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烤烟中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测定(论文文献综述)
杨楷[1](2020)在《烤烟主要含氮化合物对外源氮浓度的响应》文中研究说明氮是影响烟叶品质的主要因素之一,不仅对烟叶产量起决定作用,也对烟叶中含氮化合物包括生物碱、氨基酸和蛋白质、含氮杂环化合物、胺和亚硝胺、含氮色素、硝酸盐等产生影响,进而影响烟叶香吃味。不同含氮化合物对烟气影响不相同,一般认为,氨基酸(除络氨酸外)对烟气有积极意义,蛋白质过多烟气中会产生羽毛燃烧后的焦臭味,硝酸盐以及胺类的衍生物对人体有害,烟碱在烟气中必不可少但含量要严格控制。因此,调控烟叶中含氮化合物的类型及数量,是提高烟叶质量的途径之一。为了实现烤烟最佳的氮量调控,通过构建施氮量与氮代谢产物、氮代谢产物之间的关联性,探讨不同含氮化合物对外源氮浓度的响应,取得如下结论:1、烟叶氮含量在伸根期最高,随生育期推进,含量下降。伸根期至旺长中期,烟叶氮含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施氮量为8.18 g/株或10.91 g/株的处理含氮量较高,两个处理间无显着差异;>10.91 g/株施氮量后烟叶氮含量下降,与不施氮肥处理相当。现蕾期烟叶氮含量则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2、施氮量对烟叶NO3-和NRa的影响一致,即较低施氮水平下,随施氮量增加,NRa增加,烟叶NO3-含量也增加;施氮量过多,NRa降低,烟叶NO3-含量也降低。但是,不同生育期NO3-对施氮量的响应浓度并不一致,伸根期呈先增加后降低再增加的变化趋势,8.18g/株处理为第一个峰值;团棵期呈先增加再降低趋势,10.91 g/株时最高,为15.16 mg/g;旺长中期和现蕾期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且未出现过量施氮量。3、烟叶NH4+含量受NR、GS与GOGAT的共同制约。伸根期,施氮量增加使硝化过程消耗过多能量,致使烟叶GSa和GOGATa均较低,且随施氮量的增加而下降,铵同化能力减弱,烟叶NH4+含量降低。在旺长期间(含团棵期、旺长中期、现蕾期),烟叶NH4+含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5.45 g/株时,GSa和GOGATa的提高是NH4+增加的主要驱动力;>5.45 g/株时,GSa下降,GOGATa先增加后降低,氨转化能力降低,NH4+浓度增加,GS成为限速酶。4、烟叶蛋白质含量在伸根期至旺长中期均随施氮量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且施氮量为5.45 g/株或8.18 g/株时,其蛋白质含量相对较高,两个处理间无显着差异。现蕾期烟叶蛋白质含量则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5.45 g/株处理烟叶蛋白质含量比较符合优质烤烟标准。5、伸根期至旺长中期,不施氮量处理游离氨基酸总量明显高于施氮处理,随施氮量增加含量略有降低,但处理间差异较小;现蕾期,游离氨基酸总量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且施氮处理高于不施氮处理。在不同生育期,烟叶中游离氨基酸随施氮量的变化呈现4类变化:(1)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的有:谷氨酸、丙氨酸;(2)随施氮量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精氨酸、赖氨酸、半胱氨酸,且均在10.91 g/株处理下达到最大值;(3)增施氮肥后含量下降的有:甘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4)无明显影响或影响无规律:芳香族氨基酸(络氨酸和苯丙氨酸)、苏氨酸、甲硫氨酸、缬氨酸、丝氨酸、组氨酸。6、烟叶烟碱含量在烤烟不同生育时期对施氮量的响应不同,伸根期时无明显的变化规律,在烤烟的旺长中期和现蕾期,施氮量对烟叶腐胺-N甲基转移酶活性和烟碱含量的影响一致,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增施氮肥可显着提高烟叶烟碱含量,团棵期时,烟叶烟碱含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8.18 g/株时取得最大值0.98%,显着高于其它处理。7、施氮量对烤烟不同生育时期烟叶氮的分配影响差异较大,伸根期烟叶中含氮化合物中蛋白质-N>氨基酸-N>烟碱-N>NH4+-N>NO3--N,施氮量对含氮化合物的分配比例无明显影响;旺长期时,增施氮肥促使NH4+含量增加,NH4+-N和烟碱-N也随之增加,而烟叶蛋白质-N比例则随施氮量的增加先降低后升高;现蕾期烟叶中NO3--N和NH4+-N比例均随施氮量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且分别在8.18 g/株和10.91 g/株处理下达到峰值,该期蛋白质-N比例明显下降,而烟碱-N占比则有所上升。8、施氮量对烤烟的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影响较大,在烤烟伸根期和团棵期,6 kg/667 m2处理条件下,烤烟各农艺性状指标最高;现蕾期,10 kg/667 m2处理农艺指标、产量均最高,6 kg/667 m2处理中上等烟比例最大,6-10 kg/667 m2处理产值无显着差异。
张梦玥[2](2019)在《不同类型烟叶长期贮藏过程中TSNAs及主要酮类香气成分的变化》文中研究说明贮藏是减少原烟杂气与刺激性,改善烟叶品质,提高烟气质量的重要过程,一般该过程最佳进行时间为2-3年,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由于工业压力等多种原因需延长至5年甚至以上,期间烟叶有害成分以及香气的变化尚不明确,本文取调制后的云南宾川、河南宝丰烤烟、四川宣汉、云南宾川白肋烟以及四川万源晒烟为试验样品,在河南农业大学国家烟草栽培生理生化研究基地进行自然贮藏,通过定期取样,测定烟叶烟草特有亚硝胺(TSNAs)及其前体物生物碱和硝酸盐、中性香气物质等含量的变化,以阐明不同类型烟叶长期贮藏过程中烟草特有亚硝胺及香气成分变化规律,为烟叶合理贮藏,保障烟叶安全性和提高烟草品质提供理论依据。其中TSNAs含量检测采用SPE-LC-MS/MS法,中性香气物质含量检测采用LC-GC检测法。以本试验的研究结果如下:1、随着贮藏时间的增加,烤烟、白肋烟和晒烟NNN、NNK、NAB、NAT和总TSNAs含量均表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以白肋烟升高幅度最大,贮藏后白肋烟TSNAs总量较贮藏前增加771.55%,其中四川宣汉白肋烟NNN和总TSNAs增加量最多,分别较贮藏前增加45442.23ng/g、54344.16 ng/g;晒烟次之,总TSNAs较贮藏前增加358.62%,烤烟贮藏过程.中含量仅在小范围内波动,与贮藏前变化不大,未见有明显上升趋势。四川、云南两地区白肋烟NNN含量、TSNAs总量最高;NNK以晒烟含量最高:四川白肋烟NAB、NAT含量最高,且地区间差异明显。2、随贮藏过程的进行,三种类型烟叶生物碱、硝酸盐含量有所降低,四川万源晒烟烟碱含量下降幅度较大,以四川白肋烟降烟碱、总生物碱减少量最多。云南烤烟假木贼碱减少-量最多,云南白肋烟新烟草碱含量下降值更大。硝酸盐以四川晒烟下降率最大,以四川白肋烟减少量更多。晒烟烟碱、假木贼碱、新烟草碱含量最高,白肋烟降烟碱与总生物碱含量最高,以四川白肋烟最为显着;硝酸盐含量在不同类型烟叶间差异极大,如贮藏前白肋烟平均含量3976.36μg/g,比烤烟的41.15μg/kg高96.63倍,贮藏后也为其159.28倍。3、烟叶TSNAs含量与生物碱间以及与硝酸盐间的相关关系显着,其中NNN与降烟碱,NNK与烟碱,NAB与假木贼碱,NAT与新烟草碱,总TSNAs与总生物碱,TSNAs与硝酸盐相关性大,硝酸盐含量与贮藏后TSNAs含量的相关性较与贮藏前更大,在TSNAs形成过程中作用更大,生物碱与之情况相反。4、三种类型烟叶的主要酮类香气成分含量有显着差异,白肋烟酮类香气物质总量最高,为46.25μg/g,其次为晒烟,烤烟最低,含量分别为40.05μg/g,26.31 μg/g。5、三种类型烟叶酮类香气成分变化趋势不同,类胡萝卜素降解产物巨豆三烯酮、香叶基丙酮、二氢猕猴桃内酯、3-羟基-β-二氢大马酮、氧化紫罗兰酮含量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所有烟叶中β-紫罗兰酮表现出下降趋势,类西柏烷类降解产物茄酮和降茄二酮含量也有下降趋势。6、白肋烟巨豆三烯酮、氧化紫罗兰酮、茄酮含量最高,在6年贮藏过程中含量上升趋势保持时间长,且酮类挥发性香气含量拐点在60.95个月。晒烟中香叶基丙酮、β-紫罗兰酮含量最高,且酮类挥发性香气含量拐点在47.98个月。烤烟中3-羟基-β-二氢大马酮、降茄二酮含量较高,且酮类挥发性香气含量峰值出现在37.59个月。烟叶TSNAs、生物碱、硝酸盐以及主要酮类挥发性成分变化经拟合均符合一元二次方程模型。7、贮藏时间越长,TSNAs生成量越多,烟叶安全性越低,而香气物质贮藏后期会有所下降,导致烟叶香气不足、品质下降,因此合理控制贮藏时间十分必要,烤烟、白肋烟以及晒烟适宜的陈化期不同,烤烟的耐贮藏性与白肋烟和晒烟相比更差,烤烟贮藏不应超过30个月,白肋烟晒烟控制在60个月左右。
冯雨晴,杨惠娟,史宏志[3](2019)在《烟株发育过程中硝酸盐积累与调控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烟草中的硝酸盐是有害物质烟草特有亚硝胺(TSNA)的前体物,烟叶叶片和主脉中硝态氮含量与烟叶调制和贮藏过程中TSNA形成密切相关,降低硝酸盐的积累是降低烟草TSNA和提高氮素利用率的重要途径,对优质低害高效烟叶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烟叶硝酸盐积累机理与影响因素以及调控措施,并对下一步的研究和应用进行了展望,以期为烟草优质低害研究提供借鉴与参考。
王亚宁,张翔,刘腾飞,李亮,毛家伟,司贤宗,索炎炎,余琼[4](2018)在《盆栽试验中施用外源生长调节剂对烤烟TSNAs生物合成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为明确外源生长调节剂Z5[由生长素(IAA)、水杨酸(SA)和萘乙酸(NAA)配置而成]影响烟草特有亚硝胺(Tobacco-specific N-nitrosamines,TSNAs)生物合成的生理机制,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建始县试验基地设置叶面喷施Z5盆栽试验,以清水为对照,分析了烟株硝酸盐与亚硝酸盐含量(质量分数)、硝酸还原酶(NR)与烟碱合成关键酶活性的动态变化以及相关基因的表达量,并测定了烤后烟叶TSNAs和常规化学成分含量(质量分数)。结果表明,烤烟打顶后喷施Z5的烟叶TSNAs含量显着降低,上部叶和中部叶中TSNAs含量降低幅度分别为20.1%和12.4%,而烟叶化学成分含量在适宜范围内。外源生长调节物质降低TSNAs含量的作用机制,一是下调了控制NR活性的基因NR的表达,烟株打顶后第1天NR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下调55.0%,NR活性受抑制,导致硝酸盐向亚硝酸盐的转化减少,叶片中亚硝酸盐的积累量降低;二是下调了控制烟碱合成关键酶基因的相对表达量,烟株打顶后第1天ADC、QPRT、ODC及PMT基因相对表达量分别下调82.1%、69.8%、91.8%和76.0%,使烟碱合成关键酶活性降低,从而减少了烟碱的合成,上部叶和中部叶烟碱含量下降幅度分别为23.5%和22.9%。
李亚飞[5](2018)在《白肋烟烟叶硝酸盐积累和调控对TSNA形成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烟草特有亚硝胺(TSNAs)是一类对人体有害的致癌物,硝酸盐是其形成的重要前体物。白肋烟烟叶硝酸盐明显较烤烟高,对降低TSNAs含量和提高烟叶安全性不利。本文以烤烟为对照,通过设置大田或室内试验,采用转录组RNA-Seq技术和生理生化相关指标的分析,对比了白肋烟和烤烟烟草类型根系对NO3-吸收能力的差异及其与烟叶硝酸盐积累的关系,明确了烟叶硝酸盐积累差异、规律,以及对TSNA形成的影响,揭示了白肋烟叶硝酸盐积累的原因和机理,形成了控制烟叶硝酸盐积累的技术和方法,旨在为降低白肋烟烟叶硝酸盐和TSNAs含量提供理论支持。主要结论如下:1)在相同氮素供应条件下,以白肋烟和烤烟为材料,研究类型间烟苗根系形态、根系对NO3-N吸收动力学的特点,分析与烟叶硝酸盐积累的关系。结果显示:在相同氮素供应条件下,白肋烟总根长、根系表面积、根系体积和根尖数均较烤烟大,但根系NO3-N最大吸收速度和最大吸收量较烤烟低,同时烟叶总氮和硝酸盐含量明显较烤烟高,且NO3-N占总氮的比例较烤烟高,烟叶氮素积累量明显较烤烟低,差异达到显着或极显着性水平,说明白肋烟根系形态发育良好,但吸收能力并不突出,其烟叶硝酸盐大量积累与根系吸收相关性较小。2)设置盆栽和大田试验,以白肋烟和烤烟类型各2个品种为材料,分别在两类型正常需氮条件下,研究烟叶发育过程中氮代谢活动和硝酸盐积累的差异和动态规律,分析调制后烟叶硝酸盐、亚硝酸盐和生物碱与TSNAs形成的关系。结果显示:在田间发育过程中,白肋烟叶色素含量、NR活性/施氮量、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GSA)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较烤烟低,但硝酸盐含量、调制后烟叶总氮和TSNAs含量均明显较烤烟高,差异达到显着或极显着性水平。根据相关性分析可知,烟叶TSNAs各组分及其总量与总氮和硝酸盐含量均呈现出正相关,且相关系数达到极显着性水平,说明烟叶TSNAs形成与硝酸盐含量密切相关。在田间发育过程中,烟叶硝酸盐含量呈现出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即在团棵后进入旺长期迅速升高,旺长中期达到最大值,随后又出现下降趋势,成熟期的变化趋势变缓。由此可知,旺长期是烟株烟叶硝酸盐大量积累的关键时期,成熟期是烟叶硝酸盐含量下降的重要时期,且类型间差异在苗期已存在。调制后烟叶NO3-N含量与旺长期和成熟期烟叶GSA的相关性较强,说明白肋烟烟叶硝酸盐积累与氮素还原同化作用密切相关。白肋烟烟叶氮素还原同化作用较弱是其硝酸盐积累的主要原因,而硝酸盐大量积累是其TSNAs含量偏高的重要原因。结合白肋烟叶硝酸盐积累规律及其与影响因素间的关系可知,在旺长期,提高氮素同化能力是避免白肋烟叶硝酸盐积累的关键。3)以白肋烟和烤烟为材料,在相同施氮水平和相同叶片生物量积累条件下,采用转录组技术,分析类型间烟叶差异基因表达情况,同时结合两类型间烟苗在碳氮代谢活动和其产物的差异,研究白肋烟烟叶硝酸盐积累的原因;在前期研究基础上,对烟叶氮代谢酶活性进行直接调控或添加外源碳源,研究对烟叶硝酸盐积累的调控作用。结果显示:在相同供氮水平和相同叶片生物量积累条件下,对白肋烟和烤烟间烟叶RNA-Seq进行趋势分析,获得目标差异基因后,经GO和KEGG分析发现,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定位在光系统Ⅰ和光系统Ⅱ上,说明类型间在光合作用方面的差异较为突出;进一步筛查发现,类型间差异基因功能主要富集在碳固定、蔗糖和淀粉合成途径、硝酸盐响应、转运和同化等方面,尤其是白肋烟烟叶蔗糖和淀粉合成(AGPS1、SPS2、SUS2、DPE2、TPS11)、调控硝酸盐代谢途径的转录因子NLP7以及氮素转运和同化相关基因(NPF3.1、NPF7.3、NRT2.1、NRT2.5、NIA1、NIA2、GS1、GDHA)表达水平稳定下调,且不受氮素水平影响,与烟株物质积累和烟叶碳氮化合物含量表现较为一致,是影响烟叶碳水化合物形成和硝酸盐代谢的关键。在相同施氮水平下,白肋烟两品种烟叶色素含量、光合作用和还原糖含量的平均值分别较烤烟低41.72%、33.44%和42.89%,NRA、GSA和整株氮素积累量分别较烤烟低28.48%、38.55%和43.33%,但烟叶总氮和硝酸盐含量分别较烤烟高32.51%和103.36%。由相关性分析可知,在相同施氮条件下,烟叶NO3-N含量与烟叶NRA、GSA、色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均呈现出负相关,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着性水平,说明烟叶硝酸盐含量与氮还原同化酶活性和光合作用均有密切关系。对白肋烟喷施氮代谢促进剂钼酸钠后,烟叶氮同化作用增强,硝酸盐含量明显下降;在施用外源碳源丙三醇后,烟叶碳水化合物含量增加,氮同化利用能力增强,硝酸盐含量明显下降。综上所述,白肋烟烟叶氮同化能力弱是其硝酸盐积累的重要原因,烟叶碳固定和糖类物质合成能力弱,氮代谢活动所需能量和还原力不足,可能是其硝酸盐积累的主要原因。4)在前期研究基础上,通过喷施不同调节剂,研究对烟叶硝酸盐和TSNAs积累的调控作用。结果显示:在旺长期喷施钼酸钠14 d后,上部叶NR活性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分别升高了19.30%和5.92%;在成熟期喷施草丁膦14d后,上部叶GS活性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分别下降了18.79%和24.54%,调制后烟叶总氮下降了5.08%;在旺长期喷施钼酸钠与在成熟期喷施钼酸钠和草丁膦相结合,白肋烟两品种烟叶GSA平均值下降了84.48%,氨气挥发速度升高了49.65%,调制后烟叶硝酸盐和TSNAs总含量分别下降了47.00%和51.76%。由此说明,在旺长期喷施钼酸钠,同时在成熟期喷施钼酸钠和草丁膦,是一种降低烟叶硝酸盐和TSNAs含量的有效调控方法。在0.025%-0.15%浓度范围内,喷施丙三醇后均能够明显降低苗期烟叶硝酸盐含量,且以0.1%浓度处理效果最佳。在不同施氮条件下,喷施丙三醇后,烟叶GSA、色素和蛋白质含量,叶干重和地上部干重及烟叶两糖含量均有升高,同时烟叶总氮和NO3-N含量明显下降。由相关性分析得出,烟叶硝酸盐的降低倍数与色素和GSA的升高倍数间相关系数达到显着性水平,说明添加外源碳源丙三醇,能够提高氮同化作用,是降低白肋烟烟叶硝酸盐的有效剂。
邵惠芳,牛桂言,韩丹,王晓丽,曹丽君,王亚虹,刘志宏,黄五星,许自成[6](2017)在《钨酸钠对成熟期烤烟碳氮代谢、硝酸盐含量及烟叶品质的影响》文中提出本文采用田间试验,对打顶后生长过旺的烟株喷施不同浓度钨酸钠,研究其对烤烟碳氮代谢酶活性、硝酸盐、亚硝酸盐含量以及烟叶化学成分的影响。结果发现,钨酸钠处理烟株的蔗糖转化酶活性表现为先降低后略微升高的趋势,淀粉酶活性整体表现出先下降后上升又略有下降的趋势,其中对照烟叶的酶活性显着小于处理烟株。硝酸还原酶的活性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钨酸钠处理烟株的硝酸还原酶活性显着下降。说明打顶后对生长过旺的烟株喷施钨酸钠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烟株的氮代谢,减少了打顶后对氮素的持续利用,促进烟叶成熟落黄。喷施0.5和1.0 mmol·L-1钨酸钠能显着降低烤后烟叶的硝酸盐含量,而喷施1.0和1.5 mmol·L-1钨酸钠能显着降低亚硝酸盐的含量。整体来看,喷施钨酸钠对上部叶的影响大于中部叶,其中喷施1.0 mmol·L-1钨酸钠的上部叶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含量的下降幅度最大,分别达到31.73%和20.23%。同时,施用钨酸钠增加了烤后烟叶钾含量,降低了氯和烟碱的含量,烟叶化学成分协调。综合看来,以喷施1.0mmol·L-1的钨酸钠效果较好。
靳彤[7](2017)在《不同初烤烟叶叶片和烟梗TSNAs含量及贮藏后的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明确不同地区、不同品种、不同部位初烤烟叶叶片和烟梗TSNAs含量及其与前体物生物碱和硝酸盐含量之间的关系,探明贮藏过程对TSNAs形成的影响。收集了我国河南、云贵、粤湘产区的30个烤烟初烤后烟叶样品,在河南洛阳设置品种试验,另将初烤叶片和烟梗进行高温贮藏和不同湿度自然贮藏,研究烟草特有亚硝胺、生物碱和硝酸盐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1、初烤烟叶叶片TSNAs含量均显着高于烟梗,且在叶片中NNN比例较高,在烟梗中则以NNK比例较高;叶片中生物碱总量较高,平均为3.235%,烟梗中为0.692%,叶片中生物碱总量约为烟梗的4.7倍;硝酸盐含量则表现为烟梗中含量远高于叶片,平均为680.25μg/g,叶片中含量平均为23.679μg/g。相关分析表明,初烤烤烟烟叶TSNAs含量与生物碱含量呈极显着的正相关关系,与硝酸含量相关性相对较小,表明在烟叶烘烤过程中烟叶生物碱含量对TSNAs积累的影响较大。2、不同产区烤烟叶片TSNAs含量达到极显着差异,以粤湘产区含量最高,TSNAs含量表现为粤湘产区>河南产区>云贵产区,不同产区叶片中生物碱含量也表现为相同趋势;不同品种烤烟叶片的TSNAs含量达到显着差异,生物碱含量较低的品种TSNA含量较低。3、不同部位烤烟烟叶TSNAs含量表现为上部叶>中部叶>下部叶,生物碱含量表现相同趋势,硝酸盐含量则表现为相反趋势为下部叶>中部叶>上部叶;上、中、下三个部位烟叶TSNAs含量均表现为叶片>支脉>主脉,不同部位生物碱含量叶片>支脉>主脉,主脉硝酸盐含量远高于支脉、叶片。4、成熟度影响生物碱、NO3-、NO2-水平和细胞膜的透性[1],不同成熟度的烟叶TSNAs含量表现为欠熟>尚熟>成熟>过熟。5、高温贮藏后叶片和烟梗中TSNAs含量都显着提高,叶片和烟梗TSNAs含量增加幅度有较大差异,其中烟梗TSNAs增加比例达到195.31%,叶片增加32.67%,叶片中硝酸盐含量远低于烟梗,在高温贮藏后烟梗中的硝酸盐减少量是叶片中的23倍,由此可见硝酸盐的含量对高温贮藏过程中TSNAs形成影响较大。6、一年自然贮藏中烤烟的TSNAs含量也显着增加,且增加量高于高温贮藏,叶片TSNAs含量较高温贮藏提高13.64%,烟梗较高温贮藏提高76.98%,可见烟叶的贮藏醇化期也是烟草特有亚硝胺生成的重要阶段。7、湿度试验控制试验设置4个湿度梯度分别为6.8%、10.6%、14.5%、23.1%,回归分析表明TSNAs总量与湿度呈线性关系,表现为y=-4.35x+343.87,即随着湿度的增加烟草特有亚硝胺含量不断减少,在贮藏过程中温湿度成为影响TSNAs生成的重要因素。
李娅[8](2014)在《仿生型信号分子对烟草TSNAs及品质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烟草中特异性亚硝胺(TSNAs)是烟草主要有害成份之一,降低烟草中的TSNAs一直为烟草业及卫生界所关注。在我国白肋烟主产区湖北建始县,用源于取食烟草的寡食性昆虫口腔分泌物的仿生型信号分子(BSM)在打顶时处理白肋烟株,根据烟叶分级标准和卷烟评吸的标准对调制的被处理白肋烟烟叶进行外观质量及内在质量评价,利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HPLC-MS)测定烟叶中的TSNAs,同时,对处理区烟叶进行了生物碱、硝酸盐及常规化学成份分析。同时,还就不同氮肥用量、微肥与BSM的结合作用进行了研究。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区,就不同氮肥用量下,BSM对烤烟的TSNAs及生物碱、硝态氮含量进行了分析。在建始白肋烟基地,施肥量为16kg/亩、20kg/亩、24kg/亩的处理的情况下,经BSM处理后,在白肋烟中部叶中的总生物碱降低率分别为20.74%、21.28%、13.19%;硝酸盐含量分别降低了10.29%、11.93%、7.21%;亚硝酸盐含量分别降低了15.28%、13.48%、13.44%;NNK则分别下降了8.43%、6.88%和31.54%,NNN的降幅分别为34.24%、30.56%、58.73%。在BSM与微肥联合作用下,3种不同氮肥用量总生物碱降低率分别为19.51%、24.26%、36.00%:硝酸盐含量分别降低了13.24%、13.76%、13.51%;亚硝酸盐含量分别降低了22.02%、15.72%、18.51%;NNK的降幅为56.02%、19.27%与59.50%;NNN的降幅为48.40%、48.61%、65.50%。总体上看,BSM以及微肥联合作用比BSM单独作用对生物碱、硝酸盐、亚硝酸盐和NNK、NNN含量的影响更大。对烟叶样品分级结果表明,BSM及BSM联合处理后,中部叶片的上等烟比例从近70%上升至平均75%,烟农亩均增收60元。对卷烟样品评吸的结果表明,BSM处理后,可以降低粗糙感、刺激感,风格特征未弱化,BSM及微肥处理后白肋烟植株烟叶有较强的替代性。总之,BSM处理在保持恩施白肋烟的风格特征的基础上降低了NNK、NNN的含量,且提高了上等烟比例,烟农增收,利于这一降害的技术推广。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区烤烟实验中,供试的品种为NC89,每株施用基肥3.5克氮肥,后分别追施0、3.5克、7.0克,在打顶后涂抹浓度为0.1μM/L的BSM。结果表明:施肥组中的TSNAs、四种主要生物碱、硝酸盐以及亚硝酸盐的含量比对照组中相应的物质含量要高,且高施肥量组中的各物质含量总体上高于低施肥量组中相应的物质。同时在施用7.0N处理组中,NNK平均增长了14.5%,NNN平均增长了73.5%;10.5N处理组中NNK平均增长了103.5%,NNN平均增长了116.5%。;且同一施肥量下中部叶片的TSNAs含量增长率高于上部叶。
张建平,黄朝章,邓其馨,苏明亮,谢卫,许寒春,刘泽春,吴清辉[9](2013)在《离子色谱法同时测定烟草中的硝酸盐与亚硝酸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同时测定烟草中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建立了一种离子色谱分析方法。在超声条件下,用水萃取试样中的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离子,萃取液经阴离子交换色谱柱分离,用电导检测器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发现:该方法在测试范围内(亚硝酸盐0.032~1.600 mg/L,硝酸盐0.800~40.000 mg/L)线性良好;硝酸盐的检测限为1.06 mg/kg,回收率在96.3%~99.0%之间,亚硝酸盐的检测限为1.23 mg/kg,回收率在96.1%~101.6%之间;RSD均小于5%。
王丽丽,曹建敏,于卫松,王允白,丁根胜,夏范讲,刘帅帅[10](2013)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烤烟中亚硝酸盐的含量》文中研究表明建立了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烤烟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分析检测方法。对提取时的提取液脱色、提取效果、提取液的净化以及测定时提取液的吸取量进行了试验,同时考察了方法的稳定性、精密度和准确度,并用本方法测定了不同烤烟样品中的亚硝酸盐含量。结果表明:该方法操作简单、稳定性好、精密度高、适用范围广,回收率84.8%~98.2%。该方法适用于烤烟中亚硝酸盐含量的测定。
二、烤烟中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测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烤烟中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1)烤烟主要含氮化合物对外源氮浓度的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氮素对烤烟的营养作用 |
1.2.2 烤烟对氮素的吸收与累积规律 |
1.2.3 烟叶中含氮化合物的种类、合成转化途径及其对烟叶产、质量的影响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3.1 烟叶含氮化合物对外源N浓度的响应 |
1.3.2 烟叶含氮化合物对氮响应差异关键时期筛选 |
1.4 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
1.5 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供试肥料 |
2.3 试验设计 |
2.3.1 田间试验设计 |
2.3.2 盆栽试验设计 |
2.4 烟叶样品采集 |
2.5 分析测试方法 |
2.5.1 烟样化学指标及测定方法 |
2.5.2 烤烟生理指标的测定及方法 |
2.5.3 烤烟农艺性状及经济性状的测定 |
2.6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烟叶氮含量对外源氮浓度的响应 |
3.2 烟叶硝态氮含量对外源氮浓度的响应 |
3.3 烟叶铵态氮含量对外源氮浓度的响应 |
3.4 烟叶游离氨基酸含量对外源氮浓度的响应 |
3.5 烟叶蛋白质含量对外源氮浓度的响应 |
3.6 烟叶烟碱含量对外源氮浓度的响应 |
3.7 外源氮浓度对烤烟不同生育期主要氮代谢产物分配的影响 |
3.8 外源氮浓度对烤烟生长发育及其烤后经济性状的影响 |
4 讨论与结论 |
4.1 烟叶硝酸盐同化对外源氮浓度的响应 |
4.2 烟叶铵同化对外源氮浓度的响应 |
4.3 烟叶游离氨基酸含量对外源氮浓度的响应 |
4.4 烟叶蛋白质含量对外源氮浓度的响应 |
4.5 烟叶烟碱含量对外源氮浓度的响应 |
4.6 外源氮浓度对烤烟各生育时期主要氮代谢产物分配的影响 |
4.7 结论 |
4.7.1 不同施氮量对烤烟氮代谢产物含量的影响 |
4.7.2 不同施氮量对烤烟氮代谢产物分配比例的影响 |
4.7.3 施氮量对烤烟的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的影响 |
4.8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2)不同类型烟叶长期贮藏过程中TSNAs及主要酮类香气成分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1 文献综述 |
1.1 烟叶贮藏 |
1.2 TSNAs及前体物 |
1.2.1 TSNAs的发现 |
1.2.2 TSNAs的形成 |
1.2.3 TSNAs与前体物的关系 |
1.2.3.1 TSNAs与生物碱的关系 |
1.2.3.2 TSNAs与硝酸盐的关系 |
1.2.3.3 亚硝酸与生物碱协同作用 |
1.3 烟草香气 |
1.3.1 以官能团划分烟草香味物质 |
1.3.1.1 酮类香气成分 |
1.3.2 混合分类 |
1.4 不同类型烟草间的差异 |
1.4.1 不同类型烟草致香物质以及前体物含量的差异 |
1.4.1.1 不同类型烟草致香物质含量的差异 |
1.4.1.2 不同类型烟草致香前体物含量的差异 |
1.4.2 不同类型烟草TSNAs及前体物含量的差异 |
1.4.2.1 不同类型烟草TSNAs含量的差异 |
1.4.2.2 不同类型烟草TSNAs前体物含量的差异 |
2 引言 |
3 材料与方法 |
3.1 供试材料和试验方法 |
3.1.1 供试材料 |
3.1.2 试验方法 |
3.2 测定方法 |
3.2.1 TSNA含量的测定 |
3.2.1.1 试验仪器 |
3.2.1.2 处理方法 |
3.2.2 生物碱含量的测定 |
3.2.2.1 试验仪器 |
3.2.2.2 处理方法 |
3.2.3 硝酸盐含量的测定 |
3.2.4 重要酮类香气成分含量 |
3.2.4.1 仪器与试剂 |
3.2.4.2 烟叶样品前处理 |
3.3 数据分析 |
4 结果与分析 |
4.1 烟草贮藏过程中TSNAs含量的变化 |
4.1.1 贮藏过程中NNN含量的变化 |
4.1.2 贮藏过程中NNK含量的变化 |
4.1.3 贮藏过程中NAB含量的变化 |
4.1.4 贮藏过程中NAT含量的变化 |
4.1.5 贮藏过程中TSNAs总量的变化 |
4.2 烟草贮藏过程中生物碱含量的变化 |
4.2.1 贮藏过程中烟碱含量的变化 |
4.2.2 贮藏过程中降烟碱含量的变化 |
4.2.3 贮藏过程中假木贼碱含量的变化 |
4.2.4 贮藏过程中新烟草碱含量的变化 |
4.2.5 贮藏过程中生物碱总量的变化 |
4.3 烟草贮藏过程中硝酸盐含量的变化 |
4.4 烟草贮藏过程中TSNA的含量和变化量与生物碱、硝酸盐的相关关系 |
4.5 烟草贮藏过程中类胡萝卜素降解酮类成分含量的变化 |
4.5.1 烟草贮藏过程中类胡萝卜素降解酮类成分含量的变化 |
4.5.1.1 贮藏过程中香叶基丙酮含量的变化 |
4.5.1.2 贮藏过程中二氢猕猴桃内酯含量的变化 |
4.5.1.3 贮藏过程中3-羟基-β-二氢大马酮含量的变化 |
4.5.1.4 贮藏过程中氧化紫罗兰酮含量的变化 |
4.5.1.5 贮藏过程中β-紫罗兰酮含量的变化 |
4.5.1.6 贮藏过程中巨豆三烯酮1含量的变化 |
4.5.1.7 贮藏过程中巨豆三烯酮2含量的变化 |
4.5.1.8 贮藏过程中巨豆三烯酮3含量的变化 |
4.5.1.9 贮藏过程中巨豆三烯酮4含量的变化 |
4.5.2 烟草贮藏过程中西柏烷类降解酮类成分含量的变化 |
4.5.2.1 贮藏过程中茄酮含量的变化 |
4.5.2.2 贮藏过程中降茄二酮含量的变化 |
4.5.3 烟草贮藏过程中酮类香气物质总量的变化 |
5 讨论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英文摘要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3)烟株发育过程中硝酸盐积累与调控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白肋烟硝酸盐代谢及积累机理 |
1.2 硝酸盐的还原和同化 |
1.2.1 硝酸还原酶的作用 |
1.2.2 谷氨酰胺合成酶的作用 |
1.3 硝酸盐的贮存和再利用 |
2 影响硝酸盐积累的因素 |
2.1 遗传因素 |
2.1.1 氮代谢关键基因 |
2.1.2 碳代谢关键基因 |
2.2 发育因素 |
2.3 生理因素 |
2.4 生态因素 |
2.5 栽培因素 |
3 降低硝酸盐积累技术 |
3.1 运用生物技术和遗传育种进行品种改良 |
3.2 运用化学手段调控生理代谢 |
3.3 合理肥料运筹进行营养调控 |
3.4 其它农艺措施 |
4 展望 |
(4)盆栽试验中施用外源生长调节剂对烤烟TSNAs生物合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2 试验地概况与试验设计 |
1.3 样品采集 |
1.4 测定方法 |
1.4.1 TSNAs及常规化学成分的测定 |
1.4.2 NR及烟碱合成酶活性的测定 |
1.4.3 基因表达量的测定 |
1.5 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Z5对烟叶TSNAs的影响 |
2.2 Z5对烟叶NR活性的影响 |
2.3 Z5对烟叶中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含量的影响 |
2.4 Z5对烤烟化学成分的影响 |
2.5 Z5对根系中烟碱合成酶活性的影响 |
2.6 Z5对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
3 讨论 |
4 结论 |
(5)白肋烟烟叶硝酸盐积累和调控对TSNA形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白肋烟的研究概况 |
1.1 白肋烟的重要性 |
1.2 白肋烟生物学特征 |
1.2.1 白肋烟遗传背景 |
1.2.2 叶色突变及其影响 |
1.3 白肋烟烟叶存在的问题 |
2 烟草特有亚硝胺(TSNAs)的形成及其危害 |
2.1 烟草特有亚硝胺的危害 |
2.2 烟草特有亚硝胺的形成 |
3 硝酸盐及其代谢 |
3.1 硝酸盐的重要性 |
3.2 硝酸盐的危害 |
3.3 硝酸盐代谢和影响因素 |
3.3.1 硝酸盐的吸收和转运 |
3.3.2 硝酸盐的还原和同化作用 |
3.3.3 硝酸盐的分布和再利用 |
3.4 硝酸盐的积累原因分析 |
4 降低硝酸盐和TSNAs积累的技术 |
4.1 改良品种 |
4.2 栽培措施 |
4.2.1 合理施肥 |
4.2.2 化学调控 |
4.2.3 环境因子 |
4.3 调制技术 |
4.3.1 温度和湿度条件 |
4.3.2 微生物 |
4.4 贮藏技术 |
5 结语 |
引言 |
1 研究目的意义 |
2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白肋烟和烤烟根系形态和NO3-吸收动力学特征研究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设计 |
2 测定项目与方法 |
2.1 根系动力学曲线测定 |
2.2 根系形态测定 |
2.3 烟叶生物量和地上部分生物量测定 |
2.4 烟叶总氮和NO3-N测定 |
2.5 数据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白肋烟和烤烟根系形态差异 |
3.2 白肋烟和烤烟根系吸收速度和吸收量差异 |
3.3 白肋烟和烤烟根系吸收动态曲线差异 |
3.4 白肋烟和烤烟烟叶生物量和地上部分生物量差异 |
3.5 白肋烟和烤烟烟叶总氮和NO3-N含量及积累量差异 |
4 讨论 |
第三章 白肋烟和烤烟烟叶硝酸盐积累规律及对TSNAs形成的影响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地点 |
1.2 试验设计 |
1.2.1 白肋烟和烤烟烟叶硝酸盐积累规律及对TNSAs形成的影响(大田试验) |
1.2.2 白肋烟和烤烟烟叶硝酸盐积累规律及对TNSAs形成的影响(盆栽试验) |
2 测定项目与方法 |
2.1 烟叶生物量积累测定 |
2.2 烟叶氮代谢酶活性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测定 |
2.4 烟叶色素、硝酸盐和总氮含量测定 |
2.5 调制后烟叶生物碱和TSNAs含量测定 |
2.6 数据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白肋烟和烤烟烟叶生物量动态变化 |
3.2 白肋烟和烤烟烟叶硝酸盐积累动态变化 |
3.3 白肋烟和烤烟烟叶色素含量动态变化 |
3.4 白肋烟和烤烟烟叶氮同化酶活性及其产物变化规律 |
3.4.1 硝酸还原酶活性(NRA) |
3.4.2 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GSA) |
3.4.3 可溶性蛋白质含量 |
3.5 白肋烟和烤烟调制后烟叶总氮含量差异 |
3.6 白肋烟和烤烟调制后烟叶生物碱含量差异 |
3.7 白肋烟和烤烟调制后烟叶NO3-N和 NO2-N含量差异 |
3.8 白肋烟和烤烟调制后烟叶TSNAs含量差异 |
3.9 相关性分析 |
3.9.1 烟叶硝酸盐积累与氮代谢因子的相关性 |
3.9.2 烟叶TSNAs含量与其前体物的相关性 |
4 讨论 |
4.1 白肋烟和烤烟间烟叶硝酸盐积累差异 |
4.2 烟叶发育过程中硝酸盐积累规律和影响因素 |
4.3 烟叶硝酸盐对TSNA形成和积累的影响 |
第四章 白肋烟和烤烟烟叶RNA-Seq和硝酸盐积累原因分析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烟草材料和培育条件 |
1.2 试验设计 |
2 测定项目与方法 |
2.1 转录组RNA-Seq测定和分析 |
2.2 烟叶硝酸盐还原酶活性(NRA)、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GSA)、色素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测定 |
2.3 烟叶叶绿素荧光和光合作用测定 |
2.4 烟叶NO_3~-N、NH_4~-N、总氮和常规化学成分测定 |
2.5 数据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白肋烟烟叶生物量对氮素水平的响应 |
3.2 白肋烟和烤烟烟叶转录组(RNA-Seq)差异分析 |
3.2.1 转录组数据统计 |
3.2.2 趋势分析 |
3.2.3 类型间差异基因GO和 KEGG功能富集分析 |
3.3 白肋烟和烤烟烟叶碳氮代谢特点分析 |
3.4 白肋烟和烤烟烟叶RNA-Seq碳代谢差异基因分析 |
3.5 白肋烟和烤烟烟叶碳代谢生理生化指标差异分析 |
3.5.1 烟叶色素含量 |
3.5.2 烟叶最大光量子产量 |
3.5.3 光合作用 |
3.5.4 烟叶总糖和还原糖含量 |
3.6 白肋烟和烤烟烟叶RNA-Seq氮代谢差异基因分析 |
3.7 白肋烟和烤烟烟叶氮代谢生理生化指标差异分析 |
3.7.1 烟叶NRA和 GSA |
3.7.2 烟叶NH_4~-N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 |
3.7.3 烟叶总氮含量和氮素积累量 |
3.7.4 烟叶NO_3~-N含量和NO_3~-N/TN |
3.8 烟叶碳氮化合物与碳氮代谢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4 讨论 |
4.1 白肋烟烟叶色素和光合作用特点 |
4.2 白肋烟烟叶碳固定和碳水化合物含量特点 |
4.3 白肋烟烟叶氮同化作用特点 |
4.4 白肋烟烟叶硝酸盐转运相关基因表达特点 |
4.5 白肋烟烟叶硝酸盐积累的原因分析 |
第五章 氮代谢促/抑制物质和外源碳源对烟叶硝酸盐积累的调控作用 |
第一节 氮代谢促/抑制剂对烟叶硝酸盐积累和TSNAs形成的调控作用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地点 |
1.2 试验设计 |
1.2.1 不同调节剂在旺长期或成熟期对烟叶氮代谢酶活性及其产物的调控作用 |
1.2.2 不同时期不同调节剂对烟叶硝酸盐积累和TSNA形成的调控作用 |
2 测定项目与方法 |
2.1 烟叶生物量和地上部分生物量测定 |
2.2 烟叶NR和GS活性测定 |
2.3 烟叶TSNAs及其前体物含量测定 |
2.4 数据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旺长期不同调节剂对烟叶氮代谢酶活性的调控作用 |
3.2 成熟期不同调节剂对烟叶氮代谢酶活性和化学成分的调控作用 |
3.2.1 不同调节剂对烟叶氮代谢相关酶活性及产物的调控作用 |
3.2.2 不同调节剂对调制后烟叶含氮化合物的调控作用 |
3.3 不同时期不同调节剂对烟叶硝酸盐积累和TSNA形成的调控作用 |
3.3.1 不同时期不同调节剂对成熟期烟株生物量积累的调控作用 |
3.3.2 不同时期不同调节剂对成熟期烟叶NRA和 GSA的调控作用 |
3.3.3 不同时期不同调节剂对成熟期烟叶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氨气挥发速度的调控作用 |
3.3.4 不同时期不同调节剂对调制后烟叶NO3-N和 NO2-N含量的调控作用 |
3.3.5 不同时期不同调节剂对调制后烟叶总氮和NO3-N/总氮含量的调控作用 |
3.3.6 不同时期不同调节剂对调制后烟叶生物碱含量的调控作用 |
3.3.7 不同时期不同调节剂对调制后烟叶TSNAs含量的调控作用 |
3.3.8 烟叶TNSAs各组分与其前体物间的相关性分析 |
4 讨论 |
4.1 钼对烟叶硝酸盐积累和TSNAs形成的调控作用 |
4.2 草丁膦对烟叶硝酸盐积累和TSNAs形成的调控作用 |
第二节 外源碳源对烟叶硝酸盐积累的调控作用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烟草材料和培育条件 |
1.2 试验设计 |
1.2.1 不同丙三醇浓度筛选试验 |
1.2.2 减氮条件下施用丙三醇对烟叶硝酸盐积累的调控作用 |
2 测定项目与方法 |
2.1 生物量积累测定 |
2.2 烟叶色素、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氮代谢酶活性测定 |
2.3 烟叶硝酸盐和常规化学成分测定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白肋烟苗期施用丙三醇的适宜浓度筛选 |
3.2 减氮条件下施用丙三醇对生物量积累的调控作用 |
3.3 减氮条件下施用丙三醇对烟叶氮代谢关键酶活性的调控作用 |
3.4 减氮条件下施用丙三醇对烟叶色素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调控作用 |
3.5 减氮条件下施用丙三醇对烟叶NO3-N含量的调控作用 |
3.6 减氮条件下施用丙三醇对烟叶主要化学成分的调控作用 |
3.7 烟叶硝酸盐含量变化与氮代谢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4 讨论 |
4.1 丙三醇浓度筛选 |
4.2 丙三醇对氮代谢关键酶活性的调控作用 |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
1 结论 |
1.1 白肋烟烟叶硝酸盐积累与根系NO3-吸收相关性小 |
1.2 旺长期是烟叶硝酸盐积累的关键时期,硝酸盐是烟叶TSNAs积累的主要原因 |
1.3 氮同化和碳固定作用是引起白肋烟烟叶硝酸盐积累的原因 |
1.3.1 硝酸盐转运和同化及碳固定基因表达水平低是白肋烟烟叶硝酸盐积累的分子原因 |
1.3.2 氮同化作用弱和碳水化合物形成少是白肋烟烟叶硝酸盐积累的生理生化原因 |
1.4 钼酸钠和草丁膦对降低烟叶硝酸盐和TSNAs含量的调控作用 |
1.5 外源碳源对提高烟叶氮同化作用和降低硝酸盐含量的调控作用 |
2 主要创新点 |
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博士期间主要奖励和研究成果 |
(6)钨酸钠对成熟期烤烟碳氮代谢、硝酸盐含量及烟叶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与方法 |
1供试材料 |
2试验设计 |
3测定项目与方法 |
3.1碳氮代谢酶的测定 |
3.2烤后烟叶样品的生化指标测定 |
4数据处理 |
实验结果 |
1不同浓度钨酸钠对打顶后烟叶碳氮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
1.1不同浓度钨酸钠对Inv活性的影响 |
1.2不同浓度钨酸钠对AM活性的影响 |
1.3不同浓度钨酸钠对NR活性的影响 |
1.4不同浓度钨酸钠对GS活性的影响 |
2不同浓度钨酸钠对烤后烟叶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影响 |
3不同浓度钨酸钠对烤后烟叶化学成分的影响 |
3.1不同浓度钨酸钠对上部叶烤后烟叶化学成分的影响 |
3.2不同浓度钨酸钠对中部叶烤后烟叶化学成分的影响 |
讨论 |
(7)不同初烤烟叶叶片和烟梗TSNAs含量及贮藏后的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1 文献综述 |
1.1 研究烤烟烟叶叶片和烟梗TSNAS的意义 |
1.1.1 研究烤烟TSNAs的意义 |
1.1.2 烤烟烟梗TSNAs的研究意义 |
1.2 TSNAS的发现和形成机理 |
1.2.1 TSNAs的发现 |
1.2.2 TSNAs的形成机理 |
1.3 TSNAS及其前体物在烟叶中的分布情况 |
1.3.1 TSNAs在烟草不同品种不同部位的含量分布 |
1.3.2 TSNAs前体物在烟叶中的分布情况 |
1.4 调制与贮藏过程中温湿度对烟叶TSNAS的影响 |
1.4.1 调制过程中温湿度等贮藏环境对烟叶TSNAs含量的影响 |
1.4.2 贮藏过程中温湿度等贮藏环境对烟叶TSNAs含量的影响 |
1.5 影响烟叶中TSNAS积累的其他因素 |
1.6 研究展望 |
2 引言 |
3 材料和方法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不同产区烤烟TSNAs比较试验 |
3.1.2 品种对比试验 |
3.1.3 高温处理试验 |
3.1.4 湿度控制试验 |
3.1.5 自然贮藏试验 |
3.2 化学成分测定方法 |
3.2.1 生物碱 |
3.2.2 硝酸盐 |
3.2.3 TSNA |
3.3 数据处理和统计方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烤烟烟叶叶片和烟梗TSNAS及前体物含量的差异分析、相关分析 |
4.1.1 烤烟叶片和烟梗TSNAs及其前体物含量分析 |
4.1.2 初烤烟叶TSNAs含量与生物碱、硝酸盐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
4.2 不同产区烤烟TSNAS及前体物含量差异性分析 |
4.3 不同品种间烤烟TSNAS及前体物含量差异分析 |
4.4 不同部位间烤烟叶片和烟TSNAS及前体物含量差异分析 |
4.5 不同采收时间对烤烟TSNAS及其前体物含量的影响 |
4.6 不同贮藏条件对烤烟TSNAS及其前体物含量的影响 |
4.6.1 高温贮藏对烤烟叶片和烟梗TSNAs及其前体物含量分析 |
4.6.2 高温贮藏对不同产区烤烟TSNAs及其前体物含量的影响 |
4.6.3 自然贮藏对烤烟叶片和烟梗TSNAs及其前体物含量的影响 |
4.6.4 自然贮藏对不同产区烤烟叶片和烟梗TSNAs及其前体物含量的影响 |
4.6.5 不同湿度的贮藏试验对烤烟TSNAs及其前体物含量的影响 |
4.6.6 不同湿度烟叶真空贮藏后TSNAs含量的相关分析 |
5 结论与讨论 |
5.1 烤烟叶片烟梗、不同部位间TSNAS及前体物的差异性分析 |
5.2 不同品种、地区、成熟度烤烟对叶片和烟梗TSNAS及前体物含量的影响 |
5.3 自然贮藏对烤烟叶片和烟梗TSNAS和前体物含量的影响 |
5.4 贮藏环境对烤烟TSNAS及其前体物含量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英文摘要 |
(8)仿生型信号分子对烟草TSNAs及品质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烟草特有亚硝胺 |
1.1.1 烟草特有亚硝胺的形成 |
1.1.2 烟草特有亚硝胺的危害 |
1.1.3 烟草特有亚硝胺的影响因素 |
1.1.4 烟草特有亚硝胺的检测方法 |
1.2 烟草特有亚硝胺的前体物 |
1.2.1 烟草生物碱的种类 |
1.2.2 生物碱在烟草体内的分布 |
1.2.3 生物碱与TSNAs的关系 |
1.2.4 硝酸盐和亚硝酸盐与TSNAs的关系 |
1.3 打顶以及昆虫对烟草的影响 |
1.3.1 打顶对烟碱合成的影响 |
1.3.2 创伤信号传导物质 |
1.4 降低TSNAs的措施 |
1.4.1 通过烟草品种改良和烟草栽培技术措施来降低TSNAs |
1.4.2 通过改变调制方法来降低TSNAs |
1.4.3 利用微生物降低TSNAs |
1.4.4 在烟草加工过程中处理以消除TSNAs |
1.5 烟叶品质 |
1.5.1 白肋烟烟叶分组标准 |
1.5.2 白肋烟烟叶分级标准 |
1.5.3 评吸标准 |
1.6 论文的研究思路和主要工作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仿生型信号分子对白肋烟TSNAs及烟叶品质的影响 |
2.1 引言 |
2.2 田间试验 |
2.2.1 试验材料 |
2.2.2 仪器与试剂 |
2.2.3 TSNAs测定方法 |
2.2.4 数据处理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烟叶分级结果 |
2.3.2 评吸结果及意见 |
2.3.3 烟草样品常规化学成份分析结果 |
2.3.4 烟叶中TSNAs分析结果 |
2.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BSM对白肋烟TSNAs前体物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试验材料 |
3.2.2 仪器与试剂 |
3.2.3 生物碱测定方法 |
3.2.4 硝酸盐测定方法 |
3.2.5 亚硝酸盐测定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生物碱的标准曲线 |
3.3.2 BSM对白肋烟中生物碱含量的影响 |
3.3.3 BSM对白肋烟中NO_3~-、NO_2~-含量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BSM对烤烟TSNAs抑制作用的探究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试验材料 |
4.2.2 仪器与试剂 |
4.2.3 TSNAs测定方法 |
4.2.4 生物碱测定方法 |
4.2.5 硝酸盐测定方法 |
4.2.6 亚硝酸盐测定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烤烟中TSNAs分析 |
4.3.2 施肥量对生物碱含量的影响 |
4.3.3 施肥量对硝酸盐及亚硝酸盐含量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9)离子色谱法同时测定烟草中的硝酸盐与亚硝酸盐(论文提纲范文)
l实验部分 |
1.1仪器与试剂 |
1.2标准工作溶液 |
1.3样品前处理 |
1.4仪器条件 |
1.5定性定量方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色谱条件 |
2.1.1 色谱柱的选择 |
2.1.2 洗脱液的选择 |
2.2 样品前处理 |
2.2.1 萃取剂的选择 |
2.2.2 萃取方式的选择 |
2.2.3 萃取剂用量的确定 |
2.2.4 萃取温度和时间的优化 |
2.3 方法验证 |
2.3.1 线性关系、检测限 |
2.3.2 样品回收率 |
2.3.3 精密度实验 |
2.3.4 与经典方法的比对 |
2.4 样品测定 |
3 小结 |
(10)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烤烟中亚硝酸盐的含量(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试剂与仪器 |
1.2 方法 |
1.2.1 样品中亚硝酸盐的提取 |
1.2.2 亚硝酸盐提取液的净化 |
1.2.3 样品中亚硝酸盐的测定 |
1.2.4 标准曲线的绘制 |
2 结果与讨论 |
2.1 样品提取液的脱色 |
2.2 样品提取的正交实验 |
2.3 净化剂用量对测定结果的影响 |
2.4 提取液的吸取体积对测定结果的影响 |
2.5 方法的稳定性、精密度和准确度 |
2.5.1 稳定性 |
2.5.2 精密度 |
2.5.3 准确度 |
2.6 不同品种烤烟样品的亚硝酸盐含量 |
2.7 不同检测方法结果比较 |
3 结论 |
四、烤烟中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测定(论文参考文献)
- [1]烤烟主要含氮化合物对外源氮浓度的响应[D]. 杨楷. 贵州大学, 2020(03)
- [2]不同类型烟叶长期贮藏过程中TSNAs及主要酮类香气成分的变化[D]. 张梦玥. 河南农业大学, 2019(04)
- [3]烟株发育过程中硝酸盐积累与调控的研究进展[J]. 冯雨晴,杨惠娟,史宏志. 中国烟草学报, 2019(02)
- [4]盆栽试验中施用外源生长调节剂对烤烟TSNAs生物合成的影响[J]. 王亚宁,张翔,刘腾飞,李亮,毛家伟,司贤宗,索炎炎,余琼. 烟草科技, 2018(08)
- [5]白肋烟烟叶硝酸盐积累和调控对TSNA形成的影响[D]. 李亚飞. 河南农业大学, 2018(01)
- [6]钨酸钠对成熟期烤烟碳氮代谢、硝酸盐含量及烟叶品质的影响[J]. 邵惠芳,牛桂言,韩丹,王晓丽,曹丽君,王亚虹,刘志宏,黄五星,许自成. 植物生理学报, 2017(09)
- [7]不同初烤烟叶叶片和烟梗TSNAs含量及贮藏后的变化研究[D]. 靳彤. 河南农业大学, 2017(05)
- [8]仿生型信号分子对烟草TSNAs及品质影响研究[D]. 李娅.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4(03)
- [9]离子色谱法同时测定烟草中的硝酸盐与亚硝酸盐[J]. 张建平,黄朝章,邓其馨,苏明亮,谢卫,许寒春,刘泽春,吴清辉. 中国烟草学报, 2013(06)
- [10]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烤烟中亚硝酸盐的含量[J]. 王丽丽,曹建敏,于卫松,王允白,丁根胜,夏范讲,刘帅帅. 烟草科技, 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