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使用不当导致真菌感染

抗生素使用不当导致真菌感染

一、应用抗生素不当引起真菌感染(论文文献综述)

马天一[1](2021)在《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患者因免疫功能严重受损,易导致多种感染的发生。在之前的研究中已经证实,细菌感染可同时作为ACLF的诱发因素与合并症存在,从而对患者的预后产生不利影响,但是在这一特殊群体中,关于真菌感染的数据较少,而真菌感染往往会引起更高的死亡率。本研究旨在通过收集ACLF患者的临床资料,阐明ACLF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IFI)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ACLF患者合并IFI的危险因素,并比较不同抗真菌药物的疗效以及应用不同抗真菌药物患者的病情演变情况,以期为ACLF合并IFI的早期预防与合理诊治做出积极贡献,进一步降低ACLF患者的死亡率。方法:选取自2015年1月至2021年1月期间吉林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ACLF患者共计14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合并IFI分为IFI组与非IFI组。收集研究对象的一般临床资料、IFI组患者的真菌感染相关数据(感染真菌类型、感染部位、应用抗真菌药物的种类、疗效以及应用不同抗真菌药物患者的病情演变情况)以及其他可能的IFI高危因素信息: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评分、入院时是否感染、是否出现并发症(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消化道出血)、侵入性操作次数、抗生素累计应用时间、糖皮质激素应用史以及部分实验室检查指标。采用SPSS 2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可能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并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明确ACLF患者合并IF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共纳入ACLF患者148例,平均年龄为55.26±10.01岁,其中男性患者107例(72.30%)。ACLF病因依次为: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97例(65.54%)、酒精性16例(10.81%)、药物性12例(8.11%)、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6例(4.05%)、自身免疫性6例(4.05%)、HBV感染合并酒精性4例(2.70%)、不明原因4例(2.70%)、HBV感染合并药物性3例(2.03%)。2.在148例ACLF患者中,34例ACLF患者发生了IFI,IFI发生率为22.97%。感染菌种类型以念珠菌属最多见,其次为曲霉菌属。感染部位以口腔最常见,其他依次为呼吸道、血液、食管、肠道以及泌尿道感染。3.单因素结果分析显示糖尿病、MELD评分升高、合并肝肾综合征、侵入性操作、应用糖皮质激素以及应用抗生素≥14天可能是ACLF患者发生IFI的危险因素(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糖尿病、MELD评分升高、侵入性操作、抗生素应用≥14天是ACLF患者发生IFI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4.疗效分析结果显示,34例ACLF合并IFI患者抗真菌治疗总体有效率为67.65%,应用抗真菌药物后总体临床好转率为55.88%。分组来看,伏立康唑组治疗有效率(80.00%)高于米卡芬净组(62.50%),但伏立康唑组患者的临床好转率(50.00%)低于米卡芬净组(58.33%),且差异均无显着性(P=0.437与0.718)。结论:1.IFI在ACLF患者中较为常见,最常见的真菌感染部位为口腔,其次为呼吸道感染,最常见的菌种为念珠菌属,其次为曲霉菌属。2.由于真菌感染常可带来较差的临床结局,且IFI早期诊断困难,识别并去除IFI的高危因素成为预防IFI发生的核心,本研究显示,MELD评分升高、糖尿病、长时间抗生素应用以及侵入性操作是ACLF患者并发IFI的高危因素。3.对于合并上述危险因素的ACLF患者,应在积极治疗原发疾病的同时,严格把握抗生素及侵入性操作的适应症,避免长时间应用抗生素,减少非必须的侵入性操作,积极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必要时可在密切监测下酌情开展预防性抗真菌治疗,最大限度改善患者预后,在抗真菌药物选择上,由于伏立康唑潜在的肝毒性,应优先选择棘白菌素类药物。

陈玮贝[2](2021)在《AECOPD患者病原菌耐药性监测及感染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临床特征和耐药性情况。2、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多重耐药感染影响因素,为临床防治多重耐药感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本院从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住院病房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111例AECOPD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检出病原菌构成、耐药性,多重耐药菌感染影响因素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年间本院共664例AECOPD患者中培养出病原菌有111例,男性102例,女性9例,80-89岁年龄段患者最多(46人,占41.44%);科室分布主要见于呼吸内科52例(46.89%),其次为ICU 34例(30.6%)、老年病科15例(13.51%);合并基础疾病中合并高血压患者最多共65例(58.56%),其次为合并脑血管意外39例(35.14%),合并糖尿病30例(27.03%),合并冠心病17例(15.32%)。2、111例AECOPD患者共检出127株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主要为铜绿假单胞菌、流感嗜血杆菌、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卡他莫拉菌。多重耐药菌占总检出致病菌25.98%,其中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最常见。3、本研究检出铜绿假单胞菌中对阿米卡星最敏感,对替卡西林-克拉维酸耐药率高(58.33%);流感嗜血杆菌对氨曲南、头孢噻肟、美罗培南、左旋氧氟沙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敏感,对复方新诺明耐药率最高(65.0%);鲍曼不动杆菌对替加环素最敏感,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药率最高(93.3%);肺炎克雷伯菌也对替加环素敏感,对多西环素耐药率最高(83.3%);革兰阳性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替加环素、替拉考宁、利奈唑胺敏感,青霉素耐药率最高(100%);真菌以白色念珠菌为主,各真菌未发现耐药。4、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多重耐药菌感染与非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在性别、年龄、吸烟史、合并高血压、合并冠心病、合并肺癌、合并肾脏病、合并低白蛋白血症、抗生素使用时间、住院时间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在是否合并糖尿病、合并脑血管意外、合并呼吸衰竭,是否频繁更换抗生素、是否行机械通气及是否行气管切开/气管插管,是否留置尿管、胃管无显着统计学意义。合并高血压、合并肺癌、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抗生素使用时间>14 d及住院天数>14 d是AECOPD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本院AECOPD患者痰培养致病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主要为铜绿假单胞菌、流感嗜血杆菌、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卡他莫拉菌,革兰阳性菌常见肺炎链球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其中多重耐药菌检出率高,达25.98%,以鲍曼不动杆菌为主。2、本院AECOPD患者痰培养检出铜绿假单胞菌对阿米卡星敏感;流感嗜血杆菌对常用药物未见明显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均对替加环素最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替加环素、替拉考宁、利奈唑胺敏感;真菌以白色念珠菌为主,各真菌未发现耐药。3、合并高血压、合并肺癌、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抗生素使用时间>14 d及住院天数>14 d是AECOPD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陶兴罡[3](2021)在《上海地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病原学和微生物敏感性试验分析及其毒力基因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调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C S O M)病原学的近阶段变化。2、分析慢性化脓性中耳炎(C S O M)病原微生物敏感性试验结果。3、研究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毒力基因。方法:1、慢性化脓性中耳炎(C S O M)的病原学鉴定:收集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的中耳分泌物,进行细菌和真菌培养,把培养阳性菌株置于梅里埃VITEC-Compact仪器鉴定。2、将所有鉴定出的细菌进行药敏试验,药敏试验方案参考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技术方案(C A R SS网)、药敏试验执行标准为CLSIM 100-29。3、毒力基因检测:采用P C R方法对经分离鉴定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所携带的毒力基因进行分别检测。结果:1、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致病菌检出率为79.89°%。按照检出率的比例,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金黄色葡萄球菌(29.94°%,50/167)、丝状真菌(20.36%,3 4/1 6 7)、铜绿假单胞菌(7.19%,1 2/1 6 7)。2、病原微生物敏感性试验显示:革兰氏阳性菌,对青霉素G的耐药率最高(77.7 8%)。革兰氏阴性菌,对环丙沙星的耐药率最高(2 2.7 3%)。3、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毒力基因中,H L a基因检出率最高,达100°%。铜绿假单胞囷的毒力基因中,T o x A的检出率最高,达100%。结论:1、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致病菌谱,与多年前致病菌比例己完全不同。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最多,真菌的检出比例增高,有2种致病菌混合感染的病例也不在少数。2、未发现年龄与性别对C S O M的致病菌的分布有影响。3、革兰氏阳性菌,对青霉素G的耐药率最高,远超《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的标准,应当暂停针对性的临床应用。红霉素和氨苄西林,应该向临床医务人员通报预警信息。革兰氏阴性菌,对环丙沙星的耐药率最高,虽未达到用药预警,但仍需注意。4、金黄色葡萄球菌的H L a基因和铜绿假单胞菌的T o x A基因检出率非常高,与其致病性密切相关。5、定期总结本地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主要病原菌的动态变化特征,作为科学依据,进行针对性的预防和治疗,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参考,为进一步推动个体化治疗,精准化治疗,具有重大的医学价值和社会价值。

徐玉惠[4](2021)在《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在重症肺炎病原学检测中的价值》文中研究说明背景:重症肺炎是发病率及死亡率较高的危重症疾病,早期、快速、准确的病原学诊断是实施精准抗感染治疗、改善预后、降低死亡率的基石。目前临床常用的微生物检测技术在检测速度、灵敏度、广度等方面的局限性日益突出,难以满足当前的临床需求。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etagenomic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m NGS)技术作为新型的病原学检测方法,具有高效、病原谱广、灵敏度高等优势,在病原学诊断中的价值日益突出。目的:探讨m NGS在重症肺炎病原学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4月至2020年12月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诊断为重症肺炎且送检m NGS病原学检测的110例患者,收集其痰、血或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的常规实验室微生物检测(培养、涂片、抗体、抗原检测、PCR检测、GM试验、利福平耐药实时荧光定量核酸扩增检测(Xpert MTB/RIF))结果及m NGS微生物检测结果,比较分析两种检测方法的微生物检出率、病原体类别的差异及一致性,评估m NGS在重症肺炎病原学检测中的应用价值。结果:1.纳入的110例患者中,m NGS在82例中检测出病原体,常规检测方法在50例中检测出病原体,m NGS的阳性率高于常规检测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4.5%vs 45.5%,P<0.05)。110份m NGS样本中,血、痰、BALF分别为35份、37份、38份,三种样本m NGS检测的阳性率分别为78.4%、54.3%、89.5%,均高于同组常规检测方法的阳性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7例m NGS与常规检测方法均阳性,25例m NGS与常规检测方法均阴性,一致性检验,kappa=0.339<0.4,m NGS与常规检测方法的一致性较差。在60例常规微生物检测方法阴性的患者中,35例m NGS检测阳性,m NGS检测出细菌14例、真菌14例、病毒2例、非典型病原体2例、真菌合并病毒2例、病毒合并结核分枝杆菌1例,检测出的最多的病原体为耶氏肺孢子菌(12/35=34.3%),其次为曲霉菌(7/35=20.0%)。2.m NGS共检测出27种病原体,检测出的最多的病原体为耶氏肺孢子菌(20/110=18.2%),其次为曲霉菌(12/110=10.9%);常规检测方法共检测出20种病原体,检测出的最多的病原体为鲍曼不动杆菌(12/110=10.9%),其次为念珠菌(7/110=6.4%)。m NGS检测阳性的病例中,单一感染51例,混合感染31例;常规方法检测出单一感染38例,混合感染12例。与常规微生物检测方法相比,m NGS诊断混合感染的阳性率更高(10.9%vs 28.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m NGS检测出细菌40例、真菌35例、病毒22例、结核分枝杆菌3例、非典型病原体4例,常规方法检测出细菌32例、真菌13例、病毒10例、结核分枝杆菌2例、非典型病原体3例。m NGS检测细菌的阳性率高于常规检测方法(36.4%vs 29.1%),但两种方法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 NGS检测真菌、病毒的阳性率均高于常规检测方法(31.8%vs 11.8%、20.0%vs 9.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常规检测方法对比,m NGS检测细菌的敏感度为81.3%,特异度为82.1%;检测真菌的敏感度为76.9%,特异度为74.2%;检测病毒的敏感度为90.0%,特异度为87.0%。4.在48例存在免疫抑制的患者中,m NGS病原学检测阳性37例(77.1%),常规微生物检测方法阳性18例(37.5%),m NGS的阳性率高于常规检测方法,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血、BALF、痰m NGS的阳性率分别为54.3%(19/35)、89.5%(34/38)、78.4%(29/37),BALF、痰的阳性率高于血的阳性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ALF的阳性率高于痰的阳性率(78.4%vs 89.5%),但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在82例m NGS阳性的患者中,59例在送检m NGS病原学检测前已给予经验性抗感染治疗,最终32例根据m NGS检测结果调整了抗感染治疗方案,其中19例好转出院,13例死亡。在60例常规病原学检测方法未能明确致病微生物的患者中,m NGS在35例中检测出病原体,22例依据m NGS结果调整了抗感染治疗方案,其中13例好转出院。结论:1.在重症肺炎病原学检测中,m NGS具有较高的阳性率,其提高了病原微生物的检出率,尤其对真菌、病毒、常规方法检测困难的病原体及混合感染的检测更具优势,其可作为常规微生物检测方法的辅助或补充工具为重症肺炎精准抗感染治疗提供病原学依据。2.血、BALF、痰m NGS检测均有较高的阳性率,BALF、痰的阳性率优于血的阳性率。

赵俐超[5](2021)在《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患者重复发病的相关因素分析与中医证候规律的单中心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腹膜透析相关腹膜炎(Peritoneal Dialysis Associated Peritonitis,PDAP)是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过程中较严重、预后较差的并发症。PDAP可以降低腹透患者超滤量并且降低其残肾功能。若其重复发作,则对腹膜的结构和功能将造成不可逆的损害。重复发生腹膜炎的这类患者的预后较差,死亡率较高。目前,国内外对于重复发作的PDAP的相关研究较少。并且不同地区甚至同一地区不同透析中心的腹膜炎发病特点不同。本研究旨在通过单中心一段时间内的腹膜炎患者的回顾性研究,探究本中心腹膜炎重复发生的危险因素,并分析其中医证型分布。从而为我中心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治疗与预防提供有效依据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思路。并且改善腹透患者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研究目的:分析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内科腹透中心PDAP重复发生的危险因素及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在本腹透中心进行规律的腹膜透析治疗,并于2018年5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因PDAP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患者。观察此次腹膜炎以后1年内患者腹膜炎的再发生情况。将1年内PDAP发生大于1次的患者定为复发组,1年内PDAP发生1次的患者定为单发组。比较两组的一般资料、腹透相关资料、实验室检查、依从性及中医四诊信息的差异。研究结果:1.单发组患者依从性指标水平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s回归分析模式中,结果显示依从性低是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重复发生的危险因素。2.单发组患者的RBC、Hb、Alb较复发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实验室检查,如钙磷代谢指标:Ga、P、钙磷乘积、i PTH;凝血指标:D2聚体、APTT;腹透液常规:腹透液总细胞、腹透液白细胞、多核细胞百分比;透析充分性指标:Kt/v、BUN、UA、K、CO2CP;其他营养指标:如TP、TC、TG、HDL-C、LDL-C两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logistics回归分析模式中,结果未显示RBC、Hb、Alb是PDAP的危险因素。3.单发组表现为腹胀的患者比例高于复发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单发组与复发组首发表现均以腹透液浑浊最常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腹透相关资料,如其他临床表现、透析液致病菌、发生PDAP的诱因、腹膜转运方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4.复发组PDAP患者本虚证以脾肾气虚24例(64.86%)为主。其次为气阴两虚证6例(16.21%)、脾肾阳虚证4例(10.08%)、肝肾阴虚证2例(5.41%)、阴阳两虚证1例(2.71%)。标实证以湿热证15例(40.54%)为主。其次为湿浊证14例(37.84%)、血瘀证4例(10.81%)、水气证3(8.11%)、风动证1例(2.7%);单发组PDAP患者本虚证以脾肾气虚证共33例(67.35%)为主。其次为气阴两虚证13例(26.53%)、阴阳两虚证2例(4.08%)、脾肾阳虚证1例(2.04%)、肝肾阴虚0(0%)。标实证以湿浊证20例(40.82%)为主,其次为湿热证14例(28.57%)、血瘀证12例(24.45%)、风动证2(4.08%)。5.本研究共培养出31种致病菌,主要为表皮葡萄球菌16例、大肠埃希菌7例、缓症链球菌6例、口腔链球菌6例。两组诱因主要为非正规消毒或接触不当、胃肠功能紊乱、呼吸道感染。单发组和复发组非正规消毒或接触不当所占百分比分别为46.94%、54.05%;胃肠功能紊乱所占百分比分别为32.66%,32.43%;呼吸道感染所占百分比分别为16.33%、5.41%。两组诱因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依从性低是本腹透中心PDAP重复发生的危险因素。增强对患者健康意识的宣教,提高患者依从性可以减少患者腹膜炎的重复发生。2.低RBC、低Hb、低Alb可能是本腹透中心腹膜透析相关腹膜炎重复发生的危险因素。重视对腹透患者相关指标的检测,及时纠正贫血和低蛋白血症,对于减少腹膜炎的重复发生有重要意义。3.单发组腹膜炎的症状主观感受强于复发组腹胀的PDAP患者更不易复发腹膜炎。4.重复发生的腹膜炎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为:总属本虚标实证,本虚证以脾肾气虚为主、其次为气阴两虚证、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阴阳两虚证。标实证以湿热证为主、其次为湿浊证、血瘀证、水气证、风动证。5.我院PDAP发生的主要原因依次为、胃肠功能紊乱和呼吸道感染非正规消毒或接触不当。

张玉军[6](2021)在《合理使用抗生素的质量持续改进策略在NICU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合理使用抗生素的质量持续改进策略(PDSA模式)在NICU住院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第一阶段收集基线数据,汇总2019年我院NICU住院患者的抗生素使用率(AUR)和抗生素使用强度(AUD),确定预期达到的AUR和AUD,作为改进目标。第二阶段实施抗生素质量持续改进项目,纳入2020年全年NICU住院患者,改进期内按入院顺序依次分入两组,干预组利用PDSA模式进行改进,对照组按照既往的诊疗常规进行。观察指标包括:AUR、AUD、平均住院时间、抗生素费用占住院药物费用的百分比、真菌感染、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等疾病的发生情况等。对比两组观察指标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干预组的AUR为63%,AUD为41.90±3.85,平均住院时间为7.28±4.41天,抗生素费用所占住院药物费用百分比为47.67±9.59%;对照组的AUR为69.3%,AUD为46.75±4.00,平均住院时间为11.52±5.06天,抗生素所占住院药物费用百分比为55.38±9.94%。干预组的AUR、AUD及抗生素费用所占住院药物费用百分比均较对照组短(P<0.05)。两组平均住院时间、真菌感染、BPD及NEC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NICU住院患者实施有关抗生素合理使用的质量持续改进策略,可降低AUR和AUD、降低抗生素费用占住院费用的百分比,不增加BPD、NEC等疾病的发生。

周萍[7](2021)在《新旧病区烧伤患者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对比分析烧伤新旧病区近2年的病原菌分布及药敏情况。方法分别收集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科新旧病区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体表总面积(TBSA)≥30%的烧伤患者的创面分泌物、血液、尿液、动静脉置管、气管套管或痰液标本中分离的菌株,统计菌种类型及优势菌株的耐药率。通过卡方检验(x2)对比新旧病区病原菌的检出率及耐药率的差异。结果新旧病区检出的病原菌均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分别占76.02%,79.80%),总检出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新病区最常检出的革兰氏阴性菌是肺炎克雷伯菌,与旧病区相比,其检出率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吡肟、碳青霉烯类的耐药率明显低于旧病区的统计结果(P(27)0.05)。铜绿假单胞菌是旧病区检出的首位优势菌株,其检出率较新病区明显上升。对环丙沙星、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明显高于新病区的统计结果(P(27)0.05)。此外,新病区阴沟肠杆菌和大肠埃希菌的检出率较旧病区上升,但旧病区的第二位优势菌株鲍曼不动杆菌检出率的差别则无统计学意义。金黄色葡萄球菌是最常检出的革兰氏阳性菌(分别占4.08%,5.30%),均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MRSA),新旧病区检出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虽然暂未检出对利奈唑胺及万古霉素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但整体耐药严重,情况不容乐观,耐药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真菌菌株导致的感染也不容忽视。结论新旧病区住院患者感染病原菌的菌种分布及耐药情况存在显着差异。加强烧伤病房环境的管理及规范抗生素的临床使用可作为控制耐药菌株出现的有效举措。

张楚楚[8](2021)在《不同前处理联合MALDI-TOF MS快速鉴定血培养病原菌的评估及预后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不同前处理在MALDI-TOF MS直接鉴定阳性血培养病原菌中的应用研究目的:评估不同方法前处理血培养阳性病原菌后,联合MALDI-TOF MS(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快速鉴定血培养阳性病原菌的可行性。评价不同方法对不同病原菌的鉴定准确性是否存在差异。方法:随机收集2020年6月-10月苏北人民医院检验科微生物室的血培养阳性标本瓶,分别使用分离胶法和5%SDS(十二烷基硫酸钠)法对样本进行前处理后联合MALDI-TOF MS直接鉴定病原菌,对比传统血培养细菌鉴定法,评估两种前处理方法联合质谱鉴定血培养病原菌的准确性。结果:共收集161例血培养阳性标本,分离胶法、5%SDS法与传统血培养鉴定法的符合率分别为83.23%、72.67%,两种前处理鉴定细菌的准确性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χ2=5.98,P<0.05);其中,分离胶法对革兰氏阳性菌鉴定的准确率为82.54%,显着高于5%SDS法(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9,P<0.05);分离胶法、5%SDS法对革兰氏阴性菌鉴定的准确率分别为83.67%和76.53%,无统计学差异(χ2=1.57,P>0.05);两种方法对革兰氏阴性菌和革兰氏阳性菌的鉴定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35,P>0.05;χ2=1.87,P>0.05);分离胶法对需氧血培养瓶病原菌的鉴定准确率显着高于5%SDS法,存在统计学差异(χ2=5.98,P<0.05)。结论:通过两种前处理方法联合MALDI-TOF MS可以快速准确鉴定血培养阳性标本病原菌,鉴定时间在3h内,相比传统细菌鉴定流程可显着缩短鉴定时间,对于革兰氏阳性菌及需氧血培养瓶细菌的鉴定,分离胶法前处理法要优于5%SDS法。第二部分132株血流感染病原菌感染特点及预后分析目的:探讨我院临床分离的132株血流感染病原菌的特点,并探寻分析影响血流感染患者转归的因素。方法:培养鉴定我院临床分离出的132株病原菌,收集相关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科室、CRP值、PCT值、侵入性操作等),根据30d的生存结局将患者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回顾性分析132株临床分离病原菌的特征及影响患者预后转归的因素等。结果:1.132株血流感染病原菌中,革兰氏阴性菌81株占约61.36%,革兰氏阳性菌50株占约37.88%,真菌1株占约0.76%,病原菌大多分离自ICU、消化内科、呼吸内科、急诊科等;2.革兰氏阴性菌的TTP(血培养阳性报警时间)中位数为12.3h,革兰氏阳性菌TTP中位数为24.0h,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显示两者TTP具有统计学差异(Z=-5.434,P<0.001),Kruskal-Wallis H检验结果显示不同菌属间TTP有统计学差异(H=32.539,P<0.001);3.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气管插管、PCT对TTP的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对患者预后进行单因素分析,继发性BSI(χ2=6.188,P=0.013)、CRP(χ2=10.406,P=0.001)、气管插管(χ2=19.579,P<0.001)、置入导尿管或胃管(χ2=16.674,P<0.001)、CVP(χ2=10.110,P=0.001)、动脉血压监测(χ2=5.134,P=0.023)、PICCO(χ2=6.125,P=0.013)生存组与死亡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将上述变量进一步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继发性BSI(OR=4.056,95%CI=1.04615.725,P=0.043)、CRP(OR=4.152,95%CI=1.32712.988,P=0.014)、气管插管(OR=3.834,95%CI=1.26911.586,P=0.017),置入导尿管或胃管(OR=6.777,95%CI=2.12421.618,P=0.001)是导致血流感染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5.继发性BSI、CRP、气管管及置入导尿管或胃管预测血流感染患者死亡的ROC曲线显示,AUC=0.861,95%CI=0.7810.941,灵敏度为82.80%,特异度为75.30%。结论:不同种类细菌TTP存在差异,继发性BSI、部分侵入性操作、CRP是导致血流感染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这些指标可以及时为临床医生提供预警信息。

包腾飞[9](2020)在《2019年池州市部分地区宠物犬皮肤病病因调查及治疗效果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皮肤病是宠物犬的一种常见多发病,其病因较为复杂,常与犬的生活环境、品种、年龄和饮食习惯有关。随着池州地区宠物犬饲养数量的不断增加,动物医院皮肤病患犬的就诊数也越来越多,犬皮肤病的治疗因而越来越受到宠物医师的重视。迄今为止,尚未见到池州地区宠物犬皮肤病病因及相关调查的文献报道。为更好地治疗宠物犬皮肤病,本研究从池州部分地区五家宠物医院收集了2019年共计4742例宠物犬的病例,其中皮肤病976例。针对976例皮肤病进行了病因及相关调查,选择典型病例采集病料,通过显微镜观察寻找病原体,并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头孢氨苄、头孢维星钠和伊曲康唑、特比萘芬、酮康唑和多拉菌素、伊维菌素、蚍虫林莫昔克丁滴剂对犬细菌性、真菌性和寄生虫性皮肤病进行了临床治疗效果分析,通过对患犬的临床症状观察和实验室检查评价药物的疗效,从中筛选出治疗效果好的药物。结果如下:(1)池州部分地区宠物犬皮肤病感染率为20.58%(976/4742)。976例皮肤病病例中,细菌性、寄生虫性和真菌性皮肤病分别占31.97%(312/976)、28.38%(277/976)和23.87%(233/976);混合性感染皮肤病和其他类型皮肤病分别占9.84%(96/976)、5.94%(58/976),混合性感染主要有寄生虫性感染继发细菌感染,真菌性感染继发细菌感染和细菌、真菌、寄生虫混合感染三种类型。(2)性别方面,雄性犬皮肤病发病率高于雌性犬,雄性犬感染率为54.92%(536/976),雌性犬感染率为45.08%(440/976)。(3)年龄方面,大多数皮肤病患犬年龄都小于5岁,其感染率高达81.87%(799/976);1岁以内的幼犬皮肤病感染率较高,达22.03%(215/976)。(4)季节方面,皮肤病发病主要集中在夏、秋季节,其中7月份为发病最高峰,发病率为14.45%(141/976)。(5)通过药物临床治疗效果分析,发现注射用头孢维星钠、伊曲康唑和多拉菌素分别对细菌性、真菌性和寄生虫性皮肤病有较好的疗效。综上所述,池州部分地区宠物犬皮肤病主要为细菌性、寄生虫性和真菌性皮肤病三种;雄性犬发病率略高于雌性犬;犬发病年龄主要在5岁以内;夏秋两季是犬皮肤病的高发期;头孢维星钠、伊曲康唑和多拉菌素分别对细菌性、真菌性和寄生虫性皮肤病有较好的疗效。

《多学科合作下糖尿病足防治专家共识(2020版)》编写组[10](2020)在《多学科合作下糖尿病足防治专家共识(2020版)全版》文中指出《多学科合作下糖尿病足防治专家共识(2020版)》是通过分析临床糖尿病足的实践过程,查询理论依据及其等级,给出的推荐意见。本共识主要阐述了糖尿病足的评估和诊断、治疗,以及高危足的保护与溃疡预防,内容涵盖内外科、护理和康复等学科,总共50条推荐意见,旨在为临床医师处理糖尿病足提供步骤和方案参考。

二、应用抗生素不当引起真菌感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应用抗生素不当引起真菌感染(论文提纲范文)

(1)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1章 绪论
第2章 综述 ACLF 患者合并感染的诊治
    2.1 ACLF与感染的关系
        2.1.1 感染诱发ACLF
        2.1.2 ACLF并发感染
    2.2 ACLF并发感染的诊断
    2.3 ACLF并发感染患者的预后
    2.4 ACLF并发感染的预防与治疗
        2.4.1 预防性抗生素应用
        2.4.2 非抗生素预防
        2.4.3 抗生素治疗
    2.5 ACLF并发真菌感染
    2.6 LTR中的感染
        2.6.1 移植等待名单中患者的感染
        2.6.2 LTR中的细菌感染
        2.6.3 LTR中的真菌感染
    2.7 总结与展望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纳入标准
        3.2.1 ACLF患者的诊断标准
        3.2.2 IFI的诊断标准
    3.3 排除标准
    3.4 数据收集
    3.5 统计分析
第4章 结果
    4.1 一般资料
    4.2 IFI相关情况
        4.2.1 真菌感染率及菌种构成情况
        4.2.2 真菌感染部位构成情况
    4.3 ACLF患者合并IFI的危险因素分析
    4.4 抗真菌治疗疗效分析
第5章 讨论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AECOPD患者病原菌耐药性监测及感染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和方法
    1 基本资料
    2 研究方法
结果
    1 AECOPD患者的临床特征
    2 病原菌总体分布
    3 主要病原菌药敏结果
    4 多重耐药菌感染影响因素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诊疗新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3)上海地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病原学和微生物敏感性试验分析及其毒力基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前言
    1.1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1.2 病原学
        1.2.1 金黄色葡萄球菌
        1.2.2 铜绿假单胞菌
        1.2.3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1.2.4 变形杆菌
        1.2.5 厌氧菌
        1.2.6 真菌 (Fungi)
        1.2.7 特别感染菌株
    1.3 毒力基因
        1.3.1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毒力基因
        1.3.2 铜绿假单胞菌的毒力基因
第2章 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菌株来源
        2.1.2 主要试剂
        2.1.3 实验仪器和实验耗材
        2.1.4 PCR引物
    2.2 实验方法
        2.2.1 细菌培养、鉴定及药敏
        2.2.2 基因检测
        2.2.3 统计学处理
第3章 结果
    3.1 致病菌种类分布
    3.2 致病菌的年龄分布
    3.3 致病菌的性别分布
    3.4 致病微生物敏感性试验分析
    3.5 毒力基因
第4章 讨论
    4.1 病原学特点
    4.2 微生物敏感性试验特点
    4.3 毒力基因
    4.4 地域特点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病原学和药敏试验及其毒力基因和耐药基因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4)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在重症肺炎病原学检测中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1章 绪论
第2章 综述
    2.1 下呼吸道微生物组
        2.1.1 下呼吸道微生物特点
        2.1.2 下呼吸道微生物与肺炎
    2.2 重症肺炎流行病学及病原学诊断现状
        2.2.1 重症肺炎的流行病学
        2.2.2 重症肺炎病原学
        2.2.3 微生物检测方法
    2.3 mNGS的特点
    2.4 mNGS在肺部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
    2.5 mNGS面临的挑战及问题
    2.6 总结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3.1 一般资料
    3.2 纳入及排除标准
        3.2.1 纳入标准
        3.2.2 排除标准
    3.3 研究方法
        3.3.1 常规实验室微生物检测
        3.3.2 mNGS检测
    3.4 病原学结果的判读
        3.4.1 常规实验室微生物检测方法结果的判读
        3.4.2 mNGS检测结果的判读
    3.5 统计学方法
第4章 实验结果
    4.1 基本资料
    4.2 mNGS与常规检测方法阳性率比较及一致性检验
    4.3 mNGS与常规检测方法阳性病原体分布及对于病原体检测类别的比较
        4.3.1 mNGS与常规检测方法检测的病原体分布
        4.3.2 mNGS与常规检测方法对于病原体类别的比较
    4.4 mNGS与常规检测方法在免疫抑制患者中的结果比较
    4.5 不同样本间mNGS阳性率的比较
    4.6 mNGS检测结果对抗感染治疗方案的影响
第5章 讨论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科研成果
致谢

(5)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患者重复发病的相关因素分析与中医证候规律的单中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前言
单中心频发性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与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回顾性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收集
        1.2 诊断标准
        1.3 纳排标准
        1.4 研究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总体资料分析
        2.2 一般资料的比较
        2.3 腹透相关资料比较
        2.4 实验室检查的比较
        2.5 依从性的比较
        2.6 二分类logistics回归分析导致PDAP重复发生的危险因素
        2.7 中医证型的比较
讨论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诊疗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合理使用抗生素的质量持续改进策略在NICU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1.3 主要疾病的诊断标准
    2 内容与方法
        2.1 获得基线数据
        2.2 分析引起基线数据偏高的原因
        2.3 制定质量持续改进后的预期目标及环节
        2.4 确定主要干预措施
        2.5 分组
        2.6 样本量计算
        2.7 效果评价指标
    3 质量控制
    4 随机化及盲法
    5 统计方法
    6 技术路线图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NICU 中抗生素的优化使用策略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7)新旧病区烧伤患者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Abbreviation)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资料与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个人简历
附录二 致谢
附录三 综述 烧伤患者耐药性感染的管理
    参考文献

(8)不同前处理联合MALDI-TOF MS快速鉴定血培养病原菌的评估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不同前处理在MALDI-TOF MS直接鉴定阳性血培养病原菌中的应用研究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本来源
        1.2 主要试剂及研究仪器
        1.3 研究方法
        1.3.1 传统血培养细菌培养鉴定法
        1.3.2 分离胶法
        1.3.3 5%SDS沉淀法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血培养涂片镜检结果及传统血培养细菌鉴定结果
        2.2 不同前处理联合MALDI-TOF MS直接鉴定细菌的质谱评分结果
        2.3 不同前处理联合MALDI-TOF MS直接鉴定细菌的结果
        2.4 不同前处理联合MALDI-TOF MS对需氧瓶及厌氧瓶的病原菌鉴定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132株血流感染病原菌感染特点及预后分析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2.1 血流感染病原菌特点
        2.1.1 血流感染病原菌的分布
        2.1.2 不同病原菌的血培养阳性报警时间分析
        2.1.3 影响血培养阳性报警时间的因素分析
        2.2 患者预后分析
        2.2.1 患者一般资料及预后分析
        2.2.2 影响患者预后转归的危险因素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临床血流感染的现状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2019年池州市部分地区宠物犬皮肤病病因调查及治疗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列表
文献综述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调查对象和动物
        1.1.2 器材
        1.1.3 治疗药物
    1.2 方法
        1.2.1 调查方法
        1.2.2 病原检查
        1.2.2.1 犬细菌性皮肤病的病原菌分离培养及鉴别
        1.2.2.2 犬真菌性皮肤病的病原菌分离培养及鉴别
        1.2.2.3 犬寄生虫性皮肤病的病原分离及鉴别
        1.2.3 犬常见皮肤病的药物治疗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池州部分地区犬皮肤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2.1.1 犬几种常见皮肤病的感染率
        2.1.2 患犬皮肤病与性别的关系
        2.1.3 患犬皮肤病与犬种的关系
        2.1.3.1 不同品种犬细菌性皮肤病统计结果
        2.1.3.2 不同品种犬真菌性皮肤病统计结果
        2.1.3.3 不同品种犬寄生虫性皮肤病统计结果
        2.1.3.4 不同品种犬混合性感染皮肤病统计结果
        2.1.3.5 不同品种犬其他类皮肤病统计结果
        2.1.4 患犬皮肤病与年龄的关系
        2.1.5 患犬皮肤病与季节的关系
        2.1.6 患犬发病部位统计结果
    2.2 犬细菌性皮肤病的病原菌分离培养及鉴别结果
    2.3 犬真菌性皮肤病的病原菌分离培养及鉴别结果
    2.4 犬寄生虫性皮肤病的病原分离及鉴别结果
    2.5 池州部分地区犬皮肤病药物治疗结果
        2.5.1 不同药物治疗犬细菌性皮肤病的疗效观察
        2.5.2 不同药物治疗犬真菌性皮肤病的疗效观察
        2.5.3 不同药物治疗犬寄生虫性皮肤病的疗效观察
    2.6 犬常见皮肤病的跟踪治疗
        2.6.1 细菌性皮肤病病例
        2.6.2 真菌与细菌混合性感染皮肤病病例
        2.6.3 蠕形螨和细菌性感染皮肤病病例
3 讨论
    3.1 犬皮肤病的流行病学分析
    3.2 犬皮肤病样本病原菌的分离鉴别
    3.3 犬皮肤病不同药物的治疗分析
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作者简介

四、应用抗生素不当引起真菌感染(论文参考文献)

  • [1]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D]. 马天一. 吉林大学, 2021(01)
  • [2]AECOPD患者病原菌耐药性监测及感染影响因素分析[D]. 陈玮贝. 广州医科大学, 2021(02)
  • [3]上海地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病原学和微生物敏感性试验分析及其毒力基因研究[D]. 陶兴罡. 南昌大学, 2021(01)
  • [4]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在重症肺炎病原学检测中的价值[D]. 徐玉惠. 吉林大学, 2021(01)
  • [5]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患者重复发病的相关因素分析与中医证候规律的单中心研究[D]. 赵俐超.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合理使用抗生素的质量持续改进策略在NICU中的应用研究[D]. 张玉军.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2)
  • [7]新旧病区烧伤患者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D]. 周萍.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8]不同前处理联合MALDI-TOF MS快速鉴定血培养病原菌的评估及预后分析[D]. 张楚楚.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9]2019年池州市部分地区宠物犬皮肤病病因调查及治疗效果分析[D]. 包腾飞. 安徽农业大学, 2020(06)
  • [10]多学科合作下糖尿病足防治专家共识(2020版)全版[J]. 《多学科合作下糖尿病足防治专家共识(2020版)》编写组. 中华烧伤杂志, 2020(08)

标签:;  ;  ;  ;  ;  

抗生素使用不当导致真菌感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