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通用网关接口原理(论文文献综述)
周强飞[1](2021)在《基于区块链的可证可信物联网应用支撑平台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万物互联时代的到来,数据价值越发重要,随之而来的对物联网中多方信任、数据安全可信、终端身份验证等问题提出了新的要求。将区块链与物联网结合,将有助于打造可信数据网络。这种融合创新既是新的行业趋势,也是本文的研究内容。本文提出的基于区块链的可证可信物联网应用支撑平台,主要包括区块链基础服务、可信数据上链、链上链下服务协同三个方面,具体内容如下:(1)区块链基础服务。区块链基础服务是一种帮助用户创建、管理、拓展和维护区块链网络及智能合约的服务平台。本文中的区块链基础服务平台基于HyperLedger Fabric联盟链技术,实现了对链、通道、链码的生命周期管理,具有快速部署、节点监控、动态扩容等能力。(2)可信数据上链。本文对运行物联网数据采集程序的可信执行环境进行验证并上链,并对上链数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进行验证,保证数据源头可信,上链数据可信。同时,本文将上链数据进行链下同步存储,解决获取链上数据的性能问题,满足对数据丰富的应用需求,同时提供对链下数据进行验证的能力,保障数据可信与不可篡改。(3)链上链下服务协同。本文将区块链与外部世界交互的预言机分为链上预言机合约与链下预言机服务,通过预言机合约与预言机服务,链上智能合约可以调用链下服务,并获取链下服务执行结果。本文通过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现三个模块,详细阐述了基于区块链的可证可信物联网应用支撑平台功能需求、设计原理和系统实现,并且通过测试验证了系统的可用性。
沈小禹[2](2020)在《基于移动支付软件党费收缴管理系统的研究》文中认为当今社会,世界的格局变化纷繁多样,科技创新日新月异,我国的互联网通信技术发展建设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同时,也对党的领导提出了新的要求。正值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我党提出智慧化党建管理的重大课题。本人就职于某软件支付App公司,担任产品经理一职,为了对党的号召的响应,并且结合了做互联网产品的工作经验出发,为了党的智慧化管理工作贡献出自己的力量,故本课题将从本人目前经手负责的产品入手,以App中的一项子应用——党费交纳为蓝本,对其后台基于CRM的党费收缴管理系统作为研究的主要课题。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国内移动用户数量即将超过13亿,其中,我国的共产党员数量已超过9000万,从市场需求角度来看,这是一块庞大的待开发的沃土,发展前景是一片蓝海,伴随着越来越多的用户需求,本产品的出现,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目前,党费收缴工作主要都采用手工的方式进行党费收缴工作,存在着党委不易管理,支部催收困难,党员交纳不易等问题。在本课题中,本人将结合平日的工作内容,介绍全新的设计思路,利用当前主流管理系统的架构,设计的党费收缴软件,可以为党费收缴管理人员的工作提供很大的便利,从根本上让收缴工作变得简单、易操作,从而减轻党建工作人员的压力,让管理工作变得更智能。本人根据自己工作中的实际情况,以及从需求开发的一期、二期等后续的更新迭代,从此方面出发,将本课题划分为以下几点进行设计研究:首先,本人对整体的市场需求进行了可行性分析,对于产品的开发,前期做了大量的需求分析及可行性。在本文中,对该课题中的需求尽情了前期的市场调研,包括询问公司内部渠道人员,市场问卷调查收集,客户单位摆放等一系列措施,以及同开发工作人员的交流中,针对市场效应、客户需求、技术实现三方面进行了逐一确定。通过一系列的分析与调查的举措中,对于研发整套基于移动支付软件的“党费交纳管理系统”存在一定的可行性,同时也具备了良好的市场反响,在党建智慧化的大背景下,本课题的研究项目也是一片蓝海,十分具有前景。经过对调研结果一系列的分析,后续的开发基础得到了奠定,并且明确了方向。其次将收缴系统对接支付系统进行了介绍,再就针对本系统的方案设计、技术架构、整体运作逻辑进行了介绍,众所周知的是,在我们设计软件系统的时候,需遵从几项设计原则,首先需要满足合理性,一个系统首先在设计逻辑上要合理,还需具备一定的灵活性,方便后期更新迭代,同时还要在系统设计中满足一定的领先性,以体现差异化,让用户发现与其他同类产品的不同之处,才能提高自身优势,最后就是需要满足易维护性,方便后期开发人员的支撑维护。本课题采用了SSM的框架进行了系统的架构,这个框架属于一套相对简易的权限架构系统,能够满足用户们的日常需求,在对党费管理员的账单日常导入发布、党员账单管理、账单报表明细以及党组织架构等功能都可以较完美的实现。随后进行实验验证,证明操作的可行性。前期设计的过程当中,首先由产品经理理清整套业务逻辑,将原型图以及交互图给到开发人员,开发人员需要先理清相关组织架构信息,并且对系统中需要使用的关系表格进行定义,并且对相关操作流程进行分析归类,确定规范的接口文档,并给出设计当中关键的程序代码,再对整体方案进行设计。后期测试的步骤必不可少,系统设计是否合理,是否存在逻辑漏洞或系统Bug,都是通过后期测试发现的,测试资源的分配也显得尤为重要。当系统完成了开发,在上线之前,需要在综合测试环境内进行全流程测试,对系统各条逻辑线路的流程进行反复测验,从中可以挖掘出不足并进行修改,以此来提升优化系统,对提升用户体验,完善系统品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后期再评估风险,是否可以上线投入市场,也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高尚[3](2020)在《智能家居通用网关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传统的家居生活方式已经很难满足人们的需求。与此同时,智能家居作为物联网领域的一个重要应用,逐步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与研究。网关作为智能家居系统的核心,是连接物联网感知层与应用层的纽带。其主要完成对底层传感器数据的采集,并将数据按照一定的协议格式上传至云平台。论文通过对智能家居系统的分析,针对环境数据采集、智能终端控制、协议转换、数据上传等问题,搭建网关业务系统以及硬件框架,解决了底层设备接入复杂的问题。同时对中间件进行设计,实现系统软件平台。最后利用物联网平台完成数据展现功能。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网关系统整体设计首先明确智能家居网关系统的设计思路,并对网关进行需求分析,提出了系统总体结构框架。系统包括智能传感终端、网关、云平台、控制端四个部分。最后对系统数据传输流程进行分析。(2)网关平台硬件设计智能家居网关的硬件设计部分整体采用“核心+外设”的形式,选用Cortex-A8开发板作为网关的实现平台,AM335X作为处理器。硬件部分完成了电源电路、串口电路、LCD接口电路、USB接口等电路的设计。开发平台及外围电路设计共同构成了网关系统的硬件框架,为智能家居系统的运行提供硬件基础。(3)异构信息中间件设计首先对交叉编译环境、Linux系统等进行配置,搭建用于软件开发的平台。利用Modbus通信协议合理安排数据结构,在最大程度上确保异构数据信息的完整性。同时解决了因底层传感器繁多,导致设备互不兼容,最终造成数据多源异构的问题。其次本文分析了网关与云平台对接实现的过程。通过对数据库进行设计,实现了数据信息从传感器设备到云端的传输。增加定时轮询功能,将用户设置的信息通过MQTT协议推送到网关,并利用BOA+CGI程序技术实现了对网关设备的远程访问。最后设计并实现云平台的业务架构,用户可以在云端实时浏览设备列表,设备状态,历史数据,并实现对设备的控制。本文分别在实验室环境下以及实际应用环境中搭建测试平台对网关功能进行验证。测试表明,网关运行正常,用户可以在本地端或移动端实现对智能家居终端的控制。通过对网关系统的设计,并集成智能硬件设备,解决了异构设备的互联互通问题,提高了网关在应用场景中的通用性以及扩展性。
胡杰[4](2020)在《核仪表以太网网关及通信协议研究》文中认为核技术在医疗、食品、农业、能源、矿产勘探等方面拥有极其广泛的应用,而在核技术的应用过程中,对核脉冲信号的探测与提取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因此核测控仪表是核技术应用中的一个重要设备,作为核脉冲数据测量的关键,核仪表往往需要与放射源保持较近的距离才能达到较高的计数率,高的脉冲计数率是成谱的一个重要的保证,否则难以保证后面的数据分析的准确性。我们都知道,放射性对人体造成的危害是无法逆转的,特别是在核电站、乏燃料后处理厂、环境辐射水平监测这些需要长时间监测的地方,远程谱数据传输和远程设备操控的需求已经很迫切了。在核仪表底层数据传输方式中,使用的通讯接口电路有:USB、RS-232、BPP并口、CAN总线。USB接口的传输速度快,能达到1.5M-5G,利用USB进行数据的传输具有稳定、方便的特点,在目前个人电脑端基本都有大量的USB接口;RS232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输接口,虽然已经退出了PC阵营,但是在大多数嵌入式设备中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传输距离较远,开发简单;BPP并口在早期核仪器中有过使用,但是现在基本已经被取代;CAN总线和串口是在当前核仪器底层中最普遍的一种数据接口,CAN总线具有性能好可组网的特点(邓卫,裴玮,齐智平,2007),为核测控实现多点测量提供了可行性,串口通信具有简单易行的特点。这些传输方式都是核仪表的底层接口,而当核仪表需要与PC端软件进行数据通信时,一般都是转成USB或者虚拟串口与PC端的能谱测量软件进行数据交互,由于这些接口的特性往往不可能完成远距离数据传送。而以太网是当今世界占有率非常高的一种网络实现方式,所有的计算机都集成了以太网接口,特别在当前国家网络建设很完备的情况下,网络数据的传输基本不再受到空间和距离的限制,大多数公司和地区都有完整的网络布线。因此本论文针对目前四川新先达公司核仪表底层传输接口的情况研发了一套嵌入式以太网网关系统。网关系统的特点在于实现了Ethernet与CAN、USART的相互转换,在核仪表保留CAN总线接口易于组网、高可靠性的特点下又实现了核仪表的远程测量与控制,同时串口在某些特殊的核仪表中用于对核仪表其他部件的控制。并对以太网网关系统下的核仪表系统的通信协议进行了重新设计,使得现有的核仪器仪表可以轻松的接入局域网络,实现了远程测量和监控。在核仪器仪表以太网通信接口设备研究实现中,根据谱数据传输要求和成本考虑,硬件采用ARM+ENC28J60+PAC82C50+MAX232的结构,其中ARM采用意法半导体公司推出的STM32F103系列的嵌入式微处理器,其内部资源丰富,外设齐全,使用意法半导体公司推出的库函数进行开发,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开发流程和开发难度。以太网控制芯片采用了美国微芯公司研发的通信速率达到10Mb/s并集成了MAC控制器和PHY收发器的ENC28J60。完全满足了谱数据的传输要求。CAN收发器采用了恩智浦公司的PAC82C50,具有很高的传输速率和性价比。串行通讯设计中使用了常见的单电源电平转换器件MAX2323,ARM与网卡ENC28J60经过SPI总线接口进行数据传输,完成对ENC28J60的寄存器数据读取与写入以及能谱数据和各个通信接口数据的交互,STM32集成的SPI外设通信速率高达18Mbit/s,与以太网控制器达到了完美的配合。在系统软件设计方面,采用了UCOS+LWIP的结构,在深入研究UCOS和LWIP源码的基础上,完成了UCOS和LWIP在STM32F103嵌入式微控制器上的移植,并且根据操作系统的特点对LWIP操作系统模拟层进行编写,在应用软件层方面,通过UCOS提供的多任务机制和消息队列机制,完成了Ethernet-CAN-USART协议的的相互转换。并对多接口统一到以太网接口下的网关多命令通信协议进行了制定。文章最后,对设计的嵌入式网关系统的各个模块进行了测试,并与四川新先达测控公司研发的CIT-3000数字化能谱仪进行联合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本设备实现了通过网络接口对核仪表的脉冲信息的快速、无误的传输。Ethernet-CAN-USART转换协议,网关服务器能够可靠的进行工作。在联合测试中,网关表现出了良好的传输性能和连接稳定性。网关系统接入局域网即可对远程核仪表设备的核脉冲信息进行传输以及对核仪表的工作参数远程调整。
杨丙辉[5](2020)在《基于北斗物联网的X县灌溉工程智能管理系统设计与管理》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作物灌溉管理是农业生产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目前作物灌溉管理在技术上还是处于薄弱环节,没有实现智能化、科学化灌溉管理,因此设计一款能够根据“不同的作物种类、不同的生长地域、不同的时间季节、不同的生长阶段、不同的天气”等因素,并结合大数据分析、作物生长特性,采用智能灌溉控制算法进行自动化、智能化、科学化的灌溉管理系统尤为迫切。该论文以“基于北斗物联网的X县灌溉工程智能管理系统设计”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理论分析法”、“对比分析法”、“设计管理规范研究法”,对研究背景、国内外发展现状、相关技术应用、技术可行性分析、X县灌溉现状等进行了重点研究,并对相关技术优缺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总结;将北斗通信系统运用到本研究中,拓展了系统应用范畴;确立了“智能灌溉控制算法设计”、“北斗物联网技术应用”、“技术可行性分析”、“系统设计管理”、“方案优化设计及系统软硬件设计实施”等5项主要研究内容。为了确保系统稳定性以及技术可行性,在系统设计之前,对系统设计管理措施进行了研究;制定了一系列的控制管理策略,并结合相关技术优缺点、性能指标等,对相关技术可行性进行了研究,得出了技术可行性结论。在方案设计阶段,通过对“软件系统架构”、“硬件系统架构”的性能优缺点进行对比分析,为系统架构选型得出了结论;通过对元器件选用、系统组成、功能设计进行了研究,得出了系统设计方案。在系统开发实施阶段,对系统软硬件开发设计工作进行了重点实施;在系统开发实施过程中,输出了一系列的设计文件,如:“电路原理图”、“PCB板图”、“元器件bom表”、“PCB贴片文件”“嵌入式软件代码”、“服务器后台软件代码”、“服务器显示软件代码”、“数据库软件代码”等。该系统的设计符合国家十三五农村发展战略规划,不仅能实现无人化、科学化灌溉,而且还产生了众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新农村建设,智慧农业发展提供了一定程度的技术支持,既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需要,又是精准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对推动我国智能灌溉工程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李健[6](2019)在《基于WEB的煤矿井下瓦斯网络监测系统的研究》文中认为我国能源组成中,煤炭作为一个重要来源,其生产安全问题一直备受关注,信息孤岛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在网络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各煤矿生产现场与监测管理方已形成紧密联系,由煤监局对各种煤矿数据进行统一管理,这一领域在安全生产中有重要的导向。本人在进一步研究煤矿行业中瓦斯监测情况后,针对当前煤矿井下的瓦斯监测问题,根据现有的互联网技术,提出了一种关于WEB服务的监测煤矿井下瓦斯的网络系统,在远程浏览器指导下,实现了一个远程实时监测平台,其模式是与C/S+B/S架构相关的,从而实现了煤矿生产现场瓦斯数据的实时监管。其系统主要组成有中间层、客户端和现场。实现了收集煤矿井下安全收据,远程监测、查询、共享等功能。本文中所设计瓦斯网络监测系统在相关的煤矿已经完成了实地测试,在远程访问的情况下,系统中的监测数据均得到获取,现场展示中,系统展示了理想的可靠性,易操性,良好扩展能力,以及稳定的性能,有着良好的借鉴价值。
袁佳宇[7](2019)在《基于WebGIS的铁路资源综合管理系统设计与开发》文中提出我国铁路运输行业呈现跨越式发展的趋势,铁路资源分布范围越来越广,数据量不断增加。铁路运输市场产生的大量基础属性数据和空间数据是实现信息共享的基础。运用数据库技术将分散管理的各类资源数据进行集中管理,同时,借助网络地理信息系统将铁路资源的空间信息与属性信息集成并直观地展示出来,这些方法是实现铁路信息化、铁路资源要素可视化、各类数据综合管理的重要手段,可以有效提升铁路管理水平。本文以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12为开发平台,以SQL Server 2014为属性数据管理工具,利用ArcGIS Server管理地理空间数据并提供空间查询服务,以ArcMap 10.2.2为铁路网示意图创建和发布平台,采用三层架构,针对传统铁路资源管理系统的一些不足,如只能进行文本信息查询,数据可视化程度低;只针对某一部门的特定的信息进行单一管理,不同种类数据的综合管理水平低,不利于信息共享;系统处理大量数据效率低,尤其在处理大量属性数据和空间数据融合的数据时容易导致系统崩溃等问题,设计并开发铁路资源综合管理系统,该系统最大的特点是利用WebGIS技术实现了铁路资源数据的可视化展示。首先对系统开发中涉及到的关键技术进行介绍,然后分析系统所需的数据种类并进行功能需求分析,在此基础上详细设计系统数据库和功能,将系统功能模块划分为基础数据维护、地图浏览、资源管理、统计报表管理四大模块,其中,地图浏览模块和资源管理模块为本系统核心功能模块,地图浏览模块主要实现铁路网示意图的展示、空间-属性互查询、缩放、平移、鹰眼等;资源管理模块主要实现铁路车站、线路、运输企业、旅客列车、专用线等资源数据的展示、查询、导出等。本系统以兰州铁路监督管理局所管辖的兰州铁路局、乌鲁木齐铁路局和青藏铁路局三大区域的铁路网为例,比照地铁图的样式重新建立铁路网示意图模型,以直观、美观的形式将铁路网示意图呈现给用户。在此基础上将基于ArcGIS API for JavaScript的WebGIS技术和数据库技术有机融合,从而实现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在铁路网示意图上的有机融合。用户仅一步操作就能查询到属性信息与空间信息一体化集成的铁路资源数据。这不仅对实现铁路运输市场资源监管的可视化、信息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并对将WebGIS技术应用于铁路资源管理系统开发做出了有益的探索。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概括如下:1、研究并概述系统开发中用到的关键技术,包括WebGIS技术、ArcGIS Server平台技术、ArcGIS API for JavaScript技术。2、对系统用户进行分析、对系统数据和系统功能进行了需求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系统总体设计,包括系统设计要遵循的原则、系统总体架构、系统的数据流程,系统数据库、统计报表、系统功能设计。3、开发系统并阐述系统的实现方法。介绍系统的开发环境、分别对系统的数据访问层、业务逻辑层和界面表现层的实现及效果进行详细阐述。最后对本文研究做出总结并提出未来的发展的方向。
米浩[8](2019)在《嵌入式超声红外图像缺陷检测系统》文中研究指明超声红外热成像无损检测具有检测范围大、适用材料范围广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金属材料、复合材料的检测中,但是对经验要求高,人工检测存在误检漏检、成本高的问题,现有方法难以自动检测缺陷。此外,人员难以进入或危险的环境中,远程检测有利于降低危险发生的可能性。因此,有必要以远程数据传输的方式查看检测结果。嵌入式设备具有专用性强、高实时性的优点。在现场,使用嵌入式设备对被测件进行监测,能够对现场情况进行及时反馈。然而,现有方法的计算量较大,不适合在嵌入式系统中运行,并且智能化程度低,不便于数据的传输与分析,从而对工艺的改进提供参考。基于以上情况,本文设计了一种嵌入式超声红外图像缺陷检测系统,对超声激励的被测件的红外热图像进行识别,进而判断是否存在缺陷并实现定位,通过以太网的方式进行远程数据传输,工作人员可通过浏览器观察到被测件的热图像及检测结果。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为实现缺陷的检测,本文提出了子图像标准差法,分析了RGB分量随温度的变化情况,并对随温度变化最剧烈的G分量图像进行分割为3×3共计9个子图像;利用标准差能够反映数据的波动性的特点,对子图像多次计算标准差,采用OTSU算法的思想确定的阈值以检测是否存在缺陷。2.为提升图像的质量,保证缺陷定位的准确性,分析了不同的对比度增强算法和滤波算法,选定CLAHE算法和巴特沃斯带通滤波器对存在缺陷的图像进行处理;缺陷定位功能的实现利用了形态学方法,通过比较连通域的像素点数量确定了缺陷所在区域并计算缺陷的中心,实现了缺陷检测与定位。3.在嵌入式开发板上搭建了嵌入式Linux系统作为远程数据传输系统的运行平台。在PC机的虚拟机上配置与编译了嵌入式Linux内核,对内核进行了裁剪,在嵌入式硬件设备上搭建和移植了嵌入式Linux系统,作为远程数据传输和图像处理功能实现的操作系统。对加载引导程序(Boot Loader)和文件系统进行了移植。远程数据传输系统B/S架构,在嵌入式系统上搭建了boa服务器,,在嵌入式系统中进行编程实现图像检测程序,利用通用网关接口(CGI)以调用嵌入式系统中的图像处理程序。4.搭建了超声红外热成像无损检测系统实验平台,并设计和进行了相关的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使用本文提出的缺陷检测与定位方法能够实现对红外热图像的缺陷检测与定位功能,在24次实验中,23次检测准确。嵌入式远程数据传输系统运行稳定,本文算法能够在嵌入式系统上实现检测与定位功能,数据和图像传送准确,用户能够在显示终端的浏览器查看检测结果,显着提高了智能化程度。
张劲峰[9](2019)在《基于Qt的跨平台web服务开发框架》文中指出在使用Java技术开发信息管理系统,尤其是软硬件结合的系统时,存在如下问题:(1)许多硬件厂家只提供C++的开发包,很难集成进Java开发的系统;(2)Java虚拟机对内存有自己的管理机制,开发人员不能自由操作,在开发一些需要反复申请和释放资源的系统时,很难保证系统的实时性,并且对系统硬件资源也有比较高的要求;(3)使用CGI等方式连接信息管理系统和底层硬件控制系统,性能不高;(4)另外,用户使用的操作系统多种多样,从而要求系统能够跨操作系统平台,降低开发难度,支撑新业务的开发。为此,本文开发了一个“基于Qt的跨平台web服务开发框架”。采用常见的软件开发模式,完成了框架的需求分析、设计、编码实现和测试。本文做了如下工作:(1)采用网络通信协议进行进程通信,使用跨平台的Qt开发框架作为开发基础,实现了多编程语言开发的程序间的通信,并搭建了一个跨平台的C++应用程序开发框架。(2)使用Socket网络编程接口进行开发,实现了web服务器的基本功能,同时也支持fastCGI请求和一般Socket请求。(3)参考Java环境下常用的MVC框架Struts和Spring的MVC实现,实现了MVC分层框架。(4)使用Qt的数据库连接框架及容器数据结构,连接postgresql数据库,实现了数据库连接池功能。(5)采用在cookie中存储session信息,要求客户端在HTTP头信息中发送session信息的通信方式,实现了用户登录及登录后的菜单权限控制,使应用本框架开发的系统能通过单点登录功能,同其他业务系统无缝集成在一起。(6)通过配置定义表单内容,结合extjs界面框架,根据配置展现表单,开发了业务表单框架,初步实现了业务表单界面的模板化定制。最后,使用本框架开发了用户卡读卡系统和热用户信息展示系统两个系统,并对其进行了验证,同时对框架进行了测试。使用本框架开发系统,在Windows和Linux操作系统上实现了同原有的Java应用顺利整合,降低了开发难度,实现了预期目标。与常见的CGI开发方式相比,使用本框架开发的系统,可以常驻内存,不需要每次收到请求都从硬盘加载程序,降低了系统硬盘读写压力,系统负载能力有明显提升,提高了系统性能,同时便于多个业务间共享资源,有利于代码复用。系统比采取ocx与浏览器的通信方式更加稳定,兼容性更强。本框架还提供了应用开发时需要的数据库连接池、日志管理等服务组件,方便业务开发者使用。作为开发框架,本框架还有许多不足,需要进一步研究,同Ngnix等服务器相比性能还有提升空间,http协议也只支持部分特性,另外还有多种进程通信方式没有被支持,需要进一步完善。
王建刚[10](2018)在《地空宽带系统通信服务器设计与开发》文中认为地空通信系统是地面网络与机载网络相互通信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地空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先进的通信技术已经在航空航天领域使用。目前,在民航系统中使用地空通信技术为客舱提供的空中上网模式主要可以概括为三个大类:机载无线局域网、空对地(Air to Ground,ATG)宽带通信网络以及卫星通信网络。由于每种地空通信技术都有自己的局限性,例如:机载无线局域网无法提供互联网服务;ATG通信技术必须依靠地面基站,从而导致网络覆盖范围受限;卫星通信技术提供的通信带宽较小,而且技术成本较高等。因此使用单种地空通信技术无法保证机载网络的服务质量。基于上述背景,本文首先从地空通信系统和广播式自动相关监视(Automatic dependent surveillance-Broadcast,ADS-B)空管系统的现状进行研究,分析了实现地空宽带通信系统提供无间断机载互联网需要解决的问题,并对在机载宽带数据链通信仿真系统实现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相关技术进行了阐述。然后,本文介绍了机载宽带数据链通信仿真系统的总体设计。根据功能及设备所处位置,将整个系统分为机载通信服务器系统、通信链路模拟系统和地面通信服务器系统三个独立的子系统,各子系统间通过数据交互完成整个宽带数据链仿真系统的实现。其次,本文根据子系统实现功能和整体系统的指标参数,对各子系统进行模块化设计,并以可视化的形式将其实现效果进行了展示。其中机载通信服务器系统主要包含链路监测、应用层数据处理、网关/路由、链路策略、网页界面等功能模块;通信链路模拟系统主要包括系统监控、链路模拟控制、控制接口等功能模块;地面通信服务器主要包括地面网关接口、飞机位置广播等功能模块。最后,根据相关企业需求搭建测试环境,对整个机载宽带数据链通信仿真系统进行功能测试和性能测试。测试结果表明系统功能和各项系统指标均符合企业要求,并且成功解决了机载通信链路的多路切换问题,以及机载网关与地面网关不同步问题。
二、通用网关接口原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通用网关接口原理(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区块链的可证可信物联网应用支撑平台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内容 |
1.3 论文组织 |
1.4 本章总结 |
第二章 相关技术 |
2.1 区块链技术 |
2.1.1 HyperLedger Fabric |
2.1.2 HyperLedger Fabric CA |
2.2 Kubernetes技术 |
2.2.1 Kubernetes概述 |
2.2.2 Kubernetes组件 |
2.2.3 Kubernetes API |
2.3 NFS技术 |
2.4 SGX技术 |
2.5 Eureka技术 |
2.6 Redis技术 |
2.7 本章总结 |
第三章 需求分析 |
3.1 功能性需求 |
3.1.1 区块链基础服务 |
3.1.2 可信数据上链 |
3.1.3 链上链下服务协同 |
3.2 非功能性需求 |
3.2.1 高可用需求 |
3.2.2 易用性需求 |
3.2.3 安全性需求 |
3.3 本章总结 |
第四章 系统设计 |
4.1 系统架构设计 |
4.2 区块链基础服务设计 |
4.2.1 区块链元数据与统一API网关接口管理服务 |
4.2.2 区块链网络管理服务 |
4.2.3 Kubernetes集群管理服务 |
4.3 可信数据上链设计 |
4.3.1 数据上链智能合约 |
4.3.2 数据上链可信代理 |
4.3.3 可信验证服务 |
4.4 链上链下服务协同设计 |
4.4.1 链上预言机合约 |
4.4.2 链下预言机服务 |
4.5 本章总结 |
第五章 系统实现 |
5.1 系统架构实现 |
5.2 区块链基础服务实现 |
5.2.1 区块链元数据与统一 API网关接口管理服务 |
5.2.2 区块链网络管理服务 |
5.2.3 Kubernetes集群管理服务 |
5.3 可信数据上链实现 |
5.3.1 数据上链智能合约 |
5.3.2 数据上链可信代理 |
5.3.3 可信验证服务 |
5.4 链上链下服务协同实现 |
5.4.1 链上预言机合约 |
5.4.2 链下预言机服务 |
5.5 本章总结 |
第六章 系统测试与验证 |
6.1 测试目标 |
6.2 测试环境 |
6.3 系统测试 |
6.3.1 区块链基础服务测试 |
6.3.2 可信数据上链测试 |
6.3.3 链上链下服务协同测试 |
6.3.4 性能测试 |
6.4 本章总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工作总结 |
7.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基于移动支付软件党费收缴管理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1 移动支付技术的发展现状 |
1.1.2 党费收缴系统产生的必要性 |
1.2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2.1 移动支付对接收缴系统全流程 |
1.2.2 研究目标 |
1.3 本文主要贡献及价值 |
第二章 系统需求分析 |
2.1 支付软件收缴需求概述 |
2.1.1 需求分析环节 |
2.1.2 移动支付收单系统架构简介 |
2.1.3 移动支付系统整体介绍 |
2.2 党费收缴场景功能性需求分析 |
2.2.1 党组织架构管理 |
2.2.2 党费管理员信息管理 |
2.2.3 党费管理 |
2.3 系统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
2.3.1 非功能性需求特点 |
2.3.2 系统应用安全机制说明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相关技术介绍 |
3.1 SSM开发框架技术介绍 |
3.1.1 Spring和 Spring MVC |
3.1.2 Mybatis |
3.2 Kafka |
3.2.1 Kafka特性 |
3.2.2 Kafka的使用场景 |
3.3 数据库技术 |
3.3.1 关系型数据库简介 |
3.3.2 基本数据类型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设计 |
4.1 党费收缴应用总体设计概要 |
4.1.1 党费收缴系统架构体系设计 |
4.1.2 系统权限设计 |
4.2 党费收缴管理系统功能介绍 |
4.2.1 管理控制台:管理员功能权限介绍 |
4.2.2 管理控制台:党费账单管理说明 |
4.2.3 业务流程说明 |
4.3 核心系统:对接支付网关 |
4.3.1 外部系统交互流程设计 |
4.3.2 提交支付信息接口说明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实现 |
5.1 系统功能实现 |
5.1.1 各级管理员登陆模块 |
5.1.2 党组织架构建立与管理员信息维护 |
5.1.3 账单管理功能实现 |
5.2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智能家居通用网关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发展现状 |
1.3 家庭智能网关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趋势 |
1.4 论文研究内容 |
1.5 论文组织结构 |
第2章 智能家居网关总体设计方案 |
2.1 需求分析 |
2.1.1 家居系统需求分析 |
2.1.2 家居网关平台功能需求 |
2.2 系统总体结构框架 |
2.3 系统数据传输流程设计 |
2.4 网关关键技术分析 |
2.4.1 嵌入式Linux系统开发技术 |
2.4.2 联网技术 |
2.4.3 物联网网关传输协议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网关平台硬件设计与实现 |
3.1 网关硬件平台选取 |
3.2 网关硬件电路设计 |
3.2.1 底板电路电源设计 |
3.2.2 串口电路设计 |
3.2.3 LCD接口电路设计 |
3.2.4 USB接口模块电路设计 |
3.2.5 其他电路设计 |
3.3 PCB图绘制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系统软件设计与实现 |
4.1 软件开发平台搭建 |
4.1.1 交叉编译环境配置 |
4.1.2 Linux系统配置 |
4.1.3 系统编译 |
4.1.4 文件制作、修改 |
4.1.5 搭建NFS开发方式 |
4.2 通信协议设计 |
4.2.1 子设备入网协议 |
4.2.2 网关与底层设备间通信协议说明 |
4.3 网关与云平台对接实现 |
4.4 网关及云平台数据库设计 |
4.5 网关主程序与Web页面交互设计 |
4.6 云平台设计与实现 |
4.6.1 云平台结构实现 |
4.6.2 网关及云平台接口设计与实现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智能家居网关平台实现与测试 |
5.1 基础功能测试 |
5.1.1 实验室测试平台搭建 |
5.1.2 数据采集测试流程 |
5.1.3 设备接入云平台测试 |
5.2 应用环境测试 |
5.2.1 本地控制模块 |
5.2.2 App端控制页面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附录 |
附录1 网关系统 PCB 图见下图附-1 所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4)核仪表以太网网关及通信协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1.1 工业以太网研究现状 |
1.1.2 工业以太网网关研究现状 |
1.1.3 核仪表网络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嵌入式以太网网关的理论和设计方案 |
2.1 RS232串口通信技术简介 |
2.1.1 串口通信接口标准 |
2.1.2 串口通行协议简介 |
2.2 CAN总线技术简介 |
2.2.1 CAN总线拓扑结构及信号特性 |
2.2.2 CAN总线协议 |
2.3 TCP/IP协议及其模型 |
2.3.1 TCP/IP协议模型 |
2.3.2 TCP/IP协议重点帧结构 |
2.4 总体设计方案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核仪表网关系统硬件设计 |
3.1 嵌入式MCU的选型和设计 |
3.1.1 微控制器选型 |
3.1.2 微控制器电路设计 |
3.1.3 电路电源设计 |
3.2 通信接口电路设计 |
3.2.1 串口通信电路设计 |
3.2.2 CAN总线通信电路设计 |
3.2.3 Ethernet硬件电路设计 |
3.3 网关硬件PCB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核仪表网关系统软件设计 |
4.1 嵌入式操作系统移植 |
4.1.1 常用操作系统的介绍 |
4.1.2 嵌入式操作系统在微处理器上的移植 |
4.2 Lw IP TCP/IP协议栈的移植 |
4.2.1 常用的TCP/IP协议栈介绍 |
4.2.2 基于μC/OS-II的 Lw IP轻量型以太网协议栈移植 |
4.3 Ethernet网卡及底层驱动设计 |
4.3.1 ENC28J60网卡驱动设计 |
4.3.2 LwIP网卡底层驱动设计 |
4.4 基于μC/OS-II的嵌入式网关软件设计 |
4.4.1 基于Sequential API的以太网服务器设计 |
4.4.2 CAN和串口通信软件设计 |
4.4.3 Ethernet-Can-Usart网关转换协议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网关的核仪表多命令通信协议设计 |
5.1 网关多命令通信协议需求分析 |
5.2 网关多命令通信协议的设计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以太网网关接口系统的测试与分析 |
6.1 网络接口带宽速率和稳定性测试 |
6.2 Ethernet-CAN-USART网关系统测试 |
6.2.1 Ethernet-Usart转换协议测试 |
6.2.2 Ethernet-Can转换协议测试 |
6.3 网关系统与CIT-3000DPP数字化能谱仪联合测试 |
6.4 本章小结 |
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5)基于北斗物联网的X县灌溉工程智能管理系统设计与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2 技术可行性分析 |
2.1 技术概况 |
2.2 硬件系统技术可行性分析 |
2.3 软件系统技术可行性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系统设计管理 |
3.1 系统设计规划管理 |
3.2 技术评审管理 |
3.3 元器件选型管理 |
3.4 PCB工艺设计管理 |
3.5 系统可靠性设计管理 |
3.6 系统维修性设计管理 |
3.7 安全性设计管理 |
3.8 系统保障性设计管理 |
3.9 系统测试性管理 |
3.10 系统环境适应性管理 |
3.11 本章小结 |
4 方案分析与优化设计 |
4.1 系统架构分析 |
4.2 硬件系统方案设计 |
4.3 软件系统方案设计 |
4.4 智能控制算法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5 系统软硬件设计 |
5.1 硬件设计 |
5.2 软件设计 |
5.3 本章小结 |
6 预计社会及经济效益分析 |
6.1 预计经济效益分析 |
6.2 预计社会效益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7 结论及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基于WEB的煤矿井下瓦斯网络监测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煤矿远程监测信息系统的发展现状 |
1.2.1 国外发展现状概述 |
1.2.2 我国发展的煤矿安全监测技术 |
1.2.3 我国发展的煤矿安全监测技术趋势 |
1.3 当前的问题 |
1.4 本课题的主要安排和内容概括 |
2 WEB关键技术的研究 |
2.1 WEB技术的介绍 |
2.1.1 WEB技术工作原理 |
2.1.2 WEB协议 |
2.2 WEB应用程序架构 |
2.2.1 概述 |
2.2.2 应用服务器 |
2.3 数据库访问技术 |
2.4 本章小结 |
3 基于WEB的煤矿井下瓦斯网络监测体系结构 |
3.1 煤矿瓦斯远程监测的网络模式 |
3.1.1 C/S模式 |
3.1.2 B/S模式 |
3.1.3 远程监测的网络模式 |
3.2 煤矿井下瓦斯网络监测的WEB体系结构 |
3.2.1 WEB应用系统组成 |
3.2.2 WEB应用的工作机制 |
3.3 本章小结 |
4 对位于煤矿井下的瓦斯网络的监测系统设计 |
4.1 检测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
4.2 基于WEB的应用结构设计 |
4.3 系统接入标准与数据流 |
4.3.1 系统接入标准 |
4.3.2 数据流向 |
4.4 实时数据引擎的设计 |
4.4.1 监控主机伴侣的设计 |
4.4.2 远程监测数据引擎的设计 |
4.4.3 socket通信 |
4.5 WEB服务器的设计 |
4.5.1 WEB服务器环境 |
4.5.2 COM组件的使用 |
4.5.3 基于ASP.NET动态页面的建立 |
4.6 数据库服务器的设计 |
4.6.1 关系数据库的选择 |
4.6.2 数据库表结构设计 |
4.6.3 数据库安全管理 |
4.6.4 实时内存数据库 |
4.7 本章小结 |
5 基于WEB的煤矿井下瓦斯网络监测系统的调试 |
5.1 开发平台与运行环境 |
5.1.1 系统开发平台 |
5.1.2 系统运行环境 |
5.2 系统数据测试 |
5.2.1 煤矿安全监控主机伴侣系统功能测试 |
5.2.2 煤矿安全实时数据引擎系统功能测试 |
5.3 客户端监测界面的实现 |
5.3.1 登录界面 |
5.3.2 监测主界面 |
5.3.3 模拟量历史曲线 |
5.3.4 报表界面 |
5.3.5 系统管理界面 |
5.3.6 系统其他监测模块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基于WebGIS的铁路资源综合管理系统设计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
1.2.2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技术路线 |
2 系统开发技术基础 |
2.1 WebGIS概述 |
2.1.1 WebGIS的模式 |
2.1.2 WebGIS技术特点 |
2.1.3 WebGIS的体系架构 |
2.1.4 WebGIS的扩展功能 |
2.1.5 WebGIS技术的实现方式 |
2.2 ArcGIS Server平台 |
2.2.1 ArcGIS Server总体架构 |
2.2.2 ArcGIS Server地图服务类型 |
2.2.3 ArcSDE空间数据库引擎 |
2.3 ArcGIS API for JavaScript技术 |
3 系统需求分析 |
3.1 系统用户分析 |
3.2 系统数据需求 |
3.3 系统功能需求 |
4 系统总体设计 |
4.1 系统设计原则 |
4.2 系统总体架构 |
4.3 系统数据流程设计 |
4.4 系统业务流程设计 |
4.5 系统数据库设计 |
4.5.1 数据库设计要求 |
4.5.2 数据库表设计 |
4.6 统计报表设计 |
4.7 系统功能设计 |
4.7.1 基础数据维护模块 |
4.7.2 地图浏览模块 |
4.7.3 资源管理模块 |
4.7.4 统计报表管理模块 |
5 系统实现 |
5.1 技术开发路线 |
5.2 系统开发环境 |
5.3 数据收集与处理 |
5.4 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关联 |
5.5 数据访问层的实现 |
5.6 业务逻辑层的实现 |
5.7 界面表现层的实现 |
5.7.1 系统登录界面 |
5.7.2 基础数据维护模块界面 |
5.7.3 地图浏览模块界面 |
5.7.4 资源管理模块界面 |
5.7.5 统计报表管理模块界面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8)嵌入式超声红外图像缺陷检测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红外无损检测技术 |
1.1.2 超声红外无损检测技术 |
1.2 国内外相关技术发展现状 |
1.2.1 超声红外图像缺陷检测研究现状 |
1.2.2 嵌入式远程数据传输技术发展现状 |
1.3 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 |
第二章 超声红外检测原理及远程数据传输系统 |
2.1 超声激励致热原理分析 |
2.2 超声激励系统及功能 |
2.3 红外热成像理论及系统结构 |
2.3.1 红外热成像理论 |
2.3.2 红外热成像系统结构 |
2.4 远程数据传输系统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超声红外图像缺陷检测算法设计 |
3.1 基于红外图像的缺陷检测 |
3.2 红外图像的对比度增强 |
3.2.1 灰度直方图与对比度 |
3.2.2 图像对比度增强算法 |
3.3 红外图像的滤波降噪 |
3.3.1 频域滤波理论 |
3.3.2 频域滤波算法 |
3.4 红外图像的缺陷定位 |
3.5 图像质量的评价 |
3.6 小结 |
第四章 超声红外图像缺陷检测系统设计与远程数据传输系统搭建 |
4.1 超声红外图像缺陷检测系统整体结构 |
4.2 远程数据传输系统结构 |
4.2.1 硬件系统 |
4.2.2 软件系统 |
4.3 嵌入式系统软件的移植 |
4.3.1 引导加载程序 |
4.3.2 嵌入式操作系统 |
4.3.3 文件系统 |
4.4 远程数据传输功能的实现 |
4.4.1 嵌入式web服务器功能及构建 |
4.4.2 交互页面的实现 |
4.5 超声红外图像缺陷检测的实现 |
4.5.1 OpenCV计算机视觉库 |
4.5.2 图像处理算法的实现 |
4.6 小结 |
第五章 红外无损检测系统及远程数据传输的实验研究 |
5.1 实验设备与器材 |
5.1.1 超声激励设备 |
5.1.2 红外热成像设备 |
5.1.3 被测器件的选择 |
5.2 红外无损缺陷检测效果 |
5.2.1 缺陷检测效果 |
5.2.2 红外图像处理效果 |
5.2.3 缺陷中心定位效果 |
5.3 超声红外无损检测系统与远程数据传输系统的联调 |
5.4 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9)基于Qt的跨平台web服务开发框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 T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主要工作和论文结构 |
1.3.1 主要工作 |
1.3.2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开发框架需求分析 |
2.1 开发框架的总体需求分析 |
2.2 功能需求分析 |
2.2.1 网络应用服务器 |
2.2.2 服务请求处理框架 |
2.2.3 常用业务框架 |
2.2.4 验证用的业务功能 |
2.3 性能需求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开发框架设计 |
3.1 开发框架总体设计 |
3.2 网络应用服务器设计 |
3.3 服务请求处理框架设计 |
3.4 常用业务框架设计 |
3.4.1 数据库连接池设计 |
3.4.2 日志框架设计 |
3.4.3 登录框架设计 |
3.4.4 主页面框架设计 |
3.4.5 业务表单框架设计 |
3.5 验证用的业务功能设计 |
3.5.1 热用户卡读写卡系统设计 |
3.5.2 供热用户档案展示设计 |
3.6 系统发布目录结构设计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开发框架实现 |
4.1 网络应用服务器的实现 |
4.2 服务请求处理框架的实现 |
4.3 常用业务框架的实现 |
4.3.1 数据库连接池的实现 |
4.3.2 日志框架的实现 |
4.3.3 登录框架的实现 |
4.3.4 主页面及菜单权限控制的实现 |
4.3.5 业务表单框架的实现 |
4.4 验证用的业务功能的实现 |
4.4.1 热用户卡读写卡系统的实现 |
4.4.2 供热用户档案展示的实现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开发框架测试 |
5.1 功能测试 |
5.1.1 功能测试用例的选择 |
5.1.2 功能测试的结果 |
5.2 压力测试 |
5.2.1 工具及测试环境的选择 |
5.2.2 压力测试业务场景的选择 |
5.2.3 压力测试的结果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地空宽带系统通信服务器设计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注释表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地空通信研究现状 |
1.2.2 ADS-B空管系统研究现状 |
1.3 解决的主要问题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2章 系统的相关技术研究 |
2.1 机载通信服务器相关技术 |
2.1.1 基于航行的路由选择策略 |
2.1.2 数据包过滤技术Netfilter/Iptables |
2.1.3 Iptables规则集优化算法 |
2.2 地面通信服务器相关技术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系统需求分析及总体设计 |
3.1 系统需求分析 |
3.1.1 系统功能性需求分析 |
3.1.2 系统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
3.2 系统总体设计 |
3.2.1 系统的设计目标 |
3.2.2 系统体系架构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系统各功能模块设计 |
4.1 机载通信服务器功能模块设计 |
4.1.1 链路监测模块设计 |
4.1.2 应用层数据处理模块设计 |
4.1.3 网关/路由功能模块设计 |
4.1.4 链路策略模块设计 |
4.1.5 服务器功网页界面模块设计 |
4.2 通信链路仿真器各功能模块设计 |
4.2.1 链路仿真系统监控模块设计 |
4.2.2 链路模拟控制模块设计 |
4.2.3 链路仿真系统网页界面设计 |
4.3 地面通信服务器各模块设计 |
4.3.1 地面网关接口系统模块设计 |
4.3.2 飞机位置广播系统模块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各功能模块实现 |
5.1 机载通信服务器系统实现 |
5.1.1 链路监控模块实现 |
5.1.2 应用层数据处理模块实现 |
5.1.3 链路策略模块实现 |
5.1.4 网关/路由模块实现 |
5.2 通信链路仿真器系统实现 |
5.3 地面通信服务器系统实现 |
5.3.1 地面网关接口系统实现 |
5.3.2 飞机位置广播系统实现 |
5.3.3 服务器系统虚拟化移植实现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系统测试与分析 |
6.1 系统测试环境与配置 |
6.1.1 系统测试环境 |
6.1.2 系统配置 |
6.2 系统功能及指标测试 |
6.2.1 统一的网络访问接口功能测试 |
6.2.2 空地通信链路管理功能测试 |
6.2.3 系统指标测试及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论文总结 |
7.2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从事的科研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
四、通用网关接口原理(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区块链的可证可信物联网应用支撑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 周强飞.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2]基于移动支付软件党费收缴管理系统的研究[D]. 沈小禹.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3)
- [3]智能家居通用网关的设计与实现[D]. 高尚. 河北科技大学, 2020(06)
- [4]核仪表以太网网关及通信协议研究[D]. 胡杰.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5]基于北斗物联网的X县灌溉工程智能管理系统设计与管理[D]. 杨丙辉.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6]基于WEB的煤矿井下瓦斯网络监测系统的研究[D]. 李健. 西安科技大学, 2019(10)
- [7]基于WebGIS的铁路资源综合管理系统设计与开发[D]. 袁佳宇. 兰州交通大学, 2019(04)
- [8]嵌入式超声红外图像缺陷检测系统[D]. 米浩.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9]基于Qt的跨平台web服务开发框架[D]. 张劲峰.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2)
- [10]地空宽带系统通信服务器设计与开发[D]. 王建刚. 重庆邮电大学, 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