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信用”你勇往直前

“消费信用”你勇往直前

一、“消费信贷”你大胆地往前走(论文文献综述)

陈斌先[1](2020)在《憩园》文中研究表明子1别墅群就在鞍子山下面,由一条柏油路连接到国道,到市区也就二十分钟的车程。鞍子山坳处有潭水。莫先生说,鞍子山实乃砚山,砚山有墨,汪着灵气。莫先生还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砚山有名无名都是好去处。文璟住进别墅常请莫先生到家喝酒,莫先生进门喜蹚慢步,晃过客厅,才疾步奔向洗漱间。到了洗漱间门前方停下,笑吟吟说,去去风尘,稍候,稍候。莫先生说的去风尘,实际就是洗手净面,多数时候莫先生去风尘时间很久,文璟候在外面不放

孙晓霞[2](2019)在《内蒙古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风险评价及风险防范》文中研究表明为了刺激经济发展,中国政府于2008年年底,开始施行积极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也适度宽松,共拿出40000亿人民币投入流通。由此,各级地方政府的投融资平台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政府债务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作为我国分税制改革的特有产物,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职能是,为政府投资项目进行融资,以弥补地方财政赤字,帮助地方政府减轻资金压力。同时,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还能促进社会资本投资,拉动内需,对于地方经济的发展,以及城镇和工业化发展来说,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中,内蒙古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也对自治区的经济发展、基础建设起到了推动作用。2015年《预算法》修改后明确了,地方政府融资,可以通过发行债券的方式进行,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融资职能要进行剥离。自2015年开始,通过投融资平台筹集的资金不再属于政府债务,地方政府对此不承担偿还义务。相关制度和政策的缺乏,使投融资平台经历了一段不规范的发展时期,很多问题和风险都随着投融资平台的快速发展而暴露出来,对地方经济金融的健康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所以,笔者认为,评价内蒙古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风险并进行防控,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本文首先梳理了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基本概念,概述了其定义,总结了其发展历程,运用了财政分权理论、委托代理理论、风险管理理论、公共产品理论、利益相关理论等,从理论层面出发,深入分析了平台的构建以及举债行为;第二,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出发,深入分析了内蒙古地方政府整体债务的现实情况,以及投融资平台的实际状况,找出其中的问题和风险因素;再次,进入实证分析部分,基于熵权物元可拓模型对内蒙古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风险进行评估,笔者从具有代表性的投融资平台中,挑选了23家作为样本,选取流动资产/总资产、资产负债率、净资产收益率、流动比率、总资产周转率以及外部评分等6个指标,对内蒙古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风险进行了评估,评估结论是“具有风险,但风险可控”;最后在得出结论的基础上提出风险防范的措施,促进投融资平台更好更快的发展,使投融资平台可继续为地方政府的基础建设服务,使城投、水投、公投、环投等投融资平台可持续和高质量发展,对地方经济起到积极作用。

吴圆圆[3](2019)在《我国电视对农服务节目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视对农服务一直是我国电视事业发展历史进程中高度关注且付诸实践的重要范畴之一。本论文史论结合,富有独到见解地把科技创新引领和惠农政策推动作为理论框架,全面系统深入的从传统电视时代(模拟技术时代)我国电视对农服务节目的发轫、数字电视时代为电视节目传播创造新的可能、互联网思维与环境对电视对农服务节目提出的挑战、广播电视政策对推进对农节目发展的特殊价值、典型案例调研看对农服务节目供求关系的新变化等多重维度,揭示了我国对农电视事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科技创新引领和惠农政策推动作为两个核心要素,共同形成合力,推动对农电视事业的不断创新发展,全方位构建了我国广播电视事业对农节目发展的基本特色和基本格局。同时,对融合媒体时代,电视对农服务节目优化发展予以了若干建设性思考。本论文首先从媒体科技史的研究视角,将电视对农服务节目发展史划分为传统电视时代(即模拟技术时代)和数字电视时代两个部分,通过对传播科技与传播内容相互关系的把握,梳理广播电视对农服务节目的产生与发展。阐明了传统电视时代的广播科技开创我国广播电视对农服务节目的先河,对农节目从无到有,经历了栏目化、频道化的升级发展。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数字技术进入电视实操领域,对农电视服务节目采编播各环节走向数字化、网络化、高效化,电视服务应用空间有力拓展,使传统电视对农节目从形式、内容到服务方式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尤其是传输系统的升级与新媒体传输渠道的拓展使地方媒体对农传播的区域性局限得到突破。论文继而从政策推动的研究视角,系统论述了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党和政府如何通过惠农政策为电视对农服务节目提供有效的保驾护航。“三农问题”主导了我国农村广电事业发展布局,在对农村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广播电视节目内容生产方面,政府都有特殊考量和优惠政策。在具体的电视对农服务节目内容建构和生产体系上,惠农政策直接推动对农节目生产完整体系的建立,形成从频道到栏目再到节目的全方位全体系的对农服务平台。从原来节目的生产,节目中包含一部分对农服务要素,再到专门对农服务栏目再到专业对农频道,再到央视即将把原军事·农业频道分离,单独成立国家级专业对农频道,这都是基于更好的从层级上显示出对农服务政策优惠的国家考量。现在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进一步实行电视惠农,从县级平台到省级乃至全国平台,来发挥拓展基层第一线的传播影响,通过移动手机终端服务农民的新需求,以融媒体中心平台作为依托将基层的、个体的需求放大到更大的层面,从而为点上的农村和农民服务。正是在科技创新引领和惠农政策推动两个核心要素的合力推动下,我国对农电视从四级覆盖、村村通、户户通、再到落实到人的电视扶贫产业政策,逐步形成当下我国对农传播的基础设施格局,同时,又在对农节目生产方面,形成从中央到地方、从专业对农服务频道到栏目再到节目的一个完整的电视对农服务节目体系。论文进而在上述论述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媒体融合环境下我国电视对农服务节目面临的挑战及应对举措。笔者结合电视媒介的供求理论和传播学受众理论指导,基于东中西信息传播的“数字鸿沟”、四级广电媒体网络的平台差异的遴选原则和调研的可行性分析,遴选典型地区、典型节目展开实证调查研究。遴选了国家级专业对农频道中央电视台军事·农业频道富有代表性的《致富经》、《乡约》栏目(国家级对农频道典型)、安徽亳州电视台(市级专业对农频道)及亳州姜屯村(传统村庄)、浙江磐安电视台(县级频道)及磐安管头村等(特色乡村旅游村)进行案例分析和实地调研,获得第一手的对农服务节目供求关系新变化的认知。在深入阐释调研发现的对农服务节目供求新变化的基础上,对依托科技创新更好地建设县级融媒体中心,移动优先理念下传统对农电视服务节目的优化,更大面积地实现基层的对农服务等方面,提出了若干建议。

胡娇娇[4](2018)在《JL集团财务公司风险管理研究》文中提出财务公司是企业集团内部一种特殊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是我国经济体制和金融体制改革的产物,并在我国金融体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它由企业集团设立,服务于企业集团,为企业集团的发展壮大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同样也在企业集团的融资、资源整合、发展战略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与此同时,随着全球化步伐和企业集团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对集团财务公司的金融服务需求也与日剧增。虽然财务公司仅在集团内部开展金融服务,但只要是金融机构,就不可避免的会存在金融风险。财务公司不仅是企业集团的成员,还是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成员,一旦发生重大的风险,对整个企业集团甚至整个金融市场都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本文以JL集团财务公司风险管理活动作为研究案例,运用文献分析、定性分析和实地调查等研究方法,对JL集团财务公司应对金融风险的具体管理情况进行深入剖析。本文首先分析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国内外研究现状;其次,对财务公司风险管理的相关理论进行阐述,为下文的案例分析提供理论依据;再次,对JL财务公司风险管理的现状进行分析。先介绍JL财务的基本情况,如公司简介、主要业务、面临的主要风险。再介绍公司目前风险管理体系和内部管理制度。继而重点分析财务公司在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中的管理。在分析的过程中,发现财务公司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而剖析其问题产生原因。之后根据存在的问题详述JL财务公司风险管理应该在哪些方面进行改进。最后提出几点加强财务公司风险管理的保障措施。本文对JL集团财务公司风险管理进行研究和讨论,意义在于更有效的控制风险。进而使得财务公司在风险可识别、可预防、可控制的环境下,更好地推动自身和企业集团的发展。

吴文瀚[5](2015)在《中国当代广告艺术形态流变研究 ——以中国广告长城奖、黄河奖作品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30余年,中国社会发展迅速,就广告而言,消费、艺术与媒介的嵌合性动态发展是造成中国广告艺术形态流变的关系逻辑。作为过程研究,本论文以中国广告长城奖、黄河奖三十余年的作品文本为研究对象,结合艺术学与传播学的研究方法,在历时性分析与共时性比较的基础上,对当代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进行广告艺术形态视域的关照。认为中国广告在改革开放的30余年间迅速成熟,其发展经历了从再现商品、表现消费到表征文化的三个阶段,实现了与国际广告发展的接轨与同步,而其自身也因之成为中国社会文化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全文由绪论、正文与趋势分析三部分构成。绪论讨论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广告发展的时空压缩背景;作为时间维度下艺术形式与社会风貌复合体的艺术形态与广告之间的关系;艺术学研究领域的再现理论、表现理论与传播学研究领域的表征理论的结合作为广告艺术形态流变研究的理论框架的合理性;广告艺术形态流变研究的价值等内容。结合相关文献综述与中国广告长城奖、黄河奖的文本综述,提出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历史发展如何在广告艺术形态的流变中得以呈现,其发生机理与发展路径如何建构等问题。正文部分:第二章是广告艺术形态流变的阶段划分。流变研究作为历时性研究,首先是分期的问题,将中国广告长城奖、黄河奖的时间节点表达引入到消费、艺术与媒介三者共同构建的嵌合式互动的关系逻辑中,结合中国广告史的相关研究成果,认为中国广告艺术形态流变经历了1982-1992的社会文化复苏期、1993-2000的商品化表现期、2001-2007的符号化表达期与2008后的文化表征期的四个时期。第三、四、五章,就1982至2007的广告艺术形态流变表达进行分析。在前文阶段划分的基础上,引入关系研究的方法,结合编年记叙,以中国广告长城奖、黄河奖的作品为文本研究对象,通过与其他艺术形式的文本进行共时性比照,将艺术的再现理论与表现理论作为创作机制引入到对不同时期的广告艺术形态表达的分析中,寻找广告在中国社会文化演进中的作用与广告自身艺术形态流变的表达规律。2008后,中国社会的新全面转型使得广告的发展也进入新阶段,广告的艺术再现与表现功能逐步被广告的文化表征功能超越。正文第六章,首先结合场域理论,从消费、文化与传播的三维关系构建入手,对2008后中国广告艺术形态的发生机制进行探讨;其次,分析了2008后中国广告艺术形态符号化表征的心理生成机制——记忆的再造:包括广告的群体记忆的异化与个体记忆的再造;图像化拟真下广告消费记忆构建的外部形构;空间拼贴中广告消费记忆的场域构建与基于集体记忆的广告记忆符号的解构与重塑等。最后,将中国广告艺术形态流变研究重归于艺术形态文本研究之中,认为中国广告艺术形态主体在经历了从情态文本、意态文本到语态文本的流变后,情态文本伴随着公益广告的勃兴重新回归,但其回归的依据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而是大国视角下文化力的重新构建。结论部分,提出了中国广告艺术形态表达的趋向与发展构想。认为未来中国广告在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上,将体现出包容性、贴合性与敏感性的新特征;在内容表达上将表现为理念先于产品的趋势;在广告艺术创作领域将呈现为体验与联动的结合;在广告价值核心方面,将呈现从人性化到人格化的转变;在广告艺术环境与接受环境的营造方面,将呈现从仿真到拟真的趋势。作为未来的艺术品,广告艺术将最大限度的降低了对物质的依赖,向更加纯粹的精神层面跃升。

马文学[6](2012)在《商业银行对高等学校贷款风险的评价及防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高等学校规模的迅速扩大,投入也明显增加,使得高等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与资金供给的矛盾日益突出,为缓解这一矛盾,高等学校纷纷向商业银行贷款,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一矛盾但同时也会给高等学校造成债务负担。如果高等学校不能按时还本付息必将陷入财务危机同时也会给商业银行带来风险。论文首先在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界定了商业银行贷款及贷款风险的基本概念,充分分析了当前我国高等学校贷款的现状、特点及存在的七个问题,详细介绍了基于高等学校和商业银行视角下高等学校贷款风险的种类,同时从高等学校和商业银行两个方面对高等学校贷款风险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其次,从商业银行角度对高等学校的贷款风险进行评价研究,设定了贷款规模风险指数和贷款期限风险指数两个指标,通过计算这两个指标得出高等学校的贷款规模是否超出学校的实际承受能力以及贷款期限的设定是否合理。利用某高等学校的实际财务数据对该高等学校的贷款规模指数和贷款期限指数进行测算,经过测算得出该高等学校在2010年以后十五年内的整体贷款规模风险指数和2010年以后十年内的贷款期限风险指数,并对其贷款规模风险和贷款期限风险进行评价;最后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商业银行对高等学校贷款风险的具体防范对策。通过本文的研究,对商业银行如何去评价和防范高等学校的贷款风险以及高等学校该如何降低自身的贷款风险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刘雪峰[7](2010)在《楼市新政的困境与出路》文中指出发端于4月中旬的史上最严厉的楼市调控,效果并不理想。人民网9月27日公布的房价调查结果显示,超过80%的网友认为调控效果不明显。其实,无论是

张嘉薇[8](2010)在《改革开放三十年流行音乐发展与价值观变迁》文中提出流行音乐是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富有时代气息的音乐形式。中国的流行音乐最早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时代的变迁,流行音乐以其通俗易懂的歌词、琅琅上口的旋律在社会中广泛传播,其中蕴含的价值观也随之影响着整个社会。流行音乐成为反映一个时代特征的直观窗口。1978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流行音乐逐渐在中国蓬勃发展起来,从最初的备受指责和边缘化的状态逐渐被社会认同,它的形成、发展以及在不同时期所表现出来的特点,都与该历史时期的社会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社会的价值观也相应发生了改变,时代赋予了流行音乐新的价值观,新的价值观则通过流行音乐的传播影响着整个社会。总结三十年来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发掘不同时期流行音乐中蕴藏的价值观,分析流行音乐与价值观嬗变的关系,对探索新时期价值观教育方式和推动流行音乐健康发展具有多方面的价值和意义。本文以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流行音乐发展为线索,以其与价值观的互动关系为主要研究视角,通过对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流行音乐发展历程的回顾和梳理,分析出不同时期流行音乐所包含的内容对不同时期人们价值观产生的影响,以及人们的价值观又是如何影响流行音乐创作发展的,在二者变化发展相互作用的同时,所处的时代背景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在对历史进行分析回顾的基础上,从价值观教育、流行音乐、社会环境等几方面出发,总结出新时期运用音乐这一形象生动的媒介更好地进行价值观教育的一些启示和方法。

叶通贤[9](2010)在《高等学校贷款风险的控制与化解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现代大学起源于欧洲中世纪。早期的西方大学在摆脱了教会的婢女和附庸的地位之后逐渐成为学者自治的学术机构,他们在高墙后面静悄悄地从事知识传授与学术探索活动。自20世纪以来,伴随着经济增长、科技革命、知识爆炸、政治民主等进程的加快,大学的面貌和功能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大学在发展演变过程中逐渐走出了“象牙塔”,并日益与经济社会紧密结合,毋庸置疑地成为社会的知识工厂和思想库、成为科技转化的“孵化器”以及社会进步的“助推器”,由社会的边缘组织跃升为社会的“轴心机构”。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已成为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共识。二战以后,高等教育大众化呈锐不可当的汹涌澎湃之势,最先出现在发达国家,而发展中国家紧随其后。1999年注定要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该年6月24日教育部和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1999年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扩大招生规模。从此,我国高等教育改变了长期以来适度发展的稳健态势,转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吹响了向高等教育大众化进军的号角。从1998年到2008年,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规模已由108.36万人上升至607.66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由9.8%锐增至23.3%。高校扩招大幅度提高了我国接受高等教育人口所占的比例,为我国走向高等教育大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但是与扩招结伴而行的却是高等学校由此背上了高达4500亿—5000亿元沉重的贷款债务,很多高校资不抵债、破产隐患凸显已是不争的事实。怎样控制与化解我国高等学校的贷款风险是理论界目前所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有鉴于此,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如下。本论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第二部分是主体,包括一至五章;第三部分为结语。绪论部分阐明了研究背景、研究主题和研究意义,并且综述了国内外对“高校贷款风险”的相关研究,为本研究奠定了基础。第一章为“高校贷款风险产生的缘由”。通过研究,本文认为我国高校贷款风险产生的原因有四:其一,宏观济经济政策:潜在原因;其二,高校扩招:直接原因;第三,国家财政投入与高校扩张比例失调;第四,政府、银行、高校三方联动。第二章为“高校贷款的现状分析”。通过研究,本文认为我国高校贷款的现状有三:其一为我国高校贷款的规模巨大、风险堪忧。其二为我国高校贷款资金在使用上存在误区。第三为高校贷款资金的管理。在目前我国高校贷款资金的管理中,主要表现出松懈的政府管理、随意的高校管理和涣散的银行管理等三个特点。第三章为“高等学校筹资的国际比较”。尽管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虽然在政治体制、历史文化传承、经济发展模式和社会习俗等方面皆与我国存在不容忽视的巨大差异,但是,比照其高等教育发展的模式并充分吸纳其教育筹资中的成功经验,对于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毫无疑问大有裨益。本文通过对美国、韩国、日本三个国家高等学校筹资的比较分析,从而为我国高等教育筹资提供可资借鉴的良策:(一)增加政府财政资助比率,确立高等教育多元化筹资模式;(二)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教捐赠制度;(三)加强教育法治建设,使高校筹资获得制度保障。第四章为“高等学校贷款风险的控制”。高等学校数千亿元的银行贷款并非是高校一厢情愿所造成的,它是在我国多年来教育资金严重不足的历史事实上加之连续扩招这一严峻现实的催促,从而使高等学校、商业银行和政府三方联动而使然。尽管高等学校现在已经背负着沉甸甸的银行贷款包袱,但是,有不少高等学校凭借前期银行贷款所投入的工程尚未竣工,因资金短缺而流于半瘫痪状态,现仍寄希望于继续向银行贷款使前期工程能够顺利完成。为了保证高等学校的健康、正常发展和金融的安全运行,必须要有效控制高等学校贷款风险的蔓延与进一步升级。本论文认为,对高校贷款风险的控制需要政府、高校、银行通力合作。就政府而言,必须要强化法人经济责任制、加强对高校贷款资金使用的监督、建立高校贷款风险预警提示制度和建立大额贷款备案制度。对于高校而言,在端正银行贷款指导思想的前提下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同时还必须要运用“高校贷款风险测评模式”自查风险,切实控制风险的攀升。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应该强化对高校授信的评估,在完善内控机制的基础上加强对贷后的跟踪管理。第五章为“高等学校贷款风险的化解”。高等学校日益增长的经济需求与有限的教育资源之间的矛盾日渐突显,且不断升级、激化,从而导致了高校贷款风险的出现。本论文认为,为了有效化解高校的贷款风险,高等学校应是主体,政府与商业银行予以辅助。就高校来说,首先必须要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建立创业型大学,藉此化解巨额贷款。自20世纪中后期以来,随着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大学的外部环境发生了急剧而深刻的变化。欧美一些“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大学率先走出“象牙塔”,他们利用自己的知识创新成果,引资创办高技术公司,加速原创性科技成果转化,孵化、催生、兴办新的产业,承担经济发展和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任,于是一个促进创业活动的大学新范式——创业型大学正日渐崛起。创业型大学这种新型的办学范式,尽管其发展时间很短暂,但却在欧美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有鉴于此,我国高等学校应该转型组织,努力建立创业型大学,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化解贷款风险。其次,要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建设节约型高校。第三,建立高教募捐机制,提升捐赠吸纳比率。第四,通过项目融资(BOT)化解部分贷款。第五,利用“土地置换”偿还部分贷款。就政府而言,基于高校贷款风险形成过程中政府监督不力、财政预算比例太小等缘由,政府对高校贷款的化解具有不容推卸的责任与义务。其一,应该提高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投入,尽快实现早在1993年就提出的“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第二,积极支持多元化办学,拓宽高校资金来源渠道;第三,加快体制创新,多方面筹集教育财政经费;第四,成立政策性银行“置换”部分商业银行贷款。对于商业银行来说,一方面要提取呆坏帐准备金冲销部分贷款,另一方面要以银团债务重组的方式化解贷款风险。第三部分为结语,对我国高等学校贷款风险的控制与化解策略进行总结,藉此能使我国的高等教育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经济社会的谐调发展作出卓越的贡献。

唐明华[10](2009)在《大势》文中研究指明历史,向来蕴藏着神秘的东西。也正因此,历史上的某个特殊时刻便显得颇有深意。1978年,英国着名经济学家F·A·哈耶克提出,在法国巴黎举办一个世纪论坛,辩论的题目——"社会主义是错误的吗?"这位被西方多国政要推崇备至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断言,赞成市场秩序的人将会证明,不管是以科学、事实还是逻辑为根据,社会主义都将寿终正寝。这是一个关于人类进步的尖锐挑战。这是一个关于中国命运的严酷拷问。就在社会主义阵营一片沉寂的时候,中国共产党用自己的方式发出了响亮的声音。1978年12月23日,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闭幕。会议用"改革开放"这一主题词向全世界宣布,中国要用革故鼎新的思维打造自已的诺亚方舟。这意味着中国人民将面对一次全新的尝试与努力。于是,万马齐喑的神州大地出现了万千气象。风起了,起于青萍之末。正当众人不解风情之际,那条历史的纤绳已经悄悄横上纤夫的肩头,循着晃动的绳索,一个久违的身影映入时代的视野。就这样,尽管历史的河面上烟雾弥漫,但改革的诺亚方舟义无反顾地起航了。

二、“消费信贷”你大胆地往前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消费信贷”你大胆地往前走(论文提纲范文)

(1)憩园(论文提纲范文)

后记

(2)内蒙古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风险评价及风险防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风险形成原因
        1.2.2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风险评价
        1.2.3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风险防范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及主要不足
        1.4.1 可能的创新点
        1.4.2 主要不足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2.1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概念内涵
        2.1.1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概念界定
        2.1.2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发展历程
    2.2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基础理论
        2.2.1 财政分权理论
        2.2.2 委托代理理论
        2.2.3 风险管理理论
        2.2.4 公共产品理论
        2.2.5 利益相关者理论
第3章 内蒙古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运作发展现状及风险成因
    3.1 内蒙古地方政府整体负债情况
        3.1.1 内蒙古地方政府债务概况
        3.1.2 内蒙古政府债务——按政府层级来划分
        3.1.3 内蒙古政府债务——按举债主体划分
        3.1.4 内蒙古政府债务——按市盟划分
        3.1.5 内蒙古政府债务——按未来偿还情况划分
    3.2 内蒙古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发展分析
        3.2.1 内蒙古投融资平台概况
        3.2.2 内蒙古发行债券概况
        3.2.3 内蒙古投融资平台财务概况
    3.3 内蒙古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存在的问题
        3.3.1 投融资平台偿债风险显现
        3.3.2 投融资平台债务规模大
        3.3.3 投融资平台资金利用率低
        3.3.4 投融资平台清理操作及后续规范发展管理难度大
    3.4 内蒙古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风险成因
        3.4.1 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大,财政资金紧缺
        3.4.2 缺乏强有力的财政体制制约
        3.4.3 投融资平台债务数据缺乏真实性
        3.4.4 商业银行面临的违约风险
第4章 实证分析
    4.1 熵权物元可拓模型可行性分析
    4.2 构建模型指标体系
        4.2.1 熵权赋值法的定义及优点
        4.2.2 物元可拓模型的定义及运用
        4.2.3 熵权物元可拓模型评价标准及可行性分析
    4.3 构建内蒙古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风险评价模型
        4.3.1 内蒙古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样本选择
        4.3.2 模型评价指标的选择
    4.4 内蒙古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风险的实证分析
        4.4.1 熵权赋值法确定风险指标权重
        4.4.2 物元可拓模型的实证分析
        4.4.3 模型实证分析结果判定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内蒙古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风险防范措施
    5.1 完善法律基础建设
    5.2 正确厘清政府与投融资平台的关系
    5.3 化解平台公司的存量债务,降低市场化转型成本
    5.4 创新投融资平台的盈利模式
    5.5 建立偿债基金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3)我国电视对农服务节目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价值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价值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创新
第二章 传统电视时代(模拟技术时代)我国电视对农服务节目的发轫
    第一节 广播科技开创我国广播电视对农服务节目的先河
        一、广播对农服务的滥觞
        二、广播对农节目的社会效应
    第二节 电视科技促进我国电视对农服务节目的产生
        一、中国农业电影制片厂对电视对农服务节目的先导作用
        二、电视问世催生对农节目多彩新形态——从节目到栏目化、频道化
第三章 数字时代为电视对农服务节目传播创造新的可能
    第一节 节目制作环境的数字化、网络化技术改造
        一、电视节目采编制作的便捷高效
        二、数字电视服务的应用空间拓展
    第二节 数字电视技术促进对农电视新格局的产生
        一、节目内容生产的多样化与节目形态的变迁
        二、传输系统的升级拓展有力突破地方媒体对农传播的区域性局限
        三、对农传播新格局的形成
第四章 互联网思维与环境对电视对农服务节目提出的挑战
    第一节 互联网思维引发重新认识电视及其对农服务节目的传播理念与模式
        一、“互联网思维”及其在传播业的核心理念
        二、互联网思维对整个电视传播理念的颠覆与重塑
        三、互联网思维对传统电视对农服务节目及传播理念与模式的突破
    第二节 互联网环境引发电视对农服务节目内容生产的变化
        一、受众的变化:受众构成、需求和审美趣味
        二、传播环境的变化:从传统电视到三网合一的传输格局
        三、节目的变化:节目形态、传播渠道与盈利模式
第五章 我国广播电视政策对推动对农节目发展的特殊价值
    第一节 由“三农问题”主导的农村广电事业发展布局
        一、党和政府对三农问题的重视与政策深化
        二、党和政府对农村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的特殊政策安排
    第二节 市场经济条件下广播电视节目内容生产的惠农政策
        一、传媒产业化的双重效益目标及其关系
        二、“社会效益优先”原则在对农节目生产供给中的特殊考量
第六章 从典型案例调研看对农服务节目供求关系的新变化
    第一节 典型案例的遴选
        一、典型案例的遴选依据
        二、研究方法的选择设计
    第二节 传统农民信息需求升级——安徽亳州调研发现
        一、亳州及其电视事业的基本现况
        二、具体调研的实施
        三、调研发现:基层农民对信息需求走向更高层次
    第三节 “走进来”:基于新型农村产业发展的新需求——浙江磐安调研发现
        一、磐安及其电视事业的基本现况
        二、调研的具体实施
        三、调研发现:农村新兴产业推动农民对农需求的多样化
    第四节 国家级对农节目的创新实践——央视《致富经》、《乡约》调研发现
        一、《致富经》、《乡约》基本情况
        二、《致富经》的创新探索
        三、《乡约》的创新探索
第七章 总论:对农传播优化发展的思考
    第一节 新媒体环境下农民对信息传播的需求变化
        一、电视对农服务须适应农民不断增长的信息需求
        二、新兴产业形态下的农民:主动传播需求有待满足
    第二节 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为县级对农服务节目发展提供新指南
        一、建设县级融媒体中心是解决县级电视媒体发展困境的迫切需要
        二、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发展经验
        三、县级融媒体建设对对农服务持续优化的思考
    第三节 移动优先理念下对农电视服务节目的优化
        一、“内容为王”升级,大小屏差异化的战略布局
        二、传统优势对农节目走向移动终端的实现路径
        三、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实现对农服务节目分级扶持政策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作的项目
致谢

(4)JL集团财务公司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财务公司概述
        2.1.1 财务公司的含义
        2.1.2 财务公司的作用
        2.1.3 财务公司的特点及与商业银行的异同
    2.2 财务公司产生的理论基础
        2.2.1 交易成本理论
        2.2.2 内部资本市场理论
        2.2.3 信息不对称理论
    2.3 风险管理概述
        2.3.1 风险管理的含义
        2.3.2 风险管理的目标
        2.3.3 风险管理的方法
        2.3.4 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关系
第3章 JL财务公司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3.1 JL财务公司的基本情况
        3.1.1 公司简介
        3.1.2 公司发展的主要业务
        3.1.3 公司面临的主要风险
    3.2 JL财务公司风险管理体系
        3.2.1 公司的组织结构
        3.2.2 公司内部风险管理的“三道防线”
    3.3 JL财务公司内部控制制度
        3.3.1 内部控制制度构建的原则
        3.3.2 公司主要业务的内部控制
        3.3.3 内部控制制度的监督
    3.4 JL财务公司风险管理现状
        3.4.1 信用风险管理
        3.4.2 流动性风险管理
        3.4.3 市场风险管理
        3.4.4 操作风险管理
第4章 JL财务公司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4.1 JL财务公司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4.1.1 贷款“三查”不严谨
        4.1.2 内控不足
        4.1.3 风险管理技术落后且管理手段单一
        4.1.4 业务流程和操作规范更新不及时
        4.1.5 科技信息系统较为落后
    4.2 JL财务公司风险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 执行力不到位
        4.2.2 风险控制机制不健全
        4.2.3 员工风险意识不强
        4.2.4 缺乏风险管理专业人才
    4.3 JL财务公司风险管理的改进措施
        4.3.1 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4.3.2 增加培训来提高员工的风险意识
        4.3.3 加强风险管理技术的创新和研发
        4.3.4 明确各业务的标准化操作流程及制度规范
        4.3.5 加强信息系统的建设
第5章 JL财务公司加强风险管理的保障措施
    5.1 完善公司治理和优化组织结构
    5.2 建立风险管理激励机制
    5.3 培育全面的风险管理文化
    5.4 积极引进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5)中国当代广告艺术形态流变研究 ——以中国广告长城奖、黄河奖作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主要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广告艺术形态流变呈现
        1.1.1 时空压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广告发展的特殊场域
        1.1.2 艺术形态:时间维度下艺术形式与社会风貌的复合体
        1.1.3 广告艺术形态流变研究的价值指向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对象、理论建构与研究路径综述
        1.3.1 中国广告长城奖、黄河奖综述
        1.3.2 再现、表现与表征:中国广告艺术形态流变研究的理论构建
        1.3.3 从关系研究到文本研究,中国广告艺术形态流变研究的主体路径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2 中国广告艺术形态流变的动因与分期
    2.1 消费、艺术与媒介:中国广告艺术形态流变的关系逻辑
        2.1.1 作为广告目的的消费
        2.1.2 作为广告外化媒介的艺术
        2.1.3 作为广告话语权利工具的媒介
    2.2 消费模式转变:中国广告艺术形态流变的内在依据
        2.2.1 温饱型消费模式——消费的实用化
        2.2.2 基本小康型消费模式——消费的复合化
        2.2.3 全面小康型消费初期模式——消费的符号化
        2.2.4 全面小康型消费发展期模式——消费的表征化
    2.3 社会文化艺术变迁:中国广告艺术形态流变的外部动因
        2.3.1 中国社会文化艺术的萌芽与复苏
        2.3.2 中国社会文化艺术的商品化与大众文化转向
        2.3.3 中国社会文化艺术的商品化与大众文化勃兴
        2.3.4 大国文化背景下中国社会文化艺术群体话语与个体话语表达的交混
    2.4 媒介转型:中国广告艺术形态表达的形式依托
        2.4.1 传统媒体的混合应用
        2.4.2 城市化背景下电子媒介的普及与网络媒介的初步
        2.4.3 网络媒介的发展与媒介融合的探索
        2.4.4 移动终端下的个体化表达
    2.5 长城奖、黄河奖的节点表达与中国广告艺术形态流变的阶段划分
        2.5.1 中国广告长城奖、黄河奖的节点表达1992、2000与2007
        2.5.2 广告史视域下的中国广告发展
        2.5.3 消费、艺术与媒介共同作用下中国广告艺术形态流变的阶段划分
3 现实商品的图景再现:中国社会文化复苏期的广告艺术形态呈现(1982-1992)
    3.1 广告的复苏:反思与柔化中的热情1982-1985
        3.1.1 文化的反思与情感的柔化,1982
        3.1.2 思索与融汇之初,1983
        3.1.3 热情与理想的实践,1984
        3.1.4 反叛与西化的暗流,1985
    3.2 图景再现:“西北风”的谢幕与商品文化的“一把火”1986-1989
        3.2.1 在现实与魔幻中的“一无所有”,1986
        3.2.2 平和中的沉郁与轻薄,1987
        3.2.3 孤独城市中的明星闪烁,1988
        3.2.4 “感觉”的没落与底层关注,1989
    3.3 广告内涵的扩展:抚慰与大转型下商品的浪漫主义1990-1992
        3.3.1 渴望的抚慰与台湾之潮,1990
        3.3.2 小人物的喜乐与逐渐远去的乡村,1991
        3.3.3 大转型下商品的浪漫主义,1992
4 表现消费:商品化初期社会情感的广告的艺术形态表达(1993-2000)
    4.1 商品光环下社会情感的广告艺术表现1993-1996
        4.1.1 缠绵的城市与回不去的乡村,1993
        4.1.2 失衡的抚慰与喧闹的物质,1994
        4.1.3 都市的欲望与传统的回归,1995
        4.1.4 价值观的博弈与民族自觉的复现,1996
    4.2 大时代与小个体的广告艺术表现1997-2000
        4.2.1 回归的东方之珠:现实与回忆交织,1997
        4.2.2 群体的远去与大时代下小个体的自我重塑,1998
        4.2.3 世纪末的温情与娱乐的“穿越”,1999
        4.2.4 网络的新世纪:娱乐与青春的“革命”交织,2000
5 消费符号的博弈:消费文化与全球化背景下大众文化的广告艺术形态表达(2001-2007)
    5.1 消费文化的符号生成:接轨、全球化与娱乐化2001-2003
        5.1.1 全球化的魅影与广告的先知,2001
        5.1.2 数字、影像与文化身份的再造,2002
        5.1.3 膨胀的城市中伤痛的抚慰与娱乐化的陶醉,2003
    5.2 消费文化的符号化表征:融合的尝试与草根崛起2004-2007
        5.2.1 网络虚拟与生态现实的联合表达,2004
        5.2.2 媒介融合的尝试与商品文化解构下的韩流汹涌,2005
        5.2.3 城市化中无望的传统文化与草根自觉,2006
        5.2.4 自我意识移动表达的初步与家国民族的再确立,2007
6 表征文化:新全面转型背景下中国广告艺术形态流变的文本指向(2008后)
    6.1 新全面转型:2008后中国广告艺术形态流变的发生机制
        6.1.1 经济与消费的双重转型——从工业投资到消费拉动
        6.1.2 文化转型——大国气质中社会文化心理的重塑
        6.1.3 传播方式转型——移动终端背景下传播方式的个体化与个性化凸显
    6.2 记忆的再造:2008后中国广告艺术形态的符号化表征
        6.2.1 从传统媒体到自媒体:广告的群体记忆的异化与个体记忆的再造
        6.2.2 图像化拟真:广告消费记忆构建的外部形构
        6.2.3 从现实环境到数字虚拟的空间拼贴:广告消费记忆的场域构建
        6.2.4 记忆符号的解构与重塑:基于集体记忆的广告艺术形态表征
    6.3 从情态文本到语态文本:中国广告长城奖与黄河奖的文本指向
        6.3.1 文化传统的广告情感再现——中国广告长城奖的情态文本指向
        6.3.2 城市生活中个体的自我放大——中国广告长城奖的意态文本指向
        6.3.3 草根的反抗——中国广告长城奖的语态文本指向
        6.3.4 回归情感——中国广告黄河奖的情态文本新指向
7 结语:中国广告艺术表达的趋向与构想
    7.1 中国广告艺术形态表达的趋向
        7.1.1 广告艺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的新特征
        7.1.2 理念先用产品:广告艺术内容表达的趋势
        7.1.3 体验与联动:广告艺术创作的趋势
        7.1.4 从人性化到人格化:广告核心价值理念的发展趋势
        7.1.5 从仿真到拟真:广告艺术环境与接受环境的营造的趋势
    7.2 未来的艺术品——广告艺术形态表达构想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相关论文

(6)商业银行对高等学校贷款风险的评价及防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文献述评
    1.3 研究方案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路线
2 相关概念的概述
    2.1 商业银行概述
    2.2 贷款概述
        2.2.1 贷款的含义
        2.2.2 贷款的产生及发展
        2.2.3 贷款的种类
        2.2.4 贷款的作用
    2.3 贷款风险的含义及种类
        2.3.1 贷款风险的含义
        2.3.2 贷款风险的种类
3 高等学校贷款情况分析
    3.1 高等学校贷款的现状
        3.1.1 背景分析
        3.1.2 高等学校贷款规模的发展概况
    3.2 高等学校贷款的特点
    3.3 当前高等学校贷款存在的问题
4 商业银行对高等学校贷款风险的分析
    4.1 高等学校贷款风险的种类
        4.1.1 基于高等学校视角分析高等学校贷款风险的种类
        4.1.2 基于商业银行视角分析高等学校贷款风险的种类
    4.2 高等学校贷款风险的成因分析
        4.2.1 高等学校的原因
        4.2.2 商业银行的原因
5 商业银行对高等学校贷款风险的评价
    5.1 商业银行对高等学校贷款风险评价指标应遵循的原则
    5.2 商业银行对高等学校贷款风险评价指标的设计
        5.2.1 理论背景
        5.2.2 基本设定
        5.2.3 贷款规模风险指数的测算及评价
        5.2.4 贷款期限风险指数的测算及评价
    5.3 实证分析
        5.3.1 某高等学校简介
        5.3.2 贷款规模风险指数的测算及评价
        5.3.3 贷款期限风险指数的测算及评价
6 商业银行对高等学校贷款风险的防范对策
    6.1 商业银行对高等学校贷款风险的防范措施
        6.1.1 商业银行要严格贷前的评审
        6.1.2 加强对高等学校贷款的管理
        6.1.3 扩大贷款范围,增加优质项目贷款额度
        6.1.4 开发金融创新产品
7 结论及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7)楼市新政的困境与出路(论文提纲范文)

1 楼市新政的困境
2 新政的出路
3 结论

(8)改革开放三十年流行音乐发展与价值观变迁(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意义
        1.1.1 理论意义
        1.1.2 实践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3 主要内容、结构及创新点
        1.3.1 主要内容、结构
        1.3.2 创新点
    1.4 研究方法
2.1978—1985年流行音乐发展与价值观的特点
    2.1 思想解放后的反思
    2.2 流行音乐的复苏
        2.2.1 内地流行音乐的复苏
        2.2.2 港台流行音乐的繁荣
    2.3 追求真诚与自然时代的价值观
3.1986—1992年流行音乐发展与价值观的特点
    3.1 转变思路后的大发展
    3.2 流行音乐的调整与发展
    3.3 发出呐喊、不断反思时代的价值观
4.1993—1996年流行音乐发展与价值观的特点
    4.1 探索中的发展
    4.2 流行音乐的繁荣
    4.3 寻求释放、徘徊前行时代的价值观
5.1997—2008年流行音乐发展与价值观的特点
    5.1 新世纪跨越发展
    5.2 流行音乐的新变革
    5.3 不断创新,追求自我时代的价值观
6.流行音乐与价值观的关系分析
    6.1 价值观对流行音乐产生的影响
    6.2 流行音乐对价值观产生的影响
    6.3 时代——流行音乐与价值观的纽带
7.启示
    7.1 重视流行音乐在价值观教育方面的作用,发挥流行音乐引导功能
    7.2 创作更多积极向上的流行音乐作品,净化流行音乐市场
    7.3 注重培养德才兼备的音乐家、歌唱家,造就合格的流行音乐创作者
    7.4 加强新时期正确的音乐审美观教育,提高流行音乐欣赏水平
    7.5 立足现实,创作符合时代需要的优秀流行音乐作品
参考文献
学位论文数据集

(9)高等学校贷款风险的控制与化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 选题背景
        (二) 研究主题
    二、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现实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 对高校"贷款风险"内涵的研究
        (二) 对高校贷款政策与制度的研究
        (三) 对高校"贷款风险"产生原因的研究
        (四) 对高校"贷款风险"规避的研究
        (五) 对已有研究的评述
    四、核心概念界定
        (一) 高等学校
        (二) 贷款、负债、贷款负债
        (三) 风险
        (四) 公共产品、私人产品、准公共产品
    五、研究思路与内容框架
        (一) 研究的基本思路
        (二) 主要内容框架
    六、主要的研究方法
        (一) 文献法
        (二) 比较研究法
        (三) 案例研究法
        (四)宏观研究与微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第一章 高校贷款风险产生的缘由
    一、宏观经济政策:潜在原因
    二、高校扩招:直接原因
        (一) 中国高等教育的现代化历程
        (二) 高校扩招的决定
        (三) 高校扩招的持续推进
    三、国家财政投入与高校扩张比例失调
        (一)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很低
        (二) 国家财政对高等教育投入严重不足
        (三) 国家财政投入增长率与高校扩张率失调
    四、政府、银行、高校三方联动
    五、高校贷款产生的理论探析
第二章 中国高校贷款的现状分析
    一、高校贷款的规模
        (一)普通高等学校贷款数额巨大
        (二) 高校贷款风险不堪承受之重
    二、高校贷款资金的使用
        (一) 高等学校贷款资金的使用方向
        (二) 高校贷款资金使用中的误区
    三、高校贷款资金的管理
        (一) 松懈的政府管理
        (二) 随意的高校管理
        (三) 涣散的银行管理
第三章 高等学校筹资的国际比较
    一、美国的高等学校筹资
        (一) 美国高等教育概况
        (二) 美国高等教育的财政体制
        (三) 美国的高等学校筹资
    二、韩国的高等学校筹资
        (一) 韩国高等教育概况
        (二) 韩国高等教育的财政体制
        (三) 韩国的高等学校筹资
    三、日本的高等学校筹资
        (一) 日本高等教育概况
        (二) 日本高等教育的财政体制
        (三) 日本的高等学校筹资
    四、国外高校筹资对我国的启示
        (一) 增加政府财政资助比率,确立高等教育多元化筹资模式
        (二) 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教捐赠制度
        (三) 加强教育法治建设,使高校筹资获得制度保障
第四章 高等学校贷款风险的控制
    一、高等学校对贷款风险的控制
        (一) 高校自测:有效遏制风险的基石
        (二) 端正银行贷款的指导思想
        (三) 完善银行贷款的管理制度
        (四) 建立健全贷款高校内部审计制度
        (五) 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二、政府对高校贷款风险的控制
        (一) 强化法人经济责任制
        (二) 加强对高校贷款资金使用的监督
        (三) 建立高校贷款风险预警提示制度
        (四) 建立大额贷款备案制度
    三、商业银行对高校贷款风险的控制
        (一) 强化商业银行对高校的授信评估
        (二) 完善商业银行的内控机制
        (三) 强化贷后跟踪管理
第五章 高等学校贷款风险的化解
    一、高等学校对贷款风险的化解
        (一) 增强"造血"功能:建立创业型大学化解巨额贷款
        (二)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建设节约型高校
        (三) 建立高教募捐机制,提升捐赠吸纳比率
        (四) 通过项目融资(BOT)化解部分贷款
        (五) 利用"土地置换"偿还部分贷款
    二、政府对高校贷款风险的化解
        (一) 提高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投入
        (二) 积极支持多元化办学,拓宽高校资金来源渠道
        (三) 加快体制创新,多方面筹集教育财政经费
        (四) 成立政策性银行"置换"部分商业银行贷款
    三、商业银行对高校贷款风险的化解
        (一) 提取呆坏帐准备金冲销部分贷款
        (二) 以银团债务重组的方式化解贷款风险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读博期间的科研成果

四、“消费信贷”你大胆地往前走(论文参考文献)

  • [1]憩园[J]. 陈斌先.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20(03)
  • [2]内蒙古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风险评价及风险防范[D]. 孙晓霞. 内蒙古财经大学, 2019(02)
  • [3]我国电视对农服务节目发展研究[D]. 吴圆圆. 上海大学, 2019(02)
  • [4]JL集团财务公司风险管理研究[D]. 胡娇娇. 南昌大学, 2018(12)
  • [5]中国当代广告艺术形态流变研究 ——以中国广告长城奖、黄河奖作品为例[D]. 吴文瀚. 武汉大学, 2015(01)
  • [6]商业银行对高等学校贷款风险的评价及防范研究[D]. 马文学. 西安科技大学, 2012(03)
  • [7]楼市新政的困境与出路[J]. 刘雪峰. 中国房地产金融, 2010(12)
  • [8]改革开放三十年流行音乐发展与价值观变迁[D]. 张嘉薇. 北京交通大学, 2010(11)
  • [9]高等学校贷款风险的控制与化解研究[D]. 叶通贤. 西南大学, 2010(09)
  • [10]大势[J]. 唐明华. 中国作家, 2009(20)

标签:;  ;  ;  ;  ;  

“消费信用”你勇往直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