿童文学的类型、主题、艺术表现及儿童文学作家、理论批评等多方面的考察,形成对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发展状况的整体建构。纵向上,将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放置于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发展的整体历程中,横向上,与同时期其他沦陷区的儿童文学进行对比。以期可以在宏观层面了解、把握东北儿童文学的发展历程,进而探求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东北儿童文学的存在形态。揭示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创作者受制于日本殖民统治下的生存状态和文化选择,归纳概括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的历史地位和文化意义。第一部分梳理沦陷前的东北儿童文学。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出现与东北儿童文学的觉醒;二是东北新文学运动与现代东北儿童文学的发展。第二部分具体探究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的生态环境。殖民语境是沦陷时期东北儿童文学不可忽视的重要特征,通过对统治机构、文化政策、教育措施和文学阵地的分析,明晰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的生存语境。第三部分划分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的类型。以报纸《泰东日报》的儿童副刊《儿童专刊》《儿童周刊》《少年》等(1931—1945)、《大同报》的儿童副刊《儿童》《儿童与学生》等(1933—1942)、《盛京时报》的儿童副刊《儿童周刊》等(1933—1942)、《国际协报》的儿童副刊《儿童》等(1934—1936)及杂志《满洲学童》(1936.10—1945.3)、《新满洲》(1939.1—1945.4)、《新青年》(1935.10—1942.6)、《麒麟》(1941.6—1945.1)等作为切入口,梳理、评析东北沦陷时期的童谣、儿童诗,童话,儿童小说,儿童剧等的审美特点和艺术价值,以期呈现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的整体发展面貌。第四部分考察东北沦陷时期的儿童文学创作群体。通过对在儿童文学创作方面成就突出的作家杨慈灯,郑毓钧、未名等有影响的作家及站在正义立场上的作家群体创作情况的考察,致力于展现儿童文学创作的多元化。同时探究作家创作思想的转变和由此引起的作品主题转型,并阐释其中的文化意义。第五部分探究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的多样主题与艺术特色。在殖民统治之下,儿童文学主题表现出反抗、潜隐反抗与迎合三种倾向,每种主题倾向中都包含着复杂、多样的表达方式,而且这三种主题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呈现出互相渗透和流变的特征。第六部分是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理论批评。通过对东北沦陷时期儿童文学理论批评呈现的特征分析,勾勒出儿童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方向。东北沦陷区这个特殊时空使得儿童文学既遭到殖民统治的束缚,也使其在政策的夹缝中找到生存空间,文化殖民主义的二律悖反性使得东北沦陷区的儿童文学表现出不同于其他时期文学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

尉方语[10](2020)在《现代汉语偏正式比喻复合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隐喻认知是人类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体现在语言系统中,从词语、句子到篇章,从新成分的制造到新意义的产生,语言的各个层面都有这种认知方式在发挥作用,比喻复合词就是词汇层面的典型表现。比喻复合词指的是在造词过程中有比喻参与的复合词,其中,偏正式比喻复合词数量最多,也最有代表性,因此本文以偏正式比喻复合词为研究对象。主要针对偏正式比喻复合词的判定及构成要素、本体喻体的语义类别及分布特征、偏正式比喻复合词的语义语法关系、偏正式比喻复合词的比喻跨度和范畴化、网络平台的新生偏正式比喻复合词等问题展开研究。本文共分七章内容:第一章,绪论。绪论部分明确了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和语料来源,梳理并评述了偏正式比喻复合词的研究历史和现状,包括“逆序”说的有关争议和不同观点,在此基础上指出目前研究的不足,并阐明了本文的研究目标和意义以及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第二章,偏正式比喻复合词的判定及构成要素。本章讨论了偏正式比喻复合词的判定标准,尤其对容易引起误判的5种情况进行了重点辨析,对以此为依据从《现汉》搜集而来的偏正式比喻复合词予以整体概述。分别考察比喻的构成要素和比喻复合词的构成要素,前者的构成要素为本体、喻体和相似点,后者的构成要素为直指词素和喻指词素,对本体喻体的辨析进行了概念层面和词素层面的考察。文章分别对本体与直指词素的对应关系,喻体与喻指词素的对应关系进行了分析和说明,阐明了前喻式和后喻式两种不同类别的偏正式比喻复合词所体现的不同的对应关系。第三章,偏正式比喻复合词本体喻体的语义类别及分布特征。将偏正式比喻复合词中的本体喻体的语义进行了概括分类,本体分为部件类、人造类、自然类、动物类、植物类等10个类别,喻体分为部件类、人造类、自然类、动物类、植物类等8个类别,两者在语义类别方面有同有异,大同小异。通过比较各语义类别中本体喻体的数量、造词能力以及不同语义类别本体喻体的搭配情况,探讨造词过程中本体喻体语义类别选择的某些规律。同时将不同语义类别的本体喻体分别与相应相似点相比照,考察造词主体在造词过程中对不同语义类别的本体喻体和相似点选择的倾向性。第四章,偏正式比喻复合词的语义关系与语法关系。这一问题可以分为词素之间的语义、语法关系和词素与词之间的语义、语法关系两个角度。具体来说,文章首先探讨词素之间的语法关系和语义关系,其中,语义关系中的比喻关系是比喻复合词独有的语义关系,是文章重点探讨的内容之一;其次是词素与词之间的语义、语法关系,重点讨论词素与词之间的语义关系,这一问题具体表现为造词活动中造词者对词素的选择问题,此外,词素入词后发生的意义偏移也是词素与词之间语义关系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五章,偏正式比喻复合词的比喻跨度。比喻跨度问题研究的灵感来源于学界关于词义透明度问题的研究成果,比喻跨度是词义透明度问题在比喻复合词范畴中的具体表现,本文界定为本体喻体之间的联想距离。比喻跨度的大小受六个因素制约,除频率因素外都参与到比喻跨度的分级中。考虑到比喻跨度层级划分的统一性,将偏正式比喻复合词分为前喻式定中复合词、后喻式定中复合词、性状类状中复合词和动作类状中复合词四类分别进行比喻跨度的分级,最后,语料内的每个复合词按照比喻跨度的大小被分别归入相应层级。第六章,比喻复合词的范畴化分析。对比喻复合词作范畴化分析,分别将前喻式、后喻式偏正复合词作为语言成分进行范畴化。前喻式偏正复合词的范畴化以限定成分的范畴归属为依据,分别归入“以外形为区别特征物”“以性质为区别特征物”等范畴,后喻式偏正复合词的范畴化以中心成分的隐喻性范畴归属为依据,分别归入“特形物”“特性物”“特定功能物”等范畴,其各自又有相应的上位和下位成员。偏正式比喻复合词的范畴化过程与经典范畴、原型范畴等范畴理论中所阐述的范畴化过程具有不同程度的对应性。第七章,网络平台上的偏正式比喻复合词研究—以淘宝网等为例。这一章通过对网络购物平台偏正式比喻复合词的研究来探讨新时期偏正式比喻复合词的新特点。通过淘宝网等网络购物平台搜集了新生偏正式比喻复合词约686个,对其进行了多个角度的分类,探求其在新时期展现的新特点。该章还重点探讨了新生偏正式比喻复合词与传统比喻复合词最大的区别—双重相似点问题,包括双重相似点的内涵、对喻体选择的影响、产生的理据等方面的问题。

二、榆钱·女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榆钱·女人(论文提纲范文)

(4)贾平凹新时期小说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贾平凹与新时期中国文坛
    第一节 1973-1977:贾平凹小说创作的发生与溯源
    第二节 贾平凹小说在新时期文坛的占位与价值
    第三节 90年代以后:贾平凹的小说创作转型
第二章 贾平凹新时期小说主要类型
    第一节 乡土小说:立足商州的乡土书写
    第二节 改革小说:改革主题与新时期农村
    第三节 当代志怪小说:商州世界的神秘景观
第三章 贾平凹新时期小说创作的稳定与常态
    第一节 地方空间:商州地域的日常书写
    第二节 审美观下的女性形象塑造
    第三节 象征思维的艺术建构
第四章 贾平凹新时期小说创作的变革与突围
    第一节 主题之变:人性内涵的单一到多元
    第二节 男性形象塑造及其地位演变
    第三节 叙事视角的变动和叙事时间的倒错交叉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贾平凹新时期小说一览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山西阳曲方言参考语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关于参考语法
        1.1.1 参考语法及其研究综述
        1.1.2 山西方言语法研究综述
    第二节 阳曲的地理位置及历史沿革
        1.2.1 地理位置
        1.2.2 历史沿革
    第三节 阳曲方言研究概述
    第四节 理论框架及研究方法
        1.4.1 理论框架
        1.4.2 研究目的和方法
        1.4.3 语料来源
    第五节 符号说明
第二章 阳曲方言音系
    第一节 阳曲方言的声韵调系统
        2.1.1 声母
        2.1.2 韵母
        2.1.3 声调
    第二节 阳曲方言的连读变调系统
        2.3.1 非叠字两字组连读变调
        2.3.2 叠字两字组连读变调
    第三节 阳曲方言的文白异读
        2.3.1 声母的文白异读
        2.3.2 韵母的文白异读
        2.3.3 部分没有规律的文白异读
第三章 构词与构形
    第一节 词类概说
        3.1.1 开放性词类
        3.1.2 封闭性词类
    第二节 复合式构词法
    第三节 附加式构词与构形
        3.3.1 名词的附加式构词与构形
        3.3.2 动词的附加式构词与构形
        3.3.3 形容词的附加式构词与构形
        3.3.4 小结
    第四节 重叠式构词与构形
        3.4.1 名词的重叠式构词与构形
        3.4.2 动词的重叠式构词与构形
        3.4.3 形容词的重叠式构词与构形
        3.4.4 量词的重叠式构词与构形
        3.4.5 副词的重叠式构词与构形
        3.4.6 拟声词和叹词的重叠式构词与构形
        3.4.7 代词的重叠式构词与构形
    第五节 其他构词与构形手段
        3.5.1 合音词
        3.5.2 分音词
        3.5.3 变音别义构词与构形
        3.5.4 逆序词
    小结
第四章 指示与称代
    第一节 人称代词
        4.1.1 三身代词概说
        4.1.2 三身代词的句法功能及意义
        4.1.3 非三身代词
        4.1.4 人称代词的语法化
        4.1.5 人称代词的语用特点
        小结
    第二节 指示代词
        4.2.1 指示代词的读音形式
        4.2.2 指示代词的本体意义
        4.2.3 指示代词的距离意义
        4.2.4 指示代词的句法功能
        4.2.5 指示代词的语法化
        4.2.6 指示代词的语用特点
        小结
    第三节 疑问代词
        4.3.1 疑问代词的形式与分类
        4.3.2 疑问代词的语用特点
        小结
第五章 名词性短语
    第一节 名词性短语的结构
        5.1.1 定中短语
        5.1.2 数量短语
        5.1.3 指量短语
        5.1.4 同位短语
        5.1.5 联合短语
        5.1.6 “的”字短语
        5.1.7 方位短语
    第二节 定语领属结构
        5.2.1 阳曲方言领属结构的基本类型
        5.2.2 身体器官/物品名词领属的特点
        5.2.3 亲属关系领属的特点
        5.2.4 .社会关系领属的特点
        5.2.5 小结
第六章 谓词性短语
    第一节 主谓短语
        6.1.1 由“词+词”构成的主谓短语
        6.1.2 由“词/短语+短语”构成的主谓短语
    第二节 动宾短语
        6.2.1 名词性宾语
        6.2.2 谓词性宾语
        6.2.3 双宾短语
        6.2.4 离合词
    第三节 状中短语
        6.3.1 状中短语的类型
        6.3.2 框式状语
    第四节 中补短语
        6.4.1 结果补语
        6.4.2 程度补语
        6.4.3 情态补语
        6.4.4 趋向动词与趋向补语
        6.4.5 可能补语
        6.4.6 时地补语
        6.4.7 对“补语”的重新分析
    第五节 联合短语
        6.5.1 联合短语的结构
        6.5.2 联合标记
    第六节 连谓短语
    第七节 兼语短语
    第八节 介词短语
        6.8.1 介词短语的类型
        6.8.2 框式介词
第七章 简单句及其构成
    第一节 完整句与非完整句的基本结构
        7.1.1 完整句
        7.1.2 非完整句
    第二节 动词谓语句的各类句式
        7.2.1 “把”字句(处置式)
        7.2.2 “叫”字句(被动句)
        7.2.3 连谓句
        7.2.4 兼语句
        7.2.5 双宾句
        7.2.6 存现句
        7.2.7 领有句(“有”字句)
        7.2.8 系词句
        7.2.9 比较句
        7.2.10 比况句
        7.2.11 “动”字句
    小结
第八章 句类和语气
    第一节 句类概说
        8.1.1 陈述句(肯定句与否定句)
        8.1.2 祈使句
        8.1.3 感叹句
    第二节 疑问句
        8.2.1 特指问
        8.2.2 选择问
        8.2.3 正反问
        8.2.4 语调问句
        8.2.5 疑问语气词问句
        8.2.6 “是”问句
        8.2.7 小结
    第三节 语气和语气词
        8.3.1 语调
        8.3.2 语气词
    小结
第九章 复杂句与复合句
    第一节 从句
        9.1.1 补足语从句
        9.1.2 定语从句
        9.1.3 补语从句
    第二节 复句及其关联标记模式
        9.2.1 并列复句的关联标记与关联标记模式
        9.2.2 递进复句的关联标记与关联标记模式
        9.2.3 顺承复句的关联标记与关联标记模式
        9.2.4 选择复句的关联标记与关联标记模式
        9.2.5 目的复句的关联标记与关联标记模式
        9.2.6 因果复句的关联标记与关联标记模式
        9.2.7 转折复句的关联标记与关联标记模式
        9.2.8 条件复句的关联标记与关联标记模式
        9.2.9 假设复句的关联标记与关联标记模式
    小结
第十章 时体系统
    第一节 体范畴
        10.1.1 起始体——开[k~h(?)e~(213)]/上[s(?)~(45)]/起[t(?)~hi~(312)]
        10.1.2 延续体——下去[xa~(45)k(?)~(22)]
        10.1.3 持续体——的_着[ti(?)~(22)]
        10.1.4 经历体——过[ku(?)~(45)]
        10.1.5 完成/实现体——咾[lɑu~(312)]/下[xa~(45)]/上[s(?)~(45)]
        10.1.6 短时体
    第二节 时范畴
        10.2.1 过去时
        10.2.2 现在时
        10.2.3 将来时
        10.1.4 参照时间的转移
    第三节 时和体的共现
        10.3.1 过去时标记“来”和体标记的共现
        10.3.2 现在时标记“咧”“嘞”和体标记的共现
        10.3.3 将来时标记“呀”和体标记的共现
    第四节 时标记与语气词
        10.4.1 时标记单纯表语气
        10.4.2 时制标记兼表语气
        10.4.3 时标记与语气词的连用
    小结
第十一章 话题标记
    第一节 话题标记及其用法
        11.1.1 来[l(?)e~0]
        11.1.2 嘞[l(?)~0]
        11.1.3 哇[va~0]
        11.1.4 散[s(?)~0]
        11.1.5 咾[lɑu~0]
        11.1.6 是[s(?)~0]
        11.1.7 还[x(?)~0]
        11.1.8 么[m(?)~(22)]
        11.1.9 呀[ia~0]
        11.1.10 伢[(?)ia~0]
    第二节 话题标记的连用
        11.2.1 X+“是”
        11.2.2 X+“还”
        11.2.3 “伢”+X
        11.2.4 “来散”、“哇么”等
    第三节 话题标记的来源
        11.3.1 来源于语气词
        11.3.2 来源于副词
        11.3.3 来源于人称代词
    小结
第十二章 结语
    12.1 本文的结论
    12.2 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6)宋代女性诗人诗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宋代女性诗人的创作背景及基本情况
    1.1 宋代女性的生存状况
        1.1.1 政治活动
        1.1.2 经济活动
        1.1.3 女性婚恋
    1.2 宋代的女性教育与女性观
        1.2.1 宋代的女性教育
        1.2.2 宋代的女性观
    1.3 宋代女性诗歌创作及流传概况
        1.3.1 宋代女性诗人的创作情况
        1.3.2 宋代女性诗作的流传状况
第二章 两宋女性诗歌创作的历史分期
    2.1 北宋承平时期的女性诗歌创作
        2.1.1 太平治世的女儿情思
        2.1.2 对话意识与倾诉心态
        2.1.3 强烈的存在自觉
    2.2 两宋之交的女性诗歌创作
        2.2.1 靖康之变与女性空间的被动突破
        2.2.2 汴梁宫人的感伤书写
        2.2.3 李清照的家国情怀
    2.3 南宋中兴时期的女性诗歌创作
        2.3.1 抒发隐微之情的朱淑真
        2.3.2 创作题材的延展与拓宽
        2.3.3 气象祥和的宫廷诗作
    2.4 南宋末期及遗民女性诗人诗作
        2.4.1 张玉娘的闺情诗和边塞诗
        2.4.2 饱含女子义理的殉节殉国诗
        2.4.3 遗民女诗人的诗作
第三章 宋代女性诗歌的艺术特色
    3.1 婉约细腻,真挚自然
    3.2 劲直激切,悲壮凄苦
    3.3 语言浅近,晓畅风趣
    3.4 典雅庄重,意味悠长
第四章 宋代女性诗人诗作的后世接受与贡献
    4.1 男性接受主体下才女形象的争议与重构
    4.2 对宋代社会史与文化史的补充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晚清民国巴蜀词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概念及范围
    二、定位与特质
    三、分期与体量
    四、现状与不足
    五、方法与思路
第一章 晚清民国巴蜀词学观念与词学理论
    第一节 词学观念的传承与创新
        一、推尊词体,诗词同源
        二、谲谏批判功能的抬高与词史意识的强化
        三、寄托理念的认同与性灵思想的外化
    第二节 李调元《雨村词话》之批评实践
        一、渊源浙派,推崇醇雅
        二、强调性灵,求新尚奇
    第三节 姜方锬《蜀词人评传》之词学思想
        一、编选标准及编纂体例
        二、汇编、汇校、汇评之文献价值
        三、强调情境、振衰复兴的词学思想
        四、辨析源流、开辟新领域的词学史意义
    结语
第二章 晚清巴蜀词坛的觉醒(1874-1911)
    第一节 尊经书院与巴蜀词学的重振
    第二节 更洗铅华出深意:论张祥龄词
        一、词集文献梳理
        二、学步姜张,尚雅遵律
        三、转师二晏,哀婉凄艳
        四、推尊文体,以词记史
    第三节 位卑未敢忘忧国:胡延与朱德宝词合论
        一、浓才艳遇谁消得:论胡延词
        二、差近茗柯、瓣香稼轩:论朱德宝词
    第四节 瘴海蛮荒倦游客:论周岸登词
        一、不拘一格与寄托遥深的词学观
        二、故国与愁怨:《蜀雅》之心灵诉求
        三、哀婉与沉雄:《蜀雅》之气格
第三章 民国前中期巴蜀词坛的复兴(1912-1936)
    第一节 锦城词社考论
    第二节 一代遗民之词心与气骨:论赵熙《香宋词》附邓潜
        一、瓣香随园主性灵
        二、遗民情怀与乱世悲歌
        三、清雅松秀与豪宕孤悲
    第三节 不甘与无奈的挣扎:张慎仪与江椿词合论
        一、“我与我周旋,宁做我”:论张慎仪词
        二、“忠恨谁能识”:论江椿词
第四章 民国后期巴蜀词坛的强盛(1937-1949)
    第一节 抗日战争与巴蜀词学的转向
    第二节 重振雅音复本色,遵格尚律述真情:论向迪琮词
        一、续集再版,重现心迹
        二、师法北宋,情格兼重
        三、沉郁深婉,朴茂重大
    第三节 几根铁骨撑天地,冷抱秋心续楚骚:论刘冰研词
        一、刘冰研着作考
        二、刘冰研生平与交游考
        三、民国战乱生态的透视与人民复杂心迹的描摹
        四、附论刘冰研散曲
    结语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部分巴蜀作家词学活动行年考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9)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史论(1931-1945)(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理由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理由
    二、研究内容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对象的界定
    三、文献综述
        (一)关于儿童文学史研究
        (二)关于东北儿童文学研究
        (三)关于东北沦陷区文学研究
        (四)关于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研究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沦陷前的东北儿童文学发展状况溯源
    一、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出现与东北儿童文学的觉醒
        (一)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倡导
        (二)东北儿童文学的觉醒
    二、东北新文学运动与现代东北儿童文学的发展
        (一)东北新文学运动
        (二)20年代东北儿童文学的发展形态
第二章 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的生态环境
    一、严苛的统治机构
    二、极端的文化政策
    三、奴化的教育措施
    四、飘摇的文学阵地
第三章 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类型
    一、童谣、儿歌与儿童诗
        (一)童谣
        (二)儿歌
        (三)儿童诗
    二、童话
        (一)童话与教育
        (二)“纯童心文学”与讽刺控诉
        (三)借鉴中改写
        (四)翻译童话的殖民想象
    三、儿童小说
        (一)现实主义的儿童短篇小说
        (二)描画“世界”的长篇儿童小说
    四、儿童剧
        (一)报刊中的儿童剧
        (二)广播中的儿童剧
第四章 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作家研究
    一、突出的作家——杨慈灯
        (一)异化形象书写现实人生
        (二)利用幻想增强作品趣味
        (三)揭露儿童精神受到摧残
    二、有影响的儿童文学作家
    三、正义立场上的作家群体
        (一)殖民地生存境遇的书写
        (二)失去家园者的无限悲凉
        (三)麻木到觉醒的转变历程
第五章 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的主题与艺术特色
    一、深重的苦难
        (一)生活的困苦
        (二)精神的创伤
        (三)生命的消亡
    二、激烈的抗争
        (一)反抗者的旗帜
        (二)抗争中的和声
        (三)黑暗里的低吟
    三、满洲的颂歌
        (一)悬赏征文
        (二)献纳文体
    四、艺术特色
        (一)东北方言俗语的运用
        (二)隐喻反讽的运用
第六章 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批评
    一、儿童文学批评的成果
    二、儿童文学批评的内容
        (一)关注读者与呼唤作品
        (二)童话创作的理论建树
        (三)童话的整体、个案批评
    三、外国儿童文学理论的影响
结语
    一、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的历史地位
    二、文化殖民主义的建构与解构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后记

(10)现代汉语偏正式比喻复合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范围和语料来源
    三、研究历史和现状
        (一) 二十世纪初至二十世纪中期
        (二) 二十世纪中后期
        (三) 二十一世纪初至今
        (四) 关于“逆序”说研究
    四、研究目标和研究意义
        (一) 研究目标
        (二) 研究意义
    五、研究方法
第二章 偏正式比喻复合词的判定及构成要素
    第一节 偏正式比喻复合词的判定
        一、偏正式比喻复合词的判定标准
        二、偏正式比喻复合词概况
    第二节 比喻及比喻复合词的构成要素
        一、比喻的构成要素
        (一) “三要素”的含义
        (二) 本体喻体的辨析
        二、比喻复合词的构成要素
    第三节 各构成要素的对应关系
        一、本体与直指词素的对应关系
        (一) 前喻式偏正复合词
        (二) 后喻式偏正复合词
        二、喻体与喻指词素的对应关系
    小结
第三章 偏正式比喻复合词本体喻体的语义类别及分布特征
    第一节 本体喻体的语义类别
        一、本体的语义类别
        二、喻体的语义类别
        三、本体喻体与偏正式比喻复合词的对应关系
        (一) 本体与偏正式比喻复合词的对应关系
        (二) 喻体与偏正式比喻复合词的对应关系
    第二节 本体喻体在不同语义类别中的分布特征及造词数量
        一、本体在不同语义类别中的分布特征及造词数量
        二、喻体在不同语义类别中的分布特征及造词数量
        三、本体喻体语义类别的搭配特征
    第三节 偏正式比喻复合词本体喻体与相似点的对应分布特征
        一、本体与相似点的对应分布特征
        二、喻体与相似点的对应分布特征
    小结
第四章 偏正式比喻复合词的语义关系与语法关系
    第一节 比喻复合词语义关系与语法关系概况
        一、词素之间的语义、语法关系
        二、词素与词之间的语义、语法关系
        三、前人研究成果
        (一) 前人关于词素之间语义、语法关系的研究
        (二) 前人关于词素与词之间语义关系的研究
    第二节 偏正式比喻复合词词素间的语义、语法关系
        一、偏正式比喻复合词词素间的语法关系
        (一) 偏正式比喻复合词的结构层次
        (二) 偏正式比喻复合词的结构关系
        二、偏正式比喻复合词词素间的语义关系
        (一) 词素间的基本语义关系
        (二) 词素间的比喻关系
    第三节 偏正式比喻复合词词素与词之间的语义关系
        一、前喻式偏正复合词词素的选择
        (一) 前喻式定中复合词词素的选择
        (二) 前喻式状中复合词词素的选择
        二、后喻式偏正复合词词素的选择
        (一) 直指词素选择的或然性是绝对的,必然性是相对的
        (二) 喻指词素选择的或然性是绝对的,必然性是相对的。
        三、词素入词后发生的意义偏移
        (一) 词素入词而生下位义
        (二) 词素入词而生区别义
        (三) 词素入词而生代表义
    小结
第五章 偏正式比喻复合词的比喻跨度
    第一节 比喻跨度相关理论--“语义透明度”
        一、“语义透明度”心理学相关研究
        二、“语义透明度”语言学相关研究
        三、比喻跨度与词义透明度
        (一) 比喻跨度与词义透明度的联系
        (二) 比喻跨度与词义透明度的区别
    第二节 比喻跨度的分级
        一、定中式比喻复合词比喻跨度的分级
        (一) 前喻式定中复合词比喻跨度的分级
        (二) 后喻式定中复合词比喻跨度的分级
        二、状中式比喻复合词比喻跨度的分级
        (一) 性状类复合词比喻跨度的分级
        (二) 动作类复合词比喻跨度的分级
    第三节 比喻跨度的影响因素
        一、本体的显隐
        二、相似点
        (一) 相似点对定中式复合词比喻跨度的影响
        (二) 相似点对性状类状中复合词比喻跨度的影响
        (三) 相似点对动作类状中复合词比喻跨度的影响
        三、前喻式词素间的语义结构关系及后喻式本体喻体的相似程度
        四、前喻式本体喻体的相似程度及后喻式限定成分的提示程度
        五、本体喻体的使用频率及喻指词素的造词频率
    第四节 比喻跨度的产生
    小结
第六章 比喻复合词的范畴化分析
    第一节 范畴理论概述
        一、经典范畴理论
        二、现代范畴理论
        (一) 家族相似论
        (二) 原型理论
        (三) 基本层次理论
    第二节 比喻复合词的范畴化
    第三节 前喻式偏正复合词的范畴化
        一、前喻式偏正复合词范畴化的特点
        (一) 直指词素表示的概念与复合词表示的概念是上下位范畴关系
        (二) 直指词素依据区别特征分别归属于不同的上位范畴
        (三) 前喻式偏正复合词的范畴化具有层级性
        二、前喻式偏正复合词不同类型的范畴化
        三、前喻式偏正复合词范畴化过程中的范畴理论分析
        (一) 经典范畴理论与范畴成员的判定
        (二) 原型范畴理论与前喻式偏正复合词的范畴化
    第四节 后喻式偏正复合词的范畴化
        一、隐喻性范畴的内涵与特点
        (一) 隐喻性范畴成员的范畴归属具有双重性
        (二) 喻指词素表示的隐喻概念与复合词表示的概念是上下位范畴关系
        (三) 喻指词素分别归属于各自的上位范畴
        (四) 15个上位范畴分别归属于3个语义类别范畴
        (五) “X是Y”的逻辑意义在隐喻性范畴中的对应
        (六) 后喻式偏正复合词的隐喻性范畴化具有层级性
        二、后喻式偏正复合词的隐喻性范畴化
        三、隐喻性范畴化过程中的范畴理论分析
        (一) 经典范畴理论与隐喻性范畴成员的判定
        (二) 原型范畴理论与隐喻性范畴
        (三) 隐喻性上位范畴不是家族相似性范畴
    小结
第七章 网络平台上的偏正式比喻复合词研究—以淘宝网等为例
    第一节 网络平台偏正式比喻复合词的语料来源及分类
        一、网络平台偏正式比喻复合词的语料来源
        二、网络平台偏正式比喻复合词的分类
        (一) 按照语义类别分类
        (二) 按照音节数量分类
        (三) 按照相似点分类
        (四) 按照词素类型分类
    第二节 网络平台新生偏正式比喻复合词的特点
        (一) 命名对象和喻体种类丰富
        (二) 词素间的语义关系具有多样性
        (三) 在不同语义类别中的数量分布具有不均衡性
        (四) 喻体的选择具有倾向性
        (五) 产生及传播具有时效性
    第三节 网络平台新生偏正式比喻复合词的双重相似点
        一、联想意义与联想行为
        (一) 联想意义
        (二) 联想行为
        (三) 联想意义与联想行为的关系
        二、常规相似点与意图相似点
        (一) 常规相似点
        (二) 意图相似点
        三、双重相似点与喻体的选择
        四、双重相似点复合词产生的理据
        (一) 双重相似点复合词产生的动力
        (二) 双重相似点得以产生的心理基础
        (三) 双重相似点得以产生的社会基础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榆钱·女人(论文参考文献)

  • [1]现代维吾尔语库车土语词汇研究[D]. 努尔艾力·买买提. 中央民族大学, 2021
  • [2]随县方言词汇及其归属研究[D]. 胡炎炎. 集美大学, 2021
  • [3]晋语崇礼方言词汇研究[D]. 张程. 南宁师范大学, 2021
  • [4]贾平凹新时期小说创作研究[D]. 邓琳琳. 贵州师范大学, 2021
  • [5]山西阳曲方言参考语法[D]. 马丽娜. 山西大学, 2021
  • [6]宋代女性诗人诗作研究[D]. 赵建娅. 河北大学, 2021
  • [7]宋代儿童题材诗歌研究[D]. 马悦. 东北师范大学, 2021
  • [8]晚清民国巴蜀词坛研究[D]. 丛海霞. 吉林大学, 2020(01)
  • [9]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史论(1931-1945)[D]. 丁明秀.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10]现代汉语偏正式比喻复合词研究[D]. 尉方语. 山东大学, 2020(09)

标签:;  ;  ;  ;  ;  

榆钱女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