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立独立的设计审核制度势在必行(论文文献综述)
张璇[1](2020)在《中国股票市场制度有效性研究》文中指出制度是规范个人行为的各种规则和约束,制度的主要作用是通过提供有效信息减少不确定性、降低交易费用,形成对经济人的激励与制约。因此,制度是否有效对于制度相关人来说至关重要。股票市场的规范发展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01年3月,中国股票发行实行核准制度;2014年5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顶层规划重构概念以及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度改革;2019年11月,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强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建设”;2020年3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正式实施。中国股票市场制度建设已经进入关键时期,在此背景下,分析股票市场制度有效性,发现制度设计与执行缺陷,构建高效、合理、被相关人普遍认同和遵守的制度,已经显得越来越迫切。本文选取中国股票市场制度有效性研究这一选题,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国股票市场制度有效性进行分析与客观评价,并提出提升股票市场制度有效性的建议。本文的主要内容为:第一,界定股票市场制度有效性并分析相关的制度经济学基本理论。由于尚未有学者对股票市场制度有效性进行界定,因此,本文在借鉴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对于制度有效性理解的基础上,提出股票市场制度有效性包含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从应然性理解,指价值意义上的制度有效性,即股票市场制度安排的合理性;另一层含义是从实然性理解,指结果意义上的制度有效性,即股票市场制度实施效率。通过分析制度、交易费用、制度变迁及包容性制度等新制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形成了股票市场制度有效性的两个评价标准:第一是股票市场制度应然有效性,主要评价股票市场制度的合理性,重点考察制度设计、制度实施机制及制度参与主体三个维度;第二是股票市场制度实然有效性,主要评价制度成本既定下股票市场制度功能效率。第二,比较分析中国股票市场制度与美国股票市场制度。诱致性制度变迁引致中国股票市场制度的产生,而强制性制度变迁则推动中国股票市场制度发展。在中国股票市场发展过程中,随着相关制度的完善,股票市场制度功能的发挥也由以本源功能、基本功能为主逐步发展到本源功能、基本功能、衍生功能共同作用。在阐述美国股票市场制度发展基础上,通过对比分析中美两国股票发行制度、退市制度、信息披露制度、投资者保护制度等制度的基本规定及实际运行效果,发现中国股票市场制度建设的优势与不足,为评价中国股票市场制度有效性打好实践基础。第三,分析及评价中国股票市场制度应然有效性。运用定性分析方法从三个方面分析中国股票市场制度安排的合理性,评价标准包括:股票市场制度安排的普适性与包容性、股票市场制度实施机制的有效性、股票市场制度对参与主体的约束力。中国股票市场在中央政府将区域性股票市场推向全国的过程中,将其作为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的主要场所,政府成为上市公司和中介服务机构的“隐性担保人”,政府主导与市场均衡、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之间的冲突导致股票市场制度安排缺乏一定的稳定性与包容性,并未真正做到“公开、公平、公正”;监管层监管职能错位、监管方式行政化、监管制约机制匮乏导致股票市场制度实施机制低效;上市公司违规频发、中介服务机构诚信缺失、投资者行为偏差导致股票市场制度软约束。因此,在应然性方面,中国股票市场制度安排不尽合理,制度是低效的。第四,分析及评价中国股票市场制度实然有效性。运用定量分析方法评价股票市场制度实施效率,即股票市场基本功能和衍生功能效率。对于筹资-投资功能效率的分析,选取筹资总额、投资者收益率、IPO公司数量、退市公司数量、直接融资比率、国内生产总值、股票流通市值、平均换手率、居民储蓄存款增加额等指标构建DEA模型,结果表明,中国股票市场筹资-投资功能效率整体为“弱有效”,投资功能是缺失的,但2015年以后筹资功能效率经过测算为“有效”,说明中国股票市场自2015年以来的改革方向是正确的,筹资功能效率得到较大提升。对于资本定价功能效率的分析包括股票发行市场和股票交易市场两个方面,结果表明中国股票市场资本定价功能整体效率较低,上证综合指数、深圳成分指数和创业板综合指数三种代表性股票指数呈现均值回避特征,股票交易市场资本定价功能缺失;股票发行市场虽然资本定价功能效率不高,但从分阶段来看,发行定价机制是日趋合理的,定价效率也在逐步提高,进一步说明中国股票市场制度建设方向的合理性。对于资本配置功能效率分析,在资本配置效率经典模型基础上构建以净资产融资率为被解释变量、净资产收益率为解释变量的回归模型,从行业和地区两个维度分析中国股票市场资本配置效率,结果表明,中国股票市场资本配置行业间、地区间差异较大,资本未能实现向高报酬率行业或地区的流入,反而流向了低报酬率行业或地区,资本未被有效使用,资本配置功能效率较低。对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功能效率的分析,选取股权结构、董事会治理、管理层激励、信息披露以及财务绩效等方面的指标构建DEA模型,经过测算,188家上市公司中仅有23家公司的公司治理效率为“有效”,占比为12.23%,股票市场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功能未得到充分发挥。对于分散风险功能效率的分析,选用Va R方法和GARCH模型测度沪深300指数风险并与标准普尔500指数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沪深300指数的日Va R值偏高且波动性较大,中国股票市场承担较高风险,分散风险能力较弱,分散风险功能效率较低。对于信息传递功能效率的分析,选取上证综合指数月度收益率、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CPI指数变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进口增长率、出口增长率、M0增长率、M1增长率、M2增长率等构建多因素回归模型,结果表明股票市场与宏观经济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但Granger因果关系并不显着,股票市场信息传递功能尚未充分发挥其效用。第五,提出提升中国股票市场制度有效性的建议。通过定性与定量分析,无论是从应然性方面还是实然性方面都能够看出,中国股票市场制度整体是低效的。因此,提升中国股票市场制度有效性的主要建议包括:中国股票市场制度变迁应由“政府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转变,以股票发行注册制的全面推行为突破口进行“市场化”取向的制度创新;通过重新定位监管层监管职能、构建市场化监管机制、形成国家层面和全社会范围内的外部监督机制以提高股票市场制度实施机制的执行力度;通过控制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加强中介服务机构诚信制度建设以及培育理性投资者强化股票市场制度约束力。
戴晓婷[2](2020)在《农业企业IPO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张来茜[3](2020)在《注册制背景下科创板差异化信息披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信息披露是我国证券市场的基础制度之一。核准制下证券监管机构存在职责错位,发行人或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未能发挥应有的价格反映功能,信息披露的有效性较低,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未能得到有效的保护。中国证监会与沪深交易所逐步推进发行人或上市公司分行业信息披露,力图有针对性的提升发行人或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有效性,科创板差异化信息披露机制的确立是我国信息披露监管历史发展的自然结果。资本市场注册制改革进程中,信息披露是重中之重。科创板试点注册制改革是科创板与注册制的结合,在注册制基础制度改革的作用下,比如股票发行和上市审核制度变革、监管机构职权调整、压实证券服务机构责任与建立合格投资者机制等,科创板创设了差异化信息披露机制。差异化信息披露包含两个层面含义,一是指不同层次的资本市场之间信息披露规则的差异化,二是指针对同一市场板块内不同发行人采用不同的信息披露规则。前者是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应有之义,是区分不同层次板块市场定位的自然结果,作为上交所内部分层之一的科创板与主板、创业板等其他板块的信息披露机制存在差异,因此科创板独特的市场定位也影响着其差异化信息披露机制的形成。后者主要指监管者在设计监管思路时主动安排的差异化,本文主要阐述的差异化信息披露即是后者,指依据发行人或上市公司的不同特点制定符合其企业特性的信息披露要求,而非针对每一个上市企业采取统一的披露要求。注册制试点对科创板差异化信息披露机制影响深远,注册制将投资判断权交给投资者决定了差异化信息披露更要以保护投资者权益为己任,注册制利用市场化因素降低发行人信息披露成本决定着差异化信息披露机制必需在保护投资者权益的同时保障融资人的融资权利、保证符合科创板市场定位的企业公平自由地登陆科创板融资。受注册制影响,科创板差异化信息披露机制具体体现为以主要制度差异化安排为基础调整信息披露要求、不断优化详细的信息披露规则与有效简化信息披露要求三个方面。注册制的基础制度差异化安排是科创板差异化信息披露的内在依托,差异化信息披露是实现基础制度差异化安排的方式与途径。在差异化信息披露的具体规则方面,科创板实施了深化行业信息披露、分阶段信息披露、暂缓或豁免信息披露、调整适用以及多样化披露方式等规则,体现出了与核准制下主板市场信息披露制度的差异。同时,科创板差异化信息披露要求有针对性地、精准性地简化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地内容,适当降低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成本。科创板通过将重大性原则统一为影响投资者决策或影响交易价格二者选其一的标准,将聚焦科创属性以证监会地评价体系和上交所的商业判断相结合,以及上交所创设的倒逼式信息审核模式来贯彻落实科创板差异化信息披露机制。但在科创板设立一年多以来,差异化信息披露机制的执行落实出现了一些问题。首先,过度使用倒逼式问询使得发行信息审核过于冗杂,可能无形之中增大中小型企业的信息披露压力;其次,差异化信息披露仅区分行业因素,标准较为单一,不能体现差异化信息披露的多样性与包容性;再次,科创板虽鼓励上市公司通过自愿性信息披露来增加信息披露的差异性,但对于如何刺激与约束自愿性信息披露,科创板尚未出台明确的制度安排。科创板差异化信息披露机制的价值取向、制度安排与实现路径都深受注册制试点的影响,如若注册制基础制度存在缺陷或落实不到位,则会影响科创板差异化信息披露的执行效果。注册制基础制度问题可能对科创板差异化信息披露机制产生的影响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核准制到注册制,新旧机制的衔接缺失导致科创板重复性信息披露问题不断;第二,注册制试点中合格投资者机制的建立是保障差异化信息披露实施的有效手段,合格投资者机制的漏洞可能使差异化信息披露机制丧失投资者基础,将投资者权益保护置于风险敞口;第三,证券服务机构的利益捆绑操作弱化了差异化信息披露中中介机构信息审核功能,大大削弱了信息披露的差异化执行力度;第四,监管机构之间权力配置与监督问责机制不健全,上交所与证监会审核标准不一致可能导致差异化信息披露缺失客观统一标准,出现监管者自由裁量权过大、监管结果主观臆断的风险。因此,研究科创板差异化信息披露机制必须要厘清科创板试点注册制的基础制度存在的问题与缺陷,以推进注册制改革的完善为抓手不断优化差异化信息披露机制的生存环境。为了使科创板试点注册制平稳顺利实施,较快地向其他板块市场拓展,需要站在全球视野借鉴域外相关国家或地区的差异化信息披露安排。笔者认为,域外发达国家或地区针对中小企业的差异化信息披露安排可以化解我国科创板发行信息审核繁冗、上市信息披露成本较高等问题,比如欧明简化招股说明书政策、美国简化披露与英国的灵活性信息披露监管制度等。实施注册制的国家或地区关于注册制的相关监管经验也非常值得科创板在推进注册制改革时吸纳学习,比如我国香港地区“双重存档制”信息审核制度、美国区分合格投资人的信息披露规则与证券服务机构责任认定规则等。统筹全文,注册制改革与科创板差异化信息披露表里结合、互相补充、互相促进、缺一不可。笔者建议从完善科创板差异化信息披露机制与推进注册制市场化改革导向的基础制度建设两个层面去完善我国差异化信息披露体系的建立与健全。首先,作为多层次资本市场有机组成部分的上交所应当不断完善内部分层管理制度,强化科创板与创业板、新三板的区分度,厘清明确的市场定位,增加市场吸引力与竞争力。构建“原则+规则”相结合的灵活性信息披露监管理念,将差异化标准扩展到发行人或上市公司的公司所处生长阶段、公司体量与融资规模等关键因素。在有效简化信息披露要求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简化中小企业的报告义务,降低融资成本,刺激经济恢复活力。并且,差异化信息披露离不开自愿性信息披露制度的补充,科创板应当尽早建立符合我国资本市场行情的自愿性信息披露指引,以安全港规则豁免善意自愿性披露的违法责任等等。科创板表面制度的实施效果还取决于内在基础制度的运作。在注册制背景下,科创板差异化信息披露机制的优化离不开注册制基础制度的建设与完善。注册制改革最重要的是释放市场力量,以市场竞争带动交易所自律性监管水平的提升,以市场构建合格投资者机制带动投资者权益保护,以市场压实证券服务机构的中介责任,以及以市场约束构建监督问责衔接机制等等。完善的注册制基础制度与科创板信息披露机制才能弥补科创板差异化信息披露的弊端与不足,逐步平稳地向其他资本市场板块拓展,加快我国证券市场差异化信息披露机制体系建设。
李悦宁[4](2020)在《证券市场信息披露监管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9年12月28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第二次修订通过新《证券法》(1),确立了取消核准制、全面推行注册制的新法于2020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在新《证券法》正式施行的前一天——2020年2月29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贯彻实施修订后的证券法有关工作的通知》提出,要分步实施证券发行注册制,继续完善科创板的注册制相关制度规则,同时研究制定创业板施行注册制方案,并探索在其他板块及其他全国性证券交易场所施行注册制的方案,经国务院批准后实施。在各板块及交易场所施行注册制前,继续实行核准制。由此可见,我国正处于证券发行核准制向注册制转轨的关键时期,信息披露制度作为注册制的核心,其重要性被推向风口浪尖。然而通过对新法的研读可以发现,即便在新法背景下,我国现行的信息披露制度仍存在一些遗憾,首先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新法规定大多为原则性、框架性的规则,与信息披露制度急需确定性规则的诉求不相适应,亟待制定更加细化的规则完善信息披露制度体系以进行更好的监管。值此证券市场分步全面实施注册制的转轨时期,信息披露作为注册制的核心,对我国证券市场信息披露监管的系统研究就显得异常迫切与必要,于是笔者撰写此文以期能对我国证券市场信息披露监管制度的完善有所裨益。总的来说,本文通过以下四个部分展开对我国证券市场信息披露监管问题的探究:第一部分介绍了信息披露的基本概念以及我国证券市场信息披露的监管情况,对信息披露的监管进行了总括性的介绍,对概念进行了梳理。第二部分介绍了我国新《证券法》出台背景下、注册制转轨过程中我国证券市场信息披露监管中仍然存在的问题,分别指出了信息披露制度缺乏激励机制、违规信息披露监管滞后、投资者教育制度缺位、上市公司缺乏专门的信息披露问询处、新法背景下对信息披露的简明性要求不够明朗等五个方面的问题,并进行了详细论述。第三部分对成熟证券市场如美国、日本、中国香港分三个小节进行论述,介绍了其各自信息披露监管制度的特点,并在第四小节进行了总结借鉴和简要评析。第四部分在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自身的情况,在对成熟证券市场信息披露监管制度的辩证借鉴下,提出了我国当前阶段应该改进的五个方面,分别是:建立有激励机制的信息披露制度、关注违规信息披露监管滞后现状以建立多种专业人员纳入证监会工作人员序列机制、完善与证券发行注册制改革相适应的投资者教育制度、在立法上规定上市公司设立专门的信息披露问询处、在立法上对信息披露的简明性要求进行细化等五个部分,进行了细致的论述,提出了相对详实、可行性高的建议。
孙家惠[5](2020)在《城市管理领域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到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60%之高。这意味我国城市发展搭上了快车。城市的治理和发展直接体现政府的行政行为能力,城市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百姓生活。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管理执法将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挑战。2019年1月3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8)118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对行政执法工作做出了全面部署。要求各行政执法机关全面推行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众所周知,在城管行政执法时存在一定的法律冲突,因其在上层建筑,至今没有制定统一的《城市管理法》。所以笔者认为:在城市管理领域推行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既是为城管执法提供法律依据,完善城管执法体制的同时,也是为统一城管执法,规范城管执法,制定统一的《城市管理法》的必经之路。城市管理部门为了响应这一号召,各地方城市管理局纷纷制定本单位的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办法。建立健全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这项制度,使得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更加符合法律规定,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提供了法律参考,同时完善了城管执法体制,提高了城管执法质量,降低了行政败诉率。因此探索城市管理领域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富有理论和实践的指导意义,这是推进全面建设法治城管的又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举措。建立城管部门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有助于理顺城管执法体制,加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机构建设,提高执法和服务水平。但是该制度目前还存在一些比较多的问题,例如一些城市管理部门仍然仅仅根据《指导意见》做了概括性的规定,宽泛的规定了审核机构,审核范围,审核内容,审核责任四个方面。在实际操作中,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工作所涉及的问题远远超超出以上四个方面,本文针对这些问题,从六个部分入手,探析城市管理领域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办法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对策。其具体内容分别如下:第一部分为:简要介绍城市管理领域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的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在城市管理领域推行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有哪些理论和实践价值。第二部分为:城市管理领域综合执法的改革与发展,探析城市管理执法体制的源头,为什么要在城市管理领域推行该项制度。第三部分为:城市管理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内容,以国务院发布的“三项制度”为背景,探究城市管理领域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具体内容。第四部分为:城市管理领域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的价值与功能。第五部分为:城管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存在的问题。第六部分为:城管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张冀[6](2020)在《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 ——以四川省高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强化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专门研究,既是关注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正视问题不足的客观要求,又是立足当下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相对薄弱、深思理论内核的题中之义。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强调新媒体、新技术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运用。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是校园新型主流媒体之一,已经成为高校传播信息与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擅于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牢牢把握高校微信公众平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趋势,积极凭借高校微信公众平台这一鲜活载体,深入发掘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将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优势与信息科技有机融合,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起来,在新时代彰显吸引力、亲和力,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由此,本文主要对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学理问题、功能类型、问题成因、规范要求、实践路径等问题展开研究。第一,理论前提。理论分析是支撑论说的学理依据,本文分别对微信公众平台、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概念、发展历程、内涵特征,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内涵等进行学理审思。从马克思主义的交往理论、灌输理论等,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论、接受论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关重要论述,以及传播学等相关学科理论对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给予理论阐释。从理论高度对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进行系统论证分析,彰显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的必要性、可行性与迫切性。媒介在不同时代都充当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与载体,传播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具有典型的意识形态属性和媒体属性,展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时代之需,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提供内容承载与技术支撑,思想政治教育者亟需掌握新媒体新技术,将其打造成价值引领、凝聚共识的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第二,功能形态。提炼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六种类型,即以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功能、导向功能、服务功能、互动功能、开发功能、凝聚功能的类别得以展现。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坚持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让大学生“多维度”地认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丰富平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资源库,为大学生提供推送服务、查询服务与咨询服务,实现教育双方的实时互动、平等互动与多元互动,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潜能,促使大学生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关心国家、政党、民族的前途与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助推全体大学生对伟大中国、伟大民族、伟大中国共产党、伟大中华文化的认同,夯实大学生的思想基础,凝聚大学生的政治共识,推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第三,现实依据。指出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现状、问题及成因。本文以省内126所高校微信公众平台为调查对象,系统梳理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阵地样态与内容建设,了解关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开通状况、定位介绍、栏目设置以及运营主体、运营人员、运营推送等情况,对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重点事件进行系统分析。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仍然存在着思想政治教育运营力量投入不足、运营推送专业不强,内容建设导向不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认同不高、思想政治教育栏目十分欠缺等问题,其高校缺乏微信公众平台运营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大学生对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认知不足、教育双方对平台需求存在偏差、平台推送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形式缺乏创新性转化、平台的机制建设弱化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主要制约因素。第四,对策建议。本文从宏观层面,提出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规范遵循。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在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互动交流为支点”的理念宗旨下,在主导性与多样性、灌输性与启发性、人文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原则遵循中,坚守激浊扬清的价值立场,洞察大学生的价值诉求、明晰新时代的价值趋向,以理想信念教育、红色革命文化与中华优秀道德教育为目标指向助推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本文从具体层面,提出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实践路径。强化政治素养、加强业务学习、实施名师计划、发挥全员作用的高校微信公众平台队伍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前提所在;培育学生新媒介素养、培养学生意见领袖、提升学生信息鉴别力、激发学生自我教育意识的学生素养提升是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关键所在;创新推送类型、重视标题制作、构建话语内容、打造主流栏目的内容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重点所在;健全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领导机制、管理机制、评估体制、协调机制是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保障所在。此外,与本研究相结合,笔者创建并运营微信公众平台“明德e堂”,以检验自己的分析或得到新的启发。作为附录,笔者把它放在最后,以作参考。
苗晶晶[7](2020)在《D物业公司内部控制问题研究》文中认为1981年,我国诞生了第一家物业管理公司,三十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逐步深入,物业公司作为产业链条的下游产业,成为第三产业中充满活力的新兴产业。截至2019年11月,我国注册的物业管理公司共计10万余家,其中上市公司17家。住宅物业管理规模超过150亿平方米。经过内兴外引的长足发展,物业公司早已摆脱了简单的行政转接、保洁清理等简单功能。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使得物业公司的管理工作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物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开始凸显,变得日益严峻。如何使物业管理工作效能最大化,物业公司内控研究问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在内控五要素的基础上,以当前D物业公司内部控制中出现的问题为研究起点,通过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和描述性分析法,对D物业公司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纳和分析,找到当前D物业公司在内控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改进建议。首先本文阐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通过整理国内外研究现状,明确了内部控制理论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向,重点阐述了内部控制五要素的内涵,阐明了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方法,并且总结了物业管理的特殊性以及对内部控制的影响,确定了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随后,本文从D公司的实际情况出发,在简要介绍公司概况的基础上,通过图表说明近年来D公司利润率逐年降低的现状,以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对当前D公司内部控制现状进行调研。经过统计性分析后,发现当前D公司内部控制存在如下问题:一是内部控制环境较差,制度不完善,权责不明晰和企业文化不独立;二是风险评估意识薄弱,管理层风险意识防范不足,缺少科学风险评估体系,也没有风险预判措施;三是控制活动力度不足,预算和采购流程不规范,资金管理存在漏洞,资产管理不严格;四是信息沟通效率低,不仅公司内部沟通存在问题,过于绑定母公司和与客户之间的沟通都存在问题。五是内部监督职能缺位,对监督的重视程度不足,缺少独立监督部门,监督反馈机制不健全。找到以上问题后,本文针对问题提出了以下对策:改善公司内部环境,完善制度,明细权责,逐步建设特色企业文化;提升风险意识,建立科风险评估体系,提前进行风险预判;加强控制活动力度,规范预算和采购流程,增设资金监管部门和环节,设立资产严格管理措施;上线智慧物业平台,多渠道拓宽沟通渠道,简化与上级公司之间的沟通方式,进行年底客户满意度调查。提升内部监督的意识,增强内部监督独立性,健全内部监督反馈机制。本文的创新点:当前我国物业行业蓬勃发展,内部控制作为学界研究的热点,以物业企业为研究对象的资料较少。本文将研究重点放在物业公司的服务性和其运营中实际存在的问题方面,讨论为何物业企业会出现利润逐年下滑,通过完善其内部控制找到解决对策。
李天[8](2020)在《G公司采购管理策略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改革开放后国民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各类民营企业在充分享受改革成果而快速成长的同时,伴随着日渐饱和的市场大背景,其所面临的行业内部竞争和环境外部挑战也日益突出。民营企业如何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红海战争中求生存、图发展,是每一个企业经营者无时无刻不在思考的问题。“开源节流”是每一个企业管理者都熟知的经营真理,在受到日益严峻的市场竞争冲击而使得“开源”成本越来越高且越发困难之时,“节流”的降本增效作用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来说就显得愈发重要,而采购无疑是节流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采购管理工作的成果不仅表现在传统概念中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工作的保证及对企业最终产出产品质量的影响上,更越来越多的表现在对企业业务利润、资金占用、仓储费用等显性或隐性财务成本上的影响。美国通用公司着名CEO杰克·韦尔奇认为“采购和销售是公司唯一能挣钱的部门,其他任何部门发生的都是管理费用”,这一观点充分阐明了采购管理对于一个企业的重要程度。本文的研究案例样本G公司成立于1993年,总部位于南京,集团主营业务为传统餐饮及品牌住宿。伴随着集团规模的不断扩大,对于内部综合管理的要求日益凸显,特别是长久以来一直延续的“各自为政”的松散分散型采购制度亟待改进。自2006年起推行了数十年采购改革政策后虽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不可否认的是成绩背后也暴露出较多的弊端和问题。本文在上述研究背景下以G公司作为分析主体,立足作者切身工作体会,通过文献研究、调查问卷、数据分析等方法,全面综合思考了研究主体在现行采购管理战略上的成绩和不足之处。对于其现行采购管理战略的优化从战略、制度和流程三个不同层次提出了新的思路,也对如何落实相关思路从战略定位、物资管理、供应商协调、人员团队激励等具体方面设计出一系列具有针对性并行之有效的方案措施。本文研究成果对于其他处于相同或相近行业且规模性质相似企业的采购管理实践过程和管理同样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冯钰平[9](2019)在《新制度主义视域下中国学位制度变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学位制度包含学位体系、学位授予标准、学位质量保障制度以及学位授权审核制度等内容,是高等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重新审视中国学位制度的变迁逻辑,对完善我国学位制度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本研究基于新制度主义经济学、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和新制度主义社会学,构建新制度主义理论综合分析框架,结合文献计量方法,剖析中国学位制度的变迁轨迹,分析中国学位制度变迁的动力源泉与影响因素,预测中国学位制度变迁的逻辑归宿是中国特色学位制度。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历史观”和“结构观”,结合文献计量分析方法,探寻中国学位制度变迁的轨迹。从历史观角度审视,发现中国学位制度变迁以强制性制度变迁为主,诱致性制度变迁为辅,突变与渐变交互出现,关键节点和阈值效应交织其中。突变完成后则以阈值效应为主,中国学位制度变迁呈现渐进性变迁的特征。从结构观视角分析中国学位制度主体的相互关系,认为中国学位制度变迁的主体可以分为政府、学位授予单位和社会力量,三方主体在中国学位制度变迁中的权力结构呈现非对称性,政府占据主导地位。中国学位制度变迁的结构特征总体表现为政府强力主导,学位授予单位主动响应,社会力量些微参与。综合历史观和结构观,发现在学习效应、协作效应和适应性预期的影响下,“政府主导”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已然形成路径依赖,若想弱化路径依赖效应,须利用学位制度变迁的关键节点和阈值临界点。同时,运用共词分析和聚类分析两种文献计量方法,使用Pajek软件对改革开放以来学位政策文本的主题词进行可视化处理,探究中国学位制度的政策热点,展现中国学位制度的变迁路径。发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学位政策的焦点包括“学位”、“专业学位”、“学位授权审核”、“研究生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和“来华留学生”等内容。在政府的主导下,中国学位制度变迁呈现两条明显路径,分别是从学术至上转变为学术与职业并举,从国内承认发展为国际认可。在政府建立学位制度整体框架的基础上,经国家授权的学位授予单位根据政府出台的宏观政策制定相应的制度细则,中国学位制度在强制性制度变迁与诱致性制度变迁的共同作用下不断深化发展。构建新制度主义的综合分析框架,从需求和供给的进路分析影响中国学位制度变迁的动力与阻力。第一,基于新制度主义经济学,从经济增长、技术进步和教育发展三个方面探究引致学位制度变迁的动力因素。通过测算19932017年各类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发现职业教育为中国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了进一步激发职业教育促进经济增长的潜能,须解除职业教育发展的制度阻碍,建立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特点的学位制度。结合技术进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双一流”建设以及学习型社会建设,分析其对学位类型、学位授予标准、学位质量保障制度以及学位授权审核制度提出的新要求。第二,从制度成本、法律因素、文化观念和政策制定者偏好四个角度分析影响中国学位制度供给的因素。就制度成本而言,制度成本影响学位制度变迁主体的参与程度,制度成本越高,政府越倾向于维持制度现状,学位授予单位越容易选择消极参与变迁。就法律因素而论,法律基础是学位制度变迁的重要影响因素,学位法律不完备将极大地增加学位制度变迁的不确定性。从文化观念的角度来看,文化观念能影响学位制度变迁的效果,集权计划式思想易限制学位制度变迁的灵活性,“重学轻术”思想将增大学位制度变迁的阻力,熟人社会文化易增加学位制度变迁的交易费用。而在强制性制度变迁的框架中,政策制定者偏好能直接影响学位制度变迁的优先顺序和效率。因此,适应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民接受教育提升自我的需求,构建学术性与职业性分化明显且能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学位制度,需疏导政治、经济、法律与文化方面的阻力,增加学位制度的有效供给,在这一过程中,积极探索学位制度的中国特色。从理论层面剖析,基于制度变迁的强制同形性、模仿同形性和规范同形性,认为制度分化与创新是制度变迁的必然结果。从实践层面分析,通过梳理西方国家学位制度的演进历程,发现其学位制度在变迁过程中生成了新的特色;而中国学位制度在变迁历程中初步呈现中国风格,凝练了政治性和国家性,推断中国特色学位制度是中国学位制度变迁的逻辑归宿。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在经济因素和高等教育发展方面存在相似之处,但政治体制和文化观念差异较大,中国学位制度变迁须基于中国国情,学习借鉴国外学位制度的先进理念和先进做法,使学位制度变迁轨迹越来越接近社会发展轨迹,变迁内容越来越符合人民实际需要,变迁方向越来越彰显中国特色。扎根中国现实情境,探索中国特色,不仅是中国学位制度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辉煌成就的重要原因,更是未来中国学位制度变迁须坚持的方向。本研究的创新点主要有三点。第一,选择了新的研究视角。从制度变迁的视角研究中国学位制度的产生、发展及走向,构建了新制度主义理论的综合分析框架,剖析了中国学位制度演进的动态过程,分析了变迁历程中的强制性变迁与诱致性变迁,阐述了变迁进程中制度主体的结构关系,探讨了如何从旧的学位制度转变到新的学位制度。第二,采用了新的分析范式。将定量分析与定性研究综合运用于学位制度研究。用文献计量方法可视化地展现中国学位制度变迁路径,阐释政策背后的价值选择;用新制度主义理论探讨中国学位制度变迁的轨迹、动力、影响因素和变迁方向。第三,提出了新的理论观点。基于中国学位制度的历史变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需求,得出了三个结论。一是不同于西方学位制度的“自发演进”,政府主导的强制性制度变迁贯穿于中国学位制度变迁的始末,中国学位制度在政府主导的强制性变迁下取得了快速发展。二是在一定条件下,政府主导的强制性变迁效率优于诱致性变迁。三是中国学位制度变迁的必然结果是建立中国特色学位制度,在吸收国外学位制度有益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创新制度设计,凝练中国特色,实现从普通中国学位制度向中国特色学位制度的质性变迁。
刘静[10](2019)在《中国引入证券发行注册制研究》文中指出我国证券市场发展几十年,证券发行审核制度经历了从审批制到核准制的蜕变,如今随着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资本市场化程度日益加深,现有的证券发行制度弊端显现,已不能满足证券市场的需要,而证券发行注册制的优势也被凸显出来,我国引入证券发行注册制的改革便被提上日程,关于中国引入证券发行注册制的研究也在不断加深。本文通过对海外证券发行注册制的研究分析,探讨我国证券发行审核制度的弊端,找出注册制的比较优势,从而对我国引入证券发行注册制提出可行的策略和方法。文章共分为六章,第1章为绪论,主要介绍了本文选题的依据是什么,研究此课题的意义以及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之后找出本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的主要内容,最后指出本文的主要创新和不足。本文第2章主要是对海外证券发行注册制的一般考察,通过研究海外证券发行注册制的缘起和演进来寻找其优势和基本条件,本文选取了海外证券发行注册制最具典型的美国和日本进行研究,找出注册制得以良好运行的共性条件,为我国实行证券发行注册制提供借鉴依据。第3章主要是研究我国引入证券发行注册制的必要性。从我国证券发行审核制度的演进入手,分析证券发行核准制的实施效果和历史贡献,然后找出现行证券发行审核制度存在的弊端及其引起的种种困境,由此得出需要进行证券发行注册制改革。第4章主要是探讨我国引入证券发行注册制所面临的困境,包括政府干预过多;现行监管体制存在缺陷;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上市公司退市困难,这些困境是我国引入证券发行注册制过程中的绊脚石,需要妥善解决。第5章是针对上文中我国引入证券发行注册制面临的困境提出的解决方案,主要有厘清政府和证券市场的边界;建立多元化分权管理体制;建立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和完善上市公司退市机制,这些解决方案都是为了引入注册制所需要的,是从外围环境的角度考虑的,除此之外,还有针对引入证券发行注册制所需要的中国式改造方案和引入路径研究。最后第6章是文章的结语,是对本文的总结和概括,把整个文章的框架和主要内容梳理了一遍。
二、建立独立的设计审核制度势在必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建立独立的设计审核制度势在必行(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股票市场制度有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1.2.1 制度有效性的衡量标准研究 |
1.2.2 制度有效性的影响因素研究 |
1.2.3 股票市场制度研究 |
1.2.4 国内外研究评析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1.4.1 可能的创新点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股票市场制度有效性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分析 |
2.1 基本概念界定 |
2.1.1 股票与股票市场 |
2.1.2 股票市场制度 |
2.1.3 股票市场制度有效性 |
2.2 新制度经济学对股票市场制度有效性的理论分析 |
2.2.1 制度的基本理论与股票市场制度功能界定 |
2.2.2 交易费用理论与股票市场制度成本测度 |
2.2.3 制度变迁理论与股票市场制度演变的路径依赖 |
2.2.4 包容性制度理论与股票市场制度创新的包容性 |
2.3 股票市场制度有效性评价标准 |
2.3.1 股票市场制度应然有效性评价 |
2.3.2 股票市场制度实然有效性评价 |
第3章 中国股票市场制度与美国股票市场制度比较 |
3.1 中国股票市场制度产生与发展 |
3.1.1 诱致性制度变迁引致中国股票市场的产生 |
3.1.2 强制性制度变迁推动中国股票市场的发展 |
3.2 中国股票市场制度功能定位 |
3.2.1 股票市场制度功能的一般论述 |
3.2.2 中国股票市场制度功能演进 |
3.3 美国股票市场制度与中美股票市场制度比较 |
3.3.1 美国股票市场制度 |
3.3.2 中美股票市场制度比较 |
第4章 中国股票市场制度应然有效性分析 |
4.1 股票市场制度安排的普适性与包容性分析 |
4.1.1 政府主导与市场均衡的冲突 |
4.1.2 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冲突 |
4.2 股票市场制度实施机制有效性分析 |
4.2.1 监管层与被监管者博弈模型 |
4.2.2 监管职能弱化导致股票市场制度实施机制低效 |
4.3 股票市场制度对参与主体的约束力分析 |
4.3.1 信息不对称与上市公司违规行为频发 |
4.3.2 短期利益效应与中介服务机构诚信缺失 |
4.3.3 先验信念与投资者投资行为偏差 |
4.4 中国股票市场制度应然有效性分析小结 |
第5章 中国股票市场制度实然有效性检验——股票市场基本功能效率评价 |
5.1 筹资-投资功能效率与中国股票市场制度有效性 |
5.1.1 股票市场筹资-投资功能效率评价方法 |
5.1.2 中国股票市场筹资功能效率评价 |
5.1.3 中国股票市场投资功能效率评价 |
5.2 资本定价功能效率与中国股票市场制度有效性 |
5.2.1 中国股票发行市场资本定价功能效率评价 |
5.2.2 中国股票交易市场资本定价功能效率评价 |
5.3 资本配置功能效率与中国股票市场制度有效性 |
5.3.1 股票市场资本配置功能效率衡量标准 |
5.3.2 中国股票市场行业维度资本配置效率评价 |
5.3.3 中国股票市场地区维度资本配置效率评价 |
5.4 中国股票市场基本功能效率评价小结 |
第6章 中国股票市场制度实然有效性检验——股票市场衍生功能效率评价 |
6.1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功能效率与中国股票市场制度有效性 |
6.1.1 指标选择与数据来源 |
6.1.2 中国股票市场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功能效率评价 |
6.2 分散风险功能效率与中国股票市场制度有效性 |
6.2.1 研究方法 |
6.2.2 中国股票市场分散风险功能效率评价 |
6.3 信息传递功能效率与中国股票市场制度有效性 |
6.3.1 指标选取与模型设定 |
6.3.2 中国股票市场信息传递功能效率评价 |
6.4 中国股票市场衍生功能效率评价小结 |
第7章 中国股票市场制度有效性的评价与提升建议 |
7.1 中国股票市场制度有效性的评价 |
7.2 中国股票市场制度有效性的提升建议 |
7.2.1 中国股票市场制度创新的路径选择 |
7.2.2 提高中国股票市场制度实施机制执行力度 |
7.2.3 强化中国股票市场制度约束力 |
第8章 研究结论与未来研究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注册制背景下科创板差异化信息披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四、研究方法 |
五、论文结构 |
六、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科创板差异化信息披露机制的成因分析 |
第一节 历史视角:我国差异化信息披露的发展进程 |
一、核准制下证券市场信息披露的问题 |
二、沪深交易所分行业信息披露趋势 |
三、全面深化行业信息披露阶段 |
第二节 市场视角:科创板的市场定位 |
一、科创板的科技驱动与投资风险 |
二、科创板在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中的定位 |
三、科创板和域外资本市场的竞争 |
第三节 制度视角:科创板试点注册制改革 |
一、股票发行上市审核制度变革 |
二、监管机构职权配置调整 |
三、压实证券服务机构责任 |
四、构建合格投资者机制 |
第二章 科创板差异化信息披露的制度安排 |
第一节 科创板差异化信息披露的价值取向 |
一、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
二、兼顾发行人和上市公司的融资权利 |
三、保障证券市场的公平自由竞争 |
第二节 科创板差异化信息披露机制的具体体现 |
一、基础制度的差异化安排 |
二、优化信息披露规则 |
三、有效简化信息披露要求 |
第三节 科创板差异化信息披露的实现路径 |
一、统一重大性原则标准 |
二、聚焦科创属性评价 |
三、构建“倒逼式”信息审核机制 |
第三章 注册制下科创板差异化信息披露的问题 |
第一节 科创板信息披露监管的实践问题 |
一、发行审核问询过于繁冗 |
二、差异化披露标准过于单一 |
三、尚未形成完善的自愿信息披露机制 |
第二节 注册制改革问题可能对科创板差异化信息披露的影响 |
一、新旧机制缺乏衔接增加科创板重复性信息披露 |
二、科创板合格投资者漏洞侵蚀差异化信息披露的投资者基础 |
三、证券服务机构利益捆绑削弱差异化信息披露的执行力度 |
四、监管机构缺乏监督扩大差异化信息披露的自由裁量权 |
第四章 域外差异化信息披露的经验借鉴 |
第一节 降低中小企业信息披露成本的举措 |
一、美国层次化信息披露规则 |
二、欧美简化股票发行信息披露报告的趋势 |
三、英国AIM灵活性的信息披露监管模式 |
第二节 注册制配套机制建设经验 |
一、我国香港地区“双重存档”信息审核机制 |
二、美国区分合格投资人信息披露制度 |
三、美国对中介机构虚假陈述的民事赔偿责任认定 |
第五章 完善差异化信息披露机制的建议 |
第一节 健全科创板差异化信息披露机制 |
一、健全上交所内部分层管理制度 |
二、构建“原则+规则”相结合的差异化标准 |
三、简化中小企业信息披露报告义务 |
四、完善上市公司自愿信息披露机制 |
第二节 深化注册制改革的市场化导向 |
一、提升交易所自律监管水平 |
二、明确证券服务机构的独立角色与责任 |
三、补充合格投资者穿透监管机制 |
四、构建体系化的信息衔接监督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4)证券市场信息披露监管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我国证券市场信息披露监管概述 |
(一)信息披露的起源和发展及其监管的历史沿革 |
1.信息披露的起源和发展 |
2.我国信息披露监管的历史沿革 |
(二)信息披露监管的相关内容 |
1.信息披露监管的制度体系 |
2.信息披露监管的主要内容 |
3.信息披露违规的表现形式 |
二、我国证券市场信息披露监管存在的问题 |
(一)信息披露制度缺乏激励机制 |
(二)违规信息披露监管滞后 |
(三)投资者教育制度缺位 |
(四)上市公司缺乏专门的信息披露问询处 |
(五)新法背景下对信息披露的简明性要求不够明朗 |
三、证券市场信息披露监管中的一些成熟经验借鉴 |
(一)美国 |
1.相对完备的法律体系 |
2.证券发行阶段多层级的信息披露审核制度 |
3.简明英语规则 |
(二)日本 |
1.不断改革的法律体系 |
2.投资者分类保护制度 |
3.课征金制度 |
(三)中国香港 |
1.自律监管向法定监管的转变 |
2.独具特色的发行审核方式 |
3.对投资者利益的保护更加直接 |
(四)总结与借鉴 |
四、完善我国证券市场信息披露监管的建议 |
(一)建立有激励机制的信息披露制度 |
(二)关注违规信息披露监管滞后现状 |
(三)完善与证券发行注册制改革相适应的投资者教育制度 |
(四)在立法上规定上市公司设立专门的信息披露问询处 |
(五)在立法上对信息披露的简明性要求进行细化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城市管理领域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1章 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的改革与发展 |
1.1 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的改革背景 |
1.1.1 城市建设管理监察制度创制完成 |
1.1.2 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诞生与推进 |
1.1.3 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与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的关系 |
1.2 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的演变 |
1.2.1 从“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到“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 |
1.2.2 “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的基本内容 |
1.2.3 “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与综合行政执法的关系 |
第2章 城市管理领域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内容 |
2.1 明确审核机构 |
2.2 明确审核范围 |
2.3 明确审核内容 |
2.4 明确审核责任 |
第3章 城市管理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的价值与功能 |
3.1 强化对城管行政执法的制约和监督 |
3.2 提高城管执法质量,降低行政败诉率 |
3.3 为城市管理机构作出重大执法决定提供法律参考 |
3.4 完善城管执法程序,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
3.5 提高城管执法部门的形象,为建设法制城管具有重要意义 |
第4章 城管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存在的问题 |
4.1 法制审核事项范围难以界定 |
4.2 法制审核的客观性难以把握 |
4.3 法制审核性质定位不准 |
4.4 法制审核人员责任追究机制不完善 |
4.5 法制审核部门与其他部门衔接不畅 |
第5章 城管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
5.1 科学理顺城管“重大”执法决定的范围 |
5.2 探索城管领域法制审核新模式 |
5.3 严格定位法律审核的性质 |
5.4 完善法制审核人员责任制度 |
5.5 加强法制审核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合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 ——以四川省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意义与研究现状 |
1.1.1 研究意义 |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1.3 研究述评 |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创新 |
1.3.1 研究内容 |
1.3.2 预期创新 |
第2章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学理探究 |
2.1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内涵界定 |
2.1.1 微信公众平台的定义阐释 |
2.1.2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内涵分析 |
2.2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内涵解析 |
2.2.1 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理解 |
2.2.2 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内涵辨析 |
2.2.3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内涵剖析 |
2.3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理论基础 |
2.3.1 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 |
2.3.2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支撑 |
2.3.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指导 |
2.3.4 相关学科知识的理论借鉴 |
2.4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践价值 |
2.4.1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必要性分析 |
2.4.2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可行性分析 |
2.4.3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迫切性分析 |
第3章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类别展现 |
3.1 认知功能 |
3.1.1 形式认知 |
3.1.2 内容认知 |
3.1.3 载体认知 |
3.2 导向功能 |
3.2.1 政治导向 |
3.2.2 思想导向 |
3.2.3 行为导向 |
3.3 互动功能 |
3.3.1 实时互动 |
3.3.2 平等互动 |
3.3.3 多元互动 |
3.4 服务功能 |
3.4.1 咨询服务 |
3.4.2 查询服务 |
3.4.3 推送服务 |
3.5 开发功能 |
3.5.1 感官体验,激发学习兴趣 |
3.5.2 在线交流,激活创新精神 |
3.5.3 思维训练,提升辩证素养 |
3.6 凝聚功能 |
3.6.1 传承优良传统,增进文化认同 |
3.6.2 塑造执政形象,强化政党认同 |
3.6.3 弘扬民族精神,提升民族认同 |
3.6.4 厚植爱国情怀,夯实国家认同 |
第4章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现状分析 |
4.1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阵地样态 |
4.1.1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开通的普遍性 |
4.1.2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定位的多元化 |
4.1.3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栏目的个性化 |
4.1.4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运营的共通性 |
4.2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内容分析 |
4.2.1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内容类型的多样性 |
4.2.2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时政要点的差异性 |
4.3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现实成效 |
4.3.1 实名主体与运营主体各显其能 |
4.3.2 栏目设置与菜单设计有章可循 |
4.3.3 先进典型与特色内容深受青睐 |
4.4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问题表现 |
4.4.1 思政力量投入不足,运营推送专业不强 |
4.4.2 平台定位认知不准,思政栏目服务欠缺 |
4.4.3 内容建设导向不够,思政内容认同不高 |
4.5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制约因素 |
4.5.1 平台的运营缺乏思政教育观念 |
4.5.2 学生对平台思政功能认知不足 |
4.5.3 教育双方对平台需求存在偏差 |
4.5.4 平台推送内容和形式创新不够 |
4.5.5 平台的机制建设弱化思政功能 |
第5章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规范遵循 |
5.1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理念遵循 |
5.1.1 秉持“育人为本”的理念宗旨 |
5.1.2 坚持“学生主体”的本位回归 |
5.1.3 增强“互动交流”的协同意识 |
5.2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指导原则 |
5.2.1 坚持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 |
5.2.2 坚持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结合的原则 |
5.2.3 坚持人文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原则 |
5.3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价值遵循 |
5.3.1 坚守激浊扬清的价值立场 |
5.3.2 洞察青年学生的价值诉求 |
5.3.3 明晰因时而进的价值趋向 |
5.4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目标指向 |
5.4.1 以坚定理想信念筑牢精神之基 |
5.4.2 以中华优秀道德涵养时代青年 |
5.4.3 以红色革命文化传承使命担当 |
第6章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实践路径 |
6.1 加强队伍建设:以专业的“微”力量提升水平 |
6.1.1 强化政治素养 |
6.1.2 加强业务学习 |
6.1.3 实施名师计划 |
6.1.4 发挥全员作用 |
6.2 提升学生素养:以良好的“微”素养重塑自我 |
6.2.1 提升学生媒介素养 |
6.2.2 培育学生意见领袖 |
6.2.3 提升信息甄别能力 |
6.2.4 激发自我教育意识 |
6.3 加强内容建设:以丰富的“微”内容感召学生 |
6.3.1 创新推送类型 |
6.3.2 重视标题制作 |
6.3.3 创新话语体系 |
6.3.4 打造精品栏目 |
6.3.5 把握推送时机 |
6.4 健全保障机制:以完善的“微”机制引领发展 |
6.4.1 强化领导机制 |
6.4.2 规范管理机制 |
6.4.3 优化评估机制 |
6.4.4 健全协调机制 |
结论 |
附录 |
一、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应用范例 |
1.思想政治教育微信公众平台“明德e堂”的构建 |
2.思想政治教育微信公众平台“明德e堂”的运营 |
3.思想政治教育微信公众平台“明德e堂”的展望 |
二、省内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情况汇总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7)D物业公司内部控制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及评述 |
1.国外研究动态 |
2.国内研究动态 |
(三)研究内容、方法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方法 |
二、内部控制相关概念及理论依据 |
(一)内部控制理论概念 |
1.内部控制的含义 |
2.内部控制的五要素 |
3.内部控制有效性 |
(二)物业公司管理的特殊性 |
(三)物业公司管理特殊性对内部控制的影响 |
三、D物业公司内部控制现状 |
(一)D物业公司概况 |
1.公司概况 |
2.组织结构 |
3.经营情况 |
4.管理特点 |
(二)D物业公司内部控制现状 |
1.内部环境方面 |
2.风险评估方面 |
3.控制活动方面 |
4.信息沟通方面 |
5.内部监督方面 |
(三)D物业公司内部控制现状问卷调查 |
1.问卷调查目的。 |
2.问卷的设计 |
3.问卷的发放及回收 |
4.问卷的描述性统计 |
四、D物业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
(一)内部控制环境较差 |
1.公司制度有待完善 |
2.公司部门职能权责不清 |
3.企业文化独立性有待加强 |
(二)风险评估意识薄弱 |
1.管理层风险防范意识不足 |
2.缺少科学的风险评估体系 |
3.没有风险预判措施 |
(三)控制活动力度欠缺 |
1.预算与采购招标不规范 |
2.财务收支流程与审核不透明 |
3.资产管理不严格 |
(四)信息沟通效率较低 |
1 公司内部信息传递不畅 |
2.过于重视与母公司的信息沟通 |
3.与客户之间沟通不及时 |
(五)内部监督职能缺位 |
1.对内部监督重视程度不够 |
2.缺少独立监督部门 |
3.监督反馈机制不健全 |
五、改善D物业公司内部控制的建议 |
(一)改善内部控制环境 |
1.完善公司各项规章制度 |
3.建立权责明晰的治理结构 |
3.构建特色文化 |
(二)强化风险评估体系 |
1.提升风险意识 |
2.建立风险评估体系 |
3.拟定风险预案 |
(三)严化内部控制活动 |
1.规范预算与采购招标活动 |
2.提升资金管理业务能力 |
3.提高固定资产使用率 |
(四)搭建信息沟通平台 |
1.多渠道加强公司内部沟通 |
2.提高与集团公司沟通效率 |
3.升级客户体验 |
(五)加强内部监督 |
1.提升内部监督意识 |
2.增强内部监督的独立性 |
3.健全内部监督的反馈机制 |
六、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件1:D物业公司内部控制现状调查问卷 |
附件2:D物业公司客户满意度调查表 |
致谢 |
(8)G公司采购管理策略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二章 G集团公司背景资料 |
第一节 G集团概况 |
第二节 G集团采购体系概况 |
第三章 采购管理相关理论 |
第一节 采购管理的基本理论 |
第二节 集中采购管理的基本理论 |
第四章 G集团采购体系现状分析 |
第一节 G集团采购体系现状 |
第二节 G集团采购管理体系问卷调查 |
第三节 G集团采购体系存在的问题 |
第四节 G集团采购体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五章 G集团采购管理体系优化方案设计 |
第一节 G集团采购管理体系优化目标及遵循原则 |
第二节 G集团采购体系的优化方案 |
第三节 G集团采购体系优化方案实施的保障措施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G集团采购管理体系实施现状调查问卷(采购经理) |
附录二 :G集团采购管理体系实施现状调查问卷(企业负责人) |
附录三 :G集团采购管理体系实施现状调查问卷(供应商) |
附录四 :G集团供应商廉洁诚信承诺书 |
后记 |
(9)新制度主义视域下中国学位制度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2 选题价值 |
1.2.1 实践价值 |
1.2.2 理论价值 |
1.3 文献综述 |
1.3.1 关于学位制度基本理论的研究 |
1.3.2 关于中国学位制度的研究 |
1.3.3 关于外国学位制度的研究 |
1.3.4 关于教育制度变迁的研究 |
1.3.5 文献评述 |
1.4 研究路径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技术路线 |
1.4.3 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及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1.5.1 创新点 |
1.5.2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2 理论基础与核心概念 |
2.1 新制度主义理论及其启示 |
2.1.1 新制度主义经济学及其启示 |
2.1.2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及其启示 |
2.1.3 新制度主义社会学及其启示 |
2.1.4 新制度主义理论的综合分析框架 |
2.2 概念界定 |
2.2.1 学位 |
2.2.2 学位制度 |
2.2.3 学位制度变迁 |
3 中国学位制度变迁的历史轨迹 |
3.1 中国学位制度的滥觞(清朝末年) |
3.1.1 国势弱、洋学进:学位制度进入中国的背景 |
3.1.2 废科举、立新学:中国学位制度的开端 |
3.2 中国学位制度的发展(民国时期) |
3.2.1 民众推动政府:民国前期中国学位制度的兴起 |
3.2.2 政府顽强实施:民国后期中国学位制度的发展 |
3.3 中国学位制度的新生(新中国成立) |
3.3.1 破旧立新:新中国建立学位制度的初次尝试 |
3.3.2 独立自主:新中国建立学位制度的再次努力 |
3.4 中国学位制度的勃发(改革开放以来) |
3.4.1 借鉴模仿:中国学位制度的重建(1979~1989) |
3.4.2 充实提升:中国学位制度的成熟(1990~2010) |
3.4.3 优化创新:中国学位制度的完善(2011~至今) |
3.5 中国学位制度变迁的基本特点 |
3.5.1 变迁方式从诱致性变迁演进为强制性变迁 |
3.5.2 变迁主体的权力结构呈非对称性 |
3.5.3 中国学位制度变迁存在明显的路径依赖 |
本章小结 |
4 中国学位制度变迁的动力来源 |
4.1 经济增长对学位制度产生新需求 |
4.1.1 经济增长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
4.1.2 经济增长需要建立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特点的学位制度 |
4.2 技术进步对学位制度提出新要求 |
4.2.1 技术进步要求调整学位授予标准 |
4.2.2 技术进步要求创新质量保障制度 |
4.2.3 技术进步要求更加灵活多样的学位制度形式 |
4.3 教育发展对学位制度提出新诉求 |
4.3.1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需要新的学位制度支撑 |
4.3.2“双一流”建设需要新的学位制度助力 |
4.3.3 建设学习型社会需要新的学位制度保障 |
本章小结 |
5 中国学位制度变迁的影响因素 |
5.1 制度成本消减学位制度变迁的动力 |
5.1.1 学位制度变迁的制度成本分析 |
5.1.2 制度成本过高导致政府维持制度现状 |
5.1.3 制度成本过高导致高校消极参与变迁 |
5.2 法律因素影响学位制度变迁的基础 |
5.2.1 学位法律不健全削弱学位制度变迁的法律效力 |
5.2.2 立法滞后导致学位制度供给不足 |
5.3 文化观念影响学位制度变迁的效果 |
5.3.1 集权计划式思想限制学位制度变迁的灵活性 |
5.3.2“重学轻术”观念增加学位制度变迁的阻力 |
5.3.3 熟人社会文化增加学位制度变迁的交易费用 |
5.4 政策制定者的偏好影响学位制度变迁的效率 |
5.4.1 政策制定者的偏好影响学位政策的制定 |
5.4.2 政策制定者的偏好影响学位政策的执行 |
本章小结 |
6 中国学位制度变迁的生成结果 |
6.1 中国特色学位制度生成的理论充分性 |
6.1.1 中国学位制度变迁的“形同” |
6.1.2 中国学位制度变迁的“质异” |
6.2 中国特色学位制度生成的现实可行性 |
6.2.1 西方国家学位制度在变迁中生成自身特色 |
6.2.2 中国学位制度的“中国元素”初步显现 |
6.3 中国学位制度变迁的必然结果 |
6.3.1 变迁轨迹越来越接近社会发展趋势 |
6.3.2 变迁内容越来越契合人民实际需求 |
6.3.3 变迁方向越来越彰显中国特色 |
本章小结 |
7 结论 |
附录:关于我国学位制度建设与执行情况的访谈提纲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10)中国引入证券发行注册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目的和主要内容 |
1.3.1 研究的目的 |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主要创新和不足 |
2 海外证券发行注册制的一般考察 |
2.1 证券发行注册制的概念和特征 |
2.2 海外证券发行注册制的缘起 |
2.3 海外证券发行注册制的演进 |
2.3.1 美国证券发行注册制的演进 |
2.3.2 日本证券发行注册制的演进 |
2.4 海外证券发行注册制的基本条件 |
3 中国引入证券发行注册制的必要性 |
3.1 中国发行审核制度的含义和意义 |
3.2 中国证券发行审核制度的实施效果 |
3.3 中国证券发行审核制度的历史贡献 |
3.4 中国证券发行审核制度存在的弊端 |
3.5 注册制与我国核准制的比较优势 |
4 中国引入证券发行注册制面临的困境 |
4.1 引入注册制面临政府权力界限的难题 |
4.2 引入注册制将挑战现行监管体制 |
4.3 引入注册制将给现行信息披露制度提出更高要求 |
4.4 现行上市公司退市制度阻碍注册制引入 |
5 中国引入证券发行注册制的策略和方法 |
5.1 引入注册制须厘清政府与证券市场的边界 |
5.2 引入注册制须建立多元化的分权监管体制 |
5.3 引入注册制须改善我国的信息披露制度 |
5.4 须实行与注册制相适应的退市机制 |
5.5 引入注册制的其他建议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建立独立的设计审核制度势在必行(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股票市场制度有效性研究[D]. 张璇. 吉林大学, 2020(03)
- [2]农业企业IPO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D]. 戴晓婷. 江苏科技大学, 2020
- [3]注册制背景下科创板差异化信息披露研究[D]. 张来茜. 华东政法大学, 2020(03)
- [4]证券市场信息披露监管制度研究[D]. 李悦宁. 内蒙古大学, 2020(01)
- [5]城市管理领域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研究[D]. 孙家惠. 扬州大学, 2020(05)
- [6]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 ——以四川省高校为例[D]. 张冀.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7]D物业公司内部控制问题研究[D]. 苗晶晶.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8]G公司采购管理策略的研究[D]. 李天. 南京大学, 2020(04)
- [9]新制度主义视域下中国学位制度变迁研究[D]. 冯钰平. 江西财经大学, 2019(07)
- [10]中国引入证券发行注册制研究[D]. 刘静. 重庆大学, 2019(01)
标签:中国股票市场论文; 注册制论文; 制度理论论文; 有效市场论文;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