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山区马铃薯青枯病的发生及其防治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但雨柔,刘铭,崔馨燕,尹福强[1](2021)在《重庆市马铃薯主要病害及其防治措施》文中研究表明马铃薯是重庆市重要的粮食作物,近年来各种病害逐年加重,严重制约马铃薯产业的健康发展。基于此,主要分析了重庆马铃薯生产中发生严重的晚疫病、早疫病、青枯病和病毒病4种病害的为害特征及防治措施,以期对农业生产提供一定的指导价值。
李铁锁[2](2021)在《马铃薯病害综合防治方法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马铃薯是粮食、蔬菜、饲料和工业原料兼用的高产高效农作物。马铃薯用途广,市场需求量大,但在生长过程的每个阶段都可能会遭到病害,因此病害防治是马铃薯种植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基于此,依照一些病害的发病特性,提出了几种综合防治病害的方法,力求提高马铃薯的经济效益。
王翠兰[3](2021)在《杀菌剂和植物抗病激活剂对油茶炭疽病病菌活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油茶炭疽病病原菌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是目前引起油茶炭疽病的主要病原菌,主要危害油茶叶片及果实,严重影响油茶健康生长,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本文研究了植物抗病激活剂及杀菌剂对油茶炭疽菌的活性,以期为油茶炭疽病的绿色防治提供理论支持,为有害生物防治中“减药增效”提供方法。1.根据核糖体转录间隔区ITS序列分析,初步鉴定浙江省衢州市常山县十五里村油茶种植基地,油茶炭疽病的病原菌为两种菌种,分别为胶孢炭疽菌C.gloeosporioides f.sp.Camelliae复合群和果生刺盘菌C.fructicola。2.采用了离体叶片法,测定了水杨酸、芸苔素内酯、茉莉酸甲酯、井岗霉素、苯并噻二唑等5种植物抗病激活剂对油茶炭疽病病原菌的诱抗活性。水杨酸诱抗效果最优,最佳使用浓度为150 mg/L。水杨酸对油茶炭疽病病原菌的诱导抗病性可以持续15-20 d,在水杨酸处理后第6天,诱抗效果达到最高,为59.55%;150 mg/L水杨酸喷洒于油茶叶片后的第2天,将胶孢炭疽菌分生孢子无伤接种于油茶植株,24 h后电镜观察发现,病原菌分生孢子出现异常萌发。3.水杨酸喷雾处理油茶苗,于1、2、4、6、10、15、20 d,测定叶片中各项生理指标的变化动态。叶片中可溶性蛋白质、超过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在一段时间内升高,达到峰值时,可溶性蛋白含量为CK的1.87倍,超过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为CK的1.93倍,过氧化物酶活性为CK的4.64倍,之后均呈下降趋势;水杨酸处理组可溶性蛋白质、超过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均显着高于CK。4.采用菌丝生长抑制法及孢子萌发抑制法,测定了7种杀菌剂对油茶炭疽病病菌的毒力。其中咪鲜胺的菌丝生长抑制活性最强,EC50为0.129 mg/L;孢子萌发抑制活性中咪鲜胺的活性最高,EC50为43.852 mg/L。将水杨酸和咪鲜胺进行了增效复配,水杨酸:咪鲜胺为1:2时,对油茶炭疽病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率达68.41%,增效比为1.32,具有明显增效作用。本文研究了5种植物抗病激活剂对油茶的诱导抗病性,发现水杨酸在150 mg/L剂量时诱导活性最强。水杨酸处理后油茶叶片的可溶性蛋白质、超过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升高。水杨酸和咪鲜胺复配有显着增效作用。研究结果为油茶炭疽病绿色防治提供了依据。
任玉珍[4](2020)在《马铃薯常见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文中认为马铃薯作为一种深受大众喜爱的食物,在我国虽然只有300多年的历史,但因其营养成分高,适应环境能力强,即使在冬季也能够进行培育和种植,在人们的饮食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是我国重要的农作物之一。介绍了病虫害对马铃薯造成的影响以及在面对病虫害时种植人员的相关防治措施,供参考。
李程[5](2020)在《增效拮抗菌可湿性粉剂的研制及其烟草青枯病生防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烟草作为我国主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受到多种病虫害的侵染,给烟叶生产造成巨大的产量和经济损失,尤其是被称为烟草“癌症”的青枯病。为减少青枯病侵染对烟叶造成的损失,本研究致力于探索比化学药剂更为高效、对环境无污染、不产生抗药性、无毒且无害的生物防治方法——增效拮抗菌可湿性粉剂。本研究拟将抑制烟草青枯病的生防菌与抑制青枯菌的活性物质联合使用,研制成具有高效且操作方便的可湿性粉剂;通过盆栽和大田实验对增效拮抗菌剂对烟草青枯病的防效进行评估,并对可湿性粉剂施用后烟田微生态和土壤理化性质等方面进行分析,从而明确可湿性粉剂的适应性、应用价值以及推广价值。本研究通过开展生防菌间拮抗性能测试,培养基优化,万寿菊根茎活性物质提取及对烟草青枯病的抑菌效果分析,可湿性粉剂的研制,以及可湿性粉剂盆栽防效评估和大田防治效果评价等研究,获得以下结果:1.万寿菊根茎的水提取物对烟草青枯病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将万寿菊根茎的水提取物选作为菌剂的添加物。2.烟草青枯病拮抗菌株YH-22、ZH+、ZM9和3-10之间没有拮抗作用,并且对抗菌物质万寿菊根茎提取物、壳聚糖和氨基寡糖素均有良好的适应性,将10g/L的万寿菊根茎提取物、壳聚糖和氨基寡糖素添加量确定为最佳使用量。3.复合拮抗菌的优化培养基配方为:玉米淀粉40.0 g/L,豆粕70.0 g/L,KH2PO4 2.00 g/L,Mg SO4·7H2O 0.50 g/L,KCl 0.50 g/L,Fe SO4·7H2O 0.10 g/L,30℃,初始p H6.5。4.确定1:4的硅藻土和麸皮为菌剂的最优吸附载体,1.5%的木质素磺酸钠为助剂,2%的CMC-Na为稳定剂;增效拮抗菌可湿性粉剂的杂菌率为0.8%,温稳定性、光稳定性和p H稳定性等性能指标均达到设定标准。5.增效拮抗菌可湿性粉剂、复合拮抗菌和壳聚糖分别施用于盆栽烟草中,土壤中病原菌丰度均呈现不同程度的降低烟草青枯病的发病率与CK组的87.33%相比,T1组、T2组和T3组种分别降低了72.00%、66.66%和43.33%,增效拮抗菌可湿性粉剂对青枯病的防效为60.87%;增效拮抗菌剂的施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烟草的株高、最大叶片长宽和茎秆直径等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增效拮抗菌剂使烟草种子萌发率提高了10.43%。6.增效拮抗菌可湿性粉剂的大田防效以复合拮抗菌、壳聚糖作为对照。增效拮抗菌剂可湿性粉剂对烟草青枯病的防效达到67.13%、改善了土壤的理化性质、提高了烟叶的经济性状、增加了其根际土壤的微生物多样性并且改变了N、P、K和有机质等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微生物之间的关系。综合以上所有结果,得到以下结论:增效拮抗菌剂对烟草种子的萌发和生长具有促进作用,能显着性增强对青枯病的相对防治效果,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和微生物结构与组成,特别是调节了土壤中有益菌和土传病害拮抗菌丰度。
杨青霏[6](2020)在《种子包衣诱导水稻抗镰刀菌立枯病生防细菌筛选及鉴定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水稻立枯病是我国水稻生产上重要的苗期病害,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是该病的重要病原之一。水稻立枯病严重威胁我国水稻生产,可以给水稻生产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在众多的防治方法中的生物防治具有绿色、环保的特点,已成为近年来世界各国研究的热点。利用生防菌包衣作物种子,通过激发植物自身免疫反应的种子免疫技术,诱导其产生抗病性可以用来防治植物病害。本文利用生防菌发酵液包衣水稻种子,通过大规模筛选、室内复筛和盆栽试验,获得了可诱导水稻产生系统抗性来抵抗镰刀菌水稻立枯病的细菌菌株,对有诱抗作用的生防菌进行分类鉴定,结果如下:1.诱导水稻抗水稻立枯病菌株的筛选:将本研究所保存的1761株细菌菌株的发酵液包衣水稻辽粳212的种子,常规播种时接种尖孢镰刀菌进行初筛,获得60株具有诱抗作用的生防菌株。将60株具有诱抗作用菌株的发酵液再包衣同一水稻品种的种子进行复筛。综合对水稻立枯病的发病情况、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其中8株生防细菌包衣水稻种子经复筛对水稻立枯病的防效较好。在室内测定了这8株有效的生防菌的发酵液对水稻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Sneb859、Sneb26、Sneb131、Sneb1677对水稻还有促进生长的作用,其中Sneb859对水稻种子的发芽率及根长、芽长的促进效果较好,发芽率相比对照提高了8.30%,在7d,10d,13d时,芽长分别为对照的1.50、1.15和1.13倍,根长分别为对照的1.17、1.23和1.18倍,菌株Sneb926、Sneb1017、Sneb1623对水稻的芽长、根长有促进作用。Sneb129对水稻前期芽长促进明显,后期不明显,对根长有促进作用。对这8株有效细菌菌株的发酵液包衣水稻种子并在播种时接种尖孢镰刀菌进行室内再次复筛,结果表明,Sneb859、Sneb131、Sneb26处理的发病程度较低,病情指数较低,表现较好。进一步对3株有效生防菌株进行盆栽复筛,试验结果表明,菌株Sneb859的病情指数较低,对水稻立枯病的防效达56.14%,且对水稻幼苗的生长具有明显促生作用。2.发酵液包衣水稻种子诱导水稻抗水稻立枯病的菌株鉴定:采用形态学和生理生化特征鉴定的方法,结合16S rDNA分子生物学的分析方法对初筛获得的8株有效生防细菌进行了分类鉴定,结果表明,菌株Sneb859为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菌株Sneb26为阿氏芽孢杆菌(Bacillus aryabhattai);菌株Sneb131和Sneb926为路氏肠杆菌(Enterobacter ludwigii);菌株Sneb129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菌株Sneb1017为边缘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 marginalis);菌株Sneb1623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菌株Sneb1677为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3.对水稻镰刀菌立枯病具有诱抗活性菌株Sneb859的抑菌对峙试验研究:采用平板对峙法研究了生防菌株Sneb859的发酵液对多种植物病原菌的抑菌效果,试验结果表明,Sneb859的发酵液对尖孢镰刀菌和木贼镰刀菌没有抑菌作用,对禾谷镰刀菌,茄镰孢菌和立枯丝核菌有一定的抑菌效果,但效果不显着。本研究表明通过系统筛选和鉴定,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Sneb859的发酵液包衣水稻辽粳212的种子,平板培养对峙试验显示Sneb859的发酵液对水稻立枯病病原菌尖孢镰刀菌没有抑菌作用。推测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Sneb859的发酵液包衣处理水稻种子可以诱导水稻产生对水稻立枯病病原菌尖孢镰刀菌的抗性。
董朝霞,于翠,邓文,胡兴明[7](2019)在《桑树青枯病的发生与防治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桑树青枯病是一种对桑树具有毁灭性的土传植物检疫性病害。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业界对于桑青枯病的发病特点、发生途径、致病机制及防治措施进行了大量研究,并且取得了重要进展。本文主要综述我国桑树青枯病的研究概况,总结桑青枯病的发生规律、病原及致病机制,探讨桑青枯病的有效防治措施。
周瑜[8](2016)在《糜子丝黑穗病菌遗传多样性及综合防控技术研究》文中指出糜子生育期短、抗旱、耐瘠、营养丰富,是干旱半干旱地区重要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丝黑穗病是糜子生产上的主要病害,是制约糜子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因此,分析病原菌遗传多样性水平和毒力分化程度,研究糜子丝黑穗病抗性生理机制,筛选高效防治药剂,明确适宜栽培措施,对抗病品种选育及病害绿色防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糜子属区域性作物,目前国内外关于糜子及糜子丝黑穗病的相关研究鲜有报道,本试验利用RAPD和SSR分子标记技术对来自我国糜子主产区的病原菌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鉴定糜子种质资源和育成品种丝黑穗病抗性水平,筛选鉴别寄主并对病原菌进行毒力分析,比较分析糜子不同生育时期感染丝黑穗病后叶片抗氧化酶系、抗病相关酶活性,蛋白质、糖含量,及同工酶谱带的变化和差异,通过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药效试验,筛选防治糜子丝黑穗病高效杀菌剂,并且研究不同播期对抗、感品种丝黑穗病发病及产量的影响。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田间调查结果显示,糜子丝黑穗病为害的穗部症状主要表现为黑粉包状、簇叶状、刺猬头和黑粉粒4种类型。糜子丝黑穗病菌冬孢子在光学显微镜下,呈褐色,球形,扫描电子显微镜下可见壁表具微小突起。冬孢子形态特征和ITS序列比对结果表明,本试验所用菌株为Sporisorium destruens。冬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5℃,最适pH为5,甲醛处理促进萌发。丝黑穗病菌最适碳源和氮源为葡萄糖和KNO3,25℃比较适合此病菌生长和产孢,pH为7时生长最快、产孢量最大,在Czapek和PDA培养基上生长较好。(2)来自我国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陕西和甘肃的糜子丝黑穗病菌(S.destruens)遗传变异程度不高,遗传背景比较单一。选出的28条RAPD引物和40对SSR引物分别扩增出381和119条谱带,其中多态性谱带373和109条,多态率分别为97.90%和91.60%。RAPD的多态性水平及检测效率高于SSR。两种标记的聚类结果有差异。将两种标记的数据结合进行聚类,结果显示,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7425时,51个菌株可以分为3个系谱群。菌株的遗传多态性和地理分布及寄主品种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3)连续3年丝黑穗病抗性鉴定结果显示,261份种质资源的抗性差异明显,抗病种质所占比重较大,其中12MD-2和12MD-250连续3年均表现免疫;66份育成品种中,来自俄罗斯的品种blest jachee和orlovski karlik表现高抗,而我国的品种均未表现出稳定抗性。参试糜子种质资源中,3份具有高抗、矮秆、早熟和高产等优良性状,可直接用于实际生产。我国S.destruens存在毒力分化现象,根据各鉴别寄主对各菌株的抗性等级,可将16个菌株分为3个致病类型。(4)糜子接种S.destruens后,SOD活性升高,三叶期抗病品种的升高幅度显着大于感病品种,且抗病品种的SOD活性显着高于感病品种;抗病品种POD活性持续升高,而感病品种POD活性在后期下降;抗病品种MDA含量低于感病品种。糜子受S.destruens侵染后,抽穗期和灌浆期APX活性与抗性呈负相关;GR活性与抗性成反比;抗病品种AsA含量迅速升高并维持在较高水平,而感病品种升高较慢且后期下降幅度较大;抗、感品种GSH含量在三叶期和拔节期升高,在抽穗期和灌浆期下降。在S.destruens诱导下,抗病品种PAL活性升高幅度在三叶期、拔节期和灌浆期均高于感病品种,三叶期和拔节期抗病品种几丁质酶活性显着高于感病品种,β-1,3-葡聚糖酶活性在抽穗期与抗性呈正相关。接种后,可溶性蛋白含量与发病率无显着相关性;在三叶期和灌浆期可溶性总糖含量与抗性呈负相关;而还原糖含量在三叶期和拔节期接种后与抗性呈负相关。丝黑穗病菌侵染能引起不同抗病类型糜子品种POD、EST、SOD和PPO同工酶谱的变化,抗病品种谱带增加数大于感病品种。综上,在糜子抗病育种和生产实践中,SOD、POD、APX、GR、PAL、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活性,MDA、AsA、GSH、可溶性总糖及还原糖含量,POD、EST和SOD同工酶均可作为鉴别糜子丝黑穗病抗性的辅助指标。(5)通过对戊唑醇、甲基硫菌灵、烯唑醇、多菌灵、苯醚甲环唑和福美双6种药剂的室内毒力测定和两年田间药效试验,结果发现,戊唑醇对冬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最强,福美双最弱;烯唑醇对种子萌发抑制作用最大;戊唑醇田间防效最好,其次为烯唑醇、甲基硫菌灵、多菌灵,福美双防治效果最差。多菌灵显着降低主茎倒二叶面积、主茎倒三叶面积、叶干重和分蘖数,各药剂处理下的单株粒重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但产量均增加,其中戊唑醇处理下的产量两年均最高。戊唑醇能以较低浓度获得较好的防治效果,建议在实际生产中推广利用。(6)不同糜子品种对播期的响应不同,但除05在5个播期均不发病外,其他品种均在播期Ⅰ发病率最高,其他播期无显着差异。抗病品种巴盟小黑糜和05在播期Ⅲ产量最高,因此6月15日左右可作为这两个品种的适宜播期;感病品种杂黍和黄硬糜在播期Ⅱ产量最高,因此可将6月1日作为这两个品种的适宜播期。发病率和5 cm土层温度呈显着负相关,低温有利于丝黑穗病的发生;发病率与20 cm土层水分含量无显着相关性。
张宁[9](2015)在《花生RIL群体抗青枯病鉴定与抗病基因AhqBW3的克隆和功能鉴定》文中提出花生是我国重要的油用兼食用经济作物,在人民生活和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由青枯雷尔氏菌引起的青枯病是花生最重要的土传性细菌病害,严重影响了花生的生产,目前没有有效的化学防治手段,因此解决青枯病最有效的手段还是培育抗病品种。国内外对花生抗青枯病的分子机理研究甚少,对控制青枯病的抗性基因数目、作用机制、花生-青枯菌互作的机理还不清楚,使培育抗青枯病高产优质品种进程缓慢。因此本研究通过筛选抗性种质资源,分离和鉴定花生抗青枯候选基因,为研究其抗青枯的分子机制,促进花生抗青枯分子育种提供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实验室前期以高抗青枯病的花生品种粤油92和高感青枯病的花生品种新会小粒为亲本,构建了抗青枯重组自交系(Recombinant Inbred Lines,RIL)群体,本研究对F9代RIL群体的300个家系进行了农艺性状考查,通过大田接种青枯菌进行了抗青枯性状鉴定。结果表明主茎高、侧枝长、总分枝数、单株果数、单株饱果数、单株果重等六个农艺性状观察值呈连续分布,属于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遗传。RIL群体对青枯菌的抗性表现差异显着,且存在超亲优势。花生青枯病抗性属于数量性状,且与分枝数、单株果重等性状间连锁关系不紧密。根据病情指数进行筛选,群体中抗青枯病的材料有58份,高感青枯病的材料有125份。通过比较筛选出了 10个高抗青枯病的家系(16,108,130,131,251,261,336,362,475,646)和 10 个高感青枯病的家系(4,13,35,151,161,265,287,317,463,552)。结合实验室前期抗黄曲霉抗性鉴定的结果,从中选出了 3个兼抗青-枯病和黄曲霉的家系(16,251,475);其中2个家系(475,251)是单株产量(单株果重分别为38g,43g),黄曲霉和青枯病抗性都比较高的综合优良材料,可作为优异种质进行研究。2.NBS-LRR类抗病基因是目前已知的在植物抗病防御反应中发挥关键作用的抗病基因最大家族。本研究在对花生抗青枯QTL遗传连锁图谱分析的基础上,发现了一个与抗青枯分子标记SNP79紧密连锁的NBS-LRR类基因AhqBW3,该基因在抗病品种粤油92中受青枯菌诱导下调表达4倍,通过RACE获得了其全长cDNA,该基因全长2,998bp,编码855个氨基酸,具有典型的NBS-LRR类保守结构域,在洋葱表皮细胞瞬间表达其与GFP融合蛋白定位于细胞膜和细胞质中。荧光定量分析AhqBW3受青枯菌侵染后的表达模式显示,在抗青枯花生品种粤油92中下调表达,在感病材料新会小粒中先上调表达后略下调表达。ABA、ET、JA等激素诱导下,AhqBW3在抗青枯花生品种粤油92中下调表达,在感病材料新会小粒中上调表达。该基因在本氏烟草叶片瞬间超表达能引起过敏性反应。超表达AhqBW3感青枯病烟草品种红大对青枯菌的抗性明显增强。深入研究AhqBW3超量表达的转基因烟草在接种青枯菌后一系列防御反应相关基因NtH1N1,NtHSR515,NtPR1b,NtPR2,NtPR4,NtPR1ak,NtNPR1 和 NtAcs6发现,这些基因与非转基因对照相比都能够明显上调表达。推测AhqBW3可能参与花生对青枯菌的防御反应,并且是通过多种信号途径、复杂的调控网络实现的。AhqBW3基因的获得对于研究花生抗青枯病相关基因的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为花生抗青枯病遗传育种奠定了基础。
刘艳霞[10](2012)在《土传烟草青枯病的生物防控及其机理研究》文中指出烟草青枯病由茄科劳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引起,在我国长江流域及西南烟区普遍发生,危害严重,造成烟叶产量和品质降低甚至绝收。青枯病已经成为我国烟草生产上的主要限制因子之一。本研究主要从寄主-病原-环境三者生态互作角度出发,针对烟草青枯病的发生机理,运用生物防控和生物修复的手段防控青枯病的发生,并从拮抗菌在根系形成的生物保护膜和根系分泌物对病原菌与拮抗菌生长的促进与抑制作用两方面着重阐述了青枯病生物防控机理。从烟草青枯病发生严重的田间根际土壤及病株中采用茄科劳尔氏菌选择性培养基分离、筛选到青枯病病原菌119株。通过菌落形态、生理生化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并结合病原菌回接实验,鉴定其中一株为茄科劳尔氏菌烟草专化型致病型(Ralstonia solanacearum E.F.Smith f. sp. nicotianae, Rs)。通过分别改变土壤病原菌数量及温湿度条件研究青枯病的发病条件,结果表明当土壤中Rs的浓度达到107cfug-1soil以上土壤温度达到30℃,湿度维持在75%以上时烟株最易发病。从健康烟株根际土壤分离、筛选得到两株高效的拮抗菌L-9和L-25,经16S rRNA基因序列和生理生化分析,分别将两株拮抗菌鉴定为Brevibacillus brevis (短短芽孢杆菌)和Streptomyces rochei(娄彻氏链霉菌)。平板拮抗实验结果表明,这两株拮抗菌不仅对茄科劳尔氏菌有较强的拮抗作用,平板拮抗圈分别达到11和151mm,而且对番茄青枯病、茄子青枯病、辣椒青枯病及烟草黑胫病等多种病害病原菌也有较好的平板拮抗作用。利用BIOLOG表型芯片鉴定系统对拮抗菌的特征性碳、氮源进行分析,比较了两种拮抗菌的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和三种固体有机废弃物菜粕有机肥、小麦麸、燕麦麸主要成分的利用情况。研究结果表明,L-9和L-25在菜粕有机肥中的9种主要氨基酸的AWCD值都分别大于在小麦麸和燕麦麸主要氨基酸的AWCD值。综合其他的因素,确定菜粕有机肥与牛粪1:1(w:w)的混合物为两个拮抗菌二次发酵的最佳有机载体。通过拮抗菌发酵液和拮抗青枯病生物有机肥(BOF)的盆栽和大田试验,研究了两株拮抗菌的拮抗效果。结果表明,L-9生物有机肥与L-25生物有机肥1:1(w:w)处理在盆栽试验的各处理中防控效果最好,其防控率高达100%,大田试验的防治效果分别达到了95.4%(安徽试验大田)和30.1%(贵州试验大田)。BOF处理防控效果显着好于拮抗菌发酵液处理;L-9生物有机肥与L-25生物有机肥1:1配比施入土壤,要比单菌生物有机肥处理防控效果更好,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最低,烟株生物量最大,根际土壤中病原菌数量最少,浓度控制在不易发病的106cfug-1soil以下。BOF处理根际的细菌和放线菌数量也显着高于病土处理,而真菌和病原菌的数量却显着低于病土处理;BOF处理的烟草的各种抗性酶活性如POD、CAT、PPO、SOD等与病土处理有显着差异,土壤各种酶活性与病土处理也有显着差异;扫描电镜结果显示,发病烟株的维管束导管中有大量粘性物质堵塞于其中,而且维管束严重变形,而健康烟株和施用BOF后未发病烟株的维管束长势正常,未有严重变形;利用梯度变性凝胶电脉(DGGE)和BIOLOG-Ecoplate分析根际土壤的微生物变化,结果表明,施用BOF后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了改变,逐渐由“真菌型”向“细菌型”过渡;BOF处理的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和Mclntosh指数均高于病土处理;研究结果同时表明,施用BOF不但可以抵制病害的发生,对烟叶产量也有较好的促进作用,盆栽试验与田间试验BOF处理与病土对照相比分别增产3.43和3.27倍。拮抗菌的根际定殖试验结果表明,烟草种子用拮抗菌发酵液处理后,拮抗菌会沿根系生长并附着在根和根毛上;而接种病原菌后,病原菌无法侵染根系,被阻挡在拮抗菌形成的生物保护壳(膜)外。荧光标记的病原菌跟踪结果表明,拮抗菌优先定殖于烟草根表利于抑制病原菌的定殖。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分离并鉴定了烟草根系分泌物中的酚酸类物质。研究结果发现,烟草根系分泌物中检测到0.25μgg-1root DW根干重的苯甲酸和1.15μgg-1root DW的苯丙酸。外源添加苯甲酸和苯丙酸后,两种物质都是低浓度促进病原菌与拮抗菌的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而且两种酚酸类物质对病原菌促生浓度(苯甲酸为300mg L-1,苯丙酸为600mg L-1)大于对两株拮抗菌(L-9和L-25)的促生浓度,说明烟草土传病原菌更能有效地利用根系分泌物。综上所述,高效拮抗烟草青枯病生防菌Brevibacillus brevis和Streptomyces rochei,在最佳发酵底物-菜粕堆肥与牛粪有机肥(1:1)二次发酵,其混合生物有机肥防控效果最佳且拮抗菌优于青枯菌在烟株根际定殖。BOF通过改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增强烟株自身抗性,从而生物防控青枯病、增加烟叶产量。烟草根系分泌物对青枯菌的促进作用大于对拮抗菌的促进作用,这是烟草产生连作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山区马铃薯青枯病的发生及其防治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山区马铃薯青枯病的发生及其防治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重庆市马铃薯主要病害及其防治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马铃薯晚疫病 |
1.1 症状 |
1.2 防治方法 |
1)选用抗病品种。 |
2)选用无病种薯,带药移栽。 |
3)加强栽培管理。 |
4)及时进行药剂防治。 |
2 马铃薯早疫病 |
2.1 症状 |
2.2 防治方法 |
1)种植抗病品种。 |
2)精选种薯。 |
3)加强栽培管理。 |
4)药剂防治。 |
3 马铃薯青枯病 |
3.1 症状 |
3.2 防治方法 |
1)选用抗病品种。 |
2)实行轮作耕种制度。 |
3)加强栽培管理。 |
4)药剂防治。 |
4 马铃薯病毒病 |
4.1 症状 |
4.2 防治措施 |
1)选用抗病品种。 |
2)推广脱毒良种。 |
3)加强栽培管理。 |
4)及早防治蚜虫。 |
5)药剂辅助防治。 |
(2)马铃薯病害综合防治方法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马铃薯病害综合防治 |
1.1 田间管理 |
1.2 土壤处理 |
1.3 马铃薯种薯处理 |
1.3.1 种薯的切块和切刀消毒 |
1.3.2 整薯播种 |
1.3.3 加强后期管理 |
1.3.4 运用化学防治方法 |
2 马铃薯常见病害及其防治措施 |
2.1 晚疫病 |
2.1.1 晚疫病症状 |
2.1.2 发病规律 |
2.1.3 防治方法 |
2.1.3.1 选用抗病品种 |
2.1.3.2 选用无疫病新地块繁育种薯 |
2.1.3.3 加强田间后期管理 |
2.2 青枯病 |
2.3 环腐病 |
2.4 病毒病 |
2.4.1 发病类型 |
2.4.2 防治措施 |
3 结语 |
(3)杀菌剂和植物抗病激活剂对油茶炭疽病病菌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文献综述 |
1.1 油茶病害研究现状 |
1.1.1 油茶主要病害 |
1.1.2 油茶主要病害防治措施 |
1.2 植物抗病激活剂研究现状 |
1.2.1 植物诱导抗病性 |
1.2.2 植物抗病激活剂诱导抗性作用机制 |
1.2.3 国内外植物抗病激活剂研究与应用概况 |
1.2.3.1 国外植物抗病激活剂研究现状 |
1.2.3.2 国内植物抗病激活剂研究现状 |
1.2.3.3 杀菌剂与植物抗病激活剂混配防治植物病害研究 |
1.3 本研究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
1.3.1 目的意义 |
1.3.2 研究内容 |
2.油茶炭疽病病原菌分离鉴定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方法 |
2.2.1 病原菌分离及纯化方法 |
2.2.2 致病性测定方法 |
2.2.3 病原菌形态学观察方法 |
2.2.4 病原菌分子鉴定方法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油茶炭疽病病害症状 |
2.3.2 致病性测定结果 |
2.3.3 病原菌形态学特征 |
2.3.4 病原菌基因序列分析 |
2.4 结论与讨论 |
3.植物抗病激活剂对油茶诱导抗病活性研究 |
3.1 试验材料 |
3.2 试验方法 |
3.2.1 植物抗病激活剂对油茶炭疽病病原菌室内活性测定 |
3.2.1.1 对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 |
3.2.1.2 对分生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 |
3.2.2 植物抗病激活剂对油茶抗病性的诱导作用 |
3.2.2.1 植物抗病激活剂诱抗活性测定 |
3.2.2.2 植物抗病激活剂最佳浓度筛选 |
3.2.2.3 植物抗病激活剂持效期测定 |
3.2.3 植物抗病激活剂处理叶片上分生孢子萌发及菌丝生长情况 |
3.3 数据处理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植物抗病激活剂对油茶炭疽病病原菌室内活性测定 |
3.4.1.1 菌丝生长活性测定结果 |
3.4.1.2 分生孢子萌发活性测定结果 |
3.4.2 植物抗病激活剂对油茶抗病性诱导作用 |
3.4.2.1 5种植物抗病激活剂对油茶的诱抗效果 |
3.4.2.2 水杨酸不同浓度处理下对油茶炭疽病的诱抗效果 |
3.4.2.3 水杨酸诱导油茶抗病性的持效性 |
3.4.3 诱导处理叶片上病菌分生孢子萌发及菌丝生长情况 |
3.5 结论与讨论 |
4.水杨酸诱导油茶抗病性生理机制研究 |
4.1 试验材料 |
4.2 试验方法 |
4.2.1 水杨酸诱导后油茶生理指标的动态变化 |
4.2.2 诱导抗性的相关生理指标测定 |
4.2.2.1 粗酶提取液的制备 |
4.2.2.2 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测定 |
4.2.2.3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测定 |
4.2.2.4 过氧化物酶(POD)的测定 |
4.3 数据整理 |
4.4 结果与分析 |
4.4.1 水杨酸处理对油茶叶片内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4.4.2 水杨酸处理对油茶叶片内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影响 |
4.4.3 水杨酸对油茶叶片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影响 |
4.5 结论与讨论 |
5.杀菌剂与植物抗病激活剂增效配比研究 |
5.1 试验材料 |
5.1.1 菌种材料 |
5.1.2 供试药剂 |
5.2 试验方法 |
5.2.1 7种杀菌剂对病原菌的室内活性测定 |
5.2.1.1 对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 |
5.2.2.2 对分生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 |
5.2.2 杀菌剂与植物抗病激活剂室内配比筛选 |
5.3 数据处理 |
5.4 结果与分析 |
5.4.1 对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 |
5.4.2 对分生孢子萌发的抑制效果 |
5.4.3 杀菌剂与植物抗病激活剂室内配比筛选 |
5.5 结论与讨论 |
6.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4)马铃薯常见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早疫病及其防治措施 |
1.1 早疫病 |
1.2 防治措施 |
2 晚疫病及其防治措施 |
2.1 晚疫病 |
2.2 防治措施 |
3 病毒病及其防治措施 |
3.1 病毒病 |
3.2 防治措施 |
4 黑胫病及其防治措施 |
4.1 黑胫病 |
4.2 防治措施 |
5 环腐病及其防治措施 |
5.1 环腐病 |
5.2 防治措施 |
6 青枯病及其防治措施 |
6.1 青枯病 |
6.2 防治措施 |
7 疮痂病及其防治措施 |
7.1 疮痂病 |
7.2 防治措施 |
8 蚜虫及其防治措施 |
8.1 蚜虫 |
8.2 防治措施 |
9 结束语 |
(5)增效拮抗菌可湿性粉剂的研制及其烟草青枯病生防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烟草土传病害 |
1.1.1 烟草简介 |
1.1.2 烟草土传病害及其防治措施 |
1.1.3 烟草青枯菌的危害及其防治现状 |
1.2 微生物生防菌剂 |
1.2.1 微生物生防菌剂简介 |
1.2.2 微生物生防菌剂的作用机理 |
1.2.3 微生物生防菌剂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
1.3 芽孢杆菌 |
1.3.1 芽孢杆菌简介 |
1.3.2 生防芽孢杆菌的作用机理 |
1.3.3 生防芽孢杆菌的研究进展 |
1.4 植物源抗菌物质 |
1.4.1 植物源抗菌物质简介 |
1.4.2 植物源抗菌物质作用机理 |
1.4.3 植物源性抗菌物质的应用研究 |
1.5 土壤微生态与土传病害 |
1.5.1 土壤微生态与土传病害的研究进展 |
1.5.2 根际微生物与作物土传病害的研究进展 |
1.6 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
1.6.1 选题意义 |
1.6.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万寿菊根抗菌活性物质的解析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 |
2.2.1 菌株和植株 |
2.2.2 培养基 |
2.2.3 实验仪器与试剂 |
2.3 实验方法 |
2.3.1 万寿菊根抗菌物质提取 |
2.3.2 万寿菊根茎提取物抑菌效果测定 |
2.3.3 万寿菊根茎水提物HPLC分离 |
2.3.4 万寿菊根茎水提物抑菌成分GC-MS分析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万寿菊根茎抑菌效果 |
2.4.2 万寿菊根茎水提物HPLC分离结果 |
2.4.3 万寿菊根茎水提物GC-MS解析结果 |
2.5 小结 |
第三章 增效复合可湿性粉剂研制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 |
3.2.1 菌株 |
3.2.2 培养基 |
3.2.3 实验仪器与试剂 |
3.3 实验方法 |
3.3.1 生防菌之间的拮抗作用分析 |
3.3.2 生防菌与抗菌物质之间的相容性分析 |
3.3.3 复合拮抗菌发酵条件优化 |
3.3.4 增效拮抗菌剂载体筛选 |
3.3.5 增效拮抗菌剂助剂筛选 |
3.3.6 增效拮抗菌剂稳定剂的筛选 |
3.3.7 增效拮抗菌剂性能测定 |
3.3.8 芽孢数量计算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生防菌之间的拮抗作用 |
3.4.2 生防菌与抗菌物质之间的相容性 |
3.4.3 增效拮抗菌剂菌剂培养基优化 |
3.4.4 增效拮抗菌剂载体 |
3.4.5 增效拮抗菌剂助剂 |
3.4.6 增效拮抗菌剂稳定剂 |
3.4.7 增效拮抗菌剂性能指标 |
3.5 小结 |
第四章 增效拮抗菌可湿性粉剂防治烟草青枯病的室内防效评估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 |
4.2.1 菌剂 |
4.2.2 培养基 |
4.2.3 实验仪器与试剂 |
4.3 实验方法 |
4.3.1 烟草种子萌发效果分析 |
4.3.2 土壤中青枯病原菌丰度变化分析 |
4.3.3 烟草青枯病发病率统计分析 |
4.3.4 烟草农艺性状分析 |
4.4 结果与分析 |
4.4.1 烟草种子的萌发效果 |
4.4.2 土壤中青枯病原菌丰度 |
4.4.3 烟草青枯病的发病率统计 |
4.4.4 烟草的农艺性状 |
4.5 小结 |
第五章 增效拮抗可湿性粉剂防治烟草青枯病的大田应用 |
5.1 引言 |
5.2 实验材料 |
5.2.1 试验地点 |
5.2.2 实验设计 |
5.3 实验方法 |
5.3.1 烟株根际土壤样品的采集 |
5.3.2 烟草青枯病发病率的统计分析 |
5.3.3 土壤的理化性质分析 |
5.3.4 烟叶经济性状分析 |
5.3.5 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分析 |
5.3.6 数据统计分析 |
5.4 结果与分析 |
5.4.1 烟草青枯病发病率 |
5.4.2 土壤理化性质分析 |
5.4.3 烟叶经济性状 |
5.4.4 烟田土壤微微生态分析 |
5.5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种子包衣诱导水稻抗镰刀菌立枯病生防细菌筛选及鉴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水稻立枯病及种衣剂研究进展 |
1.1 水稻立枯病研究进展 |
1.1.1 水稻立枯病的发生与危害 |
1.1.2 水稻立枯病的症状 |
1.1.3 水稻立枯病病原、侵染循环及生物学特性 |
1.1.4 水稻立枯病的致病机制 |
1.1.5 防治方法 |
1.2 诱导植物系统抗性研究进展 |
1.2.1 植物诱导抗病性的特征 |
1.2.2 植物诱导抗病性的诱导因子 |
1.2.3 植物诱导抗性机理研究进展 |
1.3 种子处理的研究 |
1.3.1 种衣剂 |
1.3.2 种衣剂的组成 |
1.3.3 种衣剂的功能 |
1.3.4 种衣剂的原理 |
1.3.5 种衣剂的类型 |
1.4 细菌鉴定 |
1.4.1 细菌鉴定 |
1.4.2 细菌分类鉴定的方法 |
1.5 对峙培养研究 |
1.5.1 对峙培养 |
1.5.2 对峙培养的方法及应用 |
第二章 诱导抗镰刀菌水稻立枯病生防细菌的筛选 |
2.1 诱导抗镰刀菌水稻立枯病生防细菌的室内初筛 |
2.1.1 材料与方法 |
2.1.2 结果与分析 |
2.1.3 小结 |
2.2 诱导水稻抗镰刀菌水稻立枯病生防细菌的盆栽复筛 |
2.2.1 材料与方法 |
2.2.2 结果与分析 |
2.2.3 小结 |
第三章 诱导水稻抗镰刀菌水稻立枯病生防细菌的鉴定 |
3.1 生防细菌的形态学特征鉴定 |
3.1.1 材料与方法 |
3.1.2 结果与分析 |
3.2 生防细菌的16S r DNA的分子鉴定 |
3.2.1 材料与方法 |
3.2.2 结果与分析 |
3.2.3 小结 |
第四章 活性菌株的对峙试验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供试材料 |
4.1.2 试验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3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5.1 诱导水稻抗镰刀菌水稻立枯病生防细菌的筛选 |
5.2 诱导水稻抗镰刀菌水稻立枯病生防细菌的鉴定 |
5.3 活性菌株的对峙试验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不同菌株16S rDNA的 PCR扩增产物测序结果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7)桑树青枯病的发生与防治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植物青枯病 |
1.1 青枯病分布与危害 |
1.2 青枯病致病菌 |
1.3 青枯病致病机制 |
2 桑树青枯病 |
2.1 桑树青枯病的分布和危害 |
2.2 桑树青枯病发病特点及规律 |
2.2.1 症状 |
2.2.2 气候与发病的关系 |
2.2.3 剪伐与发病的关系 |
2.2.4 土壤与发病的关系 |
2.2.5 桑树品种与发病的关系 |
2.2.6 间作套种与发病的关系 |
2.3 桑树青枯病的传播途径 |
2.4 桑树青枯病的发生机制 |
3 桑树青枯病的防治 |
3.1 栽培措施 |
3.2 药剂防治 |
3.3 抗性品种选育 |
4 展 望 |
(8)糜子丝黑穗病菌遗传多样性及综合防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糜子生产与产业发展概况 |
1.1.1 分布与生产 |
1.1.2 营养与功能特性 |
1.2 糜子丝黑穗病研究进展 |
1.2.1 抗病性鉴定 |
1.2.2 防治措施 |
1.3 植物病原菌遗传多样性研究 |
1.3.1 RAPD |
1.3.2 AFLP |
1.3.3 SSR |
1.3.4 ISSR |
1.4 植物抗病生理机制研究 |
1.4.1 活性氧清除系统与寄主抗病性 |
1.4.2 抗病相关酶与寄主抗病性 |
1.4.3 植物体内生化物质与寄主抗病性 |
1.4.4 同工酶与寄主抗病性 |
1.5 栽培措施对作物病害发生的影响 |
1.5.1 播期对作物病害发生的影响 |
1.5.2 播种密度对作物病害发生的影响 |
1.5.3 施肥对作物病害发生的影响 |
1.5.4 灌溉对作物病害发生的影响 |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7 本研究主要内容及拟解决问题 |
1.8 本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糜子丝黑穗病及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供试材料 |
2.1.2 ITS序列测定 |
2.1.3 环境因子对冬孢子萌发的影响 |
2.1.4 环境因子对病原菌生长的影响 |
2.1.5 数据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糜子丝黑穗病田间为害症状 |
2.2.2 ITS序列比对 |
2.2.3 环境因子对冬孢子萌发的影响 |
2.2.4 环境因子对病原菌生长的影响 |
2.3 讨论 |
2.4 小结 第三章 糜子丝黑穗病菌遗传多样性分析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供试菌株 |
3.1.2 DNA提取 |
3.1.3 RAPD扩增 |
3.1.4 SSR扩增 |
3.1.5 数据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分子标记的多态性 |
3.2.2 遗传多样性分析 |
3.2.3 聚类分析 |
3.3 讨论 |
3.4 小结 第四章 糜子丝黑穗病抗性鉴定及病原菌毒力分析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供试材料 |
4.1.2 试验方法 |
4.1.3 数据分析 |
4.2 结果分析 |
4.2.1 丝黑穗病抗性鉴定结果 |
4.2.2 农艺性状和产量 |
4.2.3 抗病资源和育成品种的综合评价 |
4.2.4 鉴别寄主的选择 |
4.2.5 不同菌株的毒力差异 |
4.3 讨论 |
4.3.1 糜子种质资源和品种丝黑穗病抗性评价 |
4.3.2 糜子种质资源和品种农艺性状和产量评价 |
4.3.3 鉴别寄主评价 |
4.3.4 S. destruens菌株毒力分化 |
4.4 小结 第五章 糜子丝黑穗病抗性指标筛选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供试材料 |
5.1.2 试验设计 |
5.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5.1.4 数据分析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性变化 |
5.2.2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变化 |
5.2.3 丙二醛(MDA)含量变化 |
5.2.4 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变化 |
5.2.5 抗坏血酸(As A)含量变化 |
5.2.6 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变化 |
5.2.7 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变化 |
5.2.8 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变化 |
5.2.9 几丁质酶(Chitinase)活性变化 |
5.2.10 β-1,3-葡聚糖酶(β-1, 3-glucanase)活性变化 |
5.2.11 可溶性蛋白(Soluble Protein)含量变化 |
5.2.12 可溶性总糖(Soluble Sugar)含量变化 |
5.2.13 还原糖(Reducing Sugar)含量变化 |
5.2.14 过氧化物酶(POD)同工酶分析 |
5.2.15 酯酶(EST)同工酶分析 |
5.2.16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同工酶分析 |
5.2.17 多酚氧化酶(PPO)同工酶分析 |
5.3 讨论 |
5.4 小结 第六章 糜子丝黑穗病的杀菌剂筛选及田间防效研究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供试材料 |
6.1.2 室内毒力测定 |
6.1.3 杀菌剂对糜子丝黑穗病的田间防效 |
6.1.4 数据分析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室内毒力测定 |
6.2.2 杀菌剂对糜子丝黑穗病的田间防治效果 |
6.3 讨论 |
6.4 小结 第七章 播期和品种对糜子丝黑穗病发生及产量的影响 |
7.1 材料与方法 |
7.1.1 供试品种 |
7.1.2 试验设计 |
7.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7.1.4 数据分析 |
7.2 结果与分析 |
7.2.1 播期对不同品种糜子丝黑穗病发病率的影响 |
7.2.2 不同播期下的土壤含水量和温度 |
7.2.3 播期对不同品种糜子农艺性状的影响 |
7.2.4 播期对不同品种糜子产量的影响 |
7.3 讨论 |
7.3.1 播期对糜子丝黑穗病发病的影响 |
7.3.2 不同播期土壤温度、含水量与发病率的关系 |
7.3.3 播期对糜子产量的影响 |
7.4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
8.1 结论 |
8.1.1 糜子丝黑穗病田间发病特点及病原菌生物学特性 |
8.1.2 糜子丝黑穗病菌遗传多样性 |
8.1.3 糜子丝黑穗病抗性鉴定及病原菌毒力分析 |
8.1.4 糜子抗丝黑穗病生理生化指标筛选 |
8.1.5 防治糜子丝黑穗病的杀菌剂筛选及田间防治效果 |
8.1.6 播期和品种对糜子丝黑穗病发生及产量的影响 |
8.2 讨论 |
8.2.1 糜子丝黑穗病田间症状及病原菌生物学特性 |
8.2.2 糜子丝黑穗病菌遗传多样性 |
8.2.3 糜子丝黑穗病抗性鉴定及病原菌毒力分析 |
8.2.4 糜子丝黑穗病抗性生理机制研究和抗性指标筛选 |
8.2.5 防治糜子丝黑穗病杀菌剂筛选 |
8.2.6 播期对糜子丝黑穗病发病和产量的影响 |
8.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其他黑粉菌冬孢子扫描电镜图 附录2 糜子种质资源和育成品种农艺性状与产量性状 致谢 作者简介 |
(9)花生RIL群体抗青枯病鉴定与抗病基因AhqBW3的克隆和功能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青枯病的危害 |
2 青枯病病原菌的研究 |
2.1 青枯菌的形态、特征 |
2.2 青枯菌的分类和鉴定 |
2.3 青枯菌的致病机理 |
2.4 青枯菌的分泌系统和效应子研究 |
2.5 青枯菌基因组的研究 |
3 青枯病抗性方面的研究 |
3.1 青枯病抗性鉴定 |
3.2 青枯病抗性的遗传研究 |
3.3 花生青枯病抗性育种研究 |
4 青枯病抗性分子机理研究 |
5 青枯病的防治 |
5.1 农业防治 |
5.2 化学防治 |
5.3 生物防治 |
5.4 培育抗性品种 |
6 本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
7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花生RIL群体的抗青枯病鉴定与综合优良材料筛选 |
1 引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亲本材料 |
2.2 RIL群体构建 |
2.3 田间实验设计 |
2.4 农艺性状考查 |
2.5 青枯菌接种和病情调查 |
2.6 数据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亲本及RIL群体各性状的变异 |
3.2 RIL群体各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 |
3.3 RIL群体青枯病抗性的差异性分析 |
3.4 RIL群体青枯抗性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
3.5 抗青枯综合性状优良材料的获得 |
4 讨论 |
4.1 建立无偏态的RIL群体 |
4.2 建立抗病RIL群体可以获得高抗青枯病的综合优良新材料 |
5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花生NBS-LRR类抗青枯病基因AhqBW3的克隆和功能鉴定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种植 |
2.2 RNA的提取和cDNA的合成 |
2.3 RACE技术克隆基因全长序列 |
2.4 生物信息学分析 |
2.5 表达载体构建 |
2.6 亚细胞定位 |
2.7 遗传转化烟草 |
2.8 瞬间超表达、离子电导率测定和组织化学染色分析 |
2.9 花生和烟草的青枯菌接种处理 |
2.10 植物外源激素处理抗感青枯花生品种 |
2.11 qRT-PCR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AhpBW3序列全长的获得与分析 |
3.2 AhqBW3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3.3 AhqBW3基因在抗、感青枯花生品种中的序列分化 |
3.4 AhqBW3基因的亚细胞定位 |
3.5 AhqBW3的表达模式分析 |
3.6 AhpBW3在本氏烟草叶片中瞬间超表达能引起HR |
3.7 AhpBW3基因超表达转化烟草的鉴定 |
4 讨论 |
4.1 AhpBW3是定位在细胞膜和细胞质的NBS-LRR类抗病基因 |
4.2 AhqBW3参与植物的多种信号转导通路 |
4.3 AhpBW3过表达可显着提高烟草对青枯病的抗性 |
5 小结 |
6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土传烟草青枯病的生物防控及其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及专有词汇检索表 |
第一章 烟草土传青枯病及其生物防控研究综述 |
1 烟草生产及烟草土传青枯病的起因和危害 |
1.1 烟草在我国的生产情况 |
1.2 烟草土传青枯病的起因 |
1.3 烟草土传青枯病严重危害烟草生产 |
2 烟草土传青枯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征及发病表现 |
2.1 烟草土传青枯病病原菌命名及生物学特征 |
2.2 烟草土传青枯病发病表现 |
3 病原菌侵染过程 |
4 烟草土传青枯病的病害流行因素 |
4.1 环境气候条件 |
4.2 品种抗性 |
4.3 土壤类型 |
4.4 农业栽培技术 |
5 烟草青枯病的致病机理研究进展 |
6 烟草根系分泌物 |
7 烟草土传青枯病的防控 |
7.1 物理防控 |
7.2 化学防控 |
7.3 农业防控 |
7.4 选育抗青枯病烟草品种 |
7.5 生物防控 |
7.6 现行方法的优缺点比较及未来发展方向 |
8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烟草土传青枯病专化型茄科劳尔氏菌的分离、鉴定及其致病条件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茄科劳尔氏菌烟草专化型的分离、鉴定 |
1.2 烟草青枯病病原菌的回接试验 |
1.3 茄科劳尔氏菌荧光定量PCR方法的建立 |
1.4 病原菌浓度对烟草青枯病发病率及烟草生长的影响 |
1.5 温度对烟草青枯病发病的影响 |
1.6 湿度对烟草青枯病发病的影响 |
1.7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烟草土传青枯病病原菌株的分离及形态特征 |
2.2 分离菌株的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 |
2.3 烟草土传青枯病病原菌的生理生化特征 |
2.4 回接试验 |
2.5 土壤中茄科劳尔氏菌的荧光定量PCR检测 |
2.6 病原菌浓度对发病率、病情指数及生物量的影响 |
2.7 温度对烟草土传青枯病发病率的影响 |
2.8 湿度对烟草土传青枯病发病率的影响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章 烟草土传青枯病拮抗菌的分离、筛选及拮抗青枯病生物有机肥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拮抗菌的分离、筛选 |
1.2 拮抗菌的16S rRNA基因鉴定 |
1.3 拮抗菌的扫描电镜观察 |
1.4 拮抗菌的生理生化特性 |
1.5 拮抗菌的抗生素图谱 |
1.6 拮抗菌对其它病原菌的抑菌图谱 |
1.7 拮抗菌计数 |
1.8 拮抗菌的特征性碳氮源分析 |
1.9 拮抗菌二次固体发酵底物的确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拮抗菌的分离与筛选 |
2.2 拮抗菌的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 |
2.3 拮抗菌株的形态特征 |
2.4 拮抗菌的生理生化反应 |
2.5 拮抗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 |
2.6 拮抗菌对其它病原菌的拮抗作用 |
2.7 拮抗菌L-25炅光定量PCR计数 |
2.8 括抗菌的特征性碳、氮源分析 |
2.9 括抗菌发酵底物确定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四章 生物有机肥防控烟草土传青枯病效果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生物有机肥制备 |
1.2 盆栽试验 |
1.3 田间试验 |
1.4 试验设计和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盆栽试验结果 |
2.2 田间试验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五章 拮抗菌对病原菌拮抗机理的探索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烟草品种和病原菌 |
1.2 拮抗菌在烟草根际定殖试验 |
1.3 拮抗菌在烟草根际对病原菌生长的影响 |
1.4 生物有机肥育苗试验 |
1.5 试验设计 |
1.6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拮抗菌在烟草根际定殖结果 |
2.2 拮抗菌在烟草根际对病原菌生长的影响 |
2.3 生物有机肥育苗对烟草发芽率和土传青枯病发病率的影响 |
2.4 生物有机肥育苗对烟苗生长的影响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六章 烟草根系分泌物的鉴定及其对病原菌与拮抗菌生长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2 根系分泌物的收集 |
1.3 根系分泌物的纯化与浓缩 |
1.4 烟草根系分泌物对病原菌与拮抗菌生长的影响 |
1.5 烟草根系分泌物中酚酸类物质的测定 |
1.6 酚酸类标准品的液相测定 |
1.7 根系分泌物中存在的酚酸类物质对病原菌和拮抗菌生长的影响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烟草根系分泌物总碳等元素的含量及对病原菌与拮抗菌生长的影响 |
2.2 烟草根系分泌物中的酚酸类物质 |
2.3 添加不同浓度外源苯甲酸和苯丙酸对病原菌与拮抗菌生长的影响 |
3 讨论 |
4 小结 |
全文结论 |
研究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SCI论文与成果 |
致谢 |
附录1:主要仪器和化学试剂检索表 |
附录2:16S rRNA基因序列 |
附录3:BIOLOG PM微孔板各孔碳、氮源 |
四、山区马铃薯青枯病的发生及其防治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重庆市马铃薯主要病害及其防治措施[J]. 但雨柔,刘铭,崔馨燕,尹福强. 南方农业, 2021(11)
- [2]马铃薯病害综合防治方法探讨[J]. 李铁锁. 南方农业, 2021(08)
- [3]杀菌剂和植物抗病激活剂对油茶炭疽病病菌活性研究[D]. 王翠兰. 浙江农林大学, 2021(07)
- [4]马铃薯常见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J]. 任玉珍. 种子科技, 2020(13)
- [5]增效拮抗菌可湿性粉剂的研制及其烟草青枯病生防应用[D]. 李程. 湖北大学, 2020(02)
- [6]种子包衣诱导水稻抗镰刀菌立枯病生防细菌筛选及鉴定研究[D]. 杨青霏.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8)
- [7]桑树青枯病的发生与防治研究进展[J]. 董朝霞,于翠,邓文,胡兴明. 北方蚕业, 2019(04)
- [8]糜子丝黑穗病菌遗传多样性及综合防控技术研究[D]. 周瑜.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03)
- [9]花生RIL群体抗青枯病鉴定与抗病基因AhqBW3的克隆和功能鉴定[D]. 张宁. 福建农林大学, 2015(05)
- [10]土传烟草青枯病的生物防控及其机理研究[D]. 刘艳霞. 南京农业大学, 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