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娩母牛的护理和挤奶

分娩母牛的护理和挤奶

一、分娩奶牛的护理与挤奶(论文文献综述)

高学杰[1](2022)在《高产奶牛养殖技术要点与疾病防控》文中认为就奶牛养殖而言,不断提升奶牛的繁殖能力并有效发挥奶牛种用性能,不仅是保障养殖场经济效益的关键所在,更是提高养殖场饲养效果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科学合理的养殖管理技术在奶牛养殖中显得尤为重要,其对于奶牛产量、乳汁品质以及奶牛繁殖机能的提高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此,在对当前高产奶牛养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总结的基础上,重点探讨和分析了高产奶牛的养殖技术要领,并对奶牛常见疾病的预防与治疗进行了简要的阐述,希望可以为奶牛养殖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帮助。

吴咏梅,刘强[2](2021)在《奶牛围产期疾病的防治及保健措施》文中认为为促进奶牛业长期稳定发展,笔者对奶牛围产期疾病的防治及保健措施进行研究,阐述了奶牛围产期疾病的致病机理和防治,提出了常规保健措施、产前保健措施、产后保健措施,以期给养殖人员提供一些参考。奶牛围产期,一般指产前21天至产后21天这段时间。在奶牛围产期,由于泌乳、分娩等因素影响,可导致奶牛免疫力降低,更易感染疾病。

王翌翀[3](2021)在《北京地区奶牛场生产性能分析及优化方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旨在利用奶牛养殖过程中记录的数据对奶牛产奶性能和繁殖性能进行分析。按照国际标准收集北京地区5个牧场2019年1月-2020年12月牛只个体信息、DHI测定记录和繁殖记录,利用SPSS25.0单因素方差Duncan模型及T检验进行显着性分析,对奶牛生产性能进行计算(平均值±标准差);使用一般线性多变量模型对代表性牧场2号牧场和4号牧场胎次、产犊季节对空怀天数、输精次数进行研究;利用课题组自主研发的《奶牛场智能管理系统》对DHI数据、繁殖记录进行整理;使用Excel 2016绘制折线图和柱状图。经研究获得如下结果:2020年,5个牧场年均产奶量较2019年均有所增加。2020年,1、3、5号牧场产奶量显着高于2号和4号牧场(P<0.05)。5个牧场乳蛋白水平均处于3.21-3.58%,2号牧场乳脂率显着(P<0.05)低于其他牧场,3号和5号牧场乳脂率>4.8%牛只比例较大,4号牧场乳脂率<2.5%比例较大。1、2、4、5号牧场脂蛋比<1.10比例较高,存在酸中毒风险,3号牧场脂蛋比>1.40比例较高,存在酮病风险。5个牧场各季节MUN均在10-18mg/dL之间,其中1号和2号牧场个别月份MUN>18mg/dL比例较高,3号和4号牧场个别月份MUN<10mg/dL比例较高。2020年3号牧场SCC显着低于其他牧场(P<0.05),1、2、5号牧场SCC显着(P<0.05)增加。2号牧场产犊间隔超过理想值。5个牧场产后第一次配种平均天数均超过理想水平。5号牧场始配天数最合理,3号牧场泌乳150d配准率最高,5号牧场首配妊娠率最佳。综上所述,5个牧场两年校正奶量综合排名:3号>5号>1号>2号>4号。1号牧场应加强泌乳后期管理,关注奶牛瘤胃健康,及时调整奶牛精粗饲料比、蛋白组成。2号牧场关注热应激对牛只产奶量的影响,头胎牛的瘤胃健康,经产牛酮病及能量负平衡发生,加强同期发情操作及奶牛发情鉴定工作。3号牧场应注意头胎牛冷应激,应加强营养调控,提高首配妊娠率较低,注意饲料能氮比,规避牛只能量负平衡问题。4号牧场关注温度对奶牛产奶量的影响,关注奶牛乳房健康,谨防瘤胃酸中毒现象发生。5号牧场应适当补充蛋白质,并预防酮病、能量负平衡的发生,关注奶牛乳房健康。

李聪聪[4](2020)在《模拟母牛舔舐对奶犊牛行为福利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现代集约化奶牛场普遍采取产后母子立刻分离的饲养方式,这使得新生犊牛缺失了来自母牛的产后护理,比如舔舐、辅助站立和获得自然吮吸等。早期母子分离会对母牛和犊牛产生负面的生理和心理的影响,导致各种各样的福利问题。对于新生犊牛,通过人工擦拭和梳理的方式(类似按摩的操作)或许可以模仿母牛对犊牛的舔舐和护理,以期望此操作可以代替母牛的角色并对犊牛产生积极的影响。试验一研究了刚出生以及出生后的第一周模拟母牛舔舐对新生荷斯坦犊牛行为福利的影响。选用33头体重相近的头胎新生荷斯坦雌性犊牛,所有犊牛在产后立刻与母牛分离,并转移到犊牛岛进行单独饲养。将犊牛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对照组(HD,n=16),犊牛在出生后(0天)用毛巾进行1到2分钟的简单擦拭和护理等,不进行任何额外的人为接触,之后的一周(1到7天)之内除了日常饲喂也无任何人为接触。另外一组为处理组(HDAM,n=17),犊牛在出生后(0天)经过擦拭,喂初乳,打耳标,脐带消毒之外,进行30分钟的全身梳理按摩,之后的一周(1到7天)之内,在早上(08:30)和中午(14:30)饲喂常乳后约1小时进行5分钟的全身梳理按摩。在第4天和第6天,我们通过连续观察法,记录比较了两组犊牛在夜间(20:30)喂奶前后10分钟以及吃奶期间的行为反应,并在第7天早上喂奶后约1小时对每头犊牛进行了空场试验(Open Field Test,OFT)和对陌生人反应的试验(Novel Human Test,NHT),每个试验时长为5分钟,并采用连续观察法对犊牛的行为反应进行记录。此外,通过零一采样方法记录了第6天每组摄食开食料的犊牛头数。结果显示,HDAM组犊牛比HD组犊牛在夜间喂奶前后更活跃并表现出更多的口部行为。在OFT和NHT中,HDAM组犊牛相比于HD组犊牛表现出更高的活力(走路和跑跳行为)和与人更多的互动。在第6天,HDAM组摄食开食料的犊牛比例比HD组高。试验二研究了刚出生以及出生后的第一周模拟母牛舔舐对新生娟姗犊牛(头胎和多胎)行为福利的影响。选用13头体重相近的新生娟姗雌性犊牛,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娟姗对照组(J,n=6),另一组为娟姗处理组(JAM,n=7)。处理与试验一完全相同。结果显示,吃奶后,JAM组犊牛比J组犊牛表达了更多的跑跳行为;在OFT中,JAM组犊牛倾向于表达更多的跑跳行为和口部行为;在NHT中,两组娟姗犊牛的行为没有显着差异。在第6天,JAM组摄食开食料的犊牛比例显着高于J组。综上所述,对新生雌性犊牛进行模拟母牛舔舐的处理可以增强犊牛的活力以及对人的亲和力,并可以促进犊牛对开食料的摄食。模拟母牛舔舐对荷斯坦和娟姗犊牛的效果略有不同,或许是因为品种在性格上的差异,也可能是我们选用试验动物数量上的差异。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该增加试验动物数量,对犊牛行为进行更详细和长时间的追踪。鉴于模拟母牛舔舐对犊牛积极的影响,期望未来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对模拟母牛舔舐的操作进行机械化和智能化,最终达到提高犊牛福利状态的目标。

吕艳艳[5](2020)在《分娩奶牛的饲养与管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品的要求越来越高,牛奶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喜爱的食物之一。尤其对婴幼儿和老人营养丰富,容易消化吸收,是最理想的天然食品。牛奶中含有丰富的钙、维生素D等,包括人体生长发育所需的氨基酸,消化率可高达98%,具有安眠、补钙、美容养颜等功效。分娩后奶牛进入产奶期,所以这一段时期的奶牛的健康与产奶能力,直接关系到养殖场的经济效益。如果使用与管理不善,就会造成亏损和奶牛多病。

何文英[6](2020)在《奶牛养殖技术及注意事项》文中研究说明在奶牛养殖中,增加奶牛繁殖技能,发挥奶牛种用性能,是提高养殖场经济效益和饲养效果的关键。对于奶牛养殖,科学合理的养殖管理技术是提高养殖场养殖效果的核心要素,在其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增加奶牛产量、提高乳汁品质、增加奶牛繁殖机能具有很大帮助。该文主要论述奶牛养殖技术和注意事项,更好地促进奶牛养殖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姜明明[7](2020)在《饲养密度和免疫增强剂对围产期奶牛健康指标和生产性能的影响》文中提出围产期奶牛的饲养管理是奶牛饲养中的热点问题。围产期奶牛的饲养管理非常重要,不适宜的饲养管理将对奶牛以及犊牛的健康和生产性能产生不良影响。提高饲养密度是集约化牧场通用的管理措施,然而高饲养密度被认为是影响奶牛健康和生产性能的高风险因子。产后奶牛机体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免疫力降低就是其中之一。我国牧场集约化发展很快,但未见关于饲养密度对围产期奶牛影响的研究;给围产期奶牛饲喂免疫增强剂已有报道,但免疫增强剂多为单一成分。本研究选定规模化牧场,以经产奶牛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行为、免疫、代谢、健康和生产性能等指标,探明围产前期饲养密度和饲喂复合免疫增强剂对母牛和犊牛的影响,并探索其发生机制;将对围产期奶牛饲养管理实践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撑;共包括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选择健康的48头经产荷斯坦奶牛,设80%组、100%组和120%组三个密度梯度。对行为学、血液生化指标、生产性能指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围产前期随着饲养密度增加,奶牛的躺卧时间和反刍时间都减少。80%组的奶牛有更多的躺卧时间和反刍时间(P<0.05),80%组比100%组躺卧时间增加了1.2 h,80%组比100%组反刍时间增加了0.54 h。(2)尽管研究发现围产前期不同饲养密度对产奶量、乳成分、平均产犊日期及初乳质量和产量均没有影响,但80%组第一个泌乳月的产奶量显着高于100%和120%组。(3)围产前期不同饲养密度有影响奶牛血钙浓度的趋势(P<0.1),血液皮质醇、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总蛋白、尿素氮和钙随着分娩时间的临近差异显着(P<0.05)。(4)围产前期饲养密度对瘤胃发酵参数没有影响,但是时间效应有影响。乙酸和氨态氮浓度随着分娩临近而降低,而戊酸、异丁酸和异戊酸浓度则随着分娩临近而升高。第二部分,对第一部分中三个密度梯度的48头经产奶牛所产健康犊牛进行体尺、体重和血液生化指标检测。结果表明:(1)围产前期不同饲养密度对犊牛血液中皮质醇、尿素氮、钙和总蛋白无显着影响,但80%密度组母牛所产犊牛血液中皮质醇浓度(58.3 mmol/L)比100%密度组(65.8 mmol/L)和120%密度组(61.0 mmol/L)稍低。(2)出生后第1 d和第7d的体长、体高、胸围和腹围无差异,但犊牛体重在此期间增加明显(P<0.01)。第三部分,选择健康的48头经产荷斯坦奶牛作为试验动物,使用复合免疫增强剂(compound immunomodulator,CI),设CI0、CI60和CI90三个试验组,对应每头每天CI的添加量分别为0 g、60 g和90 g。试验期从产前-60 d到产后35 d。在产前-60 d、-28 d、-14d、-7 d和产后1 d、7 d、14 d和28 d,分析干物质采食量(DMI)、体重、生产性能、血液生化指标、中性粒细胞吞噬能力和外周血白细胞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表明:(1)CI添加对DMI无影响。DMI随分娩时间而变化,在分娩前降低,分娩后增加,各组差异不显着。(2)CI添加量对围产期奶牛体重影响显着。产前-7d CI0组的体重变化百分(PWC)与CI60组的差异显着(P<0.01);产后第14d,CI0组的PWC显着大于CI60(P<0.01)和CI90组(P<0.05)的。(3)产后35 d内,CI添加对生产性能指标影响差异显着。产奶量、4%标准乳产量和所有乳成分均存在时间效应(P<0.01);各组牛奶体细胞数差异显着(P<0.01),CI0组在产后第7 d至第28 d显着高于CI60和CI90组(P<0.05);对初乳产量和质量无影响,与CI0组相比,CI90组Ig G有增加趋势(P<0.1)。(4)CI添加量对血液生化指标影响较大。产前产后不同剂量CI对皮质醇、非酯化脂肪酸(NEFA)和β-羟丁酸(BHB)含量有影响;在产犊时,随着CI添加量的增加,结合珠蛋白浓度下降(P<0.1),其中CI0组浓度高于CI90组(P<0.05);CI添加对血清总蛋白含量无影响,但在围产后期,血清总蛋白随着CI添加量的增加有上升趋势(P<0.1);血清白蛋白浓度在产前随着CI的补充而降低(P<0.05),在产前-14 d显着降低(P<0.05),其中CI0组的浓度高于CI60和CI90组(P<0.05);随CI添加的增加,CI60和CI90组中血清球蛋白浓度增加(P<0.05),CI0组球蛋白浓度在围产前期低于CI60(P<0.05),在围产后期低于CI90(P<0.05);血清钙浓度在产前降低(P<0.05),但在产后有增加趋势(P<0.1),CI0组产前-28 d钙浓度高于CI60和CI90组(P<0.05),但产后-7 d低于CI60(P<0.05)和CI90(P<0.1)组,CI60和CI90组产前-28d血清钙浓度降低(P<0.05),而产后第7 d血清钙浓度升高(P<0.05)。(5)中性粒细胞(NEUT)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吞噬能力受围产期不同时间点和试验处理的影响(P<0.05)。NEUT对大肠杆菌的吞噬能力,在泌乳第1 d和第7 d,各组差异显着(P<0.05),产后-1 d,CI60组最高(P<0.01),产后-7 d,CI90和CI60组高于CI0组,产后-35 d,CI60组高于CI0(P<0.05);NEUT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吞噬能力,产后-1 d,CI60组最高(P<0.01),产后-35 d,CI60和CI90组相似,均高于CI0组(P<0.05)。(6)CI添加量对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CXCL8)和L-选择素(SELL)的表达有显着影响(P<0.05)。在-14 d和35 d,CI0组的CXCL8表达低于CI60组(P<0.05)。SELL表达受时间影响显着(P<0.01),各组在-14 d和35 d表达显着增强(P<0.05);此外,从-60 d至28 d有增强趋势(P<0.1),其中CI60组高于CI0组(P<0.01);在-14 d,CI60组高于CI0组(P<0.05);在35 d,CI90组最高(P<0.05)。第四部分,分别从第一部分中80%组和120%组,以及第三部分中CI0组和CI60组中奶牛各3头,采外周血,收集外周血中的免疫细胞,提取总RNA和总蛋白,分别进行转录组和蛋白组测序分析。结果表明,(1)在饲养密度对比组中,共测得基因12237个,80%组和120%组共有基因10334个,占总测得基因的84.4%,其中表达无差异基因7351个,占共有基因的71.1%,上调(表达倍数≧1.5)基因1732个,占共有基因的16.8%,下调(表达倍数≦0.67)基因1251个,占共有基因的12.1%;共测得蛋白9290个,80%组和120%组共有蛋白8006个,占总蛋白的86.2%,其中表达无差异的蛋白6112个,占共有蛋白的76.3%,上调的蛋白1108个,占共有蛋白的13.8%,下调的蛋白846个,占共有蛋白的9.9%;转录组和蛋白组共有的上调基因456个,占总上调基因的19.1%,下调基因412个,占总下调基因的24.5%。(2)在CI对比组中,共测得基因11175个,CI0组和CI60组共有基因9164个,占总测得基因的82.0%,其中表达无差异基因7542个,占共有基因的82.3%,上调基因669个,占共有基因的7.3%,下调基因953个,占共有基因的10.4%;共测得蛋白9135个,CI0组和CI60组共有蛋白7546个,占总蛋白的82.6%,其中表达无差异蛋白6308个,占共有蛋白的83.6%,上调蛋白567个,占共有蛋白的7.51%,下调蛋白为671个,占共有蛋白的8.89%;转录组和蛋白组共有的上调基因289个,占总上调基因的30.5%,下调基因367个,占总下调基因的29.2%。(3)对各组对比中差异基因进行GO注释和KEGG pathway分析,结果表明,这些基因所涉及到的功能和通路相似,主要涉及的信号通路有炎症相关通路(如Jak/Stat通路、NF-κB通路、MAPK通路)、代谢相关通路(如萄糖代谢、能量代谢、脂多糖代谢)和免疫相关通路(如Toll样受体通路、B细胞受体通路、T细胞受体通路)。综上所述,围产前期饲养密度为80%的奶牛有更长的躺卧和反刍时间,对奶牛健康和福利更有益,而对哺乳期犊牛的生长性能和免疫无显着影响。在围产期开始补充CI可缓解能量负平衡和免疫抑制,调节与分娩有关的炎症反应,利于产后恢复及健康的改善,推荐量饲喂60克/头/天。围产前高密度主要通过抑制奶牛细胞中与代谢、炎症和免疫相关的基因及通路而影响奶牛的生产性能和机体健康,补充CI则可通过激活细胞中与代谢和免疫相关的基因及其通路,平衡机体的物质代谢、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增进奶牛的生产性能和健康。高密度饲养影响围产期奶牛生产性能及健康的整体调控机制及其应对策略及CI提高和调节奶牛代谢和免疫的具体通路和机制等相关工作仍在研究中,未来有望通过多组学测序及其整合分析手段,从分子细胞水平到机体整体水平深入揭示调节机制。

王剑锋[8](2020)在《辽宁地区个体奶牛场乳房炎流行情况的调查与综合防治》文中研究说明奶牛乳房炎是由于病原菌侵入奶牛乳腺引起的炎症反应,不仅影响奶牛的身体健康,还降低生奶的产量与品质,直接影响人类的健康。由于抗生素的大量广泛使用,耐药菌株接踵而来,又给奶牛养殖者和研究学者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近年来,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全世界范围内奶牛乳房炎的发病率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而中国尤为严重。一些小型个体养殖场,由于管理与防治方式不合理或贯彻不彻底,使奶牛乳房炎高度流行,因此研究该病在个体奶牛场的流行情况及综合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试验对辽宁地区8个城市的27个个体奶牛场进行流行病学统计,采用资料统计的方式发现该地区临床乳房炎的头发病率和乳区发病率分别为4.27%和1.46%,采用CMT试剂检测及体细胞计数的方法,确定隐性型乳房炎的头发病率和乳区发病率分别为53.77%和25.10%。在这些个体奶牛场中,设置卧床的奶牛场的乳房炎发病率较没有卧床的低,采用手工挤奶的个体奶牛场乳房炎的发病率比机器挤奶的要低,采用全混合日粮的个体奶牛场乳房炎的发病率比未全混合的要低。本试验采集辽宁地区8个城市的27个个体奶牛场隐性型乳房炎的258个乳样进行病原菌分离,采用鉴别培养基和生化管鉴定后,分离出病原菌274株,其中大肠杆菌共计74株(占27.00%),沙门氏菌共计13株(占4.74%),金黄色葡萄球菌共计82株(占29.93%),链球菌共计88株(占31.13%),其他未鉴定菌为17株(占6.20%),混合感染比例高达73.64%。这8个城市主要病原菌的分布比例有所差异。本试验选择5个个体奶牛场共计348头奶牛开展为期一年的综合防治措施,防治措施主要包括加强饲养管理、规范化饮水与饮食、改善挤奶环节、重视环境卫生、提高奶牛舒适度、合接种疫苗防疫、定期普查与针对性治疗等。综合防治后,结果显示无论是临床型乳房炎还是隐性型乳房炎的发病率均明显下降。本试验研究表明,辽宁各地区个体奶牛场乳房炎高度流行,主要病原菌为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链球菌,且呈现严重的混合感染情况,针对此结果实行基础综合防治工作可有效缓解该病的发生。此研究结果为该地区个体奶牛场奶牛乳房炎的综合防治提供指导意义。

胡晓宇[9](2020)在《奶牛瘤胃菌群紊乱与乳腺炎的关联性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乳腺炎是奶牛尤其高产奶牛最为严重的疾病之一,不仅给畜牧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还给人类健康造成巨大的威胁。生产实践中发现,在奶牛的泌乳初期和高峰期,乳腺炎特别是隐性乳腺炎的发病率升高与增喂精饲料导致的瘤胃菌群紊乱密切相关。有研究证明,高精料诱导的奶牛瘤胃菌群紊乱会促使条件致病菌过度生长和繁殖,引起脂多糖(LPS)持续释放入血,诱导机体系统性低度炎症。当奶牛产后大量泌乳时,乳腺血流量增加,可能会导致LPS随着血液循环在乳腺组织中聚积,并且我们前期研究表明,LPS乳腺灌注会破坏血乳屏障,导致炎性细胞向乳腺组织募集,诱导乳腺炎的发生。因此,我们推测奶牛在泌乳初期和高峰期的乳腺炎发病率增加与瘤胃菌群紊乱有直接关系,并提出如下理论假设:由于饲料变更、环境变化等应激因素导致奶牛瘤胃菌群紊乱,有害菌大量繁殖,持续释放LPS入血,诱导机体发生系统性低度炎症反应;当奶牛发生泌乳应激时,伴随乳腺血流量的增加,会有更多的LPS进入乳腺组织,从而破坏血乳屏障,致使跨血乳屏障迁移至乳腺的炎性细胞显着增多,表现为以乳汁中体细胞数(SCC)超标为特征的隐性乳腺炎;当外部环境中存在病原菌等致病因素作用于乳腺时,诱导更多的炎性细胞进入乳腺,导致乳腺炎的严重性增加。为了验证这一理论假设,我们开展了如下实验:首先,将小鼠分为未处理组(正常小鼠)、肠道菌群紊乱组(饮水中添加广谱抗生素扰乱肠道菌群)和粪菌移植组(对抗生素处理的小鼠移植正常小鼠的粪便),并对三组小鼠乳腺灌注金葡菌建立乳腺炎动物模型,通过对不同组别小鼠的乳腺组织病理学变化、炎性细胞因子、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和血乳屏障渗透性的检测,研究肠道菌群紊乱对乳腺炎的影响。结果表明,肠道菌群紊乱导致小鼠乳腺腺泡结构改变,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1β和IL-6的产生以及MPO活性显着升高,同时血乳屏障和肠屏障受损,而对肠道菌群紊乱的小鼠移植健康小鼠粪便后,乳腺组织的炎性反应得到显着改善。并且,与未处理组小鼠相比,肠道菌群紊乱组小鼠乳腺感染不同浓度的金葡菌后,乳腺组织的病理学损伤、炎性细胞因子的产生以及MPO活性升高的更加明显,而与肠道菌群紊乱组小鼠相比,粪菌移植组小鼠乳腺感染金葡菌后乳腺炎症反应显着缓解。上述结果表明,肠道菌群紊乱增加血乳屏障渗透性,诱导乳腺炎症以及增加金葡菌性乳腺炎的严重程度。其次,通过对奶牛饲喂高精料(精粗比:7:3)诱导亚急性瘤胃酸中毒(SARA)这一典型的奶牛瘤胃菌群紊乱动物模型,通过检测发现SARA导致奶牛瘤胃液和血液中LPS浓度显着升高,同时血液中中性粒细胞、白蛋白、谷草转氨酶(AST)、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1β、IL-6、IL-17和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浓度显着升高,表明SARA导致奶牛瘤胃源LPS入血诱导机体发生系统性低度炎症;此外,SARA导致奶牛血乳屏障紧密连接蛋白表达显着降低,乳汁中SCC和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1β、IL-6以及SAA含量显着升高,同时乳腺组织出现病理性损伤以及炎性细胞因子大量产生,表明SARA增加奶牛血乳屏障渗透性,诱导乳腺炎的发生;进一步检测发现SARA导致奶牛乳静脉、乳汁和乳腺组织中LPS浓度显着升高,并且对小鼠皮下植入渗透压泵缓慢持续释放LPS建立的系统性低度炎症模型导致乳腺组织出现病理性损伤、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1β、IL-6的产生和MPO活性显着升高以及血乳屏障渗透性增加。这些结果表明,SARA导致奶牛瘤胃内LPS持续释放入血,通过血液循环进入泌乳的乳腺组织,破坏血乳屏障,致发乳腺炎。进一步通过对健康和SARA奶牛瘤胃液、乳汁、粪便和血液菌群进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探索SARA诱发的奶牛乳腺炎与瘤胃、乳汁、粪便和血液菌群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尽管奶牛乳汁、瘤胃液、粪便和血液中存在着各自不同的菌群群落,但是当奶牛发生SARA后乳汁和瘤胃液的菌群结构变得更加相近,均主要表现为寡养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的丰度显着升高;通过韦恩图分析表明,SARA奶牛瘤胃液、乳汁和血液共有的核心菌属占瘤胃液总菌属的比例,乳汁总菌属的比例,以及血液总菌属的比例均显着升高,表明可能有某些细菌在三者之间进行了移行;通过LEfSe分析表明,Stenotrophomonas在SARA奶牛瘤胃液、乳汁和粪便中富集,但是并没有检测到细菌在SARA奶牛血液中富集,也未能够在血液中分离到Stenotrophomonas,表明SARA诱导的奶牛瘤胃液和乳汁菌群变化的一致性可能并不是由于Stenotrophomonas通过血液迁移所致;随后,通过对小鼠灌服嗜麦芽寡养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S.maltophilia),Stenotrophomonas中唯一的菌种)探索肠道内高丰度的Stenotrophomonas与乳腺炎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灌服S.maltophilia导致小鼠乳腺组织出现病理性损伤以及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1β和IL-6含量显着升高。这些结果表明,SARA导致奶牛瘤胃内大量升高的Stenotrophomonas是其诱发乳腺炎的内源性途径之一。最后,通过对健康和SARA奶牛乳腺灌注金葡菌后对乳成分和乳汁中金葡菌的载量进行检测,探索SARA对奶牛金葡菌性乳腺炎的影响。结果表明,金葡菌感染导致奶牛乳汁中乳脂、乳糖和干物质的含量显着降低,乳蛋白和SCC显着升高,并且,与健康奶牛相比,SARA奶牛乳腺感染金葡菌后乳成分的变化更加明显,同时乳汁中金葡菌载量更高。这些结果表明,SARA弱化了奶牛乳腺组织对病原菌的清除能力,进而增加了乳腺炎的严重性。通过上述研究,本课题证明了奶牛瘤胃和乳腺之间存在重要的关联,且这种关联与乳腺炎的发生密切相关。具体表现为:SARA导致奶牛瘤胃菌群紊乱,持续释放LPS入血诱导机体发生系统性低度炎症,并且在泌乳的乳腺组织中富集,破坏血乳屏障,诱发乳腺炎;此外,SARA诱导的奶牛瘤胃内大量增殖的Stenotrophomonas同样是致发乳腺炎的重要内源性诱因,但是具体的关联机制仍不清楚;同时,SARA弱化了奶牛乳腺组织对病原菌的清除能力,从而增加了乳腺炎的严重性。该实验结果不仅为临床防治奶牛乳腺炎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和实验依据,而且对其它感染性疾病的防治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朱旭[10](2020)在《中国荷斯坦牛的饲养与管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饲养的奶牛是以"中国黑白花奶牛"为主,本品种是利用引进国外各种类型的荷斯坦牛与我国的黄牛杂交,并经过了长期的选育而形成的一个品种。本文主要讨论了中国荷斯坦奶牛的犊牛、育成牛、成母牛以及高产奶牛的饲养管理方法,同时讨论了中国荷斯坦奶牛的常见普通疾病防治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1中国荷斯坦奶牛的饲养1.1犊牛的饲养犊牛是指出生到6月龄的牛。犊牛培育是奶牛生产的关键,培育好坏直接影响奶牛一生中生

二、分娩奶牛的护理与挤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分娩奶牛的护理与挤奶(论文提纲范文)

(1)高产奶牛养殖技术要点与疾病防控(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日常管理
    1.2 疾病预防
2 养殖技术要点
    2.1 科学规划牛舍
    2.2 创造健康舒适的环境
    2.3 掌握正确的喂养方式
        2.3.1 犊牛时期的喂养
        2.3.2 围产期的喂养
        2.3.3 泌乳盛期的喂养
        2.3.4 泌乳中后期的喂养
        2.3.5 干奶期的喂养
        2.3.6 合理搭配日粮
    2.4 加强夜间管理
        2.4.1 增加光照时间
        2.4.2 保持绝对的安静
        2.4.3 铺垫好睡床
        2.4.4 适量进行夜间运动
        2.4.5 加强夜间观察
    2.5 加强奶牛的清洁与护理
        2.5.1 奶牛乳房按摩的技巧
        2.5.2 奶牛分娩后的保健养护
    2.6 科学饮水
    2.7 合理安排挤奶时间
3 疾病的预防和控制
    3.1 高产奶牛疾病综合预防措施
    3.2 几种常见疾病预防和治疗
4 结语

(2)奶牛围产期疾病的防治及保健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一、围产期疾病的致病机理
二、围产期疾病的防治
    1. 乳房水肿的防治。
    2. 乳头末端损伤。
    3. 母牛胎衣不下。
    4. 产道裂伤与产后感染。
三、奶牛围产期的保健
    1. 常规保健措施。
    2. 产前保健措施。
    3. 产后保健措施。
四、结束语

(3)北京地区奶牛场生产性能分析及优化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综述部分
    引言
    1 国内外奶牛生产性能测定现状
        1.1 国内奶牛生产性能测定现状
        1.2 国外奶牛生产性能测定现状
    2 奶牛生产性能主要指标
        2.1 泌乳天数
        2.2 日产奶量
        2.3 乳脂率和蛋白率
        2.4 脂蛋比
        2.5 尿素氮
        2.6 体细胞数
        2.7 泌乳高峰日和高峰日产奶量
        2.8 泌乳持续力
        2.9 群内级别指数
    3 影响奶牛生产性能的主要因素
        3.1 遗传因素
        3.2 生理因素
        3.3 环境因素
        3.4 饲料因素
    4 奶牛繁殖性能主要指标
        4.1 繁殖率
        4.2 产犊间隔
        4.3 空怀天数
        4.4 第一次产犊日龄
        4.5 输精次数
    5 影响奶牛繁殖性能的主要因素
        5.1 遗传因素
        5.2 生理因素
        5.3 营养因素
    6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7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牧场产奶性能整体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及预处理
        1.2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不同年份、季节生产性状统计
        2.2 不同年份群内级别指数
        2.3 不同胎次、泌乳天数的生产性状统计
    3 讨论
        3.1 产奶量
        3.2 乳品质
    4 小结
第三章 牧场产奶性能详细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及预处理
        1.2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产奶量
        2.2 乳品质
    3 讨论
        3.1 产奶量
        3.2 乳脂率、乳蛋白率、脂蛋比
        3.3 尿素氮
        3.4 体细胞数
    4 小结
第四章 牧场繁殖指标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及预处理
        1.2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初产月龄、产犊间隔、空怀天数、输精次数、产后第一次发情、产后第一次输精
        2.2 始配天数
        2.3 配准天数
        2.4 首配妊娠率
        2.5 牧场、胎次、产犊季节对空怀天数、配种次数的影响
    3 讨论
        3.1 初产月龄
        3.2 产犊间隔
        3.3 产后第一次配种平均天数和平均空怀天数
        3.4 怀孕所需要配种次数
        3.5 始配天数
        3.6 配准天数
        3.7 首配妊娠率
    4 小结
第五章 讨论与分析
    1 牧场1的综合分析
    2 牧场2的综合分析
    3 牧场3的综合分析
    4 牧场4的综合分析
    5 牧场5的综合分析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介绍

(4)模拟母牛舔舐对奶犊牛行为福利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集约化牛场中母牛和犊牛的福利问题
        1.2.1 跛行
        1.2.2 代谢应激
        1.2.3 乳腺炎及其它相关性状
        1.2.4 早期母子分离
    1.3 按摩以及类似于按摩的操作在农场动物上的应用
        1.3.1 按摩对于疾病的预防和缓解
        1.3.2 按摩对于疼痛的缓解
        1.3.3 按摩对于农场动物生产性能的影响
        1.3.4 按摩与繁殖性能
    1.4 积极的人畜互动
    1.5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模拟母牛舔舐对新生荷斯坦犊牛行为福利的影响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动物饲养管理
        2.2.2 试验处理
        2.2.3 行为观察
        2.2.4 数据分析
    2.3 结果
        2.3.1 体重
        2.3.2 晚上喂奶时的行为
        2.3.3 空场试验犊牛行为
        2.3.4 对陌生人反应试验犊牛的行为
        2.3.5 开食料采食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模拟母牛舔舐对新生娟姗犊牛行为福利影响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动物饲养管理
        3.2.2 试验处理
        3.2.3 行为观察
        3.2.4 统计分析
    3.3 结果
        3.3.1 体重
        3.3.2 晚上喂奶时的行为
        3.3.3 空场试验犊牛行为
        3.3.4 对陌生人反应试验犊牛的行为
        3.3.5 开食料采食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全文总结
    4.1 主要结果
    4.2 创新点
    4.3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分娩奶牛的饲养与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 奶牛预产前的准备工作
2 奶牛产犊的护理
3 奶牛产犊后护理

(6)奶牛养殖技术及注意事项(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养殖技术
    1.1 科学选购奶牛
    1.2 加强干奶期养殖管理
    1.3 掌握奶牛初期配种年龄
    1.4 掌握正确挤奶次数和挤奶方式
    1.5 做好分娩奶牛护理
2 注意事项
    2.1 严格控制日粮营养价值
    2.2 循序渐进更换饲料
    2.3 控制饮用水质量
3 结束语

(7)饲养密度和免疫增强剂对围产期奶牛健康指标和生产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奶牛的围产期和主要问题
        1.1.1 奶牛的围产期
        1.1.2 围产期奶牛主要问题
    1.2 围产期常用添加剂及其调控作用
        1.2.1 能量调节剂
        1.2.2 免疫增强剂
    1.3 社会应激调控
        1.3.1 转群
        1.3.2 饲养密度
    1.4 围产期健康评价指标研究进展
        1.4.1 血液生化
        1.4.2 中性粒细胞吞噬能力
        1.4.3 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
        1.4.4 L-选择素
        1.4.5 行为
    1.5 转录组与蛋白组测序技术及其在畜牧业中的应用
        1.5.1 转录组与蛋白组测序技术
        1.5.2 转录组和蛋白组学技术在畜牧业中的应用
    1.6 研究目的、内容和技术路线
        1.6.1 研究目的
        1.6.2 研究内容
        1.6.3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围产前期饲养密度对奶牛行为、生产、代谢和免疫的影响
        2.1.1 试验设计
        2.1.2 试验动物饲养管理
        2.1.3 试验指标测定方法
        2.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2 围产前期饲养密度对犊牛血液生化和生产性能的影响
        2.2.1 试验设计
        2.2.2 试验动物饲养管理
        2.2.3 试验指标测定方法
        2.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3 免疫增强剂对围产期奶牛生产、代谢及健康的影响
        2.3.1 试验设计
        2.3.2 试验动物饲养管理
        2.3.3 试验指标测定方法
        2.3.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4 饲养密度和免疫增强剂对围产前与围产期奶牛免疫细胞转录组和蛋白组的影响
        2.4.1 试验设计
        2.4.2 试验动物饲养管理
        2.4.3 样品采集
        2.4.4 转录组测序
        2.4.5 iTRAQ蛋白质组测序
        2.4.6 转录组与蛋白组差异基因/蛋白整合分析
        2.4.7 差异基因/蛋白的GO注释分析
        2.4.8 差异基因/蛋白的KEGG pathway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围产前期饲养密度对奶牛行为、生产、代谢和免疫的影响
        3.1.1 躺卧和反刍
        3.1.2 生产性能
        3.1.3 血液生化指标
        3.1.4 瘤胃发酵参数
    3.2 围产前期饲养密度对犊牛血液生化和生产性能的影响
        3.2.1 血液生化指标
        3.2.2 生长性能指标
    3.3 免疫增强剂对围产期奶牛生产、血液指标及健康的影响
        3.3.1 干物质采食量和体重
        3.3.2 生产性能
        3.3.3 血液生化指标
        3.3.4 中性粒细胞吞噬能力
        3.3.5 外周血白细胞相关基因表达
        3.3.6 疾病发生率
    3.4 饲养密度和免疫增强剂对围产前与围产期奶牛免疫细胞转录组和蛋白组的影响
        3.4.1 饲养密度对围产前奶牛免疫细胞转录组的影响
        3.4.2 饲养密度对围产前奶牛免疫细胞蛋白组的影响
        3.4.3 转录组和蛋白组共有差异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3.4.4 免疫增强剂对围产期奶牛免疫细胞转录组的影响
        3.4.5 免疫增强剂对围产期奶牛免疫细胞蛋白组的影响
        3.4.6 转录组和蛋白组共有差异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4 讨论
    4.1 围产前期饲养密度对奶牛行为、生产、代谢和免疫的影响
        4.1.1 躺卧和反刍
        4.1.2 生产性能
        4.1.3 血液生化指标
        4.1.4 瘤胃发酵参数
    4.2 围产前期饲养密度对犊牛血液生化和生产性能的影响
        4.2.1 血液生化指标
        4.2.2 生长性能指标
    4.3 免疫增强剂对围产期奶牛生产、代谢及健康的影响
        4.3.1 干物质采食量和体重
        4.3.2 生产性能
        4.3.3 血液生化指标
        4.3.4 中性粒细胞吞噬能力
        4.3.5 外周血白细胞相关基因表达
        4.3.6 疾病发生率
    4.4 饲养密度和免疫增强剂对围产前与围产期奶牛免疫细胞转录组和蛋白组的影响
5 结论
    5.1 主要结论
    5.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辽宁地区个体奶牛场乳房炎流行情况的调查与综合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1 奶牛乳房炎的概况
    1.2 奶牛乳房炎的发展历史
    1.3 奶牛乳房炎的临床类型及相应特点
    1.4 奶牛隐性型乳房炎的流行情况
    1.5 奶牛隐性型乳房炎的常见致病因素
    1.6 临床上奶牛乳房炎常见的综合防治措施及效果
    1.7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一章 辽宁地区个体奶牛场乳房炎的流行病学调查
    1.1 材料
        1.1.1 实验动物
        1.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1.2 研究方法
        1.2.1 调查对象
        1.2.2 调查方法
        1.2.3 样本的检测
    1.3 结果与分析
        1.3.1 辽宁地区部分个体奶牛场临床型乳房炎的发病情况
        1.3.2 辽宁地区部分个体奶牛场隐性型乳房炎的发病情况
        1.3.3 挤奶方式对辽宁地区个体奶牛场乳房炎发病率的影响
        1.3.4 卧床对辽宁地区个体奶牛场乳房炎发病率的影响
        1.3.5 全混合日粮对辽宁地区个体奶牛场乳房炎发病率的影响
    1.4 讨论
    1.5 小结
第二章 辽宁地区个体奶牛场隐性型乳房炎病原菌的分布情况
    2.1 材料
        2.1.1 试验样本
        2.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2.2 研究方法
        2.2.1 样本的采集方法
        2.2.2 培养基的制备
        2.2.3 隐性型乳房炎病原菌的分离
    2.3 结果与分析
        2.3.1 辽宁各地区隐性型乳房炎样本收集情况
        2.3.2 辽宁各地区隐性型乳房炎中病原菌携带情况
        2.3.3 辽宁各地区隐性型乳房炎常见病原菌的分布情况
        2.3.4 辽宁各地区隐性型乳房炎常见病原菌的分布情况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辽宁地区个体奶牛场乳房炎的综合防治
    3.1 综合防治
        3.1.1 试验对象
        3.1.2 试验时间
        3.1.3 综合防治措施
    3.2 奶牛乳房炎的流行病学调查
        3.2.1 样本检测的前期准备
        3.2.2 样本的CMT检测
        3.2.3 样本体细胞计数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综合防治对辽宁地区个体奶牛场临床型乳房炎的影响
        3.3.2 综合防治对辽宁地区个体奶牛场隐性型乳房炎的影响
    3.4 讨论
    3.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奶牛瘤胃菌群紊乱与乳腺炎的关联性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表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奶牛乳腺炎的流行病学及食品安全
        1 奶牛乳腺炎的流行特点
        1.1 奶牛乳腺炎的发病率和淘汰率
        1.2 奶牛乳腺炎的主要流行致病菌
        1.3 奶牛乳腺炎与环境和管理因素的相关性
        1.4 奶牛乳腺炎与应激因素的相关性
        1.5 奶牛乳腺炎与年龄和胎次的相关性
        1.6 奶牛乳腺炎与泌乳阶段和乳产量的相关性
        1.7 奶牛乳腺炎与遗传因素的相关性
        1.8 奶牛乳腺炎与其它疾病的相关性
        2 奶牛乳腺炎的发病机制
        2.1 物理屏障
        2.2 免疫屏障
        3 奶牛乳腺炎的诊断
        3.1 临床型乳腺炎诊断方法
        3.2 隐性乳腺炎诊断方法
        3.2.1 SCC检测
        3.2.2 乳汁电导率检测法
        3.2.3 乳汁pH值检测
        3.2.4 乳汁中酶学检测
        3.3 病原微生物分离鉴定
        3.4 分子诊断技术
        4 奶牛乳腺炎的防治
        4.1 奶牛乳腺炎的预防
        4.1.1 饲养管理
        4.1.2 挤奶管理
        4.1.3 基因选择
        4.1.4 补充微生素E和硒
        4.1.5 疫苗接种
        4.2 奶牛乳腺炎的治疗
        4.2.1 抗生素
        4.2.2 噬菌体
        4.2.3 纳米粒子
        4.2.4 细胞因子
        4.2.5 天然化合物
        5 奶牛乳腺炎对畜牧业和食品安全的影响
        5.1 乳腺炎与奶产量损失
        5.2 乳腺炎影响奶牛繁殖性能
        5.3 乳腺炎增加奶牛的治疗和管理费用
        5.4 奶牛乳腺炎与食品安全
    第二章 奶牛瘤胃和乳汁菌群及其与乳腺炎的关系
        1 奶牛瘤胃菌群的特点
        2 奶牛后肠菌群的特点
        3 乳汁微生物的特点
        4 乳汁微生物的来源
        5 奶牛瘤胃菌群与乳腺炎的相关性
        6 乳汁微生物与乳腺炎的相关性
        6.1 奶牛乳汁微生物与乳腺炎的相关性
        6.2 单胃动物乳汁微生物与乳腺炎的相关性
        7 益生菌与乳腺炎的相关性
        7.1 益生菌对反刍动物乳腺炎的防治作用
        7.2 益生菌对单胃动物乳腺炎的防治作用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肠道菌群紊乱对小鼠乳腺炎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仪器设备
        1.3 主要药品和试剂
        1.4 主要试剂配制
        2 实验方法
        2.1 抗生素诱导肠道菌群紊乱小鼠动物模型建立
        2.2 粪菌移植实验
        2.3 小鼠乳腺炎动物模型建立
        2.4 乳腺组织病理组织学检测及炎症评分
        2.5 乳腺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2.6 乳腺组织MPO活性检测
        2.7 乳腺组织炎性细胞因子浓度检测
        2.7.1 TNF-α
        2.7.2 IL-1β
        2.7.3 IL-6
        2.8 免疫荧光检测
        2.9 乳腺组织蛋白提取和浓度测定
        2.10 SDS-PAGE凝胶蛋白电泳
        2.11 金葡菌计数
        2.12 小鼠粪便菌群总DNA提取和PCR扩增
        2.13 PCR产物样本的混合与纯化
        2.14 文库构建和上机测序
        2.15 信息分析
        2.16 数据处理
        3 实验结果
        3.1 抗生素扰乱小鼠肠道菌群模型的建立
        3.2 肠道菌群对金葡菌诱导的小鼠乳腺病理组织学的影响
        3.3 肠道菌群对金葡菌诱导的小鼠乳腺组织中炎性细胞因子及MPO活性的影响
        3.4 肠道菌群对小鼠血乳屏障的影响
        3.5 肠道菌群对肠屏障和血液中金葡菌载量的影响
        4 讨论
        5 小结
    第二章 奶牛亚急性瘤胃酸中毒诱导的内源性LPS血症与乳腺炎的相关性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仪器设备
        1.3 主要实验药品与试剂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奶牛泌乳天数对乳产量和乳成分的影响
        3.2 奶牛SARA模型建立
        3.3 SARA对奶牛体温、呼吸和心率的影响
        3.4 SARA对奶牛瘤胃液、粪便和血液LPS含量的影响
        3.5 SARA对奶牛血液成分的影响
        3.6 SARA对奶牛血液电解质的影响
        3.7 SARA对奶牛血液中炎性细胞因子含量的影响
        3.8 SARA对奶牛血液中蛋白含量的影响
        3.9 SARA对奶牛肝功能的影响
        3.10 SARA对奶牛瘤胃壁通透性的影响
        3.11 SARA对奶牛肠屏障的影响
        3.12 SARA导致奶牛内源性LPS进入乳腺组织
        3.13 SARA对奶牛血乳屏障渗透性的影响
        3.14 SARA对奶牛乳成分的影响
        3.15 SARA对奶牛乳汁中炎性介质的影响
        3.16 SARA对奶牛乳腺组织炎症反应的影响
        3.17 SARA对奶牛乳腺组织中TLR4/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
        3.18 LPS诱导的系统性低度炎症对小鼠乳腺炎的影响
        3.19 LPS诱导的系统性低度炎症对小鼠血乳屏障渗透性的影响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章 奶牛亚急性瘤胃酸中毒诱导的乳腺炎优势菌的鉴定及其致病性的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试验动物
        1.2 主要仪器设备
        1.3 主要实验药品与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动物模型建立
        2.2 奶牛样品收集与分析
        2.3 16SrRNA 高通量测序及测序结果信息统计
        2.4 其它实验方法
        2.5 数据处理
        3 实验结果
        3.1 测序序列数据统计
        3.2 健康和SARA奶牛瘤胃液、乳汁、粪便和血液菌群丰度和多样性分析
        3.3 健康和SARA奶牛瘤胃液、乳汁、粪便和血液菌群门水平变化分析
        3.4 健康和SARA奶牛瘤胃液、乳汁、粪便和血液菌群属水平变化分析
        3.5 健康奶牛瘤胃液、乳汁、粪便和血液菌群相似性分析
        3.6 SARA导致奶牛乳汁和瘤胃液菌群相似性增加
        3.7 SARA导致Stenotrophomonas在奶牛乳汁、瘤胃液和粪便中富集
        3.8 SARA导致的奶牛乳腺炎症并非常见病原菌感染所致
        3.9 S. maltophilia对小鼠乳腺炎的影响
        4 讨论
        5 小结
    第四章 奶牛亚急性瘤胃酸中毒对金葡菌性乳腺炎的影响
        1 材料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仪器
        1.3 主要药品和试剂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3.1 SARA对金葡菌感染的奶牛乳脂的影响
        3.2 SARA对金葡菌感染的奶牛乳蛋白的影响
        3.3 SARA对金葡菌感染的奶牛乳糖和干物质的影响
        3.4 SARA对金葡菌感染的奶牛SCC的影响
        3.5 SARA对金葡菌感染后乳汁中金葡菌载量的影响
        4 讨论
        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中国荷斯坦牛的饲养与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国荷斯坦奶牛的饲养
    1.1 犊牛的饲养
        1.1.1 及时喂初乳
        1.1.2 补食
        1.2.3断奶至6月龄阶段的饲养
    1.2 育成牛的饲养
        1.2.1 第一阶段(6~12月龄)
        1.2.2 第二阶段(12~18月龄)
        1.2.3 第三阶段(18~24月龄)
    1.3 成年母牛的饲养
        1.3.1 泌乳牛的饲养
        1.3.2 围产期奶牛的饲养
        1.3.3 干奶期的饲养
2 中国荷斯坦奶牛的管理
    2.1 犊牛的管理
        2.1.1 卫生管理
        2.1.2加强运动
        2.1.3 健康观察
        2.1.4 检测身高和体重
    2.2 育成牛的管理
        2.2.1分群
        2.2.2 配种前的发情鉴定技术
        2.2.3 配种后的妊娠诊断技术和管理
        2.2.4 按摩乳房
    2.3 成年母牛的管理
        2.3.1 分群饲养
        2.3.2 规范挤奶操作
        2.3.3 合理安排工作日程
        2.3.4 干奶方法
3 小结

四、分娩奶牛的护理与挤奶(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产奶牛养殖技术要点与疾病防控[J]. 高学杰. 畜禽业, 2022(03)
  • [2]奶牛围产期疾病的防治及保健措施[J]. 吴咏梅,刘强. 中国畜牧业, 2021(23)
  • [3]北京地区奶牛场生产性能分析及优化方案研究[D]. 王翌翀. 北京农学院, 2021(08)
  • [4]模拟母牛舔舐对奶犊牛行为福利的影响[D]. 李聪聪.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
  • [5]分娩奶牛的饲养与管理[J]. 吕艳艳. 吉林畜牧兽医, 2020(11)
  • [6]奶牛养殖技术及注意事项[J]. 何文英. 畜牧兽医科学(电子版), 2020(14)
  • [7]饲养密度和免疫增强剂对围产期奶牛健康指标和生产性能的影响[D]. 姜明明.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4)
  • [8]辽宁地区个体奶牛场乳房炎流行情况的调查与综合防治[D]. 王剑锋.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3)
  • [9]奶牛瘤胃菌群紊乱与乳腺炎的关联性及机制研究[D]. 胡晓宇. 吉林大学, 2020(08)
  • [10]中国荷斯坦牛的饲养与管理[J]. 朱旭. 山东畜牧兽医, 2020(05)

标签:;  ;  ;  ;  

分娩母牛的护理和挤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