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NH_4F-LnF_3体系的合成及荧光性质(论文文献综述)
张曦月,张乐,孙炳恒,马跃龙,康健,侯晨,姜本学,刘永福,陈浩[1](2021)在《高功率密度激发荧光材料的反常热猝灭效应》文中认为荧光转换材料普遍存在的发光强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的热猝灭现象严重影响了器件的性能,限制了其在高功率发光二极管(LED)/激光二极管(LD)照明中的应用。然而,部分荧光材料却会出现随着温度升高发光强度增大的现象,即反常热猝灭效应。反常热猝灭作为提升发光材料及其器件应用性能的有效途径得到了广泛研究。本文总结了目前反常热猝灭效应在发光领域的研究现状及应用,阐述了发光反常热猝灭的机理,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以期开发出具有更优反常热猝灭特性的新型发光材料,满足高效高功率LED/LD照明器件的应用需求。
史晨[2](2021)在《锗酸盐多重光响应长余辉材料的制备、响应机理及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稀土离子掺杂的长余辉材料是前沿发光材料中的一种,凭借其特殊的发光性能而得到广泛的研究及应用。传统的长余辉材料在受到激发光源照射后可以发射出特定的光色,但是发射光的单一性极大地限制了长余辉材料的应用范围。因此,如何使长余辉材料在不同激发光源的刺激下具有多种光色变化,从而具备独特的光响应性,成为了人们研究的重要方向。因此,基于研发具有多重光响应性能的长余辉材料的愿景,本论文对锗酸盐材料进行Pb2+,Mn2+,Tb3+等元素共掺杂,从而将光响应荧光、长余辉发光、上转换发光、光激励发光等多种光学性能集中于锗酸盐材料中,并对各掺杂元素在锗酸盐材料中的光响应机理进行了分析研究。此外,通过进一步将制备的光响应锗酸盐长余辉材料进行纺丝制备成纤维,探讨了其在防伪领域的应用潜力。主要研究工作内容如下:(1)利用不同长余辉材料的光色性能差异,实现光响应性能。研究三色长余辉材料,CaAl2O4:Eu2+,Nd3+,Sr Al2O4:Eu2+,Dy3+和Ca0.25Sr0.75S:Eu2+的激发发射性能,利用其激发发射性能的差异,制备出具有光响应性的长余辉材料。实现了长余辉材料在不同激发光源刺激下的光色变化。实验进一步探究了长余辉材料种类、配比及激发条件等因素对长余辉材料的发光性能的影响。本章通过结合三种长余辉材料的特性,实现了复合长余辉材料的光响应性,并研究其作为特殊颜料在信息加密及防伪等方面的应用潜力。(2)探究掺杂元素种类对光响应锗酸盐长余辉材料的光色性能影响,实现单一长余辉材料的多重光响应性能。为了在单一长余辉材料中实现多重光响应性,本章以锗酸盐长余辉材料为研究对象,采用高温固相法,对其进行Pb2+,Tb3+,Mn2+掺杂。通过研究掺杂元素种类对锗酸盐长余辉材料发光性能的影响,制备出三种具有光响应性能的锗酸盐长余辉材料,分别为发蓝色余辉光的Na2CaGe2O6:Pb2+,Y3+,发绿色余辉光的Na2CaGe2O6:Pb2+,Tb3+,及发橙红色余辉光的Na2CaGe2O6:Pb2+,Mn2+,Yb3+。对其荧光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三种材料中均存在两种荧光发光中心。随着激发波长的变化,两种荧光发光中心的相对发射强度不断改变,从而实现三种材料的发射荧光随着激发波长的改变而变化,达到光响应荧光效果。另外,通过对其余辉发光机理研究,结果表明:三种材料的余辉发光仅由一种发光中心完成,产生了一种与荧光光色不同的余辉光色。这种多重光响应长余辉效应,使其可以应用于光传感及防伪材料。(3)研究掺杂含量、烧结温度对光响应锗酸盐长余辉材料的光色性能影响,实现多种光色变化。基于上一章中不同掺杂元素对锗酸盐长余辉材料发光性能的作用机理,对光响应锗酸盐长余辉材料的烧结温度,掺杂剂含量等实验参数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和分析,从而制备出七种具有不同发射光色的光响应锗酸盐长余辉材料。此外,通过掺杂上转换发光离子Er3+和Tm3+将光响应范围扩展到近红外光。成功将光响应荧光、上转换发光、余辉发光、光激励发光等多种光学性能集中于一种锗酸盐材料中。(4)在制备的光响应锗酸盐长余辉材料中,实验以Na2CaGe2O6:Pb2+,Mn2+,Yb3+,Er3+材料研究对象,对各掺杂剂在体系中的作用原理进行研究,分析了Pb2+,Mn2+,Yb3+,Er3+对光响应锗酸盐长余辉材料的光学性能的影响。其中:Pb2+含量的增加会导致蓝色发射光的红移,Mn2+和Yb3+共同影响红色发射光的变化,而Er3+对上转化发射峰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另外,通过研究激发条件对材料的发射光谱的影响,得出随着激发时间的增加,荧光强度逐渐增强直至饱和;随着激发孔径的逐渐增加,荧光强度呈现先线性增加,而后逐渐趋于稳定的现象。(5)采用三种方式制备光响应长余辉纤维,探索光响应长余辉纤维的制备方法及应用。第一种方式是通过传统硅酸盐蓝色长余辉材料和罗丹明B黄色荧光染料的复合,从而制备出复合发光纤维。第二种方式将CaAl2O4:Eu2+,Nd3+长余辉材料和Ca0.25Sr0.75S:Eu2+长余辉材料复合,得到具有光响应效果的二元复合纤维。第三种方式是采用Na2CaGe2O6:Pb2+,Mn2+,Yb3+,Er3+光响应锗酸盐长余辉材料,经过溶液纺丝方式,制备成纤维。实验表明,第三种方式制备的纤维不仅具有更好的形貌,且没有色差等问题,在光响应长余辉纤维的制备方面具有更大的应用前景。
张锐[3](2021)在《双色上转换NaYF4:Yb3+/Ln3+(Ln=Er,Tm)纳米棒的合成及其防伪应用》文中指出
闫天鹏[4](2021)在《稀土掺杂钼酸钆钠荧光材料的上转换发光特性和温度传感研究》文中认为
张浩[5](2021)在《基于稀土氟化物的多模式生物成像造影剂的构建及性能研究》文中认为
刘小桐[6](2021)在《Yb3+/Er3+共掺杂的上转换红光材料的制备及其光学测温性质的研究》文中指出
赵倩男[7](2021)在《基于g-C3N4的发光体系构建及其检测性能研究》文中提出
余霖[8](2021)在《NaYbF4:Tm3+/Fe3+发光材料的低温自熔盐法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指出稀土上转换发光材料具有优异的上转换发光性能,因在能源转换、医疗诊断、光动力疗法、安全防伪和光催化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而备受关注。相较于其他发光材料(量子点和有机染料等)而言,以稀土氟化物材料为代表的稀土上转换发光材料拥有许多独特的优势,如毒性很低、反斯托克斯位移大、寿命长和量子产率高等。本文采用低温自熔盐法制备了一系列稀土氟化物,探究了原料种类、反应温度等实验参数对产物相结构、形貌和尺寸的影响,总结出相应的演化规律。在此基础上,制备出六方NaYbF4:Tm3+/Fe3+发光材料,研究了该材料的上转换发光和磁性等性能以及Fe3+在上转换发射过程中的作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低熔点的Na NO3、Ln(NO3)3·x H2O(Ln=稀土元素)和NH4F为原料,在其摩尔比为1:1:5和不同反应温度的条件下制备出一系列LnF3和NaLnF4产物,基于相结构、形貌和尺寸的演化规律,可分为四类:Ⅰ类(La和Ce)、Ⅱ类(Pr和Nd)、Ⅲ类(Sm、Eu、Gd、Tb、Dy和Ho)和Ⅳ类(Er、Tm、Yb、Lu和Y)。反应温度对Ⅰ类、Ⅲ类和Ⅳ类氟化物的相结构基本没有影响,在高低温度下所制备的Ⅰ类稀土氟化物均呈现为六方LnF3相结构,而Ⅲ类和Ⅳ类氟化物则表现为六方相结构的NaLnF4。当其他反应条件不变,只升高反应温度,Ⅰ类稀土氟化物的形貌由近球状逐渐转变为六棱台,而Ⅲ类和Ⅳ类氟化物则由近球状颗粒分别演变为棒状体和六棱柱,同时整体上表现出良好的结晶度和分散性。另外,Ⅱ类稀土氟化物的相结构对反应温度非常敏感。低温条件下,制备出的样品为短棒状六方LnF3。高温条件下,制备出的样品则为光滑棒状的六方NaLnF4。(2)采用低温自熔盐法,以低熔点的Na NO3、NH4F和Ln(NO3)3·x H2O(Ln=Yb,Tm和Fe)为原料,在1:1:5的摩尔比、210℃的反应温度和4.5 h的反应时间的条件下制备出六方NaYbF4:Tm3+/Fe3+发光材料。结果表明,NaYbF4:Tm3+/Fe3+发光材料具有顺磁性,且其颗粒形貌随着Fe3+浓度的增加,由六棱柱逐渐演化为近球状。Fe3+的最佳掺杂浓度被确定为10 mol%,此时NaYbF4:Tm3+/Fe3+材料的紫外和蓝色发射强度分别提高了16倍和20倍。另外,通过控制Fe3+/Tm3+的掺杂浓度比还能实现红(低于9)蓝(高于9)光的可调发射。由于Fe3+在上转换发过程中起着改变能量迁移途径和调节局域晶格场的作用,NaYbF4:Tm3+/Fe3+实现了在低功率、高掺杂条件下的高效上转换发光。
徐达[9](2021)在《荧光粉/低熔点玻璃复合材料的水解稳定性及其发光性质》文中研究指明由荧光粉与玻璃基体复合组成的荧光粉/玻璃复合材料(PiG)在半导体照明显示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然而,同时具有较低玻璃化转变温度(Tg)且化学性能稳定的玻璃体系是研究中要解决的突出问题。本学位论文针对这一问题,采用氯磷锡体系、硼酸铋体系和磷硼酸盐复合体系作为低Tg玻璃基体,采用发射黄绿光的YAG:Ce3+和发射远红光的Zn Ga2O4荧光颗粒,构筑Pi G(Phosphor-in-Glass)发光玻璃陶瓷体。本文通过添加氧化物对玻璃进行成分调整、结构改性,考察荧光粉/低熔点玻璃复合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软化温度以及晶化温度的变化,建立Pi G发光玻璃陶瓷体的水解稳定性及其发光性质与成分调整、结构改性之间的关系。取得如下研究结果:1.以SnCl2-ZnO-P2O5为玻璃陶瓷主体,通过在熔融状态下加入商用YAG荧光粉的传统熔融法一步制备合成了氯磷锡荧光粉/玻璃复合材料。通过XRD和粉末失重法等表征方法研究了氯磷锡发光玻璃的物相结构,微观结构,发光性能以及抗水解能力。研究结果显示,随着ZnO的含量升高,所得到的样品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先下降后上升,水解反应也呈现相同趋势,当ZnO的含量为0.75%时,体现的发光性能最优异,Tg优化为429℃,水解损失率低至0.39%。2.以Bi2O3-ZnO-B2O3玻璃粉末作为基体,通过丝网印刷法两步制备合成了硼酸铋荧光粉/玻璃复合材料。研究了不同玻璃组分与反应条件对复合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及Tg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Bi2O3/B2O3质量比为3:1时,玻璃基体的反应合成温度优化,Tg优化为435℃;ZnO含量为25%时,丝网印刷制备得到的荧光粉/玻璃复合样品发光性能优化,制备温度优化为630℃,水解损失率低至0.5131%,碱解损失率低至0.0242%,酸解损失率低至10.343%。3.以P2O5-B2O3-Na2O为玻璃粉末作为基体,ZnO作为调节组分,通过传统熔融法与远红光荧光粉ZnGa2O4混合熔制,两步制备合成了磷硼酸盐复合荧光粉/玻璃复合材料。研究结果显示磷硼酸盐发光玻璃具有比较稳定的发光性能与抗水解能力。加入ZnO与不含有ZnO的样品相比,非晶衍射明显,均有优异的发光性能等,P2O5/B2O3比值为1:1,优化的ZnO含量为30%,Na2O含量为50%,Tg优化为438℃,水解损失率优化至0.0004%。
王新宇[10](2021)在《稀土掺杂氟化钇钡激光晶体生长及性能研究》文中提出稀土掺杂氟化物晶体由于其低声子能量和优异的发光性能,广泛地应用于通讯、遥感、测距等领域,自发现以来,一直是激光晶体材料的研究热点之一。通过这些晶体材料获得典型的波段输出,如2.0μm、2.9μm等,具有更广泛、更重要的应用。目前常用的晶体生长方法主要有提拉法(Cz)、下降法(B-S法)和温度梯度法(TGT)等,对于结构对称性低、性能优异的晶体,获得尺寸大、质量高、具有多波段发射的稀土掺杂氟化物晶体则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利用Ho3+离子丰富的能级结构以及在红外波长范围具有多波段发射的潜力,再引入敏化离子和退敏化离子来调节晶体发射波长,优化光学性能。一方面,研究晶体生长参数、晶体结构和晶体密度等性能;另一方面,系统地研究不同离子掺杂晶体的物相结构、光谱参数以预测晶体的激光性能,具体的工作包括以下几点:1)采用共沉淀法和气氛烧结炉等设备成功制备了高纯度Re,Ho:BaY2F8晶体生长料,最佳烧结温度为650℃,烧结时间为2.5 h。结合界面理论,相变驱动力理论和固液界面形状的理论分析,优化了下降炉温场的温度梯度参数以及晶体生长参数。利用自主设计的坩埚下降炉成功培育了氟化钇钡籽晶,并以0.2-0.5 mm/h的坩埚下降速度制备了不同系列的Re,Ho:BaY2F8晶体。2)基于889 nm激光源与Ho3+离子5I5能级相匹配的特点,直接泵浦3.9μm(5I5→5I6)辐射跃迁的上能级,分别获得了2.0μm和3.9μm有效光输出。这一方案避免了光参量激光系统的复杂性,降低泵浦源的能量损耗。3.9μm波长的发射截面经计算为7.759×10-20 cm2,吸收截面为3.563×10-20 cm2。并且通过自搭建的激光测试系统,获得了3.9μm的有效激光输出,最高能量输出为5.6 m J。3)虽然Ho:BaY2F8晶体在2.0μm附近获得了光输出,但泵浦能量优先用于3.9μm发射,导致Ho:BaY2F8晶体在2.0μm波段的光谱参数并不高。针对这一点,引入了敏化剂Yb3+离子来提高晶体对泵浦源能量的吸收,以改善Ho3+离子在2.0μm波段的光谱性能。依据吸收光谱的结果采用980 nm激光源泵浦晶体,并研究了Ho,Yb:BaY2F8晶体在1.2μm和2.0μm处的红外辐射特性和荧光衰减曲线。通过Yb3+离子的敏化作用,显着增强了Ho3+离子对应2.0μm辐射的上能级,即5I7能级。结合光谱和能级寿命数据详细计算了Ho,Yb:BaY2F8晶体包括吸收与发射截面、增益截面等光谱参数,证实了Ho,Yb:BaY2F8晶体在2.0μm波段优异的光学性能。4)Ho:BaY2F8和Ho,Yb:BaY2F8晶体均通过增强辐射跃迁上能级来实现光输出,但很难找到有效的光源或敏化剂用于实现Ho3+离子在2.9μm(5I6→5I7)波段发射。基于激光四能级结构的特点与优势,通过引入退敏化剂Pr3+离子来削弱Ho3+:5I7能级,从而实现5I6→5I7辐射跃迁的粒子数反转。采用坩埚下降法,成功制备了1%Ho,%Pr:BaY2F8(=0,0.2,0.5,0.8,1.2)晶体,发射光谱的结果表明了掺杂Pr3+离子减弱了晶体在2.0μm处的发射峰强度,并增强了晶体在2.9μm处的发射峰强度。随着Pr3+离子的掺杂浓度增加,Ho3+离子的5I7能级寿命从2.03 ms降低到0.23 ms,从而促进了Ho3+离子在2.9μm处粒子数反转。通过计算增益截面得到2.9μm的粒子反转百分比为36.8%。对于Ho,Pr:BaY2F8晶体,从Ho:5I7能级到Pr:3F2能级的能量转移效率经计算为88.7%。这一理念可以推广到更多难以实现粒子数反转的辐射跃迁中,以研究不同稀土离子在更多波段的激光输出。5)为更好的开发Ho3+离子在2.0μm波段的发射潜力,通过引入Nd3+离子来进一步优化2.0μm波段的光谱参数。这一方案避免了Yb3+离子敏化方案中泵浦能量用于上转换发射的情况,提高了红外波段发射的效率。采用坩埚下降方法生长并研究了1%Ho,%Nd:BaY2F8晶体的性能(=1,1.5,2,2.5,3)。对X射线衍射数据分析表明,Ho,Nd:BaY2F8晶体属单斜晶相,空间群为C2/m。通过分析荧光光谱,获得了1.3μm和2.0μm的红外波段发射,表明Nd3+离子是有效的敏化剂,能量传递效率最高达73.7%。结合Ho,Nd:BaY2F8晶体在2.0μm的辐射光谱以及2.0μm的荧光寿命,计算了晶体的光谱参数,其中最强发射截面高达11.52×10-20 cm2,这要比Yb3+离子作为敏化剂在2.0μm处获得的发射截面高出一个数量级,这对于获得高效的2.0μm激光输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NH_4F-LnF_3体系的合成及荧光性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NH_4F-LnF_3体系的合成及荧光性质(论文提纲范文)
(1)高功率密度激发荧光材料的反常热猝灭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1 引 言 |
2 反常热猝灭效应机理相关研究 |
2.1 荧光材料组分设计 |
2.1.1 缺陷能级到发光中心激发能级的能量转移 |
(1)离子非等价取代引入缺陷作为电子陷阱 |
(2)阳离子无序化增加陷阱的深度和数量 |
(3)特定温度下的结构相变形成空位等缺陷 |
2.1.2 提升晶格结构刚性来抑制无辐射跃迁过程 |
(1)石榴石型 |
(2) β-K2SO4型 |
(3)UCr4C4型 |
2.1.3 敏化离子向激活离子或激活离子不同格位间的能量传递 |
2.1.4 晶格负热膨胀效应(NTE)提升能量传递效率 |
2.1.5 热扰动导致能量从激活离子转移至电荷转移态(CTS) |
2.2 荧光材料复合结构与复相设计 |
2.2.1 荧光粉体包覆 |
2.2.2 荧光陶瓷复相设计 |
3 反常热猝灭效应在典型荧光材料体系中的应用 |
3.1 铝酸盐荧光材料 |
3.2 硅(锗)酸盐荧光材料 |
3.3 氮(氧)化物荧光材料 |
3.4 氟化物荧光材料 |
3.5 钨(钼)酸盐荧光材料 |
3.6 钒酸盐荧光材料 |
4 存在的问题 |
(1)理论认识不足: |
(2)表征手段匮乏: |
(3)理论计算欠缺: |
(4)设计策略模糊: |
5 展 望 |
(2)锗酸盐多重光响应长余辉材料的制备、响应机理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稀土长余辉发光材料概述及研究进展 |
1.1.1 稀土长余辉发光材料的概述 |
1.1.2 延长余辉时间和增加余辉强度的研究进展 |
1.1.3 多色余辉研究进展 |
1.1.4 更多发光效果 |
1.1.5 更多的应用 |
1.2 稀土长余辉纤维的概述及研究现状 |
1.2.1 稀土长余辉纤维的概述 |
1.2.2 稀土长余辉纤维的研究进展 |
1.3 稀土长余辉材料的发光机理 |
1.4 光响应发光材料概述 |
1.5 课题的研究意义、目的和主要内容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三色长余辉材料的发光特性及光响应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材料及器材 |
2.2.2 三色长余辉材料的制备 |
2.2.3 测试及表征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微观形貌及物相结构分析 |
2.3.2 发光光谱及光色分析 |
2.3.3 余辉性能分析 |
2.3.4 动态光色分析 |
2.3.5 动态余辉亮度分析 |
2.3.6 光响应性能分析 |
2.3.7 光响应长余辉材料的应用 |
2.3.8 能量转移机理研究 |
2.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Pb~(2+),Tb~(3+),Mn~(2+)掺杂锗酸盐光响应长余辉材料的制备及光色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材料及器材 |
3.2.2 光响应锗酸盐长余辉材料的制备 |
3.2.3 防伪图案的制备 |
3.2.4 测试及表征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微观结构分析 |
3.3.2 物相结构分析 |
3.3.3 激发光谱分析 |
3.3.4 发射光谱分析 |
3.3.5 量子产率分析 |
3.3.6 余辉性能分析 |
3.3.7 余辉发光机理分析 |
3.3.8 光响应性能分析 |
3.3.9 光响应性能应用 |
3.3.10 耐久性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掺杂含量、烧结温度及上转换离子对光响应锗酸盐材料的光色影响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材料 |
4.2.2 锗酸盐长余辉材料的制备 |
4.2.3 测试及表征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微观结构分析 |
4.3.2 物相结构分析 |
4.3.3 三维荧光光谱分析 |
4.3.4 量子产率分析 |
4.3.5 余辉分析 |
4.3.6 上转换发光分析 |
4.3.7 光激励发光分析 |
4.3.8 多重光响应分析 |
4.3.9 样品耐久性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Pb~(2+),Mn~(2+) ,Yb~(3+)在锗酸盐材料中的作用及光响应机理研究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实验材料及器材 |
5.2.2 光响应锗酸盐长余辉材料的制备 |
5.2.3 测试及表征方法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微观形貌及物象结构分析 |
5.3.2 三维发射及激发条件分析 |
5.3.3 Pb~(2+)对发射光谱的影响 |
5.3.4 Mn~(2+)对发射光谱的影响 |
5.3.5 Yb~(3+)对发射光谱的影响 |
5.3.6 980nm激发强度对上转换光的影响 |
5.3.7 光响应机理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光响应锗酸盐长余辉材料在纤维及防伪图案中的应用 |
6.1 引言 |
6.2 实验部分 |
6.2.1 实验材料及器材 |
6.2.2 三种光响应长余辉纤维的制备 |
6.2.3 防伪图案的制备 |
6.3 结果与讨论 |
6.3.1 外观形貌分析 |
6.3.2 物象结构分析 |
6.3.3 激发发射光谱分析 |
6.3.4 余辉性能分析 |
6.3.5 光响应长余辉纤维的研究 |
6.3.6 防伪图案的研究 |
6.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主要创新点 |
7.3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附录: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成果 |
(8)NaYbF4:Tm3+/Fe3+发光材料的低温自熔盐法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创新点 |
第2章 上转换理论基础和应用 |
2.1 上转换发光材料 |
2.2 上转换发光机制 |
2.3 Fe~(3+)的发光机理及其在发光材料中的调节作用 |
2.4 低温自熔盐制备方法概述 |
2.4.1 原理 |
2.4.2 优势 |
2.5 材料的测试原理 |
2.6 上转换发光材料的应用 |
2.6.1 能源转换方面 |
2.6.2 生物医疗方面 |
2.6.3 安全防伪方面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材料的制备 |
3.1 实验试剂 |
3.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3.3 稀土氟化物的制备 |
3.4 NaYbF_4:Tm~(3+)/Fe~(3+)的制备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稀土氟化物的结构和形貌表征 |
4.1 本章引言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Ⅰ类(La和Ce)稀土氟化物的结构和形貌 |
4.2.2 Ⅱ类(Pr和Nd)稀土氟化物的结构和形貌 |
4.2.3 Ⅲ类(Sm、Eu、Gd、Tb、Dy和 Ho)氟化物的结构和形貌 |
4.2.4 Ⅳ类(Er、Tm、Yb、Lu和 Y)氟化物的结构和形貌 |
4.2.5 稀土氟化物结构和形貌的演变规律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NaYbF_4:Tm~(3+)/Fe~(3+)的上转换荧光和磁性能 |
5.1 本章引言 |
5.2 NaYbF_4:Tm~(3+)/Fe~(3+)的结构和形貌表征 |
5.2.1 XRD测试 |
5.2.2 SEM和 TEM表征 |
5.2.3 EDS表征 |
5.3 NaYbF_4:Tm~(3+)/Fe~(3+)的上转换发光性能 |
5.3.1 Tm~(3+)/Fe~(3+)掺杂浓度比的影响 |
5.3.2 激发功率的影响 |
5.4 NaYbF_4:Tm~(3+)/Fe~(3+)的上转换发光过程 |
5.5 NaYbF_4:Tm~(3+)/Fe~(3+)的磁性能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荧光粉/低熔点玻璃复合材料的水解稳定性及其发光性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荧光粉/低熔点玻璃复合材料 |
1.2 荧光粉/低熔点玻璃复合材料的分类 |
1.2.1 硅酸盐玻璃陶瓷体系 |
1.2.2 含铅玻璃陶瓷体系 |
1.2.3 磷酸盐玻璃陶瓷体系 |
1.2.4 硫系玻璃陶瓷体系 |
1.2.5 有机玻璃陶瓷体系 |
1.2.6 铋酸盐玻璃陶瓷体系 |
1.2.7 硼酸盐玻璃陶瓷体系 |
1.3 荧光粉/低熔点玻璃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
1.3.1 熔融法 |
1.3.2 烧结法 |
1.3.3 丝网印刷法 |
1.3.4 流延法 |
1.4 本论文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
第二章 YAG/SnCl_2-ZnO-P_2O_5荧光粉/玻璃陶瓷体系的水解及其发光性质 |
2.1 引言 |
2.2 实验过程 |
2.1.1 实验原料及设备 |
2.1.2 样品的制备与合成 |
2.1.3 样品的表征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氯磷锡荧光粉/玻璃复合材料物相分析 |
2.3.2 氯磷锡荧光粉/玻璃复合材料发光光谱分析 |
2.3.3 氯磷锡荧光粉/玻璃复合材料Raman光谱分析 |
2.3.4 氯磷锡荧光粉/玻璃复合材料差热分析 |
2.3.5 氯磷锡荧光粉/玻璃复合材料红外光谱分析 |
2.3.6 氯磷锡荧光粉/玻璃复合材料XPS分析 |
2.3.7 氯磷锡荧光粉/玻璃复合材料水稳定性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YAG/Bi_2O_3-ZnO-B_2O_3荧光粉/玻璃陶瓷体系的水解及其发光性质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原料及设备 |
3.2.2 样品的制备与合成 |
3.2.3 样品的表征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硼酸铋荧光粉/玻璃复合材料物相分析 |
3.3.2 硼酸铋荧光粉/玻璃复合材料发光光谱分析 |
3.3.3 硼酸铋荧光粉/玻璃复合材料Raman分析 |
3.3.4 硼酸铋荧光粉/玻璃复合材料TG-DSC分析 |
3.3.5 硼酸铋荧光粉/玻璃复合材料红外光谱分析 |
3.3.6 硼酸铋荧光粉/玻璃复合材料XPS分析 |
3.3.7 硼酸铋荧光粉/玻璃复合材料化学稳定性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复合ZnGa_2O_4:Cr~(3+)与ZnO的P_2O_5-Na_2O-B_2O_3荧光粉/玻璃陶瓷体系的水解及其发光性质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原料及设备 |
4.2.2 样品的制备与合成 |
4.2.3 样品的表征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硼磷酸盐荧光粉/玻璃复合材料物相分析 |
4.3.2 硼磷酸盐荧光粉/玻璃复合材料发光光谱分析 |
4.3.3 硼磷酸盐荧光粉/玻璃复合材料Raman光谱分析 |
4.3.4 硼磷酸盐荧光粉/玻璃复合材料TG-DSC分析 |
4.3.5 硼磷酸盐荧光粉/玻璃复合材料红外光谱分析 |
4.3.6 硼磷酸盐荧光粉/玻璃复合材料XPS分析 |
4.3.7 硼磷酸盐荧光粉/玻璃复合材料水稳定性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本学位论文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和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10)稀土掺杂氟化钇钡激光晶体生长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 章 绪论 |
1.1 红外波段激光研究意义 |
1.2 红外波段激光实现方式 |
1.3 Re~(3+)掺杂激光晶体中典型的稀土离子 |
1.4 激光晶体的分类与选择 |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6 本文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
1.6.1 本文研究目的 |
1.6.2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 章 多晶料的制备与表征 |
2.1 高温固相法制备多晶料 |
2.2 共沉淀法制备多晶料 |
2.2.1 实验试剂及设备 |
2.2.2 前驱体的制备过程 |
2.2.3 原料的纯化与相图分析 |
2.3 多晶料的性能表征 |
2.3.1 热重差热分析 |
2.3.2 X射线衍射分析 |
2.3.3 样品中的化学键及形貌分析 |
2.4 晶体中Ho~(3+)离子的浓度方案 |
2.5 本章小结 |
第3 章 晶体生长与表征方法 |
3.1 晶体生长理论 |
3.1.1 成核理论 |
3.1.2 晶体生长相变驱动力 |
3.1.3 熔体中的生长动力学 |
3.1.4 固体-熔体界面形状的影响及控制 |
3.1.5 生长炉温区的设计 |
3.2 晶体生长工艺 |
3.2.1 晶体生长装置 |
3.2.2 坩埚的设计及制作 |
3.2.3 晶体生长实验 |
3.2.4 晶体生长及加工 |
3.3 晶体性能测试 |
3.3.1 X射线衍射(XRD) |
3.3.2 激光显微拉曼测试 |
3.3.3 晶体密度测试 |
3.3.4 热导率测试 |
3.3.5 吸收光谱测试 |
3.3.6 发射光谱测试 |
3.3.7 衰减曲线测试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Ho:BaY_2F_8晶体的性能表征 |
4.1 晶体结构与热性能 |
4.1.1 X射线衍射分析 |
4.1.2 晶体密度分析 |
4.1.3 晶体导热性能研究 |
4.2 200-2200 nm波段吸收光谱分析 |
4.3 红外波段发射光谱及3.9μm光谱参数分析 |
4.4 能量传递分析 |
4.5 荧光寿命计算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Ho,Yb:BaY_2F_8晶体的性能表征 |
5.1 晶体物相与结构表征 |
5.1.1 X射线衍射分析 |
5.1.2 拉曼光谱分析 |
5.2 晶体密度分析 |
5.3 300-1300 nm波段吸收光谱分析 |
5.4 红外波段发射光谱分析 |
5.5 2.0μm波段光谱参数计算 |
5.6 浓度猝灭机理研究 |
5.7 荧光寿命计算及能量传递分析 |
5.8 本章小结 |
第6章 Ho,Pr:BaY_2F_8晶体的性能表征 |
6.1 晶体物相与结构表征 |
6.1.1 X射线衍射分析 |
6.1.2 拉曼光谱分析 |
6.2 晶体密度分析 |
6.3 300-1300 nm波段吸收光谱分析 |
6.4 1-3μm红外波段发射光谱分析 |
6.5 2.9μm波段光谱参数计算 |
6.6 浓度猝灭机理研究 |
6.7 荧光寿命计算及能量传递分析 |
6.8 本章小结 |
第7章 Ho,Nd:BaY_2F_8晶体的性能表征 |
7.1 晶体物相与结构表征 |
7.1.1 X射线衍射分析 |
7.1.2 拉曼光谱分析 |
7.2 晶体密度分析 |
7.3 700-1300 nm波段吸收光谱分析 |
7.4 红外波段发射光谱分析 |
7.5 2.0μm波段光谱参数计算 |
7.6 浓度猝灭机理研究 |
7.7 荧光寿命计算及能量传递分析 |
7.8 本章小结 |
第8章 Ho:BaY_2F_8晶体激光性能表征 |
8.1 激光 |
8.2 自发辐射、受激吸收和受激发射 |
8.3 粒子数反转分布 |
8.4 激光产生原理及特点 |
8.5 Ho:BaY_2F_8晶体的激光性能测试与分析 |
8.5.1 3.9μm激光发射谱分析 |
8.5.2 晶体输出能量测试与分析 |
8.6 本章小结 |
第9 章 结论与展望 |
9.1 结论 |
9.2 创新点 |
9.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致谢 |
四、NH_4F-LnF_3体系的合成及荧光性质(论文参考文献)
- [1]高功率密度激发荧光材料的反常热猝灭效应[J]. 张曦月,张乐,孙炳恒,马跃龙,康健,侯晨,姜本学,刘永福,陈浩. 发光学报, 2021(10)
- [2]锗酸盐多重光响应长余辉材料的制备、响应机理及应用研究[D]. 史晨. 江南大学, 2021(01)
- [3]双色上转换NaYF4:Yb3+/Ln3+(Ln=Er,Tm)纳米棒的合成及其防伪应用[D]. 张锐.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4]稀土掺杂钼酸钆钠荧光材料的上转换发光特性和温度传感研究[D]. 闫天鹏.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5]基于稀土氟化物的多模式生物成像造影剂的构建及性能研究[D]. 张浩.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1
- [6]Yb3+/Er3+共掺杂的上转换红光材料的制备及其光学测温性质的研究[D]. 刘小桐. 重庆邮电大学, 2021
- [7]基于g-C3N4的发光体系构建及其检测性能研究[D]. 赵倩男. 华北理工大学, 2021
- [8]NaYbF4:Tm3+/Fe3+发光材料的低温自熔盐法制备及性能研究[D]. 余霖. 江西财经大学, 2021(09)
- [9]荧光粉/低熔点玻璃复合材料的水解稳定性及其发光性质[D]. 徐达. 天津理工大学, 2021(08)
- [10]稀土掺杂氟化钇钡激光晶体生长及性能研究[D]. 王新宇. 长春理工大学,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