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纤内窥镜下胃内冷冻手术的临床应用

光纤内窥镜下胃内冷冻手术的临床应用

一、纤维内镜下胃内冷冻手术临床应用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陈佳瑞,李晓艳[1](2021)在《儿童喉气管狭窄临床诊断与治疗进展》文中认为喉气管狭窄是由先天性或后天性因素导致的喉气管瘢痕组织形成, 会引起儿童气道阻塞, 导致呼吸和发声功能障碍。该病为目前儿童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较为常见且治疗难度较大的一类疾病。喉气管疾病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 治疗方式多样, 目前尚无统一标准, 尤其对于儿童, 其治疗方法较成人更为复杂。本文就儿童喉气管狭窄的病因、分类、诊断及治疗方法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芮瑞[2](2021)在《经口内镜下贲门缩窄术治疗食管裂孔疝合并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詹敏[3](2021)在《加减清中汤联合西药治疗脾胃湿热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加减清中汤联合西药治疗脾胃湿热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临床疗效及对HP根除率的影响。方法:1.收集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诊断为脾胃湿热型HP相关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并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的患者6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西药组33例和中西药组33例。2.西药组给予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片、雷贝拉唑钠肠溶片和胶体果胶铋胶囊治疗2周后,再续予雷贝拉唑钠肠溶片治疗4周,中西药组在西药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加减清中汤治疗,疗程同西药组。药物总疗程均为6周。3.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等临床资料并记录;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临床症状积分、溃疡情况、HP根除情况及不良反应等情况综合判断疗效。结果:1.入组病例一般资料:西药组和中西药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病程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中医临床单项症状:治疗后两组症状较治疗前均有显着改善(P<0.01),且中西药组优于西药组(P<0.05),尤以在改善口干口苦等症状方面优于西药组(P<0.01)。3.中医临床总积分及疗效:治疗后两组症状较治疗前均有显着改善(P<0.01),且中西药组优于西药组(P<0.01);治疗后,西药组和中西药组的症状总有效率分别为81.25%、96.88%。4.溃疡愈合情况:治疗后两组溃疡情况较治疗前显着改善(P<0.01),且中西药组对溃疡改善情况优于西药组(P<0.05);治疗后,西药组和中西药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0.7%、100%。5.幽门螺杆菌根除情况:治疗后两组根除HP情况较治疗前显着改善(P<0.01),且中西药组对HP根除情况优于西药组(P<0.05);治疗后,西药组和中西药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5%、96.9%。6.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治疗期间中西药组发生不良反应情况低于西药组(P<0.05);西药组和中西药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8.75%、0%。结论:加减清中汤联合西药治疗脾胃湿热型HP相关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临床疗效良好,能提高患者溃疡愈合率及HP根除率,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王炳然[4](2021)在《健脾降逆方治疗中虚气逆型反流性食管炎临床疗效及机制研究》文中认为反流性食管炎(RE)是一种由胃、十二指肠中的内容物反流进入食管造成食管黏膜损伤而引起的食管炎症性病变,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并且近些年的发病逐渐升高,质子泵抑制剂(PPI)是治疗RE的首选药物,它起效较快,但副作用较多,停药后复发率较高。中医药治疗RE能够在缓解临床症状和降低复发率等方面显示出一定优势,已经逐渐成为研究热点。本研究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文献研究,主要阐述RE的中、西医研究进展;第二部分是临床疗效研究,验证健脾降逆方对中虚气逆型RE的临床疗效,并通过随访,对远期疗效进行评价;第三部分是实验研究,使用贲门肌切开结合幽门部半结扎的方法进行RE大鼠造模,从调节cAMP/PKA信号通路及上下游相关蛋白表达的角度探讨健脾降逆方治疗RE的机制。研究方法临床研究:纳入131例中虚气逆型RE病例,其中对照组64例、治疗组67例。治疗组予健脾降逆方颗粒剂口服,每日2次,对照组予奥美拉唑肠溶片口服,20mg/每次,2次/每日。服药周期均为8周,在治疗前后对两组进行安全性检查,对治疗组治疗前后MTL、VIP、Ghrelin进行对比,并分别于停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进行问卷随访。实验研究:选用8周龄SD大鼠,使用贲门肌切开结合幽门部半结扎的方法进行RE造模,于造模后进行分组,共分为6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对照组、中药高剂量组、中药中剂量组和中药低剂量组,每组6只,假手术组和模型组予蒸馏水灌胃,对照组予奥美拉唑肠溶片药液灌胃,中药组分别以不同浓度的健脾降逆方灌胃,灌胃14天后进行取材,应用ELISA法测定大鼠血清VIP、Ghrelin含量;PCR法检测下段食管组织中VIP、VPAC2、Ghrelin、GHSR、cAMP、PKA mRNA 表达;Western Blot 法测定下段食管组织中cAMP、PKA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ROCK1、MLC阳性表达。研究结果临床研究部分:(1)对于GerdQ量表评分而言,在服药8周后,健脾降逆方和奥美拉唑均能有效降低总分,两者未显示出明显差异,但健脾降逆方在停药3个月、6个月的远期效果均优于奥美拉唑,并且停药3个月和停药6个月之间未体现出明显差异,对疗效具有较好的保持效果。而奥美拉唑在停药3个月便出现症状反复。(2)根据GerdQ量表判断复发率,健脾降逆方在停药3个月、停药6个月、停药12个月均优于奥美拉唑,与远期疗效对比的结果一致。(3)对于中医症状分级量表中的主要症状评分而言,健脾降逆方在治疗后、停药3个月、停药6个月、停药12个月均优于奥美拉唑,并在远期疗效上显示出与GerdQ量表同样的趋势:健脾降逆方在停药3个月和停药6个月并未体现出明显差异,至停药12个月时,才出现明显的疗效下降,体现了对疗效具有较好的保持效果。而奥美拉唑在停药3个月便出现症状反复。(4)对于中医症状分级量表中的次要症状评分而言,健脾降逆方的疗效在治疗后、停药3个月、停药6个月、停药12个月均优于奥美拉唑。(5)治疗后治疗组血清MTL含量较治疗前升高,血清VIP含量较治疗前降低,胃底Ghrelin表达较治疗前增多。实验研究部分:(1)造模后,假手术组大鼠在毛发光泽、行动、进食饮水量等方面均优于其余5组。在手术后第7天,随机选择2只非假手术组大鼠取材,HE染色后观察食管大体及病理形态,验证造模成功。(2)中药高、中剂量组较对照组和中药低剂量组而言,均能有效减少VIP及受体VPAC2mRNA表达;中药高、中剂量组较对照组和中药低剂量组而言,均能有效增加Ghrelin及受体GHSR mRNA表达。(3)中药高、中剂量组均能显着降低cAMP、PKA mRNA表达水平。(4)中药高剂量组能够显着增加ROCK1、MLC表达,中剂量组能显着增加ROCK1表达,但MLC的表达仅有升高趋势。结论在本次研究中,验证了健脾降逆方对于RE典型症状的短期疗效(8周内)与奥美拉唑相当,同时在缓解非典型症状上疗效显着,且对停药后的疗效维持具有明显优势,这与健脾降逆方益气健脾,和降胃气,治本顾标的功效相适应。在观察到健脾降逆方对于RE的临床疗效后,通过动物实验验证健脾降逆方能够调节VIP、Ghrelin分泌,减轻食管黏膜损伤。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cAMP/PKA信号通路活性,增加下游蛋白ROCK1、MLC表达,增强平滑肌收缩,促进胃排空有关。

杜秋颖[5](2021)在《幽门螺杆菌感染对慢性胃炎患者胃内菌群影响的初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文旨在研究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后,具有上消化道症状的慢性胃炎患者的胃黏膜菌群结构、多样性等是否会发生改变,并分析H.pylori感染后胃黏膜菌群变化与其慢性感染不能自我清除、胃粘膜慢性炎症活动的致炎机制等是否存在潜在关联。对H.pylori感染人体的致病机制研究及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研究共纳入从2020年6月至2020年11月期间具有上消化道症状的慢性胃炎患者26人,其中包括H.pylori阳性的慢性胃炎患者(12人)及H.pylori阴性(14人)的慢性胃炎患者。通过问卷调查及口头说明研究内容等方式,对符合入组标准并签署同意书的患者采用同位素标记的尿素13C呼气试验(Urea Breath Test,UBT)、快速尿素酶试验(Rapid Urease Test,RUT)、胃粘膜组织病理学染色检测,若患者UBT阳性和(或)RUT阳性及胃粘膜组织病理学染色可见H.pylori(即三条标准中符合包含胃粘膜组织病理学染色阳性在内的两条标准),则判定患者存在H.pylori感染(H.pylori阳性),根据H.pylori检测结果将26例患者分为H.pylori阳性的慢性胃炎组(Group_HP_Pos组)及H.pylori阴性的慢性胃炎组(Group_HP_Neg组),并收集其胃黏膜样本,使用基于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的细菌16Sr RNA基因(16Sr RNA gene,16Sr RNA)测序方法,对H.pylori感染和不同炎症性程度的慢性胃炎患者胃内菌群结构、物种多样性等展开分析。结果:本研究采集H.pylori阳性的慢性胃炎患者及H.pylori阴性的慢性胃炎患者共26份样本。经16Sr RNA高通量测序后Group_HP_Pos组的有效序列平均为63830条,Group_HP_Neg组的有效序列平均为68151条,最终得到的运算分类单位(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OTUs)为11731条。经OTU分析,Group_HP_Neg组OTU量高于Group_HP_Pos组,两组的共有的OTU数量为5706个,分别占Group_HP_Neg组和Group_HP_Pos组总OTU数量的63.22%和67.83%,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两组菌群结构具有相同之处,而高数量的OTU数也提示两者胃内菌群具有较高的丰富度。两组样本α多样性指数评估证实了本研究样本测序量及深度已覆盖胃内绝大多数细菌,且均有良好的物种丰富度和均匀度,但经α多样性指数分析后发现Group_HP_Pos组和Group_HP_Neg组两者间胃黏膜菌群α多样性未见明显差异。通过进一步分析胃粘膜菌群结构的Beta多样性,我们发现Group_HP_Pos组与Group_HP_Neg组的微生物群落结构相似,两者胃黏膜菌群β多样性无统计学差异。我们将所得的OTU注释到各分类水平,胃内微生物被划分为32个菌门,84个菌纲,207个菌目,399个菌科,973个菌属,454个菌种。Group_HP_Pos组与Group_HP_Neg组的优势菌门均为拟杆菌门、变形菌门、厚壁菌门、放线菌门、Epsilonbacteraeota。两组排名前五的菌属均为:毛螺旋菌属NK4A136组(Lachnospiraceae_NK4A136_group)、螺杆菌属(Helicobacter)、拟杆菌属(Bacteroides)、克雷伯氏菌属(Klebsiella)、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其中螺杆菌属在Group_HP_Pos组丰度明显高于Group_HP_Neg组,而明显减少的菌属为假单胞菌属。然后利用Wilcoxon差异统计分析得出Group_HP_Pos组与Group_HP_Neg组在门、纲、目、科、属、种分类水平上均存在显着差异的菌落。其中差异菌门分别是:Epsilonbacteraeota、梭杆菌门;差异物种丰度排名前十的菌属为:Helicobacter、Christensenellaceae_R-7_group、脱硫弧菌属(Desulfovibrio)、Cetobacterium、普雷沃菌属(Prevotella)、短芽孢杆菌(Brevibacillus)、原小单孢菌属(Promicromonospora)、假黄单胞菌属(Pseudoxanthomonas)、小杆菌属(Dialister)、小单孢菌属(Micromonospora)。我们利用属水平相关性热图对不同菌属之间相关性分析后发现菌属之间存在一定的正负相关性,其中下列菌属之间成正相关:Helicobacter与Rikenellaceae_RC9_gut group、拟杆菌属;Lachnospiraceae_NK4A136_group与罗氏菌属、Odoribacter、Prevotella_1、鞘氨醇单胞菌属、Alistipes、Ruminococcus 1;假单胞菌属与肠杆菌属、Klebsiella;Bacteroides与Rikenellaceae_RC9_gut group;Klebsiella与Enterobacter、Parasutterella、柠檬酸杆菌属;而下列菌属之间成负相关:Helicobacter与Ruminococcaceae_UCG-014;Pseudomonas与粪杆菌属;Klebsiella与Alistipes、瘤胃梭菌属9、拟普雷沃菌属。最后我们利用PICRUSt软件对基于16S的KEGG功能预测,在KEGG_L1水平上两组未见明显差异;在KEGG_L2水平上的代谢通路中,Group_HP_Pos组和Group_HP_Neg组在循环系统上有显着差异,且Group_HP_Pos组的癌症、神经退行性疾病、免疫系统、信号分子相互作用、复制和修复、循环系统、细胞运动、心血管疾病、细胞生长与凋亡、翻译、内分泌系统、环境适应代谢通路呈升高趋势。在KEGG_L3水平上Group_HP_Pos组和Group_HP_Neg组在内分泌及其他因素调节的钙再吸收、唾液分泌、胃酸分泌、醛固酮调节钠重吸收、阿米巴病、帕金森病、心肌收缩7个方面功能具有显着差异。而在组间比较KO值过程中我们发现Group_HP_Pos组样本在下列代谢功能方面较Group_HP_Neg组样本具有更高表达:描述不良特征、用于一般功能预测;氨基酸代谢、外源生物降解与代谢、多环芳烃降解;环境信息处理,膜运输,运输工具。结论:慢性胃炎患者感染H.pylori后会发生胃内菌群紊乱,一些致病的口腔菌群及肠道菌群增加,还存在一些与H.pylori呈正负相关关系的菌群,这为下一步使用益生菌辅助治疗H.pylori感染的方法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陈宏艳[6](2021)在《ACVR1在幽门螺杆菌感染致胃黏膜癌变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与目的:我国是胃癌高发国及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的高感染地区,全球每年胃癌的新发和死亡病例40%以上发生在中国,胃癌的高发与Hp感染密切相关(我国Hp感染率高达55.8%)。早在1994年,Hp已被WHO列为I类致癌因子,且是预防胃癌发生的最重要的可控因素。Hp感染可通过诱导胃黏膜炎症反应、促进DNA损伤、修复失衡及改变胃内微生态结构等过程促进胃黏膜癌变。但确切致病机制仍不明确,值得进一步研究。激活素A受体I型(Activin A receptor type I,ACVR1)蛋白为TGF-β超家族中的骨形态发生蛋白I型受体,含有多个结构域或特异氨基酸序列,参与多种生物学过程。已有研究报道ACVR1的突变可导致进化性肌肉骨化症的发生,且在乳腺癌和肝癌的发生过程中扮演着“促癌因子”的角色。此外,我们前期通过TCGA数据库及体外的Hp感染的转录组测序结果筛选发现ACVR1的表达在Hp感染组明显升高,且胃癌明显高于癌旁,ACVR1的高表达与不良预后显着相关。因此,我们推测ACVR1在Hp感染致胃黏膜癌变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但具体机制尚不明确。Hp感染致癌的经典病理演变模型为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胃癌。肠上皮化生被认为是此过程中的“不可逆点”。尾型同源盒基因2(Caudal Type Homeobox 2,CDX2)作为肠道特异性转录因子在胃黏膜发生肠上皮化生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我们构建的ACVR1敲除胃癌细胞与野生型细胞的转录组测序结果提示敲除ACVR1可显着降低CDX2的表达,表明CDX2可能作为ACVR1的下游效应分子发挥促癌作用。基于以上研究背景和我们的前期研究,本课题拟通过人体胃组织标本和细胞层面阐明ACVR1及CDX2在Hp感染致病中的作用及机制,为Hp感染相关胃黏膜病变的防治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及治疗靶点。材料与方法:(一)ACVR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对胃黏膜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1.提取TCGA数据库中的胃癌数据并分为Hp阳性和阴性胃癌组,同时联合体外的Hp感染组及对照组的转录组数据筛选Hp致病相关基因,进一步利用GEPIA数据库检测ACVR1在胃癌标本及正常组织中的表达以明确其促癌或者抑癌作用;2.收集胃癌及癌旁组织手术标本,Western blot方法检测ACVR1在胃癌及癌旁的表达;3.进一步通过GEPIA数据库分析ACVR1与胃癌预后的关系;4.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胃黏膜正常上皮细胞及胃癌细胞中ACVR1的表达。5.构建AGS细胞ACVR1基因敲除细胞(ACVR1-AGS)及鉴定;6.采用CCK-8法、平板克隆形成实验及Transwell实验检测野生型AGS细胞(WT AGS)及ACVR1-AGS细胞生物学行为。(二)Hp感染对胃癌细胞中ACVR1表达的影响1.构建Hp 7.13及Hp PMSS1与AGS细胞共培养模型,通过Western blot检测菌株在不同感染复数(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MOI)的条件下感染细胞后ACVR1的表达;2.构建Hp PMSS1及对应的Cag A敲除菌株(Hp PMSS1 CagA-)与AGS细胞共培养模型,通过Western blot检测毒力因子Cag A对ACVR1的影响。(三)ACVR1在Hp感染致病中的作用及初步机制探讨1.构建Hp 7.13及Hp PMSS1与WT AGS和ACVR1-AGS细胞共培养模型;2.采用CCK-8法及Transwell实验检测Hp菌株与WT AGS和ACVR1-AGS细胞共培养后生物学行为的变化;3.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筛选在胃癌细胞中与ACVR1密切相关的信号通路;4.提取WT AGS与ACVR1-AGS转录组测序结果中肠特异性转录因子CDX2的表达量;5.Western blot检测WT及ACVR1-AGS细胞中CDX2的表达;6.Hp 7.13菌株以不同感染复数及感染时间与WT AGS细胞共培养,Western blot检测CDX2的表达;7.Hp 7.13菌株感染WT及ACVR1-AGS细胞后Western blot检测CDX2的表达。(四)胃黏膜不同病理阶段中ACVR1及CDX2的表达及与Hp感染的关系1.免疫组化检测人体胃黏膜肠上皮化生阶段Hp阳性组与阴性组CDX2的表达2.收集内镜下胃黏膜不同病变阶段(胃炎,轻、中、重度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胃癌)标本,通过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各个阶段Hp阳性组与阴性组ACVR1的表达。结果:(一)ACVR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对胃黏膜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TCGA数据库及体外的Hp感染组及对照组的测序结果发现Hp感染可上调ACVR1的表达且ACVR1在胃癌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我们通过Western blot检测胃癌患者的手术标本中ACVR1的表达,结果与数据库挖掘及体外细胞测序结果一致,且我们发现ACVR1的高表达与胃癌患者的预后差显着相关。我们还检测了胃上皮细胞中ACVR1表达量的差异,结果显示ACVR1在胃黏膜正常上皮细胞中几乎没有表达,在分化程度差的胃癌细胞中的表达明显增高。我们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成功构建了ACVR1基因敲除的胃癌细胞,通过CCK-8、平板克隆形成实验及Transwell实验探讨ACVR1基因对胃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与野生型细胞相比,ACVR1敲除细胞的增殖、克隆形成能力降低,侵袭迁移能力减弱,提示ACVR1基因可影响胃癌细胞增殖和侵袭。(二)Hp感染对胃癌细胞中ACVR1表达的影响我们构建Hp与胃黏膜上皮细胞共培养模型模拟体内Hp感染胃黏膜,通过Western blot检测后发现ACVR1的表达随MOI增加而逐渐地升高,MOI=100或200时ACVR1的表达增加最明显(MOI=100与200时ACVR1的表达无显着差异),证实Hp体外感染可以上调细胞内ACVR1的表达。我们将Hp PMSS1和Hp PMSS1 Cag A-菌株,分别以MOI=100与AGS细胞共培养,结果显示Hp PMSS1和Hp PMSS1 Cag A-两组间ACVR1的表达没有明显差异。(三)ACVR1在Hp感染致病中的作用及初步机制探讨我们通过CCK-8及Transwell实验检测了Hp感染WT AGS及ACVR1-AGS细胞后细胞生物学行为的改变,发现Hp感染可以促进细胞的增殖和侵袭,但与WT AGS相比,ACVR1-AGS细胞中Hp感染促增殖和侵袭的能力较弱。我们提取WT AGS及ACVR1-AGS细胞的总RNA,采用转录组测序技术进行测序,筛选ACVR1敲除组和野生组细胞间的差异表达基因,利用GO和KEGG数据库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生物功能富集分析。从转录组测序结果基于KEGG数据库注释到的前20条下调的信号通路中,我们筛选到TGF-β/BMP信号通路,其中有27个下调差异基因富集于TGF-β/BMP信号通路,进一步分析发现其关键基因SMAD1、2、4、5在ACVR1敲除组的表达显着低于野生组,Western blot结果显示ACVR1-AGS细胞中通路关键蛋白p-SMAD1/5/8的表达显着降低。肠型上皮的关键转录因子CDX2的表达在ACVR1敲除组中显着降低,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WT AGS及ACVR1-AGS细胞中CDX2的表达,我们发现ACVR1敲除组中CDX2表达水平显着降低。我们以不同MOI将Hp 7.13与AGS细胞共培养12h,通过Western blot检测后发现CDX2的表达随MOI增加而逐渐地升高,MOI=200时CDX2的表达增加最明显,证实Hp体外感染以浓度依赖的方式上调细胞内CDX2的表达,并且我们将Hp 7.13以MOI=200与AGS细胞共培养,通过Western blot检测3,6,9,12及24h时间点CDX2的表达,结果显示共培养12h CDX2的表达达到高峰,24h时CDX2下降。我们将Hp 7.13以MOI=200与WT及ACVR1-AGS细胞共培养12h,Western blot结果发现下调ACVR1可抑制Hp感染后CDX2表达的增加。(四)胃黏膜不同病理阶段中ACVR1及CDX2的表达及与Hp感染的关系我们收集内镜下胃黏膜不同病变阶段的组织标本,通过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ACVR1在各病变阶段中Hp阳性组及Hp阴性组的表达,我们发现Hp可在轻、中度肠上皮化生阶段上调ACVR1的表达。我们检测了内镜下胃黏膜轻、中、重度肠上皮化生组织中CDX2的表达,结果显示Hp阳性组CDX2的表达水平显着高于Hp阴性组,且在Hp阳性组中CDX2的表达与肠化严重程度成正相关。结论:1.Hp感染可上调胃癌促癌基因ACVR1的表达,此过程不依赖于毒力因子CagA;2.ACVR1基因通过调控CDX2的表达在Hp感染致胃黏膜肠上皮化生中发挥重要作用。

赵巧云[7](2021)在《PMEPA1在幽门螺杆菌致病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与目的:胃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预后较差。胃癌的发生发展经过了一系列漫长的演变过程,其中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是该演变过程中最重要的始动因子。H.pylori通过多种毒力因子如Cag A、Oip A、Vac A等调控胃上皮细胞生物学行为的改变,但其致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我们前期利用H.pylori 7.13和CCS9803两种野生菌株分别感染胃上皮细胞GES-1,构建体外细菌细胞共培养模型,并进行细胞转录组学测序分析和实验验证,发现H.pylori感染可上调胃上皮细胞GES-1的前列腺跨膜蛋白雄激素诱导基因1(prostate transmembrane protein androgen inducible gene 1,PMEPA1)的m RNA和蛋白的表达,提示了PMEPA1可能参与H.pylori感染相关的胃黏膜病变过程。PMEPA1是于2000年在前列腺组织中被发现的一种新型雄激素诱导基因,主要在细胞膜和亚细胞器如溶酶体、高尔基体等的亚细胞器膜上表达。已知PMEPA1基因是一种TGF-β诱导基因,负性调控TGF-β信号通路。研究发现,PMEPA1在多种肿瘤中高表达,参与肿瘤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移等生物学过程。然而,PMEPA1在胃癌中的研究尚不明确,且PMEPA1在H.pylori感染相关胃黏膜改变过程中的作用也未见报道。因此本文通过生物信息学、PMEPA1基因干预、细胞转录组学等多种方法研究了PMEPA1在H.pylori感染相关胃黏膜病变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为进一步挖掘H.pylori感染致病的新的分子机制及为H.pylori相关胃癌的靶向调控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材料方法:(一)PMEPA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预后及生物信息学分析1.PMEPA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1)利用Oncomine数据库、GEO数据库、TCGA数据库的胃癌测序数据,分析PMEPA1在胃癌及正常胃黏膜组织中的表达及PMEPA1在不同劳伦分型胃癌中的表达;(2)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手术室收集18对胃癌及癌旁组织标本,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 RT-PCR)及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WB)的方法检测了PMEPA1在胃癌及癌旁组织的表达。2.PMEPA1表达与胃癌患者的预后分析:利用Kaplan-Meier Plotter在线分析数据库,评价PMEPA1与胃癌患者的总体生存期(over survival,OS),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FP)和进展后生存期(post-progression survival,PPS)的关系,明确PMEPA1的表达与胃癌患者预后的关系。3.PMEPA1在胃癌的诊断价值:利用p ROC包对TCGA数据库中的375例胃癌和32例正常胃黏膜组织测序样本进行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reas under the curve,AUC),评估PMEPA1在胃癌的诊断价值。4.生物信息学预测PMEPA1可能参与胃癌的生物过程:(1)根据PMEPA1的中位表达值,将TCGA数据库的375个胃癌样本分为PMEPA1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利用基因集富集分析(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GSEA)分析两个差异基因集富集的生物学过程;(2)用R语言对TCGA数据库中与PMEPA1基因相关的基因进行批量计算,并对相关基因进行KEGG信号通路富集。(二)H.pylori感染及其毒力因子对胃黏膜上皮细胞PMEPA1表达的影响1.H.pylori及其毒力因子对胃上皮细胞PMEPA1表达的影响:(1)构建H.pylori 7.13和PMSS1的oip A基因敲除菌株(Hp7.13Δoip A和Hp PMSS1Δoip A),并制备抗Oip A抗原的抗体,在基因和蛋白水平对oip A基因的敲除效果进行验证;(2)将H.pylori PMSS1野生菌株以不同感染复数(MOI)与胃上皮细胞GES-1共培养不同时间(1h,3h,6h,12h,24h),检测PMEPA1蛋白表达水平,并检测感染6h时PMEPA1的m RNA表达水平;(3)将H.pylori 7.13和PMSS1野生菌株(Hp7.13wt和Hp PMSS1wt)分别以不同MOI感染AGS细胞6h,检测PMEPA1蛋白的表达水平;(4)将H.pylori 7.13和PMSS1野生菌株(Hp7.13wt和Hp PMSS1wt)、cag A基因敲除菌株(Hp7.13Δcag A和Hp PMSS1Δcag A)及oip A基因敲除菌株(Hp7.13Δoip A和Hp PMSS1Δoip A)分别与胃上皮细胞GES-1细胞和AGS细胞共培养6h,检测PMEPA1的蛋白和m RNA表达水平。2.PMEPA1在不同胃黏膜疾病阶段中的表达及其与H.pylori感染的关系: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收集H.pylori感染的不同胃黏膜病理阶段的内镜标本石蜡切片,通过免疫组化法检测PMEPA1的表达。(三)PMEPA1对H.pylori感染的胃上皮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机制1.PMEPA1过表达及敲减稳转细胞株的构建:分别构建过表达PMEPA1基因的GES-1细胞(PMEPA1highGES-1)及对照细胞(NC-PMEPA1highGES-1)、敲减PMEPA1基因的GES-1细胞(PMEPA1lowGES-1)及对照细胞(NC-PMEPA1lowGES-1)、过表达PMEPA1的BGC-823细胞(PMEPA1highBGC-823)及对照细胞(NC-PMEPA1highBGC-823)。2.PMEPA1对胃上皮和胃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机制:(1)通过平板克隆形成实验、实时无标记细胞分析(Real Time Cellular Analysis,RTCA)技术、CCK8法检测PMEPA1对胃上皮细胞和胃癌细胞增殖的影响;(2)通过transwell侵袭和迁移实验、划痕修复实验检测PMEPA1对胃上皮细胞和胃癌细胞侵袭和迁移的影响;(3)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TCGA数据库胃癌数据集中PMEPA1与EMT转录因子的相关性;(4)Western Blot检测EMT相关分子的蛋白表达水平。3.PMEPA1对H.pylori感染的胃上皮和胃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1)H.pylori PMSS1的野生菌株、cag A及oip A敲除菌株感染PMEPA1highBGC-823细胞及其对照细胞,RTCA技术、transwell侵袭和迁移实验检测PMEPA1过表达对H.pylori感染的胃癌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能力的影响;(2)H.pylori 7.13野生型菌株感染PMEPA1lowGES-1及其对照细胞NC-PMEPA1lowGES-1,transwell实验检测PMEPA1敲减对H.pylori感染的胃上皮细胞的侵袭和迁移能力的影响。(四)转录组学分析PMEPA1对H.pylori感染的胃上皮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1.转录组学样品准备:将Hp7.13wt和Hp PMSS1wt分别感染PMEPA1lowGES-1及NC-PMEPA1lowGES-1细胞(MOI=100),将Hp7.13wt、Hp7.13Δcag A和Hp7.13Δoip A感染PMEPA1highGES-1及NC-PMEPA1highGES-1细胞(MOI=100),H.pylori感染6h后收集细胞总RNA;同时收集PMEPA1highBGC-823及NC-PMEPA1highBGC-823细胞总RNA;每个组设置三个生物学重复,共收集48个RNA样品。2.转录组测序及分析:(1)转录组测序委托上海美吉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基于Illumina Novaseq 6000测序平台,通过c DNA文库构建、上机测序、测序数据质控、基因注释等步骤获得基因表达量数据;(2)利用DESeq2软件对表达基因进行差异分析,筛选标准为差异基因表达倍数(Fold Change)>1.5,校正P<0.05;(3)采用Goatools软件对差异基因进行GO富集分析,校正P<0.05为显着富集;采用R语言对差异基因进行KEGG富集分析,P<0.05为显着富集。结果:(一)PMEPA1在胃癌组织的表达、预后及生物信息学分析1.PMEPA1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1)Oncomine数据库分析结果显示,PMEPA1在多种癌症组织中显着高表达(P<0.05),包括乳腺癌、宫颈癌、头颈癌、肺癌及多个消化系统肿瘤如食管癌、胃癌、结肠癌和胰腺癌。(2)利用GEPIA数据库,共纳入408例TCGA胃癌样本和211例包含TCGA及GETx数据库的正常胃黏膜组织样本,分析结果显示,PMEPA1在胃癌组织样本的表达显着高于正常胃黏膜组织(P<0.05)。(3)从GEO数据库中下载三个胃癌测序数据集(GSE54129,GSE79973,GSE118916),分析结果显示,在三个GEO数据集中,PMEPA1在胃癌组织中的转录水平均显着高于正常胃黏膜组织(P<0.05)。(4)利用Oncomine数据库分析PMEPA1在不同劳伦分型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PMEPA1在不同劳伦分型胃癌组织的表达均显着高于正常胃黏膜组织(P<0.05)。(5)18例胃癌及癌旁手术标本的q RT-PCR及WB结果显示,PMEPA1在胃癌组织的表达显着高于癌旁组织(P<0.05)。2.PMEPA1高表达与胃癌患者不良预后有关:Kaplan-Meier Plotter数据库分析结果显示,PMEPA1是胃癌患者预后不良的风险因素(HR>1),PMEPA1高表达的胃癌患者总体生存期(HR=1.52)、无进展生存期(HR=1.38)及进展治疗后生存期(HR=1.67)显着缩短(P<0.05)。3.PMEPA1诊断胃癌的临床价值:对TCGA数据库的胃癌数据集绘制PMEPA1基因的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93,说明PMEPA1是良好的胃癌诊断标志物。4.生物信息学预测PMEPA1可能参与胃癌的生物过程:(1)GSEA分析结果显示,PMEPA1高表达与TGF-β、上皮间充质转化(EMT)、血管生成、缺氧、Wnt信号通路和Hedgehog信号通路显着正相关(FDR q-value<0.05);(2)批量相关性基因的KEGG富集分析结果显示,PMEPA1及其相关性基因主要富集在E2F靶基因、有丝分裂纺锤体、MYC靶基因、蛋白质分泌、DNA修复、G2M细胞周期检查点、血管生成、Wnt信号通路、TGF-β信号通路、紧密连接、EMT等信号通路,其中PMEPA1与EMT信号通路呈显着正相关(校正P值=0.005)。(二)H.pylori感染对胃黏膜上皮细胞PMEPA1表达的影响1.成功构建了Hp7.13和Hp PMSS1菌株的oip A基因敲除菌株,及抗Oip A抗原的兔多克隆抗体。2.H.pylori感染上调胃上皮细胞PMEPA1蛋白和m RNA表达水平:(1)前期转录组学分析结果显示,Hp7.13和Hp CCS9803菌株感染感染GES-1细胞24h,与未感染H.pylori的细胞相比,PMEPA1表达分别上调1.59倍和1.13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Hp PMSS1以不同MOI感染胃上皮GES-1细胞1、3、6、12、24h,在感染6h和12h时随着MOI增大,PMEPA1蛋白表达水平逐渐上升,在MOI=50表达水平最高(P<0.05),PMEPA1的m RNA表达水平在感染6h时MOI=100表达最高(P<0.05)。(3)将Hp 7.13和PMSS1以不同MOI感染胃癌细胞株AGS 6h,随着MOI的增加,PMEPA1蛋白表达水平上升,其中MOI=50在两个菌株中都有统计学差异(P<0.05)。3.Hp毒力因子Cag A和Oip A对胃上皮细胞PMEPA1表达的影响:(1)Hp7.13wt(或Hp7.13Δcag A、Hp7.13Δoip A)和Hp PMSS1wt(或Hp PMSS1Δcag A、Hp PMSS1Δoip A)感染胃上皮GES-1 6h,Western Blot结果显示,Hp7.13wt或PMSS1wt感染后PMEPA1蛋白表达高于未感染的对照组,而cag A和oip A基因敲除菌感染的PMEPA1蛋白表达低于野生组;(2)Hp7.13wt(或Hp7.13Δcag A、Hp7.13Δoip A)和Hp PMSS1wt(或Hp PMSS1Δcag A、Hp PMSS1Δoip A)感染胃上皮GES-1和AGS细胞6h,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Hp7.13wt和Hp PMSS1wt感染GES-1和AGS细胞后,PMEPA1的m RNA表达水平显着高于未感染细胞(P<0.05),而cag A和oip A基因敲除菌感染时PMEPA1的m RNA表达显着低于野生菌感染的细胞(P<0.05)。4.PMEPA1在不同胃黏膜疾病阶段中的表达及其与H.pylori感染的关系:(1)PMEPA1在炎细胞和腺细胞中均有表达,主要定位于细胞质及核膜。(2)在腺细胞中,PMEPA1的表达在H.pylori感染的轻度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肠化生和异型增生组均显着高于H.pylori未感染患者(P<0.05);在炎细胞中,PMEPA1的表达在H.pylori感染的重度非萎缩性炎症、肠化生和异型增生组均显着高于H.pylori未感染患者(P<0.05)。(3)在H.pylori感染的标本中,PMEPA1在轻度和重度非萎缩性胃炎患者标本腺细胞中的表达显着低于肠化生、异型增生和胃癌组(P<0.05);在轻度非萎缩性胃炎的炎细胞中的表达显着低于其它各组(P<0.05);在H.pylori未感染患者,无论是腺细胞还是炎细胞,PMEPA1的表达在胃癌组均显着高于其它各组(P<0.05)。以上结果提示,PMEPA1可能参与了H.pylori感染的胃黏膜病变过程。(三)PMEPA1对H.pylori感染的胃上皮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机制1.PMEPA1促进胃上皮细胞和胃癌细胞的增殖:(1)平板克隆形成实验、RTCA技术和CCK8增殖实验均显示,PMEPA1highGES-1的增殖能力显着高于相应的NC细胞(P<0.05);PMEPA1lowGES-1的增殖能力显着低于相应的NC细胞(P<0.05)。(2)体外克隆形成实验、RTCA技术和CCK8增殖实验均显示,PMEPA1highBGC-823的增殖能力显着高于相应的NC细胞(P<0.05);2.PMEPA1促进胃上皮和胃癌细胞的侵袭和迁移:(1)Transwell侵袭和迁移实验表明,PMEPA1highGES-1和PMEPA1highBGC-823的侵袭和迁移能力显着高于相应的NC细胞(P<0.05),而PMEPA1lowGES-1细胞的侵袭和迁移能力显着低于相应的NC细胞(P<0.05)。(2)划痕修复实验表明,PMEPA1highGES-1和PMEPA1highBGC-823的迁移能力显着高于相应的NC细胞(P<0.05)。3.PMEPA1与上皮-间充质转化(epithelial-to-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有关:(1)利用Cbioportal数据库分析了PMEPA1与EMT有关基因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PMEPA1与间充质细胞标志物N-cadherin的编码基因CDH2、Vimentin的编码基因VIM、EMT间充质细胞转录因子ZEB1、TWIST1、TWIST2显着正相关(P<0.05),与Snail转录因子编码基因SNAI1和Slug转录因子编码基因SNAI2显着正相关(P<0.05);与基质金属蛋白酶分子编码基因MMP11、MMP14、MMP7、MMP2、MMP1、MMP17、MMP13和MMP24显着正相关(P<0.05);(2)Western Blot结果显示,PMEPA1lowGES-1的E-cadherin蛋白表达显着高于NC细胞(P<0.05),N-cadherin蛋白表达显着低于NC细胞(P<0.05),而PMEPA1high GES-1则反之(P<0.05)。4.PMEPA1对H.pylori感染的胃癌细胞BGC-823增殖的影响:Hp PMSS1wt感染PMEPA1highBGC-823细胞和对照细胞,RTCA结果显示,H.pylori感染18小时后开始促进NC组细胞的增殖,在感染后的40-78h内,Hp PMSS1wt菌株显着促进NC-PMEPA1highBGC-823细胞的增殖(P<0.05),而Hp PMSS1Δcag A及Hp PMSS1Δoip A感染组与Hp PMSS1wt感染组相比,细胞增殖无统计学差异(P>0.05);Hp PMSS1wt菌株及cag A和oip A敲除菌株对PMEPA1highBGC-823细胞的增殖无统计学差异(P>0.05)。5.PMEPA1对H.pylori感染的胃癌细胞和胃上皮细胞迁移和侵袭的影响:(1)PMEPA1过表达对H.pylori感染的BGC-823胃癌细胞迁移和侵袭的影响:H.pylori未感染组中,过表达PMEPA1显着促进BGC-823细胞的迁移和侵袭(P<0.05);Hp7.13wt感染PMEPA1highBGC-823及对照细胞后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显着高于未感染细胞(P<0.05),同时Hp7.13wt感染组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显着高于Hp7.13Δcag A和Hp7.13Δoip A感染组(P<0.05);Hp PMSS1wt感染PMEPA1highBGC-823和NC细胞后,细胞侵袭能力同Hp7.13菌株,而迁移能力在PMEPA1highBGC-823细胞各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2)PMEPA1敲减对Hp7.13wt感染的胃上皮GES-1细胞的迁移和侵袭的影响:Hp7.13wt感染PMEPA1lowGES-1及对照细胞后,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显着增加(P<0.05)。(四)转录组学分析PMEPA1在H.pylori感染的胃上皮细胞作用的生物学功能1.PMEPA1对胃上皮细胞和胃癌细胞转录水平的影响:(1)PMEPA1过表达或敲减对胃上皮细胞GES-1转录水平的影响:(1)GES-1过表达PMEPA1后共有1025个差异基因,敲减PMEPA1后共有1376个差异基因;(2)差异基因主要富集的GO通路有细胞运动相关如质膜黏附分子的细胞间黏附作用、趋化运动、黏附过程、细胞迁移、细胞运动、细胞外基质成分、细胞运动的调节等生物过程;(3)差异基因富集到的KEGG信号通路主要有细胞粘附分子、TGF-β、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等。(2)PMEPA1过表达对胃癌细胞株BGC-823转录水平的影响:(1)共有132个差异基因;(2)主要富集的GO通路有细胞外基质组成、组织形态发生、急性炎症反应、TGF-β的分泌调控等生物过程;(3)主要富集到的KEGG通路包括耶尔森菌感染、小细胞肺癌、内吞、抗坏血酸和醛酸代谢、肌动蛋白细胞骨架的调控、自然杀伤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ECM-受体相互作用。综上,PMEPA1过表达或敲减主要影响细胞运动、迁移、细胞黏附、受体配体相关作用、TGF-β信号通路、ECM-受体相互作用等生物学过程。2.H.pylori感染对敲减或过表达PMEPA1的胃上皮细胞转录水平的影响(1)H.pylori感染对敲减PMEPA1的GES-1细胞转录水平的影响:(1)Hp7.13wt和Hp PMSS1wt感染PMEPA1lowGES-1细胞后,分别有2315和959个差异基因;(2)差异基因富集的GO通路相似,主要包括细胞对缺氧的反应、细胞分裂、血管发育的调控、细胞周期的正向调控、细胞运动的正向调控等生物过程;(3)共同富集的KEGG通路主要有MAPK信号通路、缺氧诱导因子-1信号通路、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等。(2)H.pylori感染对过表达PMEPA1的GES-1转录水平的影响:(1)Hp7.13wt感染NC-PMEPA1highGES-1后,共有1646个差异基因,富集的KEGG通路主要有MAPK信号通路、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AGE-RAGE信号通路的研究、缺氧诱导因子-1信号通路、AMPK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等;(2)Hp7.13wt与Hp7.13Δcag A菌株感染NC-PMEPA1highGES-1细胞的差异基因富集到了17条信号通路,主要有肿瘤中的micro RNAs、细胞周期、P53信号通路、细胞衰老、FOXO信号通路、癌症中的转录调控异常、Wnt信号通路、Hippo信号通路、JAK-STAT信号通路、Hedgehog信号通路等,说明cag A可能通过以上这些通路起作用。(3)Hp7.13wt与Hp7.13Δoip A菌株感染NC-PMEPA1highGES-1细胞的差异基因未富集到KEGG通路。综上,H.pylori感染可能通过转录因子的调控作用、缺氧诱导因子-1信号通路、AMPK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Wnt信号通路、Hippo信号通路、JAK-STAT信号通路、Hedgehog信号通路介导敲减或过表达PMEPA1的胃上皮细胞转录水平的变化,其中毒力因子Cag A可能发挥重要作用。3.PMEPA1对不同H.pylori菌株感染的胃上皮细胞转录水平的影响(1)PMEPA1敲减对Hp7.13(或PMSS1)感染的GES-1细胞的影响:Hp7.13wt(或Hp PMSS1wt)感染PMEPA1lowGES-1及其对照组细胞,差异基因富集的KEGG通路相似,主要包括AGE-RAGE信号通路的研究、癌症中胆碱代谢、细胞衰老、Hippo信号通路、EGFR酪氨酸酶抑制耐受、癌症中的micro RNA、Fox O信号通路、NOD样受体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细胞骨架调控等;(2)PMEPA1过表达对不同H.pylori菌株感染的GES-1细胞的影响:Hp7.13wt(或Hp7.13Δcag A、Hp7.13Δoip A)感染PMEPA1highGES-1及其对照细胞,差异基因富集的信号通路相似,主要的GO富集有TGF-β的反应、趋化性的调节、质膜粘附分子的粘附、细胞对生长因子刺激反应等过程等生物过程;主要的KEGG富集有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AGE-RAGE信号通路、TGF-β信号通路、Hedgehog信号通路、NOD样受体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等。综上,在H.pylori感染胃上皮细胞的过程中,PMEPA1可能通过多种途径参与H.pylori介导的胃上皮细胞生物过程的改变。结论:1.PMEPA1在胃癌组织高表达,与胃癌不良预后有关,是良好的胃癌诊断标志物。2.PMEPA1高表达促进胃上皮细胞和胃癌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移,与EMT表型相关。3.H.pylori感染调控PMEPA1的表达,促进胃上皮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移,部分依赖于毒力因子Cag A和Oip A的作用。4.H.pylori感染胃上皮细胞调控多种生物学过程;PMEPA1通过多种途径参与H.pylori介导的胃上皮细胞生物过程的改变。

宋聪华[8](2021)在《幽门螺杆菌与Correa’s Cascade关系及ERM家族在其中的机制探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和目的:癌症已成为严重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健康中国行动—癌症防治实施方案(2019—2022年)》中提出了“控制危险因素”、“癌症信息化大数据应用”、“提升癌症防治能力”、“推广癌症早诊早治”等核心行动内容。我国为消化系统肿瘤高发区,其中胃癌是癌症防控工作的要点。然而,胃癌确诊时就多已伴肿瘤局部浸润和远处转移,死亡率高。因此,如何防控胃癌具有重要意义。与多种肿瘤的发生过程类似,胃黏膜病灶在发生癌变之前一般也会有个慢性的炎症过程,即“炎—癌转化”这个科学问题。“Correa’s Cascade”假说认为肠型胃癌(Lauren分型)的发生一般遵循以下演变规律:正常胃黏膜→慢性非萎缩性胃炎(CNAG)→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胃黏膜肠上皮化生(IM)→胃黏膜不典型增生(DYS)→胃黏膜癌变(ML),表明胃癌的发生是一个多阶段的慢性演变过程,为胃癌的防控提供了依据。由于炎症“可控”,而癌症“难控”,故围绕“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的早期管理成了胃癌防控的着力点。在我国,不仅胃癌的发病率高,幽门螺杆菌(H.pylori)的感染率也高。H.pylori感染是包括胃癌在内等诸多上消化道疾病的主要病因,被认为是“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的“始作俑者”。因此,根除H.pylori是“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管理的重要落脚点,是炎症“可控”的具体体现,更是提升胃癌防治能力的理论依据。值得指出的是,“Correa’s Cascade”假说描述的相关胃黏膜病变阶段“逐级交联”及“时序演变”的进展规律是学者通过观察胃癌高危人群队列胃黏膜病变随时间进展的病理学改变而对胃癌发生模式所作出的一种科学假设,属于质性研究。鉴于“Correa’s Cascade”假说中各胃粘膜病变之间的进展需要较漫长的时间,因此研究这一模式存在困难,从而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模式的前瞻性研究。因此,“Correa’s Cascade”假说的科学性还需要更多的真实世界数据支持。此外,“Correa’s Cascade”假说中各胃黏膜病变致胃癌风险大小也不甚清楚,H.pylori触发“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发生和进展的作用靶点及分子事件目前仍知之甚少。ERM家族(ezrin/radixin/moesin,ERM family)是细胞质膜与细胞骨架之间的重要连接蛋白,也是细胞微绒毛主要组成部分,包括以下四个成员:埃兹蛋白(ezrin)、根蛋白(radixin)、膜突蛋白(moesin)、膜突样蛋白(merlin)。它们通过影响细胞骨架参与对细胞膜结构与细胞形态的调控,对维持细胞形变和细胞运动有着重要作用,并作为细胞皮质信号整合子,通过沟通膜蛋白介导信号传递参与细胞极化、侵袭、迁移和黏附等过程。近年来,研究发现部分ERM家族蛋白成员不仅与多种病原微生物感染致病密切相关,而且在消化系统肿瘤发生进展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有必要对ERM家族蛋白在H.pylori致“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炎—癌转化”这一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进行探讨,以期为胃癌防控及胃癌发生进展分子机制等研究提供参考。方法:1.H.pylori与Correa’s Cascade 的关系(1)横断面调查研究设计,提取2015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连续5年调查区间中所有因各种原因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镜中心接受胃镜检查者的个人特征、临床信息、胃镜记录及病理描述等资料。(2)根据筛选标准对数据进行清洗整理,基于胃镜活检病理检测信息计算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总检出率,计算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在不同年龄段中的检出率;(3)将近5年来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在任意一个受检者中被同时检出情况制作成共现(两两比共同出现)分布表,并计算胃黏膜病变的共现率,分析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逐级交联”及“时序演变”的规律;(4)基于胃镜活检病理检测信息计算H.pylori阳性率,分析H.pylori阳性率在Correa’s Cascade相关胃黏膜病变中的差异,探讨H.pylori感染程度与Correa’s Cascade相关胃黏膜病变程度的关联;(5)基于连续5年胃镜数据分析H.pylori阳性率与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检出率的演变趋势。2.ERM家族在Correa’s Cascade中的机制初探(1)从GEO数据库获取Correa’s Cascade相关胃黏膜病变基因表达谱信息数据(GSE106656和GSE11631),利用官网GEO2R分析ERM家族在不同胃黏膜病变中的表达差异(2)从TCGA获取胃癌转录组数据和临床信息,利用及相关程序包(edgR和DESeq2)对ERM家族在胃癌与癌旁中的表达差异进行分析,(3)在Oncomine数据库中分析ERM家族在不同胃癌肿瘤分型(Lauren分型:肠型胃癌、弥漫型胃癌及混合型胃癌3种)、不同性别(男、女)以及不同肿瘤分期阶段(Stage Ⅰ~Ⅳ期)中的差异。(4)利用GEPIA分析了 ERM蛋白家族基因在胃癌组织、癌旁组织及正常胃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并分析了 ERM蛋白家族基因表达水平与胃癌预后关系。(5)利用Kaplan-Meier plotter对ERM蛋白家族基因表达水平与胃癌预后关系作了补充分析和验证。(6)基于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中ERM蛋白家族基因的表达差异分析结果运用R语言进一步实现基因功能富集分析(GSEA)。(7)基于“炎—癌转化”科学问题,结合H.pylori致病分子机制、ERM蛋白家族分子生物学特点及基因功能富集结果,进一步通过TIMER数据库进行了免疫浸润分析。3.ERM家族蛋白moesin在胃黏膜病变中的表达及意义(1)选择 26695、ATCC43504(即 NCTC11637)、7.13、PMSS1、G27 及 CCS9803等作为H.pylori标准菌株或模式菌株(cagA PMSSl>cagA 7.13),另选择永生化的人胚胃黏膜上皮细胞(GES-1),以及人胃腺癌细胞HGC-27与BGC-823、低度分化的人胃腺癌细胞AGS与SUN-1以及中度分化的人胃腺癌细胞SGC-7901作为实验细胞。(2)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选择病理科保存的组织蜡块,病变分别为CNAG(含轻度与重度,即 MCNAG与SCNAG)、CAG、IM、DYS以及ML,均含有H.pylori感染信息。(3)选择12例胃癌手术患者的胃癌组织及相应的癌旁组织作为验证补充。(4)qRT-PCR实验检测各实验细胞中moesin mRNA表达(5)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细胞系与H.pylori培养后moesin表达水平的变化。(6)Western blot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胃癌与癌旁组织中moesin蛋白的表达。(7)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合并H.pylori感染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样本中moesin蛋白的表达。结果:1.H.pylori与Correa’s Cascade 的关系(1)在2015年至2019年这连续5年的调查区间中,因各种原因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镜中心接受胃镜检查者资料经初筛共有399059例次。结合既定的筛选标准,对399059例次受检者资料经R语言数据清洗进一步剔除了 87029例次。最终,本次调查研究共获得符合筛选标准的胃镜受检者资料共312030例。按年份划分,2015年至2019年的胃镜检查例数分别为58172例、61292例、65661例、63027例、63878例。(2)经数据筛选结果发现312030例受检者资料中行胃镜黏膜活检病理检查共171974例,胃镜检查过程中对受检者的总活检率约为55.1%(171974/312030)。若按年份划分,2015年至2019年的胃镜活检例数分别为20387例、29136例、38556例、41406例、42489例,对应的活检率分别为35%、48%、59%、66%、67%。(3)在171974例行胃黏膜活检病理检查的受检者中,年龄最小者不足10岁,年龄最大者达96岁,总体平均年龄为(50.9±12.9)岁。胃黏膜活检病理检查结果表明可同时存在着两种及以上的“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各相关胃黏膜病变并非各自独立,部分可以存在“交叉”、“重叠”或“共现”情况。(4)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在各年龄段中的检出率存在一定的趋势。具体而言,CNAG普遍在各年龄段中检出,以青少年组人群为主,随着年龄的增加其检出率呈下降趋势。CAG+(即,CAG+IM)、DYS、ML则与之相反,即随着年龄的增加其检出率呈上升趋势。这些胃黏膜病变随着年龄的变化趋势与Correa’s Cascade假说所描述的相关胃黏膜病变序列高度一致。(5)在不同胃黏膜病变中,各胃黏膜病变之间联系紧密程度并非完全一致,病变之间并非并列而是可能存在先后顺序且病变有优先发展方向,CNAG、CAG+、DYS、ML的发展趋势是逐级关联进展的,即病变有先后顺序(逐级),现有病变优先向某一胃黏膜病变发展(交联),且在病理生理(无外界干预)情况下,这种发展方向不可逆。(6)CNAG合并ML的概率为0.8%,CAG+合并ML的概率为1.1%,DYS合并ML的概率为11.0%。(7)在171977例胃镜黏膜活检及病理检查中行特殊染色查H.pylori感染状态共122735例,检测率高达71.4%(122735/171977),提现了临床对H.pylori感染的认知和重视。近5年来,H.pylori的总体阳性率为31.0%。(8)Correa’s Cascade相关胃黏膜病变组中H.pylori感染阳性率均高于无Correa’s Cascade相关胃黏膜病变组(P均<0.01),各Correa’s Cascade相关胃黏膜病变程度占比随着H.pylori感染程度分级或分度的增加而增加,Correa’s Cascade相关胃黏膜病变组中H.pylori感染阳性率均高于无Correa’s Cascade相关胃黏膜病变组(P均<0.01),提示胃黏膜病变程度与H.pylori感染程度有关。进一步分析显示,除了 DYS病变,其他Correa’s Cascade相关胃黏膜病变程度差异均与H.pylori感染状态程度(分级与分度)关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9)H.pylori感染与Correa’s Cascade相关各胃黏膜病变及病变程度之间的均有关联,各Correa’s Cascade相关胃黏膜病变程度占比随着H.pylori感染程度分级或分度的增加而增加,且近5年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总体上,H.pylori阳性率、DYS及ML演变趋势一致,均呈逐年下降趋势。近3年来(2017~2019)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检出率的趋势变化均呈放缓趋势。2.ERM家族在Correa’s Cascade中的机制初探(1)在GEO数据分析中,发现ERM蛋白家族基因4个成员在CNAG vs CAG和CNAG vs IM中均无差异,而在CNAG vs ML和CAG vs ML中发现只有moesin基因表达均为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在TCGA-STAD数据分析中,发现ERM蛋白家族基因中只有moesin基因表达有差异,其在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高于胃癌旁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GEPIA中将TCGA-STAD和GTEx数据进行联合分析,发现ERM蛋白家族中只有moesin基因和merlin基因表达有差异,二者在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均高于胃癌旁组织以及胃正常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4)在不同临床分期中,发现ERM蛋白家族基因中只有moesin基因在各期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Ⅱ~Ⅲ期表达水平显着高于Ⅰ期。(5)不同胃癌类型(Lauren分型)中,发现ERM蛋白家族基因中moesin基因和merlin基因表达有差异且稳定,表达水平均高于癌旁组织(P均<0.05)。(6)高表达的moesin基因预示着胃癌总体预后(OS与DFS)均不良(P<0.05),而merlin基因表达水平与胃癌预后未见相关性。(7)Moesin基因的表达水平与胃癌患者的肿瘤分级及T分期有关(P均<0.05),而与性别、年龄、N/M分期均无关。(8)Moesin基因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不仅较癌旁组高,也较正常胃组织高(P均<0.05)。此外,其在合并H.pylori感染的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也较无H.pylori感染的胃癌组织高(P均<0.05)。(9)基因富集分析显示胃癌中moesin基因主要与细胞因子与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途径、Janus激酶—信号转导因子与转录激活因子(JAK-STAT)途径、细胞粘附分子途径、钙离子信号通路途径、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以及细胞外基质受体相互作用途径等有关(P均<0.001)。(10)胃癌中moesin基因与JAK1、STAT5、ZEB1、ZEB2的有着较密切的相关性,与NF-κB、IL-6呈正相关性(P均<0.05)。(11)在TIMER分析中,发现除B细胞外,胃癌组织中moesin基因与多数免疫细胞均有正相关性(P均<0.05),相关性系数由大到小依次为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T细胞。3.ERM家族蛋白moesin在胃黏膜病变中的表达及意义(1)不同H.pylori菌株作用GES-1细胞的moesin蛋白表达均显着高于无H.pylori作用的对照组(P<0.01)。(2)与不加H.pylori的GES-1/AGS 对照组相比,GES-1/AGS+PMSS1、GES-1/AGS+7.13组的moesin蛋白表达均增高,两两之间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且,GES-1/AGS+PMSS1组moesin蛋白的表达显着高于GES-1/AGS+7.13组,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moesin蛋白的表达可能部分是通过菌株的cagA来实现的(已知cagA拷贝数:PMSS1>7.13)(3)与 GES-1/AGS 对照组相比,GES-1/AGS+WT7.13 组、GES-1/AGS+△cagA7.13组的moesin蛋白表达均增高,两两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且,GES-1/AGS+△cagA7.13组moesin蛋白的表达显着低于GES-1/AGS+WT7.13组,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进一步证实H.pylori上调moesin蛋白的表达可能主要是通过CagA来实现的。(4)利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12对临床胃癌及配对组织样本中moesin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83.3%(10/12)的moesin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高于癌旁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也显示moesin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高于癌旁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moesin蛋白在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中的表达,结果显示,无论是在炎细胞还是腺细胞中,moesin蛋白在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腺细胞中,moesin蛋白表达在ML组显着高于其他各组(P<0.01),而其他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炎细胞中,则moesin蛋白表达在SCNAG组显着高于其他胃黏膜病变组(P<0.01),而其他组各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6)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moesin蛋白在合并H.pylori感染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中的表达,结果显示,无论是在炎细胞还是腺细胞中,moesin蛋白在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尤其是在腺细胞中,无论有无H.pylori感染,ML组的表达均高于其他胃黏膜病变组(P均<0.001);无论是在炎细胞还是腺细胞中,moesin蛋白在合并H.pylori感染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中的表达均显着高于相对应的无H.pylori感染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以腺细胞明显(P<0.05)。结论:1.“Correa’s Cascade”假说中胃黏膜病变逐级交联及时序演变的进展规律与真实世界证据相吻合,假说中不同阶段的胃黏膜病变合并癌变的风险大小不一,对胃癌防控有着确切的指导价值。2.H.pylori感染与“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有关,二者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故在“Correa’s Cascade”假说指导下控制H.pylori感染对预防胃癌具有积极意义。3.ERM家族蛋白moesin在“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中高表达,尤其是在胃黏膜癌变阶段,且与H.pylori及其毒力因子CagA有关。4.高表达的moesin与胃癌进展有关,能预示胃癌的不良预后,故异常高表达的moesin可能发挥着促癌作用,有望作为胃癌的诊断生物标志物或治疗干预靶点。

张忠绵[9](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的田德禄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传承研究》文中指出背景: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y Gastritis)包括胃黏膜的萎缩及肠上皮化生,属于胃的癌前状态,根据Correa提出的“肠型胃癌”的演变过程,CAG属于胃癌演变过程中关键步骤,防控CAG进一步进展成为早期胃癌成为目前国内外专家研究的热点。目前现代医学的治疗手段有限,尚无药物试验表明对胃癌前状态的抑制作用。田德禄教授在20世纪90年代即开展了中医药治疗CAG的动物及临床试验研究,结合师承董建华院士治疗脾胃病的思想及50余年的临床经验,田德禄教授在治疗CAG方面具有独特的辨证理念及治疗思路,临床疗效显着。因此深入挖掘田德禄教授治疗CAG的学术思想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数据挖掘技术以数学算法为基础,提供了挖掘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的新思路,对传承名老中医经验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田德禄教授治疗CAG的经验进行探索,系统挖掘并整理田德禄教授治疗CAG的学术经验及组方规律及用药特点,从而传承田德禄教授治疗CAG的学术思想,为临床防治CAG提供可供参考的临床经验。方法:1.文献研究,思想梳理根据已经出版的论着、已发表的论文检索溯源田德禄教授治疗脾胃病的思想,初步了解其治疗脾胃病提出的立论及治法思路。2.临床研究本研究收集了 2017年9月至2021年3月于东直门医院国际部脾胃病科就诊的,由田德禄教授诊治的CAG病案。将病例中的四诊信息、症状、中药、其他疗法、理化检查资料等信息收集后进行标准化处理,后应用Excel表格对信息进行归类统计,运用SPSS26.0、古今医案云平台对所收集的基线资料、症状、中药频次、聚类分析、关联规则分析等,挖掘田德禄教授治疗CAG常用的中药及经验。结果:1.文献研究田德禄教授师承中国工程院院士董建华教授,在董建华教授治疗脾胃病“通降论”、“胃热论”、“气机论”的基础上,传承并发展董建华教授的学术思想,提出了治疗脾胃病的“清降论”、“调肝论”、“内疡论”,结合时代特点丰富了治疗脾胃病的学术思想。2.临床研究在此次对田德禄教授治疗CAG经验的数据挖掘中,共纳入患者86名,共计284诊次,处方284首。纳入患者全部属于临床确诊为CAG的有效病例。其中包含男性46名、女性40名。在统计CAG患者症状频次中发现,胃脘痞闷、嗳气酸馊、口苦、烧心、胃痛、大便干、失眠等邪实症状为多,以大便稀、夜尿多、乏力等本虚症状所占频次不高。在统计舌脉象时显示,舌质黯,苔薄、黄、腻,脉细、弦、滑等代表邪气盛表现的舌脉为多,以舌质淡胖、苔薄白等虚的舌象所占频次不多。在统计药物频次时发现,使用频率>10%的中药有39种,其中使用频率>50%的药物有紫苏梗、香附、焦山楂、焦神曲、焦麦芽、紫苏子、砂仁、枳实、丹参、清半夏、生薏苡仁、灵芝、三七、陈皮、百合。通过聚类分析及关联规则分析结果显示,田德禄教授治疗CAG的常用配伍药对为紫苏梗—紫苏子—香附、丹参—砂仁、黄连—吴茱萸、百合—乌药、川贝母—海螵蛸、焦三仙—焦槟榔等,在治疗CAG时依旧以“清降论”为大法,结合辨证,适当合以平补脾胃气阴之药物。结论:1.CAG的基本病机乃脾虚为本,邪实(气滞、血瘀、食积、痰湿、邪毒)抟结为患。2.病位在胃,与肝脾肾等脏腑密切相关3.CAG病情演化进展,当从三方面来看,一则乃由腑(胃)及脏(脾)的进展;二是由气入血的变化,初病在气,久病入络伤血;三则由中焦(脾胃)之气血到下焦(肝肾)之精血的耗伤。4.治疗上田德禄教授注重临床症状结合胃镜病理象辨证立法,处方遣药。邪实初犯,CAG初期,治法以清降论指导,以清降和胃为主,处方以自拟方实痞通颗粒加减;邪实日久,病情迁延,本虚已现,CAG中期,治法以清降和胃配合甘平养胃法泻实补虚,治疗虚实夹杂之CAG,此时处方以百合乌药汤加减,配合泻实之药物;CAG后期,气血大虚,此时当急以甘温健胃为法论治,不可再合泻实之品,防气阴再伤。5.田德禄教授在用药时强调辨证论治,治疗时强调通降、清降胃腑之气,兼顾脏腑之传变,统筹气血。

高海欣[10](2021)在《消化道梗阻下超声内镜引导胃肠吻合对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病的脂代谢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是与胰岛素抵抗和遗传易感密切相关的以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为病理特征的慢性代谢应激性肝脏疾病,疾病谱主要包括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及其相关的肝硬化和肝细胞癌(HCC)[1]。随着肥胖的增加,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目前已成为发展为肝病的焦点问题。在全球,MAFLD发病率逐年升高,其中胰岛素抵抗是肥胖型MAFLD的第一步开始[2]。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MAFLD的发病率为76%。消化道梗阻下超声内镜胃肠吻合是一种新的术式,在幽门进行闭合后,在超声内镜引导下行胃肠吻合,从而食物无法在十二指肠及近端空肠通过,达到食物的吸收减少,进一步缓解MAFLD中肝脏中酶学异常。由于其他的干预措施方式(包括运动、健康教育、生活方式干预)治疗肥胖具有疗效短,不易控制等特点。减重代谢手术目前可作为首选治疗措施。与其他治疗方式相比,具有稳定性及持续性长久等优势。从单纯限制食物的摄入和吸收到通过肠道菌群途径、表观遗传学途径,胆汁酸途径改善患者的代谢水平,减重代谢手术方式也得到了不断完善。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最广泛采用的包括三种: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Laparoscopic sleeve gastractomy,LSG)、腹腔镜Roux-en-Y胃旁路术或转流术(Laparoscopic Roux-en-y gastric bypass,LYRGB)、以及胆胰分流并十二指肠转位术(biliopancreatic diversion with duodenal switch,BPD-DS)[2]。腹腔镜下的手术虽然外表创伤性小,却都有将胃切掉,及解剖结构改变,不易恢复等特点,术后并发症较多。而消化道梗阻下超声内镜下胃肠吻合中制造消化道梗阻模型中可选择幽门放置可回收双球囊法,行超声内镜引导下胃肠吻合,待肝功能控制恢复好转后,择期行球囊及支架取出,从而完成解剖结构的恢复正常,且疾病的治愈作用。本研究拟对临床上行消化道梗阻的患者行超声内镜下胃肠吻合进行回顾性研究,观察其术后主要并发症,评估EUS-GE的安全有效性。再此基础上,通过造模,对MAFLD动物行幽门闭合及超声引导下胃肠吻合,探讨术后对肝功能缓解作用及对脂代谢的研究及可能的潜在机制。研究方法:本研究首先回访2018年1月-2020年10月期间于我院行内镜超声引导下胃肠吻合患者纳入研究,观察指标为行超声内镜下胃肠吻合的成功率,白细胞计数及术后生存时间,支架取出时间及支架移位率。并通过双锚锁定器对支架进行固定,评价超声内镜引导下双锚锁定器固定支架方法安全有效性,对EUS-GE术后并发症进行干预。通过造就MAFLD及消化道梗阻模型,行EUS-GE手术,术后记录巴马香猪的手术情况,术中及术后的并发症,正常饲喂3个月,并检测如下指标:(1)体重、进食量;(2)血清学指标:术日、术后4、8、12周采血,检测白蛋白,ALT,r-gt,甘油三酯,胆固醇水平;(3)术后12周处死动物,取肝脏标本,分别进行HE染色和油红O染色,在形态学方面判断其脂肪聚集情况;(4)Western Blot及qt-pcr方法检测肝脏脂肪生成的关键酶:脂肪酸合酶(fatty acid synthase,FAS)及甘油三酯分解的产物非酯化脂肪酸即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FFA)。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乙酰辅酶A羧化酶(acetyl-Co A carboxylase,ACC);评价超声内镜引导下胃肠吻合对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病的治疗效果及对血脂异常的缓解情况。术后留取实验动物标本,并检测如下指标:GLP-1,GIP,瘦素,脂联素,胰岛素及炎症因子,胆汁酸含量来探讨超声内镜引导下胃肠吻合对肥胖型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病脂代谢缓解的可能机制。结果:1、15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恶性病因12例,良性病因3例。恶性病因中,手术操作成功率为100%,临床缓解率100%。术后一过性白细胞升高2例,应用抗生素皆好转。术后11例平均生存时间2.7-4.5(月)。一例目前还健在。恶性病因中,支架未有取出病例。其中2例发生支架移位,并通过内镜下行支架套支架方式干预。良性病因中,手术操作成功率为100%。术后未有一过性白细胞升高。术后3例目前健在。同时,3例分别于术后6个月将支架取出。在支架置入过程中,未发现有支架移位情况。2、手术过程中,实验组及对照组均成功完成超声内镜下胃肠吻合,手术成功率为100%。实验组中,幽门环切时间平均为30.5±3.46min,支架置入时间平均为29.37±8.53min。支架固定时间为10.75±1.49min。其中在手术操作过程中,一例由于支架置入腹腔,后闭合胃内创面后,再次置入支架成功。其中近期不良反应中出现1例气腹。其余出血和穿孔未出现。远期不良反应中,8例动物中未发生支架梗阻,1例发生支架移位。体重平均下降为-1.39±3.12kg。对照组中,幽门环切时间平均为30.13±2.41min,支架置入时间平均为22.86±4.48min。未出现近期不良反应。远期不良反应中,8例动物中未发生支架梗阻,其中7例发生支架移位。体重平均下降为-0.55±4.47kg。实验组及对照组动物完成手术操作后,均可正常饮食。实验组尸检显示肠壁和胃壁之间完全粘连,锚及锁定器固定支架完整。对照组中,支架脱落,解剖中可观察到瘘道。3、整个实验期间三组的进食量均无明显差别,对照组体重呈明显上升趋势,手术组及药物组体重也是上升,但幅度明显没有对照组升高明显,两者具有统计学意义。4、相比于对照组,超声内镜下胃肠吻合及药物术后对肝功能中AST,r-GT均有显着改善作用。5、药物后动物有更低的血清甘油三酯和胆固醇,手术也有改善作用,但效果没有药物明显。6、HE染色及油红0染色均提示超声内镜引导下胃肠吻合术组及药物组后肝脏脂肪变的程度缓解。7、术后12周WB及PCR结果检测脂肪代谢关键酶提示超声内镜下胃肠吻合组肝脏FAS、ACC、FFAR表达均下降。8、术后胰岛素抵抗缓解。9、超声内镜下胃肠吻合术后动物血清中GLP-1、GIP水平在术后有升高趋势,药物组变化不明显。10、手术组瘦素术后第一个月下降明显,术后2,3个月变化不大。脂联素变化趋势不明显。11、手术组中炎症因子TNF-a、IL-6、IL-1在术后第一个月升高明显,在术后第2、3个月归于正常。结论:1、超声内镜引导下胃肠吻合是一项安全有效,创伤小的可以缓解治疗引起良性及恶性消化道梗阻的治疗术式,但术后患者出现支架移位情况,为超声内镜引导下胃肠吻合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3]。2、双锚锁定器固定支架的方法可有效的防止支架移位,并且此操作是安全有效的,创伤小安全性较高。3、超声内镜引导下胃肠吻合对肝功能及血脂具有缓解作用。对血脂升高和肝脏脂肪变性具有改善作用。4、消化道梗阻状态下,超声内镜下胃肠吻合改善了胰岛素抵抗,与MAFLD肝功能酶学的好转及脂代谢异常缓解关系密切。5、胃肠道激素GLP-1及GIP的术后第一个月变化升高、及术后胆汁酸代谢的改变,可能是胰岛素敏感性恢复和脂质代谢好转的主要原因。6、EUS-GE应用于恶性疾病导致的消化道梗阻中,其未对代谢产生更明显的影响,并发症小且可控。对良性疾病,其效果较温和,并可根据旷置小肠长度来调控对代谢营养的吸收。

二、纤维内镜下胃内冷冻手术临床应用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纤维内镜下胃内冷冻手术临床应用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3)加减清中汤联合西药治疗脾胃湿热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临床研究
    1 病例来源
    2 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诊断标准
    3 病例入组标准
        3.1 纳入标准
        3.2 排除标准
        3.3 脱落、剔除及中止标准及处理
    4 研究方案
        4.1 病例分组
        4.2 治疗方案
    5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判
        5.1 一般资料
        5.2 观察指标
        5.3 疗效评判
    6 统计方法
二 结果
    1 病例收集及纳入情况
    2 入组病例一般资料分析
    3 中医临床症状积分及疗效
        3.1 中医临床症状单项积分比
        3.2 中医临床症状总积分比
        3.3 中医临床症状总体疗效比
    4 DU愈合情况
    5 HP根除情况
    6 不良反应情况
三 讨论
    1 现代医学对DU的认识
        1.1 定义及流行病学
        1.2 发病机制
        1.3 内科治疗
    2 中医对脾胃湿热型DU的认识
        2.1 病名及特点
        2.2 病因病机
        2.3 中医对HP认识
        2.4 基本治则
    3 西药、中药的选方依据
        3.1 西药的选择
        3.2 方药的选择及相关药理研究
    4 研究成果分析
        4.1 一般资料分析
        4.2 临床疗效分析
        4.3 不良反应分析
    5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4)健脾降逆方治疗中虚气逆型反流性食管炎临床疗效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研究进展
        1 中医病名研究
        2 病因与病机探究
        3 中医治疗方法
        4 中医预后与调护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反流性食管炎的西医研究进展
        1 流行病学特征
        2 病因和发病机制
        3 临床表现
        4 诊断方法
        5 治疗手段
        6 讨论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部分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临床资料
        1 病例来源
        2 西医诊断标准
        3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4 病例纳入标准
        5 病例排除标准
        6 入组病例一般情况
    第三节 研究方法
        1 样本量计算
        2 分组方法
        3 治疗方案
        4 观察指标
        5 统计分析方法
    第四节 研究结果
        1 基本情况及安全性指标结果
        2 GerdQ量表结果
        3 主要症状疗效评定结果
        4 次要症状疗效评定结果
        5 总症状疗效评定结果
        6 复发率对比
        7 血清MTL、VIP结果
        8 胃组织中Ghrelin表达结果
    第五节 讨论
        1 组方思路
        2 脾、肝二脏与RE的关系
        3 健脾降逆方对中虚气逆型RE的治疗思路
        4 研究结果分析
        5 MTL、VIP、Ghrelin与RE的关系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健脾降逆方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作用机制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创新点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5)幽门螺杆菌感染对慢性胃炎患者胃内菌群影响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设备和仪器
    1.2 临床调查及病例采集
    1.3 研究对象
    1.4 病例选择标准
    1.5 病例分组
    1.6 诊断标准
    1.7 胃黏膜样本菌群测序
2 结果
    2.1 患者统计学特征
    2.2 微生物群落基因组DNA分离、提取以及验证
    2.3 测序结果质控分析
    2.4 OTU分类与注释
    2.5 群落结构分布
    2.6 Alpha多样性分析
    2.7 Beta多样性分析
    2.8 微生物多元变量统计分析
    2.9 关联与模型预测分析
    2.10 进化分析
    2.11 PICRUSt分析
3 讨论
4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幽门螺杆菌感染对胃内菌群影响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得的科研成果

(6)ACVR1在幽门螺杆菌感染致胃黏膜癌变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第2章 ACVR1 在幽门螺杆菌致病中发挥的作用
    2.1 实验材料
        2.1.1 细胞及菌株
        2.1.2 临床组织标本收集
        2.1.3 主要试剂
        2.1.4 主要仪器
        2.1.5 主要溶液配制
    2.2 实验方法
        2.2.1 数据库差异基因提取及分析
        2.2.2 细胞总RNA的提取、建库及转录组测序分析与Hp致病相关基因的表达
        2.2.3 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胃黏膜标本ACVR1、CDX2 表达
        2.2.4 细胞培养及Western blot检测
        2.2.5 ACVR1 基因敲除细胞构建及鉴定
        2.2.6 WT及 ACVR1~-AGS细胞生物学功能检测
        2.2.7 细菌培养及构建体外Hp感染细胞模型
        2.2.8 Western blot检测Hp感染细胞后ACVR1 的表达
        2.2.9 Hp感染后细胞生物学功能检测
        2.2.10 转录组测序分析与ACVR1 致病相关基因的表达
        2.2.11 构建体外Hp感染细胞模型
        2.2.12 统计学分析
    2.3 实验结果
        2.3.1 ACVR1 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胃癌预后的关系
        2.3.2 ACVR1 基因与胃癌患者预后的关系
        2.3.3 ACVR1 在胃黏膜正常上皮细胞及胃癌细胞中的表达
        2.3.4 AGS细胞ACVR1 基因敲除细胞构建及鉴定
        2.3.5 ACVR1 基因对胃癌细胞(AGS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2.3.6 Hp活菌对胃上皮细胞中ACVR1 表达的影响及毒力因子CagA在其中的作用
        2.3.7 Hp感染对胃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ACVR1 在其中的作用
        2.3.8 ACVR1在Hp感染致胃黏膜病变中发挥促癌作用的初步机制探讨
        2.3.9 胃黏膜不同病理阶段中ACVR1及CDX2 的表达及与Hp感染的关系
    2.4 讨论
第3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综述 CDX2在幽门螺杆菌感染诱导的胃肠上皮化生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7)PMEPA1在幽门螺杆菌致病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1.1 概述
    1.2 H.pylori主要的致癌因子
    1.3 H.pylori感染胃黏膜改变的关键分子PMEPA1
第2章 PMEPA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预后及其生物信息学分析
    2.1 实验材料
        2.1.1 临床组织标本及资料收集
        2.1.2 生物信息学数据库
        2.1.3 主要试剂耗材
        2.1.4 主要仪器
        2.1.5 主要溶液配制
    2.2 实验方法
        2.2.1 生物信息学数据挖掘
        2.2.2 组织蛋白提取、BCA定量及免疫印迹实验
        2.2.3 RNA提取、逆转录及荧光定量PCR实验
        2.2.4 统计学分析
    2.3 实验结果
        2.3.1 PMEPA1在胃癌组织中显着高表达
        2.3.2 PMEPA1与胃癌患者预后的关系
        2.3.3 PMEPA1诊断胃癌的临床价值
        2.3.4 生物信息学预测PMEPA1可能参与胃癌的生物过程
    2.4 讨论
第3章 H.pylori感染及其毒力因子对胃上皮细胞PMEPA1表达的影响
    3.1 实验材料
        3.1.1 临床组织标本收集
        3.1.2 细胞系及实验菌株
        3.1.3 质粒及感受态细胞
        3.1.4 主要试剂
        3.1.5 主要仪器
        3.1.6 主要溶液配制
    3.2 实验方法
        3.2.1 幽门螺杆菌的复苏、鉴定、传代
        3.2.2 H.pylori7.13和PMSS1 oipA基因敲除菌株的构建
        3.2.3 制备抗oipA重组抗原的免疫兔多克隆抗体
        3.2.4 细胞培养及细菌细胞共培养模型的构建
        3.2.5 蛋白提取、BCA定量及免疫印迹实验
        3.2.6 RNA提取、逆转录及荧光定量PCR实验
        3.2.7 石蜡切片及免疫组织化学
        3.2.8 细胞转录组学
        3.2.9 统计学分析
    3.3 实验结果
        3.3.1 Hp7.13和PMSS1 菌株的oipA基因敲除菌株的构建及鉴定
        3.3.2 H.pylori感染上调胃上皮细胞中PMEPA1的表达水平
        3.3.3 H.pylori cag A和 oipA影响胃上皮细胞PMEPA1的表达
        3.3.4 PMEPA1在不同胃黏膜病变阶段的表达及与H.pylori感染的关系
    3.4 讨论
第4章 PMEPA1对H.pylori感染的胃上皮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机制
    4.1 实验材料
        4.1.1 细胞系及实验菌株
        4.1.2 主要试剂
        4.1.3 主要仪器
        4.1.4 主要溶液配制
    4.2 实验方法
        4.2.1 慢病毒稳转细胞株的构建
        4.2.2 CCK8 细胞增殖实验
        4.2.3 实时无标记细胞增殖实验
        4.2.4 Transwell细胞迁移和侵袭实验
        4.2.5 划痕修复实验
        4.2.6 克隆形成实验
    4.3 实验结果
        4.3.1 成功构建PMEPA1过表达和敲减稳转细胞株
        4.3.2 PMEPA1对胃上皮和胃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4.3.3 PMEPA1对H.pylori感染的胃上皮和胃癌细胞的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4.4 讨论
第5章 PMEPA1在H.pylori感染胃上皮细胞改变的转录组学研究
    5.1 实验材料
        5.1.1 细胞系及实验菌株
        5.1.2 主要试剂
    5.2 实验方法
        5.2.1 细胞转录组测序流程
        5.2.2 转录组测序数据分析
    5.3 实验结果
        5.3.1 测序样品的RNA验证
        5.3.2 PMEPA1过表达或敲减对胃上皮细胞和胃癌细胞转录水平的影响
        5.3.3 Hp感染对过表达或敲减PMEPA1的胃上皮细胞转录水平的影响
        5.3.4 PMEPA1对不同Hp菌株感染的胃上皮细胞转录水平的影响
    5.4 讨论
结论
小结和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一 PMEPA1在肿瘤中的作用及机制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幽门螺杆菌外膜蛋白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8)幽门螺杆菌与Correa’s Cascade关系及ERM家族在其中的机制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1.1 胃癌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1.2 "Correa’s Cascade"假说指导着胃癌的防控
    1.3 幽门螺杆菌是"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的病因
    1.4 ERM家族蛋白或在H.pylori感染相关胃黏膜病变中发挥作用
    1.5 研究设计与意义
第2章 H.pylori与 Correa's Cascade的关系
    2.1 材料
        2.1.1 研究对象
        2.1.2 筛选标准
    2.2 方法
        2.2.1 研究设计
        2.2.2 研究实施
        2.2.3 研究变量
        2.2.4 相关标准(定义、操作规范、诊断标准、数据测量及分类依据)
        2.2.5 研究偏倚
        2.2.6 样本量估计
        2.2.7 数据处理与统计学方法
    2.3 结果
        2.3.1 胃镜活检概况
        2.3.2 受检者病理信息概况
        2.3.3 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总检出率
        2.3.4 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与年龄的关系
        2.3.5 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级联与序列的科学性
        2.3.6 H.pylori感染状态
        2.3.7 H.pylori感染与Correa's Cascade相关胃黏膜病变关系
        2.3.8 H.pylori感染程度与Correa's Cascade相关胃黏膜病变程度关系
        2.3.9 H.pylori感染与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的演变关系
    2.4 讨论
第3章 ERM家族在Correa's Cascade中的机制初探
    3.1 材料
        3.1.1 研究对象
        3.1.2 材料来源
    3.2 方法
        3.2.1 数据获取
        3.2.2 差异分析
        3.2.3 预后分析
        3.2.4 基因功能
        3.2.5 免疫浸润分析
    3.3 结果
        3.3.1 ERM家族基因在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中的表达
        3.3.2 ERM家族基因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
        3.3.3 ERM家族基因在不同胃癌分期中的表达
        3.3.4 ERM家族基因在不同胃癌类型(Lauren分型)中的表达
        3.3.5 MSN与NF2 的表达水平对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
        3.3.6 MSN表达水平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
        3.3.7 MSN在合并H.pylori感染胃癌组织中的表达
        3.3.8 基于MSN表达的胃癌转录组GSEA分析
        3.3.9 MSN相关免疫浸润概况
    3.4 讨论
第4章 ERM家族蛋白moesin在胃黏膜病变中的表达及意义
    4.1 材料
        4.1.1 模式菌株
        4.1.2 实验细胞
        4.1.3 蜡块组织
        4.1.4 新鲜组织
        4.1.5 主要试剂
        4.1.6 主要仪器
        4.1.7 溶液配制
    4.2 方法
        4.2.1 细胞的复苏、培养、传代、计数及冻存
        4.2.2 H.pylori的复苏、鉴定、传代及保存
        4.2.3 H.pylori与各细胞系共培养
        4.2.4 qRT-PCR实验检测各细胞系moesin mRNA表达
        4.2.5 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细胞系和新鲜组织moesin蛋白的表达
        4.2.6 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染色法检测胃黏膜组织样本中moesin蛋白的表达
        4.2.7 统计学方法
    4.3 结果
        4.3.1 不同细胞中moesin m RNA的表达
        4.3.2 菌株刺激细胞的适宜浓度与时间
        4.3.3 不同菌株刺激后胃上皮细胞moesin蛋白的表达
        4.3.4 H.pylori及 CagA对胃上皮细胞和胃癌细胞moesin表达的调控
        4.3.5 Moesin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
        4.3.6 Moesin蛋白在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中的表达
        4.3.7 Moesin蛋白在合并H.pylori感染胃黏膜病变中的表达
    4.4 讨论
第5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胃黏膜癌前变化与胃癌预防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9)基于数据挖掘的田德禄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传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药诊治进展
        1. 中医病名认识
        2. 病因病机的认识
    综述二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 流行病学
        2. 发病因素的研究
        3. 临床表现
        4. 诊断
        5. 治疗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田德禄教授治疗脾胃病思想源流
    一、董建华教授治疗脾胃病学术思想
        1. 治胃大法—通降论
        2. 深研病机—胃热论
        3. 暗合脏腑—气机论
    二、田德禄教授治疗脾胃病思想
        1. 合纵连横—清降论
        2. 脏腑相关—调肝论
        3. 衷中参西—内疡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的田德禄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病案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2.1 资料来源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病案收集
        3.2 数据规范化
        3.3 数据挖掘软件
    4. 研究结果
        4.1 基线资料
        4.2 疾病分期
        4.3 症状频次频率分析
        4.4 舌象频次频率分析
        4.5 舌苔频次频率分析
        4.6 脉象频次频率分析
        4.7 中医证候分布
        4.8 用药规律分析
    5. 讨论
        5.1 基线资料分析(性别、年龄)
        5.2 临床症状分析
        5.3 舌、脉分析
        5.4 中医证候分析
        5.5 用药规律分析
    6. 田德禄教授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认识
        6.1 脾虚为本,邪实抟结为患
        6.2 病位在胃,肝脾肾脏腑相关
        6.3 病情演化,腑及脏,气入血,中焦及下焦
        6.4 补虚泻实,甘平养胃、清降和胃分主次应用
    参考文献
结语
    1. 小结
    2. 不足与展望
        2.1 不足
        2.2 展望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10)消化道梗阻下超声内镜引导胃肠吻合对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病的脂代谢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评估消化道梗阻下超声内镜引导胃肠吻合术式的安全有效性
    一(1)消化道梗阻下超声内镜引导胃肠吻合术式的临床回顾研究
        1 前言
        2 资料和方法
        2.1 临床资料
        2.2 方法
        3 结果
        4 分析与讨论
        5 结论
    一(2)超声内镜引导下胃肠吻合双锚锁定器固定支架法动物实验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术前准备及麻醉方法
        2.3 研究方法
        2.4 术后处理及标本检测
        2.5 观察指标
        2.6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一般情况
        3.2 术后观察指标
        4 分析与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消化道梗阻下超声内镜引导胃肠吻合对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病的治疗及对血脂异常的缓解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动物
        2.2 实验分组及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一般情况
        3.2 体重及进食情况
        3.3 肝功能变化
        3.4 肝脏组织学变化
        3.5 脂肪生成关键酶及分解酶RNA表达结果如下表:
        3.6 western blot检测FAS及FFAR结果
        3.7 免疫组化方法检测ACC结果
        3.8 ELASA方法检测胰岛素抵抗结果
    4 分析与讨论
    5 结论
第三部分:消化道梗阻下超声内镜引导胃肠吻合对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病的脂代谢的机制研究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标本
        2.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血液中胆汁酸结果
        3.2 胃肠激素GIP及GLP-1变化情况
        3.3 炎症因子结果
        3.4 脂肪因子结果
    4 分析与讨论
    5 结论
本论文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减重代谢手术对肥胖型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病治疗的意义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四、纤维内镜下胃内冷冻手术临床应用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儿童喉气管狭窄临床诊断与治疗进展[J]. 陈佳瑞,李晓艳. 国际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21(05)
  • [2]经口内镜下贲门缩窄术治疗食管裂孔疝合并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研究[D]. 芮瑞.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1
  • [3]加减清中汤联合西药治疗脾胃湿热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疗效观察[D]. 詹敏.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4]健脾降逆方治疗中虚气逆型反流性食管炎临床疗效及机制研究[D]. 王炳然.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幽门螺杆菌感染对慢性胃炎患者胃内菌群影响的初步研究[D]. 杜秋颖. 右江民族医学院, 2021
  • [6]ACVR1在幽门螺杆菌感染致胃黏膜癌变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陈宏艳. 南昌大学, 2021(01)
  • [7]PMEPA1在幽门螺杆菌致病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赵巧云. 南昌大学, 2021(01)
  • [8]幽门螺杆菌与Correa’s Cascade关系及ERM家族在其中的机制探究[D]. 宋聪华. 南昌大学, 2021(01)
  • [9]基于数据挖掘的田德禄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传承研究[D]. 张忠绵.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10]消化道梗阻下超声内镜引导胃肠吻合对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病的脂代谢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D]. 高海欣. 中国医科大学, 2021

标签:;  ;  ;  ;  ;  

光纤内窥镜下胃内冷冻手术的临床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