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加入世贸组织对电线电缆行业的影响(上)

论加入世贸组织对电线电缆行业的影响(上)

一、试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电线电缆行业的影响(上)(论文文献综述)

王建华[1](2021)在《耐蚀铝合金导体材料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几十年来,铝合金因其优良的特性被广泛应用。但是近几年铝导线腐蚀带来的危害使得人们开始注意铝导线的耐蚀性。本文以硬铝线和电缆用软铝合金导体为研究对象,添加Ni、Mo、Nb等元素来改善铝及铝合金导体的耐蚀性。以导电率、抗拉强度、屈服强度及硫酸铜滴定穿透时间等指标对微合金化铝及铝合金导体进行综合评价,并借助OM、SEM、EDS观察分析第二相,对其腐蚀机理进行了分析,结论如下:(1)适量Ni、Mo、Nb可以改善硬铝线的耐蚀性,唯有Ni使硫酸铜滴定穿透时间延长40%以上,且提高铝导线的强度而对导电率影响不大。Ni的适当加入量取决于铝导线中的Fe含量。Ni与Fe形成Al9FeNi取代α相(Al12Fe3Si)并使氧化膜致密是其改善纯铝导线性能的主要原因。(2)添加Ni可以提升电缆用软铝合金线的强度,使硫酸铜滴定穿透时间约延长20%,但使导电率降低约1%IACS。分析表明,细小分散的Al9FeNi相替代Al3Fe是使其强度升高,导电率降低的原因,软化退火使氧化膜致密削弱Ni的致密化作用是穿透时间提升程度减小的原因。(3)Ni微合金化的铝导线和电缆用铝合金导线的耐盐雾腐蚀等级比微合金化的导线提高一级,腐蚀类型仍为电蚀。

钱志权[2](2018)在《全球价值链背景下中国出口增加值隐含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通过出口贸易等方式快速融入国际经济体系成为“世界工厂”,在全球价值链日益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与此同时,大量的出口贸易也引起反倾销、反补贴等纷至沓来的贸易制裁,使中国备受国际压力。中国也成为全球最大的资源净流出国,由此引发了能源消耗、环境破坏和生态承载力下降等问题。扭转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实现贸易结构低碳化和价值链高端化双重转型,是当前中国出口贸易面临的重要现实问题。因此,有必要对中国出口贸易嵌入全球价值链成本和收益进行综合评估,实现等量增加值国内隐含碳排放最小化,或者等量隐含碳国内增加值最大化。本文围绕中国出口贸易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成本收益评估、原因分析以及干预措施这一研究主题展开,具体内容如下:第一、阐述出口增加值隐含碳研究的背景和意义,介绍了本文的研究主题、研究思路、技术路线、主要内容安排和创新点。指出运用出口增加值隐含指标可以为国家价值链治理和确立出口贸易隐含碳减排目标提供决策依据,为其他领域评估嵌入全球价值链的环境技术效率提供方法论支撑。第二、概括了在全球价值链背景下贸易隐含碳、增加值、碳排放效率和减排潜力等多个领域的主要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指出贸易隐含碳、增加值贸易单独研究出口贸易的环境成本或收益,而碳排放效率只研究和行业或者区域的总体效率而非出口贸易相关效率。因此,有必要将三者结合,综合研究出口贸易嵌入全球价值链的环境成本、收益,评估出口增加值隐含碳效率和减排潜力。第三、基于隐含碳研究思路,提出了出口增加值隐含碳核心概念,阐述了从传统增加值贸易、出口隐含碳扩展到出口增加值隐含碳的必要性,同时提出了构建省域、全国可比价格环境投入产出表的方法,以及在此框架下提出了可比价格出口增加值隐含碳模型和数据处理方法。第四、基于投入产出方法核算了中国全国、分行业、分省域的出口增加值隐含碳,分析了中国出口增加值隐含碳的总体趋势、行业特征和区域分布特征。研究表明,出口增加值隐含碳远远高于单位GDP生产侧二氧化碳排,中国出口贸易创造的增加值的环境代价远远高于国内所创造的GDP。中国出口增加值隐含碳虽然下降幅度最快,但在全球仍处于较高水平。分行业来看,中国劳动密集型行业出口增加值隐含碳下降幅度最快,石油化工冶金、交通运输等能源密集型行业的出口增加值隐含碳居高不下,使得出口增加值隐含碳下降减缓,行业差距不断扩大。中国出口增加值隐含碳及其降幅呈现东中西逐次上升的区域分布特点,高排放、低附加值出口贸易有向中国中西部地区河北、山西、内蒙古、贵州、宁夏、新疆等能源资源型省份集聚的趋势。第五、运用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结构分解分解方法,测度和比较了中国出口增加值隐含碳的变动原因和国别差异。研究表明,中国出口增加值隐含碳虽然下降幅度最快,但在全球仍处于较高水平。虽然生产技术进步、出口结构优化对中国出口增加值隐含碳都有或多或少的影响,但碳排放强度的持续下降是中国出口增加值隐含碳减排的主要因素。各行业的增加值率、生产技术变动的增加值边际效应对于降低出口增加值隐含碳虽有影响,但影响在收窄,出口结构变化的增加值边际效应为负且有扩大的趋势,说明中国出口贸易结构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第六、运用动态面板分析方法分析了中国43行业参与国际垂直分工对出口增加值隐含碳影响。结果表明,参与国际垂直分工对出口增加值隐含碳排放整体效应为正,说明参与国际垂直分工存在着一定的低端锁定现象。嵌入不同的国际垂直分工环节对于中国出口增加值隐含碳有着十分不同的影响。嵌入到高能耗、高附加值、资本密集型行业则有助于降低出口增加值隐含。嵌入劳动密集型行业不利于出口增加值隐含碳的减排。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服务贸易环节可以降低出口增加值隐含碳,但是嵌入高端服务业反而会增加中国出口增加值隐含碳,说明中国处于全球高端服务业的低附加值高排放环节,不利于中国出口增加值隐含碳的减排。第七、运用松弛变量模型评估了中国省域出口增加值隐含碳效率和减排潜力。研究表明,尽管中国省域出口增加值隐含碳效率有大幅度的提升,但仍有较大的区域异质性,呈现了东中西逐次递减的格局,但西部地区增长速度最快。即便在省域技术可行性集约束下,中国出口增加值隐含碳仍存在着较大减排潜力。外贸大省广东、浙江以及能源消耗大省山东、河北出口隐含碳减排的重点区域,辽宁、山西、新疆、四川、内蒙古、云南等东北及中西部地区也有较大的减排潜力。第八、对文章进行了总结,提出相关政策建议,讨论了研究的不足之处,展望了未来研究发展方向。指出应当将出口增加值隐含碳指标作为低碳价值链构建的重要监测指标,强化出口部门减排的效果。加大对中国石油化工冶金、交通运输等高能耗行业的监控和技术研发,优化外贸结构,加快低碳技术市场建设和碳排放权交易,提高减排效果。加大对外贸大省广东、浙江以及能源消耗大省山东、河北,辽宁、山西、新疆、四川、内蒙古、云南等出口增加值隐含碳减排潜力较大省份的宏观生态约束。在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原崛起、西部大开发等区域开发战略时,应当避免东部地区高排放产业和贸易向中西部地区转移,防止出口贸易隐含碳跨省域碳泄露。由于前期研究、数据等方面的限制,本文还存在省际转移排放、进口品均一化假设、出口增加值隐含碳效率跨国比较等不足,需要在后续研究中加以深化。本文基于改进的RAS方法和GDP核算历史数据、进出口贸易数据、物价数据,编制和更新了全国和各省连续时间可比价格投入产出表,有助于将目前以静态和比较静态分析范式为主的投入产出研究与现代计量经济学方法结合。构建的核算出口贸易环境成本和收益的综合评估方法,可以克服传统以地域为统计边界经济统计方法的不足,为全球价值链背景下多学科评估环境承载力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高国钧[3](2016)在《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创新与完善》文中研究表明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CCC)是政府为保障产品安全、公共安全、保护环境、维护消费者利益,由特定机构依照法定程序判定产品是否符合技术标准的市场准入制度。作为市场经济国家的基础性制度,其内在动力来源于政府、生产者与消费者对于安全、效率与秩序的价值追求。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范围内产生了众多的认证机构,其认证服务广泛渗透经济、社会、环境、政府管理、教育及人权保障,逐渐成长为重塑世界秩序的引导者。基于中立、客观、专业立场及“平民主义”精神,认证的理念、内容与方式具有普适性与超国家性,具有克服外部性、节约交易成本的作用,甚至在某些方面替代政府规制市场,事实上承担着干预主体的角色。在国家干预与社会自治之间,强制性产品认证机构,既有中介服务组织的一般特征,又具有自身的特异性。已有的研究探讨大多局限于认证对政府与市场的作用与影响。多年来,强制性产品认证的“有效性”颇受垢病,认证标志的“安全性”与“消费导向”价值尚未得到社会认可。保障认证信息的真实性及有效性是认证行业的生命线,也是认证主体的基本法律义务。尽管入世以来,国家认监委组织多次专项执法行动,但效果并不佳,认证主体不实认证、认证合谋、市场主体花钱买证等认证“形式主义”尚未予以根治;另一方面,认证程序、认证模式、认证单元划分、认证收费制度规定不尽合理,导致强制性认证产品合格率不高,认证有效性不强,消费安全面临极大隐患。本质上,在产品质量治理方面,当下政府所面临的并非单向式简单干预,而是双层干预,既要直面规制微观市场,维护竞争秩序,又要对认证主体实行干预。政府经济干预权理论并不完全适用于认证主体,对这种“混合规制”的规制已有的主流经济法理论并未对此予以恰当的重视。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很重要,但存在问题也多,已构成对我国市场秩序及经济法律制度研究的极大挑战,带来的命题是:什么形式和内容的法律规制能够使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法律系统最有效率地履行其支持市场系统的应然功能?为此,本文坚持学术研究的问题导向,尝试在“国家—社会中间层—市场”的分析框架下,以风险社会为切入点,以认证权为逻辑起点,以解决认证有效性为主线,以强制性产品认证法律制度的规范性为研究重心,探究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基本范畴,以公共治理理论、社会中间层理论、法律的道德性理论为基础,检视并总结市场体制深化改革背景下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及运行的规律和特征、存在问题,细致考察域外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发展的模式、特征及趋势,在经济法的视野下,做一个一般性和基础性的制度研究,以澄清和巩固认证机构的经济法主体地位,找到认证有效性不足问题发生的内在机理及多年未根治的原因,从宏观上研判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创新与完善的路径选择,从微观上明晰政府规制认证有效性的策略工具及法律责任实现机制。全文除绪论外,共分六章,各章内容具体分述如下:第一章是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内涵与理论基础。在政府、社会中间层和市场三者间合理地分配权力与权利,明晰干预权力边界和责任范围,形成三方相互监督、互相促进的局面,可改变政府“一股独大”的权力配置结构。认证制度源于西方,只有观照其制度起源和发展史,才能探究和洞悉其内在的功能与价值。风险社会的来临,引发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需求,凸显了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首要“安全性”应用价值,阐释了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历史与现实的五个动因及意义。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本质上究竟有何特别的制度机理?故有必要梳理认证概念起源和沿革,从而揭示强制性产品认证法律关系的特殊性。从权力与权利的分野与耦合角度,揭示了认证权的权源、本质及其基本特征。择取公共治理理论、社会中间层理论、法律的道德性理论,分别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视角、主体间性“多元治理”视角、法律与伦理交融视角,阐明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该当性,为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作理论上的铺垫。第二章是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历史变迁与特点。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具有强制性变迁与诱致性变迁的双重特征,引进并借鉴于西方,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大体上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正在从认证大国向认证强国迈进。作为一种市场准入制度,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是我国市场规制法的重要内容,有必要全景式梳理其基本内容及运行机制,具体包括制度渊源、监管体制、认证程序、认证模式及收费制度。制度渊源除了法律法规、部门规章之外,还包括国际非政府组织的指南、国际标准及国家认监委、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认证认可行业协会的规范性文件。从制度渊源的广泛性、复杂性、多层次性凸显了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变动性特征。良好的监管体制、科学的认证程序、优化的认证模式、市场化的收费制度对提高行政效率、认证绩效具有正向效应。上述事实性内容的交代,为概括和总结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发展的规律性特征提供素材和依据,即政府主导干预的父爱主义、质量规制的混合治理模式、发展路径的国际标准依赖、经济法调整的社会本位观、与生产许可制度两轮驱动。第三章是市场体制深化改革背景下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存在的问题。应然意义上,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很重要,但现实运行中也存在很多问题。中国的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从简单模仿到改革完善,从被动依从到主动融入,在曲折探索中不断前行。在深入剖析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面板数据,总结认证主体社会化、认证证书集中化、认证市场结构寡头垄断等整体失衡基础上,梳理、研判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运行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制度创新与完善提供靶向。大抵来说,主要问题体现在三个方面,基于立法机制视角的体系性立法缺陷、基于行政干预视角的政府监管不到位、基于认证绩效视角的认证有效性不高。具体表现为:立法位阶低层次,法律规范严重冲突,立法空白,立法体系不完整;机构设置不合理,运行机制不顺畅,执法力度不够大;机构独立性不强,技术标准不协调,认证程序不规范,虚假认证未根治及认证采信度不高。立法缺陷是根源,有效性不高是制度运行的表征,而监管不力是制度失灵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通过三个认证典型案例,运用博弈利益主体分析,进一步剖析和归纳造成上述问题的成因及影响。第四章是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运行的域外考察与启示。作为“互补性”制度移植,认证来源与引进于西方发达国家,对其制度与实践的深入考察可为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改革与完善提供经验和范本。基于生产力发展水平、文化和历史传统、法系差异,世界各国的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运行和规制并没有统一固定的版式,从而表现为一定的“地方性知识”。在概述世界主要国家放松规制政策和行政规制权的社会转向背景基础上,检视世界主要国家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具体内容和运行状况,并从宏观上归纳了各国模式,即美国、德国的标准先行、市场推动型模式;俄罗斯、日本、印度立法规范、政府主导型模式;英国、韩国因势利导、协同推进型模式。并总结概括上述典型国家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成功经验及对我国相关制度的启示与借鉴,即效率主义的价值判断、法治基础的权力改革、多元主体的配置结构、风险管理的决策方法。第五章是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创新与完善的路径选择。基于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存在的问题和国际认证的发展趋势,需要根据我国的市场环境、产业发展做出针对性的制度创新和完善。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在坚持科学发展、认证主权的总体理念指导下,以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为前提,科学界定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公益性和经营性职能定位,统筹规划,宏观布局,理顺政府与政府主管部门的关系,坚持市场导向与政府规制相结合,有效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认证有效性为核心目标,在坚守质量安全底线基础上,坚持强制性产品认证与自愿性认证协同发展原则。针对目前中央力促审批制度改革背景下,同时要克服国家干预过度与干预不足的倾向,坚持国家干预适度性的经济法理念。放开认证行业,不等于政府撒手不管,干预也必须有一定的限度范围,要正确处理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与生产许可证制度两者的关系和边界,促进合格评定方式的改革创新。剖析了《合格评定法》与《技术监督法》两种立法模式的历史条件和优劣,探讨了《合格评定法》的立法导向、总体框架及立法重点,分析了强制性标准在强制性产品认证中的法律地位,建设性提出修订《标准化法》的总体导向、基本原则和建议。第六章是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创新与完善的具体建议。法律制度运行好坏取决于其责任的科学设计与实施。预期成本超过预期收益是有效治理的基本要求,认证主体法律责任是认证市场有序发展的保证,是认证法律制度真正发挥其作用的关键所在。然而,认证的公益性与自利性的冲突与矛盾决定了对其规制的复杂程度。在论述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法律效力和范围基础上,以提高认证有效性为目标,探讨了市场导向与强制性产品认证竞争政策的关系,提出科学构建强制性产品认证机构的指定标准、程序规则、权利救济途径。认证行为的可控性是法律规制的目标,建议从完善强制性认证信息披露机制、提升强制性认证行为规范性两个方面来强化指定认证机构的规制。最后,从法律责任创新与完善角度,推动强制性产品认证法治化建设:建立黑名单制度,加大声誉成本;连带责任的认定与实现。从适用主体、行为模式、责任承担角度对《产品质量法》与《认证认可条例》中的连带责任规定进行比较分析,深入探讨连带责任的归责原则、过错推定的程序与条件、责任分担规则等,并提出合理化的立法建议。从制度执行的个体维度,提出在保证职业独立性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工厂检查员的专家责任制度。

凌程[4](2015)在《连续流变挤压与形变热处理制备Al-Ag-Sc-Zr合金导线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论文根据国内外研究现状,结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开发新型架空耐热铝合金导线作为研究目标,研究了连续流变挤压与两种形变热处理方法制备Al-0.2Ag-0.2Sc-0.1Zr(wt.%)合金导线。获得了以下主要成果:(1)在浇注温度为730℃C采用连续流变挤压制备了表面和组织优良的Al-0.2Ag-0.2Sc-0.1Zr(wt.%)合金导线。连续流变挤压Al-0.2Ag-0.2Sc-0.1Zr(wt.%)合金导线最优性能为:合金的抗拉强度为78.97±3.92MPa,导电率为53.01±1.92%IACS。(2)获得了累积等径连续挤压过程中Al-0.2Ag-0.2Sc-0.1Zr(wt%)合金的细化机理。①获得了 Al-0.2Ag-0.2Sc-0.1Zr(wt.%)合金单道次累积等径连续挤压过程中型腔内组织演变规律:合金在变形过程中形成了大量的位错,位错迁移时被第二相粒子(Al3(Sc,Zr)和AlAg2)钉扎,形成位错墙,加速了小角度晶界的形成,;随着变形的继续,小角度晶界转化为大角度晶界,发生连续动态再结晶晶粒细化;②获得了 Al-0.2Ag-0.2Sc-0.1Zr(wt.%)合金析出相(Al3(Sc,Zr)和AlAg2)对多道次累积等径连续挤压的合金组织的影响规律:Al-0.2Ag-0.2Sc-0.1Zr(wt.%)合金内部第二相粒子(Al3(Sc,Zr)和 AlAg2)对连续动态再结晶具有促进的作用;③合金导线经过5道次的累积等径连续挤压后,抗拉强度为125.98±6.78MPa,延伸率为38.2±4.5%,与连续流变挤压态的合金相比,抗拉强度提59.52%,延伸率降低9.5%,与5道次纯铝相比,抗拉强度提高28.39%,延伸率降低15.5%。(3)获得了热处理和冷拔加工对连续流变挤压Al-0.2Ag-0.2Sc-0.1Zr(wt.%)合金组织性能的影响规律。①随着固溶时间的延长,晶粒长大,第二相粒子完全固溶,合金导线的抗拉强度逐渐下降并达到稳定,导电率先上升后下降然后达到稳定;②随着时效时间的延长,晶粒缓慢长大,第二相粒子(AlAg2、AlAgScZr复合相)析出,合金抗拉强度迅速上升到达峰值后出现略微下降然后稳定,导电率迅速升高并达到平稳。③银的加入能在牺牲较小的导电率的同时,提高抗拉强度。④随着断面减缩率的增加,晶粒沿着拉拔方向被拉长,形成纤维状的组织,抗拉强度迅速上升,导电率出现小幅度的下降。⑤经过630℃×72h固溶和380℃×48h时效处理,然后冷拔加工,制得直径为4mm的Al-0.2Ag-0.2Sc-0.1Zr(wt.%)合金导线,导电率达到 58.26±0.33%IACS,抗拉强度为228.06±6.23MPa,延伸率为5.4±1.02%,经过230℃×1h和400℃×1h耐热实验检验,抗拉强度残存率为97.64%和91.78%,优于IEC 62004-2007《国际电工委员会架空导线用耐热铝合金导线标准》AT2、AT4标准。

韩东[5](2015)在《推进中国与中亚五国贸易投资便利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上海合作组织的日益发展,中国与中亚国家的联系日益紧密,贸易和投资合作也呈现良好态势。2013年9月7日,中国国家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为中国与中亚五国贸易投资便利化带来新机遇,这项倡议也得到了中亚各国的积极响应和广泛共识。中国与中亚五国经济贸易互补性较强,经济发展战略、能源战略、通道战略以及外交和安全战略都比较契合,加上地缘和人文优势,这些都有利于中国参与中亚区域经济合作进程的加快。然而中国与中亚五国贸易投资合作中也存在诸多问题,为减少贸易障碍和降低贸易成本,贸易投资便利化进程势在必行。本文主要研究中国与中亚五国贸易投资便利化的推进策略。本文以中国与中亚五国贸易投资便利化为研究对象,以区域经济合作理论、交易成本理论为依据,沿着“为什么推进中国与中亚五国贸易投资便利化?——具备的条件和发展现状?——推进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如何解决问题?”思路,提出推进中国与中亚五国贸易投资便利化的对策建议,包括内容模块建设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本文整体可以分为四部分,具体安排如下:第一部分提出问题并进行基础理论研究。具体包括贸易投资便利化相关概念、理论基础以及国内外文献综述。概念方面,对贸易投资便利化的定义和范围进行列明;厘清了贸易便利化和贸易自由化、投资便利化和投资自由化的关系;明确贸易便利化与投资便利化的关系。基础理论包括:区域经济合作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国内外文献综述方面,总结、评价了国内外有关贸易投资便利化的研究成果。第二部分推进条件和推进现状分析。首先介绍推进中国与中亚五国贸易投资便利化的条件。其次,对中国与中亚五国贸易投资合作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包括:中亚五国对外贸易和吸引外资概况;中国与中亚五国双边贸易发展现状,并对贸易便利化水平对贸易流量的影响进行定量分析,得出结论:贸易便利化水平越高越能促进双边贸易流量的增长;中国与中亚五国双边投资发展现状,并就中国对中亚五国直接投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得出结论:中亚五国的经济自由度指数、清廉指数、能矿资源对中国ODI(对外直接投资)有显着的正影响。第三部分为存在问题分析。主要从五个角度分析:第一,从中亚安全局势和商业环境角度分析;第二,从合作领域角度进行分析;第三,从合作制度机制角度分析;第四,从贸易投资合作主要执行环节角度分析,主要包括:国际结算、融资保险、交通运输、通关商检、人员流动等五个环节;第五,从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角度分析。第四部分解决问题的思路。具体包括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的内容模块建设和注意问题。内容模块建设包括:第一,资金结算便利化;第二,融资保险便利化;第三,交通运输便利化;第四,通关商检便利化;第五,人员流动便利化;第六,完善合作机制,主要从建立上海合作组织开发银行角度分析;第七,其它便利化内容,包括完善贸易投资争端解决机制,加强对外贸易投资的政策支持与信息服务以及借鉴中哈霍尔果斯边境合作中心经验,加强边境经济合作区建设。需要注意的问题包括:加强政治互信为保障贸易投资便利化顺利推进提供前提;加强人文交流为贸易投资便利化打造坚实的社会和民意基础;加强非资源领域合作有利于贸易投资便利化的长远推进,并以农业合作与环保合作为切入点,阐述中国与中亚五国非资源领域合作的便利化推进问题。本文的主要新意。第一,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视角全面分析中亚国家的商业环境。通过文献查询发现,以往有关贸易便利化的研究文献相对较多,但是有关中亚或上海合作组织“双便利化”—贸易投资便利化的研究文献相对较少,在谈及中亚贸易或投资环境时,均从宏观角度笼统阐述商业环境欠佳,本文对中亚国家宏微观商业环境进行全面分析,为后续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二,在缜密分析上海合作组织各成员国特点的基础上,提出加快建立上合组织开发银行的模式建议:“中哈双边—上合多边”,即先由中哈做起,渐次扩展到全员参与。第三,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中国对中亚五国直接投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为后续问题和对策分析提供前提。

丁配春[6](2014)在《事业部体制下“金杯”线缆营销策略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金杯牌电线电缆在六十年的发展过程中,营销战略定位与营销模式也在不断变化,从单一的门店式零售模式发展到与直销并存的模式,从原先的一个公司发展到现在五个事业部并存。然而在事业部体制下公司的营销分散,没有形成合力,内部沟通成本也逐渐加大,所以,近年来“金杯”线缆的实物销售量呈上升趋势,销售收入也在不断增大,但赢利能力却在下降,这种趋势不利于金杯电工今后的发展战略。因此,线缆业务急需提高赢利能力,如何优化营销模式、增强竞争能力、开辟新市场摆在了金杯电工面前。本文首先从线缆行业宏观环境、线缆行业发展状况和线缆行业竞争环境三方面对线缆行业市场进行分析,从而明确了金杯公司所在线缆行业的市场情况。而后对金杯公司的概况和营销现状进行了分析,并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营销管理中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金杯”线缆营销策略进行优化设计,一方面对营销组织架构进行优化,针对营销组织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职能上的调整,另一方面,运用4P和4R对营销策略进行优化设计。本文的研究在内容上对现有的线缆企业营销策略优化理论进行了丰富与扩展,在实践上对指导金杯公司的营销工作起着重要指导作用,为金杯公司的持续发展提供了积极的保障作用。另外,本研究为国内众多相似企业提供了一个示范与参考。

任广志[7](2013)在《青岛H电缆公司营销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中,要做大市场就必须懂市场营销,要做好市场营销就离不开营销策略。市场营销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现代企业必须建立市场营销体系,依据市场客观分析目标市场,制定切实可行的营销计划和营销策略。青岛H电缆公司作为中国线缆行业中的一个大型企业,公司规模较大、产品种类齐全,尤其在高压超高压电缆市场占据着领先位置。但近年来其营销业绩却不够理想,个别地区甚至出现了下滑趋势,特别是国际市场营销一直处于绝对的劣势地位。因此,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正确的市场营销策略是摆在青岛H电缆公司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市场营销理论作指导,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层层推进的分析方法,对青岛H电缆公司所处的宏观环境、产业环境和内部条件进行了系统分析,并采用波特五力模型分析法对该公司的机会、威胁、优势、劣势进行了定量分析,指出其营销体系的优势和不足。同时,本文对电线电缆产品的市场需求及行业竞争进行了详细的调研和分析,指出未来的行业发展趋势,产品技术、环保性能及国际市场开发的重要性。通过目标市场细化、市场定位分析,结合青岛H电缆公司的优势产品市场情况,本文确定该公司应采取以差异化为基本竞争战略,以4P组合为主的营销策略。为了确保营销策略的顺利实施,该公司应重点做好四方面的工作:优化组织结构、加大研发创新力度、提高成本控制能力并加大国际营销力度。

吴俊杰[8](2013)在《企业家社会网络、双元性创新与技术创新绩效》文中研究表明在中国经济转型期中,高技术民营企业已经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成长源,其是整个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行动者已成为各界共识。但与此同时,这些民营企业的地位、作用与成绩都是在促进其发展的政策与公共服务体系等尚不完善的环境之下获取的。高技术民营企业竞争优势的赢得在封闭式创新模式下很难得到解释。已有的一些事实表明:那些获取高创新绩效的民营企业是源于企业家与外部主体所进行的广泛社会交往与联系,其由被动的价值提供者走向了主动的价值创造者。因此,在政府等公共组织角色缺位的情况下,使基于普遍信任和社会网络的规范性社会资源较为稀缺,直接限制了高技术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并迫使企业家转向基于特殊信任和关系网络的企业家非规范性社会资源。遗憾的是,尽管国内已开始关注企业家社会网络问题,同时面对国外“网络成功经验假设”研究的兴起,国内学者也勾勒出了企业家社会网络特征以及给企业带来的竞争力,但对于企业家社会网络影响技术创新绩效的机理与作用情景的实证研究较少关注,并且关于企业家社会网络功效方面的研究结论还存在一定的分歧性。本研究以创新网络中的我国民营高技术企业为研究样本,围绕“企业家如何构建恰当的社会网络模式来提升技术创新绩效”这一基本问题。为揭示内在作用机理,本研究从探索式创新与利用式创新提出与检验双元性创新对于企业家社会网络与技术创新绩效提升之间关系的中介作用。将企业家作为企业的天然起点以及实现技术创新绩效提升的关键学习代理人,构建起“企业家社会网络结构特征—双元性创新—技术创新绩效”的理论框架,遵循“结构—行为—绩效”的分析逻辑,层层深入地探析了以下四个逻辑紧密相关的子问题:①社会资源视角下企业家社会网络结构特征维度有哪些构成?②企业家社会网络对技术创新绩效有何影响?③双元性创新是否会对技术创新绩效产生积极的影响?④双元性创新是否起到中介作用?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通过以下部分展开:(1)文献述评与理论发展。通过社会资本理论、社会网络理论、技术创新理论等领域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梳理出了与本研究框架相关的理论脉络,分析与归纳了企业家社会网络内涵,并认为就结构特征而言包括了达高性、广泛性、异质性以及关系强度等四大方面,就外延而言,包括了社会网络与个人网络两种类型,并指出企业家社会网络是企业家与企业外部网络成员间的关系集合,这个关系集合中所蕴含的知识、技能等资源为企业赢得技术创新绩效提供了行动机会。(2)探索性案例研究以及理论框架的提出。通过对11家高技术企业的企业家进行了多轮访谈后,选择4家企业进行探索性案例研究,通过对案例内及案例间分析,揭示了企业社会网络特征对双元性创新行为的影响,及双元性创新行为与技术创新绩效的一般关系,初步形成了企业家社会网络与技术创新绩效关系研究框架,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源于实践的构想。(3)企业家社会网络与技术创新绩效关系的理论模型与定量实证检验。在探索性案例研究基础上,对已有相关理论文献进行了更深层次的理论探讨,分别提出企业家社会网络对技术创新绩效关系的影响概念模型、企业家社会网络影响技术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与对应的细化假设。并且通过151位企业家调研问卷,描述性统计分析、因子分析、信度与效度检验、相关以及多元回归分析等定量统计研究方法对模型和假设进行了实证研究,最终得出了企业家社会网络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关系的相关结论。通过上述的研究工作,本文得出如下结论:(1)通过对151位企业家数据的统计研究发现企业家社会网络特征与技术创新绩效之间的假设均成立。具体来说,企业家通过与各级各类政府部门等规制机构的工作人员建立联系,获取了等级体制内稀缺资源,有利于企业获取较高的技术创新绩效;企业家从不同身份成员处有效动员的资源数量促进了技术创新绩效的提升;企业家社会关系网络中嵌入性资源的多样性对技术创新绩效存在积极的影响作用;企业家与网络成员之间的交流频率、交流时间以及情感强度与技术创新绩效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2)双元性创新对技术创新绩效存在积极的影响作用。利用式创新的正向影响效果主要说明了,企业能够深入地揭示已有目标市场中客户的价值以及杠杆利用企业已有的创新资源及组织外部的同质性知识、技能等资源,其在已有技术轨道内实现了相应的创新。探索式创新对技术创新绩效正向影响也主要反映了企业通过对非冗余性知识、技能等资源的重新整合产出了新颖的产品,从而提高了企业的技术创新绩效。(3)企业家社会网络通过影响双元性创新进而作用于技术创新绩效。综合上述的两个子研究问题,基于社会网络理论、技术创新理论等,构建起“企业家社会网络结构性特征—双元性创新—技术创新绩效”的理论逻辑,并对其进行大样本实证检验,研究发现:①达高性通过利用式创新影响技术创新绩效,但探索式创新的中介效应并不显着;②广泛性正向作用于双元性创新进而对技术创新绩效有积极的影响;③异质性正向作用于探索式创新进而对技术创新绩效有积极的影响,但利用式创新的中介效应并不显着④关系强度正向作用于利用式创新进而对技术创新绩效有积极的影响,但探索式创新的中介效应并不显着。与已有相关研究成果相比,本研究的创新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研究逻辑创新。构建了“企业家社会网络—双元性创新—企业技术创新绩效提升”的理论逻辑。提出①高技术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是企业识别创新源及有效的创新活动;②企业技术创新绩效需要建立在双元性创新基础上;③双元性创新需要依赖于企业家社会关系网络中知识、技能等资源的获取。(2)关键构念创新。在上述逻辑主线中存在三个关键构念:①企业家社会网络作用于技术创新绩效提升的构念;②企业家社会网络作用于探索式和利用式两类双元性创新的构念;③以双元性创新作为中介变量作用于企业家社会网络与技术创新绩效提升之间关系的构念。这三个构念完成了研究逻辑主线的可行性。(3)研究切入点创新。从“基于创新网络的企业创新”转向“基于企业及企业间关系的社会网络”,从“强调开放式创新为企业提供经济租金”转向“通过企业家这一关键学习代理人的作用”,从“企业家这个关键社会角色”转向“揭示企业家社会网络资源对技术创新绩效作用的微观机理”,是上述三个关键构念实现的切入点。(4)研究结论创新。本研究得出了一些具有创新意义的结论。其中,值得一提的是,企业家非市场行为—社会网络的达高性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产生了积极影响。此结论不仅回应了相关研究的建议,即企业家政治性社会资源的产出不仅仅局限于企业价值与财务绩效,而且将企业家政治性社会资源产出拓展到了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层面,此举一方面丰富了企业家政治战略讨论框架领域的研究,另一方面也从制度视角研究企业家政治性社会资源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为探索技术创新研究提供了一个比较新颖的视角。

保桂芬[9](2010)在《目标成本管理在昆明电缆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电线电缆是输送能源、传递信息所不可缺少的基础器材,在人类社会信息化、电气化快速发展的今天,电线电缆已经成为经济建设中最重要的基础产品之一。电线电缆行业又是基础建设的配套行业,产品必须满足国民经济各主体行业对电线电缆的性能要求,国民经济绝大多数行业都与电线电缆相关,其产业地位十分重要,被誉为国民经济的“血管”和“神经”。目前电线电缆行业产品品种满足率和国内市场占有率均超过90%,全行业生产能力已大大超过市场需求。然而,在财务运作能力方面,电缆行业缺乏有效的风险控制体系,难以应对铜、铝等原材料价格上涨情况。再就是,国内大多数电缆企业产品的主要销售对象为垄断经营的国家电网公司,长期以来,存在大量的长时间拖欠应收账款的情况;生产电缆的主要材料方面,上游供应商也是国有的大型铝、铜业生产集团,在材料价格上处于决对控制地位。这样处在中间夹缝的电缆行业就会面临库存较大、应收账款较多、营运资金缺乏等困难,利润空间变得非常小。加强内部管理,提高成本控制水平,成为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本文以昆明电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昆明电缆)为例,采用查找文献资料、档案、实地调查、收集信息、分析、论证等方法,运用成本管理的系统理论知识对昆明电缆的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并结合昆明电缆实施目标成本控制实际情况对影响公司发展的主要成本因素进行深入研究。阐述了公司在制定目标成本规划、成本控制及实施目标成本的现状的全过程,并对其目标成本的实施和控制对策建议进行了详细的探讨。研究结果为昆明电缆下一步加强成本管理,扩大规模提供决策性参考。同时也为其他电线电缆企业的成本控制提供参考和借鉴。

徐鹏飞[10](2009)在《安徽省无为县特种电缆工业发展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无为县高沟镇电缆产业集群的快速膨胀受到国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并被称为“高沟现象”。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和国家电网、电信产业网络设备的优化升级这样的市场风险与机遇并存的情况下,研究如何加快无为县高沟电缆产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国内、外电缆行业的发展现状,说明了电缆行业发展的趋势以及国内电缆行业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回顾和总结了高沟特种电缆基地发展的特点和经验。其次,对高沟电缆行业未来的发展环境以及竞争力进行了分析,指明了其发展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也得出了无为电缆行业存在的问题,高沟电缆产业企业生产高端电缆的技术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是在自主产权方面的技术投入上显得开发不足。虽然高沟电缆产业集群的品牌效应已经显现,但是龙头电缆企业实力不强。高沟电缆制造企业管理水平不高,也面临着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服务于产业集群的现代物流体系的缺失,使得高沟电缆集群的产业链没有更好的优化。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无为县高沟电缆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质量管理,以质取胜;优化园区投资环境;建立现代物流体系;改善融资环境;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树立龙头企业品牌。本文在综合分析了无为县高沟电缆行业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面临的环境的基础上,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这对推进无为电缆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和参考价值。

二、试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电线电缆行业的影响(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电线电缆行业的影响(上)(论文提纲范文)

(1)耐蚀铝合金导体材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铝及铝合金导体的发展及应用现状
    1.3 铝合金导电性能的影响因素
        1.3.1 合金化程度对导电率的影响
        1.3.2 气体因素
        1.3.3 塑性变形
    1.4 铝合金的强化机制及强化效果
        1.4.1 形变强化
        1.4.2 细晶强化
        1.4.3 第二相粒子强化
    1.5 铝合金成分对材料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1.5.1 Fe、Si
        1.5.2 Cu、Mg
        1.5.3 B与Cr、Mn、V、Ti
        1.5.4 Ni、Nb、Mo
        1.5.5 稀土元素
    1.6 铝合金的腐蚀
        1.6.1 点蚀
        1.6.2 腐蚀的研究方法
    1.7 研究目的和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中间合金的成分选取
        2.1.2 成分设计
    2.2 实验方案
        2.2.1 样品加工
        2.2.2 退火处理
    2.3 材料性能测试方法
        2.3.1 强度测量实验
        2.3.2 导线电阻测量实验
        2.3.3 导电率与电阻之间的换算关系
        2.3.4 盐雾试验
        2.3.5 耐蚀性测试
    2.4 材料显微组织分析方法
        2.4.1 金相显微组织(OM)
        2.4.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Ni、Mo、Nb对硬态铝线性能的影响
    3.1 Ni、Mo、Nb单一添加对硬态铝线性能的影响
        3.1.1 Ni元素含量对硬态铝线性能影响
        3.1.2 Mo元素含量对硬态铝线性能影响
        3.1.3 Nb元素含量对硬态铝线性能影响
    3.2 Ni、Mo、Nb组合添加对硬态铝线性能的影响
    3.3 Ni与微量Mo、Nb对硬态铝线性能的影响
    3.4 Ni对硬态铝线性能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微量元素对软铝合金线性能的影响
    4.1 引言
    4.2 微量元素对软铝合金线性能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含Ni铝及铝合金导体的盐雾腐蚀性能研究
    5.1 盐雾试验
    5.2 腐蚀机理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2)全球价值链背景下中国出口增加值隐含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现实意义
    1.1.2 理论意义
1.2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结构框架和内容安排
    1.3.1 结构框架
    1.3.2 内容安排
1.4 创新之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贸易开放的环境影响研究
    2.1.1 贸易开放的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
    2.1.2 国际贸易、产业转移和碳泄漏
2.2 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成本与收益研究
    2.2.1 增加值贸易与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收益
    2.2.2 贸易隐含碳与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成本
    2.2.3 嵌入全球价值链的碳排放效应研究
2.3 碳排放效率与减排潜力的研究
    2.3.1 碳排放效率研究
    2.3.2 减排潜力研究
2.4 小结 第3章 中国出口增加值隐含碳概念界定与测度方法
3.1 核心概念定义
    3.1.1 从出口隐含碳、增加值贸易到增加值隐含碳
    3.1.2 出口增加值隐含碳效率
    3.1.3 RAS方法与投入产出表更新原理
3.2 全国出口增加值隐含碳测度方法
    3.2.1 全国出口增加值隐含碳测度模型
    3.2.2 全国投入产出表更新方法
    3.2.3 全国能源数据来源及处理方法
3.3 省域出口增加值隐含碳测算方法
    3.3.1 省域出口增加值隐含碳测度模型
    3.3.2 省域投入产出表更新方法
    3.3.3 省域能源数据来源及处理方法
3.4 小结 第4章 中国出口增加值隐含碳的分布特征
4.1 中国出口增加值隐含碳的总量特征
    4.1.1 出口贸易与二氧化碳排放
    4.1.2 中国出口增加值隐含碳
4.2 中国出口增加值隐含碳的行业特征
    4.2.1 中国出口增加值隐含碳的行业比较
    4.2.2 中国出口增加值隐含碳的行业动态变化
4.3 中国出口增加值隐含碳的区域特征
    4.3.1 中国省域出口增加值隐含碳测度结果
    4.3.2 中国出口增加值隐含碳的区域比较
4.4 小结 第5章 中国出口增加值隐含碳结构分解:国别比较
5.1 模型设定与数据处理
    5.1.1 出口增加值隐含碳的多区域模型
    5.1.2 多区域结构分解方法
    5.1.3 数据来源与处理方法
5.2 出口增加值隐含碳国别比较
    5.2.1 国别总量比较
    5.2.2 国别行业比较
5.3 出口增加值隐含碳结构分解
    5.3.1 总体分析
    5.3.2 国别比较
5.4 小结 第6章 中国出口增加值隐含碳原因分析:行业视角
6.1 动态面板分析方法
    6.1.1 面板数据及其特点
    6.1.2 动态面板模型
    6.1.3 动态面板估计方法
6.2 垂直分工指数及其分解
    6.2.1 垂直分工指数
    6.2.2 垂直分工指数分解
6.3 模型设定与数据处理
    6.3.1 模型设定
    6.3.2 数据来源及处理
6.4 实证结果分析
    6.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6.4.2 基本模型估计
    6.4.3 嵌入GVC不同环节的分析
6.5 小结 第7章 中国出口增加值隐含碳效率与减排潜力分析:省域视角
7.1 研究方法
    7.1.1 环境生产技术
    7.1.2 SBM模型
    7.1.3 Malmquist效率
7.2 模型设定与数据处理
    7.2.1 出口隐含投入产出核算
    7.2.2 模型设定
    7.2.3 数据来源及处理
7.3 中国省域出口增加值隐含碳效率评估
    7.3.1 测算结果
    7.3.2 区域共同前沿比较
7.4 中国省域出口隐含碳减排潜力分析
    7.4.1 测算结果
    7.4.2 减排潜力区域分布
7.5 小结 第8章 结论、建议和研究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政策建议
8.3 研究展望 附录1 全国投入产出表基准表行业归类方法 附录2 海关HS编码行业归类方法 作者简历和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致谢

(3)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创新与完善(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五、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内涵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风险社会对认证的制度需求
        一、强制性产品认证的制度背景
        二、强制性产品认证的制度动因与意义
    第二节 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法理内涵
        一、强制性产品认证概念之界定
        二、强制性产品认证法律关系分析
        三、认证权的本质与特征
    第三节 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理论基础
        一、公共治理理论
        二、社会中间层理论
        三、法律的道德性理论
第二章 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历史变迁与特点
    第一节 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历史变迁及转轨特性
        一、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发展历程
        二、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转轨特性
    第二节 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的制度体系
        一、强制性产品认证的制度渊源
        二、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的运行体制
    第三节 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主要特征
        一、政府主导干预的父爱主义
        二、质量规制的混合治理模式
        三、发展路径的国际标准依赖
        四、经济法调整的社会本位观
        五、与生产许可制度两轮驱动
第三章 市场体制深化改革背景下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存在问题
    第一节 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整体失衡
        一、认证主体社会化
        二、证书分布集中化
        三、寡头垄断的认证市场结构
    第二节 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运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体系性立法缺陷——基于立法机制视角
        二、政府监管不到位——基于行政干预视角
        三、认证有效性不高——基于认证绩效视角
    第三节 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存在问题的成因与影响:案例研究与批判
        一、案例述介
        二、认证法律制度移植出现异化
        三、认证合谋导致监管机制缺失
        四、政府干预不足与干预过度并存
第四章 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运行的域外考察与启示
    第一节 主要国家强制性产品认证运行概况
        一、放松规制下的制度替代
        二、行政规制权的社会转向
    第二节 域外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运行检视
        一、标准先行、市场推动
        二、立法规范、政府主导
        三、因势利导、协同推进
    第三节 域外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成功经验
        一、效率主义的价值判断
        二、法治基础的权力改革
        三、多元主体的配置结构
        四、风险管理的决策方法
第五章 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创新与完善的路径选择
    第一节 路径选择的基本原则
        一、他治与自治平衡:强制性与自愿性协同发展
        二、硬法与软法结合:适度干预理念下弹性管理
        三、认证与审批衔接:促进合格评定的方式创新
    第二节 路径选择的立法模式
        一、总体思路:《合格评定法》抑或《技术监督法》?
        二、《合格评定法》的立法导向
        三、标准改进模式——兼谈《标准化法》的修改
第六章 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创新与完善的具体建议
    第一节 明确强制性产品认证的法律效力和范围
    第二节 完善强制性产品认证中市场准入制度
        一、市场导向与强制性认证竞争政策的关系
        二、认证机构的指定及救济
    第三节 强化对指定认证机构行为的规制
        一、完善强制性认证信息披露机制
        二、提升强制性认证行为的规范性
    第四节 建立健全指定认证机构的法律责任制度
        一、建立健全黑名单制度
        二、完善认证制度中的连带责任
        三、完善工厂检查员的专家责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连续流变挤压与形变热处理制备Al-Ag-Sc-Zr合金导线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耐热铝合金导线发展现状
    1.2 提高铝合金导线综合性能的方法
        1.2.1 添加合金元素
        1.2.2 形变热处理
    1.3 连续流变挤压成形技术的研究进展与发展方向
    1.4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内容
        1.4.1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
        1.4.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设备
        2.2.1 熔炼设备
        2.2.2 连续流变挤压成形实验设备
        2.2.3 累积等径连续挤压成形实验设备
        2.2.4 热处理与拉拔设备
        2.2.5 分析检测设备
    2.3 实验过程
        2.3.1 实验流程
        2.3.2 合金熔炼
        2.3.3 连续流变挤压实验
        2.3.4 累积等径连续挤压实验
        2.3.5 热处理与冷拔加工实验
    2.4 组织观察
    2.5 性能检测
        2.5.1 导电性能
        2.5.2 力学性能
第3章 连续流变挤压Al-0.2Ag-0.2Sc-0.1Zr(wt.%)合金导线组织性能
    3.1 合金导线表面质量和内部缺陷
    3.2 合金导线组织与性能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累积等径连续挤压过程中Al-0.2Ag-0.2Sc-0.1Zr(wt.%)合金的组织细化机理
    4.1 累积等径连续挤压过程组织演变
        4.1.1 单道次累积等径连续挤压型腔内挤压过程组织演变
        4.1.2 多道次累积等径连续挤压过程组织演变
    4.2 析出相对累积等径连续挤压细化机理的影响
        4.2.1 析出相的热稳定性
        4.2.2 析出相对累积等径连续挤压细化机理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热处理及冷拔加工对Al-0.2Ag-0.2Sc-0.1Zr(wt.%)合金导线组织性能的影响
    5.1 形变热处理的工艺制度确定
    5.2 固溶处理对Al-0.2Ag-0.2Sc-0.1Zr(wt.%)合金导线组织性能的影响
    5.3 时效处理对Al-0.2Ag-0.2Sc-0.1Zr(wt.%)合金导线组织性能的影响
    5.4 Ag对Al-xAg-0.2Sc-0.1Zr(wt.%)合金导线性能的影响规律
    5.5 冷拔加工对热处理Al-0.2Ag-0.2Sc-0.1Zr(wt.%)合金导线组织性能的影响
    5.6 Al-0.2Ag-0.2Sc-0.1Zr(wt.%)合金导线的综合评估
    5.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5)推进中国与中亚五国贸易投资便利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路线和方法
        1.2.1 研究路线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框架
    1.4 研究重点和难点
        1.4.1 研究重点
        1.4.2 研究难点
    1.5 创新与不足
        1.5.1 创新之处
        1.5.2 不足之处
2 国内外文献综述
    2.1 国外文献研究综述
        2.1.1 贸易便利化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2.1.2 投资便利化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2.2 国内文献研究综述
        2.2.1 贸易便利化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2.2.2 投资便利化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2.3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总结
    2.4 本章小结
3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3.1 相关概念
        3.1.1 贸易便利化相关概念
        3.1.2 投资便利化相关概念
        3.1.3 贸易便利化和投资便利化——贸易投资便利化
    3.2 贸易投资便利化相关理论
        3.2.1 区域经济合作理论
        3.2.2 交易成本理论
    3.3 本章小结
4 推进中国与中亚五国贸易投资便利化的条件分析
    4.1 地缘优势
    4.2 人文优势
    4.3 中国与中亚五国经济利益契合
        4.3.1 经济发展战略契合
        4.3.2 经济结构契合
        4.3.3 能源战略契合
        4.3.4 通道战略契合
    4.4 中国与中亚五国外交和安全战略契合
    4.5 上海合作组织为开展贸易投资便利化提供合作平台
        4.5.1 制定贸易投资便利化相关政策
        4.5.2 初步建立官、民、学并举的贸易投资便利化合作机制
    4.6 本章小结
5 中国与中亚五国贸易投资合作发展状况分析
    5.1 中亚五国对外贸易和吸引外资概况分析
        5.1.1 中亚五国对外贸易政策及发展概况
        5.1.2 中亚五国吸引外资政策及发展概况
    5.2 中国与中亚五国双边贸易发展分析
        5.2.1 中国与中亚五国双边贸易发展现状
        5.2.2 贸易便利化水平对贸易流量影响的定量分析
    5.3 中国与中亚五国双边投资发展分析
        5.3.1 中国与中亚五国双边投资发展现状
        5.3.2 中国对中亚五国直接投资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5.4 本章小结
6 中国与中亚五国贸易投资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6.1 从中亚安全局势和商业环境角度分析
        6.1.1 地区安全局势依然严峻
        6.1.2 中亚国家的商业环境总体欠佳
    6.2 从合作领域角度分析
        6.2.1 资源领域仍是贸易投资合作的主力
        6.2.2 非资源领域贸易投资合作方兴未艾
    6.3 从合作制度和机制角度分析
        6.3.1 制度层面合作形式大于内容,合作协议落地困难
        6.3.2 上合组织金融支持机制不完善
    6.4 从贸易投资合作主要执行环节角度分析
        6.4.1 资金结算环节
        6.4.2 融资保险环节
        6.4.3 交通运输环节
        6.4.4 通关商检环节
        6.4.5 人员流动环节
    6.5 从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角度分析
        6.5.1 除上合组织外,与中亚五国相关的主要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介绍
        6.5.2 俄白哈关税同盟对推进中国与中亚国家贸易投资便利化的影响
    6.6 本章小结
7 中国与中亚五国贸易投资便利化的内容模块建设
    7.1 资金结算便利化
        7.1.1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必要性
        7.1.2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可行性
        7.1.3 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政策建议
    7.2 融资保险便利化
        7.2.1 国内融资支持
        7.2.2 加强中国与中亚五国贸易投资相关保险支持
    7.3 交通运输便利化
        7.3.1 中国与中亚国家交通合作的重要意义
        7.3.2 现阶段取得的主要成绩
        7.3.3 推进交通运输便利化的对策建议
    7.4 通关商检便利化
        7.4.1 海关及边境管理方面
        7.4.2 出入境检验检疫方面
    7.5 人员流动便利化
    7.6 其它便利化内容
        7.6.1 完善贸易投资争端解决机制
        7.6.2 加强对外贸易投资的政策支持与信息服务
        7.6.3 借鉴中哈霍尔果斯边境合作中心经验,加强边境经济合作区建设
    7.7 进一步完善合作机制——建立上海合作组织开发银行
        7.7.1 建立上合开发银行的必要性
        7.7.2 建立上合开发银行可行性
        7.7.3 上合开发银行的模式建议:中哈双边—上合多边
    7.8 本章小结
8 推进中国与中亚五国贸易投资便利化需要注意的问题
    8.1 加强政治互信为保障贸易投资便利化顺利推进提供前提
    8.2 加强人文交流为贸易投资便利化打造坚实的社会和民意基础
        8.2.1 中国与中亚五国加强人文交流合作的意义
        8.2.2 中国与中亚五国人文交流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8.2.3 中国与中亚五国深化人文交流合作的对策建议
    8.3 加强非资源领域合作有利于贸易投资便利化的长远推进
        8.3.1 非资源领域合作是各方推进便利化意愿的最大公约数
        8.3.2 推进非资源领域的贸易投资便利化合作
    8.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在读博期间从事的科研工作与学术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6)事业部体制下“金杯”线缆营销策略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2 线缆行业市场环境分析
    2.1 线缆行业宏观环境分析
        2.1.1 政治法律环境分析
        2.1.2 经济环境分析
        2.1.3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2.1.4 技术环境分析
    2.2 线缆行业发展状况分析
        2.2.1 线缆发展历史
        2.2.2 国际线缆行业发展状况
        2.2.3 国内线缆行业发展状况
    2.3 线缆行业环境分析
        2.3.1 主要竞争对手分析
        2.3.2 供应商分析
        2.3.3 替代品分析
        2.3.4 潜入进入者分析
    2.4 购买者行为分析
3 金杯电工股份有限公司营销现状和问题分析
    3.1 金杯电工股份有限公司简介
        3.1.1 金杯公司概况
        3.1.2 产品简介
        3.1.3 组织架构
    3.2 金杯公司市场营销现状与规划分析
        3.2.1 营销现状
        3.2.2 营销战略规划
    3.3 金杯公司SWOT分析
        3.3.1 优势
        3.3.2 劣势
        3.3.3 机会
        3.3.4 威胁
    3.4 存在的问题
4 “金杯”线缆营销策略优化的设计
    4.1 优化设计的总体布局
        4.1.1 优化设计的指导思想
        4.1.2 优化设计的思路
    4.2 优化营销组织架构
        4.2.1 完善营销机构职能
        4.2.2 改进营销考核机制
        4.2.3 实施内部营销策略
        4.2.4 畅通营销信息交流
    4.3 4R+4P营销组合策略设计
        4.3.1 市场开发策略:关联+产品
        4.3.2 利润保障策略:回报+价格
        4.3.3 及时回应策略:反应+渠道
        4.3.4 关系营销策略:关系+促销
        4.3.5 电子商务策略
        4.3.6 国际营销策略
5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青岛H电缆公司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4 研究的思路和框架
2 相关理论概述
    2.1 市场营销理论及其发展
        2.1.1 4P 营销理论
        2.1.2 4C 营销理论
        2.1.3 4R 营销理论
    2.2 STP 市场营销战略
        2.2.1 市场细分策略
        2.2.2 目标市场策略
        2.2.3 市场定位策略
    2.3 竞争战略理论
3 青岛 H 电缆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3.1 宏观环境的 PEST 分析
        3.1.1 政治法律环境分析
        3.1.2 经济环境分析
        3.1.3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3.1.4 技术环境分析
    3.2 线缆行业发展状况分析
        3.2.1 线缆发展历史
        3.2.2 国际线缆行业发展状况分析
        3.2.3 国内线缆行业发展状况分析
    3.3 竞争环境分析
        3.3.1 主要竞争对手分析
        3.3.2 供应商分析
        3.3.3 替代品分析
        3.3.4 客户分析
        3.3.5 潜在进入者分析
    3.4 青岛 H 电缆公司外部环境综合分析
        3.4.1 主要机会
        3.4.2 主要威胁
4 青岛 H 电缆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4.1 青岛 H 电缆公司发展概况
    4.2 青岛 H 电缆公司组织结构分析
    4.3 青岛 H 电缆公司人力资源分析
    4.4 青岛 H 电缆公司产品研发分析
        4.4.1 产品研发
        4.4.2 研发人员
        4.4.3 研发设施
    4.5 青岛 H 电缆公司生产经营分析
        4.5.1 资金情况
        4.5.2 生产情况
    4.6 青岛 H 电缆公司市场营销分析
    4.7 青岛 H 电缆公司内部环境综合分析
        4.7.1 主要优势
        4.7.2 主要劣势
5 青岛 H 电缆公司的营销策略规划
    5.1 基本竞争战略
    5.2 目标市场选择策略
        5.2.1 高压超高压电缆及附件用户为目标市场
        5.2.2 环保线缆用户为目标市场
        5.2.3 海底电缆用户为目标市场
    5.3 市场定位
    5.4 产品策略
        5.4.1 产品组合一体化与系列化
        5.4.2 产品质量可靠稳定
        5.4.3 产品包装美观耐用
        5.4.4 优良的客户服务
        5.4.5 强大的线缆品牌
    5.5 价格策略
        5.5.1 定价应考虑的因素
        5.5.2 需求导向定价策略
        5.5.3 选定最终价格
    5.6 渠道策略
        5.6.1 分销渠道设计
        5.6.2 渠道重组区域化
        5.6.3 中间商的选择与管理
    5.7 促销策略
        5.7.1 人员推销
        5.7.2 广告宣传
        5.7.3 网络推广
        5.7.4 公共关系
6 青岛 H 电缆公司营销策略的实施保障措施
    6.1 优化组织结构
        6.1.1 决策权下放
        6.1.2 建立学习型组织
        6.1.3 流程再造提高组织效率
        6.1.4 组织结构需动态变化
    6.2 加大研发创新力度
        6.2.1 掌握产品发展趋势
        6.2.2 通过合作降低研发成本
        6.2.3 加大科技创新
    6.3 提高成本控制能力
        6.3.1 控制成本驱动因素
        6.3.2 改造公司的价值链
        6.3.3 培养低成本的企业文化
    6.4 加大国际营销力度
        6.4.1 加强外贸人员的招聘和培养
        6.4.2 制定并实施有效的奖罚措施
        6.4.3 生产安排对国际订单倾斜
        6.4.4 增加国际营销渠道
7 结语
    7.1 本论文所做工作
    7.2 需进一步研究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企业家社会网络、双元性创新与技术创新绩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论背景
    1.2 研究问题
    1.3 关键概念
        1.3.1 企业家社会网络
        1.3.2 双元性创新
        1.3.3 技术创新绩效
        1.3.4 高技术企业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4.3 结构安排
    1.5 可能的创新点
    1.6 本章小结
2 文献与理论研究述评
    2.1 关于社会资本理论研究
        2.1.1 社会资本理论的历史脉络
        2.1.2 社会资本理论的主要争议
        2.1.3 社会网络与社会资本之间的逻辑
    2.2 关于社会网络理论研究
        2.2.1 社会网络形成动因研究
        2.2.2 社会网络形成动因的评述
        2.2.3 社会网络概念及其内涵
    2.3 企业社会资本、企业家与社会网络
        2.3.1 企业社会资本的思想、功效及挑战
        2.3.2 关于企业家的概述
        2.3.3 企业社会资本维度结构的批判性解读:企业家个体视角
        2.3.4 企业家社会网络:利益相关者网络视角
    2.4 企业家社会网络研究进展
        2.4.1 企业家社会网络的结构性研究
        2.4.2 企业家社会网络的建构与动态演化研究
        2.4.3 企业家社会网络对技术创新绩效影响的两面性研究
    2.5 社会网络、企业家与企业双元性创新
        2.5.1 企业创新行为阐释:双元性创新视角
        2.5.2 探索式创新与利用式创新之间的平衡
        2.5.3 社会网络、双元性创新与创新结果
        2.5.4 企业家与双元性创新的关系
    2.6 现有文献评述
        2.6.1 企业家社会网络研究评述
        2.6.2 企业家社会网络与双元性创新关系的评述
3 企业家社会网络与技术创新绩效关系:探索性案例研究
    3.1 案例研究方法概述
    3.2 研究设计
        3.2.1 理论背景与理论预设
        3.2.2 案例选择
        3.2.3 数据收集
        3.2.4 数据分析方法
    3.3 案例对象简介
        3.3.1 A线缆企业
        3.3.2 B制药企业
        3.3.3 C电机企业
        3.3.4 D通信设备企业
    3.4 案例内分析
        3.4.1 企业家社会网络特征
        3.4.2 双元性创新
        3.4.3 技术创新绩效
    3.5 多案例间比较研究
        3.5.1 企业家社会网络与技术创新绩效
        3.5.2 双元性创新与技术创新绩效
        3.5.3 企业家社会网络与双元性创新
    3.6 本章小结
4 企业家社会网络与技术创新绩效关系的理论模型
    4.1 企业家社会网络对技术创新绩效影响的理论假设
        4.1.1 达高性与技术创新绩效
        4.1.2 异质性与技术创新绩效
        4.1.3 广泛性与技术创新绩效
        4.1.4 关系强度与技术创新绩效
    4.2 双元性创新与技术创新绩效
        4.2.1 探索式创新与技术创新绩效
        4.2.2 利用式创新与技术创新绩效
    4.3 双元性创新对达高性与技术创新绩效的中介作用
        4.3.1 探索式创新对达高性与技术创新绩效关系的中介作用
        4.3.2 利用式创新对达高性与技术创新绩效关系的中介作用
    4.4 元性创新对广泛性与技术创新绩效的中介作用
        4.4.1 探索式创新对广泛性与技术创新绩效关系的中介作用
        4.4.2 利用式创新对广泛性与技术创新绩效关系的中介作用
    4.5 双元性创新对异质性与技术创新绩效的中介作用
        4.5.1 探索式创新对异质性与技术创新绩效关系的中介作用
        4.5.2 利用式创新对异质性与技术创新绩效关系的中介作用
    4.6 双元性创新对关系强度与技术创新绩效的中介作用
        4.6.1 探索式创新对关系强度与技术创新绩效关系的中介作用
        4.6.2 利用式创新对关系强度与技术创新绩效关系的中介作用
    4.7 本章小结
5 企业家社会网络与技术创新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方法论
    5.1 问卷设计
        5.1.1 问卷的基本结构
        5.1.2 问卷设计过程
        5.1.3 问卷防偏措施
    5.2 变量测度
        5.2.1 技术创新绩效变量
        5.2.2 企业家社会网络的特征变量
        5.2.3 双元性创新变量
        5.2.4 控制变量的测量
    5.3 数据收集与及有效性控制
        5.3.1 样本与调研对象选择
        5.3.2 问卷的发放及回收
    5.4 分析方法
    5.5 本章小结
6 企业家社会网络与技术创新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
    6.1 描述性统计分析
    6.2 信度与效度检验
        6.2.1 效度检验结果与分析
        6.2.2 信度检验结果与分析
    6.3 相关分析与回归三大问题检验
        6.3.1 相关分析
        6.3.2 回归三大问题检验
    6.4 企业家社会网络与技术创新绩效关系检验
    6.5 双元性创新与技术创新绩效关系检验
    6.6 双元性创新中介效应检验
        6.6.1 探索式创新中介效应检验
        6.6.2 利用式创新中介效应检验
    6.7 分析与讨论
        6.7.1 实证研究的整体结果
        6.7.2 企业家社会网络与技术创新绩效的关系
        6.7.3 双元性创新与技术创新绩效的关系
        6.7.4 双元性创新的中介作用
    6.8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理论贡献与管理启示
        7.2.1 理论贡献
        7.2.2 管理启示
    7.3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访谈提纲
附录2:调查问卷
附录3: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9)目标成本管理在昆明电缆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主要研究方法
2 目标成本管理相关理论
    2.1 目标成本管理的含义
    2.2 目标成本管理的形成与发展
    2.3 目标成本管理与传统成本管理的比较
    2.4 目标成本管理的基础要素
    2.5 实施目标成本管理应遵循的原则
    2.6 实施目标成本应建立合理的组织结构
    2.7 实施目标成本管理遵循的程序
3 昆明电缆目标成本管理现状分析
    3.1 电缆行业背景分析
    3.2 市场环境分析
    3.3 昆明电缆基本情况分析
    3.4 昆明电缆成本管理发展分析
    3.5 市场环境变化与昆明电缆成本管理现状的问题分析
    3.6 昆明电缆实行目标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4 对昆明电缆进一步推行目标成本管理的对策建议
    4.1 对目标成本源头的控制
    4.2 调整现有的组织机构
    4.3 规范基础工作,加强复合型专业人员培养
    4.4 推行全面预算
    4.5 对昆明电缆材料价格及采购成本的风险控制对策建议
5 目标成本法与作业成本法相结合的探讨
    5.1 作业成本法概念与实施条件
    5.2 作业成本法与目标成本法相结合的条件分析
    5.3 作业成本法与目标成本法相结合的实施
    5.4 作业成本法与目标成本法相结合的优势分析
6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安徽省无为县特种电缆工业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本文框架结构
    1.3 本文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国内外电线电缆行业概况
    2.1 行业地位与概况
    2.2 西方发达国家电线电缆行业发展现状
        2.2.1 全球电线电缆行业整体概况
        2.2.2 西方主要国家和地区电缆发展情况
        2.2.3 全球电线电缆行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2.3 我国电线电缆行业发展现状
        2.3.1 我国电线电缆行业总体运行情况
        2.3.2 我国电线电缆行业发展现状
        2.3.3 我国电缆行业存在的问题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无为县高沟特种电缆行业发展概况
    3.1 发展概况
    3.2 无为县高沟特种电缆产业发展回顾
    3.3 无为县电缆产业特点
    3.4 无为县电缆产业得以成功的要素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无为县高沟特种电缆产业的环境分析
    4.1 经济环境
    4.2 政策因素
        4.2.1 产业政策
        4.2.2 进出口政策
    4.3 社会环境
    4.4 技术环境
    4.5 行业分析
        4.5.1 区域分布
        4.5.2 行业集中度
        4.5.3 进出口状况
        4.5.4 市场需求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无为县电缆行业 SWOT 分析
    5.1 SWOT 分析的理论基础
        5.1.1 “SWOT 分析”的概念
        5.1.2 SWOT 的组成部分
    5.2 无为电缆行业 SWOT 分析
        5.2.1 竞争优势(strength)
        5.2.2 竞争劣势(weakness)
        5.2.3 机遇(opportunity)
        5.2.4 威胁(threaten)
第六章 无为县电缆行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四、试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电线电缆行业的影响(上)(论文参考文献)

  • [1]耐蚀铝合金导体材料研究[D]. 王建华.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2]全球价值链背景下中国出口增加值隐含碳研究[D]. 钱志权. 华东师范大学, 2018(12)
  • [3]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创新与完善[D]. 高国钧. 西南政法大学, 2016(10)
  • [4]连续流变挤压与形变热处理制备Al-Ag-Sc-Zr合金导线的研究[D]. 凌程. 东北大学, 2015(12)
  • [5]推进中国与中亚五国贸易投资便利化研究[D]. 韩东. 新疆大学, 2015(03)
  • [6]事业部体制下“金杯”线缆营销策略优化研究[D]. 丁配春. 中南大学, 2014(02)
  • [7]青岛H电缆公司营销策略研究[D]. 任广志. 中国海洋大学, 2013(03)
  • [8]企业家社会网络、双元性创新与技术创新绩效[D]. 吴俊杰. 浙江工商大学, 2013(08)
  • [9]目标成本管理在昆明电缆的应用研究[D]. 保桂芬. 云南大学, 2010(03)
  • [10]安徽省无为县特种电缆工业发展对策研究[D]. 徐鹏飞. 合肥工业大学, 2009(10)

标签:;  ;  ;  ;  ;  

论加入世贸组织对电线电缆行业的影响(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